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体会 > 近代山东铁路沿线市镇经济研究

近代山东铁路沿线市镇经济研究

时间:2021-04-08 09:41:33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二十世纪以来,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流域的市镇经济研究已成蔚然大观之时,华北、西北的市镇研究稍显薄弱,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有大量论著对近代山东经济的新变化展开了大量细致研究,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已有成果,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近代山东铁路沿线市镇经济研究进行汇总和评述,指明待完善之处,对后续近代山东市镇经济研究的开展不无裨益。
  关键词:近代;山东;市镇;研究
  近代以来,山东境内修建了两条贯通全境的铁路干线: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这两条铁路的贯通与烟台、青岛等新开埠城市紧密联结,将山东经济带入了外向型贸易经济蓬勃发展的铁路时代,因此,山东境内铁路的相关问题研究可为理解运河走廊地带的经济发展背景做很好的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70年代,中国大陆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涉及到近代山东市镇,陷入寂寥境地。相反国外研究中国热潮并不减退,在70年代,先后有三位西方汉学家相继出版有关于近代山东经济的专题研究,马若孟基于前述满铁调查资料,研究了山东农业经济;石约翰利用外交档案研究德国划山东为势力范围期间与山东官绅的斗争;包德威研究近代济南的发展,在当时黯淡无光的近代山东研究领域增添了稍许生气。①涉及到铁路沿线经济,主要是包德威研究近代济南,彭慕兰对于黄运地区的研究,从国家政策转型和资源服务重新配置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本地区信贷货币市场、棉种推广和灾害应对等对1853年以来“黄运”地区的社会生态进行探索,包括津浦铁路支线兖济铁路的修建过程,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博弈,提出了许多突破以往传统认知的新观点,对本地区研究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他提出的“自强”逻辑。总体来讲,此阶段研究涉及山东市镇并不多,社会学对于近代山东乡村经济的探索要超过历史学领域。诸多论著多为国外学者作品尤其是欧美学者,国内则寥寥可数。
  台湾学者张玉法首开先河,其由“现代化”角度出发,充分运用各种外文文献,对近代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量,对社会过渡及山东现代化程度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估。②根据本期山东的城镇受外力影响的多少,分为内陆城镇以及口岸和商埠城镇,对铁路沿线的济宁、德州、等城镇进行了考察,认为虽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交通地位日衰,但济宁、临清仍不失为鲁西的重要商镇。
  关于铁路沿线地区的市镇研究。熊亚平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集中讨论了铁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包括沿线产业结构和居民职业结构等方面,除此,其多篇论文也从铁路发展的角度也对市镇分布形态、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将华北地区铁路的兴建与市镇的兴衰及铁路沿线市镇划分类型,考察铁路与其工商业发展、人口增长及街市扩展等方面的关联作用,其中涉及胶济铁路沿线的市镇,只是内容较少。③
  有关胶济铁路沿线市镇,数篇博硕士论文进行了专题研究。④满霞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了胶济铁路对社会的影响,其中对胶济铁路沿线的市镇的兴起和城镇地位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但内容较少,未对胶济铁路沿线市镇进一步深入研究。李小燕将胶济铁路沿线作为一个经济区域,从区域角度考察内部市镇的网络结构、市镇间的互动及市镇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张学见认为在近代山东,以水运、海运为主的传统运输方式与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现代运输载体,组成了一个新旧相间的运输网络,而胶济铁路和青岛港自身的作用,及它们所采取的种种优惠措施。胶济铁路、青岛港为代表的现代山东交通体系,及它们所构建的贸易网络,直接导致了明清以来山东区域经济西强东弱而逐渐演变成东强西弱,山东整体经济面貌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变迁。
  相比于胶济铁路的研究,省内分布的另一条重要铁路—津浦铁路沿线的经济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津浦铁路与沿线社会变迁、农村商品经济等展开专题研究。⑤秦熠指出以津浦线为核心的商业网络重构了华北与华东的市场体系,促进了一批新的工商业城镇出现在津浦线上,而济南由于处于津浦与胶济两路会合点上,确立了在山东省的商业中心地位,泰安等较小型的商业市镇也因为铁路交通优势而发展成为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和工业制造中心,并将传统的农村市场与现代工业经济联系在一起。周晓静、张立胜等论证了津浦铁路的开通,对德州区域水陆交通格局的改变,使得德州区域加强了与沿海青岛及上海等地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德州区域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华北铁路沿线市镇发展,乔志强、龚关等有相关专题研究,其中亦涉及山东,认为近代华北集市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缓慢地有所进展,此后除少数工矿铁路沿线地区有些兴起外,大都走向衰败,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小农经济顽固存在。
  另有众多学者对于明清以降的山东经济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郑昌淦指出了明清時期山东棉花、丝织等业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许檀在分析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运河、东部沿海和大小清河等传统交通沿线商业市镇作深入研究,指出农村集市是大规模、长距离商品流通的基础,为近代山东市镇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料。上述著作主要研究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时期市镇的发展情况,为研究新型交通运输方式普及后的社会经济(包含市镇)情况提供了丰富的对比资料。⑥李正华重点研究集市与近代社会的关系,为概括胶济铁路沿线市镇的特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⑦。此阶段,以山东师范大学为首出现了诸多博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以专题形式从历史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出发,贡献了一大批有关山东集市变迁的相当有质量的论文⑧。
  另一类是对1860年以来铁路沿线开埠城市的研究,吕颖慧分析了青岛崛起对山东城市体系的影响,激发了传统社会的变革,直接激励山东官员积极采取改革措施,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并认为运河城市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科技导致的交通方式变革,为传统漕运找到了替代方式。刘慧从城市现代化道路、城市发展动力及特点和城市功能地位三方面对近代济南烟台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以揭示济南与烟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模式及其产生原因。上述对新兴城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烟台、青岛及后开埠的济南、周村、潍县等城市,对其下辖的小城镇未作深入研究。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