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历史教学 > 【《曹刿论战20》2100字】曹刿论战有多少字

【《曹刿论战20》2100字】曹刿论战有多少字

时间:2020-01-16 09:16:4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曹刿论战20》2100字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忠心爱国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今天我们看看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疏通文意

1、正音: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编(biàn)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下视其辙(zhé)

夫战(fú)         登轼(shì)而望之   望其旗靡(mǐ)

2、朗读课文。

范读

出示朗读提示学生齐读。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提出问题。

4、课堂练习

一、注音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弗(  )敢专也 小惠未编(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下视其辙(  ) 夫战(   )         登轼(  )而望之    望其旗靡(   )

二、 解释

1、又何间焉 (参与)   2、遂逐齐师 (军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4、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5、忠之属也 ( 类)

6、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7、故克之(因此,所以)    8、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9、战则请从(跟随)      10、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11、 必以信 (实情)

12、 小信未孚(信用)    13、 神弗福也(赐福)         14、一鼓作气(击鼓进军)

15、小大之狱 (案件)      16、 齐师伐我(讨伐,攻打)     17、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18、 弗敢加也虚夸,      19、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20、再而衰(第二次)

21、虽不能察(即使)     22、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虽然)

三、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三、分析课文及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思考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每一段内容。

(问战----迎战-----论战)      详略

2、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

齐师伐我,公将战。------直接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根本原因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

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肉食者”指什么人?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鄙”什么意思?表现在哪里?

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罔然进军。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总结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补充《子鱼论战》对比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作文二:《(曹刿论战)》11800字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2008·北京密云)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

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

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

三.1.答案:A (2分)

2.答案:(1)同“遍”,普遍   (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共2分。共两空,每空1

分)

3.答案:(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

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共2分。共两道小题,每小题1分)

4.答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共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九.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题。(2008·福建三明)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  击鼓(击鼓进军)       )    (2)宋人既成列(   已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

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

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齐人三鼓    、        。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

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九. 1.(2分。每小题1分)(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2.(5分)(1)(2分。每个分句1分)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

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3分。每个分句1分)(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

下令进攻他们。

3.(3分。每处1分) 齐人三鼓  (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

(2)既济而未成列员

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集锦

一、(2005广州市)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4题

[甲]公与之乘„„ 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12.词语理解。(6分)

(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____于是____________           ②公问其故_原故(原因)______________

③望其旗靡___倒下_____________         ④公输盘诎__“诎”通“屈”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 克己奉公  B 克敌制胜__“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

相同。______________

②例句:以牒为械 A 为民请命  B 下不为例_“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

_______________

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_ (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2)即使杀了我,

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______

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

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

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2005长沙市)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故曰„„战必胜矣。

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   A.肉食者鄙(卑鄙)    B.牺

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小大之狱(案件)     D.齐师败绩(大败)

10.翻译下面句子。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⑪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⑫得 道 者 ///多 助,

失 道 者/// 寡 助

12.简要回答问题。  ⑪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⑫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

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__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

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

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

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

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

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甲文认

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甲乙两文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四、(2006年哈尔滨市)

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十年春„„战则请从。”回答9—12题。(8分)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福:赐福,保佑                  狱:     案件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_______政治上取信于民 ________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__深谋

远虑_____ 。(2分)

五、(2007年青海省)

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完成11——16题。(14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⑪参与  ⑫鄙陋  ⑬丝织品  ⑭倒下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  议论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

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六、(2007仙桃)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

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

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注释】①[原]原国,

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

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  (2)公令疏军而去之(    )

(1)参与 (2)离开,离去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B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

察,也要以实情判断。_

11.文段理解。(6分)

(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远谋        ”和鲁

庄公的“   鄙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战前准备

(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乙文写的是__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_取信于民_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

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这一

句。

八、(2007河南省非课改)

(一)公与之乘„„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

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

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1)击鼓   (2)战胜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

击他们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

九、(2007临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彼竭我盈  (      )      (2)望其旗靡    (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

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__故克之__  ”和“_故逐之

__”;[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__设喻(类比)___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_

王之蔽甚矣_   ”。

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

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__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十、(2007温州)《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2)公将鼓之       (3)遂逐齐师

(4)望其旗靡(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

18.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1)刿(曹刿)  (2)之(它)

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

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20.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_

十一、(2007镇江)

[甲]十年春„„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

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

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

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

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

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

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

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

齐师(       )    (4)阻而鼓之(       ) (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

鼓(进军)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

括回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___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_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

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_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_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

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

发动进攻

十二、(200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曹刿论战》《左传》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⑪参与  ⑫鄙陋  ⑬丝织品  ⑭倒下

1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1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语言描写  议论

1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_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

(2)战中:__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1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__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

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十三、(2007年资阳市)

【甲】公与之乘„„故逐之。”【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

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

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

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

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

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

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

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靡(  )会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斩首数百级

(   )范兵不敌(   )  公将鼓之(  )范乃令军中褥食(    )

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就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⑫吏欲传檄求

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

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

兵抵抗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

第一次是在_彼竭我盈,(故克之)_之时,第二次是在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之时

(用原文填空,2分)。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可用原文作答,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知己知彼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

即给分),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十五、(北京市密云县2008)阅读“十年春„„故逐之。”答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徧  徧:        (2)彼竭我盈   盈:

(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

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1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

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__既克,公问其故_(用原文回答)(3分)

十六、(江苏省淮安市2008年)《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

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_____________ 鲁庄公:

____________

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

浅,但能善于纳谏(如用课文从具体做法阐述亦可)

十七、(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

【甲文】公与之乘„„遂逐齐师。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

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

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2)宋人既成列(     )(1)击鼓(击鼓进军)  (2)已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

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_齐人三鼓_    。乙文中“宋师败

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1)__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__(2)既济而未成列员__

十八、(2008年黑龙江省大庆市)

【甲】《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

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

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

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

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

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

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

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

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

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

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2)何以战

以:     (3)今日进退等死    等:   (1)间:参与;(2)以:凭借;(3)等:同样。

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 (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

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消退了,第三次击鼓兵的士气就衰竭了。(2)敌人能醒悟而退兵当然

好,不这样的话怎么能屈服于金人而辱君王的使命呢?

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②③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②③ )。 (只填序

号)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            ②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

望之        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  ⑥是行不生还矣

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

异同。(3分) 相同点:指挥得当,以勇气获胜。不同点:曹刿抓住了有利的反击时机和追击

时机;宗泽知己知彼,置之死地而后生。

十九、(威海市二○○八)阅读“十年春„„故逐之。”答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2分)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②其真无马邪

1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2分)

_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2.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2分)

___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___________

二十、(2008年赤峰市)阅读《曹刿论战》答题

19.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__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在战前的谈话中,曹刿认可的是庄公的哪一句话?(1分)___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何以战(    )(3)战于长勺(  )(4)牺牲玉帛(    )

(1)击鼓  (2)凭借  (3)在  (4)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2、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  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战则请从︱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 公将战 ︱上使外将兵       D. 夫战,勇气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3、翻译句子。(4分)(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我看到他们的车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2)第一次击鼓,士兵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全没有了。

作文三:《曹刿论战4》4700字

27、曹刿论战by196907050619

广东省佛冈县石角中学  蓝兴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

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分角色朗读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忠之属也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

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作文四:《《曹刿论战》》15500字

复习课教学案《曹刿论战》(人教九下)

2011-03-09 16:01

《曹刿论战》

课题:《曹刿论战》  课型:复习课      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李茹        审核人:

复习目标:

1、积累《左传》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4、会背诵、默写、翻译全文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复习过程:

一、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二、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曹刿论战》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左传》原名《     》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                     (    )名著和       名著。本文所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战役是以少胜多?

答案:《左传•庄公十年》  春秋  左丘明  左氏春秋   编年  史学 文学  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曹刿(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shì(  )而望  吾视其zhé(  )乱 夫战,勇气也(  ) 望其旗mǐ (

答案:guì  jiàn  bǐ  bó  fú  轼  辙 fú  靡

重点字词解释。

1、肉食者谋之

2、又何间焉

3、肉食者鄙

4、何以战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6、牺牲玉帛

7、弗敢加也,必以信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10、必以情,忠之属也

11、齐师败绩

12、公将驰之

13、登轼而望之

14、下视其辙

15、遂逐齐师   )

16、既克,公问其故

17、夫战,勇气也

18、再而衰

19、望其旗靡

20、大国,难测也

21、惧有伏焉

22、彼竭我盈

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2、参与;3、目光短浅;4、凭、靠;5、有“养”的意思;不;个人专有;6、指猪、牛、羊等;丝织品;7、虚报;实情;8、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

9、案件;即使;明察;10、以实情判断;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1、大败;12、驱车(追赶);

13、古代车子前面的痕迹;14、车轮轧出的痕迹;15、追赶、追击;16、已经;原因、缘故;

17、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18、第二次;19、倒下;20、推测、估计;21、埋伏;2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一词多义

1、间: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时进而间进(  )

又间令吴广(   )

2、信:必以信(   )小信未孚(   )

3、其: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公问其故(   )

答案:1、参与;夹杂;间或、偶然;暗地里;2、实情;信用;3、代曹刿;代齐军;代词,指打仗取胜;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擂鼓

古今异义词

1、肉食鄙,未能远谋( )

2、小大之狱( )

3、虽不能察( )

4、必以情( )

5、忠之属也 ( )

6、牺牲玉帛( )

7、再而衰(   )

1、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品德低劣

2、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3、古义:即使;今义:虽然,转折关系的连词

4、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5、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6、古义:指猪、牛、羊等;今义: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7、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句式: “何以战”等于“以何战”,译作:您靠什么作战?

2、省略句式:“必以分人” 等于“必以(之)分人”。译作: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译作: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判断句式:夫战,勇气也。译作: 作战,靠的是勇气

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0、夫战,勇气也。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见识浅陋,不能作长远谋划。

3、您靠什么作战?

4、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5、小恩小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6、祭祀用的的牛、羊、丝织品,我不敢(向神)虚报,一定对神说实话。

7、小的信用,不能受到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给你的。

8、大大小小的案件,既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9、这是尽了职份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0、作战,靠的是勇气

1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击士兵们的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12、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理解性默写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

答案: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同时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法上: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详略得当;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

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四)、课堂练习:

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C)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D )

A、再而衰      再接再厉           B、弗敢加   变本加厉

C、三而竭       举一反三          D、问其故    无缘无故

4、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B)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5、下列句子加点的“于”同“战于长勺”中的“于”意思相同的是( B   )

A. 苛政猛于虎也B.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 余将告于莅事者

D.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肉食者谋之”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D)

A.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 辍耕之垄上C. 登轼而望之D.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五)中考链接

(2005年)广东省广州市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翁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词语理解。

⑴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

①遂逐齐师  ②公问其故 ③望其旗靡 ④公输盘诎

⑵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 B.克敌制胜

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 B.下不为例

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战,勇气也。

译文:

⑵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译文:

3.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在甲文段中,鲁国凭什么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乙文段中,是什么原因促使楚王最终放弃了攻打宋国的决定的?

1.⑴①于是 ②原故(原因) ③倒下 ④“诎”通“屈” ⑵①B ②B 2.⑴战斗,靠的是勇气(或:打仗,要靠勇气。) ⑵我知道您抵抗我的办法,但我不说(或:我知道您怎样对付我,可我不说)。 3.⑴鲁国依靠曹刿沉着、果断(正确)地指挥,最终获得战争胜利。 ⑵楚王知道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地抵御准备,攻打宋国是没有好结果的,于是放弃了进攻宋国的决定。

(2005年)广东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1至4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挑拨离间

B.①遂逐齐师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①望其旗靡 ②所向披靡

D.①忠之属也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

4.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

(2)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

1、2分 C

2、4分

(1)2分 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2)2分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3、2分 惧有伏焉

4、2分

(1)1分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分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2009年)阜新市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10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

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 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    (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 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         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一)1.(1)赐福、保佑。(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3)为什么。(4)对„„感到惊奇。(每小题0.5分,共2分。)

2.(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每小题2分,共4分。)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共2分。)

4. 语言 ;  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答出其中一个词语即可)(每空1分,共2分。)

(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

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5至10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何间焉(间:参与)        B.弗敢加也(加:虚夸或虚报)

C.神弗福也(福:保佑)        D.彼竭我盈(彼:彼此)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可以-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B.以塞忠谏之路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3.选出下列句子译文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失去宝玉和丝织品)

B.望其旗靡(看见他们的军旗破烂不堪)

C.小惠未徧(小恩小惠不能遍及老百姓)

D.夫战,勇气也(大丈夫打仗,是靠勇气的)

4.选出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翻译正确的一句。

A.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B.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按实情处理。

C.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D.大大小小的监狱,即使没有才能察看清楚,也一定凭感情办理。

5.选出对曹刿请见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A.曹刿的乡人想让他参与这件事。

B.高官厚禄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C.庄公请求他参战。

D.曹刿自己想参加这次大战,以谋取功名利禄。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均与“肉食者鄙”的“鄙”相照应。

B.本文第二段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

C.“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剪裁得当,作者详写战前曹、庄二人的对话,略写战斗的场面及战后的分析。   答案:1.D 2.C  3.C  4.A  5.B  6.D

(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

阅读下面《曹刿论战》选段,完成1-5题。(12分)

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2分)

(1)公与之乘( ) (2)公将驰之( )

(3)既克 ( ) (4) 望其旗靡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3.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2分)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2分)

5.阅读短文《用兵八法》,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4分)

用兵之法:高陵(山头)勿向(仰攻),背丘(高地)勿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勿从(追逐),锐卒勿攻,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勿食,归师勿遏(è 阻击),围师(包围敌方部队)必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勿迫(逼迫)。此用兵之法也。(选自《孙子今译》)

(1)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短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2分)

(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2分)

1.(共同)乘车;追击;战胜;倒下。(2分,答对两个得1分。)

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分,意思对即可。)

3.参考:公鼓之,鲁师士气已竭。(2分,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问回答。)

4. 不设统一答案。(2分,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各得1分。)

5.(4分)(1)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吻合。(2分,一点1分)

(2)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2分,意对即可。)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El:“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又何间焉  ▲    (2)公将鼓之  ▲

(3)遂逐齐师  ▲    (4)望其旗靡  ▲

2.补出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1)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4.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3分)

1.(I)参与  (2)击鼓进军  (3)追赶、追击  (4)倒下

2.(1)刿(曹刿)  (2)之(它)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4.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参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2、略

3、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2007年)山西省临汾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8~21题。(15分)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选白《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臣之妻私臣(    )    (4)今齐地方千里(    )

2.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泽为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翻泽:

(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分)

翻译:

3.【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

【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    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          ”。(4分)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甲】文巾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答:

(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2分)

答:

1.(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以及古今语言转换的能力。(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

3.故克之故逐之  设喻(类比)  王之蔽甚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表现手法的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每空1分)

4.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意思对即可。1分)  (2)略

(能联系邹忌劝说的方式,结合现代交际,谈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成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o(15分)

【甲】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选自《为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蜀之鄙有二僧(    )    (4) 贫者语于富者曰(    )

2.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翻译: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2分)

翻译:

3.【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           ”和“               ”。【乙】文中富者先后说了两次相同的话,但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同,第一次表达出的是    的态度;第二次表达出的是        的态度。(4分)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

答:

(2)【乙】文中贫者“自南海还”的成功带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答:

1.(非课改实验区)(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边境  (4)对„„说,告诉  (每空1分)

2.(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意思对即可,每句2分)

3.故克之  故逐之怀疑  否定、蔑视及嘲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知能力和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能力。(每空1分)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深人理解,以及联系生活、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意思对即可。1分)  (2)略

(能联系“贫者自南海还”的成功原因,谈自己的启发即可酌情给分。2分)

22.略

文言文译文

【甲】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乙】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2007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8分)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4.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1.(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

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2009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

一、 文言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7—19题。(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 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1、(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06年)昆明市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8~13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注]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

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同“遍”,遍及)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 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曰/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章,反映出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1.C 2.A 3.B 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或“衬托”)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5.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人和; ④得道(答出其中一点即可)6.开

放性题目。示例: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2007年)青海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题。(14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2分)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2分)

(1)战前:

(2)战中:

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3分)

7、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8、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1、⑴参与  ⑵鄙陋  ⑶丝织品  ⑷倒下

2.D

3.大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以实情判断。

4.语言描写  议论

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

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7、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

“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8、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作文五:《20《曹刿论战》》2000字

一、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        ,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            所作。

《左传》原名            亦称            是根据鲁史编写的            史书,保存

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词语

1.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2.古今异义词

(1)肉食者鄙   古义:今义: .

(2)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

(3)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4)小大之狱   古义:今义: .

(5)再而衰     古义:                  今义:                                  .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一鼓作气(               ) ..

4.一词多义

(1)伐: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3)师:①遂逐齐师 (     )       (4)安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5)属:①忠之属也 (      )      (6)从:①战则请从(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②民弗从也(   )

(7)故: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8)信:①必以信(    )

②公问其故(    )                 ②小信未孚(   )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      ③愿陛下亲之信之(    )

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④欲信大义于天下(    )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齐师伐我(      )   肉食者鄙(       ) 乃入见(      )  弗敢专也(        )    ......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可以一战 (       ).....

下视其辙(            )齐师败绩(      ) 公将驰之(      )登轼而望之(          ).....

遂逐齐师(     )既克(    )(     )一鼓作气(    )   再而衰(     )      .....

三而竭(    )彼竭我盈(               )难测也(            )望其旗靡(       ) ....

三、补出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

1.必以(     )分人        2.再(   )而(   )衰,三(   )而(    )竭

3.(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    )遂逐齐师。

四、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或曹

1 20  曹刿论战

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或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2.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是在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是在齐军之时。

五、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6.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六、问题理解:

(一)写作特点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

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曹刿战略思想和品质1.曹刿的“远谋”(主要战略思想)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

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2.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才能)?

3.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三)拓展类试题   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2.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

文章说理由)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

功劳。你的看法呢? (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你的理由)

作文六:《12曹刿论战》1200字

《曹刿论战》(九下)      编拟及校对  李琼珊 郭锦秀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   )所作。是一部(  )史书。 二、基础知识 1.重点词语

间    肉食者    鼓  加     小信未孚       5.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是,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利于反攻的时机            ,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 6.“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取信于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________. 8. 曹刿请见的原因______________.    四、问题探究

鄙    专   安    何以战   徧   狱

必以情    福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逐    察   牺牲    既克

作    盈      再      测       糜 2. 通假字:

小惠未徧    翻译: 3. 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一鼓作气,再而衰   古义:      今义: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   D 齐师.伐我          王师.北定中原日 三、理解填空 1.翻译下列句子;

(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3. 写出各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4.本文记述的是 ________之战,是历史上的战例,突出表现的是曹刿的运用的手段主要是        描写,而曹刿最重要的见识在于认识到                                 。

1.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本文在内容安排上,哪些写得详,哪些写得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3. 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中考链接

(一)请写出中外历史上一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二)【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曹刿论战》

1.  甲文选自(    ),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              )。乙文选自《左传》,作者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 2.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2) 窥.镜而自视 (3) 肉食者鄙. (4) 忠.

之属也 3. 翻译

(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   齐威王战胜于朝廷、鲁庄公取胜的共同原因是:

作文七:《18曹刿论战》4700字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

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3、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分角色朗读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小大之狱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参考答案: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

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

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六、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作文八:《《曹刿论战》》800字

时间 09.18 编号 070

主备人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教学

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弱鲁胜强齐的根本原因。 教学

重难点 赏析曹刿论战的精彩片段,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学生自主学习学案 课堂同

步导案

一、 自主学习

1、复习。

(1)检查背诵情况。

(2)课堂随机检查翻译。

2、选出下列句中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属予作文以记之

3、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讨论展示

1、翻译2—3段,整理下面重点词句含义。

战于长勺(句式:于:)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既克()

彼竭我盈()故逐之()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2)民弗从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4)又何间焉()

战则请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其乡人曰()(6)肉食者谋之()公问其故()公与之乘()

望其旗靡()登轼而望之()

3、虚词用法辨析。

其(1)其乡人()(2)下视其辙()

(3)公问其故()

之(1)小大之狱()(2)忠之属也()

(3)公将鼓之()(4)公将驰之()

4、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5、赏析第一段,分组探究下面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准备凭借哪些条件应战?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曹刿认为哪个条件是最关键的?

三、检测小结

1、用你所知道的名言证明曹刿认识的正确性。

2、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这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分别是: ①②

四、课后作业

1、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2、找出文中的两处照应。

3、搜集文中的成语。

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