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论文 > 数学教学 > 《父亲眼中的“1942”》4800字:父亲的1942

《父亲眼中的“1942”》4800字:父亲的1942

时间:2019-11-17 10:04:4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父亲眼中的“1942”》4800字

大卫没有想到,2012年的这个冬季,他的父亲在中美两国之间,同时被很多人所缅怀。

12月8日,大卫带着他的妻子、姐姐和姐夫,一起观看了在纽约上映的中国电影《一九四二》,影片正是以大卫的父亲白修德深入河南灾区进行报道为主线展开的。白修德躲过新闻审查,对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引发了蒋介石的震怒,最终导致国民党政府正视 300 万河南灾民死亡的现实。随着影片的热映,白修德和他当年拍摄的图片在中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而在此前的11月15日,美国总统大选落幕一周后,大卫出席了在哈佛大学举办的“政治新闻报道”讲座。当谈到美国总统选举与政治新闻报道时,白修德几乎成了绕不开的名字:他连续采写了4届美国总统选举,于1960 年、1964年、1968年、1972年写出《总统的诞生》系列丛书。这套书改变了美国政治报道的风格和内涵。其中,1960 年跟踪记录约翰·肯尼迪参选直至获胜的报道,使白修德获得 1962 年普利策新闻奖。直至40 年后的今天,这套《总统的诞生》仍是美国许多高中和大学新闻专业的必读教材。大卫说,每年,一些新闻记者和历史学家都会定期聚集在父亲的母校哈佛大学,追述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

“我们对父亲当年的作为感到骄傲,姐夫后来又去看了一遍电影,我们都很喜欢。希望更多的美国人看到这段历史,从当时中国人民的苦难中学到一些东西。”大卫说。

61岁的大卫是前《纽约时报》记者,全名大卫·费尔班克·怀特,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他时,他爽快地接受了采访。他说父亲对中国情感深厚,他很愿意讲述父亲的经历。

服务情报头子陈立夫

大卫从外貌到经历与其父都颇为相似:圆圆的脸庞,圆圆的体型,一副圆眼镜,憨态可掬;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也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作家。大卫说,尽管父亲在六七十年代以总统大选系列报道闻名,但回顾他整个记者职业生涯,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才是他崭露头角的地方。

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Theodore Harold White),1915 年出生于波士顿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他17岁时,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他靠做自行车修理工、报童、教希伯来语,打三份工来供养母亲和兄弟姐妹。后来,白修德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哈佛大学奖学金,顺利考入大学,并最终成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学生。

1939 年4月10日,从哈佛毕业的白修德带着费正清的推荐信,来到了中国。费正清不仅是白修德在哈佛大学的导师,更是其一生的挚友。白修德后来甚至把儿子的中间名命名为“Fairbank”,以表达对费正清的敬意。大卫告诉记者,直到父亲晚年,费正清都是他家中的常客。

白修德来到中国后,首先在重庆国民党中宣部主管对外宣传的国际新闻处任职,他的上司是情报头子、宣传部副部长陈立夫。初到“陪都”重庆,他轻而易举成了国民政府中美国顾问团的一员,主管“中国新闻委员会”的通讯报道。那时,年仅23岁的他很快发现,这份工作“彻底失败了”。他在自传《探索历史——我的个人奇遇》中回忆:“我本人的哈佛学历在中国比在波士顿更吃香。后来我组织了一个中国的哈佛俱乐部,其中有一大批蒋介石重庆政府中的官员,即使在华盛顿的肯尼迪政府中也找不到这么多哈佛毕业生……当然,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是悲剧。我过了一年才发现,国民政府中任何一个英语流利的高级官员都同自己的人民完全脱节。而且对本国人民,甚至对重庆这座古老城市都一无所知,要想找他们了解一点中国的真实情况完全是徒劳的。”

在重庆,白修德曾多次采访过孔祥熙。据大卫回忆,父亲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与孔祥熙就几年间上涨了100多倍的物价发生了争执。“通货膨胀?什么通货膨胀!”孔祥熙咆哮着说,“你们美国记者就喜欢说通货膨胀,中国根本没有通货膨胀!有人愿意花两万块钱去买一支钢笔,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不是通货膨胀。就这么回事,他们根本就不该去买嘛。”

白修德明白了为什么一批毕业于美国名校的官员却无法治理好落后的中国。他决定深入中国的底层社会,寻求真相,“从农村开始了解中国”。机缘巧合,1941 年,《时代》周刊主编亨利·卢斯访问中国,结识了白修德,从此,白修德正式成为《时代》周刊的驻华记者。

让蒋介石气得哆嗦

凭借《时代》的声望和对中国的了解,白修德频繁出入中美高层圈子。据《新闻与幻象——白修德传》一书记载,白修德和许多中国高级官员的交情到了直呼其名的地步,他还跟美国驻华大使高思在很多问题上意见一致,此外他还是美国驻中缅印战区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知交。

大卫还曾听父亲讲过二战期间,他在延安拜访毛泽东和周恩来时的趣闻。“当时共产党的力量还很薄弱,父亲是犹太教徒,不可以吃猪肉。当他去延安时,周恩来拿出一大块肉请我父亲吃,那块肉看起来很像烤的猪肉。在那一次丰盛的招待宴会上,当那块肉端上来时,父亲非常发愁,他犹豫再三说,‘周先生,因为我的宗教信仰,我不能吃这块猪肉’。周恩来笑着说,他早就考虑到了,‘请再仔细看看,怀特先生,这是一块鸭肉,中国烤鸭……’”大卫说,周恩来一直记得父亲,当父亲1972年随尼克松总统再次来到中国时,周恩来非常热情地欢迎了他。

中国,给白修德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但大卫说,对于1942年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却是父亲在记者生涯中最沉重的一页。当年,白修德从美国大使馆一位外交官那里,看到来自洛阳和郑州的传教士信件,得知农民开始吃草根、树皮。到年底,旱情更加严重,灾民开始大量死亡,甚至出现“易子相食”的惨案。于是,白修德与时任《泰晤士报》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决定深入河南灾区,一探虚实。

他们取道西安到达洛阳。从灾民的口中,白修德发现,人吃人并不鲜见,问题是吃死人还是吃活人,不少灾民都声辩自己只吃死尸,没有吃过活人。一位父亲被控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杀掉吃了,这位父亲辩解说是在孩子死后才吃的……白修德写道:“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只待了两个小时,无法判断是非曲直,任何人都可能说谎;可我们听到同样的故事太多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地区十分广大,使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在河南,人类吃着人类。”   白修德在返回途中,第一时间从洛阳电报局向《时代》周刊发出了报道。通常,任何新闻稿都必须从重庆回传,经过政府部门审查。1943年3月22日,《时代》周刊以“等待收成”为题报道了河南大饥荒。报道刊登后,正在美国出访的宋美龄,面对美国朝野的质问,尴尬无比。

回到重庆后,白修德和福尔曼花了 5 天时间,终于通过宋庆龄的安排和帮助,见到了蒋介石。见面前,宋庆龄还塞给白修德一张便条,她说:“我建议你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地如实对他报告,就像对我说的那样。如果因此会让有些人被治罪甚至掉脑袋,也请不要过于忐忑不安……舍此一举,形势就再没有可能扭转了。”后来,有资料称,那位为白修德发电报的洛阳电台台长也被枪毙了。

白修德曾在自传中用很大篇幅回忆了蒋介石在办公室接见他的情景:“他站在那里显得身材挺拔,仪容整洁,用僵硬的握手表示礼节后,就坐在他的高靠背椅上,脸上带着明显的厌烦神情听我讲述,因为是他多管闲事的妻姐逼他接见我的。”

白修德说了人们如何被饿死,说了征税,还有曾被敲诈勒索的丑行。蒋介石否认征收了农民的税,说他已经下令免除灾区的税。当白修德说到人吃人,蒋介石坚决地否认“人吃人的事情决不会在中国发生!”白修德拿出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一只狗在路边刨食死尸的照片,“总司令的腿开始轻轻抖了一下,有点神经质地抽搐。”最后,蒋介石问他们照片是在哪里拍的?他拿出本子和毛笔开始记下,随后问了一些官员的名字。最后,他向白修德道谢,说他是“比我亲自派出去的所有调查员更好的调查员”。从被领进来到被送出去,他们总共待了 20 多分钟。

对中国情感深厚

那次会见之后,除了在招待会上,白修德再未见过蒋介石。由于对蒋介石政府越来越不满,白修德同蒋介石的坚定支持者、《时代》出版商卢斯的矛盾也逐步加深,最终在1946年离开了《时代》。

1944年,白修德写出影响巨大的名著《中国的惊雷》,一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达百万。书中描写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以及共产党影响力的上升,呼吁美国人“接受这个现实”。但同时,白修德却被《时代》专栏多次称为“左倾分子”。1948年,他整理发表了与蒋介石不睦的史迪威的日记,再次被扣上左翼分子的帽子。此后,白修德基本与中国绝缘,直到1972年作为尼克松的随行记者访华,才再次见到老朋友周恩来。

对于父亲后来的经历,大卫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1950 年初,随着麦卡锡主义兴起,父亲被认定为“亲共分子”,列入黑名单,成为政府的“关照对象”。“他在纽约找不到工作,没有人雇佣他。在此期间,父亲遇到了我的母亲,也是他哈佛的校友。他们决定离开美国,等一切都结束再回来。他们去了巴黎,在法国住了三四年时间,我和姐姐都出生在巴黎。姐姐海登1949年出生,我1951年出生。”

1953年,白修德一家回到美国,随着他的第二本著作《战后的欧洲》出版,一家人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转,这部书再次成为畅销书。对于当年和中美政界要人的往来,大卫说,父亲一生谈的最多的还是蒋介石。“他说蒋介石是一个糟糕的领导人,腐败、无能,不能成就事情。他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幸福,至少我父亲这么认为。”

大卫说,父亲对中国感情至深,以至于回到美国后,他总在四处寻找中国餐厅。“在纽约的中餐馆里,有的中国食物味道很糟糕,但父亲都会去。他还会和那里的服务生说几句中文,尽管在他老年时,中文已经很生疏了。每当他遇到能说流利中文的人,总会激动地打听他的身世,问他是否去过中国。”

一家五口出自哈佛

在儿子大卫眼中,白修德不仅是一个非常棒的作家,更是一个非常棒的父亲。“他很爱他的孩子,他经常问我,什么时候能抱孙子?”他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孙辈,可惜1986年,白修德还未等到孙辈出生就去世了。这也成为大卫此生的遗憾。

大卫有一个女儿,他的姐姐有两个孩子,儿子取名为西奥多,和白修德同名,以此纪念父亲。白修德的家庭可以称得上是“哈佛之家”。白修德和妻子,两个孩子,包括儿媳妇,都毕业于哈佛大学。

大卫说,父亲留给他和姐姐最宝贵的传统是道德。“父亲说,英语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谢谢你’,教给你如何为人处世,这会影响你的一生。父亲还很相信梦想的重要性,他当年就是跟随梦想,从一个波士顿的贫困青年走到中国,成为作家,后来成功报道了美国总统选举和政治。”

“父亲从未阻止过我们把握机会、追逐梦想,哪怕有时我们的思想行为很愚蠢。他告诉我,永远也不要忘记‘三个D’,Drill练习,训练;Drive有冲劲,动力;Drudgery苦役,艰难、不计报酬地工作,即便是做一些看似繁琐重复的事情。”

可能是受父亲影响,大卫很喜欢写作,对他来说写作胜过任何佳肴、美酒、音乐和电影……但白修德当年并不希望儿子成为一名作家,“他说用写作来赚钱太难,很多人都失败了,有很多风险。”但大卫还是走上了父亲的路,曾经在《纽约时报》工作,为《财富》、《商业周刊》等杂志写稿。1978年,他离开《纽约时报》开始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现在正在写第三本书,内容是关于二战期间的法国海军。

采访结束时,大卫不忘告诉新闻同行,“我一直相信,记者最重要的素质在于客观性和全面性,找到新闻的方方面面使之完整。同时还要做到‘有生气’。记者应该总是透过读者厌倦的眼睛来思考,想办法使读者厌倦的眼睛焕发出充满兴趣的光彩。为读者而写,让他们高兴、激动、兴奋,我认为这一点对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大卫想向中国读者这样总结自己的父亲:“1939年,一个年轻的西方小伙初次踏上重庆的土地,只懂一点汉语知识,却发现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食物、语言、土地,都激荡着他的心灵。多年过去了,他对中国的感情还在,就像他的足迹刚刚踏入那片土地一样。”

作文二:《眼中的父亲》1300字

轻洒半行清泪,只言片语真心;淡淡岁月留痕,一生漂泊责任。

岁月不曾带走什麽却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年龄不曾表露什麽却在他身上吐露心迹。

-题记

记得那年,天空依如蔚蓝,男孩静静站在窗前呆呆的看着院子里那一片片青竹若有所思的样子。男孩想起那时竹子栽下的情景:年轻的父亲领着一个五六岁的孩童站在门前的院子里,父亲看着那满手是泥的孩童笑着说,孩子你说这几棵小小的翠竹会为咱家的院子带来什么?

孩童用那粘满泥土的手擦了下脸说,翠竹会发满咱家的院子,翠竹会让咱家的院子充满绿色,嘻嘻,孩童天真的笑了。

年轻的父亲看着可爱的孩童,淡淡的笑着说:孩子希望你能长翠竹一样成长将来一定要比我强,男孩在不知不觉中嘴角勾起一抹天真的笑。

一声清脆的鸟鸣惊醒了沉思中的男孩,男孩再次看着那翠绿的竹子,抬头望着那远方的天空想起了那个,这么多年来为了支撑这个家不辞辛苦的操劳,南来北往的奔波从来没有抱怨什么,说过一句苦;二十年来从来没有打过男孩一巴掌骂过男孩一句,为了这个家,戒烟淡酒,不去穿着世界名牌只要衣服简简单单仪表得体。在男孩记忆里永远是那么淡定那么坚毅,再苦再累从来不曾向生活低头,从来不服输的人,他就是父亲。

他让男孩明白如何做人,他让男孩懂得如何处世,他让男孩明白怎样坚强,他让男孩懂得怎样坦荡;他曾记忆了男孩的昨天,他也赋予了男孩的今天,他有引导了男孩的明天,他教会了男孩如何去处理过去,他教会了男孩如何去决然现在,他教会了男孩如何去把握将来。

他给予男孩太多却不曾希予男孩什么,男孩不曾回报他什么。岁月却让他历经沧桑脸庞刻画了些许岁月的痕迹而他却从没有说过什么,他就是父亲。

空蔚蓝如初,男孩心海跌荡起伏,激起涟漪千层万丈。男孩再次遥望远方的时候,眼帘早已沁满泪水。虽然他曾告诉男孩,男儿有泪不轻弹,流泪只在无人处。然而,此时此刻男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因为男孩一直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泪水不停划过眼角流过脸庞,淡淡话语吐出泪唇,‘父亲,您辛苦了’…

男孩回过头,轻轻擦掉满脸的泪水,眺望远方,眼角透出一丝丝淡定,眼角流露一层层坚毅。

此时此刻男孩终于蜕变,若此时父亲看到男孩那坚决的眼神,父亲会流露欣慰的笑容了,因为男孩真的长大了。

可淡定之后,男孩嘴角有勾勒起那时常流露的一抹抹坏坏的笑。

生活中父子的话语真的好简单,父亲总是那么话

语淡淡。二十一年的一如既往,二十一年不变的关怀;二十一年的四处奔波,二十一年的话语淡淡。

二十一年,那年天真的孩童如今也长大了。可惜他还是不可以让父母放心仍是父母眼里最忧心的孩童,永远的长不大的天真孩童。

记得前些日子回家,在与父亲的谈话中听到:家里的竹园被砍掉了,听到这句话心里莫名的伤感,那片竹子陪自己成长见证自己的青春岁月,可惜如今却不存在了;看来放假该回老家看看了,看看那余下的足迹,那镌刻记忆的点点滴滴。

如今,而他仅仅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陪父母谈谈话,用心的好好做自己淡然的度过每一天,努力做好自己尽可能少让老爷子为自己操心为自己的前程奔波劳累;可惜现在的自己很难尽如老爷子的意但他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不再如以前那样年少轻狂了。但愿,再次回到校园的他会有不一样的改变。

夜很深了,他的心却更深了……

作文三:《父亲眼中的女儿》1200字

你就是传奇

―――写给踏上高中旅程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

首先,感谢老师给我们这个平台,让我们以书信的方式进行一次父女间亲密的对话。仔细想来,你给我写信应该是第一次吧,我给你写信至今应该是第三次了吧。每次提笔写信,总有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这次,面对已经升入高中的你,面对如此优秀的你,我似乎有些“惴惴不安”?

读到你写给我的信,我心潮起伏,百感交集,眨眼间,当初那个呀呀学语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此情此景,我怎能不感叹呢!作为父母,还有什么比女儿的成长更欣慰的事呢!

女儿,我想对你说,你就是传奇。传奇是由一个个惊喜凝结而成的,而你就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你的出生,就是一个惊喜。也许是上帝的安排,也许是前世的约定,成就了我们今天这个温馨的之家。

你的名字,就是一个惊喜。小时候的你似乎很“憨”,很不引人注目。我给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大智若愚”。至少到现在,你实现了我当初的心愿。

你的成绩,就是一个惊喜。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前,你似乎很平凡。但我相信厚积薄发。从小学六年级以后,在学习上你一直是领跑者。还记得初三倒数三模、四模考试成绩不理想后我给你写的信吧,只要相信自己,什么也不能阻挡你前进的步伐。你做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我真的为你感到高兴。

你的成长,就是一个惊喜。那次,我逼你一口气背了100多个单词,几乎一个不差,这就是实力,这就是与众不同的能力!

知女莫如父。女儿,我还想对你说,过去的只代表过去,新的高中生活还要从零开始。 首先,要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应该说,初中高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正如你说这几天好像听不懂一样,其实是不适应,还在用初中的思维思考高中的课程。所以,必须从思想上、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尽快调整,早日度过“磨合期”,之后的你一定会“游韧有余”!

其次,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我曾和你开玩笑说,如果学文科,就要考北大,如果学理科,至少上前十名的大学。说是玩笑,其实是我的心愿,同时也是对你实力和潜力的信任,不是吗!

再者,一定要调整好心态。面对挫折,一定不要对自己产生怀疑,其实挫折是历练自己最好的良药;面对一帆风顺,也要居安思危,清醒认识自己的不足。能做到宠辱不惊其实很难。但如果做到了,你就真的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此外,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善于和同学们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要敢于向老师请教,不要不好意思,每个老师其实都希望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感受教师的崇高;要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可能多年以后让你回味高中生活,能打开记忆之窗最多是就是活动了。只有多参加活动,才能完善自己的性格,才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

我时常想起我的高中生活,真的是回味无穷,受益无穷,尽管留下许多遗憾。因此,希望你的高中生活更加精彩,尽量不留遗憾。

我时常在想三年以后的你,又要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又会书写怎样的传奇呢!我们充满期待!

祝女儿一切都好!代问老师、同学们好!          2012年8月31日

作文四:《儿子眼中的父亲》4300字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 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切入,有利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父爱的内涵,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情境。】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我知道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梳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第一次是       的背影,第二次是„„

【点评: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训练;并为下面理清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                             回忆背影

第二次                             看到背影

第三次                             目送背影

第四次                             回忆背影

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看来作者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

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点评: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文章结构,有助于指导他们写作。】

三、再读课文,品读美段: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              ”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生1: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 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们目光默然。)

师:请大家把下面改动的语段也读读看,比较一下,删掉的一些词语有什么含义与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生展开讨论)

师:加上两个“黑”字,你们看有什么效果或不同?

生:两个“黑”字,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前面第二自然段就提到过。

师:对,父亲奔丧回家的目的是为了料理丧事;而黑色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他的内心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丧事、赋闲。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还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呢?

生: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看来同学们要多关注文本噢。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师:我们继续看,“蹒跚”与“肥胖”说明什么?

(生迟疑)

师:“蹒跚”什么意思?

生:蹒跚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父亲已经年迈与行动不便了。

师:那么,你发现课文用哪些词语表现“父亲行动不便”?

生: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走路小心翼翼。 生: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点评:品味语言可从词义入手,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细细揣摩,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的真正内涵。】

师:下面让我们联想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画面。

生:一个年迈的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孩子,蹒跚地走到月台,双手攀着,两脚在向上缩,左手使劲地支撑着身子,然后右手用力翻过去,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师:是的。我们同学来想一想:假如今天买橘子的是你的父亲,你爸爸让你在车门口等,他去买橘子,这正不正常?

生:正常。

师:对,因为你们小,只有十三、四岁;你们的父亲爬过去,费不费劲?

生:不费劲;

师:为什么?

生:因为年轻力壮。

师:对!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不会那么的感人,因为你们小,父母本应该爱护你们;而朱自清当年20岁了,父亲是如此年迈,但仍然煞费苦心,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

【点评:语言是需要想象的,只有在想象中我们才能进入情境,深刻感受;分析事件时适当地作迁移也是很重要的,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事例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师: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样了?

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哭了。诶?我们大家迅速地找找,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

生:开始,“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的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这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师:对,第一次是伤心之泪。家中祸不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

生:因为,我看到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我的流泪说明我已经体会到了,是的。老师曾经讲过爱的双向性,我们在《老王》这篇课文里讲到杨绛对老王的关心,我们说,假如杨绛关心老王,但老王从来没有理解过这样一份关心,也没有在临死前送上香油、鸡蛋以知恩图报,那么,我们说杨绛对老王这份关爱,其本身是苍白的。同样,各位同学的父母都深爱着你们,但如果你们当中谁说没有感受过父爱,或者没有一丝一毫感恩的心态,那么这样一种爱的本身也是无力的。那么,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当他的父亲对他如此挚爱,那么,他领会到了么?他有反向的爱过父亲么?

【点评:语文教学要占领精神的制高点,此处渗透感恩教育就是抓住了课文的灵魂。】

师:请同学们在文章里找一找这样的细节?

生:当父亲抱着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这个“搀”字真切地表现了“我”的感恩之情。

生:还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此处反语的运用,表明我的难过、悔恨。

生:最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说明“我”一直铭记着他的“背影”。

师:我们说,作者是不是看到了父亲的背影随后就写了这篇文章?

生:不是。

师:对,他是过了好些年,自己都已有了孩子,才写的这样一篇文章。而他在描写看到父亲背影那一幕时却表现得很逼真,仿佛就在眼前,特别是动词的运用无不反映“我”对这件事是铭记于心的。因为这是父亲,这是背影,这是爱的诠释。

四、拓展延伸,感悟父爱:

师:读完本文,你一定对父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请以“父爱”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

示例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示例2: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的石;黑暗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生1:父爱如山,造就我一种坚韧刚毅的性格;父爱如海,培育我一种豁达宽容的胸襟;父爱如天,树立我一种明朗高远的志向。

生2:父爱如空气,给我们生存的依靠;父爱如太阳,给我们生命的光芒;父爱如大树,帮我们遮风避雨。

生3:紧张时,父爱如一针轻松剂;苦恼时,父爱如一枚开心果;懈怠时,父爱如一只报晓的鸡;劳累时,父爱如身边的按摩器;低沉时,父爱又如歌曲和战鼓。

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入地感悟了父爱,它表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回家观察你的父母或亲人的某一细节特征,比如背影、手、脸、眼神等,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总评】

1、简约不简单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追求,简约不是指教学手段或教学本身的简单,而是建立在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解读。所以,在目标设置、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上,要祛除冗杂、繁琐。朱自清的散文如同他的为人,朴素自然真挚,没有半点虚假与掩饰。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排除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做到“该讲的讲,该问的问。”

2、篇章分析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注意整体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背影”以及“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在进行“篇”的结构、条理分析。

3、语文是精神教育。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他们懂得感情,能够交流。在解读“爱的双向性”中,合理引用刚学过的文章《老王》,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朱自清在成年后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进而引导学生追忆自己与父母亲人的爱的情结,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有背到影,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生命轻,才愈珍重。同学们珍重生命吧! “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

作文五:《《儿子眼中的父亲》》400字

《儿子眼中的父亲》

这是看BIG FISH过程中总想到的一篇文章。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活,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在我的感觉里,这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个人的一生,八行字就概括了。

好少的字,不容易的过程。

在儿子最终理解父亲的那一幕,不禁流泪。这期待许久的时刻,出现在落幕的时候。

呼——深呼吸!

戏如人生,人生如梦。不知道属于自己人生有多长,不知道未来的可能有多少,但是,会,多读,多听,多感悟。从别人的遗憾里,避免自己后悔的可能,尽量做个贴心的女儿。

作文六:《泪眼中的父亲》900字

朦胧中,泪水已经浸湿了我的脸颊,与父亲挥手告别时的情景又一幅幅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为了养家,常年出差在外,很是辛苦、劳累。几年来,父亲在外受了许多闷气,他本是脾气暴躁之人,为了不失去工作,硬是忍住了,安分地工作着。与父亲离别又有一个月了,今日我将回家,却不知是激动还是兴奋,陡然想起上一次跟父亲告别的情景。   那是周日的一个下午,父亲送我回到学校。在我心中,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我记事以来也未见他掉过眼泪,那日我坐于床上看着父亲帮我收拾行李,望着父亲的背影我不禁一阵心酸,年过四十的父亲,头发已掉了一半,后脑勺头皮的轮廓已清晰可见,但为了一家生计,仍常年奔波在外,有时候甚至通宵工作。父亲累啊!想到这里,我强忍着泪水,可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又怎能忍得住泪水的侵袭。过了一会,父亲缓缓回过头来,轻轻地说了句“我走了”。我用嘶哑的声音回答:“爸爸,再见。”那一瞬间,我看见父亲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我不禁心头一震,泪水哗然落下,我刚想说些什么,可门口已不见父亲的身影,我奔向走廊,看见父亲正回望着宿舍门口,看见我的奔出,父亲轻轻挥手一别,然后迈着沉重的步伐走着,一步步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彻底崩溃了,泪水不止地流着,整个人瘫软于地。   我曾经是父亲眼里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是自从自己迷上网络游戏后,我的成绩彻底落后了,是父亲,在我感到前途无望的时候给了我新生的机会,我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来报答父亲。      编后:   这是长沙一位40岁的父亲给我们寄来的一叠作品中的一篇。这位父亲在附带的信中言语恳切地说:“我儿子曾是个好学上进的学生,自迷上网络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去年中考时一塌糊涂,于是我托关系把孩子弄到远在邵阳的一所学校读书。刚戒除网瘾的儿子把写作当作爱好。”信中,这位慈祥的父亲小心提出一个心愿,希望本刊能够发表他儿子的一篇作品,哪怕是一句话,就足可以给儿子以最大的鼓励!   严格地说,现在读者读到的这篇文章还仅仅算是一个中学生的习作,与本刊上的其他作品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位父亲的来信让我们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都为之动容,我们无法拒绝这位父亲的殷切心愿。做出决定刊出此文,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吴畏”理解父亲的苦心,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

作文七:《李伦眼中的父亲》900字

李克农一直在隐蔽战线工作,对党无限忠诚。当时他的工资也不多,还要缴纳党费,还要捐助一部分钱给“济难会”,用以救济死难者的家属,因此,很少能照顾到家庭。   他的三儿子李伦后来在回忆父亲时谈道:“1934年初,父亲在江西苏区工作的时候,用一家商号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母亲写了回信,她也让我给父亲写一封信。母亲也不限制我,说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我刚上小学二年级,那时家里生活极度困难,我在信里就说,别的同学都有铅笔、有纸,我没有。我要有一支铅笔、一个本子多好!我父亲看到信以后,心中非常难受。父亲还让其他战友看了这封信,大家看了以后都很心酸。后来我父亲的战友还问过我,那封信是不是我写的,我说是我写的。他们说,当时看后都掉泪了。父辈们为了革命,顾不了家。   1939年底,我刚刚12岁,因在国民党统治区无法上学,父亲就分配我当勤务兵,要求我和其他公务人员同吃同住。平时的任务是打水、扫地、倒痰盂,后来又到电台当报务员。那时我年龄小,值夜班时还打瞌睡呢,没少挨批评。   1941年,我们全家人经过10多年的分别,终于第一次在延安团聚。”   李伦说:“1942年延安整风,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回到枣园看望父亲、母亲。当时,我们为了一个政治上的问题进行争论。中央党校校长邓发正在我们家玩,听了我们的争论感到很有意思。由于争论不分上下,我们就请邓发评判是非。邓发说让我先发言。我姐姐说,他还不是党员呢!邓发说那就请‘非党人士’先发言。就这么一件事情,不知怎么传到毛主席那里去了。在一次舞会上,毛主席和我二姐李冰跳舞时就问,你们家那个‘非党人士’在哪儿呢?后来又传到我父亲那里,他就想,家里怎么有一个‘非党人士’?他还以为我以‘非党人士’自居呢。其实,我感到很丢人。他们都是党员,我不是。我当时才16岁,不到入党年龄。有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身边,批评教育我说,你是什么‘非党人士’?你是共产党的儿子!你走到哪里,哪里的组织就是你的父母。你有什么事情要找组织,要靠党,不要依靠父母,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攀比,靠自己奋斗。不要做墙上的芦苇随风倒,不要做‘客里空’式的人物。这些话对我教育非常大,我也牢牢记在心里。”   (摘自《党史博览》2008.4 班永吉 李树泉/文)

作文八:《父亲眼中的女儿》14800字

一、一个没心没肺的爸爸

2009年秋天。一个寻常的傍晚,女儿从北京打来电话。自女儿去北京工作,几乎每天都在这个时段与我们通话。此时,女儿正走在北京上地高科技园区下班的路上。她会详尽地向我们汇报她一天的工作情况。每天在餐桌前等候女儿的电话,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最为快意的时光。

那一天的电话就有些不大寻常。女儿在千里之外欣喜地向我们报告,她已经被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录用(空乘)。女儿甜甜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而握着话筒的我一时竟有些手足无措。要知道,作为一个父亲,这是我极不情愿的结果。见我久久没有回音,女儿说,爸爸,我们的考场一千多人,只录取了五位,本姑娘过五关斩六将,比选秀还难,你应该为女儿高兴呵!

那个秋天的傍晚,我的脑子里先是一片空白,继而便满是飞机起落的噪声,这呼啸的噪音把我的思维搅扰得支离破碎。良久,恍如梦中的我只说了句, 让我和你妈妈商量商量,便挂断了电话。

还商量什么,知女莫如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丫头在涉及择校、择业以及未来的婚姻等大事上,已不是小时那个对父母一味顺从的乖乖女。自己认定的,任你百般阻拦也难以奏效。这种明显带了“八0”后印迹的叛逆,以及对传统的父权的挑战,不禁让我感到一阵无奈的失落和感伤,并时时生出“儿大不由娘”的慨叹。

想来,女儿的这种执拗或者说自我意识的养成,可能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我,自幼对她疏于关照,呵护,过于放任的结果吧。

那个夜晚,草草用过晚餐,手捧一杯清茶,我坐在窗前的一把椅子上,望着园区里璀璨的路灯,梳理着脑子里纷乱的思绪,妻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猛然浮出脑海。“你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在以往的日子里,每每谈起孩子的话题,妻子总是如是说。话语里满是责怪和怨艾。眼下,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猛然出现一个新的拐点的时候,这责怪就变得尤其尖利、刺耳。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女儿要富养”。可自女儿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为她提供香车豪宅,锦衣玉食的优裕生活,反而在她年幼时,因为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随同我们饱尝了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之苦。那个年代,尤其是乡下考进城里,又留在城里工作的穷学生,生存的窘境大抵如此,何况我一个既无经商头脑又无官场心机的愚钝之人?这似乎为我的自圆其说找到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注脚。重要的是,我没有像众多的父亲那样,如同操作一项系统工程,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孩子的成长上。从孩子一出生,就为她设定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并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好精心的铺垫。

为支付孩子学琴、学画、学舞蹈的高昂学费,他们可以节衣缩食;为孩子选学校、选工作,他们找门路使重金不惜倾家荡产。这且不说,单是一些家长,为孩子学成一门专业,抛妻舍家,放弃工作,陪同孩子在异乡艰苦求学,最终自己都成了某项专业的行家里手这点,我就自愧不如。而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非但没有如此的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当妻子提出要女儿学琴学画什么的,还大泼冷水,说孩子应该减负,应该顺其自然,自由发展,不该让孩子成为父母的理想的奴隶云云。

由于我的干预,年幼的女儿倒也落得清闲,可最终,她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拿到了钢琴,小提琴或古筝的考级证,而活泼好动,又偏爱音乐的女儿却一无所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的家境虽算不得殷实,书房里却有满架的藏书。妻子总是埋怨我不引导督促女儿多读书,说你是干这行的,近水楼台,多上心辅导辅导孩子,没准会培养出一个作家。

我一向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站在已然过半的人生旅途上回望,五十余年的生命轨迹中,在许多的机遇面前,如果多少听听他人的提示和劝诫,许多事情很可能会朝着更为理想的方向发展。当时,我对妻子的唠叨很是腻烦,便振振有词地说,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她要是这块料,不让她看都不行,她心里不喜欢,看了也白看。我自信满满地认为,在女儿自由的成长中会寻找到自己的所爱的,却忽略了小苗是要修枝打叉,浇水施肥这样一个连农民伯伯都知晓的朴素的道理。想想女儿当年的作文和眼下的博客,文字还真有些天赋,如果当时及时引导,在文学创作上会有些造就也未可知。可在当年,工作之外,只顾了编织自己的文学之梦,女儿的事情全抛在了脑后。如同乡间一窝走失的鸡雏。当母鸡带着她们重新回到家中时,几日不见,那稚嫩的毛茸茸的一团已变得羽翼丰满,让主人难以辨识。转瞬间,那个光着两只小脚丫蹒跚学步,还赖着要爸爸抱抱的女儿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可在这二十余年的浑浑噩噩的岁月里,我又为女儿做了些什么呢。

想起来就有些自责和后悔。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同学的家长每天都苦苦地等在校门外接孩子回家,而女儿则一个人穿行在车水马龙的放学路上。

哈尔滨的冬季,天亮得晚,上初中的女儿每天早晨冒着冬季里的严寒走出家门时,天还一片漆黑,因为学校离家远,我每天只是把她送下楼,给她打上一辆出租车,然后继续上楼睡大觉。现在想来,在黑夜里,把一个女孩交给一个陌生的出租车司机,而后居然可以去睡大觉,这该是一个多么粗心的爸爸呀。

见过粗心的,可没见过像你这么粗心的。这是妻子领略了她老公一系列没心没肺的雷人之举后对我做出的经典评价。细数起来,1985年的那次疏忽,(我总是喜欢选择一些中性词来淡化或开脱自己的过失)在我诸多的不良记录中可算得上巅峰之作。对于我的家庭来说,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天。那天的午饭后,有孕在身的妻子感到腹部有些不适。掐指一算预产期还有几天。可看到她脸上一副痛苦状,决定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医院离家大约有四五里路,我想都没想,如同以往出行一样,用自行车驮上妻子,直奔医院。要知道,那个年代,岳父家通往医院的路,好长一段与乡间的土路一般凹凸不平,坐在后座的人时常会像皮球一般被弹起弹落,我居然就驮着临产的妻子一路颠簸到医院。

医生检查后,当即将妻子留下,说产期就在今晚了。我立时慌了手脚。没有任何准备呀!

事后我总在想,妻子的早产与那一路的颠簸不无关系吧?

1985年5月,北大荒虽已进入草长莺飞的时节,可是夜里还有些乍暖还寒的意思。妻子在产房中饱受着阵痛的煎熬,被隔绝在外的我,吸着劣质的飞马牌香烟,徘徊在医院的走廊里。没有要当父亲的惊喜和兴奋。从产房里渗出的妻子痛不欲生的呻吟,让我着实为她捏着一把汗,种种难以预知的后果,巨浪一样依次向我压来。就想,早知会把自己深爱的女人推向命悬一线的境地,这个爸爸不做也罢。

正当我沉在一个男人的自责和平生第一次遭逢的惶恐中难以自拔的时候,产房里传来一阵嘹亮的啼唤。

妻子被推出产房。我傻傻地望着车上的妻子,她脸色苍白,如同一枚刚刚从枝上痛苦剥离下的秋叶,疲惫而静默地躺在那里。妻子孱弱地说,去看看你女儿吧。

我冲进产房,看到护士怀抱的婴儿。她黑红的小脸皱成核桃状,双眼眯成一条线,仍在不停地啼哭着。这就是我的女儿吗?这是一个多么丑的丑小鸭啊!

护士说,恭喜你。你的女儿七斤半呢。

一时还难以进入角色的我,没有惊喜,脑子里一片空白。

1985年,那个初夏的深夜,于匆促间,我懵懵懂懂地就做了爸爸。

第二天,在病房里商量给女儿起个什么名字时,妻子忽然问我,孩子昨晚是几点出生的?我的脑子嗡的一声,思维立时短路,知道自己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事先妻子是嘱咐过的。要我记准时间的。可我却早给忘在了脑后。事后想来,女儿大致是在午夜十二点左右出生的。可到底是十二点之前还是之后,之前,生日就是五月十二日,如果是十二点之后,便是十三日了。于是女儿准确的出生日就成了千古之谜。

[ 2  ] [ 3  ] [ 4  ] [ 5  ]

妻子当时几乎气断了奶。然而,有其父必有其女,女儿长大后,每提及此事,便像她没心没肺的爸爸一样,说这样到好,每年我就可以过两个生日了。

后来,妻子给女儿取名叫思思。这其中除含有一家三口彼此思念(当时我与妻女两地生活)的意思外,还希望她的女儿不要像她的爸爸一样不长脑子吧。

二、 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儿

女儿要当空姐,我是相当抵触的。当时,女儿已在联想集团总部工作了一年多。在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当下,这是一份人人羡慕的职业。我始终为女儿能进入世界五百强的联想集团欣慰着。起初我在担忧女儿能否胜任这个精英云集,整天与各国客户打交道的职业。可经过一年的磨砺,女儿的事业已做得风生水起,颇受上司和同事的赏识。我们不断接到女儿成长进步的报喜电话。可这丫头不知犯什么幺蛾子,放着待遇优厚的白领不做,要去当一个空中服务员。要知道,眼下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各大公司都在大批裁员,能保住饭碗已属不易。可她不听从上司的挽留和我们的阻挡,居然把联想给炒了。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想,这个八0后,与她爸爸的思维以及所谓的价值观,已如两列对开的列车,呼啸相遇,之后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了。

思想起来,女儿这种特立独行的执拗性情由来已久。上高中时,高考已进入倒计时,正是冲刺阶段。同学们整日扎在成堆的辅导资料和各种补习班中,忙得昏天黑地。女儿却忽然提出要学声乐。我们当然反对,这无疑与放弃满地成熟的麦子不去收获,要去钓鱼一样。哪轻哪重啊。女儿则嬉皮笑脸地跟我们大讲什么忙里偷闲的道理。说如此既可缓解学习的压力,又能了却自己多年的夙愿,说学声乐的最佳年龄段也是不容错过的。并已悄悄找好了老师。

还能说什么呢。我心里清楚,在高考前这特殊的历史阶段里,家长对孩子,就像面对一笼刚出锅的包子,急不得,碰不得,只能耐下性子一口一口轻轻地吹,方能使其慢慢冷却。然而,我们心目中的所谓“农时不等人”,最终还是在她的“最佳年龄段”前败北。拗她不过,就在心里宽慰自己,小时候该学的,被自己阻拦,已成遗憾,如果再横加干涉,长大后会在她心中留下更大的遗憾,我这个父亲就难辞其咎了,由她去吧。

在备战高考的那些日子里,从女儿的房间时常传出《美丽的西班牙女郎》,《我爱你,中国》的歌声,以及咿咿啊啊的练声声。每逢这时,在门外徘徊的我们,心就被揪紧,又不敢擅自闯入。自从女儿开始学声乐,每周两次课,加上来往路上的时间,一周至少要耗去她六七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些时间她少做多少题,少背多少单词啊!可她竟然还在已经抽条的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去唱,去练。我们就像看到一个粗心而奢侈的农夫,手中的种子没有播进土地,而是大把大把地洒进流逝的河水,心疼不已,又无力阻拦。

那些日子里,女儿的状态极佳。老师说她的自然条件和悟性都不错,声音在逐渐打开。有一天下课回来,女儿在家中给我们试唱了一首,当时我真的有些震惊了。那浑厚而高亢,高声部又带了金属音色的声音是从女儿的嗓子里发出的吗?

看来,发现和挖掘真的很重要,否则生命中一些未知的潜质就会埋没掉了。

女儿不无得意地说,这仅仅是开始,我还会唱得更好。

女儿的话让我的大脑忽然冷静下来。你可以唱得更好,可现在不是时候啊。在这个非常时期里,我们希望要做得更好的是你的功课,而不是唱歌。我更不会同意你以声乐这个行当,作为今后安身立命的职业。我是从文艺圈子走出来的。我深知,声乐专业的淘汰率是极高的,真正能走向舞台的只是凤毛麟角。除去专业上的山外有山而外,社会上的各种“潜规则”也是我们这类人难以合污的。其竞争之残酷外界人是难以想象的。就希望女儿能适可而止,把心收回来,用在高考复习上,这于她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而女儿则有些既拿起就放不下的意思,每周仍坚持去上声乐课,从她的房间里仍不断传出咿咿啊啊的练习声,而我与妻子也只有在女儿门前徘徊叹息,恨其不争的份儿。这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状态一直延续到她高考。

那时,女儿的美声唱法已修炼得有模有样,一张口,音色里就带了专业犯儿。可是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我知道这背后的代价的沉重。

高考成绩出来后,验证了我的担忧。连女儿自己也承认,如果不分心学声乐,她的高考成绩会更好些。尽管女儿已进入了本科线,可与那些大名鼎鼎的院校肯定要失之交臂了。可这丫头心大,没有像通常的成绩不如意的考生那样悲观,消沉甚至绝望。反倒卸去了高考的负担,更加无忧无虑地唱起她的美声了。大有失去一棵树,得到一片森林的意思。其没心没肺的程度与她爸爸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女儿尽管没有考上清华、北大那样声名显赫的名校,她所进入的东北农业大学也属“211工程”学校,在黑龙江省仅三所。就女儿平时的成绩和高考前所受到的一系列干扰,能进这样的学校已属不易,对我这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而言,这或多或少也是种安慰。

送女儿入学那天,走在绿树成荫的东北农业大学校园里,我对女儿说,入学后,要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学习上。

这该是所有父亲的老生常谈,女儿满口答应。我又说,尽管学校不十分理想,如果你专业学得出色,走向社会照样会有你的一席之地。女儿挽着我的胳膊说,放心吧爸爸,你女儿以后不会饿死的。

最后,我指着远处绿树掩映下的图书馆说,这四年里,你大部分的时间应该在那里度过。

不等女儿回答,我又说,爸爸的大学时代就是这样度过的。

这是一组在宁静的校园里,父女二人关于学习、理想的对话的镜头。温馨、也不乏沉重。虽属老生常谈,毕竟是一个父亲真诚而热切的期望和嘱托。其情可感,其心可鉴。

女儿上大学后,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她规划着学习的蓝图。可能与自己年龄的增长有关,在以往,我是从未沉下心思来想过女儿学习的。我想,女儿上大学前是少不更事,如果充分利用好四年的大学时间,打牢基础,把专业学精,也算是亡羊补牢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会顺风顺水地按照某个人的意志向前发展的。杂音、冲突、变数,难以逆转的青春叛逆,多年来已成为我们三口之家的生活常态。

女儿刚刚入学一个多月,一个周末回家,忽然向我们提出,要竞争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当时我心里就一动,这哪里是去亡羊补牢,分明是一只摆脱了笼子的小鸟儿。学生会的工作我再清楚不过,就是东奔西走,组织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而已。重要的是它要占去很多学习时间的。

我知道,与高中时要学声乐一样,跟我们打个招呼,是不忍拂逆我们做父母的名分而已,而不是要由我们来选择和定夺。明知道阻拦无效,就在心里生出小小侥幸――以她的高中同学为例,大学校园里拿到过各种专业考级证的文艺人才多的是,可谓山外有山。你只是一头没见识过外面世界的初生牛犊而已。而女儿则摩拳擦掌,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

一个月的时间悄然滑过。电话里,女儿再没提起过竞争学生会的事儿。我窃喜地以为,可能一切都已硝烟散尽,尘埃落定了。下个周末好好安慰安慰名落孙山的女儿,顺势把他的心思扭到学习上来,岂不顺理成章。

可是事与愿违。周末女儿回家,说她竞选成功,下午刚刚做过就职演说。说声乐成了她竞选的有力武器。说她的一曲《为了艺术,为了爱情》把所有竞争者都给震了。加之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和不知何时修炼出的那点组织能力,一不留神,就把她推到了学生会文艺部长的位置,云云。

[ 1  ] [ 3  ] [ 4  ] [ 5  ]

女儿不无自豪地向我们讲述她过关斩将的经历,一副踌躇满志,将一展身手的架势。而我的心里开始沉重起来,看来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将要被这劳什子文艺部长给干扰掉了。

这之后,女儿频繁在电话里报告她又在组织什么什么活动,又参加了什么什么演出。每接一个电话我的心里就增加一份忧虑,我在掐着指头计算这些活动和演出所耗去的她的学习时间。对于我的忧虑,女儿不以为然,说她做得很快乐,并不影响学习。

可能女儿真的不是报喜不报忧抑或自欺欺人,她繁重的学习兼组织多种娱乐活动的生活也许的确过得很快乐。而我的提心吊胆,忧虑重重也绝非“杞人忧天”。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你的一生之中,能把一件事做好就属难能可贵了。主业之外,可以有你的业余爱好,重要的是如何摆正二者的位置。我所担忧的是女儿会走入一种误区。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往往容易被种种诱惑引入乐不思蜀的境地。不是反对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我真的不希望女儿在人生的黄金时期被那些没完没了的行政琐事淹没,而荒废了学业。这可能是一个父亲的一点小小私心吧。

毕业时,女儿的各种学业倒也顺利过关。但我不相信她会学得多么出色,应试而已。因为我十分清楚她在学业上所投放的精力,以及平素漫不经心的学习姿态,与青灯黄卷,寒窗苦读的收获怎么能同日而语。在接下来的考研擂台前,我的结论得以验证。

考研前的几个月里,女儿也是经过了一番准备的。走进考场的那天,我和妻子守候在电话机旁,忐忑不安地等待消息。到了晚上,女儿来了电话,说她放弃了考试。说得轻松而随意,而于我这无疑于一声炸雷。这丫头总是在关键时刻作出离谱的“惊人之举”。这事关她未来的前程啊,怎么能轻言放弃呢。女儿的电话让我彻夜难眠。

后来女儿向我解释说,临考前的那天夜里她忽然得了胃肠感冒,一夜未睡。第二天早晨,身体虚弱得几乎站不起来。这也许是事实,但也难免有托词之嫌。攻坚一战,无论如何也要挺过去呀。

女儿又说,本来她对考研兴趣就不大。这倒像句实在话。我想她一定是准备不足,不敢应战罢了。

女儿还说,为什么非要现在考研,眼下大学生就业这么难,位置有限,先找一份工作,以后带职读研岂不两不耽误。我还能说什么呢,考期已过,一切都于事无补了。

三、走进联想

对女儿放弃考研一事,我始终耿耿于怀,就用知难而退,败走麦城来敲打她。她则嘻嘻一笑,说怎么能说是知难而退呢,这叫及时转身。

转身就意味着背离和放弃,对学习而言,即使是短时的放弃,想再重拾,谈何容易,她居然为自己的选择而自鸣得意。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那些日子里,同学们开始在四处找工作。女儿在家中也坐不住了,提出要去北京寻找机会。可能是女儿知道她的爸爸既没人又没钱,更舍不下那张薄脸皮在当地为她安排工作,一切也只有靠自己了。看来,遇上一个无能的爸爸,倒也迫使子女早日养成一种自立意识。惭愧之余,只有如此安慰自己了。

说走就走。双肩包一背,女儿登上了赴京的列车。

列车一开动,妻子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了。

刚刚20岁出头,自幼从未离开过父母的女儿,就这样只身去遥远的京城闯荡了。那只沉甸甸的挎包挎在女儿的身上,却压在我们心头,茫茫人海里,女儿那瘦弱的双肩能支撑起生活的重负吗?

女儿能考入联想集团,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外地的京漂一族,在京城游荡几年,也找不到一份职业,而女儿竟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被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选中,这让我对这个一向散漫、不按常规行事的小丫头有些刮目相看了。可接下来我又开始为女儿能否担负起未来的工作忧虑了。因为女儿在电话里说,她身边的同事除了海归的学子,就是各大名校的博士、硕士。还有许多外籍的研发人员。女儿被分配到集团一个销售部门任助理。她的前任就是一个北大毕业的女孩,只干了三个月,就被经理炒了鱿鱼。可想而知,这对刚刚上任的女儿将是一个多么大的压力。

刚进联想,其他部门的助理就提醒女儿,说你的经理不好伺候,是联想有名的冷面。

的确如此,经理Joe,是一位在美国拿到两个博士学位的IT精英。他的工作作风十分严谨。对下层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女儿初来乍到,一切都很生疏。每天她要处理用英文起草的合同、报告,在网上向国外发送。还要安排经理的工作日程,陪同经理与客户洽谈生意。公司的各种活动也需她来联络、布置,就连经理出国的机票都由她来预订。Joe全然不顾她是否熟悉业务,开板就把她当成手对待。平时一向散漫的女儿,面对繁杂而生疏的工作和如此严苛的领导,一时真的难以适应。Joe对她工作中的哪怕一丝疏漏也毫不姑息,发火、呵斥,时有发生。女儿曾几次偷偷哭鼻子,在电话里向我们倒苦水时,她妈妈一番安慰之后,我说,遇上一位严厉的领导,你应该感到幸运,这对你的成长会有益处的,你们这些八0后,就该由这样的长辈来修理。说是这样说,我心里还是蛮心疼女儿的。

以我们这代人几十年一贯的生存环境及个人的工作状态(尤以闲散的文化单位最为突出),也许很难体悟如今白领阶层的工作压力和危机感。然而这压力和危机真的如一把重锤,敲去虚火和渣滓,煅造出的是能够担负起重量的筋骨。

在这把大锤的敲打下,女儿骨子里的那股倔犟被激活了,Joe的一次批评,顶得上父母N次的唠叨。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不但做到,而且要做得最好。

听到电话里的誓言,我感到,女儿长大了。

那些日子里,她倾尽全副的精力和热情,力争把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尽善尽美,还细心观察,揣摩老员工们的工作经验。连与同事工间喝咖啡时,话题都离不开工作。同时,她还要强化训练自己的英语口语。因为整天与她打交道的同事中就有许多外籍人。并且每天陪同经理与外商洽谈业务时,语言也是不能有障碍的。上大学时,女儿虽然学的是英语专业,但书本上的东西,与实际应用,毕竟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后来女儿说,如果不是在联想这种国际性企业里工作,大学时期学的英语专业可能早就荒废掉了。

然而,女儿需要感谢联想的,不仅仅是在这个国际平台上,她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更加重要的是,在这里,她的人生观的形成,她的抵御世事风雨的能力的提高,以及联想这个国际化的窗口使她展开的宽广的人生视野。这一切是她一生都受益不尽的。

试想,女儿由初涉职场,一张白纸般的青涩,到亲历竞争的残酷,生存的艰辛,进而在重重压力面前不甘人后的自强不息,再到稚气不再,羽翼渐丰,以至业内认可领导器重这一脱胎换骨的成长轨迹,不正是联想集团对她,一个来自北国冰城的哈尔滨女孩的恩赐吗。

四、我要飞得更高

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儿在电话中曾几次流露过对空姐这一职业的羡慕和向往。当时我并未在意,想女儿不过随意说说罢了。顶多是自认为形象不错的女孩在选秀思潮的影响下,虚荣心在作祟吧。况且女儿已在联想做得得心应手,一个女孩,能在联想做白领,一生何求。

想不到,我的思维总是与女儿犯扭,尽管有事先有意无意地渗透,当女儿提出要报考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时,我还是深感震惊和意外。

女儿在电话里让我不要如此激动。说她只是去尝试尝试竞争的感觉,说那么多人参赛,我未必就是最终的幸运者。我心里想,考不上才是你的幸运哩。女儿又说,联想虽好,可我不想像你和妈妈那样,从参加工作,就死守住一个单位,直干到退休。你们不觉得乏味吗?

[ 1  ] [ 2  ] [ 4  ] [ 5  ]

此时我哪听得进她的论调。她在联想刚刚干了一年多啊。那里的局面已经打开,上司Joe有意培养她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备重用。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啊,怎么就乏味了呢?如此说来,你的未来不是成了跳来跳去,居无定所的流浪儿了吗?

这可能就是我们父女俩所谓观念上的鸿沟。一般来说,我们这代人,生活的方向,职业的选择,大都是父辈或领导为你框定的。你理想的前行之路,如同一条平坦的铁轨,每节枕木,每颗道钉,都必须铺牢敲实,不能有任何的颠簸和震荡。如此,你尽可以在这条坦途上安然地走过一生。而年轻的一代,他们的生命之旅,就像乘坐过山车,在飞速的旋转、翻飞、大起大落,和疯狂的尖叫声中,体验生命极限所带来的惊险、刺激的快感。

你不敢登上他们的过山车,他们更不会跟在你的身后亦步亦趋,老老实实行走在你的坦途上。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时,我家是女在外,父令鞭长莫及。想阻止女儿报考已不可能,也阻止不了。这时,女儿又来电话说,你们别把我当小鸡雏一样捂在翅膀下,外面的世界大得很,不走出去看一看,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连我姑姑都支持我考卡航呢。

姑姑是国家体育总局跳水队的队医。在她三十余年的工作生涯里,常年随队去世界各地参加比赛,可谓走南闯北。姑姑是女儿自幼崇拜的偶像。姑侄俩长得也十分相像,姑姑带她去单位,同事们都说,李大夫,这是你女儿吗?

姑姑自豪地说,是呀,瞧我女儿长得漂亮吧?

姑姑的确喜欢她这个侄女,自从女儿去北京工作后,对她呵护备至,视若已出。女儿的宿舍里,从床上用品到各种厨具,一应生活用品都是姑姑给置办的。他们夫妻俩还时常领这位准女儿去商场,几套几套地为她买衣服,真的比我们做父母的关照得都要细致。女儿也为有这样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经多识广的姑姑而自豪。

后来我总在想,女儿不仅遗传了姑姑的容貌,她那高远的心气,和志在四方的性情是否也来自姑姑的血脉相传,至少是姑姑的生活经历使她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女儿向我打出姑姑的招牌,我更加无话可说。就想,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有那么多女孩应考,她也未必就能考中。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结果。

女儿从网上得到信息,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在中国的考场分别设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北京地区的应考名额已满,她立即从网上报了西安考区。

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女儿报完名后,猛然想起,姑姑此时随同国家跳水队,正在西安集训。于是与姑姑沟通后,准备好应考的相关资料,背上挎包直奔西安集训基地。

姑姑住在西安一家星级酒店,有自己独立的房间,条件优裕。姑姑说,咱娘俩真是有缘。你专心应考,我为你做好后勤。姑姑是福星,咱们合作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

女儿就吃住在了酒店。姑姑开始着手为她准备资料,服装以及丰盛的饮食,并亲自为女儿化妆。

来到考场,眼前的场景让女儿感到震惊和茫然。来自全国各地应考的女孩有一千多人,都是各大名校的毕业生,并且各个如花似玉,仿佛全国的美女都集中到了这里,听说还有一些模特也加入了应考的行列。这让她心下难免有些惴惴不安。

几位考官是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直接派来的。考试时,全部是英语对话。平时女儿自认为在同学中,她的口语是不错的,可是在第一轮面试时,虽然只是简短的问话,可所提出的问题极为蹊跷,回答起来就有些吃力。

走出考场,女儿的心情反倒平静了下来。因为她已感到了此番应考的难度。接下来的项目将会更难,也就是说她的希望很渺茫。人往往是这样,当你对渴望的结果不抱希望时,心里反而会变得坦然。

已做好打包回京的女儿回到酒店后,姑姑鼓励她,要坚持到底,即使最终落榜,也无妨,全当见世面了。说这是检验你综合素质的好机会,绝不能中途放弃。

想不到,第二天接到通知,女儿第一轮面试通过。经过这一轮的筛选,一千多名考生只有七十名过关。

第二轮的笔试中,因为有了第一轮垫底,且不是直接面对考官那张严厉而苛刻的面孔,加之女儿当时的心里已没有太多的侥幸,手中的笔就轻松而从容了许多。过后女儿对姑姑说,我也不管对错,时间有限,不容许你过多的思考,想答的都答了。交上卷子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管那些外国佬满意不满意,大不了卷铺盖回家就是了。

姑姑说,以你这种心态,应该是大有希望的。

姑姑言中。女儿与三十名考生杀进了第三轮考试。电话里,我给大喜过望的女儿泼冷水说,你应该保持原有的心态,硬仗在第三轮,以你目前的能力遭淘汰也属正常。能考过第二轮你已经很优秀了。

女儿心里清楚,她的爸爸根本就不希望她考上。当初她离家去北京,爸爸就不住地唠叨,离家太远了,何况卡塔尔那个陌生而遥远的国度。

第三轮考试的确是场硬仗。那些严厉而苛刻的考官最终是要面对的。并且是两位考官面对一个考生。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两位考官轮番发问。内容庞杂而细致,并且语速极快,还夹杂着地方口音,许多生僻的词汇让考生很难听懂。他们认为,能进入第三轮的考生,语言都应该没有障碍,就没了前两轮那种,放慢语速,手势加反复解释的耐心了。他们哪里知道,这些中国孩子是极少有与外国人直接对话的机会的。如果女儿没有联想那个环境的熏陶,就真的彻底砸锅了。

事后女儿向我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仍心怀忐忑,嗟叹连声。说那半个小时,如同在炼狱里煎熬一样,因紧张,她的英语显然没有平时流畅,就那样磕磕绊绊地应对着两位考官的提问。当考官严厉地指出,她的语言还需加强时,女儿的心几乎凉了半截,感到此番考试将要画上句号了。

走出考场前,考官把她的全部资料留下了。她想问问,自己是否就此被淘汰出局了。可面对考官那张毫无表情的脸孔,终是没敢张口。

女儿懵懵懂懂地回到酒店。那天夜里,在古城西安,在姑姑房间里那张宽大松软的席梦思床上,女儿辗转反侧,彻夜未眠。

返回北京的一周后,女儿接到通知,她与十五名考生闯过了第三关。她们的全部资料已被带回卡航总部,最终将在十五位入围者中选出五位进入卡航。

最初的惊喜过后,女儿的心情马上变得沉重起来。她知道,卡航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五星级国际航空公司之一,对员工的要求极为严苛。她们的考核资料将由公司的CEO(总裁)亲自过目,筛选,最终敲定人选。况且这十五人中还将淘汰三分之二,她能成为五位幸运者之一吗?

这之后的漫长等待对女儿是颇为煎熬的。我在电话里告诫道,不要有过高的期望值,必须立即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眼下的工作。女儿答应得蛮好,可是我心里明白,如同饥渴的路人面对枝头上一只触手可及的红苹果,摘取的欲念怎么可能轻易熄灭呢。她毕竟是个孩子啊。

五、外边的世界很精彩

也许真的因了姑姑这颗福星的护佑,在经过长达一个半月的等待后,从卡塔尔传来消息,女儿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最终的五位录取者之一。

顺利通过体检后,女儿很快将出国的一应手续办完,不日将启程飞赴卡塔尔首都多哈。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它将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女孩的目光由家乡哈尔滨牵向京城,又由京城引出国门,投向世界。这前后也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

外边的世界于我又很无奈,在它五光十色、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面前,一个父亲的劝说和阻拦又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 1  ] [ 2  ] [ 3  ] [ 5  ]

在一切都已不可逆转的情形下,我又有了新的担忧和思虑。卡塔尔,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我们均有较大差异,一个年幼的女孩子能否适应那里的生活?空乘的职业虽风光,却很辛苦,飞不完的航线,倒不完的时差,就女儿那柔弱的身体能否承受?

女儿小的时候,我几乎忽略了她的存在,极少为她的事情操心,如今女儿在我心里占去了整个的位置,可我又能为她做些什么呢。与其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说是为她前行的脚步设置了一道道的障碍罢了。空留下一个父亲的愧疚和不尽的牵挂。

2009年8月,女儿搭乘卡塔尔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赴多哈。临行前,姑姑详细地向她介绍了多哈。因为几年前,姑姑随同国家跳水队参加了在哪里举行的亚运会。位于波斯湾沿岸的首都多哈,面朝大海,背依沙漠,风光独特而迷人。拿我的话说,这该是一个椰风与驼铃呼应,白沙与蓝海亲吻的人间仙境。那里有举世闻名的“半岛电视台”和“多哈回合会谈”的会址。更有取之不尽的,使卡塔尔人生活得无比滋润的液体黄金,石油。

临行前,北京的大姨特意为女儿购置了一部微型笔记本电脑,以便她在国外随时与我们在网上联络。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没有飞行任务,我们就能与远方的女儿视频。

来到多哈后,女儿经过了分别在多哈和阿联酋首都迪拜两地,近一个半月的艰苦训练后,开始登机工作。屏幕上,我们看到身着空乘服的女儿越发的清秀、亮丽,并且更加牵挂我们了。总是从表情和声音里判断我们身体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快。这让我和妻子十分欣慰。女儿真的长大了。

我们当然也牵挂女儿的生活和身体。唯恐她照顾不好自己而受到委屈。女儿向我们介绍说,因为卡航是国际知名的五星级航空公司,所以员工的待遇十分优裕。女儿的住所是五星级酒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洗手间。多哈尽管地处沙漠和沿海,本土农业不够发达,可超市里,蔬菜、水果,及各类副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它们大都从国外进口。有些商品贵是贵了些,一颗大白菜就须人民币五十块。可这对于收入丰厚的卡塔人来说根本不在话下。我们一再嘱咐女儿不要舍不得吃喝,身体要紧,可女儿还是借工作的便利,无论飞到哪个国家,都要购回一些比卡塔尔便宜得多的食品。她告诉我们说,她的生活远比在国内要优裕得多,说她现在随时都在品尝世界各地的优质食品。说她的体重仅三个多月就增加了近十斤。从视频中,我们看到女儿的确胖了。

卡航的空乘,飞行的航线是不固定的。根据本人的申请,每个月都重新调整。基本能满足个人的愿望。蛮人性化的。所以女儿每个月都能飞四五个国家。这也是她考空乘的初衷。当时她说,我就是想到世界各地走走看看。她的愿望果真实现了。

临行前,我对女儿说,在这几年里,你应该有两项收获;一是英语水平会有大幅度提高,第二就是能亲眼目睹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和现代文明的成果。不过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珍惜这些他人所难能得到的机会。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感受,并做好记录。对你,这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女儿果真把我的嘱咐记在了心上。走前,大姨不但送给她一部电脑,还有一个照相机。她用这部相机拍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并从网上及时回传给我们。她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每到一地都留下了文字记载。她说,将来她要将自己的见闻写成一本书。真是干啥吆喝啥,这话让我高兴。

第一次去意大利的罗马,到达后,本该先睡上一天的觉再出行,可女儿和几位女孩子激动得毫无倦意,在酒店里匆匆吃过饭,就直奔古罗马斗兽场和梵蒂冈。第二天又驱车三小时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城佛罗伦萨,去看博物馆里她心仪已久的大卫雕塑。

女儿自幼喜欢音乐,所以飞行的第二个月她就申请了奥地利的维也纳。她在博客中写道:小时候,每年的元旦,我都要陪同爸爸在电视前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想不到我真的来到了维也纳。

在金色大厅,在这座华贵的、曾有无数位音乐大师在此演奏过的艺术圣殿前,女儿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

傍晚,女儿在维也纳一条古老的小街上散步,忽然,从一座花园别墅里传来一阵大提琴演奏声。这是一首女儿十分熟悉和喜欢的大提琴曲。那婉转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在草坪边的木椅上坐了足足一个小时,反复聆听小楼里那位不曾谋面的艺术家的演奏。女儿在博客里写道:在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聆听这首曲子,就如同在贵州茅台镇饮一杯茅台酒,那感觉自是不一样的。听着这纯正而凄婉的旋律,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那位大提琴手,莫非是约翰・ 施特劳斯的后代吧?

法国巴黎是女儿早已向往的城市。来到巴黎后,她没有去逛服装街,没有去看爱丽舍宫和埃菲尔铁塔,而是去了巴黎圣母院。她和同事们说,小时候,爸爸给她讲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书中那个独眼,驼背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和美丽的姑娘艾丝美拉达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巴黎圣母院的广场上,女儿仰望圣母院那高高的钟楼,努力搜寻着记忆中的敲钟人和曾在广场上跳舞的艾丝美拉达的身影,不由感慨万端。

仅仅半年的时间,女儿已飞了二十多个国家。伦敦的大本钟前,巴黎的凯旋门下,马尔代夫迷人的海岸边,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旁,古罗马的斗兽场外,都留下了女儿的倩影。

女儿在博客里写道,每日的飞行的确很辛苦,可是一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世界名胜等着我去光顾,便顿觉神清气爽,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了。真的是,苦并快乐着。

女儿说,爸爸总是说,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虽然我不曾读过万卷书,可现在却在行万里路。但愿从我飞倦了的那天开始,把那些该读的好书一并补齐。

女儿小的时候,一次妻子为她洗脚时发现,这孩子的两只小脚丫像极了我的那双大脚。细长的五趾并拢着,脚心深凹。就想起一种民间的说法,脚心深凹的人能走远路。

女儿上初中时,一次在饭桌上向我发问,说听同学讲,握筷子的手,位置越往筷子上端,长大后离父母会越远。我说那是迷信。

女儿吃饭时,手几乎握到了筷子的顶端。这已成为习惯,然而儿时对父母的依恋让她不甘心,就努力练习抓住筷子的根部。可时间久了,终是没能改掉旧有的习惯。这让她十分沮丧。我说无论你以后走到哪儿,我们都会跟到哪儿。

如今,女儿可谓远足世界各地。可她的心却与我们越贴越近。愿她年轻的脚步扎实而稳健,收获的行囊充实而富有。

女儿昨天刚刚从意大利的威尼斯返回多哈,今晚我们将会在视频中领略女儿记录下的水城的风采。

[ 1  ] [ 2  ] [ 3  ] [ 4  ]

作文九:《我眼中的父亲_800字》700字

我一直都知道,他很忙——题记  小的时候,父亲是我心中的堡垒,他顶天立地,无坚不摧,在那个时候,父亲在外工作,每次回来都会给我买很多东西。我想,父亲是无所不能的,只要我要,只要他有,他都会给我,所以每一次我都会问母亲,父亲为什么还不回来,母亲说,父亲在赚钱,赚够了就回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父亲下一秒出现在我面前,然后像往常一样抱起我,骑着单车走遍大街小巷。长大一些之后,父亲是那厚厚的城墙,是我的依靠。无论我惹什么事情,只要有他在,我便不会害怕,因为,那是父亲。我一直都知道,他很忙,他总是三天俩头的去出差,有时会一两个月都不见面,我知道,我任性,我总是故意惹出事情让远在外地的他赶回来,看着我,批评我,教育我。那时候的我,从来都看不到他连夜赶回家的疲惫,只是骄傲的想着,看,我一出事,你不就回来了。我是知道的,我不乖,我爱玩,总是给你添麻烦,但我却从没想过你会怎么想,你累不累,从不知道你有多惊慌,因为在我心中,你顶天立地,无所不能,不会被任何东西打败。我一直都知道,你很忙,于是,我让你从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照顾不懂事的我时,我偷笑,我知道,我不好。长大之后,我在外地上学,这时候,一个月回一次家,我是知道的,我任性,我让你陪我,让你在学校外面租房子,尽管一个月也不会住一次,但我还是让你租了三年。我一直都知道,你很忙,但是我自私,我不怕,我知道你会包容我,尽管你每一次都扬言要打我,我是知道的,你有多疼我。我知道,我自私,我仗着你对我的爱肆无忌惮,但我没有看见,你在包容我是强颜欢笑。现在,我举起手中的笔,写下我眼中的你,我一直都知道,你很忙,忙着迁就我,包容我,开导我……你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父亲。    初三:王金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文十:《名人眼中的父亲》2700字

陈忠实:留在遗言中的父爱

16岁的他,天不亮背着一袋馍去上学,看见野地里两只灰狼居然感觉不到害怕……陈忠实忆及父亲临终时说的一句话,至今仍感到心灵震颤。

他说,自己做了父亲的人,却至今回家一进门,不敢看桌子上放大的父亲的那个脸,一看见就想哭。

第一次给陈忠实留下父亲印象的时候,是解放那年春天。他要上学了,父亲把他叫到跟前,递给他一支毛笔,又说上学应该有个学名,将来到社会上正式用的名字,家里用的小名不能作为学名,然后按陈家忠字辈排行,起了一个叫忠实的学名,一直用到现在。陈忠实有个哥哥先他一年上学,教室是村里头人家空闲的窑洞,桌子和凳子都要从自己家带去,所以,他和哥哥是坐在一个长板凳上听课的。到了兄弟俩相继上初中后,实在没办法了。开学前,父亲就让他休学一年,说是让哥哥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后,上学的钱就是公家给了。陈忠实明白,父亲其实是很重视孩子念书的。

后来,陈忠实接着读高中、考大学。没想到因为休学一年,高考时招生名额锐减。高考落榜了,那一阵他天天做恶梦,睡到半夜吓得跳起来,父亲偶尔劝上一句两句,到后来看他挫伤这样大,晚上都惊叫起来,父亲反而平静了,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咱们当农民怎么了?天下有多少农民呀?高考落榜,堵死了所有的侥幸与便捷,从痛苦现实的低谷中走出来的陈忠实,真诚地接受了父亲的话,他决心以农民一样的诚实劳动,去争取自己的生活理想。

但是他没想到,在自己艰难自修,终于实现了文学理想和创作成就的时候,年过七旬的父亲却患了癌症。父亲病重的日子里,陈忠实天天陪着……

父亲临终的时候,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让你休一年学,耽搁了20年。”陈忠实说:“我当时听到这个话,像五雷轰顶一样。当年没考上大学,我没在他面前抱怨,但我在别人面前说过,可能传到了他耳朵里。现在我早把这事想透了,父亲仍然说出来,可见这件事在他心上可能留下最深刻的痛苦,他一直忍着,到临终时还要把自己感觉对不起孩子的事说出来,真让我无法承受……”说到这儿,陈忠实已泣不成声。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我总想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我说这些就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祭奠吧。

侯耀文:落在相声里的父爱

读初中时,他被一位同学拉去报考相声演员,当主考人员打算录取他的时候,他却为难了……人称父亲侯宝林是相声界一代宗师,而侯耀文当时并不明白父亲为什么反对儿子说相声。

说起学相声的事儿,侯耀文至今记得父亲生气的情形:吃饭的时候把筷子都摔了。他硬要让文工团把我的学给退了。其实,尽管侯宝林反对自己的儿子学相声,侯耀文还是很早迷上了相声艺术,偷偷地跟着父亲学。在主考人员打算录取他的时候,侯耀文支支吾吾地说:“我爸爸不同意我当演员。”主考人问:“你父亲是谁?”回答说:“侯宝林……”铁路文工团专门派人到他家做工作,不知费多少口舌,父亲就是不同意。到后来,学校说负责给他儿子补习文化。侯耀文也赶紧表态:“爸爸,我先当好学生,然后再当演员。”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父亲才勉强同意了这件事。

侯耀文说他父亲是个奇怪的人:他是搞笑的艺术的人,却从来没有用笑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侯耀文演出《关公战秦琼》,台下反应冷淡。侯耀文心里很不自在,琢磨着应当加点儿什么“佐料”,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时,想不到父亲一脸严肃,毫不含糊地说:“即使没人乐,也不能在台上胡说八道。”然后,他又让侯耀文在自己面前再说一遍,对其一一点拨。他说:“如果从相声同行的角度看,父亲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为人,他事业上的成功,都对我帮助很大。如果从儿子的角度看,对父亲的爱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甚至从孩子的心理讲还会恨他。所以,有时候我想:作为一个有成就的人,有成就的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少了一点,做儿子的应该能够宽容,能够原谅父亲,因为他本身做的事业也不是为他自己的,他是为所有观众、所有人的。”

郝丁:写在协议上的父爱

刚要中专毕业,看着别人的家长都在为子女的工作奔走,他相信父亲不会坐视不管,没想到父亲却把一纸协议书递到他面前……今天的郝丁说:是“绝情”的父亲缔造了“亲情”新概念。

在重亲情、重人情味的家庭传统中,一个父亲在儿子刚满20岁时就与其签订双向自立协议,可谓当代中国第一对“签约父子”。提起当年,仍然觉得父亲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感到吃惊的事情。郝丁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那年正赶上唐山大地震,又是早产,所以格外受到父母的疼爱。可是上小学三年级了,郝丁连衣服都穿不好,穿鞋不分左右,更不知道节约,贪玩、调皮,甚至背着父母逃学过一个月.……这让深爱儿子的父亲苦不堪言。从此,他便有意识地不再包办儿子的事情,让他锻炼自主生活的能力。郝丁至今记得独自上学的那一天。正是冬天,学校离家远,中间还要换乘两次公共汽车。郝丁磨磨蹭蹭背着书包上路了,一出门不停地回头望,他希望父母能跟过来,他感觉到母亲放心不下,几次要赶出来,但都被父亲死死拉住了。那天放学,母亲晚饭都没做,一直趴在窗口死盯着自己回家的路,当郝丁瘦弱的身影一出现,母亲冲出去一把搂住他,都快要哭了。

一天吃过晚饭,父亲把一份“亲子双向自立协议”递到了他的面前。毫无思想准备的郝丁看完协议,泪水大串大串地往下掉。协议的第一部分是儿子承担的四项责任:1、自立承担接受高等教育的经费;2、自立谋业,自己创业;3、自立结婚成家;4、自己培育子女。第二部分是父母承担的四项责任:1、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2、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的自我料理;3、精神文化生活的自我丰富;4、回归事宣的自我办理。郝丁难以想象,为什么父亲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如此绝情,刚满20岁的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几乎是怀着对父亲的仇恨心理,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忿忿地说:“是一纸空文,我不信真能这样做!”

事实上,正是在父亲的“逼迫”下,郝丁才迈出了独立生存的第一步。从小在家一见陌生人就立刻逃到自己房间的他,第一次硬着头皮走进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在人头攒动的求职队伍里,郝丁既胆怯,更气愤,他怪父亲把自己推到这一步;父亲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却矛盾重重:儿子一次次求职,总是垂头丧气地回家;可是一旦妥协,儿子就永远自立不起来。儿子只能鼓起勇气不断求职;父亲只能在一旁默默注视。现在的郝丁成功了。在电台的一档节目中回答父子协议是否背离亲情时说:“我最初觉得父亲逼得我无路可走了,现在我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会履行签订的协议,但我不会放弃赡养父母的义务,我会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