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禁毒日 > [《生命的颂歌》3000字]生命颂歌

[《生命的颂歌》3000字]生命颂歌

时间:2019-11-06 09:51:46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生命的颂歌》3000字

生命的颂歌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开天辟地》

设计思路:

本篇是著名神话,讲的是盘古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天辟地的故事。赞颂了他的无私的献身精神。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生动、感人。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学生初看文本时,会觉得新奇、有趣,再深人读下去,盘古这位神伟大的、惊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深深打动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文字去感受这活生生的形象.而这种感受不是由教师灌输的。阅读也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教学中,我打算立足于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启发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走进盘古心灵,感受他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六、七、八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讨论、运用百度搜索探究神话故事中的盘古的献身精神。

3、了解神话故事,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网上搜索神话故事的相关内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具准备:

宇宙未开时的网络视频、幻灯片课件、九寨沟风景区录像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课前预习

1、熟读全文,背诵第六、七、八自然段。

2、听写词语。

二、合作探究  获得真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深情缓慢地讲述):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边讲述边放宇宙之初的视频〉 ://so.v.360./index.php?kw=%D3%EE%D6%E6%D6%AE%B3%F5&opt-video=on&code=gbk(由于视频有46:51分钟,所以教师节选一段放映)

【设计意图:学生对宇宙原来的样子非常好奇,课件能很快把学生带入神话故事的情境,为下面盘古开天辟地做好铺垫。】

(二)边读边品,走进勇敢坚强的盘古

1、师:面对黑暗混沌的宇宙,盘古醒来了,看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重点句指导:

①“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一片混沌,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利用百度搜索找出有关盘古的图片: ://baike.baidu./image/b3f6cea2114d0ee9caefd05a ://sbxx200806.blog.163./blog/static/82211354201142755348940/ ://baike.086./baike_8646.htm

【设计意图:盘古的神力、勇敢必须通过读来体现,也正是感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就要抓住动词品读,读出气势,读出盘古憎恨黑暗、企盼光明、勇敢的精神】

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上升,变成了地。”这句话有几组反义词,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天和地的不同。

2、师:天地分开后,盘古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课文中哪里给出了答案?大家找出来。(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假如你就是顶着天、踏着地的盘古,每天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生起立,举起双手,做顶天立地的样子)

师:盘古,你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不累吗?

师: 天和地已经变得极高极厚了,你可以放手了吗?

(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挥,问题的核心在于:时间过了很久盘古都没有放弃,坚持了下来,可见其有决心,有毅力,矢志不移)

那么大家能把他的那种决心读出来吗?

3、品读:“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他们合拢。”

你怎样理解“巍峨”这个词?

(学生利用“百度知道”搜索找出“巍峨”一词的含义) ://baike.baidu./view/202448.html?wtp=tt

【设计思路:体会盘古的精神,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点,我设计角色互换,让学生走进盘古,想象他的内心。学生一定会有收获。理解“巍峨” 不仅指盘古的身材高大、雄伟,更指他伟大、勇敢、坚强的形象,从外形、精神两方面理解盘古,会使盘古的形象更加丰满。】

(三)读背结合,感悟无私奉献的盘古

1、师:(深情的)就这样,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在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

生思考:这是________的笑,因为_________。

这是________的笑,因为_________。

【设计思路:盘古累倒了还笑,“笑”正是盘古精神的体现,我设计让学生体会,“笑”正是文章的文眼。体会了笑,就理解了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2、师:盘古带者无悔的笑,胜利的笑、自豪的笑倒下了,他的身体化生出了万物。(师深情地背诵: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

你发现了老师为什么背得这么快了吗?自己试试看,你一定能行

3、读到这里,同学们深深的被感动了。盘古有怎样的精神?

【设计思路:这段围绕着:“_____变成了______”的句式写,从头部、肌肉、血液、筋脉、皮肤逐渐变化,我先背诵,让学生产生背诵的欲望。再引导学生找规律试背。找到方法学生很快就背出来了】

三、当堂检测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相关资料,并作归纳总结。下节课进行汇报表演。 ://baike.086./baike_8646.htm

板书设计:

开天辟地

勇敢、坚强 、无私奉献的盘古

教学反思:

为了实现语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针对本文只是篇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神话故事,教学时我以“找”为主,网络与书本结合,通过网络搜索让学生在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同时,也捕捉

到课文的优美之处。

1、教学设计的周密,教学流程的顺畅。

从课堂心里气氛来看,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推进的教学把学生的热情和感情都推向高潮。由开始时的接触、生涩,到后来的深入品读、体验,再到最后的群情沸腾,这是真实的课堂流程,也是学情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学生对盘古的认识也由力大无穷、勇猛无畏,到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再到最后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等,“巍峨的巨人”这一小结,是直观形象到理性思考的提升,盘古的伟大形象也在学生心中定格。结束时的音乐的渲染,是对盘古献身精神的衬托。下课了,学生都不愿离开,眼睛盯着屏幕。一个学生说:“老师,那音乐太感人了!我眼泪要掉下来了!”这也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吧。

2、注重探求精神,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从课前的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网络搜索无处不在。利用百度搜索这一强大的搜索功能,学生不仅获得了自己所要的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引导学生科学上网,文明上网。

3、多角度思维,闪耀智慧得火花

最后环节:学生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九寨沟的美景,写出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写:盘古,你给我们创造了这么美丽的世界,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有的学生写:盘古,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创造了这么美的世界。而今天有些人不爱护我们的地球,我真为他们感到惭愧„„; 有的学生写:盘古,你给我们创造了这么美丽的世界,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学生畅所欲言,写出心中的感受,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作文二:《生命的颂歌》900字

生命的颂歌

作者 桐茂春风

即使是渺小的生命,也会有其应有的价值。——题记

又是一节晚自习,又是新的一周。

我一如既往地开始了繁重的学习任务。望了望手表,心暗道:时间很紧呐! 正埋头苦干中,窗外忽地闯进来几位“不速之客”。飞得很快,几乎无法看见其身形,犹如一道有生命的闪电。“飞蛾。”同桌小声说。我皱了一下眉头,因为我向来不喜昆虫类动物,虽然不畏惧,但也不喜欢。厌恶地瞥了其一眼,又继续埋头学习。

不知过了多久,忽然传出一声惊叫,顿时吸引住了原本寂静无声的全班的注意,原来是其中一只落在一个女生旁边,邻近的一男生仗义地伸出“援助之手”,将其碾灭,此招“英雄救美”果然是妙极!我心里也只是呵呵冷笑:如此弱小,也敢闯入虎穴;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么?

半晌,忽闻“噗”的一声。我又不耐抬头,望了过去。目光所及,只来得及望见一“颗”黑影如流星一样坠落,却又颤巍巍地扶摇直上。定睛一看,原来又是一飞蛾。只不过这时的飞蛾状若凄惨,一只翅膀已然折断。但它却不放弃,仍坚持向上飞,最终在逃离风扇风力范围的同时又无力坠下,不幸落入风扇中,被飞旋的扇叶无情地粉碎。我顿时喃喃无语,沉默着望着其绽放最后美丽的地方。     渐渐地,下晚自习了。我如往常一般组织同学收作业。临近排队时,我忽地

瞄见地上有一只飞蛾,两翼都收敛起来了,不知是折翼了还是无力飞行。但即使如此,它也没有一秒想过要放弃,而是坚持着一步一步地往前爬,直到,回归属于它的那片天地!我默默地站在它旁边,默默地注视着它,同时,也在心里默默地为它祈祷。就在这时,放学铃声不合时宜、刺耳地响起,不知为何,平时千盼万盼的放学铃声,在此刻却显得那么令人厌烦。“排队!”老师的声音也同样冰冷、不合时宜地响起。同学们纷纷起身,推好桌椅,犹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教室。这只可怜的小昆虫,瞬间就被数座“大山”给踩成碎片。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仿若一个看客。我张张嘴,想要说什么,但还是咽了回去。

在回宿舍的路上,我的心久久平静不下,总是浮现出那三只飞蛾渺小的身影,挥之不去。三只飞蛾,化作三个律动的音符,谱写成了一曲永恒的、生命的颂歌。     飞蛾之所以扑火,是因为其对于生命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虽只有绚烂的一瞬间,但,足矣!

作文三:《生命的颂歌》1300字

生命的颂歌ﻩ ﻩ  2008年5月12日,一个让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使无数建筑物被夷为平地,万千生灵化为云烟,我们不会忘记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激励人心的生死营救和那些令人震撼人心的感人细节,我们也不止一次次从电视画面中感受到再区孩子们在特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痛楚与坚强,仿佛有一首歌在耳畔响起——重重的墙将孩子压;叔叔的手将他们挖;穿越灾难,穿越死亡,他们已长大。ﻩ ﻩ  在大灾面前,灾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强正成为抗震救灾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废墟中,有的孩子打着手电筒看书,靠读书来缓解心中的害怕;被压在废墟里的女孩手脚受伤,仍坚持着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 入睡,最终获得了救助;有个叫朗铮(王字旁)的小男孩,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救了出来,被救出时,他满脸流血,左手似乎骨折了,然而,他却面对微笑,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向解放叔叔敬了个礼,这个礼是最崇ﻩ ﻩ  高最真挚的礼,这个礼震撼中国,感动全世界。ﻩ ﻩ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九岁的孩子勇敢地救出两名同学,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林浩与同学一起被压在了废墟下,为了鼓励哭泣的女同学,在废墟下给女同学唱歌,两个小时后,林浩慢慢地挪动自己的身体向外爬,由于个子小,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成功自救后,他不顾遍体伤痕,更不顾余震带来的再次坍塌,硬是在横尸中搜救出了两条活生生的生命!ﻩ ﻩ  啊!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哇!看完这个小片段后,我潸然泪下,心想:在这个仅有九岁的孩子身上,我们没有看到慌张与不安,他的勇敢鼓舞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才九岁呀!多少与他同龄的孩子还在长辈面前撒娇,多少人从抑郁迷茫中被他震醒,多少心灵被爱鼓舞,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雨来、王二小的影子,看到了赖宁的影子,他是当代的小英雄,林浩是你让我感受到了温暖,让我懂了什么是爱,小英雄林浩,你是我们的骄傲,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ﻩ ﻩ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ﻩ ﻩ  大爱无边,在这些说不尽的感人的故事背后,是一种ﻩ ﻩ  感动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我们继承着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更加有力,因为有了感动,我们的手握得更紧,因为有了感动,我们的心才会永远的连在一起。ﻩ ﻩ  想着想着,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莫名的冲动,恨不得一下子飞到灾区人民的身边,向地震中的小英雄敬礼,向解放军叔叔敬礼,向灾区人民敬礼,并且,深情地对他们说声:“你们受苦了!但是,你们不必担心害怕,请你们放心,党和人民一定不会放弃你们,天地动摇,摧不挎万众一心的钢铁意志,桥断路绝,斩不断心心相系的骨肉亲情,我们会怀着共同的期盼,共同努力,团结一致,为抗震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我们深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的微不足道,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一定会汇成爱的海洋,再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再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我们崛起的雄心,请相信,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加油!!!”ﻩ ﻩ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ﻩ ﻩ  灾区人民创建一个美好的家园,高擎(qing)中华民ﻩ ﻩ  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勇往直前!

作文四:《生命禁区的颂歌》4200字

新藏公路是一条生命禁区的补给线,50多年来,这条公路成为新疆通向两藏的生命火通道,这条生命线平安畅通的背后,倾注了一大批养护工人的汗水甚至生命。

“一条路雄奇伟岸

在砥天的巍巍昆仑山脉上

绵延千里

裹抉着养路人的世代雄风

纵贯新疆与西藏

它就是被世人称为“天路”的新藏公路

……”

这是叶城公路总段党委书记、副总段长伊明江・阿布拉和红柳滩公路段党支部书记、副教导员唐海波合写新藏公路长诗中的一个片段。

新藏公路在中国地理版图上的标注是国线219,这条竣工于1957年的公路自从竣工以后就成了重要的交通线、国防线。这条公路较之川藏、青藏是海拔最高的,护路工人的作业强度也是最大的。采访这里的护路工人,早就列入我的工作计划,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走上新藏公路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2008年10月29日,我终于走上了这条向往已久的高原公路,走近了这群可爱的养路人。

走向高原,走近阿里

10月19日一大早,叶城公路总段安排全体上新藏公路的工人进行简单体检,经过体检我的身体允许我上去,这让我非常兴奋,打算一起同行的一个同志因为血压太高,被告知不适合到新藏公路,这虽然是一次简单的例行体检,还是让我在兴奋之余多了几分恐惧。

青藏、川藏、新藏三条通往西藏的公路,因其海拔高而被人称为“天路”,而新藏公路全线的90%都属于生命禁区。“行路新藏线,不亚蜀道难;库地达坂险,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九十九道弯;界山达坂弯;伸手可摸天”,这是行在其中的路人给新藏公路编的一段顺口溜。

在车队一路的轰鸣中,我感受着海拔越来越高对我的影响,越来越高的海拔让我呼吸慢慢变得困难,吃过简单的午饭后我们开始翻越这里最著名的达坂――麻扎达坂,叶城公路总段总段长王斌笑着说:“如果过了这个达坂的人,走遍整个新藏公路都不会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翻越这个达坂的困难,一种恐惧感顿时产生,因为这个达坂上升的高度比较快,所以很多人都会产生不适的反应,看着越野车上面表盘上的高度一步步的攀升,我的不适感也越来越强,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前面车上的一个同志因为高原反应晕倒了,随队医生马上对她进行了及时救护。站在达坂尖,我对她产生了一丝丝的敬畏,早就听说过有很多的路人在翻越这个达坂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里。我也明白了为何把这个达坂叫做麻扎(维吾尔语中麻扎就是坟墓的意思)达坂了。

不知道因为高原反应还是其他的原因,在下山的时候我睡着了,突然间车子停了下来,原来是前面的越野车车胎坏了,司机下车准备换胎,原本在低海拔地区十几分钟就可以换好的车胎,司机用了半个多小时,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明白了叶城公路总段政治部主任赵鹏飞对我说的一席话:“高海拔地区因为吃不饱氧气干活的时候比平时要多耗费体力,汽车都跑不快!”

当天晚上我们的车队到达了本次行动的目的地三十里营房,这是一个相对繁华的地方,有军队的医院、兵站。好长时间没有信号的手机在这里也有了信号。我在兵站遇见了一个来自上海的户外运动者,当谈及他们的感受时,他有些激动地对我说:“这里的护路人真的了不起,听他们讲在山上一工作就是半年,真的太伟大了,以前总感觉自己身边的人都比自己幸福,看了他们的生活我感觉我没有任何理由再抱怨了!”

上山前有人说初上高原的人可能睡不着觉,可是在这里,我想在这个繁华的地方怎么可能睡不着觉呢?兵站的解放军战士给我找来了电暖器,因为这里自己发电,电压不稳经常停电,整个房子像冰窖,再加上高原反应,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我还是一夜未眠。

生命禁区的青年突击队

一路上,总段长王斌一直向我介绍新藏公路上感人的故事:新藏公路新疆境内的705公里里程中最末端的205公里砂砾路段,是由叶城公路总段所属的红柳滩公路段养护着。他说这段路是新藏公路最艰苦的路段,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这里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公路病害多,堪称“天险之路”和“高原公路病害博物馆”。职工们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下山休整,在来年的三月、四月再上山。每年上山前,总段都要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

红柳滩公路段由维、汉、哈3个民族职工组成,共有职工108人,其中共青团员13人,35岁以下青年职工有68人,平均年龄34岁,是新藏公路新疆段的4个公路段中最年轻的青年集体。这群年轻人在雪域高原,用青春和生命保障着这条“国防生命线”的畅通。

2006年8月21日至26日底,由于气温升高,导致高原上沉积多年的冻土融化,再加上连续几天的雨夹雪,大量地表水汇集,引起了新藏公路多年不遇的山洪爆发!洪水肆意泛滥,道路被冲毁,涵管四处漂流,新藏公路k514、k568、k578、k583、k694五处道路中断,35处的路基、路面、构造物不同程度地遭到损毁,50余辆军地车辆和200余人被阻挡在水毁路段,形势危急。

危机时刻,红柳滩公路段立即组织了由30余名团员青年组成的抢险突击队,驾驶两台装载机、两台平地机、两辆自卸车,各种抢险物资、警示标志及救护车、急救药品和食物进人水毁路段,救人,救车,抢通道路,并通过电台立即把水毁情况向总段党委进行汇报。

红柳滩公路段段长阿布力米提・吾布力和党支部书记副教导员唐海波各带一支青年抢险突击队前往甜水海和k649涵洞,进行了抢险工作。

几名机械手接到命令后不顾工作的疲劳,连夜驾驶装载机在泥泞颠簸的道路上行走了12个小时,到了抢险地点后,天刚亮,大家顾不上休息继续备战。由装载机前往远隔十几公里的料场装料近200立方砂石料,再由3辆大卡车运回。

8月27日7时,望着湍流不息的河水,受阻的车辆和无助的人群,公路段职工的嘴唇上急出了泡,满脸的疲惫和焦躁,许多人身体也因不适而开始服药,但大家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抢险中,恨不得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洪水。

高原雪水,冰冷刺骨。第一个跳下河水的是段团支部委员玉山江・沙依提,这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伙子,关键时刻当先锋,现场的其他30余名团员青年职工,身穿救生衣,不顾严寒,也都像勇士一样跳进齐腰深的河水,往水里加编织袋,加固涵洞的路基。

高原作业最害怕寒冷和疲劳过度,但大家顾不上了,忍着高原缺氧带来的头痛,职工们力气不够用,干一干,歇一歇,终于将这块“硬骨头”给“啃”了下来!基础牢固后,在人工的配合下,装载机吊装涵管。此时,风雨大作,似乎要把头吹裂,大家相互搀扶着,小心翼翼地护着涵

管徐徐下降,将涵管安放到准确位置,而后回填。险情终于排除,大家欢呼雀跃!被困一天一夜的旅客和车辆安全通过,每个职工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

与此同时,党支部书记、副教导员唐海波带领的另一组抢险突击队员们赶到了抢险地点k694涵管,受阻的群众如潮水一般一下子围了过来。一位去西藏的四川籍女士告诉唐教导员,已经一整天没有吃过东西了,唐教导员亲切地安慰说:“我们就是给你们送吃的来了,还要把你们救出去!”人群立刻欢呼起来!

在红柳滩公路段的办公室里,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在抢险的过程中,一个身着桔红色养路服的青年职工,趴下身子在努力地饮着雪水,你可以看到他侧脸浓密黝黑的大胡子,胡子上面挂满了冰瘤子。这个场景一刹那定格了,他鞠躬的场景就是新藏天路的脊梁。

红柳滩公路段平时也是一个服务站,各族青年团员们做的好人好事被广为传诵,他们与新藏线上的柯尔克孜族、藏族等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给中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牧民转场,生活食品短缺的情况下,公路段派出车辆帮他们搬家,寻找牧场,慷慨解囊,给他们送去蔬菜瓜果等,而在公路段的机械车辆抛锚和抢险防洪时,牧民们又送来了温暖人心的羊肉和奶茶……

青藏高原上的红柳花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昆仑路险,险比鬼门关”。巍巍昆仑山,自古以来就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这里是男人的天下,除了个别的女探险人员外,很少有女性到过这个地方。但是2008年5月的一天,这样的历史被叶城公路总段红柳滩路段的护路工人们给改变了,新分到段里的几个年轻女干部来到了这个高海拔的公路段,一时这里像过年一样。

2008年5月19日,红柳滩公路段段长阿布力米提・吾布力带领职工30余人上山,包括5名女同志,这都是新分来的大学生,到海拔这么高的地方还是第一次。当翻越第一座雄峻的阿卡孜达坂(海拔3200米)后,郭新萍同志由于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等高原反应,而无法上山。

2008年5月20日,剩余的4位年轻女同志坐上了到红柳滩公路段的中巴车,在巍巍群山中继续前进着,尾部冒着长龙般的尘土。在依山傍水间,在崇山沟壑间,在紫外线的焦灼间,在缺氧的天地间,愈走愈远,愈走愈高……

年轻的女孩们坐在车里,有些兴奋。她们似乎在寻梦,在寻找一幅美丽的壁画。红柳滩过后无红柳,再往上走,天国中的红柳无法成活;但在红柳滩,红柳把生命与爱情留到了这里。

红柳滩养护段从此告别了没有女性的历史。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女士加入到这支队伍中,红柳花冲击高原的记录仍在继续。

10月30日,我在叶城见到了两位红柳滩公路段的姑娘,古丽巴努、阿依夏木古力,在唐海波教导员的介绍下我采访了她们,她们显得有些腼腆,但是从她们的谈话中让我感觉到了1名养护人对新藏公路的感情。她们两位都是土生土长的叶城人,是她们对这条公路的感情让她们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这个地方,并且爱上了现在的工作。“我们很喜欢这里的工作,也会努力的干好这个工作。”她们坚定的信念,再一次让我对这两个姑娘刮目相看。

秋天的阳光格外的亮堂,照在两个姑娘的脸上,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副美好的画面,一群女孩工作在新藏公路上,她们有说有笑,银铃般的笑声穿入云霄,娇美的脸庞映衬在雄浑荒凉的昆仑山上。朵朵红柳花随着高原的风在舞动着,依然摆弄着各种造型。蓝天、白云、流水、落日、荒壁、机械、橘黄色、浓密的胡子、紫色的脸膛,都是她们最好陪衬……

在新藏公路采访的日子里,像这样感人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任何一个走过新藏公路的人都可以给你讲一大堆关于养路人的故事。

有一首歌,不需要复杂的乐器就能奏出迷人的旋律。

有一首歌,不需要歌星的演唱就能传诵。

这就是生命的赞歌!

昆仑高原上的养路人用他们的行动演奏了一曲曲动人的生命禁区的赞歌!

作文五:《生命的颂歌_450字》400字

我从未见过刚生下来的婴儿是什么样子。周末,我随妈妈去了一位刚生孩子的阿姨家,有机会看见了婴儿的天真烂漫。  也许是不食人间烟火吧,她浑身散发着奶香。我去时,她正在母亲的怀抱里吸着甘甜的奶水。那位母亲安详地注视着她的孩子,享受着初为人母的快乐。等喂完奶水,母亲把她放在小床上,孩子的眼睛一直闭着,小睫毛微微动着,小嘴轻轻地呼吸。也许是要醒了吧,她的四肢乱动,小手时而卷缩,时而张开,两个小脚丫摆来摆去,张开小嘴打了个无声的哈欠。那双小眼睛终于睁开了,好奇地打量着我们,那么天真无邪。  看到了她,顿时我才觉得朱自清先生的比喻如此的形象生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轻轻拉着她的小手,摸了摸她头上黑缎子般的胎发,柔软极了。她看着我,咿咿呀呀地说着,仿佛唱着一曲生命的颂歌。  是呀,新生儿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她在不断地生长着。再过几个月,她就可以牙牙学语了。她好像在问每一个人:“世界是什么样子?”我真诚地嘱咐她:热爱生命,不浪费点滴光阴,永远把她那首生命的颂歌,唱下去,唱下去……更多:关于生命的作文

作文六:《一曲生命的颂歌》1700字

一曲生命的颂歌

——莫怀戚《散步》赏析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烦恼和困惑,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心灵。

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挖掘现有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激活原本就蕴藏在学科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欣赏着自然的美景,享受着浓浓的亲情。一个三代同堂的四口之家漫步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上,该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啊!莫怀戚的《散步》就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部精美的画卷。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其构思之精巧,遣词之独特,内涵之丰富,令人叹服。尤其在情理交融上,浑然一体,看似情醉人,其实,不知不觉中,人已为作者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所深深的感动。它像一曲感人肺腑的歌,尽情颂扬了生命的美。可以说,阅读这篇文章,让人在对生命的感悟上接受了一次洗礼。

一、认识生命

第一处描写的是:“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的起着水泡。”这里文章表露的是春的气息,但隐含的是对生命的感悟,更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放歌。

第二处描写的是:“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句天真稚嫩的话语,不仅表现了小家伙的聪颖、机灵,更表达了他在懵懵懂懂之中对生命的直观认识。读来让人惊羡生命之美好,体会生命之传承,其代代相因,而生生不息。

二、珍爱生命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这里饱含着对母亲的深切的情,凸显的是对他人生命的关爱特别是对年老生命的关爱。温馨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哪是对春天来迟的抱怨,分明更是作者对母亲生命的渴求与酷爱。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特别是一个“熬”字,用得让人动容——好歌当哭。

另一处描写母亲改变了主意,眼中所看到的小路;“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不仅是母亲疼爱孙儿,满足孙儿的心愿,更是一位羸弱的老人——对美景、对生活的向往,对自我生命的眷念与

珍爱。

三、尊重生命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这里描写作者在面对一边是老,一边是幼的矛盾冲突中,所体现出的爱幼更尊老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它折射出作者尊重并善待衰老生命的光辉,读后敬仰之意油然而生。雏鸟知反哺,羔羊亦跪乳,人类当更甚!

四、生命的责任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里作者向人们袒露的,是一个强壮的生命在家庭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文章最后写的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也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段话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此处三句话中用了四个“我”字,仅580字的全文“我”字就出现24次之多)——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最后一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整篇当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掩卷思之,文章的意境如同橄榄的回甘在心中漫涌。在朴素的文字里,充满着欢乐、关爱、和谐,贮藏着憧憬、呼唤、眷念,饱含着贤良、孝敬、责任;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闪烁着理性,抒发着感悟。初读,看到了自然的景和人间的情;再读,体会的是生命的美;读至最后,不禁陡然感觉增加了生命的分量。

作文七:《用生命谱写的颂歌》1900字

初识黄埔老人,觉得他们普通平凡。但随着了解的加深,发现他们是一群值得人们去学习和仰视的人,尤其是他们身上体现的黄埔精神更是值得我们颂扬。黄埔精神是一种纯粹的中华民族精神,她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我深知自己的学识无法精准地定义和概括这种精神的内涵,但在多年的工作接触中,我常常为之感动,也每每思之动容。   黄埔精神是“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   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唐格森在自己的《回眸历程》一书中,将黄埔精神概括为“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有一次他笑着说,“不断进步”是我自己加上去的。   他在爱国、革命的定义范畴之外,又加进了“不断进步”四个字,有创新,有时代感,更有自我鞭策之深意。他崇尚学习,学习是他不断进步的“源泉”。他每天的读报、看新闻和写作时间“蔚为壮观”,几乎占了他全部休息时间。老伴说他“年轻时就这样,别人去打牌、消遣,他就是看书、学习、写作”。每日剪报是他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一年下来光剪报就要装上几大包。把报刊里重要的内容剪辑下来后,重点之处还要反复标记,空暇时再拿出来反复研读、回味,然后收纳到自己的头脑里,再酝酿、思考,最后化作一篇篇为黄埔发展、为祖国统一大业鼓与呼的文章见诸报端,是他最惬意、最感兴趣的事情。   “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他从来没引述过这句话,但却用自己的行动始终诠释着它。   数十年来,唐格森就是在“不断进步”这句话的激励下,实践着他作为一位黄埔人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理念。他谦虚、向学,更把自己比作牛和马,他常说“吾辈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老骥伏枥,志存千里”、“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他是同窗们的加油站、动力源。在他的带动下,吉林省全体黄埔同学整齐化一,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不仅如此,同学们还发动身边的亲友一起参与到黄埔的活动中,形成了一股颇具声势、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不是普通的老人,我们是有着特殊使命,起着别人起不了的作用的黄埔老人。”要“保重身体,人在影响在,要为祖国统一大业,为社会建设多作贡献。”他常常以此为主题开始他的讲话,却又每每都有新意,让同学们听得心悦诚服、信心十足。他觉得不但要自己进步,还要带动同学们一同进步,这才会“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黄埔精神是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   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张席珍6年前因腿骨方面的病,经历了一次大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却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到处走动,为此,他对最喜爱的散步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但是,去年在省黄埔同学会开展的走进大学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黄埔青春行”活动中,张席珍却走进了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多所大专院校的课堂,声情并茂、铿锵有力地讲述抗日杀敌的亲身经历,讲到激昂处,他竟然站着为大学生们做了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这深深震撼和打动了在场的每位大学生。   长春市黄埔同学会已故会长彭拱武,病重在床失去意识,已经不认识家人的时候,却仍能叫出每位来看他的同学的名字、机关同志的名字。大手术后不久,他就坚持每天到机关上班。正常人十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他却忍着巨痛花上两个小时才能挪到。大家建议他打车上班,他却从未采纳,甚至连一次公交车都没坐过。他把钱省下来,用来慰问贫困同学和召开座谈会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吉林市黄埔同学会会长王欣棣,他为了提前将补贴款发放到贫困黄埔同学手里,不惜拿出自己的工资预先垫付给同学,看到同学们欣慰的笑容,王欣棣心里比吃了蜜还甜,而他自己却要过上大半年缺钱花的紧日子,等到真正的补贴款拨到位,下一轮的补贴慰问又要开始了。在他眼里,同学的困难是大事。他给农村返城的同学跑关系落实政策、给黄埔同学及同学亲友解决困难,从来不怕得罪领导,不怕“响动”大。   四平市黄埔同学会会长马恩波是高级教师出身,做事一丝不苟,每次到省同学会开会,都把会议材料一份不落地复印成套送给当地党委等主管部门,保证让各部门领导人手一份。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传达会议精神。这种精神感动着当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大家都非常敬佩和尊重他。75岁那年,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处跑,给黄埔同学送学习材料、送慰问品。路途远的,他就带着饭盒去,到人家那儿方便的话就热一热,没有条件的话,就只能凉一口冷一口地吃下去,同学们要请他吃饭,他是绝对不同意的。他说,我是代表组织去的,是党派我去看同学们的,我就要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他把同学会的钱省下来,攒到一起,逢年过节,送给贫困的同学或召集学长们开会,组织大家在一起座谈学习,也解了老同学相互想念之苦。   在多年的黄埔工作中,这样的人物和事迹不胜枚举,他们用行动、用生命诠释着“黄埔精神”的内涵。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更要传承和发扬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   (作者为吉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干部)

作文八:《自然与生命的颂歌(译论)》4200字

碎片化的。但耿 占坤的思考 和命题始终 与人 类精  神 自由与高贵的操守紧密相连。   我经常在 一场焦头烂额 的忙碌 之后 ,想起 耿  占坤的一句话 :其 实我最想做一名牧羊人 。 在我 “ ”   的印象 中, 他经 常带着不属于他年龄 的天真说话 ,   这 些话像 一条条 清凉的小溪, 洗着现实 的尘埃。 冲   去年 , 在省作协组 织的一次研讨会上 , 我对耿 占坤   说 , 刚刚完成的长诗《 你 颂歌》 我读 了, 读完我就停  住 了脚步 ; 你看你 , 都不让我走路 了。他偏过头 , 沉  默片刻, , 说 我有那 么大力量 吗; 再说 了, 我特别喜  欢 行走 , 更喜 欢 看 别人 行 走 。我 说 , 我是 被迫 的啊 !   我不得不在你描述 的草原 、 山间绕几 圈, 群 坐在 你   制造的神秘夜幕 下,观 赏一会 儿星星……他会 意   地 笑 了 , 着 说 , 张 了 点儿 吧 , 我还 是 要 弥 补  接 夸 但 你为此劳神的时间, 他压低 了声音 : 刚从 台湾 回 我   来, 给你 留 了一 筒 高 山鸟 龙 茶 。 我惊 喜 , 不 是 双  这 倍 地 赚 吗?

( 秋玲 , 赵 中国作家协 会会 员、 青海省 作家协 会 常务 理

事。著 有 文学作 品 集 作 品 见   ; 人 、   等杂 志。现供职 于( 西宁晚 报> 。 ) 社

晓 谕

神意的书 , 法老遇到疑难 的时候就会打开它 , 问 而   题便迎 刃而解。 多的是 由于其 自身 的神秘性 , 更 塔  罗得 以在世界传播 。   但东方人把 它当作 了算命的工具 ,这是 对塔

罗 最 大 的误读 。

场, 展示 出其 象征意义。然而塔罗被人接 受决非偶  然, 它是 一个完整 的 自成一体之物 , 向人们 揭示 它   着世界的奥秘。同样 , 作家所书写的 2 个 片段(   2 实 际上是 2 个 , 3 最后“ 愚者 归来” 完成 了一个轮 回) ,

塔 罗不会算命 , 可以帮你窥探生命 的一 隅, 但

就像作 家耿 占 坤所做 的那样 。   借助 2 张大 阿卡纳 的寓意所创作 的“ 戏之  2 游 旅” 似乎是 一篇漫不经心之作。2 个人物依 次 出 , 2

也是惊人地 统一 ,延 续着他 一贯 的对生活和生命  意 义 的追 寻 , 入 个 体 生 命 的 盘诘 。 “ ” 先 出 深 我 最   场 , 出世界 的 神秘 。 道   就像诗 人所说 的: 开始 的时候 / 明和 第一 “ 光   个 时辰 / 时嘴唇还是 泥 的 / 那 试着说 出世界 的事  情。”

经历 了诞 生、 痛苦 、 爱情 、 死亡 、 毁灭——人世  间种种 的喜怒哀乐 ,作 家说 :于是 ,我选择 了喜  “ 悦 。”

这 一瞬 间 ,我 明

白了里 尔克为什 么会说 出:   “ , 啊 诗人 , 你说 , 你做什 么?——我赞美。”   实 际上 , 在耿 占坤 的创 作 中, 篇“ 罗世界  这 塔 的 游戏 之 旅 ” 并 不是 一 个孤 立 的 旅 程 ,这 是 一 座  “ 命运交叉 的城堡” ,他 在其他作 品中所关注 的事  物纷纷赶来 ,在这里领 会神意之后 ,又 向四方走  去。假如给他所 有的作 品起 一个名 字, 那便是“   人、 自然、 生活” 这 恰恰就是塔罗世界 的三位主角, 。 或  者 说 , 三位 一体 。 是

耿 占坤 自 上世 纪 出版 第一部专著 《 阳光的 有   田野》 后 , 一路歌 唱着走到 了今 天。继王洛宾  之 便 以音 乐 的形 式之 后 ,他 以文 字 的形 式倾 泻着 自己

对 西部 的爱 。

西 部 , 表 着 更 原 始 的 自然和 生命 , 自古 就  代 它 是 诗 人 和 歌 手 的 故 乡 。大漠 、 戈壁 、 河 、 日天 生  长 落

就是诗歌 的因素。历史上, 它们不知成就 了多少文  人 墨客 , 他 们 美 名 传 扬 。 使   相 对 于现 代 化 与城 市 化进 程 的 缓 慢 ,西 部 保  留 了更 多的 自然与传 统。这 是弥足 珍贵 的古老 文  明的遗产 。但是 , 在有 些人 眼里, 这意 味着贫 穷和  落后。 这实在是我们这个 时代特有的悲哀。 毫无疑  问,在保护 与开发 的问题上 ,作家是倾 向于前者  的。 他在不 同的著作 中都表达 了这 一立场。 目睹  他 了太多 的由于开发而导致 的传统 的失落。难道这  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吗?面对 困惑, 不断地思考和  他 追 问。 也许保 护和发展是可 以并行不悖的。 在这 一   问题 上 , 作家亮 明 了他 的态度 , 既然现代化 与城市

化是 不可避免 的,他希望能在传统 与现代文 明之  间找 到 一个平 衡 点 。   从《 有阳光的 田野》 到“ , 西部 风物札记丛书” ,   到《 青海湖传》 到《 , 大香格 里拉坐标》 笔 墨所及无  , 不是作家亲身所至之处。高 山、 溪谷、 草原 、 山寨 ,   到 处 都 有 他 留 下 的足 迹 。这 些作 品 无 不 显 示 出作  家对 自然与乡俗 的敏感 。除 了记述 自然 , 其余便是  讲述 普通人 的生活 , 是那 些再 普通不过的人 , 史 历

上 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过他们的生活。   他们 不是 生活在城 市的人 ,而是 生活在 自然

被称为“ ” 实际代表 着君 王权力 的边界 , 城 , 它是都  城 的最大化。   在《 丝绸之路》 一文 中, 家写道 : 作 帝王对更广  疆域 的兴趣 , 商人对更 大利 益的追逐 , 民众对更 多   事物 的渴求 , 诗人对 外部世界 的想 象, 这众 多的因

素共 同导致 了丝

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 的价  值 和功勋远远不是用金 币、珠 宝和香料 可 以衡 量

的 ,在 它的每 一个驿 站上都应该 竖起人 类和平与

交往 的纪 念 碑 … …

在这里 , 文学找到 了它的清净之地。   散文和随笔 的形式使他 的创作 才能得 以充分

展 。没有扑朔迷 离的情节, 而对语言与节奏 的掌  恰到好处 。他 的语言清新 自然, 简洁 而明净 , 像  水 般 畅 快地 流 出。每 一部 书 都 非 常 自然 地 成 为  体。“ 轻轻触摸这 些岩画, 那些不灭 的灵魂通过  的指尖微微颤动起来。 我甚至能预感到 , 在某一  黎 明或黄 昏, 明月繁星或惊雷 闪电的呼唤下 , 在   些动物 与人将 从他们栖 身 的岩 石上挣脱 而 出,   群 自由的精 灵 , 过河流 , 向亘古 的荒原 。 越 奔   许这正 是岩画的刻绘者 当初领 悟的那种神秘启   是 他 们 所 期 待 的、 所 深 信 不疑 的那 个 伟 大 时  ”《 ( 青海湖传》 倾听岩画的诉说》  之《 )

部 好 的作 品 归根 结 底 是 要 向人 们 揭 示 生活

的意义。 告诉人们怎样 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生活。

耿 占坤 的作 品无 疑 是这 方 面 的楷 模 。 他 探 索生 命  的价 值 , 追寻 生活 的 意义 。   我 是谁 ?我 要 干什 么?我从 哪 儿 来 ?要 到哪 里

去?

从 最 古 老 的神 话 到 当代 作 家 野 心 勃 勃 企 图囊

作 家 歌 颂 生命 , 颂 生活 , 歌 歌颂 属 于 自然 的 一

在 长江源头 ,他 写下 了这样 的文字 :……没  “ 人迹 , 没有天籁 , 只有一只孤 独的苍鹰在 高空无  地 盘 旋 , 只有 远 古 的洪 水 退 却 后 留下 的记 忆 涓  流淌。 一座座云遮雾罩的雪峰仿佛众 神的伟岸  躯 , 雪峰之 间, 在 我看到 了那 些从 山间逶迤 而下  大 冰 川 ,犹 如 天 神 之 剑插 向大地 …… 我 感 到 双  突然失去支撑。我不由 自主地跪下来, 深深地伏  身体 ,像 个 受 了天 大 的 委 屈 回到 母 亲身 边 的孩  再也无法控制 自己, 放声大哭起 来……大神格  丹东 , 亲长江 , 母 我来到你 的身边 , 不是 为 了猎  不是 为 了显耀 , 更不是为 了挑战 。如果我打扰  你 的宁静 , 那是 因为我的灵魂 需要一个 归宿 ; 如  我 冒犯 了你 的威严 ,那是 因为我 的生存需要一  理 由; 如果我窥视 了你的秘 密, 那是 因为我有权  道 我 的血 液 源 自何 处 …… ”   激 情仍 然是 内敛 的 , 人 久 久 回味 。人 的本 真  让 过 如 此。

括一切的大作 ,从 最原始 的洞穴壁画到 当今 的行  为艺术, 从社会科学到 自然科学 , 人类 的一切活

动   都 是围绕着一个 中心 ,那就是企 图揭开生命 的奥   秘。一如这篇《 游戏之旅》  。 这又像是一次寻找。但是 , 寻找什么呢?   赫尔曼 ・ 塞说 , 黑 乡土 、 统 和 祖 先 的语 言 并  血 非一切 , 在这世 上还 有超 乎其 上的东西 , 那便是 人  类的精神追 求。在这世 间,有 一种使 我们 一再 惊   奇, 而且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那就是在最遥  远、 最陌生 的地 方, 发现 了一个 熟悉 的故 乡, 对  并 那 些似 乎极 隐秘 和 最 难 接 近 的东 西 ,产 生 了无 限

的热 爱 。

人生 的历程 便是心灵寻找 故 乡的归途 。不是

吗?

( 晓谕 , 名耿 晓谕 , 本 翻译 家、 论 家。北 京大学 硕士 , 评   北京外 国语学院博 士。从事 欧美悬疑 文学翻 译和研究 。翻

译 出版 主编并 翻译 出版    。现居郑  西 等

州。 )

本期 栏 目责 任 编 辑

唐涓

作文九:《《聆听生命的颂歌》读后感》400字

《聆听生命的颂歌》读后感这是一本生动有趣、感人至深的动物故事集锦,这是一本描写了精彩的动 物故事,书里有伟大的爱情、友情和情亲,这是一本充满爱的画卷。 爱情,是美丽的。动物有雌雄之分,但一心为对方的心是没有分别的。雌 的动物生孩子时,因为饥饿十分难受,雄的动物可以咬下自己的腿去喂妻子, 全然不顾自己的伤痛。爱情,无微不至。 友情,是快乐的。动物也有友情,为了朋友,它可以用生命去换取朋友的 笑容。看看我,朋友经常无助地哭泣,我却什么也做不了,只能袖手旁观。 亲情,是善良的。为什么说亲情是善良的呢?因为母爱可以用生命去换来 奇迹。有一头驯鹿妈妈,为了孩子能活下来,不顾生命的危险去和鬣狗博斗, 后来,女儿还把别人当妈妈了,直到真正的妈妈去世了,它才醒悟。生活中我 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妈妈早逝,她有一个后妈。后妈后来怀孕了,可她不喜欢 后妈,一天她发烧了,后妈急急忙忙送她去医院,后来,后妈流产了。她破天 荒地叫了一声妈! 有时,不少的爱就在身边,《聆听生命的颂歌》让我明白了生活中哪怕是 一颗小草,一株花也是有感情的。 六年级:紫涵琴音

作文十:《蒙太奇构建的生命颂歌》3900字

摘要:电影成为公认的“第七艺术”,蒙太奇的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爱森斯坦主张恰如其分,拿捏到位地运用蒙太奇,最大限度地为电影服务。本文以日本电影《入殓师》为例,阐述蒙太奇构建的一首有关生命的颂歌。   关键词:蒙太奇 画面 情感 电影   蒙太奇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心理,将影片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它包括了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进而包括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   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周围客观世界的方法,基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调理贯通地阐述主题、情节、动作、行为,阐述整场戏、整部影片的内部运动,以至于逻辑顺畅、脉络分明并最大限度激动人心地完成叙述。它不是叙事者,更不是基本单位;它不是一切,但它不可或缺;它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完全摒弃。   一、解析《入殓师》中蒙太奇的实现过程   爱森斯坦强调镜头的组接,认为镜头(画面)是蒙太奇的基本结构,来自各方面的画面在人的意识、感觉中建立起联系,串联、集合成锁链相应的形象。这种串联过程同时蕴含于情感逐步发生、发展得以展现的过程。   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定是运用创造画面锁链的方法进行形象创造的:更注重再现生活本身用以在人们的意识和情感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使得概念化的“形象”注入观众意识,使得观众自身加入到创造过程当中。   首先要拥有富有情绪的蒙太奇本:分解主题之后,选取决定意义的画面、产生形象从而进行主题体验。在创造形象时,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因素、不同的视象顺序入手,加之以不同的节奏,创造统一的情绪和完整的形象,达到叙述目的。其次,总主题需要以同等程度贯穿所有单位。   《入殓师》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导演在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主人公于深夜中回忆起了童年和已逝的母亲,似乎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镜头首先聚焦于小林在黑暗的房间中拥抱着妻子,镜头静止,文字独白响起。紧接着转换到独自坐着的小林,随即切换到母亲的相片和父亲的乐片,又绕回抱肘静坐的小林,镜头一如既往的静止,构成了四幅具有内在联系的静态画面。继而吊灯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镜头也随之开始了运动。大提琴、石头、这些具有意象意义的物件一一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儿时的画面在静谧的气氛中逐渐呈现。回忆与眼前实景的蒙太奇组接,大提琴略带沉重的音符,小林深邃的眼神,所流露出的是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与困惑,构成影片《入殓师》的内在气质之一的悲凉、伤感。   二、蒙太奇的功能   1、《入殓师》蒙太奇在表达人物心理方面的叙事功能   蒙太奇的实质在于促成了由量向质的飞跃,用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两个镜头经过对列,连接成新的质,从而产生新的表象。”   在电影《入殓师》当中,初次实践便遭遇腐烂尸体的入殓师新手小林大悟,心神不宁地坐在妻子精心布置的温馨餐桌上。下个镜头直接切换成一盘肢解的新鲜肉鸡的特写,大悟喉头涌动冲到水池边狂吐不止。前两个镜头彼此相互独立,导演有意将其对列组接,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心理与视觉效果,将白天所见到的腐烂尸体与鸡肉建立合理联想,达成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到位描述。   深夜纠结的小林来到客厅,伴着温暖的灯光坐在藤椅上拉着儿时的大提琴。镜头从面部特写拉到全景,以仿灯笼的吊灯为中介,以摇镜头的方式通过平行蒙太奇转换到不同时空的同一场景:年少的小林在父母面前谨慎地拉着与幼小身材不相符的大提琴。再摇回沉醉在回忆琴声里的小林的全景,继而切换到儿时一家三口在冬日去沐浴的其乐融融的场面。最后切到小溪边挑拣石子的场景,近在眼前的父亲的脸竟模糊地只剩轮廓。回忆中的父亲对他竟是如此生......蒙太奇于无声之中完成了视觉及心理上的时空的转换与内心世界的写意刻画,失焦的镜头代替主人公的眼睛,铺垫了父亲在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缺席地位,和那段不愿提及甚至模糊怀疑的回忆。   在结尾处也有同样的镜头契合之前的描述。入殓师亲自为父亲入殓,看到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头时,泪流满面。过去的记忆瞬间得到唤醒,那些原本已经被遗忘的画面渐渐地浮现在了眼前,入殓师透过那块光滑的石头再一次看到了当年小溪边父亲的脸,那张被岁月冲刷得沧桑不已、同时又饱含着愧疚的脸,那张他曾经发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脸。同样的景别通过对焦清晰无比,使观众立刻联想起片头的回忆场面。两个镜头的对比队列,完成了小林对父亲的宽恕和对自我内心的解放,使得悲伤与怨愤回归到一种平静的温情。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乃至于生死。   以上例子正印证了“1+1�2”的效果,强调出对列的结果在于“质”,即一种新的形象和新的概念。这也是蒙太奇的功效所在。   2、 蒙太奇升华电影主题的功能   蒙太奇决定着一部影片内容的取舍、结构和节奏的安排,是电影讲故事的一种方式。它分别从主题内部的所有特点中精心选取几个最具特点的细节镜头,将其对列之后产生出能够最鲜明体现出主题内容的概括性形象。各图景的综合对列使得同一主题从不同方面得以展现。   影片中最具蒙太奇功效的段落是田垄中拉琴。镜头从圣诞夜小林为佐佐木先生和同事小姐演奏古典作品《圣母颂》共度平安夜开始。随着画面的调转,我们看到了大量剪辑后的小林在各种入殓仪式中的忙碌身影,音乐也从《圣母颂》自然而流畅的变为了入殓师的主题。音乐传达出了随着小林工作的深入,他也渐减在内心更加了解自己和生命的真谛。额头映满家人红唇的已逝老人、依照心愿穿着传统长袜离开的老奶奶、手握十字架平静而去的少年等等,依靠从圣母颂的音乐和入殓师的主题平滑的过渡,完整而一气呵成。随着弦乐适时的加入,音乐也一下开朗起来。屏幕出现了看似空镜头的画面:美丽的白天鹅和春天的一抹新绿,纯白的雪山和满屏的淡蓝天空,透露出主题曲的生命气息,活泼而富于希望。入殓师每一个步骤每个动作都精益求精,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大提琴师的小林,为活着得生命制造美;作为入殓师的小林,为死去的生命制造美,完美契合了影片主题。     三、蒙太奇的内在要求   1、蒙太奇心理学基础   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分割地、跳跃地看或想,不断地变换角度去观察世界。联想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通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诱导观众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艺术思维。   2、蒙太奇审美原则   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   3、声画结构和句法结构   无论是声音还是图像的积累,都是为更好地传达情绪、塑造形象、揭示主旨而服务的,音响的加入大大丰富了蒙太奇的表现力度。有时本不吻合的音乐与镜头在句法停顿和节奏的终点才完成彼此间的互相吻合,反而会产生意外而突出的效果。   相比于与欧美大片所追求的声话对位,《入殓师》中的音乐多是与画面平行,看不出明显的音画同步,但音乐事实上却在着力刻画着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音乐作为影片另一个主角参与叙事,刻画人物心理,用听觉唤醒观众内心的共鸣。小林为父亲进行入殓仪式时响起深沉的大提琴,随着父亲手中小石子的掉落,动人的主题曲《Memory》悄然响起……整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音乐来描述。配乐简单质朴,旋律如歌,大提琴和钢琴对话似乎是替代了小林和父亲的对话,通过送石子的情节含蓄地表达出来。大提琴象征着父亲,而钢琴则象征着小林。音乐代替主人公的语言虚拟了父子对话,甚至超越了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当小林最终决定原谅父亲时,现实却让他只能面对父亲僵硬的身体,通过抚摸去表达愧疚与深情。配乐切合《入殓师》主题充满脉脉温情,父子亲情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中蔓延着。儿时的回忆交织现实的画面,以潸然泪下的音乐贯穿起来,达成了影片中情绪的高潮。   结语   在蒙太奇实现过程中,既涉及观众创作,也涉及导演创作。蒙太奇近乎神奇般地将导演个性与观众的个性融为一体,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也纳入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不自觉地被拉入导演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条创作道路,逐步引向结果。这些个性化、形象化、却又主题相同的表象以不同的造型原则或其他表现方式,巧妙转变为经过观众自身创作的“心领神会”的东西。   《入殓师》恰当运用蒙太奇的多种表现手法,既注重蒙太奇的内部技术,又完成了蒙太奇成果展示。使得悲喜之间,隐忍有度。正是这种隐忍温情种渗透出来哀伤的独特的东方式情感流露,巧妙地直达每个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将影片中的所有人物和荧屏的观众都推向了一个更深、更远的价值领域去思考,感悟生存意义的本质。   参考文献:   [1]《蒙太奇在1938》【M】[俄]C.M.爱森斯坦/著   [2]《蒙太奇的艺术――论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及其应用》【J】 汤雪/著《安徽文学》 2010(05)   [3]《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J】 王宜文/著 《北京大学竖版蛇》 2004(11)   [4]《的生死美学》【J】 苏茜茜/著 《电影评介》 2011(04)   [5]《谈电影的蒙太奇与长镜头》【J】 苏小明/著《电影文学》 2006(09)   作者简介:张诗颖,女,山西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