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 《温室效应》900字 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900字 什么是温室效应

时间:2019-09-18 09:21:0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作文:温室效应》900字

近几年,世界温度一直在升高。而且南极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导致世界海平面一直在升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地球上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消耗的能源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的能源是煤和石油等生物化石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要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地球上人口的迅速增长,又要消耗掉大量的森林资源,环境污染还加剧了海洋生物的死亡。生物的大量毁灭又进一步加速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因此,多年来科学家向全世界发出警告,要防止在地球上发生温室效应,人类不能愚昧地毁掉自己美丽的星球。

那什么是温室效应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我们都见过玻璃花房和塑料菜棚,房外是冰天雪地,房内却温暖如春。

太阳光中的可见光透过玻璃、塑料,被花、菜和其他物体吸收,将光能转变为热能,使房间里增温变热,以热的形式贮存起来,假如没有玻璃挡住,这些热会很快地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回到空间去。但红外线是不容易穿透玻璃的,所以玻璃花房中的热量便在里面积累起来,这便成了温室。这种由于玻璃对可见光十分透明,对红外线很不透明,而得到多余热量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地球大气层几乎完全是氧气、氮气,它们和地球表面增温变热时所释放的红外线,都是十分透明的,也就是说都能穿透过去。但是,目前地球大气里还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对可见光是透明的,然而二氧化碳会极多地吸收红外线。这就意味着,当大气中有大量二氧化碳存在时,它就会阻止热量从地表散发出去,结果,热量便积累起来。所以二氧化碳正像温室的玻璃一样,使地球产生了“温室效应”。相反,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时,地球就会慢慢地变冷。据科学家估计,如果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那么,这一点点“微小”的变化就足以使地球的总温度上升,从而会使地球上的冰川融解。反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一半,那么地球温度就会下降到足以使冰川面积扩大3倍。17世纪以来,地球上的人类盲目地砍伐森林,破坏环境,无休止地燃烧石油和煤,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地增加。继续以这样的速度增加下去,地球上的冰川将在几百年内全部融解为水体,所有沿海大城市都将会沉入海底。

现在我们都说要低碳出行,这未必不是拯救人类的办法,因为汽车其实也是生产二氧化碳的主力军,而且汽车要燃烧石油,并且浪费资源。希望大家要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做到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

作文二:《[优秀作文]关注‘’温室效应‘’,给地球降降温》1000字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其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其后果非常严重:(1)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病增多;(2)海平面上升;(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多。

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多,引发洪水,灾后疟疾肆虐。也将导致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饮水困难,粮食歉收,引发饥荒。20实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威胁着沿海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灾害加剧。气候变暖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也利于害虫的生长,因此又会对农作物使用大量农药,污染食物和环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

为此,我们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给地球‘’降降温‘’。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很多情况下都是烧煤发电),选择公共交通,低碳出行,骑自行车,步行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不乱砍滥伐,不向海洋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等等行为来保护绿色植物,使他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住在地球村的每个人应该关注的问题,大家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给地球‘’降降温‘’。

作文三:《温室效应》4400字

人类的“后天”

昨天,地球曾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是我们伟大的母亲。

在她的怀抱里,我们快乐的享受生命的阳光雨露,风和日

丽,享受着大自然的每一次风云起伏。今天,我们肆意地挥霍地球上供我们一时享乐的一切,不计后果地,不想将来地——的确,我们还有科技无限发展的明天„„那么后天呢?我们如此伤害自己的母亲地球,后天会不会真的像电影中那样以为我们一直无法解决的温室效应而成为一片冰冻的汪洋?

1.温室效应

先来看看温室,它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生活中我们

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

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

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

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与温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我们地球外的大气。全球的地面平均温度

约为15℃。可是,如果

没有大气,地球的地面平均温度应为-

18℃。这33℃大体就是因为地球有大气,

像一条被子一样,造成大气温室效应之

故。

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体都辐射电磁波,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电磁波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它发射的电磁波长很短,称为太阳短波辐射(其中包括从红到紫色的

可见光)。地面在接受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的同时,

也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冷却。地球发射的电

磁波长因为温度较低而较长,称为地面长波辐射。

可是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遭遇是

不同的: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却强

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

同时,它自己也向外辐射波长更长的长波辐射(因为

大气温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逆辐射。地面接受到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

2. 什么引起了温室效应呢?

公认的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

排放,但也并不是每种气体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

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它们几乎吸收地面

发出的所有波长的

长波辐射,其中只有一个很窄的长波辐射区段吸收很

少,因此称为“窗区”。地球正是通过这个窗区把从太

阳获得的热量中的70%又以长波辐射形式返还宇宙空

间,以维持地面温度不变。温室效应正是因为人类活动

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数量和品种,而使这70%的数值下

降,留下的余热使全球变暖的。

不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虽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但它们在大气中的数量却极少。如果把压力为一个大气压,温度为0℃的大气状态称为标准状态,那么把地球整个大气层压缩到这个标准状态,它的厚度是8000米。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355克/米3,即百万分之三百五十

五。把它换算到标准状态,将是2.8米厚。在8000米厚的大气中就占2.8米这一点点。甲烷是1.7克/米3,相应是1.4厘米厚。臭氧浓度是400×10-9,换算后只有3毫米厚。一氧化二氮是310x10-9,仅为2.5毫米。氟里昂有许多种,但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氟利昂12也只有400×10-12,换算到标准状态只有3微米。由此可见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之少。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为释放如不加限制,便很容易引起全球迅速变暖。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

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

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

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碳粒粉尘

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

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

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

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

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

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

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

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

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

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布的研究结果

表明,飞机飞行时排放的大量废气对美国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NASA研究员帕特里克·米尼斯介绍说,飞机飞过时天空中会留下细长的白色气体,这种叫做飞机云的气体对美国的气候变暖负有很大责任。在1975年到1994年间,美国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升幅在气候研究领域是很惊人的数字。新的研究表明,飞机云是气候变暖的又一罪魁祸首。据欧洲气象卫星发回的数据显示,现在喷气式飞机

尾气引起的卷云面积是尾气本身的10多

倍。卷云是由数量庞大的小冰晶所组成的,

常出现在天空的最上层(通常为离地6公里

高处)。卷云数量的增多导致地球的热量难

以从大气层辐射开去,从而加剧了全球变暖

的趋势。

3. 成温室效应的人类

温室效应虽然可怕,可在地球形成的漫

长岁月里,

为什么就没有现在这样严峻的生

态形势呢?无疑,未来的灾难都是人们一手造成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是保证大自然碳—氧平衡的唯一方式,海洋表层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由此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日趋升高。某些专家已经提出警告:到2057年,世界的热带雨林可能全部消失。那么,在不到100年至150年的时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显著增加,“温室效应”的作用将愈加明显,气温的升高将是不可避免的。

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公布了欧洲科学家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对南极地下冰核的探寻结果:74万年前到现在的南极冰样已经证实,大气的温度和温室气体的含量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着。科学家说,“我们只需要打开冻结在冰样中的气泡就可以测量当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74万年来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30%,而甲烷的含量则翻了一番。“欧洲南极地下冰核项目”成员、瑞士波恩大学的斯托克尔教授说,“目前温室气体增长幅度比我们从南极地下冰层所检测到的任何时候都至少高100多倍”。

研究数据显示,在过去200年中,气温的上升速度超过了以往75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而这200年正是人类工业社会迅猛发展的200年。

目前,全世界工业生产释放的二氧化碳正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预计今后100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还会增加一倍左右,到2100年,全球气温因温室效应将升高1.5摄氏度至4.5摄氏度,超过人类有史以来的最大幅度。

4.地球的归宿

看过《后天》吗?由于温室效应,海流温度发生突变,致使

全球在变暖之后温度骤降,进入又一个冰川期。而西班牙高等科

研理事会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提出了相近的观点:地球很

可能在几千年后经历一次突然的降温过程。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

杂志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地球气候按照以往的趋势演变

下去,那么在几千年后将经历一次气温骤降,然后开始一个1000

年到2000年的冰川期。虽然,冰川期不会立刻到来,却为人类的

未来埋下了灾难的一笔。

虽然,仍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后天》中的情况不会发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可如果放任温室效应的加速,无疑,未来我们会生活在一片汪洋之中。

“温室效应”的加剧将导致地球变暖。气候的变暖将

会使南极、北极以及高山冰川融化,融化下来的水流向海洋,

从而使海平面上升。据科学家估计,到21世纪的中叶,地

球表面平均温度每上升1.50C—4.50C,海平面将上升20厘米

—165厘米。海水的上涨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口稠密

的沿海城市会被海水吞没,像我国的上海、意大利的威尼斯、泰国的曼谷、美国的纽约等海滨城市以及地势低洼的孟加拉国、荷兰等国将会遭到灭顶之灾。海平面上升,海岸线便

退缩,大片陆地将被淹没,这将使5000万以上的人口无家可归,

成为“生态难民”。

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英国最近一期的《自然》

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

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将在未来50

年之内灭绝,这必将对人

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温室气体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科学家更指出,温室效应将是地球成为未来的第二个“火星”。

5. 拯救我们的家园

在2001年7月的一个星期一早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的代表同意在全世界范围内积极

采取措施对抗全球变暖的趋势。在这次召开的环境

会议上,1700个会议文件建立了用于描述造成全球

“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和吸收过程的复杂程序,

这些文件对世界各国在对抗“温室效应”方面所做

的努力工作给予了适当的赞许。这次有世界178个

国家在此次

会议上签订

的关于阻止

“温室效应”协定给予了世界各国在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的政策上很大的灵活性,使之适合本国的既定

目标和实际情况,各国最新在海牙通过协商签订的

与有关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比较偏离内容,在这次会

议协议中没有通过。有相当多的国家(除联合国)

希望在此次会议上各国批准通过的此项协议能够在2002年将《京都协议》真正付诸于实施。      科学家提出的极端方法之一,包括将数十万吨金属物质通过火箭射向大气层边缘外,组成一道巨大的屏障。这些金属物质由数百亿片直径小于1厘米的金属片组成,当它们通过火箭射往地球低轨道上后,在让太阳光线通过的同时,它们能够吸收掉大量的太阳能。这些金属散射物质能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一个世纪之久。类似的降温办法还包括用飞行器在地球的大气层上部拉开一张巨型金属网,这张金属网同样能够有效阻止太阳辐射光线直达地球。此外,数十亿只涂有反射物质的超压力小型气球也将被释放到大气层的同温层,组成第二道反射太阳光线的屏障。

据报道,所有这些方法可以阻挡1%的太阳光线直达地球,它们足够保护至少1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土地免受太阳“烧烤”,从而使地球的温度明显得到降低。

现在的夏天,人们已经习惯无休止地使用空调,而一些科学家主张干脆调节地球气温。他们建议直接对太阳辐射施加影响,以期减少温室效应,甚至希望调节地球的温度。科学

家就此做出了种种大胆设想,很多想法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其中包括抛洒粉末模仿火山喷发、在地日之间放置滤光镜、

海里投铁消除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深埋于海底或地下等等。

但无疑,这些都不是彻底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环境问题

的方法,只有全世界齐心合力,才能让温室效应变回地球的

屏障,而非毁灭地球的杀手。为此,开发新的能源,减少滥

砍滥伐,继续植树造林,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愿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人类的后天会是美好的。

作文四:《温室效应》10000字

温室效应

英文:  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 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 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 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温室效应是怎么来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 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 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 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 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 - 对流层系统之内。这被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 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 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从而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这就造成了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 只能通过地面- - 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

概论

温室效应简略图

温 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 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 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 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 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 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 多;又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浓度 增加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0.5℃。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而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上升更多。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 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始终保 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 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 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但是有乐观 派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不及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多。他们认为,最近地球处于活跃状

态,诸如喀拉喀托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接连大 爆发就是例证。地球正在把它腹内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所以温室效应并不全是人类的过错。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的直线 上升,难道全是火山喷出的吗?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 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 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 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 灾难。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 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 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 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有节制的对树木进行采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会降低5%。

特点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较室外高,不散热。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来做温室,是让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让室内的热空气向外散发,使室内的温度保持高于外界的状态,以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后果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 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 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

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 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 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苍蝇丛生,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卡特瑞岛将被完全淹没在海里,全岛居民迁村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而位于南美洲、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渐渐消失,让全球暖化危机雪上加霜。

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 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新泽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 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新的冰川期来临

全球暖化还有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冰川期来临。

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被冰封,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

最终危害:可能会造成恐龙时代的再次降临!

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 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 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对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 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 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 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 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 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 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 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 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 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5%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1%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十、彻底、简单、最佳方案

地球表面的C循环

从空气中的CO2 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变成C 经过 植物的呼吸作用

自然分解者分解 燃烧

动物的呼吸作用 变成CO2

本来上天已经安排好了一切 把地球表面上那些过多的C S FE ...都以矿物质的形式埋到了地下 是人类自己把它们挖出来使用 才会造成温室效应 酸雨 很显然的 当天然气以及那些所有的燃料都被挖出来使用后 地球表面的情况 就会跟亿万年以前的地球一样了 这样的话 不仅物种会死 人也会死的啊

最终方案:全面停止石油 煤炭 天然气 S...的开采和使用 并且 通过什么途径把过多的C从地球表面上消失{把过多的C埋到地下,这应该是人类目前所必须做的地球表面的C循环 ,那总之 就是一个循环 ....没有人可以阻止地球表面上的C氧化的

很显然的 温室效应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 应该说是:人类把C挖出来使用后才出现的很显然的 种树 对于温室效应只是暂时的 对CO2的减少只是暂时的 因为发生化学反应 C原子数量不变 很显然的地球表面上的C 那就是一个循环的 学生 都会想明白的 不断往这个循环里面加入C 就会使得 地球 表面上的C 越来越多的

开发新能源具有非常 沉重的历史 使命 总之 那些地下C 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迟早 都会 用 完de

但是树林对于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很大的 树林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场所 APP的速生林对环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规律,因为古代恐龙时期地球比现在还热。

何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 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後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图一)。但受到温室气体的 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 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此外,大气 层的温室气体和云团吸收及再次释放出红外线辐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约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