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各类材料 > 愚公移山作文100字_《愚公移山哲学小作文》1100字

愚公移山作文100字_《愚公移山哲学小作文》1100字

时间:2019-12-22 09:17:1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愚公移山哲学小作文》1100字

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要绕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凭你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简直无法开导,即使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孙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便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从此,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些哲学道理。当愚公意识到矛盾的出现,即两座大山阻挡了出门的路,而这也就反映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而愚公与大山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而又处于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而他们在斗争中的发展亦表现出了矛盾双方促进力量变化,竞争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

而愚公移山这一行为亦表现了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转变。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未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这就是指愚公带领家人挖土移山的过程。而当大山最终被移走的时候,这就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也就是

发生了质变。由此可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最终王屋太行二山被移走,也就体现出了事物的发展存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缓解作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哲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

*------太原工业学院   112012122   谢晓达

作文二:《愚公移山学生版》6200字

愚公移山 (一)【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无地置土          (4)公遂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二)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4. 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 .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 .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 .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5.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焉置土石?B .何陋之有?C .何以为计?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河阳之北  B 、汝之不惠  C 、操蛇之神  D 、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其妻献疑曰  B 、其如土石何  C 、帝感其诚  D 、惧其不已

8.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 、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 、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

D 、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9.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 、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B 、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 、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D 、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1.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亡:灭亡

B 、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苦:使„„痛苦

C 、帝感其诚。 诚:诚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

D 、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

12. 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 、(1)(3)(4)(5) B 、(1)(2)(4)(6)  C 、(2)(3)(5)(6)  D 、(2)(4)(5)(6)

13.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B 、河曲智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嘲笑愚公自不量力,太不聪明了。

C 、文中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始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D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既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山不加增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以残年余力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 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6.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17. 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 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 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叩石垦壤(敲、凿)

B. 毕力平险(险要)        出入之迂也(绕道)       始龀(换牙)

C. 帝感其诚(诚心)        亡以应(没有)           固不可彻(彻底)

D. 长息曰(长时间)        有遗男(遗留)           杂然相许(纷纷)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 、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 、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 、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2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何以战?

23.. 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 有无穷无尽的子孙。C. 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 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4. 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 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25.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C. 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B. 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D. 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

2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 、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投诸渤海之尾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7.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惩山北之塞  惩前毖后                   B.聚室而谋曰  不谋而合

C.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羊补牢

28.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始龀”男童的加入说明了什么?

2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什么?

30.选文第一段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指出在哪些地方?

31.“长息”表现了愚公听了智叟的话之后怎样的心情?

32. 愚公对智叟的话进行了驳斥,而上段中愚公的妻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愚公为什么不驳斥?

33. 愚公和智叟之争的结果如何?从哪一句话能看出这一结果?

34. 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

36.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7. 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38. 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 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39.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30.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40.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

41.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

了                                         的道理。

42.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3. 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4. 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45.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江(长江) 阴____________;⑵洛(洛河) 阳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

46.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47.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三)【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惩山北之塞

2. 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 (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

(四)【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聚室而谋曰          (2)以残年余力

(3)甚矣,汝之不惠            (4) 虎亦卒去

2、用∕划分句子节奏, 划两处。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 、【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 、【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 、【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作文三:《愚公移山作文》1500字

《愚公移山》之我见(下水作文)

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哲人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愚公移山》,文章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年龄将近九十岁的老人面对堵住自家出路的两座大山,下定决心移山的故事。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说干就干,不怕人少,运输工具简陋,道路的遥远,不畏惧智叟老头嘲讽的语言,他凭着执着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向“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发起挑战,哪怕自己已经年迈苍苍,风烛残年?但他愿意以自己的残年余力率领子孙完成几代人都没有达成的夙愿! 也许,有人会说他傻?老迈苍苍的年纪,即使拼上了老命又能奈大山如何?有人说搬山不如搬家,何来这么多的艰难和麻烦? 殊不知,老人的眼中有执着,老人的心里有坚定,他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土难离的老人在有生之年里,再也不愿让子子孙孙们再忍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的困绕。他相信,只要下定决心,哪怕困难再大,道路再远,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吧,老人的决心和诚心终于感动了天帝,派两个神仙帮他挪走了两座大山,从此,老人的子孙世世代代出门都不必绕远。(引述原文,要简单概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任务有多重,无论困难有多大,无论道路有多远,只要能下定决心,努力去干,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议) 众所周知,我们苦难的祖国从1840年起就开始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加上当时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重

的,死死的压在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头上。可坚强的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他们在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和英雄的领导下不屈不挠的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从镇南关大捷到虎门销烟,从抗日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从普通人民到知识分子,从一般百姓到上层爱国官兵,他们在努力,在奋斗,哪怕看不到希望,遭到“三座大山”的无情镇压和嘲讽,他们都在一直的继续和努力。

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中国人就像愚公一样下定了必胜的决心,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他们不怕丢弃生命,一个倒下了,随之站起来无数条生命,他们前仆后继的拼搏着,战斗着,历经一百多年,血雨腥风里终于在公元1949年的十月一日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山的三座大山。这三座山啊,可比太行、王屋更高大,更沉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战争让整个国家积贫积弱,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这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无异于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可是在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共产党人眼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在外有帝国主义的仇视,内有反动分子动乱,经济又需要复苏的多重压力下,毛泽东主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号召全党全国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去取得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们新中国这艘巨轮在共产党人的驾驭下开始了扬帆远航,我们不仅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我们还自行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能

够掌握这些技术的少有的几个国家之一。困难是巨大的,可是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去干,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古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要去做,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联系生活)

无需赘言了吧,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认定了目标,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像愚公移山一样,搬走所有的困难,只是请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尤其是今天的同学们,当你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里,蜜一般的生活中,面对学习的困难,不是该发扬些愚公的精神吗?只要你们下定决心去学习,并且努力去学,你们每个人都是天才,都能获得成功!

同学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你们美好的明天,为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富强,让我们做一回愚公吧!(结论)

作文四:《新愚公移山作文》700字

新愚公移山

从前有一个人,叫愚公,他家门口有王屋、太行两座山,出行很不方便。

于是,愚公决定搬山,可他的邻居智叟嘲笑他,愚公说:“我一个人虽然能力有限,但我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

上天听到愚公的话,很感动,便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搬到了别处,一处叫朔东,一处叫雍南。从此,愚公门前,道路变的畅通了。

结局一:

人们突然发现愚公住的地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不少人决定移居此地。慢慢地,人越聚越多,愚公住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座城市。为了纪念愚公的事迹,人们把城市命名为——愚城。据说,在愚城出生的孩子,都很聪明。

结局二:

两座大山不见了,愚公很开心。可住在附近的村民不乐意了,因为有不少村民是靠这两座山吃饭的,山上有他们的林地。这天,愚公家门口围满了人,都在唧唧喳喳吵个不停。

“愚公,都是你,两座山都被移走了,我上哪砍柴去?最近的山也要走五十多里地,你打算累死我啊!”

“就是,愚公,这两座大山里可是有很多草药的,我全家就靠我采药过活,你这是断了我的活路。”

“那两座山上还有我种的三十棵柿子树呢。眼看着秋天到了,柿子熟了,能卖几个钱。但这下被你弄没了,你得赔我!”

“愚公,我家在那两座山上„„”

愚公吓得躲进了屋子,不敢开门。他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是不是做错了?

结局三:

大山不见了,愚公又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每天在家门口晒晒太阳,好不自在。

可好景不长,这天,来了许多人,他们是从朔东和雍南来的,因为搬过去的两座山把他们的路挡了。这些人要求愚公把帮他们把这两座山搬走。

愚公这下傻眼了,只得继续搬山。可搬到哪里去呢?这里搬走,那里就会多出两座山;那里搬走,这里也会多出两座山。但愚公和他的子孙们没办法,只好一直搬下去。

据说,现在愚公的子孙还在搬山呢!

这个日子,何时有个尽头啊!愚公可愁死了。

作文五:《[优秀作文]从愚公移山到山移愚公》500字

从愚公移山到山移愚公

时代在进步,人类在精华,大脑越来越发达,社会越来越细致……

今日早上出门,不想天要下雨,我只能逃避龟缩在无雨的角落,就算是偶尔的去雨里感受一下这雨的分量,也无法超越心中那份逃离的情愫。

不知道什么时候学过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甚至连内容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概,这个大概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多研究的,可是突然想到另外一种非常聪明的说法,不由觉得这个愚公移山多了几分厚重。

现在的愚公已经不再如以前那般将山搬走,而是自己走过山去达到移山的目的。这个说法从什么地方来的我也没有考据,跟不知道第一个说这话的人是谁,不过至少是受到很多人赞美的,否则今天我就不会知道有这样的故事。

雨来了,我无法把雨搬走,所以我只好躲过雨,呵呵……如果也算是愚公移山的话,那么这雨也是被我移走的……

如此类推,觉得这话太高深莫测了,觉得大有用处,世间的一切道理都可以归于其中,于是便想到昨日的不幸。改变的可能只有祈祷山不是太高,或者出现一点滑坡,这样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要想改变山本身,不是我一个人甚至是万千人能够决定的,因为大家早已经习惯了将胜利定性为山移愚公……

当被字时代还没有产生的时候,这种思想已经产生了,我很感谢这发明的人,因为他让我现在自我感觉好多了,因为我被胜利了,也是一种胜利……

作文六:《愚公移山 慧学篇 学生用》2000字

《愚公移山》慧学篇

班级:               姓名:

(一)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宾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这

男,始说,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支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急!以

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患、公长,皂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

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力口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支亡以应。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0分)

① 固不可彻        彻:               .

② 寒暑易节        易:                    .

2、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夸父与日逐走。   3、夸父和愚公是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5分)  (二)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

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

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0分)

(1)年且九十(        )            (2)方磨铁杵   (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5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5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5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5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

(用原文回。答5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

么作用?(5分)

(三)

【甲】《愚公移山》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

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0分)

(1)惩山北之塞   (         )    (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虎亦卒去  (         )

2、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5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5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译文】

作文七:《23.《愚公移山》导学案生用》2900字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  撰写:宋慎朋  审核:张瑞英、张志荣 序号:  时间2014/11/6 课前预习

1、字音: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2、词句

(1)重点实词释义

许(      )   彻(      )    惧(      )   负(      )    匮(      )

(2)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何苦而不平(                      )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活用为动词(也可说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状语,面向着。

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谓语前置,表示强调。 2、且焉置土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被动句】帝感其诚。“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1、“杂然相许”:省略句,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2、“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 3、“一厝朔东”省略介词“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中学习:

一、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       而又      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    、    、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三、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交流以下问题:

(1)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移山的方法?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5)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四、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交流以下问题:

①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②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③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④故事用神话做结尾的原因有哪些(故事为什么用神话结尾)?

⑤、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中心意思。

⑥讨论:愚公这样做对不对?

课堂小结(熟读笔记)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随堂检测(12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分)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5、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作文八:《《愚公移山》活动案学生用》3300字

课题:《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学习难点: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故事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预学篇

一、知识链接:

1、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代表人物,著名

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著有《列子》。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

“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

篇,约十万多字。现在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

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

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

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这样解释

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是孔子的弟子。

2、本文选自《列子》。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

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

美好愿望。

二、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

万仞(     )  箕畚(     )     荷担(     )    冀州

(     )

穷匮(     )  始龀(     )     惩  (     )    孀妻

(     )

2、解释词语。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

石        (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  杂然相许

(          )

甚矣,汝之不惠 (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3、疏通文意。(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太行、王屋  二山,方  七百里,高  万仞。 本  在  冀州  之  南, 河阳  之北。

北山  愚公  者, 年  且  九十, 面  山  而  居。 惩  山北  之  塞, 出入  之

迂  也, 聚  室  而  谋  曰:“吾  与  汝  毕力  平  险, 指  通  豫  南, 达  于

汉  阴, 可  乎?” 杂然  相  许。 其  妻  献  疑  曰:“以  君  之  力, 曾  不

能  损  魁父  之  丘, 如  太行、王屋  何? 且  焉  置  土石?”  杂  曰:“投

诸  渤海  之  尾, 隐土  之  北。”

遂  率  子孙  荷  担  者  三  夫, 叩  石  垦  壤, 箕畚  运  于  渤海  之

始  一  返  焉。

河曲  智叟  笑  而  止  之, 曰:“甚  矣, 汝  之  不  惠! 以  残年  余力,

曾  不  能  毁  山  之  一  毛, 其  如  土石  何?” 北山  愚公  长息  曰:“汝

心  之  固, 固  不  可  彻, 曾  不  若  孀妻  弱子!  虽  我  之  死, 有  子

存  焉; 子  又  生  孙, 孙  又  生  子; 子  又  有  子, 子  又  有  孙。 子

子孙孙,无  穷匮  也,而  山  不 加增, 何 苦  而  不平?”河曲  智叟  亡  以  应。

尾。 邻人  京城氏  之  孀妻  有  遗  男, 始龀, 跳  往  助  之。 寒暑  易  节,

操  蛇  之  神  闻  之, 惧  其  不  已  也, 告  之  于  帝。 帝  感  其

诚, 命  夸娥氏  二子  负  二山, 一  厝  朔东, 一  厝  雍南。 自  此, 冀  之

南, 汉  之  阴, 无  陇  断  焉。

4、字词整理。

(1)通 假 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5、整体感知。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导学篇

一、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2、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有何用意?

3、智叟和愚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各持什么态度?你对这两个人物形

象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意?

4、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二、拓展延伸:

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重要吗?你还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拓展阅读。

材料一、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密云县西湾子村有个老汉赵廷显,被当地人亲切

地称为“当代愚公”,因为他一人劳作14载,硬是修了一条通往山外的盘山小路。读罢新

闻,且奇且悲。

奇的是,在当代社会,还真有这样一位不辞辛苦、不畏劳作、坚韧不拔、毅力惊人的

奇人。这个西湾子村有6个自然村,与冯家峪镇隔山相望。如走正规马路,必须绕行近15

公里。走“捷径”,只需2.5公里,但得冒着被划伤的危险翻过荆棘密布的大山,村民们

为此挂彩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村里曾投资3000多元修山路,但没过多久,小路被雨水冲毁。

这位老人便萌生了自己修路的想法。从1989年起,时年已60岁的老人便扛着铁锨、耙子

和铁镐上了山。没有路基,他就将石头敲碎慢慢垒,没有土,他就一筐筐从山下往山上背„„

到2003年5月,一条长1500多米,宽1.5米的山路终于接上了冯家峪前1000多米的平整路段。老人胡子都白了,真可谓愚公形象,令人可亲可敬。

悲的是,在当代社会,这位愚公14年来却一直是孤军奋战。虽然老人14年来没向村

里要过一分钱,也从未求助过他人,但这里的村民,这里的村委会怎么就能不伸援手,眼

睁睁看着,“下雪时,穿着棉大衣的老赵扛着扫帚上山扫雪;烈日下,老赵戴着草帽,弯

着腰清理路上的顽石和荆棘。

人都有自己的事做!”老伴说:“修路是做善事,我们还能说什么?”怎么这里的村民,

这里的村委会却不能理解一下老赵?又怎么能如此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老赵修通的分文不取

便利六村人的这条路?困扰村民几十年的“行路难”问题终于解决了,老赵的一双手却因

为经常攥镐,再也伸不直了,每逢阴雨天,他的关节还隐隐作痛。老赵很乐观,我却感到

心疼。 古代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搬山不止。当代愚公修路,年年岁岁,凿山不休。多

少年过去了,都已进入现代社会了,愚公居然还能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令当代人

尴尬的现象。“愚公移山”精神当然值得当代人继承和发扬,但真实愚公却是不该再现。

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为百姓谋利益、把群众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的政府大小官员们,不能

任由愚公的出现而无动于衷。愚公出现了,我们不能因为它继承了愚公精神而欢呼,反倒

应该感到羞愧,因为这恰恰说明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能。退一步

说,即使政府在群众利益中缺位,但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份责

任,携手共进,克服困难,而不是袖手旁观,冷眼相看,到头了却又坐享其成。

赵廷显老人其实是一面镜子,我们都应该去照一下。

材料二、《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1、材料一测重表现什么?材料二又侧重表现什么?

2、读完以上材料,你想对两位愚公说些什么?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作文九:《[优秀作文]新《愚公移山》》700字

某天,愚公一家还在用手挖着家门前山上的土,智叟慢慢地喝着乌龙茶走来,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说你傻你还真傻,不会用铲子啊?不会用推土车啊?不会用炸药啊?动一点脑子好不好,要不我帮你?”“呵呵,不用不用,我挖着挖着,总有一天会挖通的。”“你……真不愧叫愚公,用一下工具也好啊,用一下车也好啊……”智叟边看边走,嘴里还叨叨说着。

而愚公置若罔闻,走进房间里,对儿女们说:“羊肉和钱准备好了吗?”“好了,好了!走吧!”在当天夜里,愚公一家到了对面山的市长家。

第二天,智叟像往常一样喝着乌龙茶走向愚公家,却发现一大堆记者把愚公围得水泄不通,记者纷纷问道:“为什么您要用手移山,您家也不是没有钱,为什么不用机器?”

愚公在记者面前淡定地说:“我说过,我日日挖,夜夜挖,总有一天会挖通它的,还可以把我的子孙磨练成更坚强的人!”

智叟在一旁瞪大眼睛自言自语:“不就挖个破山吗?值得这样大肆宣扬吗?他和谁这么好人缘啊?”

从此以后,愚公隔几天开一场发布会,经常坐直升机,还拍了一部叫《坚持》的电影,票房大卖。他整天大吃大喝,许多人都到他家大包小包“坐坐”,他家也变成了大别墅,对面山市长、村长、县长也和他说的说,谈的谈,一顿饭几万块地吃,大家你争我抢地买单,买到单的人就升官。而愚公家前土地也没人管了,它早就从愚公的前途上“移”开了!

过了三年后,习近平主席看到了严重的市长贪污受贿,并提升拍马屁的人的事情,于是大怒,把贪官罚了个遍。

第四年,智叟走进村监狱,喝着乌龙茶,对里面写着贪污人员名号的愚公一家说道:“叫你用机器的,叫你不要作秀……”又是唠唠叨叨地走了出去。

作文十:《作文:《愚公移山》读后感》500字

星期日,我与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看书,静静地品尝书中的乐趣,道理。

这天,我看了一个名叫《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主要讲,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他每次出门,都要绕过两座大山。愚公觉得很不方便,于是决定把这两座大山搬走。邻居们都笑他,有的说:“愚公可真笨,这两座大山怎么可能搬走。”还有的说:“愚公可真是异想天开。”可无论邻居怎样嘲笑他,他都是心平气和地说:“我搬不走,我的儿子来搬,我的儿子搬不走,我的孙子来搬,孙子搬不走,孙子的孙子来搬,总有一天,山会被搬走。”于是,愚公带领全家一起挖,终于,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神,天神便派人把山搬走了。

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我,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不懈。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连打了三张草稿纸也不会。那时,天色已晚,爸爸妈妈劝我早点睡觉。就在这时,我的脑子里开始了激烈的斗争:是坚持自己算出来,还是放弃让老师教我。这时,我想起了愚公的精神。愚公连山都能搬走,而我只是道数学题不会,如果和愚公比起来,我实在是太渺小了。于是,我坚持做这道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做出了这道题。

愚公的精神让我懂得了只要坚持不懈,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