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高等教育 > 艺术 > 大道之行也的之字【《24、大道之行也》1700字】

大道之行也的之字【《24、大道之行也》1700字】

时间:2020-01-10 09:15:0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24、大道之行也》1700字

24   《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①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2、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3、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写在下面。

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大道(      )之行(    )  天下为(   )公   选贤(   )与(      )能    讲信修睦(          )   故(      )人不独亲(    )其亲(       )

不独子(         )其子(    ) 矜(     )寡(     )孤(      )独(       )   皆有所养(         ) 男有分(       )   女有归(       )

货(   )恶(       )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       )于己   力(  )恶其不出于身(    )也  是故(     ) 谋闭(        )而(   )不兴(      ) 盗窃乱(   )贼(      )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

)大同(      )

5.本文选自《    •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是(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四书”是《   》《   》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    》中的两个篇章。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默写

(1)总说大同社会的纲领的句子是

(2)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句子。

(3)写出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句子。

(4) 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5)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8、课文阐述的“大同”的基本社会特征是什么?答:

9、“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0、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为现实?你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11、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理想的社会蓝图,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她却是两千年来萦绕于国人心中的一个梦。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的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①世及②以

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③;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④,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⑤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注:①大人:指天子诸侯。②世及:世代相传。③纪:纲纪,准则。④知:通“智”。⑤执:通“势”,职位。                         ————《礼记·礼运》”

12.给下面两个字注音。       笃(    )    禹(    )

(1)今大

(2)      (3)

14.选出下列翻译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译: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孩子。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译:所以奸诈之心生发,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译:(用礼)来标明民众应做的事情,(用礼)来考察民众做事是否正确。

D.如有不由此者,在孰者去。 译:如有不以礼为准则的人,在位者要将其黜退、罢免。

15、这段文字阐述了小康社会的哪些特点?

1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用“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挈领,然后分层论述,条理清晰,论理分明。

B、文章先从道理上解说社会的特点,然后列举事例加以说明,从而全面具体的阐述了小康社会的纲领准则。   C、文中所谓的“小康”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小康”含义相同。

D、文章简洁有力,论述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17、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作文二:《21大道之行也》1700字

21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的:

1、累一些重要的词语和文学常识。

2. 翻译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3. 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感知文意。反复朗读,力求背诵。

【学习难点】

初步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    ),字(      ),(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本文选自《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        )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是(      )(朝代)(       )(编者)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 篇。

3.你知道的儒家经典著作有 (                                                   )。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 修睦(  ) 矜寡孤独(  )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

2.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写在下面。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本文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

二、课堂研讨

(一)导入

(二)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整体感知。

1.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2.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

大道(        )之行(       )      选贤与(      )能

讲信修睦(          )               故(      )人不独亲(      )其亲

不独子(      )其子

矜(         )                      皆有所养(         )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       )于己                谋闭(        )而不兴(      )

盗窃乱贼(      )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

3.翻译句子。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自由朗读,背诵。充分感受本文的要点和主旨。

三、巩固延伸

1.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

⑵废疾者(废疾:     )

⑶女有归(归:    )

⑷谋闭而不兴(兴:      )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

⑹故外户而不闭(闭:     )

(7)大同   (同:         )

3.《大道之行也》选自             ,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4.《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5.默写。

(1)默写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够安居乐业的文字。

(2)默写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文字。

(3)默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

(4) 默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表意相近的语句。

参考答案

《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

课堂研讨

1.  “与”通“举”推荐     “矜”通“鳏 ” 老而无妻的人

2. 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  通“举”  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   动词,以……为亲 以……为子 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得到供养  .职业  憎恶  私藏  奸邪之谋  发生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3. 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

⑵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⑶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

巩固延伸

1. 略。

2. 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关门、锁门的意思⑺有和平的意思

3. 《礼记》、儒家、戴圣

4. 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5. 略。

作文三:《大道之行也18》5100字

初二语文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2011 年 1 月班级姓名学号 (学案 52 )24 大道之行也明心亭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积累吧 天才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一、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选贤与 选贤与能 . 男有分 男有分 . 二、 字词解释 幼有所长 幼有所长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矜寡孤独 .速度源于动力, 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明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全文。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寻幽径一、题目解说踏雪寻梅香引路,乘风觅柳絮牵途 踏雪寻梅香引路,1、通假字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2、古今异义 古义 大道之行也 .. 讲信修 讲信修睦 . 男有分,女有归 男有分,女有归 . 盗窃乱 盗窃乱贼而不作 . 盗窃乱贼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 故外户而不闭 . 3、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 选贤与能 选贤与能 . 故人不独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第 1 页(共 2 页)“ ,施行。题目的意思是“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 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施行的时候” 以此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施行的时候” 以此为题,不仅揭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 二、 作品简介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 《礼记》 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 , 而成,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 礼记》中的篇名, 而成,共 49 篇。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 。 礼运》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三、 背景资料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 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 zhà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事毕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 zhà) 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 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 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 “ “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逮也” 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译文: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 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 结束后, (译文:从前,孔于曾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 觉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 觉感慨长叹。 孔子的感叹, 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 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帅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说: 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 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 孔子回答说: 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设有赶上, ‘ 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老而无妻的人。 “矜”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今义 大路 修理、 修理、修整 返回, 返回,归还 混乱 偷东西的人 窗户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 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 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的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的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文章结构(板书) 四、文章结构(板书) 天下为公社会纲领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品德高尚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品德高尚的人。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为亲。 为亲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 壮: 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

初二语文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2011 年 1 月二、 句子翻译 1、 、 2、 、 3、 、 4、 、 选贤与能,讲睦修和。 选贤与能,讲睦修和。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讲信修 盗窃乱 讲信修睦 盗窃乱贼而不作 . . B A 盖简桃核修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C三、 课文背诵默写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男有分,女有归。 男有分,女有归。 大同。 大同。 撷英苑 掇花春来时, 掇花春来时,撷英佳苑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力恶其不出于身是谓大同 . 花之隐逸者也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故外户而不闭 .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 独 子 其 子 , 使 老 有 所 终 , 壮 有 所 用 , 幼 有 所 长 , 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熟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熟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 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后文中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后文中照应此句的是哪句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怎样实施“大道” 实现“大同” 2、怎样实施“大道” 实现“大同”?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 “ 说选拔品德高尚的、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 说选拔品德高尚的、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 “ 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该题的目的是理清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该题的目的是理清 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 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 货尽其用, (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 ( ( 人尽其力。 人尽其力。 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健身房 只讲不练终觉浅, 只讲不练终觉浅,绝知巩固要实践三、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A、“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 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B、 礼记》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 《礼记》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礼记》不是孔子写的。 《礼记》不是孔子写的。 文末“是故”要用乘上作结的语气读。 后要稍作停顿, C、文末“是故”要用乘上作结的语气读。“谋”后要稍作停顿,“故外户而不 一句后停顿应稍长。整个末句是全文的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 闭”一句后停顿应稍长。整个末句是全文的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 定。 本文骈散句交错运用, 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 故外户而不闭, D、本文骈散句交错运用,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故外户而不闭,是 谓大同”是散句 谓大同”是散句。 四、拓展阅读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以为礼,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 著有过, 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大道: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道: 既: ... 以睦兄弟 是谓小康 . . 2、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译为: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 A、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译为:每个人像敬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敬重其他老人, 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 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抚育其他的孩子。 B、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译为:所以奸诈之心发生,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译为:所以奸诈之心发生, 战争也因此而引发。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译为: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 C、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译为: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考 查他们讲信用的事。 查他们讲信用的事。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译为: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 D、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译为: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 免。 3、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属于下列那种句式(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属于下列那种句式( ” )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 D、倒装句 本段文字中说的“小康”社会和课文中说的“大同”社会有什么不同? 4、本段文字中说的“小康”社会和课文中说的“大同”社会有什么不同?一、选出加点字活用的一项( ) 选出加点字活用的一项(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A、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 . B、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第 2 页(共 2 页)

初二语文学案编写人:袁中霞审核人:詹晓燕2011 年 1 月《大道之行也》答案 大道之行也》 积累吧: zhǎ 积累吧:一、 jǔ zhǎngguā guānf ènwù二、1、 与”通“举” 举荐、选拔。 “ , 举荐、选拔。 2、培养 女子出嫁 造反 害人 门 动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3、能:动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 名词的意动用法, ……为子 为子。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年幼的人。 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年幼的人。 三、 四( 略) 健身房: 、、D 健身房:一、D 二、、D 三、 A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已经 ……和睦 叫做 2、A 3、 四、1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使……和睦 3、B 课文中“大同”社会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化描述, 4、课文中“大同”社会是对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化描述,而这里 的“小康”社会则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并进而进入阶 小康”社会则指的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阶段, 级社会。(意思对即可) 。(意思对即可 级社会。(意思对即可)第 3 页(共 2 页)

作文四:《24.大道之行也》1900字

24.《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  与:          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

(3)男有分,女有归  分: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        通        意思: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通        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      ),女有归(      )         (2)货恶(      )其弃于(      )地也      ....

(3)盗窃乱(      )贼而不作(      )      (4)大道(      )之行也    ....

(5)故外户而不闭(      ),是(      )谓(      )大同(      ) .....

(6)讲信(      )修(      )睦(      ) (7)故人不独亲(      )其亲(      ) .....

(8)不独子(      )其子(      )        (9)是故(      )谋闭而不兴(      ) ...

(10)矜(      )寡(      )孤(      )独(      )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填空

(1)《大道之行也》选自《             》,是     家经典之一,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    篇。《礼记》与         、         、         、           合为五经。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        》《        》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

6.给上题语句划分节奏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                       (2)                          (3)

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课文第一句中,“            ”是总提,“            ” “            ” “            ”是分述。选举社会管理者的标准是“      ”和 “      ”,即要求“          ”。(用一成语填空)

(2)文中体现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的句子是:

(3)“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说的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4)文中句式较整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5)《大道之行也》中,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9.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     )  矜(      )  分(      )  恶(      )

1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3)男有分,女有归。

(4)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B.《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49篇。

C.文末“是故”要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谋”后要稍作停顿,“故外户而不闭”一句后停顿应稍长。整个句末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D.本文骈散句交错运用,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散句。

12.谈谈文中所说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两篇文章在表达有什么区别?

作文五:《《大道之行也》》500字

《大道之行也》 ①大道: 行: ②〔选贤与能〕   与:

③〔讲信修睦(mù)〕修: ④〔亲〕

⑤〔矜、寡、孤、独、废疾者〕⑥分:

⑦归: ⑧恶: 藏: ⑨闭: 兴:

⑾乱: 贼: 作: ⑿〔外户〕⒀〔闭〕⒁〔大同〕:同:

(16)故: (17)独: (18)亲: (19)养: (20) 与: 古今异义

男有分,女有归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大道之行也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翻译句子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回答问题

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认识?

2、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4、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

子?

6、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

编纂而成。

作文六:《24大道之行也》2200字

24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礼记》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类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儒家经典著作,出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文  (二)、理解意思   (三)、领悟“大同“社会

三、初读课文

(一)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jǔ)能〕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

〔男有分(fè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二)学生自读课文,能够读顺课文

(三)教师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b.“故人不独亲„„„”“使老有所终„„”中的“人”“使”各统领其下两句和四句,其后一顿;

c.“货”“力”两字后一顿,表明观点; d.“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e. “是故”承上作结一顿;f.“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g.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学生齐读课文。

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课堂解决。

5、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6、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重点解释:

与,通“举”,选举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女子出嫁

恶:憎恶          闭而不兴:杜绝

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一)学生思考

(二)学生讨论

(三)课堂交流

一、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二、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全文的总括语

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根据层次一层一层地背诵。

讨论:你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哪些地方达到了“大同”社会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此,我们还应该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背解释并抄写2遍

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2、理解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点、难点:

3、积累文言词语。

4、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翻译。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2、学生背诵课文。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男有分①,女有归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3、检查课下注解: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与,通“举”。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女子出嫁。恶,憎恶。④〔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检查学生的口头翻译:

故人不独亲④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 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孩子能顺利成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

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 路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自己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二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选贤与能

2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陶后鲜有闻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下注解

2、练习三

作文七:《24、《大道之行也》》10900字

24、《大道之行也》

积累

(一)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二)关于“仁政”的诗歌积累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李隆基《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杜甫《有感五首》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陈子昂《感遇》

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      ——徐铉《早春左省寓直》

一、预习·导学

1. 积累文言词汇

(1)给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寡孤独(guān) ...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参照课本178页。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guān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培养)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

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

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

(4)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与今义

贼:古:害人。              大道:古: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偷东西的人。              今:大路。

归:古:女子出嫁

今:回归,回来。

2.文本感知

(1)《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四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鳏寡孤独 ,夜

不闭户 , 天下为公 , 老有所终 。

(2) 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近的语句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故外户而不闭。

(三)整体感知

1. 题目解说。

“大道”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题目的意思是“当大道施行的时

候”。以此为题,不仅提示了文章内容,而且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 朗读,翻译文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贤能有

才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不只

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让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让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

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

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这样一来,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

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称为理想社会

3. 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全文的总结语。

4. 本文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大同” )“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社会面貌?请划出有关文字

回答。

(“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 )

(四)研读探究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

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

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

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

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

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

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

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

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用自己的话归纳大同社会的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 如何评价“大同”理想?

(提示:对于先贤思想的评价,始终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联系历史背景看。)

“大同”理想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因素,这绝

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崇高目标,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

当然这样的理想也是从维护阶级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的,有其局限性。

3. 本文中的“大同”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

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

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了。不设统一答案,应各抒己见。 提示:“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

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

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

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

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25  杜甫诗三首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

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

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

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那么“一千个莎士比亚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有什么含义?

2、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之中,作品会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学

习唐代诗人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候,杜甫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不同。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杜甫为什么会被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内容总是与国家、民族、百姓的生活分不开,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关注、

对百姓的同情,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色彩。

杜甫的诗歌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社

会的变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

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

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

“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

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

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三、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

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

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

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

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

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

义,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

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

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

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

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

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dài )      (2)决眦入归鸟 眦(zì )

(3)白头搔更短 搔( sāo )    (4)浑欲不胜簪 簪(zān )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3)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凌:不尽    (4)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5)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三)背读

《望岳》。

第一层(首联、颔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第二层(颈联、尾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

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

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

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

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

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

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

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四)赏读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

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

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

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

天下的远大抱负。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

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第二课时

《春望》

一、吟读

二、译读

三、背读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

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

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

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

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

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

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

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

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

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

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

容易多了。

四、赏读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

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

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

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

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

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

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三、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学生齐背《望岳》。

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那么,怎样区分律诗和绝句呢?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

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

律诗,简称七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

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王安石的《书湖阴

先生壁》)。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

“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七言律诗的三、

四句和五、六句要对仗,《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箫鼓

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就是对偶句。

板书设计:

远望  所见:寄情于物

望岳          近望

翘首望景 忧

细望 所感:触景生情国

春望思

所盼:

低头思亲

所思: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

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

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

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

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

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

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

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

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头越过墙逃跑,老妇出门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

么凶狠,老妇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

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

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

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

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

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头告别。

五、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

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四、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

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

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

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

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

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

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

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

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

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

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

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

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

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

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

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

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

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

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

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

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

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

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

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

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

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

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

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

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

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

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

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

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

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

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六、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

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和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有一定的环境

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

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

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

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

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

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附: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宁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作文八:《大道之行也》12200字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梅河口第二实验中学    李艳秋

一、说教材

《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而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郑智华的一首歌《大同世界》引出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和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原文翻译排除字词、句子翻译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假如给学生提供原文翻译,让学生朗读它,并根据刚才的印象推断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背诵《桃花源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两千多年以前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三)个体领会,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在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翻译识记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式“由文中的“         ”句子,让我想到了“         ”。让学生进行赏析。比如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想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想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等。(这种方法发挥了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然后,在此基础上追问学生:“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特征的?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根据刚才得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又设计了两道发散思维题:1、孔子的“大同”社会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阐述看法,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二个问题是: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教师小结,激励学生。

本文也许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理想社会的文献,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康德说过:“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一是深邃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道德良知。”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我们会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初二语文《大道之行也》评课记录与反思

陈老师:1、本堂课的导入设计平淡却很有效。老师让学生背已读过的《桃花源记》引入课堂教学,这既为学习新课作了铺垫,又强化了所学知识的积累。紧接着提问《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是怎样的社会?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点,起到了较好的激趣作用,应当说这种导入是比较成功的。

2、教师将本课设置了六个问题,课前让学生将预习结果分组板在黑板上,从检查预习效果以及帮助学生完成对内容理解的角度来说,此环节是安排合理的,这样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书写能力、解题能力。

商榷:学生陈述答案时,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虑让其他组发表见解展开讨论,或许更能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思维。

孙老师:通过设计六个问题,重点突出,知识点落实到位,并且老师能引导适时的朗读,只是学生展示时声音较小。

杨老师:本堂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堂结构完整,知识点基本落实到位,不足点就是老师讲课声音不太洪亮,主动参与课堂的学生不是很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卢老师:老师讲课思路清晰,语速适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不过学生的展示还有待于老师进一步强调并引导,让展示自然、大方的学生做榜样。

张老师:能将本课与《桃花源记》进行比较,问题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对“大同”社会特征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还要强化朗读,学生可通过多样的朗读形式来展示,在读中感受、领悟、赏析。

张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知:课堂越开放,对自己教学越有利,因而,敢于

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开放性课堂是人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它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有话可说,课堂的话语权属于学生,课堂的主宰权属于学生。其实,这样一来的课堂对老师要求更高了,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是严峻的考验,老师一定要不断充电学习。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辛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者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正所谓:“呕心沥血探新路,吹尽黄沙始见金”,相信,我们如果有衡老师大胆尝试的魄力和精神,咱们的教育事业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开学伊始,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论学习;还邀请了县教研室的主任举行了新课改理论的讲座。9月7日,我还有幸听了同校老师的示范课:新颖的课堂模式,热烈的课堂气氛,机智的点拨……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间,我还听了其他老师的课,觉得启发很大。因而,我想借这次汇报课的机会,尝试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并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较短,理论性较强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难理解透彻。但我认为有点难度,正好可以给自己和学生们一个好的锻炼机会。于是,就按照教学进度,用这篇文章来上课。

上课前,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去预习课文。自己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结合课文注释,掌握课文大意。并布置了各小组的讨论题。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讨论题上。把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来组织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自主讨论、探究为主。

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没有我预想的热烈,有些小组的准备明显不够充分,答案过于简单。六个小组有两个小组准备充分,答案全面,还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两个小组回答还是比较准确,没有引起其他同学的异议。当然,也不能激起讨论,显得平淡。第一小组的回答比较简单。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补充的同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讨论氛围。可谓是有失有得。

仔细地回顾整堂课。认为这堂课虽然完成了预先设置的课堂教学任务,但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还很多。

1、学生的课前预习还不够充分,必须认真组织好课前预习。

从学生的讨论情况来看:有些小组的讨论还不够充分,讨论的结果较为简单,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深入。

2、学生还不够适应这种课堂模式。

有的小组组织展示小组讨论结果时,声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无措,课堂环节不熟。还要经常参与、锻炼,才能不断进步。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提高。

由于自己对这种课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触得不多。对学生的情况不够熟悉,个体、班级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充分的了解。在组织学生预习、讨论时,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评点也有不到位之处。没有营造出活跃、灵动的课堂气氛来。

以上是我自己对这堂课的一点浅陋想法,希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最后一课》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初一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里的一篇外国作品,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准备

1、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比较长,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二、   说教法

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   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   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对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出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     屏幕显示生字词,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     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了文字障碍。通过写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

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由于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五环节:协作质疑

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学生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教师可作引导提问,可以是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入,最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问题。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评课

张老师:李老师的课总体上是很成功的。她不是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地将课文过一遍,而是直截了当地设置了问题和练习,环环相扣地展开教学。教学意图是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消化课文,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构想。

卢老师:教师进而因势利导,由阅读转向了言语表现,使学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进入了想象空间,用语言描摹插图的构图。这堂课,学生表现出了探究和表达的兴趣与热情,内容充实、紧凑高效,展示了一个质疑、释疑、创新的完整过程。

孙老师:这是一节“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的课,我以为这也仍然是“探究性学习”。探究,体现的是积极、主动、深入认知的学习思维品质。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了上述学习思维品质,自然就是探究性学习活动。

陈老师:1.教态端正,教学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

2.能制作恰当的课件,使用效果好。

3.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强。

杨老师: 1.语言规范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

2.提问和练习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的。 张老师:1.学习小组的互助性学习效益较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2.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听说读写训练扎实,效果好。

《最后一课》该怎么上呢?在上课之前,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可以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篇老课文,课文的内容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如何分析,情节结构如何把握,教参,教案都很详细,网上更有无数的教案、课件、课堂实录。如果不想仔细

准备,随便找个课件就能上了。

也可以很难,无论是哪里的教案、课件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无非是先介绍作者、背景、体裁,介绍小说的三要素,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上课前、上课时、上课后,以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划分故事情节,再按照情节从头至尾一一分析,由开头的环境描写得出小弗朗士的天真、贪玩等及交待时代背景,由上课前的不同的氛围引出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上课后韩麦尔先生话语中主要句子的理解,到最后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表现。一溜下来,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也概括出来了。但这一过程呈现在课堂中就是一张一张多达数十张的幻灯片,上面不是知识的介绍就是一个一个问题及问题的答案。

也曾经在课改的初期,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用自主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是非常的热烈,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一个一个的答,是记忆中学生表现极其活跃的几篇课文之一。当喧嚣逝去,再回想当时的情景,反思这样的上法,就会产生疑惑,学生到最后到底学到了什么,学生得到了怎样的能力锻炼。因为尽管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参与其中的永远是那么几个积极份子,大部分学生只是作壁上观。

如今又要上这一课了,总想着应该上的不同以前,而且要真正的让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情感上是爱国主义的熏陶,能力上是概括能力,包括情节的概括和人物形象的概括及人物刻画的能力。

在上课时我以学生自己的感悟为主,不规定范围,方向,不提问,学生发现什么就说什么。突然发现学生其实能读出很多内容,但这样的气氛没能维持多久。因为作为老师的我,陷入了固定思维中,当发现学生讲到一句会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中的话时,我想到的是这句话是要考试的,得给他们统一的答案,马上上课的程序被打断,全班开始记笔记。还有就是当学生说到一定程度时,没法在深入时,需要老师提点,我却无法水到渠成。   所以即使一篇课文上了多遍,依旧有许多需要学习。

各位老师:

今天我就自己担任四年班主任工作以来的心得和体会来跟大家进行探讨和研究,其实我的很多经验和做法是跟在座的一些老师学的,比如邝根生主任、黄齐娟老师(广东省优秀班主任)、赵健涛老师等,因为我觉得这些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或者曾经担任班主任其间都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验,而且是比较成功的,那么我就借这几位老师的花献给在座的各位佛,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和处分违纪的学生?

学生违反纪律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归,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转变为好事?最近一年多来,我在班上大力推行这样一种处罚方式:对违反纪律情节比较轻的学生,我罚他上讲台唱一首好听的歌或者将一个动听的故事,对于违反纪律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我罚他们用正楷字写一份内200字左右的违纪心理报告,描述他当时的违纪心理,请大家注意心理报告书不是保证书更加不是检讨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种处罚方式的效果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第一:受这种处罚方式的学生一般不会对老师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因为他在上面唱歌或者讲故事时下面的同学会给他热烈的掌声,可以说他是在一种很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第二: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唱歌或者将故事,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对他的口才及胆量是一个考验和训练,写心理报告的学生要用正楷字来写间接的帮他们练字和培养了组织语言的能力。第三:可以令到学生的心

态更加积极、可以发掘到一部分学生的潜能。班上有一名男生小谢同学,平时不爱出声,有一次违反了学校的宿舍管理条例。他自己选择了罚上讲台将故事,结果他的故事讲得很流畅,而且情节生动,获得了同学们一阵有一阵的掌声,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在大庭广众表现自己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而且充分的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比别人差。我这种处罚方式是借鉴了魏书生老师、赵健涛老师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如何批评学生,怎样才能够令学生虚心接受批评?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的时候火气是比较大的,很容易在课堂上发脾气批评学生,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下不了台,而且我发现这种方法批评学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你做班主任的威严而心里不服气。后来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招数。第一招叫做:“退三进一”,我们看电视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老虎等凶猛的动物在进攻前首先是身体向后撤退,为什么撤退呢?是为了更好的向前进攻!我们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此谓之“退三进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刘心武先生在他的一篇作品中也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丑恶的罪犯也有他自己的心灵美!”,我们的学生再怎么调皮也不至于将他同罪犯等同起来吧? 我们班有个男生小黄,性格比较反叛,具体表现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概括:班主任说什么他都不乐意,班干部做什么他都认为不对!但是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爱踢足球,口才和反应能力都很不错,出黑板报也是个人才,有一次我们班与兄弟班踢足球,结果我们班以3:2胜了,其中有两个球是他进的,那么我当时立即把握住这个大好时机当晚就找他出来谈话,首先我就赞扬他今天在足球场上表现如何积极英勇,关键时刻连下两城,力挽狂澜,为班级的胜利奠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同学们一浪接一浪的掌声,之后我又跟他聊荷兰足球的全攻全守,巴西的艺术足球,聊到足球他特别来劲,聊完足球我发现他的脸上已经露出了春天般的微笑,之后我又跟他回顾在主题班会上他如何舌战群雄,面不改色心不跳,然后我有大力表扬他出的黑板报如何的别具一格,赞扬完后我发现他已经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这个时候我看准时机话题突然一转:“但是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你在班上那么有才干却没有一个人选你当班干部,你有没有冷静的思考过为什么?”然后我跟他一一分析原因,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点点头,到了后来他自己主动表态,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他出来长谈了一次,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学生在学习态度及与同学相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期中考试后他第一个跑到我家里来问自己的成绩,问自己的成绩有没有进步。高二一开学我起用该同学做班干部,做的很出色,而且曾经有一次考试进入过全级前十名。

第三个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我所带的高二(2)班在学习上从高一到现在,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都处于全年级九个班的领头羊的位置,而且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班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竞争环境。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积极的人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而且自学生来斗门中学军训的第一天我就把这样一个理念教给了全班学生,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我治理班级的整个过程中。为了配合这个理念,我自己为班级设计了两套独特的掌声,一套是用来鼓励自己的,一套是用来

鼓励他人的,通过这些理念和掌声,激发学生的斗志。学习上我大张旗鼓的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甚至是发难,要问到所有的科任老师当场回答不出你的问题、满头大汗的时候才算真正的动了脑筋。纪律上我积极主张邝根生老师提出来的“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马上进行疏导工作,这就是“法”和“情”的关系,法律不外乎人情,我们先将法律在讲人情,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则。班上有名男生小扬,有一次被班干部记名之后作出了很强烈的反应,他认为自己不过是迟到了两秒钟就被班干部记入了黑名单,觉得高二(2)班的纪律实在是太严了,甚至强烈要求调到其他班去,我把他违纪的事情做了处理,处理的当晚我就找他出来长谈,进行思想上的疏导工作,经过一晚的长谈后,在我没有要求他赔礼道歉的情况下他自己主动向主管纪律的班干部承认错误,鉴于他的进步我后来试用该学生担任班干部,结果他很成功的组织了几次班级大型集体活动,由对纪律很不满变成了对班级纪律积极维护。

第四个问题:如何正确的引导班级舆论?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生活和各项活动中,根据是非标准进行褒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演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这种集体舆论不是班主任的单向灌输,而是建立在全班占压倒多数的正确认识与言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扶正性和对全班成员都有感染力和道德上的约束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的方法是借力用力,借助集体的力量。举个例子:凡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监考过我们高二(2)班的老师都会知道在考试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学生提前交卷、更加没有学生作弊等违纪现象。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高一的时候我们班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的校服被别人偷过,针对这个现象我在班上召开过主题班会,班上对小偷偷我们班的校服事件都深恶痛绝,主题班会的内容是偷东西与作弊,利用辩论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考试作弊和小偷偷东西没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偷别人的精神财富,后者是偷别人的物质财富。甚至前者更加可恶。同时我还宣布,每次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全班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投票检举揭发在考试中有不规范行为的同学名单,结果这一招还真管用,考试从来没有学生作弊。真正触动学生的往往是集体的舆论,学生最不愿意的就是他在班级集体心目中的形象受损,

第五个问题:如何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做班主任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难道做班主任一定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班干部及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伞柄、支架和布,一个再好的伞柄如果没有支架的支撑是无论如何也撑不起一片天空的。记得有一次在班主任研讨会上,黄齐娟老师曾经介绍过给班干部戴高帽子的方法来培养班干部,这一招还是蛮有用的。我以前也用过这种方法,但用起来没有黄老师那么的得心应手,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在时间和场合上把握得不够好,经常在公共场合给班干部虽然可以激励班干部的斗志,但是无意中也会引起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不满情绪,认为老师过分夸大班干部的作用,听了黄老师的报告茅塞顿开,由公开场合逐渐变为地下工作者,给班干部带高帽子后班干部的

做事情的积极性高涨。但每一个人的情绪不可能永远高涨,班干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很容易沮丧,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教他们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举一个例子,有个班干部抱怨他举办的活动同学们反应冷淡,不够热情,比如他提出来星期六晚上在班上搞一台文艺晚会,结果表示要参加者寥寥无几,结果泡了汤。后来我问了其他班干部,为什么没有人参加,其他班干部说是他的工作方式令到很多人无法接受,他的工作方法多是命令式的,他说:星期六晚上搞文艺晚会,全班同学都必须参加” 很多刚上任的班干部或者新班主任都喜欢用这种语调,其实很多学生都不太接受这种方式,我教这个班干部用这样一种方法:首先讲出这次晚会的节目设想如何丰富多彩、整个晚会的安排等等将同学们的胃口先吊起来,提高大家的兴趣,然后最后来问大家:“同学们是觉得这周搞晚会好呢还是下周搞晚会好一点?”,这种方法叫做二选一,既暗示了晚会肯定要搞又给到全班同学商量时间的余地,而且以这种商量的语气讲出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他一讲完班上就讨论的很激烈,有的说这周、有的说那周。少数几个表示不参加,但大部分人都说下周好点有充分的准备,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但还有几个犹豫不决,在一个星期的筹备中几个不太想参加的同学也被感染了,最终的结果是这次晚会搞得非常成功,不仅如此还吸引了大批别班学生参加,后来别班也纷纷效仿我班,使我班的学生脸上充满了豪迈之感。同样的事情但在工作方式上改动一下取得的效果是如此的不同。

好了,今天我仅仅是湖光略影、蜻蜓点水般轻轻的点了一下,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文九:《大道之行也》4100字

大道之行也

——《礼运·大同篇》节选教学案例

广东肇庆中学  高二语文  程佳琳

一、教材分析

这套国学教材是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编订的中学国学教材的高二册,《礼记》是其主要内容。而《礼运·大同篇》又是《礼记》中的精华。读《礼运·大同篇》,学生们能从社会建设的层面认识到国学经典的价值内核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礼运·大同篇》选段,体悟文本思想。

2.掌握《礼运·大同篇》选段的要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诵读中体会国学气韵。

2.领悟《礼运·大同篇》选段对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构建的启示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领悟《礼运·大同篇》选段对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构建的启示意义。

四、课前预习

(一)读通文本

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本字词。

(二)理解文本

反复阅读文本,思考以下两个题目:

1.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孔子非常推崇“礼”,为何“礼义为纪”,还会“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1分钟)

“今天,我有一个梦。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

曲径成通衢,圣光披露,生灵共谒。”这是50年前一位叫做马丁·路德·金的西方民主战士的梦想。而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方,有一位圣人登临喟叹,道出——大道之行也——这属于东方仁人志士的梦想。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运·大同篇》,探一探属于我们东方人最初的梦想。

(二)诵读经典,荣享国学气韵(10分钟)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诵读。(3分钟)

课前选班上朗读好的学生做好朗读准备,课上为其他同学做示范朗读。读完之后,请这位同学讲讲诵读技巧。

诵读技巧明确:理解文意,把握停顿;

揣摩情感,注意抑扬;

怀着对经典崇敬的心情大声朗读。

(板书:停顿、抑扬、崇敬)

2.请同学带读。(5分钟)

示范朗读的学生逐句带读,其他同学跟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巧。

3.集体诵读。(2分钟)

全体同学一起诵读,体会国学气韵。

(PPT展示诵读流程)

(三)解读经典,领悟国学要义(13分钟)

1.提问:大家课前预习了这个文段,思考了留给大家的思考题,现在我们请同学们来说说,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分别有什么特点。请大家尽量用文本中的词语来归纳。(6分钟)

明确: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得其所、各尽其力、谋闭不兴

小康社会——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城郭沟池、礼义为纪、以功为己、谋用是作

(PPT展示题目和答案)

2.孔子非常推崇“礼”,为何“礼义为纪”,还会“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7分钟)

(此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学过的《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论语》部分讲到的“礼乐”的内容,从“礼”的本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礼”的本质是维护等级制度,调和矛盾,使各行其道。

“礼治”的要义是对统治者进行道德约束,实行仁政,在“大道既隐”的社

会下,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PPT展示题目和答案)

(四)评析经典,传承国学精髓(约14分钟)

经典流传到当代依然闪烁着它的光芒,而经典只有与当代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延续它的生命力。如今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下面大家来讨论下面这个话题:

《礼运·大同篇》选段,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启示。

(PPT展示题目)

明确:此题为开放式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人才的任用;思想道德的教化;法纪的规范严明等。

答案示例:

近年,新闻经常曝出“扶老人被讹”的事件,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人蒙受不白之冤,让大众寒心。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下,拜金主义的观念在不少人的思想中滋生。一些人在利欲的驱使下冲破了道德底线,利用他人的善心谋取一己私利。所以,我们亟需《大同》中“讲信修睦”这之类的信条来帮人们重树道德观,倡导社会 “诚信” 的风尚。

(五)结语(约3分钟)

认清明日去向,不忘昨日来处;心怀家国梦想,传承文化精粹。最后,请全班同学再一次诵读《大道之行也》,畅想一下美好的“中国梦”。

【板书设计】 诵读技巧:

停顿

抑扬

崇敬  大道之行也 (PPT展示区)

中国梦启示:    选举人才    睦邻友爱    讲信修睦    礼法为纪   赏罚分明

……

六、附录

《礼运·大同篇》选段原文、注释及翻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