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地理教学 > 《关于沈从文的书》6200字_沈从文书

《关于沈从文的书》6200字_沈从文书

时间:2020-01-20 09:19:2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沈从文的书》6200字

在我国现当代作家中,沈从文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1988年5月20日在北京去世,虽然离开我们只有15年,但我却认为他是现代作家而不是当代作家。因为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已于1949年死去了。那年8月,他给他的一位学生送了五本书,并在每本书最后的空白处题了字,在《春灯集》上写着,“与(某某)重逢,恍如隔世,赠此书,可作永远纪念。”在《边城》上写着,“什么都不写,一定活得合理得多。”绝望的沈从文先生,在1949年的那个春天里,就曾想自杀,就曾在自家卧室里,用锋利的刀片,割开了自己的血管……事实上,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在那个春天里就已经离开了他深深爱着的人世间。被医生救活的,从医院里走出来的,那个名叫沈从文的人,早已不是作家沈从文,而是文博专家沈从文。因为从那以后,他真的不写什么文学作品了,连一个短篇小说也不写。�

1953年,他收到开明书店的通知,说他在那里所出的各种书,都已过时,书店决定将他的所有已印和未印的全部书稿和纸型代为焚毁。书店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对沈从文过去文学活动的清算。之前,早在1948年,他就已被左翼文化人批判过。邵荃麟说他“鼓吹中间路线”、“新第三面运动”,从本质上讲,是国民党“和平阴谋的一部分”,“是直接作为反动统治的代言人”。郭沫若把他摆在反动文艺首席代表的位置上,说,“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着的”。让人费解的是,在开明书店作出这种决定之后,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也迅速公布了一道所谓的“法令”,规定将沈从文的一切已印和未印作品全部焚毁,并禁止再发表他的任何作品,表明他们对待沈从文的态度。�

一个作家的作品,同时被共产党和国民党销毁并禁止发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可能只有沈从文先生才有此遭遇。这对于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先生来说,无疑又是一个致命打击。好在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已经死去了。从医院里走出来的那位沈从文,已经下定决心,要干好文博工作。他说,“我要把从前当小兵的劲儿拿出来,什么我都肯干,谁也干不过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

1980年,他给一位来访者说,“历史博物馆不准生火,冬天,摄氏零下28度,我就穿件大棉袄,在灰尘扑扑的文物仓库里登记、抄录、鉴定、研究,常常到了下班时间也不觉得,被工作人员反锁在仓库里也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沈从文先生当时的工作精神,他完全沉迷在新的工作中去了,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还说,“仅五十年代初期,由我经手过目的瓷器、玉器、漆器、绘画、家具、钱币、绸缎、地毯等文物,就不下100万件。我一面学习,一面就担任讲解员。我先后接待、交谈过的一般或特殊观众,总计下来,可能达二三十万人次。”�

也就是在沈从文先生给来访者谈上面这番话的这一年里,作家丁玲在读到《记丁玲》一书后,又对沈从文先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可这本书,是沈从文先生1933年6月写成的。丁玲并不放过沈从文先生完成于此前近半个世纪的一部旧作。她说,沈从文在书中“信笔编撰”,“糊言乱语”。还说,在这本书中,“不仅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而且显示了作者自得于自己对革命的歪曲和嘲弄。”丁玲先生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尤其是说这番话时的地位,是人所共知的。那么,这番批评话语会给沈从文先生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和打击,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可以说作为作家的沈从文先生已于1949年死去了,但是,并不能说活下来的沈从文先生完全与文学绝交了。他不写小说了,并不能说他就已经完全抛弃他曾经深深热爱的文学事业了。一个信奉“文学是生命形式的表现”的人,一个把文学看成与自己生命一般重要的人,哪能与之彻底割舍呢?�

国际上的一些一流作家,当自己的创作不能超越自己的时候,当自己的作品不被世人接受,并被误解和歪曲的时候,当自己觉得自己的思想艺术落后或超越了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时候……如海明威、川端康成、茨威格等,便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文学和创造文学的生命一起抛弃。沈从文先生,在感到无法进行正常创作的时候,也曾选择那种极端方式,只是因为偶然因素被别人从死亡的路上拖了回来。一个死过一次的人,对生命的价值肯定会有新的认识。把文博工作干好,干出别人无法干出的成绩来,填补科研上的空白,同样也能对国家、民族作出卓越贡献,其生命同样有价值。他确实爱上了文博工作,而且是热爱着这项工作,但并不能说明他已经完全不关心文学了。他仍然关心文学,关心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1961年,中央召开了关于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新侨会议”之后,沈从文先生立即写了一篇名为《抽象的抒情》的文章。他认为,当时的文学,是“适时的伟大”,“作品已无真正的伟大与否”。他还认为,“每一个作者写他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效果,道德效果。更重要有时还是某种少数特权人物或多数人'能懂爱听'的阿谀效果。他乐意这么做。他完了。他不乐意,也完了。前者他实在不容易写出有独创性独创艺术风格的作品,后者他写不下去,同样,他消失了,或把生命消失于一般化,或什么也写不出。”沈从文先生虽然不是预言家,但是,当我们重读他在四十年前说的这番话时,可以看出一个真正作家的眼光和胆略。�

沈从文先生对文学是自觉的,他不是有意地回避或者联系政治,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有生命力,而那些当年不可一世,名气如日中天的“大文豪”们的作品,现在倒是被人们冷落了。由此,又让我联想到鲁迅先生1927年说的那番话。他说,“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来宣传,鼓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厉害,自然而然地从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感动人(《革命时代的文学》)。�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不容易说清的问题。我总感到,在这个关系中,存在一个悖论。文学创作不可能完全摆脱政治,但是在创作中又不应该忘记政治,至少不应该把政治当成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障碍而有意识地回避它;既然文学创作中无法回避政治,我们又不可能因此而不进行文学创作。那么,我们就只有各自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了。一个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凭自己的良知,凭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创作的,他所追求的是真善美,是一种艺术境界。成功的作家,在自己的追求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于表现自己的理想的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同时,某种创作方法和风格也选择了自己。而表现在某个具体作家身上,他的创作风格,或者是政治性很强,或者是政治性不强。有意识地远离政治的作品,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艺术品;同样,政治性很强的作品也不能说它不是真正的艺术品。像聂鲁达、马尔克斯、略萨等人的作品,政治性都很强,但我们不能怀疑他们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关键在于一个作家的思想艺术境界。像沈从文先生所指出的,那些为了追求政治和道德效果而写作的人,他们的结局,肯定是“完了”,他们不可能写出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来。�

从1953年前后沈从文先生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开明书店和台湾当局所作出的禁毁自己过去的文学作品的决定,他已经是、至少是表�自己已经是一个纯粹的文博工作者了。这一年,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两篇文物研究方面的论文呢!这两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织金锦缎的历史发展》和《中国古代的陶瓷》。次年,即1954年,他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略谈考证工作必须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论文。�

由于沈从文的作品被禁毁,因此要读到他的作品实在不容易,尤其是要想多读一些他的作品就更难了。我自从读到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边城》以后,便爱上了他的文学作品,便想方设法搜集他的文学作品。我搜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的工作,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直到今天,还没收齐他已发表的全部作品。虽然他的文学作品完成于1949年以前(1950年以后,作为文博专家的沈从文先生,在古代文化艺术上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主要有《唐宋铜镜》(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龙凤艺术》(1960年,作家出版社)、《战国漆器》(1962年,荣宝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1年,商务印书馆)等。在文学方面,1950年以后,只是零星发表了几篇短文和旧体诗),可迄今还没有出版过他的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集。�

我最初得到的是,解放前几本旧刊物上分别刊登的沈从文先生的单篇小说。后来得到他的第一部作品集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沈从文选集》(五卷本)。这部选集,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中短篇小说和文论等一百五十余万字,这也是当时收沈从文先生作品最多的一部选集,是解放后内地出版的第三种沈从文文学作品集。第一种是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这部书我至今没有找到。我收到的沈从文的第二种选集,也是解放后出版他的第二种选集,《沈从文小说选》,两卷本,1982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出版,70余万字。1985年,我又收到了198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这部约30万字的散文选,肯定也只是沈从文先生散文作品的一部分了,他到底写了多少散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资料介绍。此后,约有十年,在搜集沈从文作品上,可以说毫无收获,有的也只是一些沈从文写的单篇文章和一些关于沈从文的书籍和评论文章。�

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心诚,就有感动上苍的可能。1995年,我热爱的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本签名书,突然出现了。它成了我的插架之物,也成了我的镇库之宝。我藏书二十余年,所收明版书达数百册,但我视沈从文先生那一册签名书胜过所有的明版书。从经济价值来讲,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沈从文先生的这一册书,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而在我所收的明版书中,也有个别珍稀版本,一册价值10000元以上。可我却把沈从文的签名书,排在我收到的最好的明版书之上,这自然是源于我个人的情感偏好。�

这是一册布面精装本,书名为《如蕤集》,1934年5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沈从文先生于1938年7月,在他的这一册初版书上,留下了三行墨迹。“行敏先生惠存,沈从文,廿七年七月”。这里的“廿七年”,指的是民国纪年。一本从沈从文先生手中流出,在人世间辗转半个多世纪,躲过了许许多多劫难,才来到我的身边的书。我把这件事,看成是我的诚心的结果,是上苍对我诚心的奖赏;是我与这本书的缘分,是我与沈从文先生的缘分。�

这之后,我在收藏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和关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上,还真立即就交上了好运,马上得到一部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这部书于1984年7月,由花城出版社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编辑出版,1992年重印,共收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约330万字,是目前出版的收沈从文先生作品最多的一部书。其中,收小说约220余万字。我以为,有了这部文集后,可以不再购买其他沈先生的文学作品集了。然而,我拿出那一册《如蕤集》进行对照,发现《如蕤集》中有一篇小说,没有收进这部文集里。这时,我才想起《沈从文小说选》的编者,在《编后记》中说的几句话。他说,沈从文先生写“短篇小说约200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300万字”。由此说明,这部文集,也只是相对以前出的书内容丰富一些,毕竟不是一部全集。由此也说明,今后如有新的沈从文先生文学作品集出版,我还得购买。1996年,我见到了一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的《沈从文自传》,当即把它买了回来,一翻内容,里面确有以前集子中没有收进的文章。1999年,我又买回了一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的《沈从文散文》,在这本书中,也有几篇解放后见于报端而从未收进他的作品集中的文章。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新版沈从文先生文学作品集出版,而我依然会把它们购买回来。早在1936年,沈从文先生就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筑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作成了,你们也许嫌它式样太小了,不妨事。我已说过,那原本不是特别为你们中某某人作的。它或许目前不值得注意,将来更无希望引人注意;或许比他们寿命长一点,受得住风雨寒暑,受得住冷落,幸而存在。后来人不需要它。”我相信,过去人们需要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今天、将来人们仍然需要沈从文先生的作品。�

最近,我又得到了一本《云南师范大学大事记(西南联大及国立昆明师院时期1938――1949》。这本书,编成于1982年,我粗略看了一遍,想从中了解一些沈从文先生在这个学校里的重要活动。但是,让我失望的是,他在这个学校工作了8年时间,居然只有一条要事涉及到沈从文先生。那是1944年5月4日,沈从文先生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主题为“五四运动与新文艺运动”的文艺晚会。晚会因故推迟至8日举行,在晚会上,沈从文先生作了题为《新文艺中的小说收获》演讲。这个演讲稿,不知是否还存留人间,迄今所出的沈从文作品集中,都没有收进这篇演讲稿。若将来出版《沈从文全集》时,也许我们还能读到这篇演讲稿的。�

一个作家自从他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之后,也就选定了自己的读者群。作家选择读者,同样读者也选择作家。我之所以能坚持长时间搜集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他的作品能深深打动我,另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人格精神对我的感染。王国维先生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又高尚伟大之文学,殆未之有也”(《文学小言》)。在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及书籍中,很少谈到沈从文先生的人格力量。在我看来,沈从文先生身上所具有的,首先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他出生在一个旧军人的家庭,同时在走上文学道路之前,就是一名士兵,军人的优良品质,那种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别人怎么评价他,对他施以何种压力,他都不改初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在必需他改变文学初衷,改变他经过半辈子的寻求而形成的文学理念时,他宁可选择死亡。死亡那条路没有走通,他就选择完全放弃,放弃如同自己生命一般重要的文学……尽管如此,他却并不因此就放弃他那颗善良的心。他同情贫苦大众。哪里有大的灾难,他就进行义卖活动,给受灾的人们予以财物上的支援。他给他的家乡一所学校,多次捐赠钱和书籍。�

沈从文先生,还是一个非常谦和质朴的人。在这里我借用王蒙先生的两名话作说明,这两名话,王蒙先生写于沈先生去世后的第三年。他说,“……我第一次与朴实无华的沈从文先生碰面。我只觉得他是个平静的小老头儿。”“沈从文先生个子不高,谦和质朴,既不俨然,也不凄然,本本色色,没有任何锋芒和矫饰。”�

沈从文先生曾说过,“这就是说,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认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他还说,“社会变化既异常激烈,我的生活工作方式却极其狭窄少变化,加上思想又保守凝固,自然使得我这个工作越来越落后于社会现实,似乎变成了一个自办补习学校中永远不毕业的留级生。”沈从文先生对自我的这种谦逊认识,可能正是他人格魅力形成之由来,我想。

作文二:《论沈从文的潜在写作》3100字

现 当文代学

论沈从 文的潜在写作

王静 文云师范大学南

要:   “在 写潜 作作 为 当代 文”学 上史 的 一特种  的现象 殊, 它的 产是生由于  种 历种 原 因造成史 的。本文 重  点 论述  从 文沈行 进潜  在作写 背的 原景 及因 在其这 一 过 程 复 杂 的中精 神程 历对 于。把 握他文 学  品作的艺术 生  力命 他个和人 的   精神 追 有 求定一意 义。    关键词 潜: 写作在沈 文从背景 原因  精神 程 历

“ 、潜在写作 的基本 内涵 ”

“ 潜

在作 ”写这个 词  最早 陈由 和思先 生在 1   99 0代 年提 出来 的  它,的 提出 对当  代文学史研 究有 重要 意义  。 思陈 和 定义  “在潜 写  ”为 : “作1 9  49  年到1 9 7   年 期 6间中国 当    代 文学史 上的 一个特殊现 象  。 有许多 被剥 了夺正 常作权  写力的作 家(  包也括 许 多通普的文  学 好爱者 在)聋 哑 时代 的里, 依 然 保  着持 对  文 学的挚爱  和创 作 的  情 热他 ,们 写 作了  多许 当时在客 观 环境下 不能公 开发  表的文学  作 品 。” …  当代 文学与 传的统观念 不  同 他,认 潜 为在写作 是时代 文 学  的 要重组  成分部 与 公开, 发表 文的学作 品是 相 的 对但, 是两 者 有  同共成构 一个了 时 的代 学文整体  。潜 在 写作 者被不 时  代批 的判标 所 限准制 其 ,中 些一人用 自 独己 的特 术艺风   格, 在代 当学文史上 创作 了 独有特美  意学 义和独立  值 的价   品 。如沈作从文   的 从《文家  书》、 无  名的氏  无《  书》名、    陈寅 恪的学 术作 著《  如柳别是  传》等。

、沈文 从 潜:在写作 之流的滥

其 觞实潜 在 写   作 每 个 时在  都 代是  存有在   ,的只  是  在 1  9 49 年到1 9 7  6 年 这个特殊   期时,公  开发表的 作品相  贫对 乏而 且写 作形式 比较单 一 , 所以潜   写作在 意 义的表现得 更 加  重 要,更   能起注 意。在 引1  4 9 9年 前 , 随着后 新 的 国家  体制  建的立 学文创作被  要 纳入求新  体的制 内  用,政治 化方  式  行 正面 规进 范时文 化当语  境通过,写  作“ 样板” 确的立  加以 规范 引导 。 在 学 创作 文 上在,题  材主 题 、人、物 类 型等  面 方都 严有格的要求  。而 且经 常 政以 治斗 争 形的 进行式   艺批文 运判 ,极大动地  制限 学创 文的 作样多 性 。 沈 从  文前 以文学的创  屡次遭 作 到严受 厉批 的判 他使  对来 的创 作 未入 陷 迷 和茫恐惧 之  。沈中  文 于 1 从 94  9年5月  3  日O写下  一 篇名了 为《 五  月卅  下

十  点 北宿平舍   》的 手记   式散 ,文 篇这文 章作 用在 者 病中 的“呓 语狂  言”来 展 一现 个 崇   尚自由写 作知的 分识子在那 个 代时大  转型时期 的真实  精神 状  态。 其实这 时的 从沈文不仅 清 楚地意  到 识 自了现 己在  的境处 而且, 文章在中隐 秘 表 达 地了他对 未来 文 学道  路的自 主 选择 ,其为后  来离开 文坛 从事 历史,文  物 究研 埋 下了  笔 伏 。这篇  散 文经已 暗暗示 预沈着 从文潜在  写作 开的始。    其 这实不光  代沈表从  个文 的人选择  也预, 示着 批崇一  自   由写尚 的 作家 作的共 选同 择 这 些作,  家便是1   9 49年 1到 9  67    这年一时 期进行潜在 写 作 的 一批 作第家 陈思。 认为和 一  这时期潜在   写的作开 端 就是沈 从这 文散 文篇  《五 月 卅十下点 北  宿平 》舍,  “  而 沈从 文 的这手 篇 记,应 该这是股潜在  写 作 之  流滥觞的。 ”

从文沈 一直 求追 的由写自  的理想作 与代时 的化 文策政  截 是然对 立 ,他的 为文认学需  的要  自主是性 ,不 被 治政所 束 缚,用  学文的 展发 来促  进族民化文 的 发 ,从展促而进 民  族 的 步 ,而 不进是把它 作 是 行进 政治斗争 工的具  对 。于时 代  的巨大  化变他也  经曾想 满 热腔情地 参 与去 但,是 他 种的 种努  最力 都后 败失 了,这个 一直坚持 自 己的文学创 作 者  早被 排已在 时斥 之 代外沈。从文 始终有 一  个构 民族文 重 化 的文  理想 学, 且并 断不过通文学创 作  为他 这一思 想供提和创  造  源资 。沈 从文的这 种 思想 及 的正触是1 9 4  年9 1到  79 6 年 中  文国化界最 严峻 的 问题, 他 这的 理种 在 想当的政 时文  治环 化境下 根本是 法无实现  的。  沈  文从很 适应 时难代的变 化  遵 ,守规范 化 作写与继 续 走 自 己路的这  种 两不 同的 思维  使沈 文 从在  9 1 9 4 以年后  公发 开作表  的品努力一 次又  一 宣地 失败 ,告无法 应适时代   的 转变,无 法满 足  时新代  的 写作要求  从 。 19 49年  以 ,后 沈从  主文要 以文物 研究者  身份存 的在, 有 时通会 过书信 随 、 笔 等方式来 继 续作 一些写文学 性 作品 如 从后。 被来 理并  整发 表出来 的 《从 家文 》书中 ,  我 能够们看到 个 一实真 的  灵在魂 时转代  变过程的 狂疯、  起奋、 挣 扎 到超   的精神越 历 程。  沈从 文 作 为在 1 94  9 年到 1 9  6 年7这一  期 间第, 批一  走上潜 写在 的作自 派由作家 , 展现  了在一 特个殊  历的史 期 , 时  当代中 国 作家 对

创作 一 的坚 持种,他 用们潜 在写作  方式  的抒 来写着 那个时代 带 给他们的 感受 ,表达 他们对  时 代生、  和 文活 学理的 解这。些写  作更 实地真 表现 时了代 的复杂   变化 ,知分识 精 子追 求 的神样性 ,这 多方 式的 种作写 能更 代表  当时文 学作 创真正 水的 平,  些这 创也作 更具有文 价学值     。沈从文 没虽 完 成他有 文 学理的想 ,但作  一为 名识分 知他  子从 没有来 忘 记自己 责的任 ,从 停未 止“ 创  作” 。 从“沈从  文人格 的发 展  看来, 一个人  经 真已正 完 ,成其实在写  作与 不  作写 外 之这,个  ‘人  才’真正 他 的 ‘ 是潜在  写作 ’。而 这个 ‘ 潜  写作在’ ,  在实弥 足珍贵  ”。

、 沈从 的潜在文写

沈作从  文最终走上潜 在写  的道作路   自觉 离,开喧 嚣的文   坛与社会 。以一 个 文 物研 究者的身份来  一 尽个 识知分  子  的务义,不 仅 是 仅那由个文  生产 “化计  划 化”的时代造  的 成,   这 与本他  人文学的 理和 自想 身的性格 特 也点密 可分不。

北文方学  志欢迎投杂 :稿 h tt p  :/  /  ww. b f ww  .xo  r   g・ 29  ・

作文三:《论沈从文的潜在写作》2100字

摘 要:“潜在写作”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它的产生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的。本文重点论述沈从文进行潜在写作的背景原因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精神历程。对于把握他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和他个人的精神追求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潜在写作 沈从文 背景原因 精神历程

一、“潜在写作”的基本内涵

“潜在写作”这个词最早由陈思和先生在1990年代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对当代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陈思和定义“潜在写作”为:“1949年到1976年期间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也包括许多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聋哑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1]与当代文学的传统观念不同,他认为潜在写作是时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是相对的,但是两者有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整体。潜在写作者不被时代的批判标准所限制,其中一些人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代文学史上创作了有独特美学意义和独立价值的作品。如沈从文的《从文家书》、无名氏的《无名书》、陈寅恪的学术著作《柳如是别传》等。

二、沈从文:潜在写作之流的滥觞

其实潜在写作在每个时代都是有存在的,只是在1949年到1976年这个特殊时期,公开发表的作品相对贫乏而且写作形式比较单一,所以潜在写作的意义表现得更加重要,更能引起注意。在1949年前后,随着新的国家体制的建立文学创作被要求纳入新的体制内,用政治化方式进行正面规范当时文化语境,通过写作“样板”的确立加以规范引导。在文学创作上,在题材、主题、人物类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经常以政治斗争的形式进行文艺批判运动,极大地限制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沈从文以前的文学创作屡次遭受到严厉的批判使他对未来的创作陷入迷茫和恐惧之中。沈从文于1949年5月30日写下了一篇名为《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的手记式散文,这篇文章用作者在病中的“呓语狂言”来展现一个崇尚自由写作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大转型时期的真实精神状态。其实这时的沈从文不仅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而且在文章中隐秘地表达了他对未来文学道路的自主选择,为其后来离开文坛,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埋下了伏笔。这篇散文已经暗暗预示着沈从文潜在写作的开始。其实这不光代表沈从文个人的选择,也预示着一批崇尚自由写作的作家的共同选择,这些作家便是1949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进行潜在写作的第一批作家。陈思和认为这一时期潜在写作的开端就是沈从文这篇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而沈从文的这篇手记,应该是这股潜在写作之流的滥觞。”[2]

三、沈从文的潜在写作

沈从文最终走上潜在写作的道路,自觉离开喧嚣的文坛与社会,以一个文物研究者的身份来尽一个知识分子的义务,不仅仅是由那个文化生产“计划化”的时代造成的,这与他本人的文学理想和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密不可分。

沈从文一直追求的自由写作的理想与时代的文化政策是截然对立的,他认为文学需要的是自主性,不被政治所束缚,用文学的发展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民族的进步,而不是把它作是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对于时代的巨大变化他也曾经想满腔热情地去参与,但是他的种种努力最后都失败了,这个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者早已被排斥在时代之外。沈从文始终有一个重构民族文化的文学理想,并且不断通过文学创作为他这一思想提供和创造资源。沈从文的这种思想触及的正是1949年到1976年中国文化界最严峻的问题,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下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沈从文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遵守规范化写作与继续走自己的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使沈从文在1949年以后公开发表作品的努力一次又一地宣告失败,无法适应时代的转变,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写作要求。从1949年以后,沈从文主要以文物研究者的身份存在,有时会通过书信、随笔等方式来继续写作一些文学性作品。如从后来被整理并发表出来的《从文家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灵魂在时代转变的过程疯狂、奋起、挣扎到超越的精神历程。

沈从文作为在1949年到1976年这一期间,第一批走上潜在写作的自由派作家,展现了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作家对创作的一种坚持,他们用潜在写作的方式来抒写着那个时代带给他们的感受,表达他们对时代、生活和文学的理解。这些写作更真实地表现了时代的复杂变化,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多样性,这种方式的写作更能代表当时文学创作的真正水平,这些创作也更具有文学价值。沈从文虽没有完成他的文学理想,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从未停止“创作”。“从沈从文人格的发展来看,一个人已经真正完成,其实在写作与不写作之外,这个‘人’才真正是他的‘潜在写作’。而这个‘潜在写作’,实在弥足珍贵。”[3]

注释:

[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6.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0.

[3]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

作者简介:王文静(1987-),女,汉族,山东临沂市人,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作文四:《沈从文笔下的性爱描写》2600字

_群・o-n

c}’.j:"w∥・p.{.”b

、{一rp、,_1蝴,m、,na÷|,自”啦P{l‘Pr}‘……

徘R嘴。F,4

p‘川r

蝴、,。j

H¨j…、}^’{t_”6l},i喇q*~r~p,.帆,、文学评论

沈从文笔下的性爱描写

孔德洁安徽大学文学院

摘要: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映像,而他作品中的性爱描写也以独特的,含蓄而不虚情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文旨在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性爱描写,透过沈从文的一些作品来体会作家所要展现出来的真实的人性美。

关键词:沈从文性爱描写

无论是东方还是中国,“性”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度.几千年来受着纲常伦理的压抑,大谈“性”那是万万不可的。在新文学发轫期,对性爱的大胆描写标志了一种迥异于以往任何时代的特征,即人的解放,人性的解放,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如郁达夫、郭沫若等一大批作家笔下都有动人的插写。但沈从文对于性爱的描写与他们不大相同。在沈从文看来,健康的人类生命形式首先由符合人的本性的健康的情欲所决定,情欲的旺盛体现了生命力的旺盛。人的性爱本能得以满足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就要看它是否建立在自觉自愿、真诚体贴之上,来不得半点虚伪与矫饰,性爱是人类天性的体现与满足。因而是美的。

沈从文在描写性爱时总是赋予它一种自然美好的画面,以体现出性爱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人类的最自然、最原始、最美好的生命力量。如《雨后》中,作者把这一对情人情事放置在一个云雨辉映、岚气流荡、草木茂盛、空前宜人的野山之中,优美的环境与人物的言语行动配置得特别和谐,显得别有一番情趣。《采蕨》中年岁稍长的阿黑与少年五明,在山野中采摘蕨菜,其言语戏嬉,带着浓郁的只有山野才有的蓬勃四溢的生命活力。早熟的少女,鬼心思特多的少年,直爽与缠绵,推诿与迁就,半真半假与打情骂俏,与山野里的桃花的热闹、画眉杜鹃的争啼、阳光的热力、野草的青软一起,构成一幅生命的大写意。

沈从文作品中的性爱描写不是露骨的、直言的,他更加喜欢用一些事物对其进行暗喻。在这种暗喻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性爱这样的隐晦意思,更加能感受到它作为人类本能所带来的美好欢愉。在众多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沈从文很喜欢用“鹿”来比喻女性。在《阿黑小史》中他将阿黑比喻成一只小鹿,。来的这匹鹿是有

一双小小的脚,一个长长的腰,一张黑黑的脸同一个红红的嘴。

为有次望到龙朱的鼻子,也立时变成小气,甚至于想用钢刀去刺破龙朱的鼻子。”《旅店》里的老板娘黑猫选择了一个“大鼻子”的客人作为情欲的发泄对象,小说中多出描述那个“大鼻子”,一个让黑猫想入非非的“大鼻子”。“大鼻子”沈从文将它作为

男性生殖器的隐喻,使人性欲望的描写更富有情欲的气氛。而“刀”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是男性生殖器的另一种隐喻。。无所事事的龙朱,每天只在家中磨刀,这预备在冬天来剥豹皮的刀,是宝物,是龙朱的朋友。”“贵生在溪沟边磨他那把镰刀,锋口磨得亮堂堂的.”磨刀的情节在沈的不同篇章中一再出现。它们都是单身汉在孤寂的日子中打发光影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男性主人公旺盛的生命精力由于没有爱人,而性欲处于压抑状态。需要通过磨刀的劳动来消耗这些过多的利比多,同时磨刀霍霍跃跃欲试,表明男主人公的性欲亟待发泄.也给后来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

沈从文还喜欢用一些形而上的事物来比喻性爱,比如他在《边城》里,他将爱情比喻成眩目但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他还将性爱比喻成一次人生的旅行.“他让触觉来支配自己,这时节,身是光身,为一个温暖的肉体所偎依,手是恰恰如旅行者停顿到山水幽僻处模样停顿在女人的腹下。”“她愿意他再发现一点更幽僻更为她自己所称重的地方,他却如她所望,终于这旅行者信步所

之到了……。请别把这神圣的名字随意当成舌头牙齿问的粉屑l:

这落过雨的,生长着青草的,适宜于诗人发疯牧童吹笛的小阜平冈,‘

是天国的门,是生命的道路.是甜的酒醋与暖和的摇篮。这旅行

者只徘徊。”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类似如此的隐喻还有许多,它们是沈从文对于性爱的一种美的描述,让我们从中更能得到对于性爱的审美享受。

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化,从来不敢正视和肯定人的本性、自然

情欲,用一整套禁欲主义的文化规范和道德信条去窒息人的感性

来的是阿黑。“在湘西自为状态下生长的女孩子,渍纯活泼犹如小鹿,“翠翠……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他甚至将“鹿”比作女性的乳房。“那长长的发,披散到肩后,像用黑夜所搓成,那肩.是软玉,那乳,照所罗门歌说法是一对小白鹿。”“很是小心的她,只开了那一盏近床边的小电灯,在这电灯幽幽的浅碧光下,我见到这个神女的肥的腻白的全身!鄂发热发烧的脸,那迫促的喘息,那充满了淫欲的眼睛,那眉:只因为心中有火在烧微显肇瞪的眉,那长的圆的柔软的臂膊,那特别隆起的胸前的一对‘小鹿’,唉,是这样在一种惶恐下惊异下的我,消受了一切,我把身子覆盖在这女人身上,即刻晕过去了。蒙蒙糊糊把手到我腿边去,一片湿,一切全消灭了。第一先感觉到的是炕的“硬”与梦境中的“软”恰成对比。”沈从文在小说中有两个特别的男性意象,分别是“鼻子”和“刀”。沈从文在《朱龙》中描写朱龙时对他的鼻子大作了一番笔墨,“平时在各样事业得失上全引不出嫉妒的神巫,因

生命和感性欲求。而沈从文却要打破这种束缚,将人性的本能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眼前。他的性爱小说是生命本质的真实表现,将两性问的相互交融看做人类生命中美善的交融、最具有魅力的生命活动。这已然成为了他对文学的最独特贡献。

参考文献:

【1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腰:北岳文艺出本社,2002f2】李倩沈从文小说的情爱描写及其生命意识fJl南部学

坛.200515】

【3l洪耀辉论沈从文小说性爱观照的价值尺廑明学术交

流2010(4)

【4I谢精沈从文性爱观论硼贵州社会科学200617l

作者简介:孔德洁: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2011级文学院研究生。

2012年7月刊・39・

万方数据

沈从文笔下的性爱描写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孔德洁

安徽大学文学院北方文学(中旬刊)Northern Literature2012(7)

参考文献(4条)

1.沈从文 沈从文全集 2002

2.李倩 沈从文小说的情爱描写及其生命意识 2006(05)

3.洪耀辉 论沈从文小说性爱观照的价值尺度[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10(04)4.谢昉 沈从文性爱观论 2006(07)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bfwx-z201207024.aspx

作文五:《林徽因写给沈从文的信》700字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以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更不怨命运或者上帝,看清了世界本是各种人性混合做成的纠纷,人性又就是那么一回事,脱不掉生理、心理、环境习惯先天特质的凑合!把道德放大了讲,别裁判或裁削自己。任性到损害旁人时如果你不忍,你就根本办不到任性的事。(如果你办得到,那你那时残忍,便是你自己性格里的一点特性也用不着过分的去纠正。)想做的事太多,并且互相冲突时,拣最想做——想做到顾不得旁的牺牲——的事做,未做时心中发生纠纷是免不了的,做后最用不着后悔,因为你既会去做,做那桩事便一定是不可免的,别尽着罪过自己。

我方才说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快乐,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样感觉。我的确有过,我不忘却我的幸福。在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迸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彻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感情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的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这些种种便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有那机会,且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天赋的敏感和柔情来尝味那经验,所以就有那种机会也无用。……在夫妇中间为着相爱纠纷自然痛苦,不过那种痛苦也是夹着极端丰富的幸福在内的。冷漠不关心的夫妇结合才是真正的悲剧。

如果在“横溢情感”和“僵死麻木的无情感”中叫我来拣一个,我毫无问题要拣上面的一个,不管是为我自己还是为别人。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能体验情感还得有智慧有思想来分别了解那情感——自己的或是别人的!……

360docimg_2_

作文六:《关于沈从文的《月下小景》赏析论文》1500字

真 爱 如 诗

——读沈从文《月下小景》有感

电白县第二中学   胡开成

看沈从文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本来我看小说或散文时,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待一切——心情很淡然,也很喜欢作品里面飘逸的文章。但不知道为何?我看沈从文的文章,特别是《月下小景》,却淡然不了!反觉得故事就隐秘的飘荡在我们的身边······让人觉得特别的诡异!

爱!圣洁!无私!唯一!我真的找不到一词来说明我的心情!看到他们连殉情竟然都这样的诗意——人生原来可以这样阐述!这时,我已经开始轻易地去相信一个“乡下人”,如同相信一个“诗人的神话”,而“神话”最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相信······

难道不是吗?——沈从文是一个愿意为爱生为爱死的人,在他的心底有着关于爱情最最单纯和坚定的理想。这种理想,使他对于自己的感情无条件地坦白和归顺。爱情于他如同宗教,使他虔诚地信仰和膜拜着。——我就像他一样,膜拜着他的“神话”。

试问,谁可以把一个关于徇情的故事,写得如此从容静美,像诗一样呢? 一个地方的习气,如果少女想把爱情交给一个人,她必须把贞操交给另一个人,让他享有初夜权。爱情的道路永远那么艰险曲折,爱与性,因为不能统一,不能完整,而越发珍贵和刺激。

“寨主的独生子,把身上所佩的小刀取出,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的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叶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等候药力发作。”

这是最后徇情的片段,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爱情的完美和永恒,是作者喜欢的,甚至是隐隐期待的吧。——我不知道沈从文是否这样想,但我肯定他相信死亡,是新一次的相聚,是一同去一个不再回来的地方旅行。

我这样想,应该是对的吧!——难道不是吗?许多年前,有一个诗人对我说过: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遗忘了。

——这就是现代的爱情吗?也许吧!但成长的这么多年来,我对爱情依旧这样:苍白和沉默,如同夏日雨后丢失的梦。

可谁会记得我呢?终于,我相信了那一句话: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终有一天会在岁月中沉淀;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让我轻易地相信一个“乡下人”。

爱情原来可以这样“单纯的笑”,也可以那样“简单的哭”。想想我们······想想我们的“背包”——我们真的一无所有!原以为权力、金钱、房子、轿车可以充实生活。殊不知,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和伟大,不到最后,谁也看不到生命的真谛。而等到结局,听见呐喊之时,我们又可以做什么呢?——静默吧!人生本该有那么多的淡然,也该有那么多的期待和失望。

猛然间,我的心灵,轻轻的念起一首小诗:

对我笑吧

就像我们初次见面

你从来也不认识我

我总是从你面前走呀······走呀······

但你从来不知道我是谁

我就这样

也许可能

我不重要,

也许我根本就没来过

你笑,我安

——我就这样

我很知足

——对我笑吧,就像我们初次见面

对!这么多年来,我终于理解······理解了老沈的殉情之诗。——相遇可以“单纯的笑”;相知可以“简单的哭”;相爱可以“很清淡和没有功利”。此时,有个声音喃喃的说:愿宽容,愿知晓,愿安康,愿记忆像一把刻刀!

写到这里,手机来了一条信息,是小妹Tt发来的,说:近来地震无常,请不要死,给我活着。

看完信息后,我再也写不下去了。我望着那些路过的脸,突然间,我拿起镜子,发现自己就像一个陌生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人。我无法知道为什么······我也想知道——

但,我只回了小妹Tt一句话:我这种人,所有的人都死了,我依然苟且活着。

信息发出去之后,我静静地看着沈从文的《月下小景》的封面,许久不再说话。——这时,窗外下雨了。柔柔的,轻轻的······似乎是飘向故事中那张“野花铺的石床上”。

(2010-4-20)

作文七:《关于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的探视》7600字

摘 要:本文试着探视沈从文作品中多被忽视的女性视角,分析其被忽视的原因,并以作者前后期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发展为线索,从其作品中女性形象所体现出的感性、灵性、人性以及作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态度等角度,来彰显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作者对女性独特的理解与感知,分析其女性视角形成的原因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弱者关怀。

关键词:沈从文 女性视角 人道主义

沈从文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贯穿了他毕生的作品,她们多是美的代表,善的化身,然而关于沈从文创作的女性观却褒贬不一。沈从文从不以女性主义者自居,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性对感情的真挚,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悲悯及优美、健康、自然、淳朴的人生形态,却皆来自于女性视角的细腻感知与温和体察。

一、视角与女性视角

视角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属于叙事学的范畴,又称“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者一部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1}视角不仅反映了作者体察世界的方式,也表征着文章入手的角度、观点和立场。而所谓的女性视角是指叙述者从女性的角度感觉、体察和认知世界。就沈从文的作品来说,其女性视角体现在用女性的态度看待、理解世界,尊重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尤其表现为对女性的生命追求、生存状态、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等的关注与同情,饱含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探视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被忽视的原因

正如论者所言:“传统男权文化对沈从文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他在民族伦理中继承了男权意识的因子。他塑造女性,仍然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和需求,而忽视了女性的生命逻辑和真实的心理状态,未能摆脱男性中心话语。”{2}“沈从文虽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女性的美和爱,但却没法逃避他的男性价值观、审美观。”{3}――因此多数人认为沈从文并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男权意识形态的因袭和重负。他的女性观在肯定女性真善美的生命形态、尊重女性情感表达的同时,还夹杂着男性中心话语的不和谐音色;他在揭露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现状、同情女性被禁锢和压迫的同时,还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轻视和玩赏女性的男权文化意识。因此,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作品更多被认为是男权主义占上风。这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对沈从文潜意识的浸染。使其作品女性视角的探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往往不被重视。

认真分析看来,以上讨论多着眼于男性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看,从这个角度出发,沈从文的男权意识略占上风。然而,女性视角不同于女性主义,以女性视角来探视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她们集中体现出了一切优美、健康、自然、淳朴的人生形态,在该世界中,无论是女性的善恶、悲喜,抑或是被压抑的欲望和颠倒的男女格局等等,无不彰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怀,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沈从文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关怀也逐渐在这种女性视角的探视中浮出水面。

因此将女性主义与女性视角混为一谈,便是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往往被忽视的原因之一。其实,将作品中的女性视角与女性主义的概念做好区分,分析作品中女性命运从早期到后期的发展,其女性视角、弱者关怀便一览无遗――他由早期的单纯欣赏女性的身体美逐渐发展、升华到崇拜女性的生命美,再到对这一群体的群体性的关怀;他由注重对女性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过渡到在情感抒发与表达基础上注重对女性美好性格、灵性以至人性的描写,其男权意识也随着这一过程渐次消解。事实上,沈从文对女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认识,对于女性幸福的关注与思考,对于弱者的强烈关怀与其人道主义情怀,这一切不仅给予那个时代的人以极大的启示与激励,而且时至今日还不断引导我们思考现代女性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所以对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视角进行探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便在于此。

三、早期作品中女性视角的探视

(一)尊重女性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是沈从文女性视角的一个重要表现,即用“感性”的触觉探视周遭的人与物,体现在作品中表现为推动人物行动的往往是情感的动力,而非世俗的伦理规范或者利益的驱使。这种感性特征给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奉献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生活流动的气韵。

首先,沈从文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敢爱敢恨、敢于追求真性情的女子形象。例如《媚金、豹子与那羊》中的媚金――恋爱中的媚金美丽性感、忠贞不贰,她的爱不受世俗浸染、物欲腐蚀。她是爱情至上主义者,有着疯狂的热情与原始爱的力量――山洞一夜的痴心等待,不受世俗规范,不受物质驱使,只为盼来心爱的男子。媚金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身心自由,在空山新雨后的大自然中渴望着与意中人享受性爱的欢乐。然而美好的爱情,因痴情使这对青年男女双双丧命,她的等待碎了人心,凭空叹惋,却意味深长。这一段传奇的爱情悲剧,虽有一丝忧郁的伤感,却隐含惋惜的赞美。媚金重视感情,执着于爱情,是沈从文理想女性的化身,是爱和美的象征。

《萧萧》同样是反映这类重情重义女性的代表作。萧萧是个童养媳,也是情窦初开的怀春少女,因此一边是不谙情事的小丈夫,另一边是“对萧萧生了另外一种心”的花狗。自然而然的,“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没有压抑,没有纵欲,一切都是情爱性爱的流露,是生命情感的选择。萧萧梦想着跟了花狗去城里寻真爱,虽最终失败,但这种感性也契合了形象的审美价值――为了到达内心的归宿,为了追求生命的自在,在情感的驱动下,湘西女性挣脱枷锁,冲破囚笼,即使付出青春和生命也无所畏惧。

沈从文早期作品中的女性视角正是透过对神圣爱情的赞颂,对女性追爱、重情的肯定来体现的。注重表现女性感性的特征是其文学的天籁,为他笔下的女性诗意的生存、诗意的审视提供了可能。字里行间肯定了至真至善的人性,女性对着纯真无暇爱情的渴望,赞美了女性的朴实善良,这正是女性视角的一种感性表达的方式。

(二)其次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照与同情,也是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体现。在女性悲惨的命运叙述中融入了他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弱者关怀。     从女性视角看沈从文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照与同情,以沈从文作品中所塑造的妓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作品《丈夫》中,按酉水一带特有的风俗,主人公阿七便是山中农民娶妻后把妻子送到大河边花船上作妓女以改变家中贫困生活的众多妇女中的一员。然而有论者言,“在小说《丈夫》中,沈从文在叙事时采用的是男性的叙事视点,因而他笔下妻子老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是男权本位文化秩序中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她的身上势必带有男权文化的印记。”{4}实则不然,角度不一,结果相异。作品中所体现的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对底层女性善的发现,作者确是从女性视角来探视与挖掘的。

在《丈夫》一文中处处可以看出那做了妓女改了装扮的妻子阿七淳朴善良的一面。她对丈夫怀其真情,记其嗜好,念其情绪,思其收成,趁着“生意”空档,迅速回到身为人妻的本色。可以看出沈从文在作品中并没有教导人们该怎样生活,也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承认那些在各种社会枷锁重压下的底层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在其女性视角中,她已不再是俗人眼里的淫女荡妇,而是一个洋溢着旺盛生命力、充满独立个性、具有丰富感情的女性形象。没有嘲讽与轻视,沈从文对身处底层的河妓一样尊重,写出了她们的情感世界,赋予了她们崭新的生命。与此同时,我们怜惜阿七人生的残缺,身不由己跌入不幸之地,终导致人性的扭曲与自我价值的失落。阿七浑厚多情却命途多舛,这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发人深省。心善而贫苦,这是沈从文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亦是公正的评价,体现了沈从文的悲悯情怀以及对女性的尊重。

同样表现沈从文悲悯情怀的作品很多,再以《萧萧》为例,那个十一岁就做了童养媳的萧萧,虽遭遇了这个年纪难以启齿的经历,但在小说完结的时候,她仍然是往日的萧萧,没遭到丈夫的嫌弃、婆家人的辱骂和庄里人的指指点点,没因私生子而抬不起头,她如先前那般顺应自然,身心健康地活着,没受到一点点损毁。是什么力量使得萧萧在被社会文明人看作伤风败俗的通奸风浪中能够保全而毫不受损呢?或许这就是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彰显,温柔而自然地让女性散发出生命的本能,从生存原则出发做出适合生命本体生存的选择――看似以喜收尾,却娓娓道出隐痛,让人为之动容。

作者超越世俗善恶的抽象标准,宽容谅解那些在无助中挣扎的灵魂;用令人信服的笔触,写出她们的尊严和哀乐,体现了对苦难人生的终极关怀,这亦是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彰显。

四、后期作品中女性视角的体现

(一)女性视角在沈从文后期作品中体现在除了着力表达女子的感性情感之外,其作品底蕴愈发丰厚,女子形象越加立体,她们对感情把握日益矛盾。这些女子不仅善良美好,更突显出其宽容之礼、隐忍之性、无私之情。在感情世界里她们是被动的,但被动中依然散发着美感。

以《三三》和《边城》中的两位女子最为明显。三三和翠翠的爱情都是潜意识的、朦胧的。纯朴的湘西少女是鲜有勇气讲出自己爱情的,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去。”翠翠对心中的感情也是隐而不发。或许有人会说,若是三三一早就告知白脸男子自己的心声,是否会给自己多一份安详的慰藉;若是翠翠一早便告诉自己的意中人是二老而非大老时,事情的发展便会简单许多,不会有大老的提亲,更不会有后来的“车路”与“马路”,这样不是更合乎情理也成人之美么?然而,沈从文后期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凸显正是体现于此,他用女性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世界,从女性的角度来解读一个少女想爱而又不敢爱的心绪,她们宽容、忍受世间的一切,包括对待感情,她们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实现一个不能实现的梦。正是这种女性视角的探视,让我们感受到她们的人生才是一种真正“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除了愈加内蕴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女性视角来感知与发现,沈从文后期作品中,其笔下的女子更多了一份灵性,她们的灵性可与自然交流,充溢着生命深处的智慧。

这种灵性主要表现为自然与人的融合。正如《边城》中的翠翠,她根源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山头日照,斜阳翠竹,清水激石,无一不感动着她,她汲山灵取水秀,长伴日月,风雨为伍,环境与之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自然养育了翠翠独有的生命和智慧,同时,她也热爱着生养她的大地,心中毫无渣滓,单纯得毫无目的。作者将这样一个自然的精灵置身于大自然中,一个勤劳、善良、精明、纯洁的山村少女翠翠,好似一个神灵赤子一般美好的存在。人与自然心领神会,女性美已超出了外表美而成为灵性生命的一个特质,沈从文对女性美的追求也演变成对女性美的崇拜,从而使其不断演变的女性视角最终沉淀出厚重的女性情结。

(三)最后,在女性视角的关照下,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总是闪烁着温馨美好的人性之光,他把脉脉温情给予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把笔力倾注于歌颂爱情、希望与生命。

在沈从文后期的作品中,其女性视角下的女性人物的挖掘也更加深入,歌颂女性人性美,是其女性视角的又一体现。三三是沈从文笔下又一个可爱的少女形象。三三的美绝非仅在其外表,而是她那清纯、真诚、正直的心。她抑强助弱,喂鸡时总是驱赶那些蛮横无理的鸡,直到妈妈代为求情方止;她自尊心极强,因总管和城里男人的讥笑而愤恨不满;她不慕金钱,因总管和城里男人用一种不屑的口气和三三交易,她便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们:“我们赌咒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罢”;她热爱自然,因为黄昏太美,便要母亲陪她坐在枫树下,送那片云过去再走……心智楚澈,可谓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沈从文笔下的女子,她们美丽、温柔、多情、善良、活泼、顽皮、天真,她们是自然孕育的完美产儿,是为自己活着的人。”{5}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自然和庄严,那种自然朴素动人的人性美,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

五、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形成的原因

沈从文作为一位男性作家,却在其作品中随处能看到以女性视角对世界的关照,这种女性视角的形成和他的成长环境、人生背景、思想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湘楚文化对其女性视角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生长于山明水秀的湘西,对湘西的山水风物有着直接感性的认识,这些灵山秀水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浪漫的背景,也培养了他女性般温柔的视角,并不断从女性角度发挥着丰富的想像力认知体察这个世界。正如他在自传中所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6}正是如此,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是建构在对湘西农村妇女形象的美好印象之上,是湘西山水人情向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孕育出沈从文笔下一个个生命旺盛、美丽淳朴的人间精灵。因此沈从文独特的女性视角,不能不说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山水有着内在的联系。

其次,沈从文丰富的情感生活对其女性视角的形成也是有益的,而对女性的感受最直接的来源就是他的母亲和妻子。

特别是沈从文的母亲,对沈从文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沈从文后来在自传中这样描绘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母亲:“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懂医方,会照相……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因此,沈从文的母亲是其第一位老师,母亲使沈从文对湘西女性温和善良的品性有了最直接的感知。

沈从文之妻张兆和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张兆和相貌清秀,肤色微黑,在张家姊妹中排行第三。这种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被沈从文一再利用。《边城》中的翠翠,皮肤“黑黑”,《长河》中的夭夭的皮肤是“黑而俏”,这些都取自张兆和的肤色特点。他的小说《三三》中的乡间小女子就叫三三。这种现实生活中形象的直接取材,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独特的美感。形象的运用只是窥见张兆和对沈从文创作影响的惊鸿一瞥,虽然沈从文与张兆和这一段婚姻中有过诸如因高青子、丁玲等女性而引起的波澜,但正如论者言:“应该看到,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无论春和景明,还是狂风骤雨,对他的创作影响不仅巨大而且正面。”{7}沈从文总能将这种美好的夫妻陪伴、内在的生命能量化作一篇篇精美的作品,沈从文从张兆和受惠之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最后,沈从文的女性视角,还受到五四新文学中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五四时期,“妇女的发现”是当时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纷纷在创作中表现女性生活,塑造了大批女性形象。大致看来,现实主义作家们多是从启蒙主义立场表现劳动妇女和下层妇女的苦难和不幸,以达到揭露病苦、反对礼教、打破枷锁、拯救社会的目的,因此女人们是被拯救者。然而与五四启蒙思想的同时期作家相比,沈从文的思想与其相似又有所不同――沈从文是一个特别关注生命活力、注重人性自由的文学家,因此他更多的是从生命和人性角度去表现他的女性视角,体现他独特的弱者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例如,在反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对女性性爱压抑方面,他并非正面给封建贞操论以严厉的揭露和斥责,而是从女性追求纯真情欲的正常人性角度出发叙写女性的爱与美,注重女性命运而发出独到的悲悯情怀与人道主义思考。

六、由女性视角看沈从文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彰显

从女性视角探视沈从文对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爱情的展望,对其自然美好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女性人生悲剧的悲悯等等,实则彰显着他的弱者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可以看出他始终站立于“人”这一本位,去体验、去关照着这个世界。

首先,所谓人道主义情怀与弱者关怀,从物质关系角度看,他描写的多是贫穷阶层;从权利关系角度看,他描写的多是被压迫的阶层;而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即从女性视角来看,沈从文描写的正是淳朴、善良美好的底层女性――他毫不吝啬地把笔触投向这些平凡女子的普通生活中去。“他是一个与乡下人骨肉相连、哀乐同享的作家”,因此对于乡下女性,他总是怀着一种朴实而关爱的心表现这些女子的情感与生活,以女性的视角发掘她们在简单平凡生活中创造的美,用细腻的心去体察她们生存的艰难和痛苦。没有对所谓的善与恶、美与丑的批判,那隐在朴实而清新文字中所体现出的悲悯之心是他对底层女子的同情,那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体贴和关怀是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体现了他特有的人文情怀。“使得沈从文的作品呈现出特有的美学品格,用微笑表现人类的痛苦,平和中蕴含深刻的悲哀”{8},写出这些女子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善良,具有强烈的弱者关怀与人道主义情怀。

其次,这种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对女性生命自由的珍视,对女性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表达。沈从文笔下的她们是集女性美之大成者。有的如三三,情窦初开,含苞欲放;有的似萧萧柔婉温顺;有的似翠翠,或乖巧伶俐,或活泼俏皮……皆自然天成。作者以女性视角关照这个世界,用细腻深情的笔触,展示她们少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们对幸福的期待与体验,生活的美满或遗憾,不论封建伦理的压制,传统思想的禁锢,让她们自由的绽放生命之美。尤其难得的是,沈从文对一些性格复杂、命运多舛的女性――如河船里的阿七也倾注了人道主义的同情和理解。

最后,关于沈从文作品中女性视角的探视所彰显出的其人道主义的情怀,除了他关注女性弱者,珍视其生命的自由生长与情感表达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对女性“人性善”的挖掘与关注以及女性人格的重塑。人道主义说到底,其本质“是一种人的觉醒,一种现代人格的建立”{9}。这种弱者关怀、人道悲悯,从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视角看来,就在于恢复女性的尊严,重视女性的价值,体谅底层女性的生存和情感表达,让这些真善美的个体都得到合理的生存权利,有机会展示其生命应有的自由和活力。这便是沈从文人道主义关怀的终极体现。■

{1} 杨义:《中国■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叶晓青:《时间形式蕴含的两重叙事――从〈萧萧〉〈一个女人〉叙事时间看沈从文矛盾的女性观》,《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 向亿平:《沈从文男权意识下的女性观》,《三峡论坛》2011年第6期。

{4} 任葆华:《灵魂最深处的悲哀与无奈――沈从文小说〈丈夫〉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 郭海宁:《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6}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7} 刘洪涛:《沈从文与张兆和》,《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4期。

{8} 包晓玲:《论沈从文的悲悯情怀》,《求索》2002年第5期。

{9} 李锐:《另一种纪念》,《读写月报》1998年第5期。

作 者:黄晓畅,华东政法大学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 辑: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

作文八:《关于沈从文作品的阅读体验》1600字

我们不再顾影自怜

WechatID:lipeidream

以前希望自己是一条河,最好是一条浅浅的河,清澈见底,身躯绵延,那时候以为得到更多的认同与爱惜是重要的。现在,希望自己能够长成一片海,蕴藏着澎湃和汹涌,汇聚每条溪流每滴雨露的力量,经受得住日照月隐,风吹雨打,不惧怕沧海桑田,如此方能活出自己的姿态。

沈从文在《长河》中用了“逝者如斯,人生可悯”,私以为这八个字几乎涵盖他文学写作的中心主题。

他写湘西,翠翠,写下层民众的生活百态,写平凡,迷失,写人生欲望的可及与不可及。曾经觉得“艺术来自于生活”是一句乌托邦式的口号,后来慢慢发现真正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都是从生活中获得从普通人的日日夜夜中流逝的灵感与素材。

而每每读到沈从文的文字对我来说都算是一次洗涤,有时候甚至如同一个静谧的仪式。

他在《边城》里书写了一个永不能被遗忘的精神家园,描写了人的最本真的性格的美好与缺口。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

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有点薄薄的凄凉。于

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

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在边城,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的生活着,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却具有最值得回忆及歌颂的意义。当文中的祖父安慰翠翠时说到“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不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由此,记起了高中时期因为有一次在学校受"欺负“而请假回家,那几天待在家中情绪特别不稳定。当自己忍不住顾影自怜哭鼻子的时候,祖母会用她温情的言语给予我安慰,然而那时候的我们都会因为这种安慰哭得更加“放肆”。却记得祖父对正在抹眼泪的我说 :“没出息的东西,长这么大了,还因为那点事儿哭鼻子,丢不丢人,看你以后怎么办!"

是呀,我后来没有因为”那点事儿“ 哭过了,或者不再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了。我的祖父如同《边城》中的那位”祖父“,是一个朴实善良的老人,有着岁月深刻的皱纹和历经风霜的银发。

我想,伟大的作品总能引起我们对于自身对于周围的反思及某种思考。我们不再“听天由命”地将自己的一切交付给某个季节某个集体某个神明,因为我们发现每个人首先需要从自身去寻找力量的源泉。经过了无数个世纪无数人的努力,经过了“启蒙”,经过了科技,经过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在这片大地上生存生活着的我们也可以不再简单的重复《长河》中的生命形式了。

人在地面上生根的,将肉体生命寄托在田园生产上,精

神寄托在 各式各样的神明禁忌上,幻想寄托在水面上,忍

苦耐劳把日子过下去。

“逝者如斯,人生可悯”。这种抒发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权利。沈从文的作品不时地告诉我们,对各种生命的敬意及宽容。这不是束之高阁遥不可及的宝典,也不是某句悬挂于大街小巷风行流畅的标语。他没有在说教,只是在用文字的力量及真正的作家胸怀帮助我们看得更深更远,帮助我们摆脱某种原始的无知。

在《沈从文家书》,我们可以更多的感受到作家这种“悲悯”的态度。我们都是每一个普通的人,但人生如蚁却可美如神。我们不是简单的归来—离开,不是简单的存在—消逝,也因为在这其中我们有不可记的

琐事,有无数的早晨与黄昏,有切身的忧愁与欢乐,生老病死,又有那一项不惊天动地呢?   长辈,家人,亲朋,陌生人;爱我们的以及伤害过我们的;身边的或者离开了的......若以自己为圆心,那么世界也可以是圆的。

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

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担负自

己的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

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 笑,吃,喝,对于寒暑

的来临,更觉得到四时交替的严重。

由此,我们可以增添一些对于"生”对于“存在”的自信,也多一点同理心及同情。因为生如蝼蚁不可逆转,也因每个人都不是仅仅是一座孤岛,我们总能找到同类,并在某一结点与之相遇相识。长成一片海,一棵树,不再是顾影自怜式的自我慰藉。将生活过成诗或歌,成为或者终将汇聚为海。

作文九:《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2500字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个假设,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性,不是对于已逝的人,而是对于活着的人,对于活着还要写作的人。   ――题记   一    在《沈从文与我》(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一五年出版)的新书发布会上,黄永玉谈到,要是他的文章让表叔看了,会如何?“我不晓得他会怎么样说我,如果他说我好我会很开心。我的婶婶讲过我一句好,她说:你的文章撒开了,我不知道怎么把它收回来,结果你把它收回来了。这是婶婶说的话;他的就不知道怎么样了,一个字都没有看到,真是遗憾!”    其实沈从文说过黄永玉的文章,不过不是对黄永玉说的。在文学家沈从文像文物一般“出土”的时期,一九八�年广州《花城》文艺丛刊出了一个“沈从文专辑”,发表了三篇写沈从文的文章,传诵一时,作者是朱光潜、黄苗子和黄永玉,黄永玉的那篇,就是长文《太阳下的风景》。沈从文本人显然是满意这些文章的,他曾经在信里跟人谈起,老朋友朱光潜的文章“只千把字,可写得极有分量”;接着又说,“黄永玉文章别具一格,宜和上月在香港出的《海洋文艺》上我的一篇介绍他木刻文章同看,会明白我们两代的关系多一些,也深刻一些。”    “别具一格”,单就黄永玉而言;紧接着说要两人的文章“同看”,他自己的文章指的是《一个传奇的本事》,也是长文。李辉编《沈从文与我》,汇集黄永玉写沈从文、沈从文写黄永玉及其家世的文字为一册,正是沈从文当年建议“同看”的意思。   二    《太阳下的风景》是一九七九年底写的,比这篇长文长出一倍还多的《这些忧郁的碎屑》是黄永玉一九八八年沈从文过世之后写的。一贯的撒得开风格。前一篇明朗,有趣,甚至那么漫长挫折的两代人经历,也可以比喻为:“把我们这两代表亲拴在一根小小的文化绳子上,像两只可笑的蚂蚱,在崎岖的道路上做着一种逗人的跳跃。”后一篇沉郁之极,哀痛弥漫,却有刺破什么的锐利和力量。    “三十多年来,我时时刻刻想从文表叔会死。”谁能写出这么触目的一句话?忧伤、尖锐、真实到可怕的程度。这一句话里面有多少说得出和说不出的东西?要体会这句话的分量,得清楚和懂得沈从文的后半生。黄永玉是见证者,是身边的亲人,他的沉痛只此一句,就让人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黄永玉自己也是从那段历史中走过来的人,他懂得时代和他表叔之间的格格不入,往简单里说,也就是一句大白话:“大家那么忙,谁有空去注意你细致的感情呢?”    也正因此,那些和“史诗时代”格格不入的“细致感情”,才显得“壮怀激烈”。   “壮怀激烈”这个词大概很难用到沈从文身上,黄永玉文章里出现这个词,也不是说沈从文;可是,还真是觉得,用在沈从文身上也特别恰切。    黄永玉写老一辈的交谊,说杨振声、巴金、金岳霖、朱光潜、李健吾……他们难得到沈从文这里来,来了清茶一杯,端坐半天,淡雅,委婉,“但往往令我这个晚辈感觉到他们友谊的壮怀激烈。”――那样的时代,他们各自的处境,这一些温暖的慰藉,可不就是“壮怀激烈”。   三    一九七一年六月,下放在河北磁县军垦农场的黄永玉,意外地收到了下放在湖北咸宁双溪的沈从文寄来的小说《来的是谁?》,还有一封信。小说和信都没有收入《沈从文全集》。这八千多字的小说,写的是黄家前传,黄永玉家世中不为人知的神秘部分,作为一部大作品的引子。这部大作品没有写出来,从信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的信息和这位老人的构思:   照你前信建议,试来用部分时间写点“家史并地方志”看看……但这个引子,你那么大人看来,也就会吃一惊,“这可是真的?”“主要点就是真的。”好在这以下不是重点,重点将是近百年地方的悲剧和近似喜剧的悲剧,因为十分现实,即有近万的家乡人,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死光了。你我家里都摊了一份。    前五章,第一章“盘古开天地”说起,“从近年实物出土写下去”;第二章是二百年前为什么原因如何建立这个小小石头城;第三、四章叙述这么一个小地方,为什么会出那么多人,总督、道尹、翰林、总理、日本士官生、保定生,还有许多庙宇,许多祠堂;第五章叙述辛亥以前社会种种。假定可写十六章到二十章。近七十岁的人,在下放的环境中,沈从文自己也没有确定的信心能完成这么庞大的设想。   四    这些年,黄永玉几乎全身心投入写作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作品从一个意义上未尝不可以看作,既是沈从文“文革”中开了个头的黄家家史和地方志作品的延续,也是更早以前《一个传奇的本事》的延续。沈从文抗战后写《一个传奇的本事》,本为介绍黄永玉的木刻,写的却主要是黄永玉的父母和家乡的历史事情,关于黄永玉倒没有怎么叙述。那么,接下来――这中间隔了好几十年――黄永玉就自己来写自己。    这漫长的写作过程,同时也是与表叔漫长的对话过程。他一次又一次无限遗憾地表示,要是表叔能看到,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他想象表叔会加批注,会改,批注和改写会很长很长,长过他自己的文字。写作,也是唤回表叔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布罗茨基曾经斩截地说:一个人写作时,“他最直接的对象并非他的同辈,更不是其后代,而是其先驱。是那些给了他语言的人,是那些给了他形式的人。”(《致贺拉斯书》)黄永玉与他的表叔之间的关联,当然更超出了语言和形式。    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这个假设,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性,不是对于已逝的人,而是对于活着的人,对于活着还要写作的人。    沈从文刚刚去世后的那些日子,黄永玉在香港写《这些忧郁的碎屑》。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悼亡之作,他一次又一次在文中说,“从文表叔死了”,“表叔真的死了”,可是从他心中呈现到他笔下的那些忧郁的碎屑,抵抗着死亡和消失。从此,他开始了对表叔不能停止的怀念。    去年八月,黄永玉整九十岁生日那天,李辉带我去顺义黄先生住处参加一个小型聚会,一见面,黄先生就对我说:“你写的《沈从文的后半生》,事情我大都知道,但还是停不下来,停不下来,读到天亮,读完了。”    ――在“停不下来”的怀念里,他的写作就成为唤回沈从文的方式,不论是写沈从文,还是写自己,还是写其他,他想象中最直接的读者对象,是他的前辈,表叔沈从文。    责任编辑 李秀龙

作文十:《沈从文的墓》2900字

他的墓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上。四周是青青挺拔的翠竹,一阵清凉和煦的山风吹来,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这个墓地,便是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墓地。

那天我们乘船游览了沱江,已是临近傍晚,想着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凤凰古城,所以下了船便直往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奔去。

我们是在沱江右岸边上的青石板路上急匆匆地走着的,也不知沈从文的墓地究竟在何处,走一段便问问已经开始点燃炊烟做饭的当地人家,当地人见我们风风火火的样子,便扬手往前指:就在前边。

走了近2公里的路,天色已经暗下来,还不见墓在何处。想象着应该是庄重肃穆一大片林地怀抱着的,可是始终不见那样的景致出现。等到我们走过去很久了,再问人家,说已经走过去了,再往回走,就在山边上。于是我们又丧气地原路返回,走至一搅拌水泥垒砌砖墙的人家,再问,说:那不是。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见路的右侧有一块青石小坪,只几平方米,小坪的右侧立有一方形石碑,上刻有沈从文墓地几个字。

我们顺着标示攀援上一条山径,走了没有多久,便见有狭长的草坪中心立有一山石,状如云菇,走近了看,那是一巨大的天然五彩石。

墓地极为朴素。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这那里是墓啊,既无高高的坟堆,也无坚硬高大精致的墓碑,就是一座山石,而且这山石似乎就是从附近那个山崖壁上凿下来的,不过倒与周围的山色浑然一体,自然贴切,不仔细看,你绝对想不到这里会有一位现代文学大师的灵柩埋葬在这里。

说是埋葬,似乎也不贴切,因为山石下就是沈先生和夫人的骨灰。想必是挖一小坑,将两人的骨灰盒放入后,填上些沙土,再将这块重达数吨重的山石移过来,压着,周围用小石子围了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圆圈,仿佛是在告诫游人,这里是沈从文先生和夫人灵柩的栖息地,不要随意踩踏。但那些石子已经光滑圆润磨出光泽来了。再看看周围,皆是青色的翠竹,间或长有灌木杂草。此时天色已黑黝黝地暗下来了,树木在一阵阵山风的吹拂下,习习作响。

我们都长久地默不作声,有的定定地立在那,有的凭着手机的亮光细细看着石碑上刻有的沈从文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虽是简陋,甚或有些悲凉,不大气,不漂亮,也不惹人注目,但却清净,与山水自然相容为一体,你不仔细分辨,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一个人的灵柩悄然地安埋在这里。而且稍稍知道一些沈从文先生身世的我们并没有感到他的孤单和可怜,反倒生出无限崇敬之情来。据说孩童时期的沈从文好贪恋山水,经常逃学来到这里玩耍。这里名叫听涛

山,说是山腰上有个风洞,稍稍有点风吹过,便传来似松涛阵阵的响声。山下便是清悠悠的沱江温情脉脉地流过。沈从文先生曾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想想看,来这里度步或玩耍,山下是清悠悠的沱江,山上是清风徐来的山风,脚下不时有山涧泉水颤颤悠悠的流过,鸟鸣声在白云缭绕的云雾里响着。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是的,这里的阳光很透明,这里的山水很透明,这里的空气也很透明。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沈从文先生有了一双透明的眼睛,可以使他透过烟尘云雾望见千年不变的岁月时空,在他那浪漫抒情而又有些忧郁的文字里感受着、珍惜着生命的阳光。所以当沈从文走出沱江、走出凤凰古城、走出湘西大地的时候,他的文字一直带有湘西的风味,那便是如沱江水一般清澈柔美,带有瑰丽而又浪漫的山水风情,像遗珠一样在黯淡的夜空熠熠闪烁,还有那种自然而又富有音乐般快慢相宜的节奏,更能引起你的身心跳荡起莫大的快意。他的对家乡的热爱已是渗透进骨髓中的爱。所以他能用笔如诗如画地把一个神话般的湘西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然,他也是深深懂得寂寞安静般的生活与智慧间的关系的,也是深深懂得人的悲哀和苦痛的,更深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所以当他知道,他那与沱江水一般明净美丽的文字不再受欢迎的时候,他便悄然退出文坛,销声匿迹,不再写有山水人情瑰丽而又浪漫的文字,而是去过问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服饰研究,并几十年如一日,终填补了国人一方空白。而当政治上的烟云消散殆尽,雨过天晴,他的那些书那些文字仍然像闪烁的灯光一样,照亮着一方天空,温暖着一群群学子的心灵。凡是接触到他的文字的人,心都会被温暖起来,神往着他笔下的湘西山水风光,神往着清悠悠的沱江水,神往着那高高的吊脚楼和那被廉纤的毛毛细雨笼罩着的凤凰古城。而那些紧跟时代潮流风靡一时、辉煌一时的绚丽多彩般的文字,便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销声匿迹,不再被提起,也不再被人记起,真不知被云雾裹挟到哪里去了,既是逝去时修建了那样显赫漂亮的坟茔和墓碑,也没有几个人去拜访,冷清、孤单,被遗忘在阴暗潮湿的角落。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呢?

有的人死去,那是真正的死去了;而有的人虽已死去,但灵魂好像已存活在众多人的心里。

不知为什么,面对着沈先生这样简朴自然不惹人注目的墓地,我的心里总是泛起一阵阵潮水。我想起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墓来,那是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墓。虽说我没有去过俄罗斯。但我知道托尔斯泰的墓掩埋在他庄园的树林里,静悄悄的,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只有一堆土,一点也不显眼。如果你不说,谁也不会相信那是一座伟大作家的墓。他与自然紧紧连在一起,周围是青青的树木,不过那些树木都显得比较高贵、明净,周围的尘土都为它息落,一阵阵风吹过来,树叶枝桠也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沈从文与托尔斯泰虽说不是一个国度,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但都是一代文学大师。而文学是属于灵魂和精神上的事情。灵魂的高贵与低贱,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贫瘠,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真正把文学搞懂的人,其灵魂必是高贵伟岸的。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他已经离去二十多年了,但他的文字已随着他的灵魂一起留了下来,如春风春雨般丝丝缕缕潜入人们的心田,给人们以精神慰藉;如美的灯影,在敏感而伟岸的人之

心中,展开无边的风月。是否可以这样说,托尔斯泰的博爱精神、忏悔意识以及对自我完善的追求思想影响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至少他是俄罗斯民族值得骄傲的世界级的人文精神大师和文学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而沈从文呢,他的文字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旗帜。没有沈从文的作品,现代文学的天空至少会黯淡许多。现在,他的思想情绪已随着他的优美的文字化作甘露雨丝,深深烙印在一个个视文学为生命者的心灵里,弥足珍贵。

从沈从文墓地归来,黑絮一般的夜色罩着沱江,罩着凤凰古城。沱江两岸的灯光星星点点地从一扇一扇吊脚楼的窗棂里闪烁出来。我们一路上都不言语。依然在想着沈从文的墓,心里似乎涌来感伤的潮水,但想着他的墓地,四周是青青挺拔的翠竹,一阵清凉和煦的山风吹来,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心里又稍稍有些安慰。想,这样的墓地或许是现代中国最美的墓地了吧。

这时,黑黝黝的沱江江面上,倒影着的一盏盏灯光似五彩石一般,拉着长长的光晕,像是一条条鱼尾,在江面上微微荡漾着,一时间,那种盈满心中已久又一时无以叙说的悲怆慨叹都已释然,与这温情脉脉的沱江一起不舍昼夜地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