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案大全 > 政治教案 > 【《关于议论文阅读(WORD)》2200字】 有关阅读的议论文800字

【《关于议论文阅读(WORD)》2200字】 有关阅读的议论文800字

时间:2019-11-01 09:27:4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议论文阅读(WORD)》2200字

关于议论文阅读

阅读要求:

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文章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练习

(一)

说到成功,人们有一种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

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要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止步。

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第一段末“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这”指的是什么?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又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4.下列名言中最贴近本文观点的一句是:

A.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懈的奋斗。

B.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C.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于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

5.读第二段,结合该段所列事例,仿照画线句的形式,补写一个论据:

6.请为本文一拟个能表明文章论题的标题:

(二)

品格的力量(节选)

财富与品格的高尚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相反地,财富往往是品德败坏的重要原因。财..

富与堕落、奢侈与邪恶,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只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它可能成为,对自己,更经常地对他

人的无穷的灾难的根源。

相反地,相对贫困的状态与最高尚的品格是毫不抵触的。一个人可以只拥有劳动、节俭和正直的品格,但丝毫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伯瑟斯的父亲给他提出的忠告,是极富哲理的:

“他嘱咐我要有男子汉的气概,虽然我不名一文;因为一个缺乏诚实正直心灵的人,是不值得人尊敬的。”

笔者曾经认识一位品格纯洁和高尚的人,是一个住在北方某郡的工人,他仅仅靠每周不到十先令的薪水糊口。虽然他只在一个普通的教区学校接受过初等的教育,但他却是个充满智慧、思想深刻的人。„„在去世之后,他却因实践中的智慧,生活中的善行和美德英名永传,这是一些社会地位比他高、经济上比他富有的人可望不可及的。

马丁•路德死后,正像他在遗嘱中宣布的那样,他身后“没有留下一分钱,也没有任何遗产之类的东西。”在这方面,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穷困潦倒,以至于他不得不通过镟制工艺、种植菜圃和制作钟表来换取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亲手劳作中,他被塑造成他那个国家的品格的楷模。在道德品质方面,他比所有的德国王公们要高尚得多,荣耀得多,因而也拥有更多的追随者。

品格就是财富。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在这..

方面进行投资的人们——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他们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因此,在生活中区分良好的品质是必要的,这样,勤劳、美德和善行就应该是最高尚的品德,具备这些品德的人也就是一流的人。

1.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4、5两段所列举的事实论据的内容:

4.结合文意,解释第1、6段中“财富”的含义:

5.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2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注:请大家做完题目再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

1.指前面提到的人们关于成功的错误观念。

2.成功是一种感受。(注意:先理清思路。)

3.⑴把自己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

⑵把遭受挫折和失败时的独特经历和感受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

4.B.

5.作为一个医生,他所治疗的患者病情好转了,健康恢复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内容与例句相近、形式与例句相同即可。)

6.谈成功(注意:只标明论题,不表明观点)

(二)

1.品格就是(财富,是)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人的良好意愿和人的尊严方面的财富。

2.⑴财富与品格的高尚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相反地,财富往往是品德败坏的重要原因。

⑵相对贫困的状态与最高尚的品格是毫不抵触的。

3.⑴北方某郡的那个工人,虽贫穷,但却因品格的纯洁和高尚而英名永传。    ⑵马丁•路德一贫如洗,却成为那个国家品格的楷模。

4.⑴物质财富;⑵精神财富

5.一个人可以贫穷,但只要他拥有勤劳、节俭和正直的品格,就可以赢得世人的尊敬,因为品格是人最宝贵的财富。(意思对即可)

作文二:《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2200字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改革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本文在新课改背景下,就如何改进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期让阅读教学绽放新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这对于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仍然很难完全发挥,因此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针对当前初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过于被动的不利局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从兴趣入手,提高阅读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那些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通常也是阅读水平和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文学阅读教学就应立足在这个层面上,先从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文学阅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或激昂澎湃,或舒缓柔和,或轻松愉快的语音语调的美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紫藤萝瀑布》等;或以作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如《社戏》等;或以栩栩如生、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相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议论文时,可以穿插小故事、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由于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符合文本中的情趣,特通过多媒体配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让学生边读边感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文中的情境已然历历在目,学生自然会入境,并主动的去想象、去探究,进而更好的去掌握科普知识。

3、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在引导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一般多为零碎型、广杂型、简单型的等。因此,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训练学生自己读书或通过查询解决;对于零碎、广杂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教给学生梳理的方法,逐步形成提问能力;对于梳理后有价值的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批注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留存下来。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l)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在反思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要让学生遇疑不慌,处疑不惊,不受课堂时空限制,教师要因疑引疑,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成为学习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的训练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其形式有续写、扩写、仿写和拓写等。这些练笔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吸收、探究、拓展、创新,让阅读反思帮助学生由接受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迈进。如:学《背影》,写《我的父亲》;学《故乡》,写《银项圈的另一种诠释》阅读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对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以至创造性阅读,并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种随课文阅读安排的练笔,将体验、模仿、反思、研究、创新融为一体,学生学有所依,仿有榜样,写有所思,练有所得,形式灵活多变,篇幅不拘长短。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及时改进创新教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作文三:《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10800字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重视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熊崇荣   电话:15023862798 重庆市万州区赶场中心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阅读教学;学生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汉语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阐释开始,以文本解读为依托,对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些浅见。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兼容的。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基础,从阅读中找到关注点,体会作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而反观自己对于生活中类似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与作者观点达成某种共识,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会喜欢上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爱上阅读。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写尽人间百态;散文,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

多少情怀;诗歌,中华文化的悠长、绚烂尽在其中„„学生走进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定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定能从中吸收许多养分。

(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培养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迎难而上、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思考的习惯;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参与阅读的习惯等,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

(三) 强化读的训练

新课标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强调了朗读、默读、诵读的要求,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可见,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强调“读”,还注重学生的“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反复通过视听觉器官借助文字符号接受信息,在想象中读,在思考中读,在体悟中读。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去思考,以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四) 提倡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毕竟内容有限,时间液也有限,所得有限。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因此,要求小学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教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多读、多背、摘录好词佳句,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做读书卡,组织学生不定时交流读好书的体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优秀习作展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兴趣。

(五)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

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独学生阅读能力。

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时,当课件出示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后,老师深情描述:这里不仅有着神奇美妙、变幻无穷的原始自然景观,还有着活泼可爱的珍稀动物。难怪作者饱含深情地赞叹道(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教师的成功的情感准备成就了这样的课堂。(换)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如《泊船瓜洲》一诗,在讲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旬诗中的“绿”字是作者苦思冥想,几经推敲、修改后才确定的。原先曾用过“吹、到、过、来”等字。那么,这一字之改究竟妙在哪里呢?提问后,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绿”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做如下讲解:透过这个绿”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故乡——江南的某个小镇,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过这里的时候:地上的小草绿了,田里的禾苗绿了,门前的树儿绿了,放眼望去,整个大地一片绿色,其间还有各色的花儿在迎风摇曳。一切是那样充满生机,一切是那样富有诗意。这怎能不勾起远在他乡的王安石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所以在解读文本时精彩语言的课前挖掘也是使课堂生辉的一大亮点。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如在教学完《小镇的早晨》一文后,老师让学生总结课文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描绘小镇早晨的。学生们归纳出是从“恬静”、。热闹”、。紧张”这三个方面来展示小镇早晨的美的.老师问:小镇的早晨有很多特点,可为什么作者只选取三个特点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做如下说明:写景时应选择景物最有特点、最吸引人、最能打动人的特点来写,小镇的早晨尽管也有其它特点,但“恬静”、热闹”、紧张”却最能集中体现它的美。我们在学写景物时就是要抓住景物最重要的特点,这样的文章才能叩响读者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文本解读时写作技巧的透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

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当学到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时,教师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了邓小平同志为祖国、为人民、为这个时代,甚至为全世界所作出的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人物,并适当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政要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学生们一下子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没有这样解读的课文内容又怎会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教师在研读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教学内容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其教师一定怀有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再好的策略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策略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关阔的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再茁壮的树木根扎的不深也成就不了一片遮天蔽日的绿。所以,在介绍阅读教学策略之前笔者推荐一下几种阅读教学理念。

理念一: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培育者。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是几年级语文教师,研读所教年级的教材,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例如,课文中那些是学生自学,那些是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怎么学都不会的,对于那些生疏的内容教师怎么搭梯子学生才会迈上台阶。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清楚,传播起知识来才会有的放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更要有体会,这里的体会就是指学生在心灵上的丰富、成长。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体验之后要通过读课文、训练说话等方式巩固感受。

理念二,改变静态的分析课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多读文本,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

出层次。比如按照“初读——研读——品读——再读”的方式分层读课文。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保持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制造矛盾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矛盾不断产生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精彩语言就是在整个课文中的精彩,单拿出来并不精彩。精彩语言就应该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有感受和想法后再让他们说出来,谈一谈,将感受和体会具体化。

理念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切手段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平等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不同是教师“术业”在前,比学生年长几岁,但在人格与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壁虎图片。教师说:“老师画的壁虎怎么样呀?”生1:“好玩!”生2:“尾巴好粗呀!”生3:“壁虎不是红的。”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学生捕捉老师的错误,通过修改老师图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壁虎的特点,而且,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出错的时候,增强了学生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双向互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有组织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远行了。生2: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正是教师适时地退出去起到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的教学效果。第三,相互尊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课堂上都应该给予尊重。在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字贴拼音。一个好动的学生连蹦带跳地上了讲台,有意无意地将字掉到了地上,就在他蹲下来捡字时教师说:“‘来’字真淘气!”那个学生原本红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台下的评委也会心一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台下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堂原本平凡的

课。

下面,介绍三种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实施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教师要善于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它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要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老师们从课文的对话朗读指导入手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教学策略遭到重阻。在教学中尝试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指导,转而呈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创设语境,以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材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同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老先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

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语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目标实现。因此,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意功能、理解语意、强化语感,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把握文本的内涵,创设真实的语境。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委的精心挑选,一般为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引领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这次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又值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将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所以李白的诗也应该是充满了畅想和浪漫。于是我们在教学创设中不再渲染伤感的,难以释怀的情绪。教师因此而设计了在黄鹤楼上,李孟两位诗人登高眺远,畅谈理想的情景,于是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千古名句有了更积极的理解。在诗句的朗读中抒发出的情感更为豪放。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问的距离,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熏陶”,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境,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再次,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当然,在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时,教师要形成球形意识,使语文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向周围发散,形成一个以教材的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从而在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语境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

最后,师生合作互动,创设具有活力的语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和习惯,„„”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在课堂精选的话题中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语文课堂丰富的内涵是在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之中产生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合作互动的语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文章中的“我”与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说话人的语气与动作。 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课文。

师:能不能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文章中的这一段话。(教师请出其中一位。) 师: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生:我知道。(不停地弯下腰去做捡鱼的动作)

师: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

生: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鱼,好像眼前真有许多条小鱼。)

师:这条小鱼在乎什么呢?(教师在表演中随机拓展)

生:小鱼在乎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师:你们听到小鱼的话了吗?

生1:听到了,我听到男孩手里的鱼在说:“谢谢你救了我。”

生2:我昕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谢谢你,小男孩,我又可以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 生3:我听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感谢你,善良的小男孩,我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啦。”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表演语境中,充分感悟文本;师生共同在创导的角色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教材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的价值取向得以实现。新课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重视语境的创设无疑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共同探究。

(二)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模式时,既要抓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又不能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在体现总体规律的前提下要敢于放手,给师生充分的自主权,要有利于保持语文课堂的活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

科学指导和必要帮助下,借助课文进行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这样就不难发现一种具有共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妨把这种模式归纳为“自学——合作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反映的教学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基本模式.不难发现,它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内涵:

1、学生的学习(自学和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这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思想。

2、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初表现为“自学”。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终极目标。

3、“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班级教学的优势,揭示出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共享的要求。

4、从“自学”到“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将教师的“指导”“帮助”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它与学生的学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这对澄清一些实验教师头脑中的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模糊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可以看出,以上模式反映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各个年级段,适用于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这种模式的可行之处还在于:它是开放性的,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的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之所用。教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学生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更高,都可加以运用。它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安排自己的自学;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还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出特色、教出风采。

对“自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准确把握得一提的是,对这种模式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值一节课的教学就是由“自学”和“合作学习”两个步骤来进行,否则,课堂教学就又可能走上模式化的歧途。“自学”针对的是一节语文课的系列教学目标中学生能够自己达成的浅层次目标,如:预习课文,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的读音等。“合作学习”针对的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还不能很好达成的高层次目标,或者是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如:对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理解、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需要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来完成。再如,要检验要求背诵的课文是否达标,学生自己不好验证,如果同桌同学互相配合就好办了。所以,不论是“自学”还是“合作学习”,都是由学习目标和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决定的,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

根据上述认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仅通过学生的自学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某些教学任务需要学生的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就不需要再安排学生自学的环节。“自学”和“合作学习”这两种教学策略的采纳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去考虑。因需而设。

就一节课而言,也不一定是由一次“自学”和~次“合作学习”来构成,更多的情况是需要由数个“自学~一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环节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所谓的“基本环节”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和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贯穿始终的,只不过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体现的方式也不相同,表现的频率和质量也不相同。所以,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既要体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两者都不可偏废。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得到提升。

11

参考文献

【1】

【2】

【3】

【4】

【5】  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炙教学内容融【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吴立岗.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12

作文四:《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10900字

重视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刘芳

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赤)0240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阅读教学;学生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汉语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阐释开始,以文本解读为依托,对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些浅见。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兼容的。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基础,从阅读中找到关注点,体会作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而反观自己对于生活中类似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与作者观点达成某种共识,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会喜欢上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爱上阅读。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写尽人间百态;散文,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多少情怀;诗歌,中华文化的悠长、绚烂尽在其中„„学生走进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定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定能从中吸收许多养分。

(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培养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迎难而上、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思考的习惯;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参与阅读的习惯等,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

(三) 强化读的训练

新课标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强调了朗读、默读、诵读的要求,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可见,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强调“读”,还注重学生的“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反复通过视听觉器官借助文字符号接受信息,在想象中读,在思考中读,在体悟中读。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去思考,以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四) 提倡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毕竟内容有限,时间液也有限,所得有限。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既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因此,要求小学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教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多读、多背、摘录好词佳句,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做读书卡,组织学生不定时交流读好书的体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优秀习作展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兴趣。

(五)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独学生阅读能力。

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九寨沟》一文时,当课件出示了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后,老师深情描述:这里不仅有着神奇美妙、变幻无穷的原始自然景观,还有着活泼可爱的珍稀动物。难怪作者饱含深情地赞叹道(课件出示):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教师的成功的情感准备成就了这样的课堂。(换)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

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如《泊船瓜洲》一诗,在讲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旬诗中的“绿”字是作者苦思冥想,几经推敲、修改后才确定的。原先曾用过“吹、到、过、来”等字。那么,这一字之改究竟妙在哪里呢?提问后,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绿”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如果教师做如下讲解:透过这个绿”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故乡——江南的某个小镇,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过这里的时候:地上的小草绿了,田里的禾苗绿了,门前的树儿绿了,放眼望去,整个大地一片绿色,其间还有各色的花儿在迎风摇曳。一切是那样充满生机,一切是那样富有诗意。这怎能不勾起远在他乡的王安石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所以在解读文本时精彩语言的课前挖掘也是使课堂生辉的一大亮点。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如在教学完《小镇的早晨》一文后,老师让学生总结课文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描绘小镇早晨的。学生们归纳出是从“恬静”、。热闹”、。紧张”这三个方面来展示小镇早晨的美的.老师问:小镇的早晨有很多特点,可为什么作者只选取三个特点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做如下说明:写景时应选择景物最有特点、最吸引人、最能打动人的特点来写,小镇的早晨尽管也有其它特点,但“恬静”、热闹”、紧张”却最能集中体现它的美。我们在学写景物时就是要抓住景物最重要的特点,这样的文章才能叩响读者的心灵,引起情感的共鸣.文本解读时写作技巧的透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时,当学到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时,教师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了邓小平同志为祖国、为人民、为这个时代,甚至为全世界所作出的不朽的功勋。他是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的核心人物,并适当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政要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学生们一下子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没有这样解读的课文内容又怎会达到如此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教师在研读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教学内容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其教师一定怀有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再好的策略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策略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关阔的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再茁壮的树木根扎的不深也成就不了一片遮天蔽日的绿。所以,在介绍阅读教学策略之前笔者推荐一下几种阅读教学理念。

理念一: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培育者。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是几年级语文教师,研读所教年级的教材,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例如,课文中那些是学生自学,那些是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怎么学都不会的,对于那些生疏的内容教师怎么搭梯子学生才会迈上台阶。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清楚,传

播起知识来才会有的放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更要有体会,这里的体会就是指学生在心灵上的丰富、成长。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体验之后要通过读课文、训练说话等方式巩固感受。

理念二,改变静态的分析课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多读文本,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层次。比如按照“初读——研读——品读——再读”的方式分层读课文。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保持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制造矛盾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矛盾不断产生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精彩语言就是在整个课文中的精彩,单拿出来并不精彩。精彩语言就应该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有感受和想法后再让他们说出来,谈一谈,将感受和体会具体化。

理念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切手段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平等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不同是教师“术业”在前,比学生年长几岁,但在人格与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壁虎图片。教师说:“老师画的壁虎怎么样呀?”生1:“好玩!”生2:“尾巴好粗呀!”生3:“壁虎不是红的。”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学生捕捉老师的错误,通过修改老师图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壁虎的特点,而且,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出错的时候,增强了学生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双向互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有组织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远行了。生2: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正是教师适时地退出去起到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的教学效果。第三,相互尊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课堂上都应该给予尊重。在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字贴拼音。一个好动的学生连蹦带跳地上了讲台,有意无意地将字掉到了地上,就在他蹲下来捡字时教师说:“‘来’字真淘气!”那个学生原本红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台下的评委也会心一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台下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堂原本平凡的课。

下面,介绍三种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实施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教师要善于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它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要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老师们从课文的对话朗读指导入手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教学策略遭到重阻。在教学中尝试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指导,转而呈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创设语境,以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材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同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老先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语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目标实现。因此,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意功能、理解语意、强化语感,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把握文本的内涵,创设真实的语境。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委的精心挑选,一般为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引领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这次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又值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将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所以李白的诗也应该是充满了畅想和浪漫。于是我们在教学创设中不再渲染伤感的,难以释怀的情绪。教师因此而设计了在黄鹤楼上,李孟两位诗人登高眺远,畅谈理想的情景,于是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千古名句有了更积极的理解。在诗句的朗读中抒发出的情感更为豪放。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问的距离,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熏陶”,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境,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再次,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当然,在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时,教师要形成球形意识,使语文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向周围发散,形成一个以教材的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从而在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语境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

最后,师生合作互动,创设具有活力的语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在课堂精选的话题中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语文课堂丰富的内涵是在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之中产生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合作互动的语

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文章中的“我”与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说话人的语气与动作。

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课文。

师:能不能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文章中的这一段话。(教师请出其中一位。)

师: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生:我知道。(不停地弯下腰去做捡鱼的动作)

师: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

生: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鱼,好像眼前真有许多条小鱼。)

师:这条小鱼在乎什么呢?(教师在表演中随机拓展)

生:小鱼在乎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师:你们听到小鱼的话了吗?

生1:听到了,我听到男孩手里的鱼在说:“谢谢你救了我。”

生2:我昕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谢谢你,小男孩,我又可以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

生3:我听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感谢你,善良的小男孩,我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啦。”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表演语境中,充分感悟文本;师生共同在创导的角色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教材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的价值取向得以实现。新课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重视语境的创设无疑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共同探究。

(二)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模式时,既要抓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又不能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在体现总体规律的前提下要敢于放手,给师生充分的自主权,要有利于保持语文课堂的活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必要帮助下,借助课文进行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这样就不难发现一种具有共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妨把这种模式归纳为“自学——合作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反映的教学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基本模式.不难发现,它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内涵:

1、学生的学习(自学和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这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思想。

2、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初表现为“自学”。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终极目标。

3、“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班级教学的优势,揭示出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共享的要求。

4、从“自学”到“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将教师的“指导”“帮助”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它与学生的学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这对澄清一些实验教师头脑中的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模糊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可以看出,以上模式反映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各个年级段,适用于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这种模式的可行之处还在于:它是开放性的,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的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之所用。教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学生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更高,都可加以运用。它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安排自己的自学;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还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出特色、教出风采。

对“自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准确把握得一提的是,对这种模式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值一节课的教学就是由“自学”和“合作学习”两个步骤来进行,否则,课堂教学就又可能走上模式化的歧途。“自学”针对的是一节语文课的系列教学目标中学生能够自己达成的浅层次目标,如:预习课文,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的读音等。“合作学习”针对的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还不能很好达成的高层次目标,或者是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如:对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理解、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需要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来完成。再如,要检验要求背诵的课文是否达标,学生自己不好验证,如果同桌同学互相配合就好办了。所以,不论是“自学”还是“合作学习”,都是由学习目标和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决定的,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

根据上述认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仅通过学生的自学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某些教学任务需要学生的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就不需要再安排学生自学的环节。“自学”和“合作学习”这两种教学策略的采纳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去考虑。因需而设。

就一节课而言,也不一定是由一次“自学”和~次“合作学习”来构成,更多的情况是需要由数个“自学~一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环节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所谓的“基本环节”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和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贯穿始终的,只不过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体现的方式也不相同,表现的频率和质量也不相同。所以,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既要体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两者都不可偏废。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

【3】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炙教学内容融【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4】

【5】 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吴立岗.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ki../Article/CJFDTotal-SEEK200409048.htm 2010-3-20访问

://.pep../xiaoyu/shuwu/xy_dsyz/xyjxyxxyj/200905/t20090504_564562.htm

作文五:《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9900字

依 托教 材   有 效 拓 展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解读提出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字:教 材       拓 展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汉语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训练似蜻蜓点水”等“虚假、浮华”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阐释开始,以文本解读为依托,对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些浅见。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兼容的。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

(一)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以自己的阅读经历为基础,从阅读中找到关注点,体会作者对于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从而反观自己对于生活中类似事件和人物的态度,与作者观点达成某种共识,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经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才会喜欢上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爱上阅读。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写尽人间百态;散文,隽永洗练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多少情怀;诗歌,中华文化的悠长、绚烂尽在其中„„学生走进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定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定能从中吸收许多养分。

(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可见培养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个人在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迎难而上、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勤于思考的习惯;收集和处理信息主动参与阅读的习惯等,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裨益。

(三) 强化读的训练

新课标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强调了朗读、默读、诵读的要求,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可见,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强调“读”,还注重学生的“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反复通过视听觉器官借助文字符号接受信息,在想象中读,在思考中读,在体悟中读。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去思考,以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四) 提倡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课内阅读固然重要,但毕竟内容有限,时间液也有限,所得有限。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既 1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语文。因此,要求小学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教师应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要求多读、多背、摘录好词佳句,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做读书卡,组织学生不定时交流读好书的体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会、优秀习作展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阅读的兴趣。

(五)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体悟与感受,鼓励学生充分、自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在与学生共同学习中进行指导、辅导、引导,乐于倾听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标新立异的看法,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独学生阅读能力。

二、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开端

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阅读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深隧而独到的诠释正是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阶梯。文本解读应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着眼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原文,更要着眼于学生。只有这样文本内容在教师心中才是立体的、鲜活的。

文本解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其直接关系到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材处理否恰当,对文章的关键点是否敏感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教师应该成为一终身学习的典范,坚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并且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具有了丰富而常新的知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才会有新内容新思想。另外,除了具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知识底蕴还需要有扎实的文字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小学语文课文看起来简单易懂,实则意味颇深。有些教师立足点较低,没有整体感,不能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也就无法将课文深入浅出的理解到位,结果把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分析文章写法。例如,描写景物的文章,既要体会景物的美好,还要品味如何借景抒情;记事的文章,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记事传情的;写人的文章,要构建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感悟并非是原文内容的复制,而是揉进了自己的理解,加进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已感情的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通过教师充满情感的解读,授课时,一方面可以实现情激情,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另一方面,有助于再现课文的“形象”或“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形象化的感染和教育。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熟稔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点,精彩语言。精彩语言是指课文中某些表达准确、生动而又含蕴丰富的语言。对精彩语言的解读,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还可以是一个句子或某个片段。通过评析,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同时是抓住文章概貌的突破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深挖这些词、句。

第二点,写作规律。写作规律是指同类型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所具有的共性特点。既然是规律,就有一定的规范的表现形式。学习和掌握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对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都是非常有益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还应抓住教材的写作规律,在这方面有所积累。

第三点,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指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体会文中作者要讲述的道理,同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读一读。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但不能是偏激的、消极的、错误的。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的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与文本中心思想间的偏差,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的想到学生可能想出的回答,备足相应的评价语和指导语。教师首先对课文有所感受才会让学生有所感受。

第四点,嵌入课外知识。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应加入介绍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知识,一来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来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一定要注意加入课外知识的深度、广度、长度及讲到哪里需要加入。这些都是教师在加入课外知识前都要明确的问题。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教师在研读了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准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容,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将教学内容完美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且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阅读教学课堂其教师一定怀有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因为再好的策略只有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与价值,没有先进教学理念指导的阅读教学策略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关阔的河流没有源头也会有干涸的一天,再茁壮的树木根扎的不深也成就不了一片遮天蔽日的绿。所以,在介绍阅读教学策略之前笔者推荐一下几种阅读教学理念。

理念一: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灵的培育者。

教师首先定位自己是几年级语文教师,研读所教年级的教材,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例如,课文中那些是学生自学,那些是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会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怎么学都不会的,对于那些生疏的内容教师怎么搭梯子学生才会迈上台阶。这些,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非常清楚,传播起知识来才会有的放矢。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更要有体会,这里的体会就是指学生在心灵上的丰富、成长。教师使用各种方法生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体验之后要通过读课文、训练说话等方式巩固感受。

理念二,改变静态的分析课文的方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古人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多读文本,用心去读,边读边思,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出层次。比如按照“初读——研读——品读——再读”的方式分层读课文。其次,教师应尽可能的使学生保持阅读期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制造矛盾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矛盾不断产生向前推进的运动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介绍指南针。但李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学生“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因为她很清楚,这样问,学生只需回答“指南针能指明方向”一句话就完了。而是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人、在哪儿要用指南针吗?”这样一问,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最后,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精彩语言就是在整个课文中的精彩,单拿出来并不精彩。精彩语言就应该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展开教学,重在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过程。学生有感受和想法后再让他们说出来,谈一谈,将感受和体会具体化。

理念三: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切手段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包含以下三个要素:第一,平等沟通。学生与教师的不同是教师“术业”在前,比学生年长几岁,但在人格与尊严上师生是平等的。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壁虎图片。教师说:“老师画的壁虎怎么样呀?”生1:“好玩!”生2:“尾巴好粗呀!”生3:“壁虎不是红的。”教师“揣着明白装糊涂”,让学生捕捉老师的错误,通过修改老师图中的错误,让学生明白壁虎的特点,而且,学生感到老师和自己一样也有出错的时候,增强了学生被重视的感觉同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双向互动。师生的交流互动,有组织的融合,有情感的共振,有智慧的碰撞,有理性的探讨。再此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对话切入点,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比 3

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就离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早晨”,怎能看到课文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情景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生1: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这是在树木较稀少的地方出现的情景,但像这棵“独木成林”的大榕树上,很多鸟儿整天栖息在一块,而且上面本身有虫子、果子嫩叶等丰富的食物,鸟儿当然不愿远行了。生2:鸟儿晨出暮归,这是自然规律,这儿之所以一大早就会出现众鸟纷飞的情景,是因为其他地方的鸟儿看到这里环境优美„„正是教师适时地退出去起到了“一言堂”变为“群言堂”的教学效果。第三,相互尊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在课堂上都应该给予尊重。在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要求小组派代表上讲台给字贴拼音。一个好动的学生连蹦带跳地上了讲台,有意无意地将字掉到了地上,就在他蹲下来捡字时教师说:“‘来’字真淘气!”那个学生原本红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台下的评委也会心一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台下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堂原本平凡的课。

下面,介绍三种阅读教学策略。

(一)在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应重视情感教育,这一方面是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实施情感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活”,“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情(实施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用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感人的事例去教育学生,优美的意境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语文课堂达到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只有在情感这块肥田沃土上,语文教学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教师要善于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它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要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然而由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间的巨大差异,使老师们从课文的对话朗读指导入手来促进学生感悟文本的教学策略遭到重阻。在教学中尝试先放弃对对话的朗读指导,转而呈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来创设语境,以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材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共鸣。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一样,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阅读后的感受和效果,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背离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违背了阅读规律。同时,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法以适应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新语文读本》编委之一的商友敬老先生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题为《语文老师挑剔语文》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是外部的生存环境,就像空气,看不到摸不着,但无所不在。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形成自己的语文甚至独特的语言风格。”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读解课文、品评语言,拓展思维的空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语境的创设将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目标实现。因此,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充分发挥语言的情意功能、理解语意、强化语感,在典范的、优美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环境中,有秩序地开展教育活动。

其次,把握文本的内涵,创设真实的语境。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经过编委的精心挑选,一般为文质兼美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的作品,每 4

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要引领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师必须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的体悟,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以往的教学中都认为这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然而,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这次李孟的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又值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将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所以李白的诗也应该是充满了畅想和浪漫。于是我们在教学创设中不再渲染伤感的,难以释怀的情绪。教师因此而设计了在黄鹤楼上,李孟两位诗人登高眺远,畅谈理想的情景,于是学生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千古名句有了更积极的理解。在诗句的朗读中抒发出的情感更为豪放。在教学中我们就是要通过挖掘文本的内涵,强化语言的情感功能,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问的距离,让学生能进入角色,“在读中受到熏陶”,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境,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

再次,优化组合语文资源,创设丰富的语境。

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当然,在优化组合语文资源时,教师要形成球形意识,使语文教学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向周围发散,形成一个以教材的知识能力、情感熏陶,价值追求为球心的一个球形,从而在教师精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语境之中,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的和谐统一。

最后,师生合作互动,创设具有活力的语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在课堂精选的话题中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的角色就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语文课堂丰富的内涵是在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之中产生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进入合作互动的语境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例如在执教人教版第三册《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文章中的“我”与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说话人的语气与动作。

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课文。

师:能不能和老师一起来演一演文章中的这一段话。(教师请出其中一位。)

师: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生:我知道。(不停地弯下腰去做捡鱼的动作)

师:那你为什么还捡,谁在乎呢?

生: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鱼,好像眼前真有许多条小鱼。)

师:这条小鱼在乎什么呢?(教师在表演中随机拓展)

生:小鱼在乎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师:你们听到小鱼的话了吗?

生1:听到了,我听到男孩手里的鱼在说:“谢谢你救了我。”

生2:我昕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谢谢你,小男孩,我又可以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

生3:我听到男孩手里的小鱼在说:“感谢你,善良的小男孩,我又可以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啦。”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表演语境中,充分感悟文本;师生共同在创导的角色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教材中“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的价值取向得以实现。新课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切实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呼唤和谐民主的课堂氛 5

围,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重视语境的创设无疑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共同探究。

(二)创设合作学习氛围

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模式时,既要抓住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又不能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在体现总体规律的前提下要敢于放手,给师生充分的自主权,要有利于保持语文课堂的活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必要帮助下,借助课文进行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这样就不难发现一种具有共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妨把这种模式归纳为“自学——合作学习”模式,这个模式反映的教学过程可以用下面的简图来表示: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基本模式.不难发现,它至少包括了这样一些内涵:

1、学生的学习(自学和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构成部分,这体现了现代的教学思想。

2、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初表现为“自学”。利于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终极目标。

3、“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班级教学的优势,揭示出教学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信息共享的要求。

4、从“自学”到“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将教师的“指导”“帮助”等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它与学生的学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这对澄清一些实验教师头脑中的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模糊认识有一定的作用。

可以看出,以上模式反映的是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各个年级段,适用于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这种模式的可行之处还在于:它是开放性的,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所有的好的教学方法都可以为之所用。教师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学生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更高,都可加以运用。它利于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安排自己的自学;利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还利于教师特长的发挥,利于教师课堂教学中教出特色、教出风采。

对“自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准确把握得一提的是,对这种模式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值一节课的教学就是由“自学”和“合作学习”两个步骤来进行,否则,课堂教学就又可能走上模式化的歧途。“自学”针对的是一节语文课的系列教学目标中学生能够自己达成的浅层次目标,如:预习课文,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字典学习生字的读音等。“合作学习”针对的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还不能很好达成的高层次目标,或者是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如:对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理解、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生自己往往不能形成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这需要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交流来完成。再如,要检验要求背诵的 6

课文是否达标,学生自己不好验证,如果同桌同学互相配合就好办了。所以,不论是“自学”还是“合作学习”,都是由学习目标和学生自己的能力、水平决定的,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学,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合作学习。

根据上述认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仅通过学生的自学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再安排合作学习的环节;某些教学任务需要学生的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就不需要再安排学生自学的环节。“自学”和“合作学习”这两种教学策略的采纳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去考虑。因需而设。

就一节课而言,也不一定是由一次“自学”和~次“合作学习”来构成,更多的情况是需要由数个“自学~一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环节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所谓的“基本环节”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和框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贯穿始终的,只不过由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体现的方式也不相同,表现的频率和质量也不相同。所以,就教师而言,在教学中既要体现“该放手时就放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两者都不可偏废。

总之,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的能力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何晶.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和论文【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

【3】

【4】

【5】

王荣生.新课标与语炙教学内容融【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吴立岗.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  ://.ki../Article/CJFDTotal-SEEK200409048.htm 2010-3-20访问

作文六:《论文:关于阅读教学》1500字

关于阅读教学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作文七:《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1800字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改革是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这对于打好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从兴趣入手,提高阅读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那些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通常也是阅读水平和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文学阅读教学就应立足在这个层面上,先从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文学阅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或激昂澎湃,或舒缓柔和,或轻松愉快的语音语调的美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紫藤萝瀑布》等;或以作品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学生,如《社戏》等;或以栩栩如生、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等。

2、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情境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由于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隐晦性,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难以唤醒学生原有的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一个高效的、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可借助音乐渲染、多媒体还原、表演体验等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为了符合文本中的情趣,特通过多媒体配着优美的背景音乐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让学生边读边感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阅读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教学实践中得知,在引导学生的反思过程中,学生的问题一般多为零碎型、广杂型、简单型的等。因此,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训练学生自己读书或通过查询解决;对于零碎、广杂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教给学生梳理的方法,逐步形成提问能力;对于梳理后有价值的提问,教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批注或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留存下来。在阅读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的积极性。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进行阅读反思的开始。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l)我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生字词?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2)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我从文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从这些重点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3)我找出了不懂的词、句、段了吗?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试着解决了吗?解决不了的应怎样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呢?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自问“我的朗读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确”“我的语言表达是否贴切生动”学完课文后,我们让学生自问,我学到了什么?我学会了吗?我会学了吗?我有哪些成功经验和不足教训可以总结?这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并且随时通过检查促使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调整、控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通过自我提问这种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而且在反思中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与超越。

4、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课文的训练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其形式有续写、扩写、仿写和拓写等。这些练笔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吸收、探究、拓展、创新,让阅读反思帮助学生由接受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迈进。如:学《背影》,写《我的父亲》;学《故乡》,写《银项圈的另一种诠释》阅读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对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以至创造性阅读,并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这种随课文阅读安排的练笔,将体验、模仿、反思、研究、创新融为一体,学生学有所依,仿有榜样,写有所思,练有所得,形式灵活多变,篇幅不拘长短。

作文八:《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1700字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稳妥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中心, 以“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狠抓落实”为原则,认真总结前一阶段语文课改的经验和成果,大力推广新课改的新经验、好做法,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抓实课堂教学,指导好课外阅读,构建和谐、平等、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基。为此,提出关于阅读教学意见:

1、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2、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

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作文九:《关于阅读教学论文》1300字

关于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考占分值很大的题型,阅读不仅仅需要学生有天赋,更需要教师的一步步指导和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引领指导   转变教材   创新   诵读

1 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

1.1 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1.2 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1.3 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2 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2.1 要善于读书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的是“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

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

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2.2 教学顺序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3 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3.1 “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

3.2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4、注重诵读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5、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作文十:《关于 AlphaGo 论文的阅读笔记》3100字

2016 年 1 月 28 日,Deepmind 公司在 Nature 杂志发表论文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介绍了 AlphaGo 程序的细节。本文是对这篇论文的阅读笔记,以及关于人工智能和围棋进一步的一些想法。

声明:我是数学 PhD 和软件工程师,但不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我也不会下围棋。

一、

AlphaGo 总体上由两个神经网络构成,以下我把它们简单称为「两个大脑」,这并非原文中的提法,只是我的一个比喻。

第一个大脑(Policy Network)的作用是在当前局面下判断下一步可以在哪里走子。它有两种学习模式:

一个是简单模式,它通过观察 KGS(一个围棋对弈服务器)上的对局数据来训练。粗略地说:这可以理解为让大脑学习「定式」,也就是在一个给定的局面下人类一般会怎么走,这种学习不涉及对优劣的判断。

另一个是自我强化学习模式,它通过自己和自己的海量对局的最终胜负来学习评价每一步走子的优劣。因为是自我对局,数据量可以无限增长。

第二个大脑(Value Network)的作用是学习评估整体盘面的优劣。它也是通过海量自我对局来训练的(因为采用人类对局会因为数据太少而失败)。

在对弈时,这两个大脑是这样协同工作的:

第一个大脑的简单模式会判断出在当前局面下有哪些走法值得考虑。

第一个大脑的复杂模式通过蒙特卡洛树来展开各种走法,即所谓的「算棋」,以判断每种走法的优劣。在这个计算过程中,第二个大脑会协助第一个大脑通过判断局面来砍掉大量不值得深入考虑的分岔树,从而大大提高计算效率。

与此同时,第二个大脑本身通过下一步棋导致的新局面的优劣本身也能给出关于下一步棋的建议。

最终,两个大脑的建议被平均加权,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论文中一个有趣的结论是:两个大脑取平均的结果比依赖两者各自得出的结果都要好很多。这应当是让 AlphaGo 表现出和人类相似性的关键所在。

二、

如果我是这篇论文的审稿人,我会对论文提出下面这些问题和评论:

首先,这些神经网络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对局来实现的。这既是某种优势(按照 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员田渊栋的说法,几千万自我对局这种规模是相当惊人的数据量),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类对局的总数实在太少,会导致机器学习中常见的过度拟合问题。

但是这样是否有可能造成自我设限乃至画地为牢的后果?这同时牵涉到人们对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对围棋本身的理解。一方面,神经网络本身是否包容一定程度的「think out of the box」的能力,这固然取决于具体的神经网络算法,但也确实是人们对神经网络方法的一个本质困惑。另一方面,因为 AlphaGo 最基础的定式仍然是来源于人类对局,因此,这个问题依赖于人类棋手本身是否已经穷尽了围棋中所有有意义的基本定式。

(作为一个案例,在 AlphaGo 和樊麾的第二盘对局中,很多人都注意到 AlphaGo 走了一个不标准的大雪崩定式,这是说明 AI 学错了呢,还是它发现这是更好的走法?)

其次,这两个大脑的工作方式确实和人类很相似,一个判断细部,一个纵览全局。但 AlphaGo 最终的结合两者的方式相当简单粗暴:让两者各自评估一下每种可能的优劣,然后取一个平均数。这可绝不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对人类来说,这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结合要复杂的多(不仅仅是在围棋中是这样)。人们并不是总是同时对事态做出宏观和微观的判断,而是有时候侧重于大局,有时候侧重于细部。具体的精力分配取决于事态本身,也取决于人在当时的情绪、心理和潜意识应激反应。这当然是人类不完美之处,但也是人类行为丰富性的源泉。

而 AlphaGo 固然体现出一定的大局观,但从具体算法看来,它在为了宏观优势做出局部牺牲这方面的能力和人类完全不能相提并论。AlphaGo 引入整体盘面评估确实是它胜于许多别的围棋 AI 的地方,但从根本上来说,这只是人们让 AI 具有「战略思维」的尝试的第一步,还有太多可以改进的可能性。

最后,和很多别的围棋 AI 一样,当 AlphaGo 学习盘面判断的时候,采用的是图像处理的技术,也就是把围棋棋盘当做一张照片来对待。这当然在技术上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是围棋棋局究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案,它是否具有某些特质是常见的图像处理方法本身并不擅长处理的呢?

三、

为什么要让人工智能去下围棋?有很多理由。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是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智能这件事的本质。

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在过去十年里跃进式的发展,确实让 AI 做到了许多之前只有人脑才能做到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 AI 的思维方式接近了人类。而且吊诡的是,AI 在计算能力上的巨大进步,反而掩盖了它在学习人类思维方式上的短板。

以 AlphaGo 为例。和国际象棋中的深蓝系统相比,AlphaGo 已经和人类接近了许多。深蓝仍然依赖于人类外部定义的价值函数,所以本质上只是个高效计算器,但 AlphaGo 的价值判断是自我习得的,这就有了人的影子。然而如前所述,AlphaGo 的进步依赖于海量的自我对局数目,这当然是它的长处,但也恰好说明它并未真正掌握人类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类棋手一生至多下几千局棋,就能掌握 AlphaGo 在几百万局棋中所训练出的判断力,这足以说明,人类学习过程中还有某种本质是暂时还无法用当前的神经网络程序来刻画的。

(顺便提一句,很多评论认为 AlphaGo 能够通过观察一个特定棋手的对局来了解他的棋风以做出相应的对策。至少从论文来看,这几乎确定是不可能的事。一个棋手的对局数对 AlphaGo 来说实在太少,无从对神经网络构成有效的训练。观察和总结一个人的「棋风」这件事仍然是人类具有完全优势的能力,对电脑来说,这恐怕比赢棋本身还更难一些。)

这当然不是说,AlphaGo 应该试图去复刻一个人类棋手的大脑。但是 AlphaGo 的意义当然也不应该仅仅反映在它最终的棋力上。它是如何成长的?成长曲线具有什么规律?它的不同参数设置如何影响它的综合能力?这些不同参数是否就对应了不同的棋风和性格?如果有另一个不同但水平相当的 AI 和它反复对弈,它能否从对方身上「学到」和自我对弈不同的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恐怕比单纯观察它是否有朝一日能够超越人类要告诉我们多得多的知识。

因此,即使 AlphaGo 在三月份战胜了李世乭,在我看来也是另一扇大门的开启而非关闭。事实上,即使就围棋发展本身而论,如果把 AlphaGo 的两个大脑以如此简单的方式线性耦合起来就能胜过人类,那只能说明人们对围棋的规律还有太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而对人工智能领域来说,AlphaGo 和一切神经网络一样,本质上还只是个大黑盒,我们能观察到它表现出的巨大能力,但对它究竟是如何「思考」的这件事依然所知甚少。在工程上,这是个伟大的胜利。在科学上,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

AlphaGo 项目主页:://.deepmind./alpha-go.html

Nature 论文:://.nature./nature/journal/v529/n7587/full/nature16961.html

Nature 报道:://.nature./news/google-ai-algorithm-masters-ancient-game-of-go-1.19234

Dan Maas 对论文的浅显总结:://.dcine./2016/01/28/alphago/

在微信中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