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植树节 > 深度访谈,,,加减乘除四重门

深度访谈,,,加减乘除四重门

时间:2021-04-08 09:35:20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新闻是问出来的,问能造就新闻、提升新闻、联接新闻。而好的新闻是深度问出来的。它不仅仅是材料的罗列,更是提取、删减、加工的过程。一篇深度访谈的采访稿,要求记者闯过加减乘除四道门槛,方能成就。本文就这四个过程,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访谈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
  做访谈的记者是以提问为生的,这类职业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但是回想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当中,有多少环节是在训练我们问问题呢?基本没有。我们一直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
  笔者供职于大型专业期刊《人力资源》杂志,故有“首问记者”的择优权。每期的對话采访,让笔者无时不在为提问做准备。
  有幸,笔者负责的对话栏目被评为2017年度辽宁省优秀期刊栏目,高兴之余我又陷入反思,如何将栏目在现有的水准上再进一个台阶呢?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运算中,如果只知加减法,而忽略乘除法,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我认为,对于深度访谈应根据时代变化、定制模式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依次闯过加减乘除四重门。这既是访谈的流程,也是方法论;既要遵行采访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
  一、准备期——加法之道
  记者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新闻素材。采访前准备问题的目的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采访对象提供更多的新闻素材。记者在准备问题时,要站在被采访的角度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受访者,会不会对所问的问题感兴趣。换句话说,受访者回答得好不好,关键看问题是否设置得好。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新闻中“问”这个字有几点浅见:
  1.问造就新闻。一切新闻起源于“问”,新闻是“问”出来的。
  2.问提升新闻。新闻起源于问,但问出的新闻是否就完全真实呢?这又需要媒体人对受访者的回答在实践中继续检验和追问。
  3.问联接新闻。对于深度采访而言,若将诸多纷繁复杂的新闻点强行罗列在采访稿中,无法体现访谈的厚重。然而倘若通过深度追问,掌握了隐藏在纷繁复杂新闻背后的人性问题,那么采访的真谛也就完成了。正如杨澜所说,如果我做节目还停留在讲述人们的所谓成功故事的话,我们也失去了对人性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终归于浅薄。
  笔者曾经在采访一位管理学教授之前,从其学生进行侧面了解。他的学生告诉我,“这位教授的脾气很‘怪’,不喜欢配合记者。”问其原因,是因为许多记者的问题太过同质化,无法挖掘出受访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得知这一宝贵信息后,笔者开始大量搜集关于这位受访者的信息。从他出版过的书籍到发表过的论文,再到近期参加的学术论坛。将所有的资料整理在一起后,找出一些不易发现的问题点。在访问中,该教授十分惊喜,因为笔者在谈到相关的学术观点时,他本人因时间太久,也有些淡忘了。因此,那次访谈进行得十分成功,新闻稿刊登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美国记者威廉罗彻斯特回忆自己在采访肯尼迪总统时说:我认为事前准备问题事关重大。对美国总统提出一个他早已回答过多次的问题,这是莫大的侮辱,他很可能立即对你下逐客令。因此,你的问话应该是他前所未闻的,应该显示出你对他生涯了如指掌。这样,他就会有兴趣跟你交换意见。因此,采访的准备期中,记者一定要做好加法,加大对受访对象的审核度,优中拔萃,选择特定人物。此外,好的问题是在资料占有量的基础上设计出来了,受访者一般比较有经验,会说出一些计划之外的话题。记者在准备问题时,一定要多想出一些维度,以便灵活应对受访者的“跑题”,也可预防受访者对原问题不感兴趣。完成收集材料的工作后,记者会发现,材料浩如烟海,不知从何入手,此时,就需要记者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以读者的身份,精选出最有用的内容,也就是下一步要做的——
  二、筹划期——减法之道
  一席煎炒烹炸的大餐让食客们唇齿留香,酒饱菜腻。忽端一大碗漂绿的清汤来,众人齐舀,连喊“鲜美”。遂请教厨师烧汤之法,答之:“减掉了盐。”
  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思维方法,减法亦有赢人之处。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辛苦搜集的资料,哪一个都可以独立成文,哪一个都有可能赢得读者喝彩。但是,一篇访谈的篇幅、字数都是有限的,记者只能忍痛割爱,减去多余的庞杂的内容,设计精专的提问。例如笔者在2016年采访现代人力资源之父戴维尤里奇时,就陷入左右两难的境地。此人是首位提出“人力资源”这个概念的专家,在人力资源领域发表过大量的理论观点,如新胜任力模型、四象限理论等等,每一个观点都足以做成一篇成功的深度访谈。
  为了减少提问成本的投入,笔者结合当下人力资源发展的大背景,又在众多人力资源微信群中,与一线人力资源工作者交流。得知,人力资源正在从传统的人事行政转型为业务伙伴,而这其中,离不开对外部市场的把握,也就是说,转型要结合市场相时而动。在清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诉求后,笔者最终将选择锁定在“由外而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而其他的理论观点,也只能“束之高阁”了。许多记者在采访之前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能将受访者的事业、人生经历挖得越多越好,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文章的选题不明,无法将其主要经历说深说透,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主题单一并非空洞而是专业,选题简化并非肤浅而是精美。
  三、现场期——乘法之道
  随着网络媒体的强势进攻,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的强实时性,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而新媒体的变数也很大,各大媒体拼流量、拼粉丝,归根结底拼的是实力。近年来,眼看一批访谈节目一路走高,眼看一批访谈节目因内容同质而被淘汰。深度访谈能否与时俱进,适应读者口味,把握内容与时间的强性,加快应变的步伐,就要看在访谈中是否能冲击出爆发力。
  所谓爆发力,即速度乘以力量。哲人有言,前进的道路尽管很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要在“要紧处”施以强力,往往要采取与自然竞争相反的策划竞争。用专注与大投入,经过缜密的推演,在压缩时间内激起巨变,实现深度访谈的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