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思想汇报 > 【《《苏菲的世界》》2200字】 苏菲的世界多少字

【《《苏菲的世界》》2200字】 苏菲的世界多少字

时间:2019-10-29 09:32:1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苏菲的世界》》2200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在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课堂上,杨老师跟我们介绍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利用课余的时间,稍微读了一下这本名著。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不仅引起了小女孩苏菲的注意,也深深的引发了我我对哲学的思考。因为时间太短暂,书上的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

《苏菲的世界》开头讲述的是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子有一天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信里的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问题吸引了苏菲。一个神秘的老师函授她学习哲学这门课程的故事。苏菲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哲学思想,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然而,这一切,苏菲、老师、妈妈、小狗、苏菲的生活、苏菲的世界,却是一个父亲,为了给自己女儿席德准备十五岁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一个故事。父亲臆造出苏菲与老师,通过他们的对话向女儿席德讲述哲学。然而,这一切,一切的一切又是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虚构,借他们与他们的故事向我们进述着哲学。这一层层的虚构,这一层层的控制,多么奇妙。而,此时读书的我们又是谁虚构出的故事主人公?合上书时,趴在窗台上让眼睛休息,眼皮下飞绕着一只小虫,花盆里生的那种小蜜虫,那么小那么一丁点儿。突然体会到了我们存在的世界,化身为小虫,这个房间对它来说就是地球,独山子对他来说就是太阳系,克拉玛依对它来说就是银河系,新疆对它来说就是太空,中国、亚洲、地球。。。。对它来说就是宇宙外的宇宙。如果它的生命只有几天,那一个月对它来说就是一个世纪,一年对它来说就是几个轮回,几十年对它来说就在历史。它并不知晓,但不代表一切都不存在。我们也不是如此么?我们好渺小,好无力,怎么能了解我们存在的世界有多大有多远有多久?康德说:“我们可以说世界一定有一个开始的时刻,但我们也可以说世界无所谓终始”哲学家都这样说了,我们,还要怎么去想像?不想了,就享受我们短暂的一生吧,萨特说:“人是唯一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人的存在比其他事物都重要,我存在的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我们存在着,我们的世界才存在着,好好体验吧,因为,我们再也回不来了。      对于你是谁这个问题,我记得《武林外传》中有一段秀吕才舌战姬无命的经典台词:“你是谁?姬无命吗?不,这只是个名字,一个代号,把这个代号拿掉之后呢?你又是谁?„„„我刚才问的是本我,现在问的是自我,当我用我这个代号来进行对话的同时,你的代号也是我,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你就是我,而我也就是你?„„„„„..”呵呵,我是谁?我也常常问自己,常常想得头痛,真想象姬无命一掌拍了自己。休姆对“我”的问题是如此解答的:“你对自我的认识,实际上是一长串你同时体验过的单一印象造成的结果”,意思是我们在如此认识周遭世界的同时,也如此地形成了自我。所以说,不要奇怪自己怎么有那么多的幻想、奇思怪想,怎么会做那么奇怪的梦,也不要去想自己是谁的转世,你是崭新的一个你,你自己活成了现在样子的你。佛砣说:“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没有东西是属于我,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呵,原谅自己的变化多端和不确定性吧,因为佛都说了没有不变的自我。我是谁?对于宇宙来说,我只是一个无知的小生物。对于现实的生活来

说,我只是一个小人物。我是谁?你是谁?到死时悼词中也许有一个结论,但也都不重要了。听听巴洛克时期的口头禅吧“把握今天”“不要忘记你将会死亡”

对于我们该如何活着,我相信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迷惑:我该怎么样生活,按一般人标准一样循规蹈矩地生活?还是像野草一样肆意无拘束地生活?我们要追求简单快乐的生活,还是去经历磨难丰富生活?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该如何生活”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令人无法接受。他提倡“黄金中庸”:人即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不够勇敢就是怯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吃得太少或吃得太多都不好。总之他的意思是:“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他是对的吧?!我也认为限制级的快乐要长久些,所谓细水长流嘛。常看到电影里的杀人犯,纵火犯在放肆的那一刻仰天长笑,快乐到极致,而后却没有什么好下场。这种快乐要用生命去换得,不值。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更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人并不只是为神而存在,因此人不妨及时行乐。浪漫主义者们认为:个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这也是对的吧?!尤其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样的生活更能发觉藏在自己身体里的神明,更能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更能产生一些空前绝后的作品。我们普通人呢?我想大多数还是认为浪漫填不饱肚子吧,不敢随心所欲地生活。喜欢萨特的一句话:“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我想生活也如此吧,生活在于创造,人在创造的过程中体味着精彩,这样活着的每一天都会觉得充实有意义的。

虽然没有完全的读完这本名著,但我被其中的哲学道理深深所折服,希望利用课余的时间把全本书可以好好的看一次。

作文二:《苏菲的世界》1600字

一盏暗室之灯

—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十月的泽鑫,已经感受不到了夏的那丝热情,草木上一颗颗露珠、寒风中飘下的一丝丝细雨,当然还有萦绕在大地的一团团晨雾,这似乎宣告着秋的到来,哦,对了,恍然大悟,才明白现在已经是秋的季节——秋意正浓。

早早的起来,或许是由于生物钟的缘故,即使是片刻的休息也不忘醒得这么早。简单的吃了早点,便漫无目的穿梭在上班人群的队伍中,无忧无虑,这样的生活似乎显得有些惬意,便思索着如果在这样的生活里可以再加点什么元素那该会是什么呢?。一眼望去山中那一片朦朦胧胧的云雾,胜似仙境,不由觉得别有一番诗意,有着如此浓丽的色彩,那就不如读一本书吧。于是,走进了书店,其实不用说你也可以想象,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各样书籍,社科类、文艺类、经济类,等等,似乎这里覆盖了所有人类的智慧,仿佛从中你可以直接面对莫言、艾丽丝·门罗或者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诸多大师级别的人物。不容时间去思考自己最感兴趣的类别时,一本《苏菲的世界》直接映入了眼帘,灯火阑珊处蓦然一回首,立即就知道是它,或许这就是视觉心灵的选择。苏菲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带着关于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世界的疑问,便开始展开了在这世界的游历。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在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她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柏拉图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问题。然而,“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也一直在我心中萦绕,仿佛世界从新出现在我的面前,一切都觉得如此神秘,仿佛魔术师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了一只小白兔似的,而对于这样的哲学教育书谁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读懂,也不确定能够发现些什么,但有时候,过程显得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着去探索这未知的世界。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哲学启蒙书,而“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这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跟随着苏菲的脚步,逐步迈入哲学的世界,伊甸园的神话传说,事物从无到有的阐释,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柏拉图对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以及达尔文那艘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小船。席德、艾伯特,魔镜,诸多困扰着她的谜团一直萦绕在她身旁,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中,世界像谜团一般在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所想到的更为诡异。然而也让她坚定地承认了这就是一个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哲学家们一直试图探索着人的本性,然而这也是一个自我审视和利用的过程,通过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哲学思想。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断定这么浩瀚的世界。也不能够真正去了解世界的起源和生命最初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有意义的生存,这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而不该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一切,失去了对这世界的好奇心,人自身上某种重要的自然能力。在这种看似与我们毫无相干的一门学问,实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美与丑,善与恶„„。“苏菲,”虽是虚拟人物,即使如此不乏,但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刚入世事的懵懂少女所渴望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而反观现实,尤其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能够拥有像“艾伯特”一样的启蒙者,有足够的能力和渊博的知识指引着孩子的成长。

像这样一个《“智慧”的世界》不亲自去体验,你或许感受不到它的震撼,

也难以唤醒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当下,也不欠缺智慧的存在,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去追寻过?这将值得反思,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借口而停止不前,努力过程的意义始终要胜过结果的意义,无需刻意去获得什么,往往结果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于过程之中,体现于对固有思维的打破之时。

(小编自述:古人有云,读书人,应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在工作的我们也该如此,心系公司的繁荣发展,关心这里的点点滴滴„„,而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公司的发展所需资源是否相匹配,个人的进步是否跟上公司发展的脚步,这些或许都在告诫着我们,抬起头颅,让思想扬起,别放弃学习——关于每一项技术。)

作文三:《苏菲的世界》2500字

《苏菲的世界》读书报告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除此之外,他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

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作文四:《《苏菲的世界》》1000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乔斯坦•贾德所著作的《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像我一样刚开始学习哲学的人看,它能为我们开启哲学这门高深的课程,引导我们去思考哲学,学习哲学带给我们的真理。

学习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引导我们去了解世界的一切存在,体会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作用。书中主人公苏菲极具好奇心,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思考哲学问题,一步一步走进了哲学的殿堂,她开始了对哲学问题的思考,从最开始的“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引导了苏菲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接着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逐一介绍了哲学这门学科自问世以来的众多哲学家,更加难得的是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哲学家的思想作了概括性的总结和认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非常适合我们对哲学的学习和理解。其写作手法也是我所欣赏的,通过故事的形式把哲学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以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注入读者头脑。哲学家们一生特有的言行都蕴含哲学的深邃,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学家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面镜子,照出生活百态。体会哲人的人生其实就是在思考哲学问题和理解哲学的的深邃。

哲学作为一切自然科学之母,其中涵盖了人类社会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一切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由哲学出发,去寻找大家所认同的答案。哲学要求我们对世界有好奇心,同时也必须学会思考人生,一个人没有了想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了,正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思考过,迷惑过,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笛卡尔的一句“我思故我在”让我恍然大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不思考存在就没有其意义了。还有就是神学和哲学之间究竟有何关系?这也是一直困惑我的,哲学属于逻辑理性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哲学从令一层面又服务于神学,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都是哲学源于神学。

哲学是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人类也必须要向苏菲学习,时刻对这个社会保持好奇心,学会理性思考,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现实社会的固有思维而受到束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不跟风随大流,凡事都经过自己的个人思考,对事物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社会上的很多事物并不是都正确的,我们要时刻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待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就像古代哲学家们敢于向神学挑战一样,只有全人类都去思考我们的人类社会,我们的文明就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作文五:《苏菲的世界》82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著作简介

书名:《苏菲的世界》

作者:乔斯坦·贾德 Jostein Gaarder

翻译:萧宝森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年份:1996年

内容提要

这部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所以很多评论家都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整个读书的过程就像跟着苏菲漫游西方哲学史,从早期古希腊的自然派到雅典的柏拉图,从黑暗的中世纪到梦中的巴洛克,从笛卡尔到康德,再从黑格尔到弗洛伊德,从哲学到宗教再到艺术,如满天星辰般独立高大的巨人,如沙滩美丽贝克般的思想,伴随着时代的变换,成长,消亡。就像黑格尔的辨证主义所描述的那样:每一个哲学流派产生,必然会衍生出一个相反的新流派,当这种思想交锋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则有一个更完美更丰涵的宏大体系予以全面的包容,作一小结,哲学由此而在“正”、“反”、“合”的不断流变中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宏大,愈来愈更多的理性和自由。这些如繁星般的思想理论,因着时代的局限,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或极端,或颓废,或抽象,或具体,或浪漫,或理性,都是哲学家们对于这个世界以及万物存在意义的思索和探究,笔者均颇为敬仰。

结果是出乎意料与情理之外,但是却和哲学之“存在与虚无”的思想异曲同工。苏菲和哲学教授艾伯特是席德的父亲少校的一部小说中创造出的虚构人物形象,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即便逃出了小说,也是以隐形人存在于永生之界,无法“真实地活着”。笔者收获颇丰、震惊诧异的同时,不免生出无限慨叹。

读书摘抄

首先让我顿感耳目一新并激励我继续看的当属书的开篇“魔术师的礼帽”中艾伯特将世界比作兔子的那一段:(P18-P19)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他们喊:‘各位先生女士们,我们正飘浮在太空中呢!’但下面的人可不管这些哲学家们在嚷些什么。

这些人只会说:‘哇!真是一群捣蛋鬼尸然后又继续他们原先的谈话:请你把奶油递过来好吗?我们今天的股价涨了多少?番茄现在是什么价钱?你有没有听说黛安娜王妃又怀孕了?’”

将世界比作兔子,将世界的诞生和发展比作魔术师把兔子从帽子中拉出来,这真的是一个新奇、可爱而绝妙的比喻;然后艾伯特说平凡人待在兔子皮毛享受生活,哲学家则冒险攀

爬兔子纤细的毛想要到达顶峰,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我不禁哑然失笑:比喻地又很是恰当,想法倒也不错,不过细细的兔毛攀爬起来谈何容易?大无畏的精神倒是可贵。但随即便沉思无语。忽然间联想到《序言》中那个被杀死的无畏的探索者,难道哲学家扮演的角色竟和他一样,只不过前者是物质家园的探索,而后者在精神领域苦苦挣扎?以往笑很多哲学家如尼采精神状态处于疯癫痴狂,现在想想,他们是因为对世界看得太透而失去清醒的欲望?还是因为找不到问题的答案而绝望?哲学家,到底在想些什么,纠结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上帝到底存在否”?还是所谓“人生的终极意义”?哲学在他们人生当中又扮演者什么角色?心中好奇又添了几分,不禁随苏菲一起畅游西方哲学史,寻找答案。

了解了璀璨如繁星的哲学思想,笔者均颇为敬佩;但论及最为笔者欣赏的,约为四处。 首先是德谟克利特斯的原子理论。不过引我注意的却是艾伯特的那句话“积木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从未仔细想过积木的原理,更没想过积木和哲学会有什么联系;但是经作者的引导,倒真的有趣,值得思索一番。德谟克利特斯用来解释生命永恒的原子理论在虽然简单但颇为巧妙:

“他认为自然界的转变不是因为任何事物真的有所改变。他相信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积木所组成,而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他将这些最小的单位称为原子。”(P45)

也就是说,德谟克利特斯认为大自然由无数形状各异的原子构成,组合在一起,成为各种不同的物体;然而无论它们的形状和数量多么的无穷无尽,它们都是永恒而不可分割的。细细思索,他的理论正与积木的原理如出一辙。积木也是由形状不变的块组成,可以组成任何你想到的形状,也可以拆掉之后重组成为新的东西,还可以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所以积木可以被成为“永恒”的玩具,就像永恒的世界和生命一样。结合现代科学理论,这个认知也经得起推敲:世界的确是由许多不变的微小单位组成,自然界由于物质的不停循环而使得所有形体都在流动。这个困扰了历代哲学家的复杂问题被这样一个简单常识所解释,积木真的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第二处是普罗汀的一段理论,我被它的诗意般的意境所打动:

“世界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向日葵或罂粟花中闪烁着光芒。在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在水缸中优雅穿梭的金鱼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种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然而,最靠近上帝的还是我们的灵魂。唯有在灵魂中,我们才能与生命的伟大与神秘合二为一。事实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时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自我就是那神圣的神秘之光。”

这是一段让我目眩神驰,宛如置身于天外的文字,虽然只是在述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它的内容及其简单:万物都是一体的,而这个“一体”便是万物所共有的神圣的奥秘。然而何谓神圣的奥秘?上帝又在何处?什么偶然的时刻自我便是那神秘之光?又是一系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是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神秘之光的存在。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天地之间即便只有我一人也不再孤单,那葱绿的花草,那自在飞翔的鸟儿,那优雅穿梭的小鱼,莫不散发着奇异而温暖的气息,缠绕着我。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周梦蝶亦不过如此吧!

说起第三处,这是我接触哲学之前,读到过的哲学家名言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句——康德的星空:“有两件事我愈是思考愈是觉得神奇,心中也愈是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P348)这是康德最重要的理念。如书中所言,康德是一个既精通哲学史又不断追寻哲学问题答案的哲学家,他为哲学指引了一条路——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念是我们透过感官而来的,但是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周遭的世界——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僵局,权衡了自由意志和理性主义:道德准则。

我不知道康德仰望星空时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每当我平躺着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时,看着没有止境的茫茫宇宙,内心充溢的是无比的敬畏,深深的自卑,和一丝丝失去自我的恐惧。我想到在观看3D版的《浩瀚星空》时,漫无边际的漆黑的宇宙中,浮动着一颗颗美丽的颜色形状各异的大小天体,自诞生以来亿万年的时光,它们静静地绕着自己的轨道,转动,发光,不知不觉中浓缩;然后在某一天,突然间爆炸,毁灭,生成新的恒星,开始又一个轮回。看着恒星从诞生到陨落,一次次的毁灭,一次次新生,新生孕育于毁灭,毁灭创造出新生„„宇宙就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一个时空的运作,就像地球上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心中充满对宇宙的敬畏,我的身体颤抖着,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觉。我看着渺无边际的星河,深深沉溺其中,仿佛真的融入这无边的宇宙,身边是恒星一次次的生命轮回,自己置身于这样的浩瀚与永恒中,甚至连渺小都称不上。恍惚间,我真的觉得有万能的上帝在操纵这巨大的工程。这样的神秘与浩瀚,真的只有上帝堪与之相提并论。刹那间,一向对于God颇不以为然的我对于基督信仰似乎有了一丝理解:或许信仰的关键不在于上帝存在与否,而是在于人是否相信,有信仰则存在,不信则虚无。

道德准则,被康德描述为心中的上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必须遵守的“无上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是人类理性所决定,即所谓的“良心”。它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意志,却赋予人生更多的意义和选择。就像萨特的哲学理念: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但是正是自由的选择才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我一向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论中间多少曲折起伏,社会总在进步。因为就人类整体而言,如同一个人类个体,对于生存环境了解地愈来愈多,就会逐步由稚嫩走向成熟,趋于理性。所以我格外赞同黑格尔的历史之河的理论,这也是最后一处我选出的欣赏之处。黑格尔认为:

“历史像一条流动的河。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的影响。但上游河水的涨落和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所以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恒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P377)

“历史就是‘世界精神’逐渐实现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不是一个预言:人类正迈向更多理性与自由。„„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有另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期相处的思想而消除。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P378)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黑格尔的理论概括了哲学发展史永恒的规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世间万物发展历程的写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新陈之代谢,是万物生机的根源。随着历史之水的流动,历经不同的地势,不同的“河湾和岩石”,也孕育出不同的时代产物和新的思想,但是河流的方向总是趋向于大海——人类所有神秘问题的答案,人类宿命的最终归属。

读书整体感悟

于各类名家哲学著作中选择读《苏菲的世界》的初衷,大概是觉得它是针对哲学入门者,而且是一部小说,对于我这个哲学门外汉而言,讲故事相对应该比较好理解吧,至少应该好于其它哲学理论性著作。因为对于哲学,原来的自己颇有些偏见。认为所谓哲学家,不过纸上谈兵而已,只会玩文字游戏,讲些不知所云而故弄玄虚“哲学原理”,让身边的人头脑发晕甚至崇拜,实在没什么意思,故而不曾多接触。读《苏菲的世界》,开始时也只是好奇,并且被书中苏菲离奇的经历和作者对于哲学通俗而形象的句子所吸引或者折服,急于寻得解释和答案。然而当真正读完,接触了形象个性迥异的哲学探索者,体验了形形色色或极端,

或颓废,或抽象,或具体,或浪漫,或理性的哲学思想,那让人眩晕的思维探险,那个令人怅然若失的不是结局的结局,不觉意犹未尽,复杂而迷惘的感觉久久萦绕不散。

如果说读完后问我书中最为印象深刻的地方,恐怕第一位的便是作者奇巧的思维和这本书本身了。作者的目的明明是讲述西方哲学史,然而却不依照史学著作的写法来直接按部就班讲述,反而借助小说题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离奇的故事,构思巧妙至极:一个14岁的小姑娘苏菲某一日放学回家发现,莫名其妙地被寄来一封信问“你是谁”等一系列奇怪的问题,自此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而后得知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哲学家艾伯特所寄,艾伯特向苏菲开始上哲学课,带她体验了整个曲折的哲学史和一系列古怪的经历,例如艾伯特置身于雅典古城或者遇到童话中虚构的人物等等,然而临曲终人散时,作者竟告诉我们,那鲜活真实的主人公居然是一名少校送给女儿的哲学著作《苏菲的世界》中的一个虚构人物,是少校的想象,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更为奇怪但是颇为残忍的是,作者让苏菲和艾伯特感应到了少校和其女儿席德的存在,知道了自己是少校的想象并且将要消失的消息,于是艾伯特设计,他们逃出了小说,到达永恒之地,还能够影响到现实世界的席德和少校„„匪夷所思至极。突然就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氤氲着浓浓的哲学气息,那突破常规的想象,那匪夷所思的构造,就像世界和生命一般,难以究其根源,难以寻其归宿。

融合了几乎整个哲学史的《苏菲的世界》,内容丰富至极;苏菲和艾伯特的讲课内容几乎涵盖了奇葩般的西方各色哲学思想,着实看得我眼花缭乱。但是只因哲学入门者道行太低,匆匆读完,除了甚为欣赏的几位哲学大师的思想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外,其余的大师们在脑中只是模糊地留下影子般的印迹。然而,小说的整体构思和出乎意表的结局让我始终欲罢不能。鲜活可爱的主人公,到头来却是南柯一梦,纯熟虚构,着实让人如经历晴日惊雷,一时间竟摸不清楚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可是震惊过后,想到刚刚历经过的如梦一般的哲学史,浩如云烟的哲学理念似乎还在耳边盘旋,头脑便有些恍惚了:如果苏菲是少校书中的人物,那我真实存在吗?若不是,那我又是谁的想象?

想到萨特著名的题目“存在与虚无”所传达的理念,不禁陷入沉思。近19年的人生,我自以为有意识,有思想,有家,有生活,有追求,为了心中所想努力奋斗,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奔波忙碌,可是苏菲的故事让我突然间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实地活着?换句话说,我怎样能够证明自己真得存在而不是活在某一个人的想象中?我的生命到底从何而来?如果我如同苏菲一般是某本书里的虚构,是某位“少校”的想象,那么我的归宿又在何处?„„或许这就是作者如此构思的目的吧。人类如我和苏菲本是平凡而自在地生活着,未了解过哲学,更从未思考过自己是真实存在抑或是虚无,也从来没有萌生过如此类似的想法。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以及对于真理的好奇和热衷,让一些人转向哲学,并将哲学的思想传播;哲学启发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以及意义的思索,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至最后惊惶地发现竟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一切都可能是虚无:这是人类思想的进步,还是悲剧的宿命?

这一思维历程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开始接到的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像在不断努力攀爬纤细毛发的探索者一般,忽然某一天不甘心再如动物一般仅仅庸碌无知地活在这世界中;他们要去认知,去思考,去思索这世界的本原,探索生命的意义,去证明真正的生命存在。从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到“智者”普罗泰格拉,从唯心者苏格拉底至“热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他们为自己提出的哲学问题奋斗终生,不懈的思索,不断地尝试,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只为渴望已久的答案。他们将自己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他们相信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

于是,自那以后的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从未断绝。无论黑暗的中世纪,光明的文艺复兴,宛如梦中的巴洛克时期,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无论时代如何变换,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思索的头脑从未停歇;笛卡尔,史宾诺莎,柏克莱,康德,黑格尔„„他们穷尽一生寻找答案,试图用自己的理论给出解释,为世界和生命的起源、意义和归宿找到光明。可是,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沉重的问题,纵有百家争鸣,人类始终找不到确切明了、为所有人信服的答案;于是哲学家曾求助于上帝,如是,人类就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终于在无尽的等待和迷茫中失望而归。他们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人类生来就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拥有低等物种们所没有的天赋,但终究无法忽视时时刻刻影响甚至引导人类理性的感性因素。于是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纵然人类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但精神世界中却愈来愈失措无助,连生命之起源都没有答案,人类的命运如何主宰?人类也无时无刻不在争取着自由,但在获得绝对的自由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够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空的自由,最终,同样也会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没有任何选择和依托的自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愈是自由,愈是空虚,那虚无的失去精神寄托的恐惧蚕食着我们似有若无的生命,至于癫狂。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读出这种无奈。有人欲选择逃避,想着,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是,那蠢蠢欲动的好奇心,天性中对于真理的求知欲,使我们忍痛踏上征程。如果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那么来自智慧的痛苦就是付出的代价,是我们的不得不承受之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也能或多或少感受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作家呢?是不是也是另一位作家的虚构?那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没有自由意志,没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每次似乎是自己的选择,却是冥冥中早已被安排好的必然结局;那个作家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然而,如果追溯上去,我们的上帝也许不过是另一个上帝笔下的虚无„„我们就像ftp中某一个文件夹,追溯上去,有无数个高层目录,却永远找不到最根源的出处。最终的根源会是上帝吗?无人知晓。可如果我们否认,那谁又能证明不是?上帝不能,理性不能,自己更不能。如是,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以为是虚无的可能是坚实的存在;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孰为存在?孰为虚无?谁是?谁非?

但是有时候我又会想,为什么非要找到答案呢?人类起源哪里真得有那么重要吗?即便是虚无地活着又能怎么样呢?就像在《苏菲的世界》中,我所读出的一种坚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坚强。当苏菲和艾伯特在消失之前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像其他人一样不去相信,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所谓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有时我不禁想,存在与虚无间,真有这么大的分别么?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也许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存在与虚无间,本就没有那么清的界限;或者说,如果两者是相对存在的,那么,真实和虚无,谁是真实的虚无,谁是虚无的真实?谁来规定哪个是虚无,哪个是真实?所以,无论是终极的存在还是永恒的不存在,或许都不应该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自我。我们追寻,我们求索,最终目的也许不应该纠结在自我的存在或虚无中而茫然失

措,而是存在,不管是虚无的自我,还是真实的存在,不论自己活在哪一个一时空,自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管是绝对自由地活着,还是被某一神秘作家控制着活着,对于自己而言,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一个空间和时间里真实地活着,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赋予生命独特的意义;至于从何而来,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苏菲的逃离,正是宣告着这一点——“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这是一种悲剧的宣言和誓言,震撼人心。

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合上书闭眼冥思,脑中盘旋着这句台词。也许哲学的所有问题,都永远不会有最完美的或者终极性的答案;就像人们对于天堂永恒的追求,其实我们永远达不到,因为天堂永远在途中,一旦到达,便无所谓天堂,无所谓彼岸,又到哪里去追求?也许正是对它们的思考,才让人类的命运与意义,与众不同。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哲学思考与探索的最终目的,是人类自我,是在不断的思索和探知中深入地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存在价值,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姜晶鑫

3100105047

医学试验班1001班

上课时间:周五3、4、5节课

作文六:《苏菲的世界》10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上学期闲着的时候没事,就向朋友借了本书《苏菲的世界》来看看这样一部作品,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 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作文七:《苏菲的世界》1700字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而“苏菲的世界”就意味着“智慧的世界”,也就暗示了哲学是一个被智慧所充斥的世界。

一、.脉络清晰、生动活泼的哲学史线索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其实是两条主线,第一条是西方的哲学史,用通俗的表达方式讲述的西方哲学史;第二条主线,本书主人公的身份之谜,揭示了人类向上帝升华的追求,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向上帝升华的追求,深刻的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现代化。全书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引入,带领我们走进了哲学的世界。其实浏览完这本书的目录,显而易见这就是一部赤裸裸的西方哲学史,即便不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那么学术。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杰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

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二、哲学的通俗化、趣味化

这本书从一个懵懂少女的视角开始,将哲学的萌芽,发展,流派及诸多观点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令原本枯燥的知识变的生动引人。乔斯坦-贾德有十一年在高中教授哲学的经验,难怪他能把哲学观念讲解得这样清楚。另外,小说的格式,让读者对哲学辩证有参与感,这是一般教科书作不到的。贾德,一如所有好老师,鼓励书中人物在哲学命题上,不断提出新辩论。凡是读过该书的人,相信都会同意,像这样一半参杂小说情节的写法,读来更加有趣,让读者亲自参与,提升整部作品的可读性。

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可谓是空前的,他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哲学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学院人士在象牙塔里所写的东西。——《德意志星期日汇报》

三、哲学的包容性

任何一部哲学史的写作,都面临历史学家共同的难题,那就是取舍的标准。你涵盖的层面愈广,取舍之间就更难。差不多所有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和教科书,都不是专科或专题论述,而是选择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来介绍。一般都不作太多负面批评,只简介主要观点,和其在该领域的贡献。作者通常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作事实陈述。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初学者;让初学者对该科目有全盘的认识。对作者而言,这也是有利的写法,看起来较客观,给各主要观点公平展现的机会,也显出作者欣赏不同看法的雅量。

目录:

1.伊甸园-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2.魔术师的礼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3.神话-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4.自然派哲学家-没有一件事情可以来自空无

5.德谟克利特斯-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6.命运-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7.苏格拉底-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8.雅典-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9.柏拉图-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10.少校的小木屋-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11.亚里斯多德-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12.希腊文化-一丝火花

13.明信片-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14.两种文化-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15.中世纪-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16.文艺复兴-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呐

17.巴洛克时期-宛如梦中的事物

18.笛卡尔-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19.史宾诺莎-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20.洛克-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21.休姆-将它付之一炬

22.伯克莱-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23.柏客来-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24.启蒙-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25.康德-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26.浪漫主义-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27.黑格尔-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28.祁克果-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29.马克思-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30.达尔文-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31.弗洛伊德-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32.我们这个时代-人注定是要受自由之苦的

33.花园盛会-一只白色的乌鸦

34.对位法-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35.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作文八:《?苏菲的世界》300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它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述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小说部分类似于侦探小说,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语)会让读者产生兴趣,丝毫不觉得枯燥厌烦。( 书村网 .mcqyy. )

***内容介绍: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索的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面前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四年级:里爱世

作文九:《苏菲的世界》2200字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调查报告 题目:

读  书  笔 《苏菲的世界》 专业班级:机制1003班 学    号:100710307 姓    名:冯鸿运 成    绩: 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

整本书篇幅很长,内容很多,但是作家贾德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对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而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总的来说,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

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非常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

(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宇宙看个清楚。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

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作文十:《苏菲的世界》1900字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红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岁的苏菲开始了她不只是关于哲学的探险之旅。

挪威作家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被公认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从古希腊爱琴海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城师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从神权当道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从启蒙运动里为人权进行的斗争,到百科全书派对理性所做的推崇„„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书中情节虽悬念重生却也波澜不惊,乔斯坦将整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来。他用神奇简单的语言,用魔术师、大白兔和姜饼人绘制出一部讲给苏菲听的哲学史卷。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深刻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

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

那些哲学史,有了从自然观到人本主义的思考,哲学研究了这些问题,但并没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也给不出这些答案,因为哲学本身已经否定了自己能给出答案。但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是否就让哲学没有意义呢?不,哲学的意义其实就出现在这些矛盾的思维中。或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哲学家得出了什么答案,而是去看他们怎么思考的。因为哲学家对上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确实无法证明那些答案,但我们在研究那些问题中采用的方法却是我们值得关注的,就像黑格尔说的,这些哲学性的思考,会朝向人类有利的方向的发展,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了解自己。就像书中说的,哲学虽然不能回答上述问题,但至少我们可以顺着兔子的毛皮往上爬,越来越多的看到外面。 在书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里的傍晚,苏菲对乔安说,“这样一根小小的蜡烛却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想,在寻找幸福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根蜡烛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图派普罗汀所说上帝的神圣之光,那种暖洋洋的注视着人类的灵魂照耀着世间的事物的神圣之光,让一株风铃草或一朵罂粟花,一只飞离枝头的蝴蝶或是一条漫游穿梭的金鱼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测的神秘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簇蜡烛的神秘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这样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脚下的岩石和沙砾,能指引出一个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条通往快乐的羊肠小道。我希望可以有这样一束微弱但坚强的烛光,它是苏格拉底口中属于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为司南来明辨黑白取舍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准则,来避免为恶,避免成为一个“追求不快乐”的人。这蜡烛作为柏拉图人体三分论中的头部美德,它引领我追求智慧和勇气,让我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我越来越靠近自制的标向。这蜡烛照亮我作为一个人的“形式”中属于理性的灵魂,它为我描绘一个生活应该有的摸样,让我知道该“如何生活”,让我有根据去过一个“良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