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建军节 >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8900字]科学技术作文800字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8900字]科学技术作文800字

时间:2019-12-26 09:42:27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生活中的科学技术》8900字

第六章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光和眼

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

一般情况下,光在真空和在同一均匀的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假设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光线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返回到原来的媒质(空气)中,另一部分折入另一媒质(水)中,前一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后一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2、理解全反射

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光从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

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A。

(1) 某种媒质对于空气的临界角,可以用它对空气的折射率求出

sinA=1/n

(2) 光疏和光密媒质的判定规律

从光速比较,若v1>v2

从折射率比较,若n1

从折射角比较,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则媒质1是光疏媒质,媒质2是光密媒质

3、理解眼睛调节的原理,重视保护眼睛

4、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性质能正确使用光学仪器,为教学工作服务

5、了解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知道整个电磁波谱的排列。

不同波长范围的各种电磁波,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同时又都具有某些特性。可参见学习指导P191—192上的表6-1。

在电磁波谱中,只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人眼能见到,这就是可见光。

第二节   声和耳

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媒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需要通过媒质来传播。

声波在不同的媒质里有不同的传播速度。

媒质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

常温下,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比在空气中要快

固体中声速比液体中声速要快

2、理解声波的反射、折射。

例题:夏日里雷声隆隆,这是因为(   )

(1) 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遇到无数云块而屡次反射所造成的。

(2) 雷声在云中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一样而引起的。

(3) 雷声的音量很大所产生的

(4) 雷声的声源一般离我们较远所产生的。

声波的折射是因为温度不同导致媒质密度不同,从而造成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使声音在传播中的方向发生改变,即产生声波的折射。

第三节  能量和生活

1、理解热量、热的传递方式

热量的传递就是内能的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能量以分子碰撞的方式沿物体传递或转移的方法叫传导。                传导一般在固体中进行。

(2) 对流:依靠流体的真实流动来传递能量的方法叫对流。

对流一般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

(3) 辐射:能量由物体辐射出去并沿直线向外界或其它物体进行传

的方法叫辐射。

辐射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它不一定借助物体,                 在真空中也能辐射能量。

通过对热传递的认识,我们要求学员能运用传递方式的

异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

例题:试述保温瓶的作用,试用热传递的几种方式简析其保温原理。

3、了解人体的温度调节

人健康时,个体的体温一般不太变化,这是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在起作用,需依靠散热率与代谢率匹配。

4、了解测能仪器

仪器的三个功能单元:传感器、放大器和计量器。

第四节  信息及其处理

1、了解信息,信息的重要功能

信息是对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也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表征。

信息有一些重要功能:

(1) 信息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要素。

(2) 信息是认识事物的先导,是知识的源泉。

(3)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实践的指南。

2、了解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方式在不断地进步。

早期,只能使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

19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诞生了,满足了人们快速、准确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需要。

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通信设备、传输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速度,扩大了通信的范围。

3、了解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储存、处理、表示和交流,特别是通过图象、动画和声音的结合,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直观、易被人们接受。

--------------------

一、填空

1.光从 光密媒质 射向 光疏媒质 ,当入射角  大于  临界角的情况下,光将全部反射回原媒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声波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 温度  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常温下,在  固体 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  液体 中传播的速度,更大于在 空气(或气体)       中

传播速度。

3.频率高于  2万赫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20赫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4.电磁波波长最长的为 无线电波  ,波长最短的为 γ射线  。

5.随着时代的变革,信息传播物有多次的演变。先后通过语言、信物到 文字、驿站、到交通、邮政,到 电报 、 电话 ,到 图象、数据 等多次转变,并向着万用智能通讯网发展。

6.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对信息进行 自动 存贮、变换、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后的信息 输出  。

二、选择题

1.有关光的本性的叙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D  )。

A.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微粒

B.光是一种波动

C.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光子

D.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2.夏日里,雷雨时雷声隆隆不绝,这是声波的( B  )。

A.共鸣现象

B.在云层界面发生多次的反射现象

C.绕过障碍物的衍射现象

D.叠加时的干涉现象

3.在黑夜中拍摄景物,所用底片必须对下列哪种光线敏感(C)。

A.紫外线            B.X射线

C.红外线            D.可见光线

4.在生活中常遇到内能转化的事例,以下现象中只有热传递发生的是( C )。

A.用锤子叮叮哨哨敲打金属     B.石块自由落下

C.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         D.正在运转的电动机

三、简答题

1.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都用凸透镜成像,试说明它们的成像情况有什么不同? 放大镜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能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幻灯机能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

2.光的镜面反射符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符合反射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后半句错了。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镜面反射。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指向,这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和木头,觉得金属比木头凉,为什么?

冬天室外的金属和木头温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温度较高的手跟温度低的金属、木头接触后发生热传递,使手的温度降低,感觉到冷。由于金属的传热本领比木头快,人手传给金属的热很快的散开或又传到其他部位,继续维持低温,而木头传热慢,人手传给它的热不易传走,接触处温度升高,因此人手感觉就与金属不一样了,金属部位要更凉一些。

四、计算题

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5.5秒钟听到雷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V声=340m/s)

解:Svt3405.51.9103(m)

答: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9×10 m 。

2.光线从某种物质射人空气,测得人射角为18°,折射角为30°,求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

00解:根据光路可逆性,则光从空气中以30的入射角射入媒质时,折射角应是18,其

折射率为 3

sinsin300

n1.6 sinsin180

设光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为v,则

c3.0108

v1.9108(m/s) n1.6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第一节 人类生存的环境

这部分内容叙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关系。

学习要求:

这部分学习要求较高,特别要掌握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类型,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

学习中应注意以下环节:先认识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类型,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要认识和强调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内容,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将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要认识生态系统类型的类型,要求掌握住三大类生态系统的名称。对陆地生态系统了解次级类型众多,分布不一。对海洋生态系统,要记住三个类型的名称。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环境及其作用  这是一个难点:掌握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有机环境)与其周围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影响、作用与适应的关系。首先搞清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生物);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其次,要重视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懂得这里所述主要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还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三个方面。在这三方面中注意理解生物影响环境部分的内容,它能改变大气成分、影响水循环、并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2、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是重点内容,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应搞清其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

是功能,即成为物质和能量系统。要很好地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应以教材上“生态系统结构”表为依据,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联系实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在每个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系统。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三类,还可以再细分。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这是又一个难点,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内容时,搞明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二者间形式上的异同是关键。要抓住二者的作用、不同的特征和相互的联系来认识。可先根据生态系统结构中多级消费者的组成来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然后对照教材上的图件,了解它们都是处在不断进行中的演变过程,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以此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别。应重视二者间的联系,是相互依存关系,是动力和载体的作用。

在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时,要讲清楚各自的来龙去脉及其差别: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的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4、保持生态平衡  要求认识生态平衡的含义。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生态失调。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节 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这部分内容阐述有关人口的三个问题:即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学习要求:

学习具体要求是: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状况,理解和掌握人口问题的产生、影响和对策。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的状况有所了解。

学习中应注意到:通过对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的分析,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既是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之一,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并应认识这一威胁还远未消除。

学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时以现状为主,辅以发展的过程和历史阶段的说明;学人口状况和分布时以我国部分为主,对照世界的人口状况和分布;对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两个主题则以人口问题为重点。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与世界人口各发展阶段类似,即缓慢增长—稳定增长—迅速增长的过程,我国人口演变数千年中也经历了从缓慢发展、起伏增长、迅速发展到人口膨胀的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灾荒战争对人口波动的重要作用。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对比解放初期在人口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计划生育开展以来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和平安定的环境使人口增加有了可能,但人类能够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关键在合理的对策。要求掌握住我国人口状况的三个特征,即增长快、基数大、将老龄化,并分析一下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将带来的怎样的严重后果。所谓“地大物博”被人口众多抵消了,每年一千万人口的就业难题使国家不堪重负。

2、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可具体分析几个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四个方面着重加以分析,比较突出的是: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人口过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明显,特别是对环境和就业问题是很突出的,老龄化则是潜在的极大危险。

如何对待世界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大养育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稳定人口。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即既要发展,提高生产力,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要控制人口增长,不让发展的成果让过多的人口所抵消了。

我国人口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重视我国的人口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任务。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节 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

这部分着重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主要内容是: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环境污染与防治;应树立起正确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习要求:

学习具体要求如下: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了解传统发展观,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对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的内容不作教学要求,可自行学习。

学习中要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是学习本节的关键。必须认识到一方面人类为生存就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发展进程必然影响环境,反过来又制约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可行的方法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点难点分析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

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要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特别是对大气和土壤的影响及成因。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都与人类活动有关。如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气中增添了

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对地面保温,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了解造成的原因,如土壤退化的原因就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和森林的砍伐。

2、发展与环境  这是重点内容,尤其是“可持续发展观”部分。大致了解传统发展观,包括标志、后果、原因三方面,其本质是牺牲环境只求产值,以此来与可持续发展观对比。重点掌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理解其概念、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所强调的或者说出发点仍是发展,但必须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主要观点。因此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

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总之,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内容环绕人与环境这一重大主题,讲述了环境和人口的知识,并关注环境和人类的关系,既要保护环境也要使人类得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几点说明:

1、这部分涉及的内容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概念,务必要求掌握,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这些已在上面的讲述中阐明了,要求准确地表达清楚,

如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人类现在和将来可以直接获得或加以利用,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和条件。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2、在分析各事物基本特征时要抓住要点,比如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我国人口演化和现状的特点、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等。例如,在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时,应以教材上“生态系统结构”表为依据,分层次讲述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生态系统最基本类型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还可以再细分。在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时,要讲清楚各自的来龙去脉及其差别: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

是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这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请认真学习和掌握。

---------

一、名饲解释

1.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动态平衡联系。

2.温室效应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使大气中增加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并对地面保温,这就是温室效应。

二、填空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类型可划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 、 海洋生态系统  、 淡水生态系统 三大类。

2.人口问题中比较突出的是 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  ; 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 城市人口膨胀、城乡矛盾激化  ; 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

3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 。

4.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是 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 ; 土壤的盐碱化   ; 森林的砍伐。

三、选择题

1.植食动物是( B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2.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是( D    )。

A.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B.温室效应、酸雨污染、光化学烟雾

C.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

3.水污染物最主要的来源是( B    )。

A.海水倒灌         B.城市工业废水

C.生活废水        D.农业排水

4.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 C   )提出的。

A.  60年代           B.  70年代

C. 80年代           D.  90年代

四、简答题

1.说明破坏生态平稳的后果。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3.说明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

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刻含义表现在:它突出强调的是发展,但又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均等,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作文二:《科学技术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500字

科学技术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科技实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③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带来了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促进了文化交流。科技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搜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科技成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内容的体现。

⑤重视科学技术,可以提升国民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良好氛围。

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规模化产业化,也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⑦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作文三:《轻松写好“生活中的科学技术”话题作文》4900字

诸暨中学“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是高考英语作文命题的热点话题之一,虽然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很广,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考查的具体内容不会太深奥,一般会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视、网络、手机等科技产品,要求描述与之相关的某个现象或事件、讨论其利弊并谈谈个人看法。比如2010年高考英语安徽卷的书面表达题:

假设你将参加某英语杂志社开展的一次征文活动,征文的内容要求你在电视、手机(cell)和网络三者中,放弃其中一个并陈述理由。请你以“Which Would You Give Up: TV, Cell, or Web”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

注意:(1) 词数100左右;(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这道作文题同时涉及了电视、手机和网络,命题提出了内容要求,即放弃电视、手机和网络三者中的一个并陈述理由,但无任何具体内容提示,这就大大增加了写作难度。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对“生活中的科技”这一话题的相关内容和表达作如下系统的积累和准备,遇到相关试题,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写作要求,从容应对。

一、 三种科技产品的优点

(1) 电视

●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外界信息:With TV, we can sit fortably at home and keep ourselves informed of what is happening abroad.

With the help of TV, we seem to have access to every corner of this world without stepping out of the door.

●具有娱乐性:With a TV set, we can watch various programs for entertainment, such as movies, TV series and live performances. For those who are fond of sports, watching games on TV is a cheap and fortable way to satisfy their interest.

●画面表现生动形象:Its vivid pictures bring the outside world just before our eyes. Together with the ments, the vivid pictures will surely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what we’re listening to.

(2) 手机

●携带方便:Its small size and light weight allow us to carry it wherever we go.

●可以随时联系他人:Cells make it possible for us to keep in touch with our friends and family at any time.

●功能众多(闹钟、计算器、听歌等):It can be used as an alarm clock which will wake us up in the morning. For us students, it can also serve as a calculator. We can even use it to relax ourselves by enjoying the music or playing games stored in it.

(3) 网络

●信息量大:The Internet contains more information than any other medium. Its abundant(丰富的) content enables us to have access to almost whatever information we need.

●帮助学习:With education proj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n the Web, we can study or further our education at home. When meeting with certain difficulties, we can simply leave a message on the Web and get responses very soon.

●具有娱乐性:Countless(无数的) entertainment programs are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You can choose whatever you are interested in and watch them as long as you like.

二、 三种科技产品的弊端

(1) 电视

●沉迷电视导致荒废学习:If you get addicted to watching TV, you surely won’t put your heart into your study.

●看无意义的广告浪费时间:At many times we are watching advertisements rather than meaningful programs, which is really a waste of time.

●电视上的信息无法取代阅读所得:People may rely on TV to get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ut no matter how fanciful TV programs are, watching TV cannot take the place of reading.

(2) 手机

●话费昂贵:It’s not necessary to say that the cellphone itself costs but the phone bills we have to pay monthly.

●影响工作学习的效率:With its multi-function, people may spend too much time sending messages or playing games, which will certainly affect their work or study.

●辐射影响健康:It’s believed that microwaves produced by the cellphone may do harm to people’s health.

(3) 网络

●浪费时间:One migh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to concentrate on his study.

●信息真假难辨:With the abundant information on the same topic, it’s hard for us to distinguish the true from the false.

●不良信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We can’t deny that some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quite harmful, especially to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三、个人看法

(1) 对电视:With all these disadvantages, we must acknowledge the great role television plays in our modern life. If we can limit the time spent on TV, I’m sure that we can benefit from its advantages and overe those disadvantages.

(2) 对手机:Personally, I think the advantages of the cellphone outweigh its disadvantages. It brings much convenience to our life after all.

(3) 对网络:Even though using the Internet has some negative effects, I still consider it beneficial to both our life and study. I believe we can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Internet as long as we know how to control ourselves and use it wisely.

有了以上内容积累,还怕写不好“Which Would You Give Up: TV, Cell, or Web”这样的作文吗?写作时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放弃的一项,然后简要阐述“放弃”与“不放弃”的理由就可以了。

【One Possible Version】

Which Would You Give Up: TV, Cell, or Web?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most everybody can afford a TV set, a cellphone and have access to the Web. In fact, they’re playing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our life.

However, if I had to give up one of them, I would turn off the TV rather than switch off my cell or cut off the Internet. I could do without TV because at many times we’re watching advertisements instead of meaningful programs, which is really a waste of time. Besides, most programs on TV are also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As for the cellphone, it enables me to keep in touch with my friends and family at any time. Meanwhile, the Web has bee the most efficient means for me to get information. Both of them are essential for me.

KEY to Reading E-books Makes Your Brain Lazy: It is the text presented in unusual typefaces that makes reading harder.

作文四:《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2000字

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大步迈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力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以微电子、信息、生物、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蓬勃兴起,变革着人类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使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精彩。在21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科技成果有:电脑、手机、医学数字影像技术(B超、CT、核磁共振等)、宽带上网、信用卡、卫星技术(天气预报等)、高速公路、空调制冷技术、数码相机、轿车(出租、家庭)电脑网络到今年6月,中国目前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1.23亿,其中有2800万用户经常使用博客。近年来,互联网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并以其快捷的信息、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强烈的时代性,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电脑前,吸引到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面前,网络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正面影响:

1、信息技术给我国教育带来惊喜,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它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双向的、平等的交流平台,它使教师、多个学生主体间围绕共同问题进行协作、讨论和对话成为可能,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图、文、音、像等信息,形象、具体地传授知识和表现教学内容,手段直观新颖,并大大扩展时空范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处于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一切跟着教师走”的模式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是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网络拓展了视野,改变着学生人际交往。进入网络的世界,呈现在青年学子眼前的是丰富多彩的充满诱惑的世界。在网上能与素不相识的人公开、坦白地交流;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意见;可以获取任何想要知道的信息;最新的新闻时事、自然奥秘、人文历史、军事医药等等;可以提前揭晓生活中需要漫长年轮才能揭晓的秘密。与人交往是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而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则会给他们以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满足了希望平等与人交往、寻求理解与尊重、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高涨的学生心理。网际空间人与人的平等、个人身份的虚幻(你可以以任何身份和性别出现)让现实生活中的弱者(成绩不好、不被老师重视、得不到同学尊重)找到自信,获得肯定与尊重,找回对生活的信心。在网上,与异性.交往可以不用面对面,既摆脱了现实的尴尬与难为情,又省去被老师、父母发现而带来的麻烦。面对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面对学校高分数的学业压力,网络无疑成为中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成为了其释放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精神乐园。

科学技术是“双面刃”, 它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同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安的问题。

1、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经济信息与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网络传播的双向性,大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家长对其控制力大大减弱。一些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或消极厌世的反社会的信息。由于年龄、认识能力和个人经历等原因,他们对其中不良内容缺乏辨别能力,同时深为这些内容的刺激所吸引并沉湎其中。混杂的信息成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和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学生思想的混乱和不道德行为的增多。这表现在当代中学生的道德

评价标准上,勤俭节约、宽以待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和见义勇为等为学校教育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被中学生冷漠,自我中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被推崇。

2、在电脑前停留时间过长不利于人类的健康。电脑射线会引起许多不适的感觉。例如:脱发、睡眠不良和头疼等等。最大的不利就是损伤视力。这种对电脑的依赖也会导致人们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人们坐在电脑前,经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同时减少我们的身体锻炼。

此外,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正处于网络时代,人们在网上交流,言谈举止都被转化成二进制的语言,人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日益频繁,这不可避免导致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淡薄。在Internet中,强调言论自由和不受控制,结果出现了大量漫骂、发布虚假信息等不负责任的事情。Internet还成为犯罪分子违法犯罪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替入一些“黑客”,这些人会破坏你整个网络系统。常见的网络犯罪还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等,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麻烦和混乱。

作文五:《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中的应用》11700字

联系实际类试题的物理模型往往较为简单,大部分文字只是基于生活背景和科技事件完整性、严密性的必要表达。这类试题往往是起点高但落点低,只要运用学过的对应物理知识即可顺利解决,

【案例】(2010北京)23.(18分)利用霍尔效应制作的霍尔元件以及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测量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如图1,将一金属或半导体薄片垂直置于磁场B中,在薄片的两个侧面a、b间通以电流I时,另外两侧c、f间产生电势差,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其原因是薄片中的移动电荷受洛伦兹力的作用向一侧偏转和积累,于是c、f间建立起电场EH,同时产生霍尔电势差UH。当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处处相等时,EH和UH达到

IB

稳定值,UH的大小与I和B以及霍尔元件厚度d之间满足关系式UHRH,其中比例系

数RH称为霍尔系数,仅与材料性质有关。

m个)

⑴设半导体薄片的宽度(c、f间距)为l,请写出UH和EH的关系式;若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导电的,请判断图1中c、f哪端的电势高;

⑵已知半导体薄片内单位体积中导电的电子数为n,电子的电荷量为e,请导出霍尔系数RH的表达式、(通过横截面积S的电流I=nevS,其中v是导电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

⑶图2是霍尔测速仪的示意图,将非磁性圆盘固定在转轴上,圆盘的周边等距离地嵌装着m个永磁体,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霍尔元件置于被测圆盘的边缘附近。当圆盘匀速转动时,霍尔元件输出的电压脉动信号图像如图3所示。

a.若在时间t内,霍尔元件输出的脉冲数目为P,请导出圆盘转速N的表达式。 b.利用霍尔测速仪可以测量汽车行驶的里程。除此之外,请你展开“智慧的翅膀”,提出另一个实例或设想。

P1

23.⑴UH=EHl   c端电势高   ⑵RH=   ⑶a.N  b.略

mtne

【案例】(2011)北京23.(18分)利用电场和磁场,可以将比荷不同的离子分开,这种方法在化学分析和原子核技术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图所示的矩形区域ACDG(AC边足够长)中存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A处有一狭缝。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静电场加速后穿过狭缝沿垂直于GA边且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磁场,运动到GA边,被相应的收集器收集。整个装置内部为真空。

已知被加速的两种正离子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m1>m2),电荷量均为q。加速电场的电势差为U,离子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可以忽略,不计

重力,也不考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⑴求质量为m1的离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v1; ⑵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求两种离子在GA边落点的间距s;

狭缝

⑶在前面的讨论中忽略了狭缝宽度的影响,实际装置中狭缝具有一定宽度。若狭缝过宽,可能使两束离子在GA边上的落点区域交叠,导致两种离子无法完全分离。

设磁感应强度大小可调,GA边长为定值L,狭缝宽度为d,狭缝右边缘在A处。离子可以从狭缝各处射入磁场,入射方向仍垂直于GA边且垂直于磁场。为保证上述两种离子能落在GA边上并被完全分离,求狭缝的最大宽度。

23. ⑴v12qU

m1

⑵s8U2m1m2(提示:s是两种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直径之差)

qB

⑶d

m122m1m2

L(提示:质量为m1的离子轨道

直径最大为L-d;落到收集器上最右端的位置到

CA的距离也为L-d;为了不交叠,质量为m2的离子轨道直径最大为L-2d。由2左右分别相除,可得结论。)

2m1qU2m2qU

L2d两式Ld和)2

qBqB

【案例】(2011年高考·浙江理综卷)如图甲所示,静电除尘装置中有一长为L、宽为b、高为d的矩形通道,其前、后面板使用绝缘材料,上、下面板使用金属材料。图乙是装置的截面图,上、下两板与电压恒定的高压直流电源相连。质量为m、电荷量为-q、分布均匀的尘埃以水平速度v0进入矩形通道,当带负电的尘埃碰到下板后其所带电荷被中和,同时被收集。通过调整两板间距d可以改变收集效率η。当d=d0时η为81%(即离下板0.81d0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不计尘埃的重力及尘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⑴求收集效率为100%时,两板间距的最大值dm; ⑵求收集率η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

⑶若单位体积内的尘埃数为n,求稳定工作时单位时间下板收集的尘埃质量ΔM/Δt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并绘出图线。

1UqL

⑴   根据题意0.81d0, 2d0mv0

(理解物理语言的含义,发现隐含条件。把握临界状态的含义,提取有用物理信息,)当d=d0时η为81%(即离下板0.81d0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

1UqL

设尘埃恰好全部到达下板时对应的板间距离为dm,则dm, 2dmmv0

由以上两式可得结论dm=0.9d0

⑵ 当d≤0.9d0时,η=100%;

1UqL

当d > 0.9d0时,设与d对应的效率为η,则d, 2dmv0

1UqL222

与0.81d0比较就会发现ηd是一个常量,因此ηd=0.81 d, 02d0mv0

d

所以0.810

d⑶ 当d≤0.9d0时,

M

nmbdv0, t

0.9nmbd0v0

d02M

0.81nmbv当d > 0.9d0时, 0td

时间Δt内通过除尘装置的总体积是V=bdv0Δt,其中进入的尘埃总质量ΔM ′= nm (bdv0

Δt),再根据收集率η,可得结论。 图线如图所示。

应对策略:寻找中心问题——物理模型(对谁、经历什么过程)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会题意的基础上,对题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解答目标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的物理条件和关系,以及主要的物理过程和情境,把问题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将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恰当的物理模型,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

【案例】(2006北京24)磁流体推进船的动力来源于电流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图1是在平静海面上某实验船的示意图,磁流体推进器由磁体、电极和矩形通道(简称通道)组成。如图2所示,通道尺寸a=2.0m、b=0.15m、c=0.10m。工作时,在通道内沿z轴正方向加B=8.0T的勾强磁场;沿x轴负方向加匀强电场,使两金属板间的电压U=99.6V;海水沿 y轴方向流过通道。已知海水的电阻率=0.20·m。

(1)船静止时,求电源接通瞬间推进器对海水推力的大小和方向。

(2)船以vs=5.0m/s的速度匀速前进。若以船为参照物,海水以5.0m/s的速率涌入进水口,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小于进水口的截面积,在通道内海水速率增加到vd=8.0m/s。求此时两金属板间的感应电动势U感;

(3)船行驶时,通道中海水两侧的电压按U/=U-U

海水受到电磁力的80%可以转化为对船的推力。感由计算,

当船以vs=5.0m/s的速度匀速前进时,求海水推力的功率。

【分析】通过读题,考生要从知识归属开始逐级分类,看此类题属于哪一部分知识体系,再看其属于什么哪一类物理问题,然后逐步向已有的物理模型靠近。

① 具体科学技术问题  →  磁流体推进船

② 提取物理信息   →  电流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力提供动力 ③ 属于哪一类物理知识范围   →  电流受磁场作用力 ④ 构建物理模型   →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

⑤ 应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  安培力公式 ⑥ 解决有关问题→计算安培力、感应电动势、功率 ⑦ 对物理结果进行说明  →  对结果进行表述

【解答】(1)通道内海水的电阻

R

0.15ac, UR

两金属板间的电压后形成的电流

I1

根据安培力计算公式得推进器对海水推力的大小方向沿y轴正方向.

FBI1b

BUac

796.8N

(2)两金属板间的感应电动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U感Bbvd9.6V (3)通道中海水两侧的电压按U/=U-U感=90V 此时通道中的电流为

I2

U

600AR

这时的安培力FBI2b720N

W 海水推力的功率PFvs80%2880

3.物理模型难以建立。

应对策略:首先从物理情景本身的物理知识归属开始逐级分类,看此

类题属于哪一部分知识体系,再看其属于什么哪一类物理问题,然后逐步向已有的物理模型靠近,从而确定方向找准突破口。

做每一道试题都要建立“对象模型”和 “过程模型”

物理模型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物理对象“模型”,如物理学中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单摆、弹簧振子、理想气体、带电粒子等等,即是对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二是物理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电磁感应等等,即是对物理过程的“理想模型”。

【案例】(2008北京卷23题)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如图所示。

(1)利用总电阻R=10Ω的线路向外输送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送功率P0=300kW,输电电压U=10kV,求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

(2)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ρ,气流速度为v,风轮叶片长度为r。求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

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机单位时间内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与Pm成正比。某风力发电机在风速v1=9m/s时能够输出的电功率P1=540kW。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2=6m/s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小时,试估算这台风力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分析】此题为风力发电的能量转化问题,归结为动力学体系中单个质点运动问题,即“单个质点”运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很多同学不能把某一段时间t内的“风”抽象为一个“质点”从而无从下手,束手待毙。所以本题的建模能力尤为重要,应该把“一段时间 t内通过风轮机叶片的空气”看做“一个物体”,建立质点模型利用能量守恒解决此题。

对象模型:质点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 内在规律:动能转化为电能

3P02()210= 9 kW 【解答】(1)P损=()R=3

U10103比值: ==0.03 P0300103

(2)中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实际上也是机械功率。

Pm=

WEk==()v2=mv2

2t2tt

其中:m=ρvtπr2

∴  Pm=1mv2=1(ρvtπr2)v2=1πρr2v3

采取如:增大风轮机叶片长度、安装

调向装置保持风轮机正面迎风等。 (3)∵

P1Pm1v==(1)3 P2Pm2v2

v13

)P1=(6)3×

540=160 kW v29

∴ P2=(

【案例】(2007北京卷23题)23、(18分)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

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3×103 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 A,电压U=300 V。在此行驶状态下

⑴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

⑵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 m/s2);

⑶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P0=4×1026 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1.5×1011 m,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第三问:

对象模型:太阳(辐射能量)

过程模型:光线垂直球面沿直线传播

内在规律:能量均匀分布在球面上(能量与面积成正比)23、⑴驱动电机的输入

功率 P 电IU1.510W

⑵在匀速行驶时       P 0.9P电Fvfv机

f0.9P电/v

0.045 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之比   f/mg。

⑶当阳光垂直电磁板入射式,所需板面积最小,设其为S,距太阳中心为r的球面面积

S04πr2

若没有能量的损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则

PS

 P0S0

设太阳能电池板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

P130%P

由于P,所以电池板的最小面积 电15%P

PS

P0130%S0

4πr2PPS0电

S101 m2

0.7P00.150.7P0

分析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物理解题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数学比例法、数列极值法、三角函数法、几何(图形辅助)法、图象求解法、导数微元法等,而物理计算题往往用到数学归纳法,以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法和等比数列求和求和公式法。

【案例】(2009北京)23.(18分)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体积叫做液体的体积流量(以下简称流量)。有一种利用电磁原理测量非磁性导电液体(如自来水、啤酒等)流量的装置,称为电磁流量计。它主要由将流量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传感器和显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结构如图所示,圆筒形测量管内壁绝缘,其上装有一对电极a和c,a、c间的距离等于测量管内径D,测量管的轴线与a、c的连线方向以及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三者相互垂直。当导电液体流过测量管时,在电极a、c间出现感应电动势E,并通过与电极连接的仪表显示出液体的流量Q。设磁场均匀恒定,磁感应强度为B。

(1)知D=0.40m,B=2.5×10-3T,Q=0.12m3/s。试求E的大小(π取3.0);

(2)一新建供水站安装了电磁流量计,在向外供水时流量本应显示为正值,但实际显示却为负值。经检查,原因是误将测量管接反了,即液体由测量管出水口流入,从入水口流出。因水已加压充满管道,不便再将测量管拆下重装,请你提出使显示仪表的流量指示变为正值的简便方法; (3)显示仪表相当于传感器的负载电阻,其阻值记为R。a、c间导电液体的电

阻r随液体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会影响显示仪表的示数。试以E、R、r为参量,给出电极a、c间输出电压U的表达式,并说明怎样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显

示仪表示数的影响。 通电线圈

23.⑴E=1.0×10-3V

⑵能使仪表显示的流量变为正值的方法,简便、合理即可。如:改变通电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磁场反向;或将传感器输出端对调接入显示仪表。

⑶UIR

,增大R使R>>r,则U≈E,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

1r/R流量示数的影响。

【案例】(2010北京卷24)雨滴在穿过云层的过程中,不断与漂浮在云层中的小水珠相遇并结合为一体,其质量逐渐增大。现将上述过程简化为沿竖直方向的一系列碰撞。已知雨滴的初始质量为m0,初速度为v0,下降距离l后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变为m1。此后每经过同样的距离l后,雨滴均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依次变为m2、m3……mn……(设各质量为已知量)。不计空气阻力。

(1)若不计重力,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速度vn′; (2)若考虑重力的影响,

a.求第1次碰撞前、后雨滴的速度v1和vn′;

b.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动能mnv'2n;

【分析】此题中,物理情景不断重复着相互碰撞这一过程,碰撞规律相同,只是物理量的大小在变化,所以此类问题必不可少地应用数学归纳法。

【解析】(1)不计重力,全过程中动量守恒,m0v0mnvn              得:vn

m0

v0 mn

(2)若考虑重力的影响,雨滴下降过程中做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碰撞瞬间

动量守恒

22gl,v1 a. 第1次碰撞前

v12v0

第1次碰撞后      m0v1m1v1

v1

m0v1                   ① m12

22gl b. 第2次碰撞前      v2v1

2m02m0m122

利用①化简得:     v2v02gl               ② 2

m1m1

第2次碰撞后   利用②得:

2m12m02m0m122

                   v2v2v02gl 2

m2m2m222m02m0m12m22

v0同理,第3次碰撞后  v32gl 2

m3m3

22

…………

n12

mim2

20v0i022gl 第n次碰撞后        vn

m3mn



n1

12122

(m0v02glmi2)  动能       mvn

22mni0

例如:磁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1、速度选择器

例题1.如图9-4-1所示,两平行金属板中有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带正电的粒子(不计粒子的重力)从两板中央垂直电场、磁场入射.它在金属板间运动的轨迹为水平直线,如图中虚线所示.若使粒子飞越金属板间的过程中向上板偏移,则可以采取下列的正确措施为:

A.使入射速度减小     B.使粒子电量减小

C.使电场强度增大     D.使磁感应强度增大

2、回旋加速器

例题2.回旋加速器是用来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如图9-4-3所示.它的核心部分是两个D形金属盒,两盒相距很近,分别和高频交流电源相连接,两盒间

的窄缝中形成匀强电场,使带电粒子每次通过窄缝都得到加速.两盒

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盒底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通过两盒间的窄缝时反复被加速,直到达到最大圆周半径时通过特殊装置被引出.如果用同一回旋加速器分别加速氚核(3和α1H)粒子(42He)比较它们所加的高频交流电源的周期和获得的最大动能

的大小,有:

A.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大,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也较大 B.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大,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较小 C.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小,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也较小 D.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小,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较大 3、质谱仪

例题3.右图是质谱仪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带电粒子a、b经电压U加速(在A点初速度为零)后,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后分别打在感光板S上的x1、x2处。右图中半圆形的虚线分别表示带电粒子a、b所通过的路径,则:[   ]

A.a的质量一定大于b的质量 B.a的电荷量一定大于b的电荷量

C.a运动的时间大于b运动的时间  D.a的比荷(q a /ma)大于b的比荷(qb /mb) 4、磁流量计

例题4. 为了测量某化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如右图所示的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b、c,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表面方向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前后两个内侧面固定有金属板作为电极,污水充满管口从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U.若用Q表示污水流量 (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污水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内侧面比后内侧面电势高

B.前内侧面的电势一定低于后内侧面的电势,与哪种离子多无关

C.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将越大

D.污水流量Q与电压U成正比,与a、b有关

5、霍尔效应

例题5. 如右图所示,厚度为h,宽度为d的导体板放

在垂直于它的磁感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体

板时,在导体板的上侧面A和下侧面 A’之间会产生电势差,

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实验表明,当磁场不太强时,电势

差U、电流I和B的关系为U=kIB/d.式中的比例系数k称

为霍尔系数.上图中     板(填A或A/)电势高。

6、磁强计

例题6. 磁强计实际上是利用霍尔效应来测量磁感强度B的

仪器.其原理可解释为:如右图所示一块导体接上a、b、c、d四

个电极,将导体放在匀强磁场之中,a、b间通以电流I,c、d间就

会出现电势差,只要测出c、d间的电势差U,就可测得B。设导体

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 n,则B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

7、磁流体发电机

例题7. 如右图所示为磁流体发电机示意图.其中两极板间距d=20cm,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5T,若接入额定功率 P=100 W的灯泡,灯泡正好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400 Ω.不计发电机内阻,求:(1)等离子体的流速多大?(2)若等离子体均为一价离子,则每秒钟有多少个什么性质的离子打在下极板

潮汐发电

24.(20分)“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

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某海港的货运码头,就是图

1 利用“潮汐发电”为皮带式传送机供电,图1所示为皮带式传

送机往船上装煤。本题计算中取sin18o=0.31,cos18o=0.95,水

的密度ρ =1.0×103kg/m3,g=10m/s2。

(1)皮带式传送机示意图如图2所示, 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角度θ = 18o,传送带的传送距离为L = 51.8m,它始终以v = 1.4m/s2 的速度运行。在传送带的最低点,漏斗中的煤自由落到传送带

上(可认为煤的初速度为0),煤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涡轮机

0.4。求:从煤落在传送带上到运至传送带最高点经历的时间t;

(2)图3为潮汐发电的示意图。左侧是大海,中间有水坝,水

坝下装有发电机,右侧是水库。当涨潮到海平面最高时开闸,

水由通道进入海湾水库,发电机在水流的推动下发电,待库内

水面升至最高点时关闭闸门;当落潮到海平面最低时,开闸放

水发电。设某潮汐发电站发电有效库容V =3.6×10 6m3,平均潮

差Δh = 4.8m,一天涨落潮两次,发电四次。水流发电的效率η1

= 10%。求该电站一天内利用潮汐发电的平均功率P;

(3)传送机正常运行时,1秒钟有m = 50kg的煤从漏斗中落到传送带上。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将输入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η2 = 80%,电动机输出机械能的20%用来克服传送带各部件间的摩擦(不包括传送带与煤之间的摩擦)以维持传送带的正常运行。若用潮汐发电站发出的电给传送机供电,能同时使多少台这样的传送机正常运行?

24.(20分)

解:(1)煤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如右图所示  (1分)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μm′gcosθ– m′gsinθ = m′a      (1分)

设煤加速到v需要时间为t1    v = at1       t1 = 2s   (1分) 2          设煤加速运动的距离为s1    v= 2as1      s1 = 1.4m (1分)         设煤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  L – s1 = vt2      t2 = 36s (1分)

总时间                 t = t1 + t2 = 38s          (1分)

(2)一次发电,水的质量    M = ρV = 3.6×109kg       (1分)

h               重力势能减少    EP = Mg            (1分) 2

一天发电的能量        E = 4 EP×10 %     (2分)

E        平均功率             P            (1分) t

求出                 P = 400kW         (1分)

(3)一台传送机,将1秒钟内落到传送带上的煤送到传送带上的最高点

1煤获得的机械能为  E机= mv2mgLsin         (1分) 2

传送带与煤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热 Q = mgcoss     (1分)

煤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        svt1s11.4m    (1分)

设同时使n台传送机正常运行,根据能量守恒

1            P×80%×80% = n(mv2mgLsin+mgcoss)(3分) 2

求出                 n = 30台                     (2分)

评分标准:若仅列出一个能量守恒方程,方程全对给5分,若方程有错均不给分。

太阳帆

23.(18分)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对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光压”。光压的产生机理如同气体压强;大量气体分子与器壁的频繁碰撞产生了持续均匀的压力,器壁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设太阳光中每个光子的平均能量为E,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在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P0。已知光速为c,则光子的动量为E/c。求:

(1)若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则时间t内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太阳光的总能量及光子个数分别是多少?

(2)若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地球表面,在半径为r的某圆形区域内被完全反射(即所有光子均被反射,且被反射前后的能量变化可忽略不计),则太阳光在该区域表面产生的光压(用I表示光压)是多少?

(3)有科学家建议利用光压对太阳帆的作用作为未来星际旅行的动力来源。一般情况下,太阳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会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吸收。若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为,则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光压是全反射时产生光压的1倍。设太阳帆的反射系数0.80,太阳帆为圆盘形,其半径2

r=15m,飞船的总质量m=100kg,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太阳帆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P0=1.4kW,已知光速c=3.0×108m/s。利用上述数据并结合第(2)问中的结论,求太阳帆飞船仅在上述光太的作用下,

能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不考虑光子被反射前后的能量变化。(保留2位有效数字)

23.(18分)

(1)时间t内太阳光照射到面积为S的圆形区域上的总能量E总P0St  2分

解得E总r2P0t   1分

E总照射到此圆形区域的光子数n   2分 E

解得n r2P0t

E   1分

(2)因光子的动量p

E c则到达地球表面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的光子总动量p总np   1分 因太阳光被完全反射,所以时间t内光子总动量的改变量 p2p总   2分 设太阳光对此圆形区域表面的压力为F,依据动量定理Ftp  1分 太阳光在圆形区域表面产生的光压IF/S   1分 解得I2P0   1分 c

1I 2   (3)在太阳帆表面产生的光压I

对太阳帆产生的压力FIS   2分 设飞船的加速度为a,依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1分 解得a5.910m/s   2分 52

电磁驱动或电磁缓冲

24.(20分)图16虚线框内为某种电磁缓冲车的结构示意图,在缓冲车的底板上沿车的轴线固定有两个足够长的平行绝缘光滑导轨PQ、MN,在缓冲车的底部还安装有电磁铁(图中未画出),能产生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在缓冲车的PQ、MN导轨内有一个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的缓冲滑块K,滑块K可以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块K上绕有闭合矩形线圈abcd,线圈的总电阻为R,匝数为n,ab的边长为L。缓 冲车的质量为m1(不含滑块K的质量),滑块K的质量为m2。为保证安全,要求缓冲车厢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力(磁场力)为Fm,设缓冲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1)如果缓冲车以速度v0与障碍物碰撞后滑块K立即停下,请判断滑块K的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计算感应电流的大小;

(2)如果缓冲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滑块K立即停下,为使缓冲车厢所承受的最大磁场力不超过Fm。

求缓冲车运动的最大速度;

(3)如果缓冲车以速速v匀速运动时,在它前进的方向上有一个质量为m3的静止物体C,滑块K

与物体C相撞后粘在一起,碰撞时间极短。设m1=m2=m3=m,在cd边进入磁场之前,缓冲车(包括滑块K)与物体C已达到相同的速度,求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中线圈abcd产生的焦耳热。

24.(20分)

(1)由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abcda(或逆时针)   2分

缓冲车以速度v0碰撞障碍物后滑块K静止,滑块相对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0   1分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0nBLv0   1分         线圈中感应电流I0 E0   1分 R

解得I0nBLv0   1分 R

(2)设缓冲车的最大速度为vm,碰撞后滑块K静止,滑块相对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m。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1nBLvm   1分       线圈中的电流I1

线圈ab边受到的安培力F1nBI1L   2分

依据牛顿第三定律,缓冲车厢受到的磁场力F1F1   1分

依题意F1FmE1   1分 R   

解得vmFmR   2分 222nBL

(3)设K、C碰撞后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定律m2v(m2m3)v1    2分 设缓冲车与物体C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  2分 由动量守恒定律(m1m2)v(m1m2m3)v2  2分 设线圈abcd产生的焦耳热为Q,依据能量守恒Q解得Q1112m1v2(m2m3)v12(m1m2m3)v2 2221mv2   1分 12

作文六:《物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中的应用》13600字

物理知识

在现代社会生活与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联系实际类)问题研究

2012.2

“联系实际类”试题难点特征:

1.题目信息量大,文字叙述多,题干长。让人一看就感到费力难解。

2.物理情景新颖,与常规的物理情景相比让考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

3.物理模型难以建立。

4.开放性问题往往对数学方法有依赖。有的题目用到的数学方法不常用难以迁移。

5.自己的知识和方法积累不够从而造成做题困难。

“联系实际类”试题难点特征与应对策略

1.试题信息量大文字叙述多,题干长。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费力难解。 应对策略

(1) 要有成熟的考试心理和一定的承受能力

联系实际类试题的物理模型往往较为简单,大部分文字只是基于生活背景和科技事件完整性、严密性的必要表达。这类试题往往是起点高但落点低,只要运用学过的对应物理知识即可顺利解决,

【案例】(2010北京)23.(18分)利用霍尔效应制作的霍尔元件以及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测量和自动控制等领域。如图1,将一金属或半导体薄片垂直置于磁场B中,在薄片的两个侧面a、b间通以电流I时,另外两侧c、f间产生电势差,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其原因是薄片中的移动电荷受洛伦兹力的作用向一侧偏转和积累,于是c、f间建立起电场EH,同时产生霍尔电势差UH。当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和洛伦兹力处处相等时,EH和UH达到

IB稳定值,UH的大小与I和B以及霍尔元件厚度d之间满足关系式UHRH,其中比例系d

数RH称为霍尔系数,仅与材料性质有关。

m个)

⑴设半导体薄片的宽度(c、f间距)为l,请写出UH和EH的关系式;若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导电的,请判断图1中c、f哪端的电势高;

⑵已知半导体薄片内单位体积中导电的电子数为n,电子的电荷量为e,请导出霍尔系数RH的表达式、(通过横截面积S的电流I=nevS,其中v是导电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

⑶图2是霍尔测速仪的示意图,将非磁性圆盘固定在转轴上,圆盘的周边等距离地嵌装着m个永磁体,相邻永磁体的极性相反。霍尔元件置于被测圆盘的边缘附近。当圆盘匀速转动时,霍尔元件输出的电压脉动信号图像如图3所示。

a.若在时间t内,霍尔元件输出的脉冲数目为P,请导出圆盘转速N的表达式。 b.利用霍尔测速仪可以测量汽车行驶的里程。除此之外,请你展开“智慧的翅膀”,提出另一个实例或设想。

P.⑴UH=EHl   c端电势高   ⑵RH=   ⑶a.N  b.略

mtne

(2) 要有良好阅读习惯和审题技巧

审题就是弄清题目的含义,了解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物理量,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一般说来,首先要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阅读两遍.读题时要先粗后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即应先对题目有一个粗糙的总体认识然后再细致考察各个细节,最后对问题的整体建立起一幅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

审题的几个技巧

①学会画草图。画草图是审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边读题边画过程草图实际上是思考分析的物理思维过程。画草图能把题目所给的文字叙述变成形象的图示,有助于弄清题意,找到解答的途径。可以说画草图既是审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也是降低题目难度的重要物理手段,善于画草图是一个同学成为物理高手的标志。

【案例】(2011)北京23.(18分)利用电场和磁场,可以将比荷不同的离子分开,这种方法在化学分析和原子核技术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如图所示的矩形区域ACDG(AC边足够长)中存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A处有一狭缝。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静电场加速后穿过狭缝沿垂直于GA边且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磁场,运动到GA边,被相应的收集器收集。整个装置内部为真空。

已知被加速的两种正离子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m1>m2),电荷量均为q。加速电场的电势差为U,离子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可以忽略,不计

重力,也不考虑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⑴求质量为m1的离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v1; ⑵当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时,求两种离子在GA边落

点的间距s;

⑶在前面的讨论中忽略了狭缝宽度的影响,实际装置

中狭缝具有一定宽度。若狭缝过宽,可能使两束离子在GA边上的落点区域交叠,导致两种离子无法完全分离。 狭缝 设磁感应强度大小可调,GA边长为定值L,狭缝宽度

为d,狭缝右边缘在A处。离子可以从狭缝各处射入磁场,

入射方向仍垂直于GA边且垂直于磁场。为保证上述两种离

子能落在GA边上并被完全分离,求狭缝的最大宽度。

23. ⑴v12qU   m1

⑵s8U

2m1m2(提示:s是两种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直径之差)    qB

⑶dm1m2

2m1m2L(提示:质量为m1的离子轨道C 直径最大为L-d;落到收集器上最右端的位置到

CA的距离也为L-d;为了不交叠,质量为m2

的离子轨道直径最大为L-2d。由2左右分别相除,可得结论。)

A 2m1qU2m2qUL2d两式Ld和)2qBqB

②边画边写。有时反复读题也不能找到难点的突破口,但是若在画草图的同时写出各个过程满足的关系(或规律方程),并适时地推理计算,往往难点就会逐步化解,因为一些题目只有通过计算才能看出题目隐含条件。

【案例】(2011年高考·浙江理综卷)如图甲所示,静电除尘装置中有一长为L、宽为b、高为d的矩形通道,其前、后面板使用绝缘材料,上、下面板使用金属材料。图乙是装置的截面图,上、下两板与电压恒定的高压直流电源相连。质量为m、电荷量为-q、分布均匀的尘埃以水平速度v0进入矩形通道,当带负电的尘埃碰到下板后其所带电荷被中和,同时被收集。通过调整两板间距d可以改变收集效率η。当d=d0时η为81%(即离下板0.81d0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不计尘埃的重力及尘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⑴求收集效率为100%时,两板间距的最大值dm;

⑵求收集率η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

⑶若单位体积内的尘埃数为n,求稳定工作时单位时间下板收集的尘埃质量ΔM/Δt与两板间距d的函数关系,并绘出图线。

1UqL0.81d⑴   根据题意, 02d0mv02

(理解物理语言的含义,发现隐含条件。把握临界状态的含义,提取有用物理信息,)当d=d0时η为81%(即离下板0.81d0范围内的尘埃能够被收集)。

1UqL设尘埃恰好全部到达下板时对应的板间距离为dm,则dm, 2dmmv02

由以上两式可得结论dm=0.9d0

⑵ 当d≤0.9d0时,η=100%;

1UqL当d > 0.9d0时,设与d对应的效率为η,则d, 2dmv0

1UqL222与0.81d0比较就会发现ηd是一个常量,因此ηd=0.81 d, 02d0mv022

d所以0.810 d

⑶ 当d≤0.9d0时,Mnmbdv0, t20.9nmbd0v0 d02M0.81nmbv当d > 0.9d0时, 0td0 d

时间Δt内通过除尘装置的总体积是V=bdv0Δt,其中进入的尘埃总质量ΔM ′= nm (bdv0Δt),再根据收集率η,可得结论。

图线如图所示。

③善于拆分过程。一些大题难题过程较多,甚至涉及多个物体多个过程,此时若是能耐心地拆分过程将显得特别重要。多物体的复杂物理过程往往可以按时间先后或空间顺序,将其分解为几个简单具体的子过程,而子过程都是来源于课本上考生所熟悉的物理模型。所以,在分析综合题时要注意物理过程的阶段性、联系性和规律性。

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恰当地划分为若干阶段;

联系性——找出各阶段之间什么物理量联系,以及各个阶段的链接点(即临界点);

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分别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④理解物理语言的含义,发现隐含条件。审题时,对一些隐含着某种条件的关键字眼,特别要引起重视。如:“弹性碰撞”意味着相互作用的物体系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两个规律;“轻”绳、“轻”棒、“轻质”滑轮,意味着质量不计;“缓慢”移动或“缓慢”转动,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均不计,可以当成平衡状态;电场中的“电子、质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重力忽略不计;电场中“悬浮”的带电粒子,电场力恰好与重力平衡;复合场中带电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场力与重力平衡,洛仑兹力恰好提供向心力;两个“完全相同的导体小球”相接触,分开后所带电量相等,等等。

⑤把握临界状态的含义。例如物体沿可动的斜面或曲面到达“最高点”时,物体与斜面或曲面的相对速度为零;子弹“恰好”穿透木块,意味着子弹穿出木块时相对速度为零;木块沉入水中“最深”处,速度为零;物体在粗糙斜面或水平面上“即将”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物体即将与接触面脱离瞬间,弹力为零,等等。

2.物理情景新颖,与常规的物理情景相比让考生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迷失方向)

应对策略:寻找中心问题——物理模型(对谁、经历什么过程)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会题意的基础上,对题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解答目标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的物理条件和关系,以及主要的物理过程和情境,把问题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将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恰当的物理模型,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给予解决。

具体思维过程:

① 具体科学技术问题

② 提取物理信息

③ 属于哪一类物理知识范围

④ 构建物理模型

⑤ 应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⑥ 解决有关问题

⑦ 对物理结果进行说明

【案例】(2006北京24)磁流体推进船的动力来源于电流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图1是在平静海面上某实验船的示意图,磁流体推进器由磁体、电极和矩形通道(简称通道)组成。如图2所示,通道尺寸a=2.0m、b=0.15m、c=0.10m。工作时,在通道内沿z轴正方向加B=8.0T的勾强磁场;沿x轴负方向加匀强电场,使两金属板间的电压U=99.6V;海水沿 y轴方向流过通道。已知海水的电阻率=0.20·m。

(1)船静止时,求电源接通瞬间推进器对海水推力的大小和方向。

(2)船以vs=5.0m/s的速度匀速前进。若以船为参照物,海水以5.0m/s的速率涌入进水口,由于通道的截面积小于进水口的截面积,在通道内海水速率增加到vd=8.0m/s。求此时两金属板间的感应电动势U感;

(3)船行驶时,通道中海水两侧的电压按U/=U-U

海水受到电磁力的80%可以转化为对船的推力。感由计算,

当船以vs=5.0m/s的速度匀速前进时,求海水推力的功

率。

【分析】通过读题,考生要从知识归属开始逐级分类,看此类题属于哪一部分知识体系,再看其属于什么哪一类物理问题,然后逐步向已有的物理模型靠近。

① 具体科学技术问题  →  磁流体推进船

② 提取物理信息   →  电流与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安培力提供动力 ③ 属于哪一类物理知识范围   →  电流受磁场作用力

④ 构建物理模型   →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

⑤ 应用对应的物理规律   →  安培力公式

⑥ 解决有关问题→计算安培力、感应电动势、功率

⑦ 对物理结果进行说明  →  对结果进行表述

【解答】(1)通道内海水的电阻Rb0.15ac, U

R 两金属板间的电压后形成的电流I1

根据安培力计算公式得推进器对海水推力的大小

方向沿y轴正方向. FBI1bBUac796.8N

(2)两金属板间的感应电动势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U感Bbvd9.6V

(3)通道中海水两侧的电压按U/=U-U感=90V UI2600AR此时通道中的电流为

这时的安培力FBI2b720N

W 海水推力的功率PFvs80%2880

3.物理模型难以建立。

应对策略:首先从物理情景本身的物理知识归属开始逐级分类,看此类题属于哪一部分知识体系,再看其属于什么哪一类物理问题,然后逐步向已有的物理模型靠近,从而确定方向找准突破口。

做每一道试题都要建立“对象模型”和 “过程模型”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所谓“建模”,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探索,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要想在高考中很快通过阅读、分析建立模型,应该在平时就积累物理模型的建模经验。物理模型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物理对象“模型”,如物理学中质点、点电荷、单摆、弹簧振子、单摆、弹簧振子、理想气体、带电粒子等等,即是对物理对象的“理想模型”。二是物理过程“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非匀变速运动)、简谐运动、简谐波、电磁感应等等,即是对物理过程的“理想模型”。

【案例】(2008北京卷23题)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气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主要部件包括风轮机、齿轮箱、发电机等,如图所示。

(1)利用总电阻R=10Ω的线路向外输送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输送功率P0=300kW,输电电压U=10kV,求导线上损失的功率与输送功率的比值;

(2)风轮机叶片旋转所扫过的面积为风力发电机可接受风能的面积。设空气密度为ρ,气流速度为v,风轮叶片长度为r。求单位时间内

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

在风速和叶片数确定的情况下,要提高风轮

机单位时间内接受的风能,简述可采取的措施。

(3)已知风力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与Pm成正

比。某风力发电机在风速v1=9m/s时能够输出的

电功率P1=540kW。我国某地区风速不低于v2=6

m/s的时间每年约为5000小时,试估算这台风力

发电机在该地区的最小年发电量是多少千瓦时。

【分析】此题为风力发电的能量转化问题,归结为动力学体系中单个质点运动问题,即“单个质点”运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但是很多同学不能把某一段时间t内的“风”抽象为一个“质点”从而无从下手,束手待毙。所以本题的建模能力尤为重要,应该把“一段时间 t内通过风轮机叶片的空气”看做“一个物体”,建立质点模型利用能量守恒解决此题。

对象模型:质点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

内在规律:动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1)P损=(P02300103)210= 9 kW (R=)U10103

3910比值: ==0.03 P0300103

(2)中单位时间内流向风轮机的最大风能Pm,实际上也是机械功率。

Pm=WEk1==()v2=1mv2 2t2tt

其中:m=ρvtπr2

∴  Pm=mv2=(ρvtπr2)v2=πρr2v3 222

采取如:增大风轮机叶片长度、安装

调向装置保持风轮机正面迎风等。

(3)∵ P1Pm1v==(1)3 P2Pm2v2

v13)P1=()3×

540=160 kW v29∴ P2=(

【案例】(2007北京卷23题)23、(18分)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m=3×103 kg。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 A,电压U=300 V。在此行驶状态下

⑴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电;

⑵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 m/s2);

⑶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P0=4×1026 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1.5×1011 m,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第三问:

对象模型:太阳(辐射能量)

过程模型:光线垂直球面沿直线传播

内在规律:能量均匀分布在球面上(能量与面积成正比)

323、⑴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 PIU1.510W 电

⑵在匀速行驶时       P 0.9P电Fvfv机

f0.9P电/v

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之比   f/mg。0.045

⑶当阳光垂直电磁板入射式,所需板面积最小,设其为S,距太阳中心为r的球面面积

S04πr2

若没有能量的损耗,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则

PS P0S0

设太阳能电池板实际接收到的太阳能功率为P,

P130%P

PS P0130%S0

由于P,所以电池板的最小面积 电15%P

4πr2PPS0电                          S101 m2 0.7P00.150.7P0

分析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4.开放性问题往往对数学方法有依赖。有的题目用到的数学方法不常用难以迁移。

应对策略:要有熟练的数学技巧和数理结合意识,公式应用的条件意识。 高考物理试题的解答离不开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借助物理知识渗透考查数学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永恒主题。可以说任何物理试题的求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经过求解再次还原为物理结论的过程。

物理解题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数学比例法、数列极值法、三角函数法、几何(图形辅助)法、图象求解法、导数微元法等,而物理计算题往往用到数学归纳法,以及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法和等比数列求和求和公式法。

【案例】(2009北京)23.(18分)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体积叫做液体的体积流量(以下简称流量)。有一种利用电磁原理测量非磁性导电液体(如自来水、啤酒等)流量的装置,称为电磁流量计。它主要由将流量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传感器和显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结构如图所示,圆筒形测量管内壁绝缘,其上装有一对电极a和c,a、c间的距离等于测量管内径D,测量管的轴线与a、c的连线方向以及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三者相互垂直。当导电液体流过测量管时,在电极a、c间出现感应电动势E,并通过与电极连接的仪表显示出液体的流量Q。设磁场均匀恒定,磁感应强度为B。

(1)知D=0.40m,B=2.5×10-3T,Q=0.12m3/s。试求E的大小(π取3.0);

(2)一新建供水站安装了电磁流量计,在向外供水时流量本应显示为正值,但实际显示却为负值。经检查,原因是误将测量管接反了,即液体由测量管出水口流入,从

入水口流出。因水已加压充满管道,不便再将测量管拆下重装,请你提出使显示仪

表的流量指示变为正值的简便方法; (3)显示仪表相当于传感器的负载电

阻,其阻值记为R。a、c间导电液体的电 阻r随液体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会影响显示仪表的示数。试以E、R、r为参量,给出电极a、c间输出电压U的表达式,并说明怎样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显示仪表示数的影响。

23.⑴E=1.0×10-3V

⑵能使仪表显示的流量变为正值的方法,简便、合理即可。如:改变通电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磁场反向;或将传感器输出端对调接入显示仪表。

⑶UIRE,增大R使R>>r,则U≈E,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1r/R流量示数的影响。

【案例】(2010北京卷24)雨滴在穿过云层的过程中,不断与漂浮在云层中的小水珠相遇并结合为一体,其质量逐渐增大。现将上述过程简化为沿竖直方向的一系列碰撞。已知雨滴的初始质量为m0,初速度为v0,下降距离l后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变为m1。此后每经过同样的距离l后,雨滴均与静止的小水珠碰撞且合并,质量依次变为m2、m3……mn……(设各质量为已知量)。不计空气阻力。

(1)若不计重力,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速度vn′;

(2)若考虑重力的影响,

a.求第1次碰撞前、后雨滴的速度v1和vn′;

1b.求第n次碰撞后雨滴的动能mnv'2

n; 2

【分析】此题中,物理情景不断重复着相互碰撞这一过程,碰撞规律相同,只是物理量的大小在变化,所以此类问题必不可少地应用数学归纳法。

【解析】(1)不计重力,全过程中动量守恒,m0v0mnvn

得:vnm0v0 mn

(2)若考虑重力的影响,雨滴下降过程中做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运动,碰撞瞬间动量守恒

22gl,v1 a. 第1次碰撞前

v12v0

第1次碰撞后      m0v1m1v1

v1m0v1                   ① m1222gl b. 第2次碰撞前      v2v1

2m02m0m122  利用①化简得:     v2v02gl               ② 2mm112

第2次碰撞后   利用②得:

2m12m02m0m122                   v2v2v02gl 2mmm222

22m02m0m12m22v0同理,第3次碰撞后  v32gl 2m3m3222

…………

n122mim220v0i0

22gl 第n次碰撞后        vnm3mn

n112122(m0v02glmi2)  动能       mvn22mni0

5.自己的知识和方法积累不够从而造成做题困难。

应对策略:要研究一些有应用背景的试题,积累物理情景和对应的物理方法,熟练物理模型、物理规律和物理方法。

例如:磁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1、速度选择器

例题1.如图9-4-1所示,两平行金属板中有相互垂直的匀强

电场和匀强磁场,带正电的粒子(不计粒子的重力)从两板中央垂直电场、磁场入射.它在金属板间运动的轨迹为水平直线,如图中虚线所示.若使粒子飞越金属板间的过程中向上板偏移,则可以采取下列的正确措施为:  A.使入射速度减小

B.使粒子电量减小

C.使电场强度增大

D.使磁感应强度增大

2、回旋加速器

例题2.回旋加速器是用来加速带电粒子的装置,如图9-4-3所示.它的核心部分是两个D形金属盒,两盒相距很近,分别和高频交流电源相连接,两盒间

的窄缝中形成匀强电场,使带电粒子每次通过窄缝都得到加速.两盒

放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盒底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

运动,通过两盒间的窄缝时反复被加速,直到达到最大圆周半径时通

过特殊装置被引出.如果用同一回旋加速器分别加速氚核(3和α1H)

粒子(4

2He)比较它们所加的高频交流电源的周期和获得的最大动能

的大小,有:

A.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大,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也较大

B.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大,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较小

C.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小,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也较小

D.加速氚核的交流电源的周期较小,氚核获得的最大动能较大

3、质谱仪

例题3.右图是质谱仪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带电粒子a、b经电压U加速(在A点初速度为零)后,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

动,最后分别打在感光板S上的x1、x2处。右图中半圆形的

虚线分别表示带电粒子a、b所通过的路径,则:[   ]

A.a的质量一定大于b的质量 B.a的电荷量一定大于b的电荷量

C.a运动的时间大于b运动的时间

D.a的比荷(q a /ma)大于b的比荷(qb /mb)

4、磁流量计

例题4. 为了测量某化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如右图所示的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b、

c,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表面方向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

磁场,在前后两个内侧面固定有金属板作为电极,污水充满管口从

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U.若用Q

表示污水流量 (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污水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内侧面比后内侧面电势高

B.前内侧面的电势一定低于后内侧面的电势,与哪种离子多无关

C.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将越大

D.污水流量Q与电压U成正比,与a、b有关

5、霍尔效应

例题5. 如右图所示,厚度为h,宽度为d的导体板放

在垂直于它的磁感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体

板时,在导体板的上侧面A和下侧面 A’之间会产生电势差,

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实验表明,当磁场不太强时,电势

差U、电流I和B的关系为U=kIB/d.式中的比例系数k称

为霍尔系数.上图中     板(填A或A/)电势高。

6、磁强计

例题6. 磁强计实际上是利用霍尔效应来测量磁感强度B

的仪器.其原理可解释为:如右图所示一块导体接上a、b、c、

d四个电极,将导体放在匀强磁场之中,a、b间通以电流I,c、

d间就会出现电势差,只要测出c、d间的电势差U,就可测得

B。设导体中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 n,则B的大小为

_____________。

7、磁流体发电机

例题7. 如右图所示为磁流体发电机示意图.其中两极板间距d=20cm,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5T,若接入额定功率 P=100 W的灯泡,灯泡正好正常发光,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400 Ω.不计发电机内阻,求:(1)等离子体的流速多大?

(2)若等离子体均为一价离子,则每秒钟有多少个什么性质的离子

打在下极板

潮汐发电

24.(20分)“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

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某海港的货运码头,就是利用“潮汐发电”为皮带式传送机供电,图1所示为皮带式传送机往船上装煤。本

题计算中取sin18o=0.31,cos18o=0.95,水的密度ρ

=1.0×103kg/m3,g=10m/s2。

(1)皮带式传送机示意图如图2所示, 传送带与水

平方向的角度θ = 18o,传送带的传送距离为L = 51.8m,

它始终以v = 1.4m/s的速度运行。在传送带的最低点,图

1 漏斗中的煤自由落到传送带上(可认为煤的初速度为

0),煤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4。求:从煤落

在传送带上到运至传送带最高点经历的时间t;

(2)图3为潮汐发电的示意图。左侧是大海,中间

有水坝,水坝下装有发电机,右侧是水库。当涨潮到海

2 平面最高时开闸,水由通道进入海湾水库,发电机在水

流的推动下发电,待库内水面升至最高点时关闭闸门;涡轮机

当落潮到海平面最低时,开闸放水发电。设某潮汐发电

站发电有效库容V =3.6×10 6m3,平均潮差Δh = 4.8m,

一天涨落潮两次,发电四次。水流发电的效率η1 = 10%。

求该电站一天内利用潮汐发电的平均功率P;

(3)传送机正常运行时,1秒钟有m = 50kg的煤

从漏斗中落到传送带上。带动传送带的电动机将输入电

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η2 = 80%,电动机输出机械能的

3 20%用来克服传送带各部件间的摩擦(不包括传送带与

煤之间的摩擦)以维持传送带的正常运行。若用潮汐发电站发出的电给传送机供电,能同时使多少台这样的传送机正常运行?

24.(20分)

解:(1)煤在传送带上的受力如右图所示  (1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μm′gcosθ– m′gsinθ = m′a      (1分)

设煤加速到v需要时间为t1    v = at1       t1 = 2s   (1分) 2          设煤加速运动的距离为s1    v= 2as1      s1 = 1.4m (1分)

设煤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  L – s1 = vt2      t2 = 36s (1分)

总时间                 t = t1 + t2 = 38s          (1分)

(2)一次发电,水的质量    M = ρV = 3.6×109kg       (1分)

h               重力势能减少    EP = Mg            (1分) 2

一天发电的能量        E = 4 EP×10 %     (2分)

E            (1分) t

求出                 P = 400kW         (1分)

(3)一台传送机,将1秒钟内落到传送带上的煤送到传送带上的最高点

1煤获得的机械能为  E机= mv2mgLsin         (1分) 2

传送带与煤之间因摩擦产生的热 Q = mgcoss     (1分)

煤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        svt1s11.4m    (1分)

设同时使n台传送机正常运行,根据能量守恒

1            P×80%×80% = n(mv2mgLsin+mgcoss)(3分) 2

求出                 n = 30台                     (2分)

评分标准:若仅列出一个能量守恒方程,方程全对给5分,若方程有错均不给分。          平均功率             P

太阳帆

23.(18分)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对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光压”。光压的产生机理如同气体压强;大量气体分子与器壁的频繁碰撞产生了持续均匀的压力,器壁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设太阳光中每个光子的平均能量为E,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时,在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P0。已知光速为c,则光子的动量为E/c。求:

(1)若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地球表面,则时间t内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太阳光的总能量及光子个数分别是多少?

(2)若太阳光垂直照射到地球表面,在半径为r的某圆形区域内被完全反射(即所有光子均被反射,且被反射前后的能量变化可忽略不计),则太阳光在该区域表面产生的光压(用I表示光压)是多少?

(3)有科学家建议利用光压对太阳帆的作用作为未来星际旅行的动力来源。一般情况下,太阳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会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被吸收。若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为,则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光压是全反射时产生光压的1倍。设太阳帆的反射系数0.80,太阳帆为圆盘形,其半径2

r=15m,飞船的总质量m=100kg,太阳光垂直照射在太阳帆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P0=1.4kW,已知光速c=3.0×108m/s。利用上述数据并结合第(2)问中的结论,求太阳帆飞船仅在上述光太的作用下,能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不考虑光子被反射前后的能量变化。(保留2位有效数字)

23.(18分)

(1)时间t内太阳光照射到面积为S的圆形区域上的总能量E总P0St  2分

解得E总r2P0t   1分

照射到此圆形区域的光子数n E总   2分 E

解得nr2P0t

E   1分

(2)因光子的动量p

E c则到达地球表面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的光子总动量p总np   1分 因太阳光被完全反射,所以时间t内光子总动量的改变量 p2p总   2分 设太阳光对此圆形区域表面的压力为F,依据动量定理Ftp  1分 太阳光在圆形区域表面产生的光压IF/S   1分 解得I2P0   1分 c

(3)在太阳帆表面产生的光压I

1I 2对太阳帆产生的压力FIS   2分 设飞船的加速度为a,依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1分 解得a5.910m/s   2分 52

电磁驱动或电磁缓冲

24.(20分)图16虚线框内为某种电磁缓冲车的结构示意图,在缓冲车的底板上沿车的轴线固定有两个足够长的平行绝缘光滑导轨PQ、MN,在缓冲车的底部还安装有电磁铁(图中未画出),能产生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在缓冲车的PQ、MN导轨内有一个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的缓冲滑块K,滑块K可以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块K上绕有闭合矩形线圈abcd,线圈的总电阻为R,匝数为n,ab的边长为L。缓 冲车的质量为m1(不含滑块K的质量),滑块K的质量为m2。为保证安全,要求缓冲车厢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力(磁场力)为Fm,设缓冲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   (1)如果缓冲车以速度v0与障碍物碰撞后滑块K立即停下,请判断滑块K的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计算感应电流的大小;

(2)如果缓冲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滑块K立即停下,为使缓冲车厢所承受的最大磁场力不超过Fm。

求缓冲车运动的最大速度;

(3)如果缓冲车以速速v匀速运动时,在它前进的方向上有一个质量为m3的静止物体C,滑块K

与物体C相撞后粘在一起,碰撞时间极短。设m1=m2=m3=m,在cd边进入磁场之前,缓冲车(包括滑块K)与物体C已达到相同的速度,求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中线圈abcd产生的焦耳热。

24.(20分)

(1)由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abcda(或逆时针)   2分

缓冲车以速度v0碰撞障碍物后滑块K静止,滑块相对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0   1分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0nBLv0   1分

线圈中感应电流I0 E0   1分 R

解得I0nBLv0   1分 R

(2)设缓冲车的最大速度为vm,碰撞后滑块K静止,滑块相对磁场的速度大小为vm。  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1nBLvm   1分

线圈中的电流I1E1   1分 R

线圈ab边受到的安培力F1nBI1L   2分 依据牛顿第三定律,缓冲车厢受到的磁场力F1F1   1分 依题意F1Fm 解得vmFmR   2分 222nBL

(3)设K、C碰撞后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定律

m2v(m2m3)v1    2分 设缓冲车与物体C共同运动的速度为v2  2分 由动量守恒定律(m1m2)v(m1m2m3)v2  2分 设线圈abcd产生的焦耳热为Q,依据能量守恒 1112m1v2(m2m3)v12(m1m2m3)v2 2221mv2   1分 解得Q12Q

作文七:《中国古代的的科学技术》1200字

中国有悠久丰富的技术创新的历史。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

中国古代偏重于技术的研究,精于记录天象,但对科学理论的探究较少,更缺乏逻辑的、系统的科学体系。

在各个时期中对中国科学领域有显著贡献的人很多。其中一个最佳的例子是沈括(1031年-1095年),一名通才的科学家兼政治家,他是第一位描述航海用磁制指南针的人,此外他还发现了真北[1]的概念,改进了天文观测用的日规、浑天仪、瞄准管和水钟,以及描述了如何使用干船坞来修理船只。在观察过淤泥的自然淹没过程和太行山上的海洋化石后,沈括想出了一套陆地形成(或地形学)理论。他还在观察过陕西延安的石化竹子后,采纳了一套区域气候随时间渐变的理论。如果没有沈括的著作的话,很少人会知道喻皓[2]的建筑,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毕升(990年-1051年)。沈括的同期人苏颂(1020年-1101年)也是一名优秀的通才,他创制了星图的天球图集,写过与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及冶金学相关的制药专著,还于1088年在开封市建过一座大型天文钟楼。为操作最高处的浑天仪,他的钟楼配备了擒纵器装置,这装置是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环状动力传输的链传输装置。

十六及十七世纪时的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士“学会了欣赏这古文化的科学成就,并将它们在欧洲传播,让那儿的人们知道。欧洲科学家就是据此第一次得悉中国的科学和技术。”西方学者对中国科技的思潮是由李约瑟(Joseph Needham)和李约瑟研究所所激发的。中国的技术成就包括早期的地震仪(公元二世纪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水力天球仪(张衡)、火柴、独立发明的十进制、干船坞、滑动卡尺、双重动力的活塞泵(风箱)、铸铁、高炉、铁犁、多管型播种器、独轮手推车、吊桥、簸榖机、旋转扇、降落伞、燃料用的天然气、地形图、螺旋桨、弩、及一支固体燃料火箭、多级火箭、马轭,还有逻辑学、天文学及医学等其他领域的贡献。

然而,文化因素使得这些中国成就并没有发展成能称得上“科学”的学问。根据李约瑟的说法,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能够相信自然定律这概念的,是他们的宗教和哲学结构。

[1]真北是导航上提到北极与领航员相对的位置的名词;真北是与磁北(磁场的北极)和方格北(地图投影上座标线指示的北方)比较之后得到的;在天空中,真北由天球的北极来标示。在多数实用目的场合中,北极星就是真北的位置。可是,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真北以大约25,800年的周期在天球上划出一个完整的圆弧。2002年是北极星最靠近北极的一年,而在2,000年前,最靠近北极的恒星是右枢(天龙座α星)。

[2] 喻皓,又作预浩、喻浩、预皓,中国古代有名建筑工匠,五代末北宋初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工作,曾主持汴梁(今开封)开宝寺木塔的建造,著有《木经》三卷,惜已失传,仅在沈括著《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欧阳修《归田录》称赞他是“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他善于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作文八:《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7300字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之

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摘  要:

邓小平在两次谈话期间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我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于是我们停滞不前了,这个问题是时候该解决了。于是中国的科技、经济改革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GDP上升到世界第二,这一切都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密不可分的,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的经济建设一直没和科技分开,事实证明这也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的,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世界每个国家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中国 科学技术 经济建设 人才培养

一、 什么是科学技术

Science这一源于拉丁文的词语,基本意义是学识,知识;在明治时期,由日本人翻译为“科

学”,经康有为、严复等引入中国;科学是系统化的自然知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态度与方法,科学又是社会活动的延伸。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人类深刻的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掌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成了必然,科学技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了解、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这是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第二大类是了解、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这是自然科学技术。现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可以说是不同类别,但是却又时常交织在一起,

许多社会方面的问题,要靠自然科学来帮助更清晰的进行分析与研究,比如经济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社会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方面的问题,跟数学方面尤为密切。至于像计算机的运用,更难说它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了,在教育问题上,一个好的教师要循循善诱,这就是心理学的范畴,而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集,所以,现在我们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也是科学发展的趋势,国家的进步,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全面了解的人才,这样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起巨大推动的作用的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之后,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推动人民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与改革,而是几乎在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的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学的革命与生产力发展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句话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来又强调,经济发展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的每字每句,都透露着这位近代中国发展的总规划师对中国未来寄予的厚望,同时邓小平重视科学这一生产力的的高瞻远瞩,为中国的近代飞跃铺下了基石;随之而来的科教兴国,作为主打任务进入21世纪,是中国再次进步的必要条件,世界高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猛烈,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现代科技的发展内容与方向

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怎样的科技才能成为第一生产力、而这一种生产力是否可以持续

发展下去呢?现代科学技术按照钱学森的观点,每个大的科学部门可以分为3个层次,就是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这样的分类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果,是科学随时间发展的成果。基础科学是指以理论形态存在、专门研究自然物质是什么和自然现象为什么的科学,从而达到认识

自然的一门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就是具体化了的、实用性极强的并且可以直接并入生产过程的一类科学,主要是在面对现实的情况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应用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大层次,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包括了如材料工程、农业工程、能源工程等具体学科;而技术科学是介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一个层次,在作用上既研究是什么、为什么,也解决怎么做。不过其基础性不如基础科学,其应用性不如应用科学,是二者间的桥梁。现代科学,更应该注重的是最高层次的应用科学,软科学的提出就是标志性的应用科学的发展,软科学就是借助计算机软硬件之名得来的,这门新兴科学技术也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透过计算机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科学技术使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力的各要素中,科技型人员将成为主要劳动者;自动化的控制、智能化的机器设备将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是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科技进步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体的生产方式,必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势。马克思说过,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型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或许还可以这样说,在当代产业结构中以科学技术为起点。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当下社会的需求肯定与以前是不一样的,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当前主流科技也正如时代向信息化迈进,这一切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这是一门很广义的学问,而我们应用到生产力,几乎是完全看当下国内能有多少科技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国家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我想也是看中了工业,与信息化结合的重要性,我们的生活必将走向科学化。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

当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交通的便利和通信的方便,打破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封闭状态,因而出现了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等概念。世界经济格局指在世界范围内,各种主要政治、经济集团尤其是国家之间的在经济方面的矛盾与斗争、协调与共处的相对稳定的对局与态势。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十分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发展史,都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英国主宰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以少数欧洲国家为中心的在经济、政治上对世界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剥削的完整全球体系,并导致了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战争,至此,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国际关系形成;20世纪中期开始,特别是在70年代后期以后加大发展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深刻的一次革命,影响了各国的综合实力。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凸显,出现了地球村这一说法。科学技术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经济,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起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四、 中国的科学经济发展之路

(一) 党对科技重视之路

邓小平的八年西方留学之路可以说是坎坷的,但是确实充实的,他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对其执政的时候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系统地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可见其高瞻远瞩,而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里,更是能看出其对科技的重视,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科技界的工作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全世界都看见的,改革科技体制,就是在解放生产力;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100余篇讲话里,有十余篇是对于科技这一生产力的讲话,二十余篇关于经济的讲话里都提到了科技这一字眼,中国科技重视之路,和邓小平是分不开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不仅仅影响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同时影响着世界政治的格局,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落后,带来的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淡化,中国虽然经过了150年的努力,但是仍然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三次科技革命,我们意识到,科学技术需要的是理论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上实践,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趋势,我国的科学技术也正在走向具有人性化的方向;引进吸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加入自己的思维,避免走不必要的道路,拉近与西方的差距;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减少人才流失,普及教育;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尊重首创精神,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我们正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道路上。

(二) 中国科技力量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依靠科技的力量,成为了超级大国,而在二战以后,我们和日本的经济、科技力量是相当的,但是日本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在21世纪的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远落后于日本,正是这样,我们人均收入不能赶上,国土面积比我们小几十倍的邻国的人均收入的十分之一,中国的科技正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行,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没有攻克,主要工业领域如基础工业、原料工业、能源工业、高

新技术工业技术赶不上国际水平;

2、 高技术产业正在发展之中,但是高技术的产值没有工业产值高,高技术产业也只能满足国内需

求;

3、 基础研究要争取在有优势的学科领域中取得突破;

4、 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正在培养当中,但是离科技队伍交替的路还比较长;

5、 科技研究没有走向新型化,没有在各个生产领域全面渗透;

6、 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不够,人才培养的体系还需完善。

虽然在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艰难的前行着,但是我们并不是一无所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高密度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的经济越居世界第四位,这是和中国三十多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以及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次代表大会决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突出位置,中国的科技事业已近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重要上升期,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就。

1、 原始创新能力呈上升的态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2、 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创新体系稳步推进,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按照

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构筑的研究开发的新格局;

3、 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力量得到进一

步加强;

4、 我国的科技人才多样化建设加强,创新队伍不断优化;

5、 独立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关系航天、信息、新兴产业、生命产业、能源产业等的方

方面面;

6、 基础科学的研究在一定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三) 怎么建设好我们的未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科技方面的改造,而对于中国在科技这条道路上,仍然在摸索前行,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的飞跃,使其成为世界霸主,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走上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此后在20世界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美国稳坐世界强国的宝座,无人撼动,我们是否要效仿他们呢,科技的革命性

突破导致生产力的飞跃,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兴衰更替,也就是说,输掉了科技,就是输掉了未来,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靠人才,所以,科教兴国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科技、教育落后,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下,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同样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了科学,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方针,尽快建立起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加强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基础教育,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创造性的科研工作,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技术、人才。邓小平在1982年9月18日在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去往四川访问途中谈到,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刚刚过去,我国的政治局势更加稳定,可以一心一意的搞建设了,从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分两步走的战略,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发展侧重,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搞好科学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紧抓发展教育事业,彻底的改革才能走出穷共产主义的困境。邓小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科学与教育的并举是必然的,他还这样分析着国际经济的形势,国际经济形势已经从美苏垄断中走了出来,不在是两极分化,而中国不是站在两极中任意一方的,我们是独出的一极,我们要联系各极,抓紧时间改革,并加强自身优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科技兴国”到“科教兴国”,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科学,经济的关系。

1、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能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继承、扩大再生产、创新;教育推进

科技的体制化,扩大研究者的队伍,推动科研机构的出现;教育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反之,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其实两者互为支撑,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科学是教育的动力,缺一不可。

2、 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的驱动力,科学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劳动,早已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利用科学

技术作为生产力是历史的必然,现代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难看出,在利用了科学技术之后,生产成本大大减少,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正是经济崛起的标志,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并在社会的推广,产生财富增值,能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所以,作为经济的驱动力的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发展经济,必定发展科学技术。

除了科学教育方面,我们还应该走社会生活与科技发展结合之路,在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我们能

找到有力的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过去的计划经济不适合中国,所以推动经济改革是必须得,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将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才能解放生产力,技术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看来是必需的,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现今,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整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无疑是具有根本性的变革意义,但是,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的一些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关企业改革、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房改、医改等措施严重倾斜,致使利益不公,是社会潜伏了不稳定因素,所以,在政府的每项制度出台前,应该考虑全面一些,尽量的听取公众意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尽量减少倾斜度,这样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在过去的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充实、综合和提升,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现代化的纲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制度的改革和技术的创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维持经济的增长,提高经济效率这两大难题,我们应该通过制度的改革,才能做得更好,在技术进步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缩短中国各领域技术装备和世界水平的差距,与此同时,国内在消化利用引进的设备与技术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独立开发研究要跟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将环境遗忘,我国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尽管我国许多种类的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是人均水平低,许多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许多探明的储量在由于自然的条件和技术的水平,不为我所用,在环境问题上,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作为一国的基础,农业的滞后,农民的贫穷、农村的落后,“三农”问题普遍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优势农业的出口与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为我国农业模式带来了,挑战,以科技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举措。归根结底,科学必须服务于社会,这样科学才能有所用,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建设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夏禹龙等.软科学.知识出版社.1982.

[2] 郝梦笔 等.中国共产党六十年.解放军出版社.1984.

[3] 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

[4] 林青山.风云十年与邓小平.解放军出版社.1989.

[5] 倪翌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注释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人民出版社.1993.

[7]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人民出版社.1995.

[8]杨德才.高新科学技术与世界格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9]冯宋彻.科学革命与世界格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10]中国科学院.2004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11]中国科学院.2003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

[12]中国科学院.2002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13]中国科学院.2001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

[14]钱伟长.什么是科学技术.

://ku.baidu./view/989a75a9d1f34693daef3e7d.html.2011-10-19.

[15]丁科.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ku.baidu./view/28bfbb11866fb84ae45c8dd5.html.2012-04-23.

作文九:《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4000字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第三节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与近代落后的原因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其他各国占42%左右。英国剑桥大学凯恩斯学院院长李约瑟博士研究后指出,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药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散到欧洲,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罗盘、火药和指南针,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值得我们骄傲,但更值得我们反思:尽管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什么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科学:通常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知识体系,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各门学科。

技术: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能和技巧,可分为纺织、服装、建筑、运输、机械、冶金、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主要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

《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二,地学

(1)《周易》一书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2)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中外地理的认识。

(3)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为古代经济地理开了先河。

(5)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侯风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

(6)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行政区划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

(7)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8)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三,数学。

首先是十进制,筹算和珠算的发明,

其次是圆周率的精确值

此外,其他: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等书。

(7)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9)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医药学。

(1)商周:已有丰富的医药学知识。甲骨文卜病辞中对疾病部位、病因等多方面的“诊断”表述。

(2)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

著作《内经》。

(3)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4)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国的一些外科手术,如拔牙、血管结扎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②隋朝太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古代医学史上探讨病因、病理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⑤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6)北宋:①医学以小儿科、产科和针灸科最著名。②《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儿科著作。③《十产论》是著名的产科著作。④针灸学家设计了便于医术学习的针灸铜人模型。⑤《洗冤录》是南宋法医学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书籍。⑥王安石变法时设太医局,局内办有医学校。

(7)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

典”。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 “司南”

②北宋: a、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b、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③南宋:《事林广记》中,记载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④清代:罗盘

2.指南针的传播: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四)印刷术的进步

1.进步历程: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868《金刚经》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北宋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刷史上的一大**。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 近代落后的原因v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与 近代落后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实用性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2,整体性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直观经验性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

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近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5、文化传统:中国 古代“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作文十:《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100字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执笔:历史组   审核 :历史组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编号:gels13-06      班级 :           姓名 :         小组:

【学习目标】熟记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能够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 【重点难点预测】

重点: 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四大发明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难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原因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重视引文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课本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知识链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孕育和推动中国古代在农学、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辉煌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习流程】

农学:     成果      时间       相关人物        历史地位

医学:    成果        时间       相关人物        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A级熟记)

1、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外传情况

2、中国古代在农学、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辉煌的科技成就,请分领域列举。 天文学:   成果       出现的时间       相关人物          历史地位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B级)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

数学:    成果         时间            人物              历史地位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结合教材28页《阅读与思考》分析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展示提升: 【自主学习】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得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