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 地震中的父与子10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1》32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10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1》3200字

时间:2019-10-26 09:34:5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1》3200字

【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父亲因为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坚持了38小时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设计理念】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

2.从课文的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3.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遇到不懂的地方,用“?”标出。

2.学生自由读文,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初读感

受和不懂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初读中认识生字、读好词语促进学生的再读感受,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更是深入再读课文的动力。

三、检察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大家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我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出示本课生字,纠正读音,重点记住“虚、砾、颤”等字形。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认识。

3.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读,所以在第一课时,重点仍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所以这个导语的设计既紧扣单元,又揭示课文中心,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生看地震的短片。

2.学生谈各自观片后的感受。

3.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直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同时让学读懂作者用来表感情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四、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设计意图】听感人的朗诵,与温馨的画面相互配合,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

五、总结全文,布

置作业

1.这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深深的父爱,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设计意图】“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作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2700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宁强县南街小学    冯 伟

教材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赞扬了“了不起”的父子俩,歌颂了伟大,无私的父爱,教育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说”这两种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体会人间自有真情在。教学重点:从描写老汉的语句中感悟老汉的崇高精神,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2.教师准备课件。(用PPT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字片和与地震相关的图片与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1、播放地震录象,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师旁白:这是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在短短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无数高楼化为废墟。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

成一片废墟。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又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2、出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反馈交流:

1、媒体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爆炸 废墟  瓦砾 血丝  血迹

(1)轻声读词语,哪些字音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呢?

(2)回想一下刚才的录像,你觉得哪几个词你从录像中就理解了?你读着这个词,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读这个词。

(3)学生一起带着理解齐读词语。

(4)小结:理解词句我们可以借助文本、借助字典,还可以借助画面。

2、媒体出示:

课文主要讲了     (时间)在     (事故)中,    (谁)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       (谁)的故事。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吗?

(三)快速浏览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吗?     板书:了不起

媒体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学生齐读。

三 细读文本,品悟“了不起”。

1.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中描写父与子外貌、语言、动作(板书)的语句,找到最能震撼你心灵的地方,读一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板块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⑴预设1:第三自然段:“坚定”

面对已变成废墟的三层教学楼,父亲是悲伤是绝望的,但是,他又坚定地向那片废墟走。带着这份悲伤、绝望之余表现出的坚定读一读。

⑵预设2:“劝阻”

从别人的劝阻中读出了什么?交流后指导朗读。

⑶预设3:第十二自然段

【时间长】

①体会“时间长”:多长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②比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劝阻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劝阻他。

【可怕的样子】

①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

③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

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表现出了如此的不寻常?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反复诵读。

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4)回顾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场景

板块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⑴预设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①指名交流:引读第16自然段。

②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阿曼达和同学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⑵预设2:第23自然段。

⑶语言渲染: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⑷师生对读: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师生对读)

(5)小结:让我们一起回头看看描写父亲的几个自然段,是怎样把父亲的了不起写出来的。

学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就是通过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体现父亲的了不起,这是这部分的主要表达特点。)

是的!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内心世界写,让了不起父亲与儿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这是写人文章的主要表达手法,我们也要学习运用。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投影:图片、音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光明与黑暗两重天,这对父子在灾难降临时,心相连、情相牵,用爱与信任构筑了生命的桥梁,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假如让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想用什么做题目?(爱、信任、奇迹、了不起的父与子)

2.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学习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一句话表达)

3.学生在班上交流。

4.老师也有几句话与同学们共享。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五、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废墟中,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4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阅读《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儿子

作文三:《17地震中的父与子2》2200字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五年级上册

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小学  董  军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混乱、昔日、爆炸、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关于地震的相关资料,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灾难。

2、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第1课时

一、深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市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4时31分,灾难突然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几万人被埋,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发生了。

1、板书:地震。师:当你看到这个词,脑海中会闪现出什么?

2、播放画面,感受地震后的灾情。

3、补充课题: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词语,感悟词意。

混乱、昔日、爆炸、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师:回顾刚才的画面,试着用这些词语说说地震后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汇报交流,师顺学而导,梳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初读课文后,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3、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与子了不起的语句。

生汇报交流,师简短评价。

三、品读文本,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师:细读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句,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简短的话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汇报交流:(预设以下语段。)

⑴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板书:急切。从哪里能体会到?从“冲”这个

动作)

⑵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你体会到父亲怎样的心理?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读出父亲的伤心欲绝。板书:悲痛。)

⑶跪在地上大哭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导学生读出坚定的语气。板书:坚定。)

⑷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这是对父亲神情和语言的描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面对劝阻父亲反复问“谁愿意帮助我?”你体会到什么?感悟父亲内心的焦虑,挖掘的坚决。板书:挖)

⑸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作者不厌其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从中你读懂了什么?透过父亲的外貌,你仿佛感到了什么?拯救成功父亲的心理是什么?板书:激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时间漫长,体会挖掘艰难,体察过程痛苦。)

四、总结回扣,升华感受。

1、小结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外貌、动作描写的表达方法。板书:父爱

2、有感情朗读描写父亲了不起的语段。(配乐)

五、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挖 焦急 悲痛  坚定  激动         动作

了不起                             父爱 语言

外貌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混乱、昔日、爆炸、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2、回顾父亲的了不起(学生简述)。

二、品读文本,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师:读一读儿子和父亲的对话,你觉得儿子哪些地方最打动你?用简短的话写下自己的感受。

2、汇报交流:

(1)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板书:坚信、等。)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就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读懂了什么?从“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中,想象儿子在等在父亲的过程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要克服哪些困难?指导学生读出自信和坚强的感受。)

(3)“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面对生死考验仍能想到他人。)

(4)“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在一起。)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有感情朗读全文。(配乐)

2、小练笔。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不但自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还救出了另外13个孩子。相信这些孩子的父母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对父与子说些什么。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把你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交流练笔内容。

四、拓展阅读,领悟方法。

阅读朱自清散文的《背影》,继续领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挖   焦急 悲痛 坚定 激动  父爱

了不起

等  坚信  勇敢  激动     信赖

在一起

作文四:《《地震中的父与子》》60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2008年带给我们了许多欢乐和阳光,然而,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撕裂了中国大地,造成了上万人伤亡,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但也有不少的幸运儿,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逃离了死神的魔掌!今天,让我们沿着信念的脚步,去认识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对创造了生命奇迹的父子!师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评价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生1:课文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坚持不懈的寻找自己的孩子,其它的孩子父母都放弃了,而这位父亲却没有放弃,在发现儿子阿曼达的时候,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儿子也很了不起。

生2:课文主要讲了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最后他们父子无比幸福的紧紧相拥在一起。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 师:请大家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先请同学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以便我们交流体会。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挖的时间非常执着的再找儿子。

生:我感受到了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很辛苦。

师:感受的很深刻,把你的感情放到句子里再读这句话。

师: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这样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相机出示该句)

生:课文那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非常长,而且挖得很艰难,不断有人阻止父亲。 师: 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在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此时却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在课文5——9节中找找答案。生: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师: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生:无论人们怎么说,怎么劝,怎么做,父亲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的话。 课件出示:“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有失去孩子的父母、救火队长、警察

师:我们分角色朗读体会,其他的同学读父亲的回答

生1:失去孩子的父母劝阻的话::“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生齐:“谁愿意帮助我?”

生2: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生3: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生齐:“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父亲没有听从劝阻,因为在他心中有个信念. 师:什么信念?

生: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父亲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

师:哪句话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父亲也是凭着这句话知道儿子在等着父亲。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并执著坚持的正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不断回响他耳边的也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危险来临时,给他信心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摇头叹息,说他精神失常时,支撑起他的仍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课件出示并引读: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父亲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联系录象中的内容播放美国洛杉矶地震视频,让生感受地震带来的灾难。)

生:在这36小时里有可能滚落下来的石头砸到父亲。

生:父亲极度担心自己的儿子,所以不顾一切的找自己的儿子,不管自己伸出怎么样的环境中。

生:有可能在父亲的身边有房屋倒塌。

师: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深厚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课文哪些句子表现了儿子的了不起?(指名读相关句子,并谈体会)

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儿子记住了爸爸的话,也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

师:还有不同的吗?

生: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通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儿子非常的了不起,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先让同学出去,他还记住了爸爸的承诺。

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 生接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文中类似的句子出现了几次?这样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生交流 生:是父亲给儿子的承诺

师: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父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是父子联系起来的纽带和幸福重逢的关键。

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执著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  生练习写

师:当老师第一次读完这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就想到了一首小诗,现在把它送给大家。

生读:课件出示:

儿子,你在哪里?我看不见你,你的呼喊——却刻在我的血液里。 不论多么艰难,我总要找到你!

爸爸,你在哪里?我看不见你,你说的那句话——却响在我的脑海里。 不论多么难受,我总要等到你! 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生死不离! 相信生命不息,爱是全部的动力。 血脉创造奇迹,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诗歌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汶川大地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课件播放图片)感受伟大、无私的母爱。

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王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 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当消防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急切地问——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回家。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

问道—— 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你,而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每个父亲都会这样做。 师:你也不会离开? 生:不会。 师:(走到另一生旁边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儿子,而且我还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他在一起。 师: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 生:承诺。  师:原来是这样。我想问这位父亲(师又问另一学生),你为什么不对大家说清楚呢? 生:因为我怕他们不理解我救儿子的急切的心情。

师:大家的心都是相通的,他们能理解。你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

生:儿子还埋在废墟下,假如我去跟他们说清楚,就会耽误几分钟,儿子就会有生命危险。 师:因为我没有时间,我要争取分分秒秒的时间去—— 生:救儿子。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的这三句话。当有人劝他时,他是恳求地问—— 生: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他时,他急切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来劝他时,他是崩溃地问—— 生: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谈到第12自然段里,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也让他读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我们就按照他说的,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课件出示句子)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

男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有哪些同学都画下了这个句子。

生:因为这句话最能体现父亲了不起,父亲完全是用手来挖的,而且这“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让人感到他挖的时间很长,很漫长。 师:你读懂了这个“挖”字,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对“挖”字特别有感受?

生:父亲当时没有任何工具,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人来帮助他,这段描写,一是写出时间很漫长,二是写出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

师:体会很深刻,请你读。 生读句子。

师:王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他可能会掏,会搬。 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 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生:这个“挖”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辛苦劳累。

师:一个“挖”字坚持了36个小时,你看出了他的劳累。

生:透过“挖”字,我还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  生:透过这个“挖”字,我看到这位父亲是用双手来挖的,两个白天,一个晚上,他一直在挖,他一边挖一边想,儿子不会有事,他永远跟儿子在一起。

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

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定格这个“挖”字,读好这个“挖”字。 师:他挖了——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30分钟)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他挖了很久。 师:体现出时间的漫长。  生:这样写更能表现父亲的坚持。

生:通过这样写,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决心。

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 一生读句子,很急促。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促? 生:我要读出父亲心里的焦急。 另一生读句子,语速缓慢。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低沉?)

生:因为时间过得那样漫长,父亲那样劳累。

师:都读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了不起。还有谁来? 一生读句子,由慢到快,声调逐渐升高。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样才能读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是啊,那是怎样的36个小时呀? 生:是地震中的36个小时。 师:也许会发生—— 生:大爆炸。

师:也许会发生—— 生:塌方、余震。

师: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36小时。

师:让我们读一读他艰难挖掘的时间的进程,他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时间就这样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也许他曾经挖出了其他遇难者的尸体,可是这位父亲依然坚持挖了——

生: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师: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全体女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就让我们记住这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的形象。男同学,读。

全体男生读上面的语段。

师: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全班,读。 全班学生齐读。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一刻,父亲会对儿子说些什么呢?请你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渴不渴?饿不饿?你害怕吗?我来了,我要救你出来,一起回家。

生:亲爱的阿曼达,你在哪儿?如果你怕了,就想一想,我就在你身边,我向你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的。你一定要坚持住,爸爸马上就来。等着我,我亲爱的儿子。(掌声) 师:你的心声一定会传到阿曼达的耳边。  生:亲爱的宝贝,你在那黑暗的废墟中渴吗?饿吗?害怕吗?如果害怕就闭上眼,想想我和你在一起时那些快乐的回忆。你一定要坚持,你忘了我常对你说的那句话吗?爸爸来救你了,相信爸爸,爸爸永远爱你。(掌声)

师:爸爸永远爱你!谢谢同学们深情的话语。你们的话,让我想起这样一首诗: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把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 生:父亲。  师:这种爱就是坚守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的—— 生:父爱。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作文五:《17地震中的父与子》1000字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自由读文,了解大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

2、这是一对(                 )的父与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你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二、研读、指导

有感情的再读文、交流、研讨问题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大地震?你能用文中的相关句子来叙述出来吗?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

3、“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在整篇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4、“阿曼达,我的儿子!”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表达的情感一样吗?

5、在文中对父亲的外貌、动作、父与子的语言等描写你能找出在文中哪里吗?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父亲已经连续挖了36个小时,儿子生死未卜,这时,父亲想对儿子说些什么?而儿子在

废墟下又会想说些什么呢?试着说一说。

7、能试着总结一下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吗?

8、文中多次写到“其他父母”以及警察的言行,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9、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这样来评价这对父与子呢?

9、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试着说一说。

三、巩固延伸

阅读课文语段,完成练习。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对地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  )父亲大喊( )( )阿曼达( )我的儿子( )( )

( )爸爸( )真的是你吗( )( )

( )是我( )是爸爸( )我的儿子( )( )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家。         你说过,         发生什么,你         会和我在一起!”

1、请在( )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形近字组词。

阻(        )        传(        )        堆(        )

沮(        )        转(        )        推(        )

4、用~~~~~~画出人物的外貌描写,用画出人物的语言描写。

作文六:《地震中的父与子》24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巩固本文中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诵,然后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播放音频)   好了,现在我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的感受。(学生回答)

这个一个发生在汶川大地震的故事,地震发生后70多个小时,当救援队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有一位母亲弓着身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喊着母亲的乳头安详的睡着了,没有受到一点伤害,而这位母亲,却永远的走了,救援队员在母亲的旁边发现了一个手机,手机上写着这样一条短信: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出示地震图片)

地震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灾害,它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从这首诗中,相信你们也一定感受了母爱的伟大。 同样在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废墟中,面对这样的灾害,一对父子也演绎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生字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画出让你深受感动的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老师来考考大家,这几个词哪个同学会读?

(1)A、(指名——齐读) 出示: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B、回想这几个词语当中,哪几个词你是知道意思的?

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废墟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瓦砾。

(2)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谁愿意来试一试?(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没错,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1)谁能说说“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非常伟大,超过一般人,超出常人……

2)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父亲  儿子)

3、请大家将你认为感动的句子都出来,和大家来分享下你的理解。(学生思考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出示句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 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坚信儿子记住他说的那句话。

(4)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a.(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

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

恳求、急切、崩溃

人们这样劝阻,处境这么危险,他为什么不离开?那其实是父亲对儿子的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b.用心地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特别是哪个字,哪个词深深地打动你的心?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

“挖”:感受——读——其他动作?在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可能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你能读懂作者的心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 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c.通过8小时、24小时、36小时句话,感受父亲寻找儿子过程之漫长和艰辛。)

d.还有哪个数字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吗?—— 36个小时

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

36个小时是多久?(五十多节的语文课)

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一直都在挖,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爱,坚定,疲惫不堪)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是信念。承诺。深深的爱。

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5)“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6)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所以说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总结

这就是发生在洛杉矶地震中的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学生回答)  爱是生活中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成为故事中了不起的人物!

五、作业

1.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2.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听。

作文七:《地震中的父与子4》34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 学习首段(5分钟)

1、视频导入。同学们,让我们翻开历史,一起回到1994年1月17日,这一天在美国洛杉矶,人们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的生活。突然一场里氏6.6级的大地震侵袭了这座城市。有段视频就重现了这样可怕的场景,请大家静静地看(播放看视频)。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看了后的感受?(惊心动魄、惨不忍睹„„)

2、是啊,揭题。地震是那么地残酷无情,它使很多人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可是,地震无情人有情,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这个另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的故事,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3、刚才视频当中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这场可怕的地震。(录音播放)课文当中有一个句子直接写出了这场地震的可怕,谁来读一读。同学们,让我们想象着刚才所看到的画面,一起读读这场可怕的地震!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  6分钟

1、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呢?接下来请你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刚才的这个问题。

2、检查词语:在读的过程当中,老师觉得这几个词语比较难掌握,请大家读一读。

a.指读:谁来?(读得不好,正音,读得好:了不起,一个字都没有读错,还把这个这么容易读错的生字都读对了,跟老师读一次,瓦砾)

b.第二排,谁来?(你也很棒,全都读对了)

c.请男同学读第一排,女同学读第2排。

混乱、废墟、瓦砾、爆炸 昔日 (强调“砾”的读音)

血丝  血迹  绝望  破烂不堪 (强调“血”的读音)

血:它确实有两种读音,用于口语的时候,我们一般把它读成第3声,血,比如:你流血了。而组成词语的时候我们一般读成血,在这里,我们都读血,来,再试试。

2、那在地震中的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如第一个学生概括地不够简练,教师可引导:我们只要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可以了。师生共同合作复述:时间——1994年1月17日,地点是——美国的洛杉矶;起因——发生大地震;经过——父亲坚持不懈地救儿子;结果——阿曼达和他的同学成功获救了。连起来说就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父亲坚持不懈地救儿子,后来救出了阿曼达和他14位同学。谁愿意把它连起来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评价:其实刚才咱们同学说的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度课文  感受父爱

1、在这样一场大灾难当中,人类哪里会知道/生命就在瞬间/灰飞烟灭。可是父亲和儿子却创造了/奇迹。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请你快速在文中找到一句直接评价他们的话。

是的,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请同学静心地默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请你仔细去读一读,划一划,有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板块交流:你从哪可以看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也有同学是划这句的吗?看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句。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时间很长。板书:时间长。)坚持不懈

4.是啊,父亲的挖掘坚持了36个小时。(板书:挖)36个小时,24小时是——一天一夜,那36个小时就是两天一夜。这么长时间里,父亲进食了吗?为什么?颗粒未进地挖啊!父亲休息了吗?为什么?不眠不休地挖啊。

父亲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啊!

5.一起来读读父亲这漫长的挖掘吧!

6.课文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指读,跟课文中的有什么不同?

(你的表达太准确了,不仅仅是感觉到时间长,而且是感觉越来越长。

这样写,就是父亲连续不断地挖,从未间断,突出父亲的艰辛,带上你的感受,读一读。 )

2、 父亲是这样坚持着,那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呢?在干什么?等!等待!

是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也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来说一说。 (请2位同学)

出示:阿曼达等待着,他等了                             。(还读出了那一份漫长的等待)

是啊,36个小时,两天一夜没有吃东西,而且随时有可能面临大爆炸、余震,一想到儿子是这样地等待着被救援,父亲的内心会更加——焦急。(板书焦急)

指读:谁来读出父亲此时的感受。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读吧!

预设二:挖得很艰难。

坚持了36个小时以后的父亲,引读——,这是一句对父亲外貌的描写,你读出了什么?(父亲挖得很辛苦,艰辛,累,疲惫)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都是血迹)

1、 交流。

预设1)重点抓住“布满血丝”。师:从父亲这布满血丝的双眼中我们知道了——父亲已经非常疲惫了,师:是疲惫让父亲的眼睛布满了血丝。还有什么原因——也许父亲在挖的过程中哭了,是泪水哭红的双眼。

你还从哪儿看出父亲的艰辛?

预设2) 血迹、破烂不堪(自由找词谈。2个)

师:是什么让他的衣服破烂不堪,(用尽全力去挖,奋不顾身,师:是啊,父亲已经全然顾不上着一些了,我觉得你的猜测完全有可能。)

那到处都是的血迹,可能因为——在挖的过程中被钢筋、水泥、石头划破了。

(瓦砾、石头、钢筋、水泥„„)

2、写话:是啊,遇到这些困难,父亲是怎么做的,课文中并没有写。但透过这处外貌描写,我们不难想象到父亲挖掘时的艰难。让我们还原父亲挖掘时的画面,把它写下来,你可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描写挖掘动作的词语,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用进去。

出示句式:我仿佛看见父亲                                        。

写完后,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你的作品,句子通不通顺,再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

等会儿请几个同学展示一下。

交流。

预设点评一:这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特别传神。

预设点评二:透过你的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父亲艰难地挖掘的情景。

总结:孩子们,是什么促使父亲坚持了这36小时的挖掘呢?

(是父亲对孩子的爱,(板书:爱),爱孩子是父亲的本能,而使父亲坚定这份信念的还有那一句——承诺。(出示:无论发生什么。。。。。)

预设三:

1、 父亲就这样挖啊挖啊,没人再来阻挡他。这个“再”说明什么?(曾经有人来阻挡过他)

都有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5——10节,用笔划出来,到底有那些人劝阻过父亲,又是怎样劝阻的。(有些人、消防队长、警察)想一想人们这样阻挡他究竟有没有道理?(太晚了;太危险了;太不理智了„„)是的,旁人的劝说也是为了父亲好,完全为了他的人生安全考虑。

2、 但是父亲听从他们的劝阻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标红父亲的这三句话)同学们,让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段话吧,请你们就读父亲的话。

面对上来拉他的好心人,父亲恳求地问——

面对拦他的消防队长、警察,父亲焦急地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儿子却杳无音讯,父亲简直快要崩溃了,他问道——

后来一位记者走过来劝他,一帮医生走过来劝他,一群志愿者走过来劝他„„

这位父亲始终只有这么一句话:„„

3、 这些劝阻过这位父亲的人,后来为什么再也不阻挡他了呢?(大家觉得这位父亲精神失

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那我不明白了,那么多人好心劝你,你为什么不离开呢?  (他清醒地认识到儿子的危险和那一句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4、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四、拓展升华 提升父爱

1、作者通过父亲的一个动作——挖,一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伟岸的形象,体会到了这如山般的父爱。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父亲形象。

这位父亲, 他年仅6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了,当晚他抱着孩子的尸体一夜没睡,直到儿子的尸体从柔软变得僵硬;又是一位父亲,这是他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间。(屏幕出示:“我要带儿子回家。”);儿子在地震中遇难了,父亲对着孩子冰冷的尸体说到:““孩子,让爸爸给你擦最后一次脚吧!”

2、小结:孩子们,这就是父亲的形象,它深沉、伟岸、永不放弃。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结束我们的这堂课:总有一个人把我们支撑,总有一中爱将我们环绕,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承诺坚持挖掘的如山——父爱。

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阿曼达,看看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又会拥有一个怎样了不起的孩子。

作文八:《地震中的父与子》32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赵日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灵动着鲜活生命的季节。然而,作为中国人,这个季节却让我们的心灵增添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忘不了汶川地震的骨肉绝别,忘不了玉树地震的生死离情。今天,让我带着凝重的心情走近洛杉矶地震中的一对父子。

2、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地震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这就是地震给我留下的心灵上的创伤,精神的摧残。

3、齐读课题,通过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在地震中这对父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你打开书,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的答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突如其来的、伤亡惨重的、惨不忍睹的大地震)你从哪儿看出来的?(1994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女生读这个句子

你还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场严重的大地震?(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殿堂,今日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男生读这个句子

3、老师这里有一组洛杉矶地震过后拍下来的画面,请看(出示视频):高楼大厦转瞬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商业街顷刻间一地狼藉,满目苍夷。大地震引发的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变得如此破败不堪。

4、灾难过后的洛杉矶变成这样荒凉的样子(图),这样的地方我们叫做——废墟(幻)。刚才我们还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幻),受灾的民众将在——漆黑(幻)中接受生死的考验,灾后的洛杉矶到处——破烂不堪(幻)

请你来读读这些词语,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词语幻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几个词语。

5、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这对父子俩在大地震中又演绎一场怎样的故事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1994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在这样的大地震中,父子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评价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师板书。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做好批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小组间先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体会。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1)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救火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他们怎么劝说的?他们不帮助父亲,你能理解吗?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地震?

对他人的劝说,父亲回应了这样三句话:

幻: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在父亲说这三句时,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呢?你来说说看。你能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心情吗?

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

话。                                                                   (引读)当有些人走上前来劝说父亲,父亲是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恳求地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引读)当救火队长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觉得自己的儿子有获救的希望了,于是他焦急地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引读)警察走上前来,要父亲马上离开。这个一心要救儿子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于是他问道——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找一组同学分角色读读课文的这部分对话。

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

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2)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请你说说你的体会。想象一下父亲这36小时可能有什么样的动作?文中却只用了一个挖字,透过这个挖字你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辛苦劳累和坚持不懈。一个挖字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作者的匠心,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作者这样罗列时间的进程,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位父亲挖了36个小时呢?我们分别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对比读,体会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更加写出时间的长,救儿子艰难的过程)

就让我定格在这个挖字,请你读出你的体会。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而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3)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父亲——齐读: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四、多重感悟,全面建构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汶川及玉树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母亲生命垂危,可是她依然坚持喂养着自己的孩子;临终前,她用血肉之躯把生的希望给了她深爱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

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

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 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我们是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下课。

作文九:《17地震中的父与子3》28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要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文道结合的思想,按专题来组织单元。本单元就是以“父母之爱”为专题,通过文质兼美,不同侧面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写法上的启迪,领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挖了整整38个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的14位小朋友。

选择这篇课文,是缘于感动,也是缘于汶川地震后,再一次上这堂课时完全不同的感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然而,就是在这样无情的灾难面前,我们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彰显自己独特的见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续写故事结局,从不同的视角研读父爱。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品读,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2、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父爱的伟大,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 重、难点:

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二、说教法:

下面,我将自己设计该课教学时的若干想法,原原本本地加以呈现,我希望我这种“原生态”的呈现,能最大限度地表明我的教学理念。

1、在感动中领悟全文中心。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让学生感动是上好这篇课文的前提。利用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让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动于伟大的父爱。加之,利用远程教育设施,播放直观的地震现场,让学生更加被这对父子感动。

2、在改写结局中感动于过程。事实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不长,即使没有老师小心翼翼的精心引领,学生也完全可以自己把这篇课文读懂,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动,感动于“这位父亲“的超乎常人的坚强、坚持、信念与爱。因为正是由于这位父亲异于常人的行为,才使结局那么圆满、皆大欢喜。然而,当汶川地震中那一幕幕让人心酸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地放映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学生思考甚至选择,自己是为事情的结局感动还是在事情的过程中感动。

假如,假如事情没有那么圆满,这位父亲不听所有人的劝阻,坚持在地震后的废墟中不停地挖掘,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或者甚至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学生们还会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吗?还会吗?

在这里,我将会利用远程教育设施给孩子们展示一个汶川地震中真实发生的“父与子”的故事。故事中的这位父亲挖了整整三天三夜72小时,最后却只能对着儿子尸体温柔的痴笑。孩子们一定会领悟到原来我们感动的不仅仅是结局,而是那个令人垂泪的过程。

3、在细节中感动于真实的父爱。在采访与倾听孩子们预习体会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一种倾向,那就是他们会认为,那另外14位孩子的父亲过早地放弃了拯救自己孩子,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爱得还不够深,甚至有的学生会认为那些父亲是胆小的、懦弱的。特殊时刻正常的理性被误解为“贪生怕死”,这让我感到害怕,因为这种误解将会衍生出一种在我看来是畸形的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相信,普天之下,父母舐犊之情都是一样的,那14位父亲对儿女的无与伦比的爱以及丧子之痛,在课文对他们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中我们是能够体会得到的,我总觉得我应该站出来,让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父爱去感动学生。

三、说学法:

1、找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所有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

2、读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议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议”,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四、说程序:

1、以词概篇,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由学生选用其中的词语说说文章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抓住中心词,设置问题,统领全篇。)

2、深层品读,感受父爱

A. 走近父亲,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勾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并用课件出示,再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小组同学相互交流感受。

B. 引领学生抓住相关语句汇报。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通过读、画、说、想这几个环节,充分体会、诵读,感受课文主旨,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3、将文改诗,感动父爱

A. (课件出示)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到处是血迹。”改成一首小诗,(配乐)深情地读一读,体会到什么?

B. 想象: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随后课件出示父亲的样子)

(这一环节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用诗的形式浓缩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改变结局,升华父爱

A. 改变文章结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简单讨论这个结局出现的可能性,追问学生“你是否仍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为什么?”引领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解救儿子的过程,在“过程”中深入解读“这位父亲”。(课件出示“汶川地震中的父与子”)

B. 让学生找出容易被遗忘的描写其他父亲的词句,从细节中体会蕴涵在其中的爱。(播放画面,观察并体会)

5、续写结局,研读父爱

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结局,把故事续写下去。并用自己的语言和亲身体会说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

五、说应用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堂课的过程中,我选择的远程教育模式一:光盘教学模式来进行的。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适当的穿插运用远教设施和教育教学资源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如:播放地震现场的情景,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了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父亲坚持不懈挖掘38小时的感人场景,这比起教师用干涩的语言奋力描述效果要强很多很多。     利用光盘将课文的重点词句展示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品读,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仔细观看了特级教师武琼的讲座,她提倡的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教师的努力下,农远教育会越来越普及,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精彩的瞬间!

作文十:《地震中的父与子()》3600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地震有关的课文。提到地震,相信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汶川发生的那场大地震吧!请看大屏幕: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旁白:2008年5月12日,随着一声巨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神州大地。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整个汶川一片狼藉:人们有的被压在水泥板下,有的被夹在断墙中间,有的守在尸体旁痛哭流涕„„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失去了父亲,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生命在它的面前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

2.师:孩子们,像这样的大地震,埋在废墟中三十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大吗? 生:不大。

师:然而,有这样一对父子,凭着爱和坚定的信念,从死神的手里逃脱,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认识这一对父子,请大家再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93,自由朗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在这场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播放初读要求)

生:自读

师:生字词会读了吗?谁愿意来试试?

生1读

生2读。

(2)全班齐读。

师:生字都会读了,现在再看看字形,你觉得哪个字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给大家提个醒? 生:“墟”字右边的上面是虎字头,写的时候要注意。

生:“爆”字右边的下面是泰字底,不能写成“小”。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写这两个字。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把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地写两遍。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三)速读课文,直奔中心。

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使作者给予他们高度的评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评价这一对父与子的?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

(四)细读课文,走近 “父亲”

1.提出学习要求

师: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让我们为之深深地震撼。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1-1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下来,并想一想: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

2.交流学习所得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为什么说父亲是了不起的?

生:因为他坚持了很久,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

师:还从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课文的第5——9自然段看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别人来劝说他,他始终不放弃。

师:还有吗?

生:我还从第3自然段的“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看出这位父亲了不起。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想起了对儿子的承诺,就坚定地站起身,要去实现自己的承诺。

师:真好!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现在,咱们就一个一个地来交流。先来看看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出示课文片段)。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有很多人劝说父亲,而父亲都不放弃,请大家仔细地看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

生:有的人、消防队长、警察。

师:有的人、消防队长、还有警察,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

师:面对有些人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谁愿意帮助我?”

师:面对消防队长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面对警察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父亲的回答就是这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话。从这三句话中,可以看出,此时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很着急。

师:是呀!看到有人过来,父亲好像看到了希望,那一刻,他是多么急切地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呀!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一块儿来读一读,好吗?老师和大家合作,你们来读父亲的这三句话。

师: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离开了吗?

生:没有。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会离开吗?

生:不会。

师:可是震情这样厉害,随时都会有余震发生,随时都会发生大爆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你们为什么不离开?

生:因为我的儿子被压在废墟下面,我是他的父亲,我一定要把孩子救出来。

生:因为我坚信我的儿子还活着,我不能不管他。

生:(因为我曾经答应过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多媒体出示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呀!这是父亲对儿子的一个承诺。当灾难来临时,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成了废墟,他悲痛欲绝,那一刻,支撑他站起来的是这句话——生接读这句话。

师:当危险不断的向父亲逼近时,给父亲勇气和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对,就是这样一份爱的力量、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使他决不放弃。(板书爱、信念)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一句重似千斤的承诺,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灾难面前,化作希望,化作信心,化作力量,使父亲永不放弃。所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出示)

师: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生1:我想,这样写可能是为了说明父亲挖了很长时间,克服了很多困难。

生2:我觉得这样写,是为了说明父亲为了救出儿子,始终不肯放弃。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挖”字,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在父亲挖掘儿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生:他可能会掏,会搬。

生:他可能还会挖,会刨。

生:我认为他可能还会扔。

师: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可以看出了父亲是多么真心地想救出他自己的孩子。

生:可以看出父亲的坚持不懈。

师:真好!透过这个“挖”字,我们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是啊,一个“挖”字,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

(2)师:(指着屏幕)孩子们,看到这支血淋淋的手,我不禁想:在这36小时当中,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像,师读——

师:指名说

师:是啊!可是,父亲擦干眼泪,继续挖,他挖了8小时——生接读这段

师:时间还在推移,艰难的挖掘还在继续,父亲还是一无所获,可是这位父亲并没有停下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师:此刻,父亲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了,到处伤痕累累,但是,父亲依然没放弃,他挖了8小时——生接读这段话。

师:孩子们,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师:这是一位多么——

生:了不起的父亲。

师:36小时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一起读:(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孩子们,读到这个句子时,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师:你能解答吗?

生:我想,这样写可能是为了突出父亲坚定的信念,决不放弃的精神。

师:说得好,在读文章时,像刚才这位同学那样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或者是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忙,这可是读书的好方法。对于这个句子,你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父亲为什么会“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呢? 师:是呀!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生:因为父亲在废墟里挖了很长的时间,遇到很多危险,已经伤痕累累。

师:是的,通过这一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位历尽艰辛,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绝不放弃的父亲。孩子们,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一起走进我们的心灵吧!

生读

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些画面,请看大屏幕: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此刻,这个痛失孩子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这位父亲,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了这个幼小的生命,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孩子们,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阿曼达说点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谁来说说?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让我们在记住这位伟大的父亲的同时,也记住父亲对我们的爱吧!

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朗读课文,想想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⑵.推荐阅读:有时间读读有关爱的故事,如《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