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工作报告 > 《关于蚯蚓的探索》1400字_蚯蚓什么四个字

《关于蚯蚓的探索》1400字_蚯蚓什么四个字

时间:2019-12-14 09:17:0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蚯蚓的探索》1400字

蚯蚓的秘密

云南省玉溪市玉溪第二小学   李林璘   二年级三班

指导教师 郭丽芳

有一种不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小朋友们都很熟悉,我们叫它蚯蚓,也有的地方叫它曲蟮,听说在中药里还称它为地龙。别以为它长的不漂亮,我们就忽视它,看不起它。其实蚯蚓还是我们的朋友呢!以下就是我的观察、实验、研究记录。

我发现蚯蚓的体形大小相差很大,它的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头尾两端稍尖一些,整个身体由很多环状体节组成,没有骨骼、眼睛和耳朵,身体的外面有一层薄薄的体壁,为肉红色。

在自然界中,我观察到的蚯蚓是生活在疏松的土壤里,大约5~20厘米的深度以内比较多,越往下越少。它喜欢居住在阴暗、潮湿、安静的环境里,怕噪音或者震动,它对光线非常的敏感,遇到强烈的阳光,常常往土里钻。蚯蚓的活动主要是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太阳落山以后它就爬出地面找吃的,第二天早晨就返回土壤中休息。 通过实验发现:蚯蚓以腐烂的树叶、枯草、蔬菜碎屑、作物秸秆、禽畜的粪便、瓜果皮以及垃圾为食物。特别喜欢吃甜食,比如腐烂的水果,它爱吃细、烂、湿的食物,它依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所以要保持皮肤上的水分。如果在干燥的地方时间长了,它就会死去;但是水分太多了,或者把它放到水里,它也会死去,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下雨以后蚯蚓从土壤里爬出来了,有的被水淹死了。所以水分对它的生活特别重要。

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世界各地都有蚯蚓的分布,种类达到3000种以上。根据蚯蚓的生活环境,可以将它们分为陆生蚯蚓和水生蚯蚓两大类。但是,人们一般所讲的蚯蚓大多数指的是陆生蚯蚓。

我国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关于蚯蚓的记载。后来,在《本草纲目》等著作中都有记述。19世纪以后,人们对蚯蚓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著名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于1881年10月,在72岁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本著作《蚯蚓的习性和它对植物土壤的作用》。这是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他的又一个独创性的发现,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蚯蚓在农业、林业、牧业生产上的重要性和对环境保护的特殊作用。据调查我国每公顷土地内大约有蚯蚓

15万~180万条。由于蚯蚓的掘地性和杂食性,每年每公顷土地内的蚯蚓排出的蚯蚓粪就可以达到几十吨至几百吨。富含腐殖质的蚯蚓粪是植物生长的极好肥料。蚯蚓的活动还可以改良土壤,加速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恢复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此外,蚯蚓在处理垃圾中的有机废物,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蛋白质新来源等方面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蚯蚓不仅能翻松土壤,使土壤疏松,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且蚯蚓食性很广,许多污染环境的有机物质,都可作为它的食物,所以用它来处理有机废物,净化环境。蚯蚓还具有繁殖率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特点,所以养殖蚯蚓也是解决动物蛋白饲料的一条有效途径。蚯蚓可以食用,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胜过牛肉。国外也有利用蚯蚓做罐头、做饼干的报道。蚯蚓中精氨酸的含量是花生中含量的两倍;酪氨酸的含量比牛排中的含量高两倍多;色氨酸的含量相当于牛排含量的七倍。蚯蚓的体腔液能促进人体皮肤的新陈代谢,食用后皮肤细嫩而富有弹性,这自然是令人神往的。把洗净的蚯蚓投入名酒浸泡后饮用,味道很好,营养也很丰富。此外,蚯蚓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解热、镇痉、平喘、降压、利尿和通经络的功能。

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我知道了有关蚯蚓的许多知识,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东西,养成了爱思考、爱动脑的好习惯,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我还得到以下启示:蚯蚓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贡献巨大,它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重新认识它和保护它,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作文二:《关于斥力的探索》5700字

万有斥力定律及其应用

摘要:万有斥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物体间的斥力大小,跟它们相对运动的外部能量(mv)成正比(一个物体相对静止,另一个物体相对运动),跟它们相对运动的曲线半径成反比。特别规定,物体的自转是内部能量。也就是说,斥力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外部能量和曲线运动,二者缺一不可。自然界中,引力和斥力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斥力是维持时空弯曲的本质力量,是形成宇宙形状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引力 斥力 内部能量 外部能量 能量

一、引力和反引力的本质

引力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反引力是否存在?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能量和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而做功需要力;能量可以做功,做功的过程也离不开力。一个物体,无论是运动的、还是相对静止的都具有能量,并且能量是引力和反引力的来源,如果没有能量,那么引力和反引力都不存在。为了方便研究,我将物体具有的能量分为:内部能量和外部能量,内部能量即物体相对静止时具有的能量,外部能量即除去相对静止以外具有的能量。无论引力和反引力都起源于能量,引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物体的内部能量,反引力的大小决定于物体的外部能量,内部能量是外部能量的基础。换一个角度说,引力和反引力都起源于运动,完全符合哲学所说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进而得出推论:没有运动的引力和反引力与没有引力和反引力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只要有相对运动就有反引力的存在,即使是相互靠近的运动也有反引力的存在,但是必须有曲率,不过绝对没有曲率的运动是没有的。这一看似有违常理的说法,揭示了反引力的本质。自然界中,引力和反引力是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只是在某一阶段引力和反引力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已。现阶段,对太阳系乃至银河系而言,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引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悬殊不大,因为运动的范围基本相对不变;对整个宇宙而言,反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悬殊也不大。宇宙的膨胀是有限的,其空间范围变化不会很大,基本是恒定的。     简而言之,相对曲线运动是反引力的来源。严格来说,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绝对的直线运动是没有的;即曲线运动是绝对的,直线运动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宏观运动、微观运动、物质内部运动、外部运动,严格来讲都是曲线运动。由此可见斥力是普遍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斥力就没有引力。 2

二、万有斥力的计算

反引力即斥力,由上述的分析可知:引力和斥力都来源于能量,可以说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引力的逻辑规律也应该基本适用于斥力;二者有相同的本质:表面看,引力是在任何状态都是显现的,而斥力是在相对曲线运动时显现的;其实,

绝对的直线运动是没有的,所以说,斥力也是在任何状态都是显现的。我们用质量作为引力的因素,根据斥力的特点(曲线运动),我们用外部能量作为斥力因素更为科学(其实,质量和能量是可以转换的)。因此得出万有斥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排斥的。两个物体间的斥力大小,跟它们相对运动的外部能量(mv)成正比(一个物体相对静止,另一个物体相对运动),跟它们相对运动的曲线半径成反比。规定:物体的自传是内部能量,相对静止的物体可视为点。

数学描述,F=mv2/r,其中,mv2是相对运动的外部能量,r是相对运动物体的曲线半径。用微积分可以论证,这个数学表达式也适用于变速运动的情况,准确的说,应该是瞬时(即时)速率。其实这个数学描述早已推出,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将其推广,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就是万有斥力定律,万有斥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应该等同于或大于万有引力定律,万有斥力定律应用在航天技术上可能优越于万有引力定律。

我通过研究认为,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只是运动的半径不同而已,当运动的半径极其巨大时,表现出直线运动而已。这种理论从侧面也说明了,斥力和引力一样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曲线运动是不会沿一点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当且仅当引力和斥力同时消失时,才会沿该点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在自然界中,几乎没有这种运动现象,人为可以模仿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细线栓一小球,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绕某一固定点作圆周运动,细线突然断开时,会出现沿曲线该点的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上述结论从理论上解析,在竖直方向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达到竖直方向的最高点时,如果重力恰好提供了“向心力”,此时可以理解为,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产生的斥力恰好与重力(引力)平衡,不是更合理吗?如果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产生的斥力小于引力时,则做不封闭的曲线运动。这种理论或许能为水星的进动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解释。

比较万有引力定律和万有斥力定律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万有斥力的大小与相对运动的曲线半径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距离的增大引力、斥力都减小,但是引力减小的更快,所以说,万有斥力定律或许能说明现在的宇宙为什么还再“加速膨胀”;其实我们从万有斥力定律公式还可以看出,斥力的大小还和能量有关,所以宇宙的膨胀是有限的,宇宙的空间范围相对是恒定的。现在看到的星系远离我们,是由于这些星系和我们不在同一运动轨道,角速度不同而已;和我们的距离基本保持不变的星系,是由于虽然它的轨道和我们不在同一轨道,但是角速度基本相同罢了,斥力和引力是维持宇宙空间范围基本不变的根本原因。

三、能量解析

我对能量的理解:能量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从这一角度讲,能量称之为暗能量更为准确。其实,能量必须依赖载体,载体是可见的能量即可见;载2

体是不可见的能量也不可见,但是,能量一定存在,因为运动是永恒的主题。可以说,可见载体只有:可见光源和能反射可见光的物体。

四、实例说明

1、假设一个人质量为100千克,在地球的奔跑速度为10米/秒,地球的半径是:637100米,这个人由于曲线运动和地球之间产生的斥力是:F=mv/r= 0.00157N;如果此人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再计算:F=mv/r=980 N,正好克服了地球的引力。

2、假设两个人质量为100千克,相对速度是10米/秒,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斥力有时多少呢?假设一人相对静止,另一个人走到两个人连线成直径时,才是具有的曲度半径,所以相对运动的半径因为地球的直径:12742000米,所以他们的斥力F==mv/r=0.000785N(严格来说,1、2两个实例的数据(速度、半径)都应该是地球两极的数据) 222

3、一辆汽车以一定的速度在“平直”(其实也有曲度)公路行驶,不会“飞起”,如果遇到一个拱形桥就有可能“飞起”,因为拱形桥改变了它的运动半径,使其斥力增大的结果。

4、飞机的起飞、行驶除了流体———空气的作用外,也是改变其运动半径(在空中形成虚拟的拱形桥)增大斥力起飞和行驶的。仔细分析飞机的运行轨迹,“直线”运动绝不是它运动轨迹的主体,而是轨道半径不太的曲线运动。

5、解释天体的圆周运动

天体的圆周运动就是在引力(向心力)和斥力(离心力)实时的动态平衡之中形成的,所以说,斥力(离心力)是存在的,它与引力(向心力)相对,并且与引力同时存在,共同处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动态平衡,两种力的大小相等(或两种力的大小时刻相等也可以),方向时刻在变、并且力的方向也时刻相反;在强调一下:如果两种力的大小时刻相等,方向时刻在变、并且力的方向也时刻相反,就是匀速圆周运动。

6、解释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都是人为的运动形式,非自然形成的。是没有脱离重力系的特殊运动形式,严格来说,研究它们(尤其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应该以太阳作为参考对象。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人为的一种曲线运动,是典型的由于曲线运动产生的斥力小于引力的运动。严格来说,平抛运动物体受到的引力的方向也在改变,虽然它始终指向“地心”。但是,要注意它是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指向地心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看作外部能量是零,即斥力是零,只受引力的作用的运动,所以以地球作参照物自由落体运动可以视为“直线运动”。如果以太阳作参照物(也应该以太阳作参照物),它也是产生斥力的,不是直线运动。

7、一个例证

在竖直平面内旋转的的水桶,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水桶转到最高点时,水不但不会向下流,还会对桶底产生向上的压力,就是斥力在起作用。我再强调一点在竖直平面内旋转的的水桶,水桶转到最高点时以桶为参考系,运动到最高点时,假设桶底在这一瞬间有一洞,水肯定“竖直上抛”(水做的是初速度为0的变加速运动)——形成喷泉,我认为是斥力使之然也。

8、万有斥力解释自然现象

(1)、解释重力加速的变化

我们现在使用的重力加速度(g),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形成的重力加速度,因为地球自转是曲线运动,必然产生斥力。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小恒定,为了研究方便,万有斥力定律的表达式改写为:F=mv2/R =mω2R2/R= mω2R 。在地球两极物体随地球绕转的曲线半径几乎是零,所以斥力近似等于零,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的根本原因。因为在赤道R最大,即物体绕地球的曲线半径最大,这就是地球赤道重力加速度较小的根本原因。同步卫星的原理是典型的使引力、斥力同时减小,但是引力减小的快,送入预定的轨道,最后引力和斥力达到动态平衡形成的。

(2)、解释龙卷风水柱的形成

龙卷风做曲线运动,带动水也做曲线运动,产生斥力并形成液体供桥,下一层是上一层的液体拱桥,这时液体的压力远远小于本身的重力,是龙卷风能形成上百米甚至上千米水柱的原因。龙卷风形成的水柱的整个过程,用它的中心轴线描绘应该是:在水面上方并且是一个近似的弓形,即形成曲线运动,半径不太大,产生较大的斥力。

(3)、解释水往高处流的特殊现象

我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封闭的环形(不封闭也可以),且是引力大于斥力(在引力,斥力、支持力动态平衡下做圆周运动)的圆周运动,所以水圈对地球的固体部分是有压力的。既然是这样的水圈——流动的水圈,出现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就很自然了。我认为,开始形成的水圈,应该具备,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情形。并且,地球形成的初期水往高处流和水往低处流几乎是对等的,现在水往高处流的现象极少,是因为长时间的冲涮使水圈的能量减少、河床变低的缘故。所以我认为,地球西高东低是水流方向由西向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不能解释地球上水流的所用现象。

(4)、解释百慕三角“现象”

地球上的水圈、空气圈都随地球自转,水圈自转的半径和地球的半径相当,空气圈自转的半径大于地球的半径。水圈旋转的角速度稍大一些,空气圈旋转的角速度与地球的相当。这样在到达百慕三角时,由于百慕三角特殊的三角结构,在水圈的“带动下”(龙卷风形成旋转的水柱,这里是龙卷风的逆过程——旋转的水圈带动空气圈形成旋转的空气柱),必然使水圈、空气圈在以百慕三角的“半径”绕转,并且绕转的曲线弧度大体向上,然后再“流出”百慕三角。这样百慕三角水圈、空气圈的旋转半径大大缩小,根据万有斥力定律可知,产生的斥力大大增强,用以克服水、空气的重力。我们知道:水、空气对其它物体有浮力是由于水、空气的重力。由上述分析可知,相当于百慕三角处的水、空气重力减小,所以百慕三角的水、空气产生的浮力,远远小于非百慕三角处水、空气能产生的浮力,在百慕三角中心水、空气能产生的浮力更小。我们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轮船、飞机的行驶时靠水、空气的“浮力”的,尤其轮船更是如此,水、空气的浮力大大减小——是百慕三角神秘的原因。我推断,飞机在进入百慕三角前降低飞行高度,在进入百慕三角时升高飞行高度,使飞机通过百慕三角的过程形成一个圆弧,增大斥力(因为百慕三角虽然水域宽广,但是比地球的半径还是小得多),一定能通过百慕三角。

五、探索微观世界

原子核外的电子不规则运动,是由于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在运动,甚至组成质子、中子的电磁波也在运动的原因。其实,宏观世界也是不规则运动,只是由于轨道半径大而显得好像有“规则”而已。

1、计算氢原子核外电子的平均斥力:现代理论认为原子核外运动的电子其速度越是10的7次方米每秒,电子的质量是0.91乘以10的负30次方千克,则氢原子核外电子所受的平均斥力为,F=mv/r=0.00000172N。再用库仑定律2

计算:F=Ke2/r2=9x109x(1.6X10-19)2/r2=8.23x10-8N,此时,引力和斥力应该近似相等。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斥力远大于引力,如果按库仑引力求氢原子的平均半径,则氢原子的半径将扩大到原来的约20倍,这是什么原因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再一次说明在微观世界里,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静电力,更不是万有引力,应该是密度引力。

2、探讨原子核质子、中子内部的斥力:我个人认为,质子、中子都是由绕转的电子对组成,并且电子对的绕转半径约是1017米,质量是1.821030千克,绕转速度应该接近光速稍小一些,按108米/秒处理。所以质子、中子内部的斥力大约是:F=mv/r=1820N,那么引力也应该接近这个数值,所以要想使中2

子、质子聚变、裂变难度更大,但是中子、质子蕴藏的能量特别巨大。   3、探讨原子核质子、中子内部电子对(即内部电磁波)的斥力:粗略推算,绕转的电子对相互绕转的速度是:2.131014米/秒,绕转半径是1018米,所以电子对(即内部电磁波)的斥力:F=mv/r=4.131016N,引力也应该接近这个数值,用密度引力定律计算是:约1017牛顿符合的很好,再一次说明密度引力定律的相对正确性和可信性。

总之,整个世界,从宏观到微观都是引力和斥力完美结合的体现。引力使物质聚合,斥力使物质分离。对于宏观世界引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宇宙缩小,斥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宇宙膨胀,微观世界也是如此。

宇宙中的一切运动都是在引力和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作曲线运动,引力或引力的分力和斥力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之中。运动的半径和外部能量(mv)是调节引力和斥力平衡的内在因素。宇宙膨胀的原因是能量;维持宇宙时空大小相对稳的因素是斥力;引力和斥力是结束宇宙和形成宇宙的主要力量。

22

作文三:《关于梦的探索》17400字

寻梦

序论

在讲述有关梦的内容前,我觉得应该先讲讲我为何会对梦如此感兴趣。

小的时候我很害怕做噩梦,经常被吓得不轻,但我哥说他从来不怕,当他做梦的时候只要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在做噩梦,然后通过不停的眨眼使自己醒过来。但这个办法对于我并未奏效,因为很难在梦里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后来老妈教我一个方法,就是在睡觉的时候保持心脏没有任何挤压,手不要放胸口,也不要侧身压着心脏睡。这个方法非常有效,很少再做噩梦了,直到今天我还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但是前段时间我做了两个非常恐怖的梦,第一个是在深夜,首先梦到自己在夜晚的街道上,路灯很暗很暗,路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有风吹着树叶在路上滚动。这时候我尽然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做梦,看着情况比较恐怖,我就不停的眨眼睛使自己醒了过来。我感觉躺回了宿舍的床上,但觉又得宿舍有点阴森,而且异常安静(平时舍友们睡觉会有打鼾之类的各种噪音)。我望了下四周,并没发现有什么异常。突然从我头上的窗口冒出一只鬼怪向我的脑袋扑了下来,我用双手死命的撑着,顶着那只家伙,想大喊却叫不出声,想用脚砸床板却发现脚根本抬不起来,挣扎了好久才醒过来,吓得全身都是冷汗。

后来我做了第二个恐怖的梦,那是在星期二的下午,大概两点钟的时候我上床睡午觉,这时还有两个舍友在打游戏,敲打键盘的声音让我有点难睡着,我就这样在床上一直迷迷糊糊的。过了一段时间后,

我感觉自己变得很清醒,望着蚊帐想事情。突然我想到一个问题,不是还有两个家伙在下面打游戏的嚒,怎么一点声响都没有,宿舍怎么那么安静。这时我发觉好像有个黑黑的家伙躺在我身边,刚准备拧头望过去的时候那家伙一下咬住我的肩膀。我用左手不停的敲它脑袋,用力的推,它就是不松开。我想叫却好像有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喊不出来,想抬脚敲床板却发现脚根本动不了,就这样持续了好久才醒过来。醒来后我发现自己的肩膀露在了被子外面,被吹得冰冷冰冷的。舍友说听到我在床上呻吟了好久,声音很销魂,不知道在搞什么。

做完这两个梦之后,确实有点被吓到了,不过也让我觉得梦真的好神奇,从一个梦醒过来却仍然还是梦境,两次都梦到自己在宿舍的床上遇到梦魇。如是我开始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及留意自己晚上所做的梦。

梦可以分为很多种,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特殊的梦,例如: 清明梦:在做梦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做梦,能目睹自己的梦或者自主的在梦中做出选择,就好像小时候我哥说他能在自己做噩梦的时候意识到是在做梦,然后通过眨眼睛醒过来;

离体梦:做梦的时候感觉脱离了身体;

梦中梦:在梦中做梦,以为自己已经醒来,其实仍在做梦(这个我经历得比较多,刚才说的第一个恐怖的梦就是梦中梦,还有就是电影《盗梦空间》里面也有梦中梦的情节);

共同的梦:两个人在同一个晚上做相同的梦,或者同时梦到对方在相同的梦境中(这个或许做过也不知道,因为不可能有事没事问别人昨

晚做了什么梦);

但是精彩的当然要留到最后,所以在讲述我对这些超凡之梦的研究前成果前会先讲述下有关梦的基础知识,包括梦的刺激、来源、材料、作用以及为何会遗忘等等。

弗洛伊德在对于梦的研究中最为权威,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是他的观点。

梦与睡眠的关系

简单的说下我们的睡眠,睡眠状态大致可以分成四种,深睡、昏睡、浅睡、假睡。深睡的状态沉静平稳,梦境连贯,很多梦醒来之后还记得很清楚,深睡状态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表现。昏睡使人陷入愚痴状态,梦境凌乱,支离破碎,醒来后什么都想不起来,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从来不做梦,就是经常昏睡。平日思虑较多,心不平静,劳累过度或晚间吃得过饱,一般就容易处于昏睡的睡眠状态。浅睡就是睡得不踏实,一有动静就醒,梦多而乱,有时能想起做的梦,但又很不清楚,太过支离,不连贯,大多数是梦到白天想得最多的事,也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白天思维的惯性延续。假睡,脑子里乱哄哄的,一直都在胡思乱想,连自己在想什么都搞不清楚,就好像白日梦,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大部分人每晚至少会做4到5个梦,我问过医生,吃安眠药的话不会做梦。通常在入睡后大约90分钟开始做第一个梦,这个时间被称为睡眠周期里的快速动眼期,好像眼球真的会快速旋转,但表示没亲眼见过,在这个时期醒来的人通常会记得自己所做的梦。第一个快速动眼期大概4到5分钟,睡醒前的最后一个快速动眼期约半小时。大脑会在快速动眼期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刺激视觉和运动中枢,唤起做梦人的记忆并当成梦的素材重组,用以创造故事。

梦的材料

构成梦的材料来源于清醒状态时的知识或体验。有时我们记得梦见某个事物,但记不起是否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过,往往在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某种新的经验又引起了我们对已经忘掉了的另一事的记忆,同时也就揭露了梦的来源,梦中所知所忆的事物已超出我们清醒时的记忆之外了。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在梦境里面所见到的和感受到的所有事物都是我们在清醒时候经历过的,只是有些已经太久远连我们清醒的时候也忘记了,貌似电影《盗梦空间》里面也这样说过。

在书上作者引用了很多梦例来证明这个观点,因为时间不多,我抽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简单描述下。

有个哲学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家中院子内白雪皑皑,两条小蜥蜴半僵地埋在雪中。作为一个动物爱好者他把它们捡起,使它们回暖,把它们放回原来居住的砖石小穴中。他又把长在墙上的一种小蕨类的少量叶子喂它们,因为他知道蜥蜴非常爱吃这种蕨类。他在梦中知道这种蕨类的名字Asplenium ruta muralis。梦继续进行,在其他一些情节之后,又梦见了蜥蜴。这时他吃惊地看见另外两条蜥蜴正忙着在吃剩余的蕨叶。他于是环顾四周,看见第五条、第六条蜥蜴正爬回墙上小洞,整条路上爬着长长的蜥蜴队伍,全体向着一个方向。

这位哲学家在清醒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蕨类的名字,在梦中却能准确拼出来。在16年后哲学家访问一个朋友的时候看见一本花卉标本集,上面有这种植物以及他亲手写的名称。这时候他才想起在做那

个梦的两年前他曾帮朋友在一个植物学家的口授下给这本植物标本上的植物写名字。后来他又在一本期刊上发现自己曾梦到的一长队蜥蜴,原来他在做梦的前一年就开始订阅这本期刊。

一些事情的知识和回忆,清醒时未曾想过,在梦中却可以得到证实,只是一个人是否发现梦中某些特殊的元素来源是很偶然的。

梦的材料来源也包括儿童时代的经验,很多童年遥远的甚至已经忘掉的事件也会进入梦境。这个又得提到我刚开始说的那个噩梦,那只从窗户扑出来的鬼怪我后来想了想,是小时候在电影《大话西游》看到的一个片段,黑山老妖吸食别人的灵魂就是这样张开双手从脑袋上扑下去,简直一模一样!

梦的材料奇特的地方在于选择,梦的元素往往不是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也不是前一天的浓厚兴趣,而是来自偶尔的细节,或者近日的无谓琐事,或者遥远的过去经验。例如家中亲人死亡的消息使人们悲痛欲绝,但那段时间在梦中却很少体现出来。这个太普遍,所以也不举例子了,但我觉得应该排除一种情况,那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白天对于某件事物想得太多的话,夜晚很容易出现在梦中,我就经常这样。

总的来说梦的材料选择具有三个特征:1、梦总是明显的偏重选择最近几天的印象;2、梦总是根据不同于醒时记忆的原则而选择材料,记起的大多不是重大事件而是一些不被注意的琐事;3、梦包含很多童年的印象,甚至在那段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以及在清醒时早已遗忘的琐事。

我觉得第一个特征需要说明下,最近几天的印象并不代表就是最近几天所发生的事物,而是类似于一个导火索,思想通过把最近几天的印象与早年的经验连结起来,这样梦就可以选择一生中任何时期的事物作为材料

夜间支配梦念的是白天盘踞在我们心头的同一材料,也只有在白天引起我们反复思考的事情才在梦中纠缠不已。那么,即然梦是由于白天使我们感到兴奋的一个印象所引起,而实际梦见的为什么又是无关紧要的琐事?这个问题后面解释梦的产生过程的时候再做解答。(由于时间关系梦的材料就不再多说了,不然明年都说不完= =!)

梦的刺激和来源

梦的来源分为四类: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3、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4、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外部感觉刺激

即使在睡眠时心灵仍与躯体的外部世界保持着不断接触,在睡眠期间触及我们的感觉刺激很容易变成梦的来源。公鸡啼叫可以变成一个人的惊喊;门响可以梦见窃贼入室;被子在夜晚滑下可以梦见裸体行走或者跃入水中;双脚伸出床外可以梦见站在悬崖边或者坠入深渊。这个很好理解,我之前梦到被咬肩膀就是因为肩膀外露被风吹得冰冷。

但是有一点很有意思,梦可以把我们的感受编入梦的结构,然后达到一种类似于预先安排好的结局。这样说或许有点难理解,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把闹钟设定为一个固定的时间响,在我们被闹醒前的最后一个梦通常会把梦里面的故事引向一个方向,那就是被一种强烈的噪音刺激,如炸弹爆炸之类的梦境,最后让我们伴着闹钟的响声醒过来。有一个著名的梦例:莫里卧病在床,他的母亲坐在他的身边。他梦见正是大革命的恐怖统治时期。当他目睹了许多恐怖的杀戮景象之后,被带上革命法庭,在法庭看见了在恐怖日子里冷酷的英雄们。他被他们审问,在一些记不清的事件后,被判处死刑,并被领上行刑处。他走上断头台,被刽子手捆在板上。木板翘起,断头台的刀落下,他

觉得身首分离,在极度焦虑中醒来。他发现床的顶板落下,击中了颈椎骨,与断头台刀下落在同一位置。奇怪的地方在于感受是醒来前最后一刻的,但梦中整个故事的发展却不断的靠近最后一刻的感受,好像提前知道一样。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感知刺激到真正醒来这一瞬间被压缩进整个梦。

还要提的一点就是心灵在睡眠时从外界刺激所接受的印象具有不确定性,类似如我们模糊不清的看见远处的物体,一开始可能认为是一匹马,走近一些可能认为是一头牛,最后可能确定是一群人坐在地上。同样梦也会在收到刺激后进行类似的模糊表达,同样的闹钟响会导致不同的梦境。

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这种刺激比较简单,主要是视网膜的主观兴奋性。就是梦会用大量类似或者相同的物体来迷惑我们的眼睛,我们看见无数的飞鸟、蝴蝶、游鱼或者万紫千红的花朵,这是在黑暗中进入视野的闪烁尘埃所引起的各种幻觉形状,它们包含的无数光点在梦中变成了许多单独的形象,由于灵活多变,所以被看成正在游动的物体。主观感觉的特点是不像客观刺激那样依赖外部机缘。

由于视觉意象是构成梦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梦的内容基本都是看到的,所以很少梦没有主观感觉刺激。但是主观感觉刺激不像客观感觉刺激那样可以进行观察和实验,所以比较难以证实。他的证据主要来源于‘睡前幻觉’或者叫‘幻视现象’。意思是在入睡时刻容易

出现极其生动而变化多端的意象,而且在眼睛睁开之后还能持续片刻。这种幻视现象可以通过练习做到,使自己在逐渐入睡时突然醒来而不睁开眼睛两到五分钟,这样就可以将刚刚消失的视网膜感觉与在记忆中保持着的梦象做比较。这个貌似比较难,我并没有成功做到过。

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

内部机体主要指的是各种器官。心灵在睡眠时比在觉醒状态中更容易意识到躯体的事件,离开外部世界能够对身体内部给予更多的注意,它无法拒绝来自躯体内部变化的刺激印象,具体的原因太复杂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详细介绍了。

有些疾病在清醒时候完全察觉不出来,但在梦中由于被体验的印象大大增强而能被感觉到。不同的患病器官表现出不同特征的梦内容,心脏病患者的梦一般比较短,而且比较恐怖;肺病患者容易梦见窒息、拥挤和飞翔;消化紊乱的梦一般会与享受或者讨厌食物有关。还有几个我已经记不起来了,那本书我已经还了,没法查到。最有代表性的是性的兴奋对梦内容的影响,至于什么内容就不用我说了。

科学家认为躯体刺激产生梦象的过程是被唤醒的感觉根据某些联想法则引起一个同源的意象,这种感觉与意象结合而成一个有机结构,但意识对这种结构的反应不是常态,因为意识的注意力不在感觉,而是全神贯注于伴生的意象。大概意思就是睡着的心灵并不关心躯体内部的感受,而是关注由这种感受根据法则在梦中产生的意象。简单的说就是睡着的时候意识不会在意心脏病或者性兴奋,而是专注于因

为兴奋而产生的梦中那些具体的内容。

这种感受与意象之间的联想法则比较复杂,先简单的说下,后面有时间再做具体讲解。飞翔的梦是胸部在丧失皮肤感觉时心灵为解释肺部张开所产生的刺激而发现的一种适当意象,因为肺部张开会引起类似飞翔的感觉。从高处跌下的梦是因为正当皮肤压力的感觉开始丧失时,身体的一臂下垂或松弛的膝盖突然伸张,引起触觉再一次转为意识,这种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转变在精神上便以跌落的梦表现出来。

刺激的精神来源

这个感觉有点虚幻,比较难说清楚。有时候我们受到外部的刺激,但并不会在梦中有类似的情节出现,例如觉得某处疼痛,但睡着后反而完全抛开了疼痛。这就是因为梦受到精神来源的控制,经常特意避开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做梦的动机,梦就不会发生,做梦是心理的需要。由于时间关系,具体的后面有空再详细解释。

梦的遗忘

每天晚上都会做梦,但能记住的往往没有多少,而有些梦又过了很久还记得很清晰。

首先在清醒生活中导致遗忘的所有原因对梦也同样有效,因为梦本身很微弱。我们经常把非常生动的意象忘掉了,而把为数很多的微弱意象保持在记忆中。其次我们在清醒时候容易记住的是反复感知的内容,而梦往往是一些独特的体验(周期性的梦除外)。还有一点是因为大多数梦都是不易理解和缺乏条理的,构成梦的各个成分本身就很少具有被回忆的性质,所以很快变成分散的片断被忘掉。最后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对梦不感兴趣而导致遗忘,我以前也很少能记住梦,但自从开始研究梦后记得的梦多了很多,昨晚做的三个梦我都记得很清楚。还有一点是我们在回忆梦境的时候会很自觉的把不连贯的地方补上,把松散的成分变成有条理的内容。

介绍几种记住梦的方法,有兴趣的话可以试试。第一种是睡觉前暗示自己今晚要把梦记住,在心中默念二十次左右;第二种是养成记录梦的习惯,在床边放笔和纸,醒来后马上把梦记下;第三种是在醒来后静静的躺一会儿,什么都不去想,忘了的梦就会浮现出来。

梦的其它特征(部分难懂的省略)

清醒状态的特征是思想活动以概念而不是以意象表现出来,梦则主要是以意象进行思维。随着睡眠的临近,人们可以观察到自主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相伴而生的不自主观念则呈现出来,而且全部属于意象类型。我们自觉的概念活动的软弱无能以及意象的出现是梦中的两个持续特征,也是梦的基本特性。

我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关于睡眠导致自主活动困难,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证身体在睡眠中不会乱动,从而避免了很多危险。如果没有这种保护,我们可能会在睡眠状态下经常掉下床,会随着梦中的行动而在现实中做出同样的动作。我在开头说的那两个梦,在梦中我一直想把脚抬起来砸床板,但发现脚根本动不了,就是因为睡眠中活动受到了限制。

梦主要以视觉意象进行思维,其次也用听觉意象,很小程度上利用其它感觉印象,很多事情会以言语的残余形式表现出来。梦以幻觉代替思想,在幻觉上,视觉和听觉表现没有区别。梦中一般表现的不是在思考而是在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完全相信幻觉。大概意思是梦只不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思维,而且我们完全信赖这种思维方式。

梦的特性归纳为:1、梦中我们心灵的主观活动以客观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我们的知觉官能把我们的想象产物看成感觉印象;2、入睡会带来自我的被动性(思维和行动),与睡眠伴生的意象只有在自我力量削弱的情况下才能产生。

接下来解释下为什么心灵会如此的信赖于梦中的幻觉。首先幻觉

意象只有在自我思维行动停止后才会产生,而且梦的组成元素不只是一些表象,而是一些真正的和实在的精神体验,与清醒状态中通过感官产生的情况类似。觉醒的心灵在言语意象和语言中产生观念和思想,梦则以实际的感觉意象表示观念和思想。在梦中心灵脱离了外部世界,没有其它印象可以比较,导致心灵在睡眠中缺乏能区别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感知觉之间的标准,不能将因果法则用于梦的内容。

有一点需要说明,虽然睡眠只能在心灵不受感觉刺激干扰的情况下产生,但与外界的联系并未完中断,某些感觉印象对于保持心灵的宁静是必需的。例如磨坊主只有在听到他的磨盘转动的声音才能入睡,习惯于夜间点灯防贼的人在黑暗中就无法入睡。如果联系完全中断了,只有在醒后才有听觉和感觉,那么我们永远不会再醒来了。

唤醒我们的往往不是感觉印象的强度,而是它的精神联系。一个睡着的人不会被无关的字词所唤醒,但如果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就会醒来。同样的,如果一个感觉刺激对睡眠者具有某种重大意义,则刺激的消失也能使他在睡眠中醒来。所以一个夜间点灯的人在灯熄灭时反而醒来,原因是感觉活动的停止。这意味着活动是他感觉到的,只是如果活动无关紧要,甚至使人感到心安,就不会干扰到睡眠中的心灵。

睡眠时,随着感觉功能作用和正常重大意识的中止,心灵丧失了它的感情、欲望、兴趣、价值判断等等。清醒生活中与记忆意象有联系的各种精神状态都与梦中意象联系中断,清醒生活中的物体、人物、地点、事件和动作的知觉印象纷纷孤立地再现出来,但是都不带有本

身的精神价值,并在心灵中任意飘浮。所以梦是不连贯的,它们无条件地接受荒唐的矛盾,承认不可能性,无视清醒状态时的可靠知识,向我们显示对伦理道德的迟钝。要是在清醒时像梦中那样行动就会被当做疯子,像梦中那样说话就会被认为是白痴。所以梦中的精神活动比较低下,高级智力官能受到严重限制。

梦是精神、情绪和心理的无政府状态,心灵在梦中变成一台精神自动机。梦的内容基本都是荒诞无稽的,把毫无关联的人和事聚拢在一起,然后像万花筒中那样千变万化,完全不受因果法则的支配,结果构成比以前更为荒唐和疯狂的新组合,例如动物可以说话,石头可以浮在水面上。甚至有时我们醒来的时候会怀疑我们是否仍具有合理的应用观念和思想能力。

在清醒生活的功能中,记忆受睡眠的干扰最小。还有的人认为心灵的感情生活部分不受睡眠的影响而且指导着梦的进程,这种感情指的是构成人类最深刻的主观本质的各种感情的稳定集合。

有一个比较出名的理论把梦的整个心理特征总结为三对矛盾,第三对矛盾说的是:梦一方面是精神生活的增强和提高,往往能达到技艺精湛的高度;另一方面则是精神生活的败坏和衰弱,往往堕落到不成其为人类的水平。第二方面在前面已经解释了,就不再多说。第一方面的意思是有时候梦的构思非常巧妙,深邃的情绪,感情的温柔,视像的奇特,观察的细致等等很多内容在清醒生活中根本无法达到。梦中有恰当的隐喻、幽默和罕见的讽刺水平。梦以一种奇特的唯心论看待世界,为无上的威严披上高贵的外衣,以最可怕的形象来展示恐

怖,有时候醒来还保持着各种梦中的体验。

我记得最近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至今还回味无穷。梦中我坐在一辆单车的后座旅行(单车还是摩托我也记不清了),周围的景色非常美丽。先是春天,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和蝴蝶;接着变成秋天,夕阳照在树林,到处一片金黄;突然又变成了冬天,一片白茫茫,天空飘着雪花,雪花非常漂亮,飘到我的脸上,感觉好真实;我拿着相机一直不停的拍照,内心非常激动。最后来到一个很清澈的湖边,在湖边观察形态各异的石头,好像我还摔碎了一块石头。(不得不强调下,这个梦中的景色真的是非常非常美丽,我在现实中还从没遇到过)

这些意象应该来源于不久前看到的一些图片集,里面有2013年最美的十大风景摄影。空中飘舞的雪花来源于前段时间看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里面有个女主角在美丽的雪花中翩翩起舞的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最后的那个湖来源于不久前堂哥去云南旅游上传的照片,照片中有一个清澈见底的大湖泊。

梦中的道德感

关于梦中的道德感:即清醒生活中的道德倾向和感情是否持续到梦生活中,而且延伸到何种程度。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观点,我比较赞同的是哈夫纳的观点:基本上一个有道德的人在梦中也有道德,他会拒绝诱惑并远离仇恨、嫉妒、愤怒以及罪恶(我觉得应该加一点:即使在梦中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也会因为违背了本性而感到愧疚不已)。但是一个邪恶的人在梦中的意象照例也与他在醒时相同。还有希尔德布朗特的观点:在梦中无论发生多么大的算数差错,多么大的科学法则的颠倒,多么大的年代错误,都未曾使我们心烦意乱或引起我们的疑虑,然而我们却绝不会丧失明辨是非、区别好坏和善恶的能力。

不道德冲动在清醒生活中具有某种程度的潜在力量,但因为自我抑制而不足以转为行动,而在睡眠状态下我们难以自我抑制。这个和之前看的心理动理论一样,人的行动取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本我代表欲望,只遵循享乐原则,追求个体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自我代表现实,根据现实状况判断行动的标准,平衡本我和超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超我代表良知和道德,用于限制本我。由于时间问题不做具体解析。梦向我们显示的,往往是我们自己不想承认的事情,有时我们能从梦中知道自己对一个人有些什么想法。

梦的作用

关于梦的作用也有很多种理论,我比较赞同的几个是:梦是对刚出生就被窒息死的思想的清除。一个人失去做梦的能力,就会逐渐变得精神错乱,因为大量未完成和未解决的思想和无数表面印象将累积在大脑中。由于分量太多,以致本应在记忆中同化而为一个整体的种种思想无法得到清理。在白天由于被抑制而储存起来的精神能量,到了夜间就成了做梦的动机力量。对于负担过重的大脑,梦可以作为一个安全阀,具有治愈和疏泄的能力。

心灵不希望白天的紧张状态持续不息,要寻求自身的放松和恢复,从而产生与白天生活完全相反的情况。在梦中用愉快治疗悲哀,用希望治疗忧伤,用爱和友谊治疗仇恨,用勇气和洞察治疗恐惧,用信念减轻疑虑,用实现代替空虚的期待。白天不断重现的许多精神创伤能被睡眠治愈,睡眠保护着心灵不受新的损害。

联想法则

说了那么多又可以总结一下梦的形成过程:首先睡眠时受到各种感觉刺激,感觉刺激的总体在心灵中唤起各种观念印象,然后全部材料通过心灵中仍在发生作用的组织和思维功能根据联想法则进行加工形成梦中的意象。

那么现在要解释的只剩梦的联想法则。这种联想法则解释起来比较麻烦,需要通过很多的梦例分析来推理,但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说那么多梦例,所以可能会解释得不够详细到位。

首先梦是心灵的高级错综复杂活动的产物,梦是欲望的满足,可以从清醒的心理活动中找到来源。

有一些梦会对欲望的满足不加掩饰,例如在晚上吃了太咸的东西,夜晚就会因为口渴而醒来。醒前往往会做一个梦,在梦中大口大口的喝水,然后醒来感到自己真的想喝水。口渴引起喝水的欲望,而梦的内容便是欲望的满足。如果在晚上尿急,在梦中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并且会在梦中小便。性的渴望也经常在梦中得到满足。

有些梦的欲望满足不会表达得那么直接,需要稍加探索才能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直接引用我之前乘车旅行的那个梦。我觉得会做这个梦是因为前段时间过于忙碌,经历了各种考试和课程设计,设计院又催我尽快过去实习,内心渴望出去旅个行,远离各种事情的困扰(之前还发过一条朋友圈)。会梦到冬天的意象是因为一直很想去北方看雪景,而最近有不少去了北方的同学上传了很多美丽的雪景照片让我羡慕不已。所以这个梦是为了满足我渴望去北方和云南旅行的

愿望。

但是有很多梦充满痛苦的内容,没有任何欲望满足的迹象可言。有两位研究者曾经统计过他们所做的梦,其中57.2%的梦是不称心的,只有28.6%是愉快的。

在欲望满足难以辨认出来的那些梦中,欲望已经披上了伪装,这是因为梦者对欲望有所顾忌。正是由于这种防御,欲望为了表现自身,不得不进行化装。

书上引用了一种类似的社会现象来说明:政论作家要对当局写些不愉快的真相,如果不加掩饰,当局就会压制他们的言论;如果已经口头表达,则事后加以制裁;如果已印刷出版,则事先予以查禁。一位作家必须时刻提防这种稽查,所以他在表达言论时必须缓和语气或改头换面。他发现不得不依据稽查的宽严和敏感性,有时只要约束一下攻击的形式,有时要用暗喻来代替直接的推论,有时却必须采取某种故作天真的姿态,以免受到制裁。人民反对一个不得人心的官吏并要求他辞职,这时就可以毫无理由的把该官员加以提拔,并赋以特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含义。检查制度越严厉,掩饰的手法就越广泛,而使读者们体会真意的手段也越巧妙。

由此可以假设,每个人的梦由两种精神力量的作用而导致梦各有其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行使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以化装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意识到的不是隐藏的梦念而是记忆中的梦的显象,第二种力量的特权就是让梦的隐念进入意识,把寻求进入意识的思想改变成为

它认为适合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充满痛苦内容的梦也是欲望的满足,痛苦内容的作用只是为了掩盖某种欲求的对象,实际上痛苦的梦使第二种动因感到痛苦,但同时又满足了第一种动因的欲望。每一个梦都是起源于第一种动因,所以它们都是表示欲望的满足,第二种动因对于梦的关系是一种防御而不是创造。书上引用了很多梦例解析来予以证明,遗憾的是每个梦例都很长,我没足够的时间例举出来。这个可能会有点难懂,但把这段话读多一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常常有些梦与理论直接相抵触,它们的主题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出现的显然是不期望的事物,导致这类梦的动机是我们期望理论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对梦的主题或由此产生的欲望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感,很想把它们压抑下去。

上述讨论的这些也很好的解释了之前关于梦的材料中说到的:梦是由于白天使我们感到兴奋的一个印象所引起,而实际梦见的为什么又是无关紧要的琐事?其实就是因为梦的化装和稽查作用的存在。

总结:梦是一个(受压制的或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梦既有显意也有隐意,而解梦实际上就是分析梦中内容的隐意。梦就好像一幅猜字的画谜,画的是一间房子,屋顶上有一只船,还有一个砍掉了头的人在跑步等等。从表面上看,我们可能会觉得画的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都不合逻辑。一只船与屋顶毫无关系,无头的人不可能会跑。但是如果抛开整个画面及其组成部分的批判,相反地用适当的子母或单词去代替每一个单独的成分,就能对这画谜得出正确的判断。以适当方式组合起来的字句就不再没

有意义,梦就是这样一种画谜。如果把画谜看成了美术作品,就会认为它们是毫无意义的。

梦的过程通常包含大量的凝缩作用,显梦简短、贫乏,内容精炼,但它的隐意则范围广泛,内容非常丰富。如果一个梦写出来只有半页纸,那么梦的隐意的解析可能长达四五页纸甚至更多。梦除了凝缩作用还有一个是移置作用,在梦的显意中作为主要成分而突出表现的一些元素,在梦的隐意中却起着一种完全不相同的作用。意思是代表梦念的实质在梦中可以完全不表现出来,梦内容可以以不同元素为其中心。梦的移置作用是通过稽查作用,完成化装的一个主要方法。

梦总是以一般方式来考虑所有部分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把整个材料组织成一个单一的情境或事件,然后同步地再现出逻辑关系。打个比喻:一位画家把所有的哲学家和诗人都画在一张画上,虽然事实上他们没有聚会在一起过,但从概念上来说他们构成了一个团体。梦就是用这种再现方法呈现两个密切相关的元素,有点类似于书法规则,各个字母代表着不同的音节,联系起来又产生不同的意思。

一般的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梦的材料被剥去了自身的大部分联系,受制于稽查作用的强迫过程,同时在各元素的强度之间进行移置作用和压缩作用,使梦材料得以实现一种必要的精神上的价值转换,最后得到一种新的类似元素进入梦中成为意象。对于那些化装后变得很荒谬的梦存在更深一步的解析,由于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大量引用梦例才能解释清楚,在此就不做解析。

之前有说到有关梦中的感情,在受到稽查作用的抵抗影响而产生

的精神情节中,感情是受到影响最小的成分。梦中的感情不像梦的内容那样轻易被忘掉,如果在梦中害怕鬼怪,鬼怪是想象的但恐惧则是千真万确的。如果在梦中感到快乐也是如此,之前说到的我关于旅行的梦,在梦中感受到的愉悦和激动就非常真实。同样如果在梦中见到喜欢的异性,心中也会抑制不住激动,梦中体验到的感情强度并不亚于清醒时候。

到此关于梦的联想法则大概解释完了,其中难以理解的回归作用不做解析。

基础知识总结

最后梦的产生过程总结为:白天清醒活动的残余和清醒活动已激发的潜意识中的一个欲望(也可以是一个受到压抑的最近欲望)结合起来并对这些残余产生一种移情作用,这时出现的欲望将自身转移到最近的材料之上。这个欲望沿着思想过程必经的正常道路奋力前进,通过前意识而冲向意识。但是它碰到了仍然在发生作用的稽查作用,不得不进行化装来通过。化装之后变成了某种强迫性观念或妄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也就是变成由移置作用强化了的以及由于稽查作用而在自身表达上化了装的一种思想。然而它再想前进,就受到前意识的睡眠状态的阻挠,(很可能是前意识系统为了防止侵入而以减少自身的兴奋来保护自己)因此梦的过程走上了回归途径,重新返回到知觉。(梦的回归由于比较抽象前面没有解释,其实我也不是很理解,原理与睡眠状态的特殊性质有关,因为梦的过程受到了记忆群的吸引力影响,有些记忆本身仅仅以视觉的精力倾注形式存在,并不转变为后继系统中的文字符号)当梦的过程已经变成了知觉内容后,就仿佛找到了一条道路,可以避开稽查作用和睡眠状态在前意识中所设置的障碍,成功的将注意力转向自身,同时也受到了意识的注意从而转化为梦中的各种意象。

补充

睡眠的真正干扰者是白天的残余而不是梦,梦反而在保护着睡眠。这些白天的残余主要包括:

白天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出结论的;

白天因为我们的智力不足而未能妥善处理的;

白天受到排挤和遭到压抑的

白天由于前意识的活动而在我们潜意识中仍然兴奋不已的;(前意识解释起来有点复杂,具体的意思可以百度下,大概就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起到一定稽查作用的)

白天未被注意因而未被处理的印象。

超凡之梦

关于梦的基础知识已经叙述完毕,接下来介绍下开头提到的比较有意思的超凡之梦。

创造之梦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的定义是敏锐察觉问题、缺陷、知识断层、欠缺环节和不和谐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发现问题,寻找解答,提出猜测,并为这些问题形成假设的理论,然后一再检验这个理论,修正后再度检验,最后把成果传达出去。做梦的过程类似创造力的定义,因为梦有时会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答,测试假设的理论,最后把结果传达给做梦者。之前在介绍梦的基本知识中说到梦具有一对矛盾性质,在梦中具有更强的洞察力,梦的意象水平可以达到现实中无法达到的高度。

比较典型的梦例是发明家豪尔的一个梦,他尝试制造双线连锁缝纫法的缝纫机,多年来一直把针孔放在针柄的中间,但一直不成功。一天晚上,他梦见一群野蛮部落的人捉住他,部落首领命令他立刻完成这部机器。泄气的豪尔恳求首领怜悯他,但首领不为所动,命令部属行刑。豪尔虽然充满恐惧,却发现行刑者手持的长矛尖端有形状如眼睛的洞,于是领悟缝纫机的针需要在那个部位做出眼睛形状的洞。

创造之梦的关键在于睡前回顾个人困境的内容,带着问题进入睡眠。这个我并没有尝试过,也没发现从梦中解决过什么问题。

清明梦

清明梦的特征为在梦的过程中,做梦者知道自己正在做梦,有时做梦者可以修饰或改变梦中的行动或结局,有时做梦者虽然知道正在做梦,却无法重新设计梦的过程。

关于控制梦是否妥当是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有些梦工作者相信不应该操控梦,有些在梦中过度运用清明的人,可能发现梦的自发性和创造力会受损。有些梦工作者则认为梦中的清明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与过世的家属联系,引发创造性的洞识能力,甚至可以治疗长期的梦魇。

梦魇比较有意思,详细解释下。梦魇指在睡眠中受惊吓而喊叫,或突然惊醒时,肌肉神经还未醒,因此神志清晰,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但身体动弹不得,也就是俗称的鬼压床。这是由于睡眠中做一种感到压抑而呼吸困难的梦,大多因为疲劳过度,消化不良或大脑皮层过度紧张。

清明梦是相对较常见的现象,常常回忆梦境的人、禅修的人、平衡感较好的人以及比较独立的人比较容易做清明梦,还有就是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做清明梦。在清明梦中经历的事件,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的作用非常类似清醒时,只有性高潮属于例外,而且清明梦常伴有性高潮。(性高潮的身体反应就不做解析了)

清明梦的练习方法是在每晚睡觉前,重复的自我暗示:我今晚会发现自己正在做梦,醒来时也会想起这个梦。把这句话复述二到三十遍,但很少一开始就有效(感觉还是好傻)。有一个比较靠谱的方法

是在睡前把双手放在眼睛前面来观察,当在梦中发现自己的手时,就尝试把手抬到眼睛的高度来观察,于是知道自己正在做梦。还有就是朝右侧睡时做清明梦的机会高很多,原理不清楚。我的习惯是朝右侧睡,因为这样可以使心脏不受压迫,我从小就开始这样睡。

有些研究者可以做到当他们在梦中遇见可怕的生物或情境时,就能把自己变得清明,直接面对恐惧,克服它或者与它为友,这样做噩梦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大为减轻。我哥小时候的做法就是在噩梦中使自己变得清明,然后通过快速眨眼睛醒过来。

怀孕时的梦

在韩国明间传说中,梦中意象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野性、快速、具攻击性的野兽代表男孩,特别是在梦中咬父亲的话,更有可能是男婴。驯良、胆小的动物表示女婴,若是在梦中靠近父亲,或与母亲同行的话,更可能会是女婴。咬母亲的动物也代表女婴。

怀孕之梦不寻常的性质可能和怀孕的特征有关:荷尔蒙的改变,可能还有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不规律的睡眠形态。

研究显示上述三种因素会在怀孕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怀孕时荷尔蒙的急剧上升,会使孕妇在清醒时的情绪较为强烈,产生很大的波动。特别在怀孕的前三个月中,孕妇可能经历一阵阵的沮丧和愉悦、心情起伏和突然大哭。这种高度的情绪化可能反映到孕妇的梦,产生许多生动的影像和鲜明的故事。此外,孕妇很少能整夜好眠,特别是怀孕的最后三个月,扩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常常需要起身上厕所。再

者,梦的研究一再显示大部分的梦会反映做梦者白天的担心和经验,而怀孕正是人生转折和改变的时刻,所以梦的内容也可能不同于平常。

这些变化也可能影响充满期待的父亲。他们的梦常常反映出如下的担心:我是否不再是妻子的最爱?妻子和小孩的身体是否健康?我能否负担养儿育女的花费?我能否以良好的情绪抚养小孩?透过辨识和讨论各人梦中主题可能的含意,充满期待的母亲和父亲所经历的变迁阶段将会更为丰富。

许多心理治疗师和产科医生会鼓励心怀期待的父母讨论他们的梦,认识并面对他们对健康、生产、养儿育女的担心。一旦做梦者能直接面对这些恐惧,就会较少做噩梦,并有较大的幸福感。自然生产的课程和产前教育,都可以加入梦的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减轻或消除怀孕时为了降低压力和焦虑而使用药物的需求,使母亲和父亲带着较大的喜悦、较少的忧虑来迎接孩子的诞生。

在孕妇的梦中经常会出现小动物,小猫、小狗、兔子和其他小动物是胎儿的典型象征。另一个常见的梦中影像就是水,可能象征胎儿所住羊膜中的水。研究显示,月经和怀孕时,梦的内容会有大幅改变。研究者通过配合月经周期调查50位在校学生的做梦记录,发现月经时的梦常牵涉到房间(可能象征子宫),还有婴儿、小孩和母亲。怀孕妇女较容易梦到建筑物、购物中心、人体、小动物,以及各种形状和不同大小的婴儿。

研究显示心怀期待的妇女更常做梦。怀孕妇女可能比较容易记住

梦是因为怀孕时的睡眠形态较不规律,常常在半夜醒来。常做噩梦可能帮助怀孕妇女解决清醒时的压力和紧张问题。噩梦较多的怀孕妇女生产时间会较短,并发症也较少,在噩梦中约有自信的人,生产时间也越短。怀孕最后三个月较容易在梦中感到焦虑和害怕,特别是第一次怀孕待产的妇女。

在怀孕的第一阶段中,许多人会梦到产科医生和自己的身体样貌,特别是初次怀孕的人。这个阶段的梦包括繁殖力的象征,比如结满水果和蔬菜的花园,也可能梦见可爱的动物、鸟和鱼。在怀孕的第二阶段,梦中可能出现自己是否足以担任未来父母角色的个人神话。

第三阶段时,梦常常试图分辨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

通过研究心怀期待的父亲所做的梦,发现常常梦到自己被拒绝和排斥,可能是因为害怕婴儿会取代自己在妻子心中的地位。在怀孕第一阶段会容易出现大量子宫的象征(房子之类),以及寂寞和排斥的感觉。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中,寂寞和排斥的感觉减少,也较少梦到工作环境和威胁。换句话说,将做父亲的人起初害怕受到排斥,后来逐渐增加自信,把注意力转移到整个家。所以最后阶段可能会数次梦见自己的父亲,好像试图调解自己的父子关系,以建立自己身为父亲的认同感。

离体梦

人在清醒中出现离体经验时,常常会发生一股能量和身体振动,并听见奇怪的声音,在离体经验前有时会有身体瘫痪的感觉。这种现

象被称为睡眠瘫痪,常发生在进入快速动眼期前和从快速动眼期醒来时。在快速动眼期睡眠中,身体肌肉无法动弹,只有眼球的肌肉和负责循环、呼吸的肌肉仍能工作。这种无法动弹的情形,可以避免做梦者做出梦中的动作。完全清醒后,偶尔会持续这种瘫痪的现象,而产生脱离身体的感觉。

有离体经验的人比较容易做清明梦,但这两种经验完全不同。离体经验中,当事人通常相信这件事真的发生在物质世界,而不是做梦。在清明梦中,做梦者知道自己的经验是在梦中,唯一例外的是做梦者在清明梦中出现离体经验,貌似开头讲的第二个噩梦就属于这种情况。

离体梦开始或结束时,常伴随着睡眠瘫痪。这是由于心智从梦中醒来,但身体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时候。当事人可能想大叫或移动,却无法发出声音或运用肌肉。这种状态通常很吓人,因为当事人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清醒,越害怕就越可能引发梦魇似得影像,但这种状态很容易让做梦者进入离体经验。

把睡眠瘫痪转化为全新正向的做梦经验,可以进行以下五个步骤:

1、 经历睡眠瘫痪时,辨识这种状态,告诉自己这是睡眠瘫痪,不

要害怕;

2、 不要挣扎着想动或发出声音,放松下来,放弃任何负面的想法;

3、 让身体放松,专注在呼吸上;

4、 保持觉察,不要思考或移动;

5、 练习重新进入梦境或者观察新梦的出现,也可以选择保持完全

清醒。

离体梦比较难发生,带有一定的自主动机,可以通过练习清明 梦而从中得到少量的离体梦。

梦中梦

梦中梦是多层次的做梦经历,已经做梦的人会进入一个旧有或全新的梦。有时做梦者认为自己已经醒来,不久却发现自己其实是进入了另一个梦。这种假的清醒可以重复好几次,做梦的人一再地从一个梦进入另一个梦。比较常见的是有关上厕所的梦,想要清空膀胱的欲望会进入梦的影像。

引用一个女士的梦例:我发现自己在一间购物中心,正在找厕所,必须排很长的队伍,终于轮到我上厕所时,厕所变得越来越小,连形状都改变了。我知道自己在做梦,于是醒来,发现膀胱很涨。我跑向厕所,却发现厕所已搬到另一栋建筑物。我为了上厕所,开始走进许多不同的长廊。我深感挫折,然后醒来,这次是真的醒来上厕所。

从这个梦中可以看出,身体和心理的目的完全相反,内心想要继续做梦,但身体却要她清空膀胱。这种心灵有一部分想继续睡觉,另一部分却想醒来,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梦见自己醒来,可是这种方法无法解决身体越来越急切的需要。有些梦中梦会指出内心的冲突或障碍,做梦者必须加以解决才能在生活中往前。

有的理论认为梦中梦是梦者试图抗拒或遮掩梦境的结果,而有的

理论则认为梦中梦是企图解决问题和自我探索。

共同的梦

共同的梦不做具体的解析,说一个有趣的梦例,这是梦研究者伯格莎朗所做的一个共同的清明梦。

伯格莎朗在探索清明梦时,不断孕育回到祖国的梦,并拜访了18年没见过面的老友。一天晚上,她做了如下的清明梦:

我漫步在小时候居住的地区,突然自问:“我怎么会在这里?”我并没有坐飞机,于是知道自己正在做梦。我继续漫步,很想看看儿时的好友雅达(她已经搬走,我不曾去过她的新家)。我找到她居住的街道,走向她家。门的颜色是淡蓝色。我按下门铃,她打开门,我非常高兴能看到她,我们都非常激动,哭着抱成一团。抱她的感觉非常真实,这种强烈的经历使我醒来。

伯格莎朗记下这个梦,一早写信给这位朋友,告诉她这个梦,信中详细描述梦中见到的情景,还谈到朋友新家的位置。一周后,她收到朋友的来信,寄信日期就是做梦后的那一天(表示她们寄信的时间差不多),朋友在信中描述了相同的梦。在雅达的梦中,她返乡访友,描述的景象和她的经历完全一样,包括她敲门,雅达开门,彼此惊喜相见,激动地拥抱。而且那时,雅达也知道自己正在做梦。

由于这个梦,她们在5年后终于真正的相见。看见彼此的那一刻,激动拥抱的情形就像共同梦中的情景一样。所以她们的梦是预知的梦,也是共同的清明梦。

心得体会

最后说说我在梦的研究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体会。

根据梦的刺激来源分析可以知道,最容易控制的是来自外部的感觉刺激,而且通常这样的刺激很容易在梦中形成意象,甚至可以通过这种类似的意象在梦中唤醒意识,也就是梦中清明。

我在每次睡觉前,先仔细的留意周围的环境并记住各种声音的特点。躺下盖好被子之后,静下心来体会身体各个部位的触觉感受,或者特意的进行改变。例如把手掌伸出被子外面,处于较低的温度中。然后在回顾和思考特定的生活内容中进入睡眠。

在早上醒来后,静下心来继续躺一会儿,回忆昨晚的梦境。在想起了梦的内容后,对梦中的意象稍做分析,寻找生活中与其对应的内容。

渐渐的我发现能记住越来越多的梦,有时候两个,有时候三个甚至更多,而且很多时候在梦中达到清明。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飞翔的清明梦,之前也有提到过。在梦中我发现自己可以在高空中快速的飞行,而且能受自己的意识所控制,只是很难压制住速度和胸口的强烈下坠压抑感。梦中的场景是城市和大山,有点像之前去过的白云山。

后来我感觉做的梦太多了,而且容易在半夜做完梦后醒来,不知道是受白天的生活状态影响还是由于对梦的研究。但有一点我能肯定是梦的研究导致的,我发现入睡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了很多,经常在入睡前较长的时间内感觉迷迷糊糊,大脑却一直保持着对周围环境的强烈关注而导致难以入眠,内心又很想快点睡着,导致分辨不清是不是

已经睡着以及周围环境是梦境还是现实。这种状态最后引发了几种结果:

1、迷迷糊糊很长一段时间后,感觉根本无法真正的入睡,于是使自己清醒过来,并且觉得很精神,变得毫无睡意;

2、感觉自己在床上一直迷迷糊糊的持续了大概一小时,很想快点入睡。好像能听到宿舍外面的人进来,又不清楚他们具体说了什么,但在清醒后却发现实际上已经过了四五个小时;(这种情况较多,一般发生在睡午觉的时候)

3、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迷糊糊后,感觉自己突然变得很清醒,能清楚的听到环境中的声响和其他人谈话的声音,可以睁开双眼。但身体完全动弹不得,也没办法开口说话,无论怎么使劲也没用,用力过度还会冒冷汗。静下心来躺一段时间又能恢复正常;(很明显这是睡眠瘫痪现象,可惜当时我还没有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这种情况较少,也是发生在睡午觉的时候)

在结束了梦的研究后,感觉睡眠的状况又渐渐的恢复正常。最近因为写这个论文的关系,重新把书仔详细看了一遍,由于梦的关注度再次上升,感觉梦中的记忆又越来越多了。

最后的总结是:关于梦的知识理论可以深入理解和探索,这样可以简单的分析自己的梦境,有助于了解自身的状态。但是不提倡对自己的睡眠做出干扰,刻意改变自己的梦,因为可能会引起负面的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

到此为止我关于梦的研究内容全部叙述完毕。

作文四:《以探索为话题的作文,关于探索的作文》600字

本文关键字:

探索的乐趣

数学,这个奇妙而神奇的的字眼,充满多少哲理。今天,老师布置的思考题更让我充分明白了探索的快乐,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 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形,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 平方厘米。求原来长方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初看题目,只觉得头绪乱糟糟的。我静下心来,又看了一遍题目,这回题目似乎很好做,用56 平方厘米减去增加的四个面,求到最大正方形的面积,不就行了吗。正准备这样做时,我看了看图,发现大正方形和小长方形(增加的)并无等量关系。看来,我的思路是错的。那么,该如何解答呢?我开始寻找途中的等量关系。哦!增加的并非5 个平面,而仅仅是4 个小长方形。因为最上面的正方形就是从长方体顶部平移上去的。哦!也就是说,54 平方厘米就是增加的4 个小长方形面积,那么没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 54÷4=14(平方厘米)。知道了小长方形的面积,该怎么求正方体的棱长呢?对,用14÷2=7(厘米)就是正[内容来源]方体的棱长。由此求出长方体的长就是7 厘米,宽为7厘米,高则为7-2=5(厘米),体积为7×7×5=245(立方厘米)。理清头绪后,我在数学数上写下这么几道算式:

54÷4=14(平方厘米)

14÷2=7(厘米)

7-2=5(厘米)

7×7×5=245(平方厘米)

答:原来长方形的体积是245 立方厘米。

写完了题目,我忽然明白,“数学”,一个奇妙的字眼,它蕴含的哲理就是:用心去探索,去思考!

作文五:《关于科学探索的名言》500字

关于科学探索的名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

——托尔斯泰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

——爱因斯坦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

——杜威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高尔基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

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

——爱因斯坦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达尔文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贝弗里奇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作文六:《关于高效课堂的探索》600字

关于高效课堂的探索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备”在课前,“精”在课上,“思”在课下来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 备课 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有以下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备”在课前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职业中最习以为常的,然而又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对象是千变万化的、活生生的人,要把教材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财富,要使学生能够喜欢你所教的课,会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只有在上课之前做精心的准备,拟好实施教学的计划,才能保证在上课时达到教学的各项目标。因此,在既定的教师水平、学生基础和教材内容的条件下,教师能否精心备好课是能否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

二、“精”在课上

课堂,是教师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最重要的时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学生习得知识的主阵地。抓不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课堂效率怎么会高呢?

1.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魅力,让学生喜欢

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广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技校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更要注意知识更新,在课堂中要不断向学生介绍现代电工电子发展的新成就、新发明,进一步加

作文七:《关于水导电现象的探索》400字

关于水导电现象的探索

《小牛顿科学馆》里说,自来水能导电,蒸馏水不能导电。我不信,我认为只有金属才能导电,所以我要做个实验来看看。

我先准备了一个电池组、一个开关、一个发光二极管、两块接线板及电线,另外准备了一瓶蒸馏水和一瓶自来水。蒸馏水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拿着一个烧杯对着电饭煲上的冒气孔,下面放着一个小碗,等蒸气进入烧杯里后,过一会儿,就会凝结出蒸馏水,积少成多,不一会儿就收集了小半碗蒸馏水。

接下来,我将电池组、开关、发光二极管、接线板串联起来,然后将电线先后放入蒸馏水和自来水中。当电线放进自来水中时,二极管迅速亮了起来,说明自来水能导电。可时当电线放进蒸馏水里时,二极管却没有一点儿光线,说明蒸馏水不能导电。

啊!原来水真得能导电,可是为什么蒸馏水不能导电呢?外公告诉我,自来水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水里有一些杂质,这些杂质能够导电;而蒸馏水是纯净的水,是没有杂质的,所以就不能导电了。

四(2)班  周培然

作文八:《关于创新教学的探索》2700字

[摘要]开展教育实践化、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能充分利用实践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创新教学 兴趣 学习环境   一、教学回归,兴趣激励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要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试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学生失去主动、自由的个性。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因而。语文教学应首先回归到人文科学与创造性中来。例如。第一次给05级学生讲解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他们对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却仍然怀有习惯性的排斥。我在课下百般思索,再次上课时,我说道:“这节课,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于是,学生都将头抬起来,睁大了眼睛。之后我就给学生们讲解了诗人徐志摩传奇的一生,甚至包括他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就写于英国剑桥,诗人与林徽因最初相识的时光里,因此这既是风景诗又是爱情诗。学生们怀着对真善美的渴望,第一次把要求背诵的篇幅轻松完成。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想让学生学得好,首先要他们感兴趣。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学习得到延伸。   二、联系生活,建立“链接”   管理学也是如此。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从初衷上说,一般都对管理工作有着较强的兴趣。生活中的案例教学,无疑成为解开书本上生硬理论的一把钥匙。在企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踊现出很多优秀的企业及其管理者。他们的经典案例也成为许多人,用以追捧的“经营圣经”。将这些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来,让管理概念走出陈旧的理论说教,更生活,也更直观。例如:在讲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第五章――企业形象时,我援用雕牌公司的广告引出概念: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个广告“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面对日化品业众多洋品牌的夹击,雕牌也曾打出“只买对的不选贵的”来暗视其实惠的价格。但真正深八人心常久不灭的是这一系列关爱亲情的形象策略。从关爱下岗工人到关注离异家庭,雕牌将原有那些“去除污渍、顽渍”的功能诉求,成功转向了情感诉求。这就是我要说的企业形象的意义。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概念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堂知识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三、教学互动。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教学也是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   我在自己所开展的复习课中,有一个惯用手法: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当老师。例如,管理学的期末复习,我先找一名学生,回答我的提问。该生回答完之后,让他再找一个问题,并且找一个人回答。学生们对这种提问方式非常认可,千方百计找来一些难题。试图难倒自己想为难的人。于是我的目的便达到了,他们在几次多番的互相“刁难”中,化被动为主动,并且找出了很多的难题,有的甚至超出了书本的范围。   这种方法,应用到我的其它课程教学中,也一一奏效。如:在中专073上语文课时,白居易的《琵琶行》要求背诵其中一部分。在套用上述方法提问过程中,一名学生突然说道:“老师,既然可以任意找人提问。我就请你背背吧。”学生中,立刻响起了欢呼或是起哄声。我于是故意说到:“这首诗我是和你们一样大时背过的,这么多年过去,有点不自信了。”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更是看热闹的活跃分子,开始齐声嚷着让我背。我接着说:“不如这样吧,我试背全篇,如果背不出来,全班都可以不背了。可是,万一我背出来呢?”学生齐声道:“我们也全篇!”当我把全诗流利的背出后,学生们都变成了“霜打的茄子”。最终的结果,许多不服输的学生,果真完成了全篇背诵。由此,我自豪到,学生终究“骗”不过老师,姜还是老的辣。同时,也告诫自己兴亏备课工作做足了,否则什么特殊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由此观之,“管理无定式”,“教学亦无定法”。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重视实践,“教”“学”转移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型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管理类课程教学尤其如此,实践颇为重要。受条件限制,一些实践课难以进行。于是只能开动智慧。让实践变的可能。我想到将EPR沙盘模拟对抗引入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游戏中。感悟管理。   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几队,分别选出代表,扮演公司中的管理精英(CEO、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经理、原材料经理)。将自己预先做好的道具发给各队的CEO。一张大纸作为模拟沙盘,上面划分出生产区域、原材料区域和财务区。确定实践场景:三家企业是以竞争者的形式出现的,每个管理者都要担当起自己的职责。在企业运作三年后。根据各队盈利情况,评出最优团队。   通过这样一种诠释方法,带学生走进一种完全不同与以往的学习模式。开展教育实践化、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能充分利用实践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选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

作文九:《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600字

1、向还没有开辟的领域进军,才能创造新天地。——李政道

2、科学工作者,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是要问个为什么。——李四光

3、为一生工作而进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无须再探索其他的幸福了。——卡莱尔

4、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著的旅人。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布拉赫

5、对于科学进步和在科学中从事新的工作,开辟新的领域妨碍最大的却是下面这一点,即人们对于事物总是感觉失望,想着它们是不可的。——培根

6、我从事科学研究是出于一种不可遏止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别无其他动机。——爱因斯坦

7、科学要求每个人有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希望你们热情地工作,热情地探索。——巴甫洛夫

8、要走向理论的建立,当然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尝试去摸索。——爱因斯坦

9、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并且永不屈服,珍借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消除它。——赫胥黎

10、科学家的天职叫我们应当继续奋斗,彻底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掌握这些奥秘,以便能在将来造福人类。关于探索的名人名言。——居里夫人

11、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鲁迅

12、应当耐心地探索神圣而科学的真理。——门捷列夫

分页:ﻩﻩﻩﻩﻩﻩ1                        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ﻩ2                        ﻩﻩﻩﻩﻩﻩ3

作文十:《关于经济规律的探索》7300字

编者按:张薰华教授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留校任教至今。1962年―1984年任经济系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共培养了33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生。张薰华教授已90岁高龄,潜心研究经济学超过半个世纪,是国内公认的《资本论》研究权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规律的探索方面,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理论、土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颇多建树。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色研究,曾荣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不久前,在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五届论坛上;本刊记者采访了以耄童之年亲临论坛交流学术、发表演讲的张教授。就经济规律探索的若干问题请教了张教授。      记者:张教授,您已经90岁高龄还亲临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发表演讲,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我们有幸聆听了您的演讲扣获奖感言,对您在经济学研究的一系列学术建树尤为钦慕。我们今天采访您,是向您请教经济规律探索的一些问题。您提出科学发展观焦点在生产力发展,请您概要地谈谈好吗?   张薰华:好的。科学发展观是三个词(科学、发展和观点)的组合,亦指用科学的观点去剖析社会的发展。社会只有发展才能繁荣昌盛,所以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主观如何符合客观,就要用科学观点去探索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在于既把握规律性,又在实践基础上据以改革开放,建立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为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地指出:生产力(由人力与物力结合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人力所有者与物力所有者结合的社会形式、包括派生的产品所有者的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集中表现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社会形式)三者之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关系。对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剖析,应该从形式深入到内容。一是从上层建筑深入到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基础上还要从生产关系深入到生产力。“物质的生产关系”是指物质生产力的社会形式。三是再延伸到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环境。   纵观以上各个层次,无不与人有关,生态环境提供资源,承载人的生存与发展,生产力是人与物的结合,生产关系是人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和产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生产关系(人际关系)所形成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则是这各阶层人际关系中人的思想反映。总之。各个层次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和以人为本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遵循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创新中愈来愈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记者:张教授,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您能简明地阐述一下这个观点吗?   张薰华:我认为:第一,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是在这个系统的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中来发展自己的。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力是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杠杆。它自身是人类在运用自然力、改造自然物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巧,是人类智力发展的结晶。在科学技术力中。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因此,生产力的要素就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科学也因此成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动因。   第二,直观地讲,这里讲的科学好像限于自然科学。其实,科学是人类社会智力发展共同的结晶,它所渗透的生产力又总是以社会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又和社会科学分不开。自然界的运动延伸到人的产生,进而延伸到社会科学。这对经济科学来说,尤为明显。   第三,就自然科学来说,它的各门学科通过边缘科学连成整体。科学的整体化不仅带来技术的飞跃,而且使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科学密集的技术。我们要着眼于这样的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精神产品。这种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科研工作者,生产知识分子的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再生产又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分不开。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他们追求的是科学,又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对科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至关重要。   记者:张教授,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为我国的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请您谈谈什么是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   张薰华:环境科学是人们系统认识环境的各种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的知识体系,这是一门文理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中由自然科学进入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便是环境经济学。   具体说来,地球表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系统所依附的部分成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生境),它为生命的发育提供阳光、水、大气、土地以及蕴藏其中的有机化合物。二是生命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先是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然后是吃植物的动物、吃动物的动物,再是分解动植物代谢物的微生物,代谢物再化作春泥供植物吸收,或作为饲料供动物食用。生命系统与生态环境复合为自然生态系统。三是人,作为自然的人,只能在生态规律制约中生存;但作为社会的人,当他未认识生态规律时,却会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应顺应生态规律,从而与自然生态环境复合为人工生态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活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何趋利避害,使人类有着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科学知识。其中,揭示第一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揭示第二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生物学或生态学,揭示第三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社会科学。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复合在一起成为环境科学。   就环境经济学讲,它不仅要从生产力来研究环境经济,而且要从生产关系来研究保护环境。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讲,既要从宏观上制定合理的社会主义国土规划等,又要通过市场,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改变原材料价格偏低、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调整资源价格,彻底改变由于资源低价或无价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与破坏,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记者:科学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以及相应发生的人际关系中,逐步发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理论结晶。前者形成自然科学,后者形成社会科学。科学也可以说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积累和升华的知识,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张教授,请您谈谈您对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科学创新的见解。   张薰华:一般地讲,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物质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这个内容的社会形式。按照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学科上的反映就会两者相互渗透,在渗透中创新。由于每一学科都是具体叙述同一世界整体中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们的研究对

象在整体中当然联系在一起,规律也因此形成体系。它们自己也因此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它们是通过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连接起来。学科网络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将自然科学的创新传导到社会科学,促使社会科学也在创新中发展。   社会科学的创新基于经济学的创新,这也借助于科学哲学的指导。并由此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通,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促使社会科学创新。世界近代史已经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促进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自然科学又通过工艺上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也就由此进入经济学。经济又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学就展开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学等等。经济学成为自然科学走向社会科学的通道,社会科学则由此深入到自然科学。   基础理论差之毫厘,实践上就会失之千里。新中国建国60年来,前30年由于理论上忽视对生产力的研究,切断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结点;并认为人口与地理环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原因;结果经济增长了,增长方式却不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靠滥用资源,以致从源头上破坏了生产力。生产的总值虽然增加了,却难以补偿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不遵循生产力规律,还会导致人口爆炸。在生产关系方面,则将交换形式混同于生产形式;即将计划形式混同于社会主义;同时又将市场形式混同于资本主义,拒绝运用市场形式。所以从总体上讲,经济绩效欠佳。   后30年的伟大成就在于充实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将保护和协调生产力的源泉作为基本国策。特别是近几年来,还由此拟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可持续战略。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明确了交换形式不等同于生产形式,市场形式不等同资本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这些则是党的第二代领导进而第三代领导,认识与尊重经济规律的结果,由此也可以知道,经济学创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科学是探索物质世界内在规律而形成的理论。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只是承认事实和规律,它不崇拜任何偶像,它使人们厌弃迷信和愚昧,勇于探索、开拓和创新。但是。科学的创立、创新,却遇到神权、君权和长官意志的阻碍,其间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自然科学创立于西欧中世纪末期,那时神权与封建王权结合,多位先行科学家被教会活活烧死。科学的诞生是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直到封建社会灭亡以后,自然科学才有飞速发展。   社会科学的发展,阻力就更大更长了,历代君主既要用知识分子,又要惟命是从,稍有异议,就会带来杀身之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但是,不唯书容易,不唯上难办。后来邓小平说,领导人讲话也不是金口玉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逐步消除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余悸,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才会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记者:20世纪90年代,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经济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的关注。但对“经济哲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例如,有人说,“经济哲学是一门专指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另有人认为,经济哲学“不是用哲学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哲学是从经济中引出的哲学”。张教授,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张薰华:我以为前一种说法实指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哲学。因为经济学如同各类具体学科一样,都是在哲学指导下来研究它的特定对象的,但不是哲学本身。后一种说法实指哲学要从经济辩证运动来丰富自己。而经济的辩证运动规律则是经济学所揭示的,也就是说哲学要从经济学来丰富自己。由此可以推论,经济哲学既不是对经济现象贴上哲学的标签,也不等于经济学加哲学,而是研究两门学科如何相互渗透,即哲学如何指导经济学,经济学如何丰富哲学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与其定名为经济哲学,不如定名为经济学哲学。   经济学哲学是一具体学科(经济学)与哲学的渗透,而不是具体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即不是一般所说的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   记者:张教授,请您具体地谈谈经济学哲学的一些特点。   张薰华:具体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经济学哲学的特点。第一,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辩证关系看经济学哲学。客体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以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反映客体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作为科学的哲学就这样形成唯物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方法论,达到了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目的。   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近代技术的发展,要求科学从不同角度提供反映这整体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近代科学就此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一直持续到现代,现代科学又由分化趋于综合。这里面每一学科都是具体地叙述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们所组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反映客体世界的整体。不过。这和哲学又有区别。哲学所揭示的是物质世界整体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揭示的是这个整体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的、具体的规律以及其规律体系。但是。抽象来自具体,特殊中含一般,这就决定了哲学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反过来,哲学对具体科学又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这样,作为具体学科理论工作者,虽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有自己的哲学,但他只有使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其方法又必须是辩证的。才能探得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总要熟知一门具体学科,了解知识体系和科学学,既使自己的论述不致流入玄谈,又使哲学有所发展。对此,就经济学和哲学两方面来看,目前还不够令人满意。一部分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未在哲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工夫,也就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去研究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而一部分的哲学理论工作者,也未在经济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工夫,形而上学地看待哲学的指导作用,往往用标签的方式把哲学名词贴到经济学术语上,使哲学庸俗化。   第二,经济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地位。具体学科是从物理学展开出来的,随着技术革命的要求,物理学在研究分子运动时就展开为化学,化学在研究有机分子时再展开为生物学,生物学在研究作为生物的自然人时,这人又蜕变为社会的人,于是进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起点是经济学,因为人类的活动建基于物质生产,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物质内容及其社会形式,揭示这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学再展开到政治学、法学、文学……最后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从上述学科的发展可以知道,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才使分离出来的具体学科百花齐放,也使哲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这时,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就会对自然科学起反作用,自然科学就会加快奔向经济学,并通过经济学走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这种走向中受到经济关系的激励和上层建筑的扶植而加速发展。   第三,哲学对经济学的指导。首先是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在哲学范

畴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经济学具体分析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物质内容)与生产关系(社会形式)辩证运动。依据哲学原理的指导。经济学决不应只研究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今后,经济学发展就要同时研究生产力。   其次是关于拜物教与理性经济人。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辩证唯物论一方面由存在决定意识批驳了唯心论;另一方面又从意识的反作用批判了机械唯物论。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基础作为存在,它会反映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上面,意识也会起很大的反作用。经济学也必须探索这一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可以相容,但也有矛盾之处。拜物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市场要求自由(自主经营)、平等(等价交换)和进取精神(竞争),这些和社会主义相容。但市场经济主要从微观利益出发,商品经营者只希望他的商品能卖得好价钱。而货币又能在市场上买到一切,于是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则主要从宏观利益出发,提倡集体主义。我们也重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对国有企业也要求利益最大化,使国有资金保值和增值,但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货币拜物教)。但是,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关系,拜物教意识就不会很快消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另外,哲学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也就指导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注意哪些可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哪些不应照搬。   再次,关于辩证逻辑指导下的理论叙述方法。按照黑格尔的逻辑理念,科学开篇所叙述的东西,是未发展的,因而是抽象的、简单的,并具有普遍性质。普遍的性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加新的规定性,使自身丰富起来,成为特殊的、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并越来越接近外部现象。这种逻辑形成过程还是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因为从分析简单的规定性开始。再分析追加的规定性时。并没抛弃原有的规定性,而是综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叙述方法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叙述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经济学促进哲学的发展。我们先看近代科学哲学的产生。近代科学哲学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要求自然利,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已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它把自然界的各方面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必然要出现辩证法。用同样的方法来考察人文科学,就会发现各学科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确切地说,都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专门研究生产方式的科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的建立也就创立了科学的哲学。于是哲学摒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吸取其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存其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其运用于社会科学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再看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迫使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而且要追溯到社会生产力两个源泉(人口与环境)。由于人口爆炸、资源滥用、环境破坏,更迫使经济学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在100多年以前还不那么严重。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发展他地理环境不胜负载。生态环境不存。人将焉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的、决定的问题吗?我相信,随着经济学对这个事关人类生存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向高技术发展,从而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使人口得以量少质高,环境得以保护,科学的哲学必将日益丰富起来。   记者:张教授,对您的采访使我们深深感到正是由于您具有严谨的学术风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理论品格才为我国的经济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这就要求经济学科学地阐述社会经济规律,也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像您一样具有科学态度和理论勇气,才有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才有助于更好地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我们相信。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一定会成为探索规律的报春燕,勇闯难关的破阵牛。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