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禁毒日 > 《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3800字 我与机会失之交臂作文

《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3800字 我与机会失之交臂作文

时间:2019-09-27 11:55:22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3800字

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

文章摘要:机会与我失

之交臂作文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眉城柤语文2014-10-13优质解答不想成为诗人,那些或含蓄或动情的诗句总会牵动太多思绪将自己缠绕得透不过气,譬如海子最终选择了灵魂的解脱;亦不想写小说,那些若即若离的故事……

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

机会与我失之交臂作文眉城柤语文2014-10-13

优质解答不想成为诗人,那些或含蓄或动情的诗句总会牵动太多思绪将自己缠绕得透不过气,譬如海子最终选择了灵魂的解脱;

亦不想写小说,那些若即若离的故事后总是拖着一条或数条流着脓的长长的伤口,能不碰就不要碰,只要默默祈祷在时间创可贴下它会慢慢愈合;

问题是,既没有成为大诗人大作家的宏伟志向,又没有写小说码文字的强烈欲望,我的身上何时感染了愁丝杂绪的恶性病毒.

于是,病情恶化到一旦陷入回忆,再怎么挣扎,再怎么咬住嘴唇都会有

咸咸的液体从眼眶里落下,即便是我反复在心中念叨着要让眼泪在夺眶而出的一刹那就蒸发掉.终于病及全身,成为记忆里的一条虫.作文习惯了坐在教室的后方侧着脑袋看天,尽管不是最标准的四十五度.太阳神从远处走来,尽情释放它特有的光辉.刚放晴的天空还未来得及挂上一丝飘逸的云,浅淡的朦胧的蓝色正慢慢退去,像涂了一层抛光剂似的看得我眼睛发酸.随即低头收回视线,倏忽间发现了依旧的天空下早已变化的风景.

和着仲夏的尾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昂首挺胸大跨步迈进这个教室,浑然不知到了天堂还是炼狱的我一如平常的和周围同学谈笑风生,殊不知这就是传说中高手如林的江湖里不明白天高地厚的表现之一.成绩顶好的同桌羽乔,靠窗偏后的座位,新环境里的一切似乎是特地为我安排的.向左看是一眼葱翠,参差重叠的叶将那一大块蓝宝石般的碧落切割成零零散散的碎片,有风飒然而至,随着手掌大小树叶的摇曳与轻微碰撞而形成一支清曲悠悠漾进耳朵,斑驳的树影在桌面起舞.作文

不经意间侧过脸,一同的战友们在我发愣的时候便已厮杀于书本的战场.突然想起前任老班提到过多次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偏偏我又是一个容易随他人意见两边倒的家伙,她一会子坚决反对这句谚语一会子又站在绝对拥护的立场,绕得我最终只是总结出一条真

理——大人的世界往往是异常纠结的.当初离开时前桌问我说是选择当鸡头还是凤尾,自负的孩子呵,不假思索地我一口咬定说我会成为凤头.纵观此情此景,真的很难实现那个没有经过大脑过滤的回答.燥热的天气,不停息的蝉鸣.谁说的“蝉噪林逾静”,我怎么就找不到这种平和恬淡的意境呢.唰唰翻着手头仅有的一本学习资料,看得眼珠子都要爆出来才熬到难得的午休.

侧身躺下,意外地瞟到羽乔的脑袋底下枕着个毛茸茸的玩具狗.她细碎的短发慵懒地耷拉在这只浑身雪白的犬类动物身上,耳际与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把本来就有有些变形的狗头上的绒毛粘程一撮一撮.“不热吗同学?”我凑近向她耳语道.

“呃,的确有点热,但是枕着更舒服些……早上班级分开时同学塞给我的礼物,于是就把它下来当枕头啦.”

“哦,是这样子啊.你好幸福.”

女孩们心里固有的嫉妒的种子开始萌芽.我给了羽乔一个微笑,示意她咱们先休息着吧,顺便浇灭这即将破土而出的罪恶.

头顶上方呼啦啦旋转着的吊扇已经很尽力了,却仍然破不了热量形成的金钟罩.电光石火的记忆牵动着那些自由时光,在头脑中来回冲击,瞬间的美好,瞬间的温暖,瞬间的感动在快节奏地碰撞,然后有我眼睁睁地看其堆成泡沫,幻灭.身体里涌动着一种不知名的寂寞与无奈.紧闭着眼睛把头埋在交叉的双臂里,分明体会到大颗汗珠开始作祟.轻轻地抬起头顺着一米阳光向右,果不其然又窥到了废寝忘食利用宝贵午休时间征战沙场的将军们.笔尖刷刷与白纸摩擦的声音逐渐加大分贝,越来越多的人探起脑袋,当发觉奋笔疾书的将士是如此聚精会神,便很自觉地抄起家伙加入其中.

我不是不刻苦.狮子座与生俱来的那种深藏不露的冷僻,让我似乎默认了自由根本不属于这个所谓的“梦之队”班级,也就意味着一对翅膀要被残忍地割下,我得站在山脚重新攀登,看着头顶云雾缭绕,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恐惧靠近,冷漠团团包围,压缩得我猛然意识到,自己的的确确很渺小.

直到玻璃窗外的每簇叶片颜色转黄,蜷曲,在风的颂歌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浮云无定端”的晚秋天空被扭曲的枝干戳破,我已逐渐习惯了日复一日单调的学习生活.

又是索然无味的试卷,令人心烦意乱的考试.为了小小地放松下,我依旧选择保持右手托着后脑勺朝左看的姿势,却意外发现今天的树叶掉得更多更快,并伴随有隆隆的嘈杂声.它开始微微地颤抖,从树冠到树叶都在摇摆,叶子间的碰撞骤然加快,我看到枝干倾斜,从视线里消失.大概,由于落叶烦到了清理人员,它就这样被拦腰砍断,和篮球场旁的银杏一样命运多舛.

晚餐后心疼地瞅着满地褐黄色的落叶残骸,多么希望它们能精灵般的飘起,绕着足间舞蹈.突然听到某某人在叫我的名字,回头捕捉到冬?]的身影:“嗨,好久不见.”冬?]是我小学六年级时的死党.事实上也并不是很久不见对方,只不过每次都面无表情地擦肩而过罢了.刚刚回头看时收获了一个不可多得的灿烂微笑,受宠若惊的同时也在纳闷为什么今儿个她会主动找我搭讪抑或是我出现了幻听而她又不得不勉强礼貌的笑笑于是出现了这一幕.踮起脚踩过落叶铺成的地毯,我像一只快乐的兔子跳到冬?]旁边,也回赠了一枚微笑:“嗯,好久不见.”“考得如何啊?看你红光满面笑容盈盈的样子,想必是考得很不错吧.”

在我印象中冬?]是不会奉承到把人捧上天的地步然后用挖苦的眼神看的你浑身发冷的.

“没有没有,我……”

“怎么会没有呢?又跟我玩谦虚.能进你们班的,考试可都不是小菜一碟吗……”

原来在人家眼里我们班就是个传说,吃饭走路都捧本书,个个都是学习神人让他们望而生畏,每每看到有支走路背单词的队伍或是小跑奔回教室的孩子,便交头接耳起来:“嗳,你看,这不是12班的么……”冬?]成绩也不赖,可偏偏与考试是死对头,才与机会失之交臂而耿耿于怀.我只能说羡慕嫉妒恨了.而且,果不其然那次考试的成绩名次表,贴在教室后面奉老班之命刺激“某些人”的那张,从最底端向上看,你会立马找到我的名字.

路旁粗大的树身上挂有一块小牌子:“悬铃木,又名法国梧桐.”一直存与想象中的梧桐道,原来就是脚下这条路.翩跹的舞姿终止在冰凉的水泥地,无意间被碾压的粉身碎骨.

然后听到一地心碎的声音.

麻木的眼神,忙碌的身影,似笑非笑让人心寒的面庞,我正在被同化又

拼命挣扎,直到交大的通知书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落到手中,意味着我即将离开这个束缚着一切的狭小世界.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我是记忆里的一条虫,安静爬行就好.

望采纳!白倥陌22014-10-13

相关问题2014-11-062014-12-102014-12-052014-10-252014-11-28其他回答机会,可能是一次物理实验时偶然出现却又转瞬即逝的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开垦数顷茺地在偶然当中找到了金矿,也会是足球赛中后卫传给前锋一个绝好的破门良机......

这件事发生在2004年9月,当时,我在《儿童漫画》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栏目:看漫画写作文,就是看了这本书里提供的几幅漫画,写出自己的感受,我看了,兴奋得不得了,要知道,我特别喜欢看漫画,也特别喜欢写作文,我老早就希望能开办这样一个栏目了,...

2014-10-14o火影鸣人o

机会,可能是一次物理实验时偶然出现却又转瞬即逝的物理现象,也可以是开垦数顷茺地在偶然当中找到了金矿,也会是足球赛中后卫

传给前锋一个绝好的破门良机......

这件事发生在2004年9月,当时,我在《儿童漫画》里看到了这样一个栏目:看漫画写作文,就是看了这本书里提供的几幅漫画,写出自己的感受,我看了,兴奋得不得了,要知道,我特别喜欢看漫画,也特别喜欢写作文,我老早就希望能开办这样一个栏目了,现在,大展身手的机会到了!

为了我心中这一个梦想,我开始不懈努力,我先看了看别人的范文,然后,吸取别人的写作方法,一遍又一便地仿照他们的方法来练习.有时,为了写好这些作文,我常常练习到深夜仍不休息,累得头昏脑涨.我有过好几次想放弃,但心里,总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想成功,说容易也不容易,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只要努力,成功一定属于你!一直以来,我心里那坚定的意志支持着我!

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一不小心总会写错,一切就又前功尽弃,只好“卷土重来”,由于篇幅较长,每次写作文,我的手难免又酸又累.每次写错字,我就十分烦躁,生气得想把作文纸揉个粉碎,但我总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对自己说:“坚持!”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如果冲动,就什么也干不好.

就这样,过了一个星期,我满怀希望地把五篇经我悉心修改的作文投

寄了出去.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的作文就像石沉大海,毫无音讯,我开始有点悲伤了:唉!会不会我的作文落选了?难道就像有句话里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我开始放弃了.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今年的《儿童漫画》第2、3期上,都分别刊登了我的作文,我知道了,欣喜若狂,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爸爸妈妈也为我高兴,祝贺我,我心里甜滋滋的,因为虽然我得过很多奖,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这是我最大的兴趣啊,所以我比得了500万还高兴,是啊!付出终会有回报.

把握好机会,这一点在科学工作者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科学工作者们最忌讳的就是浅尝辄止,让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古往今来有很多例子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佐证.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海澡提取澡液时对发现的现象没有细加分析,结果与钒的发现失之交臂.而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萌发了制造电灯的o火影鸣人o2014-10-14

作文二:《1951年失之交臂的和平机会》1700字

2010年07月07日 05:30 文史参考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1951年失之交臂的和平机会

编撰|吴皓

近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当初如果答应了亚非13国和联合国的停战提议,不但可以以胜利者的身份结束战争,而且还有可能顺便解决台湾问题以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但中国错失了这一良机,不但使我们在战争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甚至对之后国内经济建设、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这两次停战提议是否真的能给朝鲜战争带来和平?历史无从假设,我们还是重回当时的历史语境。

杜鲁门:“迄今我们所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势”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志愿军入朝。10月25日,在云山地区发动首次战役,迫使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撤退至清川江。11月中旬,麦克阿瑟又发起新一轮“结束战争”的攻势。彭德怀命令志愿军各部队后撤30公里,占据有利地势,等待最好时机歼灭来犯之敌。11月25日,志愿军开始了强有力的反击。联合国军遭到沉重打击,被迫退回到三八线以南。到1950年12月24日为止,中朝联军收复了北朝鲜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领土。

面对接二连三从前线传来的坏消息,华盛顿陷入混乱之中。杜鲁门说这是“迄今我们所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势”。为了保持美国在朝鲜半岛和整个远东的地位,杜鲁门在11月30日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来应付目前的军事形势”,当被记者追问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时,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消息吓坏了追随美国的盟友。虽然艾奇逊在当天就代表白宫发表了一项声明表示,有关核武器的情况绝不会因为总统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而改变,但还是受到了英、法等国的抗议,他们担心美国人正在“一个不可思议的时间和可能出现最困难的战略条件下,把他们拖入亚洲战争的深潭”。英国首相艾德礼在12月4日飞往华盛顿与杜鲁门面谈,他们重申决不撤离朝鲜半岛,但表示“准备遵循谈判途径,设法终止敌对行为”,“通过和平手段,来达到联合国在朝鲜的目的”。

就在艾德礼飞往华盛顿的同一天,志愿军接到了毛泽东对朝鲜战争发展前途的看法和意见:朝鲜战争有可能迅速解决,但也可能拖长,我们准备至少打一年。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但是,美国必须承认将其军队撤出朝鲜,而首先撤到“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同时,毛泽东还指出,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一样,诺言、协定都是不可靠的,故应从最坏方面着想。

中国拒绝亚非13国停火提议

杜鲁门“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言论也让许多亚非国家深感不安。

1950年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转交了一份载有13个亚非国家提出的倡议条文的备忘录,建议先在三八线停火,并举行一个与朝鲜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各大国参加的会议,以便能进行协商。潘尼迦告诉章汉夫,“这是所有非欧美国家第一次联合起来提出的建议,这一建议不能被认为是支持美国的。因此,如果中国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将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

中国向来重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把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但13国此次提出的“和平倡议”却引起了中国的不满。12月8日,周恩来派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约见了印度大使馆参赞,向他提出了四个问题:为什么13国不反对美国对中国、对朝鲜的侵略?为什么13国不宣言从朝鲜撤退外国军队?为什么在美国打过三八线的时候,13国不讲话?为什么13国中还有菲律宾(当时菲律宾是向朝鲜出兵的国家之一)?

而此时,刚刚回国参加盟国领导人最后一次会议的柯林斯认为,联合国部队不大可能被赶出朝鲜,随着第10军与第8集团军会合一处,这支联合部队就有可能无限期地守住釜山的环形防线。柯林斯带回的消息使美国及其盟国沮丧的情绪开始有所缓和。在这次会议上,美英同意按过去的分界线--三八线来结束战争。

于是,13国提案被一分为二,第一案由13国提出,要求交战双方在朝鲜停战,第二案由12国提出(菲律宾后来退出)召开国际会议商谈停战,划分非军事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远东问题。12月14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五十一票的多数通过了第一个提案,而对第二个提案予以搁置。为了能够“确定可以在朝鲜议定满意的停火基础”,会上还通过了成立“朝鲜停火三人委员会”的决议。

作文三:《庄子与孟子的失之交臂》3100字

庄子与孟子的失之交臂

[导读]庄子是道家和道教的重要人物。邓联合先生《庄子这个人》一书根据历史文献,用一种轻松的笔调,去还原庄子的心路历程,是我们理解庄子思想的门径。

跟孔子早于庄子一百多年,但后者却死揪住前者不放这个怪现象恰好相反,在庄子的生平中,另有一桩难解的公案,那便是庄子与孟子的“失之交臂”之“谜”。

孟子和庄子像(资料图图源络)

之所以又是个“谜”,有两点原因。

首先,庄、孟都大致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并且,尤其要指出的是,与孟子有过一番面对面论谈的梁惠王——《孟子》中有“梁惠王”篇,庄子极有可能也拜访过。虽然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可能年龄略长于庄子,但庄、孟二人终归是属于同一历史时代的名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其次,庄、孟分别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领袖,这二位眼里都揉不下沙子,他们都好“骂人”,也就是抨击各自心目中的异端。比如,孟子曾把主张“兼爱”的墨子和主张“为我”的杨朱码放在一块儿,痛斥他们为“无父

无君”的“禽兽”,——平心而论,说人家是“禽兽”已经不止是激烈的思想批判了,而简直是狗血喷头的恶毒辱骂,甚至有些像人身攻击。为维护儒家思想,孟子对异端的那种仇恨和敌视,由此可见一斑。有过之而无不及,庄子更喜欢“骂人”,他骂人的招儿更多、更损,被他骂过的人也更多。而且,庄子尤其喜欢变着法儿骂儒家圈子里的人,被他骂过的既有孔子、颜回、子贡、子路等先儒,还有被儒家崇奉为思想祖师爷的尧、舜等古代大圣人。

于是,不免让人纳闷儿的问题就出现了:庄、孟这两个生活于同一时期,并且都激烈抨击异端思想的领袖人物,彼此之间堪称死敌,为什么他们俩却没有像庄子和惠施那样,商量好了见面或狭路相逢掐一架呢?如果说面对面的直接交锋,这事儿安排起来比较麻烦,甚至有些困难,那么,为什么这二位高人没有在各自的讲学活动或著作中隔空开骂呢?更奇怪的是,不仅庄子没有骂孟子、孟子没有骂庄子,甚至在各自的著作中,他们连彼此提到对方都没有,仿佛对方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诸子百家图(资料图图源络)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早在宋代,大儒朱熹和他的弟子就已经感到纳闷儿,并且也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朱熹给出的解释是:当时庄、孟的活动范围,一个在南方、

一个在北方,地理上相隔较远,这直接造成了二人的互不相知,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隔空“叫阵”;另外,虽然庄子在后世的名气很大,但在当时,他却只是待在很少有人能知道的犄角旮旯里,自说自话,讲他自己那套好听但不中用的迂阔主张,弟子不多,影响也不大,以致于北方的孟子从来不知道南方有个叫庄周的家伙在兜着底儿狠命骂儒家。顺着朱熹的话说,要是孟子知道了庄子在骂尧、舜、孔子、颜回的话,那还能饶得了那厮?哼!

又有人认为,庄、孟之间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互骂,理由是:庄子骂孔子,实际上就等于把孔夫子的徒子徒孙全骂到了,其中自然包括信奉孔子思想的孟子;反过来,孟子骂杨朱这个道家先驱,也等于已经骂到了庄子,因为在孟子的立场上看,庄子不过是杨朱的信徒。换句话说,庄、孟的相互开骂,不是指名道姓的直接骂,而是间接的骂、绕着弯儿的骂,所谓擒贼先擒王,骂人骂师傅。这种解释真是有趣!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资料图图源络)

更有趣的一种解释是:庄子虽然对尧、舜、孔子大加挞伐,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是故作偏激之辞,实际上他诋毁儒家圣人的目的,是想借此痛骂当时的那些伪儒、腐儒、陋儒,即儒家的不肖子孙们,因为这些人打着儒家的旗号,却干着违背孔子教导的事情,败坏了儒家的名声,所以该骂。而在骨子里,庄子仍是非常尊重孔子的。动不动就骂孔子虽然显得很偏激,

听起来使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却可以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维护儒家正统的效果,所谓“打是疼,骂是爱”,“小骂大帮忙”。或者用大文豪苏东坡的话说,庄子内心中对孔子的真实态度是“阳挤而阴助”。既然庄子的骂是出于对真孔子的尊重,且有助于儒家,那么孟子还骂庄子干什么?这样的卫道士,求之还不得呢!在此情形下,孟子要是还骂庄子的话,不就显得他太呆、太愣、太不懂事了吗?

以我的眼光看,这种弯弯绕的解释,或许可以说明孟子为何不骂庄子,但是却不能说明庄子为什么没有骂孟子,——事实难道真像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所说的,庄子虽然披着道家的衣衫,说着道家的语言,胸腔里却跳动着一颗儒家的滚烫“红心”;或者,庄子本来就是儒家圈子里出来的人?不太像。持此看法的人主要来自儒家那个圈子,我总觉得他们是太“自作多情”,太“高看”、“正看”庄子,太想把他拽入儒家队伍来了。

庄周梦蝶资料(资料图图源络)

还有人认为,庄子追求的是逍遥出世、远离政治,孟子追求的是积极入世、参与政治,两个人在思想上虽然是水火不相容的死对头,但在行动上却相互不妨碍,尽可以各干各的事儿,各走各的道儿。因此,二人也就没有相互骂对方的必要。想想也是:身处混乱的战国社会,大家伙儿都忙着呢,都烦着呢,都不如意,都不容易,谁有闲心跟别的道儿上那些不相干的家伙罗嗦叫板?

此外,另有人好像从音韵学上找到了依据,认为“庄”与“杨”、“周”与“朱”,在古代分别是相近的发音,再加上杨朱和庄周的思想在儒家看来是很接近的,所以孟子所骂的“杨朱”很可能就是“庄周”其人。果真这样的话,所谓庄子与孟子“失之交臂”这桩公案也就不成立了。

特别有意思的是,对于庄、孟的“失之交臂”,后世有的儒家信徒很替庄子感到惋惜。他们认为,以庄子那么超凡出众的才华,如果能面对面聆听到儒家圣人先师的教诲,那么他必将茁壮成长为一代名儒,甚至不一准儿还能成长为“孟子第二”呢。遗憾的是,往前说,庄子晚生了孔子一百多年,没能赶上,以致永远错过了当面向孔子求教的大好机会;而在当时,庄子又没有能够有幸与孟子见上至少一面,请孟子这位圣人堆里的“二号人物”,帮助他纠正一下自己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于是,庄子也就不幸成了一个虽然极有才华,但却极不正经的异端,只会在那里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专挑歪门邪道走。唉,庄子真是可惜喽!

不瞒大家,刚看到这种说法时,我差点笑出声来。太好玩了!后世的儒家信徒,尤其是从宋代开始,他们的自我感觉怎么就那么良好!这不是典型的咸吃萝卜淡操心嘛?在我看来,别说庄子没有与孟子见面,就是他真与孟子见着了,还指不定谁居高临下、谁教诲谁、谁帮谁改正错误呢!甚至,以庄子的辩才和“智商”,一番言语相搏之后,说不定他还能把孟子从儒家的“正路”引到道家的“邪路”上去呢!当然,我这里只是开个玩笑。

自我感觉很良好(资料图图源络)

老实说,对于庄子和孟子处于同一时代,但却没有直接交手或隔空叫阵这个“谜”,我也没有答案。背后的原因,大家尽可以去猜,关键是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或许,如朱熹所说的那样,这种现象确实是由二人彼此相距遥远、互不相知造成的?谁知道呢。

不过,换个角度看,庄、孟虽然没有直接地面对面过招,也没有互相指名道姓、隔空叫阵,但并非没有发生间接的交锋。这种间接交锋的体现是:围绕某些共同的问题或共同的人物,他们二人分别表达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举个简单的例子:孟子不仅经常赞扬传说中的儒家圣王,如尧、舜、禹等人,而且尤其推崇在他之前的孔子,具体表现是,他一方面言必称孔子,另一方面更明确把孔子树立为圣人队伍中的“集大成者”,也就是最拔尖的圣人。

然而,正如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孔子以及儒家的古来圣王,在庄子笔下,他们的正面形象和光辉人格却要么大打折扣,要么被批得惨不忍睹,要么完全遭到颠覆,以致于轰然倒地。你越高举什么,我越攻击什么,——从我们这些后来者或局外人的角度看,庄子这难道不是在与孟子唱对台戏,甚至“明目张胆”地挑战孟子吗?(供稿编辑整理/白水)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庄子这个人》整理发布,作者邓联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作文四:《2013新作文素材_与2012诺奖失之交臂的村上春树》9300字

2013新作文素材_与2012诺奖失之交臂的村上春树  新高考新素材

2012-11-05 1408

2013新作文素材

与2012诺奖失之交臂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作家富豪榜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

永远站在鸡蛋一边——村上春树

以色列政府空袭加沙,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的日本知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受到国内外压力,犹疑是否该出席颁奖,结局是,他去了,并掀起了比小说更为震动世人的余波。

现年六十三岁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被《时代杂志》喻为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四度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被媒体形容为继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之后,“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日本人”。他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内的多部长篇小说作品,陆续被翻译成四十多国语言,全球销售超过两千万册,近年陆续获得捷克“卡夫卡文学奖”、爱尔兰“法兰克.欧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国际文学奖项肯定。

2009年2月初,村上春树获颁耶路撒冷文学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一次,表彰对人类自由、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具贡献的作家。历届得奖者包括西蒙波娃、罗素、米兰昆德拉等。

讽刺的是,颁发奖项的以色列政府,近来空袭加沙,备受国际和平团体批评。日本舆论因此要求村上春树为避免被认为支持以色列近来的军事行动,应拒领该奖项,否则将抵制其作品。

但2009年2月15日,村上春树在国内外压力下,仍选择赴耶路撒冷出席颁奖典礼。他更出人意料地,在以色列总统佩雷斯面前,公开批判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同时一吐作为文学创,希望透过描写微不足道的个人,对抗既有权力和体制的深层意义。

村上春树于耶路撒冷的英语演讲辞“永远站在鸡蛋的那方”,道出个人应有的道德勇气、与对体制霸权的深刻反省,随即被国际媒体竞相,更超越文坛,在国际政治、人权组织间引起广大回响。

以下是村上春树演讲辞

今天我以一名小说家的身分来到耶路撒冷。而小说家,正是所谓的职业谎言制造者。

当然,不只小说家会说谎。众所周知,政治人物也会说谎。外交官、将军、二手车业务员、屠夫和建筑师亦不例外。但是小说家的谎言和其它人不同。没有人会责怪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相反地,小说家愈努力说谎,把谎言说得愈大愈好,大众和评论家反而愈赞赏他。为什么?

今天,我不打算说谎。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谎言,也就是创作出几可乱真的小说情节,小说家才能将真相带到新的地方,也才能赋予它新的光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无法掌握真相,也无法精准的描绘真相。因此,必须把真相从藏匿处挖掘出来,化到另一个虚构的时空,用虚构的形式来表达。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知道,真相就在我们心中的某处。这是小说家编造好谎言的必要条件。

今天,我不打算说谎。我会尽可能地诚实。我在一年之中只有几天不会说谎,今天刚好就是其中之一。

请容我告诉你们真相。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老实说,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书被抵制。

经过反复思考,我还是决定来到这里。原因之一是,太多人反对我来。我和许多小说家一样,总是要做人们反对的事情。如果有人对我说,尤其是警告我说,“不要去”、“不要这么做”,我通常反而会特别想去、特别想做。

这就是小说家的天性。小说家是特别的族群,除非亲眼所见,亲手触摸,否则他们不会相信任何事情。

我来到这里,我选择亲身面对而非置身事外;我选择亲眼目睹而非蒙蔽双眼;我选择开口说话,而非沉默不语。

但是这不代表我要发表任何政治讯息。判断对错,当然是小说家的重要责任,但如何传递判断,每个作家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偏好用故事、尤其用超现实的故事来表达。因此,我今天不会在你们面前发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讯息。

不过,请容我在这里向你们传达一个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我创作时永远牢记在心的话语。我从未将这句话真正行诸文字或贴在墙壁,而是刻划在我心灵深处的墙上。这句话是这样的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谁是谁非,自有他人、时间、历史来定论。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这代表什么意思呢?轰炸机、战车、火箭和白磷弹就是那堵高墙;而被它们压碎、烧焦和射杀的平民则是鸡蛋。这是这个比喻的其中一层涵义。

更深一层的看,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外壳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

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我深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透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爱情、让人感动落泪、恐惧颤抖或开怀大笑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为何日复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我九十岁的父亲去年过世。他是位退休老师和兼职的和尚。当他在京都的研究所念书时,被强制征召到中国打仗。

身为战后出生的小孩,我很好奇为何他每天早餐前,都在家中佛坛非常虔诚地祈祷。有一次我问他原因,他说他是在为所有死于战争的人们祈祷,无论是战友或敌人。看着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感受到周遭环绕着死亡的阴影。

我父亲过世了,带走那些我永远无法尽知的记忆。但环绕他周遭那些死亡的阴影却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从他身上继承的少数东西之一,却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今天,我只希望能向你们传达一个讯息。我们都是人类,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我们都只是一枚面对体制高墙的脆弱鸡蛋。无论怎么看,我们都毫无胜算。墙实在是太高、太坚硬,也太过冷酷了。战胜它的唯一可能,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灵魂彼此融合,所能产生的温暖。

请花些时间思考这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道。体制并未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

村上春树经典语录30句

1、一旦死去,就再也不會失去什么了,這就是死亡的起点。《舞、舞、舞》

2、世界上有什么不會失去的東西嗎?我相信有,妳也最好相信.《失落的彈珠玩具》

3、如果不了解而過得去,那再好不過了。《失落的彈珠玩具》

3、如果不了解而過得去,那再好不過了。《失落的彈珠玩具》

4、如果你想追求的是藝術或文學的話,只要去讀希臘人寫的東西就好了.《風的歌》

5、所謂完美的文章並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絕望不存在一樣。《風的歌》

6、如果我捉不住他,留不住他,我会让他飞。因为他有自己的翅膀,有选择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权利。

7、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8、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9、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0、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11、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shszc.

12、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挪威的森林》

1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

14、若什么都不舍弃,便什么都不能获取。

15、刚刚好,看到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16、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

而容纳你的空间

——虽然只需一点点

——却无处可寻

17、因为没有人可以理解

因为没有人可以包容

因为没有人可以安慰„„

所以才会让人有无处可去的感觉,就是说躯壳可以找到地方安置,可是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真正的容下你这个完完整整、纯洁的灵魂!!!

18、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19、鱼说,你看不到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20、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

21、每一次,当他伤害我时,我会用过去那些美好的回忆来原谅他,然而,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用完的一天,到了最后只剩下回忆的残骸,一切都变成了折磨,也许我的确是从来不认识他。

22、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

《神的孩子全跳舞》村上春树

23、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24、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出可去。若扔石块,免不了弯落回自家头上„„时代如流沙,一般流动不止,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又不是我们站立的位置—《舞舞舞》村上春树

25、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26、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无事。可惜人无身影,无记忆,无心。男女可以相亲却不能相爱。爱须有心,而心已被嵌入无数的独角兽头盖骨化为“古老的梦”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村上春树

27、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

28、要平安无事地活下去

29、死并不是终结生的决定性要素。在那里死只不过是构成生的许多要素之一。《挪威的森林》

30、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选自《舞·舞·舞》

毛开云诺奖迟到一年莫言一点不冤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诗人谢尔·埃斯普马克在南京先锋书店出席了译林出版社的新书发布会。这位82岁的诺奖评委会轮值主席、曾经连续17年担任诺奖的评委透露早在去年,莫言就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1月4日新华网)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原因是特翁去年80大寿,诺奖评委会特意送了这份80大寿礼物。诺奖姗姗迟到一年,莫言冤不冤?答案是一点都不冤。

特翁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诗人,在北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特翁1990年就已中风,但并不影响他的诗歌被人们反复吟唱。在特翁获奖之前,已有30年没将此奖项颁发给北欧人,所以在瑞典文学圈内,一直有声音在问什么时候颁奖给特翁。由于特翁文学贡献大、获奖呼声高,特别是患中风后失去了和外界交流的能力,再加上去年恰逢80岁寿辰,瑞典文学院将诺奖作为特翁寿礼,既是顺水人情,也是以人为本;特翁80岁获诺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1955年出生的莫言属于获得诺奖中“比较年轻的那一类”,即使去年失去机会,今后也还机会多多。这不,时隔一年后,莫言不就如愿以偿了吗?此其一。

其二,莫言今年获诺奖,也带有“补偿”的意味。今年的两强相争,尽管莫言获奖呼声一直高过村上春树,但是远的不说,就说在中国人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的心中,莫言并不占据明显优势。中国的很多年轻人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以至莫言获奖在中国大地上兴起持久不衰的“莫言热”后,有理性人士撰文发问如果今年获得诺奖的是村上春树,中国会兴起“村上春树热”么?回答是否定的,除了村上春树不是中国人这个关键原因外,很多中国人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既然如此,莫言今年获诺奖又何冤之有?

第三,中国配得上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项的作家很多,据报道,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有鲁迅、林语堂、巴金、老舍、王蒙、北岛、沈从文和

李敖等。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没有获得诺奖,而将“中国作家诺奖第一人”的帽子戴在了莫言的头上,这对莫言来说无疑是一种幸运。埃斯普马克坦言,中国还有很多当代文学作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比如最近他正在研读毕飞宇和苏童的作品。相比毕飞宇和苏童等而言,莫言获诺奖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最后,在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家中,也有一些没有染指诺奖,中国网例举了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20位没能获奖的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诃夫、卡夫卡、高尔基„„莫言与这些作家相比,从某种角度说自叹弗如,获得诺奖还“受之有愧”呢!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奖,世界文坛群星璀璨,评此奖项难免百密一疏、挂一漏万。尽管这是诺奖的一个遗憾,但正是这种遗憾,平添了诺奖的无穷魅力。随着莫言跻身诺奖之列,相信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和世界著名作家,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诺奖。尽管如此,哪些优秀作家获奖、哪些优秀作家无缘此奖,其实都非常正常,因为诺奖设立的初衷是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文学奖只是其中之一,而且评选条件中有一条是只颁发给活着的人!

如果村上春树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又将会怎样

诺贝尔文学奖颁出的近一周里,“莫言”这个名字让世界所认识。同时,国内也揭起了一阵“莫言热”的狂潮,买莫言的书、看《红高粱》电影,媒体的蜂拥报道和访问让莫言瞬间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代名词。

当然,莫言获奖,可喜可贺!可究竟有多少读者是在莫言获诺奖前就知道这样一位作家呢?笔者惭愧,当听闻莫言便是电影《红高粱》时,才恍然大悟。对于这位名家的作品也并未拜读过,反而对另一位同样高呼声的诺奖候选人村上春树的作品倒是有一定的了解。

村上春树,这个名字在日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中国各大书店畅销书柜上也都能见到他的名字。凭借一本《挪威的森林》(1987),村上春树成为了世界知名小说家,但他成名后的作品也同样受到读者的喜爱,包括《海边卡夫卡》、《1Q84》等小说也备受关注。

比起莫言,可能国内的年轻读者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接触更多,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村上春树的小说中加入了奇幻、悬疑、青春的元素较多,笔触也多带轻盈、小资的基调,简练易懂,符合大众的口味。这种能畅通世界的阅读风格与莫言基于中国特定时代背景的乡土风格形成了对比。也难怪《时事亮亮点》的主持人何亮亮感慨“如果我们问现代中国青年的读者,80后,特别是90后,他们知村上春树,而不知有莫言。”

如果是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似乎会相对平静,也不会迅速引来村上春树的阅读热潮,因为村上春树早已进入了我们的阅读生活中。在“莫言热”来袭的欢呼声中,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去领悟莫言作品中的精髓,读懂我们自己的文化。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出的两周前,村上春树投书《朝日新闻》,指出中日钓鱼岛以及日韩之间竹岛(独岛)纷争会破坏近20年逐渐繁荣的东亚文化交流,暗示日民要小心煽风点火的日本政客。他说道“劣酒宿醉终会醒,但灵魂交流之道不可一日阻碍。多少人花费多少心血搭起了这个灵魂交流之道。这是一条无论如何都该维持畅通的重要道路。”

的确,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也不是为表彰某一作家,而是在努力传递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莫言的获奖仅仅是中国文学走出世界的一次机遇,借助诺贝尔这一平台,将中国更多的文化为世人所知。(陆扬)

2013届高考作文备考文化素材村上春树

整理谢植宣

村上春树( 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赏,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

村上要表达的真实,或许可以用两个字总结人性。

村上要表达的真实是什么呢?似乎难以用一句话总结,所以用两个字总结人性。不仅村上,从但丁到雨果,从曹雪芹到张爱玲,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小说家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人性。他们“通过写故事不断试图理清每个个体灵魂的独特性——生与死的故事,爱的故事,使人哭泣、使人害怕得发抖和捧腹大笑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小说家要做出是非判断。这样的判断往往不意味着区分好人和坏人,而是坦露每一个人内心的光明和黑暗,用光明去照亮黑暗。

想表达自己,就得编个故事。

曾经有记者问村上,小说为什么对人如此重要?村上回答说,我知道小说为什么对我重要如果想表达自己,我就得编个故事。他在另一个场合也说,小说家就是“职业撒谎者”。这句话看似费解,其实简单,什么叫真实,不同的

人有不同的看法。小说家渴望与他人分享看法、分享解释,但他们希望保持一点距离,用有趣的、非说教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有了小说。

写作和跑步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村上说,对他而言,写小说基本上是体力活儿。坐在桌前,把思想聚成一道激光,从一片空白中想像出某种东西,编一个故事,选择适当的词语,控制故事整体运行的方向,这一切需要的精力和时间都远远超过大多数人的想像。 为保持写作体力,村上20多年来一直坚持长跑。“长跑不在于战胜别人。你的唯一对手就是自己,和其他人无关,你面对的是一种内心冲突这次我是不是比上次跑得好?一次又一次让自己达到极限,这就是跑步的精神。” 写作时身体静止思想运动,跑步则思想静止身体运动。写作面对的是一个奇幻的世界,那里有弹子球机、双胞胎女郎、羊博士、独角兽、夜鬼、萤火虫、人造卫星、无面人„„“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上,时光可以倒流”;跑步只面对天、地和风。村上春树一天有23小时,还有1个小时,他是雷打不动地用来做老本行——跑步。

保持和世界的距离。

村上春树是一个很具有孤独感的人,他从来不上电视,不参加任何宣传活动,也很少拍照片。“他具有80后最不具备的东西,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和这个世界保持距离。”

内心叛逆,因兴趣而阅读写作。

村上春树讨厌念书,国中时期常因不用功挨老师打,一套中央公论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全集却能反复读个滚瓜烂熟。他自陈内心有颗固执的叛逆因子,对别人给的东西怎么样都无法乖乖接受“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进了神户高中之后变本加厉,几乎天天打麻将、和女生厮混、抽烟、逃课样样都来,不过成绩始终能维持在一定水平。高中时期他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喜欢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一段段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于阅读译文的体验。他对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不怎么耐烦,所以英文成绩始终平平,后来他在文章里写道“如果当时的英语老师知道我现在正在做大量的翻译工作的话,可能会无法理解吧。

偶然与必然。

29岁那年,一场球赛成为改变村上春树命运的导火线,他在柏克莱大学的一场演讲上表示“ 1978年4月,有一天我突然想写小说。„当天下午我正在看棒球,坐在外野区,一边喝着啤酒。„我最喜欢的球队是养乐多队,当天是和广岛队比赛。养乐多队在一局下上场的第一棒是个美国人,大卫·希尔顿(Dave Hilton)。„我记得很清楚他是当年的打击王,总之,投出的第一球就被他打到左外野,二垒安打。就是那时我起了这个念头我可以写一本小说。”球赛结束后村上就到文具店买了钢笔和纸,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的歌》(中译《且听风吟》)。每天爵士店打烊之后,村上就在厨房挑灯夜战

一、两个钟头进行小说写作,但也由于写作时间有限,间接形成第一本小说句子和章节都很短的特征。这部小说大约花了村上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村上将作品投稿到文学杂志《群像》的新作家文学竞赛初试啼声,结果一举赢得1979年的群像新人奖。村上常说,如果当初没有得奖,后来可能也不会写小说了。之后村上应出版社之邀,先交出了一些短篇小说、翻译作品和散文,隔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接续《听风的歌》,描述主角们后来的遭遇。

战争与自省。

村上说“在战争中如果被上级命令杀掉俘虏,那是无法说不的。日本人在战争中就是这么做的。我认为日本人对此还没有产生真正自我反省的念头。” 村上介绍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给日本报纸的一篇投稿。李光耀在文章中说,战争期间占领新加坡的日本人的残忍程度超乎想像。但在战争结束后,成为英国俘虏的日本士兵却认真工作,把新加坡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村上说“我想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日本人的可怕之处。这表明认真打扫街道的日本人,有可能会在某一天突然变成实施残酷暴行的人。这不能不让我觉得,虽然任何国家的国民都有这种可能,但日本人在这方面的性向可能更强。” 村上说他从写作《地下》的经验中感悟到了如何使日本人不堕入那样的世界、如何使堕入黑暗者重返开放世界的力量。他从沙林事件的受害者和普通民众那里学到了很多。“这些人中每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但是我感到六十多人的声音一旦汇成一个声音,就成为了具有说服力、值得信赖的力量。这个经验似乎改变了我。正因为如此,我真地希望这种声音不要被拖入战争之类的事”

责任与创作。

在村上的同龄人中,许多在学生时代热衷“革命运动”者毕业后却成了公司职员。村上就这一现象解释道“大家认为这个(运动)已经结束,继而成为了企业战士,不断发展经济、制造泡沫,然后泡沫破灭一切成空。其核心就是“团块世代”(二战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者)。所以我认为必须有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没有深刻自省之念,形势一旦有新的发展就会跟风而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团块世代”可谓典型的日本人。 村上说“因为我也是‘团块世代’的一员,作为小说家我想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日本战后精神史的善后。” 20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世界冷战格局瓦解。当时人们都以为和平将来临,但而后出现的却是混沌的世界。村上说“尤其是9·11以后,我们生活在无法预知的世界,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的小说也是讲述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故事。如果引起了读者共鸣,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

曾多次入榜,对诺贝尔奖不感冒。

多年来,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的称号。他曾多次处于各大博彩公司赔率表前三名,却至今未得奖。有评论称,得奖热门作家往往最终得不了奖评委会认为,既然这个作家已经被这么多人关注了,那就没必要再给一个文学奖了。中国诗人北岛也几乎每年出现在这个名单里。村上

春树本人似乎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感冒。他曾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政治性比较强,我不想搅和进去,此外,得奖还会干扰生活的私密性。

我的更多文章

作文五:《作文:不要与成功失之交臂》600字

不要与成功失之交臂

——蓝天(1)班 六年级 沈靖皓

要想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所以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世界上,有不少事物说明了这个观点。

从前,有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王国里举行了攀山比赛,赢得比赛据说可以娶得国王的女儿。许多青蛙都跃跃欲试,参加了比赛。比赛开始了,青蛙们个个摩拳擦掌,开始攀登这险峻的山。大家还没爬到半山腰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过了没多久,有些青蛙就开始放弃了,抱怨地说:“这山太高,太险,太峻了,太难爬了,还不如回家吃个饭,看个电影,多么自在逍遥。”有些青蛙被说服了,便附和道:“对呀对呀,这山太高了,不可能爬上去的,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继续爬,就等于浪费时间。古人说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到了最后,只有一只青蛙赢得了比赛,后来大家才知道,他是个聋子。动物都这么坚持不懈,那人呢?

记得上次,我正在认真地写数学作业,这时,我遇到了“拦路虎”——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我用了我所有的解题方法都没解出来。这时,我看到一只蜘蛛正在织网,发现网已经治好了,我便把网弄了一个缺口,以发泄我的心情。蜘蛛没有放弃,去缺口处把网又补好了,这时,调皮的弟弟拿来扫把,把网弄坏了,然而蜘蛛还是没有放弃,又重新织了一个网,我被蜘蛛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又重新审题,重新解题,发现原来这题非常简单。

成功来自于坚持,坚持也是成功的秘诀,只要你肯坚持,就能成功。

作文六:《郭沫若与鲁迅失之交臂的“冰释”》3500字

郭沫若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文章中,为自己未能与鲁迅谋面而追悔莫及。他说:“自己实在有点后悔,不该增上傲慢,和这样一位值得请教的大师,在生前竟失掉了见面的机会。”“我与鲁迅的见面,真的可以说是失之交臂。”他们究竟为什么失之交臂,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郭沫若对鲁迅的最初印象    1920年10月,郭沫若在《学灯》增刊上第一次读到鲁迅的小说,那是《头发的故事》。他认为鲁迅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但又“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调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郭沫若还坦言,这种感觉“直到他的《呐喊》为止”。    正因如此,当郁达夫劝他读《故乡》和《阿Q正传》时,他没有再去读。他说:“但我终是怠慢了,失掉了读的机会。以后的著作便差不多连书名都不清楚了。”不过,他在评价鲁迅小说和周作人译作时,明显地尊重鲁迅的小说,认为小说为“处女”,译文为“媒婆”,“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显然,他是有意推崇鲁迅。    鲁迅却不领这个情。他说,郭沫若的主张“我是见过的,但意见不能相同,总以为处女并不妨去做媒婆。”“我终于并不藐视翻译”。鲁迅由此谈到了郭沫若的翻译风格,委婉地批评道:“我对于郭沫若先生的翻译,不大放心,他太聪明,又胆大。”    1921年,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成立创造社。成仿吾年轻气盛,受苏俄文学的熏陶,思想偏激,撰文批评鲁迅的《呐喊》。鲁迅对此极不高兴,说:“他的‘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成仿吾不是赞许《不周山》嘛,那么《呐喊》二版时,鲁迅就偏偏删去《不周山》,以“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   “我的去不去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谈到,“近来则虽是奋战忿斗,做了这许多作品的如创造社诸君子,也不过印过很小的一张三人的合照”。所谓“三人”便是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他还动气地批评说,创造社同人在“还未‘革命’的时候,就已经将‘语丝派’中的几个人看作眼中钉”。这“几个人”中便有鲁迅。    1926年10月27日,在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执教的许广平致信鲁迅,盼他速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鲁迅回信说,“今天看见中大考试委员会名单,文科中人多得很”,“郭沫若、郁达夫也在,那么,我的去不去也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可以不必急急赶到了”。从鲁迅的调侃中可以看出,他是不愿与郭沫若等为伍的。    但此时鲁迅正与许广平热恋,为她的炽热感情所动,只得去信解释:“其实我也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对于绅士们仍然加以打击……第二是与创造社联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我再勉力写些文字。”    可鲁迅终究没有成行。他告诉许广平,与郭沫若及创造社间的关系,是因为有好事者从中挑拨所致,如狂飙社的高长虹,“捏造许多会话(如说我骂郭沫若之类)”。他还在一篇杂文中嘲讽高长虹的无事生非:“在厦门的鲁迅,/说在湖北的郭沫若骄傲,/还说了好几回,在北京。”    一直到1927年1月中旬,鲁迅才离开厦门来到广州,而此时郭沫若早已离开广州。   内山完造的分析    1927年10月,鲁迅偕许广平从广州到了上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已有意与创造社和好。他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说:“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他们在南方颇受压迫了,可叹。看现在文艺方面用力的,似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了沙漠了。”    他们终于想到一起,都主张恢复《创造周报》,以“作为共同园地”。可是,成仿吾去了一趟日本,联合的计划便突然产生变化。日本的左倾文学,使成仿吾更加理直气壮。他和李初犁、冯乃超等人,反对联合鲁迅,认为鲁迅的文学思想与革命文学大相径庭。    《创造周报》的恢复不得不中止,代之以《文化批判》。冯乃超发表《艺术与社会生活》,第一次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概念,向鲁迅挑战。郭沫若是创造社的主心骨,自然要参加对鲁迅挞伐的混战。1927年10月至1928年2月间,他们虽同在上海,都是日本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朋友,内山书店经常可见他们的身影,可他们竟然一次也未谋面,此中缘由确实令人费解。    内山完造曾将他们进行过比较,说:“鲁迅和郭沫若的性格稍有不同。”郭沫若“从事政治,具有政治家的气质”,“鲁迅先生是纯粹的地道的文学家,一旦表明自己的意见,就永不动摇,至今不渝”。一个具有政治家的原则性,一个具有文化人的倔犟个性,当然都不会主动屈就对方,以弥合感情的缝隙,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回避、躲闪,以避免哪怕是邂逅时的尴尬和不安。   郁达夫对鲁迅的声援    创造社责难鲁迅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甚至以鲁迅的籍贯、家族等作为奚落的资料。他们强加于鲁迅的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或者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甚至使用漫骂的语言:“惹出了我们文坛的老骑士鲁迅出来献一场乱舞。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他这老态龙钟的乱舞罢。”    郭沫若以杜荃的笔名在《创造月刊》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语气更加刻薄,气势更加唬人。他说,鲁迅“像这样尊重籍贯,尊重家族,尊重年纪,甚至于尊重自己的身体发肤,这完全是封建时代的信念!”    鲁迅和陈源、高长虹争论时,郭沫若还多少理解一点鲁迅,可此时的郭沫若反说他们都是非正义的,甚至意气地将鲁迅和陈源、高长虹的论战,喻之为“帝国主义者间因利害冲突而战”,是“猩猩和猩猩战,人可以从旁批判它们的曲直,谁个会去帮助哪一个猩猩?”为逞一时之快,他甚至对鲁迅作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余孽”,“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郁达夫看了都气愤不过,认为创造社和郭沫若等情绪化的行为,太不知天高地厚,便仿杜甫《戏为六绝句》,诗赠鲁迅,以示声援:“醉眼朦胧上酒楼,呐喊彷徨两悠悠。蚍蜉撼树不自量,不废江河万古流。”      鲁迅心中虽然也不免凄凉,但还是采取了冷静的态度,所进行的反击也仅仅是只言片语,而不是长篇累牍,终不失为仁者胸怀、长者风度。    至今,他们之间还有一段难以理清的悬案。上世纪20年代初,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致鲁迅信,因寄到创造社而没了着落。1933年12月19日,鲁迅在致姚克的信中谈及此事:“罗兰的评语,我想将永远找不到。据译者敬隐渔说,那是一封信,他便寄给创造社――他久在法国,不知道这就是很讨厌我的――请他们发表,而从此就永无下落。”后来,他还向增田涉谈及此事。增田涉在《台湾文艺》发表《鲁迅传》,披露此事。郭沫若读后极为恼怒,立刻在《台湾文艺》发表《鲁迅传中的误谬》,自作辩正。鲁迅在未读到此文前,即料到郭沫若的态度,他写信告诉增田涉:“《台湾文艺》我觉得乏味。郭君要说些什么罢?这位先生是尽力保卫自己光荣的旧旗的豪杰。”   “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    1936年,鲁迅的肺病日渐加重,体质每况愈下。正在这时,发生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的口号之争。“国防文学”的口号是周扬、夏衍等人最早提出,并作为上海文艺界的统一政策。    最初,郭沫若对“国防文学”的口号也有不甚了了之处,认为“国是蒋介石统治着”,所以“用‘国防’二字来概括文艺创作,恐怕不妥”。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国防文学”口号,而不同意“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认为鲁迅等人“标新立异”所提出的口号,“是错误了的理论和举动”。    鲁迅等在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时,本想和郭沫若商量,但正如鲁迅所说,由于“郭沫若先生远在日本,被侦探监视着,连去信商问也不方便。”    这年8月上旬,鲁迅写出《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对两个口号之争发表了系统的意见,其中一段话说:“我和郭沫若、茅盾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郭沫若读后深感愧疚,对鲁迅“态度很鲜明,见解也很正确”的观点,表示“彻底佩服”。8月30日,郭沫若不畏酷暑,打着赤膊,在大汗淋漓中写成《搜苗的检阅》,有意向鲁迅表示歉意。他说:“我自己究竟要比鲁迅先生年轻些,加以素不相识,而又相隔很远,对于先生便每每妄生揣测,就如这次的纠纷吧,我在未读到那篇万言书之前,实在没有摩触到先生的真意。读了之后才明白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着问题解决的曙光。”    他们的误解本可以烟消云散,可死神却一步步地逼近鲁迅。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在上海的寓所病逝。郭沫若和鲁迅终未谋面,他们之间的隔阂也没能冰释,这成为郭沫若一生的憾事。

作文七:《大国复兴的机遇曾与中国失之交臂》8600字

大国复兴的机遇曾与中国失之交臂

陈文胜

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性,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只要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任何人都很难抗拒这一趋势。但是,历史的发展无疑有其偶然性,特别是在历史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充满了种种变数,给历史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也就给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其中的每一种可能都是一个机遇,抓住了历史机遇,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无限发展的空间;失去了历史机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会走向歧途而步履艰难。对于中国近百年所走过的道路,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有太多的偶然因素,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和发展道路。

一、东西两大阵营对垒,中国的政治走向影响世界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苏两大阵营围绕欧洲和亚洲的重建,开始了一场从抢占势力范围到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美苏对抗并出于自身利益干涉中国的内政,不仅制约着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也决定着战后中国政局的发展与社会走向。与此同时,二战从根本上瓦解了殖民主义体系,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催生了战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并存共处的多元国际社会,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就在客观上改变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联手制华的不利国际环境,世界局势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为了霸权的需要,控制中国自然而然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遏制苏联势力”,美国在中国追求长期的基本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短期目标首先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实施“把中共与苏联隔离的政策”。但是,能否塑造出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中国这个雄心勃勃的政策马上就遭遇到一个重大障碍: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很可能被共产党击败,从而失去亚洲地区牵制苏联势力的力量,进而失去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1949年1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并确定了美国当时的“当前目标”,即阻止中国成为苏联力量的“附庸”,美国政府重新制定了被称之为摆脱蒋政权的“脱身”政策。因此,在国共三年内战时期,美国人先是当和事佬,后来则袖手旁观。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司徒雷登拒绝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叶公超的南下请求,坚持“滞留”南京,准备与中共政权接洽外交关系,而苏联驻华大使罗申却随国民政府南下去了广州,公开显露了美苏争夺中国的暗中角力【[1]】。

对于苏联来说,没有辽阔的中国作为安全的大后院,就无力在欧洲与西方阵营抗衡。由于美国要实现其对华政策,还必须有赖于苏联的支持,这使苏联在战后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苏

联为了谋取在中国和远东的“优越权益”,明确表示在对华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不愿意中国成为受美国控制的附庸国,竭力抗衡美国在东方的扩张政策,同时又害怕因支持中共而卷入美苏战争,尽力寻求同美国妥协。一方面苏联认同美国在中国事务上的主导地位,承认蒋介石国民政府,支持以国民党为主组织联合政府,要求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并服从蒋介石政府的领导,但另一方面,苏联给共产党以有限的支持,把中共作为与美国对抗的棋子,利用中共牵制美国。斯大林这时的基本策略是要求中共走法国和意大利的道路,即放弃武装,转入和平的议会斗争。这不仅可以维持战后国际和平局面,而且可以用来交换美英对苏联主控东欧各国的支持。斯大林多次密电毛泽东参与重庆和谈,敦促共产党交出武装政权,融入国民政府。随后赞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中国直接调处国共两党关系,但苏联不参加,也不同意把长城以外的中国东北列入调处范围。【[2]】由于美苏两国在对华政策上,既争夺又妥协,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关系,使中国的和平统一变得更加复杂和艰难。

基于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作为一个资源与人口大国,中国无论倒向哪一阵营,都会极大地增强该阵营的实力,造成双方力量的严重失衡,在两大阵营对垒中,中国举足轻重,政治走向影响世界格局。因此,美国在承认国民政府的前提下,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支持国民政府西方化,并且在政治上督促国民政府实施改革、接纳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建立西式的联邦制度,在和平、自由、民主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统一。新中国成立时,美国政界不少人要求美国尽快承认中共政府,避免中共更加接近苏联,危害美国在远东的利益。美国也数度试图拉拢中共,表示只要中共不向苏联一边倒,美国就将承认中共政府。美国政府即使是在放弃调停中国内战的努力得时候,杜鲁门总统仍然在1946年12月18日发表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声明;在国民党兵败台湾的时候,杜鲁门总统仍然在1949年12月30日声明:“美国不想台湾获得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也不会使用武力干涉台湾目前的局势。美国不参与中国的内战,也不向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援助或派遣军事顾问。”【[3]】 由于苏联原来的中国战略是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让中共服从蒋介石政府的领导,进行政治斗争放弃武装战争。但美苏冷战开始后,蒋介石一边倒向美国,斯大林不得不抢先确定了与中共结盟的政策。在东西方对峙的世界格局中,在苏美争相拉拢的有利情势下,毛泽东不听张东荪等人的劝告,毅然拍板对苏“一面倒”,加入了苏联阵营,全面配合苏联反美【[4]】。美国此后才下决心保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并由此产生连锁反应,不仅使中国成为美苏力量对抗的前沿阵地,有了让美国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战争的朝鲜战争,我国先后有297万志愿军参战,牺牲18万人【[5]】,直接消耗战费62亿元人民币,对苏联欠下30亿元人民币的军火债;也有了今天的台湾问题。中美也就相互错过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战略机遇,世界力量向有利于苏联倾斜。直到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27分,就在尼克松越过太平洋到达北京的那一刹那,结束了自1949年10月1日以来中美间相互敌视的历史,以中美苏三国为基点的国际战略新格局便诞生了,使世界力量迅速向美国倾斜,苏联面临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笔者认为,这也是使东欧阵营解体和苏联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国共力量对比失衡,和平与民主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而此时的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民主与独裁成为当时中国两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平与内战的可能性并存。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有自己的谋算,由此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角逐。重庆谈判、政协会议、马歇尔调停、“第三条路线”为政治民主化进程展现了新图景,历尽动荡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从战火硝烟中看到了一线和平的曙光,中国现代化进程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上。避免内战用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民族经济是抗战后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是经历了八年残酷战争后的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而国共两大政治威权的决策则是主导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决定性因素,世人无不充满期待地关注着双方的一举一动。

国民党控制着全国政权,在军队、土地、占领区人口数量等硬指标上与中共力量对比占着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国际社会,蒋介石作为中国抗战领袖,不仅与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并列号称四大反法西斯领袖,得到西方国际社会的认可,而且还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更是得到了中共的唯一国际盟友苏联的公开支持。由于有美国的大力援助和苏联的条约承诺,使国民党把战争手段消灭中共作为优先选项不时提上议事日程。共产党虽然经过八年抗战的锻炼,无论是党员人数、解放军总共兵力,还是解放区面积、解放区人口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民党相比仍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之美国明确支持国民政府,苏联却采取“脚踩两条船”态度,以支持国民党为主,扶持中共为辅,不能不使中共产生一种被孤立危机。所以,中共更希望和平,不愿付诸流血的战争是显而易见的,中共对于建立联合政府是真心实意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重庆谈判前,中共响亮地提出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寻求实现和平民主的道路。毛泽东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很乐观,认为内战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的,和平是可能取得的;同国民党进行谈判,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实现中国的社会政治改革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中共中央在1945年8月23日、8月26日开过两次政治局会议,会上毛泽东说:将来国民党要搬到南京去,全国的中心会在南京,抗战的两个中心重庆和延安的地位就要降低,所以要把党中央机关搬到淮阴。毛泽东当时考虑,在国民党恢复南京的统治中心地位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参政党把机关设在淮阴是便于处理各种问题的。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也获悉了中共中央打算迁都淮阴的消息,并对此进行了准备。朱德在会上提出,“让蒋介石当总统,我们当副总统吧。”【[6]】毛泽东提出两党共管天下,据说甚至派人去苏州那边找地方准备给自己建个副总统府【[7]】,虽然这一说法缺乏考证,但当时毛泽东已经做出最大的妥协却是无可否认的。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认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和专制即将破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国家民主化,从而使历经战乱的中国走上和平有序的发展轨道。中共中央为此发出党内通知,宣布将要进入和平民主新阶段,军队将要实行国家化,党组织将撤出军队,中共将放弃武装斗争,转向议会道路。【[8]】

抗战胜利后,国内民众渴望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下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民主和平成为中国社

会的主旋律。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为争取政治资源而进行的军事对决牵动着所有企盼和平的国人,政治问题用政治的方式、和平的方式解决的呼声此起彼伏。各民主党派空前活跃,以民主同盟、民主建国会、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等为代表的中间势力在抗战胜利后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为争取走“第三条道路”而“超然独立”于国共之间,以促使国内出现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他们在政治制度上主张以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为范本,建立以国会制、内阁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在实现方式上,主张国共两党同时“解除武装,改变性质”,从有武装的“特别政党”变成为无武装的“普通政党”;行动态度主张和平、改良,不赞成暴力革命行动,呼吁召开政治会议以解决国共争端。他们在战后国内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战后社会与经济恢复的困难和国内外全新的政治形势,规定了国民党可能的或可行的选择必须是放弃传统的一统模式,选择社会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国际和国内政情的交相影响下,国民党无疑感到了一定的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作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的姿态,于1945年8月14、20、23日是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家大计”。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陪同下乘专机抵达重庆,开始进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原则,强调了“和平建国”的重要性。而中共军队和解放区两个重大问题,始终未能达成协议,由此潜伏着爆发内战的危机。【[9]】尽管如此,重庆谈判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方针、政治构建、民主原则等众多实质性问题进行的一次政治角逐,虽然双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分歧,但角逐毕竟从战场转移到政治舞台,是以政治谈判的途径对中国战后的政治走向进行政治协调,表明了和平解决的取向,为实行中国政治民主化展现了新途径。

按照《双十协定》的规定,1945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实际上是三种政治力量的一场尖锐复杂的较量过程,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的斗争,在中国近百年民主运动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会议确立了军队属于国家、军党分立、军民分治的原则;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通过了以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为基本特征的《关于宪草问题的协议》。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诸项决议,为中国初步打开了民主化进程的门户,为国人展现了建立一个基于民主制度的统一国家,各党派合作建国,用党派会议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在讨论政协决议的过程中,参加各方互有妥协,国民党承诺放弃原本独家垄断的权力,共产党承认三民主义、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地位,并因此可以合法登上全国政治舞台,与国民党一争高下。就国家民族利益而言,政协可谓双赢结局,是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次绝佳契机。

三、历史选择了内战,作为战胜国无力分享二战红利

在全国人民的翘首期盼之下,国共在重庆签订了“双十协议”,遗憾的是这一切只是停留在纸上。政协决议以及政协前后的民主化进程,在国民党高层引起了强烈反弹。由于国民党长

期占据一党独尊地位,政治上缺乏与其他党派分享政权的心理准备,军政官员更是不愿意放弃种种特殊利益,国民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基本否定了政协的决议,“堵死了政治上的回旋余地,国民党已不能通过自身的政策调整,来化解国共之间的这场政治危机。”《双十协定》墨迹未干,国民党在1946年夏发动了全面内战,用枪炮声终结了由政协会议开启的政治民主化进程。【[10]】当时有多种选项的中国,历史最终选择了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和平统一的希望成为泡影,进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一次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失序和经济倒退。

1.中国军队未能进驻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中、英等11个同盟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派军队对日本进行占领。作为战胜国之一,中国与美国一样,有权向战败国日本派遣驻军。当时的国民党是亲英美一方的,属于亲西方阵营,而美国当时的策略是扶助中国,防止日本东山再起。美国以公文形式致电中国政府,约请中国派一支5万人的军队占领日本,然而,当时蒋介石正指挥军队忙于抢占抗战的果实,根本无暇把兵力分散到国外。随着内战的爆发,1946年11月5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向美国提出终止执行派遣驻日占领军计划,至此,中国派兵驻日一事终成泡影。作为战胜国最重要体现的中国军队没有进驻日本,这使得中国对日本的管制缺乏威慑力和强制力,也使得后来中国试图限制日本并要求其彻底反思战争罪行的愿望没有实现。这就是日本为什么敢于无耻的修改历史,否认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政府未能联合治理日本。根据雅尔塔协定的势力划分,战后由中、美、英、苏4国成立管制委员会,对日本实行管制。内战后,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把国民党赶到台湾。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实行一边倒政策,全面向苏联靠拢,美国出于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就提出扶助日本限制中国,否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认为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签字的是中华民国,台湾的国民党是中国的合法政府,和新中国不存在外交关系,中国和美国英国成为敌对的双方,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是由已经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代理的,联合治理日本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3.中国人民未能获得战争赔偿。在1945年2月英美苏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时,便制定了要求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给予盟国战争赔偿的原则。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同盟国在日本投降后成立的赔偿委员会一致认为,为了剥夺日本进行战争的产业能力,防止军国主义复活,决定加重日本的战争赔偿。经过两年多的调查核实,同盟各国向日本提出了总计金额为54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但在赔偿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居然不包括受害最重的中国的要求。中国在会上以“受害最久,牺牲最烈”为由据理力争,坚持应获日本赔偿总数的40%,但各国仅同意占30%。后来问题久拖未决,国民党政府由于忙于打内战,对日本赔偿的分配问题也就无心顾及了。日本方面,直到旧金山对日和约签字,从未向任何国家提起过战争赔偿问题。而美国为了平衡新中国的诞生给资本主义阵营带来的冲击,在远东重新扶植日本作为新的反共堡垒,对日政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由战后初期的抑日变为扶日,走上了重新武装日本的道路,就不希望本来因战争而基本垮掉的日本来赔偿。随着朝鲜战争爆发后和中国的介入,美国为了打赢这场所谓“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战争,急欲启用日本这一反共先锋,力主尽

快与日本缔结和约,解除对日本的军事管制,恢复其主权。因此,美国操纵旧金山和会

【[15]】,将中国排除在对日本集体缔约国家之外,这意味着反抗日本法西斯作战中历时最长、贡献最大、损失最重的中国,将不得参加盟国对日和约的拟定和签署工作。虽然遭到了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但美国为了早日实现其扶日反共的目的,竟然置中国作为主要战胜国的权益于不顾,借口盟国对中国政府的认同有分歧而单方决定不邀请中国代表出席旧金山和会,主张中国应在会外与日本单独缔结和约,对于将由中国哪一方与日本缔约,美国强调“应由日本去决定”。这样一来,中国就存在两个政府,谁是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对于两岸来说都至关重要。为了赢得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支持,两岸政府都不能不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考虑别得罪其他国家,尽量顺着别人。因此,中国在对日和约、赔款两个根本问题上失去了主动地位。退踞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为了保住所谓的正统地位,追随美国的意愿走上了与日本单独缔约的道路,放弃了一切赔偿要求。而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放弃了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至此,中日两国间悬而未决长达27年之久的赔偿问题画上了句号。战败的日本却没有向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的中国缴付赔款,而那些受战争破坏远较中国为轻的东南亚国家却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赔偿。【[16]】

4.中国领土未能实现全部统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中国无法享受到胜利成果,反而要承受领土分裂、主权丧失的结局。在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美苏两霸为实现各自利益,进行了牺牲中国主权的幕后交易。为了能让苏联出兵打日本,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的统一,美国给予了苏联很多领土上的酬谢:租借旅顺口作为苏联海军基地,大连港的国际化,中苏共管满洲东部和南部的铁路,苏联获得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在外蒙举行公投(1945年10月外蒙在苏联的监督下进行了投票,以令人吃惊的483290比0的票数使外蒙从中国独立出去,从而走近俄国)。【[17]】苏联最终以援助国民党政府不支持中共为条件,迫使国民党政府在外蒙古独立等问题上让步,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使《雅尔塔协定》中美苏牺牲中国主权的交易以条约的形式公开化、合法化。中国历史上在日本海就有出海口,从1886年到1938年日苏爆发,日本战败并封锁了图们江口,中国共行使出海航行权52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强烈要求朝鲜和苏联赋予中国从珲春到日本海的出海权,但遭遇苏联看不见的牵制,最后中国只能让步,把黑龙江和吉林变成纯粹的内陆省份。【[18]】据后来的历史资料,美国曾经计划将琉球群岛归还中国,作为战胜国国民党政府却无力参与博弈,而战败国日本竟然轻而易举地攫取战胜国的琉球群岛。美国在1943年11月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7月的《波茨坦公告》都庄严宣告,日本通过侵略掠夺的中国领土,如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但《旧金山和约》提出“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沙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却只字不提这些领土的归属问题【[19]】,为制造“两个中国”铺平了道路,并进一步地扩大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分裂。 结束语:随着内战的结束至今50多年过去了,不仅从此有了台湾问题,而且有钓鱼岛、东沙、南沙等领土完整问题,乃至西藏南中印领土纠纷问题,抗战后造成的一系列领土争端折磨着中国今天的周边关系,未统一的中国,领土、主权问题成为我们崛起的沉重历史包袱。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选择了和平统一,可以引起对大国命运的无限遐想。(1)如果没有

内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当时热爱民主与和平,蒋介石如果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建立两党轮流执政的联合政府,政治制度将具有更多的创新空间。(2)如果没有内战,中国既不倒向西方,也会全面倒向苏联,中国在美苏势力对抗的中实现国际利益的博弈,也许美国不会支持南韩发动朝韩南北内战,也不会武装日本、扶持印度以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利益将具有更多的博弈空间。(3)如果没有内战,中国超脱于国际势力的对抗之外,东、西方不会封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的经济很快融入国际经济当中,经济发展将提前进入改革开放。(4)如果没有内战,首先没有台湾问题,那么台湾问题所带来的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国家力量不会因此而受制于人;也许不会有外蒙独立的问题、藏南问题,更不会在后来中印战争中放弃了用鲜血和生命已经占领的藏南领土,退回边界线外二十公里;也许,中国的领土将提前完成统一大业。

当前台湾问题,又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历史关口。没有领土的统一,民族的崛起就无从谈起。同时,大陆与台湾的统一,不仅是国家的统一,更是炎黄子孙的民族统一。台湾问题的蝴蝶效应,不仅使其他领土争端和全球竞争受到国外势力的牵制,而且极大影响着国内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我们国家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民众没有统一的认同,民族的归属感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包容的胸怀,民族的统一无从谈起。两岸人民需要高度的国家共识和民族共识,需要在国家层面融合各政党利益,党派利益要服从于民族、国家利益,而不是牺牲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前途。需要以更高、更远的大国战略眼光,更宽更广的包容胸怀,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实现双赢,早日实现国家统一。一个贫弱的国家没有外交,一个分裂的国家容易成为强国相互交易的筹码。以史为鉴,走好今天和未来的路,才是回顾这件憾事的意义所在。

作文八:《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1200字

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作家

诺贝尔奖诞生一百多年来,虽然中国作家们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多次亲密接触,但至今还没有一位作家以中国人的身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曾与诺奖失之交臂的中国文学家

鲁迅: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

林语堂:1975年夏,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被选为副会长,接任川端康成。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大家都知道: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给了意大利诗人蒙塔莱。

巴金: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公元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着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老舍: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但老舍1966年就已去世,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结果这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王蒙:美国一文学团体曾提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参加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称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巨大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造就了他成为一代文化大家和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

北岛:本名赵振开,1949年出生,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

沈从文:他是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两次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的最后候选人名单。本来1988年的奖项应该是颁给他的,但是由于那年他过世了,诺贝尔奖只奖给活着的人,所以就没有得奖。他被誉为是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中国人,他一生著作浩繁,2002年出版的《沈从文全集》,一共32卷,收集了1000多万字。沈从文的一生写了80多个集子,他是20世纪创作量最大的中国作家之一。

李敖:2000年,台湾媒体爆出轰动一时的新闻说“李敖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李敖所著的《北京法源寺》因此而洛阳纸贵,甚至连本来冷冷清清的法源寺也跟着火了起来。不过,对李敖作品稍有涉猎的人应该知道,李敖的杂文一流,相比之下,几本小说像《北京法源寺》、《上山,上山,爱》之类则只能算作玩票性质了,尽管李敖一再称自己的白话文五十年来五百年内都是中国第一,但每次谈起提名诺奖,到底还是显得底气不足。他自己也曾在电视节目《李敖有话说》中半带自嘲地解释过,任何大学的文学教授都有资格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人选和作品。

作文九:《与三厅失之交臂的几位著名文化人》8000字

1938年的武汉,到处弥漫着强烈的抗战气息。各种政治力量的云集,更加重了“九省通衢”之地的特殊分量。4月1日,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负责抗战文化宣传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昙华林正式鸣锣亮相。从此,三厅高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引领抗战文化潮流,书写了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三厅厅长郭沫若在组建三厅时,广泛延揽人才,包括胡愈之、田汉、阳翰笙、郁达夫等众多文化名人均在其麾下,以致“名流内阁”被盛传一时。然而,也有几位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著名文化人未能加入三厅,引为憾事。

误会导致徐悲鸿弃官而辞

在拟定的三厅人员中,徐悲鸿最终没有到任,这让郭沫若颇为遗憾。

艺术宣传是当时三厅的一个主要职能,由六处负责。六处处长田汉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性格浪漫多情、狂放粗疏、率性而为,“才子气”颇重。艺术家的这种气息是相通的,所以当时田汉力荐同样具有艺术个性的徐悲鸿出任分管美术的三科科长。当然,这与早年田汉与徐悲鸿、欧阳予倩一起组织艺术社团“南国社”,彼此非常熟悉也有很大关系。

徐悲鸿此前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之后游历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历史文化名城,并到德国柏林、苏联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以及法国、比利时等地举办中国近代画展,轰动一时。回国后又先后在香港、广州、长沙等地举办画展。1937年10月,随中央大学内迁陪都重庆。徐悲鸿的艺术造诣以及在中国美术界的影响力,都决定了他是三厅执掌美术的不二人选。

郭沫若对徐悲鸿虽不很熟,却也是心仪已久。他很希望能有徐悲鸿这样的艺术大师加盟三厅,从而提升三厅艺术宣传的社会影响力。

郭沫若随即通过田汉给时在重庆的徐悲鸿寄发函件,诚挚相邀。徐悲鸿亦欣然接受,并承诺即刻启程前往武汉。

郭沫若与田汉在武汉翘首以盼,却不料出现了一场误会,让徐悲鸿转身而去。

原来,那天徐悲鸿兴致勃勃赶抵武汉,不想走错了地方。他到的不是昙华林三厅所在地,而是直接到了政治部本部。因两地相距较远,所以郭沫若接到本部电话后,在田汉有事外出的情况下独自前往去接徐悲鸿。在政治部的一间办公室里,郭沫若见到了徐悲鸿,但气氛却全然不是郭沫若想象的热烈和愉快,而是一种冷淡和疏离。只见徐悲鸿一人闷坐在那,周围无人问津,更谈不上接待。

郭沫若第一眼的感觉就是他已在冷板凳坐了很久,于是赶紧上前打招呼说:“欢迎悲鸿兄来到武汉,我在昙华林刚一听说就赶过来了,实在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我已通知寿昌(田汉),一会儿他就过来。”郭沫若继之又介绍了三厅的筹备情况,并委婉地请徐悲鸿帮忙。

然而,徐悲鸿一脸冷漠。他本身与郭并不很熟,加之有所误会,故没好气地说:“我并不准备做官,此行是途经武汉,一会儿还要到广西去。”郭沫若闻之赶忙解释、相劝。徐悲鸿却不为所动。作为艺术家,徐悲鸿也是很有个性的。他认为,大家共事,尊重是前提,而武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起码的尊重,更谈不上什么热情了。郭沫若意识到徐悲鸿一定是在政治部受到了冷遇,他又无法解释清楚政治部的态度并不能代表三厅。眼见徐悲鸿去意坚决,郭沫若显得很无奈,只能劝他等一会见到田汉后再说。徐悲鸿说:“我不能等了。”接着又补充一句,“要挂我的名字也可以,我的名字就是被利用,也不会用烂。”就这样,徐悲鸿与郭沫若见面不过半小时,寥寥数语,随后他便执意乘火车离开武汉前往广西。

事情的发展似乎很突兀,令郭沫若非常茫然。郭沫若实在不知道他到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以后也一直没有机会当面问过徐悲鸿。但他坚信:“悲鸿可能是受到了侮辱。”他能理解徐悲鸿的心情,称“这和我的出走长沙不也是大同小异的吗”。未能将徐悲鸿留在三厅,一直是郭沫若的一个心结。他之后不无感慨地说:“‘革命’衙门的气,事实上比封建衙门的还要难受。请也不容易请来的人,请来了却又被一股‘怪气’冲跑了。”

茅盾婉拒董必武的邀请

几乎与徐悲鸿同时抵达武汉的还有一位著名文化人,但他的名字却不在三厅拟定人员的名单里,他就是此前一直在上海创办文学期刊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大作家茅盾。

当黄浦江畔弥漫着战争硝烟的时候,上海文学社、中流社、文丝社、译文社这4家最大的文学杂志社联合创办了《呐喊》周刊。该刊在启事中称“四社同仁当此非常时期,思竭绵薄,为我前方忠勇将士、后方义愤之民众,奋其秃笔,呐喊助威。”

《呐喊》在“隆隆”的炮声中大声疾呼:“中华民族开始怒吼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儿女赶快从容不迫地站在各自的岗位吧!向前看!这有炮火,有血,有苦痛,有人类毁灭人类的悲剧;但是这炮火,这血,这痛苦,这悲剧之中,就有光明和快乐产生,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

这段充满激情、铿锵有力的创刊词的作者就是茅盾。

战争的炮火震撼着茅盾的心,面对着被侵略者炮火轰塌的民舍厂房,以及触目所及的断壁残垣,作为一个文化人,茅盾用自己的武器投入了战斗。他在《炮火的洗礼》一文中,以高昂的基调鼓舞着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四万万人的热血,在写出东亚历史最伟大的一页了,无所谓悲观或乐观,无所谓沮丧或痛快。我们以殉道者的精神,负起我们应负的十字架!”

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茅盾坚守上海,成为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坚力量。然而经过80多天的浴血奋战,上海这个光荣的城市还是沦陷了。茅盾被迫离开孤岛上海,辗转香港、广州、长沙后抵达武汉。选择武汉,是因为当时已迁往武汉的生活书店相邀,拟创办一份大型的抗战文艺刊物。茅盾对武汉很熟悉,亦有一种特别情愫。10年前,他曾在武汉《汉口民国日报》任总编辑,可谓与武汉有不解之缘。10年后重返武汉,茅盾依然能感受到大革命时期的那种热烈和激情的氛围。他称:“武汉三镇的抗战气氛果然不同于长沙。新出版的抗战书刊琳琅满目,到处能见到歌咏队、宣传队、演剧队的活动,上海的文化人已大批集中到此,整个气氛真有点像1927年的武汉”,“显示出了武汉人民团结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火热的心”。

抵武汉当日,茅盾即与生活书店经理徐伯昕以及邹韬奋一起商谈编辑刊物的具体事宜,包括刊名、内容、出版周期和印刷地点等。茅盾给刊物取名为《文艺阵地》,这是他在来武汉之前即想好的。他解释说:“我们要利用文艺这个阵地,扎扎实实地打一些‘阵地战’,拿出一些好的、过硬的作品为抗战服务。”他还提出一个建议,即将该刊物的编辑出版地点移到广州。他说:“汉口的印刷条件比较差且已饱和,这里又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刊物,广州的条件比这里好,从长远看,汉口并不安全,敌人如沿长江逆水而上,武汉是守不住的。”徐伯昕和邹韬奋都认为茅盾言之有理,认为“抗战的力量应适当分散,都集中在武汉,反被政府注意,未必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后决定《文艺阵地》在广州编辑出版,而且茅盾也将很快前往广州。

早就知道有一批文坛旧友已聚集武汉,这令茅盾很兴奋。他很快即邀集了冯乃超、洪深、楼适夷、以群、罗荪、锡金等朋友见面,主要还是为了办好这个刊物,向大家约稿。他对大家说:“武汉云集了很多我们进步文艺界的朋友,现在应该有一个集合大家力量、为抗战作贡献的大型文学刊物。”茅盾随后介绍了即将创办的《文艺阵地》,希望大家能多予寄稿。在座同仁闻之均表示赞成和支持。茅盾随后委托在刚创刊的《新华日报》工作的楼适夷负责武汉方面的组稿。

次日,茅盾专程前往汉口八路军办事处拜会周恩来和董必武。这是茅盾刚到汉口时即拟定的计划。

茅盾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他经李汉俊介绍,成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他即转为正式党员。当时,党中央认为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编《小说月报》是个很好的掩护,就委派他为中央联络员。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隐居在家10个月,因与组织联系不上,遂脱党。

茅盾虽然没有紧跟风云突变的革命形势去参加起死回生的鏖战,但他的革命信念并未动摇。长期以来,他对党一片赤诚。正因如此,当他决定创办《文艺阵地》时,自然很想听听中共的意见,并希望能得到周恩来和董必武先生的指导和支持,同时能争取一些反映八路军抗战的稿件。

当天,周恩来因有事外出,董必武与茅盾进行了亲切会晤。见到茅盾来武汉,董必武非常高兴。他除了很赞同茅盾出面办这样一份抗战的文艺刊物以及表示中共方面将全力支持外,还有一个新的想法。考虑到当时三厅正在组建,急需多方面文艺人才,如果有茅盾这样的著名作家加入,一定能提升三厅的影响力。因此,董必武特别向茅盾介绍了三厅在武汉的筹建情况以及郭沫若正在为三厅延揽抗战宣传的文艺人才。继之,董必武表达了希望茅盾能留武汉参加三厅工作的意愿。

董必武的想法对茅盾来说显得有些突然,因为对编辑出版《文艺阵地》已有了系统的计划,如参加三厅工作,这些原先设定的方案必将无法实现,对生活书店亦不好交待。更主要的是,茅盾认为三厅的宣传必然是轰轰烈烈的工作方式,因为要扩大影响,制造声势,鼓舞士气。而他一直习惯于一种静态的工作环境和方式,便于思考、办刊和创作。于是,茅盾很直接地对董必武说:“做这种工作我是外行,我还是去编我的杂志和写我的小说吧,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董必武闻之后表示理解和尊重茅盾的选择。茅盾虽然没有参加三厅工作,但与三厅的朋友一直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

第二天,周恩来得知茅盾来访以及他创办抗战文艺刊物的情况后,特派在身边工作的吴奚如到旅馆回访茅盾。吴奚如告诉茅盾,周恩来已决定凡在延安及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及老干部所写的文艺稿件,将由延安党中央宣传部和总政治部转到长江局,再转寄茅盾。稿件是直接发表,还是作为创作素材,由茅盾定夺。茅盾闻此言后感到十分温暖,他连忙说:“谢谢周先生。”吴奚如随即又对茅盾说:“胡风主编的《七月》主要刊登短小精悍的报告文学和诗歌,算是游击战;您将出版的《文艺阵地》多刊登长点儿的文章,算是阵地战。两者配合,可构成国统区左翼文艺的完整阵容。”

十多天后,茅盾离开武汉前往广州,后又转抵香港。1938年4月16日,《文艺阵地》在香港创刊,它以鲜明的特色成为抗战时期影响最大的刊物之一。

阳翰笙受命邀请邹韬奋未果

茅盾未能参加三厅工作,应该说是一个遗憾,毕竟三厅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抗战文化宣传组织,茅盾的非党政治身份是当时受到三厅青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三厅“不能由共产党来包办,不能成为共产党的第三厅”已成为周恩来和郭沫若的共识。因此,他们的目光更多地关注那些抗日民主的政治力量,并希冀他们能参加三厅,共同工作。

当时,周恩来在武汉与其他各党派人士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尤其与救国会的沈钧儒、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等接触较多。救国会是1936年5月在上海成立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简称,宗旨是“团结全国救国力量,统一救国方案,保障领土完整,谋取民族解放”。邹韬奋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他所主办的《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在全国,特别是青年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周恩来在武汉第一次同他见面就好像是遇到老朋友一样。他对邹韬奋说:“我们还没见面的时候已经是朋友、好朋友了。救国会的抗日主张和我们是一致的,‘爱国七君子’的风节我是很佩服的。”周恩来也一直希望救国会尤其是邹韬奋能与三厅有很好的工作合作。

郭沫若在了解周恩来的意图后,干脆拟将整个负责抗战动员工作的五处都交给救国会负责。因为五处处长胡愈之也是救国会的重要领导干部,五处人员亦以救国会和东北救亡总会成员居多,这样便于领导,便于工作,也便于形成统一战线。如果邹韬奋先生愿意加入三厅,亦可以专聘为设计委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郭沫若副手的三厅办公室主任秘书阳翰笙受命与救国会联系,商谈救国会与三厅的合作模式。

阳翰笙首先前往生活书店拜访邹韬奋先生。在介绍了三厅的情况后,他说:“我是奉郭先生之命来请你们救国会和东北救亡总会负责第五处的。请你们考虑一下。”没想到邹韬奋听后连连摇头,而且尖锐地说:“依我看,我们到第三厅里面去恐怕干不出什么名堂来。郭先生的这番盛意我们很感谢。可是,就我个人的意见,坦率地说,是不愿意加入的。”

阳翰笙还没有直接提到邀请邹先生本人,话题即被堵死。于是他赶紧解释说:“对国民党、蒋介石,我们之间的看法没有分歧。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才争取到这么一点点政权机构,我们一定要照我们的政治主张来进行宣传。”提到国民党,邹韬奋显得非常激动。他大骂了一通国民党,说国民党害怕民众,搞片面抗战,对民主党派实行高压政策等。由此可见,在经历了“七君子事件”后,邹韬奋对国民党当局可谓是“哀莫大于心死”。稍事平静后,邹韬奋对阳翰笙说:“郭先生的美意我一定转达沈老,请他考虑。”

告辞邹韬奋后,阳翰笙觉得不踏实。他认为邹先生如此坚决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沈钧儒。于是,他又去找救国会另一位重要成员金仲华。金仲华与阳翰笙是老朋友,其时在负责一个国际宣传的刊物。阳翰笙将他来的目的以及邹韬奋的态度都坦率地说了,并告知金仲华:“郭老让我来邀请你们,这不单纯是他个人的意见,这一点我想你是明白的。”

金仲华回答说:“我当然明白。你们的分析和主张,就我个人来说是同意的。如果我们不把第三厅抓在手里,那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加困难。但救国会的整个领导是否同意,我得向沈老他们报告,由他们研究决定。”

在阳翰笙看来,至少金仲华是赞同他们的主张的,于是,他试图相邀金仲华到三厅工作。但金仲华并未答应,原因是他个人不能做主。他强调说:“沈老是绝不会放我走的。”这样,阳翰笙也就不便坚持了。但他还是希望金仲华能够大力帮忙,做通沈钧儒与邹韬奋等人的工作,至少在胡愈之任处长的五处能多一些救国会成员的身影。

金仲华最终并没能说服邹韬奋与三厅共事,但救国会与三厅的合作还是得到了体现。救国会的重要成员加入三厅的除了胡愈之外,还有二科科长、著名律师张志让。张志让曾留学美、德,学习法律,后在北京政府司法部门工作。1927年在武汉与堂弟张太雷晤面,参加了武汉最高法院的筹建工作,“宁汉合流”后,在沪执律师业,与共产党继续保持联系,多次承接党组织交办的为郑绍文、黄洛峰、潘梓年等“政治犯”辩护。在担任“七君子”辩护律师时,曾写出长篇辩护书,并与宋庆龄等前往苏州向法院抗议。抗战初期,在蒋介石召开的“庐山谈话会”上率先发言,力主抗战,语惊四座。

据阳翰笙说,当时三厅除郁达夫、鹿地亘夫妇外,“各处室领导人胡愈之、张志让、田汉、洪深、董维健等人和我同时任政治部设计委员会委员”。救国会的胡愈之和张志让均在设计委员之列,由此也凸显出三厅对他们的重视。

王明否决了胡风的设计委员

不过,在设计委员的人选中,有一个人却没有救国会成员那么幸运,他就是胡风。胡风在其晚年的回忆录中有过这样一段话:“第三厅提请政治部聘任了一批设计委员,有利于这些委员进行他们自己经营的工作。周副主席也提了我的名字,但被王明用我没有拥护‘国防文学’口号作理由否决了。”

虽然寥寥数语,却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胡风早在1937年10月即抵达武汉。当时中共在武汉的负责人董必武非常看重他,曾在接见时允诺以后可以“直接联系”。这年底,中共中央长江局成立,中共一些领导人陆续抵达武汉,由博古组织了一个调整文艺领域工作的小组,其成员有博古、何伟、冯乃超和胡风。据胡风称,“这个四人小组,每周开会一次,报告文艺界的情况,交换工作意见。”这个小组一直持续到抗敌文协成立。该小组中的3位是中共的高级领导干部:博古时任长江局组织部长,何伟时任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冯乃超时任长江局文委委员,惟有胡风是党外人士。1938年初《新华日报》创刊,长江局又指派胡风担任副刊《星期文艺》主编。之后,周恩来抵武汉,与胡风有过一次单独谈话,除了分析此前上海文艺界的一些情况外,重点谈了关于文艺统战的问题。胡风说:“那以后,凡有他(指周恩来)或其他领导人和文化界的集会或谈话,都是约我参加了的。不久,进延安去了的左联盟员吴奚如回到了武汉,他在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也用周恩来秘书的身份对外发生工作联系。他热心于《七月》的工作,通过他,我和党的联系更密切了。”

可以说,长江局曾一度非常重视胡风,胡风亦颇有些“高尔基待遇”的味道。

所谓“高尔基待遇”,通常可理解为政党领袖对文化界领军人物的特别关照,包括政治上的宽容及经济上的支持。高尔基未加入布尔什维克,政治观点也有所不同,但列宁始终视其为“亲爱的同志”。

但胡风很快便遭遇到了影响力危机。事因1938年初国共两党合作筹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共双方协商组成“临时筹委会”,长江局指派胡风参加了筹建工作。然而,胡风在筹委会中不敌国民党文化人王平陵,王被推举为筹备会总书记。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中共愿意看到的。于是长江局开始转变思路,王明与周恩来通过冯玉祥请无党派人士老舍出山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成立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理事,前20名以得票多少依次为: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阳翰笙、邵力子、冯玉祥、田汉、陈铭枢、老向、郁达夫、成仿吾、巴金、张天翼、王平陵、胡风、马彦祥、穆木天、盛成、冯乃超。胡风排名第16位。4月4日召开第一次理事会,推举15人为常务理事,胡风勉强入选,仅任研究部副主任。

可以说,长江局此时已发现胡风无法胜任文艺界的领军角色。其实这也不能怪胡风。早在左联时期,胡风就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大众文学派”,而非以周扬为代表的“国防文学派”。当时左翼文坛的宗派主义色彩极为浓厚,胡风又长期深陷文艺界矛盾的漩涡。这样,胡风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艺界被普遍接受的人物。

按理说胡风虽不能领军,但作为三厅的一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令人费解的是三厅人员的酝酿名单中还真没有胡风。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曾经当过周恩来政治秘书的吴奚如有过答案。他在《我所认识的胡风》一文中说:“该厅的组成人员是以党所领导的各左翼文化团体为单位,按分配名额向长江局提出名单,经研究批准。但处长一级人选则由长江局决定。那时,王明是长江局书记,大权独揽,领袖自命,从那些左翼文化团体推荐的名单中,惟独没有一个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社同仁,也即自以为‘鲁迅派’的作家。”

吴奚如的这一说法虽不很准确,但却可见端倪。至少它传达了一个信息,即胡风及其《七月》社同仁已不为长江局所重视。

之后,军委会政治部又通过各厅推荐社会名流出任“设计委员”,月送“车马费”200元,而推荐名单中还是没有胡风。吴奚如回忆道:“胡风对此有些不满,我是周副主席的政治秘书,有责任向周副主席反映情况,并向周副主席提出建议‘是否可推荐胡风为政治部设计委员’。周副主席同意了,但被王明所否决。因为胡风是‘鲁迅派’,过去是反对‘国防文学’的。”

吴奚如此言中的,而且与胡风自己的回忆基本一致。当时胡风亦想成为设计委员,因为有个待遇问题。200元车马费,足以解决生活所需。胡风自己曾在家书中说,希望党能给他提供一个“挂名拿钱,让我自己好好做自己的事”的职业。

胡风终未能成为三厅的设计委员。面对“如不重做职业取得生活补助费,连《七月》都无法坚持下去”的局面,胡风只有另谋它事。刚巧这时原在日本横滨当领事的邵毓麟回到武汉,成立了一个“对敌宣传委员会”,邀胡风参加。胡风称:“他说要借我的名义争取对敌工作的影响,也实在不好拒绝。哪知接了聘书一看,是要在编译室做具体业务工作,只好凑合下去再说了。”胡风对未能成为三厅的设计委员一直耿耿于怀,并说:“否则,我用不着浪费那么大的时间敷衍邵毓麟了。”

之后胡风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抗战文协的工作中,并在三厅解散后成立的文工会中成为专职委员,续写着他人生的一段特殊历史。

作文十:《与成功失之交臂的原因aseo总结》500字

选择一个好的专业就是选择了成功、与ASEO专业失之交臂就是与成功失之交臂 与成功失之交臂的七个原因

1、认为骗人

不去认真了解,直接下定论。一锤子砸死,导致丧失机会。要仔细想一下,那么多学生高薪就业、那么多学生成功创业,央视新闻进行报道。怎么会是骗人呢。

2、迟疑

思想斗争时间过长,迟迟不下决定,把新闻熬成了历史。这和我们做事情一样,本来是个好机会,想要做,但是迟疑。过几天想法也淡化了,机会也溜走了。所以趁热打铁是非常重要的。

3、研究

很有兴趣的从学术方面研究其理论,阐述其观点,放弃实践。研究会把自己搞复杂,成功者都是简单的人。选择都是看第一感觉的。

4、问错人

询问不懂教育的人,想做服装却去问开宠物店的人,他会叫你开宠物店好了。毕业生的就业,才是最好的参考!

5、别人说

别人说的只代表他自己的观点。井底的青蛙能说天有多大。淹死松鼠的水,黄牛却说:“刚没小腿”,你听谁的?

6、有难度

所有机会都是早期比较容易,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等很多人知道了,你已经出人头地了!做都没做,想着很难,只能一直落后。

7、这个和那个差不多

类似的东西很多,但你要看到本质的不同!说实在的,死人跟活人也差不多,就差一口

气。能差不多吗?差不多的东西都差很多。为什么央视新闻至报道ASEO专业就业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