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建党节 > 《颐和园.2》3000字_颐和园三个字

《颐和园.2》3000字_颐和园三个字

时间:2019-11-06 09:51:19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颐和园.2》3000字

颐 和 园

(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

凸显语文本体,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诵读、积累和运用等语文实践中,通过抓颐和园的“美”字,引领学生走进颐和园、走进颐和园之相应景点。在感悟课文,理解内容时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并将它们加以整合从而真切地感受颐和园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语文能力

3、品读课文2——4小节内容,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谈话:

四(8)班的同学精神真好,腰板挺得笔直笔直的,涂老师真开心。为了奖赏大家,我决定带大家去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玩,想去吗?

一、导入

1.师点击并解说: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博物馆。199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它风景如画,使得成千上万的游客为之倾倒。它是中国的骄傲!

(1)自己先读读这段文字。

(2)推荐一个你们认为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

(3)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点击出示课题:颐和园。

师:对,它就是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美丽的颐和园。请大家自豪地读——颐和园,美美地读——颐和园。

3.教学“颐”字。

读得真好,这三个字中,最难写最容易写错的是哪个字?

请同学们认真地看老师写“颐”字,注意这中间是个扁扁的“口”字。打开书本第87页,在课题下面工工整整地写上“颐”字。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这节课就让通过语言文字走进美丽的颐和园,尽情地欣赏吧!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课文,注意一定要读正确,读通顺,还要想想课文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生字词。

几乎   佛香阁——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多音字,谁会读?

长廊   横槛   宫殿    排云殿    琉璃瓦——教学“横槛”

画舫   堤岸   掩映    耸立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姿态不一

(1)读着“神清气爽”,你有什么感觉?走在哪里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课文中指走在哪里感到“神清气爽”?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出来。评:真的好舒畅啊!

(2)“金碧辉煌”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华丽、气派)我们也一起读读吧。

3.感受过渡句。

●词语读得真不错,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吧。先自己读一读吧——开火车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些句子分别在课文什么地方呢?拿出笔画下来。

●汇报(它们分别是课文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透过这些句子,你能发现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这些句子清晰地把不同的景点连接起来,就像一座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称它是过渡句。在描写写景文章的时候,我们用上这种方法,让文章更有料理,让人读了更加清楚明白。

从这些过渡句中,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据答适时提升并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三、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景点1:长廊

让我们走进颐和园中的长廊来细细品味它的美,请你用心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儿发现了长廊的美?

●美: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评:你看出了柱子、栏杆的色彩美。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读出美——评:每一幅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是从五彩的画中感受到长廊的美丽的。你能把这种美丽读出来吗?评价:

(2)读出赞叹——老师曾在今年的春节游玩了北京的颐和园,长廊横槛上的画令老师流连忘返: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传说故事,有梅兰竹菊等奇花异草,有岳母刺字、刘备过江等历史典故,就像文中所说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太美了,真是太了不起了,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凝聚着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智慧啊。)老师听出了你们深深的敬佩之情,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生齐读后,如果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读得更自豪些就更好了。指读——齐读。

(3)激情重读:是啊!一条长廊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一条长廊就是一部悠久的历史,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让我们一齐再来回味——再读整句话。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说说理由吧。是呀,颐和园内一年四季都有开不败的鲜花。走在这样的长廊里,你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还会听到什么?(也许我们还会听到蜜蜂嗡嗡鸣叫的声音呢!)

行走在花香四溢的长廊里,伴随着习习微风,怎能不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呢?

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长

这么美的长廊里还藏着一个世界之最呢?你们能发现吗?

1.生尽情猜测——师:你们的发现都有道理,它可是世界最长的长廊。1992年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写到它的长,请大家拿出笔把它画出来。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说说从哪儿体会到了它的长?

2.比较感知长廊的长:我们的教室长8米,七百多米相当于——90个教 3

室。涂老师在长廊里走走看看,看看停停,竟然差不多走了一节课的时间。 指名读句子,谁能用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长廊的长。

读出长廊的长,突出:一眼望不到头。

3.齐读句子,感受长廊的长。

景点2:万寿山

万寿山脚下往上看——

过渡语: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你们看

*重点句指导:(课件出示)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1.指读,读出句中停顿。

2.设疑:谁能用上课文中的词组来完成这道练习题呢?

课件出示题型:(             )的佛香阁(适时点拨“半山腰”指的是万寿山。)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你们说的佛香阁,美吗?它高41米,并且又建在60多米的山坡上,作者站在山下向上看,佛香阁就显得更高了。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它的高,它的美。(男女分读)

5.佛香阁前这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呢?对,它就是排云殿,慈禧太后做寿接受拜贺的就在这排云殿内。

万寿山上佛香阁前往下看——

1.登上万寿山,又会看到什么呢?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看到的景物圈出来,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用     画出来。

2.交流汇报。

(1)出示填空:谁来填一填?

评价:因为你读书用心了,所以一填就准。

(2)特别美的句子找出来了?请你来读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美在哪里?屋顶是黄的、绿的,宫墙是朱红的,树丛呢?能把葱郁换成别的词语吗?

多美的色彩呀,一起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 你看到了怎样的昆明湖?(板书:绿、静)

评价:你看到了平如镜的昆明湖。你看到的是绿如玉的昆明湖。

(3)老师很奇怪,游船、画舫载湖面上前进应该用划船的划,课文为什么 4

用光滑的滑呢?

(4)游船、画轻轻地在湖面上滑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这个滑字用的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陶醉地去读读,让我们再沉醉一次吧!(全班齐读)

五、激情点题,感悟美丽

1.拓展:如此之美的颐和园,使得许多文人墨客竞相题词,清朝乾隆皇帝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你们看:燕山何处最畅情, 无双风月属昆明。

2.全班齐读这句话

3.这里的昆明指的就是——昆明湖,关于昆明湖的美,我们下节课还要再来细细品味。

作文二:《18课颐和园》1600字

18 、颐和园

李秀英

北京的(     )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_________,绕过___,就来到______。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___,就来到了_______。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   )瓦闪闪发光.那就是______。下面的一排排(     )的gōngdiàn(   ),就是(    ).

登上____,站在___的前面向下望,____________。Cōngyù(   )的树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前面,昆明湖静得_____________,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湖面______,几乎_____________。.向东____,_________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____下来,就是____。昆明湖围着长长的dī’àn(    )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 载)着数(shǔ shù)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______________;桥栏杆上有__________,柱子上都_________。这么多的猴子,zītài(  )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chù chǔ )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jìn  jǐn),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练习题:

1、 用“—”划出首尾呼应的语句。

2、 课文按(    )顺序来记叙的。用“=”划出介绍游踪的句子。

3、 课文按浏览顺序依次描写了(  )、(  )、(  )的美丽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    )之情。

4、 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浏览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三:《18课颐和园》2100字

18课    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

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作文四:《6、颐和园》6700字

6颐和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北京的颐和园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地位。抓住景物的特点,课文详细描写了6处景物——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及铜牛,简略介绍了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作者由衷的发出感叹。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不同于《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本文的结构是按总述、分述、总结的方法连段成篇,结构清晰。在语言的表达上,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并运用大量数字说明,准确、具体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给文章增添了情趣。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学生分析

部分学生可能游览过颐和园,对颐和园有简单了解,这对于学习课文会有帮助,但对于颐和园具体景物的特点可能关注不够,所以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以了解景物特点尤为重要。课前应鼓励学生搜集颐和园景物的相关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圆明园景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2.制作本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2.自学本课生字,读准字音,了解字形。

3.利用工具书查一查不理解词语: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数不胜数、美不胜收、土遁等。

4.搜集1-2个自己喜欢的颐和园景物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颐和园的景物。

2.学会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0个字。

3.结合语句理解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数不胜数、美不胜收、铭文等词语的意思。

4.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段意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同学们,每学期的都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我们走进了不少北京的名胜古迹,颐和园就是我们五年级即将要去的景点了。今天就让我们先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北京这个著名景点——颐和园。(板书:颐和园)。

二、反馈预习,学习生字词

2.反馈独立生字词学习

a读准下面生字字音:  颐和园   豁然开朗   重峦叠翠(与恋区分)罕见(字义:稀少)    颐-页字旁,共13笔。“颐”左边是个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口”;

b认清字形-形声字  碧波荡漾(“ 漾”注意右上半部分不是“羊” ) 长廊

熟字记忆  辨认(辩论、辫子)   (山峦, 爱恋)

c同音字区分    宏伟  洪亮——从字义区别同音字:“宏”:广大。“洪”:大(指水)

3.读一读下列词语,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古典、宛如、俯瞰、水患、土遁 ..

烛光摇曳、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数不胜数、美不胜收、栩栩如生 ..................

4.相互提示,还有哪些生子、词语值得注意。

教师及时点拨:学习生字时要结合词句理解生字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读不懂时要查字典问个究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预设:学生能较容易说出详细介绍了什么景物,但是学生会忽视第7自然段的略写景物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做补充)

(二)再读课文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说出理由。(第1自然段总的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第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第8自然段总结性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及地位。)

点拨:读书时边读边适当归并自然段,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2.归纳各段段意:说一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

第二部分(2~7)详细介绍了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景物,简单介绍了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景物特点。

第三部分(8)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3.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反馈预读情况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文介绍了颐和园规模最大,保存完好,是一个美丽、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在我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讨论文章连段成篇方法: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按总述、分述、总结的方法连段成篇的。)

第5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怎么连段成篇的?(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

四、 再读课文,质疑定向

1.质疑提出问题:读课文时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字词问题:“土遁”“铭文”什么意思?(如学生不能讲意思,教师讲解)

语句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谁的诗句?什么意思?

“牛背上的铭文说明,同牛是用来镇水患的。”铭文写的是什么?等等。(简单问题随文解答)

内容理解问题:

为什么说“北京的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的呢? „„

2.梳理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根据学生质疑问题,确定第2课时教学任务)。

(以上问题都围绕颐和园的景物及特点而提出的,所以梳理起来可以整合为如下问题。) 为什么说“北京的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的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2-3遍。

2.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准备介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结合语句体会顿号与逗号的用法。

3.背诵第7自然段,体会段落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再现回顾,导入新课

1.听写:(1)长廊  宏伟  (2)根据意思写词语:豁然开朗  柳暗花明  数不胜数  美不胜收

【意图:识字教学仍是高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要随时巩固、积累。】

2.回顾课文内容:颐和园的景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物呢?(学生交流)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大、美、宏伟、保存完好„„)

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最后一段提出了问题。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依据问题,自主探究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说“北京的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画出相关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三、合作交流,共议特点(体会颐和园的美丽、宏伟及它的重要地位,了解说明方法)   导语:颐和园“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表现在:

(一)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宏伟

1.学生容易结合第一自然段体会运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介绍颐和园的规模宏大,读出相关语句,从“290公顷”、“8000米”、“3000余间”感受规模大,并说利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准确、具体的说明面积大、规模大。(学生若没有批注,教师及时让学生做简单批注。)

2.出示颐和园的全景图,直观感受规模宏大,并读出感受。(结合全景图了解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等主体建筑,为下文理解景物的描写顺序作铺垫)

(二)颐和园景物多样,各具特色

1.仁寿殿——精美豪华、气派神秘(略处理)

(1)殿内:抓住 “平台、屏风、宝座、御案、掌扇、鼎炉、鹤灯”等殿内的摆设,感受仁寿殿精美豪华,就像是一个文物博物馆。从“当年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处理国事时„„”语句感受神秘色彩。(出示图片)

、、柳暗花明)追问: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谁的诗?什么意思?(宋代陆游在《游山西村》诗句,意思: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结合课文说说诗句在文中的意思?(殿内精美豪华而神秘,而殿外却是湖光山色,繁花似锦,绿树如荫,景色宜人。给人不一样的享受。)

(3)体会顺序: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连句成段的?(按参观顺序——先介绍殿内,后介绍了殿后,介绍殿后景物时又由近及远。)

(4)指名读,边看图片边欣赏仁寿殿豪华精美,想象殿后的优美景色。

小结过渡:仁寿殿内设有精美豪华的摆设,尽显皇族气派,殿后环境优美,令游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意图:读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感受仁寿殿的豪华和环境的优美。】

2.佛香阁 ——雄伟高大(略处理)

(1)指名介绍——大家认真听你了解到了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佛香阁很知名,提起佛香阁就知再说颐和园。他在颐和园中占有重要地位。)

(估计学生能谈到:佛香阁高大、精巧,有名气,它是颐和园标志性建筑。)

佛香阁建在哪?什么样子呢?它有什么特点?(生读文,预计能从“20米、41米、3层、8面、4重檐”感受高大雄伟,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好处。)

顺势引导:还从哪儿可以感受到佛香阁的高大呢?(结合“在佛香阁四周的围廊里俯瞰——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像一个巨大的寿桃,长堤就像桃子上的沟缝。”句中“俯瞰”、“昆明湖就像一只巨大寿桃”,感受佛香阁的高大。)如学生有困难,可联系第1自然段:“它的面积约290公顷,水面占四分之三。”昆明湖水面面积大约近220公顷,这么大,俯瞰像个“寿桃”,足见佛香阁高大雄伟的特点。

指名学生朗读,读出理解。

过渡:独特设计与建筑不愧为颐和园标志性建筑,其在颐和园的位置的却不一般。

3.大戏楼——建筑先进(略处理)

若学生能直接谈出大戏楼的舞台建筑十分先进,则引导学生讲出理由: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它的建筑先进呢?引导读文——演员通过通天井上天入地,表演登仙、下凡„„——利于表演。(引导学生体会设施先进)

1结构安排合理:前面3层,是前引申感受:从大戏楼的舞台建筑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2设施精巧(联系前面汇台——供演戏;背面2层,是后台——供演员化妆,体现结构先进。○

报)。精巧的戏楼设计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如果谈感受有困难,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读最后一句“这在当时的舞台建筑上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反过来引导学生从这一段中感受其先进,再同上处理。

最后自由读课文,体会楼的先进。

【意图:在读中感受到大戏楼的设计、结构的精巧,体会其“十分先进”, 进而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长廊——廊长、画多且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1)廊长画多:学生能抓住“728米、273间”等词语谈出长廊很长,能结合“每间廊里绘着彩画、8000多幅”谈出画很多。

(2)长廊画多,且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1学生能抓住画中    ○“山水、人物、花鸟”等谈出,长廊不仅画很多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2文中哪些词语间使用了顿号?有什么作用?【意图:学习顿号的用法】     ○

A 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表示具体事物的名字(名词)并列关系之间的停顿。

B 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所以长廊又有“画廊”之称。——形容样子的并列词语之间顿号。

C 在长廊里辨认画上的人物、故事,是很多游人的乐趣。——故事、古典名著表示并列关系不同类别的事物间的停顿。

小结:顿号是表示句子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3教师可相机出示图片,欣赏长廊图画,感受长廊的“极负盛名”○,体会“宏伟的博物馆”的含义。

4引入选读课文资料感受长廊的美:本册教材选读文章——《颐和园的廊与画》    ○,请同学们默读,再次感受长廊的美。(根据课堂时间而定)

【意图: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五年级学生应掌握的。顿号用法的体会,植根于语言环境,便于学生掌握。】

(3)师生合读(师读第一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小结:文章介绍了长廊的长,宛如画廊,画中有历史人物、古典文学、神话故事,这可谓“宏伟的博物馆”,画廊的精美给游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5.十七孔桥——造型优美,铜牛——栩栩如生(略处理)

学生能抓住“150米、横跨”等词语谈出十七孔桥是颐和园最大最长的桥;能抓住“宛如一条彩虹”谈出桥的造型优美,初步体会打比方说方法的好处。

出示图片,指名读(感受桥的美)

教师补充读铜牛部分:“桥东端„„镇水患的”,并出示图片欣赏与讲解,感受其栩栩如生。

导语:颐和园的景物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一天也看不完,看不厌。说颐和园是一大公园,一个宏伟的博物馆,课文还向我们介绍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呢?

6.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略写景点)——数不胜数,各具特色

(2)汇报交流

(3)补充圆明园中的景物(要抓住特点,语言简洁)

(4)写法讨论

纵观全文,这一段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和前面内容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前详,后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详略安排的好处。详细描写部分仅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形象生动的让读者感受景物的圆明园的建筑的雄伟、景色的优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略写则是突出重点,简洁概括,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圆明园的景物。)

本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本段第一句——体会本段结构安排)

(4)引导背诵

【意图:学习第7自然段,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把握景物的特点;体会文章写法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有详有略,但不论详、略,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介绍。这是协警文章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提升认识(感受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

齐读最后一段。

1.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说“颐和园既是美丽的大公园,又是宏伟的博物馆”?(预设:大公园——有各种各样景观、设计精巧湖光山色,有山有水,给人们带来乐趣的。博物馆——园内众多器物,景观建筑多样、造型各异、大戏楼设计的先进,画廊融汇历史文化,各异的桥梁、景观等等,无不让人感到颐和园是个宏伟的博物馆。)

2.理解结尾句的含义:(结合文本及课外资料说)为什么说颐和园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如此之大的面积世界少有,真可谓是罕见的,精美的建筑、精巧的设计令后人赞叹,建园数百年来,保存完好。在我国园林石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名族园林建筑史上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并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2.选作:

(1)读一读选读课文《圆明园的廊与画》

(2)参观颐和园,了解圆明园

板书

6.颐和园

总      规模最大   保存最完好

仁寿殿——精美豪华

佛香阁——高大雄伟

大戏楼——建筑先进

长廊——极负盛名

十七孔桥——造型优美

铜牛——工艺精细

数不胜数

总     大公园     博物馆

6 《颐和园》学习单

一、听写。

二、课文中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详细介绍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略介绍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句子的意思,说说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在我国现存的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要数北京的颐和园。它的面积约290公顷,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子周长8000米,有不同形式的园林建筑3000余间。

这一句使用了(      )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写出了(                         )

(2)颐和园里有许多造型结构各异的石桥、木桥,最大最长的要算是十七孔桥。桥长150米,横跨在南湖岛和昆明湖东岸之间,宛如一条彩虹。

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昆明湖东岸之间,宛如一条彩虹”这里把(      )比作了(       ),这是(         )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四、结合课文内容填空,然后仿照课文第7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特点用一两句话写出来)介绍一处景物。

(1)自读课文第7自然段后填空,简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谐趣园                                                       。

买卖街                                                       。

廓如亭                                                       。

知春亭                                                       。

(2)结合搜集到颐和园的其他景物的资料,用一两句话介绍出这个景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五:《18《颐和园》》2600字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

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 、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    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

(正前面)   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 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       )和(       ),写出了昆明湖(       )和(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滑”字用得(       ),因为

(                                                    )

。这两句一静一动,

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作文六:《14、颐和园》1500字

14、颐和园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耸立、隐隐约约”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4、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难点: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大字课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14、颐和园

2、揭示课题:

三、初读课文。

思考:

1、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些景物?

2、把重点讲的景物名称写出来?

四、学习生字新词:

1、板书:

lán  kūn  zhù  gé  huī  yù  yǎn

栏  昆   筑   阁   辉   郁  掩

2、指导拼读:

3、理解词义:

栏杆、横槛:指图理解。

昆明湖:湖名。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葱郁:指茂盛。

4、指导书写。

五、巩固练习:

1、拼读生字词:

2、说出生字词的含义:

六、小结:

七、作业:

书写生字词五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默写生字新词:

“栏杆、昆明湖、佛香阁、金碧辉煌、葱郁”

三、讲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思考、讨论:

(1)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什么?(长廊。)

(3)哪些地方写了长廊的长?

(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隔。)

(4)哪些地方写了长廊的美?

(横槛上都画着画,几千幅画没有相同的。)

(5)在万寿上脚下看到了什么?

(佛香阁,排云殿。)

(6)佛香阁是什么样子?

(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黄色的琉璃瓦闪发光。)

四、巩固练习

1、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2、说出长廓的特点?

五、小结:

六、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说说佛香阁的样子。

三、讲读第四、五自然段:

1、指导朗读:

2、思考、讨论:

(1)登上万寿山看见了什么?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2)从万寿山下来,又看见了什么?

(昆明湖的石桥,主要讲了十七孔桥。)

(3)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百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小狮子。姿态各一。)

(4)体会“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的含义,以此来说说课文的中心?

中心思想: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主不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作业

背默第四自然段。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思考、练习

1、读课文,回答问题: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子的?

(2)登上万寿山,能看到怎样的景色?

(3)昆明湖上有哪些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

练习时,先读课文,分别对照课文第二、四、五自然段加以回答,以课文原句为主。

2、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颐和园的?

按地点转移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3、写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来叙述的。

答案见课文第三课时

4、造句

耸立:

隐隐约约:

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这两个词语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再仿写句子。

5、读读写写

栏杆  掩映  建筑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葱郁  耸立  长廊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练习时,先读,再写。

三、小结:

四、作业:

1、2、4

附板书设计:

14、颐和园

颐和园万寿山

昆明湖„„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讲的是颐和园的景象,对没有见过颐和园的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借助于电教手段增加颐和园的感性认识。

作文七:《16《颐和园》》2000字

《颐和园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期我们都愿意出去旅游?今天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

(老师板书,讲解“颐”的写法)。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

“颐”读yí,不读yú;“幅”读fú,不读fù

3、强调易写错的字,让学生注意。

漆的右下部不能写成“水”;“辉”的左部最后一笔是竖提。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这就是作者游览的景点。像这种从这个景点写到那个景点的写作顺序我们就叫做是游览顺序。

2、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现在,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2、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做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

长廊的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的美(画多,精美。长廊两旁的鲜花美)

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

(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观察、表达方法]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

出示句子:

“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体会句中用的“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文中还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设计】写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游踪或游览顺序)

长、美

彩画精美、种类多、数量多

花草美、多

【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结合图片,联系课文让学生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上课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心灵走进了课堂。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

作文八:《《颐和园》。》1400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18《颐和园》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颐和园》。

一、 说教材内容

《颐和园》是本册书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课文中作者以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中的景色,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一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二、 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打公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 说重、难点

《颐和园》主要以游览的顺序展示了园中的美景,引导学生从课

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文本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四、 说教学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有着浅显易懂,语言优美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介绍的景物比较多,也比较分散。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采用“读课文,品句子”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五、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讲的是《颐和园》的第二课时,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颐和园》中作者所写的景色学生们并没有真实的游览过,如何让他们体会颐和园的丰富人问内涵对理解文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的开始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去哪里旅游过?那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去过北京的颐和园游玩过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的颐和园游玩,颐和园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快去看看吧!

小结:本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导同学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在读中把自己体会到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

(三)、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思想。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 颐和园中有哪些美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 文中写了几处景点?分别在哪里?

小结: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作者用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

(四)、读后议论

在读完课文后我会问同学们以下问题:

1.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2. 在颐和园的美景中那么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精湛的艺术和智慧了吗?

(五)、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总结全文

同学们,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颐和园的?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自读这些话,从中感受移步换景的游览观察顺序。

(六)、拓展升华

以“说不尽”再一次感受颐和园的大和美,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

(七)、作业布置

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请尝试用这种写

作手法来写一写我们的学校。

(八)、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   长廊    长   美

万寿山    景观壮丽       大     昆明湖     静    绿 说不尽

作文九:《18.颐和园》2500字

18、《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 师     李圣萍

时 间     2015年10月25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18  颐和园

教 师     李圣萍

时 间     2015年10月28日

【教学反思】

在上本节课时,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去展开教学: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转变了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孩子们体会到了长廊的美后,便引导他们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表达他们各自独特的感受。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们从不同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所读出美的感受是不同的。

3、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景:

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看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作文十:《18课颐和园》4600字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2.颐和园风光图或录像片。

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准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 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三、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 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板书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习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生自由说,师点拨)

(1)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 儿拍摄下来?(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板书:长、美),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 的这一特点。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喜欢、惊奇)(指导朗读)

(2)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习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板书:闪闪发光、金碧 辉煌)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3)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板书: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远到近)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近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4)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像,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师放录像)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习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 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黄绿屋顶 (向下望)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秦兵马俑

一、复习导入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你对秦兵马俑有了哪些了解。

(出示:“举世无双的”“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2.师: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3.师:课文的第三小节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学到此处,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表现在哪?为什么说兵马俑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二、教授新知

1.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靠自己去找到答案呢?请同学们根据所提问题自学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规模宏大”(出示课文第2段)

A.指名朗读。

B.师:为什么说秦兵马俑规模宏大?你是具体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从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19120平方米” “7000个”;从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数量体会:“长230米” “宽63米” “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6000个左右”)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说明方法,想想,作者此时用的是其中的哪种方法?  (列数字)

既然这些数字这么重要,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该清楚地告诉听者,请一、

二两组来告诉三、四组的同学一号坑的规模有多宏大,秦兵马俑的规模有多宏大。(一、二组读,三、四组要不要也试试?)

师:同学们读的真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就带大家去看看这秦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样的。  (出示三个俑坑的图片

师:在同学们读的时候,老师发现“足有50多个篮球场那么大”也有数

字,那这里是不是列数字啊?那是什么?(作比较)拿什么和什么作比较?有什么作用吗?  (让我们形象地感知俑坑的大)

C.师:除列数字,作比较外,作者还有没有用别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一号坑)

师:(出示一号坑图片)书上有许多介绍一号坑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向你的同桌一下一号坑。

(请一位同学作全班介绍)

师:是啊,这一行行,一列列排列整齐的军阵,这恢弘的气势,这高超的制作工艺,都使人们为之折服。让我们再次地去感受一下。

D.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相信你们都充分领略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此时,再看看我们中国所独有的,举世无双的,享誉世界的兵马俑,你有什么感受吗?(骄傲,自豪)让我们带着这一份骄傲,带着这一份自豪再次朗读这一小节。

(2)“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A.师:除了“规模宏大”外,我们知道秦兵马俑的另一个特点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听课文4-10小节录音朗读,思考兵马俑有哪些类型? (朗读)  ( 交流:“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车马俑” “弓弩手” “马俑”)

B.师:兵马俑有很多类型,那人们是怎样去辨别他们的?请同学们用曲线画出文中对他们的外形描写。

C.“将军俑”

出示:图与第四自然段

师:请同学认真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并结合图片,说说将军俑的外形是什么

样的?你觉得它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交流:

外形:“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

队伍前列” “神态自若”;

个性特点:“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D.“武士俑”

出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学习方法,来介绍武士俑。

(外形:“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一律挽成了偏向左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禁闭,神态严峻”;个性特点:威武凝重)  E.“骑兵俑”

出示文字

(外形:“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瞪长统马靴,右手缰绳,左手持弓箭”;个性特点:勇猛善战)

F.师:请同学们快速略读第4-6自然段,在再次认识这些兵马俑的基础上,思考作者在介绍这三种兵马俑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外貌入手)再请同学们读第7-9自然段,思考作者在介绍“车兵俑”、“弓弩手”、“马俑”时写法上又有什么特点?(从动作入手)

G.“车兵俑”“弓弩手”“马俑”

师: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动作?个性特点呢?

(“车兵俑”: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情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

H.出示4-8小节:刚才通过对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车马俑” “弓弩手” “马俑”的形态及其个性特点。老师发现,在交流过程中有些句子,我们提到。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变红色。)

师:思考这些句子写了些什么内容呢?(作者的想象)从画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介绍各类型兵马俑时几乎都是先写形态动作,然后加以自己的想象。从而更具体地把各类型的兵马俑展现在我们面前。

I.师:那除此之外,作者还有没有向我们介绍其他的兵马俑了?他是怎么介绍的?(“有的颔首低垂„„好像„„”)

(“有的”后面是„„(对兵马俑的描写),“好像”后面„„(作者的想象))

师:还有这么多的样子啊,请同学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神态各异”)是啊,这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是那么地吸引作者。以致,当作者“走近它们的身旁”时,不免生出了这样的想象:他说他“似乎还能听到兵马俑清细的呼吸声”)

看到了这么多的兵马俑,看到了这么精美的额兵马俑,同学们,你有什么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的?(你们太聪明,我们为你们感到骄傲)

(3)师:无怪乎作者说“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啊!古代的人民真是太伟大了。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敬佩之情一起朗读4-10小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