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DOC》6200字】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DOC》6200字】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时间:2019-11-13 10:31:4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DOC》62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教师导语: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你们有收获吗?

学生自由谈谈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周总理的故事,那么,课文又和我们讲了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块来学课文

1、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的板书。 “崛”字是这篇课文的生字,请同学们把它书空一遍,学生书空。

2、学生齐读课题。

3: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4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第三次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那时候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告诉大家。注意还要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1、  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

2:反馈:————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学生齐读。

3、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现在咱们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然后我们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现在我们就放声地再读一读课文吧。

4、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划出有关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5、检查反馈。

(1)       句子一: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A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在中国的土地,中国人居然不能去,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有这样的道理吗?你想不想问一问?

B、学生质问朗读。

这可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啊!让我们理直气壮地一起问一问。

C、生齐读。

中国的土地,却让外国人霸占着,同学们这就是——

D、生答中华不振。

(2)       句子二:这一带果真……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A 、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师:(接学生话)还有那些耀武扬威的巡警身为中国人,他们扬的又是谁的威?(生答洋人)

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把你的感觉在朗读中表达出来。

B、生齐读句子(先女生读,再男生读)

这些洋人霸占着中国的土地,而这些巡警身为中国人却扬洋人的威,这就是—— c、生答中华不振。

(3)       只见……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A 、学生读句子,指名学生谈感受。指名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副多么刺眼的画面,让我们一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抓重点段研读课文。

(一)一读重点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关注这位妇女不幸的遭遇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想想哪些地方深深地震撼了你的心灵,读好了,把你的感受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1、 课件出示,生自由读。

2、  谈感受。(你是怎么想的?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气,悲哀,愤怒……)

(二)二读重点段。

师:同学们,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假如当时你就在这人群中,你想对那妇女,对那洋人,对那巡警还有那些围观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1、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师:你讲到老师心坎里去了,这次请你读好吗?

(三)三读重点段。

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屈辱太多太多了。

1、教师演示并解说“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再这部有这么一段话让老师深深地感动。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所受的屈辱仅此而已吗?教师例举其他历史材料!(八国联军、二十一条约、华人与狗)

4、  面对如此之多的屈辱,如此之多的灾难(板书:……),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学生谈感受。

5、  这所有的一切屈辱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师:是啊,太多的耻辱了!中华不振啊!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蒙羞受辱时代,在那个国家和民族都危急的紧要关头,谁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在周恩来面前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妇女呢?同学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课文中那让人悲哀而又让人愤怒的一幕吧!

4、学生配乐朗读全段。

四、回读课题,体会中心。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在那里沉思,他的心被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 ,他在想些什么呢?

1、  学生想象写作。(重点指导)

2、  检查反馈。

3、  难道我们还要让这些悲剧再重演吗?(学生齐答:不)

难道我们还要让中华母亲再忍受屈辱吗?(学生齐答:不)

难道我们还要我们还要眼看着这些屈辱再沉默下去吗?(学生齐答:不)

师: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胸有成竹地回答道——齐读读课题,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齐读课题。请你们一齐铿锵有力回答——齐读读课题

作为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加应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2.齐读课题

3.通读全文,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精读课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2.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3.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二)研读课文

1.探究学习1-8段(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A、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

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

大多数是黄头发、

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周恩来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B、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C、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2、导读9—15段,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A.思考问题:从租界地回来以后周恩来他在想些什么呢?

B.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周恩来的远大理想)

C.重点体会: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 课下读关于周恩来的故事。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

板书设计:

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 ~1976)。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 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 年回国,9 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 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 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 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 年3 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 月在中共第

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 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 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 月1 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见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 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 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 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1935 年1 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 年12 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国民党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

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 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1946 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 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 年在亚非29 国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 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 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 年1 月8 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 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今天我在表妹家看了一本关于伟人的书——《伟人的故事》。里面介绍了无数位英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其中最吸引我的要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了,它记叙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件事。

周恩来从小就热爱学习,所以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长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轮到周恩来时,他大声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后大为满意,后来实践证明,这是他长期以来树立的目标,离开学校时,他曾经对老师和同学们说过:“愿相聚在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之后,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我想: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况且没有解放前的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周总理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树立那么远大的目标,是很让人佩服,而我们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小学生,更应该努力学习,沿着这位伟人的足迹走下去,做一个现代化的四有新人,那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日就不会远了。

看完那篇文章之后,我一直是这样想的,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因为我们中

国有艰苦朴素、自强不息、刻苦攻关、团结一致的传统美德,特别是这次神舟五号的胜利返航,不仅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那么,我们准备好了吗?具备了21世纪少年儿童应该具备的素质吗?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是这样,请相信我们今天的努力不会白费,请相信为理想而奋斗是不会有错的,请相信到了明天将会有太阳升起,请相信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

同学们,让我们对未来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吧!

作文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doc》700字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三个庄子中心校:刘瑞萍

学习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画面)

2、导入课题。学生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2、认读生字、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词语。

(2)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3、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课文中哪个词说明了原因?

4、播放历史背景资料,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一边看一边体会,选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四人小组同学交流感受最深的词句和各自的感受,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4、补充材料。

多媒体显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在虹口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出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并在门前挂出了歧视、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1、感悟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你想为什么而读书?

3、赠言。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作文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2000字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恩来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奠定基调,直入课题。

1、师介绍周恩来的简介。(多媒体显示配乐画面)

2、导入课题,解题。

(1)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师指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通过昨天的预习,谁能为我们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3)带着我们的理解,清晰而坚定地再读读课题吧(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聚焦“中华不振”。

1、初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老师检查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多媒体显示)

(2)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大家完成关于课文主要内容的填空。

3、聚焦“中华不振”。

(1)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这么远大的志向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说明了原因。请把它找出来?(“中华不振”)

(2)对!你们都有一双慧眼,都找出来了,是“中华不振”,这个词正好与“中华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齐读这个词。

(3)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来看看当时的中国到底是怎样的不振。 (多媒体播放历史背景资料)

(4)观看完短片,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具体词句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词句划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生交流)

预设:

(1)“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呀!”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你能从伯父的话语中感受到中华不振。你们知道“租界”是什么意思吗?(多媒体播放关于租界的资料)

师:此时此刻,伯父的内心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父此时的心情吗?(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读好这句话。

(2)“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师:(点击鼠标显示句子,突出“一直、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 )

师:请你们这个小组的同学齐读这句话。

(3)“在租界地里,他目睹了中国同胞受欺辱的情景,心情非常沉重。”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指导学生读出愤怒之情。

4、补充材料。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我们怎么能够不伤心,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处处受欺辱的事情太平常了。(多媒体显示相关事例)

(2)看了这些事例你又想说点什么呢?

(3)是啊,洋人当时就是这么欺人太甚!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竟然敢这么猖狂,这么蛮不讲理,欺人太甚!这是为什么啊!因为——(学生齐答:中华不振。)

四、感悟立志,拓展延伸。

(1)看着外国人在我们中国领土上的一桩桩事情。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翻江倒海的难过。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都在想些什么呢?(小组讨论)生交流

(2)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哪!(师板书:哪)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1)于是,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师生合作读第5段)

(2)你们愿意做小周恩来吗?那么,现在你们就是小周恩来,我们合作的读读5、6、7段吧!(师生分角色朗读)

(3)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来说说周恩来为什么而读书?

多媒体显示:周恩来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而是为(         )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欺辱,就要(             )。

(4)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读: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作文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4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先一起来读一句名言。(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我们先了解一下周恩来)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三件事?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疑惑不解    灯红酒绿    吵嚷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巡警

得意扬扬    振兴中华    惩处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租界

(①指生竖向朗读,不少词语同学们不理解,课件介绍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当时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国、

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欺负我们,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他们不但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还让我们赔款,国内局势也非常混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②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第一件: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让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这让他疑惑不解。

第二件: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一位中国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轧死,却无处说理。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仔细看最后一句话(齐读)这句话既承接了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一心想弄明白,又很自然引出下文。)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 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这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

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 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指导朗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女生齐读)

③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板书:受尽欺凌)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齐读这段话)

(合作读)师说: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指板书)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有没有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点公道呢?这可是在咱们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啊,而且站着的是“一群中国人”啊!但是他们怎么会连做一些什么,说一些什么都办不到呢?因为——(齐答:

中华不振啊!)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⑴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解说:洋人把中国人与狗相提并论,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奇耻大辱呀!)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图片:(课件展示)解说:

中国人力车夫穿着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用车拉着洋人;

②洋人在大街上当场砍下一个中国人的头颅;

③日本鬼子正在杀害一个无辜的中国孩子;

④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我们的国家,霸占我们的国土;

⑤多少中国人死在帝国主义的刀枪下,真是血流成河呀!

读到、看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真是欺人太甚了!他们践踏我们的国土,杀害我们的同胞,简直没有人性!我们不能太软弱,要反抗,把帝国主义赶走!)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

⑶课件出示对话,分角色读。(仔细看伯父的话)

这次在租界,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

引读(师生合作读):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líng),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不受欺凌)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板书:              中华不振——受尽欺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振兴中华——不受欺凌

作文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

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

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作文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3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生词。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识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解生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生词。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1、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  振—晨 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

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作文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4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衣衫褴褛、铿锵有力、肇事、惩处”

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感知时代背景,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真正含义,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

的远大理想。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及真正含义;

难点: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东北吗?现在的东北和谐富裕,风光无限,可在19世纪末,它却并非如此(出示19世纪末东北的时代背景资料)

重点出示: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让学生感知课文时代背景,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的词意)

一、 导入

1、(出示周恩来图片)简介周恩来

2、揭题,读题。“崛起”字典中两种意思:1、地势隆起2、民族兴起 你认为应该是哪种意思?指名把课题意思完整地说一遍: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了解人物,理解题意,初步感知志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周恩来的那几件事?

2、出示词语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肇事       惩处

(指名读,齐读)

(在读衣衫褴褛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能把“铿锵有力”再读的大声点吗?对,这

就是铿锵有力;读准生字,注意处的多音字)

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指名读,齐读,注意几个多音字)

3、 梳理课文内容

课文写了周恩来的那几件事?

填空式概括:1、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伯父告诫他(不要惹外国租界地),

因为(中华不振)

2、周恩来闯入(租界),看见中国妇女(亲人被洋人的车轧死),中国

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因为(中华不振)

3、周恩来在魏校长的课上,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了

魏校长的(喝彩)

三、耳闻“中华不振”

出示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1、指名读,齐读,伯父在告诫周恩来什么?(读出伯父告诫、无奈的语气)

2、为什么周恩来一下火车,伯父就告诫他这样一番话?伯父话里让周恩来不要去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红色标注:热闹、繁华)文中哪里还写到了租界?(出示第7段)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受。

3、大不相同对比:出示租界的图片,外国人、巡警的图片,以及租界外中国人的贫民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板书中华不振)

四、目睹“中华不振”

出示第8段

学生默读,边读边圈,这一段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圈圈相关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中国妇女(红色标注写中国妇女的话)

①读一读,你注意到她的衣服是怎样了吗?

过渡:是啊,穿着破烂的中国妇女和亲人难得出门,可能她早上还高高兴兴的,可是现在自己的亲人被洋人的车无情轧死了,叫她怎能不悲痛?不哭诉呢?

②想象她在一边哭一边说什么?你能说说中国妇女当时的表情和语言吗?

③请你带着感受再读一读句子

过渡:中国妇女伤心极了,可是那个肇事者大个子洋人呢,又是怎么样的

洋人(标注洋人的句子)

①抓住“得意扬扬”,你通常什么时候会“得意扬扬”,那么这个大个子洋人呢?他把别人轧死了,为什么还会得意扬扬?

②你能说说他此时的表情吗?他会怎么做?

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愤怒

师:对,多么可恨的洋人,我们中国人被轧死,他却一点也不愧疚,反而得意扬扬!怎么能不让人感动愤怒!这位可怜的中国妇女孤立无援,只能希望我们的中国警察能还给他一个公道,可是我们的中国巡警又是怎么做的?

中国巡警(训斥)

①读一读相关句子,他会训斥中国妇女什么?当时的表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②文中还有一个词语形容中国巡警,对,那就是“耀武扬威”,你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同学们看看吗?

③写话训练:想象洋人、中国巡警此时的表情、动作和神态,把他们写下来(选择其中一个写)

围观的中国人

师:我们的中国妇女在亲人被轧死后,苦苦哭诉,指望警察能来帮助他

出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谁知( 中国巡警 )不但不(帮助)可怜的妇女,反而(帮助)可恨的洋人。 谁知(洋人)不但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反而( 得意扬扬 )地站在一边。

(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读出排比的效果,读出感情)

师:但是,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指名学生轮着读)

①出示围观中国人的句子。抓住“紧握拳头”,他们最想做什么?可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②师:是啊,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是多么可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再次板书“中华不振”)

③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妇女哭诉, 洋人却得意扬扬。

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妇女。

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围观的中国人, 敢怒却不敢言。(教师领读前半句 学生读后

半句)

教师总结:此时此刻,站在一旁的周恩来终于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出示伯父的话,再次读一读并感受)

④播放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视频。

你想说些什么?

五、预留悬念

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直到在魏校长的课上,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地势隆起;民族兴起)

妇女                                               哭诉

大个子洋人                   中华不振              得意扬扬

中国巡警                     中华不振              训斥

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拳头

作文八:《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2600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

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

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

课前我们已搜集了100多年前旧社会的资料,谁来谈一谈?(生说) 师:清政府昏庸无能,帝国主义如同贪婪的野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土地,那高高扬起的刺刀肆意屠杀我们的同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在当时,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知道他是谁吗?(生周恩来)师:对!他就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

理——周恩来!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历史,走近少年周恩来。

一、 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 师:这里有一个新词,谁来读一读?你怎么理解“崛起”?(崛起就是兴 起的意思)。

那什么是“中华崛起”?还能换个词语说吗?(体会中华振兴、中华强大等 换词语理解)

你怎么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为中 华的富强而读书„

师:这就是少年周恩来立下的远大志向。

二、合作交流,明白原因。

师:此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华到底怎么了?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自由读文)

1、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

帝国主义     外国租界     巡警      妇女    振兴中华

耀武扬威     灯红酒绿    吵嚷    衣衫褴褛    抱负

得意洋洋      热闹非凡    训斥      哭诉      胸怀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分列指名读,谁能用一句话把每一列的三个词语连起来读?(老师来开始学生来填,帮助学生一同完成)这样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生:)相信走进课文你还会有更深的体会。

2、 师: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引导生:中华不振)

3 又是什么事深深刺痛了周恩来,让他感到了中华不振的屈辱?(生说)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外国租界地?(师简介,出示资料)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

师:也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上演了这样一幕,(出示:课文第八自然段。)谁来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这一幕中谁的遭遇让你深表同情?(妇女)

a、这是怎样的一个妇女?(生)

从哪里感受到她的不幸?(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汇报交流)

这一声声的哭诉,深深地敲打着在场的每一个围观中国人的心。谁来读(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

只见人群„„站在一旁。)

还从哪里体会到妇女的不幸?

亲人死了却无处伸冤,多么不幸啊,谁想读(出示句子:谁知中国的巡警不 但不惩处那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这可是中国的巡警啊!竟然这样对待自己受伤害的同胞,多么不幸的中国妇女,多么无助的中国妇女,(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 群„„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b、这真是有理无处诉,有冤无处伸,此时你就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个,看到这一幕,你想怎么做?但围观的中国人是怎么做的呢?齐读(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怎么做的?从“紧握的拳头”你体会到了?(生)文中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谁能变成陈述句,为这样要用反问句?(强调了人们的敢怒而不敢言)是啊, 也不敢这么说,谁也不敢这么做。

谁愿意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愤怒。(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啦,从“只能”你有体会到围观中国人的?(生:无奈、悲伤„„)这正是中华不振的无奈啊!读 (指名读)多无奈的中国人,多可悲的中国人。读

多么不幸的妇女,这不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民族的不幸啊!此时他才真正体会伯父曾经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中华不振啊!”

一声叹息叹出了多少心酸,多少的无奈呀!再读—

C、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出示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

师:看到这一个个令人心痛的字眼,我想说:(          )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 ?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侮辱)

2、周恩来立志

师:是的,落后就要挨打,(课件)假如中华崛起,洋人?

假如中华崛起,中国巡警?

假如中华崛起,那位妇女?

假如中华崛起,我们在场的每位中国人都?

假如中华崛起,也许就不发生这令人悲愤的一幕啦!

所以,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就一直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只有中华振兴了,中国人才„„)?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齐读最后一段)

所以当校长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

周恩来又是怎样说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怎样回答的(出示课件对比)

同学们读书是为自己,而周恩来却是为国家,民族的振兴!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这是激励他读书的动力 让我们清晰而坚定的说(生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让我们再次听到那铿锵有力的声音,“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书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志向,在他1917年赴日留学时就写下这样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 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正是因为从小就有了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周恩来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我们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祖国和人民献出了毕生心血。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齐读)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周恩来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成长的故事,感受伟人的远 大胸襟与抱负。

板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不幸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作文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2400字

二下十四单元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初步了解当时社会背景。

三、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立下你自己的志向。

四、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学习习惯基本养成,但由于处在多动年龄,所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这就要求老师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性格

特点讲出教学重点。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多提问学生,提高他们听课的效率。

五、教学过程

(一) 导语激趣,进入新课

1、师导语激趣:出示周恩来照片,曾经有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人,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2、出示课题《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课题。

3、师带领学生解决生词“崛起”的意思。让学生了解“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指名单个学生简单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5、 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问一问有什么问题。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

②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

③课文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④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

教师相机表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会提问题的孩子就是最会学习的孩子,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去文章里找答案。

6、老师播放课文录音,大家听清要求,边听边拿出笔来标注生字词语,把找到的问题的答案标注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点击喇叭)

(二)课堂挑战一:生字词语

1.出示本课所有的重点词语(出示PPT5)

崛起    模范    钦佩  纷纷

期待    传播    要求  郑重

环顾四周     浑身一振

若有所思     光耀门楣

①请同桌两人朗读这些生字,要把音读准确。

②小老师教读

②分组合作读:请带红领巾同学读前面两排,带校徽同学读后面两排。

2、自学生字:自由选择一个词语,给同学们讲解,需要注意什么等。

3、学习重点生字。

①(出示PPT9)出示生字“顾”。(点喇叭出示读音两遍),学生一起来写一写。(点笔顺出示笔顺)教师口述字的笔顺,强调顾字的笔顺和左边的第四笔是竖提。给生字组词(点组词出示词语),学生自己再试着组一些别的词。教师强调这个字是10画,(点笔画出示数字)偏旁部首是页字旁。(点偏旁出示页字旁)

②(出示PPT10)出示生字“待”。(教师领读读音两遍),学生一起来写一写。(点笔顺出示笔顺)教师口述字的笔顺,强调待字的笔顺和右边的三条横线的长短关系。给生字组词(点组词出示词语),学生自己再试着组一些别的词。教师强调这个字是10画,(点笔画出示数字)偏旁部首是页字旁。(点偏旁出示页字旁)

教师强调“待”是多音字,(点喇叭出示读音两遍)

4、词语中也藏着一些多音字,“模”和“要”。(出示PPT11) 学生自己再读一读并给每个读音组词。

请同学来领读。(点击喇叭)

(三)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理解寓意

1、小组合作讨论:

(1)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学生分别是怎样回答的?

(2)听了他们的回答后,你对哪个词哪句话感受最深?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

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总结

3、小组汇报

①(出示PPT14)学生朗读。

一位同学说:“为了家父而读书。”老校长听后笑了笑,没有回答。  ②(出示PPT15)学生朗读。

又一位同学说:“ 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老校长还是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4、请学生带着悬念接着思考:周恩来是怎样回答的,校长有是什么态度?(出示PPT16)

学生回答:(出示PPT17)

那位小同学站起来,郑重地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5、强调“郑重”,引导学生读出庄重严肃的语气来。

6、(出示PPT18)学生朗读。

话音刚落,老校长浑身一振,大声说:“好!好!这话讲得好!

7、强调词语“浑身一振”“大声”和三个感叹号,引导学生体会校长当时说话的语气和心情,读出感觉。教师进行总结。

8、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听了其他学生和周恩来的回答校长的态度为

什么不一样呢?(出示PPT19)教师总结。(出示PPT20)

出示:“为了家父而读书。”

“ 为了光耀门楣而读书。”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出示三句话对比,不同语气朗读。重点朗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孩子们,鸦片战争的失败,东亚病夫的称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周恩来立志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周恩来痛心祖国被侵略,立下远大志向:     周恩来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所以他从小立志:     )

9、全班分角色合作朗读课文。

(四)我“说”周恩来:抒发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出示PPT22——PPT37)出示周恩来的生平照片,引导学生在缅怀周总理的同时,更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精神。

2.(出示PPT38)出示周恩来的视频短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走进周总理,了解周总理。

3、我“说”周恩来

(五) 课堂挑战二:我要立志,拓展升华

1、学了这篇课文,畅所欲言,想想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请写下来。  教师进行总结。(时代背景不同)

2、出示名言,提醒学生它会让你受益一生。一起读:

学生读书的目的是担负并实现“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周恩来

3、出示一些和立志有关的名言,学生齐读。

(七)延伸

1、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

2、摘抄本课的优美词句。

3、请你写下心中的志向,在班里组织一次志向演讲比赛。

作文十:《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5600字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贡巴小学:缐志斌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重点:

1、认识生字词

2、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分段。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近代帝国主义者欺凌中国人的画面片段,教师结合画面用低沉、愤懑的语言导入:在近代中国,我们国家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处处挨打受欺: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中国人被看作是“东亚病夫”„„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少年周恩来立下了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出示周总理的照片)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

3、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立下这样的志向?)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1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4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闯进   惩处   吵嚷

▲铿锵有力  踊跃回答  疑惑不解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①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介绍背景理解)

在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许许多多帝国主义国家用大炮轰开了我们的国门,闯进了我们的国土,掠夺我们的资源,霸占我们的土地,他们在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圈出一块地方来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那这个地方就叫做

生:租界

师:侵略我们国家的列强就是帝国主义列强。当时的东北是一个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当时许多的帝国主义国家都虎视眈眈,于是东北成为了他们在华

生:争夺的焦点。

师:这样,这个词语也理解了。还有哪个词语不理解。

②衣衫褴褛

生:我不知道了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师:看看这四个字的偏旁都是什么,跟什么有关?

生:我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衣服很破烂的意思。

师:说的很准确,这四个字都与衣服有关,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师:读到这个词,你想到了……

生:当时的中国人都很穷,没有钱买新衣服。

师:贫穷啊

生:中国的资源都被外国人抢走了

师:你读懂了贫穷的原因,内忧外患

师:这样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还很可能受到

生:欺凌、伤害

师:看看,你个词语,你们读懂了这么多的内容,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③铿锵有力。

师:大声读——

生:铿锵有力。

师:这就是铿锵有力。

④踊跃回答(根据课文内容现场演示)

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出语气 ,梳理课文内容

1、据词读文,学习第一件事

师:“疑惑不解”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明白。

师:对!不明白,心里很困惑。把“疑惑不解”放到句子当中,你能读好吗?

生:能!

师:谁来读?

生: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师:真棒!在这里是什么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呀

生:是一连串的问题。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指的是什么呢?

生: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你能联系上文读书,真会思考。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这几句话读正确,读连贯。

生: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伯父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句话最后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对!在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还有一些话没说。

师:还有一些话没说,问题还不止这一些,还有很多问题,对吧!

生:对!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是怎样引起的?

师:我们来分角色读读他和伯父的对话。(1-6自然段)

这里讲的是第一件事:周恩来和伯父谈话,知道“中华不振”。(板书:交谈)

2、过渡谈话,了解第二件事

伯父说的中华不振,令他疑惑不解。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要到租界地去看个究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他看到了什么?你来读!

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我知道你是用心细细品位,好,抬起头来,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

生:他在租界地看到中国的妇女被欺负。

师:是啊,正是他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啊! 这是课文中讲的第二件事。板书:见闻

3、指读“立志”部分,学习第三件事

师:这在租界的见闻让周恩来从此立下了一个宏伟志向,请你来读9——17自然段。 他立下了一个什么志向?(板书:立志)

师:在修身课上,周恩来两次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一次他是怎么说的?

生:清晰而坚定地说

师:对,他不是随口而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那请你也清晰而坚定地读出这句话好吗?

生:清晰而坚定地读

师:第二次呢?

生:铿锵有力地说。

师:是啊,这更加表明了他的决心!

师:那,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出他的决心!

四、扣住板书,概括内容

师:看着板书,课文讲了三件事,谁能用“先讲……然后讲……最后讲……”连起来说说。 生:课文先讲了周恩来和伯父的交谈,然后讲了在租界的见闻,最后讲周恩来立志读书。 师:看,同学们像这样把这几件事连起来概括地说,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明? 生: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不振,体会人物情感

一、读题导入,切入重点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题目(师指屏幕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能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这个词语,请大家找一找。

生:(用很快的速度找到并举手)

生:是“中华不振”。

师:(在课题下方板书“中华不振”)请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中华不振”。

二、交流点拨,感受不振

师: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来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生交流汇报,师随文点拨

三、深入感悟,研读不振

师:是啊,“中华不振”!老师发现,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投影出示该段话)。我记得刚才是这位同学读到了这段话,请你站起来,你把这段话再读一遍,行吗?  听着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个悲痛的妇女)

1、 领读:这个妇女的亲人——她原指望——谁知——反而——

2、 想象: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指名读

被轧死的可能是妇女的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指名读

(真是一个可怜的妇女、) 3、面对这么不幸的妇女,按理说,巡警该怎样做?可是?

(真是一个可恨的巡警。)

4、这边是悲痛欲绝的妇女,那边的洋人却是怎样的呢?(得意扬扬)

师:同学们,你们干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才得意扬扬啊

生:干了好事的时候才得意扬扬。

师:当我们考试得了满分的时候,我们—

生:得意扬扬

师:当我们比赛得了冠军的时候,我们---

生:得意扬扬。

师:在这里,洋人是干了什么好事吗?

生:不是。

师:那他干了什么事呢?

生:干了坏事。

师:你看,洋人干了坏事还得意扬扬。同学们,这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吗?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个洋人真可恶。

5、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巡警,可恶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读出你的愤怒。

生:(读)

师:我们一起紧握着拳头,一起读。

生:(齐读)

师: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揍谁?

生:揍那个洋人。

师: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这个词。   生:惩处。

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该。

师:但是谁又能怎么样呢?中国人可悲啊!因为这是在洋人的租界里。

6、师:回头看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个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但是谁又敢怎么样呢?同学们,读着这样的话,亲眼目睹着这样的事情,你的脑子里是不是有很多的问题想问?

7、师:既然,脑子里有那么多的问题困扰着你们,折磨着你们,那么,你们想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连续指名 4 位学生回答“想过吗?”学生回答:想过。)

师:一个中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走走,看看,还得“闯进”。因为这是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地”!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一个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亲人的中国人却没处说理,而肇事的洋人却逍遥法外、得意洋洋。因为──  学生:中华不振!

师:看到此情此境,围观的中国人只能紧握拳头,却没人敢怎么样,没人能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也还是因为─学生:中华不振!

8、教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为非作歹又岂止是这些呢?补充:旧中国所受的屈辱。

(1、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疯狂掠夺。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去战争赔款和其他款项达白银1000亿两。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年),中国有930余座城市被占领,

2、帝国主义者在因次侵略战争中,大规模地屠杀中国人民。1900年八国联军烧杀抢掠,将5万多人的塘沽镇变成空无一人的废墟,使拥有100万人的天津在烧杀之后仅存10万人,其中,在1937年12月13日后的6个星期内,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就杀害了30万人。

3、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清政 府腐败无能,屡次战败的形势下. 外国侵略军在我国许多城乡进行 纵火破坏,使我国遭受巨大损失。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英法 联军焚毁我国最大园林—圆明 园可算是纵火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圆明园就这样在清军毫不抵 抗的情况下,在英法侵略军的纵 火暴行中,变成了一片废墟。

4、解放前,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些走狗们欺负中国人,在公园里居然竖起了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四、拓展延伸,练笔抒情

师:是啊,像你们一样。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把他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周恩来的沉思”。)

(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站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耀武扬威、专横跋扈。    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有一群中国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侮辱、被欺凌、被折磨,却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五、研读立志,丰满形象

师: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说出了他经过深思熟虑过的远大志向。此时此刻,少年周恩来就在我们身边,他听了魏校长的问话,他清晰又坚定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着如此胸怀和抱负,魏校长听了也不敢相信,当魏校长再次访问的时候,少年周恩来便铿锵有力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少年周恩来这个震憾了所有在场的人,同样也震憾了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是啊,少年周恩来有着如此宏大的理想,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忙碌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教师课件展示有关周恩来生前的一些资料。)

师: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新中国也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周恩来一样有宏大志向的人物,我们的祖国才得以解放;人民才得以富足,中国的经济才得以腾飞,国家才得以繁荣!就拿我国的──

(教师课件展示新中国的成就。)

师: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呢?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六、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旧中国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走进了那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人饱受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同时,我们也共同见证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我们又更深地理解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虽然周总理离我们而去,但他那振兴中华的豪言壮语和他那心系祖国、心怀黎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永远和我们同在!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共祝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师:课下阅读关于周恩来故事的书,并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你学习上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