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劳动节 > 读《水浒传》有感800字 《读《湘行散记》有感》600字

读《水浒传》有感800字 《读《湘行散记》有感》600字

时间:2019-11-30 09:18:50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读《湘行散记》有感》600字

坎坷人生

读《湘行散记》有感

他追求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上天,你为何要这样无情,对待这样一个无欲无求的文人?这是我读《湘行散记》时一直在心中的谜团。

沈从文先生14岁时投身行伍,浪访湘川黔边境地区,他一生还撰写《边城》《长河》,笔下勾勒了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发生在山重水复的湘西,朴实,平凡好似一层纱般的薄雾,盖去作者的苦,也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这个故事自身的唯一与独特,加之作者创造的非凡,构造了它。他对它情有独钟,除去自己对家乡的深沉思念。沈从文先生谈到自己说,自己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他也就是凭这些对山、水、家乡,更是对湘的感情,好似无情地,被分割到另一个世界,他没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向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为何这么“大费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间,你不知名利,更不图,你不晓政事,从古至今的文人们都面临,甚至是面对这样艰难的选择。现在诞生了核心价值观,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领悟并做到。施蛰存先生说你身上还有着“茵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个,我茅塞顿开,现在成天享乐追求幸福的人是越来越多,还是让国家富强,名族振兴,这不是事与愿违吗?沈从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乐观的品质,即使他看似贫困潦倒,他同样高尚,他已经与这个世界融合,这篇散文诠释了情感,沈从文先生从苦到幸福,是他与湘西、山水,更是家乡,坎坷人生的默契。

这样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过他的坎坷人生。

作文二:《湘行散记读后感》2000字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日记://.0s.Net.Cn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1)(2)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12

作文三:《湘行散记2011年第3期》8700字

一 西三冲村集市

吃了早餐,便去赶集,和建国。这是他的乡下。草是他的,房子是他的,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也是他的。看得出,他有些兴奋。

他的中学同学骑着摩托车来找他,说着十分粗糙的湖南话,我听不大明白。他的同学在村子的南面住,养一池塘鱼。他的同学个头高,面庞黑,乡村的风吹疼了他的某一段青春,大约,我看到他脖子里的一段疤痕,隐约着,像一段极难猜测的隐私。

建国并没有介绍我,他有太多的同学了,每一次来了,都要介绍的。这一次,他忘记了。我却主动上来,问他好,他嘿嘿地笑,他的头发有灰尘,阳光照过来,像田野。

在我内心的维度里,这是南方的乡村。湖南。靠近毛泽东故居的乡下,稻田青黄相间,像极了油画。如果四周的山再高一些就好了。我默想。

我不抽烟,我说。我拒绝了建国同学递来的烟。

他们便抽烟,不再理我。他们需要重新盘算一下记忆里的物事,青春像极了稻田,收割之后,便被分散到不同的容器里。

这是中秋的前一天,集市就在不远处的油路上。建国的母亲,在马路旁边开了一家缝衣铺。因为我们回家的缘故,那个店铺一直关着门。门是厚铁皮做的,生了锈,有一股时间的味道。铁门上写着很多电话号码,还有孩子们画的画。

店铺的对面是一个超市,和城市里的小超市一样,苹果三块五一斤,包装箱干净整洁。我在超市里买了一盒牙膏,担心是假的,回去一用,味道不赖。是真的。便觉得占了便宜似的。

超市的老板是个女的,说话声音稍大,她在刷牙,用一个褪了色的塑料水瓢。

过了乡村超市,便看到杀牛的场景。我们来得晚了,牛皮已经剥了下来,牛的身体也已经被肢解得差不多了,只能看到挂在一个桩子上的牛骨架。两个壮年男子正用木棍旋转,大概是要把骨架拆分。

血流了一地,牛的内脏堆在旁边的地上。大人孩子十数人在围观,一个孩子半藏在大人的后面,那姿势不易描述,像云朵走动时的模样,只一会儿便变化了,成了另外的模样。

杀牛的人模样倒不剽悍,这出乎我的意料。两个人,一个年轻得很,大约是个孩子,穿着一个已经被血染红了背心。他的手上也是鲜血。他大概是学徒,一步一步地跟着年长的人学。

杀牛,在乡村,它是一门普通的手艺,像木匠、兽医。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一个匠人,它无关艺术和美感,只在乎谋生。

杀牛的人呢,这些人和种稻子的人几乎没有区别。没有了庞杂门类的参照,任何一样物事都显得窄狭。就像画画的人不读诗书而终成色彩的奴隶一般。

参照。在乡下,这个词语具体而生动,像一粒石子垫在脚下,硌着了我。

乡村生活,这养育我一生的泥泞却意味着停止、腐朽和狭窄。在南方的这样一个乡下。我更理解乡村不可能变化的理由。和文字、修养以及技术无关,和油路、汽车和漂亮的服饰无关。是一种气息。

母亲是一种气息,自己生活多年的乡村是一种气息,旧有的同学的面孔是一种气息。建国显然已经被这些气息融化,他陶醉在这些气息里。

我也因为这些气息的参照,忆想起我的乡下,那是个数目巨大的存折,布满了泥泞和麦秸秆。因为这些参照,食物的滋味有了变化,水的味道也是,就连鸡的叫声和荒芜的宅院也有了特殊的味道。

集市上的东西渐渐失去了本土意味了,除了那些印毛主席的大贴画片,和数目极少的菜疏,多数物品都和城市一致。衣物仍然是便宜的,那些表服的样式包含世俗的目光。洋气的服装卖得贵一些,招徕乡村里的时髦男女,剩余的样式镶嵌着廉价和自卑。

在集市上,我的单反相机成了大众回头观看的物什之一。这些目光作为参照,说明了这个乡村不缺少汽车和摩托车,少的是这种对于日常饮食相对奢侈的物品。

想来,物品的价值常常带着让人难以理解的逻辑。日常饮用的水和食物,都带着汗水和体温,甚至自然的恩赐,多么神性和诗意的事物啊,可是,却只能以最低的秩序存在于世间。这些活着的必需品,这些天天被虚伪的文字歌颂的普通植物,如今离我十分的近,近得触手可及。可是,它们的廉价让人沉默。

而对于我们的生存并没有用处的一些东西却昂贵得厉害,一个印着两个英文字母的包,动辄以数万元计算。

我常常看到那些用作身体标签的奢侈品便想到我的乡下的父母亲,又或者他们手里的锄头。

那是出现在我诗句的词语。我发表过的锄头,这两个字,松土,让春天的气息进入植物里,像一双手。但是,这只锄头。带来疾病和屈辱。

在这样一个异乡的集市上,我想找到一个卖农具的摊位,拍些照片,但未遂。那些农具被时间收容,它们太慢了,它们的慢和笨拙,几乎就相当于贫穷。

通常情况下,对于日常生活的我们来说,富裕大多数来自于意外,我从不相信勤劳的人能够致富。那不过是用善良的态度愚弄一下被汗水湿透的乡村。

建国和同学在集市上抽烟,他们相互拍着肩膀。打量着未知的时间里,对方到底在什么样的状态里奔波。彼此羡慕,或者相互安慰。

建国的同学,多数一直生活在这里。下学后便娶妻生子,依靠认识的那些字,又或者家族的势力,谋了个好院落。抽好烟,吃好酒,开着一辆可以炫耀的面包车,把喇叭当作立体声广播一样,到处按着。

我走在前面,手里多了一袋模样谦虚的橘子,食一粒,微酸,之后才出示甜味,像是一个守旧传统的良家女子。

我看到一个孤独的老人,弯着腰从集市上独自归来。偷偷地拍了他的影子,他的影子不好看。我看着这个陌生人照片,想,若是一个人,一生都不离开家乡。那么,他就是没有故乡的人。

因为,他的一生,一直没有参照。

二 带我去吧,月光

我对湖南人的好感,源自于我的父亲。幼年的印象,父亲总从长沙回来,他带回一些陌生的气息,准确地说,是气味。他对聚集到我家里的叔叔们讲故事,会学几句长沙话,那话有些遥远,像个蛮子。除此之外,他还穿着气味不同的衣服,那些农服上有好闻的汽油味道。我那个时候特别喜欢突然趴在父亲的后背上,闻着那陌生的味道。

食物也是陌生的,父亲带来一种甜圈圈的饼干。也不能算是饼干,因为它打着卷儿,像猫的舌头。我们称呼他猫耳朵,也是像的。

父亲讲完故事,便又走了。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怀疑父亲的存在就是从远方采,带来一种好吃的食物为目的的。

我的童年都陷入在乡村社会繁多的奔跑中,有邻居家的狗叫声,地窖里幽暗而暧昧的躲藏,和聪明又狡黠的时间碎片。我的童年决不需要书店里众多亲子图书,更不需要花样繁多的营养品。只有一个遥远而又模糊的父亲,从长沙回来,带来大致新奇却又不大明白的故事,带来味道美好得足以让我在伙伴们面前炫耀的圈圈饼。有很长一阵子,我陶醉在指挥一群比我小的孩子这件事情上。我很感激父亲在这件事情上给予我的帮助,每每当我的地位不大稳定,他便及时地从长沙回来,用那种味道美好的零食轻易地帮我巩固在孩子群体中的王位。

大学时念中文系,遇到沈从文,被他的文字粘住。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我学他的模样,在地摊上

买了副花镜,摔碎了镜片,而后,持空空的镜框到眼镜店配了一副近视镜。那副眼镜伴了我多年。工作后,有很多枚证件上的照片都是那个大框架的眼镜,那真是一件深埋在内心里的小荒唐。

遇到的第一个湖南人是一枚未曾谋面的女孩子。网友,声音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听。我便喜欢上了她。在电话说喜欢她。她便笑。她的笑也好听,像流水。又或者流水里的一只鱼跳跃的声响。总之,我第一次被一个女孩的声音迷醉。

我们并没有见面,连照片也没有交换。我多次写到她,每一次都会往她的声音里跳,但已经找不到。她叫什么名字,大约也没有记住。终于,记忆负责删节掉有关她的一行又一行说明,她成了一小段湖南乡村的空气。在建国这叫个叫做西冲山的集市上,我又一次想到她,我突然想起了她的名字,她应该叫做刘乐。但一时间还不能确定,也许叫做刘了,总之,我突然想到她的声音,最后的气息里,总是这样的一个“了”字。

还有,不可避免,我要说到我光辉的阅读史。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几乎全部通读。为了验证他的话,我刻舟求剑般地疯狂,在二00六的某月某天,突然决定辞掉工作,去湘西看一下。带了一册《湘行散记》,几只拇指部位有洞的袜子,便出发了。整整二十八天。沿着沈从文一九三四年的路线,我吃了保靖的西瓜,寻了芷江的熊公馆,看了洪江的旧商城,听了沱江的流水声,睡了吊脚楼的夜晚。我从文字和地理两个层面阅读了沈从文。

那样美好而饱满的个人史当然需要合理的修饰,我深知这个自卑的湖南人。他喜欢把自己感动,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像他自己一样,容易感动。结果。很快他便发现,他与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并不一样。他过于敏感,习惯于将内心的天平左右摇摆,又习惯于将砝码砸在自己的脚上,疼痛不已。

每一次想到沈从文,便觉得整个湖南的乡下都变得生动起,是那种可以亲近的生动。

我对湖南的好感在沈从文身上扎了根。莫名其妙地,觉得,离他的坟墓近一些,或者能捡拾到此人的灵魂片断。我的确热爱幻想,这不能算是一个缺点。幸好,现实生活中,我身边的湖南人多是热切,恰如我的理想。

同事建国,他孝顺、勤快,他的模样,像极了他们家的稻田。我站在他的祖屋旁边拍照片,听他讲他的爷爷。他的爷爷已经仙逝,成为他们中秋节供奉的对象。在乡下,死去是一个最高规格的修饰词语,譬如,即使是比他长辈的人,见到了遗像也要下跪作揖的。

中秋节这天下午,我和建国去爬村旁的山,那山已经荒芜了。

路过建国的祖屋,爷爷去世后,那祖屋便荒芜了,有一棵桂花树,长得好,香气异常浓郁,在乡间一个破败的院落里。我觉得这棵树像是跌落的鸟儿,又或者暗投的珠子,总之,我决定在桂花树旁边站一会儿。

建国祖屋的一段墙也已经倒了的,砖头分散在地上,荒草从缝隙里钻出来,诗句一般,开在院落里,落寞着,无人问津。意外地遇到建国的叔公,大约身体不适,半躺在床上,瘦,在幽暗的光线里,我听到他和建国说话。

隔壁的房间里放着一具棺木,那房子漏了雨水。棺木上布满灰尘,有一个被撕扯开的纺织袋遮在上面,斑驳不已。

建国掏出钱来,递给他叔公。他叔公接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但喉管里还有声音发出来,像是要关心一下眼前的这个从外地回来的子嗣。我一直等着他说话,但始终没有。

我知道,隔壁的棺木就是准备给他的。活着的时候做好棺木,这叫做寿材。那一句书面的词语叫做“行将就木”,意思直接指向了这个泊在乡间漏屋的棺材。

作为一个生命的收容地点,棺木的空白像板了一个恐怖小说的封面,不知道翻开来。会遇到什么样曲折的走向。

建国说,这是爷爷的弟弟,他没有儿子。建国还说,看到他一个人寂寞地躺在这间黑屋子里,便能理解,乡下人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

是的,孤独。这个被城市人歌唱过的词语,在乡村里变得沉重,他差不多像一季大雨,把身体孱弱的老人淋湿在某个特殊的空间里。孤独是潮湿的,幽暗的。孤独把时间拉长,把内心里繁杂的欲望和暖热一点点抹去,成为空白甚至不能触摸的绝望。。

而后,我们去爬山,半山腰,扯开衣带,尿尿。树开始从绿色往枯黄转变,有一棵树死了,枯萎着,在半山腰,像躲藏在路边让道的车辆,礼貌又呆滞。果然,又走不远,遇到一个新埋不久的坟。建国识得坟里坦着的人,大约幼年时曾经吃过人家的饭食。便沉默了一会儿。

死了以后的人,埋在山上,这也算是一种升天吧。

想来,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需要泥土的埋没,才能生长出来。绿是这样,神仙也是这样。就连太阳也是这样。自幼小的时候,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蝉从地里钻出来,爬上树,飞上了天。太阳也是在泥土里,早晨的时候爬上树,然后飞上了天。

我的爷爷呢,他去世后,被埋在泥土里,过不久,大约也飞上了天。

在那个半山腰,我回到我的乡下,爷爷死了。我穿着白色的帽子,听着邻居们念叨我爷爷在世时的好。爷爷除了身体的存在,更是一种时间,几乎,爷爷相当于暗夜的灯笼,咳嗽声和一小段童年。

晚饭有些丰盛,建国家里的人,差不多齐了。他们喜欢吃猪油炒的菜,他们喜欢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用辣椒修饰一下。青菜里有辣椒,鸡丁里有辣椒,就连腌制的成菜也是照例有辣椒的。

建国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喜欢在厨房里劳作,直到餐桌上的饭菜都吃完了,她才会从厨房里出来,简单扒几口饭,便又要收拾残局。

和我的母亲不同,她的母亲,热爱说话,她大概劝我多吃些菜,我便揣测着回答,好的好的,阿姨。她大概又问我菜是不是有些辣啊,我继续回答,是啊是啊。

建国的妹妹一下笑出了声,岔过话来,问我,你没有听懂吧。

我说,有些朦胧,不大明确。

妹妹说,我妈问你,饭菜是不是不大好吃啊?

可是,我却笑着回答:是啊是啊。

一直笑着说话,差不多,建国母亲的话,我都听不懂。我知道,这些话语,也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我,一个从异乡过来的人。不熟悉这地里庄稼,不熟悉这块土地上的小路拐到哪里,不熟悉地埂边的水井和稻草人的位置。

自然,我在他们语言的地图上,也是迷路的。好在,那天晚上的月亮很圆,月饼也很甜。

我们都看着月亮,笑。

三 夜晚降临

从山上下来,阳光还很强烈。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那是稻田的歌谣。风弹奏了它们,细细地听,能听到稻谷窃窃的私语声,大约是欢喜的,阳光照耀过来,灿烂着。我常常相信万物都有自己的语言,水流向自己想要抵达的地方,树通过风与另外的树交谈。稻田也是这样,那波浪一样的语言像诗歌一般,每一句都需要我们安静倾听。

有一只狗在稻田的小路上消失,只一会儿,它又在另外的稻田里露出头来,像一小段童年。在南方这样一个乡村,我想到我家乡的麦田,那些麦草的香味正从时间的缝隙里渗透出来。

乡村是没有陌生人的,昨天集会上遇到的村人,今天见到了便笑着说话。在他们的逻辑里,我到建国

家里做客,那么就像建国的家里人一样。

那笑脸真暖和,他扛着锄头,那么熟悉的乡村生活道具。

路却是错的,我和建国在稻田里走不下去了。那窄细的田埂路突然没有了,像一个画画的孩子,突然没有了彩笔一般。只好往回走。有一个岔路口,有高高的落差,我们跳下去,脚陷在泥泞里。鞋子顿时染成泥土的颜色,一路上,无论如何用力跺脚,弹不净。在乡村,衣着和行走都有着固定的格式,我们离开多年,已经不熟悉了。

在稻田里穿行的感觉真好,手伸出来便可以触摸到稻子,在我的感觉里,那是一些谦虚的句子。低头的样子自然,好看得很,如同一个比喻。乡村里的人走路也是如此的,因为路太窄了,他们必须低下头来,他们生活的状态正如他们走路的姿势。眼前的路才是最为重要的。

每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内心里都会有一块磁石,一旦遇到泥泞或者贫穷,便会想到乡村生活。乡村几乎是一把可以抓在手里的阳光。

现在,我的手里正攥着一把阳光,和城市的阳光不同,在稻田里,阳光完整而热烈,没有十字路口和高楼大厦,没有被私密的空间切割。在城市里,阳光差不多被打包在各个地产公司里,被出售。而现在,在一个稻田里,我彻底感觉到阳光从远处来,又赶往远处去。

在阳光里打捞出来的记忆,是被晒成一片红薯干的细节,是躺在夏天的树下不知未来能不能飞翔的姿势。

有一个水池,池塘里照例养着鱼,那池塘极小,建国说,他小时候在这里玩耍。池塘里的水很少,鱼清晰可见。

这个小池塘里盛放了建国的某一段童年,如果这一段生活有任何变化,那么,建国的人生便会重新改写。

我们在稻田的小路上站住了,拍照片。邻居们站在门口,他们喜悦着说话。

在乡村里,不论是说话,还是串门,都没有任何主题。从食物到庄稼,从天气到孩子,从家畜到年景,从手机到电视。从池塘到狗叫声。两个人站在门口说话,时间悄悄地滑过去。两个站在那里笑,时间滑过去。两个人在共同的一段回忆里碰撞,时间也悄悄滑过去。

就那样,我站在稻田里拍照,建国在邻居家门口说话。

乡村的阔大从阳光开始,稻田里的水是交谈,从半山坡吹过来的风是一种交谈,邻居们见了面停下来相互问询,也是交谈。

时间在乡村被无限地放慢,慢成水流的速度,慢成阳光流动的速度,慢成庄稼拔节的速度,慢成邻居们坐在一棵树下抽烟的速度。

城市里,时间也和阳光一样,被包装成商品,相熟悉的友人没有时间见面。城市让人离地面越来越高,在半空中,看不到树,看不到邻居的笑脸,看不到阳光和稻田。城市让人没有了根。

我随手拔掉了一棵草,在稻谷的旁边,那草茁壮。我闻到了那泥土的气息,如同母亲的味道。我叫不出那草的名字,细叶,长茎,我剥净了它的衣裳,细细地嚼了一口它的根部,竟然也和茅草根一般地清脆,只是不甜。是一股难以描述的青涩滋味,像春天刚来时的柳树,不对,是柳枝上的嫩芽。那味道泛着一股子清凉,在舌头存留了很久才散去。

阳光是突然变凉的。

狗叫声像电话线一样,连绵,往遥远的地方延伸。太阳还没有下山,却突然听到从四处传来的狗叫声。风吹来阳光的凉意。这是中秋节的乡村,有隐约的爆竹声从远方传来,断续、淡漠,一听便知是孩子们的游戏。

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了,有好多个宅院都空了。也有中秋节从外地赶回来团圆的,均穿着光洁的衣服。建国也是这样,衣服将我们包裹成为城市里的一员。可是一回到乡下,我们便找到了内心的密码,随时能打听隐藏在乡村的秘密。

建国的秘密不多,在山上的时候,他指着一棵树笑。说在那树下和一个女孩定了情。那棵树那么矮小,如何被他们选中。

我在山上找到一个好看的松球,一层一层地折叠着,像一个微型的古典建筑。我的乡下有的是柳树,还有大面积的桐树和杨树。这里却有桂树。那桂树真是香。建国祖屋的院子里有一株大桂花树,开满了花朵,走远了,还能闻到一阵又一阵的香气,像一个女人在身后呼喊。

回到家里,便看到太阳落下去的情景。在山的一边,太阳先是一跳,仿佛又跳高了一点点,然后一下没有了,像是跳到一条河里去了。我问建国,山那边有没有河,答复说有的。太阳跳到了河里,夜自然会凉一些。

中秋节的夜晚。食物自然要丰富一些,杀鱼,杀鸡,切牛肉,炖排骨……建国一回到家便去杀鱼。那鱼极大,剖腹之后,里面的内容丰富,是前面的池塘里的草鱼,吃草长大的鱼,自然是好吃的。

建国的父亲光着上半身,在修一个水管。母亲在厨房里叫建国的妹妹。我坐在一张椅子上看着路边的牵牛花红红的模样,那只小狗追着建国的小侄女,不叫喊,一直追着。

建国的小侄女四岁多一些,眼睛大,喜欢唱歌。她手里拿着一袋饼干,一边吃一边用手指头抠鼻子。她说湖南话,将我隔到外面。

她也喜欢与我说话,我问她,铅笔加橡皮等于几,她不知,便笑。一笑露出来牙齿来,牙齿上粘着她的食物。

她终于等到了她的姑姑,给她唱歌。

她唱的调子真好听,像刚刚落下去的太阳一样,有些凉,童稚的声音自然,有木头的味道。

姑姑给她录了下来,然后重放给她听。她不明白自己的声音怎么会存到手机里。有些害怕,她的表情生动。

我拿着相机给她拍照,她便继续唱歌给我听。

夜晚就是在这个时间突然来到的,正拍摄。相机的闪光灯亮了。照片里的小女孩头发被汗湿了,粘在一起。眼睛黑黑的,背景的屋子层次已经没有了。我站起,往远处看,才发现,稻田里安静极了,风没有了。稻谷与稻谷之间的窃窃私语也听不到了。

山上的绿也被夜晚染黑。

在乡下,夜晚像是被人们手工染黑的,先是远处的山,而后是大面积的稻田。最后是身边的宅院,狗叫声也被夜染黑了。那小狗跟着小侄女来回地跑,一句也不说。

建国的父亲在用新手机,屏幕上的光线照亮了他的脸。他笑着。他是一个沉默的人,这大概是乡村男人的特征。但出乎意料的是,他是附近几个村庄里的牛皮匠。这是建国很早之前介绍过的,这个职业在我们老家叫做“行户”,即农村牲畜交易的中间人。不论是西冲三村,还是西冲四村,不论是周姓还是吴姓,谁家要卖牛羊了,都会找到他,告诉他,牛羊的大小,疾病史以及期望的价格。于是,建国的父亲便会替牛羊找一个合适的买主。谁家需要办酒席要杀一头牛,又或者谁家刚娶了新媳妇需要喝羊奶等等。

建国的父亲掌握了半个乡村社会的秘密。

建国给他新买的手机果然派上了用场,刚用了一天,便又接到了一桩买卖,他挣了钱,兀自在那里看手机,笑。

月亮出来之前的乡村安静极了,不论孩子和狗叫声多么吵,只要往外稍微走远一些,便听不到了。稻田里有虫子叫声,我惊讶于那种合唱,一只唱过。另一只再唱,又间或两只虫子一起合声。

远处的一条小路上有一束光,我知道那是一辆回家的摩托车,在乡村完整而又庞大的黑夜里,一个回家的人就像一个标点一般。在乡村的夜晚,在这样浓郁的黑暗的布景里,我彻底体会到个体的小。小得只剩下寂寞,只剩下安静,只剩下对过往不甘于平庸的惊讶。

那辆摩托车很快被夜晚吞掉了。我在暗夜里看到远处山的模样,模糊,只能靠想象才能描绘的阴影。在黑夜里如何描述黑夜呢,这是一个荒诞而困难的题目。

就那样。我一直站在异乡的夜晚,我站在那巨大的安静里,觉得自己被夜晚湿了,被夜融化了。融化成一株稻谷,融化成一片落叶,融化成一束光,并慢慢熄灭在那轻盈的虫唱里。

虫子们正享受着属于它们的夜晚,它们歌唱,舞蹈,等着月光出来,照亮它们的生活。

手机响了,是建国。问:在哪里。答:在夜里。

饭桌已经摆好了,月亮藏在他们家屋子后面。要先吃饭,才能赏中秋月。我整理好自己,在路边小便一次,往回走,渐渐听到他们家里的欢笑声。我忽然想起。月亮出来后,我要给我的父亲打个电话。告诉他,我在湖南,当年他走过的地方。

责任编辑:郑小驴

作文四:《《湘行散记》读后感》1900字

《湘行散记》读后感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

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

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作文五:《湘行散记读后感》1900字

湘行散记读后感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

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

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作文六:《读《湘行散记》有感》2600字

读《湘行散记》有感

陌上花

早就知道沈从文先生是我国上个世纪早期的著名作家,而且他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虽然最后失之交臂,但他的写作水平及作品的高度可以从中得到佐证。

前一段时间,有幸得到一本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从而真正领略了这一文学巨擘对于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的卓越的组织驾驭能力。他用精妙绝伦的浪漫优美的细腻笔触给我们描摹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或静谧恬淡或繁华热闹的画面,常常让人掩卷遐想,陶醉其间。 这是一部分别选取作者20、30、40年代三个时期代表作的集子。里面包含散文和书信两大部分。散文常常为我们铺陈出一个广阔美妙的风景连轴画卷和当年那段历史的社会变迁现场。既像“山水诗”,又像“物产志”,这其中蕴藏的是作者对生命深沉的爱恋。而且他往往在虚实相间的叙事写景中触景生情,将那些曾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的日常人生小事,纳入我们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湘行书简》由一组书信组成。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先生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信,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这些书信记录了他们夫妻间的思念,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沈张二人的伉俪情深,还可透视作者的性格情绪以及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矛盾苦闷。而且,这些书信是同时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极具阅读与欣赏价值。 在《街》这篇小文中,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有个小小的城

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接下来有这样几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白日照到这长街时,这一条街静静的像在作午睡,什么地方柳树桐树上有新蝉单纯而又倦人的声音,许多小小的屋子里,湿而发霉的土地上,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们,皆蹲到地上或伏在母亲身边睡着了。做母亲的手里一面忙着活计,一面用手里的器具为孩子们拂着蚊蚋。做倦了,抬起头儿来,用疲倦的忧愁的眼睛,无目标地向前张望着。最小的孩子饿哭了,就拉开前幅的衣襟,抓出枯瘪的乳头,塞到那小小口里去。妇人或还与相邻妇人谈着手边的工作,谈着带子价钱,谈到麦子和盐,谈到鸡的发瘟、猪的发瘟。长街这时节是不寂寞的”;“街上有时什么人来信了。许多妇人皆争着跑出去,看看是什么人从什么地方寄来的。她们将听那认字的人,念及信内所说到的一切,小孩同狗,也常常凑着热闹,追随到那个人家里去,那个人家便不同了。但信中有时却说到一个人死了的这类事,于是主人便哭了。于是一切不相干的人,围聚在门前,过一会,又即刻走散了。这妇人,伏在堂屋里哭泣,另外一些妇人便代为照料到孩子,买豆腐,买酒,买纸钱,于是不久大家都知道那家男人已死掉了。到晚上,便把纸钱放在门前焚烧,红红的火光照到街上下人家的屋檐,照到各个人家的大门。见到这火光的孩子们,也照例十分欢喜。长街这时节也并不寂寞的。”两个场景的后面都附言:长街不寂寞。可你听新蝉那单纯而又倦人的叫声,看那头发干枯脸儿瘦弱的孩子,看妇人那疲倦忧愁的眼神,看那见到烧纸钱的红光时依然欢喜的孩童们„„,哪一个是不无聊的,不枯燥的,不麻木的?!贫穷乏味的生活,寂寞孤苦的情感,

说不寂寞,其实却寂寞有声!作者独到的创作手法及运用文字的巧慧赫然纸上,不由得心生无言的钦佩与尊敬。

在《水手们》一封信中,有这样几段:“我又听到摇橹人歌声了,好听得很。但越好听也就越觉得船上没有你真无意思„„”;“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太苦了。”;“在你身边时,我有时是默默的。但一离开,这只手除了为你写信,别的事便无论如何也做不好了。”;“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了。”弘一大师说:爱是一种慈悲。读到这儿时,我眼睛湿润了。沈先生对妻子的想念及爱恋如此真诚,如此缠绵,如此动人,可见情有多深,意有多浓。当真是: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我们不禁感动于其中的殷殷深情,其中的眷眷思念。当远方的妻看到这几句时,应是含泪在笑。有这样一位钟情至此的郎君在远方时刻惦念着自己,这个女人该会赢得多少女性的艳羡与唏嘘啊。

描写沿岸景色时,他这样写道:“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写河水时是这样:“今天的河水极清浅,河床中大小不一的石子,历历可数,如棋子一般,较大石头上必有浅绿色蓝丝,在水中飘荡,摇曳生姿。这宽而平平的河床,以及河中东西,皆明丽不凡。两岸山树如画图,秀而有致。我方明白我在一切作品上用各种赞美言语装饰到这条河流时,所说的话如何蠢笨。”;写河鱼时是这样:“水手们做的鱼真不可不吃,不忍不吃。三

斤半的鲤鱼我大约吃了十二两,一个大尾巴,用茶油煎成黄色的家伙,我差不多完全吃光了。假若这样在船上半年,不必读一本书,我一定也聪明多了。但这河鱼的味道我还缺少力量来描写它。”;说到水手们的粗犷时是这样:“他们皆会唱会闹,做事一股劲儿,带点憨气,且野得很可爱。我试着计算计算,他们十九句话中就说了十七个坏字眼儿。仿佛一世的怨愤,皆得从这野话上发泄,方不至于生病似的。”晋代陶渊明为后世虚拟了一个美丽的洞天福地——桃花源。我们且看看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风光吧:“小溪谷里生芷草,而且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除兰芷以外,还有不少香草香花,在溪边崖下繁殖。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若没有这种地方,屈原便再疯一点,据我想来他文章未必就写得那么美丽。”„„像这样信手拈来的生动别致的描述不可尽数。在如此精妙高绝的文笔面前,只觉自己竟若目不识字口不能言的幼儿。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大的人物作思想上的交流。”沈从文先生在此书中既描写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哀戚,透过他们的悲与欢,血与泪,感悟人生的庄严,揭示了作者宏大的悲悯情怀,也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幅恬淡幽美安宁的画面,令人神往。即便不是站在历史,思想等的高视角去评判,单就其用诗意浪漫的文字为我们刻画的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美景及军官,侠匪,水手,烟贩,妓女,乡间郎

中等一个个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湘行散记》也是很值得欣赏,很值得予以高度褒奖的。化用沈先生文中这样两句话来表达我看此书时的感受是很恰当的:“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意境那感动,以及捕捉沉醉于那意境那感动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

美哉,! 《湘行散记》

作文七:《湘行散记读后感》2200字

读《湘行散记》有感

摘要:《湘行散记》作为从文先生的一部散文和书信集,在以流水般的文字描绘湘西山山水水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先生创作方向的缓慢变化,表达着他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对历史的思考,对未来的担忧。

关键字: 沈从文   湘西山水   生命    感悟

正文

再读《湘行散记》,又一次感受到了从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带着湘西的秀丽山水,带着浓浓的湘西风情,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的叹息。

《湘行散记》收录了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湘西》及《烛虚》等作品,可以说贯穿了从文先生20、30、40年代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在纵向发展上,因表现形式的的差别体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风貌,展示出从文先生对生命意义始终如一的探究。

《湘行书简》作于从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与夫人张兆和的一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写了先生归途中的所见所闻,后来的《湘行散记》即是根据这些诗意的信札写成。仅仅是六篇散文,那条纵贯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两岸的风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沅水发源于云雾山,穿行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最终汇入洞庭湖。沈从文乘船经过的是桃源与麻阳之间的一段,属于沅水的中下游,两岸风光秀美,但由于重峦叠嶂,交通极为不便,因而自古以来就养在深闺人不识,充满了神秘性。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在这儿长大,而从十六岁起他就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这里的山川景色早已深深刻在他心里。因而,他一提起笔,美丽壮观的景象就跃然纸上, “全河都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而小船就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岸边偶尔出现以吊脚楼和石板街组成的村墟市镇,高矗两岸,巍然壮观”„„沈从文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就被勾勒了出来。他的文字是平实的,毫无刻意夸饰之处,往往寥寥几句就让人如闻如见。而比风景更动人的,是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藏于心底融入血脉的对于家乡山水的倾迷爱恋之情。

然而,如果沈从文仅仅是描绘沅水两岸的自然风光,那么他与那些纵情于山林的文人雅士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沈从文并不是为了描写风景而写风景。他的风景,往往是做为沅水沿岸“人事”的背景而出现的。他的笔墨更多地落在了在这条河上谋生、在河两岸生活的人的身上。在沈从文笔下,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的船夫,那些住在吊脚楼里敢爱敢恨、情意绵绵的女人,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在矿山挖煤的“黑脸黑手脚”的汉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兵士,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是那么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河流峡谷

之间的人们是不乏深挚的同情之心的。他为他们的“生活皆很悲惨”而难受,为“地方经济”的“一天比一天坏”而感到担心。然而,读《湘行散记》,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对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感动: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他们“不管怎么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感动于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从他们身上,沈从文感悟到了“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他感悟到了什么?沈从文并没有具体说明。但从他那平实而蕴涵激情的文字中,我们分明能听到他的心声:历史是一条河,它是由一代又一代像生活在沅水两岸的地位“低微”的山民那样的人群汇成的;也许他们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他们的为生存而生存的朴拙的人生同样是庄严美丽的。

壮美的风光和朴拙的人事交织辉映,贯穿于《湘行散记》全书的始终。从那一篇篇文字里,我分明感到,虽然他已经远远离开了家乡,虽然他早已不是住在河边的顽童和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的士兵,而成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著名作家,但他似乎还常常生活在沅水流域过去的梦里。他用文字把湘西沅水流域构建成一个想像中的王国。《湘行散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沅水流域的一部短短的生动的历史。因了他的这些文字,湘西沅水流域过去某个时代的面貌与声音、恐惧和希望就永远保存了下来,并在一代代读者心中回荡。而沅水,这个奔流于湖南西部崇山峻岭之中的普通河流也就和沈从文紧紧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谈到沈从文,自然会谈到他的有关湘西的文字,谈到风光壮美的沅水;而只要说到沅水,人们恐怕也不能不联想到《湘行散记》中的优美的文字和它的作者沈从文。

迥异于先生的小说《边城》、《长河》的牧歌氛围和乐观超越,在散文中透露出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意识——一种面对特殊的历史场域,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那一篇篇如水般的散文,却能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或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或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或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的同时流露着对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

我常常想,沅水作为一条河,不仅带给从文先生灵感和感悟,更带来了面对人生苦难的勇气。晚年,先生因政治环境所迫,放下了手中写作的笔。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他没有像许多文坛大师一样变成附庸于政治的文臣,而是默默地转而从事文物研究,并在这个新的领域里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果。我想,使他能够面对磨难坚韧不拔的,正是那条静静流淌的长河,以及那些人,那些事。

作文八:《《湘行散记》读后感》1900字

《湘行散记》读后感

想读《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初读《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妓女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却不为亲人知晓,有那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却不再相识。初读,以为是在读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而即使这样,

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妓女,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

读《湘》你会发现,你情感会随着沈一样流淌,到最后俨然如那一派清波毫无渣滓。虽然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穷苦人们的悲惨命运和容易被“社会上层”漠视的生活哀乐,但他没有将自己陷于深深的痛苦,没去无边无际的同情,也没有给人消沉灰暗的情绪。一以贯之的是对河水、对拉船人同船、对那片流域温暖的爱。因为他知道,对这些人沉重的生活,我们这些读书人是不配说同情的,对这些人的命运他也无力去做什么。想到这些感想,我又不禁想到书中的文字,写道: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和我同在一个园区的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

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作文九:《边城·湘行散记》500字

边城·湘行散记

沈从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 “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象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

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

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在这个世界上,

所有真性情的人,

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

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有些人是可以用时间轻易抹去的,

犹如尘土。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

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

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

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

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