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 《孙子兵法火攻篇》300字|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篇》300字|孙子兵法·火攻篇

时间:2019-10-01 09:18:5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孙子兵法火攻篇》300字

也。燥凡也此。四日宿者者,,月风在起箕之、日壁也、。翼

火有队时。,行起火火必有有日因。,时因者必,素天

具。

,三火曰攻火有辎五,:四一曰曰火火库人,,五二曰曰火

子曰:

孙子兵法火攻篇

数守,夜之风。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

,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之。

其兵发静于者内,,待则而早勿应攻之;于极外其;火火发

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不不合可于以利愠而而上攻。战怒。可合复于喜利,

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举军,

将修曰"之费,非留"

利。不故动曰,:非明得主不虑用之,

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

将警者之不。可此以安复国生全。故军明之君道慎也之。

,良愠可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

作文二:《《孙子兵法·火攻篇》》1700字

《孙子兵法·火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

火人:火,作动词用,意为烧火、放火。人,此指人马。火人,放火焚烧敌军的人马。

火积:积,积蓄、积藏,这里指积藏的军用粮草。火积,放火焚烧敌军积藏的粮草。

火辎:辎,辎重包括武器、兵车,以及各种军用器械。火辎,放火焚烧敌军的各种军用物资。

月在箕、壁、翼、轸:月,星宿、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这箕、壁、翼、轸就是其中的四座。月在箕、壁、翼、轸,这里指当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这四座的日子。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依据。五火之变,这里指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应,相应、策应。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必须依据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情变化分别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     火发于内:内,指敌军营内。火发于内,在敌军军营里放火。

则早应之于外:早,提早。早应之于外,提前从外部策应。

火发兵静者:兵,指敌军。火发兵静者,火已燃起但敌军依然表现镇静。     待而勿攻:要耐心等待而不应急于进攻。

火发上风:上风相对于下风而言,指火焰起时,烟雾飞行的顺风方向。火发上风,在上风方向起了火。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凡是用兵的人都必须懂得有五种火攻形式及其所引起的敌情变化。

以数守之:数,规律、法则,这里指气象变化的规律。以数守之,指按照气象变化的规律,等待火攻的时机。

以火佐攻者明:以火攻作为向敌人进攻的辅助方法效果很明显。     以水佐攻者强:用水攻的方法辅助进攻,就能使攻势大大增强。     水可以绝:用水攻的方法可以隔断敌军的联系或者断绝敌军的粮道。     不可以夺: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烧毁掉敌军的人马和物资。

译文: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发火还要选择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时候,指的是天气干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4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4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上述五种火攻所造成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加以策应。从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的,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等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视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火也可以从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发于上凤,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方法的变化运用,等候具备条件,然后实施火攻。

用火来辅助进攻的,明显地容易取胜;用水来辅助进攻的,攻势可以加强。水可以断绝敌人的联系,却不能烧毁敌人的蓄积。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够巩固胜利,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必须认真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紧迫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作文三:《孙子兵法火攻篇》1000字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則明,以水佐攻則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孙子说:火攻的形式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运输实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必要的条件,火攻器材必须平时就已经准备好。放火要看准天时,火攻要选好日子。所谓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所谓适当的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那几天,凡是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容易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敌军不同变化,而灵活机动的采取策略。如果在敌人内部放火,就要提前派兵在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的,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等到火势旺盛到了极点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火也可以从外面点燃,这时就不必等待有人从敌人内部策应,只是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以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容易止息。凡是领兵打仗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方法,灵活运用,等待放火的时机条件具备时再进行火攻。

所以,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最为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火可以焚烧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而不能及时发扬功绩的,就一定会有祸患,这种情况叫做“耗费国力留下后患”。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愤懑而轻易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用兵。因为一时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一时愤懑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可以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士卒的根本道理。

作文四:《孙子兵法12-火攻篇》300字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作文五:《孙子兵法·火攻篇》300字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作文六:《孙子兵法·12火攻篇·精解》8600字

《孙子兵法·火攻篇·第十二·精解》——

【题解】

水火无情,两者均可成为战争利器。本篇强调火攻与水攻均为战争进攻的重要辅助手段,所谓“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但由标题可知,火攻是本篇论述的中心题旨。张预曰:“以火攻敌,当使奸细潜行;地里之远近,途径之险易,先熟知之,乃可往。故次《九地》。”陈启天曰:“本篇主旨,乃论战争进行中实行火攻之方法。战斗以能击败敌人为目的,然有时仅恃兵力,尚感不足以击败敌人,不得不用火攻以补助之,庶易于取胜。此在实行决战前及实行决战时,最有斟酌使用之必要,故次于《九地篇》而论之。”上引分析,均有助于人们理解本篇何以编次于《九地篇》之后。

本篇前三段集中论述了火攻的类型、条件、实施方法、重要性等。孙子将火攻分为五类,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实施火攻必级具备两大条件,一是“烟火必素具”,需提前准备好火攻的器具;二是选择气候适宜的时日。在《孙子兵法》的《计篇》中,“天”乃“五事”之一,“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地孰得”则为“七计”之一;《地形篇》则有“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精譬表述,将“知天”列为“四知”之一,但两篇却仅此而已,均未展开论述。本篇谈火攻条件的相关文字,能够稍稍弥补此憾,分析了合适的天文气候条件是火攻的前提,说明用兵者必须“知天”方能实施火攻。在谈到火攻方法时,孙子提出了一条原则,即“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变”二字,凸显了这一原则的思想基础实即“因利制权”,在进行火攻时,要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变化,机动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办法对付敌人。孙子还通过比较火攻与水攻,来凸显火攻的重要性,认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火攻具有更为强大的威力。在孙子所生活的春秋后期,火攻战例并不很多,但他却看到了火攻的重要,并设置专文加以研究,足见其见识超前,眼光独到。 在最后一段,作者集中阐释了他的慎战思想。战车一旦发动,便很难适时停止。孙子提醒统治者在取得作战胜利后,要适可而止,不要沉迷武力,更不要受一时恼怒情绪的支配而悍然兴兵。“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不危不战”,或有利于国,或稳操胜券,或陷入危境,在类似情境下方可出兵作战。战争不是儿戏,一旦失败便有亡国丧家的可能。“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几句犹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主题变奏,充分展示了孙子“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作者为什么在《火攻篇》的篇末郑重论述其慎战思想?赵本学解释得好:“愚谓水火之害,酷烈惨毒,固仁人所不忍为著。’然水火无,情之物,其机难制,攻人而一不中,焚溺之祸反在于我,要亦不可恃之以为利也。故孙子于上篇,虽深入死地而其机变活转绝无危词,独于《火攻篇》深以用兵为戒。如医者之用毒,切切为病者丁宁,岂其恶其惨、畏其危而言之慎欤!”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四曰火库③,五曰火队④。行火必有因⑤,烟火必素具⑥。发火有时,起火有日⑦。时者,天之燥也⑧;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⑨。

【注释】

① 一曰火人;李筌曰:“焚其营,杀其士卒也。”杜牧曰:“焚其营栅,因烧兵士。吴起曰:‘凡军居荒泽,草木幽秽,可焚而灭。’蜀先主伐吴,吴将陆逊拒之于夷陵。先攻一营不利,诸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敌之术矣。’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摹柯等,破四十余营,死者万数。备因夜遁,军资器械略尽,遂呕血而殂。”火人,指焚烧敌寨,烧杀人马。火,烧。 ② 二曰火积:李筌曰:“焚积聚也。”杜牧曰:“积者,积蓄也,粮食薪刍是也。高祖与项羽相持成皋,为羽所败,北渡河,得张耳、韩信军,军脩武,深沟高垒。使刘贾将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烧其积聚,以破其业。楚军乏食。隋文帝时,高颎献取陈之策曰:‘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可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葺,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帝行其策,由是陈人益弊。”火积,指焚烧敌人的粮草。

③ 三曰火辎,四曰火库:李筌曰:“烧其辎重,焚其库室。”杜牧曰:“器械、财货及军士衣装,在车中上道未止曰辎,在城营垒已有止舍曰库,其所藏二者皆同。后汉末,袁绍相许攸降曹公曰:‘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两车,屯军不严;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焚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公大喜,选精骑五千,皆用袁氏旗帜,衔枚缚马口,从间道出入,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因大破之,辎重悉焚之矣。”火辎,指焚烧敌军的辎重。火库,指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

④ 五曰火队:吴九龙说:“《左传·文公十六年》:‘楚子会师于临品,分为二队以伐鄘。,《广雅疏证·释宫》云:‘队,与隧同。谓分为二道以伐庸也。’《穆天子传》:‘于是得绝钘山之队。’郭璞注:‘队为谷中险阻道也。’施子美《讲义》引张昭曰:‘候敌军行在蓊秽草地,可以发火而焚之。’意皆近。贾林、何延锡注曰:‘隧,道也。烧绝粮道及转运也。’其说是。当为焚烧敌军交通和转运设施,意在切断敌军事交通运输线。”火队,指焚烧敌军的粮道与运输设施。队,或解释为队仗兵器,或解释为舟船,或解释为攻城的冲锋队或地道。可备参考。

⑤ 行火必有因:张预曰:“凡火攻,皆因天时燥旱,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居近草莽,因风而焚之。”因,依靠,凭借,这里指火攻依据的条件。

⑥ 烟火必素具:曹操曰:“烟火,烧具也。”杜牧曰:“艾蒿、荻苇、薪刍、膏油之属,先须修事以备用。兵法有火箭、火簾、火杏、火兵、火兽、火禽、火盗、火弩,凡此者皆可用也。”素,平时,平常。具,准备好。

⑦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梅尧臣曰:“不妄发也。”张预曰:“不可偶然,当伺时日。”

⑧ 时者,天之燥也:意谓天时是指天气的干燥。曹操曰:“燥者,旱也。”梅尧臣曰:“旱嫫易燎。”

⑨ 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李筌曰:“《天文志》:月宿此者多风。”郭化若说:“据天文学家们的考证,二十八宿的名称是到汉代才逐渐完备的。但在孙子时代有些星宿早已被人们注意和利用了。二十八宿都在赤道附近,被天文学家们用作天空的标志。它们的名称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冀、轸。古人间接参酌月亮在空中的位置(所以叫‘宿’),来推测太阳的位置。由太阳在二十八宿的位置来推知一年的季节。其实这只是在历法方面的事,同气象(风雨)是没有关系或没有直接关系的。不过当时的天文学家都认为月亮行经箕、壁、冀、轸四个星宿时多风。他们说四星好风,月宿在此时必多风。《洪范》载有‘星有好风,星有好雨’。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如巴比伦就以‘轸’星为风星。”箕、壁、翼、轸,二十八宿中的四个。

[译文]

孙子说:一般说来火攻的方式有五种:一是烧杀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物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粮道与运输设施。运用火攻必须条件具备,火攻器材平常必须准备好。放火要选好天时和日子。有利于火攻的天时指的是天气干燥;有利于火攻的日子指的是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四星位置的时候,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的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①。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②。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③;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④。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⑤。火发上风,无攻下风⑥。昼风久,夜风止⑦。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⑧。

【注释】

①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梅尧臣曰:“因火为变,以兵应之。”张预曰:“因其火变,以兵应之。五火,即人、积、辎、库、队也。”应,根据,利用。五火,指上文提到的五种火攻方式。应,对付,应付。

②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曹操曰:“以兵应之也。”杜牧曰:“凡火,乃使敌人惊乱,因而击之,非谓空以火败敌人也。闻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阑众定而攻之,当无益,故曰早也。”梅尧臣曰:“内若惊乱,外以兵击。”张预曰:“火才发于内,则兵急击于外,表里齐攻,敌易惊乱。”

③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李筌曰:“夫火发兵不乱,不可攻。”杜牧曰:“火作不惊,敌素有备,不可遽攻,须待其变者也。”梅尧臣曰:“不惊挠者,必有备也。”何氏曰:“火作而敌不惊呼者,有备也。我往攻,则反或受害。” ④ 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曹操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杜牧曰:“俟火尽已来,若敌人扰乱,则攻之;若敌终静不扰,则收兵而退也。”杜佑曰:“见利则进,知难则退。极,尽也。尽火力,可则应,不可则止,无使敌知其所为。”何氏曰:“如魏满庞征吴,敕诸将曰:‘今夕风

甚猛,贼必来烧我营,宜为之备。’诸军皆警。夜半,果来烧营,庞掩击,破之者是也。”极其火力,意即大火烧尽。一说加强火势。

⑤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李筌曰:“魏武破袁绍于宫渡,用许攸计,烧辎重万余,则其义也。”杜牧曰:“上文云五火变须发于内,若敌居荒泽草秽,或营栅可焚之地,即须及时发火,不必更待内发作然后应之,恐敌人自烧野草,我起火无益。汉时李陵征匈奴,战败,为单于所逐,及于大泽。匈奴于上风纵火,陵亦先放火烧断蒹葭,用绝火势。”张预曰:“火亦可发于外,不必须待作于内,但有便则应时而发。黄巾贼张角围汉将皇甫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嵩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陈,贼惊乱,遂败走。”以时发之,指在合适的天时、日子里放火。 ⑥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曹操曰:“不便也。”李筌曰:“隋江东贼刘元进攻王世充于延陵,令把草东方,因风纵火。俄而回风,悉烧元进营,军人多死者。”杜牧曰:“若是东,则焚敌之东,我亦随以攻其东;若火发东面,攻其西,则与敌人同受也。故无攻下风,则顺风也。若举东,可知其他也。” ⑦ 昼风久,夜风止:曹操曰:“数当然也。”杜牧曰:“老子曰:‘飘风不终朝。”’梅尧臣曰:“凡昼风必夜止,夜风必昼止,数当然也。”

⑧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杜牧曰:“须算星躔之数,守风起日,乃可发火,不可偶然而为之。”张预曰:“不可止知以火攻人,亦当防人攻己。推四星之度数,知风起之日,则严备守之。”数,指箕、壁、翼、轸四星运行的度数,引申为适合火攻的天时或日子。

[译文]

凡是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变化而采取机动灵活的办法对付敌人。火在敌营里面烧起来,就要预先在外面接应。火烧起来敌兵安静不乱,我方就要等待而不要进攻;等大火烧尽,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以在敌营外面燃放,不必等待内应,只要在合适的时候放火就行。要在上风口放火,不要在下风口进攻。白天风刮得久了,夜晚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的变化,在适合火攻的时候要严加防守。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①,以水佐攻者强②;水可以绝,不可以夺③。

【注释】

① 故以火佐攻者明:梅尧臣:“明白易胜。”张预曰:“用火助攻,灼然可以取胜。”明,明显。杨丙安《会笺》则认为“明”与“强”互文,云:“《左传·哀公十六年》传‘与不仁人争明’,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云‘明,犹强也’,并谓《国语·周语》‘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妨王宫’之‘明’,亦‘强’义。故‘明’在此与下文‘强’异文同义。”可供参考。

② 以水佐攻者强:张预曰:“水能分敌之军;彼势分,则我势强。”

③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曹操曰:“火佐者,取胜明也。水佐者,但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积聚。”张预曰:“水止能隔绝敌军,使前后不相

及,取其一时之胜,然不若火能焚夺敌之蓄积,使之灭亡。若韩信决水斩楚将龙且,是一时之胜也。曹公焚袁绍辎重,绍因以败,是使之灭亡也。水不若火,故详于火而略于水。”绝,隔绝,分隔。夺,夺取。

[译文]

用火来辅佐进攻的效果是明显的,用水来辅佐进攻的势头是强劲的;水可以分隔敌军,却不能夺取敌军的物资。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①,命曰“费留”②。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③,非利不动④,非得不用⑤,非危不战④。主不可以怒而兴师⑦,将不可以愠而致战⑧;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⑨。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⑩,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⑾。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⑿。

【注释】

①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意谓作战取胜、攻下城邑,却不能适可而止,停止战争,这是危险的。不修其功,有四种解释。第一,指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第二,指不能巩固胜利果实;第三,指不能建立“战胜攻取”的功业;第四,指建立“战胜攻取”的功业之后不能适可而止。杜牧、张预等取第一种解释。杜牧曰:“夫战胜攻取,若不藉有功举而赏之,则三军之士必不用命也。”张预曰:“战攻所以能必胜必取者,水火之助也;水火所以能破军败敌者,士卒之用命也。不修举有功而赏之,凶咎之道也。”赵本学取第四种解释,他说:“修,戢也,止而不极之义。《左传》曰:‘兵犹火,不戢将自焚也。’„„言战既胜,攻既取,则当自戢其功,不然者凶之道也。”本书认同此论。凶,危险。

② 命曰“费留”:杜牧曰:“有凶咎,徒留滞费耗,终不成事也。”张预曰:“财竭师老而不得归,费留之谓也。”李零说:“‘费’指耗费资财,即《谋攻》、《用间》所说‘日费千金’等等;‘留’指淹留不归,即《用间》所说‘相守数年’等等。”命,称呼,命名。费留,意即军队消耗资财,长期作战,滞留不归。又,关于“费留”,还有多种解释,如:吴九龙说:“《公羊传·襄公十六年》:‘曷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旈然。’徐彦疏云:‘赘’又作‘缀’。‘旈’音‘留’,本又作‘流’,旌旗之旈,为装饰、摆设。意谓君失其权,形如虚设。‘赘旈’与‘费留’音近,义似可同。此句当谓战胜而不修事功,则胜利如同装饰,无实利,久将为害。”郭化若注引《字义探微八则》谓:“‘费留’乃费财留工、烦人留日等古语的简称或缩写„„孙子所谓‘费留’者,乃‘费旷’之谓也。”

③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杜牧曰:“黄石公曰:‘夫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为用。”’张预曰:“君当谋虑攻战之事,将当修举克捷之功。”修,研究。

④ 非利不动:李筌曰:“明主贤将,非见利不起兵。”杜牧曰:“先见起兵之利,然后兵起。”又,梅尧臣曰:“凡兵非利于民,不兴也。”梅氏的解释是将《孙子》理论儒学化了,所注入的爱民思想,应非《孙子》原义。

及,取其一时之胜,然不若火能焚夺敌之蓄积,使之灭亡。若韩信决水斩楚将龙且,是一时之胜也。曹公焚袁绍辎重,绍因以败,是使之灭亡也。水不若火,故详于火而略于水。”绝,隔绝,分隔。夺,夺取。

[译文]

用火来辅佐进攻的效果是明显的,用水来辅佐进攻的势头是强劲的;水可以分隔敌军,却不能夺取敌军的物资。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①,命曰“费留”②。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③,非利不动④,非得不用⑤,非危不战④。主不可以怒而兴师⑦,将不可以愠而致战⑧;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⑨。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⑩,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⑾。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⑿。

【注释】

①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意谓作战取胜、攻下城邑,却不能适可而止,停止战争,这是危险的。不修其功,有四种解释。第一,指不能及时论功行赏;第二,指不能巩固胜利果实;第三,指不能建立“战胜攻取”的功业;第四,指建立“战胜攻取”的功业之后不能适可而止。杜牧、张预等取第一种解释。杜牧曰:“夫战胜攻取,若不藉有功举而赏之,则三军之士必不用命也。”张预曰:“战攻所以能必胜必取者,水火之助也;水火所以能破军败敌者,士卒之用命也。不修举有功而赏之,凶咎之道也。”赵本学取第四种解释,他说:“修,戢也,止而不极之义。《左传》曰:‘兵犹火,不戢将自焚也。’„„言战既胜,攻既取,则当自戢其功,不然者凶之道也。”本书认同此论。凶,危险。

② 命曰“费留”:杜牧曰:“有凶咎,徒留滞费耗,终不成事也。”张预曰:“财竭师老而不得归,费留之谓也。”李零说:“‘费’指耗费资财,即《谋攻》、《用间》所说‘日费千金’等等;‘留’指淹留不归,即《用间》所说‘相守数年’等等。”命,称呼,命名。费留,意即军队消耗资财,长期作战,滞留不归。又,关于“费留”,还有多种解释,如:吴九龙说:“《公羊传·襄公十六年》:‘曷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赘旈然。’徐彦疏云:‘赘’又作‘缀’。‘旈’音‘留’,本又作‘流’,旌旗之旈,为装饰、摆设。意谓君失其权,形如虚设。‘赘旈’与‘费留’音近,义似可同。此句当谓战胜而不修事功,则胜利如同装饰,无实利,久将为害。”郭化若注引《字义探微八则》谓:“‘费留’乃费财留工、烦人留日等古语的简称或缩写„„孙子所谓‘费留’者,乃‘费旷’之谓也。”

③ 明主虑之,良将修之:杜牧曰:“黄石公曰:‘夫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为用。”’张预曰:“君当谋虑攻战之事,将当修举克捷之功。”修,研究。

④ 非利不动:李筌曰:“明主贤将,非见利不起兵。”杜牧曰:“先见起兵之利,然后兵起。”又,梅尧臣曰:“凡兵非利于民,不兴也。”梅氏的解释是将《孙子》理论儒学化了,所注入的爱民思想,应非《孙子》原义。

⑤ 非得不用:杜牧曰:“先见敌人可得,然后用兵。”

⑥ 非危不战: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梅尧臣曰:“凡用兵,非危急不战也,所以重凶器也。”张预曰:“兵,凶器;战,危事。须防祸败,不可轻举,不得已而后用。”

⑦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王皙曰:“不可但以怒也,若息侯伐郑。”张预曰:“因怒兴师,不亡者鲜。若息侯与郑伯有违言而伐郑,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 ⑧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王皙曰:“不可但以愠也,若晋赵穿。”张预曰:“因忿而战,罕有不败。若姚襄怒苻黄眉压垒而陈,因出战,为黄眉所败是也。怒大于愠,故以主言之;愠小于怒,故以将官之。君则可以兴兵,将则止可言战。”愠,恼怒,愤懑。

⑨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曹操曰:“不得以己之喜怒而用兵也。”杜佑曰:“人主聚众兴军,以道理胜负之计,不可以己之私怒。将举兵,则以策,不可以愠恚之故而合战也。”张预曰:“不可因己之喜怒而用兵,当顾利害所在。尉缭子曰:‘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刘邦骥曰:“必合于利而始动火攻,不合于利则不用火攻,恐其反有害也。此二语曾见于《九地篇》,然彼乃论九地之利,此乃言火攻之利,读者以为重出,非也。”陈启天曰:“决定战争之最重要原则,非个人之喜怒,而为国家之利害。国家有利则战,无利则不战。”

⑩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张预曰:“见于色者,谓之喜;得于心者,谓之悦。”

⑪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杜佑曰:“凡主怒兴军伐人,无素谋明计,则破亡矣。将愠怒而斗,仓卒而合战,所伤杀必多。怒愠复可以悦喜,言亡国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者,言当慎之。”张预曰:“君因怒而兴兵,则国必亡;将因慍而轻战,则士必死。”又,《战国策》录有吴起之语,曰:“国破不可复完,卒死不可复生。”赵本学曰:“此申言人心怨怒之气,有时而复平,亡国丧师之悔,将无时而可追。所以明君良将畏慎警戒,凡见利而后动,有得而后用,临危而后战也。”刘邦骥曰:“故曰:明主因火攻而加慎,良将因火攻而致警,然后可谓安国全师之道也。孙子于《九地篇》虽深入死地,而其机变活转,绝无危词,独于火攻则深以为戒,岂非恶其惨、畏其危,而言之慎欤?吾故曰此仁将之言也。”

⑫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梅尧臣曰:“主当慎重,将当警惧。”张预曰:“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将常戒于轻战,则可以全军。”刘寅曰:“故曰:明哲之主慎于用兵,此安国之道也;良能之将戒于轻战,此全军之道也。愚按:水火之用,古人多出于不得已焉耳。三代之前,圣帝明王安肯用此以漂流焚荡,使生民糜烂,靡有孑遗哉。论者谓火攻为孙子之下策,然自战国以来,诡诈相尚,而用之者多矣。但水火之害,酷烈惨毒,贤将之所深慎也。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以此言之,火攻但示人不可不知,非专恃此以为胜也。”吴如嵩说:“孙谬为什么在论述‘火攻’这样一个技术战术问题时会讲到‘安国全军’的大战略呢?是不是错简所致?„„我认为在《火攻》篇论慎战不是错简问题,而是古人的一种观念使然。《左传·隐公四年》:鲁大夫众仲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古人认为,兵像火一样,兵不可玩,火不可玩,水火无情,玩火必自焚,所以,孙子把慎战思想放在这里讲。”

[译文]

作战取胜、攻下城邑以后,却不能适可而止,停止战争,这是危险的,这种情况可称之为“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君主对此要慎重考虑,贤良的将帅对此要认真研究,没有好处不要行动,不能取胜不要用兵,没到危急关头不要作战。君主不可因一时愤怒而起兵,将帅不可因一时恼怒而出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可以重新转为欢喜,恼怒可以重新转为喜悦,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建立,人死了就不能复活。所以明智的君主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这是关乎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重要原则。

作文七:《火攻篇第十二-《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1100字

火攻篇 第十二-《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火攻第十二

孙子说:火攻形式共有五种,一是火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火烧敌军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随时准备。放火要看准天时,起火要选好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个星宿位置的时候。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五种火攻所引起的不同变化,灵活部署兵力策应。在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依然保持镇静,就应等待,不可立即发起进攻。待火势旺盛后,再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进攻就停止。火可从外面放,这时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适时放火就行。从上风放火时,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军队都必须掌握这五种火攻形式,等待条件具备时进行火攻。用火来辅助军队进攻,效果显著;用水来辅助军队进攻,攻势必能加强。水可以把敌军分割隔绝,但却不能焚毁敌人的军需物资。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始计篇 第一 作战篇 第二 谋攻篇 第三 军形篇 第四 兵势篇 第五

虚实篇 第六 军争篇 第七 九变篇 第八 行军篇 第九地形篇 第十

九地篇 第十一 火攻篇 第十二 用间篇 第十三

作文八:《孙子兵法:火攻篇之《创业难,守成更难》》800字

身为领导,建功立业,个中艰辛自不待言,希望的是能够带领部下们共同成功。可见领导者的责任重大。但是,任何基业都是以民意为基石的,任何政治都要反映民心。权威来自于民,也用之于民。

唐太宗善于纳谏,从善如流,致使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纲纪肃正,生产发达,国泰民安。某日太宗皇帝又集聚群臣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问题。

唐太宗问道:“你们认为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大臣房玄龄首先回答:“我以为创业伊始,困难重重,百事待举需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一个个地突破障碍,一个个地解决问题,才能建立起基业,我以为创业难。”

魏征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说:“古往今来,许多帝王都能在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而建功立业,但是,又有许多人在贪图安乐中又失去了祖先辛勤努力的果实,所以我认为,守成比创业难。”

唐太宗听了俩人的意见后,发表了自己的结论:“房玄龄跟随我打天下,戎马倥偬,转战沙场,经常在九死中才求得一生,所以深知创业之难也;而魏征辅助我治理国家,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他经常唯恐因富贵而产生骄恣之心,因不察而衍生无穷祸害,居安思危,所以非常了解守成之难。可见创业与守成都是困难重重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创业之难已经过去,守成之难已进入议事日程,我希望诸位大臣能够与我戳力同心,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共同把守成工作做好。”一席话说得大臣们口服心服。

我们不得不钦佩太宗的政治头脑以及善于团结部下的艺术。他之所以下了这么一个极具辩证意昧的结论,充分地表明了他治理国家的心声。其实在没争论“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个问题之前,太宗已发现出了问题的端倪:有些大将,因创业已成而产生了麻痹大意的心理,有的人居功自傲,开始脱离部下;而有的人则开始打起“小算盘”,潜心于经营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这些都是不利于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苗头,故此,太宗提出该问题让大家讨论,希望以此提醒诸位部下切勿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切勿在和平环境中栽了筋斗。他的作法既未伤害武将们的自尊,又没有失去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原则,可谓一箭双雕!

《贞观正要》是一部记录太宗日常言行的典籍。其中有注“自古创业而失之者少,守成而失之者多。”由此,我们应牢记“创业难守成更难”。

作文九:《孙子兵法:火攻篇之《曹彬用火灭南唐》》500字

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统率水军进攻金陵的南唐政权。曹彬攻下铜陵、芜湖等地后,直接来到南唐都城金陵。此时已是公元975年正月了。

曹彬挥师进至金陵城外围,南唐的军队背靠金陵城摆下阵势,旌旗猎猎,非常壮观。特别是南唐的水军,扼江而守,一道又一道的栅门,十分坚固,令宋军不敢小觑。

当时正值初春,北风凛冽。曹彬与部将李汉琼观南唐的水寨,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当年周瑜火烧赤壁的典故来。李汉琼叹道:“可惜没有内应,不然,何不效周郎,来一次火烧金陵!”

曹彬道:“如今西北风猛烈,如用火攻,定可将南唐水军所设的栅门烧毁。到那时,我们乘势攻击,南唐军必然一片混乱,不怕金陵城不破!”

李汉琼道:“言之有理!”于是,俩人进一步商定火攻的具体措施。李汉琼命令士兵割取河岸的芦苇装上船,又在芦苇上浇上油料,将小船驶近栅门,点燃油料。顷刻之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大火顷刻之间将坚固的水栅门烧毁了,小船驶入南唐军的水寨,火焰熊熊的小船迅速引燃了南唐军的战船,南唐水军纷纷跳船逃生乱作一团。曹彬乘势冲杀,一举攻破南唐水寨,兵临金陵城下,将金陵城团团包围。

曹彬对金陵城围而不攻,从春到冬,半年过去了,金陵城内连烧饭的柴草也没有了。南唐国君李煜企图与赵匡胤讲和,赵匡胤一口拒绝了。这一年的11月,曹彬率领宋军全力攻城,城内南唐军土饥寒交迫,无力抵抗,固若金汤的金陵城终于被曹彬攻破,南唐政权至此灭亡。

作文十:《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之十二《火攻篇》》11400字

中华文化—谋略篇 . 孙子兵法

第十二《火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篇

《火攻篇》作者:孙武

《孙子兵法》第12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作战战术。 作者-孙子(生卒年不详),名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全篇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一、提出火攻的对象有五,即: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二、分析火攻应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三、提出实行火攻所应采取的灵活对策。四、提出火攻与水攻都属于进攻敌军的辅助措施,两者对于战胜敌军各有特点,为将者必须谨慎选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则止”,要从“安国安军”的大局出发,赏罚分明,进退有变,决不可凭一时的意气用事,导致遭亡国覆军之祸。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烧敌军的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火器材必须经常准备好。发火还要选择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所谓有利的时候,指的是天气干燥;所谓有利的日期,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4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4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须根据上述五种火攻所造成的情况变化,适时地运用兵力加以策应。从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从外面策应。火已烧起,而敌军仍能保持镇静的,要观察等待,不要马上进攻,等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视情况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火也可以从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内应,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发于上凤,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刮久了,夜晚风就会停止。军队必须懂得五种火攻方法的变化运用,等候具备条件,然后实施火攻。

用火来辅助进攻的,明显地容易取胜;用水来辅助进攻的,攻势可以加强。水可以断绝敌人的联系,却不能烧毁敌人的蓄积。

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够巩固胜利,是危险的,这就叫做“费留”。因此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必须认真处理这个问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要随便用兵,不到危急紧迫之时,就不要轻易开战。国君不可凭一时的恼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愤而与敌交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恼怒可以重新欢喜,怨愤可以重新高兴,国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将帅对战争问题一定要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关键!

七星坛孔明借东风

赤壁之战 周瑜

不谋而合 诸葛亮周瑜二人手掌上都写了一个“火”字

凤雏 庞统

凤雏巧献“连环计”

曹操用了庞统的连环计,把大船、小船、用铁环连锁,不怕风浪,

便想一举平定江南。一切部署完成以后,只待进攻了。

这天是十一月十五日,曹操乘坐一条大船,巡视水寨。

火烧赤壁

火烧赤壁

赤壁大战

东吴老将 黄盖

周瑜打黄盖

火烧赤壁

七星坛孔明借东风

战例一: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撤走。曹操听闻刘备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轻骑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追到刘备,刘备兵马不多,又有数十万百姓相随,迅速被击溃,刘备放弃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逃走。赵云反身杀入曹军,将刘备幼子刘禅及甘夫人救出,与刘备在江夏会合。张飞率领二十骑兵断后,据水断桥,大喊:“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

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火烧博望坡

火烧博望坡

夏侯惇

曹仁

诸葛亮火烧新野

诸葛亮火烧新野

诸葛亮火烧新野

诸葛亮火烧新野

战例二:火烧新野

火烧新野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诸葛亮第一把火烧博望坡,夏侯惇大败,曹操便亲自领兵伐新野。刘备放弃了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 曹操的部将曹仁领的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就被火烧了。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前两把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

战争背景

江东孙权得到周瑜、鲁肃等人才的辅助,势力进一步扩大,江中竟有战船七千余艘。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军马。   曹操破袁绍后,命孙权送一儿子到许昌为人质。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召周瑜、张昭商议。周瑜认为一送人质,便要事事受制于曹操。最后决定不送人质到许昌。   孙权的弟弟丹阳太守孙翊性情刚烈,喜好饮酒。酒后常鞭打士卒。部下妫览、戴员便勾结孙翊的手下边洪,一日,乘酒宴散,由边洪将孙翊杀死。妫览、戴员嫁祸边洪,将他杀了。   孙翊的妻子徐氏长得美丽贤慧,妫览逼徐氏做他的小老婆,徐氏假意允诺,密召丈夫的亲信孙高、傅婴趁妫览酒醉时将他刺杀,戴员前往赴宴,也被杀死。   不久,孙权领兵到丹阳,封孙高、傅婴为牙将。把弟媳徐氏接到江东养老。   建安十三年春,黄祖部将甘宁投奔孙权。孙权领水军攻打黄祖。黄祖大败,逃跑时被甘宁一箭射死。

战前准备

孙权破了黄祖,刘表便请刘备到荆州议事。刘表因年老多病,便想将州内事务托付刘备管理。可是刘备坚决不肯。孔明问刘备为什么推辞,刘备说他不愿乘人之危。孔明感慨道∶“刘备真是仁慈之主啊!”   曹操派夏侯敦领兵十万伐新野。谋士荀彧说∶“刘备是个英雄,又有诸葛亮做军师,不可轻敌。”夏侯敦却不服气的说∶“刘备不过是鼠辈罢了,我一定把他捉了来。”   张飞听说夏侯敦杀来了,便对关羽说∶“曹军来了,派孔明前去迎敌便是了。”刘备问两个弟弟迎敌之计,张飞说∶“哥哥何不派孔明去?”刘备批评张飞说∶“孔明用智,两弟逞勇,怎么能胡乱推托呢?”   孔明只怕关羽、张飞两人不听调度,请刘备把剑印交给他。孔明一一派了任务给赵云、关羽和张飞。关羽觉得奇怪,便讥笑孔明轻闲自在。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也不服气,但见孔明剑印在手,也无可奈何。

战争过程:人仰马翻

夏侯惇轻敌冒进,被赵云引入博望坡峡谷。这时背后火光冲天,两边芦苇也跟着烧了起来,曹军被烧得人仰马翻。夏侯惇从小路拼死逃走。刘备军队大胜而回。关羽、张飞两人此时才佩服孔明的才智。见到孔明,两人下马便拜。刘备知道曹操一定会自引大军再来攻打新野。孔明劝刘备趁刘表病重,取了荆州安身。刘备说∶“他对我有恩,我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孔明说∶“现在不取,以后就会后悔了。”

夏侯惇领着残兵败将,逃回许昌,叫人把自己绑起来去见曹操。曹操不怪他,放了夏侯惇。曹操又起兵五十万,兵分五队,要踏平江南。

挑拨离间

孔融劝曹操不要起兵,打这种没有意义的仗。孔融的仇人郗虑又趁机挑拨离间,曹操大怒,便杀了孔融全家。荆州刘表病势日渐严重,他将两个儿子托付刘备,要刘备管理荆州事务。刘备只答应辅佐刘表的儿子,却不肯亲自统领荆州。

刘表死后,蔡夫人与蔡瑁、张允伪造遗嘱,立她的亲生儿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并且不让长子刘琦和刘备得知刘表已死的消息。荆州军队由蔡氏娘家人带领,蔡氏与刘琮却到襄阳去驻扎,以防备刘琦、刘备。曹兵进到襄阳,原刘表部将傅巽、蒯越等都主张降曹。刘琮不肯,但蔡夫人坚持要投降,只好命宋忠前往递送降书,将荆襄九郡献给曹操。

宋忠送降书途中,被关羽抓获,刘备才知道荆州内部的变化。伊籍劝刘备以悼丧之名擒住刘琮,除掉蔡氏同党。刘备不肯答应。决定放弃新野,到樊城以避曹军。孔明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诸将听令,先教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各带布袋,多装沙土,遏住白河之水,然后与刘备到山上俯望,等候胜利消息。 孔明安排人马一会儿红旗,一会儿青旗,将许褚引进鹊尾坡。许褚见刘备、孔明在山头饮酒,便引军寻路上山,不料山上檑木、炮石滚滚而下,无法前进。

曹仁领兵到新野,见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引军进城中驻扎。夜来时分,城中火起,赵云领兵赶来混战。   曹仁率兵逃到白河边,军士见河水不深,纷纷下马喝水。这时,关羽在上游令兵士撤去堵水的沙袋,一时水势滔滔,曹兵人马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厮杀

曹仁败军行到博陵渡口,忽听得喊声大起,被张飞兵马截住,两军又是一阵厮杀。   孔明料樊城不能守,便要刘备取襄阳。全城百姓都愿意跟刘备过江,扶老携幼,拖男带女。刘备叹息说∶“我原为保护百姓而来,不料反使百姓受难。”便要投江自杀,被众人苦劝才打消念头。   刘备领军到襄阳,刘琮紧关城门不出。部将魏延打开城门相迎,却与文聘大战起来。刘备见襄阳城内部残杀,不肯入城。孔明又献计让刘备取荆州要地江陵。刘备领军民十余万,缓缓往江陵而去。眼看曹军骑兵就要追上,众将劝刘备赶快率军先走,但刘备不愿丢下百姓。他说∶“凡能成大事者,都要优先照顾百姓的利益。现在百姓都愿意跟我走,我怎能抛开他们不管?”众将听了,都很感动。曹操兵到樊城,召刘琮来见,刘琮不敢去,便派蔡瑁、张允前往,曹操封二人官位,并让他们转告刘琮,让他永为荆州之主。   刘琮的母亲蔡氏过江迎曹操,曹操却封刘琮为青州刺史。刘琮大惊,只得一肚子不高兴的向青州出发,但曹操却在途中派于禁领兵杀死了刘琮与蔡氏。

战争结果

曹仁、曹洪就在衙内安歇。初更已后,狂风大作。守门军士飞报火起。曹仁曰:“此必军士造饭不小心,遗漏之火,不可自惊。”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后人有诗叹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刘封又引一军截杀一阵。到四更时分,人困马乏,军士大半焦头烂额;奔至白河边,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马尽嘶鸣。

陆逊

高少飞作品《火烧连营》

火烧连营七百里

1.三国时候,东吴孙权联合魏国,夺取了刘备的荆州,刘备哭倒在地。

2、当时吴、蜀实力相差不多,三国中魏国最强,吴蜀只可联盟,不可分裂,

因此诸葛亮力劝刘备切勿冒失,须待吴魏不睦,再从中取利。

刘备急于报仇,不听诸葛亮的话。

3、诸葛亮又率领文武百官去劝刘备,不必亲自伐吴。

刘备见诸葛亮屡次苦劝,一时犹豫不决。

4、忽报张飞从阆中到来,刘备急急召见。张飞哭拜在地,

责问刘备为何忘了桃园结义之情,不替关羽报仇。

刘备说,只因众官劝阻,不敢轻易兴兵。

5、.阚泽说:“从前东吴大事,有周瑜担当,周瑜之后有鲁肃,

鲁肃以后有吕蒙,现在吕蒙虽死,尚有陆逊,是根擎天大柱,如何不用?”

6、徐盛,丁奉担心蜀兵势力大,难于取胜,陆逊却仰天大笑。

7、陆逊便召集众将,先派朱然从水路进兵,船上满载茅草。

8、又派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

内藏硫磺焰硝,直奔蜀营,顺风举火。

蜀兵有四十营,陆逊吩咐只烧二十营,每间一营烧一营。

9、等到初更时分,东南风忽起,刘备大帐的左边一营起火。

10、刘备四下一望,只见火光通天,

蜀营尽被烧着,大江之中,全是蜀兵尸体。

11、陆逊一路追袭,直到夔关,方才收兵。众将说,刘备兵败势穷,

正好乘势追击,为何半途退兵?陆逊说,魏国曹丕,奸诈异常,不得不防。

12、再说赵云,关兴,张苞等护着刘备拼命奔逃,

到白帝城时,刘备手下只剩一百多骑人马。

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战例三:火烧连营(吴蜀之间的作战)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七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唐高宗

刘仁轨

白江口之战战役图

白江口海上火攻战

白江口之战

火烧日本舰船

刘仁轨英勇杀倭奴

唐将刘仁轨成竹在胸,不以方阵队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

日本浮世绘《倭寇图》

倭奴 战例四:白江口海上火攻战

公元663年,在黄海东岸,发生拉一场激烈但鲜为人知的海战。

公元四世纪,在曾为汉代疆域的朝鲜半岛上陆续出现拉三个独立的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长年进攻和对抗,为拉各自生存,三国分别向唐朝和 日本结盟,高句丽在秦汉时代是隶属于我汉朝的辽东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将它收复,故它靠拢倭奴(注:即当时的 日本);新罗因与倭奴结怨,故和唐王朝亲近;百济与倭奴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济、倭奴“通好”以后,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奴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

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间,中日2国为争夺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经常发生军事冲突 。662年,倭奴联合百济起兵反唐,将唐军刘仁愿刘仁轨部围困于熊津城内 。不久唐高宗发水陆大军十万余增援,解拉熊津之围 。

公元663年,刘仁轨指挥了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海战——白江口战役,史书上有着这样的记载,刘仁轨听到 日本增援百济的消息,得意之下说道,“是上天要富贵我这个老头子” 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将毛野稚子等率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 。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7000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唐军军势因此大振 。刘仁轨与诸将计议,认为:“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据,除恶务本,须拔其源 。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 ” 。遂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 。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易守难攻 。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奴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 。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随后倭奴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中日2国 舰队在黄海东岸白河口(今朝鲜锦江口)群山湾海面相遇,于是一场激烈的海战开始拉 。

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倭奴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 。倭奴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起初, 日本 舰队利用其数量上的优势,按浆船时代的传统战法,以方阵队形向唐朝 舰队逼近,企图用撞击战和接舷战取胜 。但唐将刘仁轨成竹在胸,不以方阵队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 。他将 舰队组成纵队,在上风口抢占发射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后对敌舰实施火攻 。当时,唐朝 舰队采取线式队形机动展开,不仅使倭奴 舰队扑空,而且出其不意占领拉上风有利位置 。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抛石机和弩机将点着的火药包猛烈的射向 日本舰船 。面对从天而将的熊熊烈火, 日本人毫无准备,顿时兵慌船乱,只能看着火逐风飞,大烟突起,四下舰船一时尽烧,船员纷纷跳船逃命 。刘仁轨见火攻得手,便下令 舰队趁胜追击 。结果,唐朝 舰队大胜倭奴 。《旧唐书.刘仁轨传》中“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倭奴 舰队悉数被歼 。

这场海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千年灭倭第一战,在世界海战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次海战中,大唐 舰队使用自己发明的“火箭炮”,以少胜多,一举歼灭拥有400艘战船的 日本 舰队 。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

孙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

《孔子学堂》·“孙子兵法”系列之“火攻篇”

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除了野战、城池攻守等常规战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形式各异、惊心动魄的特殊战法,例如山地战、丛林战、荒漠戈壁战、河川湖泊战、夜战、雪战、水战、火攻等等。这中间尤以火攻为人们所广泛瞩目。

所谓“火攻”,就是通过放火燃烧的途径,猛烈打击敌人,歼敌有生力量,毁敌战争资源,从而争取主动,克敌制胜。在古代冷兵器作战的条件下,火攻称得上是威力最为强大、效果至为明显的作战手段之一。火攻一旦奏效,便会使敌方的器械物资、城池营垒片刻之内化为乌有,三军人马瞬息之间毁伤殆尽,从而为纵火的一方主动进攻创造良好的作战态势。

所以,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将军说:“夫五兵之中,唯火最烈;古今水陆之战,以火成功最多”。

火攻五类

孙子认为以火助攻,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夺取作战胜利的重要作战样式。孙子的《火攻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系统总结火攻作战经验和特点的专著,主要论述了春秋以前火攻的种类、条件、实施火攻的方法以及火发后的相应应变措施等问题。

凡火攻有五:

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根据所要打击对象的不同,孙子把火攻的方式具体区分归纳为五个大类。这一是焚烧敌方的人马,它属于最主要的类型,如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情况;二是焚烧掉敌军的粮草,让他们饿肚子全身虚脱,就像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纳许攸的献计,一把火烧掉袁绍囤积在乌巢的军粮;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军无辎重则亡”,对手没有了装备,便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破坏对手的后方战略资源,这仗自然便无法再打下去,就像隋统一南北之前,用高颖的计谋,潜人陈国后方,烧仓库搞破坏;五是焚烧敌方的交通线,补给道路一旦被切断,敌人虽“有心杀敌”,但实际情况则是“无力回天”,遭到失败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了。

行火必有因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火攻的具体操作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必须正确选择火攻的时机。孙子强调指出,火攻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概括起来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气象条件,一是物质条件。

就气象条件而言,孙子认为应该是“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即要选择有利的时机,如气候干燥,月亮行经箕、壁、翼、轸等星宿位置(古人迷信,认为月亮在这些位置时会天刮大风)等等。这在《三国演义》里,便是诸葛亮披上道袍、筑坛镶星借东风的表演。

就物质条件而言,是“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即火攻用的器材物资必须在平时预做准备,不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孙子认为,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就可以考虑在作战当中运用火攻这个手段了。

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孙子所说的火攻不是简单地用纵火的方法去惊扰敌人,而必须按照一定的火攻战术来运作。它的基本要领,就是不要让火攻成为一种单纯、孤立的进攻手段,而是要使它和兵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兵攻为主导,以火攻为辅助,从而发挥出最大的战斗能量。

为此,孙子他明确提出了“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的战术原则,即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情变化,采取不同的火攻战术,并且及时以主力进行相应的配合策应,指挥部队发起凌厉的攻击,来扩大战果,一举奠定胜局。按孙子的观点,这才是火攻破敌的上乘境界。

安国全军之道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强调君主和将帅对战争要谨慎从事,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对于那种缺乏政治目的和战略目标而轻启战端的愚妄行为,孙子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着重指出国君不可以凭个人喜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也不可以逞一时意气而随便动武。无论是战是和,都必须以利益大小或有无为依据:“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安国全军之道”。

烈火的破坏性、威胁性是最为巨大的,所谓“如火燎原,不可向迩”。战争的性质正与它相同,对战争的后果自应有高度的警惕,所以孙子以火为喻,引申出“慎战”的道理,提倡“安国全军之道”。孙子的机心精密,雅人深致,于此可见一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