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节日范文 > 助残日 > 【《浅谈红岩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4800字】 红岩精神给我的启示

【《浅谈红岩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4800字】 红岩精神给我的启示

时间:2019-09-28 09:27:3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浅谈红岩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4800字

刘国志和他的红岩魂

——浅谈红岩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唐茂川  10143901205)

【摘要】红岩英烈刘国志是《红岩》故事中优秀共产党员刘思扬的原型。他出生于四川泸州城的一个豪门望族,因参加革命,被敌人逮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他哥哥两次拿重金赎他出去,敌人只要他在投降书上签字。但刘国志坚持不签字、不叛党。上刑场前,他慷慨激昂地说,“与其跪着求生,宁愿站着倒在黎明前的枪口下”,“只要党还在,我就等于没有死”。刘国志是几百位红岩英烈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故事中承载的红岩精神将激励和启示之后的共产党员以及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

【关键词】  刘国志;红岩精神;启示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岩》是一部不得不提的红色经典,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在监狱里进行的复杂激烈的革命斗争,生动而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红岩》中的刘思扬是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为了融入狱中的革命集体,刘思扬在狱中有意识去经受其他工农革命者一样的经历,他要求自己积极地进行思想改造。最终,他放弃了舒适豪华的公馆在渣滓洞的无产阶级革命集体中找到了“家”。作为小说人物原型的刘国志,同样出生于富裕的大资产家族,在他被捕后,他的哥哥们两次营救,不仅通过钱财打通了各路关系,而且得到重庆市市长张笃伦、重庆市参议长胡子昂等国民党要员的帮助。虽然刘国志只需要在国民党的认罪书上签一个字即可出狱,但他拒绝背叛共产主义,最终写下绝笔诗后就义。满怀理想主义的刘国志和他的红岩精神永存!

一、红岩英烈刘国志

(一)刘国志的幼年生活

刘国志出生于四川泸州的一个豪门望族,他父亲排行最小,任过泸州济和发电厂董事长。父辈三房住在泸州东门城垣三、四、五号,每房一个院子,院院相通,由大伯当家。此时,刘家共有几十口人,遍及工、商、学各界。1936年至1939年,刘国志进入成都建国中学读高中。那时的中国,国内形势变幻莫测,西安事变爆发,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救亡活动日益活跃。成都建国中学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活跃的学校之一。刘国志在这所学校读书时听了不少抗日演讲,参加了一些集会和读书会,这使他眼界大开。新的思想促进了他的觉醒。他在给五姐的信说:“这个家庭是在旧社会垂死的身躯上的一个烂疮,它已经完全是一块脓血和腐肉,旧社会的整个身躯都要死亡,看不出有希望,我们要得到完全的幸福,只有让新的产生,让旧的死亡。”1940年,他考入了西南联大经济系,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

(二)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国志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几乎每一学期都要到重庆去一趟,向南方局汇报有关情况和带回党的指示。当时,有的文件不准抄写,更不准带走,南方局的刘光同志要国志背熟回去传达。刘国志惊人的记忆力,在这样的年月充分发挥了作用。西南联大的秘密学习小组、读书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群众团体也开始恢复了活动。刘国志参加了在学校有很大影响的“冬青”壁报社的活动。“冬青”壁报,遍及文、法、理、工各学院,宣传持久抗

战。

1944年,刘国志在西南联大经济系毕业,被党组织派到民族杂居、民主力量还十分薄弱的云南陆良县工作。当他大学毕业时,家里人通过刘航琛在当时的负责资源委员会,为他揽了一个“美差”。可是他却去了连电灯都没有的陆良县。这一行为传到亲友那里,他们大为震惊,认为一个家庭有地位、又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到政府机关去享受 高薪厚禄,却跑到一个“不毛之地”去,简直是荒唐、怪诞。仅一个多月时间,刘国志就和同志们一道在陆良打开了工作局面。刘国志担任了教导主任,代行校长职务,并陆续安排了一些进步青年到校工作。没过多久,陆良中学大部分教职工都是西南、云南联大等校来的进步青年。

1947年,他受党组织的调遣,到重庆沙坪坝担任沙磁区学运特支书记,公开的身份是在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所资料室工作,后又到了5商务日报6作记者。在这个时期,他成功地组织了各学校学生声援闻一多、李公朴血案的示威活动。

(三)被叛徒出卖后入狱

因叛徒出卖,重庆市市委委员许建业被捕,党组织决定刘国志转移,以防万一。这时 一个在抗暴运动中曾同刘国志联系过的学生,被敌人逮捕后出卖了刘国志,供出了他的住处——何北衡公馆。特务头子徐远举经过精心策划,决定以“诱捕”、“绑架”的办法逮捕刘国志。1948年4月10日清晨,由侦防大队长季缕带领的几名特务来到何公馆。刘国志忙向何太太说:“他们是抓共产党的,准搞错了。你打电话问已问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周旋中,刘国志惊险脱逃。刘国志随即转移到了荣昌县。

仅仅几天后的4月17日,刘国志的直接上级冉益智被捕叛变,供出了刘国志的下落。4月19日凌晨,敌人包围了荣昌刘国志的住所,将他抓捕押回重庆。 就在抵渝的当天,徐远举等几个特务头子对刘国志进行了审讯。徐远举认为, 刘国志“这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少爷,不可能真搞共产党”,只不过是“青年人爱新鲜,喜欢赶时髦”。他先对刘国志进行了劝诱,但刘国志根本不予理睬。敌人又搬出了老虎凳,刘国志在酷刑下,仍然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翌日上午,刘国志便被押上囚车。送到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牢房监禁。

在渣滓洞,面对敌人的审讯,刘国志不止一次的回答:“我是从马列主义、从哲学的研究中找到真理的。我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我自愿背叛我的家庭,我不是受任何人指使,而是自觉自愿参加共产党的。我心甘情愿为人民牺牲自己!我的意志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我是共产党员,你们没有抓错。杀不杀我,你们有权;交不交组织,我有权。要杀是可以的,要我交出组织永远办不到。”徐远举对刘国志的强硬态度恨之入骨,把他转移到白公馆牢房囚禁。不久敌人决定杀害刘国志。

(四)家属多方营救

刘国志被捕后,刘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营救。重庆市市长张笃伦、重庆市参议长胡子昂等国民党要员打电话给徐远举,请求对刘国志个案处理,但是均遭到了徐远举的拒绝。后由于刘航琛急电何应钦,务请刀下留人,刘国志的生命才暂时得到保全。于是刘家又变换策略,从香港请回他的五哥刘国琪。刘国琪从香港回来,带回了许多贵重物品,用以打点军统局的上上下下。他专门给徐远举送了一个纯金香烟盒、送给徐远举的妻子耿静雯一块劳力士名贵女用手表和其它礼物,希望徐远举能网开一面,对刘国志个案处理。徐远举收受了刘国琪的贿赂,军统局的里里外外也帮刘国志说话。徐远举终于同意放人,但他提出,必须要在报纸上发表声明,退出中国共产党。使刘国志退出共产党组织也是刘家的所求,

于是刘国琪同意了徐远举的条件。面对哥哥的劝说,刘国志却毫不犹豫地说:“不行,我死了,有共产党,我等于没有死;如果要我退出共产党,我活着也等于死了。” 由于刘国志拒绝签字,第一次营救就这样失败了。

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战场的胜利已成定局。刘国琪又从香港专程赶回来了,他这次没有送徐远举任何礼物,而仅是给了他一张空白支票。他对徐远举说:“你们要多少美元,自己填,我们刘家只有一个要求,放人。”但徐远举为人非常固执,他向刘国琪提出:“考虑到刘国志情况特殊,不要求他公开退党可以,但必须认错,写悔过书,悔过书不在报上发表。”面对这样简单的要求,刘国志依然不愿屈服,错过了最后一次生的机会。

(五)刘国志慷慨就义

1949年11月27日——也就是刘国志拒绝签字出狱后的第1 9天,敌人对被囚禁在监狱中革命志士开始了大屠杀。刽子手雷天元叫到刘国志的名字时,刘国志正俯在牢房的地板上写诗,面对特务的吼叫,他扭头喝道:“慌啥子!等老子把这首诗写完了再跟你们走!特务不由分说,冲进去架起刘国志便往外拖。在罗广斌等难友饱含泪水的注视中,刘国志挣扎着大声吟诵了他没有来得及写完的诗歌:

同志们,听吧,

像春雷爆炸的,

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

人民解放了,

人民胜利了,

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

我们死而无愧!

二、刘国志的红岩魂

(一)黎明前的黑夜

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消息传到狱中,被捕的党员连夜制成了一面五星红旗,准备等到重庆解放那一天,打着红旗冲出牢门。然而,离重庆解放只有3天的时候,在这胜利的黎明前夜,敌人疯狂地在白公馆和渣滓洞对关押在此的多名革命者进行血腥大屠杀。在烈火和枪口面前,革命者坚贞不屈,用生命和热血把五星红旗浸染得格外鲜艳!

(二)刘国志和他的红岩魂

“爱国、团结、奋斗、奉献”,这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培育的红岩精神。它是中国魂,民族魂!作为红岩英烈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刘国志虽然出生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但他没有被物欲控制,在那个抗日的年代、那个革命的年代,毅然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希望看到一个民主的新中国。他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他的精神之所以永存,不仅因为他最终慷慨就义,更是因为他在荣华富贵和献身革命之间敢于放弃生的机会。他家庭条件和最终的归宿之间,对比如此强烈,以至于他的精神成为红岩魂中的最独特的一个,并成为小说中的人物原型,留在读者心中,不朽!

三、红岩精神的启示

(一)《红岩》作者撰写报告

1949年12月25日,从白公馆“11 27大屠杀”侥幸脱险的重庆地下党

员罗广斌心潮起伏,夜不能寐,他奋笔疾书,一周写下了近三万字的《关于重庆地下党组织被破坏经过和狱中斗争情形的报告》,并将之交给重庆市委。屠杀开始前,罗广斌策反看守杨钦典成功,带领15人逃出白公馆。当时罗一身伤病,体质极差,但狱中死难者血与泪的嘱托言犹在耳,他也顾不上休息,目夜不停地写作,写成了《报告》,交给党组织。1996年,歌乐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北京举办《红岩魂》展览时,他们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推出了这八条意见,结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白公馆陈列的“狱中八条意见”的原文:

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

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

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

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

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

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

八、惩办叛徒特务。

(二)红岩精神的启示

我认为,首先,对于狱中“八条意见”可以视为狱中英烈们的诤诤谏言,他们血与泪的嘱托。“因为它时时在提醒党不要违背宗旨,它对即将要执政的党可能出现的些有违宗旨的各种问题都有一一提出忠告。”正是由于这是对党基本性质高度认识后作出的嘱托,也使我们有了据此“狱中八条意见”来解读现实的可能性。

比如“加强党的实际斗争锻炼”,《报告》主要指当时在地下工作期间,不少农村干部、学生直接走上领导岗位,他们都缺乏一种社会实践经验,往往会经不起大风大浪。如今我们党提拔干部注意基层实践,要求直接到机关工作人员均要下基层锻炼,这不正是这条意见在今天形势下的新发展吗?比如“不要理想主义,不要迷信上级”这一条,当时主要是地下党人痛感领导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决策失误就会导致一个地方革命的失败。这条对今天最大的教训是有的领导者乱拍板,乱决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狱中八条意见”也是我们今天解决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入党的很好的八条集体原则。过去我们常说“组织上入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入党”,事实上真正从思想上入党,认同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绝不是一个举手、一句誓言就能达到的,它应该是人一生的追求。

总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红岩精神就是其最集中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华民族奋发崛起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鼓舞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它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未来。

[参 考 文 献]

[1] 宋剑华. 罗广斌与:宏大叙事背后的难言之隐[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 宋剑华. :知识分子的凤凰涅槃[J]. 河北学刊, 2009(9).

[3] 侯健美. 背后的真实故事[J]. 选读·文萃, 2008.

[4] 罗学蓬.红岩内幕:刘思扬两拒营救[J]. 四川日报·天府周末, 2000.

作文二:《乔布斯给给我们的启示》2700字

几年后,儿孙会问,生活在史蒂夫·乔布斯担任苹果CEO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会说:“乔布斯是最棒的商界CEO。他是怎样的人?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回答?忽视当下

事物的重要之处是人之天性。

“ 他的每次重要演讲,或者收入报告会或者 YouTube上播放的闲谈,在他离去之后看

起来都会智慧10倍,只因为他不在了。

所以,今天,让我们停下来,设法提醒自己史蒂夫·乔布斯教给我们的一些经验:

1.最永久的发明创造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嫁接。史蒂夫经常指出,苹果和其他所有计算机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苹果一真设法嫁接艺术与科学。乔布斯指出,研究Mac的初始团队拥有人类学、艺术、历史和诗歌等学科的教育背景。这对苹果产品脱颖而出一直很重要。这是iPad与它之前或之后所有平板电脑的区别。这是一种产品的外观和触觉,是它的灵魂。但计算机科学家或工程师很难看出这种重要性,因此任何公司都必须有一个领袖认识到这种

重要性。

2.要创造未来,你不能靠销售讨论组。有一种管理理论认为,你必须倾听顾客的意见。史蒂夫·乔布斯是第—个说这是浪费时间的商人之一。今天的顾客并不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尤其如果是他们从未见过、听过或接触过的东西。当苹果要推出平板电脑的消息已经很明确时,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当人们听到那个名字 (iPad),它成了微博上的笑料。但是,当人们拿着它使用它的时候,它成了“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不知道之前没有它是怎么过的。iPad成为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苹果产品。乔布斯(和苹果团队)信任自己胜过信任任何人。几百

年来,毕加索和其他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如此。乔布斯是第1个这么做的商界人士。

3.绝不要害怕失败。乔布斯被自己挑选的继任者解雇。这是商界30年来最著名的尴尬事之一。但是,他没有从此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风险资本家。他没有创办一家制片公司,整天出去应酬。他振作起来,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8年前,他被诊断为胰腺癌,并被告知只有几周生命。如同塞缪尔·约翰逊说的,没有什么比垂死更能让人集中精神。以下是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片段: 没有人愿意死。就算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通过死去那个地方。但是,死亡是我们共同的终点。没有人逃得过。而且,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的变革促进者。它清理掉旧的,让位给新的。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要浪费在过别人的生活上。不要受困于教条,也就是按照别人思考的结果生活。不要让他人的意见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气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它们不知

怎的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4.你无法把还没有划出的点连起来,只能把已经划出的点连起来。这是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演讲中的另一句名言。这背后的想法是,无论我们如何试图规划生活,生活永远会有完全无法预料的东西。当下的痛苦和失败——被女朋友甩了,没得到麦肯锡的工作,在一家没有如你所愿取得成功的新兴公司上“浪费”4年——这一切或许都为你数年之后的辉煌成功播下种子。 5.倾听心底的声音,它告诉你是否在正确的道路上。大多数人听不到心底的声音。我们只是认定我们打算在金融部门工作,或者当医生,因为父母告诉我们要这样做,或者因为我们想赚很多钱。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们就扼杀了心底那个微弱的声音。从那以后,我们大多数人就打开了“自动驾驶”。我们随波逐流。你遇见过这样的人。他们都是好人。但他们不会改变世界。乔布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是匆匆忙忙,怀着计划。他想做计算机。一些人心底有个声音,让他们为民主而战。一些人心底的声音让他们成为小汤匙专家。当乔布斯最初看见图形用户界面 (GUI)的例子,他知道这是计算的未来,他必须把它造出来。这后来成为麦金托什。无论心底的声音告诉你什么,倾听它都是明智的。

6.对自己和他人期待很高。我们听说过史蒂夫· 乔布斯大喊大叫、训斥雇员的事情。我们听说,他是控制狂,是完美主义者。关键在于,他倾听自己的激情和心底的声音。他在乎。他希望自己做到最好,也希望所有为他工作的人都做到最好。如果他们不在乎,他就不想用

他们。但是,他却不断地把人才吸引到身边。为什么?因为人才也在乎。有一种说法:如果你是二流人才,你就会雇用三流人才,因为你不希望他们看起来比你聪明。如果你是一流人

才,你就会雇用超一流人才,因为你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

7.别关注正确,关注成功。乔布斯在被苹果解雇后接受一次采访时这样说。如果你必须得偷别人的好主意才能使自己的主意变得更好,那就偷吧。你不能执著于自己对某种产品的设想而忘掉当下的现实。苹果3出台后,如果乔布斯继续傲Lisa,苹果日后绝对开发不出

Mac。

8.在身边聚拢一批最有才华的人。有一种误解:苹果就是史蒂夫·乔布斯。公司里的其他人都是姓名不详的属下,努力讨好这位无所不知无所不闻的乔布斯。事实上,乔布斯在身边聚拢了一批人才:菲尔·席勒,约尼·艾夫,彼得·奥本海默,蒂姆·库克,还有前零售负责人罗恩·约翰逊。他们才华过人,但没有得到该得的赞誉。自从乔布斯卸任CEO后,苹果股价一旧如此强劲,这是整个团队力量的证明。乔布斯曾经雇用过糟糕的管理人才。约翰-斯卡利最后就解雇了乔布斯,而且按照乔布斯的说法,他差一点让公司灭亡。乔布斯从自己的错

误中总结经验,意识到身边没有人才就什么也做不成,这一点值得称赞。

9.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还是来自乔布斯令人难忘的斯坦福演讲: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令人惊叹的杂志叫作《全球概览》,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的创立者叫斯图尔特·布兰德,就住在离这儿不远的门洛帕克,他给这份杂志诗意的生命。那是在60年代末,个人电脑和桌面排版系统还没出现,所以一切都靠打字机、剪刀和宝丽来照相机。这有点像平装本的谷歌,在谷歌出现35年以前。它是理想主义的,里面有很多极棒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 斯图尔特和他的团队发行了几期《全殊概览》。当这本杂志走完了自己的旅程,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70年代中,我正处在你们这个年龄。最后一期的封底是清晨一条乡村小路的照片,如果你喜欢冒险,你可能会去那样的地方远足。下面是一行字: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这是他们离开时的告别。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

一直希望自己是这样。今天,你们要离开校门开始新的生活,我希望你们也这样。

10.如果有努力、决心和远见,凡事皆有可能。尽管史蒂夫·乔布斯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CEO,是现代计算机之父,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凡人。他是丈夫、父亲、朋友,就像你我一样。我们可以像他那样特别——如果我们学到他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用于自己的生活。当乔布斯上世纪90年代回到苹果时,苹果距离破产只有几周之遥。但它现在是世界最大的

公司。

如果你继续遵守以上这些简单的教训,生活中一切皆有可能。

作文三:《反写的“我”给我们的启示》1500字

内容提要:佛家讲普渡众生为己任,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我们不是佛教徒,但佛家致力于度化“恶人”,当为我们借鉴和效仿。应该像老方丈那样认得反写的“我”,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关键词:反写的我;度化;问题学生;博爱   【中国分类号】B949      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正字和反字”的小故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一个小和尚请教老方丈:“师傅,你说好人和坏人都可以度化,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怎么能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能度化他。”老方丈缓缓地拿起笔,写了个反写的“我”,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字?”小和尚回答说:“这是‘我’字,但是写反了。”“写反了算不算‘我’字呢?”“不算。”“既然不算,你怎么能说是‘我’字呢?”小和尚哑言。老方丈循循善诱:“反字也是字,你看得出是反字,又认识是‘我’字,主要原因是你认识真正的‘我’字。同样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主要的是你须识得人的本性,如此,当你遇到恶人时,依然便能够一眼看到他的天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我们无意于在此说禅,作为教师,由于职业的敏感,我自然而然的由此联想到所谓“问题学生”及其转化问题了。毋庸讳言,无论哪所学校,哪个班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学生”,他们厌倦学习、冥顽不化、屡教不改、自甘堕落……他们的种种表现令老师头痛,让教师束手无策,老师们也往往会认为它们无可救药而最终予以放弃。   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应认得反写的“我”,认得反写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才产生了“问题学生”,使他们偏离了本真的“我”,再者说,一般的“问题学生”,无论如何顽劣,总不至于是反写的人,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他们是未定性的顽童。我们应该披沙沥金,拂开他们顽劣的表象,去找寻他们那属于人的本性的东西,“见到他们的天质,并唤出他们的本真。”否则,“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全体学生”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也只能沦为脱口秀之类的东西。   我们并不是佛教信徒,但老方丈致力于度化所有的人包括好人和坏人的理念及做法,当为我们借鉴和仿效。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一味的榨取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了此目标手段便无所不用其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只限于考试分数,考试分数在学生评价上是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学生考得了好分数便一俊遮百丑,反之,便一无是处。学习一旦被划入差生行列,便看不到教师的好脸色,听不到教师的好声气,生存空间便孤苦寂寥。很多学习差的学生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心灰意冷,江河日下,诸多坏习惯怪毛病也就随之潜滋暗长,最终成了真正的问题学生。郑渊洁有言:差生是家长和教师联手造就出来的,此话颇耐人寻味。教师要摘掉应试教育的有色眼镜,少造就问题学生,多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说白了,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用博爱与包容、去感化。   佛家讲普渡众生,我们讲“以人为本”,二者不是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吗?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就是:尊重学生生物个体地位和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和谐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我们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更应施予更多的、特殊的关爱。   真的应该像和尚那样人的反写的“我”,真的应该像老方丈那样有着普度众生的执著,果能如此,则何愁“问题学生”不能被教育转化呢?   参考文献   [1]“正字与反字”的故事――华北方舟――新浪博客

作文四:《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3800字

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动力与机械学院     2010302600029     林叠山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事业得以全面发展的开端。本文从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开始,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并总结了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启示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刚经历了十年动乱,社会倒退,经济衰落,文化落后,整个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毛泽东的近世,也使全国人民处于无尽的悲伤和迷惘之中:该往哪走?动乱虽然已经平定,“两个凡是”的错误却给国人拷上了牢牢的思想枷锁。思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真理性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开始。随后,邓小平重返中央,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并逐步实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改革的春风吹遍全中国;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全面,从谨慎开放到大胆改革,开放的气息氤氲于全国。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有些网友说到:“假如有一个人一觉睡了30年.今天刚刚醒来,他一定会认为自己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因为整个中国在30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人们无论如何都不敢想象的。”

二、改革开放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启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开辟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建立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我国进入了“小康社会”: 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民生得到显著改善,科技更是飞速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体育事业蒸蒸

日上,国防事业走向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共同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

三、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30多年的创新性实践,30多年的艰辛探索,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中共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共十七大报告阐明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的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的“至胜法宝”!用我粗浅的话,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几点:

一、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展现了勃勃生机。邓小平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的理论,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基础,理论得到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纠正了教条主义,走出了思想保守、形而上学的思想桎梏,改革开放事业得到新的进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成熟。

二、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坚持科学发展观,排除干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基本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石,也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仔细点说,首先是较好的实现了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渐确定的,最开始只是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但目标并不十分明确,经过长期摸索之后才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种双轨制的方式进行过渡,即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增加市场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来实现经济转轨;抓住了经济全球化加速的机会。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就自觉地加入了世界经济体系,这一点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的转型起了很大作用;在改革过程中,比较好的实现了各个领域的战略配合。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了道路,外交领域的配合,特别是重新判断国际形势,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中国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指明了方向。

三、必须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她实事求是、知错能改,她善于团结人民,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共号召人民团结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形成了各种力量之间的良性互动。中国的改革有一个明确的口号和目标,建立小康社会,这个能够凝聚起大多数人的人心,改革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社会各阶层都积极加入,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四、 改革开放留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历史民民性的进步,由于机制不成熟等,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全面性不够、协调性不够、公平性不够、前瞻性不够等。我们必须正视改革开放的推进中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这是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经过程,从而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完善机制,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进步,在进步中发展。

第一,必须应当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若改革能在正确的时机和稳定的秩序下,调动多数人积极性,为多数人带来利益,则能促进发展;反之则很可能损害发展。改革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一定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努力实现在改革中发展。

第二,应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国的改革在很长时期内遵循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初衷是为了打破改革初期“平均主义”的束缚,但由于这个原则实行时间过长,以致形成了当今比较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评价。

第三,应当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改革是一项难度极高、探索性极强的事业。当初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改革难以全面整体推进,只能选择局部突破,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和城乡协调改革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全面整体改革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背景所在。

第四,应当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改革既涉及到中央,也涉及到地方。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利益,也存在权益冲突。二者若能形成合力,则有利于改革,反之则不利于改革。我国改革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改革初期,中央对地方“放权让利”,大大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实行“分税制”和部分部门“垂直管理”后,中央加强了集权,增加了财力,但因此削弱了地方的权益,特别是一些乡镇和县级政府出现了明显的财力和权力不足,地方的积极性受到制约。

第五,应当正确处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虽然政府与民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由于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也具有“经济人”的某些特征,在制度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政府也会趋利避害,追求自身权益的最大化,甚至会出现与民争利的情况。政府既是改革的组织者,也是改革的对象。如果政府自身的改革严重滞后,部分官员“寻租”严重,腐败就很难得到有效遏制。

五、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开放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在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处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主义才事业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①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党史知识大讲堂》

②章百家《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与启示》

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文五:《PISA测试给我们教师的启示》1400字

PLSA 测试给我们教师的启示

——理性回归,感性教育

金水苑小学  梁玉娟

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筹的第五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国学生的表现让国际讶异,也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场轩然大波。

记得在教师进修学院里,几位老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对我们上海中学生参与的PISA测试成绩表示骄傲,表示自豪。当时,一直在想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让这些老师竟然都提到了。今天,看了一些文章,再回味我这一年来的教育者经历,又想到了期初校长和我们一同学习的绿色指标,在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我隐约感受到了教育者们真正的担忧,这种担忧在教育改革中,要需求突变,是何等的不易。

从大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体制看,我诧异的是这一个测试能说明什么呢?难道说咱们中国教育已经走在了国际尖端了?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真是贻笑大方的无稽之谈。在我认为,教育部分什么尖端,优劣。而在于各国教育的融汇贯通,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主题——学生。凡一切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让学生身心愉悦发展的教育,那便是成功的教育。很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拍着胸脯,自信地说自己的教育已经达到了这一境界。所以,从PISA测试的国际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什么,这只是一场测试,一场文字游戏罢了。如果硬要给他一个意义的话,我觉得这就说明我国的教育在应试方面、在知识方面的关注较大。

从现当代热火朝天的教育改革说,从我读书的年代开始,就一直听老师嘴里说:“课改,课改。”还记得小时候英语学习了实验版本的牛津英语,如今早已普及到教育各界。如今,课改成了我工作上的中心词,每一学期初、每一次教研活动、每一堂正式的公开课,我们总要再去回味下课改精神,强调下课程标准的理念等等。好像课改真的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可是再次扪心自问下:我们的课改真的是在往我们想要的那个目标前行吗?还是,停滞不前,举步维艰呀?记得曾经听一个节目里的家长说:“中国一直在说教育改革,教育体制转变,可是转变到现在,我们这些外行人怎么感觉还是老样子,一点变化都没有啊?改革,你至

少要让外行人觉得你在变吧。”这句话当时让我觉得很有意思,正如这神奇的PISA测试一样,我觉得真正想要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一定能从中反思,寻求突变。正如王厥轩先生从这一测试结果中,他透过这一光环之下,看到中国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现实,更是寻找着这些原因。

从我身边的教育现象说起,开学初我们看到了一份绿色作业指标,这样东西我去年实习时就曾接触过。校长和我们全校老师一起学习了一下,印象深的莫过于那份去年绿色作业指标的结果报告了。哪些用大写字母、阿拉伯数字代替的区县,在数学的统计图上游走着,从横向上看,各区县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再从纵向上看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这结果远远不如我们的PISA测试那样,令人堪忧的数字,不禁让我问:孩子究竟怎么了?学习的动力指数、学习的自信心等等那些为我们所忽视的教育软肋,似乎真的被戳中了。这惨淡的结果,让我们直面悲哀的教育现状,在仔细研读了绿色作业指标,我知道其出发点是很好的,在外界质疑声如此高潮迭起之际,我真心希望从这惨淡结果出发,我们的教育真能寻求到一种突变。从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品性教育,我们立足学生的品性,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体质等方面的培养,虽然有时候不理解校长的一些过于细致化,但是细想一下,这些也许就是我们对于素质教育的一次有效尝试。

正如充满希望的绿色一样,我们的教育终将会拥有一片广阔无垠的绿色草原,充满希望!只要我们教育者们心怀希望,信心十足,理性回归到教育对象的需求上,融入真情实感,教育之花一定会开得很灿烂!

作文六:《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2000字

犹太人民族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人一直是我比较欣赏的民族,和中华民族一样,它也曾忍受欺凌,时间长达 1800

多年,

但是秉承犹太文明的精神内涵,

散居于世界各地的上帝选民们却成为如今世界民族之

林不可缺少的大树。

从关注巴以冲突开始认识以色列,

从爱因斯坦开始认识犹太人。

犹太人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在中东乱局中竟然居主导角色,

而且在阿拉伯国家的集体讨伐下屹

立不倒,反而更加强大,看了《犹太人文化史》这本书,我完全被震撼了。对于犹太文化的 曲折和坚韧,

对于犹太宗教的先进教义和犹太人对于传统宗教道德的严格遵守,

我只能敬佩。

我对于一些宗教里关于饮食的戒律常常不解。

原来,

对于饮食的禁忌是起源于犹太人。

犹太

人的饮食戒律是基于人的健康和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而制定的,

尽管如此,

也有人不守教,

有人怀疑,

但是这样一句话却将我幻想有朝一日能信仰一门宗教的愿望打破,

一个人连嘴巴

都管不住谈不上信仰。

犹太人一直在外人的排挤中保持群居的状态,

内部严格遵守教规和法

典,

这样的形式确保了犹太人在长大千年的驱逐流浪史中保持民族特性而不被同化。 我突然

对于宗教肃然起敬。

多少民族被历史的长河卷成烂泥,如古埃及、

古希腊、苏美尔,新月平原现在已成为阿拉伯

人的土地,

而原始的巴比伦文明早已作了古,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信仰,怎么立足长远,源

源不断地繁衍下去?

从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人就失去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的国土基础,

巴比伦人、

波斯人、

希腊人、

罗马人、

阿拉伯人不管怎么奴役他们的身体和限制他们的生存,

毁坏他们的建筑和圣殿,

是犹太精神始终藏在书里,这群

“圣书之民”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让很多殖民者都屈服。

要书籍律法还在,他们就能坚持自己的信仰道德和民族精神。就像

18

世纪将自己已经失传

的文字希伯来语再度复活一样。

犹太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母教。犹太教始创一神论,对于宇宙认识坚持一元可认识论, 特别的是他们一直强调人的作用,

坚信人生而平等,

历史是向前发展,

而没有那种维护统治

者残暴统治的所谓轮回一说。

犹太教能够流传至今,

而犹太人又能如此聪明也在于这种先进

的思想吧。

犹太教有

613

条诫命,一本《托拉》为主的圣经(也是基督教圣经的旧约部分,《古兰经》

的来源之一),一本《塔木德》还有众多经典,这些经典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读不 完,

但是他们要读一生。

所以犹太人是少有的无文盲的民族。

每个孩子从小就被贯彻书籍

“比

蜜甜”的思想。

这些经典涉及人生活的许多方面,

衣食住行几乎都有,

然而犹太人坚持按照它们行事一做就

是上千年。

很多宗教常常因为宗教戒律而显得死板,

然而只有犹太人发明的拉比解释制度最灵活,

真正

将传统道德律法同实际结合不断演化和解释。犹太的拉比不是基督教的上帝和民众的中介, 而是普通人中通过学习经典而能自己解释经典的人。

这样进步的制度怎不能保持民族之先进

性?

如果没有律法的遵守,

没有信仰坚持,

没有对上帝的契约遵守,

面对反犹主义潮流的犹太人

怕是早就被同化了吧,哪有现在的这个世界性的民族。

恕我愚昧,仅仅了解一本犹太文化史。却已经被折服。

感慨于本民族的文化断层,

对于经典的彻底抛弃,

对于信仰的缺乏,

看如今食品安全成

为众人谈笑的对象,

体制腐败成为火药猛烈的方向,

社会道德不断挑战公民底线,

我不知道,

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些僵化了的很可能如同原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黑暗?

有人提倡法制。是的,不错,那就像韩非子,李斯那样,把焚书坑儒再演绎一遍吧。可现在 这已经是不可行的,

没有人有这个魄力将原有的机制打破重建。

而我们所看到的丑陋最根本

不是制度,是人,是制定制度和应该遵守制度的人的道德退化。

真正的问题正在于精神层面。

犹太人的饮食戒律那么严格死板,

照样有人遵守,

因为敬畏上

帝,民族团结。

如果你不遵守戒律你就被排除在这个民族之外,就是不守教的败类。他们的

食品店常有

kosher

的标志,但是我一想到中国的免检食品,我就笑了。他们哪是什么败类,

他们怕什么末日审判么?无信仰,无敬畏,天不怕,

权力财富享乐大于天。他们就是一台不

断捞取利益的机器。

规则是人定的,

宗教信仰也是人创造的,

但是人如果不遵守,

那就形同于无。犹太教的道德

是用律法的形式公布,

编撰一部部经典哲学文学著作,

这跟我们的社会又有什么区别?只是

没人把他们当回事。

对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对于道德的遵守,

始终是一个民族血的灵魂。舆

论只是在某个挑战人类底线的时候才能提起传统道德这回事,

教育急冲冲地教人去赚钱却无

法急冲冲教人怎样做一个正义的有道德感的公民,

我们的民族除了历史以外的自豪感怕是会

越来越少。

中华民族的信仰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传统道德和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吧。

突然想起大家

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通读一篇文言,

教科书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遮遮掩掩,

舆论已成为一种

主义的喉舌,

官员上层社会更是丑态百出,

企业精神就是盈利模式,

普通民众在这样的环境

下对传统道德更是热情不高,古人云,仓廪足而知礼节,哀哉,那时候,知道的可就是美利 坚的礼节乎?

道德的血液才是民族的灵魂,那是千百年来民族传承的契约。呼唤道德的回归。

作文七:《雾霾给我们的启示》600字

雾霾给我们的启示

“雾霾”,这个词在最近一段时间内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耳边。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中北部出现了大片大片的雾霾天气。雾霾,顾名思义,也就是大气中出现了许多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雾霾天气对人身体危害是很大的。雾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人类对空气的肆意破坏,为此我们应该作出深刻反省。 有毒空气的来源主要是这些: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大型运输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机电制造业的工业窑炉与锅炉,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面对这么多方面的“杀手”,由于目前科技技术还没有达到,要想根本铲除它们是不可能的,还因为它们其中有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但也并不是不可预防的。先看汽车尾气,我们可以减少驾驶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或走路。 其实出现雾霾还有一个原因是天气变暖,这个目前全世界都在努力防治的难题。防治天气变暖我们也可以做出很多

贡献:减少使用塑料袋,植树造林,减少用电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一点贡献,那么即使无法消除这种现象,但也可以延缓天气变暖的态势。如果我们延缓了天气变暖,雾霾天气也会大大好转,因此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大大好转,同时世界人的生活环境也都会好转的。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在此呼吁所有人,都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未来做出一点微乎其微的贡献。

作文八:《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3500字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323700)  杨 俊

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中讲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到了实验生物学阶段。然而不少学生从对“重新提出”不理解,还是认为孟德尔是在1900年提出遗传规律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专门给学生介绍了孟德尔的事迹。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原来并非是生物学家,而是奥国布隆[现在捷克的布尔诺(Brno)]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21岁在布隆修道院当修道士和中学自然教师。1851年因未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被送到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但最后在考他所最爱的植物学时,因与植物学教授在一些观点上不一致发生争执而得了一个不及格,还是未能取得教师资格。1853年孟德尔重回修道院,修道之余还是在当地中学兼任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自然代课教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载培了一些植物,做了许多杂交实验。1857年开始收集市场上商人出售的豌豆品种,用收集来的34个豌豆品种默默地进行了八年的连续观察和实验,由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他曾经设想过的结果。孟德尔把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第二次会议上宣读并发表。这篇论文曾刊登于该学会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欧美的许多图书馆。但由于当时人们正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孟德尔的理论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872年,达尔文写道:“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六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Devrir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Corrdns)、奥地利植物学家邱歇马克(Evon.S.Tschermak)三个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尔完全相同的结论,这样,孟德尔的论文才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因此,孟德尔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入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名列59位。

在讲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总是闲话不断的也不例外。于是因势利导,请学生谈谈感想。学生有感而发,课堂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在学生们充分发言后,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种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若没有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若孟德尔耐不住寂寞,他不可能成为遗传学之父,充其量只是一个修道士而已。

2、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孟德尔在大学进修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为规律的得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从中归纳出了一般规律。成果的取得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清晰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3、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一开始并未对这些性状同时进行研究,他也明白贪多嚼不烂,于是他先选了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分离定律,再选两对到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又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只有循序渐进,只有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孟德尔才能从繁杂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两大遗传规律。

4、不惧权威,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

孟德尔是农民的儿子,非常熟悉植物,也非常喜欢植物学。在大学里学习时,孟德尔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此与植物学教授发生争执,让自己的强项——植物学得了个不及格,也令自己丧失了做正式教师的资格,但这也坚定了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信念。正是孟德尔的这种态度,使一个小人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开了许多专业资深的生物学家也未能解开的谜团。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科学界普遍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当人们为进化论而争论不休时,孟德尔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守着他的小菜园,种着他的豌豆。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但是孟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正是孟德尔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

6、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由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孟德尔发表论文到三位科学家分别“发现”他的遗传规律经过了3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孟德尔在科学界还是默默无闻。然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虽然迟了一些,但孟德尔在生物学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7、集思广益,可少走弯路

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其实当时进化论面临的瓶颈问题,孟德尔早已经解决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人重视一个地方组织的报刊,没有人留意一个业余研究者的成果。不难想象,若达尔文和孟德尔这两颗巨星相遇,又会发出多大的光芒啊!然而达尔文却让孟德尔的文章在自己面前滑过、失之交臂。而德佛里斯等三人分别经过长期的研究,以为自己发现了遗传规律,而当他们为写论文而去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时,才发现自己的努力最终只是验证了孟德尔的理论。若是当时生物学家们能集思广益,那可少走多少弯路啊!而生物科学可能早就超越了现有的发展水平。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颇丰,我也感触很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不少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遗传物质的确定、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色盲的发现、“生物圈Ⅱ号”等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很明显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科学史的教育不够重视。因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许多教师觉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中一句带过。其实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好素材,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和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研究的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推动其自身发展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迅速升华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生物学工作者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生命科学的每一点发展都包含着生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生物科学家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发奋求索的无穷动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出潜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好经典的生物科学史。课前仔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了解相关科学家、相关实验的背景材料,以更翔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内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身置地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结合实验目的,在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之前,设想如果自己是科学家,自己会怎么做,放飞自己的思维,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信生物科学史能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薛金星,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王彦庆,生物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科学家及其贡献,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1-2期。 叶飞昌,生物学教学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3期。

温青,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福建师大附中网。

向志家,生命科学精神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不可轻视的主题,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4期。

作文九:《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3000字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观看苏联解体记录片心得体会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帝俄时代的白蓝红三色旗冉冉升起。至此,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式宣告解体,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2013年10月12日,在公司5楼会议室观看了苏联解体的记录片,感想颇深,给我们起了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戈尔巴乔夫“右倾”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985年之后的短短6年时间,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为旗号的“改革”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苏联。1988年以后,在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的浪潮下,苏联民族分裂势力在各加盟共和国迅速得势,向中央发起了“法律战”、“主权战”,纷纷宣布“主权独立”。在俄罗斯联邦和各加盟共和国遥相呼应下,戈尔巴乔夫被自己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束缚住手脚,无力维护联盟的统一。1991年8月,苏联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急剧加深。最终,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黯然落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联盟完全

解体。

戈尔巴乔夫鼓吹的“民主化、公开性”没能提高苏联官僚机构的效率,没能推进经济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反,却恶化了局势,催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冲突,最终使苏联陷入瓦解崩溃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认为,是戈尔巴乔夫仓促而草率的“民主化、公开性”埋葬了苏共、葬送了强大的苏联。因为他在苏联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家解体和政权的瓦解。

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来说,他对公开性和历史反思缺乏控制,不仅揭露现在的问题,也揭露过去的问题,不仅全盘否定斯大林,最后也否定了列宁和十月革命道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形象一下子就搞坏了,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反叛情绪。第二,党的削弱导致民族主义的泛滥。改革思想和方案的受挫、国家发生经济和金融危机、联盟中央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政治意志的衰退以及权力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立主义”。 第三,党的削弱造成了经济的无序和混乱。

此外,苏联共产党后期党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把行政和经济职能揽在自己手里。一方面,这大大地加强了党的权力,可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党,从而使它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领导的高度,也就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党作为先锋队,应该用自己的纲领、战术和组织原则来武装自己,应该作为一个团结统一的组织;党员应该成为政治工作者,联系群众,具有首创精神。但是,在赫鲁晓夫开

始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来,党的组织言行不一,组织重叠,提拔干部有严重的裙带关系和宗派主义,从而逐渐丧失了政治和思想道德的高度,逐渐疏远和脱离了人民。戈尔巴乔夫在对政治体制改革失去控制后,力图控制整个社会。在党的形象被搞坏以后,他失去了党这样一个传统的权利基础,于是他把权利基础转移到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一切权利归苏维埃”,最后又搞了总统制,从而确保他个人对社会的控制。苏共经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的折腾,使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于是,苏联的解体变得不可避免。

2、外部原因

意识形态方面,西方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是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瓦解和颠覆的重要体现。而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公开性”,推行的所谓“全面民主化”,越来越多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存的社会和国家制度,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戈尔巴乔夫不懂得对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不能认真研究建设新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这使群众对改革、对党乃至对戈尔巴乔夫本人产生了失望情绪,从而加强了对手的地位。当敌人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发起实实在在的进攻时,党的意识形态“机器”竟然完全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民族关系方面,苏联时期各民族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已

经成为多民族国家的典范。遗憾的是,当“自由民主派”在俄罗斯当权之后,这个强大的国家就开始分裂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族主义忽然肆虐起来,苏联人民的民族价值和国家主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成果,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等等,统统被瓦解了。西方反动势力对苏联解体起了重要作用。

二、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解体带给我们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既反对右的也反对“左”的机会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苏联解体为我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党的变质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危险。苏联并不是败于国外敌人,却亡于内部腐败和分裂。因此“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亡党亡国的教训,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因此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势在必行。加强党的反腐败斗争重要的是加强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员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是推动和深化反腐败斗争的根本性思路。

执政党脱离群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从执政角度看 ,应该是“权为民所授”,人民是主体,共产党是客体。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加大执行的力度。加强和完善廉政制度建设,贵在坚持。重

在落实。总之,反腐败斗争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反腐败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进一步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必须解决的问题。     今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极少数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非法利益的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保持中国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迅速崛起,不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主力军,而且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是,由于苏联共产党全盘否定斯大林,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行了一条修正主义路线,最终亡党亡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要中国共产党深刻汲取苏联共产党的惨痛教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良知,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改革开放,坚持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列宁故乡的悲剧就绝不会在毛泽东故乡重演!

必须反对修正主义永保社会主义本色,才能防止发生类似苏联的解体。修正主义就是非马克思主义,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合法利益,代表极少数人的非法利益。修正主义是客观存在,批判修正主义绝不是搞极左,而是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回归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保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已经充分证明,社会主义的命运,

就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倘若不敢旗帜鲜明地“批修”,就不可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近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重新提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开展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下最大决心反腐败,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是非常正确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只要继续坚持下去,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3年10月13日

作文十:《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4300字

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  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四川外语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平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2]:一是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四是因地制宜,审时度势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五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的革命全局主义精神。有的地方更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概括出了“新长征”精神:即“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于进取精神;“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艰苦奋斗精神。并进一步把这四句话浓缩为“乐观、进取、坚韧、奋斗”八个字,言简意赅,好懂易记,便于深入人心,指导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

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它正确揭示了人与集体、社会以至人类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及合理实现途径,从而使人们的信仰实现了由盲目到科学的质的飞跃。在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就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庄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唯物论、无神论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社会和人生,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迎接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正确认识和汲取我国及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在当前,尤为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党的建设的现状,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信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坚定对党的信任,坚信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二、 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都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在攻占敌人阵地时,战士们抢着当先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一碗稀粥战士们推来推去,谁也舍不得吃下去。在困难和生死面前,红军战士表现出了博大的阶级友爱之情,集体主义利益至上的崇高品质。

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失去理智,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三、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不然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历史经验证明:一切伟业的成功,任何奇迹的创造,没有崇高的精神支撑是不可能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3]长征途中,战士们没有衣服穿,

就将兽皮披在身上,没有鞋子穿,自己动手编制草鞋,没有吃的,就用野菜、树皮充饥。没有房子宿营,他们就抱成一团,靠彼此的体温御寒„„,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典范。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首先是继承革命传统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终生受用的战略意义。大学生只有把艰苦创业的接力棒接过来,才能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其次,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提高跨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无论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贯穿其中的红线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是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仅仅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第三,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理想、立志成才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一个人年轻时受一些挫折、磨难并不一定是坏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80 - 9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经常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由于是在风平浪静的社会环境中,在父母老师的层层呵护中长大的,我们得到的是太多的宠爱与温暖,使这一代人自立能力较差,心理上比较脆弱,缺乏的正是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如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加强组织纪律性

严明战斗纪律、群众纪律和组织纪律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又一重要法宝。长征途中的红军,在战斗中,争当先锋、前赴后继、勇于牺牲。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在和群众的关系上,更是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亲民之歌”。长征之初,由于敌军散布的谣言以及群众的不了解,一些群众对红军存在畏惧、疑惑的心理,不知道红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代表的是谁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到红军路过时,有的纷纷逃入深山,有的闭门不出,有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面对这种情况,红军一方面对群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工作,用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纠正他们对我军的误解。另一方面,红军也以自身的行动向群众展示了自己是一支“正义之师”,是同群众心连心,代表他们利益的军队。他们对待群众亲密友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助群众组织生产、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信仰,更有刘伯承与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感人事迹。正是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打动了沿途的群众,他们最终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用各种形式表达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红军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最终克服困难,胜利会师。

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加强的。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现象。如部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与大学生形象不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恋爱方式上,责任意识低,少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虚荣;消费行为上,不考虑自身的消费实力,片面追求名牌,盲目跟随潮流;把纪律当做束缚人的咒语,把个人无原则的行为当做准绳,行为习惯充满一种反理性的因素。纪律观念薄弱,组织形式涣散,行为习惯随意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志向失去了支撑和保证。大学生时期正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当代大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校纪校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行为规范,通过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