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 [《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解》2600字]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 [《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解》2600字]

时间:2019-09-09 09:15:1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实事求是的理解》2600字

关于实事求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着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得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在不同的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严重失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实事求是的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还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思想路线也可以叫认识路线,是指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分析了党内存在的种种思想错误。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否定本本主义,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对于旧的思想的借鉴又不能照搬照抄,应该要有新的思想的融入,应该要有创造性。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只言片语,或者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使得中国革命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于是在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等理论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和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并且指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为统一全党的思想并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的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1941年5月,毛泽东在他的一篇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是否能够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和党性纯不纯的程度。经过延安的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出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并没有始终坚持这一条路线。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党在思想路线上的偏移,因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给人民大众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领导人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的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认为他既不符合马列主义的思想,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他还领导和推动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认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地位以后,邓小平又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先解放思想,只有先解放了思想,才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来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还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根据这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在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在1997年,他又一次强调了

实事求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在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明确的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增强创造性的决定性的因素。2004年胡锦涛也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国情出发,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点”;

2.理论联系实际,既不能从书本出发,照搬照抄马列主义,也不能从狭隘的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而仅仅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同时人们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所以尊重实践和尊重人民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实事求是,实事求不仅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还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还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一个历代领导人都强调的观点,此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并赋予原有理论新的内容,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当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当今中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再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首先基础;最后,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一精髓,丰富并发展这一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一思想精髓,结合国内外的形势,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是一致的,始终都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以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才能不断的解决新课题,开拓新的境界。

作文二:《关于实事求是的实践意义的讨论报告》1200字

关于实事求是的实践意义的讨论报告

关于实事求是的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是经久不衰,可是如果要去刻意的搜索一些话题的话,难免会有指鹿为马的嫌疑。于是我们宿舍从一个谈话节目中的聊起的一个现象展开了关于实事求是的讨论。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谈到了前不久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一个农民工讨薪视频。视频里的农民工模仿外交部的发言人举行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一个女民工模仿新闻发言人的口吻,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现场还有民工假扮的记者向发言人提问。我们暂不谈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只针对此视频中农民工采取的讨薪方式各抒己见。有人说,现在的农民工虽然法律知识不是很丰富,但是在自身利益收到损害的时候却已经有了不同的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其中一种就是网络。

现在的很多人都对社会存在着一种质疑甚至有点成见的态度,所以网络有时候也会成为一些坏人掩饰自己的恶行的保护伞。因为人们普遍有一种同情弱小的心理,当看到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被欺负时,不管事实的真相是什么,人们内心的天平都已经倾向了“被欺负”的那群人。

毛主席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是现在由于网络的发展,群众们很容易从主观上来判断一些捕风捉影的风声。比如说,一个房地产开发商把一个工程交给了一个包工头去做,可是验收的时候发现施工和合同不符,而包工头却携带已收的预付款不知去向,于是拿不到工资的农民工就聚集到开发商的门口找开发商要钱。如果这时,新

闻或网上传出什么开发商拖欠农民工工资遭堵门的言论,估计在真相未呈现在大众面前以前,这个开发商很可能会被人们批得体无完肤。

人是感情动物,很容易从感性的主观出发对遇到的事做出回应。一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弄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之前,千万不要妄下定论。所以说,人们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坚持实事求,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个人来说,让我们面对事情的真相,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从法制角度来说,实事求是的意义更是不容置疑的,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就可以依法惩罚恶者,而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否能够正确走他的发展之路,他的道路何去何从,要解决于党的领导人是否找准了方向,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是否按照国情抉择策略,那就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不切实际考虑事情,不能夸大事实去说谎,我们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摆脱贫穷这一帽子就不能强制丢掉,不能为了了面子,为了虚荣心,为了争个高低,盲目跟从,盲目做事,不顾实际去说话,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群众,我们的老百姓。所以我们说“实事求是”是指引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灯光,我们不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具体国情,去寻找探索最适合我们走的路。

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富强,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再遥远!

作文三:《关于落实实事求是作风的一篇文章》1600字

关于实事求是的面试题目

问:领导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实事求是表率?

答: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实事,就是客观事实,是,就是其内在规律性,求,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去发现。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真正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索到事情的实质,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一直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作风。 当前,领导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工作作风太漂浮。有些领导干部把这四个字时常挂在嘴上,写在本上,但就是没有放在心上,开展工作总是习惯于听汇报、看材料,不习惯,甚至是不屑于到基层到一线去了解真实情况,“当官做老爷”的官僚主义思想严重。 第二,工作措施不到位。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仅凭个人主观臆断,经常“拍脑袋”决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注意适时了解情况,对具体工作的开展状况不了解,遇到问题,总是“拍胸脯”保证,使得错误不断扩大,最终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出了问题之后,不是抓紧时间调查了解,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推脱责任,总想“拍屁股”走人。

第三,工作重心太靠“上”。很多干部开展工作的初衷

并不是为了当地的发展,而是为了迎合上级。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顶子”,不顾当地实际,强行推动,弄得天怒人怨,党心民意丧失殆尽。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党性修养的滑坡,个别领导干部没有按照一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第二是政绩观的偏颇,没有从实际、从长远考虑问题,而是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第三是检查问责机制不全,除了问题总能以“交学费”的名义应付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久而久之,使他们有恃无恐,肆无忌惮。第四是监督机制的滞后后,各种监督手段的监督力度不够,不愿、不敢、不能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进行监督。

虽然这些问题只是“非主流”的,是极少数人存在的问题,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我们丧失党心民心,甚至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因此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要以整风的要求,严格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的要求,要教育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权力观,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二是要规范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要从传统的“人治”的意识中走出来,树立“法治”意识,要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管理人,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尤其要做到的就是民

主集中制原则,凡是重大事项,要实行“个别酝酿、会议讨论、集体决定”的决策方式,要杜绝“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

三是要加强问责,提高责任意识。纪检、监察、组织等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问责方案,并认真监督实施,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树立“敬畏”意识,考虑问责“成本”。从而从主观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是要加强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对工作过程要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应当着重提升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拓展参政议政的渠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媒体、人大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多办一些像“焦点访谈”一类的节目,多进行一些“暗访”,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符合实事求是工作原则的问题,并立即指出,督促部门认真进行整改。

五是要推动改革,完善考核机制。现在干部的“进、退、留、转”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基层群众,而是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意见,个别干部就难免出现“唯上不畏下”的问题。只有改革考核机制,给基层更多的话语权,才能进行负面激励,使他们在“唯上”的同时也能“畏下”,在工作中多为地方百姓着想,注重做好上级政策和基层实际的结合。

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就一定能够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继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作文四:《毛概关于实事求是的论文》4000字

题目: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姓名:

学号 :

专业:

学院: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摘要】: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路线,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毛泽东 邓小平

实事求是的由来、发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注意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并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1957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致使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这时的中国已经遍体鳞伤,此时的中国已处于最低谷。这时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做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实质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现象,对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②①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实践也是发展变化的。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解放还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切实从我国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指出:

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否则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而大胆试验又要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脱离实际。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实事求是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饿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实事求是的现实要求

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一方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加速本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对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必须做到既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又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层和利益调整,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发生深刻变化、政治需求与政治参与扩大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做到对社会民众分化的利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社会整合的能力。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弱势的国家与民族,一方面必须主动实行对外开放,以积极应对全球化之大潮,从而通过跨越式的发展来赶超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的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沦为大国的附庸,并导致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难看出,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在现时代仍然没有④③

终结。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毛泽东思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拒斥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与“衰败化”的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从而成功地阻断了近代以后“中国被边缘化”进程,推动它由被动卷入现代化向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转变;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径设计,关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体现出积极的开放姿态与包容精神。因此,曾经成功指引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同样可以正确指引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境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统一性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实事求是”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句口头禅。领导们讲话时,也会经常说:“我们实话实说嘛,这样才实事求是”,可是往往,他们只做到了“实事求是”中的“实事”,而忽视了“是”,更为可怕的是,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

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深刻认识实事求是的本质。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排除我们的主观随意性,解放思想,适应时代的新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出一份力量。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作文五:《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解》1900字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揭示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核心;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实事求是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客体、现存客体和未来客体的规律性认识无不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归根到底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什么样的实际出发呢?就是要从主体实际与客体实际的统一出发。

关于“实事求是”中的“求是”就是要从“实事”中去求“是”,具体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去求“本然”之“真”,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实事求是方法中的“求是”就是要求主客观要相符,例如: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就是主客观相脱离了,也就是没有做到“求是”;反过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坚持了“求是”。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二、去求“应然”之“善”,即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实事求是方法的“求是”的要求,但是正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更加困难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三个正确把握”,即正确把握理论,正确把握实际,正确把握结合。

第一,正确把握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所谓正确把握理论,概括地讲,就是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而不是断章取义、割裂分解;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而不是摘其皮毛;牢牢把握理论的精髓,而不是摘其枝节;切实掌握其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个别词句。

第二,正确把握实际。实际,主要是指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情况,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在当前,主要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谓正确把握实际,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做到全面地认识实际,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支流,

不见主流;准确地认识实际,而不是夸大和缩小事实;客观地认识实际,即是经过科学和充分地调查研究得来的实际,而不是凭主观想象;辩证地认识实际,即联系的、发展的认识实际,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总之,正确把握实际,就是使实际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客观性和辩证性。

第三,正确把握结合。是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就是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认识实际,解决革命和建设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所谓正确把握结合,就是在正确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前提下,敢于结合和善于结合。敢于结合,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大胆研究、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善于结合,就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认识,获得新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就是敢于结合和善于结合的结果。衡量结合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实践,即在实践中检验由结合所产生的新认识、新观点,进而制定的新的方针、政策等,是否既符合理论,又符合实际,是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三、去求“和谐”之美,即实践中对立面的统一。

“求是”的另一层内涵就是要去追求“和谐”之美,也就是实践中对立面的统一。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马克

思主义实事求是方法中“求是”强调在实践中把握事物的对立面的统一,正确把握矛盾的规律,因此能够很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过程当中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实事中区求“是”,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规律不断地去加深认识,从而更好地让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真真正正地做到实事求是。

作文六:《毛概关于实事求是的论文》4100字

论毛泽东思想与实事求是

【摘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条件;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毛泽东 邓小平

实事求是的由来、发展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注意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并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1957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致使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这时的中国已经遍体鳞伤,此时的中国已处于最低谷。这时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做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实事求是的实质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指出:“„实事求是‟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现象,对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实事②①

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实践也是发展变化的。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解放还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终要看是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切实从我国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要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确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求实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指出:

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否则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而大胆试验又要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脱离实际。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实事求是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饿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实事求是的现实要求

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一方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加速本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对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必须做到既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又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层和利益调整,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发生深刻变化、政治需求与政治参与扩大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做到对社会民众分化的利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社会整合的能力。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弱势的国家与民族,一方面必须主动实行对外开放,以积极应对全球化之大潮,从而通过跨越式的发展来赶超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的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沦为大国的附庸,并导致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难看出,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在现时代仍然没有终结。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毛泽东思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拒斥半④③

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与“衰败化”的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从而成功地阻断了近代以后“中国被边缘化”进程,推动它由被动卷入现代化向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转变;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径设计,关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体现出积极的开放姿态与包容精神。因此,曾经成功指引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同样可以正确指引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境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统一性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实事求是”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句口头禅。领导们讲话时,也会经常说:“我们实话实说嘛,这样才实事求是”,可是往往,他们只做到了“实事求是”中的“实事”,而忽视了“是”,更为可怕的是,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

通过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有了以下的体会和认识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注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我们专业学习研究的重要性,解放思想,不要死读书,读死书,一定要活跃思维方式,打破常规,去创新思想。实事求是,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在研究中我们要多做试验证明,为什么我们整天作试验,因为实践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作文七:《关于正确理解实事求是的几个问题》10600字

作者:田心铭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5年06期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实事”中“求”出的“是”。不能把实事求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起来。实事求是不是一切由自己从头“求”起。离开具体分析照搬“本本”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二、现实中有不同的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二者脱离,发生矛盾也有不同情形,既有理论脱离实践,也有实践脱离科学理论指导。将实践检验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当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去把握,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三、“务实”和“务虚”不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而是两种不同内容的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务实和务虚两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  实事求是  理论  实践  务实  务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深入阐述这条思想路线,不能不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本文仅从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这一特定角度对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问题作一些讨论。

“我们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5页),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同上书,第171页)实事求是原则本身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者是统一的,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现在之所以有必要提出来讨论,是因为实际上存在着将它们对立起来的现象。常见到有人在提出明显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时,轻松地说一声“实事求是嘛”或“从实际出发嘛”,就算是给出了立论的依据。有的报刊文章提出,中国是否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应该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他们认为,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就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仅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当然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看来,我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方针,是“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而现在应该“从实际出发”重新考虑。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究竟是统一不可分的呢,还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应该同时坚持这二者呢,还是二者取其一?在有些人看来,实事求是,就是不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思考问题、认识事物,有人甚至认为离开这些基本原理越远,对它们否定得越多,就越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现。

产生这样的看法,是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缘由的。从历史上看,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是在反对党内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的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阐明这一思想原则的代表作,如《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等,其锋芒所向,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主要是针对着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思想。他指出,有些人“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4页)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那种书上、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的现象,现在仍然存在,今后也还会有。实事求是原则的一个对立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当作教条,从“本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所以,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但是,有些人在完全正当地将坚持实事求是同反对教条主义联系起来的同时,却又发生了一种误解,以为凡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否定“本本”上的观点,就是实事求是的表现。于是人们便不禁要问:写在马克思主义“本本”上的那些基本原理是从何而来的呢?它们不正是前人从“实事”中“求”出来的“是”吗?不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率领千百万群众和无产阶级的理论大军,经历千辛万苦,研究了历史,研究了现实,总结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揭示出来的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吗?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行动的指南,不正是遵循客观规律,因而正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吗?我们怎么能在“从实际出发”的旗号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归之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轻轻一笔抹掉呢?难道前人“求”出来并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因为被写到了“本本”上并且成了“意识形态”,就一概不算数了,一切都只能自己从头“求”起吗?

照搬“本本”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两种态度都是背离实事求是原则的。人们在实践中所面对的每一客观事物都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具体整体,它既具有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共性、矛盾的普遍性。人们的认识,只有同时反映了事物的个性和共性这两方面及其相互关联,才能与客观对象相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舍弃了各种事物的个性而揭示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因而它不能代替对每一具体事物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的认识。对任何一个具体对象的完整的认识,都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推导出来。正因为如此,虽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如果从本本出发,用概念、原理的演绎去代替对具体对象的认识,还是难免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而发生错误。所以,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态度是背离实事求是原则的。另一方面,事物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在中国社会实际中,在我们的实践所面对的具体事物中又是确实存在并支配着事物发展的,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拒绝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也会使主观认识脱离客观规律,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人以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在认识具体对象时可以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于不顾,或人们关于具体对象的结论可以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一致。这是一种误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要求人们在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去分析认识具体对象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否认具体对象中包含着由普遍真理所揭示的事物的普遍规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因此提倡实事求是决不能离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8至279页)

由此看来,从“本本”出发和从实际出发是对立的,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从实际出发是统一的。从“本本”出发,是拒绝分析具体对象,以概念的演绎去代替对现实中具体对象的认识。这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以它为指导去分析具体对象,既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又把握包含在其中的普遍规律。这种态度,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看不到这二者的本质区别,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混同于从“本本”出发,就会将它同从实际出发对立起来,导致在从实际出发的借口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否定从实际出发对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两种态度看上去正好相反,因而人们可能站在其中的一端去反对另一端,但是,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它们都是同实事求是的原则相背离的。

坚持实事求是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同义语,是同一条原则的两种不同表述方式。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有的放矢的态度,指出“‘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说,“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紧接着就是阐明什么是“实事”,什么是“是”,什么是“求”的那一段界定实事求是原则的著名的经典性论述。(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1页)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6页)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就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修正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上书,第278页)可见,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有两个对立面,一是“教条主义”,二是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说的“修正主义”,即背离四项基本原则。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照搬它去代替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相反,无论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或否定将它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都是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既是统一的,又是有矛盾的。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之所以成为必要,正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相矛盾的一面。理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实践是意识支配下的特殊的物质运动,二者分属于主观认识和客观物质运动两个不同领域,当然存在着矛盾。现实生活中有时出现理论的内容与当前的某些实践活动不一致或似乎不一致的情况,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一种表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当理论与实践不一致时,就应该修正理论,使之适应实践的需要。这种主张,用在许多场合是正确的,用在另一些场合却又会发生错误,即是说,它不一定是正确的,因而笼统地这么讲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不同层次去分析。第一个层次是,从根本上或从总体上看,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实践决定理论,而不是相反,这是由于实践因其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而高于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所以,当实践向前推进了,理论落后于实践时,解决二者矛盾的途径,只能是适应实践的需要发展理论,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纠正理论中的错误或片面性,而不能削足适履,要求活生生的实践去适应被当成了僵化教条的理论。

第二个层次是,在具体的实践-认识过程中,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不一致。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包括了两种情形。其一是,理论中存在着不符合实际的成份,或理论落后于实践。此时应该修正理论或发展理论。其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脱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违背了客观规律,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这时,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不是改变理论去适应实践,而是要用科学的理论去批判性地认识实践,匡正实践中发生的错误,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笼统地主张修改理论去适应实践的观点之所以不正确,就是因为它忽视了这后一种情形的存在,将理论与实践之间复杂多样的矛盾简单化了。

为要全面地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必须对实践本身作科学的分析。现实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自觉地以一定理论为指导的实践,也有缺乏自觉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而前者既包括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包括错误理论支配下的实践,后者既包括虽不自觉但却是符合或基本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又包括盲目地违背客观规律的实践。所以,社会实践并非天然地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非任何实践都必然地具有相对于一切理论的优越性。即使是有亿万群众参加的规模宏大甚至是相当持久的实践,也有发生错误甚至基本方向错误的可能,十年文革就是这样的实践。此外,如建国以来曾经重复出现的经济过热现象,社会上不时刮起的各种或大或小的“风”,诸如全民经商,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热,乃至涨价风,抢购风,乱集资,乱拆借等等,也都是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的构成部分,而不应排除在实践的范畴之外。

因此,理论与实践二者脱离而发生矛盾,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理论脱离实践,另一种是实践脱离理论,即脱离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前一种情形是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后一种则尚未引起充分的注意和研究。若不能全面地看到这两种情形的存在,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矛盾的理解和处置,就难免发生片面性。

如果每当发生理论与实践对不上号的情形,就指责或否定理论,要求理论随眼前的实践而改变,将理论为实践服务简单地理解为要求理论为现存的一切作合理性的论证,那就将理论当成了论证的工具而不是行动的指南。今天论证了某种做法的合理性,明天风向一变,又为相反的做法作论证。这样就失去了理论的严肃性、科学性,失去了理论的尊严,把它庸俗化了。十年文革中,这类情形相当流行,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文革结束并实现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之后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理论工作者包括高校马列理论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相当持重,虽然也密切关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教学和科研中努力联系实际,但是面对现实中经常刮起的各种“风”持比较冷静的态度,尤其不愿轻易地打乱基本理论的教学体系。这是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是长期理论工作和社会实践的锻炼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他们变得比较成熟了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同志在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中有意无意地与社会实践保持距离,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以往出现过的错误,保持理论的纯洁性和理论的尊严。这种态度表明,他们未能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是正视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的矛盾,并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矛盾,而是试图远离实践以便回避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这种对待实践的消极态度可能将他们引向理论脱离实践的不正确的方向,因而很难得出富有活力的创造性的理论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关于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它在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又阐明了实践标准本身的相对性、不确定性与绝对性、确定性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阐明了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的关系,并且将实践检验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当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去把握。对于这一科学体系,不可片面强调其中某一部分而忽视另一部分。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的社会实践在改造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其自身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都有其局限性或相对性的一面,因而它们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必然具有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不能对一切认识都作出检验。有些认识是真理,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还不能被证明;有些认识是谬误,但是在当前的实践中还不能被推翻。因此,不能一看到既有的理论与当前实践中的某些现象有不一致或似乎不一致之处,就轻易改变理论观点,以便使之适合于解释或论证眼前的现象。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尤其要持非常慎重的态度,决不可轻易否定。另一方面,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又有其绝对性或确定性,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终将对一切认识的真理性都作出检验,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对于那些经过长期反复的社会实践被证明为是不正确的或片面的或过时的观点,又必须予以否定,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发展着的理论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检验理论与理论指导实践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同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既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自身,又要能动地指导实践。它指导着我们去分析当前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洞察实践发展的趋势,揭露和纠正实践中的错误,预见和防止未来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指引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全面地看到理论既指导实践又受实践检验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务实与务虚的关系。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会作为一定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表现出来。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脚踏实地,力戒空谈,不务虚名,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相反,那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报浮夸、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作风,则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是同实事求是的原则相背离的。

那么,坚持实事求是是否意味着应该只务实、不务虚呢?有些同志认为正是如此。他们提出:“务实不务虚,实事求是。”“少讲理论,多干实事。”他们认为,只有抓具体工作,抓经济建设,抓项目、多赚钱,才是实的;搞理论学习,理论研究,抓意识形态,精神文明,讲什么基本原则、什么大道理,那都是空的、虚的。既然现在搞市场经济,那就一切都要适应市场需求,那些不能带来市场效益或直接经济利益的理论研究,那些没有市场需求的学术理论著作,应该让它们自生自灭,在市场经济中被淘汰。他们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它相适应的思想工作作风。

这里涉及什么是“务实”、“务虚”以及这二者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务虚这个概念的内涵必须从它的实际运用中去理解和确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党中央于1979年3月召开了“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邓小平同志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是务虚的典范,其中高度概括的“四项基本原则”对我国新时期的历史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载入了宪法和党章。我们可以由此来理解“务虚”的含义及其地位和作用。这篇讲话基本上没有涉及具体工作、具体项目、具体事件的处理,而是依据历史经验,从理论原则上阐明了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还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以及如何看待“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重大理论问题,并且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9至182页)可以说,通篇讲的都是理论、原则,或曰大道理。这就叫“务虚”。有些同志将讲大道理等同于说空话不干实事而予以贬斥,这固然有其一定的理由,因为脱离实际去讲大道理的确是在说空话,但“大道理”却决不等于空话。讲大道理,懂大道理,原本是极重要的事情。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大道理要管许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许有道理,但是没有这个大道理就不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4页)。

务实和务虚这一对概念,不是指两种对立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而是指两种不同性质或不同内容的工作。务实是指做具体的实际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是现实中存在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事物具体整体,故名之曰“务实”。务虚是指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明确方向、确立原则等类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具体事物,它要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通过科学的抽象揭示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并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以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理论工作本身并不直接解决现实中的某一个实际问题,它从具体的客观对象出发却又离开了感性的具体,故名之曰“务虚”。

那些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务实不务虚”、“少讲理论,多干实事”的同志,显然误解了务实和务虚的含义,将它们分别混同于两种不同的思想工作作风,以为只有务实才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务虚则是说空话,做表面文章。事实上,无论做具体的实际工作或做理论工作,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工作作风。周恩来同志说过:“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周恩来文选》下册,第350页)邓小平同志说:“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邓小平文选》第三册,第146页)这些都是对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的精辟阐述,它们所反对的是华而不实、弄虚作假的作风,而决不是反对务虚或做理论工作。这种工作态度和思想作风,无论对于做实际工作或理论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同志主要是从事实际工作,即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务实,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自然就具备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其中也有些人虚报浮夸,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看上去轰轰烈烈,热闹非凡,实际上华而不实,劳民伤财。这叫实活虚干。有些同志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即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务虚,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工作作风上都是说空话不干实事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对四项基本原则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这一项重大的理论任务,“决不是改头换面抄袭旧书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0页)。科学的理论创造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详尽地占有材料,费尽心血加工思考,改造制作,因而必须有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这叫虚功实做。

由上述可见,把坚持实事求是误当作只务实不务虚,同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所造成的概念混乱不无关系。但是应该看到,问题的实质是在于,一些同志只重视具体的实际工作而忽视了理论的重大作用。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科学地总结文革的教训。十年文革中,盛行“假、大、空”的作风,“上层建筑决定论”流行一时,错误的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直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有些同志却误将否定文革中的错误理论当成了否定理论工作的重要性,误将否定“假、大、空”的作风当成了不要务虚。他们没有看到,思想理论战线的务虚工作在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如果说以实践为依据处理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件是务实,那么,从哲学理论层次上开展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大讨论就是务虚。没有这场讨论,就很难有各种具体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如果说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个项目和改革开放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是务实,那么,作出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逐步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则是务虚。这样的务虚工作,谁能说它的重要性不如务实呢?无产阶级的杰出领袖都是集革命家、国务活动家和理论家于一身,既务实又务虚。列宁既创造了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十月革命及革命后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斗争和经济建设,又适应实践的迫切需要写下了大批理论著作,包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这样高度抽象的哲学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列宁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同志既直接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又写下了大量军事理论著作,既直接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又创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从理论上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思想成了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进的旗帜。如果说邓小平同志直接布署、设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案、步骤和各种具体措施是务实,那么,他提出并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则是务虚。

按照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的经典性界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1页)规律是不能用感官去感知的,只能靠思维去理解。因此,求是,都是做理论上的抽象、概括工作。实事求是,一方面意味着要“求”出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而不能就事论事,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以反映事物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南,而不能只凭眼前的事实和有限的经验办事。所以,实事求是不仅不排除务虚,而且“求是”都是一种务虚的工作,非务虚不能求是。离开务虚去讲实事求是,就背离了它的本意,成了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就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就会缺乏远大的目光,不能高瞻远瞩,统筹全局。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正在于此。实用主义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纯粹经验的世界”,它不承认独立于人的经验、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因而也否认探求客观规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按照实用主义的“皮尔斯原理”,一个观念的唯一意义就是它所引起的行动,观念并无反映客观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意义。实用主义的著名理论家威·詹姆士说,实用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这个态度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则、‘范畴’和假定是必需的东西;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页)。按照这种实用主义的方法,人们在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时,不要去管实践所面对的客观实际情况(“最先的事物”),也不要将什么理论、原则、范畴“假定”为“必需的东西”而当作行动的指南,只需按照自己的主观经验去估计各种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后的事物、收获、效果和事实”),然后加以比较,怎么做可能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去做。这样,在行动中就必然表现为不顾客观规律,不要理论指导,凭个人的主观经验办事,因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成功不顾长远的后果,不讲原则,变化无常。而按照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探求事物固有的客观规律而创造出科学的理论,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预见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始终坚持正确的原则,遵循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朝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前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全党各级干部都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7页)。将实事求是误解为“务实不务虚”、“少讲理论,多干实事”,就可能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混同于实用主义的态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1994年4月2日《人民日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人们从“实事”中“求”出了规律,形成了理论,决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要让它回到实践中去,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务实。所以,务实和务虚,两者不可偏废。它们是彼此依存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邓小平同志说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8页)按照这样的理解,从哲学层次阐明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无异于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全部内容,而从历史的角度阐明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不涉及党的全部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仅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谈了自己学习中的点滴体会,其他许多重大问题,都未能涉及,这些都是需要另文讨论的。

作者介绍:田心铭  北京大学马列学院教授

作文八:《关于坚持实事求是几个问题的思考》3400字

作者:伍自尧

理论导报 1997年08期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理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就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实事求是是对这一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最为简洁的概括。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曾经历挫折和曲折,最后靠确定或重新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使革命和建设走上正确和顺利的道路。历史深刻地昭示我们,实事求是何等重要!它关系到革命成败、国家兴衰。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又是何等的难!

一、实际工作中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表现

从现实的情况看,实事求是,几乎人人都会讲,人人都说重要,但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又确实大量存在。其表现可谓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一是急躁型。表现为不顾客观条件,不讲客观规律,凭热情决策,热衷于攀比速度,急于求成,爱搞“一刀切”、“一律化”,看起来很坚决,实际上行不通。其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二是保守型。表现为遇事畏难悲观,无所作为,认为这也办不到,那也不可能。思想停滞僵化,落后于客观形势。结果是坐失良机,延误革命和事业的发展进程。

三是教条型。表现为凡事唯书唯上。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找本本、等文件,只会照抄照转上级精神,不善在与实际结合上下功夫。头脑中条条框框多,常常陷于姓“社”、姓“资”的困扰中,其结果是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伐,甚至成为事业发展的阻力。

四是经验型。表现为满足并夸大个人感性经验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论的作用。坐井观天,固步自封,满足于一孔之见,用片面的经验指导实践。其结果是以偏概全,在复杂情况下,往往迷失方向,陷入主观盲目性中,在新的变化着的实践中碰壁或失败。

五是虚伪型。不是从事物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而是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主观的需要行事。表现为说假话、大话、空话,看脸色行事,弄虚作假,阳奉阴违。其结果必然是空谈误事误国,还败坏社会风气,助长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我们还可以列举许多类型,不过上述五种最有代表性。可以看出,无论不实事求是的具体表现如何,其本质特征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最后的结果都是背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决策失误,事业受损。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远的、近的都有。1958年大跃进搞“高指标”,“瞎指挥”,导致了全国连续三年经济困难。现实工作中,在对待发展速度上,一讲加快发展,有的地区或部门就不顾客观条件,不讲客观规律,不讲质量、效益,盲目攀比速度。还有的乡镇领导,想为当地群众办几件好事实事,例如建大桥、建大楼等等,由于当地基础条件较差,资金紧张,最后又往农民身上加压,农民多数负担不起,产生对抗性的矛盾,造成干群关系紧张。这都表明,不实事求是办事,不考虑事物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就会造成严重的恶果。

二、坚持实事求是缘何这样难

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原理和能动的反映论是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由于人的认识是一个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切不可把原有的认识凝固化,把相对真理绝对化,而必须寻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认识可能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或限制,这就必然导致实事求是难以实现,概括地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来自认识主体方面的制约。在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思维方式、文化素质、经验储备、价值取向等因素,直接地或间接地制约着实事求是的实现。从现实的情况看,认识主体之所以不能做到实事求是集中表现在“两缺乏”上:一缺乏真知。或因理论素养低、思维方式旧,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无法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或因科学文化水平低,认识能力差,从而对事物无法深知和真知。二缺乏勇气。有了真知,认识到了“是”,但受思想水平的限制,患得患失,为个人官位、权利所累,“怕”字当头,不敢解放思想、坚持事实、坚持真理,使真知成白知。

2.来自认识客体方面的制约。客观事物是异常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其发展有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客观过程的诸方面尚未充分暴露时,人们要完全把握它的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因而在实践中难于做到实事求是,是可以原谅的。另外,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任何停止不前的观念都将导致“教条型”、“保守型”问题。

3.来自社会环境的制约。当前,认识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尤为明显。在思想文化环境方面,既存在几千年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又有来自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侵袭。在政治环境方面,社会的民主、法律制度,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还不十分健全,如干部任选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以人选人,看政绩则重数字,轻实效;重眼前,轻长远;重表面,轻实质等一系列问题。这就使得现实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实事求是的人“吃亏”,而不实事求是的人“升官发财”的怪现象。这确实是产生种种不实事求是现象的深层原因。

三、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笔者认为当前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牢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首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同志说:“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理论素养是主体条件的根本因素,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站不高,看不远,工作中就提不起纲,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难于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陷于盲目性,这样就不可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此,要通过学习、培训、进修等形式,提高各级干部的理论素养,按照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把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运用和贯穿到实际中去,用它来观察、分析、处理现实问题。

二是要在把握客观实际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事求是,目的要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尊重实践,深入实际,是获得真实情况、真知灼见,实现主客观统一的基础环节。因此,我们每个领导干部,办每一件事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作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把理论与实践,上级指示与本地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克服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想当然等弊病,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并不断发现、回答新问题,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着的客观事物。

三是要增强党性,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坚持实事求是,需要坚强的党性和高度的政治觉悟。不然,有些事情虽然认识到了,看准了,也会因这样那样的考虑而不敢做;即使做起来了,一旦遇到一些议论或阻力,就顶不住,就动摇,甚至退下来。因此,要克服认识客观实际难,真正按客观实际办事更难的“两难”状况,一定要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树立为追求真理而公正无私的精神。把心术摆正,去除私心杂念,一切从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凭党性办事,从而看准了的事就大胆地干,不畏首畏尾,有一抓到底的韧劲。

四是要改革有关制度,完善机制,创造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环境。实事求是的实现,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牵涉整个社会各层面、多个体的互动,有很强的社会性,因此,优化社会环境十分重要。要改革现行政治体制,如干部人事制度,增强考察提拔的透明度,广泛走群众路线,真正把忠诚老实,有德有才,实事求是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制度,健全党内民主,为实事求是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要改善社会舆论条件,形成以实事求是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正确的舆论导向。总之要构建这样一种政治机制,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人人讲真话,办实事,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受褒奖,而弄虚作假的人没有市场,因不实事求是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干部还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自觉性,确保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确贯彻。

作文九:《关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探讨》7300字

作者:刘荣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4期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206)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从方法论的高度弄清实事求是的内涵和功能,对于全面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发展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那么,是什么根本方法指导这一认识过程沿着正确方向不断深化呢?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就是指引民主革命走上胜利的那个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他说:“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显然,正是实事求是,奠定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这里的起点,包括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两个方面。所谓历史起点,是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首先确立起来的原则,是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提;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实事求是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方面面,是其它内容和原则的基础和出发点。实事求是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冲破长期以来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恢复和确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也就不可能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其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摸准摸清我们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理论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再次,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去掉对社会主义的种种“附加”内容,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些“空想”成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界限,因而也就不可能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禁区”,形成植根于现实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廓清迷雾;最后,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集中、概括群众实践所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和正确途径。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作为我们党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最高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和战略步骤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轨道。然而,它的一系列战略设想、科学论断和决策原则,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上的,都体现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走自己的路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我们党客观地分析了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要求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一方面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比如,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我们党把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点同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论点联系起来,得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为此,党提出了要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别一切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实践的根本标准。这既是在社会生活领域对实践标准的贯彻,又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又比如,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上,我们党认识到: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封闭也只能导致落后,二者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打破僵化,进行改革;打破封闭,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党又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先搞试点,造舆论,再由点到面,通过试点逐步扩大,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的总体思路。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它内容,无一不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展开并成形的。显然,实事求是是贯穿和渗透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这一理论内容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依据  实事求是即主观符合客观,思想结合实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不断“符合”和“结合”的过程。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始终要以实事求是为根本的方法依据,扎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路,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试验和实验,有些事情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差错,我们必须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反复实践,反复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对中国实际的认识,不断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避免陷入“新的思想僵化”。另一方面,当前的国际国内,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可以说,机会存在,挑战严峻。我国的经济建设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在世界上取得自己应有的经济地位;我国的社会主义如何打开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在世界上争得自己应有的政治地位,这不仅是一番全新的事业,而且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能否巩因和发展的大事。所以,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真解决好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走好未来的路,这是我们面临的唯一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新的时代背景,研究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新的实践探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再造辉煌。

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犹如过河的“船或桥”[2],对于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不可或缺。实事求是之所以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就是因为它体现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3]“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4]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非常重视实事求是的方法,他提出的很多方法,如“两手抓”、“不争论”、“主体与补充”、“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等,都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从发展和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就首先从思想方法上与唯心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划清了界限。所以,实事求是首先要求我们端正思想方法,做一个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实事求是建立在事物发展的本质、主流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立足于社会历史规律,抓住实际的要害。这一要求反映到工作上,就是要提倡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切工作都立足现实,落到实处。所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有的品格。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唯物的辩证法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把辩证法转变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并贯彻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其实质就是“照辩证法办事”。实践告诉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诡辩论”;离开了社会实践,辩证法就必然失去“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5]。所以,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讲辩证法,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讲辩证法,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对唯物辩证法特性内在要求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从总体上把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系统和社会发展中去,按照“小道理服从大道理”的工作方法考虑问题,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运用波浪式前进的方法展开工作,既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又有进有退,有起有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另一方面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研究和把握矛盾的统一体,比如共性与个性结合的中国特色,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结合的主体与补充,内因与外因结合的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两点论、两手抓等,都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实践的认识论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在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中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相结合。为此,邓小平首先从思想方法上要求我们重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功能。一方面,他强调认识的主体性,指出中国人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认识的实践性,指出认识不仅要关注以往实践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成功的实践经验,而且更要关注现实的实践活动,使之成为现实实践活动的正确指南。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很多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如“走一步看一步”的不断反馈方法,“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前进方法,“事实说话,不争论”的解决思想分歧和意识形态分歧方法,“警惕右,主要防止‘左’”的纠正思想偏差和认识错误的方法等。可以说,正是把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放在中国人如何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中阐释出来,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才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中国实际,把中国实际变成了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方法体现了科学的历史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起来,尊重生产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尊重生产力,尊重群众实践,必须首先摆脱一个思想方法上的困惑:怕学习和利用了资本主义的东西,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姓了“资”。邓小平为我们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有力地回答了人们的思想困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姓“社”不姓“资”,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不仅为人们松了绑,而且把实践检验的认识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体现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和实践标准的有机结合,是实事求是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

正确发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和实践,要正确发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功能,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解放思想,反对僵化保守  现实生活表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阻力,是僵化保守。而僵化保守,可以是右,也可以是“左”。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想问题办事情被一个个条条框框所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就不是实事求是,也就不可能前进;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人们突破思想樊笼,冲破旧习惯、旧观念的束缚。所以,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我们必须认识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其次,解放思想,必须立新破旧。立是破的目的,破是为立服务,只有以立为本,重在建设,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以,我们要敢于破敢于立,乐于破乐于立,善于破善于立。最后,解放思想,还必须有开放的思维,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自觉的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开放的思维,才能高瞻远瞩,视野开阔,从宏观的动态的角度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才能正视现实,承认现实,特别是正确对待现实中的失误和问题;坚持自觉的无产阶级立场,才能站在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立场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正如刘少奇同志所说:“要实事求是,还要有勇气;没有勇气,就不敢实事求是。”[7]

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  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8]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相反,主观主义凭借主观热情,要么从狭隘经验出发搞经验主义,要么从书本出发搞教条主义,“他们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是从不同的两级发生的东西”[9]。主观主义指导工作,其必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我们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调查研究和主观主义,坚持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其次,搞调查研究,要特别注意调查的原则:一是调查的主题必须明确,“有的放矢”;二是要有客观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三是要有虚心的态度,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四是要为预测和决策工作服务,着眼现在和未来;五是要有正确的方法,特别是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最后,还必须反对形式主义的调查。那种为调查而调查,“蜻蜓点水”、“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作表面文章的调查,“身入”而不“心入”的调查,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敢闯敢试,勇于开拓创新  解放思想不是目的,调查研究也只是手段,二者都是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无先例可循,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许多问题从书本上,从“老祖宗”那里是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创新,开拓前进。首先,在战略上要敢想敢闯,具有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鼓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0]这里的关键是要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困惑。当然,我们说胆子大一些,绝不是说可以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凭着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蛮闯蛮干,而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1]。其次,在战术上要一切经过试验,“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要方法稳妥,步骤适当,“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2]。这里的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失误和偏差的态度,努力做到不犯大错,避免中错,迅速纠正小错。同时,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总之,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工作要细,作风要实。只有这样,才不会陷入千篇一律,照抄照搬,无所作为的境地。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意愿  能否实事求是,说到底,是一个能否尊重群众实践的问题。十几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实践标准的深入人心,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也不会演出有声有色的活剧来。事实上,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首先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先,我们的出发点必须面向群众,为了群众。在当前,就是如何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情况下,给人民以实惠,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其次,把实践标准交给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群众实践中汲取养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经济特区,都有力地说明了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再次,必须以满足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问题的归宿。坚持了这一条,即使我们在探索中有了失误,也会得到人民的谅解,易于纠正。最后,还必须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正确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意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13],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如果把这个关系颠倒了,那是非常危险的。

原则坚定,策略灵活多样  原则是策略的基础,策略是原则的体现,是原则性得以实现的通道和桥梁。离开原则性,灵活性就会偏离正确方向;离开灵活性,原则性就难以实现,甚至成为僵死的教条。原则坚定,策略灵活,这二者结合,才是最实际最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如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涉及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问题时,要有“刚性”,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不让步,不迁就。但现实生活中,实现目标和任务不可能走笔直的路,而只能走迂回曲折的路,所以,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有“弹性”,讲究策略的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既要讲需要,又要讲可能;既要讲主体,又要讲补充;既要讲目的,又要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形势下能驾驭全局而不致抱残守缺,使我们在诸多的对立中能走向更高阶段的综合而不致陷入恶性循环,从而使我们能够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82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第110页—111页。

[3][4][13]  《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9、113、32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3页。

[6][10][11][1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

[7]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页。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9页。

作者介绍:刘荣军  西南师范大学经贸管理系  研究生  重庆市  630715

作文十:《关于“实事求是”的哲学再认识》8800字

作者:张脉飞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7年01期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是我们从事实践、做好工作须臾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它的哲学底蕴非常丰富。本文在我的拙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想意识》(载于本刊93年第4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析,请教于同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其中每一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无不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实事”是为了“求是”,“求是”离不开“实事”,因此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则。它要求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里的“实际情况”不仅仅是指要认识要改造的客观事物,虽然客观事物的性质是由它的内在矛盾性决定的,但它的存在离不开其周围的条件,并要受到它们的制约,因此,也应包括在“实际”之内;这里的“求是”,虽然主要是去研究揭示要认识要改造的客观事物的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即规律,但规律促成事物发展的趋势也要受到它的周围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按规律办事,不仅要认识规律,还须把准它所表现出的趋势,这就不能不研究作为该事物发展条件的周围事物的发展态势及其对该事物的作用。否则,就有滑向孤立、静止地考察事物的形而上学。

改造事物是一个创新活动过程,不仅其间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人们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加以解决,就是其活动本身的目标、条件和手段的选择认定,也都需要人们作实事求是的认真考察研究。第一,活动的目标。人类的改造和创新的活动是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活动,目标是目的显现又是按规律行动的结果。不符合规律的目标当然不能实现,即使符合规律的,也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个分步走通过实现阶段目标而达到最终目标的问题。对于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时限选定,必须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情况,必须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这种变化。事物发展规律在未来的展现上是一种趋势,一种向度。在这个趋势、向度范围内,达到目标的最佳行动方向是可以选择的,因为一个事物特别是复杂事物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各个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既取决于各个因素间的对立统一状况,在一定条件下也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次要的内部因素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强大作用的支持下,也会起主导作用。只要人们对这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态势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究,就能选出达到目标的最佳活动方向,并在对不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方向偏离从思想上作好防备。第二,活动的条件。人们的改造和创新活动不是徒手进行的,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各种事物和现象,受到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对人们活动的展开与进行有影响起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就是人们活动的条件。它包括有自然的、社会的;内部的、外部的;主要的、次要的;有利的、不利的等等。由于任何事物、现象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各种条件也是要变化的。这些条件对于活动来说都具有客观性,它的变化也是由其内在规律所使然。因此,也须实事求是地进行唯物辩证的考察,才能区分出主次利弊,把握去旧出新。这里重要的是:一要从各种条件所构成的矛盾群出发,分析各种条件,找出对活动进行有利的、主要的、基本的条件,因为它们是工作的起动所必备的;二要从各种条件的自身矛盾出发,分析其矛盾关系,找出它的发展规律,把握它的变化趋势,对将要出现的有利条件要及时争取和利用,对将要出现的不利条件要及时的防备和排斥;三要分析各种条件的外部条件,预测这些条件变化对活动条件的影响,利用间接的条件去创造新的有利于活动进行的直接条件。重视活动条件的实事求是探研,就能减少工作中的莽撞性。第三,活动的手段。从当今的改造和创新活动来看,手段可分为工具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类。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何种方式的管理,应由对象改造的需要、活动的分工协作的需要、活动的进程的需要和活动主体的技术水平来决定。因此也具有客观性和内在的联系。在考察择取手段时,一要从整个改造活动包括需要的手段在内所构成的客观系统出发,研究活动的主体、改造和创新对象和手段间的关系,从三者匹配来选取手段;二要从选取了的各手段系统的实际出发,研究其系统内部各种具体手段间的关系,从齐全、有序、适用来选好具体手段。如果缺少需要的手段,或者运作起来不能匹配、协调,特别是大型的改造和创新活动,就不能进行和展开,或者使活动混乱无序,难以达到活动的目的。因此,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解决好活动手段的择取问题。

人们在进行改造和创新活动时,都非常渴望和重视有利“机遇”的出现,使活动更快更好地取得成效,但又觉得“机遇”具有未来性和偶然性,难以预测。其实不然,所谓有利“机遇”,通俗地说,就是遇到发展自己的有利机会,它也是由条件促成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改造和创新活动遇到了新的极有利于加速进行或扩展的条件,而且往往是多方面的条件;二是改造和创新活动的某一方面获得了新的极有利于加速进行的条件,出现了转机,从而促进了整个活动的顺利和加速进行;三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无论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原来未所料及的。但未所料及的并不等于就是料不可及的。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这普遍联系构成的网上的一个“网结”,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它和他事物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它事物对它的影响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而且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事物的变化情况的研究来把握它的发展“机遇”。就第一种情况来说,之所以发生加速进行和扩展,往往是和该活动只有间接联系从而对它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的事物,由于获得极有利的条件而发展起来,引起对该活动有直接影响的一些事物发生了有利于该活动加速和扩展的变化,从而使该活动的进行获得了新的有利条件和环境。就第二种情况而言,由于上述原因,周围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为该活动的某一面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它加速起来,促进了其他方面的运作,或调整了各方面的关系,使整个活动提高了效率,加速了目标的到达。至于第三种情况的发生,是上述两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偶然性并不是单纯的偶然,它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形式。这里放宽视野对条件进行全面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人们觉得“机遇”莫测,就是因为他们仅限于对改造事物和行动的直接条件的思考上,没有对那些间接条件的变化及它对直接条件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艰苦的分析研究。由于一切无不在变化发展着,所以“机遇”具有自身的时间性。其时间性也不是不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机遇本身及其存在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探研,就能及时地充分地利用“机遇”。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是认识事物所必须的,而且它应贯彻于改造活动的整个过程,适用于有关活动的各个方面。

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这就不能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更主要的是要从主体方面来理解。因为客体并不象古代某些唯物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本身能放出一种流射物,通过人的感官的孔道在人们心里留下影响产生认识;也不象近代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说的那样,客观事物硬厚脸皮自荐于人,一定要人们认识它。同时进入人们感官范围内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事物,对它进行认识和改造。当然,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不是以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体,因为直观只能获得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离不开现象,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它毕竟不是现象,不是直观所能认识和把握的。同时,现象中有时还有假象,假象的东西虽然也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但它是以一种曲折的形式表现本质,直观往往会导致错觉。当然,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不能停留在主体对客体原来的认识上或从前人那里获得的认识上,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随着条件的变化事物的变化都会显露出它的错误方面来。更不能象黑格尔把自己杜撰的“绝对精神”从外面转入自然界和历史那样,凭自己的思维驰骋、主观想象来理解客体。因为这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就要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分析研究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所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能“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①]。也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有一种通过思维去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力量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即主观能动性要得到正确的发挥,必须依赖于实践。马克思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看不到或不能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因为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者“抽象地发展了”即夸大了主体的能动方面,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②]实践之所以能使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正确的发挥,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就实践总是在人们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来说,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外部表现,同时它又规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范围和目的;就实践改造客体来说,它规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和程度,使主观和客观在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中统一起来。

实事求是要求主客观的统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人类不断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每一次都达到更高级程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的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改造都要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二是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和改造,无论是认识事物的阶段,还是改造事物的阶段,主客观都要达到统一。具体地说,在认识阶段,主体要正确地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在改造阶段,主体根据对事物的认识在头脑里形成的理想物态能通过改造活动转化为现实物态。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第二个方面的统一更为重要,因为没有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阶段和改造阶段上的主客观的统一,就没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展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主客观的统一。实事求是首要的就是使主客观在具体事物的认识阶段和改造阶段都达到统一。为此,主体在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改造全过程中都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如下的环节上: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确定正确的活动目的。“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但人的行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意图的。目的当然是由主体的需要决定的。而当今的社会不是过去的那种自给自足的社会,主体的需要只有首先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后才能实现和满足,而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内容,因此,主体就必须进行选择来确定自己的行动目的。目的的实现一要靠手段,二要靠技术,三要有可改造的对象和其他的有关条件,并且能使它们匹配起来。因此,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的目的和客观的需要、客观行动过程及条件统一起来。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破除旧观念旧思想的约束。一般说来,人们为满足新的需要对事物进行的改造活动,首先都应对该事物的原认识进行反思。由于事物是处在发展变化中,原认识即使是曾被认为是正确的,那也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以这种认识来看待现今要改造的事物,势必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裂。所谓反思,简单地说就是把对事物的原认识当作思想客体来进行思考。这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反思往往是对该事物获得了一定的新信息的情况下发生,所以通过反思,进而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主观和客观达到统一。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现象找到本质和规律,并不是单凭主体的思维力量。首先就要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否则就无法概括抽象为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科学的概括抽象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它不是天赋的、主观自生的,必须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掌握和运用;至于创造出新的概念、采用准确的判断句式、掌握和运用经过人的几万次实践而获得公理意义的逻辑的格进行推理来表述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需要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说,透过现象达到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离开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寸步难行,无法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第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的决策和计划。人们在规律展示的向度范围内,可根据掌握的条件及对条件的分析作出多种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案,决策就是在多种方案中,选取出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决策是一个在坚持合规律合目的的前提下,遵循可行高效的原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选择,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也可以综合各种方案制定出一个最佳的新方案。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达不到的。决策出的方案,是整个改造过程中人们活动的根本依据。决策的失误,将导致改造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上的主客观的分离。计划是对选定的方案进行各方面的具体安排,其中最主要的是规定活动的具体步骤以及各步进行所需要的条件。它必须充分考虑到改造事物进程的时序性、阶段性及各阶段的衔接性,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条件,特别是条件的可靠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计划具体实在,符合实际,才能保证行动过程及其阶段上的主客观的统一。

第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正确的调控。人们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时,总想全面地把握住事物,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④]。因此,还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考察事物,在改造活动的实际进程中来考察活动的本身。在改造活动的进程中,特别是一些大的改造活动,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发生这样那样的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出现这样那样的偏离。调控就是根据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主客观的统一。是调节还是控制,在何种范围实行调节或控制,在什么时间进行调节或控制,调节或控制到何等程度,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有利于活动的进行来定。在这里,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要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新信息,把准新问题新情况,进而能正确地解决新问题新情况;二要防止思想僵化,善于更新观念,做到适时应变;三要在新问题新情况面前,善于做到坚持或改变原订计划。在改造活动的进程中,特别是一些大的改造活动,在活动本身不能停止的情况下,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很难做到的。若此,就会导致主客观的偏离进一步扩大,影响着活动目标的到达。

这几个环节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全过程中是前后相继的。后一个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发展,前一个环节上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就为后一个环节上主客观达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只有在这各个主要环节上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保证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全过程中的主客观的统一,因此,只有始终注意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主客观始终处于统一状态,才能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

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渗透到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成了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主体的素质如何就直接影响着包括实践在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主客观的统一,就必须提高主体的素质。

主体的素质包括主体的政治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从事各方面的改造和创新活动的主体来说,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的。科学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人们实践的构成因素、过程和环节,固然要求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改造和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质保量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坚持这样的活动目的,就需要主体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来保证。主体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品德,为社会为人类多做贡献的精神,才能不断地去刻苦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⑤]主体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通过变革的实践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其中包括了进一步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和品德修养。所以这两方面的素质在主体身上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人类的实践是发展的、历史的、具体的,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现代科技把人们的实践带进一个崭新的阶段,无论在实践的目的、实践的手段、实践的过程以及实践的对象等方面,和过去相比都有着十分显著的不同。实践者追求实践的结果,不仅仅是或者不主要是满足实践者本人的需要,而首要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要直接根据市场的需要,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为顾客为社会服务的需要来规定实践的目的,个人的实践追求只有通过满足这些需要而得到实现。实践的手段,是一些复合型的、配套的、科学物化了的高精尖的工具系统和运输系统。实践过程是实践者高度分工又高度结合,通过科学管理,追求高时效、高效率、高质量的实践成果的过程,甚至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实践的对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就生产领域来说,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越来越多的人工合成品成了实践对象;就社会领域来说,社会问题,尤其是那些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性问题,尤其是那些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问题,愈益成为人们科学探研,欲以通过实践加以改变的对象。在这样的实践面前,实践的主体若没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与科学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参与实践过程或充当合格的主体,从而也就无法做到实事求是,达到主客观的统一。由于历史上造成的原因,我国的实践主体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为了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加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

实践主体存在的基本形式有个体和群体两种。人类的活动具有合群性的特点,总是在相互协作和配合下进行。因此个体总离不开群体,但群体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构成,没有个体也就无所谓群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都生活和工作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群体的整体素质的水平决定着群体的实践能力和实践力量,决定群体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和实事求是的氛围,制约和影响着其中每一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实事求是的程度。但没有个体素质的提高,群体整体素质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社会转型的当今,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主要靠个体自己的自觉、自律地锻炼和培养,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也主要是靠个体自己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群体的整体素质,对于决定群体的实事求是来说,它是更为根本的。其中,群体中的领导者的素质提高又是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因为他是群体实践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指挥者,又是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带领者、教育者、示范者,所以一个群体在当今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关键在于该群体领导者本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做到实事求是。

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情况也向人们说明了这点:一些企业部门和生产单位,长期搞不上去,或以假冒伪劣产品获得盈利,或因亏损导致破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群体的领导者素质不高,缺乏实事求是;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研究问题不是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而从上级的指示原则出发,有的甚至虚报数字、夸大成绩,把没有实现和没有完全实现的理想物态硬说成现实物态,不也证明其素质不高,不实事求是吗?至于企事业中的某些单位,在上级三令五申的情况下,不正之风依然不止,甚至对群众的检举揭发打击报复,蒙混过关,更说明了这些群体的领导者的素质的低劣。这样的一些情况在我们国家虽然是少数,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将带来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的新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对于每一个群体的领导者来说,都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凡事都要认真做到实事求是。

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我认为,当今的实践主体,特别群体的领导者,都必须一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好唯物辩证法,理解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理解得越全面深刻,在运用时就越能将实事求是落到实处。要特别注意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他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我们学习和运用实事求是的典范。二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这里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的需要,系统的、有选择的来学,并且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来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手,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三要增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办事要有公心,不能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根本的一条。没有它,就不可能认真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刻苦地钻研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实事求是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大法宝。只要我们全面地掌握它的内涵,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个大法宝,就一定能卓有成效做好工作,改造自然,进行社会各方面的革新,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

注释:

①、②、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7页。

③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29页。

④  《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0卷2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