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_《岳飞是铁定的民族英雄》6200字

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_《岳飞是铁定的民族英雄》6200字

时间:2019-11-28 09:19:3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岳飞是铁定的民族英雄》6200字

叶文宪教授在《探索与争鸣》杂志2004年第六期上发表了题为“忠奸之辩―以岳飞和秦侩为例论忠君与爱国”的文章(下简称“辩”文),开拓了研究岳飞的新角度,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丰富了思路,对活跃学术研究显然是有益的。但文章否定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主要观点本人不敢苟同,因此写下一些商榷文字,权当活跃学术气氛。      “辩”文的主要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辩”文在总结中认为“岳飞的身上同时具有忠君和爱国的两重性,把忠君的岳飞当作爱国主义的典型,这是不可取的;把爱国的岳飞当作爱国主义的典型,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他所爱的是皇帝的帝国。我们从岳飞身上能够得到的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为了维护民族的利益坚决抵抗外族的侵略。然而我们必须同时指出的是,女真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族,尽管在当时宋朝与金邦是两个独立的政权,但是金邦并不是外国。”    这段总结性的表述在文字上站不住脚。如那句结论式的表述中十分关键的“民族”两字不知是指“中华民族”,还是指“汉族”。从文字的逻辑关系来看应该是指“汉族”,否则无法对应句末的“外族”,但说岳飞保卫的仅仅是汉族的利益无疑是说不通的。从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来看,显然是指“中华民族”,因为文章随即笔锋一转,强调岳飞是在打内战而不是反侵略,称不上民族英雄,因此“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但这样一来,文章总结的内容就变成了“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坚决抵抗外族的侵略”,这显然是更说不通的。像这类对民族概念的模糊,“辩”文在关键之处多次出现。如“宋高宗虽然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民族危亡之时他是全国军民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此外“辩”文对国家的概念也十分模糊。既说“宋高宗是全国军民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又说秦侩与金邦有密约,是里通外国,随后却又特意强调“金邦并不是外国”。应该说,“辩”文想要表达的意思,读者仔细思索之下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其表述的逻辑与内涵显然是较为混乱的。如果连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也无法清晰地界定,爱国主义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客观地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只要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无法避免。    这段总结在主要观点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辩”文肯定了宋高宗赵构是全国军民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他代表的当然不再仅仅是宋家帝国,也代表宋朝的全体军民。那么积极抗金的岳飞当然与民族的大义是完全一致的,当然是代表了广大百姓的利益,当然是爱国主义的典型,凭什么轻易断言他爱的是皇帝的帝国。如果硬要把岳飞说成爱的是皇帝的帝国,那么“辩”文的总结就应该把岳飞的抗金改成“就是为了维护宋高宗的利益坚决抵抗外族的侵略”,这才合乎逻辑。“辩”文这类的自相矛盾还有多处,如文章一方面认为,如果皇帝抗击外侮,“那么他实际上是代表着国民的利益在实施对社会的管理,此时的皇帝可以被看作是国家的法人代表,这时候忠君与爱国就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却认为“岳飞的身上同时具有忠君和爱国的两重性”,都是不可取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是因为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且还是不必要地强调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结果。    这段总结也继承了传统的观点,没有仔细研究岳飞究竟忠于什么就认定岳飞是“忠君”的。在这一问题上,“辩”文不仅自相矛盾,而且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因为“辩”文多次强调“爱国的岳飞因为和皇帝不一致而遭到了杀身之祸”。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如果为臣者在关键的政治问题上竟然始终不与皇帝保持一致,又何“忠君”之有?此外,岳飞的被杀难道仅仅是与皇帝不保持一致?或者说赵构杀岳飞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岳飞持不同政见?在这一问题上,“辩”文不仅脱离了历史事实,还在不经意中肯定和强化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强加给岳飞的“忠君”形象和旗帜。    “辩”文用大量的文字把岳飞的“忠君”搞得非常复杂,却并没有说清这一问题。人们难以理解岳飞的“忠君”,又没有想过要去仔细鉴别“忠君”的结论是否正确,结果只能陷入复杂和混乱的境地,甚至还发明了“愚忠”这一更难确定其内涵的词汇来自圆其说或者蒙混过关。其实,要判明这一难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坚持唯物史观,看岳飞与赵构矛盾的实质究竟是一般的政策分歧还是直接的生死较量,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岳飞追求的政治目标究竟是为了拥赵还是倒赵。这是判断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身为朝廷高官又重兵在握的岳飞到底是否“忠君”最主要最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于是结论就变得非常简单,如果岳飞是为了“拥赵”,那就是忠君的;反之,就是逆君的。如果一定要把“逆君”说成“忠君”,理论就不得不复杂,不得不混乱。因为在事实上,岳飞忠心耿耿的“忠”并非是“忠君”,而是“忠义”,忠于民族大义。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表明我的观点,有必要对岳飞之死作一仔细的探讨和分析。      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秦桧杀岳飞其实是在执行南宋小皇帝赵构的命令,这一答案已经没有异议。问题是赵构为什么要杀岳飞?    岳飞是南宋小朝廷的保卫者,理应是赵构的爱将,赵构要杀岳飞,粗粗一看,似乎毫无理由,但奥妙就在这里。    赵构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为金兀术掳走了他的父兄徽钦二帝,而钦宗是大宋法定的皇帝。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正是金兀术把赵构扶上了皇帝的宝座,否则只是康王的赵构决轮不上当皇帝。因此,在钦宗并未死亡又未被废黜的情况下,赵构当上南宋皇帝其实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法统,最多也只能称为摄政王,是代皇帝。对自己皇位的不稳定性,赵构肯定是完全明白的。这样一来,赵构应该有二怕:一怕金兀术杀进皇城推翻他,二怕父兄返京替代他。那是赵构致命的“软肋”。因此要坐稳皇位,赵构就必须争取两全其美:既能打败金兀术又能阻止父兄返京,于是南宋必须求和而不是求胜。如果岳飞能完成这一任务,无疑就是赵构的大恩人。但如果岳飞抗命,既要打败金兀术更要救出老皇帝,那无疑就是赵构的大仇人。如果正统合法的老皇帝回京,赵构不仅要丢掉皇位,还一定会丢掉性命,因为老皇帝在了解赵构的真实意图后岂能容他。因此,无论是为了皇位还是为了性命,赵构都必须除掉岳飞。    岳飞为什么使自己成为赵构的肉中刺眼中钉?这是探讨岳飞究竟是不是“忠君”的关键。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当年岳飞像当今世人共识的那样是真的“忠君”,他显然应该在打败金兀术后立刻选择或拥护与金邦的和谈。这不仅不影响他作为“民族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荣华富贵飞黄腾达。那么岳飞在赵构眼中的地位肯定要比秦侩有过之而无不及,起码也能并驾齐驱,何乐而不为。但是,可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也肯定出乎赵构的意料,岳飞偏偏选择了抗命。换一句话说,岳飞选择了与皇帝的公开对决。    岳飞打出的政治旗号是“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这一招清楚地表明岳飞具有极其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直捣黄龙”赵构高兴,但“迎二圣还朝”这还得了,这不是公开向赵构挑战,要赵构下台吗?然而包括赵构在内,谁又能对“迎二圣还朝”提出异议呢,更不用说公开反对了。完全可以想象,当岳飞公开亮出他的政治抱负时,南宋满朝的文武百官无不大惊失色,避之唯恐不及。毕竟这直接关系到赵家父子兄弟谁登龙廷谁赴黄泉的天大之事,谁肯多嘴,谁又敢多嘴。这恐怕是岳飞下狱谁也不肯表态更不敢搭救的真正原因,毕竟,岳飞在与皇帝进行实际上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现在没有史料记载当年赵构的真实想法,但遵循常识完全可以断定他非常矛盾。岳飞是护国大将,除掉岳飞不仅要坏赵构自己的名声,冒巨大的政治风险,而且不利于南宋小朝廷的安全。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能够收买笼络岳飞,像秦桧那样为赵构效力,这自然是两全其美。当年赵构究竟是如何行动的,现在已经是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赵构一定是在幕后威胁利诱恩威并施,并且一直努力到最后的一分钟。因为朱仙镇大捷,岳飞击溃了金兀术的主力,眼看再不公开出手强行阻止,“迎二圣还朝”完全有可能成为事实之时,一说是12道金牌,一说是7道金牌,反正赵构是慌了手脚,不顾一切地连续下旨强令岳飞停止乘胜追击。这时的赵构已经没有退路,但显然还在作最后说服岳飞的努力,同样,岳飞显然也是在努力抗命,否则赵构也不用发出如此多的金牌。当时赵构肯定已经意识到,随着金兀术的落败,不肯妥协的岳飞已经替代金兀术成为皇位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因此,既然收买不成,迅速除掉岳飞以免后患就成了赵构的当务之急与唯一选择。对赵构来说,不管是金兀术还是岳飞,只要威胁到皇位的安全,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对于当时剑拔弩张危在旦夕的形势,岳飞肯定是心知肚明。完全清楚如果不是立刻改弦更张表献忠心,显然只有死路一条。然而事实表明,岳飞依然坚决不改初衷,仍然决心“迎二圣还朝”。否则,岳飞就不会走向风波亭。      岳飞为什么决心“迎二圣还朝”       岳飞决心“迎二圣还朝”,是不是他愚蠢到了连直接涉及到生死的利害关系都不懂?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否则岳飞就不成其为岳飞了。那么岳飞为什么要迎死而进,视死如归?由于史料的匮乏,今天要想了解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深入细致地分析解剖岳飞的那首千古绝唱《满江红》,才能触及他内心的真实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诗词通篇激越悲壮,字字千钧,力透纸背。金戈铁马喋血战场,中国古代文官武将临阵抒怀,留下如此多的诗词笔墨,恐怕没有一首能与岳飞的《满江红》相提并论。因为《满江红》不是骚人墨客的风花雪月,而是岳飞的政治宣言,是岳飞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作出的生死抉择,甚至是岳飞向赵构宣战的檄文,或者是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惜慷慨赴死而留给后人的政治遗言。笔者认为,岳飞写《满江红》的时间应该是在朱仙镇大捷后却被迫班师回朝以便赵构求和之际。此时的岳飞可以说具备了写出《满江红》的一切条件,而且也可以非常合理地解释《满江红》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岳飞之所以“怒发冲冠”,实在是因为赵构不仅不允许胜利,竟然还企图屈辱地求和。作为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军人,岳飞深感奇耻大辱忍无可忍,因此禁不住“仰天长啸”以宣泄心中的愤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表明由于赵构们的出卖,岳飞与将士们多年的心血与牺牲都不得不付之东流。对此结果,38岁的岳飞尽管觉得自己已经青春不再,但仍然绝不心甘。可见,词的上阙是岳飞对赵构求和政策的评价。    词的下阙是岳飞心中的政治抱负。“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最终目标,很可能包含两层意思,既打败金邦收复失地,又赶走赵构重振朝纲,还百姓一个全新的朝廷。    很明显,《满江红》整首词的内容主要有两条:一是坚决反对赵构屈辱的和谈政策,二是“迎二圣还朝”的决心绝不动摇。    面对祖国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与赵构们的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岳飞显然对赵构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同时更坚定地认为唯有救出在异邦它乡受尽苦难的老皇帝,或许还能卧薪尝胆重振朝纲,拒敌御侮救百姓于水火。这其中巨大的风险岳飞自然了如指掌,但除此实在别无良策。正是这种面临为了大义而生死抉择的悲壮,才激发了岳飞情感火山的喷发,才有了“壮怀激烈”的满腔热血。这同时也足以说明岳飞“迎二圣还朝”并不是为了忠于老皇帝,而是对赵构小皇帝的绝望。而且,当时极有可能赵构也看到了《满江红》,才最后下了除掉岳飞的决心。    不少人至今都认为岳飞是“愚忠”。这一观点是不了解岳飞的苦心。他当时进行的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合法”斗争,决不能让赵构抓住任何把柄,尤其是“谋反”的把柄,以免在政治上一败涂地。因此决不能进行“兵谏”,更不能引兵抗命。否则岳飞即使混身是嘴也难逃“谋反”罪名,从而使自己的“精忠报国”变为“乱臣贼子”。为了防止部下举兵,既授人以柄又牵累家人,岳飞不惜让自己的儿子与女婿同下大狱共赴黄泉,以防“谋反”罪名坐实的可能。岳飞的努力应该说是成功的,因为造成了后来秦桧虽然费尽心思要给岳飞按上“谋反”的罪名,但朝廷官员和民间百姓却决不接受的局面。按历代封建法律,真正的“谋反”是要诛九族的。但岳飞虽然被“谋反”的罪名毒死,其家人却未受太大的株连。当然,赵构自己也很心虚,因此不想,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以免影响皇位的稳定。从这一意义上说,岳飞是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虽然未能实现“迎二圣还朝”的理想,却使赵构原形毕露人心丧尽。

岳飞是如何成为“忠君”典范的       由于岳飞是以“谋反”的罪名处死的,因此当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除非不怕丢脑袋,是绝不敢把岳飞称为“忠臣”,更不会声称岳飞是“忠君”的,尽管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忠臣”就是“忠君之臣”,与“忠君”根本就是一回事。那么,岳飞的形象究竟是如何完成从“谋反”到“忠君”这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呢?    1161年,南宋又面临金邦的威胁。刚登基的宋孝宗赵慎为了理顺民心,不仅给岳飞平凡昭雪,还追封他为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和武昌郡开国公,并以一品葬礼厚葬岳飞。从此,帝王纷纷给岳飞加官进爵,使岳飞成为“忠君”的旗帜和榜样。    岳飞之死是南宋朝野的一件大事,是南宋政治的一大丑闻,更是赵家皇朝的一块心病,真是既不能隐瞒也无法回避。究竟如何处理这一难题,从历史事实来看,最后是采用了“坏事变好事”的办法,就像强加“谋反”的罪名一样,把“忠君”的头衔强加给岳飞,把岳飞捧成“忠君”的典范。这样既为岳飞平了反,又安抚了民心,还树立了有利于统治者的榜样,让民众效仿,可谓一举多得权术过人。    岳飞为何死,谁是杀岳飞的主谋,南宋朝野应该是洞若观火。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是骂贪官不骂皇帝,或者更确切地说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共同的需要,也为了杜绝可能的含沙射影,是决不允许骂皇帝的。这种政治现象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条不成文法律,也是官场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因此,秦桧自然就首当其冲千夫所指。    应当说,人们在处理岳飞墓前下跪的铜像时确实是花了一番心思。照理,这4个铜像应该是赵构,秦桧及两个帮凶。如此一来,虽然符合事实却犯了大忌,谁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冒险。但如果只用3个铜像,人们又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王氏的出现就合乎情理了。因为4个铜像象征了谋害岳飞的4个主凶,而王氏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幕后策划者”,因此很可能成了赵构的替身,借以影射和羞辱赵构的所作所为像个女流之辈不上台面。当然,这可能是委曲了王氏,但却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女人是“祸水”的陋俗,更何况王氏是秦桧的老婆。    总之,随着岳飞墓前秦桧等人铜像的下跪,岳飞“忠君”的形象就此得到了确立。赵构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以“谋反”罪枉杀了岳飞,赵构的继任者虽然封岳飞为“忠臣”,其实质却是强迫已经冤死了的岳飞继续为巩固赵家的皇位而效力。    如前所述,岳飞确实是“忠”,但他的“忠”并不是“忠君”,而是“忠义”,忠于民族大义。他不屈不挠宁可为此献身,也不愿明哲保身苟且偷生。岳飞实际上是用他所拥有的一切,包括鲜血和生命,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大义而奋斗,虽死不悔。今天如果还认为他是“忠君”?熏甚至还是什么“愚忠”,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00多年的岁月过去了,今天反观岳飞,更令人敬佩和感慨。他不仅是个军事家,更是个政治家,不仅全力捍卫国家避免了“亡”,还力图促进国家的“兴”,强烈希望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与振兴。可以说,岳飞正是为了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而献身的。岳飞这一特有的思想境界和政治品质,是文天祥、史可法等其他民族英雄所没有的。

作文二:《岳飞800年历史评价的变迁【岳飞是名族英雄吗?】》10200字

岳飞800年历史评价的变迁【岳飞是名族英雄吗?】

岳飞是距今9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岳飞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与岳飞分不开的,还有一个历史人物,名叫秦桧。秦桧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以前写了篇关于秦桧的文章,立即有人冲出来,以“还原历史”的名义,为秦桧翻案,事实上,当今为秦桧翻案的所有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早都存在,至今没一点新鲜的。而且,为秦桧翻案,也经常伴随着贬低和批判岳飞。所以,想从岳飞死后900年的历史中,岳飞所遭遇的历史评价的角度,说一说岳飞是如何被后人搞混乱的,同时也看一看,秦桧又是如何被某些人一次次试图翻案的。

批评岳飞,认为岳飞活该被杀的重要观点之一是,认为岳飞是一个不听指挥、妄自尊大的军阀。首先提出这一观点的,就是秦桧及其党羽,秦桧为了给杀害岳飞找理由、找借口,和他的养子等人一起,大量篡改了历史,制造了岳飞是军阀的“定论”。但是,秦桧把岳飞说成是军阀,只在岳飞冤案刚刚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秦桧等人通过控制舆论而流行过一个时期。到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后,这一观点基本上被抛弃。此后,隔了800多年,到了民国时期,西元1923年,历史学家吕思勉又重提这一观点,指出岳飞是军阀,同时认为秦桧被冤枉了。吕思勉当年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清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吕思勉批评军阀,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吕思勉先生胡乱借用岳飞的历史,甚至歪曲历史为秦桧辩诬的做法,在我看来,属于“借古喻今”用错了对象。虽然吕思勉先生在历史研究上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吕思勉先生明显错了。在此之后,关于岳飞是军阀的观点,虽然也有人说,但已经说不出什么新鲜东西。而且,这一观点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中国老百姓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岳飞的治军严明和严格正己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岳飞在南宋被平反后,在大约800年的时间里,对他的评价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上说,在清朝灭亡之前,岳飞整体上是被肯定的,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些意见都没有推翻岳飞的形象,也没有正面批评岳飞。南宋自宋孝宗之后自不用说,元代对于岳飞的评价有点暧昧。南宋是被元朝灭亡的,因此,元朝不太愿意大张旗鼓地宣扬岳飞。但是,元朝的官方史书也称岳飞

是文武双全,是少见的人才。只是碍于元宋的关系,元朝没有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岳飞。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元朝对岳飞的态度。南宋给岳飞平反后,岳坟和岳庙都是岳家后人自己修建的。宋元战争时,岳坟岳庙被毁。元朝初期,还是岳家后人重修了岳坟和岳庙,元朝政府并没有阻止。后来,岳坟岳庙再度荒废,元朝的地方政府出面,又主持修复了岳坟和岳庙。由此可以看出,元朝虽然没有全力宣扬岳飞,但总体上还是肯定岳飞的。

到了明朝,岳飞的形象被肯定和广为宣传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朱元璋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比很多当今中国人高明的地方。岳飞的事迹中,有明显抗击外族的事实,但是,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指出,蒙古等少数民族“皆吾赤子”。为了避免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明朝时期岳飞虽然被大力肯定,但他的地位在关羽之下,关羽成为“军神”,而不是岳飞。明朝时期也出现了对以往秦桧评价的一点变化。例如,文征明提出,杀害岳飞并不是秦桧一个人所为,宋高宗是主谋,也难逃罪责。这一观点在后来被很多人接受并提倡,虽然它对减轻秦桧的罪责客观上会产生一点影响,但是,这一观点基本上没有损害岳飞的形象。

清朝时期岳飞的地位,只要看两个人的评价即可。一是康熙,二是乾隆。清朝皇族满族人从血缘上说,是金国女真人的后裔,因此,岳飞抗金等于是汉人抗清,差不多就等于反清复明。即便如此,清朝皇帝也没有否定岳飞。康熙为了实现全国统一,批评宋高宗偏安江南,同时也批评南宋主张抗金的思想和势力。但是,康熙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矛盾,他肯定南宋主张与金国“议和”的势力,事实上又肯定了偏安江南,与他希望中国统一的想法是完全抵触的。然而,康熙对于岳飞和秦桧,只有婉转的意见。康熙认为,岳飞抗金不可能成功,因此,明朝残余势力应该学习秦桧,放弃抵抗。但是,康熙矛盾在于:如果明朝残余势力放弃抵抗,康熙真的会让明朝余脉像秦桧和宋高宗一样,实现议和而偏安吗?因此,康熙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的确有贬低岳飞、肯定秦桧的倾向,但是,没有表现得非常露骨。康熙在“借古喻今”的问题上,像后来的吕思勉一样,用错了对象。

乾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康熙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乾隆充分肯定岳飞,多次写诗赞扬岳飞,还巡视了岳飞故里和岳坟岳庙。乾隆把岳飞视为同道,把他遥远的祖先金国皇帝视为外来者。乾

隆的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正可乘机事恢复,谁知虚力废经营”,“万里长城空自坏,至今冢树恨难平”等。所谓“恢复”就是指南宋收复中原,后面两句的意思是指杀害岳飞就是自毁长城,如今依然令人恨意难消。岳坟岳庙在清朝乾隆以后,多次得到重修。乾隆改变康熙对岳飞、秦桧的评价,某种程度上与明朝皇帝异曲同工,都是想缓和民族矛盾,实现多民族融合。但是,乾隆比历史上的其他人又多做了一些事,他把岳飞描绘成一个绝对忠君的形象,突出了“君臣之义”。乾隆对岳飞形象的这一加工,成为后世很多人批评岳飞“愚忠”的源头,以至于清朝反清复明的秘密结社,所供奉的主要是关羽,还不愿供奉“愚忠”的岳飞。直到清朝末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才改变了民间秘密结社的方式,在“驱逐鞑虏”的口号下,把岳飞当成了反抗满清的旗帜。

事实上,岳飞生前为了抗金多次抗旨,很多历史学家指出,把岳飞视为“愚忠”,至少是不准确的。在皇帝制度下,岳飞的确有一点“愚忠”的痕迹,但是,抛开皇帝制度,岳飞对于国家、对于文明的忠诚,是无可指责的,也就是说,岳飞的忠诚里面,既有历史条件下对于帝王的忠诚,也有千古不变的,对于人间正义的忠诚,仅仅把岳飞描绘为“愚忠”,是完全错误的。

从上述简单的历史描述可以看出,南宋到清朝灭亡的约800年时间里,岳飞的形象其实变化不大,基本上以肯定为主,某些有否定倾向的观点,也没有彻底否定岳飞。与之相伴的,就是对秦桧的态度。自南宋以后,秦桧在历代官方史书上,都排在“奸臣”行列中。“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几乎已经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

有一个细节应该注意,在800年的中国历史上,秦桧大多只被称为“奸臣”,而较少像“民族败类”这样冠以“民族”的前缀。岳飞虽然被肯定,但是,也很少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特征:只区分正义与奸佞,只区分君子与小人,而尽量避免区分族群的你我。然而,清朝灭亡至今已近100年,在这100年中,西方思潮大量涌入,中国人的思维和评价标准陷入混乱,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进入了一个极为混乱的时期。最近这100年对于岳飞和秦桧评价的混乱,远远超过此前的800年。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为秦桧翻案。

清朝灭亡以前约800年间,中国历史对于岳飞评价的变化不大。从20世纪开始,在国内外交叉影响下,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可以用游乐场的过山车来类比,大起大落、翻天覆地。岳飞和秦桧彷佛坐在儿童玩具跷跷板的两头,轮番上天落地。至今,这个儿童游戏还没结束。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思维混乱,历史评价标准莫衷一是,从理论界一直影响到大众。

第一个导致思维混乱的,就是来自西方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前文说到,中国历史上元明清三朝,都存在民族问题。但是,元明清三朝在划分民族界限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强调民族融合。其中元朝这方面做得最差,所以不到100年便失去了统治权。如果我们看得再远一点,号称盛世的唐朝,李姓皇族就不是汉人。然而,中国人在文明和文化优劣的首要条件下,并不十分在乎这种民族区分。民族融合和交往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如今河北、山西等很多地方的汉族人,其祖先实际上是少数民族;如今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其祖先实际上是汉族人。但是,西方近代文化,搞出了一个绝对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只强调不同民族的区分,而排斥不同民族的融合。这种西方思潮很快在岳飞评价上得到了体现。

西元1903年,一个日本人写了一本书,名叫《中国第一大伟人岳飞》,当时在日本的个别中国留学生,根据这本书的内容,很快提出,岳飞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第一民族英雄”,从此,岳飞开始有了“民族英雄”的称号,此后,在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同盟会”之间,对于岳飞的评价展开了论战。

革命党人挺有意思,他们一方面要推翻清朝,另一方面又像清朝一样,把岳飞供为神,连陈独秀都搞了一个“岳王会”。一些革命党人的入会章程要求,每个人都要向“岳爷爷”磕头宣誓,还要斩鸡头、歃血盟。维新派的梁启超不太喜欢这套东西,梁启超认为,中国要强大,应该从汉唐寻找博大的胸襟,而不应该拘泥于宋元、明清“江山易手”的复仇欲望。在这里我们看到,民族主义的双刃剑已经开始体现:当西方人大力推行民族主义的时候,中国人不跟着搞民族主义,明显要吃亏;但是,像西方人一样搞民族主义,也可能伤害自己。

还是有一些中国人头脑是清醒的,满清政府被推翻后,孙中山的态度倾向于梁启超,在李大钊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革命党人放弃了“驱逐鞑虏”这种过于民族主义的主张,而改为“五族共

和”。但是,“五族共和”是针对中国的内部。对于中国外部,“中华民族”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出现。于是我们看到,民国一成立,在国内很快又恢复了中国古代消除民族差异,加强民族融合的传统。但是,由于国际大环境到处都是民族主义,甚至种族主义的猖獗,中国人又不得不用西方民族主义这一较为落后的思想和手段,来应对半开化的西方人和尚未完成文明进化的西方文化。

民国建立以后,孙中山等人试图融合国内各民族的努力,淡化了同盟会当初对岳飞的民族英雄崇拜情结,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近代史上最早为秦桧翻案的人,其中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历史学家吕思勉,西元1923年,历史学家吕思勉为了批评军阀混战,在他的一部历史著作中,贬低岳飞,将岳飞描绘为军阀,同时美化秦桧。

吕思勉“抑岳扬秦”的做法,在当时并非个别现象,西元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胡适,也发表文章指出,秦桧“真是冤枉”,胡适这么做的原因,与吕思勉并不一样,以后再说。但是,这一“抑岳扬秦”的思潮延续时间并不长,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国民党再次大力将岳飞树为“民族英雄”,并查禁了吕思勉贬低岳飞、美化秦桧的书。这个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当后人把国民党描绘得一无是处,那么国民党查禁图书的行为,就与限制言论自由联系在一起,被查禁的书,似乎就成为了真理。

不管怎么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岳飞树立为“民族英雄”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它对于提高抗战士气、凝聚人心是很有好处的。“918”事变后,一位文学家从相传是岳飞手书的一个古代碑帖中,找出了几个字,组成了“还我河山”这个横幅,其中“我”字,是从繁体的“义(義)”取的下半截。这个拼出来的岳飞手书,与岳飞的《满江红》一起,迅速传遍全中国。这一时期对于岳飞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一些进展。由于秦桧夫子篡改历史的行为,历史上关于岳飞的可信史料并不很多。也就在这一时期,有人指出《满江红》不是岳飞所做,而是明代某人的伪托,对于这个问题,至今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

抗日战争时期,与中国人弘扬岳飞精神相对应的是,一些日本历史学家开始吹捧秦桧、贬低岳飞,其目的很明显,日本人的这种做法果然影响了某些中国人,尤其是一些曾经在日本留学的

中国人,比方说汪精卫,美化秦桧等于是给汪精卫松开了一个精神枷锁,在其他中国人看来是汉奸的行为,由于有了给秦桧翻案的具体事例,汪精卫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汉奸行为,汉奸问题除了了民族主义因素之外,还与其他西方理论有关,下文再说。

西方民族主义是一种与个人主义相配套的思潮,西方民族主义就是个人主义的逻辑延伸,它并不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国现在需要民族主义,是因为我们的主要对手,是个人主义至上、民族主义猖獗的半野蛮人、半开化人。西方人虽然在技术手段上比较领先,但是,在和谐共生、彼此共存的文明水平上,还没有完成真正的进化,他们奉行着“弱肉强食”的动物规则。

因此,当今中国不得不需要借助民族主义,就好比一个讲修养的人,面对流氓摆脱不开的时候,不得不采取与流氓一样的手段,甚至要比流氓更狠,才能战胜流氓。中国如今不得不需要民族主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说,实际上是一种放低身段的“屈就”。就好比“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你同他讲道理,他却动手打人,你不用一点武功来保护自己,那就只能等着吃大亏。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彻底消失,只有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发扬光大的时候,或者等到西方文明进化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的文明高度时,才有可能。

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使用民族主义这个西方工具,的确也会带来复杂的问题。以岳飞来说,称岳飞为“民族英雄”,究竟是哪个民族的英雄?事实上,很多人认为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是,岳飞的具体事迹,的确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反抗“中华民族”的另一部分,因此,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下,岳飞遭遇了一个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大问题:有人说岳飞抗金是分裂中国的行为,而秦桧到有了点维护统一的意思。这种混乱,实际上就是引入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结果。

多次说过,中国历史上,较少突出强调民族的不同,元明清三代的统治者全部都比当今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高明很多,总是不忘要加强民族融合。当今西方强调民族差别、拒绝民族融合(或只允许单向融合)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如何评价岳飞问题上所造成的混乱,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中国古人是如何面对岳飞的?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岳飞当成是“民族英雄”,岳飞不是某一

个民族所私有的,中国古人从来不会说,岳飞是我的,不是你的。在中国古人的眼中,岳飞代表的是正义,是先进文明对抗野蛮的勇气,就如同商汤周武面对夏桀商纣一样,南宋与金国,从本质上说,南宋代表先进的文明,优越的文化;金国虽然武力强大,但是,金国代表落后与野蛮。

只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证明。宋朝的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自由农民,都是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迁徙,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但是,金国实行的差不多还是奴隶制,无数中原人被金国俘获后,或者被卖为奴隶,或者被当成金人饥饿时的食物。与岳飞军队不骚扰百姓相比,金国军队的屠城连儿童都不放过。两种文明程度相差如此巨大,如果岳飞不抗金,就等于是先进文明的毁灭。因此,岳飞代表的是维护先进文明、保护先进文化的强大正义。这种正义和勇气,连女真人、蒙古人、满族人都不得不承认和敬佩。

在这样一个用正义作为评价标准的原则下,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只要符合正义,就应该肯定;只要违背正义,就应该谴责,中国古人的这种观念,不会因为对方是什么少数民族就留点面子而照顾,或者歧视;也不会因为被评价者是本民族成员就虚饰美化。即便你是少数民族,在这样一个以正义为标准的前提下,做了违背正义的事情而羞愧,也是很正常的。但是,西方民族主义的缺陷是,它把民族利益放在普遍正义之上,甚至为此而颠倒、扭曲普遍正义,只把自己的民族利益当成普遍正义。于是,各人站在各自的立场,设定自己的标准,根本不顾人世间普遍的正义原则。将这种观念运用到岳飞身上,就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长远出发,应该从岳飞头上拿掉“民族英雄”的帽子,岳飞就是正义和勇敢的化身,岳飞不仅仅属于中国,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岳飞也属于全世界。曾经写文章反对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位成“国学”,其道理与岳飞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要真正发扬光大,其中手段之一,就是要把岳飞这样形象,变成全世界共同的榜样,而不是只把岳飞当成自己的宝贝。民族是会变化的,而人间普遍的正义,永远不会变。

岳飞就是诞生于中国的人间普遍正义的维护者,发扬广大岳飞精神,并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要让全世界人都学习岳飞,那才是正道,把才会让很多西方人感到羞愧。仅仅把岳飞当成“民族英雄”,实际上是矮化了岳飞,西方民族主义造成对岳飞评价的混乱至今还没有结束,与

此同时,另一些西方观念的引入,同样造成了巨大的混乱。

继民族主义将对岳飞的评价搞得歧义丛生外,还有一个把岳飞搞成翻天覆地的理论,就是阶级斗争理论,这也是一个来自西方的理论。1951年,中国开始讨论如何评价岳飞,当时最刺激人的一个标题是:《岳飞,他对人民是有罪的》。理由呢?因为岳飞是“封建奴才”。虽然当时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说法,但是,阶级斗争理论依然把岳飞定位成对封建统治阶级“愚忠”的奴才。这种论调长期都没有消除,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在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岳飞剿灭盗贼,被说成是“镇压农民起义”,所以“有罪”。直到2007年,号称国内宋史第一专家的邓广铭先生,在他修改后再版的《岳飞传》中,依然将岳飞“扑灭农民起义”的行为称为“血腥”与“罪恶”。然而,邓广铭先生又不得不承认,岳飞的军队即便在“扑灭农民起义”的时候,依然秋毫无犯,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拥戴。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妇女欢迎岳飞,人们问她丈夫在哪里,她说,丈夫因为造反,被岳飞的军队杀了,但她还是欢迎岳飞,并不恨岳飞。虽然邓广铭先生总体上还是将岳飞称为“民族英雄”,但是,在阶级斗争理论的笼罩下,岳飞究竟代表哪个阶级,成为无法获得共识的难题。有人考证岳飞出身佃农,是地地道道的无产阶级,但是,这似乎并不能否认岳飞最终成为统治阶级的“奴才”。     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把岳飞描绘成“有罪的”,很难让大多数中国人接受。于是,理论界出现了一种调和,说岳飞和秦桧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只不过分成了两派,一派愿意抗战,另一派愿意投降。由此,岳飞和秦桧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岳飞的悲剧命运也被打上“封建意识局限性”的标签。因此,有人说,对于有“忠君”思想的岳飞,对于岳飞的爱国主义应该“批判地继承”。但是,当今著名的“红楼附会学”家之一,冯其庸先生在60年代初指出:岳飞的“忠君思想”是不能批判性地继承的,因而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把岳飞说成是“统治阶级的奴才”,并没有完全占据舆论。此后不久,周谷城早先写的历史著作中对于岳飞和秦桧的评价,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周谷城确实有贬低岳飞的倾向,于是,批判文章指出,周谷城是替“议和派”翻案,是赞成投降,是丑化岳飞这一“民族英雄”。这一批判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指出,周谷城的观点实际上就是宣传“卖国无罪”。所以,我们看到,在阶

级斗争理论指导下,岳飞形象的一个大起落:先是因为岳飞“镇压农民起义”而成为“罪人”;然后,又因为岳飞的“爱国”而成为批判“卖国”行为的旗帜。但是,还没有完。1966年,《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标题是:《岳飞不值得崇拜》,使用的还是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产生于西方,用它解释很多西方社会问题,大都还能适用。但是,把阶级斗争理论机械地搬到中国,用来解释中国历史,往往不适用。比方说,反动的统治阶级愿意投降,革命的劳动人民愿意抗金,是阶级斗争理论的必然结论。如果岳飞代表统治阶级,那么,岳飞的处境岂不非常尴尬?再说,统治阶级愿意投降也不尽然,宋朝皇族赵姓宗室人口众多,随着“二帝”被掳往北方,还有很多赵姓宗室没有被掳走。宋史《英烈传》中有大量赵姓宗室奋不顾身抗金而牺牲的记载。当某些人对于是否抗金而犹豫时,经常有赵姓宗室站出来说:我是宗室成员,我不抗金谁抗金?我不为国捐躯,谁该捐躯?按照阶级斗争理论,赵姓宗室是真正的统治阶级,那么,捐躯的宗室成员与愿意投降的宋高宗、秦桧等人又是怎样的关系?所以,用阶级斗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往往错误百出,谬误千里。对于岳飞来说,运用阶级斗争理论,搞不清楚岳飞究竟属于哪个阶级。虽然有人考证说岳飞是佃农出身,但是,岳飞年纪轻轻,一到大地主家“上班”,就遇到了强盗,武艺高强的岳飞打败了强盗。然而,依照阶级斗争理论,对抗大地主的强盗就是代表先进的农民阶级,甚至还可能是“起义军”。本身也是无产农民出身的岳飞,他的这种做法难道是从一开始就背叛了自己的阶级?那么,岳飞的抗金为何又受到无数百姓的支持?因此,用阶级斗争理论来评价岳飞,结果只能是一片混乱。这个理论不完全适合中国历史。

另一个给岳飞评价造成巨大混乱的,是同样来自西方的历史进步论。历史进步论简单来说就是,历史永远向上走,现在永远比过去进步、文明。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国近代的落后,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的核心就是儒家学说。于是,对于岳飞和秦桧,又产生一个大问题:他们谁代表儒家思想?由于历史进步论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凡是落后的,一定是儒家;凡是儒家学说,一定是落后反动。从这一概念出发,秦桧、宋高宗主张投降,所以是落后的,所以秦桧代表儒家,而事实上正好相反。

在《一桧虽死,百桧尚存》一文中已经说过,秦桧明确反对儒家思想,岳飞到是不断以儒

家思想来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军队。一些历史学家即便不承认岳飞是百分百的“儒将”,也不得不承认岳飞是重视儒家的军事人才。

很多著名的宋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晕头转向。为了适应历史进步论削足适履的方式,有些大学者只好不顾现实,硬把秦桧说成是代表儒家,却不看看,最早主张“请斩秦桧”的就是儒家知识分子;大批被秦桧残酷迫害的,都是儒家知识分子;此后几百年将秦桧定位在“奸臣”行列的,都是儒家正统的知识分子。说秦桧代表儒家,完全是睁眼说瞎话。当铁的事实证明岳飞远比秦桧更接近儒家,岳飞一心想用儒家思想来充实自己,在“历史进步论”的绝对作用下,又出现了一个荒唐的结果:由于儒家就是落后,就是反动的代表,因此,信奉儒家思想的岳飞,他的抗金行为也成为落后、反动的行为,也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于是,贬低岳飞,为秦桧翻案,又成为批判儒家思想的一个必然产物。“历史进步论”这一西方理论在中国的绝对化,就这样导致了大量的荒唐,人们的思维和评价标准被彻底搞乱。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进步论”?它在某些地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该成为绝对真理,不该成为评价一切的准绳,历史进步论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最明显的反证,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如果欧洲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是比古希腊、古罗马更进步、更文明的社会,为何还要“文艺复兴”?为何还要复兴1000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传统?按照历史进步论所说,历史永远是直线上升,现在永远比过去先进、文明,那么,“文艺复兴”难道不是历史倒退?如果文艺复兴是历史的倒退,为何还要大书特书,大力肯定其进步意义?如果狡辩说,历史的进步也会有暂时的起落,那么,1000年教会统治的中世纪,这个“暂时”也太长了吧。况且,在这1000年中,又有几个人认为教会统治是“暂时”的落后?几乎所有当时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先进的文明。教会思想统治欧洲一千年,最终被历史证明是落后的,它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倒退。回到历史时间轴更早时期的文艺复兴,才是重新回到进步和文明的轨道上。那么,西方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不过才100年,谁能保证50年、100年后,历史不会证明,现代畅行于中国的西方思想也是一个“暂时”的错误?

把历史进步论绝对化,运用到岳飞身上,就可以得出上述完全相反的两个结论。除此之外,

历史进步论还在另一个方向上,继续搞乱我们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历史进步论”彻底认定中国的古代历史就是落后与野蛮,因此,向国外学习,抛弃本国传统,就成为正确的选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岳飞抗金就等于拒绝外来文明,秦桧议和就等于与外来文明携手相安。

胡适从美国回到中国不久,立即发表文章说,秦桧几百年来是被“冤枉”了,目的无非是拿秦桧和岳飞说当前的事情,希望中国不要抗拒外来文明,而要像秦桧一样,对外来文明“以诚相待”,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包括汪精卫,因此,胡适为秦桧翻案的主张,或者成为错误理解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价值的必然,或者成为某些公开或秘密出卖中国利益者的护身符,其最终结果,都是为秦桧翻案。

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乃至今后,所有为秦桧翻案的人或主张,无一能逃出上述几种西方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强行改造,其结果总是荒谬和矛盾。可悲的是,以中国自身历史发展为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在这一百年中,几乎毫无踪影,没有市场,被彻底批到批臭。自清朝灭亡一百年来,西方思想的传入,搞乱了中国人的思维。它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严重缺乏自信,看不到真正的价值,无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盲目相信外来文化,盲目地把外来文化当成绝对真理,不顾中国的现实,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造成对中国历史评价的无数混乱。     当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多优秀的遗产,有人便以极端方式反驳道:难道要回到过去?我觉得这些人应该想一想欧洲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1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但是,在具体行为上,并没有完全复古。欧洲“复兴”的对象,是1000多年前有价值的思想和文化。我们今天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彻底妄自菲薄,便看不到自身历史、文化的真正价值,盲目崇外就是唯一的选择,唯一的出路。岳飞这样一个历史人物,800年来没有多少混乱,中国人的结论和评价清清楚楚,中国老百姓对岳飞的喜爱也实实在在。

但在思想和观念上盲目地崇洋媚外,在最近的100年间,把岳飞和秦桧的关系搞得混乱不堪,颠三倒四,在其他更重大的历史问题上,其混乱更是可想而知。

作文三:《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论历史的是非观》2500字

一直把新浪网的博客当做当今中国言论的前哨,但我不确定我今天要写的沉重的话题到底能够引起多少人的共鸣,这涉及到当代中国的良心与是非观,因为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态度,也决定了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沉重的话题就是,岳飞与文天祥到底该不该定义为民族英雄?

从辛亥革命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问题都几乎没有任何疑义。但是,近年来历史学界盛行的犬儒主义,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对历史演说的钳制,让这个是非本来很分明的问题出现了诸多争议,而且这些争议往往上不了台面。

其实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岳飞所抵抗的金,是当今中华同胞满族的祖先。文天祥所抗的的元,是当今中华同胞蒙族的祖先。如果把这二位古人定义为民族英雄,是否会引起满族、蒙族同胞的反感和不安,大概是今天历史学界对此二人讳莫如深的主要原因。三十年来,我们也没有一部描绘岳飞、文天祥故事的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这在许多国家是难以想象的,这类似于禁止英国人纪念狮心王查理,禁止俄罗斯人祭祀彼得大帝,禁止德国人怀念巴巴罗萨。

反对将岳飞、文天祥定义为民族英雄的人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岳飞参与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汉、女真两族之间的战争,文天祥参与的战争则是中华民族内部汉、女真、蒙古之间的战争,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对外战争,因此不能将二人定义为民族英雄。

这种思想,是历史学的大忌,即用现代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史实、隐瞒史实,而这种思想为当今中国历史。教育学界普遍认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观。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按照现代人类基因学的结论,全世界人类都源自非洲同一远祖,那么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战争事件,都应按照兄弟情谊加以隐瞒,因为是血族之间的冲突。

但历史并不是这般模样。事实就是,在宋之前,汉族与满族的祖先女真族并不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领土和疆域。但是经过战争、联盟、分离及再次战争、革命,就像路上遇到的两个男人打了架又和好了,他们的儿女结为了亲家,因此今天成为了一家。同样的逻辑是,在元以前,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从来都不是一个民族,他们也有不同的领土和国家,但是经过战争、和平、再次战争及共同对抗外辱的经历,今天三个民族都成了中国人。

我认为,正确看待历史,不存在伤和气的问题。特别是战争史,研究者和观看者没有必要抱着犬儒主义的心态——因为今天是亲家,那么十年前打过头破血流的一架就不要再提了。我十分反对这种逻辑,这种逻辑并不适用于多民族国家,因为认清历史,分清是非,才能让社会公民有对事物的正确价值判断,也才会有统一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融合成为一个团结的国家。如果连是非都不分明,将犯罪认定为壮举,将文明斥责为文弱,那么各个民族的心中,将埋下永远无法打开的心结,并在将来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一个有良知的历史学家,对金灭北宋的战争,一般定义为非正义战争。北宋是一个当时经济、社会成就位于全球首位的大国,女真族的文明进程当时晚于北宋,由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寒冷期,使他们难于通过游牧生活方式继续在北方生存下去,便南下抢掠。蒙元的南下与女真有类似的原因,都是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进攻,他们以掠夺人口和贵金属为目的,所到之处城池荒废,人烟断绝。西方历史学者将蒙元的西征军定义为武装抢劫集团,是基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定义。

当时实际的情况是,游牧部落的少数贵族对占大多数的下层民众灌输反人类的屠杀思想,驱使下层民众为他们打仗。实际上对于各个民族来说,战胜一方的上层贵族获得了大量的黄金、奴隶,而下层战士获得的是死亡、残疾和少得可怜的财富。而战败一方的文明则被彻底摧毁,社会倒退一千年,国民沦为奴隶。

所以金、元侵略宋的战争,是反人类的非正义战争,如果连这一点都认识不清,那历史学家也就丧失了基本的良知与道德底线了!

今天的美国白人、英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大多源自被匈奴驱赶西迁的日耳曼部族。但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西方世界回避他们曾经作为野蛮人的历史,所谓野蛮人,只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文明进程稍落后于其他民族的人。与中国正好相反,我看到日耳曼民族反省他们破坏希腊罗马文明的历史,甚至自己一手开创了文艺复兴,复原被他们祖先摧毁的文明。于是,日耳曼民族迅速演进为世界第一强大的民族,而我们这些犬儒主义的东方民族,统统为他们所征服。

就拿汉族的祖先华夏族来说,建立真正称得上文明的历史,是比古代埃及要晚上一两千年的。在同时期的埃及人眼里,华夏族不也曾是野蛮民族吗?在汉代出土的帛书里,记载了黄帝与蚩尤之战的实际情况。尽管华夏族在进入文明时期后,把三皇五帝定义为在道德上完美无缺的圣贤,但历史却无情地记载了华夏族首领当初是如何采用非人道的方式对待战败的敌方酋长,将他的骨肉和入苦菜酱,勒令全族人分食。

现代人类学家也告诉我,华夏族在炎黄部落东迁进入中原后,也是用十分野蛮和血腥的方式扩张自己的领土的。我们的祖先把周边落后部落的男性全部杀光或掳为奴隶,女性作为妾室。结果今天人类学实验室发现汉族人的父系血统99%高度同源,而母系血统错综复杂,来自上古很多灭绝了的部落和民族。华夏族的祖先在占领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可耕地之后,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社会经验,才最终进入文明时代,建立了礼仪之邦。这个过程,只不过比现今中华民族中的部分民族早一些时候。汉族不是没有茹毛饮血的历史过。

所有的这些历史说明,一个国家的整合和强大,在于选择文明还是选择野蛮,在于对社会演进的是非观的正确认识。狼图腾的逻辑,显然是非正义的逻辑。儒家的文明,则带来了中华文化圈持续一千年的繁荣与稳定。忽必烈和康熙皇帝都选择了儒家文明,结果他们的民族迅速地演进,最终成为当今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歌颂他们当初对宋和明的子民进行过的大屠杀。被隐瞒、压制的历史,才会在民众中造成仇恨。对历史进行澄清,对非正义进行批判,对文明进行颂扬,才能真正带来团结。

对岳飞、文天祥的英雄身份进行批判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如果我们民族再遭遇外来侵略,很有可能会给叛国者留下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我们应该立刻投降,因为这是为了民族融合。但是我看到,部分满族同胞在白山黑水阻击日寇流下了热血,部分蒙族同胞在与日军的战斗中献出了生命。他们也是值得崇敬的英雄。

对于岳飞、文天祥,应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颂扬,而那些侮辱他们、隐瞒他们的无良历史学家,今后将被钉上耻辱柱,供后人反省、唾弃。

作文四:《岳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3200字

岳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

不能因为强调民族团结就回避民族英雄问题

凤凰历史:随着一部关于岳飞电视剧的热播,“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最近又引起比较激烈的争论。王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王曾瑜:我觉得各民族的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历史上女真人打宋朝,其实很野蛮,这是事实,具体就不多说了。这个事情是应该讲清楚的,不能够因为现在强调民族团结,这种事情就不说。历史上汉人做了错事就应该说,少数民族做了错事也应该说,不能够说因为现在强调民族团结,就回避所谓民族英雄问题,不对。

民族最重要的规范:共同的语言和习俗

凤凰历史:有学者认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产生,宋金之间并不是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所以岳飞只是宋人这个族群的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王曾瑜:没有这种事情,中国古代的民族是明摆着,这个是荒唐的,什么法国大革命以后才产生的民族,中国古代这种民族不是民族?没有这样定义的,以前就不算民族?民族有一定的规范,最重要一条,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习俗。假如一个民族没有自己语言,实际上是丧失了民族特征。

凤凰历史:历史上只要是有共同语言的这样一个群体,就可以算做一个民族吗? 王曾瑜:当然是一个民族了,这是明摆的事情,古代和现代有什么差别?没差别。 各民族的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凤凰历史:有人说一个民族就要成立一个国家,如果用这种民族概念来研究,会不会有什么不妥?

王曾瑜:没有,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多民族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现在提中华民族就是包括了各个民族在内。那么在历史上,只要是现在的中国国土之内,各个民族的英雄当然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完颜兀术是野蛮的侵略性将军 不能算英雄

凤凰历史:那女真人的英雄也能算中华民族的英雄吗?

王曾瑜:当然算了,当然有些东西,有些人不是这样的情况,比如像完颜兀术,他当初打到长江以南,屠杀很厉害,打了建康府以后乱杀,这当然不能成为英雄,假如把完颜兀术都当做英雄,那就不对了。因为他是侵略性将军,而且当时完颜兀术很野蛮,文化相当落后,这是事实。

凤凰历史:您认为宋金之间的那种战争,它应该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

王曾瑜:宋朝那当然是正义方面,金是非正义方面。

搞历史要实事求是 各个民族犯的错误都应该认账

凤凰历史:为什么戚继光说他是民族英雄,争议比较小?

王曾瑜:现在就是国内和国外这样的问题。强调民族团结,好像历史上的纷争就不能算数了,这个不对的,搞历史实事求是。不论哪个民族犯的错误,都要认账。这才是历史,为什么要掩盖?为什么就不算?没有这种道理。犯错误的都应该认账,这是一个诚实的问题,现在也是这样。

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都应该像德意志民族那样反省历史

王曾瑜:延伸一点说,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都应该像德意志民族那样反省历史。说日本人不能反省自己是对的,但中国人自己也不能反省自己,历史上错误都应该认账。

凤凰历史:中国人应该反省什么?

王曾瑜:中国人反省的还不够多吗?像文革,这个事情实际上把中华民族弄到绝境上,弄死了好几千万人,这不应该反省?当然应该深刻反省,光指责日本,不说自己,我不同意,像文革这样丑恶、丧心病狂的事情,把整个民族陷入极其巨大的灾祸,不应该批评,这叫尊重历史?

按正统王朝观来看 很难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

凤凰历史:随着一部关于岳飞电视剧的热播,“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最近又引起比较激烈的争论。游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

游彪:以前学术界有过一些讨论,关于民族英雄的定义学术界认定的标准不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可能最终民族英雄很难有个统一的看法。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英雄人物,但是各个民族所谓的民族英雄的认定不一样,所以岳飞到底算不算民族英雄,以前就有争论。

但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用民族英雄这种说法怕影响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比如蒙古人或者女真人,对民族英雄的认定可能就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虽然岳飞抗击外来敌人,对宋朝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来改了,一般不用民族英雄的说法。

凤凰历史:说戚继光是民族英雄的争议比较小,为什么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争议比较大? 游彪:为什么岳飞是民族英雄引起争论呢,有更多的现实考虑,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当时学术界实际上也是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不光是现在,哪个朝代政治对学术都会有影响,这是避免不了的。如果按照正统王朝的说法,比方宋朝是正统王朝,而西夏王朝不是。按传统的正统王朝观来看,很难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他抵御外来侵略,他身上能体现出来的精神,可以那么说。要从后来各个民族之间的发展来说,可能就会比较麻烦,提出这个问题来的就是一些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学者。

从精神追求层面看 岳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英雄

凤凰历史:王曾瑜老师说汉人有汉人做的错事,金人有金人做的错事,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不能够因为妨碍现在的民族团结就不提,您看这应该怎么理解?

游彪:民族英雄本身各自有各自的定义,你假如说在美国,美国谁算民族英雄,华盛顿还是林肯?每个国家认定的标准不一样。比方中华民族可能有种共同的精神追求,从精神追求的层面去说,岳飞英勇顽强,给后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我觉得从这个角度说是可以的。

凤凰历史:如果说我们要提岳飞是民族英雄,那这个民族应该怎么定义呢?

游彪:对于汉民族来说他一定是民族英雄。对于历史上所说的正统王朝,比方说把宋朝看成正统王朝或者把唐朝看成正统王朝,在这种情况下他算是时代的民族英雄。

现在的解决办法:用抗金英雄指称岳飞

凤凰历史:岳飞是宋人的英雄,如果他现在也可以做民族英雄的话,那完颜兀术他是金人的英雄,是不是也可以作为民族英雄呢?

游彪:当初提出来的就是这个问题,忽必烈算不算,当初学术上的争议就是这么引起来的。

凤凰历史:现在还是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吗?

游彪:现在有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不用民族英雄,用抗金英雄、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来指称。

凤凰历史:有学者认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产生,宋金之间并不是近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所以岳飞只是宋人这个族群的英雄,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游彪:很多概念都是后来才确立起来的。国家以前都没有,民族也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后来慢慢的确定下来。比方原来没有国家的领土概念,域内或者是域外,王朝跟王朝之间的界限,在古代的时候不是特别明确。用后来的概念来解释古代的历史,就比较难办,因为概念不一样,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如果用近代以后、或者是更现代意义上的这些概念来衡量古代,有时候可能出现某些偏差。现代的中国跟古代的中国是不一样的,用现代中国衡量古代中国肯定有些东西不是完全能够对应上。

后来慢慢确立出来,做出巨大贡献或者对民族具有象征意义的人,都可以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中华民族现在有个维系中华民族统一的东西,比方说吃苦耐劳勤劳勇敢,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精神层面或者是对整个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可以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但现在很难有个统一标准,比方说尧舜禹汤算不算民族英雄,怎么算?

凤凰历史:您是说用民族这个词语来研究不完全能对应上是吗?

游彪:现代中华民族包括的范围,实际上是在不断的发展,有些民族被汉化了,有些民族可能还存在,所以现代中华民族这种民族概念可能完全对应不上。因为汉族加入了其他的民族,女真人的后代是满人,满人后来也汉化,加入中华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就很难用现代的中华民族对应古代的中华民族,现代的中国跟古代的中国差距太大,从古代的中国这个词到现在的中国,完全是两个概念,在这种情况下说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很难对应上去。

宋金是两个王朝之间的战争:金朝侵略宋朝

凤凰历史:宋金之间如果不能够简单说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战争,他们属于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游彪:我觉得侵略战争是没有问题的。属于两个王朝之间,或者是两个政权之间,从定义战争这个角度说,金朝侵略宋朝这是没有问题的。

作文五:《岳飞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1600字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第一节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

这里所说的“外来民族”,固然也包括来自中国以外的民族,例如十七世纪内占领我们台湾的荷兰人,但主要却是指“中华民族的各族”中的某一族而言的。因为,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除了郑成功从台湾赶走的荷兰人而外,在中国的疆域之上,并不曾有中华民族以外的什么族,来对中华民族的任何一族进行过压迫;而且,对于荷兰这样的外来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也不可能与之谈什么“平等的联合”。经常并大量地出现在中国疆域之上的,却只是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的相互斗争的事实。而在每次大规模的相互斗争之后,继之而来的又总是各族人民之间的互相融合。

在中华民族内部民族间互相斗争时,总有一方较强而另一方较弱,一方面是正义的而另一方面是非正义的,因而也就必有一方是压迫人的而另一方是受人压迫的。单就十二世纪初期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贵族和契丹族之间相互斗争的事例来说:当时的女真族是处在辽王朝契丹贵族统治之下的,它在政治方面既受到辽王朝的压迫,在经济方面也受到辽王朝的残酷剥削。从1114年以来,女真族人民就在完颜部的酋长阿骨打的领导下,起而反抗辽王朝的统治,先后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就把辽王朝所属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西京云中府、南京析津府全部攻占,把辽政权全部摧毁。这一场进行了十来年的战争,虽然是由女真族完颜部的酋长发动和挑起的,但却是因契丹族统治者长期以来对女真族进行的严酷压榨而引起的,是女真族为解除来自契丹族这一“外来民族的”压迫剥削而采取的反抗手段,一句话,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从而领导了这次战争,而且取得了一个胜利接连一个胜利的阿骨打,他的斗争既符合了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且又不是以损害契丹族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应称完颜阿骨打为民族英雄。不只是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阿骨打在把辽王朝灭掉之后,并没有把兵锋转向北宋王朝的打算。但他的弟弟吴乞买于1年继位,并于1125年把逃往西北地区的辽的末代皇帝捉获之后,在没有受到北宋王朝任何触犯的情况下,却无端寻衅,举兵南犯,在既已把北宋王朝灭掉之后而仍不肯罢休,这很明显地是一种不义之战。而代表了宋方的全体人民的愿望,为卫护汉族地区已经高度发展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起而以武装抵抗女真的铁骑,阻止其蹂躏破坏,以求避免整个社会被拉向倒退浩劫的人物,像岳飞其人,同样是理所当然地应被称为民族英雄。也同样,不只是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

有人认为,即使承认南宋军民抗击女真铁骑的斗争是正义性的,即使承认领导了这次战争的著名将领岳飞为民族英雄,但也只能承认他是汉族历史上的一个民族英雄,汉族以外的各族,特别是受到他的抵抗和打击的女真族,是不能承认他为民族英雄的。这也就是说,岳飞并不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英雄。我以为这一论点是很值得商榷的。

自从女真的军事贵族率领铁骑南侵宋境之日始,岳飞即投身于抗击南侵军的斗争当中,并从此确定了以抗击女真铁骑,洗雪国家仇耻作为他的职志。通过他后半生的实践,更确实证明了,他从立定这一职志以来,就一直念兹在兹地,为求实现他的这一职志,而始终笃实英勇地置身于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尽最大的努力以抵御女真兵马的南进,及其在进军途程中的掠夺和屠杀,以求使东南半壁的各族人民尽可能免遭蹂躏和涂炭。这说明,岳飞对于保卫高度发展的封建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都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这种种,固然符合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而对于女真族人民(更不用说其他族的人民了)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来说,也是不会发生任何损害作用的。这就等于说,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确实提供了大量的积极因素,把他称作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的确确是当之无愧的。

作文六:《岳飞是民族英雄的换位思考》2500字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民族英雄”一词比比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物可以称为“民族英雄”呢?在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如《现代汉语大词典》、《辞海》、《辞源》都作了几乎一致的解释:“民族英雄是指反抗外来侵略而涌现出来的爱国将领。”这里的关键词是“外来”和“侵略”,也就是说介定“民族英雄”的界限必须是“反抗外来侵略”。对于“侵略”而言,它一般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同一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冠以“侵略”的字眼未免有些不合适,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外来侵略”就指的是外国(非中华民族的国家)的侵略。

按照这样的推理,我认为岳飞、文天祥就不是“民族英雄”,相反戚继光、林则徐等人则当之无愧。近年来,关于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争论基本上趋于平静,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似乎在逃避这样的学术争议。但是,笔者在拜读了宝鸡文理学院教授、历史系主任、周秦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志虎先生的大作《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之后,对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有了新的思考,也根据何先生的观点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此求教于各位史学同仁。总体来说,我们应该辨证地、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它与我国历史上“中国观”的动态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一、岳飞是宋代人狭隘“中国观”下的“民族英雄”依据何先生的观点,“中国观”就是人们对中国国情的看法,它包含疆域范围、民族构成、文化面貌以及主权归属四项内容。

无可否认,古代人的“中国观还处于低级形态,对中国国情的看法不够全面、深刻和彻底。在他们眼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无疑是汉民族统治下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也就是说,“疆域范围”仅仅局限于九州或者中原,“民族构成”及“主权归属”都为汉族,而在“文化面貌”上以农耕文明为尊。这种传统的观念自西周时期形成大致延续到了两宋。我国宋朝是各民族政权对峙的高峰时期,在北方先后出现契丹族(国号为辽)、女真族(国号为金)、蒙古族(国号为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西北、西南也有藏族(国号为吐蕃)、白族(国号为大理)和党项族(国号为西夏)之流,他们先后同两宋争夺中国的正统地位,重复着“华夷之辩”的无谓争论。

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三朝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事活动为何屡屡无功而返,还为后人流下了“杨家将”惨烈与悲壮的事迹?这固然与其“主内虚外”、“重文轻武”的积贫积弱基本国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当时狭隘的“中国观”所致。宋太祖曾经抛出“大渡河外,非吾所有”的观点,这种理论成为两宋进行全国统一战争的指导思想。它把中国的地域严格地限定为“九州”,阻碍了汉族政权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也成为民族融合的绊脚石。时至南宋,岳家军的抗金斗争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究其原因在于金人的铁蹄越进了“九州”,也就是“侵略”了“中国”,这种传统的观念成为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在两宋时期,人们认为女真(金)、蒙古(元)并非中国,而金人蒙人的行为事实上成为所谓的“侵略”,自然会激起“中华民族”(宋人眼中的中华民族就是汉族)的大义,那么岳家军的抗金斗争就符合“反抗外来侵略”的标准,作为岳飞成为“民族英雄”也合情合理。二、民族英雄化身的岳飞与“大中国观”格格不入元世祖忽必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完成了对大中国的统一,虽然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在元人的观念中,一等蒙古人是中国人,其政府统治下的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也同样属于中国人。因此,古代的“中国观”在元代得到了质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大中国观”的雏形。经过明朝的过渡到清朝前期,“大中国观”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雍正皇帝颁布了《大义觉迷录》,妥善地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华夷之辩”,不仅提倡“满汉一家亲”,而是清朝统治下的各个民族共同发展。因而,在清代人的观念中,中国的“疆域范围”是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至大兴安岭至海包括库页岛在内,南包南海诸岛,西至喜马拉雅山大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民族构成”是包括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总计三、四亿口;“文化面貌”是以汉族农耕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的游牧、狩猎、城廓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权归属”则是清政府行使下多民族的全中国主权。我们可以把这种“中国观”可以称为“多民族统一下的大中国观”。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屈辱时期,也许当时统治者在执行“祖宗之法”中存在偏差,但人们还是相信爱新觉罗的子孙,直到义和团运动后。所以,在“大中国观”的指引下,裕谦、海龄、左宝贵等少数民族将领为国捐躯,他们保卫的不是满族的政权,而是捍卫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毛泽东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多民族统一下的大中国观”,形成“现代化的中国观”,即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56个民族亲如一家;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并正在得到革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综上所述,无论是“多民族统一下的大中国观”还是“现代化的中国观”,“民族英雄”都特指中华民族的英雄,也就是56个民族共同的英雄,那么岳飞就与此格格不入了。三、岳飞是汉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中国历史上,每个民族都为社会的进步、中华文明的创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如成吉思汗之于蒙古族;努尔哈赤之于满族;郑和之于回族一样,我们汉族也有理由为拥有岳飞而骄傲。千百年来,岳飞代表的不仅仅是岳家军,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形象,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因此笔者鉴于“中国观”的动态发展情况,对岳飞不再冠以“民族英雄”的字眼,而把他定位为“汉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这样可能准确一些。四、准确定位“民族英雄”的含义具有现实意义民族问题有时和宗教等问题交织在一起,这是勿容置疑的常理。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国就是未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而导致了解体。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更需要谨慎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岳飞是“民族英雄”,则无形中违背了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的公理,因为宋金战争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的骨肉相残,这样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符合新中国的民族原则和政策;而他不是“民族英雄”又未免过于笼统,忽视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观”所蕴涵的内容。无论如何,准确定位“民族英雄”的含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文七:《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1700字

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

公元1141年腊月二十九日,南宋临安的丞相府内,歌舞升平,老老少少正忙着过年。相府的主人秦桧这时却独居一室,对窗外的热闹似无所闻,亦无所见。他心里苦苦思索着的是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和部将张宪等人的案子最后如何了结的问题。这时,秦桧夫人王氏轻轻地走进屋子,趋前说道:“相公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哩。”经王氏的提醒,秦桧便随手擎过纸笔写了几个字,派人送往大理寺狱中。不久,秦桧党羽万俟l 等人遂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事先炮制好的一张供状上画押。岳飞无限悲痛地面对苍天,便提笔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过了不大一会,岳飞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从这里似不难看出,秦桧是这桩冤案的幕后指挥与策划者。但从遗留的另一些史籍,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中,又证明南宋皇帝赵构是岳飞冤狱的主谋和决策者。杀害岳飞的元凶大恶究竟是谁呢?宋元以来的史家对此作了探索,但仍众说纷坛,各执一词。明中叶期间,吴中名士文征明曾在杭州岳飞庙前题了一首《满江红》词,云:“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体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用意十分明确,他认为南宋高宗关心的是他的皇位是否能保全的问题,而岳飞一生奋斗的目标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迎回了二帝,赵构自然要归政钦宗,其身何属?可见,他一怕迎回二帝,二怕中原恢复,三怕岳飞矢志抗金,他与岳飞的冲突,最后终究要爆发成君臣之间的仇杀。他杀岳飞,实在意中。秦桧则是在这起冤案中,依照赵构的旨意加以执行罢了。

因此,杀害岳飞的主谋和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明中叶以后,赞同文征明观点者遂迭起不绝。有的人引用史籍中记载的“宋金媾和”事件加以论证,他们认为秦桧死后,赵构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自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朝野之人因秦桧之死而对这一事件提出异议或非议。岳飞之死,主要是服从“与金媾和”这一总国策的结果。既然是国策,赵构当然是主要的决策者。有的人又从岳飞个人作风方面论述他必被赵构所杀的可能性。主要根据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奏请立储之事,高宗曾将此视为越轨行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相当严格的,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岳飞作为大将竟干预朝廷上的立储大事,这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从上述的论据看,此说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持不同意见者的论据是:第一,就南宋国内的权力归属而言,赵构是皇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当时宋、金、西夏诸政权对峙的政治格局而言,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则是女真皇朝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他才是南宋整个降金政策的真正炮制者。

第二,削夺岳飞等诸大将兵权,是秦桧整个投降计划的一部分。岳飞在削夺韩世忠兵权及任枢密副使的一系列作为中,招惹了秦桧、张俊之流的怨气,在“安抚”韩家军失败后,这些人的阴谋便全数施到了岳飞及他的岳家军身上,

岳飞在诸大将中首先被诛,这是他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结果。第三,岳飞是女真贵族极其忌恨的人物,兀术曾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为了议和,他必杀岳飞。第四,岳飞的狱案,“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一点,从宋人遗留下来的资料亦可找到证据。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事,即有:“诏: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既有在“取旨”前,便有“已奉圣旨”的事,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岳飞的冤狱虽在南宋孝宗年间作了昭雪,他的被害距今也已800多年,数百年来,人民按照自己的选择将岳飞葬于西子湖畔,并将秦桧、张俊之流用白铁铸身跪在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身”,岳坟前的这一千古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忠奸之辨。从这一点上说,关于杀害岳飞元凶的争论似是无关紧要的,但作为历史研究的课题之一,似应有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答案。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的继续深入,期待着此谜能被彻底揭开!

作文八:《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6800字

“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课堂总结

一.对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讨论

(1)主要史料:

历史书籍上对岳飞的描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2记载:『(建炎四年四月)时金军欲以健康为江南立足之地,统帅张俊畏敌怯战,仅有岳飞一军前往健康。』建炎四年五月中旬,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3记载:『(绍兴三年二月庚子)吏部员外郎、权监察御史、江南东、西路宣谕刘大中言:「昨岳飞提兵洪州,颇有纪律,人情恃以为安业。今盗贼未熄,而飞既去,则民不安,农务失时。欲望速赐选兵前来,免致盗贼滋蔓。赴行在,恐盗复起。 《独醒杂志》卷7记载:异时尝见其(指岳飞)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之行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周益国文忠公集》《平圆续稿》卷37记载:绍兴三年,群盗充斥虔、吉间,多至三百余伙,江西安抚大使李回以闻。时岳武穆公飞为神武副军都统制,授命专征,道出庐陵。士卒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釜碗而去。太守供张郊饯,师行将绝,谒未及通,问殿后者:「大将军何在?」笑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所过独搜访奇士,取计策。至太和,君扣辕门,一见语合,许以从行。初,龙泉贼帅彭友、李洞天等十人尤强暴,号十大王,盘踞四年,攻破八县。君至,次第就缚,两郡以宁,凯歌而还。 历史上对岳飞的评价:

1.文天祥评价岳飞: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2.《岳飞传》中对岳飞的评价, 这也是元朝官方对岳飞的评价。“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武穆谥议》中,南宋官员对岳飞评价: 公(岳飞)独不然,平居洁廉,不殖货产,虽赐金己俸,散予莫啬,则不知有其家。临阵亲冒矢石,为士卒先,摧精击锐,不胜不止,则不知有其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3.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4.明神宗朱翊钧评价岳飞:宋岳飞精忠贯日,大孝昭天。

5.满清乾隆皇帝评价岳飞: 惟尔公忠秉性,智勇超伦

6.孙中山评价岳飞: 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7.屠立成评价岳飞: 检阅五千年之历史,能有坚韧不拔之气者,唯宋之时岳飞云耳。

8.蔡元培题岳王庙: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                   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2)主要学术观点:

岳飞是民族英雄:中华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从华夏民族、汉族“族群”到“国族”的一个理解过程。民族交流、民族斗争、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中国民

族几千年的历史上,统一与分裂始终在周期性交替出现 。

民族英雄的“民族”二字,指的就是“英雄”当时所处的“民族”,不能随着民族的分裂和合并而改变内。

历史问题要归于历史来讨论,不同时代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讨论任何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来进行。

而民族英雄则是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 。

我们纪念民族英雄,并不是在于强调英雄人物在当时反抗了哪个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并不是要求后人记取仇恨,而是强调英雄人物的那种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我们纪念岳飞正是要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在岳飞等民族英雄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已经超越了这些英雄人物所属的民族,成为了所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观。

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出现,是在中华民族一体化尚未结束并未在行政和经济文化融为一体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从一开始,岳飞就只是作为汉民族的民族英雄存在并流传下来。但由于汉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居于主导,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提法一直存在于汉文化居于主导中华民族文化中。

而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之前的岳飞,只能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而要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则必须是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国家出现,代表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或抵御外来侵略,但这样的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只能是在元代及其之后。

这里民族英雄强调的是抵御或摆脱的外族必须是相对该民族或民族国家之外的民族或民族国家。而岳飞抵御的是女真。女真后来发展为满族,女真是中华民族的渊源民族之一 。显然,岳飞抵御的外族是中华民族的渊源民族之一女真族。随着中华民族融合,岳飞不能由汉族的民族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小组的观点与疑问

(1)观点:

如何评价岳飞,本小组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

而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几个个问题,

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

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其四是我们提倡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侧重点是因为其抗金事实还是其历史精神?

(2)疑问:

1.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事物的定义也就不同,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2.如果历史的最后是少数民族完成了统治的结果,这时候像岳飞这类的汉民族是否仍被称为民族英雄。

3.是现实发生的状况让人们开始争议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还是先有争议再来影响某些社会现实。

三.课堂提问总结

在讨论回答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英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之精神,民族主义几个概念。其实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都大致围绕这几方面展开。   俊颖提出的,对少数民族而言,他们是如何看待岳飞的?嘉艺提出的,站在大金的角度上,岳飞是民族英雄吗?露容提出的称岳飞是民族英雄是否会影响民族团结?枢伦提出的,在历史上称岳飞民族英雄,现在是不是不适宜了?晓璐提出的,现代重新提倡民族主义有必要么?

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我们其实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讨论。 首先问题的来源其实就来自于,岳飞所代表的是汉民族,而他所带领的岳家军打击的是女真族。因此岳飞应该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而不是少数民族的。而且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各民族都融合在一起。因此,再提出岳飞是民族英雄,会引起少数民族民族情绪的不满,进而影响中华民族的团结。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考虑清楚的是我们思考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时,是侧重于其抗金这个英雄历史事迹呢,还是岳飞抗金所留给我们的那种抵御外族侵略无所畏惧的忠肝义胆,满腔热血报国的精忠爱国的精神与情怀。

我们评价历史首先就要把他放到他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在当时,南宋与金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岳飞一生戎马只为雪靖康耻。所以,这里值得肯定的是岳飞的确是抗击外族侵略的英雄。而随着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逐渐融合成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因此有些认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并且不能提倡岳飞是民族英雄。

对此,我们要知道关于“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是近代梁启超首次提出。所以,我们所谓的民族国家是在近代才产生,即在宋金时期是不存在这个说法的。因此争论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也是在现代才产生。

而真正作为一种概念的称号“民族英雄”,则是清末反清的革命党人,为了维新救国,把推翻满清统治视为推翻异族统治,把抗金的英雄岳飞推了出来,广泛宣传岳飞的英雄事迹,以鼓舞革命党人的士气。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抗日战争中华儿女一心抗战胜利无不是岳飞爱国精神的写照。

因此,我们在说岳飞是民族英雄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民族英雄那种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爱国精神,是弘扬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而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则是超越了这些英雄人物所属的民族,成为了所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我们小组的回答即岳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岳飞所弘扬的精神不会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也有必要弘扬这种精神,以保持自己的根本。

1.岳飞的“忠君”是否算是愚忠,他又为何不自立门户?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举两个事例:其一:公元1127年,宋朝靖康二年,金人攻打宋,北宋的徽钦二宗沦为俘虏。康王赵构被拥立称帝后一路南逃,这时有一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越级上书,要求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被以“妄议天下事”的罪名革职夺官。这个军官就是二十四岁的岳飞。其二: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南宋朝廷和金国达成第一个和议。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表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登时就给了高宗一个没脸。后来的事情又完全如岳飞所预料的那样,才过了一年,金国就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上述两事在宋史《岳飞传》中均有记载,通过这两件事,“就会发现,岳飞不仅没有所谓的

“愚忠”,而且在同代的文臣武将中是最能坚持自己主张的一位”。大家应该知道赵构是最大的主和派,而岳飞却是主战派,敢于旗帜鲜明地和皇帝持不同政见,怎么会是愚忠?岳飞是“精忠报国”,可见岳飞的忠是和报国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据宋史《岳飞传》记载,赵构曾经召岳飞于寝阁中,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后来赵构又改变了主意,岳飞几次上表要求北伐,其中一次岳飞质问赵构“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这样敢于直言、有主见的大将,心中考虑的是如何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怎么说是愚忠呢?

而对于岳飞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话虽这么说,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弄不好,就会称为国家的叛徒,祸灭九族。况且当时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时北伐的军队,除岳飞外,还有张俊、杨沂,当时秦桧遣使臣召岳飞班师,岳飞认为 “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没有撤兵。后来,秦桧把张俊、杨沂调回,然后用十二道金牌,令岳飞撤兵。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知道孤军深入和后边没有朝廷支持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撤兵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决不是岳飞愚忠。况且,十二道金牌,见金牌,如皇帝亲临,历史上能连拒11道金牌的,恐怕只有岳飞。

而对于他为何不自立门户,我认为如果当时每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都自立门户,都自己建立国家,那不乱套了。不是说你有能力,有功就能自立门户,建立国家。况且当时条件也不允许,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如果宋朝内部再有什么王位之争,政权更迭,岂不更天下大乱嘛?而且这和岳飞的“精忠报国”也不合,他一生奉献给的是国家和人民,而非自己称王。

2、清朝皇帝为何如此推崇岳飞?

清朝的皇帝并没有因为,金是满族的祖先,就不喜欢岳飞,相反是比较尊崇岳飞的。对于清朝皇帝如此推崇岳飞,我认为他们无外乎是看重岳飞对南宋朝廷的忠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以及作战的英勇,将士一体,共御外敌的英雄气概。他们也很推崇能有这样的人为国效力,而不会因为岳飞抗了金就去诋毁他。毕竟岳飞的许多精神都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符合清统治者的利益,也有利于清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推崇岳飞反而可以为当时的人民树立榜样,效忠于国家,从而巩固统治。像在岳飞身上体现的这些精神都符合当时人的思想和统治者的利益。如“心存万民之愿,志在一统河山,矢志复国”的思想和遵循母教“精忠报国”, 履行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廉洁奉公,解民之难”的高尚情操与“孝敬父母、严教子女”的传统美德溶于一体。“金敌未灭,何以家为,先公后私”的气概及“均为国家, 何分彼此”的与友相处的高尚风范。“身居高位,议论持正,不拙于人”的处事公正,并待十万人人, 如待一人的宽宏大量。“仁、智、信、勇、正”五者不可缺一的治军之道与能谋善战、 善以寡敌众的克敌制胜之术。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天下则太平”的为官见解及“朝庭赏赐, 如数下分”为官的清正。“能文善武, 能诗善词”的忠情激烈和面对权贵的诬陷, 刚直不阿的宁死不屈的精神。

而乾隆帝也对岳飞评价“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非常赞赏,亲自题词赞颂为“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并且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岳飞墓进行了修缮:清雍正9年(1731),李卫重修岳飞祠墓,钱塘知县李惺重铸四跪像,并立碑记之;乾隆12年(1747),布政使唐模重铸四跪像;嘉庆7年(1802),巡抚阮元用收缴的外国海盗铁炮兵器改铸四跪像;同治4年(1865)布政使蒋益澧重修岳飞祠墓,又重铸四跪像; 光绪23年(1987)布政使张祖翼又重铸四跪像,并刻碑记之。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不断重铸秦桧等四人跪像,说明了清廷对岳飞的肯定。而清朝皇帝对岳飞的崇敬最早源于努尔哈赤,他曾经让他的两个子孙改姓为岳。康熙帝曾钦赐给岳飞23世裔孙、刑部掌印岳镇九伴朝銮驾和蟒服。乾隆帝对岳飞的尊重和对秦桧的鄙视更是十

分突出,曾多次到杭州岳飞祠墓造访,并亲自撰写《岳武穆论》,文曰:“夫武穆之用兵驭将,勇敢无敌,若韩信彭越辈,类皆能之。乃如以文武兼备,仁智并施,精忠无二,则虽古名将亦有所未逮焉。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构,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垂权于封疆之外。呜呼!以公之精诚,虽死于秦桧之手,而天下后世而仰望风烈,实可与日月争光矣”。

3、“岳飞抗金”问题所引起的关于民族和种族的讨论,他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

首先,概念之别: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特点等等的一种稳定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民族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一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而非体质外貌等外在的、生理上的特征。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国外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中国学术界理解也不尽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而种族又称做人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它是因为早期不同人类集团长时间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而产生的,也就是对不同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但“种族”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

其次,外延之别: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例如,中国的汉族、回族、朝鲜的朝鲜族,日本的大和族都是黄种人;欧洲的许多民族都是白种人;非洲南部的许多民族都是黑种人。而同一民族几乎不可能分属不同的人种。

再者,标志之别: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然后,属性之别: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来,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因此属社会属性。

最后,数量之别: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200个,并且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人口超过1亿的民族全世界共有18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10亿人以上;人口很少的民族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人口只有几十人。

但种族与民族也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指一定地域性的人类群体, 他们在人类发展史上受制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 所形成的共同特征能世代相传, 统属人类科学的范畴。

而对于当时以汉族为主体的宋王朝与金民族(即后来的满族)来说他们是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但却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他们之间的战争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而非兄弟残杀,家里打架。岳飞抗金也是为了维护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的统治,是民族英雄而非种族英雄。

作文九:《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2000字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公元1142年,一个冬日的下午,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了漫天的黄沙。在通往风波亭的路上,一位身材魁梧高大、神色威严、略含悲愤的中年人和两位满脸稚气神态刚毅的英俊少年被一队官兵推搡着向前走去。尽管他们衣衫褴褛、遍体伤痕,但一路上昂首挺胸,威武不屈。沿途送行的百姓偷偷地擦抹着眼泪儿,踊跃着把早已准备好的酒菜送到他们面前。  天空中不知何时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霏霏细雨,针尖似的雨丝扎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心上,映出了点点鲜红。解押官万俟写打了个冷战,他吩咐刽子手退后,虚情假意地说:“岳元帅,非是我们不义,实在是君命难为啊!”那个中年人正是万人敬仰的宋朝大元帅岳飞,只听他冷冷地说到:“休得多言,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这句话让万俟写退了好几步。另一名解押官罗汝缉不知趣,还在罗嗦:“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只要低低头,按丞相得吩咐招供,便可活命,望大帅三思。”岳飞知道,他们是受大奸臣秦桧所使,一定要得到岳飞的口供,否则不好向朝廷交代。于是,他问两名狗官要来了宣纸、狼毫、徽墨,一生英勇善战、所向披靡、驰骋疆场、尽忠报国的戎马生涯如戏幕般地浮现在眼前:  在铮铮的刀剑声中、在凄惨的新坟堆旁、在扑簌簌的泪滴里,一位少年刚毅地跪在地上等母亲在脊背上刺完最后一笔字划后,直起腰身,舒心地笑了。这个少年就是岳飞。岳飞的母亲,一位和蔼端庄的中年夫人,看着儿子脊背上的“精忠报国”,眼睛里露出了欣慰和期盼的神情,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儿呀,你武 艺超群,为娘不担心,只是你为人太耿直,让为娘放心不下。  依依惜别,泪洒热土。  在残垣断壁、杀声震天的长江岸边,金国大将兀术气势汹汹,直取建康。岳飞身披盔甲,率军队悄悄绕道兀术将要经过的牛头山,在这里设下埋伏,把兀术打得狼狈逃窜、丢下了被搞得乌烟瘴气的健康。  收复建康(今南京)后,岳飞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日夜操练军队,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兀术畏惧岳飞,不敢南进,就进兵河南。岳飞奉命出兵反击,收 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 马”,又乘胜进占朱仙镇,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低落,发出 “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金国巢穴黄龙府,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  为了朝廷的安危,岳飞也曾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 得到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笥致什炕髌平鹂芪逼刖崭?襄阳、信阳等六郡。绍兴五年,岳飞率军镇压、收编了杨幺领导的农 民起义军。随后驻军鄂州,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抗金。  岳飞积极上书。北宋灭亡后,岳飞曾上书南宋高宗皇帝,要求收 复失地,被革职。屡次建议高宗大举北进,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 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 班师。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 狱。  满腔的悲愤,使得岳飞挥笔把自己几年前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写在了宣纸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名狗官一看不是供词而是气吞山河的诗篇,气急败坏,把宣纸撕得粉碎。  刀起头落,年仅39岁的岳飞——宋朝的一代名将,没有牺牲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惨死在同朝为官的同僚刀下,悲哉!天地为之失色,山河为之动容!举国上下,莫不痛哭;古今中外,莫不遗憾!  西子湖畔,栖霞岭下,湖光涟滟和山色空蒙 ,岳飞墓园东头的照壁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塑狞臣”的对联千古流传。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 岳庙后门一块被风雨严重侵蚀的石碑上,镌刻的岳飞的这句名言依稀可辨。  岳飞,因为其报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曾经被做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可是,岳飞生前身后多劫难。生前的悲壮引来了身后的争端。  岳飞是民族英雄吗?这一质疑曾经在全国引起激烈争论。  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民族英雄”的概念。翻开辞典,可以查到这样的定义:“为捍卫本民族的利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表现无比英雄的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判断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必须从以下5点去看:  1、民族英雄的评判标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按照现今的历史环境?  2、当时的金国在当时是不是当时的本民族?  3、当时的金国入侵大宋是否是属于内部争端?  4、岳飞当时捍卫的是不是本民族的利益?是不是为了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5、岳飞是不是一位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我想,不管是与否,他的事迹都会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不泯灭,永存后人心中。

作文十:《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2000字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

公元1142年,一个冬日的下午,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了漫天的黄沙。在通往风波亭的路上,一位身材魁梧高大、神色威严、略含悲愤的中年人和两位满脸稚气神态刚毅的英俊少年被一队官兵推搡着向前走去。尽管他们衣衫褴褛、遍体伤痕,但一路上昂首挺胸,威武不屈。沿途送行的百姓偷偷地擦抹着眼泪儿,踊跃着把早已准备好的酒菜送到他们面前。

天空中不知何时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霏霏细雨,针尖似的雨丝扎在人们的脸上、身上、心上,映出了点点鲜红。解押官万俟写打了个冷战,他吩咐刽子手退后,虚情假意地说:“岳元帅,非是我们不义,实在是君命难为啊!”那个中年人正是万人敬仰的宋朝大元帅岳飞,只听他冷冷地说到:“休得多言,忠臣不怕死,怕死非忠臣。”这句话让万俟写退了好几步。另一名解押官罗汝缉不知趣,还在罗嗦:“常言道,好死不如赖活,只要低低头,按丞相得吩咐招供,便可活命,望大帅三思。”岳飞知道,他们是受大奸臣秦桧所使,一定要得到岳飞的口供,否则不好向朝廷交代。于是,他问两名狗官要来了宣纸、狼毫、徽墨,一生英勇善战、所向披靡、驰骋疆场、尽忠报国的戎马生涯如戏幕般地浮现在眼前:

在铮铮的刀剑声中、在凄惨的新坟堆旁、在扑簌簌的泪滴里,一位少年刚毅地跪在地上等母亲在脊背上刺完最后一笔字划后,直起腰身,舒心地笑了。这个少年就是岳飞。岳飞的母亲,一位和蔼端庄的中年夫人,看着儿子脊背上的“精忠报国”,眼睛里露出了欣慰和期盼的神情,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儿呀,你武 艺超群,为娘不担心,只是你为人太耿直,让为娘放心不下。

依依惜别,泪洒热土。

在残垣断壁、杀声震天的长江岸边,金国大将兀术气势汹汹,直取建康。岳飞身披盔甲,率军队悄悄绕道兀术将要经过的牛头山,在这里设下埋伏,把兀术打得狼狈逃窜、丢下了被搞得乌烟瘴气的健康。

收复建康(今南京)后,岳飞的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岳飞日夜操练军队,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兀术畏惧岳飞,不敢南进,就进兵河南。岳飞奉命出兵反击,收 复郑州、洛阳等地,并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 马”,又乘胜进占朱仙镇,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低落,发出 “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金国巢穴黄龙府,两河义军也纷起响应。

为了朝廷的安危,岳飞

也曾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 得到高宗所奖“精忠岳飞”的锦旗。笥致什炕髌平鹂芪逼刖崭?襄阳、信阳等六郡。绍兴五年,岳飞率军镇压、收编了杨幺领导的农 民起义军。随后驻军鄂州,派人渡河联络太行义军抗金。

岳飞积极上书。北宋灭亡后,岳飞曾上书南宋高宗皇帝,要求收 复失地,被革职。屡次建议高宗大举北进,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高宗、秦桧与金议和,岳飞上表反对。高宗、秦桧却一心求和, 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壮志难酬,只好挥泪 班师。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 狱。

满腔的悲愤,使得岳飞挥笔把自己几年前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写在了宣纸上: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两名狗官一看不是供词而是气吞山河的诗篇,气急败坏,把宣纸撕得粉碎。

刀起头落,年仅39岁的岳飞——宋朝的一代名将,没有牺牲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惨死在同朝为官的同僚刀下,悲哉!天地为之失色,山河为之动容!举国上下,莫不痛哭;古今中外,莫不遗憾!

西子湖畔,栖霞岭下,湖光涟滟和山色空蒙 ,岳飞墓园东头的照壁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塑狞臣”的对联千古流传。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 岳庙后门一块被风雨严重侵蚀的石碑上,镌刻的岳飞的这句名言依稀可辨。

岳飞,因为其报国爱民的耿耿忠心,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慨,曾经被做为民族英雄彪炳史册。可是,岳飞生前身后多劫难。生前的悲壮引来了身后的争端。

岳飞是民族英雄吗?这一质疑曾经在全国引起激烈争论。

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笔者认为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民族英雄”的概念。翻开辞典,可以查到这样的定义:“为捍卫本民族的利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表现无比英雄的人物。”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想判断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必须从以下5点去看:

1、民族英雄的评判标准是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还是按照现今的历史环境?

2、当时的金国在当时是不是当时的本民族?

3、当时的金国入侵大宋是否是属于内部争端?

4、岳飞当时捍卫的是不是本民族的利益?是不是为了争

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5、岳飞是不是一位英雄?

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呢?我想,不管是与否,他的事迹都会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不泯灭,永存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