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教学研究 > 设计计划 > 《27、青山处处埋忠骨》4100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

《27、青山处处埋忠骨》4100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

时间:2019-10-25 09:34:0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27、青山处处埋忠骨》4100字

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3、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初悟课题意思。

师:在《长征》这首诗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的胸襟,让人敬佩不已。可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指明生读课题。

师:(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将士在边疆英勇阵亡,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英雄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再读课题,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学会预习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的预习.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

么事?

3、师生交流毛岸英和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读通课文,知晓三封“电报”

师:课文是围绕毛泽东收到三封电报以及他回电的内容来写的。

(一)自学导航:

1. 用括号画出三封电报的内容

2. 用直线画出主席情感变化的句子,并做批注。

(二)交流汇报

1、谁来读读第一第封电报?指名朗读。

谁写给谁?理解两个新词的意思:“勋鉴”指给德高望重的人看。

“殉职”指为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

你从这封里电报中知道了什么?

此时痛失爱子的毛泽东怎样表现的呢?

(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1)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体会到?你能把体会读出来吗?

引读:老来丧子,人生一大痛,已近60的毛主席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儿子,这是剜心刺骨的痛,读──

更何况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第六个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读──

是呀,这次怎么会回不来呢?怎么会牺牲呢?大悲无言,大爱无声,毛主席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心在颤抖、在流血。读──

(2)透过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浮现在毛泽东的眼前,此刻主席想到了什么?

你们了解岸英吗?补充资料:主席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是主席唯一健康的孩子,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

(3)当他再一次想起这些,当这些鲜活的情景再一次活生生地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生)“岸英!岸英!”

主席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吗?从这二个感叹号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不相信这是真的。主席非常想念岸英。)

这是一种锥心的痛。痛汇成了一句话――生齐读体会。

2、学习二三封电报的相关内容

(1)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内容各是什么?学生朗读  „„岸英是主席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2)这是两封意见不同的电报。圈出“破格”两字,能明白吗?

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主席的孩子,唯一的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体运回家乡。

3、学习回电报相关内容

(1)当听到这两封电报的时候,主席的表现是怎样的?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强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主席内心的无限哀伤)

(2)主席是怎样想的呢?

生读第七自然段.

生不能相见,死了就见最后一面吧,这是人之常情啊!主席也是人,他也是血肉之躯,他也有凡人情怀啊!

板书:凡人情怀

但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他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读: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读出了什么?(他已决定把岸英葬在朝鲜)

作者把主席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在作文中,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在这之前,他已经有五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身.出示资料,生读.

大弟弟毛泽民(1896—1943),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1905—1935),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作战时牺牲。

妻子杨开慧(1901—1930),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

堂妹毛泽莲(1906—1929),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

侄子毛楚雄(1927—1946),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19岁。

哪一位亲人的离去不让他感到无比痛心呢?一次次,他都挺过去了.年近花甲的他又一次失去了他最亲爱的儿子,面对丧子之痛,面对安葬问题,他矛盾着,他悲伤着,所以当秘书 将电报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

指名读第作自然段.你读出了什么?

(3)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经过痛苦的抉择,在作为父亲与主席两种身份之间,主席写下了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说说诗的意思?忠骨指谁?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板书:伟人胸怀

老师搜集了一份资料,指名读.

二十年后,主席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整理主席遗物时却意外发现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

不上心的主席的衣橱里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叠衣物。那是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原来这是岸英的遗物„„

此时你的心中一定充满着感动.把你的感动读在这句诗中.

生齐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五、师生合作读,加深感悟(带着我们的理解,带着我们的情感)

师引读部分关键句子,让生伴音乐齐读以下句子:

1.师引读:看来大家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一颗善感的心。现在就让我们把读文的体会带入句中,伴着音乐深情地读一读。

生接读:他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师引读:回忆以前也曾几次与儿子分离,但儿子每次都能平安归来,谁知这一别却是天人永隔,怎不叫父亲毛泽东肝肠寸断,他情不自禁地小声叫着儿子的名字。

生接读:“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3.师引读:岸英奔赴朝鲜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怎不叫父亲毛泽东痛彻心肺呀,主席想:

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师引读:但他又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

生接读: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4.师引读:然而,这毕竟是骨肉连心呀,所以当—

生接读: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5.师引读:漫漫长夜,泪洒枕巾,也浸湿了电文稿上那含泪的批示:

生接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师引读:漫漫长夜,泪洒枕巾,他也只是一个疼爱孩子的老父亲啊,他也有着普通父亲的感情,瞧—— 生接读: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这枕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碎的父亲,这枕巾蕴藏了一位老人内心多少的痛楚呀。

师: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写批示时的犹豫不决,他一会儿拿起笔,一会儿又放下。

生: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躺在床上睡也睡不着,流着眼泪,回忆儿子。

生:我仿佛听到了毛主席情不自禁小声喊着儿子的名字,声音凄楚。„„

五、视频欣赏,深化情感。

师:观看视频,说说主席是怎样度过那个难眠之夜的? 生:毛主席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眼中含泪。

生:毛主席辗转反侧,一夜都睡不着,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日子。

生:毛主席手拿着与儿子的合影,久久的凝视着照片。 生:毛主席掩面痛哭,嘴里喊着儿子的名字。

生:毛主席背着手在房间踱来踱去,泪流满面。

师:面对如此悲痛的毛泽东,让我们饱含热泪地对他说: 生读:主席,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保重呀!

师:面对如此痛不欲生的主席,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对他说: 生:主席,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保重呀!

六、读写联动

师:这篇文章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通过对主席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把一个普通的父亲形象和一个伟人的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我们的眼前。下面,就让我们发挥想象,想一想这个晚上,10多个小时主席是经过了怎样的煎熬,最后作出这一伟大抉择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写一段话。

(1)学生自主写话。

(2)组织交流。师:主席是一位领袖人物,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和每位父亲一样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有着常人的情怀;他的爱子牺牲在朝鲜,他尊重了朝鲜人民的意愿,把爱子和其他牺牲的战士一样,藏在了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襟。他,让我们敬佩,值得我们点赞

七、深情小结

出示灯片,师引读,生伴音乐轻声齐读:毛泽东是父亲,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毛泽东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盾中,他选择了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毛泽东,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师:让我们带着对烈士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齐读这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

师:这批示里有慈父的痛楚,更有一个领袖的博大胸襟!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这批示里有常人的情怀,更有一代伟人的恢宏与豪迈!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常人爱子情感    伟人博大胸怀

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文二:《27、青山处处埋忠骨》1800字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1、我有火眼金睛,能快速识别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她的话使我敢动得留下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对我的关怀,使我中生难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毛泽东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2)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3)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无限眷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主席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句的含意。

5、词语手拉手,成为好朋友。

改进        生活        观看

改变     文章      观望

改动     门脸      观赏

改换     工作      观察

6、照样子改写句子。         事态 画展 表演 天气

例:(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2)毛泽东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

(2)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3)主席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无限眷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描写主席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并积累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

那是毛泽东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   )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   )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否则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毛泽东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毛泽东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毛泽东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毛泽东边说边笑眯眯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   )和智慧,真是少见。 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教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毛泽东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毛泽东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  )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毛泽东从容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也不错。

毛泽东6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干活。他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了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毛泽东想了一个好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一伙人放牛,一伙人采野果子、割青草。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讲故事。

(1) 我能在文中括号里写出加黑词语的近义词。

(2) 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造句。

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短文,我知道文章讲了毛泽东小时候的三个故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本组学习的课文及平时的阅读,说说你对毛泽东的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三:《27.青山处处埋忠骨docx》1500字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授课时间:12月22日星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从中领略他那伟大的慈父形象。

3、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重难点: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课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了解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1)反馈生字词掌握情况;

(2)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划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文中做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作文四:《青山处处埋忠骨(2)》34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兴庆区八小   马银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资料,完成课前先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了解毛泽东,激情导入

师:孩子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毛泽东。(板书:毛泽东)谁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你对毛泽东的印象?

生自由发言。

师:是的,毛泽东是诗人,是伟人,他也是军事家、书法家,让我们通过一组资料在读中进一步了解他。(播放课件)

师:诗人毛泽东,他在《长征》中写道: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他在《七律.到韶山》中写道:

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师:伟人毛泽东……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书法家毛泽东,这是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题词:

生: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师:看着,读着,你想说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呀,毛泽东确实很了不起,可他也有着凡人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去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学会预习是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谁会读?

勋鉴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这些词语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请同学们试着体会,齐读一遍。 练习:根据句意写词语。

1.给有功德的人看  (   )

2.因公务而牺牲。  (   )

3.犹豫不决的样子。 (   )

师:谁能用上一两个词语,用自己的话简洁连贯的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说,评价。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划出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把你通过语言文字读到的体会简单批注在旁边,待会儿和同学交流。

学生默读课文

指名说

(播放课件)从收到这封电报起……这次怎么会„„我的体会是毛泽东得知自己心爱的长子牺牲的消息后,他很悲痛……

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亲人突逝,生离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呀?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播放课件)请你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师:季羡林中年丧母孝感天地。但人们却认为在人生的不幸中最痛苦的莫过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如万箭穿心,使人撕心裂肺

生自由说:肝肠寸断„„

师:谁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些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来。(指名读)

师:谁接着交流,你深受感动的部分?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谈感受。

师:思儿心切才声声呼唤,无比悲痛,才情不自禁,主席呼唤着长子的名字,心中有多少话想对儿说,(引读)他想说,岸英,岸英!

生:

师:他想说:

生:

师:他还想说:

生:

师:可任凭我们怎么呼唤也无法体会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人死不能复生,沉浸在悲痛中的毛泽东主席又要面对怎样的抉择?请同学们看这样两份电文稿。(播放课件)请你读:

生:彭老总来电: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面对这两份截然不同的电文稿(播放课件),

生:主席仰起头„„眷恋。

师:主席想:

生: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师:生不能相送,死后想见最后一面,人之常情呀,季羡林千里奔丧不就是为了见母亲最后一面。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凡人情怀。(板书:凡人情怀)

师:但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播放课件) 生:“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读了这段话,谁有话要说?(学生自由说)

两份电报截然不同,两种心情互相矛盾。身为父亲的毛泽东,身为主席的毛泽东内心定是波澜起伏,下面我们分组朗读这一段话,这两排的同学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体会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这两排同学你们从一个伟人的角度来体会毛泽东的内心世界,老师来为你们播报电文稿。

师:彭老总来电: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父亲毛泽东想:

生: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师: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主席毛泽东想:

生: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是将遗体运回祖国,还是葬在朝鲜,两难哪,两难!所以,(播放课件)请你来朗读。

生: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师:同学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革命,毛泽东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为国捐躯,(播放课件)……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

生: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

师: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生: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把电文稿放在上面。

师:两难哪,两难,思忖良久,伟人毛泽东挥笔在电文稿上写下这样的诗句: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两难哪,两难,考虑再三,领袖毛泽东在电文稿上做了这样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两难哪,两难,矛盾挣扎,父亲毛泽东做了艰难、痛楚的选择:(点击课件)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从这句批示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说。

师: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最高评价,这是一个领袖对一个烈士的最高奖赏,毛泽东在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中曾这样说:‘人固有一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此时此刻,毛泽东又想对儿子说什么呢?

生:他想说……

生,他想说……

读到这,我们怎能不为毛泽东伟人的胸怀而肃然起敬?(板书:伟人胸怀) 师:课文学到这,老师相信,你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充溢着感动,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浏览课文片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使人产生共鸣的文章?(播放课件)

(因为作者在文中细致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师:课文的最后一句更是令人回味无穷,读读,

生: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课文写到这,戛然而止,我们却可以通过文字到这个夜晚毛泽东的辗转反侧、失声痛哭,请同学们学习本课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想想这一夜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想象他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写一段话。(学生练笔)

1、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一夜,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同学们看这就是毛岸英烈士的遗像和他的墓碑。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4、总结。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2、3题任选一)

1、继续润色自己的小练笔。

2、如果你想进一步走进这位伟人,请课下读读有关毛泽东的书和诗词。

3、观看有关毛泽东的影片。

附板书设计: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泽东    凡人情怀

伟人胸怀

作文五:《青山处处埋忠骨1》28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听课反思

元建楼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在朗读体会感悟方面,做客主要做了这么两点:

一是段落研读,体验主席情感变化。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李老师采用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训练,深刻体会人物情感,渗透指导描写人物方法。采用对话与交流的方式,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

二是以读促悟,读中带悟。在反复读中体验毛主席情感的变化和情感和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李领兄

今天上午,我上了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同志当得知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光荣殉职后十分悲痛,正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彭德怀老总请求破格将岸英遗体运回国,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却要求将岸英葬在朝鲜,毛泽东同志从大局出发,毅然决定将儿子葬在朝鲜。文章既体现了一位父亲痛失儿子伤心欲绝的普通人情感,又体现了一位伟人宽广的伟人胸怀。

备课时,我想既然是体现毛泽东既平凡又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就准备让学生从了解毛泽东的个人事迹和有关诗词入手导入课题。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当学生认识了生字后,我就引导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感受毛泽东同志特殊的感情世界。在交流汇报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毛泽东同志的心理活动有关语句,体会他矛盾而又艰难的心路历程。最后,激励学生想象:当你读到“电文稿下是泪水打湿的忱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课前谈话时,学生只汇报了有关毛泽东的诗词,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其他信息学生一无所知,这当然受学生的信息来源有限所制,课堂气氛显得不够严肃,学生没有进入课堂教学氛围。当学生走进文本时,来得有些唐突,感受很多,交流时显得情绪冷淡。当我组织学生感受毛泽东心理活动时,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读起书来自然

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平淡有余,深沉不够。拓展部分应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充分想象出了毛泽东同志那天晚上悲痛欲绝的感人场面。整堂课虽然比较顺利地结束了,但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如果现在我还要重上,我想我一定从抗美援朝战争入手,从学生熟知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入手,营造出学生对英烈们无限敬仰的情感。让他们在敬仰中揣摸毛泽东同志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伟人的博大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听课反思

许月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教学时李老师努力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尽力做到让孩子门们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比如:老师在课前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录像,并讲解时代背景,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课堂上观看毛岸英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人数,联系主席的决定,体会到一个博大胸怀的主席。

了解时代背景后,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让你最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为了使自读课文和谈论交流更有实效,课前李老师要求学生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资料,开展课外阅读。然后,让孩子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再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的孩子们感受颇深。再让孩子来体会毛主席的动作及决定,主席那博大

无私的胸怀便“水到渠成”地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的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孩子对句子的领悟进步很大。可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下阶段我应多加强朗读训练。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博大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文章当中有很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我觉得在这块的处理比较好,首先让学生找到这样的句子,前面已经有了读的基础,初步感受到了主席的情感,再理出这些句群,体会作者展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我还将之与作文指导联系起来,让学生课内运用作者的方法来写一写主席在这天晚上的一系列表现。

《青山处处埋忠骨》听课反思

王静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由于学生在本组前两课中都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为此,在课堂上,我一再鼓励学生朗读。诸如“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情感。文中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我们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

遗憾在教学喃喃时,学生品词不到位的情况下,忙于赶教学进度,而匆匆放弃;遗憾自己在许多问题的表述上,不够清晰简明;遗憾自己的教学机智太差,以致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匆匆下课,没有给予学生一个简单明了而具有启发作用的总结„„

《青山处处埋忠骨》听课反思

陈伟红 从课文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的变化,怎样表示人物性格描写,在本文中我们可略见一斑。如: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

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哀,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身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在进行人物刻画时,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忽略细节描写,其实就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课下无妨让学生进行一下小练笔,写一些人物作文。

作文六:《27、青山处处埋忠骨2》1600字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自主发展型五环大课堂语文学道

班级: 50   姓名:       编制人:五年级语文组(余岚)   编号:63  日期:12、20

课题:27*青山出处埋忠骨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30分钟)

目  标:1、读准课文中“拟、勋、殉”等生字和“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等生词的读音;2、读通读顺课文。                                                                       检  效:小组长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或全面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预 习 课:自读自悟《青山处处埋忠骨》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                              资料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毛岸英的生平和朝鲜战争的始末。                                   自主积累: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积累各种描写(如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方法。   自我感悟:感悟文中的精彩描写;初步感悟毛主席的情感和情怀。                               学习目标(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读通读顺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毛主席的情感。

【训练课导学】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 基础题·

一、 用对号选出正确的读音。

拟定(nǐ  yǐ )     勋章(xūn  xún )   殉职( xún  xùn) 踌躇(chú  zhù)    黯然(ān  àn)      奔赴(pù  fù ) 二、写形近字,并分别组词。

)      踌(        )      赴(      )            )                                                                   )    (       )      (      )          )

三、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      )电报     一(       )之缘       一(       )大字 一(      )枕巾      一(       )图画      一(      )战争 四、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踌躇——(       )  慰问——(       )眷恋——(       ) 2、写反义词:悲痛——(       )  繁忙——(       )尊重——(       )

提高题

五、按要求把下列词语分类。

愉快    凝神    慈祥    愤怒    羞愧    朗诵    厌恶     报告

1 表示动作的:

2 表示心情的:         3 表示神情的:         六、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2 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3、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难过吗?

七、下面的句子分别是人物的哪一方面描写?

1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       ) 3 、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点文稿放在上面。(       )

培辅课(时段:大自习   附培辅单)

1、今晚你需要培辅吗?要(    ) 不要(    )2、效果描述:好(   )不好(    )教师签名: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作文七:《青山处处埋忠骨》22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坚强、无私的伟人胸怀。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知识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3年中国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打着联合国的旗号纠集15个仆从国的军队,公然发动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并派海军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经过近三年的顽强抗战,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2、毛岸英简介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

毛岸英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6位亲人。

——堂妹毛泽建,1929年8月,是衡山游击队长,在湖南衡山县英勇就义。

——妻子杨开慧,1930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二弟毛泽覃,1934年 4月,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离,英勇牺牲。

——大弟毛泽民,1943年9月27日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在乌鲁木齐被害。

——侄儿毛楚雄,1946年8月22日,被国民党活埋处死,就义时年仅19岁。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

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学习过程:

一、     激趣定标

1、导入:一代伟人毛泽东是民族英雄,也是开国领袖。无情未必真豪杰,和我们常人一样,伟人也有普通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里的“忠骨”指的是谁?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什么意思?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互动(点拨)

互动一: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认读:拟定  勋鉴   殉职  奔赴   踌躇   黯然

2、理解词语意思:拟定  勋鉴   殉职     踌躇

3、感知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    )的爱子(     )在(         ) 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主席

(        ) ,这时彭总请求把岸英的遗体(         ) ,而朝鲜的首相金日成却要求把岸英

(            ) ,最后主席还是作出了把儿子的遗体埋在(       ) 的决定,在电文稿上写着(                      )。

互动二:感受毛泽东无私的伟人胸怀。

合作探究:

1、闻噩耗——极度悲痛。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些句子体会到?

点拨:体会毛泽东惊闻噩耗的悲痛心情。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动作描写)

(2)“岸英,岸英……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神态、语言描写)

2、、体会矛盾——艰难抉择。

当收到彭老总和朝鲜首相金日成他们两张电报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些句子体会?

预设:(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神态描写)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心理描写)

(3)“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语言描写)

3、写批示——忍住悲痛。

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预设:(1)“第二天早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拓展:做出这样艰难的抉择,主席绝对是痛苦的。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透过这句话,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                                    ,

我感受到了:                                        。

4、总结。

板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闻噩耗——悲痛

做抉择——艰难

写批示——忍痛

毛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

作文八:《青山处处埋忠骨》3300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

歇台子小学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拟”,应读“nǐ”, 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 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 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可组织学生想象、讨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干什么,想什么,是什么心态,你见过类似的情景吗?他为什么整天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中袒露无遗。“„„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 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是的,朝鲜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不可能将他们一一回国安葬,主席必须带好这个头,把岸英葬在朝鲜,为老百姓做个榜样,更何况朝鲜人民也将这些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埋在朝鲜这块土地,所以,这样做也能增进两国的友谊。可是,主席那时毕竟已经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亲人已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爱的孩子又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可以想象,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小结;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

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或问:刚才我们找出来的表现毛主席心情悲痛的句子,其中并没有用表示悲痛的词语,可是处处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他那悲痛欲绝的心情,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描写,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表情描写)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主席是平凡的,失去爱子,他也痛苦,伤心,但是,他又是伟大的,因为他拥有我们常人难有的广博胸襟。学完了课文,

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作文九:《《青山处处埋忠骨》》2900字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大意。

2.通过共学三个“电报”,感受并理解毛泽东老年丧子的心情。

3. 通过资料的拓展,体会毛泽东对失去岸英后的悲痛、眷恋、悔恨之情,体会“失而不复得”的人情常态,介绍灵魂救赎的课外读本。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并理解毛泽东老年丧子的心情;体会“失而不复得”的人情常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齐读)

二.预学

1.生字词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也完成《预学单》了,老师只考你们三个词和一句话。 (ppt出示)

勋鉴   殉职踌躇

谁来读?(指一生读,正音。)

什么意思呢?

(勋鉴:书面语。给您看。

殉职:牺牲。

踌躇:犹豫;迟疑    找近义词)

2.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上后面两个词语)

毛泽东收到毛岸英殉职的电报后,踌躇良久,最终决定把儿子的遗体葬在朝鲜。

(尽可能简洁,谁干了什么)

三.共学

1. 说起来,这件事情都是由三封电报引起的。

(ppt出示)三封电报

快速浏览课文,用“(     )”括出三封电报的内容。(一生反馈)

2.第一封电报

我们先来读读第一封电报。

★主席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主席的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1)你从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岸英殉职;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牺牲了)

(2)当时送这一封电报给主席,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资料。 (PPT出示)

大家都不敢把把电报呈给主席,整个走廊静悄悄的,每个人说话都小心翼翼。这一天,周恩来终于把电报报送毛泽东,并附信说:“毛岸英的牺牲是光荣的。”

——《杨尚昆日记》

你知道了什么?(大家不敢把消息告诉主席。)为什么?(怕他伤心难过。)

(3)可纸终究包不住火,该来的总归要来。主席还是知道了,他伤心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去课文中找答案)

(预设:D3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整整一天不说话——沉默,沉浸在痛苦中,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一支又一支地抽烟——借烟消愁愁更愁。

热了几次饭、原封不动——茶饭不思。)

为什么如此伤心呢?他想到了什么?

(d3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的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预设:岸英是失而复得的孩子,倍感珍惜。

追问:孩子当然是留在身边好,为什么要把岸英送去留学,送去锻炼呢? (对岸英寄予厚望)是啊,正如文中所说: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然而,这一切美好的愿景就被一句“岸英同志光荣殉职”打得粉碎。他怎能不伤心呢?

(4)资料补充:(ppt出示)

毛泽东:“我无后乎?按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我的儿子死了。我看是没有后的。从此孤苦一生了。”——《庐山会议实录》

你有什么想说的?(岸英死后,主席无后,晚景凄凉。)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这个时候,主席已经年近六十,岸英死了,从此,主席就是一个孤孤单单的老人了。此刻,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悲痛欲绝、心如刀绞、痛彻心扉、肝肠寸断„„)

把你的理解送进去读。(生读d3)

3.第二、第三封电报

(1)失去爱子,留给毛泽东的仅仅是悲痛吗?我们来读读另外的两封电报吧。 ★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这两份电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彭总司令请求将岸英遗体运回祖国,金日成首相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

(2)主席做了什么决定?

(把岸英葬在朝鲜)

做出这个决定容易吗?(不容易)

从哪里看出来?请同学们默读第六段,找一找证据。

(d6)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仰起头?强忍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

强忍悲痛,无限眷恋——他究竟在眷恋什么呢?

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为什么如此难舍?只有眷恋,只有不舍吗?主席对岸英还怀有怎样复杂的情感呢?中国人安土重迁,讲究“落叶归根”。千里奔丧,也是为了见亲人最后一面。对一个老人来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太残忍了。他想见岸英最后一面的愿望之强烈!)

(3)资料补充(ppt出示)

作为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并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对岸英来说,毛主席是一个慈父更是一个严父。他崇拜父亲,崇拜到有一点害怕,因为他觉得自己永远不能做到让父亲满意。”

毛岸英曾问父亲,"爸爸,你对我满意吗?我算是您合格的儿子吗?"当时毛主席说:"以后我再告诉你。"没想到就成了一个遗憾。

——于晓光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正是因为陪伴他的时间不多,正是因为对他太过严格,才会觉得有所亏欠和愧疚)

齐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4)他真的那么做了吗?(没有)

他是如何说服自己的?

(d6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从中看出什么?

(伟人宽广的胸怀)

(5)对比读

作为一个父亲,毛泽东多么想运回儿子的遗体,所以他说——“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作为主席,毛泽东只能将儿子的遗体留在朝鲜,读——“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6)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就可以签字了,可是,主席为什么又“踌躇”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七段,想想他为什么迟疑?

他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他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真是落笔千钧啊!叫他怎能不踌躇呢?

(7)尽管心如刀绞,尽管有太多的不舍,第二天早上,秘书还是看到放在毛主席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板书)

“忠骨”在这里指什么?何须呢?说说诗句意思。

忠骨: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岸英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呢!

(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

(8)看似霸气的电文稿下,却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一夜主席是怎样度过的呢?(抓住主席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发挥想象,写下来。

课堂练笔:

这一夜,主席辗转难眠,久久难以入眠,他

7.小结:课文学到这里,你对毛泽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

他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强忍悲痛,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表现了

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

他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   板书:神性  人性

四.延学

伟大的父亲,也总是被套上太多的光环。

五.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悲痛      神性眷恋 悔恨      人性

作文十:《青山处处埋忠骨》3600字

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作者颇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于老年丧子,要经得起这莫大的哀痛,需要极大的意志力,读后让人肃然起敬。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我们更进一步的走进伟人的世界,了解伟人和普通人一样有丧子之痛,又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宽广胸怀;另一方面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在阅读中必须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学会阅读。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划、找、朗读、默读等方式自读自悟,深刻领会毛泽东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3、在读、议、练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学习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么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3、毛泽东同志是领袖,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4、板书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检查预习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在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 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深爱他的儿子。此时毛泽东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毛主席把牺牲的儿子埋在国内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牺牲的6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的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深化感悟、领悟写法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毅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1、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本课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⑴ 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恋。”

⑵ 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

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小练笔

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常人的情怀

伟人的风范

【资料链接】

1、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3、毛岸英:

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强忍丧子之痛,缓缓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这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