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 [《小学六年级科学论文》800字] 科学小论文六年级

[《小学六年级科学论文》800字] 科学小论文六年级

时间:2019-10-26 09:32:3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小学六年级科学论文》800字

小学六年级科学论文

走近科学,了解科学。科学界中有许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观察气象,生活发现,搞小实验,收集标本,科普活动……都是探索科学的一种,人类因科学而进步,科学因人类而创新改进,人类已经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离不开人类了。      下午,我和同学一起打乒乓球,打得很是激烈,难以分出胜负,突然,趁着我不注意,他的一个大力扣球使毫无防备的我没能接住,那球高速地旋转着,不偏不倚地撞向桌角,我跑去捡球,只间球凹了进去,我一想,能让凹进去的乒乓球变回原形的最好方法就只有这个了:把乒乓球放入开水里。

为什么,乒乓球会恢复原形呢?因为,开水烫烫的,使乒乓球的壳稍微变软了;开水烫烫的,使乒乓球里的空气温度升高了;空气变得烫烫的,乒乓球就膨胀了!然后就把瘪的地方慢慢顶起了。这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

这就是科学,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管大小,只要你留心观察。科学有利于人类,造福于人类,但万事有利必有弊,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给人类的生存问题带来麻烦!

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舒适。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这些都要归功与科学、科技。如果没有科学,人类现在也许还像我们的祖先一样,穿着大自然提供的衣服,拿着长矛、石头去打猎,生火充饥。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过着没有目标和理想的日子,漫无目的的活着。是科学让我们知道了宇宙,了解到了宇宙是浩瀚无边的,是科学让我们过上幸福的日子。科学医好了以前我们所医不好的病。

但是,科学真的是完完全全利于人类吗?不,不全是。有利必有弊,在医好一种病的同时,另一种新病又开始在人类中出现蔓延了。科学使人们过着舒适的生活,但全球变暖的这个致命问题出现了,工厂的废气,空调的排气,无法降解的塑料袋使我们共同的家园的环境越来越差,残酷的战争让人类们自相残杀,可怕的核武器把地球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人类过分依赖科学和机器,身体也会慢慢退化,假如在以后的科技社会中,人类的工作都让机器人代劳,那身体的那些器官就会慢慢退化。

科学固然是伟大的,,有着无穷的力量和奥秘,那么人类怎样应用、利用和把握科学呢

作文二:《六年级一班科学论文》900字

我教奶奶学科学

金马九义校六一班 蒋景坤  指导教师   李雪萍

“坤儿,跟奶奶讲讲这是怎么回事吧!”“奶奶,这是因为„„”在我们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可别以为这是奶奶在审问我的调皮,这是奶奶在让我解释各种科学现象呢!爸爸妈妈到城里打工了,家里只有我和年迈的奶奶,自从我学了科学,便爱上了科学,经常琢磨着各种生活现象的科学道理,还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奶奶的解说员。

有一次奶奶在厨房做饭,突然,锅里的油烧了起来,只见奶奶不慌不忙地用大大的锅盖把锅盖上,一会儿再揭开,火没了!我故意问奶奶:“不是说水能灭火,你为什么不用水呢?”奶奶笑着说:“用水浇怎么行呢?火会越燃越大!”看来奶奶取的是经验,我一本正经地跟奶奶说起了原因:“油着了火的时候不能用水。因为油轻水重,往锅里浇水油就会迸出来,不但灭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火灾。用锅盖盖住是因为火燃烧需要氧气,油锅着火后迅速把锅盖上,一会儿,锅中的氧气没了,火也就灭了。”看着奶奶似懂非懂的样子,我赶忙补充了一句:“我们的科学书上就是这么说的。”从小没进过学校的奶奶一听,赶忙说:“科学好啊!乖孙子好好学,学好了还可以教奶奶呢!”

我们家的堂屋门是一扇前几年才安装的木制门,每当到了夏天,开门关门都很费力,还弄得“吱吱嘎嘎”地响。这时,奶奶总会抱怨几句:“这个门哦!再等几年,我都没力气开你啰!”我赶快安慰奶奶,并给她解释:“可能是做门时木材没有完全干透,夏天天气热温度高,木材膨胀门就不容易关上,冬天天气冷温度低木材缩小,门就容易关

了,这就是热胀冷缩的道理。”奶奶摇摇头:“唉,那个热什么缩还真害人啊!”“不是啊,热胀冷缩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呢!冬天,天气寒冷,玻璃瓶盖拧不开,只要把瓶盖放在火上烤烤.就能轻而易举地拧开,这也是热胀冷缩的道理。把煮熟的鸡蛋放到冷水中浸一浸,鸡蛋壳就容易剥开了,这是因为蛋白和蛋壳遇冷的收缩程度不一样。还有瘪了的乒乓球拿到热水里烫一烫就鼓起来了„„”我一口气给奶奶举了好多例子。奶奶听了,微微点点头,好像真的懂了。

就这样,科学慢慢成了我们祖孙俩的家常话。奶奶拿鞋底用针在头发里划时,我给他解释摩擦力;奶奶烧开水看见白气,我给她讲凝结现象;奶奶心情不好,我还会在太阳下自己做彩虹逗奶奶开心„„

在奶奶的眼里,我就是小小科学家了,但我知道,我懂的科学知识还太少太少,但科学的种子已经播进了我的心里,我一定让它生根、发芽„„

作文三:《小学科学论文3》1700字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在省“四配套工程”的爱抚下,农村小学也配备了大量小学科学课急需的实验教学器材,这对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质量,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必须注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尽管见识少了些,但同样有喜欢尝试好奇性强的特点,所以我认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

一、要大胆地“放”——激活参与,引导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虽然这种动手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但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手,激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将操作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无意操作变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定向实验。学生充分在参与与探究,在探究中动脑。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地敲打、弹奏音叉、锣鼓、杨琴、皮筋等乐器与物体,使它们发出声音,并让学生边实验边寻找问题。学生在尽情地参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它们怎么会发出声音?”、“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一样?”、“怎样能发出好听的声音?”等等,学生兴致盎然,自觉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就加强了。

二、要巧妙地“扶”——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探究不是教师帮学生预先设定好实验的步骤,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按照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进行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能自主探究。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往往面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多种假设,无所适从,盲目实验,这就出现了不肯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因思维偏离方向而出现准确率较低的现象。怎样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众多的表面现象中寻找事物的本质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探究。

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提出了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间碰撞、物体互相敲打、物体磨擦等原因产生的,当然,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这些表象里面蕴含着物体振动这一实质性的原因,于是,我提出“不让物体互相碰撞敲打和磨擦时,观察有没有共同的现象”这一问题,学生经过进一步实验发现都没有振动现象,然后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最后再放手让学生研究振动能否产生声音,解决了面对多种解释如何决策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经历了“现象——问题——假设——验证——发现”的认识过程,在解决认知冲突中优化了思维品质,培养了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三、要适当地“伸”——拓展思维,鼓励探究

《科学》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且实践性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思维意境和自主的探究空间,但学生的探究并不是像科学家一样有一定的结果。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科学探究本身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索活动,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不必过分强求,因此,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尊重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我组织了一个“小乐队”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自由组织乐队,比一比哪一组乐声最优美、最动听。结果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其中不乏有独到创新之处。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我想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注意“科学”二字,农村小学的科学教育会别有一番天地的。

作文四:《小学科学论文》2100字

小 学 科 学 教 学 论 文

论文标题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单位名称    当涂县乌溪中心学校                 教师姓名     丁  常  贵                          性   别         男                                学   历       本  科                               职   称      一级教师                             通讯地址   马鞍山市当涂县乌溪中心学校                 电子邮箱    695646203@qq.                联系电话    13329185788                      邮政编码    243162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教材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符合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农村;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引  言: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部分地区评价制度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尤其是农村科学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比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和健康。与看考分的教育等弊端依然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这不由得使我回想起担任农村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时的感受,针对三年级的《科学》教学,我想谈几点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一、 生活实践法。

“科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材中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有存在着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比较硬度》中,分析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硬度时,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总结出:学生会说我们知道木条没铁钉硬,卡纸没有木条硬等。这样使学生觉得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能发现科学知识,如果抛开学生生活来学习科学,不仅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使简单的道理变得深奥难懂的理论。

《科学》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具有科学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种子发芽的过程,小麦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需要多少天,蜜蜂的生命周期等内容。不是在一节课或者几节课内能够解决某一个问题和得出答案的,而是要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播种、观察蜜蜂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并做好观察记录,获得科学知识。

二、实验操作法

各小组就食盐和沙子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进行溶解实验。实验前做出猜测,实验中做好有关现象的记录,实验完成后组内讨论并得出初步结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实验完后,小组派代表小结:发现食盐在搅拌前颗粒慢慢变小,搅拌后颗粒慢慢消失,放置一会儿后颗粒完全消失了;沙子在搅拌前没有发生变化,搅拌后也没有发生变化,放置一会儿后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它沉淀在了水中。这时,我乘胜追击:刚才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小结。

《科学》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对事物进行比较。如:比较大树和小草;蜗牛和蚯蚓;水和食用油;水和空气等事物的同异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同类事物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将来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在教学如同此类的教材时自然会用到分析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观察探究法。

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观察事物。从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看,绝大数

内容都是通过观察,其类别庞杂,从“水、陆、空”中的树木、花草、虫、鱼到我们呼吸的气体;从我们的身体到吃、穿、住、行、用的等等材料,再进行比较分析,感悟认知,总结出事务的规律特征及用途。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睁大眼睛看万物,甚至还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看事物。

四、摘要日记法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中,编排内容十分广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篇幅比较长。在教学时我采取用阅读摘要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科学知识摘要本,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认真阅读,把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的知识摘抄在《科学知识摘要本》上,增强记忆印象,比较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学生作以了解。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全文,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和阅读习惯。

写观察日记或填写观察记录报告单。学习《科学》观察事物显得重要,然而写好观察日记显得更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的现象,变化特性等要认真地记录下来,才能比较准确地分析事物的规律,特性及用途。例如:从几粒菊花种子播下地到菊花枯死的全过程的观察记录,使学生认识了植物一生经历的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死亡的四个阶段。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植物的共同特征。

总之,教学方法是不断实践和积累总结得到的。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准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五:《小学科学论文》3300字

农村小学科学课堂

应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蕲春县株林镇东申希望小学

张莉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分析

1、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农村小学的教师群体主力多为中老年教师,较为年轻的师资力量比较贫乏,他们对于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还比较陌生,在面对改革后的实际教学中,他们依然采用传统的自然教学模式,处于在比较封闭的教学环境下,引导学生单一地从课本中获取知识。教师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科学课堂呈现出封闭性,缺乏开放性。

2、教学实验环节的缺失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的器材等资源的缺失,科学教师多为语数等主课教师兼任,加上大部分学校都采用45人以上的大班管理模式,教师要想在课堂上顺利地实现限时实验的环节,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学生的配合。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在有限的条件下创设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奇的,一下子从传统的枷锁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太过兴奋,在实验中部分学生大声地喧哗,没有配合老师的教学实验;或者是长期的老师引导式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实验的结果往往没有达到老师的教学预想。这样貌似“徒劳”的教学形势,迫使教师放弃了科学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转而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久而久之,小学科学课堂呈现出理论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性。

3、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贪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要想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在课堂上坐四十分钟,安安静静地听,对很多孩子来说都很难。但教师在课堂上往

往以各种要求规范学生,一些老师对那些在上课时总是好动的孩子会采取批评的方式,责怪他们“不听话”。在批评中,学生便失去了那颗质疑的心,同时对科学也失去了兴趣。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可以顺利地实现自己安静授课的目的,但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教学的意义。过分强调教师在授课中的作用,而不考虑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传授的科学知识吸收地不够深刻和生动。

综上所述,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的封闭性、教学实验环节的缺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等等一些现实的问题,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往往呈现出知识接受的被动性,缺乏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与时俱进,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更能突出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多媒体展现的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内容,而是将难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奥的知识寓于直观的事物与生动的场景之中,这样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局限性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科学中一些知识可能在他们的认知范围之外,光靠教师的口头表达并不能帮助他们很好的理解。 比如在五年级上册《龟和鳖》的教学中,问学生们什么是鳖,很少有学生能够说出来,甚至有学生回答说:“没见过。”当我把多媒体打开,播放出鳖的图片时,马上有学生喊道:“这不是甲鱼嘛?”于是顺着学生的话题,我把龟和鳖的知识加以整理讲解,带领学生观看了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很好地总结出爬行动物的相关特征。那节科学课,学生们具有极大的热情,连成绩不怎么突出的一些学生都能说个一二。多媒体弥补了语言描述的局限性,从多角度来讲解要传授的知识,用直观的图像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学会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以玩促学,多种形式创设实验环节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与学习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现象更明显,更能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不应该再采用老方法,只是单纯地讲课,而可以换一种方式,以玩促学,通过一些小游戏、小实验,让学生得以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一来,孩子们就不会再觉得上课很无聊,因为他们不需要一直纹丝不动地坐在凳子上,而是能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动态的学比静态的听有意思很多。只要学生有兴趣,通过主动参与,在玩乐中学习,就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对学习、对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会好很多。以玩促学,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设置实验有多种:

1、正确处理教材策略,教师设置实验。

教师设置实验不能过于程式化,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根据课本内容来编制自己的教学流程,在设置教学实验时,不考虑现实的条件和环境,忽视学生的认知范围和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可操作的实验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目的。

2、创新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 小学科学,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走在时代发展前沿的学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做了最科学、最真实的解释,小学开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应的在科学课上发挥作用,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设置实验上,教师应适当参考学生意见或让他们自主设计,可能有意外收获。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摆》一课教学中,原教材里,在本节实验上选择了单摆来进行。但这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一是延长了活动时间;二是不利于学生进行精确的科学观测。而且两次试验的设计也略显不人性化,在操作上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对过程进行改进,结果很多学生创新性地采用了双摆形式,一次性完成。相对来说,实验时间缩短一半,提高了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完成了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三)巧设疑问,突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置疑问的教学方法。采取巧妙问答的方式,可以有效引

领学生进行自主化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提问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极为有用的,因为这既可以让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主化的学习过程,又可以把课堂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 怎样设置疑问呢?这需要教师好好钻研。

首先问题要具有探索性。过于简单与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开展,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是经历从已知到最近发展区再到未知的循环过程,不断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在设计问题时要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最近发展区提问,这样才能基于学生基础,又具有一定深度,能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其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事实,但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发展。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不能提出“一刀切”问题,这样的问题并不能面向全体,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探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探究。

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提出的大多是检测型问题,只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并不利于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开展。不能拘泥于标准答案,而要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摆脱固有思维的枷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个具有探索意义、有针对性的、开放的问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圆珠笔芯为什么能伸缩》这节课上我提出“是什么使圆珠笔芯伸缩自如?”“你怎么知道是弹簧在起作用?”“如果让你压下弹簧,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到课堂中,一步步地由浅入深,跟我一起总结出什么是弹力,什么是弹性。比起满堂灌式的传统课堂,学生更需要的是当课堂的主体,自主地学习知识。

三、总结 农村小学有许多条件的局限,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根据科学科的特征,与时俱进,学习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氛围;设置科学实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学会提问而不是解答,让学生自主探究、解答、总结。这样的课堂才能化学生的被动为主动,实现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作文六:《小学科学论文》2900字

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市下发的小学“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二、让“好奇”推开科学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与生俱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推开科学之门。

(一)呵护好奇心,让好奇引领学生遨游于科学的海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小眼睛看大世界”的有趣话题。有时候,在“大眼睛”的世界里,这些问题很“滑稽”。但是,从教者一定要有一颗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

面对诸如“苹果为什么起初不叫桃子?小草为什么长不出木本来?……”一类的问题,如果从教者不屑一顾,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孩子们探求科学的欲望。有教学技巧的老师则会合理地诱导,会引导孩子们去探求“苹果的起源、草本和木本”的区别,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科学欲望,又呵护了孩子们的自尊。 只要我们从教者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求知环境,就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是无休止的。因为“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是最常用的方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也是从细小的观察活动开始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那就是“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教会学生观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要细致而全面。有些科学现象的观察,稍纵即逝,只有观察细致且全面才能为自己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其次要善动脑,多提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的,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只有多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观察才能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再次观察要讲究方法。观察要讲究点面结合,要注意顺序,条理,观察要选好角度,要注意方位等。观察时不只是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口舌去尝,用脚或身体去触摸等,才能获得真知。

(三)激发兴趣和欲望,引领学生走向创新的新天地 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世界、探索未来的兴趣和欲望,以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走向创新的天地。教给学生知识是我们从教者的责任,教会学生创新是我们的目的。有专家曾指出:“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从教者要教会学生善于发问,敢于联想,敢于创造。

三、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激情和体验中得到升华每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

情感与体验的参与,科学课也不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一)让激情涌动科学探究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成功喜,不以失败悲,岂不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有一次我观摩了两节同样以探究为主的课,由于师生情感投入的分量不同,教学效果也是天壤之别。两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灯泡亮了”,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组装电路的实验。第一节课,学生成功后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欢声雷动。第二节课,成功的学生只是小声地说了句:“咦,灯泡亮了!”虽是惊喜,却有更多的矜持。同样是实验成功,两班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第一节课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受到感染,也充满了对探究的渴望、对成功的期待。实验成功时,师生共欢呼;出现问题时,师生同着急。而第二节课的教师理智有余,激情不足,学生完全没有了上节课中的“放肆”,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半步,实验成功了也高兴,却仅仅是激起了“涟漪”。两节课,相同的成功带来的效果却不同的。

(二)让体验升华一节课结束,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则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好多老师在临近下课时,引导学生总结:“谈谈这节课你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感受。”教师的指向很明确,不谈学到了哪些知识,只谈合作交流的感受。还有的教师让学生“给自己打个分” 。这些教师的做法抛却了“我学会了”“我知道了”等知识性的总结,让学生在回味中反思哪些细节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本节课的表现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等等,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并能使这种体验升华,这对今后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的。

总之,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作文七:《小学科学论文》4000字

小学科学教育论文

题  目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学    校     长沙市天心区先锋小学

作    者          苏希芬

时    间      2015年4月21日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作为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地域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变革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小学科学

农村  实验  创新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1 绪论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体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实验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作为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地域条件、师资力量等诸多问题的限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中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学体会

在笔者工作的两年中,我发现了农村学校科学课的开展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有:(1)教师对课程认识不够。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师没有及时转变课程观念,还是只重视语数外学科教学,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笔者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新进科学教师,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笔者虽以科学教师身份入职,但只是兼职科学教学工作,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数学教学上。(2)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兼任科学教师。(3)学校科学设备不齐全,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农村学校的实验仪器不齐全,有的学校在过渡期甚至没有仪器室和实验室,学校实验条件艰苦。

以上三方面的客观因素导致了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科学实验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缺乏。笔者在教学中也感受到了实验教学的诸多困难。如:学生在实验活动中思维能力欠缺,不能认真对待实验,仍然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学生的参与率低,虽然开展小组讨论,但是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不够。如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些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理会教师和同学的讲解和帮助,也不愿与参与活动。有些学生对实验仪器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本身的关注不够,只想尝试新事物,但是不了解仪器的正确操作。有的学生把实验仪器占为己有,没有合作意识。另外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总是特别积极的学生包揽全部任务,而有些沉默寡言、不好动的学生就坐在那里看着别人做,甚至有些学生在了解完新奇的实

验仪器后,完全不关心实验进展,在小组内滥竽充数。这些都使实验教学难以全面高效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纸上谈兵。

那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农村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创新农村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方式。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此谈几点粗浅体会和思考。 3 教学思考

3.1 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如果在实验教学中课堂被部分活跃积极的学生包揽任务,科学探究成为了个别学生的“专场”,而忽视了更多的学生,带着学生走过场,表面上完成了科学探究的任务,但是这样的探究效率低下,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农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全体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3.2 利用农村环境,创新教学资源

在农村,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以及环境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提供直接感知的动、植物、矿石等,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动、植物、矿石形成正确的概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知,获取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人人都乐于参与、乐于发现。孩子们在经历科学家似的探究过程后,通过合作交流获得科学知识,是对学生们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极大肯定,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大多数老师在教学生物学内容时十分头疼,苦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学校也没有种植和养殖基地,教学知识“纸上谈兵”。但是笔者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环境,凡是种植类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再家中的菜园里种植一种植物或者蔬菜,并对其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在课堂上交流实践进展。这样家庭菜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鲜活的植物材料,又成为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再如教学《种子发芽实验》时,讲到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种子发芽的全部变化过程,所以,我提前知道学生制定“种子发芽实验”的实验计划,让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按照计划去对比观察种子的变化,认真写观察日记。等到笔者上这节课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研究和发现。笔者趁热打铁,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很快地概括出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行为习惯。

3.3 创新教学策略

笔者在上实验课时,有一种深切的感受,农村学生在实验前不敢大胆提问、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创新性不够,小组内的合作不够;实验受益的范围太小,部分同学滥竽充数、不愿参与。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创新和改进。

(一)创新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浓,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要让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教师必须在巧妙导入上下功夫,努力引领学生在身边发现探究内容并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首悠扬的乐曲能让人置身于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一段玄妙的视频能让人产生出无限大胆的想象,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够起到打动人心,激发想象,引发思考的作用。而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讲故事、表演魔术、进行比赛、看一段相关视频等。关键是这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已有知识、产生新思考、质疑新问题的作用。

如笔者在教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二单元动植物时,先给他们看了纪录片《青春鹦哥岭》中科研工作者进行生物观察的片段,不仅调动了他们观察生物的积极性,还给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了初步的指导。如在教授六年级《显微镜》之前,笔者给学生们放映了一段纪录片《隐形世界》,不仅拓展了学生了视野,使他们认识到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存在一个奇妙的庞大的世界,激发他们对显微世界探索的欲望。再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时间在流逝》和六年级《探索宇宙》一单元之气,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纪录片《霍金的世界》使他们了解了宇宙的起源和“时间旅行”方面的科普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科学基础和进一步探究的兴

趣。

(二)打破常规,创新实验

科学教书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的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如教学《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正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办法。有的同学提出用可乐模拟,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用力摇晃后,忽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次表示赞同,并提出了一系列此类方法。于是笔者购买了易拉罐装的可乐,成功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加深了火山喷发原理的印象。

再如教学《地形的变化》时,在学生了解了各种地形后和地形形成的原因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各种地形产生的过程。学生们兴致勃勃,课下积极思考。课上学生各展神通,有的学生用装满沙子的鞋盒和文具和风扇演示了风力对地形的改变。有的同学用毛巾演示版块挤压形成高山。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演示版块的拉伸形成峡谷。还有的同学利用装满沙子的盒子和矿泉水瓶演示,河流对地形的改变等等。

(三)完善小组合作模式

亲历时间(不懂)、合作探究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题部分,是学生获得新知的主要途径。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得到全体发展。因此针对小组合作出现过的种种问题,笔者做了如下创新。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性格特点、性别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员互补的学习小组。做好组内分工,不同的人担任不同的任务,也可以在一节课内轮换任务,以实现多次试验数据的对比,从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后组内成员及时对组员进行评定。

笔者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学生差异合理分组是有效开展科学实验的必要基础和根本保证。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几个方面,就算我们在科学探究环节上下足功夫,都是无法实现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目标的。

(四)创新拓展,实践应用

课后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广阔天地,教师应当把握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和延伸性,采取多种应用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应用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并把更深入的探究延伸到课外。

如笔者在教授五年级下册《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时,课上探究了怎样的设计保温效果好,于是笔者布置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杯外的包装物不得超过3厘米,比一比谁 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更好。

4 总结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堂高效化,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善于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创造性;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并创新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锻炼。

参考文献

[1]马岩.小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

[2]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10

[3]王宁.谈科学课实施创新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5,03:97

作文八:《小学科学论文-yq》1800字

小学科学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白岩镇黄毛小学

教师:杨    芹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科学教学

白岩镇黄毛小学     杨  芹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

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 ,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 “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①“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②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

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文九:《小学科学论文(1)》3300字

“提问”是科学课探究的主战场

科学    肖江平

内容提要:你会提问题吗?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科学就是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科学课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科学课应加强对学生““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问?

关键词:  敢问    多问      善问  。

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至星空宇宙,下至陆地、江河、海洋生物;大到星球,小到细胞。可以说值得探究动植物的问题太多太多了。因此,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新课程下,探究学习已成为了科学课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提出问题的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代教育的学生观也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它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又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敢问、多问、善问。

一、“敢问”,探究的开始

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变师道尊严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思考,一问为什么、去上科学课是探究的开始。

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有这么一个案例:在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时,一位教师利用影片《乌鸦喝水》成功地引出了课题,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吗?”总结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时,学生在观察完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它们都是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突然有一个学生说到“空气也是有重量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师马上问道:“你在回答哪个问题?这一课还没上到呢!”这学生被震住了,倒也“识趣”,自己“乖乖”地坐了下去就不再言语了。最终,到下课结束,他都再也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

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是的如此可怜,他的眼中教师又是多么“威严”。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言者无罪”的意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地方允许再想;不明白的地方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自己要是有错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教师则可到他们的身边去征求问题,去倾听。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从而才能促

使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哪怕是十分的幼稚和肤浅,只要没有原则上的错误都应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发掘其中可取的因素,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这样,时间长了,就不会有不敢提问的学生了。学问学问不耻下问,不懂不懂不要装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给学生提问空间。

2、形成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

“问一问”意识并不只是对教师问,同学之间的“问一问“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良好的生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只有在和谐友好的生生关系中,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特别是学有困难的学生,都敢于在课堂中提问和发言。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安排实验小组和讨论小组,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性别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产生一种互补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实验和讨论中进行合理的分工,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实验员,又有材料员,各个工作岗位轮流担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小组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认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只有在这人人相互尊重,和谐友好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多问”探究的灵魂

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说学生“敢问”了,就培养出来了,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不断提问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来。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手段,每时每刻培养学生的“多问”意识,才能开启知识的大门。

1、联系教材,调动兴趣

很多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能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有一次,我在教学《浮力》时,我为了创设情境,准备了一个玻璃水槽,放入水,准备了木块、铁块、塑料块、泡沫、橡皮泥、小铁船等物品。叫学生先猜测一下,哪些可能会浮?哪些可能会沉?学生在自己猜测的基础上再去实验,当碰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了问题?“为什么铁块沉了?”、“为什么木块浮了?”、“沉和浮会跟什么原因有关呢?”……

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2、走向自然,开阔眼界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教材这一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们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一媒介,在大自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教师都市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到大自然中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管是与教材有关的,还是与教材无关的,教师都要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论“为什么知了会钻到地下去?”、“黑洞是什么东西?”、“我们地球要是爆炸了,我们该到哪去居住?有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吗?”……学生提问的兴趣高了,问题自然而然就多了。

三、“善问”,探究的重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光只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就行的。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上的,它包含了学生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学生产生问题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对自主探究的刺激促进作用;问题产生的合理性和是否有价值;问题产生以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问题解决以后如何产生新问题等等很多复杂的方面。现在大多数科学课堂上学生都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去思考。这样两者都累,教师累在设计问题上,学生累在要千方百计去揣摩教师的意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必定有自己的标准答案,所以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时对与自己答案相差较远的往往不大理会,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便很少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思维的火花就不会产生。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想办法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提供给他们所需材料,让他们去自行探究,在适当时候,引导一下就可以了。

1、选择熟悉材料,激发问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说说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一连串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有那些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摩擦力有哪些作用?摩擦力有危害吗?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呢?等等。学生对于运动与摩擦力并不陌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对于没有价值或无法探究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把学生的问题板书出来,他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由此产生一种满足感。然后再指导他们进行筛选,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可以探究,哪些问题课堂上解决不了,以后慢慢探究。

2、“问问”相扣

往往我们一节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问题根本无法或来不及在课堂上研究解决,更有一些问题常常是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后才会产生,有些问题往往在实践后产生的。因此,在一节课的尾声,教师应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发表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到课外去自行探究;也可要求学生针对课堂知识到课外去自行实践探究。例如:在教学《浮力》时,最后我们就势可以问:盐可以溶解在水里,那么它可不可以从水里分离出来呢?人溺水为什么开始是沉在水里,怎么又漂浮在水面?……问题意识的培养只有不停的在体验当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去探究新的问题,而不应满足于已知的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把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带到课后去。这样,在学生的大脑中新的问题才会永无止境、层出不穷的。

提问是科学课探究的主战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处处留心,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提问空间”,让学生养成求知好问的好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将来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作文十:《小学科学论文》3000字

小学科学魅力课堂,以“趣”为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   兴趣    魅力   创新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呑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科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动力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科学学习活动,对科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因此科学课堂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近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快乐地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对此,我在科学教学中,在“趣”上巧做文章,不仅达到以“趣”激学的效果,还使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焕发了“青春”,充满了“魅力”。

一、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思维,展现科学课堂的“魅力”。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因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和愿望。学生自己会积极思考起来,急于想找到答案的好奇心,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诱发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展开新课教学,就能使教学效果较佳。例如《我们的身体》一课,我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在讲身体的结构之前,我播放了一段广播操录像,让学生们跟着录像学做操,活动一下筋骨。小朋友可高兴了,跟着录像做得有板有眼的,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而且让他们真正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在活动中,不仅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感知身体各部分的运动,而且对人体的划分有进一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己动手利用牙膏盒物体做个小人打下了基础。

二、运用直观,发展兴趣,为科学课增添“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运用电教手段,活跃教学气氛,发展兴趣。直观、形象的科学课堂首先要创造

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感。运用电教手段可以帮你达到这个目的。如《秋叶》一课,在观察各种植物叶子形状的时候,我把课本上的几幅图全部设计在多媒体中,在屏幕上投放出来。让学生想介绍哪一幅就介绍哪一幅,并且能根据学生的要求把他所选择的那幅图放大。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介绍,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叶子想象成像什么什么,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叶子的形状介绍得井井有条。

三、巧设实验,增添兴趣,体现科学实验的“魅力”。

实验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实验,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所学的知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科学实验中,实验者是活动中的主体方面,是最积极的因素,研究对象和实验手段则属于客体方面。但是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忽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如《秋叶》这一课,在讲解了叶的构造、形状之后,要让学生用自己采集来的叶子做叶贴画。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轻音乐,既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这种练习一般都在后半节课中进行,学生因较长时间的学习,已显得比较疲劳。如果在制作时配之以轻柔的音乐,就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制作,起到消除或减轻”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保持兴趣,巧用“魅力”激励性评价。

一节好的科学课不仅“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已浓”,而且还要“课

结束,趣获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我们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的原则,不仅注重孩子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重视了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孩子们是否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更关注孩子在探究过程中是否积极投入、尊重事实、有独到的见解、能设法解决问题、能接纳同伴的观点、善于与同伴合作和交流;我们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在小组内开展互评。教师常常采用的激励语言是:你真了不起!你很像一位小科学家!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XX小组设计的方案很详尽,XX小组研究十分专注等。

五、强化求异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人能力的核心。一个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都与思维能力有关。求异思维是指对问题的处理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对于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有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求异思维。要让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简单的科学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既要作具体的分析,更要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加,为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总之,“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数科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

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佳。才能实现科学课堂的高效化,才能打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魅力课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把枯燥无味的科学课堂灵活地打造以“趣”激活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材

【2】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