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化学教学 > 《维吾尔族的习俗》4800字|

《维吾尔族的习俗》4800字|

时间:2019-10-01 09:21:41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维吾尔族的习俗》4800字

维吾尔族的习俗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 “维吾尔”是“团结”、“联合”之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民族语言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

民族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民族节庆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房屋建筑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  宗教习俗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饮食习惯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服饰特色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蒙古族的习俗

【民族概况】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在通用的文字蒙古文。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 水忌:蒙古族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2)婚礼习俗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要选择吉日,男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

结婚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随下来女方家迎亲,迎亲过程中新郎不能说话,直到把新娘娶回家。到女方家后,新郎被安排独席吃饭,并不能动手,只能由陪郎夹菜喂新郎吃。新娘梳着少妇的发式,从里到外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新娘由舅舅抱进轿子,并由新娘的弟弟陪送到男方家。新娘上轿后要哭泣,表示不忍离开家,且要一路啼哭,直至进洞房。

【宗教信仰】

宗教:蒙古人大多信奉的是萨满教。

祭祀:

祭“腾格里”,是蒙古族重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近代东部盟旗的民间祭天活动,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进行。

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届时,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交等竞技活动。敖包祭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这一信奉萨满教时最重要的祭扫仪式,现已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节日活动。

宗教音乐,也叫萨满教歌舞,由蒙古族萨满巫师表演。使用圆形单鼓伴奏。表演形式多为独舞,亦有集体歌舞,可吸收围观群众参加表演。

【优美服饰】

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

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男子的颜色多为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

【节日庆典】

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打鬃节等。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 鲁班节, 燃灯节。  节日后,各村寨忙着收小麦、油菜籽,犁田插秧。干完这些农活后,工匠们又成群结队外出承包建筑。

【草原人家】

“”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

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历史巨著】

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

【传统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 “胡琴”、“马尾胡琴”、“莫林胡兀儿”等。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饰而得名。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雅托克即蒙古筝。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口琴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除了以上所列几件乐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许多种民间乐器,诸如胡琴、抄兀儿、筝之类,依旧在草原上流传。

【民族盛会】

那达慕大会[1]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会期3~5天。无论何种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

作文二:《维吾尔族的文艺》5000字

目录

【开题报告】...........................................1

【实施方案】...........................................2

【成果报告】...........................................3

【报告正文】...........................................4

【民族概括】....................................... ....6

【社会经济】........................................ ..7 【相关维吾尔族的舞蹈】 „„„„„„„.8

【维吾尔族自娱性舞蹈】„„„„„„„10

【维吾尔族歌舞】„„„„„.„.„„„11

【维吾尔族的舞蹈】„„„„„..„„„12

【维吾尔族的特征】„„„„..„„„„13

【舞蹈《摘葡萄》】„„„„„„„„„14

【舞蹈特点】„„„„„„„„„„„18

【我想说】................... ...........................20

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2010年8 月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民族概况】  维吾尔族的文艺:“ 赛乃姆 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

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社会经济】     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计维吾尔族人口720多万人,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其它民族一道,为祖国的统一,为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维吾尔族社会经济

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计维吾尔族人口720多万人,集中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的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其它民族一道,为祖国的统一,为全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维吾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每一个民族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所有兄弟民族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在社会经济上的作用和影响将肯定会越来越增长。没有维吾尔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就不可能有我国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所以,彻底了解维吾尔族社会经济问题和社会经济上的抱负的独特性质,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需求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多朗舞 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多朗舞是他们传统风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庆日欢聚时,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须自始至终跳完整个舞蹈,中途不准退出,观众也不得随便离开舞场。表演时的音乐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顺序进行。开始时唱散板序歌的部分无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麦(拍)、赛乃姆(拍)、赛乃凯斯(拍)、赛勒玛(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团团围坐,鼓声起后,纷纷邀请对手双双起舞,其舞步稳健豪放。随音乐节奏由慢而快。舞蹈由双人对舞转为集体圈舞,又由圈舞发展成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动作勇猛、矫健。伴奏乐器有卡侬、多朗热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萨玛舞 风俗性舞蹈。是伊斯兰教节日时由男子在广场上集体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传地区为新疆喀什、莎车等地。“萨玛”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种拍的民间舞蹈,曾盛行一时。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渐演变成节日的群众舞蹈活动。在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时,萨玛舞被收在歌舞组曲“麦西来甫”的开始部分。至今,在肉孜节、古尔邦节时,人们依然喜欢聚于寺院前的广场上跳萨玛舞。萨玛舞的节奏有:、、、拍,拍较少见。主要乐器为铁鼓和唢呐。其舞蹈动律沉稳、舒展。落脚时全脚着地,身体下压,微顿,抬步时两手随身体的俯仰而轻摆,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动作。表演者多为劳动群众,动作粗犷有力,富有劳动生活气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在各种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编撰了《维吾尔族舞蹈基训教材》,并创作了许多优秀舞蹈节目。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赛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麦西来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国内外好评。同时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舞蹈演员与编导。

赛乃姆 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从《钦定皇舆西域

图志·卷四十》关于回部乐的记载,可知赛乃姆曾是清朝宫廷回部乐中的表演项目。赛乃姆的表演较自由,无论室内室外均可进行。开始表演前,群众围坐,乐队和伴唱者聚集一处。音乐开始后舞者进场,可独舞、对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声、鼓点由慢到快即兴表演,也可邀请观众同舞。舞至高潮时,观众合着节奏拍手并欢呼助兴。赛乃姆的伴奏乐器有弹拨尔、热瓦甫、都它尔、沙塔尔、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赛乃姆的地区特点为:①南疆,以喀什地区为代表,风格明快、活泼、深情、优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区为代表,风格潇洒、豪放、轻快。③东疆,以哈密地区为代表,风格平稳、安详、风趣、乐观。习惯上在赛乃姆名称前,冠以地区名称,如:库车赛乃姆、和田赛乃姆、伊犁赛乃姆等。

口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

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干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卜.后称层至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鹊族

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这一体态的形成是经由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在这之前,新疆的民间舞蹈,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对舞蹈的体态不很讲究,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把在苏联学习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用来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

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

《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弯下去很软,起来时却韧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常见的下肢动作有垫步、

一步一抬身点颤、自由步等,上肢动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横手、扶胸式等。各地的赛乃姆有差异:南疆的赛乃姆节奏明快,活泼,深情而优美;北疆的则动作轻快利索,潇洒豪放,幽默风趣。维族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天山彩虹》的第三篇“丝路明珠”采用新疆传统的“十二木卡姆”形式,其舞蹈动作主要依据赛乃姆的特点来编排的。

“道具舞”等。总的来说,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舞蹈工作者的不断追求,维吾尔族舞蹈已成为民族色彩鲜明、风格独特、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艺术。

口舞蹈动作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绕腕、击腕等丰富多变的动作,特别是“先正看而后低首闭目”的眉眼运用,构成维巧充分表现出放鸭姑娘在群鸭中愉快劳动的感情,很是动人。

维族舞蹈需要敏捷迅速的脚上功夫 上身要保持悠闲轻松的体态 身姿有向上拔的挺立 神情要高傲还要妩媚

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

乱,惊叹不已。

维吾尔族(中国西

舞蹈的特点是与民间音乐结合得十分紧密。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打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赛乃姆”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进场,即兴发挥,还可以和场外的人进行交流,邀请围观者进场一同跳舞,使人感到亲切,气氛融洽。人们在乐鼓声中,伴唱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尽兴。

还有一种非常有特点的舞蹈是多朗舞。多朗舞来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中国西北)。多朗舞有着结构严谨的舞蹈形式。开始跳舞以双人对舞为主。多少对不限,中途是不能退场的,直跳到竞技开始,竞技是旋转,随着乐曲的不断变化,竞技的人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这时到了舞蹈的高潮,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结束。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热烈而欢快。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

我想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新疆历史非常悠久,民族文化也非常深厚,新疆人对艺术、对美的追求是执着的。新疆人用舞蹈表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很独特。

新疆舞蹈没有那么好的舞台设计,没有那么大的电子

屏幕,没有那么现代化的手段。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丰收时的喜悦之情,有恋人相恋时的甜甜蜜蜜,也有朋友离别时的痛苦,更有一家人相亲相爱时的温馨。等等。可以说,新疆舞蹈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表现了生活中最朴素的情感,最动人的情感。

新疆舞蹈用优美的舞姿展现出内容的丰富。像《山鹰》特别能显示出男人的威武阳刚之气,《顶碗舞》的舞蹈动作太美了,《刀郎麦西来甫》很有力度和气势。让人们在体会内容时得到美的享受。

新疆舞蹈的服饰也非常美。像维吾尔族妇女戴的“太力拜克”小皮帽、穿的朱万长衫,是维吾尔族妇女中独有特色。维吾尔族妇女本来就很俊俏标致,在跳舞时再加上这样的打扮就显得更加娇艳,更增风韵、这种风俗表达了于田维吾尔族妇女爱美的追求。

新疆的舞蹈给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其它民族的一种美,很有魅力。

--------------

21

作文三:《维吾尔族的乐器》1600字

维吾尔族的乐器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乐器最多的要数维吾尔族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许多维吾尔族不仅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而且家里还拥有独塔尔、热瓦甫等乐器,家里来了客人,可即兴表演和演奏,可谓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

维吾尔族的乐器丰富多彩,共有十几种,分为弹拨、拉弦、吹管和打击四类,其中弹拨乐器占多数。弹拨乐器主要有弹拨尔、热瓦甫、独塔尔、卡龙琴;拉弦乐器主要有艾介克、胡西塔尔、萨塔尔;吹管乐器主要有苏尔奈 ( 唢呐 ) 、乃依 ( 笛子 ) ;打击乐器主要有达甫、纳合拉、塔西 ( 石头 ) 、木勺等。

维吾尔族乐器历史悠久,音色委婉动听,据说每种乐器的来历,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据传在很久以前,维吾尔人的祥神黑孜尔用羊肠子搓成弦,创制了弹拨尔这个乐器。同时,他还教导人们用兽皮做衣服,把盐放在食物里。这说明在很古的时候,维吾尔就有弹拨尔这个乐器。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的弹拨乐器,长达 1 米 多,琴体象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红木做成,用钢丝弦五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度音,与中弦成四五度关系,音色明净,悦耳动听。据说,古时一个名叫大毛拉?沙依甫?班里赫的维吾尔族乐师在弹奏弹拨尔时,竟有上百只百灵鸟围绕着琴又飞

又唱,许多人也被这琴声感动得如痴如醉,甚至失去了理智,有的百灵鸟也拼命朝琴杆撞击而死去。可想而知,这琴具有何等魔力。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正说明维吾尔族是何等喜爱这个乐器的。

如果说弹拨尔的音色富有魔力,那么热瓦甫这种乐器是最为普及的了。无论天山南北均可见到。热瓦甫分为南疆热瓦甫 ( 也叫喀什热瓦甫 ) 和北疆热瓦甫 ( 也叫坦坎穆里热瓦甫 ) ,这种以羊皮、马皮、驴皮或蟒皮蒙面的乐器,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都以兽骨镶嵌出美丽的民族图案,既是民族乐器,又是精致的工艺品。

卡龙琴也是维吾尔族古老的琴。古时称“喀尔奈”,形状似扬琴,据史料记载,原为 37 弦,现改为 20 弦,是弦最多的维吾尔族乐器,也是演奏十二木卡姆不可缺少的乐器。卡龙琴发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而比古筝音色明亮。   艾介克是维吾尔族弹拨和拉弦乐器中最短的乐器,古代称“哈尔扎克”,共鸣箱呈球形,直径约 20 公分 ,箱内有一层蟒皮,与桐木面板之间用一音柱相顶,演奏时发出双音。艾介克张四根金属弦,用小提琴弓演奏,音色为板胡和二胡的混合音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一种说法,认为它就是胡琴的前身。

萨塔尔是很奇特的拉弦乐器,琴体类似弹拨尔,以一根钢丝弦作为主奏弦,另有 9 — 13 根共鸣弦,音色清净而

优美,委婉轻柔,如潺潺水声,独有神韵。

胡西塔尔是艾介克和小提琴的综合的拉弦乐器,有 1 根弦,演奏时只拉 4 根,其余 7 根作共鸣弦。音色优美,可与“乐器皇后”的小提琴媲美。“胡西塔尔”意为“欢乐的琴弦”,表达了乐器创制者的欢畅心情。

达甫是维吾尔的民间打击乐器,汉族同志称手鼓,圆形,用木框,一面蒙羊皮或驴皮,木框内装有许多小铜环或小铁环,演奏时双手交替击鼓而发音。它是独伴奏和独奏的主要乐器,技艺高超的手鼓演奏家能单独演奏出种种美妙动听的旋律。还有一种小手鼓,是用在木卡姆演唱和民歌演唱中的伴奏乐器。

在打击乐器中,比较重要的还有纳合拉,汉语称铁鼓,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作为战鼓作用,大约在 9 世纪以后,才正式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鼓形似花盆,鼓面蒙骆驼皮或牛皮,六个纳合拉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组,每组两个,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 4 — 5 度,用木棒敲击。每逢喜庆的节日,鼓手们登上屋顶,敲起纳合拉,吹起唢呐,人们翩翩起舞。每当古尔邦节或是肉孜节,人们便在喀什艾提尕尔广场上随着纳合拉的鼓声和唢呐声,跳起狂热的萨玛舞。这乐鼓声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且充分表达了民族风格。还有以塔西 ( 石头)和木勺为打击乐器的,这两种乐器在演奏时可以奏出多种类形的节奏,丰富

了乐队的表现色彩,富有民族特色。

这些种类众多的乐器为演奏和表现丰富的维吾尔族乐曲,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很显然,这些维吾尔族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明珠。

作文四:《维吾尔族的祖先》700字

白族的祖先与羌族有很深的渊源,早在汉朝就居于现在云南洱海一带.后来,不断的融入其他民族,包括汉族,形成了现在白族.白族在历史曾建立了大理国. 维吾尔人的祖先是回纥,起源于蒙古高源,有时也称为乌骨斯.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与突厥同源,都是出自于匈奴,后来发生分裂,才一个成为突厥,一个成为回纥.不过也有人认为维吾尔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乌揭或呼揭.维吾尔人虽然与突厥系出同源,但是他们很早就互相争斗,在历史记载中曾多次提到九姓乌骨斯背叛他们或进攻他们. 后来,后突厥帝国灭亡,回纥人建立了大帝国,并改名为回鹘.但是回鹘帝国于公元840年被黠嘎斯(柯尔克孜(吉尔吉斯)人)所灭.回纥各部纷纷向天山南北迁移.迁到河西走廊一带的演化成现在裕固族,迁往另两外的成为现在维吾尔族.两部当中的西州回鹘建立了高昌回鹘国,而岭西回鹘则建立哈喇汗王朝.维吾尔人的伊斯兰化就是在哈喇汗王朝时期完成的. 后来金国灭辽,辽朝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灭掉了哈喇汗王朝,东征西讨,建立中亚历史上有名的西辽帝国(又称哈喇契丹).到直鲁古在位时,蒙古灭掉了乃蛮.乃蛮王子屈出律逃到了西辽,并篡夺了政权.后来蒙古西征,杀掉了屈出律,西辽帝国灭亡.西辽帝国当曾完全控制了哈喇汗帝国和高昌回鹘国. 经过了哈喇汗王朝和西辽两个时期,回鹘人融合了西域的当地居民,形成了现在维吾尔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维吾尔人都居住于新疆,还一少部分居助于湖南的桃源、常德一带。由于他们分出较早,与新疆的维吾尔人很不一样。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是维吾尔人。维吾尔人名人辈出,较为著名的有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语大词典》;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元朝的廉希宪、鲁明善等;近代则有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包尔汗等。

作文五:《和田的维吾尔族》4200字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

(1)易读错字:曳  邃 (平舌音) 妩 媚

(2)多音字:吭

2.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激昂、抽象、扼杀、韵味、铺天盖地、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二)重点读背内容: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讲的是“我”在和田的一次亲身经历,感受到了维吾尔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对土地的热爱,爱美的天性,载歌载舞的情景,饶有趣味的维吾尔族风俗,给作者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2)概括方法: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1)文章的表达顺序: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

(2)找出表达顺序的方法: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二) 本课重点问题:和田的维吾尔人有哪些特点?

三、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想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一)六年级下册第 9  课《和田的维吾尔》预习提纲

学校:         班级:         姓名:

自主评价:            小组评价: 一、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大意。

二、词语过关。

1.我能正确读出以下词语。

恶劣、韵味、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

2. 词语解释:

扼杀:                    深邃:                       渺渺回荡:

三、我能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画出能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并把它写在课本上。

2、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       )的维吾尔族  (        )的维吾尔族(         )的维吾尔族  (         )的维吾尔族

3、文本细读。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1.结合句子,理解下列词语

(1)妩媚:                            (2)美不胜收:

2.填一填。(         )是维吾尔人的天性。(         )是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画出描写维吾尔姑娘、小伙特点的句子。

4.“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用什么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读课文,结合文中具体的描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图片,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预习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表扬预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一)成果展示

1.词语积累展示

A读准下面的词语。如:铺天盖地、撕扯、嘶着、迎风引吭 B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词:库乃其  都帕

2.说一说:最能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语句。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二)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表达了维吾尔人对土地的酷爱。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

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

B、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

沙土里种着花是写实,门框边、房梁顶雕刻着花,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是虚写。这个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毅然爱花、爱美的天性。让人觉得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小结。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三、系统总结。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提升认识,体会写法。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四、拓展延伸。

交流你还知道的新疆维吾尔族的一些知识。

五、限时检测。

板书设计

9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六年级下册第9课《和田的维吾尔》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先认真读句子中的拼音写出词语,再仿写句子。

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限量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piāo rán ér guò(        )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离一片片suí  fēng  yáo  yè(            ),真是měi  bù shèng shōu(           )。

---------------------------------------------------------------------------------------------------------------------------------------------------------------------------------------------------------------------------------------------------------------------------  ---------------------------------------------------------------------------------------

二、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⒈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壤坑里烤成的!                                           (        ) ⒉维吾尔姑娘像花儿绽放在风沙里。               (          ) ⒊沙尘暴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                   (          ) 4不耕耘怎么会有收获?                          (         )

三、《和田的维吾尔》中哪一个特点的介绍,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

作文六:《维吾尔族的形成》1000字

维吾尔族的形成

在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有不少内地居民来到新疆。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开始在天山以南的轮台、尉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戍边官吏、屯田士卒、商人和家属等人大批来到新疆,汉人逐步形成遍布新疆各地的大分散和各个屯田点小集中相结合的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延续到东汉和魏晋时期。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祖国内地战繁,中原对新疆的统逐渐化,但汉人在新疆的存在一直持续。不少内地汉人迁居河西走廊,又辗转进入新疆,他们和魏晋屯田士卒的后裔汇集于高昌(今吐鲁番),建立以汉人为主体的高昌王国。

唐朝时期,大批汉人通过从军、屯垦、经商、任官、移民等多种渠道,定居新疆。据苗普生、田卫疆的《新疆史纲》介绍,唐朝在汉民集中的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庭州(今吉木萨尔)和安西四镇龟兹(今库车)、焉耆(今焉耆)、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

根据唐玄宗时代的人口统计资料,伊、西、庭三州的汉人有7万多人,安西四镇的总兵员约3万人,家属又有数万人。当时全新疆的人口估计仅数十万,汉人约占1/3到1/2。唐朝汉人的聚居区甚至包括了今天吉尔吉斯境内的碎叶城,李白的父辈曾在那里经商,有观点认为李白就是在那里出生的。

此后,汉人又有几次移居新疆的高潮。公元1124年,辽朝皇族耶律大石率数万契丹人和汉人西迁,建立西辽权。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称帝,“上汉尊号曰天佑皇帝,改元延庆”。12世纪中期,西辽进行人口普查,境内契丹人和汉人总计8.4万户,约为当时新疆人口的1/3以上。

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后,为抵御西北藩王的乱,又征发大量汉军(原金朝区各族民众组成的军队)和新附军(投降元朝的南宋军队)和内地的农民、工匠到新疆,在别失八里(今伊犁)、斡端(今和田)、哈迷里(今哈密)等地屯田,并设置冶炼工场。

18世纪中期,清朝统一新疆之后,从内地调来数万以汉、回族为主的绿营军队,携带家属在天山以北长期驻防,并从事屯田生产。到19世纪初,天山北部民屯(非军人从事的屯垦)在册人口已超过20万,加上军队、军屯和商人,汉族人口超过30万,成为仅次于维族的新疆第二大民族(当时维族人口约57万)。

公元9世纪,维族的先民回纥(又称回鹘)人,从蒙古高原迁居新疆。在此后的数百年中,居住在新疆的汉族、藏族、羌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逐渐与回鹘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维族。

汉朝、十六国时期、唐朝、西辽、元朝从祖国内地迁居新疆的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都没有迁回内地的记载,而是逐渐融入了维族或其他民族。

作文七:《维吾尔族的饮食》4500字

维吾尔族的饮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物质生活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以面食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的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用的餐具主要为木制和陶器的碗、匙、盘等,但许多食物都爱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馕喝茶或“乌马什”(玉米面粥),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拿走餐具前,由长者作“都瓦”(祷告),然后离席。

维吾尔族的主食种类很多,不下数十种,并善于用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一、馕  是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维吾尔族食用馕的历史很悠久。馕是用馕炕(吐努尔)烤制而成,呈圆形。  馕多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辅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牛奶、盐、糖等佐料。馕的种类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馕的形状、烤制的方法等不相同而名称不同。最大的馕为“艾曼克”(片馕)馕,直径足有40-50厘米,是馕中之王。最小的馕为“托喀其”(油馕),做工较为精细,里面放油、牛奶、鸡蛋等,香脆,久储不坏、不干,见茶水就酥,是维吾尔族旅途生活中的方便餐,这种馕也作为节日食品。最厚的馕为“格尔德”(窝窝馕),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窝。此外,也用死面做馕,将清油或羊油揉入面里,擀薄后烤制;还有一种馕是把冰糖水涂在表面的甜馕。另外还有一种将肉馅和在或包在发酵的面粉中烤制的馕,俗称“肉馕”,是馕中佳品。馕由于含水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加之香酥可口,富有营养,也为其他民族所喜爱。

二、油塔子

是维吾尔族群众喜食的一种面油食品。它色白油亮,层次很细,香软油多而不腻。油塔子的制作十分讲究,先用温水加酵母把面和好,发约一个小时,然后将面平铺在案板上擀薄拉开,越薄越好,抹上羊尾油,入笼蒸。油塔子不仅是维吾尔族待客的一种上乘主食,也是街头的风味小吃,在新疆城乡这种面食到处可见。

三、抓饭

是维吾尔族群众最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维吾尔语称“婆罗”,是用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食油等原料作成的饭。因吃这种饭时多用手直接抓着吃,故俗称“抓饭”。抓饭的种类很多,除用羊肉做抓饭外,还有用牛肉、鸡肉、葡萄干、杏干、鸡蛋、南瓜等作辅料做成的抓饭,都有不同的特色。

抓饭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不仅是维吾尔族群众家里常吃的美味佳肴,也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四、拉面

是维吾尔族日常主食之一,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维吾尔语称“来格曼”,是用水和面,拉制而成,呈圆条状,拌菜吃。拉面的面柔韧细长,圆润滑爽,吃起来别具风味。

五、汤面

是维吾尔族日常的面食之一,品种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热”。这种饭和面时要放鸡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后切成细条,一般用羊肉汤下面,另外将肉切成块或作成丸子,下到汤里,并放一些西红柿和香菜,这种汤面汤鲜、面软,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点,能消除疲劳,增进健康

六、曲曲儿

是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类似汉族的馄饨。

先将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洋葱末、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许的水拌和成馅。将和的面擀成薄片,切成方形片,将肉馅包在面片里。然后将曲曲儿下到肉汤里,汤里放些揉碎的薄荷叶或香菜末。皮薄馅嫩,散发出特有的香气,风味别具特色,十分爽口。

七、 沙木萨(烤包子)

是维吾尔族喜食的传统食品,是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也常用来作为红白喜事时互相馈赠的礼品。在新疆广大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随处可见,不仅深受维吾尔人的喜爱,也深受新疆其他民族的喜爱。

沙木萨是在馕炕里烤制的,用未经发酵的面做皮放馅四边折合成方形。馅用牛羊肉丁、拌少许洋葱、孜然、精盐、胡椒粉和水拌匀而成。将包好的“沙木萨”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热,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八、帕尔木丁

是维吾尔族传统的风味食品。它的馅同“沙木萨”,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皮擀成圆形、放馅包成马鞍形,沾醋贴在馕炕里,烤约20分钟,烤熟后色泽金黄悦目,皮酥脆,肉鲜嫩,嚼之香酥爽口。薄皮包子所用的原料与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擀得十分薄,蒸熟后透过皮几乎可以看到里面的馅,其特点是皮薄肉嫩油多,吃时犹如包子皮溶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

九、薄皮包子

除单独食用外,还常和抓饭在一起混合吃,称为抓饭包子,这是维吾尔人上等饭食之一。

维吾尔族还有一种风味独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芦包子),馅用葫芦(这种葫芦,脖子长、皮呈酱黄色、略带甜味,是维吾尔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许洋葱、精盐、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这种包子馅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顺嘴往下淌。每当这种葫芦上市,维吾尔族便开始做这种包子,秋季还储存葫芦,以备冬季食用。

十、烤全羊

维吾尔人利用烤、炖等方法,可以用肉制作出多种各具特色的风味仪器。

烤全羊,是维吾尔族的一大传统名肴。在乌鲁木齐、喀什、和田等地的巴扎尔都可闻到它特有的香味。烤全羊不仅是街头的风味小吃,而且也是维吾尔人招待贵客的上等佳肴,现在也成为高级筵席中的一道佳品,倍受中外客人的青睐。

烤全羊多选用绵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这样的羊,肉不仅嫩而且营养价值高,嚼在嘴里满口香。这是维吾尔人在长期食用羊肉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宰杀剥皮、去头、蹄和内脏后,用一头钉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粉、胡椒粉、白面粉等调成糊状的汁子抹在羊的全身,然后把羊头部朝下地放入炽热的馕坑,盖严坑口,并不时地转动木棍观察,焖烤1小时左右即成。烤全羊色泽黄亮,皮脆肉嫩,鲜香异常,现在新疆的各大宾馆饭店在烤熟的羊头上系一条红色彩绸,羊嘴内放一些香菜芹菜,使全羊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十一、烤羊肉

维吾尔族将烤肉称为“喀瓦普”。维吾尔族烤肉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尔喀瓦甫”(馕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馕托肉)。其中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既是街头的风味快餐,也是维吾尔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烤羊肉串是将肉切成薄片,一一穿在铁钎子上,然后均匀地排放在烤肉炉上,撒上精盐、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数分钟即可食用。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肉嫩可口。过去,做烤肉串用的钎子都是用红柳的细条截削而成的木钎。现在,这种原始的木钎很难看到了。这种肉食不仅深受新疆各族群众喜爱,也深受关内一些地区汉族群众欢迎,现在关内很多地区都有烤羊肉串了,可以说烤羊肉串以它独特的风味成为风靡全国的一种小吃。

十二、清炖羊肉

是维吾尔族最具原始风味的传统饮食之一。将新鲜羊肉剁成大块,下锅炖,水沸后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盐和洋葱,不放其他佐料。为了增加口味,有时也放一些黄萝卜、恰马古(蔓莆)、西红柿以及芫荽等,这样炖的肉,汤更加鲜美。通常维吾尔族群众在吃完羊肉后,还要喝上一碗肉汤,以佐消化。

十三、面肺子、米肠子

维吾尔族群众不仅能用牛羊肉做出种类繁多的风味食品,而且还能以羊的内脏作原料,烹制出鲜香异常的美味来,灌面肺、灌米肠就是代表。

面肺和米肠是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现在这种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爱。

其作法是,首先将羊肺、羊肠洗净,羊肺里灌清油、面浆、鸡蛋等,肠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肠油加佐料与大米搅拌加水的馅,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软嫩、灌米肠糯鲜,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十四、清炖羊头、羊蹄

是维吾尔族带有原始风味的一种小吃。它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取新鲜羊头、羊蹄、烧去全部羊毛,洗干净,去掉羊角和羊蹄壳后,放入锅内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后蘸盐吃。它以风味独特深受新疆各族群众的喜爱,在新疆广大城乡到处可见到这种小吃。

十五、阔尔达克

是维吾尔族用羊肉、黄萝卜、土豆等炖的一种菜,是维吾尔族在喜宴、逢年过节用来招待亲友的一种理想食品。将羊肉垛成小块,放锅里炒,放少许洋葱、花椒、姜等调味品,然后放入黄萝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炖。这种菜味美,香气四溢,色彩丰富,一般常用馕来就这种菜吃。

十六、馓子

是维吾尔等民族的节日食品。是将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细条,放油锅里炸,使其形状呈大半圆状,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摆放在盘内,围摆成多层圆柱形,形状美观、色泽黄亮、酥脆爽口。

维吾尔族传统的副食肉类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鸡蛋、鱼等,特别是吃羊肉比较多。另外,过去也经常能捕猎到一些野生动物,例如黄羊、鹿、盘羊、羚羊、石鸡、野鸡、鹌鹑、松鸡等补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制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黄萝卜、卡玛古、洋葱、大蒜、南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维吾尔族人民长期重视园林生产,绝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都有自己的果园,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习惯,果园成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上的维吾尔族人的天然维生素宝库。从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开始,各种水果接连不断成熟,一年中有近七个月的时间能吃到新鲜水果。

冬季还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干、沙枣、红枣、桃干等干果,因此,不少家庭有储存甜瓜、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的良好习惯。据估计,维吾尔人每年食用的干鲜瓜果可达一、二百公斤。维吾尔族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饭,以瓜果就馕吃,冬季常以核桃、杏仁、葡萄干等就馕吃。还喜欢用葡萄干、杏干等做抓饭,用葡萄、桑椹、苹果、海棠果、杏、梨、草莓、无花果、樱桃等做果酱。

维吾尔族传统的饮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种干果泡制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块调匀制成,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饮料)、葡萄水(从断裂的葡萄藤中流出来的水,味酸,可治病)、穆沙来斯(用葡萄酿制的酒)等。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欢喝茶,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茶。茶水也是维吾尔族用来待客的主要饮料,无论何时去维吾尔人家里做客,主人总是先要给客人敬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水和端上一盘香酥可口的馕,即使在瓜果飘香的季节里,也要先给客人敬茶。维吾尔人多喜欢喝茯茶,至今仍是维吾尔人最喜欢的传统饮料。维吾尔族中年龄大的人喜欢在茶里放冰糖。

北疆的维吾尔人多喜欢喝奶茶。在乳类中维吾尔人尤其喜欢吃酸奶,夏季常以酸奶就馕吃。在农村忙季节,农民们常常带上酸奶、馕作为自己的午餐。家里来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会捧出一碗酸奶来招待。

维吾尔族传统的调味品主要有孜然、胡椒、辣面子、藿香(平耐)、芜荽(香菜)、黑芝麻(斯亚旦)、醋(斯日开)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肉类虽然仍是维吾尔族的主要副食,但蔬菜也在维吾尔族的食谱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维吾尔族群众向汉族群众学习了很多炒菜的技术,现在在维吾尔族餐桌上经常可以见到各色炒菜,使维吾尔族群众的饮食更为丰富。

维吾尔族的饮食_北京图片论坛_西祠胡同

://.xici.net/b9308/d2852162.htm

作文八:《维吾尔族的历史》1400字

维吾尔族的历史

一.名称的演变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 《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

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

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 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历史沿革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

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

“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

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

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农村实行了减租反霸运动,随后又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底,在全区基本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广大维吾尔族农民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都获得了空前的改善。在这同时,城市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顺利地进行,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了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从1953年起,新疆先后建立了九个民族乡、七个民族区、六个民族自治县和五个民族自治州。在此基础上,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作文九:《维吾尔族的节庆》3800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和习俗文化。这些节日和习俗,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的心理特征、风俗

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和习俗文化。这些节日和习俗,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族的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

教信仰、文学艺术。

在维吾尔族历史上逐渐形成和出现过许多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至今保存下来的约有10多个,其中三个节日是最主要的,其他节日则根据南北疆的风土人情而定。全体维吾尔族都要过的三大节日是: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礼功、性有斋功、财有课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兰教的斋戒,重在信念。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为“肉孜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为了尊重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和哈萨克等穆斯林民族,规定古尔邦节穆斯林放假3天,非穆斯林放假1天;开斋节为穆斯林放假1天,非穆斯林照常上班。

“肉孜”系波斯文Rozah的意译,意为“斋戒“或“封戒”,伊斯兰教历的九月,是颁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被认为是最吉祥、最宝贵的月以表示对真主的忠诚,并磨练守法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性格,养成宽厚仁慈和互助互爱的品行。斋月的结束以见新月为准,封斋29日如见新月第二天即洁衣盛服,空腹于清晨去清真寺举行“节日拜”,尔后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贺节日。维吾尔族人过肉孜节的食品,种类繁多,别有特色,十分丰盛。妇女们常在此时显示出自己的制作技能,自制各式糕点如炸馓子、烤馕,还用黄油、蜂蜜、果酱、核桃、葡萄干等待客。节日期间城乡都举行歌舞和体

育活动,到处都是欢乐的“那格热”和“唢呐”声。

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阿拉伯语“尔迪古尔邦”的意译)。古尔邦节在肉孜节后70天举行,即希吉来历12月10日。此节日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也是信仰伊斯兰教诸民族的共同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们

都把这个节日称为“宰牲节”、“忠孝节”或“祭祖节”,即宰牲畜献祭于“先知”的节日。

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干净,并自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用泉水沐浴、穿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他们在清真寺互致节日问候,接着由“伊玛目”(教长)带领步入祭拜大殿,面向麦加的方向,跪在地上,背诵赞词和“圣训”,然后观看宰牲仪式。礼毕,经济条件好的人

家都要宰一只羊,有的还宰一只牛或骆驼,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一部分送给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剩余的用来招待客人或赠送亲友。

古尔邦节期间,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主要内容有“萨玛”(维吾尔族男子跳的一种大型集体舞)、“赛乃姆”(维吾尔族妇女跳的一种大型抒情舞蹈)和“多朗赛乃姆”(大型双人舞和群舞)三种歌舞。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欢快的民乐声中翩翩起舞。

除了上述两个宗教节日之外,诺鲁孜节也是维吾尔族很古老而且很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公历3月20~22日,全世界有30多个民族与维吾尔族人同一时间庆祝诺鲁孜节。但维吾尔族比较特别,每年昼夜时差相等时分,即3月20~22日夜晚零点击打诺鲁孜节鼓,普告天下节日来临。听到鼓声的人们自发地汇集到击鼓地点唱歌跳舞,直至天明。这是诺鲁孜节麦西来甫开幕的标志。第二天,从日落开始至次日太阳冉冉升空为止,是琴师、歌女、舞女显示才能的最好舞台。次日,人们洗浴净身,换下冬装,吃诺鲁孜节饭。邻里间互相赠送诺鲁孜节饭以示祝贺新年。期间,原先有恩怨纠纷的人们相互拜年、谅解和好,甚至离异夫妻间亦协商破镜重圆。早餐后,邻里的男人们都汇聚到德高望重者家中,就帮助居住区内贫困残疾者的事宜等进行讨论,自愿捐助贫困者。家家户户还要全部动员,对户外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拆洗衣物被褥,为鸟雀筑巢。人们还要上坟祭奠祖先,在亲人坟头上洒上谷物。期间,还会动员全村老小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总之,这个节还是维吾尔族的迎新年活动,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而做的准备。

同时,新疆的维吾尔族还有其他一些传统节日。

喝水是新疆北部维吾尔族农家传统习俗,节期在每年大地回春、冰消雪化之时。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带上食品到河畔泉边观水。到了自家认为满意的地方,铺开餐布,全家人席地而坐,妇女们摆上美味的食品,大家边吃边观水边计划农事。完后,青壮年要喝口泉水,妇女儿童老人用水洗手

清理水渠河道。妇女和孩子们边劳动边玩乐,一直到傍晚才回家。 份,因此规定凡是穆斯林,除小孩、老弱者及孕期哺乳期与经期的妇女外,都要进行斋戒。斋戒期间自拂晓到日落必须禁绝饮食、房事,断绝一切杂念,开斋,如不见新月推迟一天再行开斋。节前,人们要清扫、粉刷房屋,准备节日服装及食品,并拿出一些财物施济贫困。是日,穆斯林男子要沐浴大净、     在阴历春分时节,相当于公历3月22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来甫”,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洗脸,然后载歌载舞,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实际上也是勤劳的维吾尔族的集体公益劳动,人们身着新装在长者带领下,到水渠源地挖泉眼、

撒拉节是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在每年春回大地、树木花草发芽出叶时择日举行。这一天,全家人都着盛装、自带炊具一起

在以前非常重要而且隆重。

跳火节是从前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节期是每年农历2月中旬选择某一夜举行。节日夜晚,人们在村内的道路上用柴禾、树枝、玉米杆堆成一道道的障碍,中间相隔一定的距离,点燃后青年们从一定的距离向火堆跑,跨越过一个个火堆,一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据说这些是早期萨满教遗留下来为

驱邪而进行的活动。 到村外风景优美的地方野餐,并举行各种游戏。当天,小商小贩也都去出售商品。这个习俗是为祈求当年风调雨顺、获得农牧业丰收而举行的农祀仪式,

萨伊勒节是新疆南部农区维吾尔族的传统习俗(“萨伊勒”维语意为游玩,萨伊勒节就是游玩节),每年举行数次,都与农事、社交和爱情有关。在玫瑰花盛开的5月,举行一年一度的玫瑰花萨伊勒节。在6、7月份夏收之后、秋收之前举行的果园萨伊勒节,是活动内容较多、最为隆重的节日。节

日期间,维吾尔族身穿艳丽服装,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吃各种水果和食品,弹唱、歌舞,彻夜不眠,表达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

节庆: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

我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发布时间:2013-4-8 浏览次数:1138   作者:初一12班 龚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