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青年节 > 文化产业能撑起“轻装上阵”的万达吗?

文化产业能撑起“轻装上阵”的万达吗?

时间:2021-04-08 09:43:27 来源:学生联盟网

  文化产业能否成功“接棒”,支撑万达行完这段转型苦旅,踏上通途,恐怕答案连王健林自己也无法知晓。
  刚刚过去的狗年春节,彻底卸下“傻根”形象化身油腻大叔的王宝强拽着萌帅小生刘昊然大闹纽约,在逗笑全国观众的同时,还顺带“卷”走了18.92亿电影票房,拿下春节档票房冠军。截至2月26日,上映11天的《唐探2》总票房已超27亿,刷新了华语2D电影的票房纪录,也让该片背后的主要出品方万达影视在一开年便大赚了一笔。
  或许这个消息可以让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心情稍微好一些。过去的2017年,无疑是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帝国难熬又难忘的一年,从高管离职风波、年中的股债双杀到毫无预兆地抛售巨额资产,万达这一年所经历的磨难不少。在万达集团2017年年会上,这个性格豪爽的东北男人没有像以往一样纵情演唱《一无所有》或黄梅戏,而是当场落泪了。
  尽管如此,在经历了近半年的负面新闻轰炸后,万达还是交出了一份勉强及格的成绩单。2017年,受转让的文旅项目收入及注入同程旅游的200亿万达旅业收入的影响,万达整体收入2273.7亿元,同比减少10.8%。其中,万达文化集团收入637.8亿元,同比增长32.6%,占万达收入比重升至28.1%,影视、体育、儿童三大产业高歌猛进,万达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呼之欲出。
  经历了壮士断腕般的重资产抛售,如今“轻装上阵”的万达是否距离王健林口中“百年来全球唯一转型成功的大型房企”更近了一步?影视、儿童、体育等文化产业又能否成功“接棒”,并支撑万达行完这段转型苦旅,踏上通途?层层迷雾恐怕只有等待王健林自己为我们一一拨开。
  壮士断腕,危机还是转型?
  2017年,王健林再没有发出“让迪士尼在中国20年赚不到钱”般的豪言壮语,也少了些说出“一个亿小目标”时的谈笑风生,这一年,贴在他身上的标签质量急转直下,被换成了“跌落首富宝座”以及“滑铁卢”。
  的确,从被爆高管离职及大面积裁员,到年中爆出银监会排查境外并购风险导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及至毫无征兆的巨额资产抛售,导致个人财富蒸发500亿而失掉首富王冠,王健林和万达的2017年可谓暗流汹涌。
  但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无疑是涉及近35平方千米土地、近5000亿元规划资金的那场突袭交易——13个万达文化旅游项目以及77家酒店一夜间易手。2017年7月19日,万达商业联合融创中国、富力地产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91%的股权以438.44亿元出售给融创,同时将77家酒店以199.06亿元出售给富力,引来一片哗然。
  对于背后的原因,王健林自己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减债、转型。除此之外,外界的猜测还集中在万达商业希望借此举为其在A股上市增加砝码。
  抛开风传的金融监管风向变化以及万达商业回A压力不谈,减债和“轻资产”转型的确是万达近些年亟待或正尝试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万达过去几年在海外投资了一批项目,一大笔海外债务需要清偿,大量重资产的抛售在降低万达负债率的同时,也使得万达回到与中国经济去杠杆、降负债的整体发展方向相符的道路上。另一方面,万达从2015年开始便尝试走“轻资产”的转型之路,引进其他投资者,自身则专注品牌输出。在此前提下,已经持有大型重资产万达广场的王健林,如果再持有酒店和投资回报周期超长的文化旅游项目,将使得万达整体重资产规模过大,不利于其转型。
  在王健林的“轻资产”转型规划中,万达广场依然是万达的核心。过去几年间,随着类似的城市文化综合体遍地开花,万达广场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回报周期越拉越长,百分之百自持物业的“重”发展方式瓶颈已现。而在王健林大力倡导的“轻模式”中,以投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批“轻资产”万达广场将成为未来几年万达发展的重点。
  画面固然很美,但值得留意的是,万达在过去十余年里积累的200多个自己持有的万达广场,已经占据了核心及一、二线城市最有利的位置,万达或许已经把“甘蔗”最甜的部分吃完了。
  回溯万达的文化苦旅
  万达广场的发展潜力是否已经见底悬而未决,万达显然需要新的产业支柱,影视、体育、儿童三大文化产业则成为王健林重点关注的核心。
  事实上,文化产业早在2003年便进入王健林的视野,2005年开始,一批当时具有高水准的万达院线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自此,万达院线一路高歌猛进,全国院线票房排名一路飚升,并在2010年成为了中国首条年票房突破10亿元的院线,给王健林的文化产业征途开了个好头。
  然而万达并不满足于下游的票房收入。2009年,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宣告万达正式杀入电影产业内容制作的上游,并从2011年开始逐渐参与投拍了《亲密敌人》《听风者》《警察故事》等不错的作品。
  爆发出现在2012年,随着房地产的“黃金十年”的结束,楼市进入零和时代的“下半场”,文化产业真正被王健林提到战略高度的层面。这一年,万达将旗下中国万达院线、美国AMC院线集团、万达影视传媒等11家公司整合,在北京成立了万达文化产业集团,该年万达文化产业集团收入超过200亿元,号称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企业。同年,总投资200亿人民币的第一家“万达城”——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也在中国的最北端破土动工,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合肥等多个文旅项目箭在弦上。面对媒体,王健林甚至喊出了“文化产业永远没有天花板”的得意判断,万达的文化“帝国”可谓盛极一时。
  不过庞大的帝国梦想依然要面对现实的挑战。人才瓶颈、内容制作经验不足等,都是横亘在万达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这些问题也确实在随后几年让王健林尝到了苦头。
  “在政策放开的时候不大胆建设,就只能在监管到来的时候苦熬日子”——这条房地产行业的默认定律不知王健林是否认可,但万达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显然沿袭了其在商业地产领域多年秉持的“速度为王”策略。短短三四年间,万达先后在成都、武汉、南昌、合肥、青岛、广州、无锡、西双版纳、惠州大亚湾等超过十个城市撒下大网,投资打造文化旅游城及相关文化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