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其它行业 > [《经济学读书笔记》109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30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109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3000字

时间:2019-10-30 09:29:2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经济学读书笔记》109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0101号)

读书笔记(申明:以下全部摘自书本)

(1)在重复博弈的角度,参与者对他们之中的“代理关系”或“代理人”的选择具有投票权。这样,在博

弈的第一阶段,参与者(比如,参与者A)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参与者B作为他的代理人。

(2)“权威的错位配置”:一个人如果在一个领域取得成功,从而拥有某种权威,他就可以在其他领域也拥有相应的权威。即一种权威没有被配置到恰当的位置。在一个分工和专业化日益细化的现代社会中,权威的错位配置一方面导致社会各个领域的资源都不能被高效利用,而是围绕某种权力低效集中,另一方面导致社会的各个阶层或领域之间无法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利益博弈,从而阻碍了一个

均衡、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3)“李约瑟之谜”: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但是为什么近代工业和科技革命却没有发

生在中国?

(4)“无知之幕”原则:即当所有人都不能预见未来事件时制定的规则才体现了“公平”。

(5)财富的权利界定(产权是也)影响产品市值,而产品市值又决定财富的价值。关于这一点的经验证据数之不尽:赃物卖价奇低,纠纷吓退潜在的房屋买主,战乱时期资产价格大幅度跳水。这些都

表明,清楚界定的权利并被有效执行,本身就是有价的。(周其仁)

(6)弗雪说:“收入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

(7)在任何情况下,价格管制都不能避免侵犯产权,特别是侵犯收益权和交易权。(周其仁)

(8)天下有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产权?答案是,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当一方完全自由地行使其产权,可能妨碍他方完全自由地行使产权。你买了房子,也买了音响,是可以在你的房子里放音响(行使产权也)。但是如果你妨碍了你的邻居在他房子里休息(也是行使产权),你的产权就不能不受到一些限制。Alchian有先见之明,他把产权定义为选择权的时候,加上了“由社会强制执行”的严格条件。是的,在鲁宾逊的荒岛上可以有绝对的产权。但是在那个地方,要产权何用?(周其仁)

(9)“产权残缺”:完整的产权权利束里有一部分被删除。

(10)“在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会受到惩罚的情况下,他们将会干出什么?如果明天清晨把12位高度文明的纽约公民和20位无任何防御能力的女人一起放逐到像皮特克恩一样荒僻的小岛上,将会发生什么?”人类学家这样问。隶属于英联邦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发生的事情,近来在英国引发了人们

对人性的深深思考......

(11)“法律界定权利”不能普遍供应,使法律制度的替代品占据着广袤的地域。农村里的血缘、家族、朋友、习俗、惯例、权力靠山、甚至武力,都具有“界定产权”、保障交易的功能。不同的是,这里通行的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特殊规则面前各各特殊”。“特殊规则”的含义是,一种行为究竟可以还是不可以(权利是也),永远没有普遍而一致的准则,要因人制宜、因事制宜来决定。“特殊规则”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成为大范围市场交易提供秩序。市场范围扩大了,费孝通先生当年定义的“陌生人”之间要发生经济来往,交易要变得集中和复杂,“特殊规则”就难以应付。好比一个十字路口,在交通流量小的情况下,“特殊规则”可能无伤大雅。等到人头汹涌之时,让年岁大的先走?让官大的先走?让体弱的先走?让妇女儿童先走?还是让着急的先走?各有各的道理,但统统都要乱套。此时要秩序和效率,非有一个简明而普遍性的规则不可。比如“先来先走”,或者“绿灯行,红

灯停”,路就通了。(周其仁)

(12)“国计民生”论宣称,凡涉及国计民生的,放任市场竞争就不可以,非行政专营或政府管制不

可......在地盘经济里吃香喝辣的一项机会成本,就是市场竞争能力和意识的丧失。

(周其仁)

(13)“法外活动(extralegalaction)”指的是“未经法律许可、不受法律规制的活动”。(周其仁)

(14)从起源的意义上,我们不妨大胆推断,人间所有的法律全部起源于“法外”。即大法学家说的“法

先于立法”。(周其仁)

(15)“基础设施式的权力(infrestructuralpower)”:渗入市民社会、并越来越依靠与市民社会之间

制度化的协商与谈判来行使的国家权力。

(16)英国人的拍卖,从高价位开叫;但是荷兰式拍卖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低价叫起。

(17)产权界定长一寸,农民收入增数成,市场容量扩一圈。

(18)有人听到“土地流转”就紧张,以为“富者田连阡佰,贫者无立锥之地”将卷土重来。他们忘了当代的一项基本现实:没有立锥之地的城市工商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富者,而不是贫者。何况,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时候获得一笔“让度产权的收益”,对另谋高就的农民也不无小补。有人诘问:要是农民为了一时之急需卖了土地,他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别人会比农民本人更加关心他的“长远利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允许农户拥有土地的转让权,会比现在的体制——有人以“集体”的名义贱卖土地,然后将贱卖所得的很小一部分给农户——还要缺乏“保障”。不知道读者怎样想,

我以为这两点都是鬼话。

(19)费舍尔:人的活动参与的世界,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由事件组成的”。

(20)1994年,杨小凯在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大胆预测,如果中国在农地转手交易方面象日本明治维新

那样大肆革新,来年的农业总产出可望提高30%!

(21)从经济学角度看,文明具有下述两个性质:(1)它认为合作比不合作要好;(2)它从多次

博弈的结果来计算成本和收益(盛洪,1993)。

(22)文明就是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过去用武力解决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文明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

间的和谐。所以庞朴先生所言“文明不冲突”(庞朴,1994),确是不谬。

(23)文明是一群人之间多次互动(博弈)的结果,遵从文明的规范往往不是出于一次、两次的互动

的成本-收益分析,而是出于习惯。

(24)当两种不同的文明相遇时,对一文明实体有益的文明规范却有可能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在更多的场合中,一文明的规范并不真正对另一文明实体有害,只是由于不同,习惯于遵从一种规范的人会自然地抵制另一种文明规范。于是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首先是规则上的冲突,而不是个别的利益冲突。前者的强烈程度往往比后者大得多。这是因为一文明的规范既然是从一人群中通过长期互动生成的,它必然具有导致该人群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值。对一文明规范的捍卫,就是对该文明实体(或曰民族或社会)整体福利的捍卫。这样,文明在它覆盖下的人群中带来和谐,却在它之外

导致更大的冲突。

(25)文明越是高级,就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更为激烈的规则之间的冲突,其形成的过程的次数也就越多、时间也就越长,就越有可能在形成过程中夭折。换句话说,越是高级文明,越会在其形成过程中遇到使得多次博弈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策略无法生效的损害或灾难,其出现就越

是偶然。

(26)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用博弈论的语言说,就是接受西方人的游戏规则。在西方人的诸种规则中,中国人最为看重的、或者说不得不最为看重的恐怕就是“武器先进者胜”。

(27)根据奥尔森的理论,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更有动力去影响政府实行有利于自己的政策,这种政

策多表现为限制自由进入这一利益集团所占据的产业领域(Olson,1971)。

(28)一种文明的规则对另一种文明规则的碰撞,会导致空前惨烈的武力对抗。

(30)柏拉图说:在所有的动物中,人如果受到良好的教养,具备优良的品质,就可以变得最高尚,

最有教养;反之,他就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最粗野的。

(32)交换需要满足杰文斯称之为的“双重的吻合”:在物物交换体系中,一个想要购买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出售这种产品并且需要潜在的买者拥有的某种货物。类似地,一个想要出售某种东西的人必须找到这样一个人,他同时需要这种产品并拥有某种潜在的卖者需要的东西。

(33)如果他所说的话有错的地方,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对的地方,他可以指望最终看到被人接

受,只要他活得足够的长。(科斯,1991)

(35)罗尔斯:“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生存,又有什么价值?”

(36)制度:政府和作为一个博弈者-----公众之间的博弈均衡

(Frohlich,Oppenheimer,andYoung1971;Sugden,1986;Riker,1990;AainsworthandSened,1993)。

(37)即使是同类的行为主体,由于他们在资源、权利以及其他禀赋等拥有关系上的不对称,就会使得他们在博弈中的策略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博弈最终的某个均衡结果,很可能就源自于这种行

为人策略上的差异性(OsborneandRubenstein,1990)。

(38)"对称混合策略均衡":它指所有行为人都使用同样的混合策略,而且这种混合策略使得在均衡中所有行为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不供给之间无差异。这是由于行为人之间存在着不完全信息所致。给定博弈中的这种无差异,每个行为觉得还是采用其他行为人都采用的这种策略为好。对称混合均衡的一个令人关注的特点是每个人都使用相同策略,同时他也相信其他的行为人也都使用这种

策略。

(39)契约:A.建立产权的规则(规则)B.对侵犯产权行为实施惩罚(保障)C.相应的税收制度,并且通过这种税收制度使得每个行为人都为促进和维护这个产权制度做出各自的贡献(税收)。

(40)“完美贝叶斯均衡”(perfectBayesian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概念。它表示在博弈中参与者的行动有先有后,后行者可观察并预测到先行者可能采取的几种行动,但并不知道先行者选择某种行动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而先行者也知道后行者可能要采取的几种对应行为,却也不清楚其行动的具体原因。因此,先行者想给后行者一种信息,并促使后行者采取的行动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而后行者却想从先行者行动中去伪寻真,找到其行动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

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42)“可选择性的激励”(selectiveincentive):集体行动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奥尔森,1994)

(43)从博弈论的视觉看,一项新制度的建立,本质上就是政府、维护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和用新的

制度挑战旧制度的行为人阶层之间的博弈实现均衡的过程。

(44)“诺思饽论”另解:在不完全信息(inpleteinformation)的博弈中,政府对行为人产权的赋予与实施是不可能绝对清晰而准确无误的,由于对行为人实际行动、偏好以及其他方面判断存在着

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就有可能赋予了本来不该赋予的无效产权制度。

(45)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张小济和胡江云,1999)。这就是

说,我国GDP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往往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的年份。

(46)我国进口、消费和投资对出口的弹性分别为0.86、0.47和0.63。(林毅夫、李永军)

(47)在一个重复的代理模型中,最优契约的效率可以被改进如果不存在贴现率的话,它甚至有可能达到首选最优。(Thomas,Worrall,1990)即,如果把博弈是可以重复的并且贴现率很低的话,“囚犯

困境”可以产生有效的解。

(48)"递归模型":将整个过程当成一个前后联系的整体,后面的“定价”以前面的基础为参考。而在“自

然状态”下,超过的量就为绩效,而差额的量就为欠绩。相似于“马尔可夫过程的模型”

(49)“线性契约函数”(或称线性契约):代理人与委托方之间事先协约出一个激励性的合作模型,

即根据代理人的业绩而确定其收益,乃提成制;而“半线性契约”就是底薪加提成制。

(50)"RBC":即真是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

(52)“妥协法则”:再劳动力供需市场中,非均衡发生时,厂商和工人间会相互妥协,以确定实际雇佣水平。假如存在着过度的供给,厂商的实际雇佣数量会超过他所希望的雇佣数量。另一方面,假如存在着过度的需求,工人提供的劳动数量也会超过他们所希望提供的数量。这种相互妥协的原因

也许是在于制度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53)“政策的时间一致性理论”:政府的政策不仅应该在事前制定时是最优的,而且应该在事后执行时也是最优的,如果政府不能前后一致,那么理性的老百姓预期到政府的失信行为,就会导致政策无效。简单地说,就是政策应该让老百姓形成稳定的预期,不能仅仅考虑事前效率或者事后效率。(基

德兰德和普雷思科特)

(54)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在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的条件下,多数规则可以保证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多峰偏好则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而在所有投票者

中,只要有一人的偏好呈多峰形,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便可能出现循环现象。

(55)互投赞成票是在投票者之间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或提案所进行的投票交易。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或提案同时交付投票者表决时,互投赞成票的投票交易就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两项本来在分别投票下肯定不会获得通过的提案,便可能双双获得通过。投票交易一方面会造成资

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在促成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实现方面发挥作用。

(56)"理性模型":集体决策体被描述为通过追求集体福利最大化而获得经济效率。

(Murdoch,etal.,1991)即,制度演进的方向是增加社会经济总剩余。

(NorthandThomas,1973;NorthandWeingast,1989)也就是首先由拉坦和速水佑次郎提出的效率假设的具体形式之一的诱导性制度变迁假说。(RuttanandHayami,1984)但是效率假设没有考虑制度变迁制度背后的政治过程。(North,1990;Hayami,1997)然而,如果我们考虑政治过程,制度变迁

是否还有效率呢?

(57)"政治模型":个体从自己的偏好出发,通过一个政治过程决定集体行动,因而往往无法达到经

济效率。(Murdoch,etal.,1991)

(58)如果公共支出水平和中位投票者的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公共选择采用的是多数原则,即政治模型成立。如果公共支出水平与国家(或社会团体)的总收入相关联,那么就可以认为理性

模型被采用。(Murdoch,etal.,1991)

(59)如果一种要素的相对稀奇程度增加,其所有权就应当更加个人化。(NorthandThomas,1973)

(60)土地调整越多意味着土地所有的个人化程度越低,从而降低了家庭对其土地进行投资的激励。其结果是,长期的动态效率受到损害(CarterandYao,1999;Li,Rozelle,andBrandt,1998),这就是所谓

的农地稳定性效应(FderandOnchan,1987;Besley,1995)。

(61)中国农村的政治决策是行政命令与群众参与的混合体(OiandRozelle,2000)。在经济上,村集体仍然控制着很大一部分的村庄资源,并为村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村庄政权与村庄经济的结合产生了被Oi(1995)称为“地方国家社团主义”(localstatecorporatism)的现象,意为村庄的运作如同企业运作一般。在政治上,党在村庄中依然十分活跃,并且,党对共同富裕的强调加强了正在复苏的传统价值观念(Friedman,PickwiczandSelden,forthing)。其结果是,中国农村的政治中权威的作用依然很重要。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村民选举逐渐推广。选举至少从理论上赋予了村民们选择本村村委会的权利。在现实中,一些例表明,选举所产生的村委员会对村庄中党的优势地位构成了重大挑战(Liu,etal)。因此,中国农村政治是一个权威控制体系与草根民主的混合体。在某种程度上,前者有利于(但并不必然导致)集体决策的理性模型的实现;后者有利于(同

样,并非必然导致)政治模型的实现。

(62)A.在一定条件下,商品交换会形成稳定的均衡市场,而商品交换的一般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的交换结果判断。B.个人主观的商品价值判断通过商品交换形成一个客观和统一的商品价值判断。C.重复交易的预期会使一般交换结果成为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因此,商品价格是由经济主体自由的商

品交换形成的。

(63)交换价格理论:A.“劳动价值论”:平均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劳动凝集价值,价值转换成以金钱为尺度的价格;B.“一般均衡理论”:边际分析方法(新古典经济理论),其理论

基础是效率价格。

(64)瓦尔拉斯拍卖: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交易者之上,还有一个拍卖者,这个拍卖者不断促使交易者

之间的博弈,最后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65)通过消费者之间完全竞争的交换互动,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最终会达到核心(PARETO最优)配置。随着经济中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趋于无穷大时,经济的核心会趋于竞争的一般均衡(Anderson,1986,1992;Aumann,1964;Bewley,1973;Brown和Abraham,1974;Debreu和

Scarf,1963;Dierker,1975;Hildenbrand,1974)。

(66)"市场":市场里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换关系,交换的内容包括交换价格与交

易数量。市场里的人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各自掌握了一定的秉赋之后,才去进行交换。他们在一起协商和讨价还价,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达成交易。而且,处在这个市场中的人,在这个市场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交易对象,来改进其现在的交易状态。在形成这样一种人群划分之后,就

产生了一个一个的市场。

(67)如果出现像杨小凯所讲的那种专业化经济,或者说出现报酬递增的技术,那么商品交换之后出现的稳定的生产组织或产业组织,就是垄断的。如果这种垄断发生,就可以看出来,整个经济就是一体化的。所以这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出现垄断组织的经济才叫做市场经济;如果经济中很多行业中都出现垄断了,那么这种市场经济就是更高层次上的市场经济。所以这就跟微观经济学里所讲的,非得要每个厂商都非常非常小、在整个经济中都微不足道的交换关系,才是一个有效率的市场

完全不一样。

(68)"商品的交换价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如果交易是一次性的,就会出现上面所讲的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一致,从而买卖之后消费者会感到不公平、财富被剥夺的情况。但如果交易是重复进行的,这个时候由于对市场上重复交易的预期,人们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跨时期复制的交换关系。在这种多期进行的商品交换关系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不相等的情况就会被剔除掉。这是因为,如果在交易中这种情况发生了,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买卖是不公平的,在同一个市场当中,交易者此时会把当前的交易推迟到以后进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帕累托最优的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关系比一次性交换所形成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关系要好。所以在预期有很多期的重复交易的经济中,交换价格与社会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最终交换的结果,就是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如果某一天交易者发现买不到或卖不出去他所想买或卖的东西,那么新的自由交换互动关系就出现了,从而形成新的

市场、新的交换关系并形成新的均衡价格。

(69)天则研讨论会论证的逻辑次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次序是不同的:A.新古典的逻辑次序,可以概括为从商品价格出发,到一般均衡,再到帕累托最优。(逻辑顺序:商品价格---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和交换价格---PARETO最优的交换结果)B.天则研讨会的逻辑次序恰好相反,是先形成交换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后在通过交易互动向一般均衡状态转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逻辑顺序:消费者的商品交换互动---商品交换的最终[PARETO最优]结果和市场结构[秩序]的形成

---一般均衡的交换结果---商品价格体系形成[完备市场制度形成])

(70)市场的大小不是由交易量(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主体的多少(向量)决定的,同时也

受制于主体人把持社会物品的数量及其相异程度。

(71)经济的任何一个可行交换结果都可以决定经济的市场结构,并使该可行交换结果成为这些有限

市场的可行交换结果的一个组合。

(72)“交换互动”:消费者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与其他消费者进行协商,以便把自己初始持有的商品向量中边际效用低的商品转换成边际效用高的商品,并且在协商过程中,如果消费者认为与另外的消费者进行协商会获得更有利的交换机会,那么,该消费者会随时更换他的协商对手。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换互动中,可以自由更换协商和交易对手的行为就称为自由竞争行为。这种更换自己协商和

交易对手的权力先于市场而存在。

(73)“均衡市场”:指那些所得出的交换结果不被任何其他市场阻碍的市场,也就是不会被其他市场替代的市场。因此,一个交换经济一旦形成均衡的市场结构,那么它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

(74)只要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满足一定的条件,即消费效用函数是连续递增的拟凹函数,

则消费者之间自由竞争的交换互动自然而然地会形成稳定的市场。

(75)商品交换关系是决定市场存在与否的关键,而商品的交换关系又主要由商品的交易量和交换比

率(价格)来刻画。

(76)在PARETO最优的消费配置点,经济中所有消费者的商品价值均相等。

(77)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当消费者持有一定的商品向量时,他对自己所持有的商品会有一个主观价值判断,当经济中消费者之间对商品的价值判断出现差异时,在经济中就会有商品交换发生,如果

商品交换终止于PARETO最优的配置,则意味着商品交换的作用使经济中的消费者个人的商品主观价值趋同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商品价值,而这个社会共同的商品价值是消费者个人无法改变的,它是所有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互动而形成的。因此,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它是客观的,不以消费者的个人意志和行为改变而改变,然而它又是经济中所有消费者个人主观意识(个人商品价值判断)的综

合体现。

(78)一个“完备市场”是指一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在一般市场的基础上存在商品的一个市场价格体系(一般均衡价格),消费者在该商品价格体系下,通过在自己的预算约束范围内追求自身消费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商品交换,他无需与其他消费者进行讨价还价式的交换互动来确定商品交换对手、交换比率和交换数量。因为在该价格体系下,消费者通过传统微观经济学的交换决策所确定的商品购买总量恰好等于商品销售总量,在交换过程中消费者完全是一个价格接收者。因此,要说明市场怎样演进成一个完备的市场,只需说明消费者怎样从一个价格制定者演化成一个价格接

收者,商品的市场价格体系是怎样形成即可。

(79)交换经济中的交换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的,并且重复交易的次数充分大,那么在一次性交易所建立的稳定商品交换关系中,认为交换对自己不公平的消费者会把自己的第一次商品交易延迟到第二次交易,与其它消费者建立一种对每位消费者都有利的新型的商品交换关系,即市场,从而使第一次交易中不公平的商品交换关系无法形成,因此在预期重复交易的经济中,消费者通过自由竞

争的交换互动确立的每次交易,会使每位消费者都感到商品交换结果是公正的。

(80)公平和效率两者都内生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

效率的关系》,林毅夫、刘培林)

(81)任何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而市场竞争的某个具体的帕累托最优的结果未必在规范的意义上就是最合意的;而合意的福利分配格局,必须通过人际之间的

禀赋转移才能够达到(VARIAN,1992)。

(82)低收入国家的农民之所以贫困,往往是缺乏打破旧的均衡的新技术以及国家政策错误所致,而

不应归因于天灾、农民的本性或者其他的原因(舒尔茨)。

(83)如果传统农业部门中市场机制都能够有效运转,那么,在没有认为扭曲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

不断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和农民的收入就会不断增长。

(84)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这种要素禀赋结构下,应该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

术,以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RANISANDFEI,1961)

(85)“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会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期,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会逐渐缩小”。这

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86)“自生能力”:在自由、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一个正常管理的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不能获得社会可接受的预期利润率,这样的企业是不会有人为之进行投资的;或是,投资后也不能继续经

营下去,除了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外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存在的(LIN,1999)。

(87)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A.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能使劳动者获得最充分的就业机会、分享经济发展的果实。而且,按比较优势战略发展经济,可以最快地积累资本,使要素禀赋结构由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短缺的状况,逐渐改变为劳动力相对短缺、资本相对丰富的状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原来属于低收入阶层的劳动者的收入也会随着资本的积累、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劳动边际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收入分配的情形也就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趋于平等。B.反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赶超战略而优先发展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密集使用资本的技术结构,那么,由于优先发展的资本密集部门并不能创造多少就业机会,绝大多数劳动力只能滞留在劳动边际生长率低下的传统部门就业,工资水平难于提高;同时,政府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必须扭曲各种价格信号,用行政力量配置资源。其结果必然是寻租行为盛行、经济效率低下。少数受到保护的资本家可以聚集大量的财富,

而多少劳动者的收入情形则难于改善,最终使收入分配的情形日益恶化。(林毅夫等,1999;)具体而言,违背比较优势,走赶超的发展道路,会在四个方面人为地恶化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人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地区差距扩大;社会腐败行为获得了制度的温床;经济缺乏效率致使可用以对

丧失劳动能力群体转移支付的资源量小于潜在水平。

(88)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大致有三类:其一,先天或事故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群;其二,因为年龄小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儿童,以及因为年龄大而自然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人员;第三,大量

有劳动能力而经济地区低下的人群。(林毅夫)

(89)技术选择指数(TCI):一个经济体在顺应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其制造业最优的资本投入量和劳动投入量最优结构,内生决定于整个经济体的资本禀赋量和劳动禀赋量结构。亦即,一个经济体的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水平,是该经济体当中资本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函数。(林毅夫)从此可以得出一个显然成立的原理是,资本相对丰富的经济体当中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密集度,高于资本相对稀缺的经济体的水平。换言之,资本/劳动禀赋比例越高的经济,其制造业的最优资本/劳动投入

量之比也越高。

作文二:《经济学读书笔记》3100字

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 读书笔记

ACCA  2015050380 张妤思

这次我读的经济法专著是《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作者徐孟洲 王利明,出版社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为2010年03月。

这本书一共有三编:经济法总论、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一共有十五章、400多页的内容。每一章后面都有几个案例分析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本章内容。因此,想针对每一部分摘录一些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宏观调控篇

我国主要的宏观调控管理部门有: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宏观调控法主要也是对金融、财政、规划、产业政策等进行导向、规范与保障。其中宏观调控还有综合协调制度。

首先从规划和产业政策法律制度来看。本书所指的规划仅限于国家规划,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规划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检查和监督等个环节上。包括规划实体法律制度、规划程序法律制度、规划法律责任制度三部分。其中想重点谈一下规划程序法律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主持编制。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由国家规划职能机关负责。而规划的审批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中央规划由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批,地方规划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审批。对规划权限审批的法律规定,是确保规划严肃性、规范性。规划的实施是整个规划法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规划的实施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为经济和法律为主的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规划体制也不断改革和完善,规划的实施主要采用法定经济手段调控,包括信息、政策引导和合同制约等方式。我国规划监察机关主要是:各级权力机关、各级行政机关、职能部门等等。总整个规划法程序来看,十分严格谨慎。而规范的实施也在逐步与时俱进, 适应我国的现有国情。

接下来再看看产业政策和产业政策法。产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其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相应指定的发展、限制产业的目标和保障实现这些目标的各项政策组成的体系。在本书中将产业政策实体法律制度分为产业结构政策法、产业组织政策法、产业技术政策法、产业布局政策法和其他产业政策实体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4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其中,规划中12项约束性指标标明“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十二五规划在形式上是法律赋予政府的行政规划职能的体现,在内容上是方针、政策、目标和措施的总和。

国家财政处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核心地位,因此,财政调控机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财政

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法总则、预算法、税法、财政转移支付法、国有资产管理法、财政监督法。预算法也包括预算管理的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与监督。

在所有的宏观调控法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税收法律制度。近年来各种有关税收的新政策出台也使税法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税收也有不同的类型,可以按照征税对象的性质特点不同划分,按照最终归宿划分,计税标准划分……我国的税法体系也包括两个部分,实体税法和程序税法。本书重点讲述了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法和其他税收实体法。颇为有趣的是,我发现在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部分的内容,和自己的专业——会计有所重叠的地方。例如在准予扣除的科目中有成本、费用、损失等。在资产的税务处理方面,也涉及到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等。关于个人所得税部分本书也讲述了关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概念,以及税率应缴税额的计算还有个人所得税的减免、申报与缴纳制度。这些概念使我对个人所得税的理解更加深刻。关于增值税的部分,也了解到原来增值税要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分别实行不同的税率和纳税方式。在增值税部分,也介绍了关于进出口退税的有关标准。如现行的出口退税率根据货物的不同也分为了五个档次。在这一税收法律制度部分,我也了解

到了其他的一些税法。例如消费税法、营业税法、关税法和财产税法等等。本书都从纳税人、税率等税法的一些基本因素方面详细介绍了这些法律。从而我得知了税收和税法的复杂性。当然我国也在不断地改革,在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方面今年都有重大改革。因此我们学习税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在金融调控法律制度部分,首先了解到了金融调控的概念——中央银行按照法律,通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等手段实现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法》是金融调控法的核心。在这部分的阅读中,我也发现了和我们课堂上学习的经济知识有所重叠。如,货币政策中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在本法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保障制度。如存款准备金制度、基准利率制度、再贴现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实施都需要我们结合宏观经济学来理解。从而也实现了学科上的互通和共融。

市场规制法篇

市场规制法体系:生产经营法、市场竞争法、市场监管法。其中生产经营法分为: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商标法、计量法和标准化法、经济合同法、产业经营规制法、国有资

经营规则法。

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自1993年9月1日起施行。

其中最重要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监督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产品质量责任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是指依据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经过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形式,证明产品符合相应标准和技术要求的制度。缺陷产品召回指缺陷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进口商在得知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可能引发消费者健康、安全问题的缺陷时,依法向职能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设法从市场上、消费者手中收回缺陷产品,并进行免费修理或更换。

价格法是为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规。包括经营者的价格行为、政府的定价行为、价格监督检查等内容。 经营者定价原则: 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价格监督检查是价格主管部门、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对违反价格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

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审理与处置等活动的总称。价格的监督检查是价格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加强这一环节的工作对于价格法律、法规的贯彻与执行有重大意义。

反垄断法,是一部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中国反垄断法平等地适用于市场主体即经营者。任何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都要遵守反垄断法的规定;对违反规定,实施垄断行为的,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学习经济法之前,经济法律给我的印象往往是比较实质性的意义,比如哪些经济行为或事情可为或不可为,哪些行为或者事情符合规定,哪些行为或者事情会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通过学习我明确了曾经模糊不清的经济法的印象,经济法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是研究经济法所立足的社会基础关系,在当下,这个基础关系就是市场经济关系。所以,研究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从分析市场经济的属性开始。重新建立了经济法的概念,全面认识了经济法的功能。

作文三:《读书笔记(经济学)》1200字

有人很迷信技术,觉得手段越先进越好,其实,这是误解。技术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经济效率,也就是利润最大。技术只是实物形式的效率,和利润是两回事,利润是货币形式的效率。

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你的目标一定要高,这是个理论值,实际上,最后得到的,一定会差得多,所以,理想一定要高远,否则将一事无成。

出家人有没有欲望?有!比如成仙,这欲望比我们俗人的欲望还要大。《西游记》唐僧师徒中,谁的欲望最大?不是猪八戒,猪八戒不过是好色,想娶个漂亮老婆,贪点小财。欲望最大的是看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唐僧,他的目标是成佛。猪八戒的欲望与其师傅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

“皮洛士的胜利”,在经济上引申为成本太高而收益太少。

“稀缺”二字,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稀有的,另一个是紧缺的。在经济学里,稀缺被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是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的

一个物品可以成为商品出售,首先是因为它是稀缺的,并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例如阳光和空气,人人都需要,但因为太多了,所以不会成为商品。但是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所以淡水的价格从原来的免费供应,到现在也开始涨价。当一个商品变的稀缺的时候,它就开始变贵了

我们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

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

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按照通行的经济学规则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总额等于市场上所有物品的价格总和除以货币流动速度,当货币总额增多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高涨。这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居民信心,吸引了资本的介入,使货币增加

稀缺性的概念在经济理论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瓦尔拉给“社会财富”下定义时说:“所谓社会财富,我指的是所有稀缺的东西,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这里无论指何者都无关紧要),也就是说,它一方面对我们有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供给我们使用的数量却是有限的。”

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

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要点:

1.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2.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作文四:《经济学读书笔记5》2000字

关于上次您说我阅读方法不对,导致阅读过慢,我这周作了调整,发现您的批评是对的,很多时候我经常浪费了大量时间纠结于自己有限理解范围内的不明之处,这周我加快了对计量经济学的阅读,古扎拉蒂的上册已基本看完,看到后面也对前面很多不理解的地方,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地方,但同时新的问题也是存在的。比如上周我对α值和p值的区别一直不理解,现在我知道α值是研究者根据特定的应用而选择的一个显著水平标准,而这往往是存在任意成分的(这两个你的理解有问题,a值是一个显著性水平,并不是是任意选择的,而需要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选取,p值是代表接收原假设的概率),因此p值就更加可靠了,p是通过t分布表计算出来的值,这是需要我们的模型中的t统计量的,因此更加没有任意性,是实际的显著水平。还有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区别,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相关分析考察的是没有因果关系的统计依赖关系,而回归分析考察的是一种存在因果关系的统计依赖关系,比如我的收入和你的消费,这俩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存在因果关系,故不能做回归分析,而我的收入和我的消费之间则可能存在回归分析。同时有相关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因果关系,但有因果关系的一定都有相关分析。至于为什么经典回归模型要提出那些假设,这是由于经典回归模型的技术路线所决定的,一个是通过样本回归函数来估计总体回归函数,另外一个是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和ML最大似然法,如果不存在这些假设,那么我们无法使用这俩个方法来做回归,而并不是因为这些假设是我们模型所需要的,如果我们采用其它技术来处理这个模型,那么这些假设就不一定成立。

而违背基本假设问题的处理则构成了单方程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主要内容,在如何解决回归元相关,异方差性,自相关等问题中,在许多检验这些问题的程序中,经济学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假设,我对为何要做这些假设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不是片面的去批判和否定这些假设。以前一直认为很多实际情况完全不满足这些假设,那我们这样有什么意义,现在我知道,任何一种理论方法在它提出的时候都要尽量简单化,只有给出很多假设,在最初的时候,这种理论模型才能建立起来,关键是我们要抓住本质的东西,而后随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提高,我们就可以逐步放宽这些假设,从而使理论更加完善,因此我也对易老师批评我错误理解高老师那本书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高鸿业老师那本书是抓住了经济现状本质的问题。也了解到我们研究生做论文,先探究某个经济学理论研究到哪一步了,其实也就是探究他是在什么前提假设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要继续进行研究,就要尝试突破他的假设,这样如果能够进行,那就是创新。

再者易老师您问我为什么说:“传统的厂商理论认为厂商规模大小无关”,哪里有这个前提,书中的关于企业的本质和边界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在传统的新古典理论中,厂商组织的规模大小无关紧要,其特征由所生产产品的特征加以刻画。”(你认真去看看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可能是学生有点张冠李戴,把传统厂商理论和传统新古典理论给混淆了。

在盛威同学上周的笔记中提到了“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数学化,经济学越来越像高深的数学推导。对于这一发展形式,有些人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我也有自己的感触,是哪些人在提出抨击呢,就我现在了解的,詹姆斯·托宾和弗里德曼似乎都对这个现象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托宾强调的是宏观经济学方面,托宾认为行为代表人最优化产生“宏观经济”的行为方程,依赖于较强形式的“微观基础”是一种方法论上的错误,并且牺牲了太多宏观经济学的本质,把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的最优化归并为单个行为人的解决方案,他认为这样已经使宏观经济学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也不能说完全错误,现在的高级宏观经济学或者主流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均有一个代表性经济人模型,回归到代表性经济主体的效用最大化为基础,你们要记住没有完美的理论)。而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学越来越成为数学的不可思议的分支,不再处理经济学问题了,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和退化是真实的,但分析工具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想说我不能单纯的因为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里含有大量数学公式推导或者

他批判凯恩斯的理论缺乏一些微观基础,而认为他说这话有点自相矛盾,那是因为我对经济学中到底什么才是朝数学方向发展的范式完全不清楚。而这俩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学发展方向的批判,我是否应该赞同或者说相信他们的说法呢,因为介于宏观经济学目前难以达成的众多共识,或许也有伟大的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另外关于为什么微观经济学看起来共识颇多,我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弗里德曼认为这是因为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中不存在凯恩斯革命,至于为什么不存在凯恩斯革命,我是否可以认为,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学和政府和政治拥有更多的挂钩,因为凯恩斯革命的原因就是失业和经济周期的问题成为了主要的政治问题。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其一是宏观经济学更加强调规范分析,包含有价值判断,比如是对付通货膨胀优先还是对付失业优先;其二是微观经济学能够实验,宏观经济学无法实验;其三是宏观加总问题失去了多样性与异质性,同时也就失去了分析的精确性!

作文五:《经济学读书笔记》1300字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沈珊   W0762105

在生活中,我们无处不见的是垄断的现象,且不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石油这样的大企业,单说北大内部就有很多的垄断现象。理教的小卖部为什么鸡腿汉堡要卖到4块五,而在外面的商店只要三块五呢?北大里面的水果摊水果的价格为什么比外面就要贵很多呢?一个桔子在北大要卖8毛钱,在外面只要5毛钱,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是在北大,有大量的买者,可是只有少量的卖者,就是因为有垄断。

为什么会有垄断?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里说道,垄断产生的基本原因是进入壁垒,而进入壁垒又有三个原因:第一,关键资源由单个企业所拥有;第二,政府给予单个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权利;第三,生产成本使单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北大内部的垄断现象大概可以归结于第二个原因,当然在北大开店的权利并不是政府给的,而是学校给的,正是因为别的小摊小贩是没有权利随便在北大内部开店的,有了进入北大市场的壁垒,北大内部就容易有垄断的现象。

但是还有另外一些现象,看看相机市场,相机确实有很多厂商在生产,但是占据这个相机市场大部分的只是几个厂家,如佳能和索尼。其他很多市场也是如此,手机市场很大份额也是被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索爱占据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垄断,毕竟品牌不同,就不能说是同质产品了,就更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为什么会有这些垄断现象呢?我不想从《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所讲的原因说起,我想提出另一个原因,我认为垄断是竞争的一种结果。

周老师在课上说过竞争是无处不在,无法避免。红尘俗世,莫不竞争,竞争优势,莫不垄断。在这个竞争的社会,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人们总是想要卖些其他人很难模仿的东西,也就是想要走向垄断。当然并不是所有别人难以模仿的东西都是好卖的,总也会有些不怎么好卖的东西,于是垄断者就有大有小。譬如说微软就是一个大的垄断者,而像西门鸡翅,尽管它也有着别人很难

模仿的厨艺,但是毕竟市场还是比较小,替代的产品也比较多,就是一个小的垄断者。

我们现在说某人垄断了某个行业,一般的意义就是说他卖的同类产品,其质量要比对手的好,独占了这种质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售卖,而同时要买的人多,其他对手就赚得少了,甚至会产生倒闭,这就是竞争的结果。你去中关村买相机,为什么更多的人是选择佳能和索尼这样的相机品牌,而不是别的听都没听过的牌子呢,就是因为质量的差异,性价比的差异。

当然如果你想要得到并且维持这个垄断地位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在这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永远都会有很多潜在对手伺机进入这个市场,与原来的垄断者逐鹿中原。所以你如果想在一个行业里得到并维持垄断地位,就必须不断争取得到某种最多人要想的产品的垄断。你想要最大化得赚消费者的盈余,就一定会有价格歧视,但为了在自由市场中实行价格歧视,所以你就必须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从而得到消费者的支持——消费者愿为之付出。

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存在竞争,才迫使人们寻找一条不寻常的路,而正是因为不寻常,才开始有了垄断,为了维持这个垄断的地位,又要更花心思地使自己的产品更加的不寻常,而一路走到底,一路笑到底的那个一定是一个大的垄断者,所以我觉得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作文六:《经济学读书笔记4》4500字

首先关于希克斯和斯勒茨基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前学习高鸿业老师那本书的时候,由于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商品需求的两方面变化,一种就是替代效应,一种就是收入效应。这个学期,经过更进一步的阅读,对这俩个效应的由来也有了些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之一是研究价格变化与消费者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这属于价格变化对消费者的配置效应。并且我们不是因为知道了这俩个效应,才发现了类似于吉芬物品的特殊现象,而正是由于经济学家发现了吉芬物品这种现象,才引致我们去发现了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般的需求理论中,关于消费者,我们往往假定他拥有的仅仅是货币,这样当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于这种商品的需求就会下降,但是有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生产这种商品的消费者,那么由于这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你可能会消费更多这种商品,区别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就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

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我就不说了,首先是俄国经济学家斯勒茨基的几何方法,这个方法相比希克斯的方法更早提出,在分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方面,斯勒茨基认为实际收入不变 , 是指原有的商品组合不变 , 即消费者在价格变动后刚好能够买原来的商品组合。因此首先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剔除收入效应的方法是:假如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同时调整货币收入使购买力保持不变;第二步,对购买力进行调整,同时使相对价格保持不变。

这里,学生借用一个图来说明,图中AB , I 1 与E 1 分别表示价格变化前的预算约束线、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最初的最优选择组合,当商品1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由OX’ 1增加为OX’’’1 ,这里我们为了得到替代效应,要使实际收入不变,则使AB绕E 1 转动到CD,其中CD与AB’平行,这里我们要注意AB和CD代表的货币收入不同,只是拥有

相同相对价格。同时,原消费束(X’ 1,X’ 2) 还在CD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变,。但此时消费者在原有购买力基础上的最优选择不是在原来的E 1 点, 而是在I 2 上的E 0 点。因此,图中对商品1购买量的增加X’ 1 X0 1是替代效应。。之后将CD 曲线平移至A B’ 的位置, 表示价格不变而收入水平发生了变化, 由此带来的最优购买组合中, 商品1 的购买量增加了X0 1 X’’’ 1, 这被认为是收入效应。

再者,关于希克斯的几何方法,这是希克斯1939年提出来的,在分离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面 , 希克斯认为实际收入不变,指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 , 即消费者可以维持原的满足程度 ,保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这里我借用下图来说明: 。

在希克斯认为的实际收入不变的前提下,也就是效用水平不变。在此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这 一分析工具。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具体做法是: 作一条新的预算线, 使之平行于预算线AB’并且与最初的无差异曲线U1 相切,这里FG与AB’拥有相同的相对价格,但是却具有不同的收入,在这条预算线上,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购买初始的消费组合,却能购买和初始消费组合效用水平相同的组合。因此收入效应就是X1’’X1’’’。

总之,我觉得希克斯的几何方法更利于完善效用水平论,而斯勒茨基的几何方法由于是满足最初购买力的角度来考虑替代效应,更能用于实际数据分析。比如我们在给电力定价时,一方面是电的价格,一方面是其他商品的价格,如果消费者把用电量看的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围绕基准电消费量的斯勒茨基式转动,这样消费者在这种定价的情况下至少和基准价格的情况下的消费量一样好。但是如果用电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是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

考虑希克斯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几何方法,因为消费者追求的是其他商品和用电量的总的效用水平,在相同效用水平下,可能现在的可用电量没有初始消费组合中的大。但是这个效用水平,我觉得还只是一种参考,现实中不同的消费者拥有不同的效用水平评价,到底是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对消费者来说更好还是购买力水平不变更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理解错误的地方,希望易老师能给予指正!

【它们是对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两者在衡量效用保持不变的标准上有区别:希克斯替代效应的价格变化后效用保持不变是指补偿预算线沿着原无差异曲线移动,使得新的消费束仍保持在原无差异曲线上;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的效用保持不变所指的是价格变化后仍能购买到原消费束,即补偿预算线穿过原消费束,但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该切点与原消费束横坐标的差即为斯勒茨基替代效应。两种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各有优劣。在高鸿业的教材中所说的主要是希克斯效应。

根据保持购买力不变和效用不变做出不同补偿线,来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便在不同的研究中选取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自己研究的目的。他们都只是工具而已,如何运用要看你的研究目的了。】

关于宏观经济学问题,首先结合老师所讲和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通读,我想对宏观经济学的失业和工资理论方面做一个小的总结。失业做为宏观经济学三大指标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家争论的重点话题,古典经济学派在强调自由市场力量框架中经济行为人行为的最优化的同时,认为市场机制会相对迅速有效的运作,以使得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行为人最优化认为单个厂商应该知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水平的时候,才停止雇佣劳动力,而完全竞争,价格灵活,信息充分,使得愿意接受均衡实际工资的劳动者都可以工作,在古典的情况下,他们认为有失业的存在,失业是实际工资偏高的产物,但他们不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非自愿性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凯恩斯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只不过是一种特例,而在古典经济学派看来,实际工资偏高的失业情况,只要削减货币工资即可,而凯恩斯则认为存在名义工资刚性,他反对削减工资的政策来刺激就业,这是因为他认为削减工资只会在“徒劳无益和灾难性的斗争”后产

生。凯恩斯认为削减名义工资来消除的失业的机制主要通过利率来传导,工作削减导致P的进一步的降低,则增加了实际货币供应量,从而r下降,投资支出增加,但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和利率无弹性阻碍了这一机制,因而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解决失业问题。

而后正统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了自然失业率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不存在货币因素,即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失业率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总和,同时也认为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自然失业率的提出为货币主义反对凯恩斯干预的政策措施提供了落脚点,因为政府想通过提高通货膨胀来换取低失业率的规则失灵了,即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错误的。并且货币主义批判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适应性预期,假设物价水平P上升,(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假设实际工资的调整比价格调整的要慢,这里学生认为现实中一定是这样么?),那么由于厂商觉得实际工资下降了,那么就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雇佣,货币工资也会上升,但事实上实际工资还是在下降,当工人们根据实际经历的通货膨胀率调整了他们的通货膨胀预期之后(这里就是适应性预期),实际工资逐渐上升,厂商又减少劳动力的雇佣,从而回到自然失业率。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期中,失业率会回复到自然失业率,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 随后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对适应性预期提出了强烈的评判,最有名的莫过于“卢卡斯批判”:行为人不考虑预期变量过去值以外的任何信息,尽管错误不断重复(系统性误差)。这和现实相差很远,理性人是不会那么笨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持续的市场出清的假说,由于行为人的理想预期,该假说认为价格会自动迅速的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这和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又不是不同的,和凯恩斯的不同显而易见,而和货币主义的不同主要在于调整时间上,弗里德曼认为调整时间也有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但新古典学派的这个迅速,学生只能认为确实不合理。只是理论研究不是实际情况

【劳动力市场是各个宏观经济学流派最大的争论焦点,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在这个方面的分歧很大。 自从 1936 年以来 ,西方的经济学就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这两个大的体系以来 ,凯恩斯学派围绕着劳动力市场这个重大的问题与传统的西方古典学派展开激烈的争论 ,有时候二者之间分明的鸿沟甚至都相互冲突。

简单介绍一下二者时间的共识和争议,首先两个学派都认为“劳动需求为实际工资的函数”这样是一个真命题,而且关于就业量增加,国民收入也会增加,实际工资相应却减少,关于这样的观点双方也达成了一致。但是双方存在的分歧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对于“货币幻觉”这样的概念,古典学派认为其未曾有之,而凯恩斯学派坚信这样概念的存在,即信息的不完全。并且对于货币工资与价格水平关系而言,古典学派认为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涨落

幅度十分具有弹性,而凯恩斯学派认为要降低实际工资,只能通过提高价格水平(P)这样的途径才能实现。】

在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看来,在劳动市场上,就业变动反映了工作时间的自愿变化,非自愿失业不存在,工作和闲暇在时间上具有高度替代性,理性的个人总是会热衷于跨期劳动替代,著名的例子就是生活在荒岛的鲁滨逊克鲁索的例子,在哪里没有货币的冲击,只有外生的冲击,比如天气。实际经济周期学派还将技术冲击分为暂时的和长期的,若冲击是暂时的,那么带来的高工资就是暂时的,那么理性的人们会抓紧时间工作。而持久的技术冲击,将导致减少当下劳动供给,这是因为人们预期未来的实际工资更高。因此由于存在闲暇的跨期替代,同时假定了价格和工资的完全弹性,劳动市场也总是处于均衡的,由于劳动者是根据他们的偏好来选择失业就业,因此也不存在非自愿性失业。

目前最新也是最多的,同时也是最让学生信服的失业和工资理论,当属是新凯恩斯学派,由于新凯恩斯学派的背景是不完全竞争,不完全市场,差异的劳动力构成,不对称的信息和各方行为人经常关心公平问题,因此新凯恩斯学派的失业工资理论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型。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厂商为什么愿意制定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一般认为,厂商的这种做法是导致大规模失业的关键所在。此问题实际上也就是真实工资刚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有名的是效率工资论,它认为真实工资出现粘性是因为厂商不愿降低真实工资。厂商认识到,降低真实工资将对自身不利,因为工人的生产力并不是独立于实际工资,而真实工资和工人的努力程度在某些有意义的范围内是相互依赖的。在索洛的效率工资理论中,由于最佳工作水平w*并不取决于就业水平和生产率变动参数,而仅仅取决于工人们的效率水平,那么若w*总是高于市场均衡工资,那么非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但索罗的这个模型中工人的效率和高工资的关系是外生的,并没有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逆向选择模型(Weiss,1980),劳动力流失模型(Salop,1979),公平模型(Akerlof,1982),偷懒模型(Shapiro and Stiglitz,1984)。这几个模型学生在《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中看过简介,学生就不详细论述了。

作文七:《经济学读书笔记3》3000字

读书笔记

关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周按照您的要求,查阅了

一些期刊和杂志,认真看了一些有关这个方面的论文。通过阅读这些期刊和论文,

初步了解了各个经济学名家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不同观点,也认

识到经济增长与通货之间的具体关系绝非一句两句话能够说明,他们在实际经济

社会中是极其复杂的,同时还对二者在中国的具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之间的关系

有了一点浅显的了解。

先来介绍一下各经济名家对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1、厄尔汉密尔顿               认为,长期的价格上升会产生更高的利润,有利于投资的增加,进而会促进技术

进步和产出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2、托宾研究发现:当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

加导致通货膨胀出现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会上升,这就会使人们更加倾向于把

资本作为价值储藏,而不是货币,于是人们就会把手中的货币转变资产,增加资

本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货币供给增长率增加所引起

的通货膨胀对资本存量具有正向作用,将导致更高的产出水平有利于经济的增

长。3、以泰勒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他们认为,通货膨胀在其收入分配效应方

面会产生一种有利于高收入阶层的再分配结果。由于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

一般要高于低收入阶层,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在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影

响下,高收入阶层的货币收入增加会使得全社会的储蓄有相应的增加,从而为投

资提供了更加充裕的资金,促进经济增长。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货膨胀不

利于经济增长。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认为货币的超量发行会引

起过度的通货膨胀,过度的通货膨胀后,政府就会为了校正前一段时期货币超量

发行而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货币的超量发行和通货紧缩政策这两者的不断交替

发生,一般来说对经济增长都十分有害的。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

弗里德曼也支持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他曾指出随着通货膨胀率的提

高,一方面会对相对价格体系造成更大的扭曲,另一方面会使政府可能干预价格

体系,这两个方面都会降低生产效率、浪费资源,增加失业率,从而不利于经济

增长。

虽然以上两种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通货膨胀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种观点是通货膨胀阻碍经济增长。但是在对待严重通货膨胀问题的观点上时,它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持有这两种观点的经济学者都一致地认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他们只是对待轻微的或是温和的通货膨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成员,例如卢卡斯、萨金特等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人们可以预计或是估计到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实际后果,例如当中央银行通过多发行货币的办法来刺激经济时,他们会采用一些预防性措施,如要求工资上涨幅度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等。因此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不能影响到实际经济状况。关于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增长理论的另一个来源是货币中性论的观点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与实际经济没有内在的联系货币对实际经济不会生产什么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因此他们也认为通货膨胀也是中性的,即它对经济增长既不存在正效应也不存在负效应。

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以至于我不禁疑惑,宏观经济理论是不是一种理论上的信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决定各个理论在每个国家的适应形式也会不同。

也同样了解到一些国内学者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综合在一起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我们中国的具体经济环境中,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化对二者所产生的影响。他们总体上认为,在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适度的通货膨胀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影响了通货膨胀(符合一般理论认为的适度通货膨胀有助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考虑到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后,他们进一步发现:市场化程度强化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但是它弱化了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不是发达国家总体通货膨胀率低的一种解释原因?)

进一步发现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 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相关性。通过对比发现, “低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低通货膨胀和高增长”、“高通货膨胀和低增长”和“高通货膨胀和高增长”等四种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同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条件密切相关。通货膨胀率与增

长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门槛效应( threshold effects):当通货膨胀率超出或者低于一定程度以后, 都将对于增长率的提高和稳定带来妨碍。这意味着存在一个最佳的通货膨胀水平, 它有益于经济保持适度增长, 又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但是, 如此 “自然通货膨胀率”要比“自然经济增长率”更难确定。

这周的微观的学习,主要是综合分析了一下以前的微观学习中所没出现的概念和模型。(主要是从范里安的现代观点上总结的)

首先是显示偏好理论。我们以前的效用分析都是以效用函数的存在为前提的,其特征是以无差异曲线为基础,以效用u为基准,然后引出需求变动与福利变化。但是也有学者如萨缪尔森就认为,为了研究市场需求规律,大可不必去寻找人们背后的效用函数,只要从消费行为入手就可以研究需求规律及福利效应。显示性偏好理论回答了这样两个问题:1、消费者的选择行为(p1,x1),...,(pT,xT)是否是一种理性选择?2、如果消费者的选择是理性的,则价格变动后,其选择x会朝哪个方向变化?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令x0为价格向量为p0时消费者的选择,令x1为价格为p0消费者可以买得起但结果没有选择的消费计划,则:x0就被显示出偏好于x1,并且,若x0已被显示出偏好于x1,则x1就绝不会被显示偏好于x0。

显示性偏好弱公理可以被数学表达如下:令p0x0y0为消费者在t=0期的收入,令p1x1y1为消费者在t=1期的收入,如果p0x1y0则必有pxypx10111。

其次就是不确定性与跨时期选择问题

1、不确定性及期望效用函数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行动的结果总是被置于某种概率P之下。如果消费者对于不同环境下地消费具有合理的偏好,那么与确定性条件下地情况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效用函数来描述这些偏好。含有概率P的效用函数表达式叫期望效用函数。其一个特别方便的形式是:u(c1,c2,1,2)1v(c1)2v(c2),这种特殊形式

的效用函数就是期望效用函数。对期望效用函数性质的研究引出了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问题,风险厌恶者、风险爱好者及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形状是不相同的。

2、 跨时期选择

不确定问题是与时间联系着的,所谓不确定性与风险都是指未来的事件带有偶然性,因此,分析不确定与风险必然会涉及跨时期的决策问题。

(1)跨期的预算约束

考虑两个时期,t=1,与t=2。记消费者在这两时期的消费量为(c1,c2),并假定第一期的价格为1。设该消费者在这两期财产为(m1,m2).又假定,利

率水平为r,消费者可以在此利率下自由地借出与借入货币。规定,如果该消费者在第一期的消费支出c1

我们分别来讨论该消费者在c1

如果消费者在第一期储蓄了(m1c1),如果p21,他在第二期的消费量为

c2m2(1r)(m1c1)。如果他第一期是一个透支者,他第二期消费量是

c2m2(1r)(c1m1)m2(1r)(m1c1)。这其实就是跨期的预算线方程,重

写可以得到:(1r)c1c2(1r)m1m2与c1

11rc2m1m21r。

作文八:《《经济学》------读书笔记》4600字

《经济学》读后笔记

为了不让外资入侵,即使是一团泥块,也要将它从水中挽救起来,更何况是被土覆住的金块 ——松下幸之助

自大一下学期,我接触到经济学这门学科,真是让我很头疼,好家伙,得亏老师手下留情,要不然得挂上面了。

呵呵,来个玩笑。当听说我写那个萨缪尔森的什么什么。我第一反应是好像很多年之前在书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中世纪的谁谁看到三个人正在搞建筑,他就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说,“我在劳动,没看见啊”;第二个则称,“我在把石块堆积成最漂亮的形状”。第三个人却称,“我在建这世界上最壮丽漂亮的教堂”。后来,这三个人中第一人做了一辈子工人,生活凑合;第二人成了当地有名的建筑学家,生活富裕;而第三人则是举世闻名的工程师和建筑学家。而这段文字应该就是萨缪尔森的话的翻版。现在想想这三人,其实在做同一件事,只不过追求不同,生活目的各有差异,导致价值观不一样。

我在猜想萨缪尔森写这段话究竟想说什么,是想让读者善于发现事物活动背后的事情?是想让人们生活有所求有目的有意义?甚至是寓意当下人们的工作活动可以大致分为这三类?还是自己在撰写《经济学》时候同时做的三件事(后来从网上才知道这故事是萨缪尔森《经济学》1948年第一版的纪念本前言

部分的内容。)等等?我说不清楚。

作为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一人,他的荣誉和成就我就不多说了,一堆。我买了他和威廉·诺德豪斯的书《经济学》第18版,翻翻书,图文并茂,就是内容看不太懂。

但还是产生了些许想法,还记得中国奥运年出现的一次世界性的经融危机,当时看新闻时听到了多少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传闻会对北京奥运会产生影响,好在政府应对相对得力。但在美国就相对不安分了,2010年,美国商务部某官员表示说美国个人储蓄率在2009年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4.3%,但个人实际收入下降1.7%。由此显示人均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如果以《经济学》需求消费理论来思考,从微观分析,单独的家庭个体,勤俭节省——减少浪费——增加储蓄,——最终使个体致富;但从宏观看来,民众省吃俭用——社会总消费支出减少——商品市场销量降低——厂商规模缩小——全国失业数量增加——国家总收入下降……我猜这正是美国人所担心的。如今,居民储蓄率的急剧上升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下滑的一个显著特征。绝大多数政府官员和学者都希望国家能采取措施来刺激消费,以阻止经济衰退。《经济学》导读中有著名美国学者克鲁格曼的一句话:“目前,消费者不负责任的消费反倒是一件好事情。所以我希望消费者朴素、克制、节俭,但不是现在”。这案例告诉我们,节俭有损国家经济发展的思想是值得认同的。也提醒人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稍有落伍。在中国,突出特点就是高储蓄率和低消费

率。然而,消费却是带动生产活络经济活动的关键。如果一味的节俭,将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例如贫困补助,扩大低保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等等等等,其目的旨在刺激国民消费。但这也不是鼓励人们奢侈消费,而是在自身经济水平允许的情况下,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此外,在《经济学》第二章中,主要讲解了现代经济的市场与政府。他说,市场是买者与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看上去只是一群杂乱无章的买者和卖者,但却总是有适量的商品生产出来,再送到合适的地方进行加工,以最不可思议的方式呈现在顾客面前,这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仔细观察别的经济体,足可以发现市场体系既不是混乱也不是奇迹,它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市场经济是一部复杂而精良的机器,它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来协调个人与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它也是一部传递信息的通讯工具,能将数十亿各不相同的个人的知识和活动汇集在一起。在没有集中地智慧和计算机的情况下,它能解决涉及到亿万个未知变量或相关关系的生产和分配的问题。并没有人对此去刻意的加以管理,没有任何的集中指挥系统或强制计划,但市场却一直相当成功的运行着。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或组织专门负责生产、消费、分配和定价等问题。

然而,在我看来,把工人配置到农业中也不是根据工作政策,而仅仅是社会需要和农场主的需求,工人进入企业表面上

是自愿的,但却是忍受着饥饿的趋势。高教会牧师唐森曾说,“用法律来强制劳动,会引起许多麻烦、暴力、叫嚣,而饥饿不仅是和平的无声的和持续不断地压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劳力的最自然的动力,会唤起最大的干劲”。这话十分露骨地颂扬贫困是财富的必要条件,市场中没有的集中指挥系统和强制计划,而在企业内部、国家经济体系中一个也不会少。听过白岩松在美国回忆录书中讲过这么一段话,在美国,每一万个人就会分配一个图书馆,而图书馆里却不都是读者,其中还包括了一大批的流浪汉,或生活贫苦的人们,因为这里可以为他们免费提供休息和就餐,而这产生的些费用,80%由政府承担,剩余20%是社会各界的捐赠,一位捐赠过的商人曾说,‘我只帮助那些自救的人’,试想若没有这么一个组织,这么些人怎么办,流落街头、沿街乞讨或是犯罪。所以才有了这类组织的出现,萨缪尔森能说这些组织活动也是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来协调的吗?不能,在当下,穷人远比富人多出很多,如果市场能传递此类信息或解决相关问题,请告诉我们该怎么最快进入共产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到头来还得人们一步步走,一步步进步。

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过分夸张了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主体而小看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市场远非万能的机制。另外这章中只介绍政府的经济智能,千篇一律跟教科书上相差无几,只是书中多了讽刺讽刺政府干预过多的愿望,委婉表达出了政府管的过多过严,干预和侵扰了个人的生活;政府创造了垄断,出现

垄断,意味着暴利的出现;政府控制不得当和经济市场失灵一样普遍,高税收扭曲了资源配置;社会保障制度让过去几十年的劳工活的太累;环境管制挫伤了企业进取精神;政府稳定经济的企图要么失败,要么加剧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必然抑制投资··身在社会主义,政府宏观手段更多,力度更大,摄于范围更广,这话乍一听不太舒服,但这段话未免言过其实。但值得想想这话是否实在,在中国过去的几十年里,改革开放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依我看来,改革前,人民过度依赖政府,政府给什么说什么,大数国民不以为然,就像个依偎在父亲身边的孩子,政府就是定心丸,通过建国后一系列集体运动显而易见;改革之后至今,由于市场经济的有效实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人民对政府的依赖逐渐减少,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这时候政府为了不让其肆意妄为,就会开始加强干预,想想现在中国时不时整出个什么规定条文,但能听懂做到的有几人,最近很火很火的十八大,搞出了多少的事,就连在学校的我们都得不到安定。校园新闻是十八大,校园广播是十八大,上毛概课得整个‘党在我心中’的演讲一讲就是3节大课,手机电脑推送的头版头条还是离不开十八大,反正我是烦了,心想选个人大代表都那么邪乎,国家领导人的换届还不得闹腾。哎,就最近几年从经济发展看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蛮好,GDP年年增,人均收入年年增,等等各项经济指数节节高,但实实在在的的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却是反比变化,为什么我也说不好。站在萨缪尔森的角度,还是多

多关注人民的生活,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至于经济,重引导控制少直接干预比较好。

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九章中,我看到这么一字眼,“经济周期”,作为市场经济的一分子,对经济周期并不感冒。我找着这么一份调查,在1981-1982年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总量出现下滑,失业率升至10%。1982年之后,经济走势上扬,失业率下降一半。这种上升态势至1990年结束。从1991年开始,美国经济又陷入低谷,失业率再次上升至7%左右。但一年之内,经济又迎来复苏,并持续十年之久。直到2001年,经济再次开始收缩。

为什么美国经济会在1982-1990年之间扩张,1990-1991年之间收缩,又在1991-2001年复苏,2001年再次收缩。很显然,这就是——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具有一定规律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萎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从上面的事例和概念中,我可以看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波动,跌宕起伏的。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经济变量和外界因素,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推动了经济的波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依次循环发生,它们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些宏观变量,如就业率,总产量,总的物价水平等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等方面。各个

经济周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而我们课上常常讨论的大都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例如研究某样物品一段时间的需求关系或供给关系等等。

经济周期波动的衰退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需求疲软,货物滞留,生产下降等景象。在恶劣环境下的企业通常会遇到资金的断裂,在运营上遇到困难,甚至倒闭。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历“优胜劣汰”的考验,适者生存,为了能在逆境中求发展,大多企业寻求新的发展道路。经济周期波动的复苏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产品畅销,生产扩大等景象。企业运行得力,生产规模扩大。

针对上述两个阶段的研究,足以反映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这对于我们分析经济形势,理解政府制定的政策非常重要。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身在经济社会中,凡是离开不了经济活动,市场的变化与人们的投资直接相关,应该值得人们多多关注,以便遇见经济问题时缺乏预见性,失去先机。

再看到《经济学》的消费者均衡的内容,让我想起了上学期,您给我们讲过的恩格尔系数,让我产生了一丝疑问。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水平状况,根据这恩格尔本人的思想,家庭收入月低,人们所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就会多,反之就是人们在食品上的支出份额占总份额越少,恩格尔系数越低,则收入越高越富

裕,同理作用于国家。然而在现在看来,这未必就是通则。拿当下中国来讲,居民的收入上涨了,食品投入减少了,但就“富裕”了吗?未必,拿家庭来讲,医药费逐年攀升,子女教育生活,甚至房价,这足够让每个普通家庭忙活大半辈子啊。根据恩格尔系数显示,中国已经低到可以排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但果真如此吗?多少人至今温饱都没解决,北漂的人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去年一年北京逼走60万北漂的人民,央视新闻对此都进行了报道。这为什么恩格尔系数不准呢?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国民的消费习惯、生活需求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的统计方式与国外也存在差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消费倾向差异,社会国情制度差异等等都会对恩格尔系数产生影响,所以,在中国,恩格尔系数是判断一个地区富裕与否的参考指标,但并非决定因素,得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和我们国家的国情,应当结合各项其他指标共同使用,避免我们产生“富裕幻觉”。

·

看了点《经济学》,让我重新温习了上学期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也让我领会了一点大师的风范,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份责任,作为男人,依我看来,经济能力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现如今,生产消费渗透在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我们怎么更适宜的去消费,更好的适应这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所以,学好经济学很重要。

作文九:《经济学读书笔记.02》4800字

首先学生我要感谢 老师之前对我的批评和指正,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方面,之前学生太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有失大局观,确实如此,这和经济学理论研究一样,理论的提出由简单到逐渐复杂,阅读也是如此吧,一开始没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反而过于深入,容易止步不前,这也是因为我认识太肤浅,如何能深入。于是放下包袱,加速阅读,并结合EVIEWS操作,确实让我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更全面了。计量经济学在我眼里,不像一开始仅仅是充满了数学推导和统计概念,而总是觉得和经济学理论的联系太少,这也我一开始的阅读进度有关系,之前看了半天还钻在经典回归模型里面,纠结于他的假设的每个文字,但后面才发现OLS不仅仅只是数学和统计,它堪比经济学理论中的完全竞争模型,是提供了一个参考系和基准点,为进一步和现代经济学的各项发展匹配而提供一种思路,在后面我也看到OLS的思想在解决异方差,自相关等问题的解决里面都还有进一步的应用。这是我要注意的,虽然看了后面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后,觉得OLS似乎是那么不切实际,OLS的前提下假设检验中比较重要的统计量,诸如T检验,R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后面书中介绍的繁杂的各种检验统计量,但我们要理解,OLS只是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中的必经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并且OLS反复不断在后面的模型的构建中成为重要的思想组成部分,凡事不能一步登天吧。再来想想,为什么有异方差,自相关这些问题,一开始学生仅仅是以为,OLS太不切合实际,那么我们要推翻它,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那么现在我觉得我可以更好的把这些问题和经济学理论结合在一起,首先计量经济学使得经济理论更加严密和没有谬误,能得到和检验仅凭我们的直觉而通常不能得到的结论,能减少不必要的学术争论,所以计量经济学是紧跟经济学理论的需求的,比如为什么要研究自相关现象,这并不是因为OLS假设不存在自相关,而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比如在解决自相关问题中,我们经常要引入滞后项,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学理论中适应性预期的提出,人们往往会根据以前的数据和经验来作出当期的各种抉择和预判。异方差问题,之前没有异方差,举个例子,引起异方差的原因有很多,但不一定是下面这个例子,比如假设所有的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一样的,那么这时候随着收入的增长,将不会有异方差的出现,但是实际情况,我们假设往往收入更高的人有更高的MPC值,这时候就存在异方差现象了,因此我觉得我们在阅读计量经济学的时候,不仅仅要知道,哦,会出现异方差现象,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经济理论,去了解异方差现象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数学现象上面。

我给你们说现在国际期刊接近一半的论文依然用ols方法来估计,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关键还是有的好的idea,一个好的故事,如何深入分析其中的机制如何对此进行实证检验,比如哥伦比亚大学的魏尚进教授是华裔在美国做的非常的一个学者,他最近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面(凭借这篇论文在亚洲任何一所大学做顶尖经济学教授都没有任何问题),故事大概思路就是Zhang(2009)从性别比例失调1与婚姻市场竞争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解释中国高储蓄率的新的假说“竞争性储蓄动机”,该文分别利用省际与家庭住户调查数据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的“竞争性储蓄动机”可以解释家庭储蓄率上升的48%,思路就是男人要娶老婆必需储蓄,中国男人多女人少,从这个角度分析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的问题,然后认真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与检验。经济学关键是一个好的故事!

上面是仅仅学生我的一些感想,估计还是有很多认识的错误,希望易老师给予宝贵的指正。下面我结合方程,描述一下我的计量经济学轮廓。首先看一个多元回归方程:

Yi = β1 + β2X2i + β3X3i +... +βkXki +Ui 12  Wei与Zhang(2009)考虑到生物学的含义,正常的出生的性别比例应该在106:100(即106个男孩对应100个女孩),在1980年中国的性别比例正常,到2007年这一指标则急剧增加到126:100。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多元回归方程,这是因为在实践中,我们的因变量往往不仅仅只受到1个或俩个解释变量的影响,比如消费Y,不仅仅只受到X2i(假如是收入)的影响,可能还受到天气和其他消费者消费情况的影响。这里我们这个方程是线性的,即是参数的线性模型,也可以说是变量的线性模型,我们假定它服从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框架,协方差为0你们以后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就会知道协方差矩阵非常重要,也不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等,在这种多元OLS模型建立和假设检验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和单变量和双变量中不同的问题,首先是对偏回归系数的理解,偏回归系数β2衡量了当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X2的变化对Y的均值的影响。其次是调整R引入,由于传统的R并没有能很好的

2 衡量变量个数的影响,因此这里我们更喜欢用调整R。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多元

中假设检验的t值,往往没有单变量和双变量的检验中具有说服力,因为它并不能通过逐一检验来替代联合检验,这里我们更多的是依赖于F检验,从而对回归方程的总显著性作出判别。你这里混淆了一个问题,t检验的原假设与f检验的原假设是不一样的,用途也存在很大差别,这个需要你认真体会!

这里我结合EVIEWS来说下我的感受,之前易老师推荐的高老师的那本书,我在图书馆没有借到,于是只能网上下载PDF看看高铁梅这本书你们去买一本好好看看,下周结合古扎拉蒂的书与高铁梅这本书认真体会!,结合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清华大学出版社的 《EViews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这俩本书的区别是,高老师那本在理论知识方面更全面和细致,而后者对EViews的操作流程描写的更加详细。Eviews确实是一个好工具,他让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不需要繁琐的运算,比如上面的多元和单变量的区别,OLS理论上区别有很多,其实在Eviews上,我们建立这俩个模型的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建立一个工作文件后,再建立一个new objiect,再选择Equation,再输入因变量和解释变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Eviews中我们不需要输入残差项目,但一定要记得输入常数项c。然后再选择LS method,然后Eviews将会给出你各种检验统计量的值。在输入数据时的感受,我不得不说,还是有现成的Excel数据表比较好,这样能直接通过Eviews的Read-text-lotus-excel选项,把所有数据植入工作文件中,特别是样本量很多的时候,如果要一个一个输入到series中比较痛苦。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批量处理数据的原因,你们务必记住不懂就用eviews的help文件,我以前就是边看帮助文件边学习的!

回到之前的多元回归方程,之前我们是假定服从经典OLS的,假如现在各个变量之间存在X2i=2*X3i的情况呢,那这就是出现了多重共线性中的完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样将导致我们算不出β2和β3的具体值,即不能区分这俩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里我说下,在古扎拉蒂那本书中,不仅仅是对于放松经典模型的假定问题的思路都是,首先我们要学会侦查,侦查出问题所在,比如是异方差,那么我们就再采取补救措施,而后补救措施效果如何呢,我们再采取检验检验。】关于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我们常用的有判定系数检验法和逐步回归法,其中前者在eviews的操作过程很简单,只要用到correlations选项即可,显示结果中系数越大,共线性的可能性越大。关于如何补救,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是Blandchard提出的,他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数据不足的关系,是上帝的意志,我觉得这未免有些悲观,我们目前不一定要做到最完美的解决这个共线性问题,但至少应该不放弃,逐渐靠近完美,经济理论也正是这么发展的。由于多重共线性多出于时间序列模型中【说道时间序列模型,古扎伦蒂这本书确实没有花太多篇幅来描述,因此eviews操作中,关于这方面,学生暂时做的比较少这是不行的,计量学习千万记住操作体会非常重要,下学期你们需要自己写程序来解决问题。古扎拉蒂这本书相对于其他计量经济学书来说确实比较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时间和横截面数据并用的方法来避免共线性,还可以用一阶差分的方法。当然学生认为在多重共线性方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密切结合经济理论,你提出你模2 2

型中的解释变量时,不能随便根据自己幻想中的发现而随意添加解释变量,每一个解释变量的添加,最好需要有前人有根据和有出处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避免你添加的解释变量其实和没添加一样的结果。

之前是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那么如果在上述多元回归方程中,对于不同的样本,随机误差项Ui不是完全独立的呢,那么这就是序列相关现象,一般来说也就是自相关,特别的如果是在横截面数据中的自相关,那么称为空间自相关。不要觉得自相关这三个字理解起来很麻烦,其实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就是我们常见的现象,比如蛛网模型和滞后效应,我们的消费习惯等,都会导致出现自相关现象。自相关将导致我们通过OLS计算出的系数虽然是无偏的,即从样本得到的总体参数估计值的数学期望等于该参数的真值,但是它不是Blue的,也就是不是最小的方差的。关于自相关的检验,在eviews中也十分方便,只要你作出一般的OLS估计,都会显示D.W系数,但是D.W系数这个方法只适用于简单的模型,现在在大多数模型中,都存在滞后项并伴随高阶自相关性,因此我们一般进行LM检验。如何解决自相关现象,如果是纯碎自相关问题,能先进行AR模式转换后用GLS方法是最好的,但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多变量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你必须知道每个不同的方差,这对数据的完整性也要求也比较高。

而后在OLS中,我们假定Ui是均值为0,并且是同方差的,但当出现比如之前那个例子,随着收入上升,MPC上升的情况 ,那么就存在异方差现象,出现异方差时,我们通过OLS计算出来的系数,虽然是无偏的,但同样和自相关的情况一样,不是Blue的。异方差的检验方法,在EViews上比较常用的,可以用图解法,最普遍的是White检验法,核心思想是做辅助回归,并且假设辅助回归的R乘以样本容量N后,渐进服从卡方分布。但是White检验法的弊端是,当面临多个回归元时,如果样本容量不够大,那么将面临消耗过多自由度的情况。

还是没有学习到计量经济学的精髓,精髓在于如何检验一个问题,精确估计一个影响效应,评估一个政策效应等等!方程结果如何解释,不同的方程形式如何设定,全对数模型、半对数模型、虚拟变量模型的参数如何解释,方程设定偏差如何解决,虚拟变量如何设定,交叉虚拟变量如何解释?

联立方程如何识别,y=a+b*p这和方程到底是需求方程还是供给方程,静态计量模型与动态计量模型功能何在?

还是学习太慢!

计量经济学正一步步的为我们检验自己的理论提供更精确的方法,上面的方程还是单方程,并且Y是定量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定性的问题,比如博弈论经常需要让人们做出抉择。总结下以上三种普通情况下的检验方法,学生发现检验方法颇多,庞浩庞老师希望我们暂且尽量掌握Eviews上的所有检验方法的判定,我也在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而后我发现大部分检验方法,都是进一步进行假设,以消除不符合OLS假设的问题,比如经常出现的白噪声项,这里借助这么一个期望和方差都为常数的项来满足我们的OLS假定,似乎还有用假设来检验假设的嫌疑,那么计量经济学以后的发展是否会出现取代这个白噪声项更完美的方法呢?比如异方差的检验,从Glejser检验到BPG检验,再到White检验,貌似都是在不断完善,BPG检验的前提假设还运用到了正态型检验,而white就没有受到这个影响,进而能解决更多问题了。当然我也必须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也和经济理论一样,不同的假设针对不同的问题,从而不同的假设得出的检验方法针对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诸如异方差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多种。

作文十:《经济学读书笔记》4500字

第一 问章题

一、中心点 论

书本中心的点论有效率的经是组济是织经增长的济键;一关个有效率经的组织在西济的发欧正展西是方兴起的原因在。所效率有经济组的织能够个人使的 经济努力私的收人益接率社会近益收率,从而提最有供的效激。励市场制能机发够配置挥源资作用的关键还参与是场的市行为人得了激励,从到而实现资的最优 源置配提,经济效高率。

、经二济增长标指

本书 中将人收均入长的期增长作经济为增的长外在指。标正的真经济增意长味着会社收入总然必比人口长增得更快。另一面,方停状态则滞致人均导收 入非的持的续长增虽然,均收平入在间时相当的周期中长能可升有降有。人收入均的持久长增一方面,自于人来要均数量的素加,再有增就制度和是技创术所导新 致要的利用素效的提高率

。 三 、有理论现回顾

原 的先济经长理论强调增了技变革、人术力资本资投市、信场息成本降等因下对素经济长的增促作用。上述原进(因创、新规经模济教、育资、本积 等累)并是不经增济长的因原;们它乃是长。增新和创力人资投资本取都决其个于收人是否益够超能必须投过的入本成当,人在这个方些面的投收益入别人被享时个分人 就没进行有佳最投量的入励激,从导致而社会的创新人和资本力投资不。足有所权确的和保立正护最是大限内化度新创外的收部,从益而创对行为新提供有效的最激励 另外,有效。的度制也降是低场交市费用易重要的素,因由可此见度因素制是高于述三种上响影济经长因增的素种一本根性定决因素 。

、无效制四度在存原的因

既有然效制度的安排如重此要我,们想知道史历上所有为权么不曾什进到使个演收益与人会收益相等的社地步。原有二因(1):能可乏技缺阻术止 “搭车白或”强迫第方承三他担交易成对本份的额。了为决解这一技术障,保密碍、酬、报奖、版金和权利法在不专同的代被发明出来;时但使局外不得人受益的 术直到今技仍天—是代直很价高不和完善。的2()任何对体团和个人来说,创造实和施所有的权用可能超过费益收德姆塞茨。北美印对安人土地所有第确权的研立究是 一个好很的子例。当地价值较土低时的候,创造实和土施地所有的权本超过成了收益。随着北美易贸的发,毛展皮格价幅大涨上,从而提高土了上地捕的猎益收 ,潜在的益利超过实了所施有权的成本,地所有土得以确立。权另还有外海上易中贿赂贸海的盗子。例3()府承政对所有担的权保护实施具有和规经模,济因为为它此付 出成本的低私人于自愿团所体付的成

本。不过,政府的财政要可能求导致对些某不是进促增而是长碍阻长增所有权的保护;的因此我不能担们一保会定出现产生 的性制度排安

。五、小结

如果 品产长比增口人长增快,会则出经济增现。长人的在行方为的式述描假性为设既定情的下况如果,有所使从事权社会生性活动产为成算合,的会便 现经出增济长这。所种权的创有立、定规实和是施有代的价在,定一程上受技度术和织状况组的响影当私。收益人的潜增在长过交超费用易时,便为会立这建种有所权 进行种种尝试导。制致创度这新一西社会方起兴因原主要的参数动乃变是人增长。口

第章二 述概

中 纪世期的庄园初是个个一孤立小的落村,自自足,给我自御防。社会当稳定,时个在土人上地产出的多于其费消人口,有加的增势趋。随人口的着 加增,动的边际劳产出断不降下从,而导致劳动和土力相地价对的变格,化土地对于相动劳更昂贵力了对单。家个庭说,来于增加人由数量口的人私本成要低于会成 社本,而从使们他为认增加子的数量是孩有的,导利致人数口的量进步一加,增加也了相对剧格价变的趋势化由于。庄传园习惯法统限制的缔和新结约契高额的成, 本主领和农奴关农产品于分的配议短协内不会变化期但,领是主可通以征过遗产税收、婚税或者通嫁过获磨取、烘房等炉资本垄断的利润来间调整接品产分。

配 另一方面, 人的增加口导致向缘边地殖民区、垦开地和荒更约的利集现用土有地。由此致了导原庄园区地边与缘区不同的人口密度和劳动生地产率, 时同地各的资禀源差赋也扩大了异这些,外生比较优势件的条现出加了不同增地区商品间交换收益。另的一方,由于面园间庄原的大有荒片由于地庄扩园而被填张充, 盗强土、匪暴徒等藏的之身大地大小缩了降低了,距离长品商交的风险。外生易比较势优的提高交易和本的成下催降了地生间的贸区易随着,贸的发易展,分工和专 化业断加不深提高,农业了的产生率

市场的出现货和经币济发展使的变现实改中建契约封的在收益潜增了,加就是也说高了现存提园契庄协定的约施实成,最本导致终了新的制安度的出 排现新的。度安排主制要现为表封的庄建中领主与农园奴间劳务的契租约形逐式渐变为转地与雇主农者佃或之间的农租、地资契工形约式。事军机构的持制维也度生发了 改变,的骑旧制士和度战急时的招农奴队都军经已不适在现应实的外部环境大领。以往乐意要臣主属年每服役四军十,现天他们更在意收愿货取报酬,币以雇佣 便支一业专队军维持或支常备

军。土地价值的高也增加了更提加有地专利用地土收的益从,导致一些有利于而地专土有保护权的度制协定

。 到十七 纪世新大陆向移的民市场和规模扩大所带的来产生率提都高农业对酬递减有报所和。十六缓纪同样是商世扩业的时张代商业的发,展催生了系一 列付资应筹集和金险的风制安度排,最型的典子例属资本当市的建场,立从导致资而价本即格率利的下,降利资用本的成本下降了,进一导步在工农致部门资本投业入 量增加,的从提而了高产率生另。个一要变动是重场市经扩济大起引发展的民族国中的家式。军形事术技的发展贸易范围的和扩使最大效的有事政军单治位的适 最模扩大,规世纪中分的散各个小公国逐整合为一渐个同共、体一个家。国此在程中过,新兴的商阶人逐步掌握了层家国权。政些这国首脑家了得到税为鼓收扩大励 贸易并提供护。政府保造和创实施有权所的模经规济降也了保低所护有权的成本,为种高各效制度安排的的施实演和创造进外了部环境荷。的兰人寡商制和头国英对王权 限的制治结政造构了就一适宜种所权演进的有境,环而较早实从现了经增长。济

第三 到章 中世纪五盛世经济的形和制势度排 安

一、心的转中移及其解释

在中世纪 世这—重盛的历要史时(代元一公OOO年至三—OO),年方社西会发中心展一永劳逸从古地典的中地地区转海移到欧平原北为什。北欧么 在中世纪世能发展盛具有持成久的势? 优雷皮指出内欧北兴的来自起对外刺部的激直接应—反其—居对民地与中以外地海区贸的所提易的利供机益的反应。马克思会主的义观认为技点变术革打破平衡了、派生 出其它的量力。行流观点的周把性的期经增长归因济于新明发新制和的度积累作用,这些新发明和新制性度更多使畜力的水力、风和力得利用,到使投入合更加组有 效。区迅速发展的地原被因认为农是业生产率的改进而不是地中海业商长增带来外的刺部。 激

二 农、奴制度封建制与

欧洲 中纪基世是本园庄农制奴制度结果,农的奴忍受他不能改变的地位要但农;奴度却得到制了效率,需要多少实施和不督,监因为农奴领主为服一 数定的量役来劳成完自自给足的庄园经的各种活济,动而为交换他作以可利用余其的时间自为生己。产确农实奴领在主土上地劳时作不想尽,这种责况至情部分少受 着园习俗的制庄,约习或俗或明地在暗契协约中议规了定小每有时一定产出的额违,课者以金。罚土地按照庄园共同体要就何时犁地、种和收栽作获出的决来定协耕作 耘,即公耕。庄制由园个或不止一个一

村庄构,首成为领园主即庄土领,他看作被是园里所有庄人的官法保护、者和领,袖负保有村庄卫执和习行法惯之。责中纪 初期世庄,园之间没或很有有社少经济联会系

在 某种程度封建制度上以可解被为释一种公以或开隐蔽契的为基础约社的协定会封建。度是与制地土利权结紧密构关的。相君在主农与奴间之三有承类 人租主:承要租人次、承人和中间租承人租土。转授地有种不同的地产持四类型有以服:役军条为件租佃,只交租的不但服军的役租佃军,事警卫员人租佃的和职神 人的租员佃第五。种佃租(大多数居以民这种方占有他们的土地)式是自由的,称不奴农租佃。土地最的终须必足实际满有拥土的领地主的租佃务义,必须满足也 占劳有役的领的主佃租务义此。罗时马国时帝期立的建要政治制度主早已消失,而之以代建封制。度

三制度安排的、内原在因

在 当时的会社制条度下件领,与主农奴间有之四种以可采的制度形式取,实物即固地租定实、物定固工、实物资产分出和成换交劳务约。契实固物地定租协议下, 农民承担全要部风险的和管理用,费实物固工定资件条下,领主要担承部的风全和管险费理用这无疑都,不是有最率效的这,种协定都两无法对应发的 天突灾人。祸

实 产物出成和交分换务契约都可以看劳是一种分作成,传统理制论为认成分制是没效率有的原,在于因动劳者投的入所得一部分被有领分主享从,导 致而土地的上劳投入动不足但,是生在产方式比较始原情况下的,对相备完契的能够约规避这一会机义行为主。那么实物分与成务交换劳究孰竟优孰劣?劳呢交务契换约的有效之处在于 下以三面方。1在、定一度上减少农奴程的会主义行为。机在务交劳契约换下劳,动在自己者的土地上动时是全劳心入的投这,减少就了存机在会 义主为的行土地量。数、2降低了监费督。用领在的土主地农与奴土地的质量相不大的情差形下农,在奴领土主地的机会主义行为上必然致两地导产的巨大差出, 从异为领而主所别。识、3降低了判谈用费。着人口变动随,劳和动土的地相对格价直一发生化变,在实物分成契下,约领主农奴始和要就终实物租的率、比产种品 类、质等量行谈判进,判费用高谈昂 。

外,劳另交换务约契在中世的广泛纪用应有还度制迁变过中程路径赖依缘的故。当人口量数相还对较少时的,候地土身本经济价值不,高地的土有利效 用求要用“”犁重耕作。农民个人来份额的初取决最于对他组所犁作的贡,献在状地条上标,即在出一里天用犁敞地在能上耕出土地的。这数些状条

地逐渐被作当传统 或习惯的的民权农而得到利承认其家,庭有享有权块那一地的年产品。

当时有在的产品市场和要限素市场的况下情,格机价制远有没成,形农奴制劳务交的契约换式不形能说不是一种最效的有组安织了排封。建度则节省制 了谈判费用足,以消这抵分散的政治制度所需种的高昂要的实费施。用封建度制本就是来一不稳种定的度制,度的实施费制本来就用便是证高明只要封。建社会质实 仍然是非市场上济经,这种治政经的济型形典式便一会有效直地运行。当适合封建既度制适合又庄制园度的外部环发生境化变时实施,两种这度的制成本升上了, 换话说,变革句这制度的种在潜收益高了提,两这种度制的性便会发质重生的改大。 变

常通口人长增导致市场模扩大的规增益并足不以消土地边际抵收递益的效应减从而,致导下阶段一规大的战争模饥、荒和瘟疫使人,口量大幅数降, 下土和劳动的地相对值完价同上一阶全颠倒了过来。劳段力动稀的改善缺了农民谈判的位地,他使的处们境变好从而经济增。进长入另了一个尔萨斯循马。环十六世纪 的农品产价上格涨和际工资的下降已实经是方面的第这三次重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