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6200字]春节调查报告800字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6200字]春节调查报告800字

时间:2019-11-13 10:30:3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6200字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老春节有哪些老过法,已是人言人殊。有的是传说,有的是听说,特别是对于本世纪初的一些独特风俗趣味的老过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显得多少有些遥远和神秘。细数中国解放已经一个甲子,关于老百姓过年的情况,我进行了一些了解。

翻开历史,50年代的春节过得都有点不简单。

1953年的大年初一,正赶上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了一点不一样,从7点27分开始,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1954年春节刚过,中央决定准备正式兴建武汉长江大桥,大桥全长1000多米,自古被称为天堑的长江,将随着大桥的建成变为火车窗外的一道风景。

1958年除夕,最热闹的要算十三陵水库工地。两万七千多名民工、官兵、干部、学生的劳动歌声响彻了大年三十的整个晚上。

1959年春节,周恩来总理与赫鲁晓夫再次碰杯,中苏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决定未来8年,由苏联方面帮助我国建设78个大型企业和电站......

这是我们对50年代春节的记忆。除了喜庆欢乐,还伴随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过节的人们才找到了欢乐的理由。

春节与欢乐相连。它让我们可以站在年关底下,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并且看到了由此结出的劳动果实,所以不禁喜从中来。

所以,50年代的人们最爱说一句话:"劳动最美"。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

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哪怕只是萝卜白菜,都是平生之幸事。

从1962年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大批北京青年奔赴东北、陕北和内蒙古草原,年复一年地体味着远离亲人的春节滋味。无论冰天雪地还是穷山恶水,都无法阻止他们发现并放大生活中的细微欢乐。

七十年代的春节

我变我变我变--温瑞安武侠小说中的这个标题最能提示70年代的变化。从生活话语去理解时代变化是贴切的。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流行歌曲,电影从《上甘岭》、《创业》到《追捕》、《巴黎圣母院》,从"戳穿人类之爱的谎言"(1969.12.20日《北京日报》)到"给爱情以应有的位臵"(1979.12月《北京日报》),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是顷刻间发生的。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而另一方面是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时尚的改变是如此让人错愕,我们对时尚的理解也渐趋开放。粉碎"四人帮"以后另一大时尚是学习英语,造成了板砖录音机的走俏流行。而70年代最显著的改变之一是人性的复归,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70年代短缺经济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1970

年的报纸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好,1971年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充足。1972年还增加了广东、湖南、四川的腊肉、香肠以及山鸡、野兔等野味,活鸡、活鸭、活鱼、活鸟等大量上市,菜市场不仅供应北方蔬菜还供应南方蔬菜。当时,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的代价。越往后,食品种类越多。1976年以后庙会恢复了,传统小吃也陆续恢复,这引发了巨大热情。关于吃,在1979年看到的可能是报纸上最为丰盛的纪录,时鲜多了,春节市场上有金浆、西泉、潞泉白酒投放市场,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

70年代的开篇话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接伟大的70年代",以及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

70年代早期春节提出的口号是:"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70年代前期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致相同:"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到1979年人情味逐渐浓厚,有了:"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四化美景振人心人心思跃,公报春风拂大地大地生辉"。对普通百姓而言,过年互相拜年时,说的最多的是"过年好"这样的传统话语。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可概述为:样板戏、革命歌曲、革命舞剧、革命电影、纪录片,几乎十年如一日地延续下来。那时的文艺模式培养了一代年轻人的娱乐方式,短缺年代的文娱消费也是难得的机会。如70年代的售票方法是有组织地分配售票,此后又变成"团体凭介绍信限购X张、个人限购X张"。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有了庙会,有舞会,有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

《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英国的《女英烈传》、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美国的《摩登时代》、中国香港的《三笑》,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在打倒"四人帮"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着魔似的喜欢放鞭炮,以至一段时间内关于鞭炮伤人的事件层出不穷。各种游园活动盛行起来,一些传统游戏如套圈、射击等再次出现。那时人们春节热衷于猜谜语,谜语、灯会空前火爆,可以说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生活的喜悦,体味着"拨乱反正"之后的团圆以及亲友的互访所带来的春节的温馨。代表着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终于复归了。从70年代春节气氛的演进对比中,人们感受到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此--有了安全、自由、温暖、热闹、团圆感觉的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八十年代的春节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在一个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1984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人们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1984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至今已走过27个年头。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更多。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张,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一景儿。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更乐的还在后面: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臵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

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80年代,到处是庙会。小吃吃腻了,买便宜百货,工艺品看惯了,花会大赛又开锣,传统的赏心乐事未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又朝人招手。从三十儿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总是闲不住,乐不够。人们开始品味改革开放刚刚富起来的滋味。

九十年代以后的春节

九十年代的春节看看春节期间商家的广告词就知道百姓过年有多忙了,"打个电话拜个年,欢天喜地大团圆"、"包饺子贴窗花欢乐在农家,看焰火放鞭炮过年真热闹"、"春节不在家,假日列车游天下"。总之,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可越是吃得好了越想在过年的时候吃点省事的、吃点清淡的。老百姓的心思早被商家琢磨到了,1992年,北京西单菜市场推出五种家庭套餐,每套50元至70元,回家简单一加工就是丰盛的年夜饭。按老礼儿,馆子到春节差不多都关门上板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在家里炒菜,谁还会光顾餐馆?可到1994年,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而商家也看准了这一点,为了有个好买卖,为了有个好商缘,都比着赛不关门,加班加点纷纷摆出家宴擂台。1996年,酒店摆起了年夜饭,百店家宴热热闹闹。到了1997年,年夜饭也要预订,订晚了就剩回家煮冻饺子了。

1990年前后,时兴涮火锅、涮羊肉,之后是烤鸭、粤菜、川菜、上海菜、湘菜相继而至,中间还穿插着红焖羊肉、家常菜,各家餐厅为了年夜饭也绞尽脑汁变换花样,到了1996年,连饺子城也火爆起来。"破五的饺子",老风俗还被很多人记挂着,只是初五热了冻饺子。那几年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人家不自己包饺子了,速冻饺子出现了断货现象,就连做饺子皮也成了"新兴产业",一个小商贩春节期间能卖出去三四十斤饺子皮。尽管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的一项调查统计

中发现:虽然过年几乎各家各户都要购买食品,但食品的花费还不到春节花费的1/5,而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吃,已经不是过年的主旋律了,人们把更多的精力和钱用在了自身建设和交往娱乐上了。这让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品戏、看电影、听音乐会,连电视频道也"春运"--节目太多,挤破门槛。想求新求异也不是容易事。不夸张地说,正月过后,就要计划明年的春节怎么过了,因为动作慢了计划跟不上,只能过一个遗憾的春节。百姓过节的方式是一天天变了,休闲度假的意识也一天天强了,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一个团圆佳节渐渐变成一个度假的好机会,提高生活品质从这个最传统的节日开始了。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机票优惠已成为历史。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这一年,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成为历史。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晚会的日子也已经过去。

1996年的春节迎来最长的公休假,从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机票价格开始上浮。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季节"。

到1997年旅游过年有钱也难,还在1996年12月,东南亚以及海南、昆明、西双版纳、厦门、武夷山等国内路线已经爆满。据统计,1997年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

1997年开始,留在家里过春节的人包饺子看晚会之后又多了一个节目:看灯。城市里打扮得火树银花,每天有几十万人上街看灯。出租车司机都愿意在街上多转转:亮堂堂的心里痛快。

1997年贺岁片登场,《编辑部的故事》续集《万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国30多家省级电视台同时登场。有人发出询问:还看晚会吗?全城同做一件事的情景不复存在。从这一年开始,贺岁片年年如约而至。

电话铃声传问候,打开电脑接贺卡,贺词传进寻呼机。半数以上的人电话拜年。这是九十年代人们的拜年方式。

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先是贺年卡贺年的方式流行起来,贺年卡不是学生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1992年春节前分拣量达到250万件。尽管邮件量比平日高了近1/4,但增长速度还是放慢了,因为电信发展快了。

最早的寻呼台是126台,1992年春节每小时寻呼1万次以上。1997年已经有寻呼台推出预约拜年,有寻呼机用户上百万。1995年,1/5的人打长途拜年。1983年,近一半的长途电话需要话务员人工接转,用户挂一个长途电话需要等几十分钟。而如今,长途电话可以直拨全国2000多个城市、县,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拨比例可在99%以上。

1998年流行的拜年话是"身体健康",在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身体健康"是人们排名第一的愿望。而在1995年左右,人们的祝福大多是"恭喜发财"。

进入1999年到现在,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流行。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自打进入千禧年,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提高,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过年越来越淡薄了,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成为了人们应用的越来越多的方式。一个电话,一条短信随时传达着人们之间的问候,拉近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作文二:《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900字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作文三:《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900字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作文四:《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900字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作文五:《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900字

关于春节的调查报告

一、 办年货

1. 调查地点:家里

2. 调查内容:特色年货

灌香肠了!妈妈先准备了薄如蝉翼的小肠皮,再把猪肉切碎。接着就是靠真本事的时候了:妈妈在碎猪肉里掺上盐、味精、料酒和各种调味品,再搅拌着。然后用灌香肠的专用工具,在小的那头套上小肠皮,大的那头往里面加上猪肉。这个工艺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匀,用料均匀,这样子做起来的香肠才好看。

香肠做好了!看着这红白相间的精美的香肠,我谗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礼

1. 调查地点:小姑家

2. 调查内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妈妈就拉着我起床,说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兴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飞机去小姑家。

妈妈把饼干和牛奶等礼品放在车踏板上。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姑家。我乐呵呵地想:小姑看见我和妈妈来她家,肯定会吓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阵门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小姑打开大门,定睛一瞧:是我和妈妈,果然顿时怔住了,30秒过后,才反应过来。连忙叫我们两个人进门,还边走边“责怪”:来我家怎么也不通知一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我和妈妈只能在后面偷笑。

进了屋,妈妈叫我把“年礼”拿出来,送给表弟。弟弟傻笑着,开心地把我拉回房间吃饼干去了。妈妈也和姑姑互报祝福。整个小屋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我们被幸福包围着。

再来看看这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豪华但令人心情愉悦;桌子上换上了新的桌布,冰箱里买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我们要焕发新的活力!

三、 美化居室

1. 调查地点:我家

2. 调查内容:卫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们招手了,除了买年礼、办年货,是不是应该做一做卫生来迎接新年呢?

光说不做假把式,我们一家三口立刻“武装”起来了:妈妈穿着围裙,拿着【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扫厨房和卫生间;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扫帚——他负责客厅及阳台;我则手提水桶,准备抹布—&mdash

;因为我的管辖区是两间卧室。

“滴答——滴答——”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三个人脸上沾满了汗珠,但各自的“包干区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台上一尘不染;地面几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镜子一样;桌面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就连客厅的两盆幸福树也被我们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费了不少力气!不过现在看着这屋子里窗明几净、清清爽爽,心情便跟着舒畅起来了。

是什么让我们挥洒汗水,辛苦劳动呢?我想是新春的动力,要我们改头换面。春节,我们将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作文六:《关于甘肃甘谷的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2800字

龙岩学院

社会调查报告

院系:物理与xx工程学院

班级:xx电子xxx程x班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12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龙岩学院  电子xx工程xxx  杨文康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12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xx乡贯寺村,xx村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

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

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

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

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

“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

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

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

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

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

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

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

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

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

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

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

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        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

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

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

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

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

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

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

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

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

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

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

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参考资料:.gangu.gov.;

.tsrb..; 调查时间:2012.1.10-2012.2.10

作文七:《关于甘肃甘谷的春节风俗的调查报告》2700字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社会调查报告

院系: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杨文康

学号:xxxxxxxxx

教师:xxx

2012年2月10日

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

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

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调查时间:2012 春节期间

调查地点:甘肃省天水市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风俗习惯,网络,书籍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通过书籍

网络,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 一直到过了元宵,

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

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网络书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

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1.腊月二十三—“送灶爷”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下午,家里的妇人,尤其是经常在家做饭的女人会准备好

“献饭”(是一种由小碗盛装的、用土豆丝,粉条,炸豆腐片,炸鸡蛋等做出来

的色香味美的饭菜),通常家里厨艺好的妇女会将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

更多。不过,妇女们将会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厨艺献给“灶爷”。让他上天言好事。

女人把厨房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在灶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谷,这是给灶

神坐骑的草料。然后拿来献饭供奉在锅灶的正中心,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烧

香画马,磕头作揖打发灶神上天汇报主家一年的善恶好坏。在烧香化马时,念念

有词,最为普遍的颂词“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颂灶神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

供的糖果甜又甜,见到玉皇说好话,回到家里降平安”然后放炮以示欢送。之后

每天早晚要烧香磕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

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

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       会得报应。

2.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

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        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3.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家乡读音pàn’jián)”

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gai’shang)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甘谷县城里,有的还去天水市里面买。好菜,好肉不管贵不贵,想要得都买下。说到肉我们甘谷县人大多是自家养猪的,所以猪肉一般不会买了。买些鱼肉等等。还有写对联的红纸或者直接买写好、印刷好的,门神,香。

小伙子,姑娘们都打扮得神采飞扬、花枝招展。说不定就找个好对象,等到年后初五、六就准备定亲。

4.腊月二十九—蒸馒头,炸“块块(kuokuo)”

馒头一般常见的,不过有大小两种。“块块”有很多种,面是前几天就准备,已经发酵好的,要看家里妇女的厨艺怎么样了,手巧的女人会做各种各样,色香味美,脆而不干,甜而不腻。女人们会使出十八般武艺,将“块块”做得最好。得到正月里来的客人、亲戚的赞。

5.腊月三十日—“耙对纸(ba`dui`ci)”,“接先人”,“年夜饭”,“守岁”。

“耙对纸(ba`dui`ci)”即春联,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要贴上新的春联,其含义是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它也暗藏着每个家庭对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里做生意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家里有当兵的:“人军属门上光荣匾,战士胸前英雄光 ” 等等。“对纸”一般是由村里的老师,老文化人写的。一清早孩子们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红纸,去老文化人家去写;

“接先人”是一种北方的祭祀活动,也是活着的人怀念先人的一种方式。届时,一个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点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长者拿着香盘(有香,斟饯即浆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纸钱(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齐后就出发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头祭拜。之后大家一起边放炮边回到那一家在门口跪拜并烧香放炮,表示将先人接回来了。之后知道十五将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会做好献饭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饭有饺子,煮骨头(其实是煮猪肉),等等;

守岁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这一年来的见闻及收获,青年们打着扑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点的到来。 等到00:00是准时放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压岁钱”,“去庙里烧香”

“去拜年”:早上6点起来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们一起去各家的亲房(家族的人)给先人烧香,给长者拜年。

“迎喜神”其实是迎喜神和财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麦场上拿着香,斟饯,去迎接喜气和财气。

“压岁钱”,“去庙里烧香”和平常一样。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亲戚

8.正月“抬老人家(神像)”

“抬老人家”的具体时间各个村子都不一,我们火石屲组是在大年初三。我们村子里没有“老人家”的神像,我们村人信仰的是龙王爷,去隔壁河南村“抬”, 这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一辈人说是认为将神像抬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驱散邪魔。

9.正月初九—烟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这天我们贯寺村庙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为这天是众神的节日,也可以说是我们贯寺村的庙会,到时会有周围3个村子的社火表演齐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树银花,精彩绝伦。

10.正月十五—元宵节,“送先人”

过元宵节就是吃一个“饺团”也是一种面食,有浆水的(酸的),有汤水的。

还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来的地方送别先人。

调查心得

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我想,春节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的愿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满,希望工作顺利,前途无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恼和愤懑都将在大家彼此的祝福声中消散,在彼此的祝愿中积聚力量,春节,给了每一个人畅舒胸臆的机会。春节还意味着团圆,在当今亲情日渐淡薄的形势下,春节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体验家的温暖。春节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来了,万象更新,忧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淀在冬天的冰雪中,当春风轻拂杨柳、小河潺潺歌唱时,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光阴流转之速而增添宽容和大度。春节实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 。春节是四季之首,我们的足迹将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开始了一次始发,所以多一点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点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参考资料:.gansu.gov.;

.tsrb..;

调查时间:2013.1.20-2013.2.10

作文八:《关于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的调查报告》800字

关于“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王晓颖(初二五班学生)

调查目的: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在过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解多年来人们过春节的变化,特作此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8日

调查地点:家中及周边

调查对象:家中及附近邻居

调查方式:询问并记录

调查内容:

一、 饮食变化

老爷爷那一辈只有在春节才能吃上这一年最丰盛的饭,也只有在这一天才能吃到饺子,那个时候的饺子馅菜多肉少,但却是所有人的最爱。

爷爷那一辈在春节时虽然饭菜花样多了点,但也只有在除夕、初七和十五这样的日子里才能吃上饺子,那个时候的饺子味道也颇有一番滋味。

爸爸那一辈的春节会准备比较丰盛的年夜饭,也只是会多几道荤菜。吃饺子的顿数也会多一些。对小时候的爸爸来说,春节那段时间是最快乐的日子。

我们这一辈一到春节都是大鱼大肉,饭菜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几乎每天都在吃肉或者饺子,家长为了让我们多吃些饺子,在饺子里包上硬币,寓意财源滚滚。

二、衣着变化

老爷爷那一辈全年也不会缝制或购买新衣服,大人没有那么多钱给每个孩子都买新衣服,大孩子的衣服穿小了便给下面的弟弟穿,过年的时候把套在棉衣外面的褂子、裤子提前洗的干干净净,大年初一再套在棉衣上,就算是新衣服了。

爷爷那一辈每逢过年会购置或自己缝制新衣服,但也就只是过年才会有新衣穿,其他的时候不会有这么好的待遇。

爸爸那一辈也只有在新年会有新衣,家庭境况好一点的会里里外外的穿新衣服,家庭境况差一点的就是外面是新衣,里面依旧是旧的衣服。

我们这一辈不管是不是春节都能穿上新衣,到了春节更是买的最好看的、自己最喜欢的衣服,而且往往是买好几套换着穿。

三、压岁钱变化

老爷爷和爷爷那时候根本没有压岁钱,爸爸那一辈也只是偶尔论角论分的给一些,还不能自己支配。我们这一代数目当然也是有多有少,但是压岁钱基本上都是加起来过千的乃至更多。有的人把它存做以后升学就业的基金,有的人也会大手大脚的立马消费。

调查总结: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腾飞,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逐渐发展与强大。

作文九:《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2800字

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关于春节年味的实践调查报告作者:伍海涛 内容摘要: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有影响力的。春节历史悠久,是全国 各民族人们都过的传统节日, 以祭祀神佛和祖先, 除旧布新迎喜接福,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人最浓重的传统节日, 它象征着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着希望的佳节。 但是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 不少舆论担忧我国 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正出现淡化的趋势。我们的年味真的淡了吗? 针对这一问题, 我对相当广泛的社会群体展开了以问卷形式的社会调 查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上来看,84%的人都表示,现在 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这不是个好消息! 关键词: 春节 年味 年味变淡 春晚 团圆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春节,即农历的新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是民间传统意 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 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源于殷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 节期间,中国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 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 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春节活动十分 的繁杂。 从小年 (祭灶) 起, 人们扫房屋, 洗头沐浴、 准备年节器具, 写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挂年画,除夕守岁,燃放烟花爆竹。 大年初一拜年,占岁,初五吃饺子、送穷。初八放生祈福,正月十一 子婿日,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热闹的灯火后,春节才结束。 近年以来, 总听闻身边的人抱怨说现在过年 “年味” 越来越淡了, 越来越没有意思了!听的多了,再有自己的感受,觉得确实是这样的 道理。适逢寒假,在家无事,为了验证是否大多数人都是如此感受, 便制作了一份关于春节年味的调查报告,放到网上,进行验证。 问卷很短, 只有十道题,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题一题的地进行分析, 看最后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吧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通过第一道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春节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占了近 七成,说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和家人过春节,把除夕团圆作为一种值 得坚守的传统。 但与此同时, 仍有近三成民众春节没有与家人在一起, 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但是,多少都和现代社会这残酷的 竞争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可能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不敢也 不能回到故土。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从而得出的结论 是具有相当大的现实参考意义的,能比较客观地反应实际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1 到 50 岁的青壮年的群体是本次调查的主体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人群,他们是社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调查的覆盖面做的也还不错。从本图中可以看出,超过八成的民众都认为现在“年味”越发淡 薄了!这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作者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或者是个 别现象,而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和心态,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 视,为了改变这种“年味”淡薄的现象,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才行,现 在必须就行动起来!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作者所给出的导致“年味”变淡的四大原因 中——“社会心态浮躁,人们只关心眼前利益,忽视了情感交流” , 这一条原因尤为受到大家的赞同, 可见大多数人的确认为浮躁的社会 心态对如今的“年味”淡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这一道 题能引起大家的警觉,莫要随波逐流,让我们从自身做起,挽救我们 淡薄的“年味”吧!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承接上一道题的问答,在这道题中,作者煞费苦心地给出了六种 解决“年味”淡薄问题的方法。从图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 从自身做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84 位答 题者中,40 位都选择了从自身做起的方法,这让作者感觉到很是欣 慰,我愿意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再会感受现在所谓的“年味”淡 薄了!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这道题是道必答题, 100 位受访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中 “与 家人欢聚一堂的浓浓亲情”和“与朋友久别再聚的不变友情”是得票 率最高的两个选择。从中可以看出,现今的国人并非如同大家想象的 那样忽视亲情的友情,相反,国人对这两种情谊的珍视难分伯仲,都 很看重才是真实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朋 友和亲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赖! 在最后的三道题中, 作者试着调查了一下国人对于春晚的一些看 法和对咱们春节以后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可能认识尚很粗浅,但是, 希望能够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那到底春晚在大部分国人心目中的形 象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分析。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在这道题中,作者首先想到春晚对于增加我们普通人过年的“年 味”作用和影响如何?从图中不难发现,在春晚是否有增加“年味” 的作用这点上, 国人的心态是比较纠结的, 有用和无用论者平分秋色, 几乎是各占一半,也难怪每年的春晚总是这样具有话题效应了,本身 就是毁誉参半啊!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很自然的,作者紧接着问出了春晚是否值得继续办下去的问题。 不过,国人吐槽归吐槽,接近五成的民众还是觉得春晚有值得继续办 下去的必要的。 但是, 仍然有三成左右的民众对春晚的存在嗤之以鼻, 认为毫无继续举办的必要,这应当引起春晚制作组的重视!ﻬ电子信息工程 2012 级 电子 3 班 伍海涛 201207020317 联系电话:15386456703在问卷最后, 作者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是否看好春 节在未来的发展势头?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 并非绝大多数的民众都 看好我国春节的未来发展,看好者仅占 45%,同时不看好的民众比例 也达到了 32%,从这道题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国人对我国春节未来发 展趋势的迷茫或者说不信任。看到这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 觉醒,不要让我们传统的春秋佳节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避 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个华夏子女都应当好好努力!

作文十:《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6100字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

【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关键字】潮汕习俗、春节、

一、 调查经过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研究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二、 调查结果

1. 关于节日及习俗介绍

1.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1.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 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1.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刚亮时街上喜炮连连,家中大厅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桔,与“大吉”谐音)、青橄榄以及各种糖果。早上家中后辈要向长辈请安,家中各成员互相给予春节祝福。大年初一主要活动有四项:红包,禁忌,拜年,游艺。

 红包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俗称“压肚腰”,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 禁忌

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这天不能揭开簸箕,说是怕财气外流。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天早晨不吃稀饭,要吃干饭。整天不吃荤,要吃素食。关于这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这天还不能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说是会有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 拜年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潮汕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青橄榄,共品工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祝愿。

 游艺

初一早晨,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有“打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和“笛套锣鼓队”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1.4大年初三

闽南侨乡由于自古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谋生,于是在家乡的亲人常常求神托佛,祈求保佑海外亲人平安、事业发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泛神崇拜的传统,因而家中奉祀各种神祗。

闽南侨乡民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诸事。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三日,各家各户又得备办三牲果合,迎接诸神返回人间。

1.5大年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源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的故事。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农历正月初九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上灯笼,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当天露

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晾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1.6.元宵节(大年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元宵节主要活动有五项:项吊喜灯,度桥,求喜物,做丁桌, 掷喜童。

 吊喜灯

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让灯笼烧得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 度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因为“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和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 掷喜童

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和大腿等部位都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掷,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大财。

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饭菜,等候另一批客人的到来,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2. 发展趋势

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年初一盖井禁取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潮汕元宵节也有很大变化,一些落后、愚昧、迷信及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猜谜、篮球赛、舞龙、舞狮和卡拉OK等。

3. 总结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潮汕春节的民俗情况,进行了节日的走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

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亲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门造访。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点在青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另外网络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过电话拜年的人比例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圈子,使拜年变成手指上的功夫。少了面对面的一些客套,虽然节省了时间,可以把时间充分利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似乎也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年初四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一天都有拜祭的习惯,而所花的费用大多在一两百块钱之间。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不过认为春节时期的各种拜祭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要的开支也属于正常。 在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初九并不为人所重视,不像台湾,将初九看作是春节后第一个大的节日。越年轻的一代对正月初九的认识就越少,甚至对某些青年人来说,他们对初九的认识几乎等于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虽然他们大都知道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但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对风俗的延续,对于它的来源,很少有人了解。

拜神仍然是潮汕地区春节的重要习俗,在除夕、大年初一等重要节日,大多数家庭仍然有祭拜的习惯。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观念的更新,也有不少家庭对拜祭的习俗并不讲究,年初四、年初九等日子的拜祭情况比年初一有所减少。

对潮汕地区的民俗展开调查,旨在使人们对民风民俗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我还顺便调查了封建迷信遗留下来的风俗——拜神。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人们企图将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交给神灵解决。老一辈的人遇到困难就会求神拜佛,而不去想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

三、 收获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汕头地区春节节庆的气氛越来越淡,许多原有的春节民俗已经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庆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节的汕头地区显得萧条冷清,许多人出现了“过年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

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传统节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针对以上几点,我提出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潮汕地区花费在拜神上的金钱数目十分巨大。为了祭拜神明,首先就要将大量的金钱投在建筑寺庙上,用有限的金钱修建过多的寺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现在潮汕的每个地区都有好几个寺庙,而且还有不少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建筑固然为旅游业增加了景点,但是同时也在宣传迷信思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对潮汕地区的发展不利。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拜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问题。对神明的崇拜,并非是从人们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非科学信仰。这种非科学的崇拜对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客观真理造成严重障碍,特别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误导思想,影响心理健康,使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时代。针对此问题,发挥社会舆论和政府部门的作用仍然是主要的手段。

3.禁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保护

以前过年总是炮声连连、烟花满天,现在汕头市区已经禁止这些活动。然而,在很多地方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人燃放烟火,市区环境不仅遭到污染,

而且容易引起火灾。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加强环境的治理。人们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燃放烟花爆竹。

4.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拜神可以说是一种“恶习”,然而少了和拜神相关活动的春节却又不像春节了。而且,春节拜神的习俗是关系到群众的思想性的问题,并不是说根除就可以根除的,严令禁止只会得到相反效果。对待拜神的习俗,应该采取打击限制、改造利用的办法。

拜神的活动,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中有些习俗蕴涵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加以利用改造,将其变成新文化的内容,削弱迷信在春节拜神中所占的地位,使拜神活动的重心从封建迷信向民俗活动方向转化。比如在游神方面,在保持其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改变其封建迷信的内容,使之成为健康积极的活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

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对拜神活动的利用改造一定会获得成功,春节的气氛不但不会很冷清,而且会逐渐以新的契机带动而热闹起来。

四、 参考文献

 《潮汕文化大观》  吴勤生、林伦伦主编、花城出版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