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4300字]苏轼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4300字]苏轼作文素材

时间:2019-11-24 09:26:0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高考作文素材苏轼篇》43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篇

前言

风雨?

 同学们,还记得吗,在900多年以前,在浓密的山间树林中,有过一场并不特别的还记得吗,就是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着着芒鞋,手持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 还记得吗,在那个曾经烈火雄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 是的,这个人,便是苏轼。

苏轼,中国文人心中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书法家,大文学家,佛学大师,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是的,我们可以给他灌上许多诸如此类的名号,但是,无论我们如何的褒扬他,都绝不会显露出一丁点的过分与夸张。

他,不仅有着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和睿智的思想,更可贵的是,多舛的命运和人生路途的风雨飘零,并没有让他高尚的人格遭到一丝的磨灭,相反,在不可避免的痛苦之后,他依然还拥有着一分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的难得心境;

人生的风雨何其多,但是,即使路上的风雨再大,即使在他人都感到狼狈困顿之时,他却还依然能够吟啸徐行;惟大英雄能显本色,是真名士自然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风雨人生路,超然旷达情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很关键的字——贬谪。是的,凭借骄人的文学才华进入到官场之中,对于苏轼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但是,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从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却注定了他在今后的那条出仕之路上必然要走得格外的坎坷与艰辛——因为与朝庭大员政见不合,苏轼一次又一次的被卷入到此起彼伏的政治风波之中,成为朝庭内部权利斗争的牺牲品。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谪,黄州,杭州,密州,湖州,惠州,一次比一次偏远,甚至在海南,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足迹。

一.被贬黄州,用极积应世的心态变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在不完美的人生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合适定位

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就被送上了断头台,后来,他被贬谪到了地处偏远的黄州,一住便是四年。虽然,苏轼并未因此丢失掉宝贵的性命,但这次事件无疑成为了他在漫长曲折的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沉重而冷酷的打击。我们甚至有些无法想象,从春风得意备受文坛大家欧阳修所推崇的科场奇才,到初出茅庐,踌躇满志,又深得仁宗皇帝赏识的青年才俊,再到谪居他乡,失意落寞的戴罪犯官,这人生的巨大落差,会让苏轼的内心经历多大的痛苦与挣扎。在这之前,苏轼的求学入仕之路不可谓不顺畅之极,只是这时,我们却不得不有些担心————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之中,他还能从痛苦失意之中走出,重新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吗?

所幸的是,苏轼没有让我们失望!在黄州的四年岁月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怨天尤人,悲观消沉的苏轼——一边是主持兴修水利工程,一边是奖励发展农业纺织———我们处处都可以看见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后来,黄州的百姓们十分感念这位父母官,还为他修筑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如果说,存在痛苦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那么,苏轼的人生也无疑是不完美的。但是,开朗乐观的心态和积极济世的人生态度,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完美的苏轼——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并在这个位置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苏轼的种种言行,无疑为后世之人做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

二.数次登临赤壁,在对古人过往的沉思与对失意人生的深刻思考中,构筑起自己宁静如月,旷达如风般的精神家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一天,苏轼来到了黄州的古赤壁前, 面对着滚滚而去的江水,他想起了那个曾在三国时期如火如荼的战火风云中谈笑自若,叱咤一方的大都督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拂去历史烟云的迷蒙色彩,英雄的颯爽英姿仿佛还鲜活可见,只是,面前这条滚滚而去的江水却将所有历史的繁华冲刷的干干净净,当年的英雄,身在何方?他们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今又何在? 苏轼沉默了,他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自己不也正像那东吴的督都吗?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经如他般激荡着一腔指点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吗,而此时呢?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时光流逝,岁月漫漫,历史的变迁,千百年来,便是如此,但是,当年那些战功赫赫的英雄志士们,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原来,一个人,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拥有多么显贵的地位,其实还不都是要注定被这滚滚而去的时间洪流所冲刷得干干净净吗,人生本就如一场梦幻啊,又何苦还让自己不能开怀呢?

于是,面对着滔滔的江水,苏轼不由得从内心发出了一声千古长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哪里是在凭吊古人,分明是在凭吊他自己那宦海沉浮,如梦如幻的人生啊。这是他历经风雨之后的坦然,更是他从痛苦失意之中获得超脱的真情告白。

也是在这同样的赤壁前,苏轼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是和他的朋友们,月光淡淡,清风徐徐,客人们饮酒高歌,欢愉无比,但这时,面对这眼前美景,无边乐事,朋友之中不由得有人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之语,然而,苏轼扬酒答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宽慰客人不要感叹人生的虚无与短暂,告诉客人,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己存在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人也没

法改变的,既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又何必为它再去感伤呢,不如忘记这些,好好的享受这眼前的无边美景,享受欢愉无边的人生呢?

苏轼的劝解宽慰是成功的,客人终于转忧为喜。我们知道,当时的苏轼,己经身遭贬谪,但他竟然能够用自己的感悟去宽慰悲伤的他人,试想,如果,苏轼本人没有获得对自己多舛人生,坎坷命运的清醒思考和认识,获得彻底的超然,又怎么能够做到这样呢?

有一位哲人,曾经问到过人们这样一句话,他问:“知道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上的吗?”人们作了很多的回答,但是答案却很出乎大家的意料,哲人说:“哭泣,是因为,他们早己预见到了人生的苦难。”

这个答案也许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确道出了我们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理般的事实。

的确,人生是痛苦的,一生之中,我们得经历很多的挫折磨难与打击,但是,我们却仍然拥有得到快乐的权利,毕竟,人生并非只有痛苦与悲伤。抬头看看吧,天是那么蓝,花儿是那么芳香鲜艳,头顶的阳光,那么温暖,天边的那轮新月,那么明亮,那么皎洁,我们也许失去了很多,可我们却仍然无条件的拥有它们,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苏轼和我们一样,他的人生也有着许多的痛苦失意,但是,他并没有消沉悲观,他知道,无论境遇如何多变,无论他的人生失去再多,那轮明月,那阵徐缓绵长的清风,却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灵宝藏,更是他疲惫灵魂得到安抚与慰藉的温暖家园。

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沉重,漫漫的人生之路,我们是否也应该如苏轼般,渐渐学会在自己的心中,为自己那个疲惫的灵魂建筑起一座温暖舒适的精神家园呢?  三.人生的风雨,当我们坦然面对时,它们一点也不可怕

对了,还记得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场风雨吗,那是一场平常的风雨,并不特殊,但是,它却偏偏让苏轼——并且是被“乌台诗案”逼上了绝境的苏轼——赶上了。此时的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己有三个年头了,而且己经彻底的从痛苦沉沦之中解脱了出来,于是,一场再平凡不过的风雨与这位经历人生挫折却依然超然旷达的苏轼相遇,一首千古绝唱便又产生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词中的狂风暴雨,不就是苏轼所面临的严酷现实吗?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淋湿了他的全身,但却使他清醒了:巨大灾难降临,只有无所畏惧,安之若泰,才能不被它压垮。即使终生湮没于“烟雨”之中 ,又有何惧哉?

被贬杭州: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又一次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的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掉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被贬海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地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

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境,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被贬密州:“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写作这首词时,苏轼己被贬谪到密州,与家人,与挚爱的兄弟己经六七年未曾见面,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必须自是难以排谴,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的一生得以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结语:回顾苏轼的这一生,几多风雨,几多坎坷,然而甚至在让他几乎丧命的逆境之中,他也仍然保持着坚贞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即使被贬谪到再偏远的地方,他仍然尽到自己全力去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可证;总之,无论苏轼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

然而,更值得我们肯定和记住的是,在苏轼多次遭遇贬谪动荡不堪的一生中,即便是在身处绝境之时,他也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苏轼的确为后人修筑留下了许多的道路和桥梁,但是即便它们如何的结实牢固,也终会被风雨所侵蚀,最终化为只能供人瞻仰的历史遗迹;可是,苏轼的思想,苏轼面对人生风雨时超然与旷达的人生态度,却无疑为后世之人做好了一个永不磨灭的榜样!

苏轼,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不朽的苏轼!

面对“长江之无穷,人生之须臾”,面对官场的倾轧与黑暗,苏东坡没有随其流而扬其波,而是吟咏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静看“缺月挂疏桐”。这正是因为他坚守着自己的灵魂,冷眼看浮沉,守护着心灵的净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寄心明月与清风,宁静以致远。于是,千百年后,赤壁下的豪言仍回荡在泱泱中华的字里行间。

作文二:《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2000字

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uot;因法便民&uot;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uot;不敢默视&uot;,时时&uot;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uot;。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uot;指斥乘舆&uot;、&uot;包藏祸心&uot;,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uot;乌台诗案&uot;。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uot;饮食不具,药石无有&uot;,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uot;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uot;。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uot;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uot;之评。

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

作文三:《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17400字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

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

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

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

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

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素材运用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写苏轼的佳作

1、宋朝的雨

陈富强

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

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  我建议你去苏堤。

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

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

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

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

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  机会终于在时隔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

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

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

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

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

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

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

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

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

2、永远的苏东坡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文人都曾想要“达则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并非总能如人所愿。更多

的时候,更多的人总是难以有机会兼济天下。所幸,他们还可以“独善其身”。岁月流逝,多少取悦了当时的王侯将相的“兼济天下”者都在历史长河中渐渐隐退了,而那些“独善其身”者却穿越了时空,永远的站在时间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

是的,相较苏轼而言,我更愿意喊他苏东坡。这让人感觉亲切,好象那一块普通的坡地

就在我家东邻。历朝历代总不乏像苏东坡一样敢于并乐于活出真性情的人,像李白,像陶渊明。然而诗仙站得太高,让人仰视且又捉摸不定;而陶渊明又太冷,让人觉得生分。唯有苏东坡,你可以和他一起谈诗词歌赋,一起追怀三国,也可以一起做东坡肉,一起练瑜伽„„他是一个长者,一位既厚重又可爱的长者。

和厚重的苏东坡在一起,你也会变的厚重起来。对于政治,他不从属于任何派别,我只

听从于客观事实,听从于百姓的呼声。苏东坡不是不知道,身在官场是不能直言不讳的。可他就是不肯作假,不肯向任何权势低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样的苏东坡注定了成不了政客。然而,也正是这份对真实的坚守,让苏东坡赢得了世人、赢得了历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已”,对苏东坡来说,京城之外,遥远的黄州、惠州、

儋州才是他真正的栖息地。尽管这三个地方一个比一个离京城远,一个比一个条件恶劣,但就是在这些地方,苏东坡硬是凭着他心灵的伟大完成了自我突围。他神游赤壁、追思古人,写下了千古绝唱;他深入百姓、耕种收获,他的脚步有了根基,每一步都迈得踏实有力。物质生活是艰辛的,但心灵是自由的。他终于可以自由的饮酒,自由的在月下田间漫步,自由的吟唱。至此,苏东坡才成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那个苏东坡,那个给了我们无数精神慰藉的苏东坡。

旷达,是他的标签。然而,豪放如苏东坡亦不失他细腻真情的自然流露。想念弟弟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因此,苏东坡让人感觉亲切。他是一个真真切切活在现实生活中、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任何时候,不管是政治上的失意也好,生活中的无奈也好,他的悲与喜尽情释放着。一切烟飞云散之后,永远不变的是他的真性情。

他用我们所不能及的旷达笑对一切,想起苏东坡,眼前就会浮现他踏歌而来的身影;想

起苏东坡,耳边就会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想起苏东坡,嘴边就会现出一丝笑意;想起苏东坡,心中就会荡起一阵自然的涟漪

3、苏轼的秋千

中考刚结束,曾经的同窗都如同秋千一样,荡向不同的方向,待到回首,已是物是人非

时„„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而我,哼,这个冰冷的秋千,依旧守着墙内这个零乱不堪、阴霾漫天的小天地。涟涟的雨水,一次又一次打湿了我那落花一般脆弱的梦。铁锈,一天一天覆盖了我曾被你揽过的肩,野草,很快漫过了我的头顶,曾被你坐过的木板,早已腐朽而亡。

一千年了,再没有见过你,你若再经过,还会记起曾经我与你有过一段无声的故事吗?你还能再吟那首《蝶恋花》吗?一千年的寂寞,却只有几个雨夜的故事,寂寞还要继续,然

而故事在一千年前的夜晚便断了,断了„„

4、梦回宋朝思绪千,月下清酒忆苏轼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立,默然不

语。高举青樽的手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

第一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一次相遇,你是少年。纯真轻狂的少年。

那晚有着皎洁的月牙。如镜般的湖面因此染上一层柔柔的月色,映出画舫上少年的眸,一如那澄净的湖水,一如那高洁的月,美得惊人,亮得耀眼。

不由惊为天人,已经很少见这样水晶般晶莹透明的眸了吧!再细看,才发现那瞳仁里反射出的竟是如墨般的黑。纯黑色,只有不谙世事的幼童才能拥有,而那些沾染上世间尘埃的眸,早已黯然失色,浑浊不堪,不再拥有昔日夺目的光芒。

待我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才发觉你已悄然来到我的身边,含笑望我,伸手轻抚我未来得及扶平的领,随即对上我有些迟疑的眸——

一瞬两人都释然般微笑,我明白在此刻我们已经是朋友。

你邀我进画舫坐下,一同品那美酒佳酿,一同吟那月下佳作。那或许是我人生中最豪迈自在的一晚了,好不清闲!好不得意!未五更时,你又同我侃侃而谈,无话不说,俨然把我当成了密友,对我谈起对明日的希望,谈起对未来的憧憬,当说到你那美好的梦想时,你洁净的连脸旁有些微微发红,眉目因喜悦而上扬。如豆般烛光勾勒出你唇边弧线——

我也不由翘起嘴角,同你一起微笑,为你那远大的抱负。

或许是梦中时光流逝太快,又或许是因你激情而感染。不知不觉已日上三竿。当一抹金色的光线悄然透过雕花窗棂上你脸庞时,你方才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惊醒——原来我们已长谈彻夜。

将我送出画舫,你站在船边与我挥手道别,站在柳岸边,看着你的身影镀上一抹淡金,熠熠生辉。如初生太阳一般光芒万丈,豪气万千。

浅浅笑, 祝福你少年,祝福你梦想早日成真,也渴求再见你时——

面虽已尘,鬓还未霜。

第二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二次相遇。你已中年,沧桑悲凉的中年。

是你么?是你么?岁月无情的变迁,使我简直认不出你——面容虽是英气却沧桑,抹不去岁月一年年一道道,也拭不去世事无常一次次一痕痕。鬓角似有白霜落满,我心痛地想替你扫落,却不料,化不了。唯有眼神依然耀眼,只不过多了一层烟雾缭绕,瞳仁染墨般黑。凝视你的眸,落泪。

你似乎有些茫然,望着我不住摇头,一抬手一仰脖之间,满满一尊酒已经下肚。浊酒浸入你空寂的肺腑,清凉而又深沉,响起一串悲怆的回音,似你现在无望的哀。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立,默然不语。高举青樽的手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无法愈合。低头凝望碎片,你仿佛已预知了自己的未来似的。一滴泪顺着酡红的双颊缓缓滑落,在空中划出一条绝望的弧线,冰凉透心的青砖上随即溅落出一朵无尽苍凉的水花。

与此同时,你仰天大笑,笑声萧然。

呵,你在笑什么??笑那当今愚昧无知昏庸糊涂的皇上?笑那只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丞相,笑那满朝追逐名利以己任的大臣们?亦或是,笑自己。

呵,你在哭什么??哭那全天下为生活所迫的黎民百姓?哭那满腹治国之道却无用武之处的才子?哭那摇摇欲坠满壁铜臭的江山?亦或是,哭自己。

分不清你已被泪水模糊的脸,只听你边饮酒边喃喃。

你是醉了,亦或未醉?

一瞬我明了,你的心已死,你的梦已碎,日日待在朝廷的你,饱尝官场的尔虞我诈、邪恶黑暗,早已化成一具悲愤的行尸走肉,渴望逃离。

叹息,摇头。我神色黯然地离开你,离开了这个囚禁你诗仙羽翼的牢笼,这个腐臭不堪的是非之地。

看着你漠然的眉目,心又一次被揪起,生生的疼。暗暗祈祷下一次相遇时——

淡然心境,明志泊远。

第三次与你相遇

第三次见你时,你已老年,豪迈不驯的老年。

莽山之中苍苍翠翠,桃红酒绿。山道上闪出一饮酒吟诗的白发老人。

站在你身后,却见你不经意回头,那是怎样的眼睛呵!。如同第一次初见,清澈纯净,毫无杂质可言,瞳仁是纯纯的黑,一如当年那个对我笑出酒窝的少年,仿佛时光逆流。      略一失神,却不料对上你的瞳。

我一回眸,便来到千年之前,来到你的身边。穿透时光的眼神,跨越千年的玄澈。冥迷之中,你我对视着。明澈的双眸,纯粹的眼神,自然而又干净。

你浅笑,对我。

这么久了,没料你还记得我 。

你面容虽苍老却晴朗,发线早已有白雪的痕,须发飘飘,眉目凛然,无比仙风道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五官不再悲凄漠然,不再烦困纠结。取之而代的是你满面的幸福。

我知道,你逃离了那个并不适合你的世界,依你的性格更适合恣意的江湖,更适合月下饮酒以诗当歌的清闲生活,你是我心目中的神,你又怎会为了荣华富贵屈下你高贵的头颅?眉折腰事权贵 ,又怎会成就今天的你?

你我来到山下王姬的酒肆,在那层叠的亭台水榭,我们相对而坐,昔日的疼谁都不要提起。今天,酒溅长夜,瀚瀚甘醇就让我们痛痛快快地一醉方休,吟诗舞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我凝视良久,然后你举杯,朝天高吟,“今宵有酒今宵醉,待明日,笑问天!”      相视而笑,同时一饮而尽。

这一刻,久违的幸福,我不再渴求什么。

梦醒时分

挣扎着起身,嘴里似有淡淡清香,回忆着刚才那个梦,却又模糊,不知从何而起。      一个身影恍惚在我眼前摇曳。

我忽的想起„„

那名在高臣面前还可以悠哉喝茶的男子,那名可写出让皇上不顾寝食的美妙句的男子,那名用纯银般嗓子吟唱诗句的男子,那名曾经年少轻狂的男子,那名无论怎样都可以诗情满满的男子,那名才华横溢的男子„„.

哦,苏轼,我怎敢忘怀你。

你看——

每次看到那缺了一角的月亮挂在梢头,便想起你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每次下雨天看到那杜鹃声声啼叫,便想起你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每次浪花层迭波涛汹涌的狂烈大海,便想起你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每次听那魏晨用歌声细细诉说少年往事,便想起你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每次的每次,都会见你那细细的笑,挤进我的生活,连空气都充盈着你无处不在的诗情,恍恍惚惚又听见你那纯银般嗓子,起伏有致念那丝毫不逊色歌谣的美丽语句。看那岩上的梅花阵里,似有你的身影。看那微微徐来的请等,是否你的形峭?

花前月下,自斟自饮,饮酒作乐,以酒当歌。

忆苏轼,忆苏轼。

月下清酒,忆苏轼。

5、广东卷《纪念》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6、福建卷《圆形与星形》

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却成就了一颗心。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的圆变得残缺了。   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自己的灵魂为圆心,向内退守,成就了一颗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心。   用线围一颗心,在最低落的那个点上,轻轻的挑起来,你会发现,你将要成就一个圆。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苏轼在人生的波折中,用内心的低谷成就了近乎圆满的的人生。

历史的画卷合上了,在人生中,我们用心追求圆满。

[简评]

“圆形与星形”的题目让许多同学觉得不知所云,无从下笔。但是,本文作者却另辟蹊

径,既然“星形”是不确定的,何不将它定义为有一个尖的“心形”?这样就变得比较好处理了。星形,作者定义为心;圆形,作者定义为圆满。用一颗心成就一份圆满,就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文中仍然使用“被贬黄州”、“修筑苏堤”这两个老事例,将两个事例构成递进的两个层次,阐释了在低谷中用心追求圆满的人生道理。文章中两个图形的形象与文章主旨密切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7、北京卷《说安》

说“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8、与苏轼相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文四:《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范文:苏轼》2600字

与你为邻

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一种意境,一恍然见到的灯火阑珊处的身影。似乎是醉酒李白眯着惺忪的双眼大吼“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又好像白乐天笔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般袅娜多情;或者又是易安的那丝丝离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无奈薄凉。

偶尔会坐在书房,捧上一阕词,让鼻翼间充斥这茉莉花的芳香。半闭着目,就仿佛完全沉醉。那似真似幻的梦境里有的是《饮水词》中纳兰容若对她妻子的缠绵悱恻,又有着《漱玉词》里李清照的那份凄凄惨惨戚戚,曾几何时也看到了曹雪芹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啊。我不禁梦得痴了,在梦中跌宕起伏,体验人生如南柯一梦。看那些诗人们,流着眼泪笑、皱着眉头忘,最后终究只留下了这几行墨迹蔓延,直至我们的心底。

我梦到了,梦到李白在我梦境中撒泼,在牡丹簇拥的亭台楼榭里,他命力士脱鞋,贵妃捧砚,却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佳句;在柳条微抚的春风中,他双眼垂泪,无语凝噎,叹息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在皎皎的明月下,他高举酒杯,对影空自怜,只得哀伤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便是爱着他这份率性大方,那一袭白衣,或大气,或清雅;那一樽清酒,也被一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写到了淋漓。我便在梦境里,看透了他的红尘梦,不过是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却令我心中泛起了一丝狂放后的凄凉。

我梦到了,梦到苏东坡在我梦境里的那略一皱眉。是初来黄州时,满目的荒芜也敌不过心底的荒凉的那点心酸,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的凄凉;是东坡心傲时犯下的“乌台诗案”,其实错的并不是那句“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的荒唐,而是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无奈;又或许,那皱眉是为了他那识词达意的“如夫人”,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尽了心中的悲切。我看到的他,是“永不背叛感觉”的性情中人,又何尝不是横绝百年的男子,天资卓绝的才人,最后,不也是释然了,不然,如何唱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超旷。他的一生,是一只荆棘鸟,最后用最痛来换取所有的最美好。

我还梦到了,梦到了易安居士的一颦一笑,是她“惊起一滩鸥鹭”的无措,也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无奈与荒凉;我也梦到了,梦到那千古情皇李后主的那一声轻叹,那句“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的香艳,又或许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那份落寞。

我在梦境中,体会着人生苦短,看他们“今朝有酒今朝醉”,看她们“女为悦己者容”,

看他们冷暖自知,看他们„„

是梦境与我为邻。

(选自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与你为邻》)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

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

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

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灵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时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人,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水调歌头》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

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

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月色,听江上之清风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贬谪期间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情怀。

“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的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茫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选自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作文五:《2010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例文(苏轼)》4900字

2010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例文(苏武)

苏武(公元前140——前60),以尽忠守节而闻名的西汉大臣。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后被困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以牧羊为生。苏武在匈奴前后十九年。

出使匈奴——公元前100年,且靼刚刚立为单于,惟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

意外事变——当苏武完成任务,准备回国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而汉使张胜参与了密谋活动。然而,谋反失败。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便想自杀殉国。

自杀未遂——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

怒斥卫律——卫律本是汉臣,投降了匈奴,单于让他来劝降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己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子。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窖中受饥——匈奴单于见苏武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阴冷的地窖里,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才免于饿死。

流放北海——苏武拒不投降,单于又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单于给了他一群公羊,说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归国——苏武被扣在匈奴十九年后,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苏武活到八十多岁,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名家点评——(汉)班固:孔子称

(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苏武》)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苏武庙》)

(元)张养浩:为臣惟命敢辞难,脱遇艰难亦自安。试看子卿持节处,雪花如席不知寒。(《苏武》)

素材运用——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

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

话题6:信念——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

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

话题7:选择——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材料加工: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

成品展示——拜谒苏武墓

拜谒苏武,是在阳春三月的一个日子里。武功城里,桃杏花开得正繁,麦苗己经起身拔节,碧森森的连天空都要染绿了。出武功老县城往北行约3里地,就到了那个因苏武而著名的龙门村。苏武墓就掩隐在一片绿色里。墓呈圆锥形,土封而成,高约4米,南北东西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杂草野花密匝匝挤满了墓地。墓前有

只是一个倒霉鬼。人都想神气富贵,情愿费时费力来拜他这个倒霉鬼的人,毕竟有限。倒霉鬼没有经济效益,故而无必要的保护和管理。没有人收门票,也没有讲解员,倒是一位放羊的老汉漫不经心、无所顾忌地讲了墓主人的事情。老汉只牵着一只羊,跟在羊后面的是几只小羊羔,欢蹦乱跳的极不安分,老汉就不时地被羊缰绳拽得摇摇晃晃,但这并不影响老汉说话。老汉说话时的神态颇有几分高古之气,旱烟锅上的红火星明明灭灭,更增添了几分历史感。

老汉说,要说苏武这个人嘛,差不多跟老汉我算同行,都是个放羊的嘛。他在北海放羊,我在他的墓前放羊,差就差了点时间。说到这里,老汉笑了,说老汉我的名字叫苏北海,是我爷起的,苏北海跟在北海放羊的苏武就是一回事嘛,就这么个名字,便把我老汉放羊的命运给决定了。

放羊老汉抿住嘴咂了两口烟,说成天围着苏武墓转圈圈,时间久了,就觉得苏武跟我近,近得就跟老哥兄弟一般。这当然只是一种感觉,说到底,苏武是咱的先人呢。当初,苏武北使匈奴时,官职也不小,中郎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吧。北海可是个荒无人烟的苦寒之地,苏武去了那里,匈奴人也不给他送粮食,也不给他盖房子,还要让他死。可人的命是没法说的,有的人,一碰就没命了,有的人,七灾八难,天亏人害,可就是不死。苏武先人就是这后一种人。没有老鼠,苏武就挖老鼠洞,老鼠洞中有老鼠积攒下的草籽儿,苏武就用鼠洞里的草籽儿充饥,硬是不死。苏武出使匈奴,是持有汉节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但那时的汉节是个杆子,上面有旌帜毛穗。北海风大雪狂,时间久了,汉节上的旌毛都掉光了,可苏武不分白天黑夜放羊睡觉,都把汉节抱在怀里,一心归汉呐!

说到这里,苏北海老汉激动了,猛拽了一下牵着的羊,双手一拱,向着苏武墓拜了三拜,大声说,苏武先人骨头是最硬的,他在北海时,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去劝说过他,当下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他说人活着不能像条狗,谁给它肉吃就帮谁咬人。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我这条命是汉家的,死也要把它献给汉家。你们说,苏武这人忠不忠?他在匈奴十九年,苦楚受尽,磨难受尽,却始终坚贞不屈,终于归汉,这般英烈之祖不拜,还要拜谁?拜秦始皇?我才不拜呢,当时修长城,害了多少军队!孟姜女哭长城的戏没听过?

老汉说着,拱手又一拜,一脸崇敬。我随着苏北海老汉,也对苏武先祖行了九叩十八拜的大礼。我拜得非常认真。苏北海老汉很高兴,执意要我去他家喝羊奶。我哪儿有资格喝

我谢过了老汉,于暮色之中返回县城,炊烟弥漫之间,我似乎隐约看到了持节牧羊的苏武的不屈形象。我心里当然明白,这个形象的获得,就来自在苏武先祖墓前放羊的那个苏北海。

忠魂不灭,苏北海老汉便是苏武先祖在新时代的化身。

永远的苏武(四川)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烈(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望)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阅卷老师在看过这篇满分作文后表示,从此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在文章中很好地熔铸了历史的材料,扣住了命题的思考指向,抒发了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与其他作文相比,这篇文章的优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审题很准,文章紧紧扣住了“忘记与铭记”来抒写自己对苏武的赞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很高很深,文采也很好;另外,作者对苏武的那段历史故事有自己独特且非常到位的思考。此篇文章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闪光的人格。

作文六:《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17400字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

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

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

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

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

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

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

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素材运用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

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写苏轼的佳作

1、宋朝的雨

陈富强

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  我建议你去苏堤。

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

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

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

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

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  机会终于在时隔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

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

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

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

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

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

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

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

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

2、永远的苏东坡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文人都曾想要“达则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并非总能如人所愿。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

总是难以有机会兼济天下。所幸,他们还可以“独善其身”。岁月流逝,多少取悦了当时的王侯将相的“兼济天下”者都在历史长河中渐渐隐退了,而那些“独善其身”者却穿越了时空,永远的站在时间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

是的,相较苏轼而言,我更愿意喊他苏东坡。这让人感觉亲切,好象那一块普通的坡地就在我家东邻。历

朝历代总不乏像苏东坡一样敢于并乐于活出真性情的人,像李白,像陶渊明。然而诗仙站得太高,让人仰视且又捉摸不定;而陶渊明又太冷,让人觉得生分。唯有苏东坡,你可以和他一起谈诗词歌赋,一起追怀三国,也可以一起做东坡肉,一起练瑜伽„„他是一个长者,一位既厚重又可爱的长者。

和厚重的苏东坡在一起,你也会变的厚重起来。对于政治,他不从属于任何派别,我只听从于客观事实,

听从于百姓的呼声。苏东坡不是不知道,身在官场是不能直言不讳的。可他就是不肯作假,不肯向任何权势低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样的苏东坡注定了成不了政客。然而,也正是这份对真实的坚守,让苏东坡赢得了世人、赢得了历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已”,对苏东坡来说,京城之外,遥远的黄州、惠州、儋州才是他真正的

栖息地。尽管这三个地方一个比一个离京城远,一个比一个条件恶劣,但就是在这些地方,苏东坡硬是凭着他心灵的伟大完成了自我突围。他神游赤壁、追思古人,写下了千古绝唱;他深入百姓、耕种收获,他的脚步有了根基,每一步都迈得踏实有力。物质生活是艰辛的,但心灵是自由的。他终于可以自由的饮酒,自由的在月下田间漫步,自由的吟唱。至此,苏东坡才成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那个苏东坡,那个给了我们无数精神慰藉的苏东坡。

旷达,是他的标签。然而,豪放如苏东坡亦不失他细腻真情的自然流露。想念弟弟子由,“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因此,苏东坡让人感觉亲切。他是一个真真切切活在现实生活中、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任何时候,不管是政治上的失意也好,生活中的无奈也好,他的悲与喜尽情释放着。一切烟飞云散之后,永远不变的是他的真性情。

他用我们所不能及的旷达笑对一切,想起苏东坡,眼前就会浮现他踏歌而来的身影;想起苏东坡,耳边就

会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想起苏东坡,嘴边就会现出一丝笑意;想起苏东坡,心中就会荡起一阵自然的涟漪

3、苏轼的秋千

中考刚结束,曾经的同窗都如同秋千一样,荡向不同的方向,待到回首,已是物是人非时„„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而我,哼,这个冰冷的秋千,依旧守着墙内这个零乱不堪、阴霾漫天的小天地。涟涟的雨水,一次又一次打湿了我那落花一般脆弱的梦。铁锈,一天一天覆盖了我曾被你揽过的肩,野草,很快漫过了我的头顶,曾被你坐过的木板,早已腐朽而亡。

一千年了,再没有见过你,你若再经过,还会记起曾经我与你有过一段无声的故事吗?你还能再吟那首《蝶恋花》吗?一千年的寂寞,却只有几个雨夜的故事,寂寞还要继续,然而故事在一千年前的夜晚便断了,断了„„

4、梦回宋朝思绪千,月下清酒忆苏轼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立,默然不语。高举青樽的手

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

第一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一次相遇,你是少年。纯真轻狂的少年。

那晚有着皎洁的月牙。如镜般的湖面因此染上一层柔柔的月色,映出画舫上少年的眸,一如那澄净的湖水,一如那高洁的月,美得惊人,亮得耀眼。

不由惊为天人,已经很少见这样水晶般晶莹透明的眸了吧!再细看,才发现那瞳仁里反射出的竟是如墨般的黑。纯黑色,只有不谙世事的幼童才能拥有,而那些沾染上世间尘埃的眸,早已黯然失色,浑浊不堪,不再拥有昔日夺目的光芒。

待我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才发觉你已悄然来到我的身边,含笑望我,伸手轻抚我未来得及扶平的领,随即对上我有些迟疑的眸——

一瞬两人都释然般微笑,我明白在此刻我们已经是朋友。

你邀我进画舫坐下,一同品那美酒佳酿,一同吟那月下佳作。那或许是我人生中最豪迈自在的一晚了,好不清闲!好不得意!未五更时,你又同我侃侃而谈,无话不说,俨然把我当成了密友,对我谈起对明日的希望,谈起对未来的憧憬,当说到你那美好的梦想时,你洁净的连脸旁有些微微发红,眉目因喜悦而上扬。如豆般烛光勾勒出你唇边弧线——

我也不由翘起嘴角,同你一起微笑,为你那远大的抱负。

或许是梦中时光流逝太快,又或许是因你激情而感染。不知不觉已日上三竿。当一抹金色的光线悄然透过雕花窗棂上你脸庞时,你方才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惊醒——原来我们已长谈彻夜。

将我送出画舫,你站在船边与我挥手道别,站在柳岸边,看着你的身影镀上一抹淡金,熠熠生辉。如初生太阳一般光芒万丈,豪气万千。

浅浅笑, 祝福你少年,祝福你梦想早日成真,也渴求再见你时——

面虽已尘,鬓还未霜。

第二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二次相遇。你已中年,沧桑悲凉的中年。

是你么?是你么?岁月无情的变迁,使我简直认不出你——面容虽是英气却沧桑,抹不去岁月一年年一道道,也拭不去世事无常一次次一痕痕。鬓角似有白霜落满,我心痛地想替你扫落,却不料,化不了。唯有眼神依然耀眼,只不过多了一层烟雾缭绕,瞳仁染墨般黑。凝视你的眸,落泪。

你似乎有些茫然,望着我不住摇头,一抬手一仰脖之间,满满一尊酒已经下肚。浊酒浸入你空寂的肺腑,清凉而又深沉,响起一串悲怆的回音,似你现在无望的哀。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立,默然不语。高举青樽的手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无法愈合。低头凝望碎片,你仿佛已预知了自己的未来似的。一滴泪顺着酡红的双颊缓缓滑落,在空中划出一条绝望的弧线,冰凉透心的青砖上随即溅落出一朵无尽苍凉的水花。

与此同时,你仰天大笑,笑声萧然。

呵,你在笑什么??笑那当今愚昧无知昏庸糊涂的皇上?笑那只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丞相,笑那满朝追逐名利以己任的大臣们?亦或是,笑自己。

呵,你在哭什么??哭那全天下为生活所迫的黎民百姓?哭那满腹治国之道却无用武之处的才子?哭那摇摇欲坠满壁铜臭的江山?亦或是,哭自己。

分不清你已被泪水模糊的脸,只听你边饮酒边喃喃。

你是醉了,亦或未醉?

一瞬我明了,你的心已死,你的梦已碎,日日待在朝廷的你,饱尝官场的尔虞我诈、邪恶黑暗,早已化成一具悲愤的行尸走肉,渴望逃离。

叹息,摇头。我神色黯然地离开你,离开了这个囚禁你诗仙羽翼的牢笼,这个腐臭不堪的是非之地。      看着你漠然的眉目,心又一次被揪起,生生的疼。暗暗祈祷下一次相遇时——

淡然心境,明志泊远。

第三次与你相遇

第三次见你时,你已老年,豪迈不驯的老年。

莽山之中苍苍翠翠,桃红酒绿。山道上闪出一饮酒吟诗的白发老人。

站在你身后,却见你不经意回头,那是怎样的眼睛呵!。如同第一次初见,清澈纯净,毫无杂质可言,瞳仁是纯纯的黑,一如当年那个对我笑出酒窝的少年,仿佛时光逆流。

略一失神,却不料对上你的瞳。

我一回眸,便来到千年之前,来到你的身边。穿透时光的眼神,跨越千年的玄澈。冥迷之中,你我对视着。明澈的双眸,纯粹的眼神,自然而又干净。

你浅笑,对我。

这么久了,没料你还记得我 。

你面容虽苍老却晴朗,发线早已有白雪的痕,须发飘飘,眉目凛然,无比仙风道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五官不再悲凄漠然,不再烦困纠结。取之而代的是你满面的幸福。

我知道,你逃离了那个并不适合你的世界,依你的性格更适合恣意的江湖,更适合月下饮酒以诗当歌的清

闲生活,你是我心目中的神,你又怎会为了荣华富贵屈下你高贵的头颅?眉折腰事权贵 ,又怎会成就今天的你?      你我来到山下王姬的酒肆,在那层叠的亭台水榭,我们相对而坐,昔日的疼谁都不要提起。今天,酒溅长夜,瀚瀚甘醇就让我们痛痛快快地一醉方休,吟诗舞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我凝视良久,然后你举杯,朝天高吟,“今宵有酒今宵醉,待明日,笑问天!”

相视而笑,同时一饮而尽。

这一刻,久违的幸福,我不再渴求什么。

梦醒时分

挣扎着起身,嘴里似有淡淡清香,回忆着刚才那个梦,却又模糊,不知从何而起。

一个身影恍惚在我眼前摇曳。

我忽的想起„„

那名在高臣面前还可以悠哉喝茶的男子,那名可写出让皇上不顾寝食的美妙句的男子,那名用纯银般嗓子

吟唱诗句的男子,那名曾经年少轻狂的男子,那名无论怎样都可以诗情满满的男子,那名才华横溢的男子„„.       哦,苏轼,我怎敢忘怀你。

你看——

每次看到那缺了一角的月亮挂在梢头,便想起你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每次下雨天看到那杜鹃声声啼叫,便想起你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每次浪花层迭波涛汹涌的狂烈大海,便想起你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每次听那魏晨用歌声细细诉说少年往事,便想起你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每次的每次,都会见你那细细的笑,挤进我的生活,连空气都充盈着你无处不在的诗情,恍恍惚惚又听见你那纯银般嗓子,起伏有致念那丝毫不逊色歌谣的美丽语句。看那岩上的梅花阵里,似有你的身影。看那微微徐来的请等,是否你的形峭?

花前月下,自斟自饮,饮酒作乐,以酒当歌。

忆苏轼,忆苏轼。

月下清酒,忆苏轼。

5、广东卷《纪念》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6、福建卷《圆形与星形》

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却成就了一颗心。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的圆变得残缺了。

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自己的灵魂为圆心,向内退守,成就了一颗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心。

用线围一颗心,在最低落的那个点上,轻轻的挑起来,你会发现,你将要成就一个圆。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苏轼在人生的波折中,用内心的低谷成就了近乎圆满的的人生。

历史的画卷合上了,在人生中,我们用心追求圆满。

[简评]

“圆形与星形”的题目让许多同学觉得不知所云,无从下笔。但是,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既然“星形”是不确定的,何不将它定义为有一个尖的“心形”?这样就变得比较好处理了。星形,作者定义为心;圆形,作者定义为圆满。用一颗心成就一份圆满,就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文中仍然使用“被贬黄州”、“修筑苏堤”这两个老事例,将两个事例构成递进的两个层次,阐释了在低谷中用心追求圆满的人生道理。文章中两个图形的形象与文章主旨密切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7、北京卷《说安》

说“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8、与苏轼相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文七:《高考作文经典人物素材-苏轼》17500字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2009-10-30 19:56)

分类:高中作文

标签: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A.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

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

人之义,托事以讽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

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

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

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

B.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

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

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

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

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C.素材运用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

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

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

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

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

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

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

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

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

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7、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

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8、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

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9、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

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10、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

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D.写苏轼的佳作

1、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

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机会终于在时隔8 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 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史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 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

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

2、永远的苏东坡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文人都曾想要“达则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并非总能

如人所愿。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总是难以有机会兼济天下。所幸,他们还可以“独善其身”。岁月流逝,多少取悦了当时的王侯将相的“兼济天下”者都在历史长河中渐渐隐退了,而那些“独善其身”者却穿越了时空,永远的站在时间的洪流中屹立不倒,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一位。

是的,相较苏轼而言,我更愿意喊他苏东坡。这让人感觉亲切,好象那一块普通的坡地就在我家东邻。历朝历代总不乏像苏东坡一样敢于并乐于活出真性情的人,像李白,像陶渊明。然而诗仙站得太高,让人仰视且又捉摸不定;而陶渊明又太冷,让人觉得生分。唯有苏东坡,你可以和他一起谈诗词歌赋,一起追怀三国,也可以一起做东坡肉,一起练瑜伽„„他是一个长者,一位既厚重又可爱的长者。

和厚重的苏东坡在一起,你也会变的厚重起来。对于政治,他不从属于任何

派别,我只听从于客观事实,听从于百姓的呼声。苏东坡不是不知道,身在官场是不能直言不讳的。可他就是不肯作假,不肯向任何权势低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样的苏东坡注定了成不了政客。然而,也正是这份对真实的坚守,让苏东坡赢得了世人、赢得了历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已”,对苏东坡来说,京城之外,遥远的

黄州、惠州、儋州才是他真正的栖息地。尽管这三个地方一个比一个离京城远,一个比一个条件恶劣,但就是在这些地方,苏东坡硬是凭着他心灵的伟大完成了自我突围。他神游赤壁、追思古人,写下了千古绝唱;他深入百姓、耕种收获,他的脚步有了根基,每一步都迈得踏实有力。物质生活是艰辛的,但心灵是自由的。他终于可以自由的饮酒,自由的在月下田间漫步,自由的吟唱。至此,苏东坡才成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那个苏东坡,那个给了我们无数精神慰藉的苏东坡。

旷达,是他的标签。然而,豪放如苏东坡亦不失他细腻真情的自然流露。想

念弟弟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正因此,苏东坡让人感觉亲切。他是一个真真切切活在现实生活中、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任何时候,不管是政治上的失意也好,生活中的无奈也好,他的悲与喜尽情释放着。一切烟飞云散之后,永远不变的是他的真性情。

他用我们所不能及的旷达笑对一切,想起苏东坡,眼前就会浮现他踏歌而来

的身影;想起苏东坡,耳边就会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想起苏东坡,嘴边就会现出一丝笑意;想起苏东坡,心中就会荡起一阵自然的涟漪

3、苏轼的秋千

中考刚结束,曾经的同窗都如同秋千一样,荡向不同的方向,待到回首,已是物是人非时„„

我还是我,千百年的风霜只是徒洒悲伤,你却不再是你,历史的尘埃掩埋了你的寿棺,还有我们的故事,难道只是花褪残花青杏小?很多故事没有结果,是因为不需要结果;我不需要结果,是因为我知道没有结果。

朦胧中,捧起你的脸,刚韧的脸庞,固执的线条,透明着如霜的静美,仿佛还能听见你说的一句话,一句旷然潇洒,空灵坚定的话语——我是苏轼!感觉到你的毅然决然。眉宇间的流光溢彩,却掩不过心中的黯然孤寂,我无法陪你,你终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人,我不过只是墙角边那一个空空荡荡的秋千,当我看见你因我链臂的冰冷刺骨而缩手时,我的心恍若被匕首深深剜了一刀,我有心吗?应该没有吧,我无法感觉到自己的冰如雪莲,也无法感觉到自己的炽热如火,但我为什么能感觉到它起伏跌宕的跳动,如此熟悉,如此强烈。然而你对我,不过像是面对灰瓦白墙,一座海市蜃楼,只是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尤其是见到你看我时那冷漠的目光,只是短短一扫而过,平淡的眼神里拥不起一丝涟漪,然而我相信那并非不屑,也绝非虚无空洞,我相信透过你晶莹褐色的瞳孔,我能找到那一份潜藏已久的温暖和依靠,隐藏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伤痕背后。   隔了一个又一个凄冷的雨夜,守了一夜又一夜的孤独,你终究还是回来了,我相信白居易的那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次来,依旧脱胎于尘世的喧嚣,却让我隐约听到一首诗,“花褪残红青杏小,燕飞子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时间,云散天开,花影绵延,曾经的寂寞跌进严严实实的遮天蔽日深处。你说的,是我吗?斜阳溅落的夕晖在野草上铺开一层厚重的绯红,错错落落的花影草影在斑驳的墙面上轻描淡写,那一堵墙啊,狭窄的墙,歪斜的墙,它呆呆地看着纹丝不动的我,好像面对张牙舞爪的怪物;我愣愣地望着残损破败的它,不过是与一堆土坯对视。不,不对,还有你,苏轼,你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不过是衬托你的阑珊背景罢了。经过这堵墙,你听见我在风中摇曳的“吱吱呀呀”的声音,你满怀奢望地但愿我身上坐着一位荡秋千的隔世佳人,然而这只是一片荒园,被收藏起的是疮痍,屋檐滴水的疮痍;是狼藉,玉阶苔痕的狼藉;是凌乱,缝隙叠织的凌乱。然而你终究还是进来了,你不会永远把脚步留在未知的狭道上,你总在迷惘时转弯,正如你说“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情”。然而满城飘摇的冷雨总是模糊你的诗稿,扎染你的慰藉,驱走絮语,沉淀抽泣。当你的眼前是一片如此滑稽的狼狈,还有残破不堪的我——那个飘忽不定的秋千时,你失落吗?似乎有,似乎没有,你踏着蓬蓬松楹的乱草,向我走来,似梦似醒地坐在我身上,双手轻轻揽住我的肩,双脚轻轻蹬地,我和你便在天空中荡了起来,时高时低,有时触到了槐树落下的花瓣,有时高过了低矮的土墙,已不知有多少年了,我都未曾望见墙外的世界,那个纷纷扰扰的花花世界,有深郁俊俏的青山,有妩媚柔弱的杨柳,还有偶尔漏进墙内那一缕缕伤到心碎的琵琶,也许是羌笛,**的声音已模糊了乐器的界限,一如你用肝肠寸断的言语书写绝望。

这一夜,你选择留下,洗濯那一身沉重的金属味,抹拭那些烛影摇红的温柔,把这个夜的与世无争还给尘世,还给那些渴望浮华的人,你手握一柄长剑,剑鞘的寒气在月光下闪闪烁烁,天气不冷,你却说:“高处不胜寒”,诚然,当我荡上墙角的那堆草垛,身边的气流便从四面八方涌来,毫不顾忌地刺穿你每一寸裸露的皎洁。朦胧的圆月落在你的酒杯中,此刻,我更愿作你杯中那个孤零零的镜花水月,在你仰颈时被一饮而尽。你含笑略带自嘲地吟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而人该如何长久?又与谁共婵娟?这诗篇的最后一句不过是你压韵的拼凑,却被后人传颂为千古佳话,你用伤心抚慰了更多伤心之人,你想得到吗?世事真的是很多变,令人心存疑惑,感到可悲、可笑。

直到有一天,我从墙头的夹缝间看见你挽着佳人的纤纤玉手,满面幸福地经过,这一次,你不再踌躇,不再停留,你坚定地向前走去,爱,让你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疼痛已然随大江东去,不再回流。墙外的天空已是烟消云散,你的世界也已阳光明媚,你真正开始了你的故事。

而我,哼,这个冰冷的秋千,依旧守着墙内这个零乱不堪、阴霾漫天的小天地。涟涟的雨水,一次又一次打湿了我那落花一般脆弱的梦。铁锈,一天一天覆盖了我曾被你揽过的肩,野草,很快漫过了我的头顶,曾被你坐过的木板,早已腐朽而亡。

一千年了,再没有见过你,你若再经过,还会记起曾经我与你有过一段无声的故事吗?你还能再吟那首《蝶恋花》吗?一千年的寂寞,却只有几个雨夜的故事,寂寞还要继续,然而故事在一千年前的夜晚便断了,断了„„

4、梦回宋朝思绪千,月下清酒忆苏轼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

立,默然不语。高举青樽的手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

第一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一次相遇,你是少年。纯真轻狂的少年。

那晚有着皎洁的月牙。如镜般的湖面因此染上一层柔柔的月色,映出画舫上少年的眸,一如那澄净的湖水,一如那高洁的月,美得惊人,亮得耀眼。      不由惊为天人,已经很少见这样水晶般晶莹透明的眸了吧!再细看,才发现那瞳仁里反射出的竟是如墨般的黑。纯黑色,只有不谙世事的幼童才能拥有,而

那些沾染上世间尘埃的眸,早已黯然失色,浑浊不堪,不再拥有昔日夺目的光芒。      待我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才发觉你已悄然来到我的身边,含笑望我,伸手轻抚我未来得及扶平的领,随即对上我有些迟疑的眸——

一瞬两人都释然般微笑,我明白在此刻我们已经是朋友。

你邀我进画舫坐下,一同品那美酒佳酿,一同吟那月下佳作。那或许是我人生中最豪迈自在的一晚了,好不清闲!好不得意!未五更时,你又同我侃侃而谈,无话不说,俨然把我当成了密友,对我谈起对明日的希望,谈起对未来的憧憬,当说到你那美好的梦想时,你洁净的连脸旁有些微微发红,眉目因喜悦而上扬。如豆般烛光勾勒出你唇边弧线——

我也不由翘起嘴角,同你一起微笑,为你那远大的抱负。

或许是梦中时光流逝太快,又或许是因你激情而感染。不知不觉已日上三竿。当一抹金色的光线悄然透过雕花窗棂上你脸庞时,你方才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惊醒——原来我们已长谈彻夜。

将我送出画舫,你站在船边与我挥手道别,站在柳岸边,看着你的身影镀上一抹淡金,熠熠生辉。如初生太阳一般光芒万丈,豪气万千。

浅浅笑, 祝福你少年,祝福你梦想早日成真,也渴求再见你时——      面虽已尘,鬓还未霜。

第二次与你相遇

在梦中与你的第二次相遇。你已中年,沧桑悲凉的中年。

是你么?是你么?岁月无情的变迁,使我简直认不出你——面容虽是英气却沧桑,抹不去岁月一年年一道道,也拭不去世事无常一次次一痕痕。鬓角似有白霜落满,我心痛地想替你扫落,却不料,化不了。唯有眼神依然耀眼,只不过多了一层烟雾缭绕,瞳仁染墨般黑。凝视你的眸,落泪。

你似乎有些茫然,望着我不住摇头,一抬手一仰脖之间,满满一尊酒已经下肚。浊酒浸入你空寂的肺腑,清凉而又深沉,响起一串悲怆的回音,似你现在无望的哀。

你跌跌撞撞向亭台那边挪去,高瘦的身影,印过一丝漱涤尘世的苍凉。你凝立,默然不语。高举青樽的手悬停在半空。我震然,不过半世,你的手竟已是那般苍老,枯瘦的指节轻绕着冰冷的酒杯。杯内浊酒若清,郁澈如水,失手将青樽摔落,一地翻滚的碎片,再怎么努力也是无用功,无法愈合。低头凝望碎片,你仿佛已预知了自己的未来似的。一滴泪顺着酡红的双颊缓缓滑落,在空中划出一条绝望的弧线,冰凉透心的青砖上随即溅落出一朵无尽苍凉的水花。

与此同时,你仰天大笑,笑声萧然。

呵,你在笑什么??笑那当今愚昧无知昏庸糊涂的皇上?笑那只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丞相,笑那满朝追逐名利以己任的大臣们?亦或是,笑自己。      呵,你在哭什么??哭那全天下为生活所迫的黎民百姓?哭那满腹治国之道却无用武之处的才子?哭那摇摇欲坠满壁铜臭的江山?亦或是,哭自己。      分不清你已被泪水模糊的脸,只听你边饮酒边喃喃。

你是醉了,亦或未醉?

一瞬我明了,你的心已死,你的梦已碎,日日待在朝廷的你,饱尝官场的尔虞我诈、邪恶黑暗,早已化成一具悲愤的行尸走肉,渴望逃离。

叹息,摇头。我神色黯然地离开你,离开了这个囚禁你诗仙羽翼的牢笼,这个腐臭不堪的是非之地。

看着你漠然的眉目,心又一次被揪起,生生的疼。暗暗祈祷下一次相遇时——

淡然心境,明志泊远。

第三次与你相遇

第三次见你时,你已老年,豪迈不驯的老年。

莽山之中苍苍翠翠,桃红酒绿。山道上闪出一饮酒吟诗的白发老人。      站在你身后,却见你不经意回头,那是怎样的眼睛呵!。如同第一次初见,清澈纯净,毫无杂质可言,瞳仁是纯纯的黑,一如当年那个对我笑出酒窝的少年,仿佛时光逆流。

略一失神,却不料对上你的瞳。

我一回眸,便来到千年之前,来到你的身边。穿透时光的眼神,跨越千年的玄澈。冥迷之中,你我对视着。明澈的双眸,纯粹的眼神,自然而又干净。      你浅笑,对我。

这么久了,没料你还记得我 。

你面容虽苍老却晴朗,发线早已有白雪的痕,须发飘飘,眉目凛然,无比仙风道骨。然而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五官不再悲凄漠然,不再烦困纠结。取之而代的是你满面的幸福。

我知道,你逃离了那个并不适合你的世界,依你的性格更适合恣意的江湖,更适合月下饮酒以诗当歌的清闲生活,你是我心目中的神,你又怎会为了荣华富贵屈下你高贵的头颅?眉折腰事权贵 ,又怎会成就今天的你?

你我来到山下王姬的酒肆,在那层叠的亭台水榭,我们相对而坐,昔日的疼谁都不要提起。今天,酒溅长夜,瀚瀚甘醇就让我们痛痛快快地一醉方休,吟诗舞剑!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你我凝视良久,然后你举杯,朝天高吟,“今宵有酒今宵醉,待明日,笑问天!”

相视而笑,同时一饮而尽。

这一刻,久违的幸福,我不再渴求什么。

梦醒时分

挣扎着起身,嘴里似有淡淡清香,回忆着刚才那个梦,却又模糊,不知从何而起。

一个身影恍惚在我眼前摇曳。

我忽的想起„„

那名在高臣面前还可以悠哉喝茶的男子,那名可写出让皇上不顾寝食的美妙句的男子,那名用纯银般嗓子吟唱诗句的男子,那名曾经年少轻狂的男子,那名无论怎样都可以诗情满满的男子,那名才华横溢的男子„„.

哦,苏轼,我怎敢忘怀你。

你看——

每次看到那缺了一角的月亮挂在梢头,便想起你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每次下雨天看到那杜鹃声声啼叫,便想起你的“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每次浪花层迭波涛汹涌的狂烈大海,便想起你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每次听那魏晨用歌声细细诉说少年往事,便想起你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每次的每次,都会见你那细细的笑,挤进我的生活,连空气都充盈着你无处不在的诗情,恍恍惚惚又听见你那纯银般嗓子,起伏有致念那丝毫不逊色歌谣的美丽语句。看那岩上的梅花阵里,似有你的身影。看那微微徐来的请等,是否你的形峭?

花前月下,自斟自饮,饮酒作乐,以酒当歌。

忆苏轼,忆苏轼。

月下清酒,忆苏轼。

5、广东卷《纪念》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6、福建卷《圆形与星形》

圆满与心

用线围一个圆,无论在哪一个点上,轻轻的向圆心方向按下去,你会发现,少占了一些面积,却成就了一颗心。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

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的圆变得残缺了。

被贬黄州的苏轼以自己的灵魂为圆心,向内退守,成就了一颗追求精神的解放的心。

用线围一颗心,在最低落的那个点上,轻轻的挑起来,你会发现,你将要成就一个圆。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苏轼在人生的波折中,用内心的低谷成就了近乎圆满的的人生。

历史的画卷合上了,在人生中,我们用心追求圆满。

[简评]

“圆形与星形”的题目让许多同学觉得不知所云,无从下笔。但是,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既然“星形”是不确定的,何不将它定义为有一个尖的“心形”?这样就变得比较好处理了。星形,作者定义为心;圆形,作者定义为圆满。用一颗心成就一份圆满,就是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文中仍然使用“被贬黄州”、“修筑苏堤”这两个老事例,将两个事例构成递进的两个层次,阐释了在低谷中用心追求圆满的人生道理。文章中两个图形的形象与文章主旨密切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7、北京卷《说安》

说“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8、与苏轼相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文八:《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整理精校版)》1500字

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

作文辅导 1022 2022

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 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 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 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 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 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 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 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 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 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 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 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 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 “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五、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 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 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 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 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 心„„ 六、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 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 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 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 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七、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 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 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

”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 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 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

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 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 迈? 八、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 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 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 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 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九、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 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作文九:《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运用范文:苏轼《赤壁赋》》2700字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

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

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在他身

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地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地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漂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美丽的飞翔,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

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拒绝平庸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唯有发于心、慨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抨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苏轼之才,高于八斗,富过五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不仅样样精通,而且都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悠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于今日,则苏轼大概就是中国音协会长,画协会长,围棋九段,作家协会会长,文联主席„„然而这样的稀世之才,却被腐朽的封建王朝左迁,左迁,再左迁。

于是就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语,却也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忧伤;于是就有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然而又有谁能了解东坡那无奈而游山乐水的郁结?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狂放,只是谁又会去注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自嘲呢?

苏子的可爱与哀伤尽然跃于纸上,令我心痛,令我扼腕。我是多么想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轻轻走进苏子的世界,告诉他,别为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识英才而郁结,寄情于山水,纵情于傲物而无所待。用时则行,舍时则藏,无愧于人,无愧于心。

我的话苏子不曾听到,然而苏轼就已明白地纵情于山水之间了。他像每一个古人一样,尊崇而艳羡陶潜。然而我却因此而为他感到更多的悲伤。因为我知道。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文人总是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犹豫、徘徊。苏子想到了出世,就会增加犹豫与徘徊的痛苦。你想那陶渊明,我从来都质疑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来都质疑于他的“欲辨已忘言”,我总想在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面,加上一句,你会不为六斗米折腰吗?六斗不够,八斗呢?这总是有种酸溜溜的意味。我所钟爱的苏子啊,你怎能以此为效呢?

果然当苏子自以为毫无外物可阻,悠然无所累之时,山中的寺僧说了一句“放屁!”苏子愤而上山寻僧,却只寻来一句“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我现在还能想象苏子当时的面红耳赤。

所以我说,对苏子说,对柳永、李白、辛弃疾等一并说,学习庄子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物物不以物而物。请你们不要再痛苦,不要再悲伤,用行舍藏,摒弃那句“达则兼济天下”而引起的无限忧愁,安安心心地“穷则独善其身”,为中华儿女留下不朽的篇章吧。

作文十:《高考作文:变通运用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8600字

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丰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素材运用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因此让人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柔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6、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写苏轼的佳作

1、广东卷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在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编者加注:盗贼昼伏夜出,叫做宵小,现泛指坏人、小人)。“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2、北京卷《说安》           说“安”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月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在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声。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得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永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一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苏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的“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筑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面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与苏轼相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