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 > 牙齿光滑面白垩斑样病损的树脂渗透治疗

牙齿光滑面白垩斑样病损的树脂渗透治疗

时间:2021-10-23 14:09:30 来源:学生联盟网

牙齿光滑面白垩斑样病损的树脂渗透治疗投稿邮箱 作者李德利 北京 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 牙面白垩斑样病损 white spot lesions 是口腔临床常见的一 种釉质表面病损,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釉质脱矿,釉质内形 成大量的微孔样结构,外观呈无光泽的白垩色。研究表明正 畸患者在正畸治疗后牙面白垩斑样病损的发生率为 49.6 1-2 ,且前牙区多见。如若不治疗,牙面白垩斑样病损会进 一步发展为釉质龋甚至牙本质龋。当托槽拆除后,造成釉质 脱矿的生物膜环境发生改变,釉质脱矿逐渐停止,此时釉质 表面为白垩色的粗糙状,称为活动性白斑 3-4 。活动性白斑 由于表层釉质矿化有限,因此树脂渗透治疗相对容易。随着 唾液及食物中再矿化离子的不断作用,脱矿的釉质表面逐渐 硬化,但是深层的脱矿区依然存在。随着时间的增加,表层 脱矿区逐渐加厚,此时当患者口腔卫生状况较好时,随着刷 牙等机械性的磨损,表层釉质变得光亮坚硬,逐渐变为静止 性白斑 5-6 。当应用氟化物后,表层牙釉质矿化程度加深,进一步阻止了深层脱矿区的再矿化,与此同时,食物中的色 素等成分也会随着脱矿的孔隙进入脱矿区,从而形成黄褐色 斑块。有研究表明,正畸托槽拆除 3 个月后,活动性白斑逐 渐变为静止性白斑,后者的树脂渗透同前者相比要困难的多。去除白垩斑病损的方法很多,可以使用再矿化物质进行治疗 如 cpp-acp,但是再矿化物质的使用时间较长,需要在早期应 用,同时作用往往局限于表层牙釉质,与患者的依从性息息 相关,因此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牙齿的美观。使用盐酸 和浮石粉进行釉质表面的微打磨可以有效的去除白垩斑病 损7 ,但会造成釉质的大量丧失,一次微打磨,将去除 0.360mm 0.120mm 的牙釉质,相当于 1/3 厚度的牙釉质。

  漂白治疗 8-9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部分白斑,但是作用有 限,术后敏感经常发生,同时漂白剂可以造成健康釉质和病 损区釉质的脱矿,从而釉质硬度下降。充填和贴面等传统治 疗白垩斑病损的方法通常要去除大量的牙体硬组织,由于正 畸结束后的患儿正处于青春期,传统修复方法容易使釉质过 早的丧失,从而在早期就加速了釉质的破坏。树脂渗透技术 重点在于终止病变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15 的盐酸酸蚀 120 秒,仅去除 30-40um 的牙釉质,恰好将表层矿化程度较高的 牙釉质去除,因此属于微创治疗 10 。树脂渗透技术主要包 括酸蚀、干燥和渗透三个基本步骤。酸蚀剂的使用方法和方 式,影响到脱矿区开放的程度,干燥剂的使用影响到通道打 开的程度,而渗透树脂的渗透系数是不变的,因此树脂渗透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表层矿化程度较高的牙釉质的厚度,酸蚀 的处理时间,次数,干燥剂的使用方法和次数。临床上,可 以使用干燥剂来判断酸蚀的效果,如果应用干燥剂后,白斑 的颜色没有任何变化,说明脱矿区根本没有打开,如果干燥 剂应用前后,白斑颜色有变化,说明酸蚀深度已经足够 11-14 。釉质的折光率为 1.62 ,水的折光率为 1.33 ,而空 气的折光率为 1.0 ,因此,当釉质发生脱矿后,在湿润状态 下,脱矿形成的微孔中充满水,由于水和釉质折光率的不同,从而使脱矿区呈现不透明的斑块状,当吹干牙面后,随着微 孔中水分的减少,空气的增加,白斑同周围釉质的颜色差别 更加明显。树脂渗透技术首先使用酸蚀剂将表层的再矿化区 去除,打开树脂渗透的通路,同时使用干燥剂将孔隙中的水 分去除,然后使用高渗透系数的渗透树脂 ( 渗透系数与表面张 力和接触角及粘度密切相关 ),渗透进入脱矿形成的微孔中,然后光照固化,阻塞脱矿区同外界相通的通道,终止脱矿离 子的继续流出及外界酸性物质的继续进入。树脂渗透技术不 同于其他龋病治疗方法,不是将病变去除,而是终止病变的 继续发展,同时渗透进入釉质脱矿微孔后的树脂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增强脱矿区的强度。由于渗透树脂的遮光性是 1.52 ,因此与釉质的折光率接近,从而使脱矿区与正常釉质的颜色 接近 15-16 。后者是树脂渗透技术的附带作用,但是恰恰可 以改变光滑面脱矿区的颜色,改善美学效果。树脂渗透技术 用于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牙面白垩斑样病损的微创治疗病例 报告一)基本情况处理前一名刚刚结束两年正畸治疗的 16 岁患儿,前牙区存在大量的白垩斑样病损,正畸托槽已经拆 除一月余,但大部分白垩斑样病损仍然存在,部分已经因 食物着色而呈现黄褐色斑块,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迫切要 求进行治疗。患者不接受任何磨除牙体组织的修复方法,结 合其口内具体情况,使用树脂渗透技术进行前牙区白垩斑样 病损的美学修复治疗。二)实验材料 icon-infiltrant 渗透树脂 德国 dmg 公司生产的渗透树脂,商品名为 icon-infiltrant ( dmg ,hamburg,germany );三)临床操作步骤 1.使用不 含氟的浮石粉及抛光杯对前牙白垩斑病损区进行彻底清洁,冲洗去除碎屑,然后对软组织进行隔离。

  通常放置橡皮障 (传 统橡皮障或光固化液体障)对前牙区的牙龈及粘膜组织进行 保护,减少处理过程中的不良刺激。

  由于牙颈部是白垩 斑样病损的多发区域,当使用传统橡皮障进行隔离时,通常 会遮挡牙颈部而造成渗透处理效果不理想,为了减少橡皮障 对牙颈部白垩斑样病损渗透处理的影响,可以使用光固化液 体障进行隔离,后者通常用于牙齿漂白过程中牙龈等软组织 的隔离保护,操作简单准确,可靠性高。

  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不要造成牙颈部的遮挡,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 生,可以首先将附着龈进行隔离保护,然后换用较细的头部,沿着游离龈缘逐牙注入,及时去除遮挡牙颈部的多余组织,同传统橡皮障相比较,此类方法在最大程度保护颈部软组织 的同时,使牙颈部白垩斑样病损得到有效地暴露,从而提高 树脂渗透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在某些病例,可以使用排龈 线对牙龈进行隔离,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无论采用传统 橡皮障还是液体障,抑或排龈线等辅助方法,均要求牙龈组 织没有明显的进行性炎症,牙周组织健康,以获得最佳的处 理效果。

  2.15 的 hcl icon-etch 处理牙面 2min ,大面积 白斑处理范围应超出边界 2mm ;冲洗牙面至少 30s 后,吹 干牙面; 当牙齿得到有效地隔离之后,接下来,将开始使 用渗透树脂对牙面白垩斑样病损进行处理。在整个治疗过程 中,首先使用 15 的盐酸对牙齿表面进行酸蚀处理。在此过 程需要专用工具进行牙面的清洁酸蚀处理,后者专用于牙齿 光滑面的处理,可以与牙科注射器合并使用。在此注射器的 中央,有一个材料的挤出孔,可以将酸蚀剂等均匀的涂抹到 牙齿表面。酸蚀处理需要 2分钟左右的时间,充分清洁牙面。

  如果是陈旧性的牙齿白垩斑,通常会有牙面呈现黄褐色,在 处理过程中,注意保护邻牙,减少对其影响。

  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微小毛刷将酸蚀剂进行均匀的进行环状涂抹。达到 酸蚀时间护,使用大量的清水将酸蚀剂完全去除,然后吹干,此时,牙面呈现粉笔色装,同 37 的磷酸处理牙面后的情况 基本相同。,经过酸蚀处理后,牙面的所有变色应完全去除。

  3.干燥剂处理牙面后彻底吹干由于水分会阻止渗透树脂进入 牙齿微孔中,因此将牙面微孔中的水分彻底去除,是保证渗 透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使用干燥剂 icon-dry99 的乙醇溶 液处理牙面至少 30s 后,然后吹干牙面;当干燥剂滴到牙 面的瞬间(5-10 秒)时,牙齿表面的白垩色斑块变得不明显,此时可以作为将来树脂渗透治疗效果的一个参考依据,如果 此时牙齿表面的白垩色斑块以及色素沉着没有任何的减少 或降低,则应该重复酸蚀处理和干燥的步骤。随着干燥剂的 挥发,吹干牙面后,重新呈现白垩色。总的来讲,酸蚀处理 的重复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4.树脂渗透处理 将新的处理头 安放到渗透树脂的注射器上,然后酸蚀干燥后的牙面进行树 脂渗透处理。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渗透树脂 ( icon-infiltrant )处理牙面 3min ,使用棉球和牙线将多余的 树脂去除后,然后光照固化 40s ,接下来,在使用渗透树脂 处理牙面 1 分钟,在光照固化 40s 。第二次处理的目的是弥 补第一次处理光照固化后所形成的不规则的表面形态,从而 提高处理的效果和美观性。

  最后,去除橡皮障,将树脂渗 透处理后的牙面进行抛光处理。定期复查,观察树脂渗透治 疗的临床远期效果和稳定性。四)总结目前,已完成正畸治 疗后前牙白垩斑样病损患者 30 余例,通过临床观察,icon 渗透树脂可以有效的缩小正畸治疗后白垩斑病损的面积,改 善前牙区的美观,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提示临床在正 畸治疗结束后,在控制进食颜色较重的食物的同时,应尽快 进行白垩斑的树脂渗透治疗,以终止病变的继续发展,提高 正畸治疗的效果。参考文献 1.willmot dr,brook ah.the incidence ofpost-orthodontic demineralized enamel lesions in an orthodontic clinic.j dent res 1999;781049.2.mizrahi e.enamel demineralization follow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am j orthod 1982;8262-67.3.gorelick l,geiger am,gwinnett aj.incidence of white spot ation after bonding bing.am j orthod 1982;8193- 98.4.o reilly mm,featherstone jd.demineralization remineralization aroun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an in vivo study.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87;9233-40.5.sudjalim tr,woodsmg,manton dj,et al.prevention of demineralization around orthodontic brackets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7,1316701-709.6.al-khateeb s,forsberg cm,dejosselin de jong e,et al.a longitudinal laser fluorescence study of white spot lesion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8,1136595-602.7.svik k,hadler-olsen s,el-agroudi m,gaard b.caries white spot lesions in orthodontically treated adolescents aprospective study.eur j orthod 2006;28258.8.willmotdr.white lesions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does low fluoride make a differencej.j orthod,2004,313235-242.9.gaard b,larsson e,henriksson t.effects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antimicrobial a uoride varnishe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1;12028-35.10.hicks j,garcia-godoy f,flaitz c.biological factors in dental caries role of remineralization fluoride 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emineralization remineralization part 3.j clin pediatr dent 2004;28203-214.11.benson pe,shah aa,millett dt,dyer f,parkin n,vine rs.fluorides,orthodontics demineraliz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orthod 2005;32102-114.12.reynolds ec,cai f,shen p,et al.retention in plaque remineralization of enamel lesions by various s of calcium in a mouthrinse sugar-free chewing gum.j dent res 2003;82206-211.13.lijima y,cai f,shen p,et al.acid resistance of enamel subsurface lesions remineralized by a sugar-free chewing gum containing casein phosphopeptide-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caries res 2004; 38551-556.14.willmot d.white spot lesions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seminars in orthodontics 2008;14209-219.15.paris s,meyer-lueckel h,clfen h,kielbassa am.resin infiltration of artificial enamel caries lesions with experimental light curing resins.dent mater j 2007;26582-8.16.12.paris s,meyer-lueckel h,kielbassa am.resin infiltration of natural caries lesions.jdent res 2007;86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