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各类材料 > 《为一个人改变(人物介绍)》400字|是个人物

《为一个人改变(人物介绍)》400字|是个人物

时间:2019-10-20 09:24:1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为一个人改变(人物介绍)》400字

我要发小说了,下面是人物介绍。(都是四年级二班的)

雪:原名虞雪梅,女孩,在班上成绩第二,是数学科代表。擅长画画、下棋、音乐、英语。爱哭,表达能力良好。

杰:原名郭豪杰,男孩,在班上成绩第一,是语文课代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喜欢说别人不懂得话。表达能力良好。

露:原名孙雨露,女孩,在班上成绩属于差,是生活委员。性格活泼,不擅长表达。

丹:原名杨丹,女孩,在班上成绩优秀,是文艺委员。小巧玲珑,活泼可爱,表达能力强。

好:原名陈好,女孩,在班上成绩中等,整天无精打采的,很少和别人说话。

琪:原名谭梦琪,女孩,在班上成绩优秀,是组长。这个人没法形容。

楠:原名王楠楠,女孩,在班上成绩第三,是学习委员。活泼开朗,善于管理。表达能力强。

欢:原名王欢,男孩,在班上成绩偏差,调皮,爱哭。不擅长表达。

凤:原名吴巧凤,女孩,在班上成绩优秀,是组长,开朗,坚强、勇敢。表达力良好。

江:原名王江,男孩,在班上成绩优秀,是班长,活泼开朗,勇敢。不善于表达,善于管理。

作文二:《最后一个微笑「人物介绍」》400字

最后一个微笑ﻩ ﻩ  人物介绍ﻩ ﻩ  女主角:ﻩ ﻩ  ?(本文最重要的女主角)ﻩ ﻩ  静(?的情敌)ﻩ ﻩ  男主角:ﻩ ﻩ  越(本文与?有重要关系的男主角)ﻩ ﻩ  乐(喜欢?,但只是一厢情愿,为了自己喜欢的人,去陷害?喜欢的男孩子,而且那个男孩子是他的好朋友,?喜欢的男孩子暂时保密)ﻩ ﻩ  配角:ﻩ ﻩ  雅(女,帮?追求越的重要女女)ﻩ ﻩ  慧(女,喜欢乐,为了乐,不择手段地陷害?)ﻩ ﻩ  强(男,应该系和本文扯得上点关系的男配角吧)ﻩ ﻩ  涵(男,也应该是和本文扯得上点关系的男配角吧)ﻩ ﻩ  前奏:ﻩ ﻩ  如果有一天,一个男生对你微笑,这个男生似乎对你有一点点feel哦~但是,如果一个男生给了你最后一个微笑,就证明,这个男生不再喜欢你,知趣的你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了吧……………………ﻩ ﻩ  —————————————————————————————————————ﻩ ﻩ  随后推出«最后一个微笑⒈» ﻩ ﻩ  敬请期待……ﻩ ﻩ  第一次写小说,还望大家多多支持……

作文三:《感动人物的介绍》500字

感动人物介绍

始终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以最严谨的作风投身班级工作,怀着最热情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这就是他。

在学习上,踏往理想殿堂的他,不曾停歇追逐的步伐。在课堂上,他总能紧跟老师的步伐,在课堂上活跃自己的思维。在课后,当其他同学在玩时,他总能很好地利用好课余时间。

在班级事务上,事无巨细,他总能竭尽所能给予帮助。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无论班里同学有什么困难,第一时间可以找他。因此在短短1个月时间里,他赢得了班级同学的信任,成功担任了班长,这也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

在社会实践上,他总是最积极地着眼于每一个平台。精心挑选完社团后,在不耽误学习之余,他在社团中不断学习、成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份工作累却很有意义,在社团让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他相信一年后的自己和现在会全然不同。

另外,在开学初期时,他积极入党,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

他的激情将挥洒在风雨相随的漫漫征途,他的卓越将定格在每一个与他携手并进的人心中!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立志以坚韧的能量,用一个大丈夫广阔的胸怀,在管理学院的舞台,发光发热,用最实际的行动告诉身边的同学,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nothing is impossible!

作文四:《人物介绍(小说中的人物)》500字

韩微雨:一个活泼可爱,心中只以音乐最为重要,18岁的她进入了一所音乐大学,那是她梦寐以求的,她甚至可以放弃一切。她唯一希望的是,她的妹妹可以原谅自己。她的善良成全了别人而自己一个人默默哭泣。她发现她不再认为音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时候,她又因病而痛苦。她的一语一笑都是那么的坚强。虽然最后她离去了......她的灵魂时时刻刻在皓的身边保护着她ﻩ ﻩ  韩微雪:一个可怕的女孩。心中只有嫉妒。被遗弃在一幢大楼,被韩微雨的的父母抚养。她一直以来嫉妒雨,因此发誓什么都要胜过她,但是当她发现自己错时。已经太晚了,在同一所音乐大学中,她第一次伤心而有后悔的哭泣。但是这时的雨,已经睡了,在那片杨柳枝条下微笑着走了......然而雨的灵魂出现在了她的面前....ﻩ ﻩ  蓝皓:在那所音乐大学是一位冷酷的舞王,他和雨一样只在乎音乐,可是当他遇见雨,他发现音乐是那样重要,但是雨在他心中更为重要。但雨因为病魔的缠身所以以音乐为借口假做了坏人。他和雪在了一起。可是当雨离开后,雪告诉他一切,他才明白他错了......他似乎觉得雨常常出现在他身边,可又不曾见到,他以为那只是梦ﻩ ﻩ  我写的是一篇小说,情景分很多部分的,但要给我一定的时间写。希望大家期待我的佳作吧。呵呵!!ﻩ ﻩ  名字叫做《雨的灵魂》。

作文五:《人物介绍》5800字

Martin Luther King,who was born in 1929,is well-known to us all as a freedom fighter.He fought for politied rights for black people in the USA.He demanded that blacks should't be treated as slaves but should have equal rights. he led many demonstrations against racial discrimination.Although he was often beaten or arrested,he consisted that the black should be equally treated."We have waited 340 years for our rights!We find it difficult to wait.This 'wait' 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Hesaid.It  inspired the black a lot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In 1963,he gave the famous speech "I have a dream" in Washington

D.C.,whichinspird people to fight for equality.Then he receiv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64. King was murdered in 1968.During his life,he put his heart and soul into fighting for equalities and he had already changed the society.

康多莉扎·赖斯

她是继克林顿政府的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也是第二位非裔国务卿。赖斯能讲流利的俄语,是苏联武器控制问题专家。她还学过9年法语,能弹一手好钢琴。

罗萨·帕克斯

“她静静地坐在那儿,然后世界就为之改变”。

1955年12月1日,42岁的黑人妇女罗萨·帕克斯拒绝在公共汽车上站起来为白人让座,因而违反了种族隔离法,随即被捕。法院判处她14美元的罚款,但她拒绝这么做,并在法庭上对种族隔离提出了挑战。这一事件引发整个美国黑人族群为争取人权而奋起抗争。195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公共汽车上种族隔离的做法违背宪法。这最终导致1964年《联邦民权法案》的出台,该法案禁止公共场合的种族歧视。

马丁·路德·金

45年前铿锵有力的《我有一个梦想》至今仍回荡在人们耳边,马丁·路德·金因此名垂青史。作为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他领导25万人向华盛顿进军“大游行”,为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和就业,这一切为他在1964年赢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有一个梦想》之后,马丁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

杰西·杰克逊

人权运动家杰西·杰克逊牧师曾于1984年和1988年参加了民主党内的候选人选举,1984年在黑人选民集中的首都华盛顿和弗吉尼亚等5个选区胜出,1988年在密西西比州的得票率高达45%,掀起一股不小的旋风。美国民意调查中,被问及谁是最重要的黑人领袖时,15%的受访者选择了杰西·杰克逊。

科林·卢瑟·鲍威尔

原美国国务卿,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四星上将。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任该职的黑人,也是最年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由于在海湾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他获得美国的最高荣誉——金质勋章。鲍威尔把非裔从政的历史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杰奇·罗宾逊

他是第一位出现在美国职业体育联赛中的非裔美国人。1947年,他披上了布鲁克林道奇队的球衣,成为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第一个非裔球员。有作家评论说:“罗宾逊在那个年代告诉所有美国人,一个黑皮肤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奔跑在棒球场上的,美国是无所不能的。”

埃尔文·约翰逊

“魔术师”约翰逊将更多的理念、智慧和技巧带到了篮球场,使得篮球运动的观赏性和竞争性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约翰逊无疑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球星之一。

卡蒂斯·库克斯

库克斯最令人佩服之处,在于肯从中量级拳王宝座走下来进入教坛,并兢兢业业服务拳击运动40多年,成为拳坛导师。他也因此入选声望最高的国际拳击名人堂。

穆罕默德·阿里

20世纪拳坛诞生的最伟大的英雄,曾3次获得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1980年10月阿里对阵霍姆斯的一场比赛,全世界的电视观众多达20亿人。对今天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一代拳王给他们的印象,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哆哆嗦嗦点燃火炬的令人沉重的一刻。

杰西·欧文斯

1936年柏林第11届奥运会上,他独获100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接力4块金牌,创造了一人在一次大赛中独得4枚奥运金牌的奇迹。

泰格·伍兹

在很多黑人不被允许参加高尔夫比赛的时代,泰格·伍兹完成了自己的锤炼。1997年,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名人赛冠军,奠定了自己在美国乃至世界的王者地位。泰格·伍兹是全球收入最高的男运动员,福布斯曾预计他在2010年前将成为一名10亿美元级富豪。

科比·布莱恩特

1996年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N BA,他在N BA的12年里,常规赛得分王、常规赛M V P、全明星赛M V P、扣篮冠军……几乎所有的荣誉都得到了。他被誉为最接近“篮球之神”乔丹的人,单场砍下81分的纪录,在NBA联盟现役球员中无出其右。

威尔特·张伯伦

美国职业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也是NBA历史上第二位取得伟大成就的中锋球员。

卡尔·刘易斯

他被誉为“欧文斯第二”,美国黑人田径超级巨星,共参加4届奥运会,捧回9枚金牌。

威利·奥雷

1958年1月18日,威利·奥雷成为第一个加入职业冰球联赛的黑人球员,他因为病毒感染而右眼失明。在他参加的比赛中,极端种族分子曾把一只黑色的死猫从看台扔到了冰场

上。尽管奥雷的运动生涯历经坎坷,他踏出的这艰难一步,为后来的非裔运动员铺平了道路。

阿瑟·阿什

阿瑟·阿什生于有强烈种族隔离传统的城市里士满,他是第一位非洲裔的美国戴维斯杯队员,也是第一位世界排名第一的黑人网球运动员,在那年美网公开赛的颁奖礼上,他的冠军感言猛烈抨击了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

迈克尔·乔丹

无论后来N BA世界里如何英雄辈出,迈克尔·乔丹仍是公认的全世界最棒的篮球运动员。他所创下的神话,至今仍广为传颂。

泰拉·班克斯

杰出的黑人超级模特,会说话的眼睛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她在竞争激烈的模特生涯中一直处于不败之地。她一直是美国顶级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V ictoria'sSecret)最宠爱的模特,先后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50名女人”。同时她的头脑也让她年龄渐长之后仍能将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她创立了T yraBanks奖学金,并有自己的公司,由她制作并主持的选秀节目《A me ricannexttopmodel》(美国超模大赛)已举办了11季。

王子

他可能是历史上最多才多艺的音乐家。王子是当前唯一纵横驰骋于摇滚、流行、R & B、电子、说唱和黑人灵歌等多个领域的音乐人。评论家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王者‟,但只有一个„王子‟!只有他可以挑战传统,可以漠视乐坛的所有规则。”

乌比·戈德堡

公认的好莱坞真正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实力派演员,主演过《修女也疯狂》,因《人鬼情未了》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丹泽尔·华盛顿

在好莱坞的黑人影星中首屈一指。曾有人评论他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

塞缪尔·杰克逊

从跑龙套开始,一路成长为大明星。1981年凭借《丛林热》中那位嗑药成瘾的流浪汉成为戛纳影展第一位黑人最佳男配角。1994年的《低俗小说》让他获得奥斯卡与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西德尼·波蒂埃

第一位好莱坞黑人巨星,他的少年时期正是美国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阶段。1963年的影片《野百合》为他赢得了第3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这是首位黑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为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哈蒂·麦克丹尼尔

1939年,因在经典巨作《乱世佳人》中出演奶妈玛格丽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她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奖的黑人演员。由于奶妈一角的成功,哈蒂后来几乎垄断了银幕上所有的黑人保姆角色。

埃德·布莱德利

美国《60分钟》首名黑人主持。一生19次获得艾美奖肯定,被前总统布什称赞为“我们时代最有成就的记者之一”。

理查德·赖特

黑人作家,揭露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向社会提出控诉和抗议,因而成为上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因长篇小说《土生子》享誉美国文坛。

奥普拉·温弗莉

最有权力的“脱口秀”主持人,已获得超过40个艾美奖,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控股哈普娱乐集团的股份,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

吉米·亨德里克斯

他是吉他之神,虽然他的成名生涯只有短短4年,但他对电子摇滚吉他技巧的贡献,比他之前或之后的任何人都要多。他疯狂的演奏与疯狂的人生是一体的,吸毒将两者都终止了。

伊尔·布拉格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出身贫寒却勇敢勤奋,功绩卓越。

摩根·弗里曼

弗里曼是美国黑人演员中少数不会被限定在专门为黑人所写的角色中的明星。他曾在迈克·华莱士的60分钟访谈中说:“我将停止称呼你为白人,并且要求你停止称我为黑人。”

1987年以《花街传奇》皮条客一角获纽约、洛杉矶及全美三大影评人协会最佳男配角与金球、奥斯卡提名,1989年因《为黛茜小姐开车》而声名大噪。

比莉·荷莉戴

最著名的爵士乐女歌手,甚至在她逝世40年后,还是如此。她是美国音乐史上的奇葩,悲惨的身世、跌宕的经历以及远算不上完美的职业生涯,都没能阻挡她成为无数爵士女伶中最著名以及影响力最大的一位。酗酒、吸毒、入狱、被强奸以及在事业巅峰期的自毁,都不能掩盖她即使倒嗓仍旧唱彻大众心声的美好声音,那种令人心碎的美至今仍打动无数人的心。

戴安娜·罗斯

日前,R & B天后碧昂斯将在电影里出演传奇巨星戴安娜·罗斯。正是有了戴安娜·罗斯,才有了R & B在流行音乐中的呼风唤雨。最后说一句,她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偶像和老师。

哈莉·贝瑞

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后,7次入选美国《人物》杂志评选的“50个最美丽的人”。2008年,她被《Es quire》杂志评为在世的最性感女人。

雷·查尔斯

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把自己早年在黑人教堂里所学的福音音乐的精神与曲调忧郁的布鲁斯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立了全新的音乐流派——“灵乐”,因此被尊称为美国“灵乐之父”。

托尼·莫里森

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艾丽丝·沃克

当今美国文坛上最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之一。1982年她创作了自己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紫色》,引起美国评论界广泛关注,评论家称其为一部具有永久重要性的美国小说,是一部罕见的作品,她因此获得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他的音乐在世界回响了将近80年,至今无人可及。每一本关于爵士乐的书,都会提及他的名字。他对于爵士乐的重要意义,就好像古典音乐的巴赫、摇滚乐的猫王。

艾迪·墨菲

他擅长扮演玩世不恭油嘴滑舌的角色,并因此在《贝弗利山警探》中获得巨大成功。一

些艺术家,如著名导演斯派克 ·李等人甚至公开呼吁墨菲利用自己的影响说服派拉蒙公司任用更多黑人演员。

兰斯顿·休斯

黑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杰出代表,被公认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他曾出访苏联,到过中国,自称见过鲁迅。除诗歌外,他还写剧本、小说、政论,谈论爵士乐,整理黑人民间文学,作品总数在50部以上。

B·B·金

亚特兰大奥运会最让人惊异的事情之一,就是闭幕式上出现了音乐化石B·B·金,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布鲁斯音乐家之一,号称“布鲁斯之王”。2003年,滚石杂志评选历史上的百名吉他大师,他又位列第三。

詹姆斯·布朗

“灵歌教父”,他在疯克、蓝调、迪斯科以及说唱音乐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其音乐生涯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人。

JAY-Z

自1996年出道以来,迅速地成为整个东海岸说唱音乐的统帅级人物,他不仅是最顶尖的说唱歌手,还是最出色的音乐制作人之一。

迈尔斯·戴维斯

拥有世界上温度最低的那只小号。这位冷爵士大师的演奏缓慢、幽怨,音色中具有些许神秘特质。他又叫“黑暗王子 ”,是当今小资最爱的爵士乐手。

克里斯·加纳

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其同名自传。

保罗·罗伯逊

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社会活动家。1925年于纽约哈伦剧院举行第一次黑人灵歌独唱会,以优异的声乐天赋和艺术才能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威尔·史密斯

当今好莱坞黑人演员中片酬最高的男星。他得过数次格莱美大奖,主演过电视连续剧,还主演了数部打破票房纪录的大片,比如《黑超特工》和《全民公敌》。2007年,他曾表示要参与竞选美国总统。

罗伯特·约翰逊

首位身家过亿的非裔企业家。他创办了专为黑人服务的电视台BET,收视人数达到8000万,在黑人中的认同率超过90%。不仅如此,它还是美国有史以来经营得最成功的黑人公司,2000年11月,约翰逊以30亿美元将BET卖给维亚康姆传媒公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10亿富翁”。

昌西·贝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知名揭黑记者,2007年8月2日遭枪杀。由于他生前仗义执言,在奥克兰草根中享有很高声望,他的惨案令各界震惊。

斯坦利·奥尼尔

他是黑人担任大型企业高层领导的典范。2002年,51岁的奥尼尔被任命为美林C EO。通过不断的灵活调整,这位《财富》500强企业中屈指可数的黑人C EO,成功地改变了华尔街三大投行之一的美林。

作文六:《人物介绍》11100字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泰勒

全名: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又译作: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出身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考上哈佛大学法律系,但不幸因眼疾而被迫辍学。1875年,泰罗进入费城的一家机械厂当徒工,1878年转入费城的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当技工,1884年升任总工程师。1898-1901年泰罗受雇于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1901年以后,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写作和演讲上。1906年担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主席职务。泰罗的代表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年)、《车间管理》(1903年)、《论成功之道》(1909)和《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工作定额

要制订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就必须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方法是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同时选择最适用的工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消除错误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作为标准。然后,累计完成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些操作的标准时间,据此制订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了有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该公司有75名工人负责把92磅重的生铁块搬运30米的距离装到铁路货车上,他们每天平均搬运12.5吨,日工资1.15美元。泰罗找了一名工人进行试验,试验搬运的姿势、行走的速度、持握的位置对搬运量的影响,以及多长的休息时间为好。经过分析确定装运生铁块的最佳方法和57

%的时间用于休息,使每个工人的日搬运量达到

47至48吨,同时使工人的日工资提高到1.85美元。

2 标准化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做过有名的铁锹试验。当时公司的铲运工人拿着自家的铁锹上班,这些铁锹各式各样、大小不等。堆料场中的物料有铁矿石、煤粉、焦炭等,每个工人的日工作量为16吨。泰罗经过观察发现,由于物料的比重不一样,一铁锹的负载大不一样。如果是铁矿石,一铁锹有38磅;如果是煤粉,一铁锹只有3.5磅。那么,一铁锹到底负载多大才合适呢?经过试验,最后确定一铁锹21磅对于工人是最适合的。根据试验的结果,泰罗针对不同的物料设计不同形状和规格的铁锹。以后工人上班时都不自带铁锹,而是根据物料情况从公司领取特制的标准铁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堆料场的工人从400-600名降为140名,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提高到59吨,工人的日工资从1.15  美元提高到1.88美元。

3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这样的工人:他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他愿意去做。要根据人的能力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并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4  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罗认为,工人磨洋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报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劳动的数量。计件工资虽能体现劳动的数量,但工人担心劳动效率提高后雇主会降低工资率,从而等同于劳动强度的加大。针对这些情况,泰罗提出了一种新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其内容包括:①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②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比正常单价高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③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泰罗认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会大大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甘特

甘特

亨利·劳伦斯·甘特(Henry Laurence Gantt,1861—1919)

甘特出生于马里兰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南北战争使美国避免了分裂,却招致了甘特家庭的贫穷。幼年的艰辛,使甘特明白了勤奋、简朴、自省、奋斗的意义所在。1880年,当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时,他明白,大学的学习所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一边在自己原来的母校麦克多纳预备学校任教,一边在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持续学习,到1884年,他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在麦克多纳从事自然科学和机械技术教学的阅历,对他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大影响。1887年,甘特来到米德维尔钢铁厂任助理工程师,在这里,他结识了泰罗,并在后来和泰罗一同去了西蒙德公司和伯利恒公司。尔后,甘特同泰罗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科学管理情况,直到分开伯利恒为止。1902年以后,甘特离开了泰罗,独立开业当咨询工程师,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特放弃了赚钱的企业咨询,为政府和军队充当顾问,对造船厂、兵工厂的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因为甘特在战争期间的贡献,他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服务优异奖章。

【与泰罗的合作及相处关系】

甘特是泰罗创立和推广科学管理制度的亲密的合作者,也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之一。甘特提出了任务和奖金制度,发明了甘特图,即生产计划进度图。甘特十分重视工业中人的要素,因而他也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甘特是在泰罗指导下开始管理研究的,并为帮助泰罗创立科学管理原理做出过重大贡献,但他后来分开了泰罗的研究行列。他要比泰罗更关心工人的利益。甘特与泰

罗的合作是在争吵和论辩中发展起来的。亨利·甘特作为泰罗的助手,在泰罗的众多追随者之中,甘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泰罗同事多年,并且深得泰罗制的思想精髓。但是,与泰罗相比,他处理情况的方法要渐进或许说温和得多,这一点泰罗是不大满意的,在泰罗眼里,甘特仿佛有点态度暧昧,因而,二人常常发生一些争执。尽管如此,甘特依然是泰罗创立和推广科学管理的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因为甘特的思想方法以及处事风格上与泰罗的不一致,所以,管理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把他称为“最不正统的”追随者。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比较巧妙,象巴思和泰罗的那种关系固然是合作的模范,但象甘特和泰罗的关系又何尝不是模范?假如说,巴思是一种“粉丝”式的合作,那么甘特就是一种智者式的合作。他们都对各自的工作有深刻的明白理解,也都很钦佩对方的成绩。在对管理学的贡献上,甘特不亚于泰罗,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看来,正是甘特对泰罗的质疑和批驳,恰恰成了他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因为甘特在一些情况上的“不正统”,才使得科学管理运动有了愈加丰厚和合理的内涵。

【提出“奖励工资制”】

在企业管理方面,甘特提出的奖励工资制有着很大影响,人们通常称之为“任务加奖金制”(taskworkwithbonus)。泰罗的差异计件工资制着眼于工人个人,甘特则与泰罗不同,着眼于工人工作的集体性,所提出的任务加奖金制具有集体鼓励性质。甘特以为,泰罗的方法促进了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但不能促进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合作,而是促使工人进行单干。甘特在他的《劳动、工资和利润》中,阐述了他的任务加奖金制设想。依照任务加奖金制的设想,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定额,能够拿到规定报酬,另加肯定奖金(如50美分)。假如工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定额,则不能拿到奖金。假如工人少于规定时间完成定额,则按时间比例另加奖金。另外,每一个工人达到定额规范,其工长能够拿到肯定比例的奖金;一名工长领导下的工人完成定额的人数越多,工长的奖金比例就越高。假设一个工长领导10名工人,其中有5人能够完成定额,则工长拿0.05×5=0.25美元的奖金。但假如有9人完成定额,则工长拿0.1×9=0.9美元奖金。甘特所设计的这种奖金制度,对于工人来说形成了根本工资的保证,对于工长来说改正了他们的管理方式。过去,工长对工人处于对立状态,而甘特的方法第一次把管理者培训工人的职责和工长的利益结合了起来。工人完成定额后给工长发奖金,使工长由原来的监工变成了工人的教师和帮助者,把关心生产转变成关心工

人。这一点使甘特的设想成为人类行为早期研究的一个标志。依照甘特自己的说法,工长奖金的目的就是“使才能差的工人达到规范,并使工长把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和人身上”。

对于甘特的奖励工资制,泰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甘特的这一制度性质略微温和一些,这就使它灵敏得多,在差异计件工资制不舒服用的多数状况下,也能适用。在科学管理的推行进程中,从旧有的计日制工资下的缓慢工作速度,过渡到科学化的高速工作,肯定会出现一段困难而微妙的转变。甘特的制度在这里特别有用,它能够使工人们从原来计日制下的缓慢步伐,平稳的逐渐加速过渡到新的制度之中。因而,泰罗以为,甘特的奖励工资制,在旧有的计日工资制与新的差异计件工资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另外,在某一岗位工作不稳定或任务多样化的状况下,甘特的制度能够减少工人的心理压力。后来的管理学家,对甘特这一制度的评价,同泰罗有所不同。笔者以为,泰罗的差异计件工资制过于理性化,在现实中操作起来有较多的条件约束。而甘特的制度更多的考虑到现实要素,可操作性更强。特别是甘特的设计在工人未完成定额的状况下,不存在降低计件率的弊端,所以,甘特的任务加奖金制,在现实中的使用范围,要远远大于泰罗的差异计件工资制。读者假如比照阅读泰罗制中有关差异计件工资制的设计,就能够领会到二人的差异。或许,甘特与泰罗的争论,正是这种差异惹起的。正是泰罗那种完全理性追求尽善尽美的勤奋,使科学管理占据了理论上的制高点;而正是甘特那种现实主义的顺应现状的勤奋,使科学管理具有了实践中的可行性。二者相得益彰。

【发明了甘特图】

甘特为管理学界所熟知的,是他发明的甘特图(GanttChart)。因为甘特过去当过教员,因而他留神用图表方法对管理进行生动的说明。在早期,他用水平线条图说明工人完成任务的进展状况,每天把每个工人能否达到规范和获得奖金的状况用水平线条记录下来,达到规范的用黑色加以标明,未达到规范的用红色加以标明。这种图表对管理部门和工人自己都有帮助,因为图表上记载了工作的进展状况以及工人未能得到奖金的缘由。管理部门能够依据图表指出毛病所在,并把进展状况的资料告知工人;而工人则能直观的看到自己的工作效果。因为这种绘图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甘特又进一步扩大了这种图表的范围,在图表上增加了许多内容,包含每天生产量的比照,成本掌握,每台机器的工作量,每个工人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及其与原先对工人工作量估量的比照状况,闲置机器的费用,

以及其他项目,使这种图表发展为一种适用价值较高的管理工具。

【甘特图的应用价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特利用图表管理的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当时,他在陆军部担任顾问,对怎样掌握包含各个部门在内的庞杂工作情况进行了重复考虑。对陆军部来说,时间的安排十分重要,但是那里的管理部门却缺少掌握和协调私人承包商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工作的必要资料。甘特提出:工作掌握中的关键要素是时间,时间应当是制定任何计划的基础。解决时间安排情况的方法,是绘出一张标明计划和掌握工作的线条图。这种图表,就是在管理学界享有盛誉的甘特图表。

甘特图表的实质,是为了表明怎 样通过各种活动来恰当安排工作的程序和时间,以完成该项工作。管理人员能够从甘特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中看出哪一项工程或产品落伍于预定的计划,然后采取行动加以改正,以便使工程赶上计划的安排,或许将货物延运的时间以及估计能够完成的日期通知雇主。

管理学界有人以为,甘特用图表帮助管理进行计划与掌握的作法是当时管理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有了它,管理部门就能够从一张事前准备好的图表上,看到计划执行的进展状况,并能够采取一切必要行动使计划能按时完成,或使计划在预期的答应延误范围内得以完成。甘特咨询公司的一名成员华莱士?克拉克对这种图表管理法特的写了一本书《甘特图表:管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工具》。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在全世界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后代一切的掌握生产的图表和表格简直都从甘特最初的工作中得到了启示,现代网络技术中的关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技术,依然以计划和掌握时间与成本的原则为基础,其根本思想就是源于甘特图表。

【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

在科学管理运动中,甘特引人注目的另一点,是他对人的关注。在这一方面,他与泰罗有类似之处,同时又有重大的区别。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重视工业生产中的调和情况;其不同点在于,泰罗重视管理者,而甘特重视工人。甘特强调,工业教育要形成一种“工业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内容就是勤奋与合作。甘特以为,树立工业的习惯能使雇主与工人同时受益,雇主的利润提高,工人的工资增加,而且还对工人的安康有益,能提高工人的工作兴趣。形成工业习惯的前提是士气,员工出租车气是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树立互信和合作气氛的基础。企业目标与员工心理上的需求能否一致,是关系到人的主动性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当

企业目标与员工需求一致时,员工就会在工作中主动主动、富饶发明性。甘特说:“莪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人性。莪们不能强迫人们干活;莪们必须指导他们的发展。”“过去的总政策是强迫,但是压力的时代必须让位于学问的时代,今后的政策将是教育和指导,将有益于一切相关的人。”在管理方式上,甘特强调,任何企业获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采取一种被领导者情愿接受的一种领导方式。管理中的金钱刺激只是影响人们的许多动机中的一个动机,远远不是全部,作为管理者除了要重视经济要素外,还要更多的关注其他相关要素。有些管理学家以为,甘特的这些思想,是早期有关人类行为认识的里程碑,也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先驱者。

泰罗逝世后,甘特对科学管理有着更多的深入考虑。1914-1915年,他出任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副主席,尔后,他从管理的社会性动身,对工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提出了一些新的见的。在他眼里,蓬勃发展的工业社会和雄心勃勃的企业领袖存在着宏大的隐患,专制主义和唯利是图严重影响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以为,工业的安康发展,必须在工业民主和精英治理之间获得平衡。在甘特的思想中,金融巨头、劳工领袖都不足以成为社会的领头人,真正领导美国社会的应当是工程师。1916年,他成立了一个名为“新机器”的组织,集中了一批追求政治权利的工程师和变革者,“新机器”试图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号召把治理国度的权利交给工程师。这时的甘特以为,商人追求的是利润,谋求的是垄断,而忘记了对社会的服务。“我们必须清除我们经济制度中一切形式的专制做法,并且提供能够复原服务的民主原则,而这种原则是民主文明获得惊人发展的基础。”“工程师是一个议论少而明白理解现实多和行动多的人,应当让他担任经济领导职务,这是我们的经济制度中最适宜于他们的地位。”在这方面,甘特的考虑具有肯定的超前性。

【甘特的首要著作】

甘特的终身著作丰厚,共达150多种,在管理方面有3本专著。  1910年的《工作、工资和利润》

1916年的《工业领导》

1916年的《工作的组织》

代表性的论文有:

1902年的《劳动报酬的一种奖金制》

1903年的《制造业中的一种日平衡图示法》

1908年的《培育工人的勤奋习惯和协作精神》

1915年的《生产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1918年的《效率和民主》等等

【甘特的贡献和声誉】

甘特逝世后,他的思想价值日益显现。1929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和美国管理学会决定设立亨利.甘特金质奖章,授予那些“在工业管理方面对社会做出优异成绩的人”,并把第一枚金质奖章授予了已故的甘特自己,理由是“因为他在工业管理方面的人道主义影响以及甘特图的发明”。能够说,在科学管理的旗帜上,甘特付出的心血使它放出了不同寻常的光彩。

人类天才——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

生平简介(L.V.Kantorovich,)

1912年1月出生于彼得堡。

1926年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系。  18岁

1930年列宁格勒大学毕业。        20岁

1934年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      24岁

1935年获博士学位。              25岁

1938年首次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 28岁

1939年创立了享誉全球的线性规划要点,对资源最优分配理论做出了贡献,

从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9岁

1949年,因在数学研究工作中的成就获斯大林奖金。 39

1965年,因其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成绩而获列宁奖金。 55岁

1975年,与美国经济学家库普曼斯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前苏联经济学家。 65岁

研究课题

“客观制约估价”的提出

康托罗维奇在研究企业之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如何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时,认识到被他称为“平衡指标”的乘数在衡量资源的稀缺程度、

最合理的选择

生产方法、编制国民经济最优计划以及使国家整体利益和企业局部利益相互协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于是,他把乘数改称为“客观制约估价”。客观制约估价包括对各种产品的估价和对各种资源的估价。所谓客观制约估价是在最优计划下每种产品生产中所必要的劳动消耗量,它由转移物质消耗部分的生产中所加入的劳动消耗部分构成。

康托罗维奇提出的客观制约估价,可以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源最优分配和利用,即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全社会能够以最小的劳动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生产量。由此得出的生产计划叫最优计划。有时把客观制约估价称为最优计划价格。这是他革新、推广和发展资源最优利用理论的具体表现。他根据最优计划必须满足的要求和前提,提出了生产计划的静态模型。静态模型适用于短期计划——由于时间较短,可以假定生产条件不变;动态模型适用于长期计划,这时生产条件(如基本建设投资和开采新的资源等)都会发生变化。静态和动态模型都是线性规划问题,比较简单,求解方法也相同,但动态模型有时需要运用特殊的求解方法,如果模型包含的因素不多,可以应用动态规划。

随机规划

是美国经济学家丹泽1955年提出的,康托罗维奇在这方面的贡献,不在于这个新方法本身,而在于把它应用于制定最优计划。在线性规划模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定,即系数和资源都是肯定型数据,这就是说,计划机关对模型的不可控参数拥有绝对准确的信息。在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上述假定是可以成立的。但在长期计划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康托罗维奇认为,未来新的技术、需要、自然资源、农作物产量和消耗定额等都是随机变量,只能以某种概率知道一个可能的数值范围。如果长期计划不考虑不可控参数的随机性,计划政策就可能犯严重错误。在研究随机规划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个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他认为,肯定型模型不能把原计划及其调整中所获得的平均效果最大化。多阶段随机规划模型的思路与两阶段模型相似。  线性规划理论

康托罗维奇关于线性规划的重大发现何以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现在被称为运筹学科学的发现却未能获奖?其理由在于,康托罗维奇认识和探究了进入现代经济学核心的方法论基础,这就是数量配给的构成和价格的构成之间的对偶性概念。 价格体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商品和

服务的分配进行调整,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最优。价格体系的概念要追溯到亚当·斯密甚至更早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大都致力于寻找这样一个一般的市场均衡的存在和最优化的条件。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对这一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有阿罗、希克斯、库普曼斯和保罗·萨缪尔森。

在线性规划模型的框架中,价格和数量的对偶性能够做如下最简要的描述:考虑两种商品的产出价值最大化问题,每种商品的价格或者社会价值给定,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要求相应的生产要素形成一个线性规划,解这个线性规划,得到每种商品的正的最优产量作为问题的解。经济学家称这一问题为“初始”问题并假定它有一个解。

现在来看一个相关问题,即“对偶”问题。对偶理论只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才在西方得到正确认识。但是,在1939年或者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康托罗维奇出版的著作和手稿中,影子价格就被用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并被当作一种可能分散的经济机制来阐述。

影子价格以类似“因子分解”的形式出现在康托罗维奇1939年的解法中,其解法包括在一个逐步叠代中估计和修正。当一个乘子序列满足了初始问题中所有给定的有形单位约束时,过程就终止了。直到今天,乘子在算法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康托罗维奇在1939年所认识到的意义仍是鲜明的:“它们不只是得出了一个问题的结论,而且提供了这一结果的一系列重要特征。”他接着指出:“它们是能够阐释上面提到的影子价格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1939年他已经完全得出了对偶性理论,但他已经很清楚的抓住了“因子分解”概念的意义。他的下一个科学成就是阐述以影子价格作为一个完全放开的价格管理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在1939年的论文发表之后,康托罗维奇开始致力于效果的普遍性研究。通过思考,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半期他已经写好了他下一部主要经济学著作的草稿。但在苏联,这部著作直到1959年才出版(直到1965年才被译成英文)。

这部名为《经济资源的最佳利用》的著作,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康托罗维奇把他的线性规划结构延伸到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层次上,影子价格的概念被应用到生产过程的所有投入上,包括资本设备的租金和土的及自然资源的租金,他还指出影子价格能够用来评价对邻近最优解的计划的微小调整,这使得迅速的替代比较成为可能。他的分析相当于为苏联新型的生产者价格提出一条建议,虽然他正确的指出消费者价格可能不同于生产者价格,它反映的是社会目标

而不是效率。

康托罗维奇的线性规划的发现以及他在一系列具体生产活动中的运用,都是引人注目的成就。

成就贡献

解乘数法贡献

康托罗维奇于1938年首次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从此,他打开了解决优化规划问题的大门。这对现代应用数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时,康托罗维奇年仅26岁。现在我们常用的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单纯形法,则是由美国数学家丹泽和豪尔维茨在1947年发明的,比康托罗维奇晚了近10年。

有人评价说,二三十岁期间,康托罗维奇作为一个青年数学家,已经登上数学奥林匹斯山的高峰。

随后,康托罗维奇继续踏实的迈进,他发现一系列涉及如何科学的组织和计划生产的问题,都属于线性规划问题。比如,怎样最充分的利用机器设备,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废料,最有效的使用燃料,怎样最合理的组织货物运输,最适当的安排农作物布局等。康托罗维奇为线性规划方法的推广和运用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苏联政府为表彰他在数学研究工作中的成就,授予康托罗维奇斯大林奖金。在荣誉面前,康托罗维奇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继续向前。他由研究单个企业如何最优的组织和计划生产,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探索,即怎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最优计划管理,怎样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早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提出“看不见的手”在资源分配和生产调节中的作用。但他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反映了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的作用。此后,世界各国的许多经济学家,如英国的马歇尔、庇古,意大利的帕累托、巴伦等都对资源最优分配和利用进行过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只停留在理论说明和一般数学表述上。

神奇的——乔治·伯纳德·丹捷格(G.B.Dantzig)

乔治·伯纳德·丹捷格(G.B.Dantzig)

生于1914年11月8日,于2005年5月13日逝世。享年91岁。)

1947年,33岁的美国数学家George Bernard Dantzig提出了解决一种最优化问题的单纯形法,该方法奠定了线性规划的基础,使得经济学、环境科学、统计学应用等学科获得了迅速发展。Dantzig也因而被誉为“线性规划之父”。    Dantzig在运筹学建树极高,获得了包括“冯诺伊曼理论奖”在内的诸多奖项。他在Linear programming and extensions一书中研究了线性编程模型,为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Dantzig的父亲是大学数学教授,曾在法国师从著名的科学家Henri Poincare(亨利·庞加莱)。但是Dantzig直到上初中时,对数学仍不感兴趣,甚至在初中三年级时,代数成绩还不及格。对于这样的结果,Dantzig非常内疚,他感到愧对自己的数学家父亲,于是发奋努力,很快就发现其实数学并不难,逐渐的建立了自信。上高中时Dantzig对父亲的数学题库非常着迷,他解决了所有的题目。Dantzig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在我还是个中学生时,他就让我做几千道几何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大脑训练是父亲给我的最好礼物。这些几何题,在发展我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起了最最重要的作用。”

在伯克利大学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期间,“二战”爆发了,Dantzig作为文职人员参加了空军。1946年,Dantzig返回伯克利并取得博士学位。

Dantzig师从著名的统计学家Jerzy Neyman (奈曼,1894~1981) 教授,在他们之间,发生过一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天,Dantzig因故迟到了,看到黑板上写着两道题目,以为是老师留的课外作业,就抄了下来。在做的过程中,Dantzig感到有点困难,最后用了好几天时间才完成,为此他还特意向Neyman教授道歉。几周后的一个周末清晨,Dantzig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Neyman教授一进门就激动的说:“我刚为你的论文写好一篇序言,你看一下,我要立即寄出去发表。”Dantzig过了要一阵子才明白Neyman教授的意思:原来那是两道统计学中著名的未解决问题,他竟然当成课外作业解决了!

后来谈到这件事时,Dantzig感慨道:如果自己预先知道这两道是统计学领域中一直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本就不会有信心和勇气去思考,也不可能解决它们。    Dantzig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潜能是难以预料的,成功的障碍往往来自于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一定要相信自己,保持积极的

丁谓修皇宫

传说宋真宗在位时,皇宫曾起火。一夜之间,大片的宫室楼台殿阁亭榭变成了废墟。为了修复这些宫殿,宋真宗派当时的晋国公丁谓主持修缮工程。当时,要完成这项重大的建筑工程,面临着三个大问题:第一,需要把大量的废墟垃圾清理掉;第二,要运来大批木材和石料;第三,要运来大量新土。不论是运走垃圾还是运来建筑材料和新土,都涉及到大量的运输问题。如果安排不当,施工现场会杂乱无章,正常的交通和生活秩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丁谓研究了工程之后,制订了这样的施工方案:首先,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于是就解决了新土问题。第二步,从城外把汴水引入所挖的大沟中,于是就可以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石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的上的垃圾填入沟内,使沟重新变为平的。

简单归纳起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挖沟(取土)→引水入沟(水道运输)→填沟(处理垃圾)。按照这个施工方案,不仅节约了许多时间和经费,而且使工的秩序井然,使城内的交通和生活秩序不受施工太大的影响。

作文七:《人物介绍1》400字

我QQ1514850823

我,1米51优点,与他人向处能力强,只要是朋友,一定会帮忙,缺点,爱说大话,短时间内会有点犯傻。活力板二流,性格暴躁(被人惹生气了)其实是没有性格太多了入开朗,小气(讨厌的人),暴躁等。成绩没小苏,许某,老冯好。

许某,身高1米51,是老冯重点怀疑对象,电脑一流,优点重不嫉妒他人,不怀疑人,性格开朗,但有点小气,缺点,与人交流不是很好。干事重不含糊。小苏,1米5戴一副眼镜,装酷(阿范教的)智力高,学习成绩男生第一,家里有妓院,赌场和钱庄,老冯说的,不关我事。没有缺点。让人无可奈何。

老冯,1米42,智力极高,是我们三剑客里智力最高的(我,阿范和老冯)活力板一流,智力一流,判断一流,人送外号上三流。缺点,爱怀疑人。但只要是他相信的人,回受到他大方的一面。

他身高1米4,耐力极强。有一次我家电脑有问题,他上了整整20次才成功但他丝毫没有放弃,坚持到底真不愧是耐力王。他个子矮矮的,打精灵重不怕次数多洛克王国。爱滑双龙板和飘移板,但缺点是爱说脏话,跟超超学得。性格固执,能力级却极强。

作文八:《人物介绍》15500字

朱自清 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朱自清;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先生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论学。

1934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和1943年出版的《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叶圣陶曾指出:讲授中国文学或编写现代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佩弦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倒行逆施,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先生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

动和悲愤——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终于成为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病,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

1948年8月24日,朱自清先生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1]

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摘自《别了,司徒雷登》)。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3种:1、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题的;2、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3、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作品。

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8年出版的纪实性散文《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著名的诗集有《踪迹》,散文集有《背影》、《你我》、《荷塘月色》、《匆匆》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还有《绿》、《春》等。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人物怀念

199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记者柏生写的文章《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

文章说:记得1946年,朱自清先生从昆明西南联大回北平清华大学继续任教,那两年,正好我也在清华大学读书。在文学系里,我选了朱先生的课,大约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诗选》等课

吧!先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批青年学生。当时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至今,我还保留着朱先生用铅笔为我修改过的一篇学术论文。

1947年10月中国文学系举行迎新大会,1948年元旦中国文学系在余冠英教授家里举行新年同乐晚会,朱先生都参加了,而且和同学们一起扭秧歌。朱先生对当时从解放区带进清华园里的秧歌,十分感兴趣,他非常有兴致地挤在我们男女同学的队伍里,进三步退一步地舞起来,而且学习得最认真。当时朱先生虽然已经是五十岁的人了,但他那种向青年人、向新时代学习的认真严肃态度,令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我记忆最深的是,1948年元旦晚上,在余冠英先生家里开同乐晚会的那感人的场景。那晚,朱先生带病,但是还兴致勃勃地和同学们挤在一个行列里热情认真地扭秧歌,同学们以民众喜爱的风俗,亲昵地给他化了装,穿上了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朱先生呢,对这来自解放区人民大众化的演出形式和内容,表示十分支持。他这种精神使在场的许多师生深受感动。但我至今内疚的,是那晚不应让朱先生吃元宵,虽然他只尝了一个,但第二天胃病又发作,幸好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朱先生在清华这段时间,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极为亲密融洽的,他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慈父。在学生身上,他花费了多少心血啊!虽然朱先生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仍强忍着病痛,为我们上课,阅改论文报告,而且对我们学生运动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支持了。我们学生举办的各种文艺、诗歌晚会,朱先生总是高兴地来参加,而且会上还发表了受到学生热烈欢迎的讲话。

在办学方针上,朱先生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朱先生的主持下,中国文学系制定了用新的观点研究旧时代文学、开创新时代文学的办系方向。朱先生自己不论在古典文学、新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等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948年夏天,大学毕业考试结束后,党组织决定调我去解放区学习。离开清华园的前一天,我怀着依恋的心情,来到北院十六号朱先生家里,向他告别。我只说有事要离开北平一段时间,回来后一定再来清华园看望他。多思的朱先生,大概猜到了我是去解放区吧!他凝神地望着我,轻声地说:为什么这样匆匆地走了呢!我无言对答,这是组织的决定啊!我真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明白地告诉朱先生我是去解放区呢!谁料到这一别竟是我们师生最后的一次会见。记得,那天朱先生说了许多勉励我的话,分别时,朱先生不仅把我送到家门外,还缓缓地送了好几步路,然后伫立在院里望着我。我一面摇着手,一面回过头,望着朱先生,直到再也看不见他的影子时,我才若有所失地发觉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眼睛。

朱先生1948年8月12日病逝的时候,我正在冀中解放区泊镇学习。大约是隔了一两天,我才得知他因胃病复发,送到北大附属医院,手术后

几天便凄凉地病逝在医院的病床上。在解放区突然听到这个噩耗,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独自坐在一间农民的小屋里啜泣着,窗外天阴沉沉的,落着细雨,仿佛和我一样在悲泣哀伤。朱先生那清癯温和的面容,穿着一身淡黄色半旧西装,一手拿着书,一手携杖,慢步走在清华园林荫路上的身影,以及课堂上朱先生一板一眼、认真讲课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不令我深情地怀念啊!

人物婚姻

1932年暑期,经人介绍,朱自清和陈竹隐在北平订婚;是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从朱自清旅欧期间的日记可以看出,那时朱自清总以为自己年龄偏大,孩子又多,怕陈竹隐有顾虑,因而常常为不能及早收到陈竹隐的信苦恼,可陈竹隐是深深地爱着他的,也爱他的孩子。

1932年7月31日,朱自清从欧洲回国抵达上海。8月4日晚偕陈竹隐在杏花楼酒家举行婚宴。关于结婚的事,朱自清在日记里记得很简单:    7月31日:到上海。8月1日:早在六妹处。下午访叶圣陶、方光焘(dào)王伯祥三兄,叶圣陶约往味雅小饮。8月2日:昨晚在杏花楼订座,并印请柬。„„下午往开明,见叶圣陶夫人,帮同发出请柬。访叶圣陶、王伯祥、方光焘、章锡琛诸宅。方约在功德林便饭,精神殊不佳。8月3日:与方夫妇同赴江湾„„访匡互生、丰子恺、姚薰宇。8月4日:晚至杏花楼,客来已多,晤天縻、延陵诸老友。大醉不省人事。

其实婚礼很隆重。且看王伯祥先生的日记:8月1日:“墨林来,谓佩弦已自英伦归,在开明相候,可往晤之。予乃„„走开明晤佩弦。六时出,与圣陶、煦先、云彬、佩弦同赴福州路,为定宴地于杏花楼、并在望平街一带接洽印片(请柬)。盖佩弦将于四日与陈竹隐女士结婚也。旋在味雅小饮,至九时乃散。散后复过佩弦旅舍谈,至十一时始归。”8月4日日记:“六时,与谷人偕圣陶夫妇同赴佩弦喜筵。遇互生、惠群、克标、载良、承法、薰宇、煦先等,即同席。余则雪村自南京赶来,延陵自杭州赶来,亦俱足记,他多不识。且女宾多,大概陈氏戚友云。宾客劝酒甚殷,佩弦竟大醉狂吐,幸扶归旅社后即安。”8月6日,朱自清偕陈竹隐乘轮去普陀度蜜月。8月16日回到上海。朱自清8月17日日记:“早访无忌、蔼鸿,见亚子先生,亚子先生约在觉林午饭,饭甚佳、远胜功德林。下午„„赴开明晤丏尊,约至聚丰园吃四川菜,甚佳,甚佳。在座有光焘夫妇、圣陶夫妇、调孚、愈之、伯祥、雪村诸君,谈笑甚欢。饭毕至精美吃冰,圣陶作东。”朱自清8月19日日记:“晚愈之约宴于梁园,菜不恶,雁冰亦来。”朱自清的日记比较简单。王伯祥日记较详,摘录如下:“六时半,偕谷人于雨中赴梁园之会,至则主客已毕集,单候予夫妇矣。是夕客甚多,除前日聚丰园原班外,增佩弦夫人之女友,雁冰及谷人,故同坐凡十四人。屋小人挤,热极。九时散归。”

8月20日,朱自清偕陈竹隐回扬州省亲。

朱自清在上海举办婚礼,也可见得他与上海的一帮朋友叶圣陶、夏丏尊、王伯祥、姚雪村、胡愈之、沈雁冰、柳亚子、匡互生等人友谊之深厚。

人物评价

毛泽东评价朱自清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北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物价飞涨,北大的教授们没法生活下去。国民党就向人们发美军的救济粮。可是,以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授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领救济粮。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在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的斗争中,我总是找他。他一看见我,也就明白来意,“是签名的吧?”看了稿子,就写上自己的名字。就我记忆所及,大概十次中有八九次他是签名的。也有不签的时候,原因是文字的火气大了一些。

这次,我也曾找了另外一些教授,都是平时比较熟的,或是住在附近的,大多数签了名,但也碰过钉子。有个教授只有三个孩子,但他的答复很干脆:“不!我还要活!”朱自清的胃病是饿出来的,家里人口多,要他养活。在昆明的后期,有人算过帐,我们这类人的薪水折合战前的银元

仅约十几元钱。 朱自清对政治是关心的,但不大发表意见,可说是温文尔雅,没有火气。抗战时期,消息被国民党封锁了,对于国民党对日本帝国主义消极抗战,对共产党却积极摩擦,掀起几次反共高潮的真实情况,大后方的人们是不清楚的。他认为只要抵抗,生活过得苦一些也应该,少发牢骚。昆明的许多政治活动,他虽然同情,但很少参加。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闻一多,他感到极大愤慨。回到北平以后,又看到美帝国主义帮助国民党发动内战,大打特打,他的态度变了,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除了很少几次的例外,他参加到我们的行列里来了。有几件事值得提出,一件是他对编撰《闻一多全集》的努力,我在全集的跋文中曾指出:

佩弦先生是一多十几年来的老友和同事,为了这部书,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了目录„„一句话,没有佩弦先生的努力,这集子是不可能编辑的。

在当时,编印闻一多全集这一举动,就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抗议和谴责。相反,和有些人相比,这些人曾经是一多的同班或者旧时同学,有二三十年的交谊,但在一多死后,却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件事,也没有写一篇纪念的文字。另一件是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举一个例子,有一回他系里的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两人都到老师面前告状。自清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让一点。我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便写一封信提出意见,请他要考虑政治上谁对谁不对,大概措辞的口气尖锐了一些。第二天他就到我家里来了,非常认真严肃地说明他的用意,春秋责备贤者,他说了进步的学生几句,目的是为了保护他,免遭三青团的报复,同时,他也同意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事后我把这情况告诉了民青的同学,这个同学也很感动。他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反对,虽然没有大声疾呼,却也可以从我亲身接触的一件事看出来。这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挽救濒于死亡的命运,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特务控制。为了抗议,我写了一篇学术论文《明初的学校》,说的是明初,骂的是国民党反动派,送给学校刊物《清华学报》发表。学报的编辑有些是国民党员,他们当然不肯发表,认为这不算学术性文章。我和自清先生谈起,他也是学报的编辑委员,写信给主编,极力主张发表,终于发表了这篇文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由于他被胃病长期折磨,身体过度衰弱,但他也明白天快亮了,乌云就要过去了,好日子要来到了。他感到欣慰,在自己的书桌上玻璃板下,写了两句诗:“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从唐人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套来翻案的。这两句诗十分贴切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人物生平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6年3月16日,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和实验作品。郁达夫在发刊词中说:

天地若没有合拢来的时候,人生的缺陷,大约是永远地这样的持续过去的吧!

我们过去的努力,虽不值得识者的一笑,然而我们的一点真率之情,当为世人所共谅。再出月刊的原因,就是因为(一)人世太无聊,或者做一点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慰藉人生于万一。(二)我们的真情不死,或者将来也可以招聚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真率的人。(三)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

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故现在在学术界郁达夫只能谨慎地称为是失踪,而不能武断地认为其为日本宪兵杀害。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终年四十九岁。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恋情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写就了一章章不朽的名篇。同样,他的恋爱经历也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罢,总之都成了传世的名作。

1896.12.7~1945.9.17

(1909.十三岁)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大约在同一时期,他还与倩儿等两位姑娘有过类似的恋情。

(1914~1920.十八岁~二十四岁) 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的“小家女”。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玉儿也是侍女。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期间多次嫖妓,并写下成名作《沉沦》

(1917 二十一岁)当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时,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结合下,奉母命与同乡富阳宵井女子孙荃订婚。

(1921~1927 二十五岁~三十一岁)在安庆时与妓女海棠的荒唐恋情,在北京与妓女银娣的交往。

(1927 三十一岁)邂逅了王映霞,郁达夫一见倾心,遂求再见、三见,于是上演了现代文坛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传奇。1928年4月,郁达夫、王映霞在上海举行了婚礼。郁达夫曾作诗《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一首:

凤去台空夜渐长,挑灯时展嫁衣裳; 愁教晓日穿金缕,故锈重帏护玉堂。碧落有星烂昂宿,残宵无梦到横塘; 武昌旧是伤心地,望阻侯门更断肠。

(1938 四十二岁)王映霞离开星洲之后,郁达夫的心境极其孤寂和颓唐,这时,一位国色天香的女播音员李小瑛(筱瑛、晓瑛、晓音)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已是一潭秋水的心池,又波动起一片涟漪。

(1941 四十五岁)当时郁达夫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赵廉,在印尼与朋友经营一家酒厂,碰到年仅20岁的何丽有。这位新夫人原籍广东,年仅20岁,生父姓何,幼时为一陈姓人家收养,所以原名叫陈莲有。她相貌

平常,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不懂中国话。郁达夫取“何丽之有”之意给她取名为何丽有。

(1945 四十九岁)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乱世才子的生死谜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衣服都未来得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缘于1946年8月8日,邵宗汉先生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所获取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根本就没有可靠的说法。

另外,关于郁达夫的失踪还有几种说法:

其一、可能死于几个开小差的日本宪兵之手。这几个宪兵平日里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而郁达夫对他们的行径很了解。当他们奉命绑架了郁达夫之后,害怕郁说出什么对自己以后不利的话,便扼死了他。之后,直接参与杀害郁达夫的两个宪兵便开了小差,从此下落不明。此说缘于日本研究郁达夫的专家铃木正夫,由于铃木正夫始终不愿公开证据来源者的姓名,其说成为孤证,因而颇受置疑。

其二、可能死于印尼独立军之手。日军投降以后,印尼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印尼共产党人开始捕杀日军和亲日分子。由于郁达夫曾是日军的翻译,加上印尼独立军与华侨联系较少,并不知道郁的真实身份。所以,那天晚上将郁叫出去的印尼人可能是独立分子,郁很可能被他们杀害。

其三、可能由华侨朋友秘密掩护转移。郁达夫在印尼华侨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可能在武吉丁宜、巴爷公务的华侨组织帮助下秘密转移,脱离了日军所控制的范围。鉴于当时复杂的社会形势和闭塞的交通环境,郁完全有可能在途中出现意外。

其四、可能死于国民党特务机关之手。这一说法缘于郁达夫本人对国民党一直心存忌讳,他害怕国民党某要员公报私仇,以他为日军做“通译”为借口杀害他。

陆蠡

陆蠡,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人物简介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著

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第四课)。

人物经历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 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 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他的许多作品。 陆蠡之死

1983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陆蠡为革命烈士。相距这位抗日先烈殉难的1942年4月,已经过去了整整41个年头。

抗日战争中,在“孤岛”和沦陷的上海,陆蠡坚守出版岗位,广泛联系进步作家,并接待、掩护在沪的地下党员,为抗战文化做出贡献。亲历

“九一八”、“一二八”,特别是“七七”、“八一三”抗战,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爱国者,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入侵,祖国和人民所经受的灾难日益深重,陆蠡的爱国救亡意识与日俱增。他曾与巴金、曹禺等63位作家一起,在抗议日本侵略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发出“我们决不屈服,决不畏惧”的呼号。他心灵历路的这种嬗变演进,在他的三本散文集中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头两本集子创作于抗战之前,多写家乡浙东山水之美和刚强坚韧的乡民受难与不平。《竹刀》成书于抗战之后,在该书《附记》中他坦言:“本书刚付印而‘八一三’战祸发生。半年间中国版图变色了。多少人死亡了,多少人流离失所了。这神圣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将继续着,我惭愧这小小的散文集未能予苦难的大众以鼓励和慰藉。”基于这种认识,在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写于1938年秋———1940年春 中,就以清醒的民族意识和深沉的爱国精神,传递出一种拯救蒙难祖国的强烈意愿。首篇《囚绿记》以一棵长青藤作为祖国命运的象征,抒写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忠魂洁魄,寄托祖国获得自由、复兴的热切期盼。被选入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池影》开篇有一段独白:“我天天被愤怒所袭击,天天受新闻纸上消息的折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极大的羞辱,正义在强权下屈服,理性被残暴所替代„„我天天受着无形的鞭挞,我变成暴躁、易怒、态度失控„„”这种自省自察完全是一颗炽烈澎湃而又被压抑着的爱国心态,怒涛般的倾泻与咆哮,正是这种急待迸发爆裂的思绪情怀,为他以后的英勇就义埋下伏笔。他的抗日小说《秋稼》,描述家乡沦落的种田人阿富,因舍不得逃离胼胝经营的家园和急待收割的庄稼,被东洋兵抓获。敌人用枪逼他提供情报,只要他答应就可以得到每天两块大洋的赏钱。但阿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子孙后代都是中国人;而东洋兵是中国的敌人,帮敌人就是里通外国,是对不住祖宗后代的。他这样想着,紧闭着嘴,抵死也不答应。于是一阵枪声响了,一切归于沉寂,田野间一片金黄的秋稼却没有一个收割的人。这篇不足4000字的感人小说,被作者的挚友、同乡作家黄源说成是陆蠡的“遗嘱”:“文中主人公阿富简直是他本人的写照。”是的,读书人陆蠡和他笔下的种田人阿富,同为平凡人,但他们都死得壮烈,死得伟大。

1940年夏,巴金赴西南大后方,行前将文生社全部社务交由陆蠡负责。巴金走后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兵进入租界,上海沦陷。危难之中陆蠡与文生社同人镇定应对,一如既往地编书、印书、售书。从现存材料判断,自沦陷到遭捕的半年时间里,经陆蠡之手编印的书不在少数。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靳以的《前夕》。作为文生社重要作者、陆蠡的好友靳以,抗战爆发后去重庆,花了3年工夫写成这部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45万言的小说。因当地出版印刷条件太差,就写信到当时还是“孤岛”的上海,征询能否在文生社出书。陆蠡满口应允,并寄来亲手设计的该书封面草图。靳以备受鼓舞,赶忙发动亲友火速誊缮抄录,硬是将《前夕》从头到尾另

抄了一份。然后又一页页装进20克的航空信封,先后装了200封,全部依次编号。为了防止敌伪检查扣压,发信和收信人都不断更换假名;而且经常易地分散投寄,每天只寄三、五封。就这样,边抄边寄。用了几个月的工夫,这部篇幅浩繁的书稿被化整为零,源源不绝地递往申城。陆蠡收到后,也采用流水作业,边加工编辑,边发稿付排,变零为整。最后编定为两册,居然顺利出书。不过第二册出版时,已是日本入侵上海第二年的初春了。

苦苦支撑在日伪肆虐的上海,有如在茫茫荒漠之中,殚精竭虑地维护着文生社这一块小小的绿洲。境况一天比一天险恶,恐怖瘟疫般漫延扩散。多家书店横遭查封。据陆蠡当时往来最亲密的朋友怀玖 陈西禾 在《怀陆蠡》一文中透露:有一天陆蠡忧心忡忡地告诉他:“文生社已经引起日本人的注意,一部分在别处寄售的书被捕房抄去了,据说是有抗日嫌疑。”这些书中就有《前夕》等。1942年3月初,丧妻鳏居多年的陆蠡和张宛若女士喜结良缘。正当新婚燕尔,新人还沉浸在蜜月的愉悦之中,灾祸突从天降。4月13日,卢家湾捕房查抄文生社,声称要找负责人,并砸开书库大门,劫走存书数万册。当天陆蠡正好外出,得知此事后,友朋家人劝他先躲一躲;但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身为负责人,社里有难不能逃避,理应前去据理抗辩,追回被抢图书,为社里讨个公道。他孤身来到捕房,落入虎口,当即被戴上手铐。第二天,朋友索非等到捕房打探,告知已被移解到四马路市警察局;到了市局,又说那是日本宪兵队要抓的人,早就押送到江湾宪兵司令部了。索非等又通过一个懂日语的熟人,找到宪兵司令部“相当高级的负责人”,那人证实:陆蠡确实关押在这里,因为“他是共产党”。由此看来敌人查封文生社、抓捕陆蠡是蓄谋已久的了。    又过了些日子,据怀玖介绍,有个陌生人来到陆蠡家,一进门就交还一件陆蠡被捕那天身穿的大衣。那人解释说,他也是被抓进宪兵队的,与陆蠡关在同一牢房,彼此很熟。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这样的刑审又经过多次,得到的口供依然如故。当这位难友被释放的那天,陆蠡脱下大衣,托他出狱后按地址到他家报个信。难道是知道自己已无生还的希望,借着这件带出来的大衣作为永诀的纪念 谁也不能回答。此后虽经亲友一再打探,全力营救,但无力回天。而有关他的谣传却满天飞,一会儿说在苏州,在芜湖,一会儿

又说遣送南京反省院。连通过在邮局工作的作家唐弢邮寄去的狱中日常用品和冬衣、被褥,也遭退回。理由是:查无此人。陆蠡就此失踪。

明知凶多吉少,人们还是心存侥幸,希冀有一天他会突然归复。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仍然音讯全无。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不由得不相信,陆蠡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由于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虐杀而死。据推算,死期当在被捕后的第四个月,即1942年7月。民政部追认陆蠡为革命烈士,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陆蠡的死震动大上海。《大公报》、《文艺复兴》等多家报刊开辟纪念专号,唐弢、柯灵、李健吾、黄源、吴朗西、朱冼、雨田、索非等作家纷纷撰文追思悼念。郑振铎在《蛰居散记》中说:“文化生活社的陆蠡先生被捕时听说也曾向他追究过复社的事。即使他知道若干,他如何肯说出来呢 ”“陆蠡的死,最可痛心。”他建议为包括陆蠡在内的抗战死难者“建立一座‘无名英雄墓’来作永久的追念”。靳以痛心地说:“敌人特别指出《前夕》是抗日的,因此就找到书店的负责人”;对于陆蠡的死,他“心上永远怀着一点洗不去的疚恨”。说得最为恳切动情的是巴金。1946年从内地返沪后所写《怀陆圣泉》一文,深情回眸十多年来与陆蠡相识相知的全过程,对其文品人品和感人的抗日事迹,给予高度评价;盛赞他有一颗“崇高的心灵”,推许他是最“值得骄傲的朋友”。他认为陆蠡之死“惟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巴金十分感喟和惋惜:陆蠡“虽然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而巴金正是尊陆蠡为烈士的第一人,他是这位抗日英烈的最知心最知音;《怀陆圣泉》一文,更是一座为烈士立传的不朽丰碑。在亡友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在百忙之中和不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编成《陆蠡散文选》一册,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那一篇篇由巴金从众多遗作中拔萃出来的美文佳作,那一页页由巴金亲手誊录的字体端庄娟秀的手稿,哪一字、哪一句、哪一篇不浸透凝聚着巴金对亡友披肝沥胆的深情和爱心 可惜,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等原因,这本小册子胎死腹中,未能成书。然而在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之后不久,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浙籍烈士文丛”,与应修人、殷夫、潘漠华、柔石等浙籍烈士一起,《陆蠡集》也应运而生。书内辑收陆蠡三个散文集的全部作品以及集外小说《覆巢》《秋稼》,并附录巴金、唐弢、柯灵等多人的纪念文章。这不仅圆了巴金多年以来为亡友出版遗作的美梦,而且对长眠九泉的陆蠡烈士也是一个很大的慰藉。

作文九:《人物介绍》700字

梅长苏

遥映人间冰雪样,

暗香幽浮曲临江。

遍识天下英雄路,

俯首江左有梅郎。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宗主,前为赤焰军少帅林殊,雄才伟略、才华无双,后因梅岭惨案,改名换面,蛰伏江湖。虽缠绵病体,但容颜灵秀,气质清雅,精通音律,才冠绝伦,蝉居琅琊公子榜榜首。为平多年冤案,他以一介白衣之身,化名苏哲回到金陵帝都,以病弱之躯涉入种种纷争,成为朝堂多方争相招揽的对象,走上了雪冤与复仇之路。

霓凰郡主

十载边关浸风霜,

寒光铁衣诉年。

豪阔宏量非关爱,

霁月光风是柔肠。

梁南境奇才女帅,林殊(梅长苏)青梅竹马的未婚妻,误以为林殊已于赤焰惨案中身亡。其父云南王穆深因梅岭冤案被梁帝猜忌,后在强敌楚国兴兵南境之时战死沙场,霓凰临危受命,全军缟素迎敌,血战楚骑于青冥关,歼敌三万。从此,代幼弟镇守南方,南境全军皆归于其麾下。她指天盟誓,幼弟一日不能承担云南王重责,她便一日以一介女流之身保家卫国,直到幼弟能当重任为止。

萧景琰 (靖王)

忆昔午桥桥上饮

座中多少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年来如一梦

此生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萧景琰为皇七子,前赤焰军少帅林殊最好的朋友,因十二年前赤焰冤案立场被梁帝冷落,一直坚信皇长兄与林家是被冤的,后在江左盟宗主梅长苏(化名苏哲)的推动和辅佐下走上了夺嫡之路,立誓要为好

友和兄长平反,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飞流

年少坎坷技傍身

心虽不全护恩人

红尘不知有纷扰

清明一点慰归魂

主人公梅长苏贴身侍卫,宠如幼弟。  心智不全,武功奇高,天下少有敌手, 获救于梅长苏后,心中只有其一人, 只听梅长苏一人的话,始终以一颗单 纯之心陪伴着梅长苏一步步走完艰难 的沉冤昭雪之路。

作文十:《人物介绍》4600字

祥子------一个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最后却还是没有挣扎出悲惨的命运。人生并不因为他的要强而多给予了他什么,大兵、骆驼、曹宅、孙探长、虎妞、小福子……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让他逃脱车夫的最终命运。他曾经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辆车,他买车的积蓄,没有招谁也没有惹谁,不也就这样没了吗?这能怨谁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终变的和其它的车夫一样,不再要强,养成了烟酒等他过去从来不肯沾染的东西,也就让人觉得可以原谅了,所有的恶习似乎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不可饶恕了。可是祥子过去是一个怎样要强的人啊!为了买车,他从生活中扣出每一点钱,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车夫强座,没命的拉车,甚至连一口好茶也不愿喝——虽然像他这样的高等车夫喝点好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他把自己当作铁打的,拼命攒钱……事情却常常不如人愿,所有的意外都与愿望悖道相驰。祥子的见闻和经历将他磨砺成了另外一个人——与过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学会了所有的恶习,学会了和巡警找别扭,学会了保养自己,成了一个混日子的车夫。有时他也曾想过应该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经历他就没了信心,要强又怎样呢,自己过去不也要强过吗,到头来还不是和其他人一样,还不如趁早快乐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后,连他最后的寄托--小福子也离开了这世界,他彻底的绝望了。一个由乡间来的淳朴、老实、善良、结实的小伙子就这样沦落成一个让人同情的混混,最后像一条狗一样栽倒在街头,再也爬不起来。祥子是旧社会贫苦劳动人民的缩影,他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蘩漪留,周萍走”是全剧的主线,两人的关系是新旧过度时期带有畸形色彩的。  一个(蘩漪)追求着自己达不到的目的在苦斗中毁灭。

一个(周萍)根本没有目的,却一次次掉入罪恶的深渊,最终灭亡。

艺术就是性格,有性格才有美。——罗丹

曹禺先生自述对蘩漪是怀着尊敬的心情来哀悼这个不幸的女人。因为她有一颗美丽而强悍的心。困兽犹斗的女人要比阉割以后的鸡一样半死不活的男人好得多。因为她有生命力。  书中提到她是旧式女人,那又为何死缠周萍不放?根据时代背景,她应该是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若“极新式”则离开周家,海阔天空了。

若“极旧式”则规规矩矩,相夫教子了。

蘩漪就是思想上在“新”“旧”之间的矛盾使她难以迈出这一步——离开周家。她集新旧矛盾于一身,新旧矛盾共存。

繁漪具有鲜明的“雷雨”的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她与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始终相通。从一开场时“喘不过气来”的郁热和压抑,到最后的不顾一切的“报复”,一种“雷雨”式的渲泄,她的情绪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气氛融为一体。繁漪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处在冲突的中心,是她引出了侍萍,又是因为她使周萍、四凤走上绝路。繁漪复杂、独特的形象使她具备主人公的条件。她的性格是两个方向上的极端:极端的压抑与极端的报复,逼到绝路忍无可忍。她最后还是在“宇宙这口绝望的井”中挣扎,无力拯救自己,这就增加了悲剧的层次感与意蕴深度。

繁漪便是“雷雨“。繁漪,繁,多也,漪,水之纹也。繁漪便是猛浪,便是永不宁静的水,便是荡涤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疾,最猛,就像雷雨她是线索。她的愤激之语往往便是剧本的破题之处。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

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虽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曾树生是从日常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女性典型。五四思潮,使知识女性在思想上意识到自身的从属地位,她们冲破封建束缚的途径首先是获得自身命运的决定权,其次是在社会历史中铭刻自己的印迹。在中国现代文学早期的五四系列女性形象中,大多数都是以激烈地反抗获得了掌握自身命运的权利,但却不能够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逐渐走上以往女性的悲剧命运——湮没于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为男性群体生活服务的各种家务劳动,比如《伤逝》中的子君,在日益繁重的家务生活中,她逐渐湮没了自己的个性,整日为了饲自己、饲涓生、饲油鸡、饲阿随周旋室内外,浑身飘散着油烟的气味,沦落为一个近似老妈子的妇女,最终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子君在冲破旧家庭时,不能也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的步伐,导致她日渐在行动上、思想上趋于旧式,最后不得不选择返回起点。

周朴园

从“反叛社会”到“归顺社会”到“回归社会”

人物对内(家中):

过去:始乱终弃(对侍萍)

现在:压制(对蘩漪)

人物对外(矿上)

过去:“淹死2200个小工,从每人身上捞300洋钱!”

现在:“开枪打死工人!” (鲁大海口述)

一、 周朴园在剧中“进行时”的人物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1、与外人,下人的关系:

经常以命令的口气说话,与人交往不带商量

在下人眼中有绝对的权威(第一幕中的鲁贵擦鞋)

对不满意的人或事绝对不会轻易放过

2、与蘩漪的关系:

“什么都依着他,什么都不可商量。”

对周朴园习以为常,无可奈何。除了爱情,接受周朴园的权威。

“喝药”一段要她做出服从的榜样。病的好坏为次要,维护他的权威是主要。

3、与周萍的关系:

周萍绝对佩服父亲,对父亲信服。周萍本质软弱,对于爱上他的两个女人来说都是悲剧。他对蘩漪的恋情并不是反抗父亲,更多是为了情欲和不用负责任。

二、 人物形象的实质:典型中国男人形象

从“反叛社会”到“归顺社会”到“回归社会”

1、 年轻时对社会的反叛(教育背景,与侍萍相爱)

2、 从“踏上归顺之路”到“社会上的好人物”

①“踏上归顺之路”(与有钱门第的小姐)

②“社会上的好人物”的牺牲品(与蘩漪)

③“社会上的好人物”的正常反应(与鲁妈)

3、“天性的回归”(序幕、尾声中的老人)

周朴园在放弃侍萍那一刻就踏上了人生的归顺之路

《金锁记》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上血淋淋的祭品!在她的身上,有着严重的缺失性体验和孤独体验,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讲,情欲的压抑是曹七巧个体心理变异的动因,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的需要是使其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时,封建礼教与拜金主义是其心理变态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并由此展现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港沪大都市背景中心灵缺失的女性形象,深刻揭示了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下女性精神失落与心理变态的成因,她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1曹七巧其实正是作为一件祭品,献给了一个象征男权中心文化?;死人一般没有活气的肉体",畸形的婚姻使那个原先自由泼辣的麻油店的小姐从此陷入自卑、多疑、压抑的泥潭,逐渐被黄金的枷锁锁住,乃至反过来从子女身上进行变态的清算。这是男性压抑女性自然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造成曹七巧"人性恶"的客观原因。

2.曹七巧先是一个满心焦虑、到处讨好却反而到处讨嫌的碎嘴媳妇,然后是满心戒备、偏激多疑的守财寡妇,最后她成了连儿女的婚姻幸福都要妒忌,都要迫害的"恶毒妇"。像这样锁在金钱和情欲中的清醒的疯子,杀人又兼自杀,可怜而又可恶,是旧文学中找不到的。而归究其主客观的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男权社会中男性压抑女性的生存形态和中国传统女性根深蒂固?;原罪意识"是造成曹七巧"人性恶"的主客观原因。  3.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七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兄长考虑的是家庭的政治经济利益,而不是她的爱情与幸福。七巧与姜二爷仅有的一点夫妇之爱,也只是客观的义务,婚姻的附加物。可以说七巧的"物化"主要是女性在"性经济"层面上的异化。 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但七巧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因难以满足而受到压抑,是个被锁在黄金枷锁里的女人。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是一个施害者,而且受害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她亲生的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因为疯狂她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

本来,她的社会地位并不算低--"开麻油店"的.年轻时,她长得也还算不错,喜欢她的人也不少,有肉店里的朝禄,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男人多少对她有的真心".然而,她能挑么 在当时社会环境中,年轻人的命运特别是"婚姻"不是自己所能"挑"的,也不知她乐意不乐意,情愿不情愿地就嫁给了一个躯体残殖,"腻滞着死去的肉体的气味的","没有生命意义的"姜家二少爷.这是七巧性格走向扭曲的祸根.

婚姻使她的人性扭曲.因为她家并不算大家,她毕竟不是大家闺秀,与姜家并不算门当户对.她嫁给姜家二少爷时,只是一个姨奶奶,后出于实际情况--二少爷残殖不可能再娶正头太太,姜家老太太才决定将其"聘为正头奶奶",教她"死心塌地的服侍"姜家二少爷.因为本质只是个"姨奶奶",所以她在姜家没有"正头奶奶"应有的地位,处处被人瞧不起,就连伺候她的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三少娶妻时,小双说"就连那一年娶咱二奶奶,也还比这一趟强些."瞧瞧小双这言语

和德性,就知道她对曹七巧的轻蔑程度如何.难道七巧嫁人的排场就应当比别人小 难道她的命中注定要比别人低一等吗 不,这只是社会的原因.正因为她在姜家生活中的人缘环境是如此的不如意,曹七巧便就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性格.凡事,凡人她都看不顺眼,都要出一番尖酸刻薄的言语.因而形成了尖酸刻薄的性格.

又因婚后,生理与肉欲得不到满足,她的心理变得更加"畸形".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变得更加尖酸,刻薄.总觉得整个家庭中的事,都看不顺眼,整个屋子里的人都针对她.因而,在生活中,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听到什么话,遇到什么人,她都要主观臆断地评价,刻薄,尖酸地辱骂,是一个典型的泼妇.她在姜家时时处处提防着别人,怀疑每一个人,天长日久便没有了知心人.因此,她变得孤独,寂寞,只得靠鸦片来"消遣".

曹七巧在"封建大家庭"--姜家--毫无地位可言,在"封建小家庭"却有所寄托.她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是"太上皇",对儿子长白,女儿长安的爱情,婚姻过分地干预,扼杀了他们的幸福主,这种"受伤情感转嫁"便是典型的"虐待狂".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七巧还是一个人性扭曲,患有畸形心理的,尖酸刻薄的泼妇,虐待狂.

曹七巧的形象虽是如此的糟糕,但我认为她也不乏人性善良的一面.她的兄弟几次来到她家,她虽然也要说些尖酸刻薄的话语,但每次骂过后都会慷慨地资助他.这恐怕是作家写作本小说意图的体现吧.一个原本"长得还算不错的"女孩,一个心地本也善良的女人的性格都被扭曲成这样,何况是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