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公文写作 > 体会 > 机械防护安全距离

机械防护安全距离

时间:2021-10-12 00:31:31 来源:学生联盟网

机械防护安全距离本标准参照采用ISO 4254.1农林拖拉机和机械 安全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总则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工作场所防止人体触及机械设备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本标准适用于人体触及机械设备危险部位的防护。2引用标准GB 10000 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GB 3975人体测量术语3术语3.1危险部位机械设备(含附属装置)的静止或运动部分,可能使人致伤的部位。3 .2人体可及范围在无外界因素作用时,足跟着地,仅靠人体自身肢体的上伸、下伸、向前、越过、旋转及伸入等动作所及的空 间,其中最大包络面为最大可及范围,Rm表示。如图1所示。Rm图1可及范围3.3安全距离防止人身触及机械危险部位的间隔。其值等于最大可及范围Rm (或身体尺寸L)与附加量Kl (KlK -L,K值见表1)之和,用Sd表不。Sd 1K Rm 1Sd 1K L 2式中Sd 安全距离,mm;L 人体尺寸,mm ;Rm 最大可及范围,mm;K附加量系数。安全距离分为二类防止可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和防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表1身体有关部位的附加量系数身体有关部位rKP身局等大尺寸4。年上、下肢等中等尺寸,大腿围度手手、指、足面高、脚宽等小尺寸头、胸等重要部位0.103.3.1防止可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防止可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 Sd等于人员有关肢体或部位的可及范围Rm与附加量Kl之和。该安全距离包括上伸可及的安全距离,越过可及、下伸可及的安全距离,上肢四个部位的弧形可及安全距离,穿越方形孔隙可及安全距离和穿越条形缝隙可及安全距离。Sd、Rm及Kl之间关系以上伸可及安全距离为例示意如图2。图2防止可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3.3.2防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防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 Sd等于身体有关部位尺寸 L与附加量Kl之和。防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包括防止人体七个部位(躯体、头、腿、足、臂、拳、食指)受挤压的安全距离Sd和KL之间的关系以防止足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为例示间如图3。图3防止受挤压的安全距离。4安全距离数值4.1防止可及危险部位的安全距离数值4.1.1上伸可及的安全距离数值当双足跟着地站立、身体挺直,上肢上伸可及的安全距离数值Sd为2410mm ,其中含鞋底厚度 30mm ,鞋底厚度超过30mm时,安全距离数值应相应增加(下同),如图 4。图4上伸可及安全距离5.1.2越过可及、下伸可及的安全距离数值。在越过固定屏障或防护设施边缘时的最大可及安全距离数值,可从表2查得,表中数值已考虑鞋底厚度 30mm ,如图5。向危险部位倾斜、弯曲的防护设施(或屏障)不在此例。测量防护设施和危险部位高度的基准面应该与双足所 处的水平面一致。危险部位图5越过可及、下伸可及的安全距离a一危险部位的高度;b防护设施的高度;c危险部位至防护设施的水平距离表2越过可及安全距离数值 mmt.2即P2000130016001400P1000 x3 *C**2400一屋150小550Q5。心5。5W50心*220015025”3O0p3503524004003 *2000-P一P25W400P600P650P800-8003 *1800P一 r一.一.5口妙350950*-1050P *15O0P一--r400-X5。/8501251P *1400*一木-34100750户850*-刑。125W *12。。平-P-P一平-p400小850P950l135” *1叩。/-W-P一/-p200850950135W *800P-P.一炉一.-p5m850岁125W *前0/一 PP一.一.-Qp450431150P *40口4一/一一J一一皿115” *200pP一 F-p一p105。炉 *4.1.3上肢弧形可及安全中芳数值当掌、腕、肘、肩各关节根部紧靠防护设施边缘且不能再前伸时,以此节点根为球心做立体角旋转的可及安全 距离,可从表3查出。表3上肢弧形可及安全距离数值 mm4.1.4穿越孔隙可及安全距离数值4.1.4.1穿越方形孔隙的可及安全距离数值指尖、掌指关节、至拇指根手掌和上臂四个部位伸入孔隙,可及安全距离数值列于表4表4穿越方形孔隙可及安全距离数值mm4.1.4.2穿过条形缝隙的可及安全距离数值指尖、掌指关节、至拇指根手掌和上臂四个部位伸入条形缝隙,可及安全距离数值列于表5表5穿越条形缝隙的可及安全距离数值mm4.2避免受挤压的安全距离数值6 ,机械设计应保证不该通过的身体部位不能通过。mm避免受挤压的安全距离数值列于表 表6避免挤压伤害安全距离数值精选范本,供参考5着装附加量在确定机械防护安全距离时,必须根据作业场所的气象条件和工种特点考虑着装附加量。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和辽宁省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铭续、周学敏冯保昌、陈兴荣、樊锡瑛、王艳平、路柏舟【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