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各类材料 > 药物代谢动力学(1)课件.ppt

药物代谢动力学(1)课件.ppt

时间:2021-11-28 13:43:50 来源:学生联盟网

药物代谢动力学1,1,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3.1 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 3.2 药动学基本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学科。,药物代谢动力学1,2,3.1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血浆,结合药,药物代谢动力学1,3,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主动转运 顺或逆浓度差 需载体 消耗能量 有饱和现象 有竞争抑制现象,被动转运 顺浓度差 不需载体 不消耗能量 无饱和现象 无竞争抑制现象,药物代谢动力学1,4,吸收 Absorption,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通过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吸收。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通过主动转运吸收(极少数通过胞饮、胞吐)。,药物代谢动力学1,5,离子障 ion trapping,Ka指药物50离子化时的pH值 离子障指离子型药物不能自由穿透生物膜而被限制在生物膜的一侧。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收少,排泄多。,药物代谢动力学1,6,首关消除 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过效应 口服药物经过胃肠粘膜和毛细血管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了进入体循环的药量。,药物代谢动力学1,7,分布 Distribution,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移的过程。

  再分布与假平衡 吸收的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血药浓度趋向“稳定”,分布达到平衡。

  与血浆蛋白结合 结合型药物 游离型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1,8,结合型药物分子与血脑屏障,结合型药物分子暂时失去药理作用、不能跨膜转运、不能代谢排泄。脂溶性药物在脂肪、组织大量贮存。

  blood-brain barrier,指脑组织对外来物质优选择性的摄取的能力。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联接,基底膜外还有星状细胞层包围,仅让脂溶性物质通过,其他大分子物质或离子难以通过,形成保护大脑的屏障。,药物代谢动力学1,9,生物转化 Biotransation,又称药物代谢 drug metabolism,指药物(外来活性物质 xenobiotic)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通常是低极性、脂溶性物质转变为极性、水溶性物质的过程。

  多数药物被灭活,少数药物被活化。所以,生物转化 解毒过程。

  转化的主要部位肝脏,药物代谢动力学1,10,生物转化的第一步,又称相反应,药物经过氧化、还原或水解,极性增强。

  药酶代谢药物的酶系统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故又称微粒体酶。是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70多种。,药物代谢动力学1,11,药酶诱导剂与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活性增加或药酶合成加速的药物称为药酶诱导剂。

  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药酶合成减慢的药物称为药酶抑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1,12,生物转化的第二步,又称相反应,即结合Conjugation 母体药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或通过氧化、还原、水解引入的极性基团,与体内水溶性较大的内源性物质结合后,进一步增加极性和水溶性,利于药物排出体外。

  主要有4种结合方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酯的形成、乙酰化、硫氰酸盐化。,药物代谢动力学1,13,排泄 Excretion,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肾功能发生障碍时应控制药量,同时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肾脏排泄的重要机理 肾小球过滤 肾小管分泌(主动转运,由两类不同的载体分别运载弱酸性和弱碱性两类药物)肾小管重吸收可导致药时曲线双峰特征。,药物代谢动力学1,14,尿液酸碱度对弱酸和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再吸收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1,15,药物消除,生物转化和排泄统称为药物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1,16,药物的肝肠循环,其它排泄器官或组织包括胆汁、唾液、乳汁、呼吸道排泄等。

  药物的肝肠循环脂溶性高的药物(激素、催眠药等)经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排出。这些药物在肠道重被吸收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药物代谢动力学1,17,药物代谢动力学1,18,3.2 药动学基本概念,一、药量-时间关系 是指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药动学研究的核心。

  药时曲线(时间-药物浓度曲线)以时间作横坐标,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反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药物代谢动力学1,19,潜伏期,时间,血药浓度,最低中毒浓度,最低有效浓度,管外单次给药时量曲线,药物代谢动力学1,20,潜伏期、持效期与残留期,潜伏期latent period 用药后直到开始发生疗效的一段时间 反映药物的吸收分布过程 高峰期peak period 药物达到最大浓度并呈现最强效应的时间 持效期persistent period 药物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一段时间 残留期residual period 药物降到基本疗效浓度以下,直至药物在体内完全消除的一段时间,药物代谢动力学1,21,二、药物消除的类型,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比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始终以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药物代谢动力学1,22,混合型消除,又称米氏消除动力学 是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的混合消除方式。

  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

  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则可转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1,23,三、房室模型,房室模型是药代动力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数学模型。

  一室开放模型 假定机体由一个房室组成,且药物在其中的消除速率也始终一致。即给药后,药物可立即均匀分布到全身,并以一定速度再从中消除。,药物代谢动力学1,24,二室开放模型,假设机体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并有两种消除(转运和转化)的速率。给药后,药物立即分布到中央室(包括血液和肾脑心肝),然后慢慢分布到周边室(血流供应较少的脂肪、肌肉、骨骼组织)。,药物代谢动力学1,25,四、药动学的主要参数,峰值 Cmax 达峰时间 Tpeak 血浆半衰期 T1/2 曲线下面积 AUC 稳态浓度,绝对生物利用度 F 相对生物利用度 Fr 表观分布容积 Vd 血浆清除率CL,药物代谢动力学1,26,半衰期 T1/2,消除半衰期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反映机体对药物的消除能力。

  是药动学最基本的参数。

  是临床上确定某药给药次数或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药物代谢动力学1,27,T 1/2的意义,确定给药间隔 为维持稳态浓度,给药间隔不宜超过T 为避免蓄积中毒,给药间隔不宜短于T 按T 的间隔连续给药,经过5个T 后血药浓度可达到稳态浓度。

  治愈停药后血中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为5个T1/2(血药浓度降低96以上)。,药物代谢动力学1,28,多次给药的时间-药物浓度曲线,药物代谢动力学1,29,稳态浓度,大多数药物均需多次给药,属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如每隔一个t1/2等量给药一次,则经过57个t1/2血药浓度可达到一个稳态/坪值。药时曲线开始呈峰值与谷值交替组成的锯齿形上升,然后逐渐趋于平稳。,药物代谢动力学1,30,Area under the curve,AUC 血药浓度C随时间t变化的积分 反映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AUCn t i1-tiCiC i1 i 0n-1,曲线下面积,药物代谢动力学1,31,生物利用度,反映药物吸收的程度 F作为药动学计算用 Fr作为评价药制剂质量的指标,药物代谢动力学1,32,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动力学1,33,Cmax不等,Tpeak不等,某药剂量相等的三种制剂,F(AUC)相等,药物代谢动力学1,34,表观分布容积 Vd,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药物在体内达到平衡后,按血药浓度(C)推测体内药物总量(A)在理论上应占有的液体容积,药物代谢动力学1,35,Vd的意义,推算欲达有效血药浓度应给药的剂量。

  提示药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相对量。

  Vd值大,药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多,主要分布于细胞内液和组织间液。

  Vd值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多,较集中于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1,36,Plasma clearance,CL 单位时间内(min)多少表观分布容积(ml)的药物被清除。

  CL仅表示药物从血中清除的速率,并不是被清除药物的具体量。

  意义CL小,首关消除少,F大; CL大,首关消除多,F小。,血浆清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