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禁毒日 >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关于重阳节的重阳节各地风俗》1300字]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关于重阳节的重阳节各地风俗》1300字]

时间:2019-11-07 09:35:2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各地风俗》1300字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各地风俗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了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了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

想的草罢了,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作文二:《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各地风俗》1300字

关于重阳节的作文:重阳节各地风俗

(1)陕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4)土家族

对重阳节,黔东北土家族较为重视,须打糯米粑粑,推豆腐,祭“家虎”,有“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之说。

(5)云南

在滇西的一些乡村,每年九月重阳节,老人们都会相约到一块,泡制着一定掺上了收获在七月间的金银花的茶。那是特别的饮品,尽管那些茶与那些金银花都是滇西山间随处可采的东西,却被端到了重阳节的餐桌上,成为招待客人的上品茶饮,问题不在于金银花茶的药用,而是有一个植根于滇西山乡的传说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来世上,草木一秋,人不外乎是一棵有一点点思

想的草罢了,那么短暂的一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和缺点,而金银花在当地人们思想里就是解除失误的灵丹妙药,把它加入茶中,便成了解除痛苦的琼浆玉液。

(6)山西

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7)北京

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意思是

(8)惠州

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9)台湾

台湾重阳节庆,配合九月吹起的无雨北风,有放风筝的竞赛习俗,如台湾俗语所说:「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竞赛中,当败者的风筝落地,成为众人抢夺的猎物时,那就是「风吹(风筝)断落土,抢到溶糊糊」。

(10)香港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作文三:《各地的特色风俗》21500字

各地的特色风俗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据说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腊八开始,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厚,下面我们盘点一下全国各地的过年习俗。

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上海的过年习俗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

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絢丽多彩,把

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陕西的过年习俗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

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正月正闹花灯

月里来闹花灯,家家户户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闹灯构成了陕西年俗的一大景观。

西安正月十五“张灯”,可上溯至汉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称这一天为上元节,这天的晚上称“元夜”,亦称“元宵”,汉文帝每到这一天晚上,即令张灯结彩,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从此,西安元宵节张灯的传统就兴起了,它显示了人们能够过上“文景之治”那样的社会安定、丰衣足食的好年景,并一直流传至今。西安的城墙、革命公园几乎年年都要举办花灯展。近年来,西安城墙的花灯展一年比一年规模大,从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弃恶从善,尊老爱幼,祝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吉祥如意”,人民“福禄康寿”,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个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构成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民俗和历史画卷,观众不仅从花灯里可以读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记,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浓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

在陕北,正月十五要“转灯”。各村镇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阵,人们都去“转九曲”,又叫“转灯”。九曲方阵由361根高粱秆栽成一个方阵图,秆上挂着367盏油灯(现已换成彩灯),方阵没有重复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黄河阵。入夜,锣鼓唢呐齐奏,就可以转九曲了。“转九曲”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连转三晚。当地

有一种说法,“转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灯节的一个特色活动。这是一种土制烟花,把铜和铁溶化成铜水及铁水,再倒在放有湿沙的木板上,一齐抛向天空,在向下坠落时,将其打散。这种古老的烟火比之现在的一些烟花更有情趣。

花灯是陇县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花灯造型奇特,有天灯、龙灯、八卦灯、花篮灯、花鼓灯、蟾蜍灯、白菜灯、红纱灯、火罐灯、走马转灯、串珠彩灯等等。春节期间,亲友互相拜年要互赠花灯。舅舅给外甥送灯,一直要送到十二岁,最后一年的送灯叫“完灯”。正月十五灯节,热闹之极,街道上万家灯火,灯市把县城装点得五光十色、火树银花,买灯、观灯的人流熙来攘往。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内悬天灯,门上挂门灯,连住在楼房里的人家,也要把灯悬挂在阳台上。孩子们成群结队挑灯走街串巷,叫“游灯”,而大人们则提上火罐灯、带上供品到祖坟祭祖,叫“祖茔挂灯”。

台湾的过年习俗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元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

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除夕:辞年、避债戏、围炉、守岁等。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台湾年俗中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习俗也相当多。先辞年,布置“厅头”,即在奉祀“观音妈”和诸神像的大厅上,换新版画和联轴。到了下午举行“辞年”仪式。在供桌上盛设五牲及各种年粿供奉诸神,然后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以表示感谢这一年来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并祈求新年更多的赐福。神桌前还要供“春饭”,即盛有饭的小碗,饭上插上用红纸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饭春花”,这个饭叫“过年饭”。(在闽南语中,“春”与“剩”谐音,意思即怎么吃也吃不完,还有剩余)。桌前还摆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红枣。红枣表示年年好。橘子到元宵才能拿下来,有句俗话“上元瞑(夜)拆柑棚。”最后,还要烧金纸、放爆竹,才算结束辞年仪式。

避债戏与讨债灯,是辞年时为躲避债主上门催债的节日活动。在除夕夜,台湾各寺庙都要祭神演戏。凡负债过年无法偿还的人,便跑到寺庙的戏台前,躲进人群中看戏。依照风俗,债主就不能问他讨债。若讨债者硬间至“避债戏”台下找人要钱,就会引起公愤,遭至群众围殴,自讨没趣。这台戏要通宵达旦地演下去,直到翌日凌晨大年初一。负债者也就顺利地过完年。不过,债主也有办法对付,即在大年初一,穿着旧衣服,提着灯笼上门讨债,佯称自己是从年三十晚上追债追到现在尚未回家,灯笼还提在手上,不能算是“新年讨债”,这种灯就叫做“讨债灯”。但是,除非积怨很深,债主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讨债灯”。

围炉、除夕之夜,也叫过年夜,出外谋生的家人,都要赶回老家来团聚,如果无法赶回,就要空出一个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团聚。全家一起围着桌子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菜肴,桌下置一火光熊熊的烘炉,炉边置一些铜钱,以示温暖如春,财气旺盛。围炉时所吃的一般都有象征意义。如一定要吃“长年菜”(芥菜做的,表示长寿)、“韭菜”(“韭”与“久”谐音,吃的时候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不横吃,不咬断,年寿才能“久久长长”)。此外,还要吃萝卜(即菜头)表示好彩头;吃“全鸡”,表示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取其繁殖力强之意,吃完后蚶壳要放在床下,表示会生蚶子蚶孙;吃鱼丸、虾丸、肉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音,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吃所有的菜均不用刀切细,应以原形煮食。

台湾有句谚语叫“二九老”,指除夕是如意大吉的日子。以前台湾盛行收养异姓女子为“童养媳”。直养到十七八岁时,就与自己的儿子结为夫妇。家境富裕者多在二十日后设宴招待亲友,举行婚礼。家境一般者,则在除夕合家团聚,将童养媳与儿子圆房,俗称“送做堆”、“合房”域“做大人”。通常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避免触动神明,惟除夕之日,神明皆已送上天,此时选择童养媳和儿子“送做堆”,就不用耽心遭受神谴。

温州的过年习俗

过年是中国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色,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

冬至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汤圆的馅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汤圆。而麻糍则要先把糯米炊熟,捣韧做成块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滚动使之粘满豆粉,即为麻糍,麻糍为冬至的点心,俗称“擂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过去,在晒这些腊货的那个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着酱油肉、酱油鸭、酱油鸡。自做的酱油肉、酱油鸡味美质优,所以即使市场里有现成的卖,人们还是愿意自己动手晒。鳗鱼是温州的特产,温州人一般去菜场买些个头比较大的鳗鱼,剖开淡晒,就成了我们口中的“鳗鲞”,鳗鲞比鲜鳗还要好吃,是年夜饭中佐酒的佳品。

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然后做成长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

坏话。

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每户人家趁此机会洗去家里一年堆积下来的污垢,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贴春联

过年的另一种普遍习俗是贴春联。早在宋朝,贴春联已成为流行的习俗,宋朝把春联称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驱鬼辟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称桃饰,后来慢慢嬗变成桃符即春联。过去的春联都是用墨在红纸上写黑字,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红纸上的春联,颇受人们青睐。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请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吃过分岁酒,大家自寻娱乐,往往彻夜不眠,俗叫“守岁”,也叫“望年夜”。

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

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有的还延至农历正月十五。上世纪50年代以前,拜年的礼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故称“纸蓬包”。

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如今,人们在穿着上已起了很大变化,颜色已不局限于红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款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过了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年也算过完了。

近年来,市民的生活变得愈加丰富多彩,过年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有的家庭正月选择外出旅游,部分年轻人对过年也越来越淡漠,他们对过年的热情还不及某些西方节日。对此,潘一钢仍旧认为:“春节是任何节日都代表不了的,观念的改变只是证明文明程度的提高。”

重庆过年习俗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报道称,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在街上,你经常能碰到手持蜡梅花的市民,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鲜花来装饰房间。重庆港务局宣传部长李学勤表示,她喜欢春节在家里摆

上一大束红玫瑰,红色给人热烈和红火的感觉,与春节气氛很相衬。

报道还写到,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晚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东北的过年习俗

东北人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特别多。

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初一初二不扫地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

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

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西江水上人家春节风俗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香港过年习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個中國人不识。然而,在香港?"农历年,在習俗上和气氛上卻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会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街?"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会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間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間,港九多处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時,到處可以听到“討”利是的欢笑聲。“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時也成为了春节時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福建年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河南年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

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

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林州民间的春节

林州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但过年并非专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头和年尾。一进入腊月便有"年味儿"了。

腊月初八这天的早餐,民间要吃"腊八粥"。粥用小米、柿块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称"柿疙瘩白汤"。农

妇均要在太阳未出前将粥做好,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口曰:"腊八粥早些做,扳上南墙一谷堆儿,小鸹不蹬俺家谷"。吃"腊八粥"据文献记载,林州是从宋朝开始的。原来的意思是人们用一年的收获祭祀祖先、祭祀众神并庆祝丰收。后来,由于林州灾害频繁,逐渐演变为吃"腊八粥",预祝来年粱谷丰登。目前林州民间尚有"吃了腊八粥,来年好收田"的俗语。

二十三,打发老灶爷上天。人们为了让灶王向玉帝为民请命,好话多说,就在灶王牌位两边的对子上写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为了防止灶王汇报假情况,就用芝麻糖当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扫房子。民间传说灶王为天帝督使,负责察看家人功过,凡是有过者,要在墙上划道记号,到年终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禄一五更接天旨后带天兵回民间按墙上记号进行惩罚。人们为了消除隐患,待打发灶王爷上天后的第二天,立即动手打扫房子,这就形成了"二十四扫房子"的习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捞入筛子积压而成。事后均将豆腐切小块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锅宰杀猪羊,割肉者,量家财而行,富者备至正月十五;贫者备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着吃。是贫家富家都要办的一件事,也是过年的特征之一。每家都要根据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够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数量。

二十八大贴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间大都请人写对联,有个别农家利用家花来表示自己的心愿,除此之外,六上还要贴门神。门神像多为秦琼、敬德、大刀关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贴对子讲究"穷签(横联),富对子",即横楣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以后,农村又兴起了贴双对联,即除在门框上贴一幅外,另在门垛墙上再贴一幅巨联。还有用菱形纸写上一斗方子,上写"福"字,下竖写一条"出门见喜",或"迎喜接福",或"欢度春节"之类,贴在门口或迎壁墙上。庭树上贴有"满院春色",石磨上贴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车上贴"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贴"六畜兴旺",粮食屯上贴"米麦满仓",桌子上贴"日进斗金",衣柜上贴"衣服满箱",床头上贴"身体平安"。与此同时,各种神牌写刷一新,除厨房用绿色纸(意在免火灾)写外,其余均用红纸写成。里里外外一派红光吉祥。

二十九撒蜡走。是日晚上,以相邻近的大村庄为首,组成数十人提灯笼、敲大鼓、拍大铙、捧香卷,到各村寺庙神位前,点燃蜡烛,焚烧香箔,意在祭神驱邪送福音。村上的人们集中在圣地,等候着送福音的队伍到来。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灯火辉煌。1950年后,此俗消失,改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锅。捏仁即捏扁食,出锅即用油炸食品。这两项是腊月三十这天最紧张而繁重的活儿。是日,从早开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动手,盘馅的盘馅,和面的和面,待盘好馅和好面后,就围在炕边捏扁食。婆媳小姑边捏边逗,十分快乐。所包的扁食要足够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点左右。扁食包好后,要先煮一锅,捞到小盘内,每个盘子两个,由主妇在家烧香点纸祷告列祖列宗:"有话您先知,有饭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财发。"另由家中男人用条盘端着到坟上祭祖,每个坟头放一小盘,燃炮叩头。这些事办完后,开始油炸,凡是该过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头(上供用的猪肋条),菜类食品统统下锅炸,但头一锅都要先拿一点,填入灶膛里,让灶王初一五更回来吃。当然,如果农历腊月小,这一天的活动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币扁食。这是林县民间盛行的习俗。在三十包扁食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灯。三十傍晚,县南乡村各家各户要将用纸扎成的灯笼,接上立柱,送于坟上,长夜照明,以让先祖随人过年。此灯于初一早上收回。

拦门棍。三十晚上,人们习惯在大门里门槛跟放一根桃木棍,没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进家。

熬年。又叫"守岁"。民间传说三十夜晚,只要有恒心,一定会等到老天爷的闺女打开南天门向人间赐福的时候,如果早睡就没有福了。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每年腊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主妇也要摆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烛,上香5遍。是夜禁大声喧哗,以免惊动神灵;禁开箱柜,以免跑财;禁照镜子,拿木梳,以免见"鬼";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三十晚上要丢剩饭,叫隔年饭。初一早起也要丢剩饭,以兆吉庆有余。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将近子时,各家的青年右手掂着炮,左手拿着火,右脚跨门外,左脚踩门里,眼观电视屏,摆开抢点头响炮的架式。电视屏上子时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起火、烟花、两响等各种彩炮将天空点缀得五光十色,眼花缭乱。

初一磕头。人们天不明吃罢扁食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然后结伙去别家(一般是本族)磕头拜年。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新友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要给几个压岁钱。

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况外,都要回拜。民间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节"之说。

破五节。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不吉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积压自在家改善生活过节。

是日寅时,家庭主妇还掏炉灰少许,送至当街十字路口,俗称"送穷灰"。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挨打挨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

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香客们求财心虔,哪还管你扑面而来的五、六级大风呢!临近财神庙一里余,路旁遍设香烛表纸的摊子。入庙首要就是参拜财神。只见殿内香烟绦绕,灯烛通明,也能听到钟磐悠扬之声。这时殿里殿外,熙熙攘攘,拥挤不堪。敬神已毕,除可以在庙内品尝一些北京的风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则是“请”上一些别具特色新福商品。这里有大小不等的“福”、“寿""字的红绒花和剪金纸花;还有长尺半、阔半尺的印有金鳞图案和“吉庆有余”、“吉祥如意”等吉利话的大红香客们在车前的灯叉上插着一只或大或小的风车,车把挂满了成串儿的金银元宝和红纸金鳞鱼;头戴毡帽缎带的隙缝中满插红绒花、金“福”“寿”字和孔雀翎——他们神采飞扬地“胜利”返航了。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卜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充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出朝阳门约五里之遥的东岳庙,也是春节时重点庙会之一。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这牌坊系由黄绿两色带有浮雕的琉璃砖瓦所筑成,高约六、七米,阔约十数米,兀立在东岳庙前。

东岳庙内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类:一为东岳大帝,这是人所共知的;二为地狱阴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谓“月下老人”,并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执掌地狱阴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传说中阴曹地府里执掌对来自阳世的善恶鬼魂给以奖惩的“执法官”。以前庙内还设有“阎罗宝殿”。殿中塑有牛头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类的阴司“皂隶”。

他们有的勾锁亡魂,有的押着所谓阳世间的“恶人”在滥施非刑。什么上刀山,下油锅,大锯锯,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过奈何桥等,真是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当初有个别小鬼行刑场面的塑像前还设有“机括”。只见小鬼们双手高擎铁链,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脸红发,锯齿猿牙的凶恶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内光线阴暗,香客们好奇心胜,必欲走近以窥端倪,谁料刚一上前,恰好踩中消息,只听哗啦啦一响,小鬼猛抖手中锁链,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霉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们心中早已是恐惧不安的了,陡然经此一吓,竟有当场毙命者。以后,事出多起,在舆论的压力下,也就将这种灭绝人性的玩艺儿拆掉了。而“喜神祠”却是与它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了。男女青年,或单独,或成双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祷,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当然也有父母来为子女祈福的。

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春节期间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庙会之一。且设有各种新奇别致的玩艺儿,其中包括初八的“顺星”和十八的”会神仙”,虽属宗教仪式,但也新鲜有趣。

上午八时左右,这里早巳万头攒动了。门口遍布卖小吃的摊贩,所卖小吃也与其它庙会大同小异。但是终究太早,生意还比较清淡。而最热闹的一幕却是进山门时的“摸石猴儿”。观门呈拱形(共三门,中间大,两翼小),门的内圈系以一弧形石雕为饰。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愈。当然这纯系无稽之谈,但游人则必欲摸之而后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儿”也就成为新正逛白云观的传统节目了。长期经人们的抚摸,山门上弯窿般的石雕,别处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独这个小猴儿被摸得锃光瓦亮,特别逗人喜爱。

进得门来,第一进院落中有三座石桥,但桥下无水。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从早开山门起,一直坐到傍晚游客散尽他们才能如释重负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够辛苦的了。他们是白云观的主要节目,也是过年庙会的主要财源之一“打金钱眼”的一对“活道具”。他们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多为本观道士经营),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不过人总是要试试“运气”,即使花多少钱去兑换制钱也在所不惜。

绕桥后,再进一院落,即为“顺星殿”。这里是庙会中求签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来自云观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并买一张谶图,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凶,以便做好趋吉避凶的准备。

作文四:《中秋节的习俗作文400字:中秋佳节各地风俗习惯》600字

赏月吃月饼福建厦门地区吃月饼时,有博饼的习俗,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还有抛帕招亲的习俗玩灯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在广东各地,中秋赏月时常吃月饼、柚子、芋头、栗子、菱角,月光饼也时有所见、在广东东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贵子香港: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在香港,会有人到公园燃烧蜡烛;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浙江东部:此地风俗全国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节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传统上名称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与端午、重阳、冬至不同。

作文五:《风俗的作文》700字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争了个第一,因为极想闻闻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在鞭炮声过后,就没有什么好玩的了。还是吃早餐吧,待会儿出去玩一玩!

吃过饭后,我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样样俱全。看到的大多数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数麻辣摊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个胖孩子叫道。

再去别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摊前,我又停下了脚步。那里有各种玩的东西:飞机模型、望远镜、电动汽车……尽是一些玩的东西。我发现最受欢迎的是那些玩的东西。

在其它地方,我还看见有的在卖气球、手枪、跳绳,有的在卖小吃、点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样样俱全,真是无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饱眼福二饱口福三饱手福了。最为幸运的是那些卖主了,今天可是生意兴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但千万不要“玩物丧志”哟!

简评:本文以一天的见闻为线,写出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写来,在热闹的氛围中写出了人们过春节时高兴心情。可以说本文的“高兴”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动为视角切入,反映传统春节的热闹与人们的无限快乐,抓住了话题“春节”的关键特点。

作文六:《腊八节的各地风俗》1600字

天津风俗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风俗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风俗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风俗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风俗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风俗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风俗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风俗

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风俗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风俗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风俗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作文七:《祭祖的意义及各地风俗》2200字

各地风俗

导读: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北方地区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冬至的由来

至祭祖之俗,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

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

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始祖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庙祭祀祖先。

冬至作为节候甚或岁首,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祭祖所表达的正在于此。 各地祭祖习俗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

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河南开封:守岁的到五更时候,先行盥洗,穿着礼服礼帽,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香烛齐燃,爆竹争放,一家人依长幼辈分,连续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罗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备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备一支长竿挂着鞭炮,等族人来到时,便点火燃放,表示欢迎前来祭祖,等到祭祖仪礼完毕,有果盒、茶点或丰盛的早餐相招待。

东北地区: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时时分,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点烛、烧香、焚纸、放炮,子孙跪拜如仪,称为“发纸接种”。   粤桂地区:初一上午五、六点钟,摆设丰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长辈分,排前后次序,向祖宗跪拜叩头。

豫东地区:初一早餐以后,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辈分长次,先男后女,对着祖宗神位,一一磕头跪拜。

川西地区:祖宗神位前的香炉中,点了轻烟缭绕的长香,红烛燃起辉煌的亮光,铜磬在一声声的敲着,弥漫肃穆的气氛。长辈带领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齐地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按辈分长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

祭祖意义

祭祖起源于商朝,传承至今已近四千年。中国古代重祭祀,为人生之重大礼仪。《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治,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一切治理人民的措施中,再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五类,没有比祭礼

更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外物迫使人那样做,而是出自人的内心。内心有思念亲人、祖先的念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祭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充分理解祭祀的意义。     我们常讲“百家姓”,《百家姓》中有四百多个姓氏。据中国科学院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二万二千多个姓氏。子孙虽有万姓之别,而实为同根同源。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族群,这么多不同的族姓团结成一个国家,靠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孝道和师道。

祭祖是对祖先和圣贤念念不忘,这是表孝道和师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祭祀祖先就是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中国汉字是智慧的符号,“孝”字是由“老”和“子”组成,把上一代和下一代联系在一起就是“孝”。我们的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我们和上一代、下一代都是一体。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就是教导我们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培养有德行的下一代,使得家庭、国家后继有人,这是师道。     对久远的祖先和圣贤,我们尚且念念不忘,那么对眼前的父母、老师,我们能不孝敬吗?对所有的长辈,我们能不尊敬吗?对自己的子女,乃至一切晚辈,我们能不倍加关心和爱护吗?因此清明祭祖,意义非常重大,提醒我们要尊老爱幼,提醒我们对所有的人都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对待,这是大孝。

由此可知,祭祖之根本意义在于教人返本报始,知恩报恩,乃为古圣先贤提倡孝道之重要教育活动,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之要道也。《论语》中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孝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大根大本,孝没有了,儒就没有了,中国文化就没有了。人人能敬祖先,爱父母,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的根在此地。

作文八:《山东各地的风俗习惯》20700字

摘]山东各地各民族饮食风俗大观

生活 2008-02-01 18:24:37 阅读83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山东卷

基本情况概述:

山东是我国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山东半岛东伸入海,庙岛群

岛巍然屹立在渤海海峡。山东历史悠久,为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 膏壤沃野,资源丰富。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虾、贝、蟹、藻等。内陆地区 河流纵横,平原辽阔。南部湖泊密布,盛产各类淡水产品。历史上,齐鲁人 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风俗和烹调技艺,其中包括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 一的“鲁菜”。齐鲁素称礼仪之乡。据《曲阜县志》载:“韩宣子谓周礼尽 在鲁。”汉高祖谓(鲁)为“守礼义之国”。汉武帝也曾称:生子当置之齐 鲁礼仪之乡。在齐鲁古地,日常饮食、岁时习俗,无不与当地的礼仪有着一 定的联系。

齐鲁饮食风俗,至少可以追溯到2 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史料记载: 孔子妻生子,鲁国君主鲁哀公派人给孔子家送去两条鲤鱼,以示庆贺。孔子 为感国恩,先用鲤鱼祭祖,尔后又给儿子取名鲤。送生育礼至今依然流行。 孔子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及13 个“不食”的饮食训导,为齐鲁烹饪的 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齐桓公的宠臣易牙以善于烹调而得宠, 官至宰相之职。古书中记载:“齐桓公,夜半不嗛(即腹饥〕,易牙乃煎、 煮、燔、炙,调味而进之。”相传,易牙为讨好齐桓公,曾残忍地将自己的 儿子烹成汤羹,献给了齐桓公。虽如此,他对齐鲁烹饪发展的贡献还值得肯 定。齐大夫管仲经营胶东,大力提倡发展海洋渔业,故齐鲁富鱼盐之利。 秦汉时,海味进入饮馔,汉武帝进兵山东半岛沿海时,吃到渔民腌制的 鱼肠,有异香,遂赐名“ ”。《盐铁论》中也有“菜黄之鲐,不可胜食” 的记载。

南北朝时,民间食风朴素、文雅,凡年节宴客待友,皆设美馔佳肴。这

一时期,烹调技法、菜肴款式均趋完美。北魏高阳(即今临淄)太守贾思勰 在《齐民要术》中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记述,所列菜肴多至百种以上。唐代鲁 菜又有新发展。唐段成式《西阳杂俎》载:历城北一里,有莲子湖⋯⋯三伏 之际,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盛酒,以簪刺叶,令与茎柄通,吸之,名为 碧筒饮。以后成为济南端午节的定俗。端午节食粽子、二月二食煎饼皆于此 时始。

宋代汴梁、临安有所谓“北食”,即指以鲁菜为代表的北方菜。其烹饪

技艺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明代诗人李攀龙妾蔡姬善制葱味包子,有葱味 而不见葱,深受来客赞誉。清代,鲁菜更成为宫廷菜吸收的主要对象。鲁菜 的烹调技艺和鲁地的食风常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如清初名士王士祯《历下银 丝鲊》诗:“金盘错落雪花飞,细缕银丝妙入微,欲析朝醒香满席,虞家鲭 鲊尚方稀。”蒲松龄《客邸晨炊》:“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层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

山东酿酒业历史悠久。至今,有的地区仍有家庭酿酒的习惯。春秋时鲁

国善酿低度酒。历史上曾有“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楚庄王大会诸侯, 赵国与鲁国都献了自己国家酿的美酒。赵国酒浓烈,鲁国酒清淡,而楚王喜 饮烈酒。送酒时,赵使者因未给楚国营酒的官员送礼,惹怒了掌酒官。掌酒 官将两国的酒对换了给楚王喝。楚王明知赵国产烈酒,以为是赵国在故意捉

[/size][/size][/size][/size][/size][/size][/size][/size]

[[i] 本帖最后由 漫步时光 于 2007-4-7 13:10 编辑 [/i]]

漫步时光 2007-4-6 20:28

弄自己,于是下令三军围攻赵国邯郸。山东民间酿制的低度酒以清香平和著 称。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说的就是山东酒。齐鲁民间 饮酒之风,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齐鲁地处南北之要冲,近代外国列强入侵,在这里建立租借地。因而山 东有机会吸收外地的甚至国外的饮食文化。例如孔府的满汉全席即来自清 宫;青岛烹调善用番茄酱,即来自西餐。

按全省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物产,并结合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等具体情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食风区,即鲁中及黄河下游、胶东 沿海和鲁西(包括西南)。另外,孔府由于其历史和政治的原因,饮食有其 独特风格,本卷辟专章介绍。

第二章鲁中及黄河下游食风

此区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泰安、潍坊、淄博、德州、惠民、聊城、东营

等地域。济南是个古老的城市,水陆辐辏,商业发达,讲究饮食。潍坊、淄 博地处古齐国旧地,沃野千里,气候温和,盛产各种谷物、水果、蔬菜。东 营、惠民、聊城、德州地处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上,又与大海相邻,资源丰 富。鲁中人民自古精干膳事。

以济南为例,这里大明湖盛产蒲菜、茭白、莲藕等美蔬,郊区有“黄河 之鲤”、“章丘大葱”、“明水香稻”等。在菜肴方面,济南风味是鲁菜的

主体,在山东境内影响极大。济南菜以汤菜最著名。其清汤、奶汤制法在《齐 民要术》中已有记述。济南菜注重爆、炒、烧、炸、烤、氽等烹调方法。讲 究实惠,风格浓重、浑厚,口味偏重于清香、鲜嫩。清代北京的山东菜分为 “福山帮”和“济南帮”。济南菜又分为“济南本帮派”(又称历下派)、 “淄潍派”(淄博、潍坊)、“泰素派”(泰山地区)等。

济南本帮派:汤菜特别讲究清鲜爽口,鸡鸭菜肴注重用甜面酱调味,并

以甜、咸、酱香浓郁见长。其变化型有酱香、酱汁、葱酱、糖酱、酱焖等。 代表菜肴较多,如“糖酱鸭块”、“酱焖鳜鱼”等。爆菜是山东代表菜式,

胶东、济南均长于此法,但又有区别。济南爆菜历史悠久。清代文士袁枚说: “滚油炮(爆)炒,加作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双脆”、 “爆肚头”、“爆鸡丁”均是著名爆菜。据传,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在任山 东巡抚时,用济南名厨周进臣、刘桂祥为家厨,所制“爆炒鸡丁”深合丁巡 抚的口味,每每用以飨客,世称美味,名之曰“宫保鸡丁”(因丁曾被赐“宫 保”)。后丁调任四川总督,遂将此菜引入巴蜀。川菜宫保鸡丁亦采用济南 油爆法。

济南的“糖醋黄河鲤鱼”被誉为齐鲁名馔,尤崇尚用活鲤鱼烹制。“九

转大肠”是济南的代表菜肴。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杜姓巨商,在济南开办 “九华楼”酒店。此人对九字有特殊爱好,干什么都要取“九”字。九转本 是道家术语,表示经过反复炼烧之意。九华楼所制的“烧大肠”极为讲究, 其功夫犹如道家炼丹之术,故取名“九转大肠”。

淄潍派虽源于济南,但由于物产、地理位置不同,形成自己的特色,长

于烧、炸、拔丝等技法,原料则多选肉、禽、蛋。口味偏于咸鲜,略甜,多 使用酱油、豆豉。代表菜肴有“怀胎鲤鱼”、“拔丝地爪”、“拔丝山药”、

“麻花肘子”等。怀胎鲤鱼制法是:将鲤鱼腹脏掏突,用海参、鸡肉、干贝 漫步时光 2007-4-6 20:28

等多种名贵原料切丁调味后填于鱼腹内,蒸熟后即成。据说此菜由桓台厨师 创制。清代名士王渔洋回恒台省亲时吃到此菜,得知此菜尚无美名,遂为之 取名“怀胎鲤鱼”,流传至今。拔丝菜在鲁中甚为流行,淄博一带家家能制。 蒲松龄《日用俗字·饮食章》中有“而今北地兴摭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的 记述。“博山豆腐箱”历史悠久,技法独特,是博山名菜。相传,清乾隆皇 帝南巡时,曾特意到博山瞻仰康熙时大学士孙廷铨的故居,孙家用博山豆腐 箱款待。乾隆食后赞不绝口,从此博山豆腐箱名扬天下。淄博民间节日的餐 桌上少不了此菜。

泰素派乃指以泰安为主要代表的素菜和寺庙菜肴制作流派。因泰山多建

有寺庙,僧道络绎不绝,香火盛隆。泰山素以豆腐、白菜、泉水闻名,被誉 为三美。加之泰山盛产各种菌类、名蔬,故泰安地区的素菜制作尤为精巧。 其技法多受济南影响,以烧、炸、氽、熘、炒等见长。色调淡雅,口味清鲜 滑嫩。代表菜有“锅豆腐”、“软烧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薄荷”、 “烧二冬”、“三美豆腐”等。当年,爱国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时,日与豆 腐、大白菜、山泉水为食,并为之赋诗作画,备加称赞。

一、日常食俗

该地区以面食为主,早晚一稀一干,佐以青菜、成菜之类。午餐配以炒

菜、汤肴。旧时,因大米不多,多在节日或待客时才食用。农村以玉米、高 粱、黍米(小米)等杂粮为主。地瓜(即甘薯)产量可观。现今,细粮已成 为农家之常食。

济南人日常饮食最重早、晚的稀饭。此稀饭旧时多以小米、高粱米煮制, 现今则以小米、大米为主。午餐讲究汤羹(多用蔬菜熬制)。这大概与济南 地势较低、一年四季气候干燥有关。据《济南快览》云:“食品以麦为上, 黍次之,大米非上客不用,且多施之于稀饭。若玉蜀、高粱,若豆类,则为 乡居农民一般之常食。”用面粉蒸馒头,“此为富家商号之便饭,菜蔬一两 种,羹汤一盂。”济南的面食制品以硬、干、酥为主。制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馒头又叫馍馍。济南人食用的馒头,是一种高桩的硬发面馒头。状似 圆柱,熟后掰开有明显的层次,韧性较强,耐咀嚼,香甜可口。

锅饼用冷水调面制成。《济南快览》记:“以面作寸许厚、中径尺余

之圆饼,烙而熟之,外焦黄而内细白,谓之锅饼。”锅饼大者五六公斤重。 有的两面粘有芝麻。采用特制的鏊子烙成,烙制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以上。吃 时切成长条,硬脆香甜。

杠子头火食起源于潍坊,因制作时用木杠压面得名。旧时的杠子头火

食,烤熟后,中间薄四周厚,中间可用绳串之,便于长途携带。据民间传说, 此食是明代戚继光抗倭时,乡民为士兵制作的,故又称“光饼”。现今此饼 已改成中间厚、四周薄。

家常饼热水和面,又称“油饼”,加葱花者称“葱花饼”。

水饺济南人称为“扁食”或“包子”。有荤素两种馅,为节日或待客

之品。

面条和面时加盐碱,擀制,浇卤汁或麻酱汁,配以黄瓜丝、腌香椿。 旧时民间常吃的主食还有:

玉米窝头

两合面饼即用高粱面、玉米面(条件好者加点豆面)调和好制饼,蒸 熟后色红味甜

煎饼鲁中主食品之一。一般用玉米面或杂合面,条件好者用小米面,

调稀糊摊烙而成。其薄如纸,食时卷葱酱,香甜可口。《临淄县志·饮食》 载:本地“以麦、豆、小米、高粱为大宗,居民常食煎饼。”清初的蒲松龄 对此还作过考证:“煎饼则合米为之,齐人代以面食,岂非自古至今,惟齐 有之欤?”还说:“煎饼之裨放民生,非浅鲜也。”(见《煎饼赋》)这足 以说明煎饼在民间日常饮食中的地位。

另外,阳谷、临清乡间还喜吃金银卷:将发面团擀成面皮,上铺一层玉 米面卷起蒸熟切段。此品为以粗代细的代表食品。

鲁中农村,日常菜肴也颇为精细。中午多以新鲜蔬菜炒之,加一汤羹。

鲁中乡间对生食大葱、大蒜、甜面酱特别嗜好。日常饮食,只要有大葱和甜 面酱即可。孔子曰:“不得其酱不食。”《齐民要术》中记录的制酱法就有 十几种。酱既可单独食用,又可作为调味品使用。《中国实业志》载:“葱 以章丘为最肥美,男女皆好食之。”单饼或煎饼卷大葱蘸酱这种民间食法已 被吸收到高级宴席上,象“烤鸭”、“锅烧鸭”一类菜肴,就要配生葱段、 甜酱、单饼(或合页饼)食用。鲁中人喜生食大蒜,大蒜几乎是吃水饺、面 条必备之物,也是凉拌菜的主要调味品。常见的吃法是整瓣或捣成蒜泥。也 可腌制成糖醋蒜,系取鲜大蒜加入醋、糖腌泡,经月由白变成酱红即成。 淄博、潍坊一带民间对小咸菜的制作特别讲究。除了萝卜、芥菜一类外, 还有如下常品:

煮八宝菜旧时多将黄豆煮熟去皮,与疙瘩块、青萝卜条、煮花生米等 加盐水、干辣椒、花椒、大料之类腌之,色泽艳丽,洁净青脆。

熏豆腐将豆腐片炸后,加五香料、汤汁腌制,色枣红,五香味浓,咸 鲜柔韧。

韭花酱将嫩韭花去硬梗,磨成酱,加盐密封月余经发酵即可。

酱黄瓜黄瓜用盐腌出水,加酱油、花椒、大料等调好腌渍而成。为夏 季食用佳品。

在滩坊,逢节日乡民多调制小鲜蔬菜,有芥菜鸡、酱疙瘩丝、拌合菜等, 清爽鲜美。

济南人口味偏咸,一日三餐多配有咸菜。民间有“菜不够,咸菜凑”之

说。济南的小菜种类颇多,如酱萝卜、腌莴苣、腌香椿、糖蒜、磨茄等,制 作都很讲究。磨前选用当地产的大红袍圆茄,去蒂放清水缸内,用砖头或粗 石块将茄皮磨光,在茄上扎眼加盐、酱腌制。此外,还喜食凉拌腐皮、腐竹、 糖醋藕片、粉皮等。

在济南,还有一种家家都会做的“酥锅”。此菜制作一般用砂锅,底部

垫些老菜叶,然后分层排入藕、豆腐、鱼、猪骨、海带卷等,撒上葱姜,加 糖、醋、酱油、汤汁(以能浸没过原料为宜),置旺火烧开,慢火煨炖五六 小时,待汤汁全部侵入原料中,菜变酥软时.取出放凉,随吃随取,佐食下酒 皆可。

鲁北地区较有特色的佐餐小菜还有;豆豉、咸面糊。

咸面糊是在严重缺菜季节,用面粉(或玉米面)调成糊,加盐、葱花、

油等蒸熟,抹在玉米饼子、花卷上食用,沿海一带农家,面糊中还常加有虾 酱、蟹酱等。

鲁中地区,风味小吃种类繁多,其中又多以面食为主。仅济南常见的就

有:盘丝饼、油旋、荷叶粥、八批馃子、五香甜沫、鸡丝馄饨、炸茄盒、麻 漫步时光 2007-4-6 20:29

酱烧饼等。

济南的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软,葱香透鼻,因形似螺旋而得名。其

制法早在清初的《食宪鸿秘》中已有记载。济南人多趁热食油旋,配一碗鸡 丝馄饨,妙不可言。

潍坊、淄博的名小吃还有朝天锅、周村烧饼、博山石蛤蟆水饺等。潍坊

朝天锅本是一种市肆小吃,露天砌灶,中置一大锅,将猪血、肺、大肠、豆 腐、猪骨、肉丸子之类盛满一锅煮熟,众人围而食之,故名“朝天锅”。后 来,讲卫生,移于室内。现今经改进,已成宴席上名吃。

博山石蛤蟆水饺,历史悠久,由博山一石姓店主所创制。“蛤蟆”之名, 出自同行的嫉妒讥讽。不料此名一出,此小吃更名镇四方。店家即以“石蛤 蟆水饺”为号。近代园林家陈从周教授曾以“博山风味推第一”横匾相赠。 德川、惠民、聊城的著名小吃有:德州羊肠汤、保店驴肉、阳谷烧饼、 大柳面条、无棣肴肉、聊城熏鸡等。羊肉肠历史久远,《齐民要术》中已有 记载。其制法是:将羊肠洗净,在羊血中掺入粉团、豆粉,搅匀灌入肠内, 每10 厘米捆扎一下,入锅加汤煮熟。吃时将羊肠切段,加原汤,随带胡椒面、 醋等调味品。味麻辣酸香,腴美滑润,与麻酱烧饼配食,物美价廉。

二、岁时食俗

春节此区春节习俗与北方各地类似。《济南府志》载:“季冬月八日

食腊粥。二十三日吃糖瓜,祀灶神,谓之过小年。除夕日,是夕辞岁,家人 设酒守岁。岁时元日衹祖先,家人称寿,食水饺及旦。元夕(即正月十五) 张灯,食汤圆,散灯浮诸流水,谓之放河灯。”另外还有:“冬终岁暮,则 以黄米作糕,附以红枣,谓之年糕,互相馈送。”春节夜饭,必备鱼菜。 济南人春节期间,家家做“酥锅”、“炸藕盒”。济南人对藕有着特殊

的感情,款待亲友尤以藕菜为先,因为藕断后丝丝相连,寓友情永远不尽之 意。

正月初一早习惯吃素馅水饺。其馅用豆腐、粉丝、炒鸡蛋、白菜调制。 除夕晚包饺子,初一清早煮制。素馅取肃净意,寓一年无麻烦事。

二月二《济南府志》中记载:“仲春二日,打灰囤、祈谷,食煎饼,

炒蝎豆。”俗谓此日龙起蛰、抬头,乡民撒草木灰于院中,打成囤底形,中 间用灰盖五谷,祈一年五谷丰登。食煎饼、炒蝎豆之习,至今犹然。 春分日酿酒,酿醋。

寒食节作社饭,习俗与北方各省同。

端午食俗同北方各省。济南人的粽子是黄粘米加枣,用苇叶包的三角 粽。旧时此日泛舟大明湖,“作碧筒饮”。

六月六日旧俗此日食炒面。炒面系在面粉中加水拌湿润,先蒸,再擀

细过罗,用猪油炒至焦黄色,吃时用热水加糖拌润,抓成团食用,香甜醇美。 中秋节潍坊人最重中秋节。《潍县志稿》记载:是日“夜陈瓜果于庭

以供月,所有供品月饼而外,并以面蒸作月形食物,直呼之曰‘月’。系用 面饼两层中央以枣,面上四周镂各种花果及动物之类。”是夜,“小儿女则 置之矮凳上,并于此面月上插一炷,齐声呼唤,谓之‘念月’。

其词多俚语。有‘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及‘月明光光,

小儿烧香,月明圆圆,小儿玩玩’之语。邻近接声洋洋盈盈。”念月之后, “一家拜月华,则以所供各物分给小儿。是晚食物多以糖调藕梨,一家团坐 欢饮,谓之圆月。”

漫步时光 2007-4-6 20:29

重阳节《济南府志》中说:“季秋九日作菊糕,士庶登高饮菊酒,德

州士大夫家开筵为诗酒会,邹平之民作柿饼。”济南的菊糕,是用黄米面作 成,其色如黄菊,故曰菊花糕。登高,饮菊酒,乡民也如此。文人雅士则上 千佛山或开元寺。

冬至旧俗吃水饺,有“交子更年”之意。

三、礼仪食俗

1,社交礼仪食俗

鲁中人对宴席礼仪特别看重。《临淄县志·礼俗志》载:“每食四簋,

陈馈八簋,皆有限制。祭品以土产为贵,鸡、鱼、肉、加菜四件即可,多不 过八,烧烤未见过分。前辈宴客,八人一席,菜用八碟八碗,适合乎中。今 人添设过分,搜索异味,动云大件几个。主人示客以侈,座客复以盛馔。” 以上是近代的情况,现已大有变化。即使是经济较落后的鲁北,今日的宴会 也颇丰盛。阳谷、临清民间喜宴多用三大件。其程序是:客至,主人让至客 房,献茶,揖让入席,按宾主坐下。先上一碗热汤面条,谓之垫底,而后上 四干果、四鲜果、四食馃(点心〕。三大件一般是鸡、鸭及用梨、桃加大米 蒸制的甜菜(颇类八宝饭)。每件随上二至四品行件(亦称碗)。三巡过后, 酒足。再上六至八碗饭菜(多汤菜)。席间上整鸡(一般为第二大件)时, 伺宴者带来菜刀。此时首席客人应送上事先备好的钱,这是给主厨的“开刀 礼”。如是名厨,上鱼肴时还可讨“二道礼”。

宴会筹备及席间座次亦颇为讲究。以济南近代情形为例:主人宴客,以

整席肴馔款待。主人应先到,以便迎迓诸客。客至,奉茶让座。客齐请入席。 面外方位的左位为首座,有为次,左为三座,次座右为四座。其余类推,最 末为主座。席终用茶。节日亲友互拜,客至,烹茶相待,或用葵花籽、炒花 生之类待客。午间,烹六至八种便肴,小饮后吃饭即可。

2.婚姻食俗

济南旧俗婚嫁事,礼节严谨,规矩繁多:

押聘礼媒人说合,换柬帖。柬笺必须填满,忌空白。男家除衣服、首 饰外,还送百子糕、龙凤饼等。女家将食物分赠亲友,以示女儿已定婚。 成婚礼新娘上轿前,拜祖宗、拜父母,然后吃一小碗宽面条,谓“宽

心面”,寓女儿遇事放宽心之意。下轿后,新娘走地毯、迈马鞍(谓之“安 子”),过火炉时有人洒酒,谓之兴旺。门口还放有烧红的砖、筷子之类, 均寓美好意。入洞房后,喝交杯酒,要互相斟饮。吃子孙饽饽,此饽饽系男 方纳吉之日送至女方家的,计有荤素水饺各一盂,面一盂,枣、栗各一盘, 俗称“油头粉面”。鲁人最重此礼。女方家收下素饺,备三日后款待新婿; 荤饺等随嫁妆返回男家。食时,女傧相发问:“生否?”应:“生。”这就 是所谓“下轿包子(水饺)上轿面”。

婚宴上第一道菜时,新郎入席道谢。席散,送入洞房,行合卺礼。旧

俗女出嫁,当日无人护送,仅遣弟弟辈或晚辈送生面条、肉盒子(即夹肉馅 的圆饼)一盘、咸菜一碟、稀饭一罐,名曰“小饭”,这是预备新嫁娘当日 食用的。旧俗新娘三日不食男家饭。

结婚第二日扫墓,女家又送面二斤(1 公斤),以备二日之用,谓之“抬 头面”。三日早起拜公姑,合家吃饭,叫“团圆饭”。接着家人引新媳入厨 房,行中馈礼。新娘用油煎糕,取见“高”(糕)之义。然后返娘家拜父母, 饮茶,但不吃饭,随即返回男家。婚后四五日,拜亲友。第六日新婚夫妇至 漫步时光 2007-4-6 20:29

岳家,新婿拜见岳父母,中午在岳父家吃饭。第十二日,设宴,请亲戚与新 娘见面。

在鲁北平原,过去在新娘进至洞房门口时,有“打”新娘的陋俗。

3.生育食俗

鲁中区,生小孩当天,用红鸡蛋向孩子姥姥家及众亲友“报喜”。亲友 用鸡蛋、小米、红糖贺喜,谓之“看喜”。第三日办酒席,亲友来贺。如是 男孩,尤为隆重。

4.丧葬食俗

济南旧俗,老人死后第三日,丧家以瓦罐盛米汤赴土地庙,呼唤亲人并 遍洒米汤,谓之“送三”。出殡日,全家及亲友食丧葬饭。在鲁北平原,此 日晚必备八碗菜,并用祭礼上的菜品烩锅待客。故此地之“八大碗”即丧宴 的代称,在喜庆场合是绝对禁说的。

第三章胶东食风

胶东半岛素有“山东明珠”之称,海岸线长达2000 余公里,沿海岛屿星 罗棋布。海产品极为丰富,仅近海的鱼、虾就达260 余种。此外,还有数量 可观的贝类、软体动物等。胶东多属丘陵地,但沿海岸有一条较平稳的带形 平地,良田沃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主产小麦、豆类和桑麻,丘陵地盛 产各种水果。烟台苹果、莱阳在梨闻名遐迩。

胶东人民自古擅长烹饪。胶东菜早在春秋时已有相当成就。后经汉、晋、 隋、唐历代发展,成为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福山县志》记载:胶东菜 大约形成于元、明间。明末清初,胶东人外出谋生并大量进入北京,将胶东 菜带入北京,并成为京都菜的主流。胶东菜讲究用料,刀工精细,口味清爽 脆嫩,保持菜肴原料的原有汁味,长于海鲜制作,尤以烹制小海货见长。清 末以来胶东菜又形成以京、津为代表的“京帮胶东菜”,以烟台福山为代表 的“本帮胶东菜”,以青岛为代表的“改良胶东菜”。京帮受清宫御膳影响 较大,制作考究,派场华丽,长于肉类、禽蛋及干货制作,对水陆八珍烹制 尤有独到之处。本帮菜以传统特色著称,长于海鲜制作,口味偏干清淡、平 和,以鲜为主,脆嫩滑爽。乡间厨师还长于猪下水烹制。本帮菜的主要名菜 有:糟熘鱼片、馏虾、炸蛎黄、清蒸嘉吉鱼、葱烧海参、煎烹大虾、浮油鸡 片、清炒腰花、油爆乌鱼花、红烧大蛤、油爆海螺、芙蓉干贝等。相传,明 代兵部尚书郭忠皋回福山探亲,并将一名福山名厨带进京城。福山厨师技压 京城,成为皇帝的御厨。御厨告老还乡后数年,皇帝思食福山的“糟熘鱼片”, 派半副銮驾往福山传召老名厨进宫。那名厨的家乡被人称为“銮驾庄”。 改良派广泛吸收西餐技艺,采用果酱、面包等原料。代表菜有:烤嘉吉 鱼、茄汁菊花鱼、大虾、炸虾托、咖喱鸡块、氽西施舌、油爆双花、龙凤 双腿等。其中氽西施舌淡爽清新、脆嫩。相传,清末文人王绪曾赴青岛聚福 楼开业典礼。宴席将结束时,上了一道用大蛤腹足肌烹制而成的汤肴,色泽 洁白细腻,鲜嫩脆爽。王绪询问菜名,店主答说无美名,求王秀才赐名。王 乘兴写下“西施舌”三字。从此,此菜得名“西施舌”。

一、日常食俗

胶东各地均以面食为主,兼及各种杂粮。一般日食三餐,早晨以稀为主, 配食小面食、油炸食品及点心等;午餐以干为主,讲究佐餐小菜;晚餐也以 漫步时光 2007-4-6 20:30

干为主,大多配有面汤(带有汤水的面条)、馄饨、棋子面(即面片汤)之 类的稀食。农村闲时一日三餐在家中土炕上食用,忙时在田野里吃。农家旧 时以玉米面制品为主,如玉米面饼子、王米杂粮窝头,或吃用地瓜制成的食 品。主要劳力三餐均以干为主,妇女、小孩则要干稀搭配。农村习惯早晨制 作全天的主食,午、晚仅炒菜、做稀饭而已。农忙时中午稀饭多为熬术汤或 绿豆汤,闲时多以杂粮调节。掖县、黄县早晚多食一种用高粱屑做的稀饭, 当地人称力“玍渣饭”(生,土音读作“哥”,谓生不出,也写作“嘎”)。 据《续掖县志·风俗》载:“玍渣饭,此饭专以胡秫(即高粱)磨屑煮粥, 或曰粥之在釜而起厚皮者曰玍渣⋯⋯他县呼为红粥或高粱面饭,而家常所食 吾掖最多。”而今,这种高粱粥多被淘汰。

胶东人主食花样较多,常见的面粉制品有:

饽饽(即馒头) 通常不用老面(即已发酵面团)发面,而是用一种自

制的发酵粉——“引子”发面。此“引子”发面,无须加碱中和。蒸熟后的 饽饽香醇甘美,色洁白,松暄柔软,富有弹性。

面条当地有“软面饺子硬面汤”之说。硬面汤是说擀面条的面团和得

很硬,和面加盐、碱。卤汤,近海处多用海鲜,如蛤、蛏、鱼肉加汤汁制成, 突出海味;内陆多以肉、禽蛋、蔬菜制作,以清鲜嫩爽见长。

水饺胶东农村称之为“馉馇”。制馅以蔬菜为主,肉为辅。多在馅中

调以海米、虾皮、蟹末之类,以增加鲜味。此为节日、待客或改善饮食的主 要食品。

葱花脂油饼大小直径达40~60 厘米。

王米多磨成粉食用。常见有以下几种:

饼子亦称“片片”或“粑粑”。系在玉米面中掺少量大豆粉,调和软 面团,贴在铁锅边烙成,一面焦香,一面松软。

窝窝头

玉米卷子系用玉米粉加小麦粉发酵后蒸成的馒头,因形状为长方形, 称为卷子(半球状馒头则称“饽饽”)。

玉米面糕也叫“汽馏”,系用玉术面加少量米粉(黄米、稻米均可)

调至半湿润,盛盘入锅蒸透,取下用手搓细,用筛子筛在垫有展布的蒸笼上 蒸熟,切成长方块即可食,此品柔软暄和,内呈细孔隙状,香甜可口。制作 虽费时,仍不失为以粗代细之品。

地瓜(甘薯)吃法也多。一是直接煮熟,旧时农村早饭多食此。二是煮

生地瓜干,即先晒干后煮食,也是过去农村人的主食。三是熟地瓜干,即先 煮熟,再切片晾干,食时可煮可不煮,但一般皆人蒸笼蒸至回软时食用。四 是地瓜面汤,即用地瓜粉(有时掺面粉)擀面条或用漏勺挤压成条入沸水锅 内煮熟,调以卤汁,滑腴甜美。

胶东大米少,故胶东人视大米较面粉为珍贵,非喜庆节日宴席不用。 胶东农村烹饪技术不亚于城镇,尤其是在福山县一带,民间厨师水平高

超,每逢婚嫁喜日或逢年过节,家家大显神通,着实令人惊叹。当地有“要 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之说。相传,福山原名两水镇,宋天会年间,伪齐

皇帝刘豫路过此地,品尝当地佳肴后几乎不想离去,临行时赐名“福山”。 民间宴席菜肴多用蒸、煮、氽、炸、焖等技法。常见菜肴有:黄焖鸡、草菇 蒸鸡、手抓大虾、芙蓉干贝、炸蛎黄、锅黄鱼等。其中法源于胶东民间,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漫步时光 2007-4-6 20:30

胶东人日常的佐餐菜肴,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沿海渔区,以海味为主: 二是内陆山区,以鲜、干蔬菜力主。常见海味品,除鲜食外,主要还有: 腌干鱼将捕捞的小杂鱼盐渍晒干,以备冬春缺菜或无海事时食用。食

用法一是蒸,二是炙。蒸时配葱加油,味香鲜;炙是放铁锅内,加少量植物 油,炙至焦黄,再撕而食之,味焦香。

虾酱用春秋两季捕捞的小虾,粉碎后加盐密封发酵,蒸熟后食用。色

泽鲜红,味鲜咸,为农家冬闲早餐主要佐餐之肴,还可用来待客。另有鱼酱、 蟹酱,制法与虾酱类似。

醉腌蟹将从海滩上捕来的小海蟹,加酒和盐腌渍,密封存放,供午晚 餐佐食。

在丘陵地带,日常佐食之肴,称小菜,以鲜、干蔬菜及豆制品为主。特 色小菜有如下几种:

杂菜炸又名小豆腐。《牟平县志·方言》云:“豆屑和杂菜(音“chá”, 合煮之意)之曰‘小豆腐’,亦曰‘豆沫子’。”制法是将泡好的大豆带水 磨碎,呈稀粥状,称为“豆粕”,另将芋叶、萝卜叶、老白菜叶或野菜叶切 碎,与豆粕合调入锅煮熟,豆香清爽,荒年可代饭。《莱阳县志》有“豆粕 芋叶为佐品”之说,即指此。

萝卜缨子芽用萝卜叶配玉米面制成,饭菜合一。方法是将萝卜缨(干

品要泡软)加盐腌好切细丝,加调味品,再拌玉米粉上宠蒸熟即可。腌菜的 原料主要是芥菜疙瘩、萝卜,吃时配干鱼。几乎家家制豆瓣酱,用于调味或 蘸大葱。腌蛋,为农家珍贵的佐餐之物,旧时常用来待客。

胶东各类风味小吃主要以面制品为主,兼及米粉、豆类,制法多蒸、煮、 炸、烙、烤。主要品种有福山拉面、叉子火食、硬面锅饼,蓬莱小面,黄县 肉盒,掖县肉火烧,烟台油条、炸糕、炸面鱼,宁海州脑饭,文登三把火烧、 馄饨、枣糕、烧麦、水煮包,荣城、海阳的鱼饺、虾饺等。

拉面原是福山平民之食,后传入城镇。据传,明末清初传进宫廷,拉

面的面条细如发,很得老太后欢心,特赐名“龙须面”。此面要经调面、饧 面、甩打、抻拉而成。条可粗可细,可扁可圆。其卤汁可调配成炸酱、麻汁、 鸡丝、肉末、高汤、三鲜、海米、鱼肉、虾仁等几十种。

蓬莱小面也系抻拉而成,卤汁特用当地的嘉吉鱼肉调制而成,鲜美可

口。此面半两一碗,旧时殷富之家用作早餐。据说,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到登 州,每餐必食小面。

掖县肉火烧也就是火食。据《续掖县志》记载:“火烧,即火食也。

盖因沿街擎卖者高呼‘火食嗷’,遂沿食与嗷音按呼转变为‘火烧’,且因 火烙熟而食,则烧字亦有意义。”此火烧采用酵面制作,包入猪肉馅或虾仁 三鲜馅,擀成扁圆状烙制而成。胶东贫民从前多操此业为生,将制作方法传 至各地。

二、岁时食俗

春节当然也是最隆重的节日,其俗与鲁中相似。年前所蒸的饽饽特别

讲究,式样繁多。常见的有半球形及各类象形饽饽,如元宝、圣鸡、刺猬、 圣件及掺有红豆或包馅的饽饽、包子。平时的饽饽上面有一乳头状凸起,含 有喜庆意;祭祀用的饽饽不能有此乳头。平时的饽饽有裂口为吉祥,称为“笑 了”,供品饽饽做成半球形,不能开花,因为胶东人认为用开花“笑”馒头 祭祖是有罪的,祭神则是对神的亵渎。除夕祭不同的神,用不同的饽饽,如 漫步时光 2007-4-6 20:30

祭财神用元宝状,祭天神用“圣鸡”形,祭平安之神用“圣件”,祭谷神用 “刺猬”等。年夜饭除水饺外,还要吃“团圆饼”,此饼内夹层用大枣、红 糖做馅制成,并按全家人口数各制一小圣鸡粘于饼上,每人一份,都要吃。 “花斑马”系用面粉掺进整粒的熟红豆蒸制而成的食品,年夜饭食此,寓意 飞黄腾达。其他年节小食品还有:芋头,寓生活愉快;煮南瓜,因其色金黄, 为“金瓜”,象征财富。人们在切瓜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呯呯呯,切什 么?切金瓜。切金瓜,明年财宝装满家。”除夕晚,将白天剩余的菜肴各盛 上一点儿,另取带鱼一条,一圈圈围于碗中蒸熟,谓之“圈福”。还备有“隔 年菜”、“合菜”等。饭后还要吃炒花生,谓之“长生果”。正月初一早饭 只吃水饺。水饺是除夕夜包好的,里面要包进硬币、花生仁、栗子、红枣等 吉祥物,数量全用偶数,人人都希望自己吃到得多。一般来说,老年人重视 吃硬币和长生果的数量;青年夫妇重吃红枣、栗子的数量,这谓之“抢财争 福”。全年中,唯此餐可不拘礼节乱挑乱拣,故而呈一派热闹欢快气氛。 元宵节胶东人称“灯节”。旧时殷实之家,用豆面粉调成硬面团作成

柱形或鱼、鸡、神虫、羊、猪等各种形状的面灯,中间留一凹窝,盛植物油, 插上灯芯,供晚间点燃。一般乡民多用胡萝卜制灯。主灯12 只,与12 个月 份有关,其余各种灯散放在各处。如鱼灯放水缸中,神虫灯放粮囤中,畜禽 灯放畜圈或鸡窝中。主人按主灯的灯花状及自熄的先后卜来年的丰歉。 二月二日旧时农家祭祀土地庙。用灶灰“打灰圈”。中间用灰盖五谷, 视鸟啄食情况以上丰歉。是日多吃于饭,并用五谷煮粥。

寒食节旧俗午餐食冷食,迷信说法是日若举火,则降冰雹。

清明也有蒸“春燕”食俗,还吃煮鸡蛋。

端午节包粽、饮雄黄酒与各地同。还吃煮蛋。母亲为小儿手足缠五彩 丝,门前挂艾叶,谓之“辟邪”。

夏至日此日用已八成熟的麦粒煮熟后捞出,放石碾上碾或石磨上磨制 成条絮状,称“连展”。旧时用此度饥荒,今已不多见。

六月一日此日晚吃水饺,谓之过“小年”。

六月六日中午吃面条,用缸蓄水做酱。

立秋吃水饺。旧有“立秋饺子夏至面”之谚语,今依然如此。

七月一日旧俗谓之小“七巧”,家家烙制无馅烧饼。

七月七日七巧节。胶东多用模具压制各种花卉、虫鸟图案的精巧面食

品,在锅中烙熟,谓之吃“巧果”。母亲常将巧果穿成一长串,供小儿吃用, 或悬于墙壁。

八月一日当地称为“开沟日”,因此日开始刨地收地瓜、山芋。居民 多煮地瓜、山芋尝新。

八月十五无异俗。

重阳节蒸食花糕,并馈亲友,旧俗酿菊花酒。

腊八亦食腊八粥。旧俗酿腊酒,以备过年之需。

1.社交礼仪食俗

胶东人待客颇讲究。凡是于亲,必以最高礼仪接待;客人也须携重礼探

亲家。旧俗,若是男客,至少应煮四个荷包蛋,加上白糖款待,继而炒花生, 献茶。午饭四个或六个菜,饮酒。未婚女婿或新婚首次登门的女婿,按此规 格招待。其他亲友,如姑、舅、姨姐妹等招待饭食比较随便。

漫步时光 2007-4-6 20:30

在胶东,探亲有一定时序。例如:春节后三日至正月十五以前,均为“走 亲戚”时间。农历六月麦已收,用新麦粉蒸饽饽探亲,谓之“看伏”。 宴席礼仪也有讲究。以烟台为例,主要宴席形式有“三大件”、“半桌 头”、“四二八”、“四一六”等。“四二八”即四个冷菜,两大件(大件 即大菜),八个热莱,外加饭菜,中间上两道点心。宴前一天,主人上门相 邀,谓之“请客”。宴席一般在中午。农村在开宴前几小时,主人要再次派 人“请客”。客齐入座,先上水果,多不吃;后上点心,叫“酒前点心”,

不让客人喝空肚酒。此后上凉菜、大件(即整鱼、整鸡)及行件(即热炒菜)。 若系喜庆宴,头一杯必喝红酒,酒筵终了,亦须同干一杯红酒,称为“满 堂红”。忌喝瓶底酒(即已开瓶饮过之酒)。菜肴多海味,有“无汤不成席” 之说,汤也以海味为王。

2.婚姻食俗

男女首次见面,由男方做东吃顿便饭。双方都同意后,女方到男家“看 家”,男家设便宴待客,女方接受财礼。婚前一二日,女方将烙制的火食装 在嫁妆中,这是给搬运嫁妆的人准备的。此火食多用鸡蛋、白糖调制面团, 成品酥、香、甜。成婚日,女方临行前,要吃由母亲亲手制的水饺,叫“上 轿饺子”。然后由一近族长辈送往男家。入洞房时,等待的人从窗外向屋里 投掷花生、大枣、栗子、硬币类,取其吉音。午饭,新郎新娘共进。主要有 煎鱼、水饺、莲子状饽饽等。闹新房时,喜主用糖果和新娘箱中带来的小面 食招待客人。

第三日,女方父兄携带自制的面食品如花饽饽、龙凤饼之类前来探望, 谓之“开箱”。此日中午,男方大摆宴席,其规格与婚日等同。翌日,新夫 妇同样携带花饽饽、点心等往娘家,娘家也大摆筵席招待,日落前仍归男家。 海蛎子(即牡蛎)是胶东婚宴必备之物。“蛎子”,谐音“利子”、“立

子”,寓夫妇早得贵子。婚宴或其他喜庆宴,不用无鳞鱼,因无鳞鱼有光棍 (指娶不上媳妇的男子)之嫌,不吉利。

3.生育食俗

得子的第三日,煮面条分送邻里,谓之吃喜面。以红鸡蛋(染大红色)、 葱油饼送外婆家报喜。外婆回送鸡蛋、小米。邻里送鸡蛋(数量不限),称 看喜。择吉日为新生儿剪发浴身,并以红线穿枣、栗、葱、铜钱系于桃枝上, 悬在门框上,取“逃(桃)脱灾难、早年立身、聪(葱)明多财”之意。小 孩过百日,蒸枣馒头100 个,谓过“百岁”。周岁时,列各种物品,令小儿 任意抓取,谓之“抓生日”。以后每年过生日均吃面。

4.寿诞食俗

民间的寿宴,必食老板鱼。此鱼学名孔鳐,鱼味并不美,但肉质却较细 嫩。沿海人平时不常食,但逢寿诞则不可少,慨因此鱼谐音“老伴”,便有 祝夫妻白头到老、永为伴侣之意。

人亡当日,即须速报亲属。入殓、守灵、报庙皆如兽中。出殡下莽后,

亲属都急忙低头抢着回家,谓之抢福。随后进餐,要吃白面饽饽、白米饭。

四、特殊食俗

渔民的打鱼节异常热闹。每年谷雨前,渔民开始下海捕鱼,故打鱼节即

指谷雨节。这天男人出海必满载而归,妇女们将当日捕来的海鲜或煮、或炸、 或蒸、或炒,整治一桌,摆于庭院内。饭前将备好的鞭炮燃着,一时鞭炮齐 漫步时光 2007-4-6 20:31

鸣。鞭炮还须挂在撑船的棹上,意在祝今后能多打鱼。放过鞭炮,全家围桌 品尝海鲜,畅饮美酒。这天晚上,渔民们多一醉方休。故荣城石岛一带,有 “打鱼节里,猫儿都要醉”的民谚,很能体现渔民们豪放的性格。

第四章鲁南、鲁西南食风

鲁南及鲁西南地区包括临沂、济宁、枣庄、菏泽等地区,这里有丘陵、

平原,麦、菽、稻、蔬产量较大,瓜、果、梨、枣品种繁多。平原区多河流、 湖泊,其中南四湖最有名,盛产淡水鱼、蟹。此地区多为古代鲁国之地,居 民讲究礼仪,也精于饮食膳事。象临沂八宝豆鼓、临沂羹糁、单县羊肉汤、 济宁甏肉,均系当地传统名吃。

济宁等地有大运河通过,属南北交通要道,在烹调方面受南北烹调技术

影响较大。居民口味喜咸鲜、嫩爽、醇厚,以烹制河湖水产及肉禽蛋品见长。 代表菜有清蒸鳜鱼、红烧甲鱼、奶汤鲫鱼、油淋白鲢等。

鳜鱼是微山湖名产之一,肉质洁白细嫩,是当地宴席不可缺少之品。活

炖圆鱼(即甲鱼)时,将圆鱼放在盛满清水的锅内,锅盖钻有孔。水热后, 圆鱼即从盖孔里钻出头来张口喘气,这时用备好的调料(香油、酱油、醋、 盐),一匙匙灌进回鱼口中,圆鱼边喝边泄,直至烫死。然后换水炖熟,其 味鲜爽醇美。制作蜜汁八仙桃,用山药泥制寿桃,浇以糖汁,甜香软糯。据 说是当地人为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祝寿时所做的。

一、日常食俗

鲁南、鲁西南的丘陵山地,土地瘠薄,生产条件差。过去人们日常饮食

清淡粗糙。丰年不过地瓜、玉米及各种杂粮;欠年则多以野菜掺粗粮充饥。 贫困之家,逢年过节也难得吃顿细粮。最好的饭食是双合面馒头、双合面煎 饼等。富裕之家,多吃玉米面煎饼或窝头,佐以咸萝卜干、萝卜缨子等咸菜, 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丰盛细粮。

济宁、枣庄地区平原沃野,主食玉米、小麦、稻米,也兼食地瓜、高粱

及其他杂粮。煎饼是该地主食,用地瓜面、玉米粉、麦粉、小米面等制作。 食时配炒菜或以生葱蘸酱。早饭多吃稀粥。(用玉米粉或小米粉、大米熬制), 配煎饼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鲁南、鲁西南人民的饮食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贫瘠地

区现已以玉米、稻米为主食,间或能吃上炒菜、肉禽等。常用来佐餐的有咸 萝卜干、豆腐干、豆腐乳,还有自制的辣豆鼓(用煮黄豆加盐、辣椒密封发 酵而成,味咸、香、辣)。

鲁南一带的酱菜特别讲究,象济宁玉堂酱园的酱菜,清代就有“京省驰 名”、“味压江南”之称。象“酱杏仁”、“酱花生仁”、“包瓜”、“八

主酱菜”等都是日常可以吃到的,一般宴席也常备酱菜。

农村人极喜食香椿。初春首批采摘的香椿称为“椿芽”,极珍贵。此后

采的加盐腌制。

菏泽产鲁西黄牛。曹县烧牛肉历史悠久,此品只选两岁内小牛的腱子肉, 配10 多种香料烧煮而成,色泽红亮,味道醇香。单县羊肉汤以鲜羊肉为主料 加10 多味中药制成,汤色洁白,不腥不膻,具体种类还能分出天花汤、肚头 汤、奶渣汤等七八十种。

这个地区的著名小吃还有临沂羹糁,济宁大米干饭加甏肉、撅腚豆腐及 漫步时光 2007-4-6 20:31

菏泽砂锅水饺等。临沂羹糁用麦粒、鸡汤等煮成。济宁甏肉用甏(一种肚大 口小的砂罐)炖肉,加面筋、鸡蛋、蒲菜等配料,能保持原汤原汁原味,菏 泽砂锅水饺,馅用嫩羊肉,饺子放砂锅里焖煮而成,味极鲜美。

二、岁时食俗

该地区岁时活动与鲁中相似。较有特色的有:

立春日旧俗男女青年有荡秋千之举,老年人则制春盘(即春饼)馈送 邻里亲友。

立夏日有到郊外饮酒之俗。农历四月八日男女老幼去野外山上或去岳

庙,叫“赶山会”或庙会,饮食无规夏至日用樱桃、杏子祭神。农家取新麦 粒煮熟,用石磨磨成条尝新,叫“碾馔”。

初伏日中午食冷淘(即冷面)。取李子及瓜置水中,视李浮瓜沉,其 意待考。

重阳日济宁旧俗,文人雅士集太白楼开九老会,饮酒赋诗。

农历十月初十农村旧俗制蓑衣饼祭神农。

三、礼仪食俗

1.婚姻食俗

据《济宁县志》记载:婚礼⋯⋯无论贫富,婿用彩舆鼓吹,富者添用仪 仗,沿前清旧习,家中宴客动辄数百席⋯⋯今不用舆轿,只宴请好友。

2.丧葬食俗

济宁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孔府礼仪影响,颇为豪华。旧时要设棚帐,盛果

品牲礼路祭,家中宴客前后数十日,席面多至数百席⋯⋯故而那时农家有“死 不起人”之说。其宴客费用,一般农家承担不起。贫穷人家常因酒筵费用不 足,不能发殡,而将灵柩长期停在家中,害怕因酒筵准备不周,惹人耻笑, 得罪乡邻。此陋习至清末才被兖州知州徐清惠革除。据《济宁县志》载:“道 光时邑人停柩不葬者,多咸以酒筵之费不能措备,恐致失礼。徐清惠公来牧 是州,催令速葬,且谕之曰:‘丧葬称家之有无且食,丧则未尝饱。古有是 日,即豆腐汤亦可以馔宾,用是邑之酒席从俭,而无久停柩于家者。’其后 遂谓之吃丧饭,为喝豆腐汤。”此俗现在部分地区仍有流传。

四、特殊食俗

民间有“庄户人,三大喜,上梁娶妻添新喜(生小孩)”的俗语。农村 盖房上梁颇为讲究,饮食方面的讲究尤多。

上梁是盖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选择吉日良辰,提前备好上梁 用的大“供奉”饽饽和上梁时用的小饽饽。主家还要做一对大“神虫”(盘 龙形的发面蒸食)和四个小“神虫”及一对大“老虎”(也是发面食品)。 上梁这天天不亮,房主就要偷偷爬上房架,将四个小神虫放在房子的四 个“马头上”,以图吉利。房梁横梁和脊檩上都要贴红对联,写上“上梁大 吉”之类的吉祥话。旧时还要用红布袋装一双筷子及大枣、栗子、铜钱各八

个,吊在梁的红联下。上梁时将鞭炮系于梁的两端,待梁抬离地面后,燃放 鞭炮,示意邻里,要上梁了。梁安放好后,木匠、瓦匠各一人在房梁两边, 用绳索吊起两个提前备好的柳斗,内装谷草及大枣、栗子、糖块、年糕、铜 钱各八,还有100 个小饽饽。小饽饽数也可取三、六、九的倍数,也有取房 主男女主人岁数的总和的,均做成虎、龙、凤、花、佛手等形状。柳斗提上 后,由匠人将其散扬给看热闹的人,然后再提酒,便告结束。柳斗内装的各 种东西都有表示吉祥的寓意。如谷草,表示五谷丰登;栗子,意为立柱大吉 漫步时光 2007-4-6 20:31

子孙顶天立地;红枣,意为四季如意,赶个早字,富贵早来到;铜钱,意为 招财进宝;年糕,意为年年升高;糖,意为日子过得甜甜蜜蜜。小饽饽是作 为一种宣传品,意在让大家知道某家房子上梁了。上梁和提柳斗时,匠人还 要口念喜歌,如:“上梁上梁把脚翘,一个饽饽一斗糕,手扶云梯往上登, 鲁班差我下九霄。”上梁后,所有匠人停止工作,中午由房主大宴匠人,以 示祝贺。房主还要煮面条,分送邻里好友,称之为“吃上梁面”。

在鲁南的济宁等地,还有“打平伙”的习俗。这是鲁南乡村人民在秋冬

季节时常举行的一种聚餐形式。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嗜好,食用不同风味的 食品。如滕县、薛城人喜欢喝羊肉汤。每当深秋羊肥时,几个要好的亲朋邻 里碰在一起,凑钱买一只山羊,公举一位擅长屠宰的人为伙头,率人将羊拾 掇干净,入锅煮肉熬汤,并备好各种调料。掌灯时分,入伙的人们便各自带 着盆、筷子,挟着煎饼,凑到一块儿,开始吃羊肉,喝羊汤,饮白酒。人们 在一起谈天说地,拉家常,直到酒足饭饱,才哼着小调散去。每年入秋后, 人们经常隔上几天就举行一次这种活动,直到冬季,仍然不断。

邹平、平邑山区的人们习惯喝猪肉汤。按以上方法打平伙,喝猪肉汤。 因猪比羊贵,故每次参加的人多一些。

微山湖一带乡村,有一种妇女结成的鸡鸭蛋社。妇女们平日各出几只蛋, 积攒足后卖掉,用此钱打酒割肉,约定一日聚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吃一顿。 这也是一种打平伙的习俗。

第五章孔府食制

孔府自孔丘到现在2500 多年,已经传承了77 代。孔府的后裔们依靠剥

削及封建朝廷的俸禄,使其家族的饮食生活达到了极其奢华的地步,在孔府, 上要迎迓圣驾,下要接待各级祭孔官员,因此,宴席频繁而讲究。孔府的烹 饪技术高超,厨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官府菜。

孔府饮食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不仅有钦赐的土地,还有钦赐的佃

户。有屠户、猪户、羊户、牛户、鸭蛋户、菱角户、香米户、择豆芽户等, 专门从事各类食品的加工,以供孔府日常或年节宴客之用。另外,还有各地 向孔府进贡的各种山珍海味。

一、日常食制

孔府一日三餐,主食为面粉制品兼及大米与各种杂粮。

孔府内设有两个大厨房,分内厨与外厨。内厨设在孔府内宅中,专供衍

圣公及其家属的日常饮食。据《孔府内宅轶事》所述,在清末民初,孔府经 济已经开始衰落,但饮食生活仍异常讲究。一般早上是六个家常小炒,喝豆 粥或咸糊糊,并有三四种点心。豆粥是用上等小黄米面掺到豆浆中熬制而成。 味香浓、滑爽。午餐和晚餐都要吃七八个炒菜,还要有银耳汤羹之类。冬天, 常常吃火锅。

在孔府,日常有时也吃一些当地农村的普通食品,如山芋、煎饼及各种

咸菜。山芋是孔林里特产的一种林芋,香滑糯软。清代曾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煎饼是用当地特产的黄米面粉制成的。

孔府内所用的各种点心都是自己的厨师制的,现做现吃,制做精细。一

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供衍圣公府的主人们食用的,数量较少。据《孔府内 宅轶事》载:有一次第76 代衍圣公孔令贻之妻陶氏吃点心时,看到点心大小 漫步时光 2007-4-6 20:31

不一,就叫做点心的厨师王玉怀来责问。王说,我虽然是用手掐的面剂,但 份量是很准的,太太不信请过秤。陶氏即命人用秤称,果然一点不差。另一 种是外用点心,主要是用于进贡、馈赠、恩赏。清末,孔府进贡的糕点以“枣 煎饼”和“缠手酥”为多。

孔府食用糕点时还要配用各式各样的汤。如绿豆糕配山楂汤,各类酥点

配用桂圆汤、莲子汤、百合汤等。咸点心则配用紫菜汤、口蘑汤、银耳汤等。 孔府菜肴的制做讲究精美,重于调味,工于火候。孔府菜在选料上极为

广泛,粗细料均可入馔。只是细料精制,粗料细做。口味以鲜成为主,火候 偏重于软烂柔滑。烹调技法以蒸、烤、扒、烧、炸、炒见长。著名的菜肴有 当朝一品锅、御笔猴头、御带虾仁、带子上朝、诗礼银仁、烤花揽鳜鱼、怀 抱鲤、神仙鸭子、油泼豆莛等。

就拿豆芽来说吧,本是极平常的一种菜,但经乾隆皇帝一吃,则身价倍

增,成为孔府菜中的佳品。据说,有一次乾隆来曲阜祭祀孔子,事毕用膳, 因为不饿而吃得很少。衍圣公很着急,传话让厨师想办法。厨师们急得团团 转,正在这时有人送来了一筐鲜豆芽,一个厨师顺手弄了一把豆芽,放上几 粒花椒爆锅,做好送了上去。乾隆从未吃过这样的菜,出于好奇,尝了一口, 清香脆爽,竟大吃起来。从此,炒豆芽就成了孔府的传统名菜。

孔府中还有一些野菜也可入肴,如荠菜、山芋、“珍珠笋”(即刚结粒、 尚未充浆时的玉米穗)、“龙爪笋”(即高粱根部的嫩须根叉芽)等都可以 制成美味入宴。

至于家常菜,虽然用料平常,但制做很讲究。如“神仙鸭子”一菜,对

火工要求很严。相传孔子后裔孔繁坡在清朝任山西同州知州时,特别喜欢吃 鸭子,他的家厨就千方百计地变换烹饪技法。有一次这位厨师将鸭子收拾干 净后,精心调味,入笼蒸制。因当时无钟表,用燃香计时。鸭子入笼后燃香 于旁,香烬后取出鸭子,味香醇美,软烂滑腴,孔知州食后大加赞赏,遂赐 名“神仙鸭子”。

孔府每年都要腌制一些咸菜,如腌白菜、腌萝卜、醉螃蟹等。

腌白菜,又名“珊瑚白菜”,是用白菜心,从根部切开口,塞入调好的

各种作料,排放在缸内,加盖密封,一个月后即可食用。酸辣甜咸,清爽脆 口。

腋萝卜,又名“蓑衣萝卜”,是选用形状细长的青萝卜,用刀切成螺旋

状,层层放入缸内,撒上各种调料,倒入醋及糖水浸泡。其味酸甜脆爽,多 于早晨喝粥佐餐用。

不过孔府所制的咸菜,主人只吃很少的一点儿,大量的还是让仆人们带 回家吃了。

二、岁时食制

春节孔府每年进入农历腊月就开始筹备年货,准备各种贡品。最忙的

就是“蒸壮”,即蒸饽饽,花样很多,有上供用的,有宴席用的,也有备正 月里食用的。种类有馒头、包子、糕、饼等。蒸壮的日子,孔府内的三班厨 师全到,一蒸就是几十大缸。

除夕夜孔府吃饺子、守夜。是日,值班的厨师全到内宅,整夜包饺子,

连初一早上吃的素馅饺子也要包好。除夕夜饭除吃饺子外,还有各种寓意吉 祥的食品,如年糕、合菜、鱼等。饭后,长辈要给晚辈发“压岁钱”,还要 用糯米做成如意、小柿子、桔子状的小食品。正月初一早上合家吃素水饺, 漫步时光 2007-4-6 20:31

然后拜年。

七月七日称七巧节,厨师于是日要制做许多“巧果”,大多是用发制

好的精粉面团放木制模子里扣出来的,有福禄寿禧、花鸟虫鱼各种字样图形。 一般是用铁锅烙制熟,也有用油炸制成的,这些巧果除用于当晚祭天外,还 要馈赠近亲十二府的孩子们,用麻绳穿成一串串的供赏玩。

中秋节孔府的月饼都是自制的。是日晚,孔府内宅大摆宴席,摆上月 饼供月。还要将月饼馈赠亲友。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 栗子、红枣、粳米等熬制成的,盛入腕内,还要放些“粥果”(即用水果雕 刻或镂空成的各种图形,非常漂亮)。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 用。另一种粥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熬制的,是供在孔府里当差的 人喝的。喝粥时,每人还要给1 斤馒头。

厨师节这是孔府内独有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三过。此节大约始于

清初。是日,孔府内所有厨师都要穿戴整齐,由孔府厨师的总领班率领到孔 庙祭拜孔氏先祖。领班设祭台,摆上三牲供品,厨师每人上一柱香给先祖, 然后叩拜。据说,由厨师向孔氏先祖祭拜是借此表达孔氏后裔对祖宗赐与后 辈美好食物的感激之情。在孔子的子孙们看来,他们的一切都是孔子等先祖 赐予的。

三、礼仪食制

1.社交礼仪食制

孔府待客的宴席名目繁多,等级分明。有家宴、寿宴、喜宴、便宴等,

按参加宴席者的官职大小及族人亲疏分等级。较高级的宴席分为两种。一种 是招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宴”,属清代的国宴规格。宴会常设于府内 前上房,用餐具404 件,上菜196 道,多为燕窝、鱼翅、熊掌等珍品。宴席 上并伴有钟鼓礼乐,以显示“圣人之家”的气派。另一种是平日寿、喜、祭 日和接待贵宾所用的宴席。主要有“鱼翅四大件”、“海参三大件”。一般 是一个大件跟着上二至四个热菜,又叫“行件”,口味相似。秋天多用菊花 火锅。

有一种寿席名曰“高摆宴”。席上用江米制成四个圆台,上嵌细干果丝, 呈花鸟字样,色彩缤纷,放在四个高脚银盘里。四盘相联,大多构成“福寿 绵长”、“寿比南山”等字样。清咸丰二年八月,第七十四代衍圣公夫人毕 氏过生日,光宴会就开支138.9 万文钱。

孔府最低档的酒席是给当差们吃的。仆人还不能上桌。此席名叫“十大 碗”,即每桌有十碗菜。菜也多为海参、鱼肚一类的海味珍品。

2.婚姻食制

孔府的结婚仪式中,有长长的迎亲队伍,最前面是全套五班乐器,后面

是由扇、伞、銮驾、“军牢”、“夜役”、“金瓜”、“钺斧”,“朝天登”

等组成的执事仪仗队。新娘轿前有两对白色的吉羊,象征洁白无瑕的婚姻。 还有两大坛子酒,由穿彩衣的儿童抱着,此外还有抱子孙桶(马桶)、抱镜 子、抱火盆的等等。

花轿从孔府的仪门进去,前上房院内摆下二十张长案,上摆龙凤饼、喜

盐、栗子、枣、莲子、花生、桔、桂圆等果品,每种都有寓意。新娘面向东 方下轿,谓之“迎新神”。然后行拜礼,喝交杯酒。是日午,大摆宴席,款 待客人,连当差的也要吃喜宴、喝喜酒。翌日早,新娘要向本家长辈们逐个 漫步时光 2007-4-6 20:32

请安,身后跟着女仆,端着大盘子,上面放着许多盛有桂圆汤的小盖碗。新 娘、新郎向长辈叩头,由新娘敬桂圆汤。长辈要给见面礼,一般是钱或衣物。

3.丧葬食制

父母去世,办理好丧事,这是孔子家规的第一条,也是衡量孔子后裔道

德水平的首要标准。来了吊丧的亲友,门口的乐棚要奏乐,并根据来客性别, 奏出不同的乐曲。大门的两边还站看“方弼”、“方相”。这是两个用绸缎 和木架扎成的“大汉”,高3 米多。衣冠服饰和脸谱都象京剧中的花脸。由 真人站在里面操纵,变化着动作迎接吊丧的人们(送殡时,这两个“大汉” 也要走在前面)。

死人入殓后,要停灵。灵棚里除了纸人、纸马、聚宝盆、摇钱树、金银 元宝和各种灶火外,还要摆上茶具、炊具、鞋帽等。葬时一并埋进墓内。 出殡日更是隆重之极,吹打乐队,旗罗扇伞,一班仪仗。殡葬队伍有时

长达半公里多。孔府死了人要用64 人抬棺,十二府死了人用32 人抬棺。葬 后,要时时扫墓、祭坟。祭品有鸡头米、馒头、肉、酒等。孔氏后裔全部葬 在“孔林”内。

在孔府还有过阴寿的习俗,即逢死者生日都要庆贺。把死者的画像挂在

厅堂里,本家们都盛装打扮。太太们穿着大红裙子,给先祖画像磕头祝寿。 画像前设大红供桌,摆上各种细点、寿桃、米酒之类。拜寿的人在供桌的银 杯里斟满酒,向画像举一举,然后倒在地上,就算是喝寿酒了。

4.祭孔食制

孔府里的主要职掌就是祭孔。每年,大大小小的祭孔活动50 余次。主要 有四大丁(即进入春夏秋冬季节后的第一个丁日),还有四“仲丁”(大丁 后的第十日)。八小祭,即清明、端阳、中秋、除夕、六月初一、十月初一、 生日、忌日。每月初一、十五都有祭拜。一年二十四节气,还有二十四祭。 祭品主要有猪、羊、牛,都是整只的。还有盐、猫血、芡米、菱角等,礼仪 极为繁琐。

作文九:《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1200字

淮安.

过年时,大人会领孩子拿着火把从农田的头走到尾. 这里正处于中国旱田和水田分界线,既”秦岭-淮河”线.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

初一过年,称为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

为作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

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

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作文十:《世界各地方的风俗doc》10800字

世界各地风俗习惯(2)

1、欧洲:

欧洲与美国的礼俗有许多是相同的,但相对来说,欧洲人比美国人保守,

因而对礼节更叫注

重。在美国一些被认为稍有失礼的举止(如嚼口香糖、手插在口袋里谈

话、腿随便地跷在家

具上、拍后背等等),欧洲人则认为是极端的恶习。欧洲人称呼对方避

免直呼其名而省略其

姓,要在长期交往后才能这样做。一些有学位和学术头衔的人,希望你

在称呼他们时,冠之以

这些头衔,以示尊敬。除了欧洲的南部和东部地区,握手是标准的问候

形式,但那只是轻轻

地一碰,绝不像美国人那样,握手时胳膊上下摆动,甚至带动肩膀,在

所有的商务会晤及大

多数的私人交往中互换名片从礼仪上讲,是非常必要的。另外约会必须

准时,在北欧国家尤

其如此,在饭桌上抽烟是令人生厌的,即使要抽也要等到上酒或咖啡的

时候。送礼物最好是

鲜花,它既适当又受欢迎。在衣着上,在办公室、饭店及大街上仍有很

多人穿西服,妇女在

工作单位及在讲究衣着的饭店里,不穿长裤,只着裙装。

英国:在交往中,情感极少得到表露,礼节受到极端的重视。人们见面

称呼时,即使在熟人

之间,大多数头衔也要被冠在名字的前面。最好的办法是先听别人是怎

样称呼你的,然后仿

之以称呼别人。交谈时,不要说有关君主制的闲话,也不要谈宗教。不

能以“你是干什么的

”做为谈论的开始,那被认为是个人私事,不宜进行讨论。

法国:法国人一般比较拘泥于形式并且很保守,当地人对其他人所说的

话语总持挑剔态度,

在法国赴约要准时,不然会被认为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法国人极少上门

作客,除非是在主人

的盛情之下,如果去别人家作客,要为女主人带一些花或巧克力之类的

小礼品,以示你的谢

意。在法国,平时谈话时不要以个人、政治或钱作为话题,那样会引起

别人的反感。

意大利:意大利人在路上见面一般是握手或简单打个招呼,称呼大学毕

业生要加上他们通用

的头衔。进行商业会晤要提前安排,但不一定准时,因为在社会活动中,

准时并不被认为是

意大利人的美德。意大利人热情好客,如果你被人邀请,则不能拒绝,

那样做是不礼貌的。

午餐在一天中是最丰盛的一餐,时间一般持续两三个小时,在意大利,

互相赠送商务性礼物

也是很普遍的。意大利人交谈的话题一般有足球、家庭事务、公司事务

以及当地新闻等,避

免谈美式足球和政治。

德国:德国人见面打招呼互称头衔,如果对方不说,不要直呼其名。而

且在接电话时要先通

报你的姓。和德国人约会须准时。如果你有事不能赴约,一定要用电话

事先通知取消或推迟

会晤。会晤一般要尽早安排。如果你被邀请到德国人家作客,那就是一

种特别的优待。不要

忘了登门时送一束花给女主人,进门时去掉花的包装,在和女主人互致

问候的时候送上,但

不要送红玫瑰,它代表着浪漫。和德国人谈话可谈德国的乡村风光、个

人爱好或体育运动,

但不要谈论棒球、篮球或美式足球。

2、非洲:

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

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

惯;中非国家沿袭黑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而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

兰及英国影响。

埃及:在埃及,每周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星期五是穆斯林的

休息日。所有的人,要

进入清真寺,都必须脱鞋子。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

或巧克力作为礼品,

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款待

埃及人,要用不含酒

精的饮料。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的时间一般比其他地方晚。晚宴一般要

10:30或更晚些才开

始。

利比亚:在利比亚安排会晤要尽量提前,并准时到达。但利比亚人对时

间的运用很灵活,他

们并不很遵守时间表上的安排。邀请吃饭或参加招待会是一般的款待形

式。制定有严厉的禁

酒法律条文。如被邀请到利比亚人家吃饭,只有男人能参加,而且要为

男主人带礼物,不能

为他的妻子带礼物。谈话时避免谈政治、宗教及其他有争议的问题。  南非:在南非,存在严格的有关种族与肤色的习俗和社会成规,在这方

面,你最好效仿你的

东道主行事。在南非很难避免谈到当地政治,尤其是种族隔离政策。你

可以发现,当地人对

这个问题看法不一。多数南非人会说两种语言,即英语和南非公用语(来

源于17世纪的荷兰

语)。

3、中东:

在中东,异性间适当的着装及得体的举止如同遵守民法条文一样重要。

当地的伊斯兰教要求

一天中祈祷5次,当然,你不必同当地主人一样下跪,但在你主人这样

做时,你不得干扰他,

更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当祈祷结束时,向阿拉伯人做一个宗教姿势,这

是表示赞许的最佳方

式。用言词表示,是“银沙拉(Inshallah)”,意思是“真主的旨意”。记住

要尊重当地的斋

月(伊斯兰教教历的第九个月)。在斋月里,午后不能干任何工作。在

坐着的时候,不能以

鞋底冲着当地的东道主,那是侮辱人的举止。在外面,人们一般以握手

表示问候。但当你到

当地人家访问时,主人可能会亲吻你的双颊表示欢迎,你要以同样的形

式进行回报。出门要

带充足的名片,最好一面是英语,另一面是当地语。即使某位阿拉伯人

邀请你到他家,你也

可能见不到他的妻子(或妻子们),尽管她(们)可能就在厨房监督饭

菜的准备。询问她

(们)是不礼貌的举止。如果你真的见到她,态度要热情而又适度。如

她不采取主动(毫无

疑问她不会),就不要同她握手。这些国家的人一般不喝含酒精的饮料,

不吃猪肉,吃饭时

用右手抓着吃,要效仿主人的这种做法。书写用具在这些国家是很好的

礼物。中东国家的人

们都喜欢金色的外观,书写流畅的钢笔。到阿拉伯人家吃饭,有必要先

饿一顿,这样你就可

以吃很多,以表示你很喜欢主人家的饭菜。你的阿拉伯主人是很豪爽大

方的。你不要太热情

地赞赏他的某样物品,否则他会坚持将那东西送给你,而你可能只得被

迫接受,以免得罪人

。在阿拉伯国家,送礼是很受欢迎的,但不是必须的。送的礼物不能是

酒,也不能是诸如女

人像片和雕像之类的东西,那些是违反伊斯兰教规的。

伊朗:到伊朗的访问者要用姓或学术职称或头衔来称呼他们的东道主,

不能直呼其名字。在

伊朗进行商业会谈要预约,准时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社会交往中,准

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了。

伊拉克:伊拉克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在那里你会发现,人们宴请宾

客时备有含酒精的饮

料。有必要对会晤进行事先安排。然而,如果你的东道主没能按时到达,

大可不必为此焦虑

,因为那是常有的事。较聪明的是不谈宗教或中东政治。

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有一个特别的常规。就是与一位阿拉伯人一起行

走时,如果他拿起你

的手,并且抓住不放,千万不要将你的手猛地抽回,因为他那样做,是

一种友好的表示。

各国风土人情(2)

4、亚太:

亚洲人很注重礼貌问题。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刚坐下

来就开始谈生意是不

礼貌的举止。虽然你从他们的表情上得不到任何启示或信息,但你可以

肯定,你的亚洲朋友

正在注意你的表情、举止、服装以及你所用的书写工具等等。不管发生

了什么事,都不要让

对方丢脸,那样既不会被忘记,也不会被原谅。在亚太地区进行会晤要

提前安排,遵守已定

计划,并且准时到达。当然,如果别人迟到,不必觉得受了侮辱。在亚

太地区,英语是通用

语。你的名片要一面印英文,另一面用当地文字印刷。商务人员会发现,

在访问那里的每一

个国家时,都要用大量的名片。

澳大利亚:在那个地区的所有国家中,澳大利亚恐怕是西方人,尤其是

美国人感到最舒服自

在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坦率,在穿戴方面较英国人随便,但在讲究形式

与礼貌方面毫不逊色

。那里的人喜欢充满热情的握手,并直呼其名。在澳大利亚,时间问题

极受重视。有必要提

前安排会晤时间。如被人邀请吃饭,可为女主人带花,或带一瓶酒。

印度: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因为牛是圣畜。穆斯林教徒不吃猪肉,严格

的穆斯林教徒还不喝

酒。正统的锡克教徒披大头巾,不吸烟,不吃牛肉,不剪头发。印度人

见面与分手时,男人

们相互握手。如果一位男子被介绍给一位妇女时,他不应与之握手,而

应双手合十,微微鞠

躬,一个男子要尽量避免碰一位妇女,更不应在公共场合下与一无伴女

子交谈。

日本:日本人的一般问候形式是鞠躬而不是握手,要互换名片。不能用

名来称呼日本人,只

有家人和非常亲密的朋友才能这样做。称呼“某某先生”要使用他的姓,

也就是在姓的后面

加上一个“样”(发音“桑”)。不管是商务会谈,还是社交聚会,都要准时

到达。日本人

很少在个人家中款待客人,如被邀请到日本人家时,要在过厅摘掉帽子

与手套,然后脱鞋。

习惯上不为女主人带花,便要带一盒蛋糕或糖果。如果某位日本人向你

送礼,你要表示感谢

,但要等他再提一、两次后再接受。日本人喜欢送礼品。礼品要用淡色

礼品纸包装,不系蝴

蝶结,他们特别喜欢白兰地和冻牛排。如礼品的数目是2的倍数,这表

示能带来好运。成套

的链扣、钢笔和铅笔是很好的礼品。

韩国:在任何情况下,在韩国都要避免大声说话或大声笑。朝鲜人尤其

是朝鲜妇女,在笑时

,常用手遮住嘴。在韩国,妇女解放概念尚未被普遍接受。进出门时,

均是男人走在前面。

进屋后,妇女要帮助男人脱大衣。当着别人的面擤鼻涕被认为是不好的

行为。男人们在互致

问候时,稍稍弯下腰鞠躬,并双手或右手握手,妇女通常不握手。韩国

人姓在名的前面。这

点与西方不同。在朝鲜很难将男人名字与妇女名字区分开来。安排会晤

要提前。如果你被邀

请到朝鲜人家里作客,可带花或一件小礼物。要记住,送礼时要用双手,

礼物不应当着送礼

人的面打开。

泰国:在泰国记住不要踩门槛,根据泰国风俗,那是灵魂居住的地方。

不要随便用你的脚指

任何东西,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都不要让你的脚引人注目,或见到鞋

底。不要碰任何人哪

怕是小孩子的头,脑袋被认为是灵魂的所在地。泰国人用很长时间才能

做出一个决定,因此

一定要有耐心。除非在较为西化的社团里,泰国人一般不握手。传统的

及大多数的泰国人在

向人问候时,是将两手合在胸前,做祈祷状。

5、拉丁美州

通常情况下,拉丁美洲人在交谈时,彼此间的距离很近。如果想在那个

地区开展业务的话,

就要学会接受这种距离很近的谈话方式。在整个拉丁美洲,午饭是正餐。

是否付小费视所在

国情况而定。在大部分的中美与南美地区,人们通常在到达和离开时握

手。人们的名片要用

英语和当地语来印刷。会晤迟到30分钟是常有的事。拉丁美洲人民是

热情友好的,他们喜好

请客。送礼是他们的传统风俗,向女士赠送的礼物可以是香水和名牌物

品;至于男士们,则

可以送他们一些新奇的小玩意儿、或男人们随身携带的小物品,当然最

好是名牌的。不管男

女,都可向他们送具有你本国艺术特点或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当你被邀

请到拉丁美洲人的家

共进正餐时,花或酒均可作为礼品带去。一般情况下,均要祝酒,但要

由主人先祝。要穿戴

适当的衣着(夹克和领带),即使天气很热,也要这样做。

阿根廷:男人们在长久的分别后,会紧紧地拥抱,妇女们则用双手握手,

并互吻脸颊。有必

要提前安排会晤时间。不要以个人性物品作为礼物,比如领带、衬衣等。

如果在阿根廷人家

受到款待,要安排商店为女主人送去花或糖果。阿根廷人特别喜爱客人

对他们的孩子、饭菜

及家庭致以褒奖之词。不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如政治和宗教。但可毫

无顾忌地谈论体育—

尤其是足球和当地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巴西:巴西的常用语是葡萄牙语。巴西人民在表达他们的感情方面不会

感到任何不好意思。

他们会在大街上拥抱。不分男女,在见面和分手时要握手。妇女们碰到

一起时,则将脸颊贴

在一起,同空气接吻。如同大多数的拉丁美洲人一样,巴西人对时间和

工作都漫不经心。不

要在会谈一开始时,马上进入正题,除非东道主这样做。巴西人待客是

不断地向客人提供小

杯的浓咖啡。如果在巴西人家里受到款待,有礼貌的做法是在第二天送

去花及感谢信,要注

意花不能是紫色的(那是死亡的表示)。

墨西哥:去墨西哥的人出发之前不要过低估计墨西哥城的高海拔、烟雾

及交通状况的严重性

。稍不注意饮用水,就会出现腹泻,这在当地被称作“蒙特祖马的复仇”。

然而,所有这些

都会因为当地友好的、宽厚的以及随和的商业气氛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墨西哥人会对来访者

尽量想说一些西班牙语的愿望感到高兴。一般情况下,人们见面时握手

是很受墨西哥人欢迎

的。主人或女主人并不盼望你送花来。一般也不写感谢信,当然你写了,

主人会高兴。如果

你真的要送花,记住黄花暗示死亡。

6、北美:

美国: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是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一个开放度高且充满现

代意识的国家。美国

人的特点为:性格外露、坦率、真挚、热情、自信,办事比较干脆利落。

善于长谈,谈锋甚

健,并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实际,追求物质上的实际利益。由

于自信而善于施展策

略,同时又十分欣赏那些精于讨价还价的洽谈对手。由于美国的经济实

力及谈判方式,美国

人对一揽子交易兴趣十足,并在气势上咄咄逼人。美国人在谈判中分工

具体、职责明确,一

旦条件符合即能迅速拍板,因而决策的速度很快。美国人工作节奏较快,

谈判过程中常常在

短时间内做好一笔大生意,有时甚至会从口袋里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协

议让你签约成交。谈

判中的期望值较高,但耐心不足。

加拿大:加拿大人比美国人要保守些。他们见面与分手时的适当举止是

握手。在加拿大的大

部分地区都要准时赴约。大多数的款待都在饭店或俱乐部举行。如果在

私人家里受到款待,

要为女主人送去鲜花,不要送百合花,那会使人想到葬礼。要避免把法

裔和加拿大人截然

开。加拿大人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对将他们的国家与美国作过分的

比较十分反感。对那

里的人民及他们国家所做的肯定性评论是最受欢迎的。加拿大人说话坦

率,热情冲动。非常

守时,对时间非常吝啬,不要谈论民族问题。

各国风土人情(3)

各国饮食习惯:

了解世界各地的饮食习惯对于出国访问和谈判,或者在本国招待外国客

人,都是很有益处

的。

1、欧美:

英国:英国人很会保养,早上一睁眼就先喝“被窝茶”。以它冲去睡意后,

麦片、牛奶、

果汁、黄油点心、三明治、煮鸡蛋等都被逐一享用。他们的午餐、晚餐

一般为二菜一汤,

牛肉、羊肉、鸡鸭、鱼等搭配使用,外加点心、水果和咖啡。一日三餐

他们并不要求数量,

但绝对讲求质量。要求清淡、鲜嫩、焦香、不要辣的。而且各种调味品

一应俱全,自由挑选

以配合自己的口味。一日3餐外,英国人十分讲究“午后茶”。公私机关

每天下午4点半,免

费供应红茶,另加白糖、牛奶或少许点心。在上层社会 ,邀请朋友饮茶

仅次于设宴,是一

种社会方式。

法国:从17世纪起,所谓西餐一般都指的是法国菜。法国人喜欢吃肥

嫩的猪、牛、羊肉和各

种香肠、虾、鱼、蛋、禽、牡蛎、蜗牛以及新鲜蔬菜。烹调中喜欢用大

蒜、香草、蕃茄、丁

香等为配料,花色品种繁多,他们和英国人一样爱喝清汤。法国是名酒

白兰地、香槟的故乡

。他们喝酒很讲究,一般吃肉类和家禽用舍利酒、麦台酒;野味用红酒;

吃海味则饮白兰地

;喝汤时配葡萄酒;各种水果和点心大都用甜酒。

德国:德国人用餐大概最符合营养学家关于“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的建议。他们一向

对早餐、午餐较重视,晚餐较简单。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喜欢吃猪肉、

牛肉、鸡鸭和野味

,以及蛋糕、甜点心和各种水果,尤其爱喝啤酒。慕尼黑是世界闻名的“啤

酒城”。然而德

国人不大吃鱼、虾及海味,而且有一种吃鱼时不说话的风俗。他们也不

喜欢过于肥浓、辛辣

的食品,更忌食核桃。德国人在吃晚餐时喜欢关掉电灯,只点几根小蜡

烛。

意大利:意大利饮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以各种面食类如葱卷、馄饨、通

心粉、炒饭等作为菜

用,而不当粮食食用,吃著名的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千万不要用餐刀

把通心粉割成小段食

用。也不要用匙把粉送入口中。最合理的方法是用叉子把通心粉卷成团

再吃。此外值得一提

的是意大利一种很有名气的面食——皮扎饼。它是用发酵的白面烤成

的,上面带馅,其在意

大利普遍的程序,就好像油条、麻花在中国一样。

美国: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和英国的饮食习惯接近。而且美国人也是很

讲求质量,不要求数

量。美国人一般不在厨房中用调料,而像英国人一样把各种调料一古脑

放在餐桌上请君自便

,美国人也是很讲究味道的,要清淡不腻,咸中有甜。蒜及酸辣食品一

概不食,更不吃肥肉

、清蒸和红绕食品,忌食动物内脏。除此之外,美国人爱喝矿泉水、可

口可乐、啤酒等饮料

。而威士忌、白兰地等酒类平时则当茶喝,这倒是和英国人不同。美国

人十分讲求时间和效

率,因此,快餐业便应运而生。美国快餐中最受欢迎的食品是“热狗”、

汉堡包和炸面包圈

等。

2、东欧:

前苏联:前苏联主食一般均以面食为主,喜欢吃鱼、蛋、鸡、虾、猪肉、

牛肉以及土豆、黄

瓜、萝卜、洋葱等蔬菜。喜欢吃酸味食品,例如酸奶、酸黄瓜,喜欢焖、

煮、烩的菜,炸、

烤也可。前苏联人还喜欢吃用鱼肉、各种肉末、鸡蛋和蔬菜制成的包子,

特别喜欢吃鲱鱼、

鲑鱼、鳟鱼、烟熏过的咸鲤鱼等制成品及部分海味。但是,肉类、家禽

等菜肴和各种肉饼,

非要烧得很熟才吃,也许是由于气候关系,前苏联人口重,食物一般都

咸而且油腻。前苏联

人很重视早、中餐,晚餐较简单。午餐要有汤,晚餐则不必。但是午、

晚餐都少不了冷盘,

前苏联人酒量都很大,爱饮烈性酒,伏特加就是他们最爱饮的烈性酒之

一 。

波兰:波兰人临海却不爱吃虾及其他海味。他们对于酸辣、油腻食品也

是敬而远之。他们特

别忌食动物内脏,肝除外。

匈牙利:匈牙利人喜欢吃猪、牛肉及蛋类、鸡、鸭、鹅、鱼和猪肉、牛

肝。喜欢香蕉等热带

水果,爱喝葡萄酒、啤酒。他们喜欢油腻较浓、甜而微辣的菜,汤中爱

放辣椒粉,饭宴常以

喝光咖啡为结束。不吃奇形怪状的食物。除夕夜最忌讳吃鱼类和飞禽类

食品。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人早餐爱喝酸牛奶,重视午餐,茶量很大,但不喝

汤,口味喜辣,较咸

且油腻。保加利亚人对中国菜很感兴趣,象辣白菜、辣子肉丁、青椒肉

丝、干烧明虾等都很

爱吃。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人主食为面食。偏重辣味,蔬菜一般爱用奶油烧。

他们一年四季都离不

开清凉饮料,喜欢汽水、啤酒、桔子汁等,盛夏时节饮料必须冰镇。  捷克:捷克和斯洛伐克人喜欢喝红茶、可可、咖啡、桔子水、蜜酒等饮

料。吃的则偏爱肥猪

肉、牛肉及各种做法的鸡。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的饮料以土耳其咖啡为主,此外主要是红茶。黄

油、果汁、冷火腿、

门丁鱼、烤鸡、黑红鱼子为常见菜肴,主食为面包。

日本:当今日本的饮食方式有3种:传统饭菜(又称和食)、中国饭菜

(又称中华料理)和

西餐(又称洋食)。早餐他们喜欢喝粥、牛奶,再配上面包。午餐和晚

餐的主食则为米饭。

他们喜欢吃瘦猪肉、牛肉、羊肉、鸡、蛋、笋、豆腐和各种新鲜蔬菜。

日本人对鱼、虾、蟹

、蛎、海带等海味都格外青睐,尤其是生蛎肉、生鱼片。日本人的饭桌

上有两样菜是餐餐必

备的。一个是泡菜,一个是大酱汤。在用餐中,日本人对筷子的用法很

讲究,有“忌八筷”

之说,忌舔筷、忌移筷、忌插筷、忌掏筷、忌跨筷、忌别筷。在同日本

客人进餐时,要用公

用筷子给大家夹菜。切忌所筷子垂直插在饭菜中。日本人一般饭前要喝

杯清茶。他们十分重

视茶道、茶礼。由于茶道的仪式十分繁琐,精于茶道便被认为是身份、

修养的绝好表现。

3、东南亚

泰国:泰国人早餐喜欢吃猪油糕、甜面包、水饺、沙丁鱼、汤面、西式

点心、多士煎蛋,喝

鸡粥,牛奶或咖啡。日常生活中以米为主食,爱吃鱼类,但不吃海参。

喜欢喝葡萄酒、桔子

汁。他们对我国的川菜及粤菜都有兴趣。

缅甸:缅甸人对中西餐都较喜欢。日常以牛肉、鸡、鸭、鱼、虾、鸡蛋

和各种蔬菜为主,中

餐尤要清淡的蔬菜或凉拌青菜。他们口味清爽、酸甜,调味常用咖喱、

辣椒油等,尤其是辣

椒油,餐餐必备。饭后要喝红茶和咖啡。他们不吃动物内脏,也不吃猪

肉,还有些人不吃4

条腿的动物,大概是怕吃下后福气就会跑掉吧。

菲律宾:菲律宾人的口味近似我国广东。喜欢吃对虾、生菜、鸡等,口

味微辣。

柬埔寨:柬埔寨有许多人信仰佛教,忌讳杀生,所以珍视一切动物,很

少食动物类食品,一

般喜欢吃素。他们吃饭很有意思,不用桌椅,也不用碗、筷、刀叉、盘、

杯等,脚向后席地

而坐,以手抓饭。

老挝:老挝人口味也近似广东。一般都很喜欢吃豆腐和鱼、鸡、羊、猪、

牛肉等。早上爱吃

豆沙包、喝甜粥;中午吃香酥鸡;晚餐喜欢吃什锦菊花火锅,很少喝酒。  新加坡:新加坡多华人,因而口味与我国闽、粤一带相似。以米饭包子

为主食。爱吃炒肉片

、炒虾仁、油炸鱼等。

印尼:印度尼西亚人早餐喜欢吃西菜、喝新鲜桔汁。午餐、晚餐吃中国

菜。主食为大米,一

般爱吃辣的、炸的和较干的菜。特别爱吃动物内脏,如炸牛肚、炸肠、

炸鸡肝等。烹调方法

以烤、炸、煎、爆、炒为主,喜欢脆、酥、甜、酸、香,忌食猪肉。口

味很像我国山东人。

常用饮料为红茶、果酒、葡萄酒、香槟酒,不饮烈性酒,而且在国庆和

重大节日也都不饮

酒。

越南:越南人喜欢吃鱼、虾、蟹、海参、鱼翅、广肚及其他海味和鸡、

粉丝、通心粉、西红

柿等。不爱吃甜点心、羊肉、豆牙。早点一般吃馄饨、咸包子。午、晚

餐主食为大米饭,要

求肉少菜多,口味清淡。平时以菜及咖啡为主要饮料。

4、伊斯兰

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们的饮食习俗基本相同,但这种饮食习俗的形

式与伊斯兰教的教规

有关。在《古兰经》中,明文规定,凡是死物、血、猪肉以及非诵“安拉”之

名宰杀的牲畜、

禽类等4类为禁食物。除不食猪荤外,穆斯林还有禁酒的习俗。在穆斯林

国家,左手被视为“不

洁”的,因而吃饭时忌讳用左手。给客人端水、递茶也绝对不能用左手,否

则会被认为对客人

的污辱。

各国风土人情(4)

5、非洲

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一些黑人国家的饮食习俗和他们原来的宗主国十

分相似。他们很喜欢

西欧菜式,爱吃龙虾、牛肉、猪肉、鱼、鸡、花生等;爱喝咖啡和可可,

口味较清淡。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黑人有吃毛毛虫的习惯。在非洲有些国家还有饮生

水、吃生肉的习俗。典

型的要属埃塞俄比亚。每逢节日或婚丧嫁娶,他们都要举办生肉宴。对

于非洲饮食中的这些

习俗,我们可以不参与,但不要流露出不尊重,看不惯的表情。  韩国人崇尚儒教,尊重长老,长者进屋时大家都要起立,问他们高寿。

和长者谈话时要摘去

墨镜。早晨起床和饭后都要向父母问安;父母外出回来,子女都要迎他人

才能吃。乘车时,

要让位给老年人。接。吃饭时应先为老人或长辈盛饭上菜,老人动筷后,

其他人才能吃。乘

车时,要让位给老年人。

韩国人见面时的传统礼节是鞠躬,晚辈、下级走路时遇到长辈或上级,

应鞠躬、问候,站在

一旁,计其先行,以示敬意。男人之间见面打招呼互相鞠躬并握手,握

手时或用双手,或用

左手,并只限于点一次头。鞠躬礼节一般在生意人中不使用。和韩国官

员打交道一般可以握

手或是轻轻点一下头。女人一般不与人握手。

在社会集体和宴会中,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在家里或在餐馆里

都是如此。

在韩国,如有人邀请你到家吃饭或赴宴,你应带小礼品,最好挑选包装

好的食品。席间敬酒

时,要用右手拿酒瓶,左手托瓶底,然后鞠躬致祝辞,最后再倒酒,且

要一连三杯。敬酒人

应把自己的酒杯举得低一些,用自己杯子的杯沿去碰对方的杯身。敬完

酒后再鞠个躬才能离

开。做客时,主人不会让你参观房子的全貌,不要自己到处逛。你要离

去时,主人送你到门

口,甚至送到门外,然后说再见。

韩国人用双手接礼物,但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不宜送外国香烟给韩

国友人。酒是送韩国

男人最好的礼品,但不能送酒给妇女,除非你说清楚这酒是送给她丈夫

的。在赠送韩国人礼

品时应注意,韩国男性多喜欢名牌纺织品、领带、打火机、电动剃须刀

等。女性喜欢化妆品

、提包、手套、围巾类物品和厨房里用的调料。孩子则喜欢食品。如果

送钱,应放在信封

内。

若有拜访必须预先约定。韩国人很重视交往中的接待,宴请一般在饭店

或酒吧举行,夫人很

少在场。

禁忌

政府规定,韩国公民对国旗、国歌、国花必须敬重。不但电台定时播出

国歌,而且影剧院放

映演出前也放国歌,观众须起立。外国人在上述场所如表现过分怠慢,

会被认为是对韩国和

韩族的不敬。

韩国人禁忌颇多。逢年过节相互见面时,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生

气、吵架。农历正月

头三天不能倒垃圾、扫地,更不能杀鸡宰猪。寒食节忌生火。生肖相克

思婚姻,婚期忌单日

。渔民吃鱼不许翻面,因忌翻船。忌到别人家里剪指甲,否则两家死后

结冤。吃饭时忌带帽

子,否则终身受穷。睡觉时忌枕书,否则读无成。忌杀正月里生的狗,

否则三年内必死无

疑。

与年长者同坐时,坐姿要端正。由于韩国人的餐桌是矮腿小桌,放在地

炕上,用餐时,宾主

都应席地盘腿而坐。若是在长辈面前应跪坐在自己的脚底板上,无论是

谁,绝对不能把双腿

伸直或叉开,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或侮辱人。末征得同意前,不能

在上级、长辈面前抽

烟,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吃饭时不要随便发出声响,更不许交谈。迸

入家庭住宅或韩式饭

店应脱鞋。在大街上吃东西、在人面前擤鼻涕,都被认为是粗鲁的。  在韩国人面前,切勿提

韩国受到严格限制,

军事设施、机场、水库、地铁、国立博物馆以及娱乐场所都是禁照对象,

在空中和高层建筑

拍照也都在被禁之列。

亚洲是中国公民前往旅游频率最高的地区。亚洲不但面积广阔,而且民

族也比较复杂,风俗

禁忌大多与当地宗教有关。佛教、回教、印度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对

亚洲各国的政治、文

化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

时,千万注意不要

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制品进入庙宇,同时最好也尽量避免以牛为摄影

对象。印度还有一项

特别不同的习惯,回答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肯定的表

示,可千万别会错了

意,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打听当地

人的种姓、阶级也是

一件极不礼貌的事。

印度的邻国斯里兰卡,宗教信仰虽以佛教为主,但也有少数印度教、回

教的教徒。也许是民

族性使然,斯里兰卡人最讨厌被误认为印度人,前往该国旅行时一定要

注意。

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尼泊尔也是一个重视牛的国家,在尼泊尔人面前

应避免谈及有关吃牛

肉的话题。此外在尼泊尔,如果用餐时没摆出刀叉,那就表示用手抓食,

但是左手代表不洁

,要用右手进食。

缅甸人笃信佛教,参拜寺院宝塔必须脱鞋赤脚进入,表示对佛祖的尊敬。

缅甸人视摸头为一

件不礼貌的事,因此不要随便摸小孩子的头。

越南是一个重视独立与自主的国家,正致力于发展经济。虽然目前仍然

物质较为匮乏,但人

与人之间还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对待,即便是饭店的服务生,也要以

礼相待,切不可摆出

鄙视的态度,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泰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法律中有许多保障宗教的条文,故而不要对

佛像不敬。由于僧侣

必须严格遵守小乘佛教教义,绝对禁止接触女性或被女性触摸,所以女

性游客在公共场合应

避免碰触僧侣。

回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在傍晚的回教徒祈祷时间内不要打扰他们。另

外,用食指指人在马

来西亚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最好以拇指代替;触摸小孩子的头也是不

礼貌的行为。

印尼人大部分为回教徒,而峇里岛人则多数信奉印度教,因此在印度教

新年当天,全岛各项

活动都停止,甚至取消部分国内班机。此外,印尼的少数民族认为照像

或闪光灯是摄人灵魂

的器具,拍照前最好能先询问当地人。

世界各国交通规则

在各国的交通秩序中,有的规定靠左行,有的规定靠右行。

靠左行的主要有: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新西

兰、南非、

英国、爱尔兰、马耳他、马来西亚、太平洋岛屿等。

靠右行的主要有:中国、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古巴、巴西、德国、希腊、墨西哥、摩洛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