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 任我行走天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阅读附答案》2800字】

任我行走天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阅读附答案》2800字】

时间:2020-01-09 09:17:5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阅读附答案》2800字

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2013年10月22日下午,102岁高龄的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在北京友谊医院去世。得此消息,燕园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花追悼,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做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对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卢沟桥疲惫不堪,破损严重。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后门桥是历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在美国考察期间,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侯仁之立即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提案获得通过。不久,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都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摘编自《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

②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戴维森勋章,他是第一个获得该荣誉的中国人。 (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首尾称侯仁之为“先生”,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敬仰之情。结尾处“他依然是这样”,是对侯仁之百年人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赞美。

B.达比认为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经过了自然和人的长期改造,侯仁之深受达比学术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

C.侯仁之平素性情温和,但对北京却常常迸发出勇士般护卫的豪情,耄耋之年也如此。卢沟桥的整修和后门桥的焕然一新就是证明。

D.侯仁之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他被誉为“活北京”,北京大学二十几届学生都是见证者。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

E.本文开头交代侯仁之去世的具体时间、地点、年龄和悼念情景,令人心生悲凉之意,这和结尾饱含的缅怀之情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2)侯仁之创立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过程,表明他在学术研究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的三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怎样理解对侯仁之的评价“行走天下,守望大地”?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C(3分),A(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研究兴趣、方向发生转变”的原因错误。D项“他的讲座成为北大的一桩美谈”错。E项“令人心生悲凉之意”不够恰当。)

(2)、①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②善于思考和不断探究;③勤于学习;④敢于创新;⑤具有学科兴趣;⑥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紧密结合。(每点1分。)

(3)①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不同侧面,即从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科的创建、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保护、中国文化遗产世界“申遗”等方面,突出了侯仁之的巨大贡献。②三个小标题又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地贯穿全文,展现了侯仁之把个人的生命价值融入学术、“家乡”和国家民族建设上的宝贵,历程,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每点3分。)

(4)、①“行走天下”是说侯仁之经历丰富,从求学到学术研究与交流,足迹遍及国内外。②“行走天下”也暗示着侯仁之视野广阔,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都是放眼全球与未来,以国际先进的视角看问题。③“行走天下”还揭示了侯仁之一生具有实干和探索精神,生命不息,求索不止。④“守望大地”是说侯仁之扎根本土、对生命和事业

的坚守,揭示了他对生命、对学术、对历史文化和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和巨大贡献。⑤“行走天下,守望大地”是对侯仁之一生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他一生心系国家、奉献民族的热情赞美。⑥“行走天下,守望大地”饱含了作者的缅怀之情,表明侯仁之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普照世间,永被铭记。(每点2分,答对4点即可给满分。其他解释能自圆其说可酌情 给分。)

作文二:《“中国申遗第一人”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4200字

他是老北京的“活地图”,他是“中国申遗第一人”,他是被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乔治,大卫森勋章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开创了一门新学科——历史地理学,有他在,许多历史古迹被保存了下来,如果没有他,北京的许多历史地理沿革也许还比较模糊地存在老北京人的脑海里,随岁月慢慢消失。   他就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巨擘——侯仁之,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2岁。   ,人们又一次感叹:民国风范,又勾去了一抹色彩,大师情怀,谁来传承?这片神州大地,需要每一位中国人共同守望。   名人印象   [活地图·老北京]   侯仁之讲北京   侯仁之人送美“活北京”。他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以现代地理学的观察角度揭示了北京城起源、发展、历久不衰的深刻地理原因,揭示出中国古代帝王都城建设中深厚的意识形态背景。   A 北京高寿?他知道答案   倘若问你一个问题:“北京城有多大年纪?”你肯定回答不出来。但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责无旁贷,他必须回答。侯仁之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终于在1990年,报出北京城的诞辰。他说:“北京建城的时间可以上溯到30个世纪以前,故1990年应是北京建城3035周年。”第二年,他又提出了“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紫禁城。第二个里程碑是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开辟。天安门广场整修一新,东西长安街成为通衢。西侧建起人民大会堂,东侧建起革命历史博物馆,标志中国进入民主时代。第三个里程碑是奥林匹克中心。奥林匹克中心由中轴线向北延伸,象征北京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B 保护莲花池,护卫北京的源头   1993年有人提议将即将修建的北京西客站建在莲花池原址上,侯仁之强烈反对。他的意见最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莲花池原址被保留了下来。   演讲实录   公元938年,辽朝在这里建立了陪都,改称燕京。莲花池解决了一个城市的成长所必须解决的水的问题,也就是说莲花池是北京城的发源地。有人会问北京不在永定河附近建城?原因在于我国华北地区降水的特点,冬天降水稀少,夏天又常常暴雨成灾,渡口常常受到威胁。因此就利用了莲花池的水。所以莲花池是研究古代北京水系变迁和金中都城位置、地貌等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物证。   (选自侯仁之演讲《从“莲花池”到“后门桥”)   面孔评说   [关键词:平易近人]作为历史地理学科的大师级的专家,候老在私下里非常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对任何人的请教都是知无不言、毫无保留。他对北京城深厚的感情,对于历史的责任心让人非常感动。   ——北京文物局长舒小峰   [关键词:大功臣]侯老算得上是北京城市建设的大功臣,德胜门的留存、天坛内古建的腾退、长安街南段城墙的复建……很多工程都是侯老牵头专家呼吁的。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   [关键词:治学风度]二十年前曾经听候先生讲过燕园。西服革履的侯先生悄然走进阶梯教室,夫人扛着地图,悬挂后静静坐在第一排的边角上。那时的学术和风度都是恰到好处的不温不火。——北大学生   治学·北京缘   名人自述 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的历史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殿堂。——_侯仁之   求学——辗转的梦想   [速用片段]他20岁上高中,读研换过老师,读博被战事耽误,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兴趣产生梦想,梦想推动行动,“到民间去”激励着他一直前行,从不回头。(立意角度:心甘情愿、不老的梦想)   弃医学史:一句话改变一个人   1931年初秋,侯仁之20岁。侯仁之的父亲一直想让他将来成为医生,为了这个愿望,他将侯仁之送到通县潞河中学高中就读,然后再报考大学。当时,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学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可是到了年底,政府不许抗日了。他感到愤懑,只好去书店看最喜欢的《中学生》杂志打发时间。里面有一篇文章,满腔热情地勉励青年“不要空谈救国”,要“到民间去”,“要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真正去唤醒民众”。侯仁之记住了那几句话,更记住了写这几句话的人——顾颉刚。高三时,校长陈昌佑也建议他报考顾颉刚所在的燕京大学历史系。胞弟也鼓励他:“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以给社会看病。”侯仁之豁然开朗,果断弃医学史。   名校不如名师   求学期间,侯仁之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比起在故纸堆中研究历史,他更喜欢野外考察。读研时,“古迹古物调查实习”课对他影响颇深,只有通过现场调查,才能发现文献记载的误差。“七七事变”爆发,顾颉刚南下,他转投洪业门下。这位恩师看出他对历史地理的浓厚兴趣,建议他到不太出名的利物浦大学,跟随名师学习。由于欧战爆发,留学搁浅。战争结束后,他重拾学业,从师利物浦大学的达比教授。达比认为:要了解当前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而今天的地理现象,就属于明天的历史地理。利用达比的理论,侯仁之把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对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考察和专题研究很顺利地系统化起来,并提出了十分新颖的见解,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即是《北京的历史地理》。从而奠定了他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地位。   治学——一门学科的奠基   [速用片段] 大师风范总离不开热忱的敬业心态和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50年来,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的研究建立起了完整的城市历史地理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为城市规划服务的新方向。(立意角度:大师、学而知之)   现在的地理,明天的历史   1950年,侯仁之重返燕京大学任教。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侯仁之先后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历史地理学刍议》等文,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52年,他担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并兼任刚刚成立的地质地理系主任。     侯仁之坚持把历史地理学放在地理系,他认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把这一学问从历史系的框架中解脱出来,就是为了使历史地理的研究吸收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其奠定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以前历史系中的沿革地理学只讲沿革,不讲地理,往往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他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保护地理环境,让后人看见历史   历史地理学科正式出现在大学课程中,而侯仁之也开始了系统的学术研究。他被梁思成教授聘请为该会的委员,并请他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兼课,主讲中国历代都城的规划建设。从此,侯仁之先生开始把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首都的建设任务结合了起来。1951年他发表的《“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复原了海淀地区的起源和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广泛论证了首都西北郊新定文化区的地理的基础上,指出一定要保护清代修建的皇家园林的水道系统和风景通道,这样才能保护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保留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人了解北京的历史、热爱中国的文化提供一处活体资源。这篇论文直到现在还被建设部门引用和参考。   环境·保护派   名人自述 我最高兴去沙漠!作为科学工作者,发现是最高兴的事情,尤其是当这个发现直接与国家的建设相关的时候。—侯仁之   [先锋]人类影响环境变迁沙漠的前世倾诉着人类的破坏   1958年秋,中央有关部门决定从黄河河套的西北隅,开渠引水深入乌兰布和沙漠,进行灌溉。当开挖渠道时,发现了一些古代的墓群。为了查明这些墓地的来源,1960年到1964年,侯仁之利用暑假带领几位青年同志深入乌兰布和沙漠等地。   1964年夏,侯仁之在沙漠里看到了公元5世纪初勃兴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夏”的统治者建造的国都统万城。这时,侯仁之先生提出了一个前人从未提出过的问题:“统万城初建的时候,如果也像现在一样到处都是滚滚流沙,赫连勃勃为什么要把他的都城建造在这样一个地方?反之,如果建城之初这里并不是沙漠,那么它又是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变成沙漠的?这些流沙又是从哪里来的?”他把现场考察的资料同文献相互印证,指出这里在统万城建立的时候“非但没有流沙的踪影,而且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好地方”,这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发生了变迁。   侯仁之从这个问题出发,对我国西北一些沙漠地区在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指出,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是导致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这在当时是中国最先进的学术观点。   [速用片段]作为研究者,除了严谨的态度以外,也需要开阔灵活的思维,否则就会与发现捧肩而过。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智慧的心,才能助你窥探人类文明的奥秘,从而为人类的未来找到新的路途。(立意角度:人类文明、—双慧眼)   [力争]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呼吁:保护卢沟桥   20世纪80年代,侯仁之得知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卢沟桥桥体损毁严重。面对这座“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一篇《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在文章中,他说:“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   [速用片段]侯老不是埋首古书文献的历史地理学家,他还体现了职业的担当:用自己的知识去保护中华文明,去保护历史,反观现在的学者,论文只为职称为做,两眼旁观窗外事,实在应该感到汗颜。(立意角度:保护、爱国心、城市的记忆)   [申遗]传播“世遗公约”的存在带两块砖访美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把这两块砖带到美国之后,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速用片段]如果没有侯仁之,也许张家界、敦煌、周庄等世界级自然文化遗产的认定还要等待漫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对历史地理、对中华文明的赤忱之爱,侯仁之一定不会第一时间就想到让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就是作为历史地理学的责任感:时刻胸怀天下。(立意角度:爱国、遗产保护)

作文三:《守望简约轻盈行走》3000字

(一)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人把一个小孩、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封的、黑暗的房间里。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儿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了卷尺丈量墙的长度与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间的面积,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地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孩子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中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皱眉设计种种方案的时候,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地跳舞唱歌了。

多么睿智的孩子,他用了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创造了丰盈的内容――烛光摇曳、满屋生辉、温馨浪漫,快乐无限。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最佳的。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

观点迭出,流派纷呈。今天是诗意语文,明天是儿童语文,后天是生命语文,究竟谁是本真语文?

课堂上小组合作、表演、辩论等形式屡见不鲜,包袱不断,亮点层出;声、电、影教学手段齐上阵,可谓热闹非凡,尽是繁华。

静观这看似繁华的语文教学,冷思之后就会发觉是浮华,是浪费,是形式,是刻意。虽然我们体验了柳暗花明的兴奋,但依然未能走出山重水复的迷惘;虽然我们收获了不少逼近语文“真谛”的感悟,但仍旧没有求得真正圆满的答案。于是热爱语文的人,仍然在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在通幽的曲径中寻觅着,解读着语文的“斯芬克斯”之谜。我就是其中的一位吧。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样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

庄子言:“文灭质,博溺心。”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获最大的效益。”

读着这样的故事,咀嚼着名人的话语,我似乎寻找到了语文教改的方向: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向这个小孩学习,向郑板桥学习,除去浮华,追求简约,轻盈行走。

(二)

简约语文是什么?在多次的实践、磕碰、反思、体验中明白:简约语文,是一种关爱,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1、简约语文是一种关爱。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提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显然“教”是服务于“学”的。教师的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思考如何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把自己从烦琐的教学环节中解脱出来,备课时用心去琢磨学生的所需所求、所思所想,课堂上去聆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只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的工作,使自己的心真正地牵挂着学生。由此,简约的背后折射的是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关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对学生生命的拔节。

2、简约语文是一种智慧。

简约是智慧的灵魂。简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减法”,而是源于教师对课标精神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年段要求准确的把握;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科学、合理地二度加工、选取、组合教材;源于教师对学情的深入了解;源于教者独具匠心而又高效的设计:还源于课堂上教师灵动地实施教案。简约不是平庸,而是一种精湛的设计;简约不是低能,而是一种高效的整合。由此,简约的背后是智慧的结晶和闪烁。

3、简约语文是一种境界。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课堂简约而不简单,课堂纯真而不烦杂。课堂既安静又很丰富;既朴实又很大气;既扎实又很高效。

洗尽铅华始见真。简约的课堂去掉了浮华,远离了急功近利,删除了繁文缛节,扔掉了一些所谓的包袱,让课堂回归一种宁静,回归一份本色。飘逸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着切切的语文情。

简约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明净澄澈如秋天的天空一般的感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由此,简约的背后是大气、精要、深刻、韵味,是一种纯美的境界。

总之,“简约语文”是对乱花迷离的语文教学的一次反思,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次瘦身,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彰显。

(三)

践行简约语文,就是实现语文的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作秀,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清清楚楚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

我带着构建简约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思考,且研且行,且行且进。一路行走,一路反思,一路收获。有诘问,有反思:有纠结,有敞亮;有痛苦,有欢笑;有徘徊,有坚定……

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抓住语文教学的这三个元素不断地在叩问自己,简约的语文课堂面貌逐渐地在头脑中清晰起来。

为什么教――教学目标要简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简约的课堂首先要做到教学目标简明。目标做到少而精,小而实。彻底解决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真正给学生留点东西。教师要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充分挖掘课文中的语文元素,研制出指向语文知识、方法和能力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跳出了文本的内容,指向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教什么――教学内容要简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依据教学目标,甄选课文中蕴含着的语文课程资源,聚焦核心,拎出主线,重构教材,整合内容,形成板块。教师要力求把教学板块设计成一个和谐的共振体。板块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映衬、相互融合。让教学板块成为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成为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最佳途径。

怎么教――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要简便、教学语言要简洁。

综观目前一些语文课堂,环节烦琐,教师忙于展示自己编写缜密的教案,设置一些所谓的奇思妙想和思维障碍物,课堂俨然成了一幕幕猜谜闹剧。课堂上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环节让学生如坠云雾;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更没有必要把语文课上得那么复杂,那么玄乎,那么深奥。教学环节必须删繁就简,干净利索。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以学定教,化教为学,做到主线清晰,流程简要、板块简洁,目标简明。学生要清楚地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教学方法简便就是要做到简单实用。要坚信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照样能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教学的方法必须要是语文的,非语文的方法能不用,坚决不用;能少用,坚决少用。听、说、读、写、背,其实是最常见也是最实用的实践方法,应该回归语文的课堂,大力倡导并使用。

教学语言要做到简洁,要言不烦,点石成金。那些诗意的、书面化的、学生根本听不懂的语言要远离教师、远离课堂。课堂用语要儿童化、生活化、口语化。

语文课需要简单。需要有高度的简单,需要有厚度的简单,需要有广度的简单。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深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明白。

守望简约,是一次期盼;守望简约,是一缕情愫;守望简约,是一种追求;守望简约,更是一份责任。除去浮华,追求简约,轻盈行走,让本真的语文激情奔放在课堂,让纯真的语文清香溢满课堂――我坚信,我追寻!

作文四:《行走日记——闽江口的守望》1400字

地点: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时间:10月14日-16日   10月的北方已经落叶纷飞,而地处南国的福建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发现团队此行的目的地是福建省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依据手上的线索,发现团队一行来到了长乐市林业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向我们健步走来,他就是捍卫闽江口湿地的斗士—长乐市林业局局长杨渭平。杨渭平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没有官架子,没有大空话,聊起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杨渭平充满了自豪感。他说,“我们这十几个人就像战士一样,跟一切想要破坏湿地的人战斗。”   15日一早,发现团队的所有成员与杨渭平会合,一同驱车前往目的地—闽江口湿地。20分钟的车程一晃而过,车停在了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门前,我们将在此换乘电动车去往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一路上,杨渭平都在给我们介绍有关闽江河口湿地的情况,犹如述说自己的亲人一般,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他的口中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   不久,目的地就呈现在我们眼前。闽江河口湿地的外围工程还在建设,为了更好的保护湿地,为了给真正观鸟爱鸟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便利的场所,当地的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繁忙的工地秩序井然,似乎每个人的动作都是小心翼翼,唯恐惊动了就在不远处正在觅食嬉戏的鸟儿们。面对这一片湿地,心中不免感慨,工业设计再出色也不可能比得过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然之美啊。杨渭平指着湿地告诉我们,他这十多年的林业工作,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就是保护了这一片湿地,为子孙后代真真正正留下了一方净土。在杨渭平的带领下,发现团队逐步走入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由于恰逢退潮时间,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毛蟹、蛏子、蛤蜊以及各种各样说不上名字的贝类。杨渭平说,湿地为这些小生物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繁殖场所,丰富的生物种类为迁徙的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如果没有这片湿地,候鸟在迁徙过程中,途径福建时便有可能面对“断粮”的危险。   走在青山碧水之间,人的心情不由得豁然开朗,沿着闽江向上游继续行走数百米,突然发现山的背后出现了很多大型脚手架和起重机等工业设备。我不由得想到,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内陆的重要出海口,如果在沿岸建成大型的现代化码头,其能给长乐和福州带来的经济效益肯定难以估量。这块地方如此重要,杨渭平是顶着什么样的压力才能让人们舍弃现实利益而选择保留下这一片湿地?我赶忙向杨渭平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杨渭平看看远方,感慨万千:“难啊,设立自然保护区真的是太难了。利益的再分配,百姓的不理解,一些部门的不配合都让保护区的工作举步维艰。当初这片地就是给了围垦项目,是我们这些人走断了腿磨破了嘴才让保护区得以成立。”在环保意识尚且欠缺的当下,能够让人们舍弃短期的经济利益需要做得工作实在太多太多。   时间飞快,不消多时就已经是下午的涨潮时分。夕阳落在江面,三五飞鸟自遨游江上,壮美的景色让人留恋往返,。出于安全的考虑,我们不得不离开湿地。离开之际,杨渭平深情地说,保护湿地就是行善积德,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这块难得的湿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副主任杨文秀悄悄对我说,“行善积德”一直是杨局长的口头禅,他经常会教育员工们不要只想着政绩,应该把保护湿地看成是自己人生中行善积德的一件大事。   这一站的发现之旅已经接近尾声,发现团队很高兴能够找到杨渭平这样的滨海湿地守护者。他行善积德的公益之心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下一站,我们将前往上海东滩自然保护区,不知道那里会有什么样的人与故事等着我们发现。

作文五:《爱传天下、守望心灵》600字

“爱传天下 守望心灵”-关爱脑瘫折翼天使

在西方的寓言里,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可是有些孩子在跌跌撞撞来到人间的路上,不小心弄坏了翅膀。这些折翼天使是一些脑瘫患儿。

2015年2月27日寒风瑟瑟,在这寒冷的天气里北京富和盛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来到了北京晨光脑瘫康复中心带着满满的爱心和物品,今天我们要给这些孩子们亲手包饺子。大家分工明确、洗肉、剁馅儿、剥葱各自忙碌着。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包饺子了。尽管我们有的同事在家没做过饭,还是虚心请教。有模有样的学习着,很快就能自己动手擀饺子皮了。

这边忙着擀饺子皮,那边大家一起包饺子。晨光康复中心的老师们也来和我们一起包饺子。

人多力量大不一会,满满的一大盆牛肉馅用完了、一盆韭菜鸡蛋馅也包完了。开始上屉蒸了,看着饺子一个个的被放在蒸屉上,心里很激动。这边蒸着饺子,另外的同事在忙着做

可乐鸡翅。

饺子蒸熟后,分发给各个老师,由老师在分发给各个孩子们。

吃过午饭后,老师们都对我们说:孩子们非常高兴,很喜欢我们包的饺子和可乐鸡翅。我们心里暖暖的。

来到康复中心教室里,知道孩子们每次康复训练都比较辛苦,希望孩子们的康复环境能够更加舒适,特地为孩子们换上了新的地垫。

因为脑瘫患者有着正常的心智,只是行动受阻,无法正常表达,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播散爱心种子,世界因你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共同关注那些脑瘫儿童,献出一份爱心,做出一份努力。

作文六:《扎根大地,守望天空》800字

扎根大地,守望天空

扎根大地,是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是不忘传承优良传统,是不忘脚踏实地的决心。守望天空,是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是对于梦想的追逐,是战胜艰难困苦的意志。

守望天空,天空二号飞天构筑新的航天奇迹。天宫二号是数以千位学者,夙兴夜寐,经历一次次失败后,也不曾放弃的坚定意志,是我国不断追求先进航天技术的结晶,是祖国人民多年飞天梦的实现。

守望天空,孙杨坚定了游泳的梦想。他是一位真正的体育人,一天十几个小时浸泡在泳池中,泳池中早已浸满他的汗水与泪水,训练场上他挥汗如雨,日出日落定格着他执著的身影。他心中始终拥有称霸泳池的决心,他相信他是1500米的王者,孙杨实现了中国人在泳池中崛起的梦想。

守望天空,贝聿铭不忘建筑事业。他是一位真正的建筑者,用自己的设计让世界更美丽是他星空下的愿景。贝聿铭翻阅大量建筑学书籍,涉猎古今中外的美学、文艺学和各国民俗学,了解世界建筑大师的作品。

新时代下少年肩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职责,需要我们守望天空,需要我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冲天豪气,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需要“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决心和魄力。但是单单守望天空,容易妄自尊大,需要扎根大地,脚踏实地,讲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终究,天空的徇烂多彩属于扎根于大地每一人。

守望天空,并非只是盯着天空的绚烂,而忘记脚下的道路,极易掉下沟壑。扎根大地,不忘初心,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入土地的深处,汲取土地的养分。扎根土地,钱学森在追逐学术上和事业上成就,同时,深深挂念自己的祖国,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怀抱,为“两弹一勋”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扎根土地,并非固守旧传统、固步自封,忘记优良传统,而是不断创新,发散思维,发扬传统。

我们需要仰望天空,因为没有天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天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扎根土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天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天空的绚丽。

作文七:《皖东大地的守望者》4700字

摘要:本文系统论述了白希中短篇小说的艺术世界,展示作家所描绘的皖东大地,深入挖掘作品深层的思想品格和现代韵味。

关键词:大地精神;现代诗性

皖东作家白希是近年安徽文坛上出现的具有爆发力的作家之一,他以朴实的笔法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耕耘,从早期的《白》,《面对青山》到近年的“教父”系列小说,接连为我们提供了乡土,都市,历史等不同领域题材的作品,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社会,历史,人这些价值主体获得了新的定位和审视,作家自己的生命体验也融入其中,文本深层展示的是生命的流注。在他的系列小说中,中短篇小说最见功力和艺术个性,它为我们展示了皖东大地的独特风貌,在其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中,皖东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透过其话语体系,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他小说世界中流露出很深沉的大地精神和独特的现代诗性魅力。

读罢白希的中短篇小说,扑面而来的首先是清新的自然景观。小说的故事地点有很多就是以作家生活过的地方作为情节人物展开的。《面对青山》中的龙河中学及周围的青山绿水;《冬去春来》中的龙河镇景观,以及《当票》等作品中滁洲市景观的再现,都是作家曾经生活过的家园故里的艺术再现,山水田园在作家的笔下透出丝丝灵气,“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天空湛蓝湛蓝。青山逶迤着,似大地弓起了脊背,雄浑而苍茫。”“天野,村庄,河流在青山之下静静的躺着,没有一丝声音,祥和似熟睡的婴孩。公路在山间时隐时现,若缎带一般飘向远方。”(《面对青山》),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图景立刻凸现在我们面前,山水风光之美与作品中的人性之美浑然交融在一起,人性在景物的衬托下更加光彩照人,而景观也在人性之光的烛照下更加熠熠生辉。无论是《面对青山》中对父老乡亲善良品性的描绘:“我深深眷恋着这块土地,眷恋着土地上生长的树木花草和父老乡亲”,还是《黄龙冈》中对原始气息中人的原始野性的推崇性描写,都是作家内心的至情至性的诗意表达,这些山光水色是作家精心描绘的精神家园的栖息地。这种精神家园情结一直萦绕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里。《饥荒时刻》中塑造的在不同情境下性格的悖论式人物广和,可以说很富有戏剧性,当大家都在特别时代里为生存而劳作时,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温情,而当广和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队长后,却呈现了一种冷漠,两种特定情景对照,苦难中默默温情的人性闪光便成了弥足珍贵的精神伊甸园。情与景的交融使我们很自然地领悟到他作品中牧歌般的诗韵,他的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田园牧歌韵味。近年连续发表的几篇都市题材小说给我们展示的皖东市镇的一隅,自然景观方面着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都市人的独特生存方式和文化景观,隐含着对都市和人所持的一种审慎的关照眼光,内心深处仍是以乡村的精神家园作为参照系的,流露的仍是对大地精神的追寻。《当票》结尾思洛的对白“还是忙好啊!”无疑是对都市新人类的,新生活方式的一种拒斥,是对他们缺乏大地精神的一种警醒,外在景观不仅是皖东独特的地域风貌,也是诗意精神内核的外在表现,两者和谐同一,或显或隐地为整个地域小说世界着上浓郁的抵御特色。

在展示自然景观的同时,作品也不忘描绘独特的风俗礼仪,皖东大地的独特风俗礼仪在白希笔下活灵活现,体现出皖东大地的独特地域文化韵味。《黄龙冈》中写到人们“于夜间在那些破碎的瓦砾上烧香膜拜。”写出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原始崇拜情结,尤其是“当普金龙回乡的消息在报纸上出现后,它的神话色彩又风起云涌,普金龙与罗公祠的传说也愈演愈烈,”可见这种情结已渗透到这片热土里去了,成为人们血液的一分子了,有时甚至带了点迷信的色彩。《冬去春来》中刘家与徐家为建坟的事所发生的冲突,归根结底是他们思想深处对建坟位置影响自家香火及运气好坏的根深蒂固。作家试图对这些思想进行改造,前者以罗公祠的被炸,毁了人们对它的乌托邦幻想,而后者以一种人性的火花消融了两家为此事而产生的隔阂。风俗礼仪是特定人群的特定生存方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前期作品中这些东西表现得多一些,后期作品则要相对弱一些,例如《铁艺》、《当票》便是另类的风俗,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铁艺》展示的是都市艺人包装式的生存方式,《当票》展示的是新新人类的欲望式,舍弃大地精神的生存方式,外在的自然景观和外在的人文景观往往交融在一起,一起建构起皖东大地人民的活动场。

透过人物的活动场,我们会发现白希作品中着力刻画的是那片土地上的内在人文景观,是大地与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与碰撞,是深入人性内部的对人性各个层面的充分挖掘与展示,善与恶,美与丑,理性与野性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充分张扬,作家以多少带点自传性的色彩,或显或隐地在作品中透露出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倾向。

皖东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作为个体的生命方式、生存方式,以及这片土地的特有韵味,一直是作者的笔调重点所在,通过了人物的活动,展示了这片土地上政治、经济、风俗、道德、伦理等各种文化内涵,以及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除了《铁艺》和《当票》是描写皖东都市的题材外,其它的中短篇都是以皖东乡村作为题材。在描写乡村世界的作品里,作家以对生命个体的白描这种现代诗性笔法来充分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大地精神。描写皖东都市的作品直面当代都市人的生存方式,暗含着作家内心深处的一种隐忧和对大地精神的呼唤。两类作品都以现代精神作为纽带,一以贯之,下面以具体的文本作为切入点,对作家所展示的这片热土进行整体性的关照。

在描写乡村题材的作品里,作家的艺术之笔烛照了乡野世界里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白》中刻画了一个“农民政治家”式的人物广和,他既有农民式的朴实,又有“政治家”式的远见和手腕,在乡野世界里自由挥洒。作家对这一人物在沉着与游离大地的行为与思想持一种审美批判的眼光,已初显他今后小说世界发展的端倪。《面对青山》中主人公带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是最见作者心血和生命气息的作品,透露出白老师个人感情和人生经历:从青山中飞出去,又最后飞回到青山。是什么让主人公撇开世俗的眼光和价值判断标准,舍弃繁华的都市回归乡野呢?是青山,一种大地精神:乡民们的淳朴,憨厚与真诚,以及回到青山时生命的平静和心灵的坦荡,对乡村自然文明底蕴的留念,对都市文明本能的拒斥,作品也因此初具了复调性品格。这一矛盾性主题在随后的系列小说中都显在地表现着,情感上对乡野文明,对大地精神的偏好隐性地制约着作家的审美情感。《洪水季节》村民与席老板的矛盾和冲突,是人们对都市商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在道德层面上的否定,老水的行为既

是对此种文明的一种突破,也是大地精神的形象体现,他对大地有根深蒂固的感情,自己的儿子处在将被判刑的时刻仍然关心邻居孩子的健康,在面临洪水危难时刻,想到这片土地上大家的家园即将被毁,更不顾自身的安危,最后以身躯完成任务,人们对他的欢迎,无疑是对这种大地精神的赞美。《饥荒时刻》从社会伦理的角度展开情节,广和在成为村长前后的不同品格,是大地精神在他身上的闪现和丧失,穿过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对患难时刻相濡以沫感情的怀恋,以及对这一品格丧失后的无限悲哀之情。《难兄难弟》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对这一精神的追忆。作者试图以这为基点建构一种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冬去春来》描绘了乡镇政治生活图景,主人公龙仁至诠释了一种新的政治人形象,作为基层官员,长期与这片土地上最普通的群众打交道,形成“常常和稀泥,打马虎眼,一哄二诈三喝酒,灵活有余,原则不足”的特殊的基层政治文化韵味。这种政治文化内涵以大地母亲精神作为基点,最后龙仁至不记前嫌把仇家保释出狱,并不顾自己重病之危,尽自己最后一点心血为乡民做点实事,这种为老百姓做事,为别人无私奉献精神是大地精神的闪光。《,临终》这篇小说是一篇表现深沉爱情的作品,这种爱情是一种带有大地般深沉的至善至爱。秀枝大妈在生命弥留之际与简二的心灵相通和爱意表达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与后期创作的《当票》这类描绘爱情的作品风格迥异。如果以上作品体现的是带有理性的大地精神的话,《黄龙冈》则是另一种大地精神的体现,这篇作品最见艺术功力。整部作品弥漫着一种原始生命张力,对宏大的主流历史进行无情的解构,突现生命个体和偶然性因素在历史建构中的作用,横跨不同时空的故事情节,天马行空式的艺术手法,使我们能感到生命力的野性和魅力以及对发自于生命个体深处生命野性的推崇之情,这是一种生命的本真状态:敢爱敢恨。罗公祠最后的被炸无疑是生命力的再一次爆发,是生命个体对宏大历史意识的超越。

白希近期的几篇作品转向了皖东都市题材,我们看一下他给我们展示的都市人的生存状态;《铁艺》精心对都市文化内涵进行了刻画,包装便是其重要的特色,王大力最后的感情挫折无疑是对这种都市文化及都市人的生存方式的一种怀疑。《当票》中的男女主人公是一种年轻都市人形象,为了单纯感官的娱乐:一种很肤浅的生活方式,没有大地精神作支持,最后丧失的不仅是文化,而且是作为独立个体人的丧失。这类作品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言说者:作家本人赤裸裸的内心以及一套价值体系:大地精神。作者试图运用这种精神为都市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建构新的都市文化品质,作为皖东大地的歌者,作家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这块大地的可贵品质,挖掘乡村世界的大地精神,在新的文化背景下建构这种大地精神。

白希的作品除了具有这种很浓厚的传统思想品质外,还具有现代诗性品质,承担着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道义,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鲜明的“这一个”形象。作品突出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持续对个体复杂生命世界进行挖掘,将浓厚的人文关怀带入皖东大地。作家笔下的人物涉及到普通群众、干部、知识分子,以及都市新人等各种类型人物,要想活灵活现展示他们,就必须写活他们的个性。作家的笔触深入到这些人物的灵魂深处,写他们在不同活动场中的生命流动。《饥荒时刻》中的村长广和在没当上村长和当上村长后的精心描绘是很富有特色的,将广和的语言和神态作了前后期的比照,既展示了生命个体在角色变动过程中心灵的异化,也显示了传统威权思想和小农思想对主人公的积淀性影响。更深于此的是作家内心的荒凉感,以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临终》中秀枝大妈早年守寡,背负着烈士家属的桂冠,在“正统”思想的制约下,对于再婚不敢有所行动,作家选取临终作为艺术的切入点,让生命赤裸裸突显出来,秀枝大妈最后的爱意表达,使她人性之美在最后时刻获得了闪光。人性之中最核心的是性爱和情爱,白希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对此注入浓墨重彩,《黄龙冈》中的木壮菊,在风雨花中与陌生男子疯狂的交媾,不但不具有淫秽之感,而且使我们充分体验生命力爆发的快感。在随后的作品中,作家的笔不是单纯停留在情爱的生物学层面上,而是将情爱进行升华,《面对青山》中白老师和肖娴的情爱就不仅是两情相悦,还有共同的向往青山,希望回归大地。在作家后期的作品中,也写到了欲望式的生存方式,并对这种都市新方式进行了严峻的拷问。在写到弱者,写到人性的正当追求时,作家的笔下带着很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洪水季节》中对席老板之流暗含的批判色彩,和六旺的独白便很有代表性。顺着这些作品的时空轨迹,我们会发现与作家本人人生道路一定程度上的同构性。他们是作家心智的产物,是真实的生活的产物。

岁月在变动,作品的内在风格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白希前期的作品大都抒情色彩较浓,后期的作品沉思的内容要多一些,年龄的增大,经历的增多,都使得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而皖东大地却是他始终如一的关注对象,作家对这片大地痴情依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责任编辑 潘小平

作文八:《特立独行走天下》2100字

名师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他是一位天才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4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样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20年过去了,一些寂寂无名的人脱颖而出,而他却销声匿迹了。是谁断送了这位天才的前程?2002年九州岛樱花节,小田村夫专门拜访这位小时候名震四岛的天才,在看了那位天才书法家的作品后,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右军啊,你毁了多少神童!”

右军是谁?右军是王羲之,一千六百年前中国的大书法家。小田村夫为什么说是这位书法大家毁了他们的神童呢?原来,这位小神童临摹王羲之的书帖成瘾,经过20年的苦练,把自己的书法磨得一点儿个性都没有了。现在他的字与王羲之的比较起来,几乎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可是自己的东西呢?一丝都找不到。在鉴赏家眼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艺术,而是令人生厌的仿制品。

请以“个性的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60分)

试题特点

当下是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放眼社会,从周杰伦到李宇春,从微软比尔・盖茨到苹果乔布斯,我们看到太多因个性而成功的范例。但也有太多为个性而个性,不惜以怪异搏出位的典型,如芙蓉姐姐、凤姐等。而举目校园,也有那么一些不甘应试教育的中途退学,成了韩寒第二;更多的模仿古惑仔,成为浪迹街头、流连网吧的“小混混”。怎样坚持自己的个性,如何处理个性和模仿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人生的一个大命题,这也是我针对江苏考区命题的初衷。

要写好这道“个性”题,先要正确理解个性“个”就是“个人”,“性”就是“性格”,我们应追求富于个人色彩且良好的性格行为,作文里也应表达这种正面的“个性”。其次,要扣住“价值”,阐发个性的意义、魅力。在正确、完整地理解题目的基础上选材立意,如“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个性我张扬”。

最后,要追求“个性”化的表达。譬如写自己,不妨抛开一般的第一人称写法,站在他者的角度用第三人称审视、描述自我,最后再告诉读者:那个“他”就是我。再如论述个性的价值,既强调千万不要丢失自己的个性,那是一个人唯一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指出个性不是做作、怪异,它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辩证说理,就较能服人。

作文范本

我行我素

陈宵瑜

我很在意别人说我不像女生。

我本来就是个女生,只不过有点大大咧咧而已。冬天里最高气温若是不低于零摄氏度,我可懒得戴手套;体育课的下一节如果不是化学课,我就会把鞋脱了让脚舒服;只要没变成双下巴,打死我也不理那些节食减肥折腾人的玩意儿;老师若是头一天提了三件要求,第二天我至少忘掉两件。

我不明白这些与我是不是女生有什么关系。女生?!娇滴滴的,冷冰冰的,弱不禁风的,粉雕玉琢的……满大街都是,为什么非和她们一样才叫女生呢?就算我和她们有些不同,也不至于取不到交集,非把我归到男生里呀!

换个角度想想吧,也许周五辩论会上我太慷慨激昂?也许因为我太直率而不给人面子?也许因为我偶尔会踢两下子足球?也许因为我提着小黑板到处招摇?也许因为我不像其他女生那样细心周到、小鸟依人?

竟会有这么多假设,我不得不去验证。我试图换一种柔和的嗓音,结果大家都问我是不是病了;我试图掩盖真实的想法而学会圆滑,却不可抑制地为自己的虚伪而羞耻;我试图放弃对足球的爱好,可看到操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脚便很不舒服;我试图把一些任务交给男生,却往往被弄得一塌糊涂;我试图把自己的书桌整理得井井有条,却为保持这种状态而伤透脑筋。总之,我发现这一切似乎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无计可施了吗?不,我才没那么容易认输呢!为了与肤色搭配,我换上浅色衣服,却发现洗涤实在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为了让自己显得温柔一点,我系上粉红色的纱巾,可一不小心系成了死结,结果这东西勒在脖子上,怎么也解不下来;我学着抿嘴咯咯地笑,却感觉那简直就是在演戏。

做作!我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我开始进行一次真正的反思。

我没做错什么,我只是喜欢坦诚和自由,我需要战胜的是自己,而不是舆论,我实在不该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为难自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两眼放光:瞧,正前方有一帅哥。

模拟评分

内容:本文是一位“假小子”的自述,先写其困惑,写对别人说法的在意,再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接着描述自己的改变以及改变之后的迷失,最后顿悟,“我实在不该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为难自己”,得出了自己的反思和觉悟。这正表明了个性的价值,也揭示了成长的意义。本文内容独特,思想健康,情调积极。得20分(满分20分)。

结构:文章富于起承转合之美,先写自己的个性,这是起;再写自己的困惑和假设,这是承;再写改变,这是转;最后写改变后的反思,这是合。文章起承转合,就有了跌宕之美。得10分(满分10分)。

语言:语言生活化,且轻快洗练,很有“假小子”的个性特点。得19分(满分20分)。

创新:主要借助心理刻画,叙事、议论统摄在自我的倾诉里,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很好表现了自我个性的憨直,以及试图掩饰时的羞涩。得10分(满分10分)。

作文九:《[诗歌] 行走的阳光 ‖ 守望黎明》2000字

诗歌 ‖ 行走的阳光

作者:守望黎明

倒挂着风

室内。我在安静中

越陷越深。有些迹象正背离

预设的轨迹

墙上高挂的衣服,摆动起来

像倒挂的风,推动

影子的晃荡——

意念在运动,这是我

孤独的理由。月光正襟危坐

把相对论,翻成了

风花雪月

菊花渐黄。流逝的光阴

打湿我的呼吸

视野里,一片飘零的叶子

正在铺设

流水的波动

没有人注意,在我的世界

命运,如逃亡的落叶

刚刚经历过

一次,颠沛流离的

漂泊

老照片

黑白印记。我听到

流水的声音,苏醒的花朵

开始躁动。不要动啊

春天在我手上,开始

回潮

荒芜一段岁月,白与黑

模糊地交织

燕子展开翅膀,剪出的窗花

拼出母亲,年轻的模样

而铅笔断了又断,它画出的

每一颗星星

都藏着一个故事。芦花像雪花飞舞

落满我的枕头。梦里

有人拉着童年的风筝

傻傻地笑

逃逸的光阴。证明自己

跨入,另一个门槛

但总能听到

有一种声音,从黑白世界里

流出来

行走的阳光

雨水过后。阳光在奔跑

风紧跟着阳光,越过巨大的事物

以及,安静的微尘

我在后面,捡起一片落叶

季节,就关上一扇门

行走的光芒,无法停滞

那些跳跃的明亮,像轮回的春天

发出流水的呼喊,打开

一朵花

绽放的笑容

我一直,心怀感恩的灯火

径直前行。黑暗中

一张白纸,即使无动于衷

也会和我一样,被光阴

染黑

在这个黑白分明的世界

跟着阳光行走,一定会被她照耀着

内心明亮。我在其中

也终将成为,一束微弱的

风的形状

菊花之外。可以张开翅膀

在广袤的空间,托起圆月、谷穗

以及,缥缈的远方

旧了的重阳和村庄,在风中

日益临近

有一些理由,无法抗拒

季节里徘徊的秋容,正以一场

萧瑟的运动,深入

我的心境。秋风嫁接的语言

像一串经声佛号,唤醒

大地的梵音

尘缘未了,我心怀慈悲

在一场,肆无忌惮的浩劫中

与山河对酌,满目

潇潇

岁月、城门沦陷

我反复用一个词语,描摹秋天

有一声雁叫,在长空

亮出

风的翅膀

划 痕

风雨抵达之前

一直努力,追赶时间的步伐

气息沉重,释义生命

唯一的证据

时光慢下来。墙角的蛛网

沾满了尘埃,以及

细小的事物

风一吹,布满灰尘的往事

坠落,又开始

向上爬升

而我,陷入某种旧剧情

无法苏醒。黑暗和沉默挤压着

呼吸困难。一道闪电

从侧面切入,在我和黑夜之间

打开一条缝隙,让我承受

瞬间的光明

此刻。我从心里

释放另一种雷鸣,爆裂的轰隆声

让世界,认出我的步伐

一道强光划过,感知我的渺小

或者,存在

刺 客

图腾,缓缓打开

每一条血管,都向内心靠近

春风温柔,送你河流、山峰

和城堡

甚至,半壁江山

向你臣服,站在向阳的高地

衣袂飘扬。你的世界

莺歌和燕语

在一朵桃花里,开出了

声音

月光阴冷,缝合诡谲的阴谋

情感用尽时,一把匕首

举着一面旗帜

瞬间抵达心口。几滴红酒

像鲜血,染红

纸上的山河

夜色,无法泅渡

剑刃涂上蜜汁,让两个人

同时,走出彼此的眼眸

从此

天涯

风雪黄昏

高楼之上。我幸运地见证了

玻璃之外太多的真实——

飞雪在前,黄昏紧跟着雪花

我在最后,看见时光里

一群人,像蚂蚁一样

艰难爬行

一支烟。在偌大的空间

静止地燃烧着

似乎比人的一生还长

焚烧、毁灭的过程

像一个孤独的旅者 于雪花的后面

扮演着炊烟的角色

远方的村庄,若即若离的温暖

而此时。我沉迷于黄昏的烟火中

认不清世界,更看不清爱情与自己

唯一能看见的

是我的青春里,雪落纷纷

格格不入

一场大雪,像我的忧伤

铺天盖地而来。那些潜藏的暗疾

落叶、蚂蚁残存越冬的实物

都被白色覆盖着

满目荒凉

而我,在室内

躲避寒冷和风声,躲避饥饿的鸟鸣

以及,你最后回首的笑容

设计,一个返春的场景

炉火正旺。我坐在

镜子和火之间,承受温暖的夹击

麻木的躯体,突然有了

感知世界的疼痛

风雪过后。有人在清扫

路上的积雪

把一块晶莹的白,推出

一路长长的黑,那些暗藏的污秽

一点点

暴露无遗

春天来了

这个季节。我愿意等一朵花

喊我出门。我背着春天

喊醒了流水、村庄和牛羊

矜持的鸟儿扬起翅膀

撑起村庄的天空

我的心,最终和天空一样

空旷起来

晨风,推开湖面

一只船,在苍茫的春色中

慢慢矮下去,停在远方

阳光清瘦,越拉越长

我无法制约湖水的荡漾

湖水,像一面镜子

被阳光,切割成细碎的

温暖

如果我不唤醒春天

谁来揭开这个秘密

路旁的树,承受不住风的重量

摇摆不定中,我和春天一起

行走着,惊醒了

素 描

光阴陈旧。往事开始在网中

下坠。一些不经意的动作

在母亲的发际,点亮

冬天的风声

倒影,紧贴冰封的河面

一种坚硬,透明而光滑

映出雪花的语言,和怀抱一样

令人留恋

可以接受,这样的现实——

温暖在风暴之后

来临。但无法在母亲的头顶

给一场大雪,做最终的

定义

她瘦小的背影,被凝重的思念

压弯了腰。此刻

有人误入歧途,把一种

韧性的弯曲,在风雪中——

画成,佝偻

▎作者简介:守望黎明又名木梓林峰(原名:陈晓松),男,汉族,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人,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任东方文坛的主持,《无界诗歌》编辑部主任、《荒原文学》诗歌主编、先锋诗歌顾问、左岸风文学社秘书长。曾获《大别山诗刊》桃花诗会三等奖、《诗选刊》杂志端午诗会优秀奖、第一届《我是诗人》大赛总决赛冠军。博客地址:://blog.sina../shouwangliming8 QQ:453165716

* * * * *

摄影与诗歌文艺是你内心的生活态度

摄影·诗歌·艺术·电影·音乐 | 微信·zzw-1028

《摄影与诗歌》 编辑组

主   编: 黎明的酒杯, 排版:林燕

题图摄影:黎明的酒杯

2016.03.08

作文十:《守望教育: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800字

守望教育: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

幸与痛其实没有明显的界限,也没有截然的区别,如何把持好幸与痛其实就在一念之间。

身为教育人,幸其实就是看到孩子的成长,看到孩子的快乐,作为管理者,幸其实就是感受到老师们的激情,享受到来自老师们的亲情的关心,这其实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育是什么?其实教育无外乎的就是成长与感悟,是充满教育的激情与教育的理想。当我们送走一个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时,当我们感悟到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时,这就是幸福。教育是什么?其实教育就是教和育,既教又育,这才构成教育的完整的概念,教孩子求真,育孩子做人,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前学完学学做真人”,一旦陶行知的话变成教育的现实时,教育者才是最幸福的。

所谓痛,其实不仅仅是教育所必须面对的一种情感的体验,也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一种人生过程,正所谓没有了痛,就没有了真情。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行走时,当我们面对很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育困惑时,这种心情是痛的,但正因为有了痛,才有了我们更好前行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不断的思考,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感悟,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痛与哀愁,没有了痛,教育者就只会把教育看作是谋生的工具,没有了痛,孩子的成长就会不完整。

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需要我们的睿智,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出于抱怨与指责;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需要我们理智,理智的对待成长中孩子们的一次次的犯错,理智的对待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次的败笔,更要理智的对待家长与社会对我们教育的高期望;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更需要我们明智,正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在教育的功利性与公益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明智的选择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明智的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需要我们不断的付出关心与关爱,用爱心激励爱心,用激情感染激情;在幸与痛的边缘行走,需要我们具有辩证的思维,辩证的看待幸与不幸,辩证的看待成长与叛逆,辩证的看待自己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