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建党节 > [《37秒阅读,你的思想会改变》200字] 阅读改变思想

[《37秒阅读,你的思想会改变》200字] 阅读改变思想

时间:2019-11-06 09:52:2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37秒阅读,你的思想会改变》200字

【特别七夕:征婚中,求关注!】 【轻松玩游戏】 【开心看笑话】 【快乐学英语】 电脑太慢?马上去提速!

hgwxfhg

2010-08-12 04:28:01 推自 ヤ缺ご氧Oo 的口袋 | 推(67) 他推过的

37秒阅读,你的思想会改变

关注我,每天都有新笑话!

最近读过

氵殳有ㄡ寸43分钟前

伊品56分钟前

朵朵的1小时前

金钟木梅1小时前

胖達1小时前

360U4591211小时前

nn668381小时前

qqhaige1小时前

评论

[发小纸条]

1楼雪儿飞翔 说:

回复2010-08-11 21:04:15

作文二:《中学生作文:阅读被改变》800字

中学生作文:阅读被改变

中学生作文:阅读被改变

老爸正惬意地躺在床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老爸可一直说自己不喜欢用手机呢。这一次又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

我好奇地凑上去。原来,老爸在看新闻。“为什么不去看报纸啊?”我想到刚拿到家今天新的报纸。“手机消息快很多!甚至,刚发生的事,通过手机立刻就知道了。”老爸头也

不回地回答道。

记得以前,家里每个月都有几本杂志送来。一拿到,我们就如饥似渴地看起来,看完了仍是意犹未尽。可慢慢地,杂志的公众号、网页相继而出,杂志也不订了,看看网络上的东

西也毫无差异。谁又能想到,曾经只能在纸张上看到的新闻、文章,如今,能在光亮的手机屏幕上看到了。

网络就像水,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报纸、杂志,被网络洪水渐渐地淹没。

每天打开微信,便能看到各种新闻。有时候,网络上的新闻还远比报纸上的丰富。天津大爆炸的第二天,朋友圈中满是“祈福”的语句,还没收到报纸,可在网上可以看到各个媒

体争先恐后报道的这则新闻。如果没有网络,或许我们要迟很久才知道发生了这件事。网络报道新闻更方便、更快速、更丰富,大到国内外时事,小到街头轶事。

聚餐时,几个长辈看着手机,谈论着新近发生的新鲜事。我口中的“新闻”在他们的眼里是不值一提的“旧闻”。老爸还嘲笑:“就这还是新闻?”的确,现在只要拿起手机,就

可以立刻知道刚刚发生的最新新闻。我们讨论时事,可正当我们讲起第一句,手机一下子响了,又是一条最新进展的报道,刚刚的“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随时随地、随时

随刻传递信息,手机里装载的就是整个世界。

也许有一天,报纸等纸质传统媒体会被网络彻底替代,又有谁会记得曾经传递新闻的报纸?

网络的发展,往小了说,正在替代着报纸等传统媒体行业;往大了讲,在一点又一点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活中,似乎很多东西都在慢慢改变。超市、菜场、商铺都成了电脑、

手机上的微店,吃饭也可以网络点餐„„

从阅读的改变到生活的改变,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网络带给我们改变,似乎也告诉了我们:知识的力量。

作文三:《《阅读改变人生》作文》600字

阅读改变人生

李家滨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一些好书更是可以成就梦想,改变人生。

阅读,一个简单的字眼,却蕴藏着生命的活力。渴望从书中获得乐趣的人,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便可以事半功倍。面对不同的情况,书籍的选择也就因人而异。夕阳西下,如果你想拿起一本书,与夕阳为伴,请你拿起散文书,感受夕阳美景,体会散文魅力!人生的道路坎坷不断,如果你在受到挫折时,愿意拿起一本书,请你选择励志书,阅读伟人事迹,把握人生金钥匙。学海的生涯波浪翻涌,你想让你的航船更大更稳吗?拿起中外名著吧,那便是你学海的归宿。来吧,走进书海吧,使人生展现独特的魅力吧!

阅读,简单的一个词语,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学会阅读,便可以读出道理,改变人生。著名作家鲁迅提倡“跳读法”。他认为:读书虽好,但难题不少,遇到绊脚石不必纠结,跳过去,继续阅读,这样读到后面,便可以弄懂前面不懂的地方,轻松地把绊脚石化为垫脚石。也有人认为“换读法”更好,读书不必拘于一格,各种书籍交换阅读,会多方面考虑理解问题,不是更好吗?不管怎样,这些方法从来离不开“心到”“眼到”“口到”“笔到”。“心、 眼、口、笔”这些基本条件与上面的方法相结合,才可达到保速保质的目的。

阅读,人皆盼之。但书籍却会带来麻烦。“好书?坏书?健康的书?不良的书?”这些分类在不少人心中都是模糊的。为了辨别好书,健康的书,我们不妨走入正规的书店,选购一本好书吧!

阅读,成功之捷径也。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改变人生。让人生焕发出最美的魅力吧!

作文四:《作文:阅读改变了我》700字

阅读改变了我

今年,我的书包比以前更沉重了,不是因为新书更多了,而是我的书包里又放了几本课外书。是因为我以前我是一个不爱看书的小孩,书包里从来不放书,仿佛是一个累赘,现在我的书包里每天至少有两本课外书,自从我喜欢上看故事以后,渐渐地爱上了阅读。

有一次,我和姐姐去图书馆,姐姐帮我借了两本我不喜欢看的书,内容很深奥,我看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明白,过了一个月,我终于看完了,这次,我借了一本书,叫《小镇上的森林熊》,看了题目,我觉得很有趣,想:“这本书为什么叫《小镇上的森林熊》?小镇与森林什么关系呢?森林熊是指森林住在森林里的狗熊吗?狗熊为什么在小镇上呢?狗熊为什么不在森林里待着,去小镇上?”我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ﻩ ﻩ小 荷 作文网

看书时,我连饭也顾上吃了,我被里面的情节吸引了,终于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原来,小镇上的人把森林里的树全都砍光了,森林熊只能到小镇上去住,后来他们                卖了传家的话,得了400多万,用这些钱去造森林,最后回到的大自然。读了这本书,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想人们太不爱惜资源了,这只熊真懂事。

自从我看了这本书,我改掉了自己不爱看书的习惯,多次,我去借书或买书,我都要想一想这本书会写些什么,然后再到书里寻找答案。现在我已经看了不少课外书了,在我的头脑里有好几个深动的故事,我把它们讲给父母听、朋友听,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喜欢看书了,语文课上也越来越能积极发言了,有些本来不会的题目现在也能想到解决的方法了。

我一定要多看书,多积累一些好的词语、片段,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作文五:《[优秀作文]阅读改变了我》500字

记得小时候,家中后院,有一块清澈的吃塘。有多久,妈妈没有往里撒鱼苗了?早已记不清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候的池塘,是我梦境中的乐园仙境。

夏天的夜晚,池塘雪白的莲花都变了样——不是白天平凡素净的模样,与天上交相辉映,显得白得目眩神迷。繁星映照在清澈的池水中,星星点点的小白花争相开放。近看,是那么不起眼;远看,似天中繁星,散发着迷样的色彩。花儿淡淡的清香混着远道而来的清风,细腻而别样的清香,永远埋藏在我美好的童年深处。

惋惜的是,五岁那年我搬家了,告别了童年的小小仙境。我对那离别的池塘,离别的花儿仍然充满了怀念。天真、不暗世事的我充满对这个包罗万象世界的兴趣。我渴望了解世界,并发现了这么一个渠道——阅读

阅读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思想的大门;像是一艘牢固的帆船,在风云变幻的海上航行,与惊涛骇浪作斗争;像是一只温暖的手,牵引着我直到光明。

从以前到现在,阅读仍然是我最大的兴趣爱好。若没有童年的这个小池塘——这记忆中最清晰明了的小仙境,又怎么会激发我对世界的好奇,从而窥见这个复杂的大世界?从天真,不暗世事到如今敢爱敢恨的我,阅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的心灵,改为了我的思想,改变了我的性格。

作文六:《[优秀作文]阅读改变人生》700字

阅读改变人生

如果有人让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楼阁里,也不能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中提到的。

麦考莱宁愿做读书的穷人也不愿做不读书的富有国王,可见阅读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如果他没有在仔细考察历史古迹的同时饱览历史巨作,能了解历史吗?能更好地发现文物古迹吗?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吗?显然阅读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之作《史记》,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司马迁历尽人生沧桑,身处逆境,却坚持大量地阅读优秀文章,是阅读使他读懂了六国的兴衰,读懂了文人墨客的不懈追求,读出了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人生哲理。司马迁读清了历史的面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李白不是天生的诗仙,他在阅读中感慨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圣杜埔也在阅读中深有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阅读成就了伟大的人。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明白再好的药也只能医治肉体上的伤,无法弥补一个民族精神上的空缺,他在阅读中立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向,创造出了《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大量民族文学作品,使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投身到了救国的队伍中。

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的积累,也许就不一定有朱自清的《河塘月色》,也许就不会有矛盾的《子夜》,也可能不会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阅读改变人生。当我走进图书馆时看见一句标语多读一些好书,智慧一个民族。阅读不仅是一种需要,而是陶冶性情的良药,攀登理想的阶梯,提高人生价值的途径。品味好书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享有品质的生活,让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去阅读更多一些好书吧!

作文七:《[优秀作文]阅读改变人生》700字

阅读改变人生

雨后,天空划出了一道彩虹。于是,我放下书本从屋里出来,贪婪地呼吸这新鲜地空气,举头欣赏那道充满神奇的彩虹。

彩虹里有火焰般的金色,那是德国人希特勒地“杰作”。这位“战争狂人”喜欢弹药爆炸的色彩,我们因而能在二战时期地法西斯区看到令人心惊胆寒的惨状: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生灵涂炭!

“人之处,性本善。”是什么导致了希特勒变成“战争狂人”的呢?是阅读,希特勒早年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感悟到了一些“左”的道理,于是他唯恐天下不乱,发起战争。

彩虹里有热血般的红色,那是犹太名族的血液。同样是在二战期间,德国残暴的法西斯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约六成的犹太人不行罹难,幸存者准备复兴。战争后,犹太人成为科学家,成为大富豪,但他们成功之余,都有一个共同点——聪明。

他们不全是天才,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聪明的呢?是阅读。据说犹太人的父母会在孩子刚懂事的时候让他们舔带糖的书本,目的是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它带给你知识,要想存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就得不断地挖掘智慧的深井。于是,犹太人的孩子们便会不断地阅读,从而成为聪明的人。

彩虹里有着清新的蓝色,那是中国人民焕然一新的证明。由“东亚病夫”的被人蔑视到奥运会的夺冠热门,由“屡战屡败”的清兵到不可一世的人民解放军。这个东方的神龙正逐渐苏醒。

是什么,能有如此大的魄力支持着中国人民?是阅读。中国人民承受着先生的尖锐,陶冶着千年的坚韧,不断地奋发图强。

彩虹里有着和平的绿色,这是阅读给人的启示。阅读一篇好的文章,人会深受启示;阅读一本不良书籍,能导致心生不轨。请一定要牢记,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阅读吸收的知识越多,人生活的就越精彩。

不一会,彩虹消失了,这绚烂的美丽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是,长久的阅读积累,能让这彩虹永远映在你的心中。所以,阅读吧!去挥洒“彩虹”玄妙的光彩吧!

作文八:《关于阅读的作文:改变人生的阅读_700字》700字

巴金曾经这样说过:“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ﻩ  的确,阅读的作用是数不清的:丰富阅历,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内知识的不足,为我们指引人生的方向…ﻩ  可我认为,阅读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我们的人生。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想干大事业的大学生借遍了他所有的亲戚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公司的效益很好,人才层出不穷,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可因为另一家公司的出现,人才们都个个跳了槽,公司的效益也渐渐跨下去。最后,公司终于破产了。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临如此境地,他怎不会是一个失败者!有一天,他偶然翻开了一本《老人与海》,立即被其故事情节所吸引,看完之后,他感慨万分:“为什么我不能重新开始?难道我就要这样过一辈子?”于是,他不顾父母的极力反对,重新开了一家小公司,一开始,公司效益很不好,但经过第一次开公司所积累的经验,经过他几番努力,公司的效益渐渐好了起来。几年后,他的公司成为了全国的着名品牌。当他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要不是当年偶然翻开的《老人与海》我今天还依是一个失败者呢!”ﻩ  是啊,若是那大学生还没有遇到《老人与海》,他可能还至今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再也无力站起来。ﻩ  不管是谁,遇到困难之后,那些富有哲理,励志的书本往往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总能在这些书中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到自己所要的答案。从而重新振作起来,摆脱失败的阴影,迎向光明。ﻩ  所以,让们多阅读吧,也许它可以帮你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作文九:《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周末深度阅读)》8800字

■ 思想如何改变世界?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换句话说,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我们的哲学应该以何种品格在现时代亮相或登场?哲学如何'做',才像那么回事,才算得上思想者尽了自己'本命'?

哲学的本命:思想如何改变世界?

有人说,我们所处的今天正在迎来“哲学自觉”。“哲学自觉的标志何在?内在地说,在于哲学研究本身成为反思的对象。哲学诸领域的思考日益聚焦于‘元问题’,它不是寻求或针对答案,而是质疑提问方式本身,因而是一种前提性的拷问。这些领域的问题最后均指向一个共同论域:哲学之为哲学的内在理由和基本判准何在?”一位知名学者(化名金维)在向北京举办的“21世纪世界哲学大会”提交的书面发言中说:“哲学是一把圣火”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家园,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每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都集中在哲学的殿堂。哲学能够为世界、为时代、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提供某种共同繁荣、和睦友好的思维图景。质言之,哲学是人创造的精神宝剑,又是为人的利益服务的智慧之学”。面对“哲学自觉”的问题,孤独的思想者扪心自问:哲学如何改变世界?人类为什么学要哲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换句话说,我们的哲学应该以何种品格在现时代亮相或登场?哲学如何“做”,才像那么回事,才算得上为人类尽了自己的“本命”?这是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哲学介乎科学与宗教之间

人类诞生以前,世界是一片混沌。不知道什么叫“文明”,甚至也谈不上“蒙昧”。史前蒙昧时代,没有科学,没有哲学,只有万物有灵、图腾、巫术之类的原始性神秘观念。这种原始性神秘观念是宗教、哲学的篮。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理性的发育,逐渐形成早期朴素的宗教观念、哲学观念与科学观念。那时宗教、哲学、科学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他们是人类精神家园中天真的三兄弟,两相无猜,和睦相处,带着人类的稚气,朦胧地猜想生命的神秘、宇宙的起源、万物背后的原因。

西方现代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曾把历史或文化史分为神学时代、哲学时代、科学时代三个时期。宗教如何由多神论的自然宗教过渡到一神论的社会宗教?历史上,宗教、哲学、科学“三兄弟”之间经历了多少血腥搏杀,逐步获得属于自己的领域,属于自己的话语权利?其中包含了多少是是非非,悖论矛盾,冲突融合?诸如此类问题,宗教史、哲学史、科学史有着鲜活的纪实,不属于本文论域。这里只就科学、宗教、哲学的特质与关系做出界定。科学、宗教、哲学是“文明”的三把剑。科学研究物性,宗教崇拜神性,哲学发现人性。这三把剑在不同维度、不同层面上感染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穿透人的精神世界。

物性世界,是自在的世界,有规律,有能量,有信息,是一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综合,但没有目的,没有情感。这些规律、能量、信息,没有人也存在。科学研究只是把这些客观性质发现出来,“发现”是科学的本质。被发现的世界属于经验世界。神性世界,是超验的世界。依凭经验而又追求超越是“思想”的本性。

“超验”的本意即在经验之外,“超验世界”可以理智地想像其“有”,却不能经验地实证其“无”。如牛顿所想像并为之感叹的“第一因”等,即世界的神秘性,经验永远无力证实其无,理智却需要假设其有。这些超验世界的“神秘性”恰恰是宗教存在的理由。对世界的神秘性,宗教加以非理性地“信仰”,借此信仰,人们获得精神安顿,心灵得以净化和超越。“信仰”是宗教的特质。人性世界是物性和神性的统一。人的存在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既是现实的,也是理想的。物性有一是一,真实自然;神性无真无假,只可想像,无法证实。人性禀赋着物性与神性的全部复杂性。没有物性,人类世界将变得虚无飘渺;没有神性,人类生活将变得平庸无趣。物性和神性,犹如现实与理想,是人性的两个维度。哲学研究人性,并不排除人性中的物性。

哲学承认人的感性欲望、生命冲动的合理性,否则就会沦于禁欲主义,就会扼杀推进社会历史创进的生命力;哲学研究人性,并不把人性与神性对立起来。哲学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界定,就在于“人”不仅凭依而且能够超越自身感性存在的有限性,进达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语)的自由之境。肉身与灵性的统一,才是最真实、最崇高的人性。

从中世纪到康德之前,宗教反科学,宗教世界变得荒诞不堪,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神学的世界观;科学反宗教,科学世界变得机械呆板,如18世纪机械物主义的世界观。在哲学史上,康德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一次提出科学与宗教的“划界”问题,把经验世界还给科学,把“物自体”、“意志自由”、“上帝”划归宗教。康德本意,是为了调和科学与宗教,但在科学实证主义哲学看来,哲学(即传统的形而上学)从此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其实,不必责备康德,恰恰是他的划界理论,为现代乃至后现代主义哲学留下了广阔发展的逻辑空间。

宗教不是科学,但它的信仰世界不能不拒斥科学;哲学虽然也不是科学,但哲学从本性上容纳科学,并为科学探索着未知的场域。这是哲学与宗教最大的分野。科学精神与宗教观念本质上永远相悖反,但无论科学如何发达,总不能代替宗教,因为科学世界与宗教世界,互不搭界,井水不犯河水;哲学不是宗教,宗教也不同于哲学,但是哲学(确切说是中国哲学)终究能够代替宗教,而宗教无力量代替哲学。因为哲学一方面容纳科学精神,给经验世界以理性的导引,确立经验世界的可知性;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超理性的直觉(理性的内证),体悟天地万物的生命一体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语),给情感世界以终极安顿。有了这种感受的人,没有宗教虚构的信仰世界,也能够获得精神勖勉。中国人精神生活中自古宗教观念淡漠,原因在此。关于中国人宗教观念淡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广证博引,纵横议论,有极透辟的论说,可资参考。在实践论、认识论的维度上,哲学与科学结成同盟,反对蒙昧主义,解放人类的心智,指导人们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性自由”,这是哲学的“现实性”品格所在。在人生论和价值论的维度上,哲学又吸收并扬弃宗教的超验性关怀,超越经验世界的有限性,彰显人类精神的崇高与庄严,引导人们进入“审美性自由”,这是哲学的“理想性”品格所在。

科学的理念是经验的、实证的,宗教的理念是超验的、想像的,哲学的理念是实践的、反思的。现代大哲学家熊十力曾对佛教和机械唯物主义做出过深刻的批评:“耽空者务超生,其失也鬼。……吾每谓:佛家毕竟是反人生的,故曰其失也鬼。……执有者尚创新,其失也物。夫肯定有外在世界,不于人生作厌患想,佛氏呵为执有。而西洋思想,则宁可执有者也。”“其失也鬼,是远人以为道。其失也物,又得不谓之远人以为道乎”在熊十力看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宗教“耽空”,超越人道的现实性,因而不真实、不可信;机械唯物主义“执有”,肯定外在的物质世界,推崇创新,然而精神外驰,为物所累,丧失了精神自性,这同样是远人以为道。只有“六经之旨”所代表的儒家哲学,“究其玄,则极于无声无臭,未尝不空,然与耽空者毕竟殊趣;显诸用,则曲成万物而不遗,未尝不有,然非执有者所可托。至哉六经之道大中至正。遍天地,历万劫,而斯道无可易也”。熊十力对佛教和世俗唯物主义的批评,用来评价宗教和科学,也是恰当的。宗教世界偏于想像,其失在于“虚”,科学世界偏于实证,其过在于“实”,对于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均属于一边之见,只有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中庸》),下学而上达,基于现实而提升理想的“内在性超越”之路,可以沟通科学世界与信仰世界,解决人的“存在”问题。中国哲学自古具有容受并会通科学与信仰的宏量与伟力,今后哲学要健康发展,舍此无由。

哲学的“自由”在于思

物性是自然的,有规律的;心性是自由的,有目的的。现代物理学尽管也存在“测不准”原理,但这种“测不准”性质,是由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特殊性的表现形式,加上实验手段的限制所决定的。物性世界不会有任何虚伪。物性是自然的、必然的,无价值选择可言,所以物性世界不存在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人性却不然人有情有意,有目的,有好恶,有价值选择。这就是说,物性世界是必然的,人性世界是自由的。物性世界是必然的,所以物性世界没有“责任”和“正义”。人性有“意志自由”,所以人道有“责任”和“正义”等价值理性的选择与评判。哲学的“自由”植根于对人道的责任与正义的追问或思。

哲学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思想者的存在在于“思想”。思想的本质是自由。海德格尔喜欢用家乡教堂的钟声、乡野的路比喻现象学的哲学和思想。余音袅袅的钟声象征一种“境域化”的开放的“缘在”,穿透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乡野的路曲折蜿蜒,通向远方,象征思想者自由驰骋的“思想”。老子所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的“道”,与海德格尔的“路”,有相通之处,代表古今哲学家对精神“自由”的一种本体论的追究。熊十力曾说:“哲学之事,基实测以游玄,从观象而知化。(自注:大易之妙在此)穷大则建本立极,冒天下之物;通微则极深研几,洞万化之原。”观象实测带有科学的性质,游玄知化又近于宗教的精神。哲学永远是“思想者”追求自由的路。这条“路”一边通向“求真务实”的科学世界,一边通向“至善达美”的宗教世界。行进在哲学之路的“思想者”,用“物性”与“神性”的双重视角,透视“人性”的卑微与崇高、现实与理想、限制与自由。可以给肉体带上枷锁,无法给精神带上枷锁。精神枷锁永远是没有思想的“盲从者”的专利。物质枷锁自己无法打开,精神枷锁只能自己打开。哲学是解放思想的钥匙,是打碎精神枷锁的武器。

今天,人们怀想哲学的自觉,但令人尴尬的是国内哲学研究至今难以走出自我迷失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后所陷入的深层认同危机,从而导致哲学自我确认的困难;世俗化的冲击与诱惑,又使哲学背离了自身应有的内在尺度。就哲学本身来看,主要是由于近现代教育偏重于知识论灌输的体制性安排,造成哲学之思和定力的弱化及其自我把握方式的疏离。何中华先生所言极是:“哲学的自我迷失更深刻地表现为‘思’的遗忘和遮蔽。这种遗忘和遮蔽与对待哲学的方式有关。知识论的对待方式妨碍了哲学之为哲学所固有的本性之展现,从而导致了哲学的异化。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哲学的危机是‘在’的遗忘,其归根到底乃是‘思’的遗忘。在我们现有的哲学研究中,‘思’之对象、‘思’之方法、‘思’之结果,都被我们关注到了,并作为学问一一探究,但惟一缺乏的就是‘思’之本身。”对象之思、方法之思乃至思维结果之思,属于知识论的范畴,是关于认识世界的知识、方法或技巧,严格地说与哲学无关。哲学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是“思”之自觉与自愿。自觉属于理智,自愿属于情感,理智上的自觉加上情感上的自愿,就是理性之“自由”。

哲学不应被理解为一套在思想之外的旁观者“谈论”的言说体系,而是作为动词的“思”之活动,这种活动永远是“思想者”内在性的实践和精神活动。哲学之“思”在于见体求通,明体达用。此所云“见体”、“明体”,即精神内证,默识本体。本体不在心外,不分人我,不属于经验所了别的外在事象,而是心物冥会、性天一如、主观与客观圆融无碍的“万物生命一体性”的“境”,佛家哲学称作“如如真实”。科学以认识物性世界为本分,故而承认客观世界在人之外独立存在,自科学而言,理当如此界定。哲学之本命在于发现人的本性与物性、神性的一体性,故而哲学所讲的本体,不是一个纯客观或纯主观的世界。如将“本体”作为外界的纯客观实在来推度,从根上说即是颠倒,如此理境,古代先哲多有所见,熊十力先生言之再三。面对思想者融入其中的世界,哲学只有采取“内在性实践”的把握方式,才是恰当的。内在性要求思想者把自己的情感、价值和生命体验融入哲学中,使哲学成为思想者的精神世界;实践性要求思想者知行合一,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信念和行动。假如把哲学当作一种外在的“被谈论”的知识,就难免会造成“思”之钝化或偏瘫,假如思想者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化作实践,哲学就会丧失“思”的生命与活性。如此仅限于“游说浮辩”而于人生实际不发生切实作用的哲学,就难免“空疏”或“无用”之讥。

哲学的自由之“思”,决定了哲学的“本命”是证“体”求“通”的学问。此处所谓“体”,即本体,指万物所本所体之根据;此处所谓“通”,即通识,指对本体之道或万物基本原理的思维和默契。由于受近代以来知识论和学科分类的影响,人文、社科研究分科过细,不仅原本同根共生的文、史、哲三学壁垒森严,作茧自缚,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哲学门类中的中哲、西哲、马哲、逻辑、伦理、科哲、美学也各守门户,不通声息。结果哲学大伤元气,文学、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并受其害。哲学之思求其“通”,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克服“专家”狭隘心理,融会文史之长,吸纳科学精神与宗教信力,博取之象数,远证之古今,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一天人,贯古今,会东西,成就哲学“知周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之明体达用的理论宏量。“本体”一旦通达冥会,形成通识,具体事用、具体知识,就有了本原,有了真宰,有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语)的无尽慧力。此种慧力,发为事用,自然随感而应,成己成物;用于学术,自然心正理明,曲尽畅达。哲学“思以求通”的无用之大用正在此处。

哲学是一种“意义的追寻”。一般的人为现实存在而苦恼,哲学家为存在之所以存在及存在的意义而苦恼。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研究无非是一种在“现实世界”之上建构和解读“意义世界”的活动。现实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哲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矛盾、人的存在本质、生命的意义、历史的目的、人道的局限等作“超越性关怀”所产生的独到的见解,此种见解构成他们各自的意义世界。借此意义世界,人们获得安身立命的根据和理想的存在方式。

哲学的“原生态”是实践

自2002年起,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起了世界哲学日活动,该活动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在世界许多国家同时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哲学日的起因是:“让公众注意到哲学在公共生活和全球问题上的启蒙作用。通过促进对话和独立思考,……对建立和平和民主的世界做出贡献。”在伊斯坦布尔参加了2007年世界哲学日活动的一位英国人说:“哲学日那天有很多圆桌会议,讨论女性哲学家在塑造人类未来中能够扮演的脚色、哲学能为更人道的治理贡献什么等问题。但令人感到羞愧的是,这些圆桌会议只是在宣读讲稿,没有出现多少作为哲学改变世界的工具的对话。我相信设立世界哲学日是好事,它把世界各地的哲学家聚到了一起,能提升哲学的形象,让举办地的人们对哲学更感兴趣。确实有很多学生参加。但当我从一张圆桌转到另一张圆桌时,我不禁想,相信哲学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一种可笑的夸张,哲学真的能改变世界吗?世界哲学日真的是提高这种机会的最佳方式吗?”英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素以经验主义和务实主义著称,这位英国人对哲学改变世界方式的怀疑和羞愧,凸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哲学仅仅是“圆桌上”“宣读讲稿”式的说教,这种改变世界的方式或能力确实值得怀疑,它无疑击中了一切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脱离社会实践活动的教条主义的要害。然而,问题并不那么悲观。因为哲学的“原生态”是实践,自古及今,一切有生命的哲学,皆源于实践,并终究要回归于实践。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脱离实践和时代的哲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海市蜃楼式的哲学只能是幻想和梦呓。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并不是否定解释世界的意义,而是强调改造世界的重要性。改造世界,离不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础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合理、更进步、更民主、更人性、更和谐。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石,也是价值论的基石。客观世界有性质,有规律,但规律和性质,不同于价值。规律和性质属于客观之域,价值与真理一样,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统一性的范畴。主观目的符合客观实在叫真理,而客观实在满足主观目的则叫价值。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而且是价值源泉。实践是“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那一点的确定者和鉴定者。所以,认识的发展、观念的变革、价值的革命、哲学的转型,无不是在实践中酝酿出来,并在实践中确立和巩固起来的。时代造就哲学家,哲学家又以他的头脑批判和引领这个时代。哲学家是时代精神的先觉者,又是时代精神的解放者。那么,谁来解放哲学家的头脑?是伟大的实践。

然而,实践是思想的“原生态”,但实践本身不是思想。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最初是朴素的、零碎的、非本质的,这种朴素、零碎、非本质的认识叫“经验”。经验不是哲学。人人都有经验,但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古人云“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说众多的人只满足于“经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生活实践中,有些善于怀疑常识、不安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思想者”,对经验加以整理、甄别、反思,形成一种自觉的、系统的、本质性的概念体系,企图超越经验的有限性,解释更多“问题”,这种概念体系或“系统的思想”叫“理论”。古人云:“下学而上达。”下学,可以理解为经验常识;上达,指进达于“形而上”之哲学理境。哲学是基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把原生态的“经验”提升为“理论”的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方式。这种“思想”活动,西方古代称为“爱智”,中国古人称为“明哲”。

实践形态的具体性、历史性决定了“思想者”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放在“人性”、“人类性”坐标系加以考量时,又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性或狭隘性。哲学理念作为形而上学,其“问题意识”较之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尽管更为抽象、远离现实、远离实用功利性,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历史或时代的局限性。哲学要真正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圣火”,成为“人类的良知”,哲学家就必须自觉地与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保证冷静、公正、自由地运用理性。这种哲学的独立性,西哲康德称之为“理性的公开运用”。1784年,康德在著名的论文《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区分了理性的私下运用和公开运用:“我所理解的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是指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一个人在其所受任的一定公职岗位或者职务上所能运用的自己的理性,我就称之为私下的运用。”康德的这段论述似乎有些与常识相悖:一个人在公职岗位上运用理性,被称之为理性的私下运用;一个人在书斋里私下写文章,反而叫理性的公开运用。何以这么说呢?在康德看来,当一个人在公职岗位上运用理性时,他受到狭隘的利益共同体的限制,他的言行要符合共同体的利益,这就意味着丧失了理性自由;而一个学者,他应该能自由地思想,为整个人类或人道承担责任。

哲学的尊严来自于理性自由,惟有它能够穿透古今,超越时空,破除经验世界的有限性,带来人类性的启蒙。但是,诚如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终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哲学的本命更在于把引发人类性启蒙的“思想”还原给社会和实践:使社会更合理,让人道更完整。

哲学是多元性思想的“对话”

如果说哲学是“智慧之学”,那么,这种智慧永远不是板着面孔向世人昭示一种不可怀疑的“终极真理”,因为世界上不曾有过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真理黑格尔所声言的统摄主观与客观世界的“绝对观念”,只存在于他的逻辑推演中,说穿了是一种理性的偏见与傲慢。“在人类哲学史上,自从黑格尔以后,那种企图建立绝对观念、终极真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绝对观念来自绝对事物,世界上没有绝对事物,也就不会有绝对观念。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识到: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在人类思想谱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谱线,表达着一种思维。用一种哲学否定另一种哲学,用一种观念否定另一种观念,不是哲学思维,说到底,是一种思想文化话语上的霸权表现。思想一定要有自由。思想自由是伟大的哲学精神话语霸权与教条主义是哲学的桎梏,是精神的枷锁。”哲学是一把圣火,这把圣火注定要照穿自诩为“绝对真理”的独断主义的矛盾性或虚假性。

没有矛盾和差异就没有世界。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差异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生命力。须知,有多样性,才有和谐的自然生息世界(生态和谐);有多样性,才有和谐的人文化成世界(世态和谐);有多样性,也才会有和谐的精神世界(心态和谐)。生态、世态、心态三位一体的和谐、交融、互动,我想正是关心21世纪人类命运的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乃至全人类所神往的理想生存世界。无论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谁主张“单向度”的观念、真理与价值,谁企图泯灭差异性、压制多样性,用所谓的“强势文明”建立归一化的世界秩序和生活模式,坚持绝对、排他、惟一的“非此即彼”的独断论思维方式,其结果,必然会窒息思想的火焰,搅乱和谐的秩序,颠覆和扼杀人类和谐共生的文化生命,最终把连同自己在内的人类推进死亡的陷阱。

当今世界,强势话语中心主义,是哲学发展的梗阻,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思维方式。历史上人类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积怨日久,最后导致冲突,这是造成劫难的重要原因。尊重对话,善于对话,尤其是平等地对话,是一个民族的哲学或一个民族精神上成熟的标志。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日益凸显出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不同哲学意识形态之间平等对话的必然性。东方和西方,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传统不同,这就决定了哲学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认同哲学、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多样性,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哲学对话的前提,又是化解和克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能出现“文明的冲突”的历史前提。我们翘望哲学在对话中走向繁荣。

文章转自公众号:无处不哲学

作文十:《阅读让思想飞扬思想助作文出彩》2300字

问问现在的学生最苦的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作文。为什么?肚里没东西,咬破笔杆,无从下笔。朱熹老夫子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拨开乌云见青天”,才能文思泉涌、神采飞扬,作文才能真正的“靓”起来。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呢?下面笔者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搭建框架,有章可循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反弹琵琶,逆向阅读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倘若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魏巍的论证思路,发现魏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综合阅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景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可见,《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丰富完善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并故意混淆“偷”和“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入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找一般,从个性中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他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以及其他作品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方法不一而足,不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全盘掌握。需要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揣摩、运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会“下笔如有神”,才会让作文真正出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林州市十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