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汇报 > 东北秧歌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东北秧歌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3-02-15 13:35: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董桂岐

民族民间舞中的汉族舞蹈在北方称被为“秧歌”,其中东北秧歌拥有独特的代表性,强调扭的“活”,扭得“浪”,具有“稳中带扭”“扭中带俏”“艮中带逗”的风格特征。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道具的使用呈现出艺术特色,对学生学习及表演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东北秧歌的特点出发,详细阐述了如何开展东北秧歌教学,对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依据

在教学活动中,面向所教授的学生,教师可以“自主·创新”为主题,通过介绍东北人民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初步了解东北人民的生活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秧歌的基本动律特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表现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语言和表情传达教学内容外,还要给予学生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锻炼学生对舞蹈的感知力,使其展现出东北秧歌特色风味。学习东北秧歌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技能,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通过了解东北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基本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特征,使学生能够较准确地表演出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能力目标:在学习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并让学生简单模仿和练习东北秧歌的舞蹈作品,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向上,有进取心的,但思考问题不周密,对新知识、新技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却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注意控制课堂的节奏,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使他们真正融入学习环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成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样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使学生真正领悟新知识,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内容。

(四)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了讲授法、示范法、体验法和对比法分别授课。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不单纯是自己一人在表演,更多是鼓励学生参与进来,与学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运用示范法时,教师可根据自身的优势,言传身教,用直观的舞蹈动作,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直接把握这堂课的重难点,节省大部分时间,把课堂上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己的知识,这是学习的捷径。在运用体验法时,让每位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每位学生知道自身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运用对比法时,教师通过逐一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点及不足,这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在舞蹈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五)重难点分析

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及动律时,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放在体态和动律上,表情的传达也是非常关键的。难点是在基本体态上,在学习划圆动律上,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肩膀过于紧张,肩膀做划圆动作时,和腰部协调得不是很到位。

(一)民族艺术文化背景渗入

东北秧歌是汉、满两个民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和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的动态相结合,细致地刻画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东北秧歌舞蹈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民间秧歌的发展而形成。在课堂上,学生虽不踩跷,但在学习时依然要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

(二)东北秧歌基本体态教学

1.基本体态教学

东北秧歌要求学生准备动作为正步位,双脚并拢,重点要求学生脚下的重心向前倾,两腿膝盖略为放松,不能紧张,胯要求往上提,不能松胯,拔腰,含胸,垂肩和双眼平视。面部表情是微笑,身体的整个状态是收紧而又放松的。教师在示范讲解的同时,还要强调在实际练习时应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阶段,教师让学生把这个基本体态保持住,并挑出两名学生进行对比,纠正学生不对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再加以讲解,给予学生鼓励。

2.双叉腰教学

双叉腰是东北秧歌最基本的动作,要求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教师在示范动作的同时,还要强调在实际练习时应注意的事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独立完成双叉腰基本体态,然后给予纠正,提出学生的优点及不足,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表现。

3.持巾方法教学

手绢花是东北秧歌鲜明的特点之一,是舞蹈中必有的道具。教师可通过讲解手绢花的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其使用的方法和特点:握巾,要求表演者手握手巾三分之一处,五指松弛,食指顺手巾的圆形方向自然延伸;
三指夹巾,要求表演者手巾花对折,手心对上,中指于手巾花下面,食指、无名指于手巾花上面,成三指夹巾。

(三)基本动律训练教学

1.上下动律教学

学生正部位准备,双手双叉腰,具体要求以腰部为轴,一侧腰下压,另一侧腰上提,交替进行,呈下弧线运动,重心在下,根据节拍变化逐步完成。重点要求学生脚下的重心向前倾,两腿膝盖略为放松,不能紧张,胯部要求往上提,不能松胯,拔腰,含胸,垂肩和双眼平视,面部表情是微笑,身体的整个状态是收紧而又放松的。教师运用示范的动作,并数着节奏完成,在示范讲解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实际练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在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提出学生动律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前后动律教学

准备动作依然是正步位和双手双叉腰,同样要求以腰部为轴,一侧腰前送,另一侧腰回拉,交替进行,重拍在里,根据节奏的变化完成动作。在此部分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耸肩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会出现这种问题。教师需运用动作示范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教师在示范的同时,应强调学生在实际练习时应注意的事项,使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划圆动律教学

准备动作依然是正部位和双叉腰,根据动作要求,以腰部为轴,左右两侧腰围绕腰轴前、后、上、下交替划立圆,重拍在前下,通过节奏的变化完成。在这个动律上,学生容易由于肩膀过于紧张,出现腰部协调问题。教师在示范动作时要指出重点,告诉学生由身体哪个部分发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节奏的变化和训练完成学习任务。

4.东北秧歌舞蹈组合教学

在东北秧歌舞蹈组合训练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再根据音乐的特点与节奏进行动作肢体语言的训练,清晰地将动作结合音乐完成组合训练,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5.课后巩固与训练

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总体表现,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完整地表演出课堂所学的东北秧歌组合内容,思考课堂上所强调的重难点,同时自由组成小组,共同练习,互相监督,互帮互助,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东北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基本体态和动律。在实践过程中,因学生的条件不同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如学生在锻炼体态时,肩膀容易耸肩;
压脚跟时,艮劲不够;
上下动律,提肋压肋,容易扭胯;
前后动律出现身体不协调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争取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克服困难,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二)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正确把握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的教学梯度,将舞蹈中的难点进行拆解教学;
以示范舞蹈动作为切入点,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在准确讲解示范的同时,与学生互动,教学生如何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与方法,并运用自身教学经验和表演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将重点引到东北秧歌民族舞的学习上,从学生感知体验入手,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东北秧歌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音舞交融,琴瑟和鸣

好的舞蹈离不开好的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使用极具东北风格特点的音乐,使学生对舞蹈肢体的动态和情感产生共鸣,淋漓尽致地展现对东北秧歌的理解,进而使东北秧歌这样特有的艺术表演更加生动而富有活力。

(四)求同存异,因材施教

学生在舞蹈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简单地模仿动作,而忽视了内心情感的表达,导致面部表情欠缺。舞蹈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学习几个动作,而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学生往往忽视这最重要的一点。然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对舞蹈肢体语言领悟较快,能够较快达到要求,但有的学生领悟得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和引导,才能逐渐领悟。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潜力。

舞蹈艺术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应只培养学生的外在表现力,还应关心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同时,教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忽视教学真正的目的和学生的自身潜能,而应努力挖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舞蹈课堂的主体,自己是舞蹈教学的引导者和引路人,应鼓励学生大胆把疑惑提出来,并进行大胆设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动律体态秧歌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运动精品(2022年3期)2022-08-12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中华手工(2021年5期)2021-09-26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富平村里唱秧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0年9期)2021-01-14昌黎地秧歌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中国自行车(2018年2期)2018-05-09富平村里唱秧歌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7年8期)2017-10-13评《Smoke》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4期)2017-05-25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10期)2017-05-20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5期)2017-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