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工学 >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600字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600字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时间:2020-01-10 09:15:4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心目中的陶渊明》600字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庭院里的树正长得茁壮,繁茂的树叶青翠欲滴,洒下了一片凉荫。一位老人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眺望着远方,不自主地吟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满足地观赏着这自然的美丽——他便是陶渊明。

众所周知,陶渊明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悦琴书以消忧”的雅人,是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这一切都表达了他平生所心愿——归于田园。

他是个闲适自得的人。他的思想与当时封建社会形成矛盾,“世与我而相违”也就对功名厚禄没有丝毫期许之想。“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更多表现的是陶渊明追求田园生活,安定、远离官场的心愿。他回到家园,憩息于庭院,饮酒自酌,流连于山水之间,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感慨融汇,这是一种解脱后的快乐与陶醉,享受生活的美境的愉悦。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不难从《归去来兮辞》中看出,陶渊明痛恨这浑浊的世俗,憎恶官场的黑暗、腐败,一心一意开拓心目中的圣地——桃花源。当人们正在费尽心机谋划着如何获取金银珠宝,他却一饮美酒,一笑而过,如闲云之自来自去,如飞鸟之时往时还。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得。有涓涓流水与他随行,倦飞的小鸟与之相伴,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功利呢?倘若是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陶渊明这般,放弃原本富裕阔达的生活,归投到山水之中?当今社会,纸醉金迷,恐怕没有谁甘愿于归隐,而我们欠缺的这一份勇气,陶渊明做到了。

对于陶渊明先生,我只有无法言喻的敬佩与欣赏。他是超越时代的、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我们或许无法超越他高深的心灵境界,但请保留他心中的那份闲适的诗意,用心去品味诗中的生活哲理。

作文二:《我心目中的陶渊明》600字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

前几天填古诗名句,填到陶渊明的《饮酒时》,无论如何也想不起下一句,只好空在那里,去填其他诗句,奇怪的是,苏轼的旷达自得,杜甫的忧国忧民,辛弃疾的壮怀悲切,那些激昂的诗句,都很轻易能在脑海中拾起,难道是陶渊明的平淡恬静,抹去了我的记忆?或是在尘世里浸没太久,忘却了心底那一小片净土?

在魏晋那个奇幻的年代,英雄留下的激情还在,但统治这一切的巨手却已枯萎,像是骤然绷脱的绷紧的绳索,社会中各种力量开始激荡,所谓乱世,所谓权术,策反,谋害。读书人没有强大的适应能力,他们所向往的宁静,平和,歌舞升平的时代早已远去,遥遥无期的等待使追求生命的消极的虚无感的读书人不在少数。然而,陶渊明与嵇康,阮籍不同,他没有像他们那样的过分的反叛精神,彻底的与人世隔绝,他有家庭需要供养,他在三四十岁时还陆陆续续做些小官,而所见所闻的黑暗使他更加惦念田园生活,田地要荒芜了,他天天自催,奔跑着回到田园中的家,孩子和仆人在等候,酒还温着。

我心目中的陶渊明,就像是一个孩子,一个不懂“大人们的世界”的懵懂的孩子。社会固然黑暗,但历史的潮流是向前的,人类的优胜劣汰本就存在。人若不追名逐利,人若不渴望权利,若人人都像他那样甘于清贫,那世界都太平了,也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回望人类的历史,文明总是伴着战火和喧嚣。社会的进步本就残酷,陶渊明面对这一切,就像是用手捂着双眼从缝中偷看血淋淋的场景的孩子那样,他注定不属于那个在扭曲呻吟中即将分娩出新时代的混乱污浊的魏晋,所以这一切,他只能旁观,寄寓于他亲手打造的虚无的世外桃源。

作文三:《我眼中的陶渊明》18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

“真正的隐士”、“士大夫的精神归宿”,一直都是我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对他的评价向来是极高的,他没有像秦桧一样受尽世人的唾骂,也没有像曹玄德一样所受褒贬不一。自古就有李白“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的仰慕、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的欣赏和白居易“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的敬仰。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诸多名家的极力赞誉之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顺利成章的成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笔下最美的田园生活。

他是千百年来隐士中的“圣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无不羡慕他,钦佩他,无论他们是得意,还是失意。他们羡慕他神思妙想,竟能勾勒出那么美的一个桃花源,因为在中国的词典里,“世外桃源”几乎是“天堂”的同义词,甚至“天堂”也没有“桃源”那么舒适——“天堂”很肃穆庄严,而桃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也钦佩他的豁达洒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读日子,他竟过得有滋有味,还吟出一句千古名言——“采菊东篱下,悠然就南山”。 这就是他——陶渊明,这个被万人推崇的隐士„„

而我却不大喜欢陶渊明,尽管觉得他的诗很美。我不赞成他的处事态度——隐,这实在是懦弱的表现。当时的东晋官场,也许真的是“尘网”、“樊笼”,但“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你厌恶昏浊,就不该只是躲避,而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激浊扬清;而且说什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似乎“穷则独善其身”,实际是逃避责任的懦夫。

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不仅能诗善吟,还为国家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虽然失败,却依然抗争到底。比如上下求索的屈原,楚国朝纲混乱,他竭力去理顺,最后尽管被流放,仍然不改初衷;比如被喻为“中国11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在北宋力排众议,推行新政;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刻不忘关心百姓,关心社稷;比如苏轼,因为支持改革而被贬到偏僻之地但也不曾放弃,懂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尽管“僵卧孤村”却不“自哀”,甚至“尚思为国戍轮台”,花甲之年,还想着去守卫边疆„„这些人在我看来,都比陶渊明伟大,他们都懂得人生在世,都有责任要承担,都竭尽全力去改变现实,去创造未来,而陶渊明只会逃到荒山野岭,扛一把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满腹经纶毫无用处,只能做几首自我安慰的诗。“心远地自偏”,这是一句好诗,只可惜他自己都不明白,只要“心远”,又何必去隐居呢?因为“心远”了,地自然“偏”了,隔不隔离人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而他的另一篇名作——《归去来兮辞》,却引发了我的另

一番感慨„„

小序中说道:余家贫,不足以自给。因此去做彭泽县令,后面有提到一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单单是这两句,我就有些疑问了,既然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那有为什么听别人的劝告入仕呢?“性本爱丘山”又何必在乎家贫?“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所表现出的不为形式所累的精神追求此时就屈服于物质的贫乏了吗?就连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

按照我的理解,“家贫”只不过是他为自己“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找的借口而已,毕竟是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还流淌于他的血液中。是在官场“屡战屡败”之后才选择的道家的归隐自然。如果说他完全的归隐,也就罢了,他却在归隐后不断的写文章来表明心智,以此逃避世俗的另类眼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再的写到自己与官场的格格不入,这让我觉得陶渊明,不仅不是个真正的隐士,反而还有些虚伪、做作。

况且,既归之,则安之。陶渊明却不能做到把身心都交由自然,内心浮躁的他不断地写文章向世人解释自己的归隐。可见,他还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如果他能做到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也会称赞他是真

正的隐士。但是我反而从他的文章中读出他的胆小、懦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不是隐士。归隐自然,是他在逃避自己的失败,躲避世人的指指点点。无论是隐士还是彭泽县令,都是他人生的败笔。

我不仅不喜欢陶渊明,也不喜欢所有的隐士们。所谓“心静自成佛”,刻意去隐,恰是内心动荡混乱的标志。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怀才不遇,便要隐逸,这也可以理解。但到了今天,如果还有人要“隐”,那他真的是懦夫了,就真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去修生养性,自己清净愉快,更重要的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要勇于承担责任,尽管失意,也要坚持不懈。

作文四:《我眼中的陶渊明》17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一)

你扛着锄头,像扛着一轮星和月,踏着清晨的薄雾浓云,走在青石板路上,忘我地歌唱。

你仍有一片雄心壮志,可世俗的黑暗却连累了你太多太多。在黑暗中你摔伤了,撞疼了。你开始解脱自己,开始向无限的庄园生活迈开步子。你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和悠闲。田园在你眼中是世外桃源。

不是吗?洒脱自在的田园生活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一天下来,你扛着锄头,带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和充实的灵魂走在乡间小路上,同样也是一天,沉迷在灯红酒绿中的官员失去了清晰地方向,却带来了世俗给他的权利和财富。相比之下,谁更有价值一些呢?

你的伤口在清风中愈发疼痛了,可是,你宁愿疼得清醒,也不愿醉得迷离。

你爱喝酒,就可以让你暂时摆脱这个让你憎恨恶魔一般憎恨的世界。在那朗朗的一轮明月之下,你举起酒杯,烈火般的酒香飘出了数千米远,饮下的不知是精华还是愁肠,而你的笔却似千钧一般在案前重重地放下。事吗?我知道你手中的笔轻轻一勾,将会是文学史上最灿烂辉煌的一笔。

世人一直在读你,而真真能读懂你的却少得如清晨。你想要的,是能够解开人们心灵上的一把枷锁。这时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你的人乃至你的灵魂,就像黑暗中的一个白点。你有骨气,不愿向乡里小人折腰,但这一切都无法转变着个世界,你用文学来弥补心灵上的缺口。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吧!

你走在青石板路上,大声唱着。犹如东边的启明星,永远闪烁着光辉!

我眼中的陶渊明(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带着丝好奇,是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闲适场景?

提起菊,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因为,他是如菊一般的隐士。不慕荣利,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过上了“种豆南山下”的田园生活。

只是,世间繁花千万,何必独爱于菊?隐士,即隐居于山水之间的人吧。这样的人,不错,也许是过着一种如诗般的生活。但却必定是孤独的,逃避了世俗的一切而回归于自然,其结果只会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悲哀。

不得不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一味地逃避,只会使自己存活于幻想的“桃花源”中。毕竟,现实是必须要面对的。我眼中的陶渊明,排除了他的文人身份后就只是个懦夫。一面抨击着黑暗的政治感伤时事,一面却将自己隐在遐想之中。既为大丈夫,若没有班超弃笔投戎的英勇气魄,也该堂堂正正地立于世间,面对面地与黑暗抗争。即便不能如莲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该像梅花一般在黑暗的洪流中傲然挺立。

在晋朝,他可以抛弃一切过他的田园生活,但在今天,四处是高楼大厦的钢铁森林里,他还能如旧?只怕到时会是一副半人半鬼的模样吧!

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陶渊明,只可惜,习惯于将自己隐藏后散发清香的菊花永不会让我喜爱。

我眼中的陶渊明(三)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m.lz13.)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  我眼中的项羽作文

*  我眼中的王熙凤

*  我眼中的祥林嫂

作文五:《我心中的陶渊明》2000字

我心中的陶渊明(一)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作者吗?古代着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着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着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人。

我心中的陶渊明(二)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我心中的陶渊明(三)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m.lz13.)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  我眼中的陶渊明

*  我心中的梦作文

*  我心中的明星

作文六:《我心中的陶渊明》600字

我心中的陶渊明

最爱那凌芳傲骨的秋菊,最爱那清风微扬的香柳,最爱乡间晨露的那一抹轻霜,最爱桃花深处的那一缕微光......

愿站在山屋东篱之前,举樽自饮,与菊共语。愿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看你带月荷锄高歌而归,观林海雾起,听鸟鸣山幽。这是你的天生禀赋吧,依山恋水,性旷情达。二十九岁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便高唱“归去来兮”而还,一吐心中压抑与不快,如决堤之水,从此躬耕农亩,隐居山间,自得其乐。“羁鸟恋旧林”,纷繁变幻的世界终究不是你的归宿。看穿了世间的恩怨情仇,阅遍了人间的世态炎凉,你只愿抚琴引觞,躬耕赏菊,做个隐者。

归去,归去,你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那个污浊黑暗,纷纷扰扰的社会,独你能找到心中的那一块净土,从容应对外界的诱惑。近墨者也能不黑,你慨然应对世俗的官场,离官为民,为了尊严,甘愿受贫,不愿被乡里小儿所侮辱,更不愿意为五斗米而折腰,自享高洁,不怕流言蜚语,因为这就是你的追求,不是吗?

乡间的晨风总是那么清新,带着雏菊的芬芳,房宅被榆柳桃李所包围,自是隐者返自然。逃离了官场的樊笼,挣脱了俗世的罗网,你更快乐吧。“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便“欢然有喜”,这种复归于自然的和谐是你毕生的追求。归隐,生命的本质在于形为心役,释放出内心的本真,这就是你所探求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你一定渴求寻找到心中的圣地——桃花源吧,那里鸡犬相闻,老少同乐,男有所耕,女有所织,你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是如此吧。如果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的民风淳朴,怡然自乐,你或许不会选择归隐这条路,只可惜事与愿违,于是,鄙弃官场,淡泊明志,最终,你头也不回地走入深山归隐处,寻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作文七:《我眼中的陶渊明》11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

在浏览器中输入”陶渊明”的字样,马上就能弹出如下的文字介绍”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这便是陶渊明的概况了。可陶渊明根本不在在这些冷冰冰的文字中,研读他的作品,真正的陶渊明才出现在我的眼中。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是战乱频发的年代。我想,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了他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志向。只可惜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出生卑微的他只得忍受不公平的待遇。最后好不容易做了官,无奈于东晋无道的统治,他只能再三地出仕、归隐。这对他是多大的打击啊!可是,在我的眼中,他的诗流露的并无愤世嫉俗的感慨,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我看来,他的诗作所抒发的情感主要是两种:对过去事实的无奈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两句诗抒发了他对岁月流逝的惋惜和对过去的追悔。我眼中的陶渊明,是个苦读圣贤书,终于能够报效国家,却对纷繁扰乱的政局大失所望的有志青年。他也许不想为五斗米折腰,也许是不愿与乱臣同流合污,便只得选择隐居。我想他是希望在深山里安逸的日子不会让他想起从前那段满怀踌躇志,一心为报国的时光。再看看现在自己为了躲避官场而隐居的现在,心中不免会有几分悲凉。我眼中的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对政治失去信心,而甘愿隐居田园的文人。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中的这句话便是对陶渊明向往的田园生活的写照。“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从他的笔下,不论是飞鸟、禾苗还是菊花,一切景物都表现出无比的恬静、优美。可是,陶渊明这个从官场的风浪中走来的人,又怎么会有如此般淡薄清静的情感呢?

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我想,陶渊明一定是常常借酒浇愁的了。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早已对朝廷失去信心,而希望寄情田园而忘怀这份悲哀。可昔日衷心耿耿的臣子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可是那悲痛的过去,也许只有将它深埋在心里,暂时的忘却,才能暂时让他的心灵得到解脱。可这样并不长久,愁绪还是会涌上心头,这时,酒,便是最好的止痛药了。陶渊明笔下关于酒的名篇不少,例如教材中的《饮酒》,便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可这类作品越多,不就越说明陶渊明对官场的种种越多愤慨么!隐藏在田园生活美好惬意之下的,是陶渊明默默地哀叹和淡淡的哀伤。

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一个或许已经不愿面对官场而选择在田园隐居的诗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也许是有些“闷骚”,可我想,不论如何,他希望国家繁荣的心一直都在,它们化作了宣纸上苍劲有力的股股线条,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

作文八:《我眼中的陶渊明》11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

洛川县中学

我不得不承认,陶哥,你的胸中是有一团英雄之气的,虽然你的确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你一生一次也没有拿起过武器,但是你始终有一个英雄的梦想,总梦想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总梦想着用干戈扫荡出一个清平的世界。而最后的结果是,你的笔成为你的刀、你的剑、你的降魔杵,你用它驰骋于书卷诗文之间,终于成就了一个白面书生的霸业。所以后来龚自珍在他的《杂诗》中说:“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而你的成功也告诉我: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其实不就是这样吗?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我不得不承认,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始终认为,在这凌乱而荒谬的世上,总该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那里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横征暴敛,“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那里,仿佛就是后来的洪秀全所描绘的“太平天国”:“有钱同使,有衣同穿,有半同时,有地同耕。”因为你的描绘,才让后世的人们始终抱有对美好的想往,更有了追求美好的动力。

在我的眼里,陶哥,你是一个方向感特别明确的人,回归田园——就是你人生的方向。观菊、饮酒、赋诗、耕作就是你的日常。慢生活——这就是你的追求。而今天的我们却既忙又盲,把抽屉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忙忙忙,也不知道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别人的目光。最终在钢筋水泥的丛林,成了路痴,一片迷茫,不知所向。

在我的眼里你永远是一个纠结的人,一个内心充满了矛盾的人,你渴望拥抱世界,最后却远离了红尘。你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你却无限向往光明。你的心灵荡漾着浪漫,你周围的世界却又如此现实。你的东篱下种着苗,可篱笆之外,却长满了黄蒿。你告诉我们:“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可是你又把自己泡在酒里,“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声,饮酒饮酒。饮酒饮酒,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你,只要你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若先于客人醉了,你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我醉欲眠卿可去)。”你的率真就在此处吧。故而刘朝箴《论陶》中曰:“靖节非儒非俗,非狂非狷,非风流非抗执,平淡自得,无事修饰,皆有天然自得之趣;而饥寒困穷,不以累心,但足其酒,百虑皆空矣。”

可是我必须承认,尽管有过坎坷,你的后来应该很快乐。你受了世人的白眼儿,却也得到了自己的快乐。尽管这不是“五花马千金裘”的快乐,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观尽长安花”的快乐。可谁又能说,这世上的快乐,只有一种答案,一种形式。登高以舒啸,临流而赋诗,手抚无弦琴,欢颜酌春酒。人生之至乐,恐怕也莫过于此吧!

在乱世的东晋,有一朵花,叫渊明。长在桃花源里,恬淡而自得。一朵洁净的花儿,一朵超越的花,一个快乐的花儿,一朵傲视红尘的花。  王军强

作文九:《我心中的陶渊明》500字

我心中的陶渊明

初二、11   李秉芳        指导教师:高美娥

幽幽菊花在阵阵秋风中傲然怒放,一缕缕幽香沁人心脾,令人闻

之欲醉。天空中最后一缕晚霞悄然退去,一抹余辉仍在徘徊。一位老

人满载着丰收的喜悦从田园归来,口中轻吟:“欢会酌春酒,摘我园

中蔬。”这位老人,便是陶渊明。

纵观其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在这个充满污浊的黑暗社会的

侵蚀下,陶渊明少时的凌云壮志早已不复存在,留下无尽的落寞与惆

怅。他深深地知道,一人之力不足以扭转乾坤,造福一方百姓不足以

解决根本问题,如何的力挽狂澜也阻挡不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于是他

选择了归园隐居。但那段与世无争、静谧安详,自给自足、怡然自乐

的日子仍抚平不了他内心的伤痛,他憎恨这个黑暗世界将他埋没,痛

心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寄情于山水,

劳作于田园。看那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感受

时光的沧桑。在清闲午后,日落黄昏,捧起一卷书朗声诵读,吟唱一

首诗,独自品味。他追求的是一份淡泊,一份超脱,一份自然。就这

样,在极度清贫之中,陶渊明走完了他的一生。

或许只有黎明前的黑暗才能孕育彩霞的光辉。陶渊明那高洁傲岸

的品格,飘逸洒脱、自由不羁的灵魂,经历风雨沧桑沉淀下的淡泊与

宁静将名扬千古,永远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作文十:《我心中的陶渊明》1200字

我心中的陶渊明

陶老素来从其田园诗出名,尽管他的成名距离他所生活的时代跨越了几朝。

有评论说道“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老的三篇最知名的作品有两篇我们都在课本里面见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三篇各有特色,最见其性情。

每每置身于闲适环境中,周围是寂静,迎面有和风,不远处有鸟鸣,你若要让我谈谈此时可能想到的诗人,那便是东坡和陶老了。

不同的是,前者是被动,后者是主动。

若说陶老的从仕生涯,零零总总不过六年,除去中间丁忧两年,实际只有四年。

如此算来,并序里提到的他只在任了八十日的彭泽县令,也可以说是他最后一次出仕。 最后的归隐,比起前面的小地主作势,劳动占了大多数,也是因为他真正从混沌中醒悟,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正是这么去做。

后世的评论家说,陶渊明的田园思想,实际上是清谈风潮的一种演变,而陶渊明的性格一曲,也可以称为外儒内道。

外儒而内道,仔细说来也是有原因的,他早年便学习儒家和道家,如果将他的出仕分为两部分,那么早期他还是有一番抱负的。

但它毕竟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也如他自称的“质性自然”,最终走向田园。

但你在欣赏他的许多作品时,你很难想到,这人竟贫困了一生,也自生来就体弱多病,只活到了五十一岁。

陈师道的一句话深得我心,”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右丞,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

的确,只有真心能感染他人,读陶老的诗辞,你很能感受到怡然快乐,他也实在会自得其乐趣,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站一坐,好似这些寻常都同已经是不寻常,因着这妙,世界都明亮不少。

“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或许,那些精彩都是由于内心,纵然言语寥寥,但光凭那份自在豁达也都令人神往。 陶老也是真性情_”我欲醉眠归去“但醉汉的无理之语也难以让人生气起来。

他的朋友之中,不仅有高尚人士,也有那些与他相契最深的田夫野老

他赋予敏感,不忍官场污浊,宁愿回到乡间“把酒话桑麻。”从“农务各自归,闲暇辄思念。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几句,就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之间的真情和乐趣。

乡间的朋友们有时对他“壶浆远见侯”陶老也会“只鸡招         局。”此外,许多方面诸如其饮酒聚会等都可以证明陶老是个热情洒脱的人。甘于淡泊有之,却未必甘于寂寞。   我很喜欢他的读书态度,基于兴趣,广撒网,却“不求甚解”。

他也许不是个专门的学者,却是一位天生的乐者。

陶老的自然之说,至今影响许多人,形隐之后,越来越多人选择心隐,在喧嚣中自我沉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并不弥于固守,甚至不算是个正统的教徒,但陶老的心灵正如同宇宙,收纳不同的见地,那些美好而迷人的思潮,也正如那一道道银河般的星云,栖息于他的灵魂中。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               欲以观其 。”

陶老的道,他在前大半生一直在探索,直至真正归隐。有人以为他“舍释迦则宗天师”,是融合精神与自然的道。

却不见得有什么内外之分,他的意识里也许有许多种子,像是熔铸成就他心灵的许多金属物中的寸金片铁,我们也不得而知。

至于那些种子是哪些。

他是那天与地的信徒,生于万物,最终也消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