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商业范文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500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500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时间:2019-11-02 09:24:5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500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学习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作文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1300字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主讲人:  张玉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  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

《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

1、内容讲解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 1

作文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3300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2.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学习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孤    坟

(明)       月            阴冷凄凉          深挚思念 孤寂哀伤

(短)      松冈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通过分析本词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茫茫:遥不可及。“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

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四)写作手法鉴赏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

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在词中找出依据。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师明确并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四、当堂背诵、默写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意象、意境、感情

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三、因为爱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二、学习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初读:整体感知

1.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作业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学习 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作文四:《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100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乙卯(mǎo):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3、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4、思量:想念。“量”按格律应念平声liang。

5、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其妻王氏之墓。

6、纵使:即使。

7、尘满面,鬓如霜:形容饱经沧桑,面容憔悴。

8、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9、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轩:有窗槛的小屋。

10、顾:看。

11、料得:料想,想来。肠断处:一作“断肠处”。

12、明月夜,短松冈:苏轼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13、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来,生死双方隔绝,什么都不知道了。

14、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

15、肠断:一做断肠。

翻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相互思念却很茫然,无法相见。不想让自己去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正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也正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死别之苦,思忆之深。词人含泪向亡妻诉说心中的思念与悲伤:十年来生死相隔,天上人间两茫茫,不需要刻意追思怀想,自然而然地萦绕心头难相忘,你孤零零的坟墓在那千里远的地方,我无处倾诉满腹凄苦悲凉。上片末三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透露了词人凄凉困顿的身世之感。下片写梦游故乡与王氏重逢的情景,似真似幻,温馨而又迷离。“小轩窗”四句,白描乍逢场景,意幻情真,虚中带实。“料得”写梦后设想对方怀念自己,“年年肠断”,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以词悼亡,苏轼首创。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如此凄婉动人,除了词人所怀有的那一腔缠绵真挚的爱情之外,还得力于“生死”和“幽梦”这两大因素形成和产生的“距离感”,而“距离感”又产生和加强了“审美感”。

*  宋词三百首

*  苏轼:蝶恋花

*  苏轼:水龙吟

作文五:《《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考证》4100字

摘 要: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王弗去逝十年后所做的一首悼亡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古今词评家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其深挚悲怆的感情,哀婉凄凉的境界,千年以来一直深深的打动着读者。   关键词:苏轼 江城子 王弗      一、写作背景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1]已而果然。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王弗的依赖,以及王弗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女子、对苏轼的帮助很大。   苏轼自然真率,略无外饰。如他自己所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2]不论亲疏,都吐以肺腑之言,快快活活,无忧无俱。所以他作为诗人的苏轼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政客的苏轼无疑是恨失败的,但是幸好王弗是个很细腻和理智的女子,他们两人的性格恰好互相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所以才能共同抵抗人生的风雨。   这篇墓志铭短短四百来字,但是却详细记了生活中得这点小事,不难看出,苏轼对王弗的依赖和爱恋。   王弗跟苏轼共同生活了近十一年,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苏迈。都说红颜薄命,古往今来似乎总是如此!美丽精明的女人更容易被上天妒忌,所谓天妒红颜,古今略同!王弗正是如此。宋英宗治平二年的五月,即公元1065年5月,正值芳华年龄的王弗不幸病逝,年仅27岁。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当时王弗已经病逝十年了,而十年之中,苏轼却没有为王弗写任何悼念的诗和词,这不禁让人怀疑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是不是真如想像中得那么和睦。可是据记载:旧制召试馆职,诗、赋各一篇。治平中东坡被召,自言久去场屋,不能为诗赋,乃特诏试论二篇。记载的是六月举行的一次制科考试,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考试中,苏轼却说“久去场屋,不能为诗赋”[3],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与之前“故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涪州得山胡》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   二、题旨探究   这首词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苏轼的诗词里,有“梦”出现的字眼有很多,但是每一处都没有标题注明,唯独这首词却注明了是“正月二十日”,“正月二十”是不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呢?有人说过这一天是王弗的祭日,这个说法不正确,因为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明确的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王弗的祭日应该在五月二十八日。   “正月二十日”这一天应该是很特殊,苏轼的诗集里收录了这样几首诗:   1、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2、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3、元丰六年:《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4]   这是三首七律,看题目就知道都是这一天写的,并且还都是用同一个韵,苏轼一生写了很多首诗,也有很多首也注明了时间,像“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花盛开”“ 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但是像“正月二十日”这样明确的三年且连用一个韵的只有这三首。   且看这三首七律:《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去岐亭访好友陈季常、潘丙、古耕道、郭遘,途中所写。诗中最后一句“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则又点明了去年的今天,苏轼在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访陈季常,作《梅花二首》,所以说“细雨梅花正断魂”。   第二是是《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这首诗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时年苏轼四十七岁。他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人出城寻春,忆起去年正月二十日时访友,于是写下和诗。   第三首《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这首诗是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出门寻春,写下得和诗。   写第二首诗时,苏轼已经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整整一年,东门指他在黄州住的地方,“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去岁村”指女王城东禅庄院,这是他在被贬去黄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时候,正月二十日临时住的地方,有三个朋友送他到这儿的。 “江城白酒三杯酽”,摆上三杯酒,按照古例来说便是祭奠。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这句和第一首诗里的“断魂”和第三首诗的“玉梅魂”遥相呼应,不应该是踏春访友所写的郊游诗,更应该是一首“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的悼亡诗。“已约年年为此会”很明显,就是正月二十日,所约的地点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东禅庄院。在第一首诗里有一句 “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在等谁?笔者认为就是王弗,而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他一起游春的朋友。在第三首诗里“长与东风约今日”更是第二首“已约年年为此会”的深入,可以看出“正月二十日”这一天,不只是访友踏春那么简单,它应该有更深的意义。   苏轼在《祭王君锡丈人文》中描写王弗的生活环境:“少相弟长,老相慈诲,肃雍无间”[5],她对这一点了解甚透;所以“苏东坡在和夫人王弗结合以前,当有过直接接触”,“东坡和王弗的结合,自主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是他们私定终身的日子。   其次还有,很多学者都认为“短松冈”是王弗的墓地,其实不是,按照《亡妻王氏墓志铭》中所写“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6]如果“短松冈”真是王弗的埋骨之地,那么苏家的祖坟也应该在此了,可是苏家一门三苏,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祖坟怎么可能只是“短松冈“呢,况且苏洵在《老翁井铭》中描写:   丁酉岁,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山之所从来甚高大壮伟,其末分而为两股,回转环抱,有泉坌然出于两山之间,而北附右股之下,畜为大井,可以日饮百余家。[7]   这段描写根本看不出“短松冈”的痕迹,很明显“短松冈”不是苏轼母亲的墓地,亦不是王弗的墓地。

东方龙吟先生也曾考证:青神确实有个王家庄,在王家庄通往中岩山的途中,确实有个山冈,上面全是乱石,松树只能在石缝中生存,自古迄今,这些树一直只有数尺高,是个名符其实的“短松冈”。   所以短松冈不是王弗的墓地,而是他们二人在婚前经常幽会之地,更是定情之地,正因为这“短松冈”承载了苏轼少年太多的快乐,所以十年梦回,印象中仍是那凄凉松岗。   刘乃昌认为:“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于此可见作者扩大词境的开拓精神。”与上述观点相似的还有王保珍:“苏轼这首词是词史上的第一首悼亡词。因选用悼亡题材入词而使词境扩大,这是苏轼词扩大词境的实例之一。”[8]朱靖华也认为:“这首词虽属婉约,但却被苏轼创制成一首‘悼亡词’。……用词来悼念亡妻,却是苏轼的首创,也是词史上前无古人的第一次。”[9]所以苏轼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意义,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      注释:   [1]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472页   [2]王水照.《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35页   [3]延庆.徐度.《退斋笔录.却扫编》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第一六九页。   [4]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77,1105,1054页   [5]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1941页   [6]苏轼.《苏轼文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版.第472页   [7]苏洵.《嘉佑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406页   [8]李增坡:《苏轼在密州》.济南:齐鲁书店, 1995版.第343页   [9]朱靖华:《旷世英才在密州》. 苏轼学会主编《全国第八次苏轼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参考文献:   [1] [5] [6]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水照.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3]候延庆,徐度.退斋笔录.却扫编[M] .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4]苏轼,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7]苏洵.嘉佑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沉雄.古今词话八卷[M] .清康熙二十八年澄辉堂刻本   [9]王夫之.谢榛.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作者简介:常会彬,男,河南省商丘市,河南大学2010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唐宋方向研究。

作文六:《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1200字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

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作文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3600字

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机会;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事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可是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悬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又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

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明月夜,短松冈”,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啊!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却本来难忘。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注释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2)十年:指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5)孤坟:孟启《本事诗·徵异第五》载张姓妻孔氏赠夫诗:“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此处指其妻王氏之墓。

(6)尘满面,鬓如霜:形容年老憔悴。

(7)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8)小轩窗:指小室的窗前。

(9)顾:看。

(10)松冈:苏轼葬妻之地。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尽哀思 江城子:词调名。这 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东坡19岁时,与年方16 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王弗刚嫁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及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二人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乡。后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遗风,

由此也足见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念。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

二、“十年生死两茫茫”赏析《江城子》分上、下两阙,该词感情真挚、凄婉痛绝。

(一)上阙写十年相思 之苦及死别之痛首句单刀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对于短促的人生来说是一段不短的路途,十年的时光不仅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愈来愈浓烈。一句“两茫茫”道出了词人对亡妻阴阳永隔、再无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叹。“两”字很自然地关合了双方。十年中词人日夜思念妻子,却对她的一切不得而知。而词人在痛苦的哀思中也分明感受到了妻子在冰冷地下对自己同样的无穷思念,二人一样的杳无音讯,一样的痛彻心扉。这种无中生有的假设更显出他们生前的幸福美满和相爱之深。 “不思量,自难忘。 ”此句单写诗人。“不思量”,不去思念,不去盘量,看似无情却暗隐深痛。不思量是因为思量让人难以忍受,词人虽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总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千般深爱,万缕哀思深藏于心,解之不开,挥之不去。一声“自难忘”直接表达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难忘怀的哀思。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千里”写二人距离之遥。诗人此时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二者相隔千里之遥。“坟”前着一“孤”字,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孤寂的感受。而“无处话凄凉”,一则说明夫妻阴阳相隔不能相见,妻子不能向夫诉说是凄凉,而丈夫不能听妻诉说也是凄凉。此句关合二人,这种凄凉直承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人读来心沉气闷,不能舒张。二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近在一处,自己还可以到坟头向妻子一诉苦衷。这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二)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怅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

图片(2张)

,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作文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4200字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

主讲人:  张玉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豪  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

《江 城 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

1、内容讲解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 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

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

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

小结: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这十年间,诗人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看似矛盾的心态,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思念。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爱妻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因此格外感人。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颓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妻子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总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小结:梦中

这五句,才入题 “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

总结: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小结:梦后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

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总结: 梦后——此爱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四、总结

1、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妻已逝,夫独留,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情依旧,千载缘分绵且稠

五、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

中国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1、“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2、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

1).虚幻世界和梦境。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七、结束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作文九:《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3000字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诗歌鉴赏力能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背景介绍: (课件)

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以这样说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 而喻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   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总体把握

(一)听课文朗诵,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

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

1、标题是”记梦”,作者开篇是否写“梦”了?为了开门见山,上片的内容可否删除?

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

明确: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见面的希望;而今阴阳两隔,死           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也是同样的。

3、“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

明确: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 。

4、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

些问题。

(1)“不思量,自难忘” 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    果却是“自难忘”。而且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     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

头发有点白了吗?)

明确: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 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苍桑,备尝艰辛,

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这个“尘”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 如霜”更是艰难苦恨烦霜鬓的结果。

5、想象一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画面,对比相拥而泣或互诉衷肠等举动,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

(1)还是“相顾无言”好。为什么?

明确: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无从说起,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还

是让他们流泪吧,就让那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吧。真是“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就让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泪眼凝望,自会读出对方的关切、

爱抚。

(2)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

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3)明月是象征团圆与祝福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团圆“千里共婵娟”。为什么不改          成“残月夜”呢?“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好。

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年年,每一年,如果说作者带着对妻子的思念走过十年,注定这辈子也       走不出情感的围城了。月残人残同病相怜,月圆人更残。

小结:在以前学过的作品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豁达、开朗、幽默的苏轼。着迷他“我欲乘风归去” 欣赏他“扣舷长啸”追随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现在你们能够接受一个儿女情长的苏轼 吗?

齐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三. 艺术特色

1.内容层层推进,引出梦中相遇,抒发悼亡之情。以悼亡题材作诗,此是苏轼的第一首,在词的 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

2.采用白描手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抒发对亡妻的掉念和自己对自己身世经历的 感慨。

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抒发悼亡之情。

四. 知识拓展

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结合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