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教师节 >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27 19:25:02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最核心的任务,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战略理念,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落实人才汇聚、人才激励、人才善用等措施,使得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同时,通过产学研和创新项目等教学实践,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7-03

高等理工科院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层次、综合发展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桂林理工大学作为一个省属地方性的工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地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校在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人才强校”战略方针,确立了要把桂林理工大学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兴校强校的决定因素,而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桂林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近年来,紧密围绕学科建设这一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也使得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桂林理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历史

上世纪90年代,根据当时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更名为桂林工学院。更名以后,为了适应工学院的学科框架,学校进行了学科和专业调整。经过多方论证,在1997年,成立了材料工程系,并在原来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矿物材料、应用化学等学科基础上,在广西率先创办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是每个专业30人。当时,每个专业的教师还不足10人,基本上是由学习矿物材料和应用化学的教师组合而成,实验室条件更是基本上从零开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办的。从专业创办开始,学校各级领导就清醒地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大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二是培养。学校领导亲自从武汉理工大学聘请了博士生导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吴伯麟教授,从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聘请了高分子学科的专家饶保林教授、吕建教授,并送出邹正光、韦春、王林江、叶乃清、陆绍荣、蒋述兴等一批本土人才到国内重点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学校的这些举措,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学科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要办好一所大学,无疑需要有优秀的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引进的人才和现有人才的作用,如何做到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需要学校、学院各方面制度和政策的保障,以下是我们的几点做法:

1.营造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汇聚人才。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学科平台的级别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我院现拥有“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及材料加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材料工程中心”广西区科技创新金源单位、广西新干法水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和“高分子复合材料”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建设载体,这些平台为人才引进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建立了“材料论坛”制度,每两周请本学院的教授、博士轮流做一次学术报告,就各自的研究课题进行交流、讨论。在论坛中,大家充分交流观点,各抒己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院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到本院讲学。几年来,先后邀请了包括王中林院士、江明院士、雷清泉院士、吴奇院士等50余位专家学者到本校讲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已形成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成为了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凡是重大的学科建设问题均是由主要学术带头人集体讨论决定。在这样良好的学术氛围汇中,大批的学术精英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了我院的建设中来。2000年以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共引进各类人才近20人,其中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名,广西优秀专家1人,博士及博士后10余人。

2.制定鼓励措施,激励人才。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能够使人们不断地朝着自己目标前进,并且始终充满热情和动力。我院原有的激励机制在奖励的条件、内容和考核手段等方面都相对缺乏弹性,这就使得本来就不完善的激励机制效能更低。近些年来,学院在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职称制度等方面不断推出各项激励措施,用来鼓励教师多出教学和科研成果。比如学院大力支持本院教师参加国内外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从学科建设经费中给予支持。几年来,我院每年都有4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教师每次参加会议会后,学院的网站都会进行相关报道,极大的提升了学院的学术氛围。此外,学院对高水平论文、高水平科研项目、高水平教改项目、教材出版、专著出版等都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在这些激励和保障措施的鼓励下,很多老师积极投身于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建设,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教学成果。除了物质的激励以外,学校还有相应措施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对于大多数综合素质高、自我要求高的高校教师来说,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寄予了很高期望,非常希望能感受工作成功的喜悦,因此对于教学和科研突出的老师,学校还有相应的精神上的激励。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师自我的长远发展,又可以解决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我们摒弃了传统制度中简单口头表扬的模式,实行“人本管理”。抓住教师工作的“兴奋点”,对他们取得的骄人成绩、他们的敬业精神进行广泛地宣传,对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细节进行真诚地关心,等等。这些都最能牵动教师的情绪,振奋教师的精神,产生激励作用。

3.做好传帮带,善用人才。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人才的不断引进,青年教师在专任教师中人数的比例逐渐增加。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下)占了专任教师中的70%,如何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早日成为学科骨干,发挥更大的作用,学院采取了如下措施:①对刚进校的博士青年教师,安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结对指导帮助,使他们尽快度过教学关。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鼓励和帮助青年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专业发展计划制定,促进他们专业专长的发展。每个青年教师都配有教学导师,教学导师针对教师不同职业发展期的特点,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青年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此外,我们还设立了“个别化”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即根据不同教师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职业期待等,帮助教师制订不同的发展规划。另外,教学名师要帮助中青年教师总结、推广教学经验等。②结合目前材料学科的4个特色研究方向,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融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争取早出成果。让青年教师参加到自己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教改项目、课程建设中来,通过教学、科研的实践带动他们不断地成长。大胆使用中青年教师,给予他们充分的锻炼,使其快速地适应岗位并在岗位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目前,材料学科已经拥有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43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8人。43人中有31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名,广西优秀专家1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教师2名,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教师5名,广西杰出科技人才2名,广西“特聘专家”1名、广西高校“八桂学者”1名。上述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提升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企业的生产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结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六个专业均是以小专业招生为主。为了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环节。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需要参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技能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环节,这多个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为了保证这些实习收到的真正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从而为今后服务企业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我们先后与广西鱼峰集团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北海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剑麻集团公司、桂林国家橡胶及橡胶制品质检中心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并设立了工程实训基地。在广西鱼峰集团公司和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与广西鱼峰集团公司、桂林国家橡胶及橡胶制品质检中心、广西剑麻集团公司建立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训基地。通过上述基地的建立,老师可以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市场需求,使自己的科研能够紧密结合企业的需求,从中寻找更多的与企业的合作机遇,提高科研的应用性;学生能够利用到企业的实习机会,充分了解企业,增加就业的机会,减少择业的时间;企业可以挑选优秀学生充实企业的技术人员队伍,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扩大企业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校企合作是一个三赢的举措。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届研究生褚冬进,在研三期间到广西北海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从事电子元器件方面的研发,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双方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公司决定在他毕业后录用他为技术人员,并在“千亿元产业广西电子元器件研发中心”担任电子材料所所长。此外,褚冬进参与的项目“复合添加剂化学湿法SPD防雷模块研制生产”还获得北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

2.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与创新平台,将课堂教学、课外创新实践、科技开发与服务等融为一体,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制定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实施计划以及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实施制度,充分激励学生利用课外创新实践和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研究,紧密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提高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的实践工作。近年来,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大学生课外科技立项活动中,参加学生人数占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43%。在结题评审中,共有73项获奖。同时在推荐参加近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1项;在参加三届广西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在参加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历届竞赛和化学化工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0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2项。另外,学生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获授权专利7项,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和教师合作公开发表专业学术研究论文60余篇。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专业学生科技活动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地方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整个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因此,需要建立科学、高效、创新的人才汇聚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创造一个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发展环境。使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呈良性发展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清兰,王家湘.试论西部地方性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J].管理科学,2011,40(6):114-115.

[2]孙勇.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3):11-13.

[3]邢宗新.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4.

[4]王学东.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221.

[5]曹国辉,王新忠,陈伯望,文明才,祝新.依托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08,(11):10-1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教学名师项目(2012GXMS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