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地理课件 > 《马年,善行无迹》1600字|善行无迹

《马年,善行无迹》1600字|善行无迹

时间:2019-12-09 09:18:0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马年,善行无迹》1600字

2013年的岁末,在我的微信群里,有一封信不断地被群友转发,尤其是媒体圈的朋友。该信的作者是《中国经营报》的老总李佩钰女士,在这封写给报社同仁的信中,她发自肺腑地呼吁:“再不改变,我们就老了;再不创新,组织就老了。传媒永远是热血的行业,必须要让青春都燃烧起来。”

李佩钰认为,报社必须做彻底的变革。“报社即将迎来一次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这次调整不是针对个别部门或某些人,而是自上而下,涉及到中国经营报社全体,我们所有人。”在2014年,报社没有基于传统官媒的各层干部了,广告部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形形色色的项目团队。用她的话说:“请不要怀疑,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无可回避的改变。”

我本人也是做报纸出身的,后来又做过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我对于李女士这封信里的内容真可谓“感同身受”。但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传统媒体,要想彻底投入所谓新媒体的怀抱,不是大范围的“组织机构调整”可以实现的,而是在于能否真的“转变思维模式”,包括如何理解“媒体”这两个字。

在我看来,媒体行业的发展一直被那些所谓的“体”(媒体形态)束缚,以至于我们自己在介绍自己的职业的时候,都往往说:“我是干报纸的”、“我是做杂志的”、“我是做广播、电视的”、“我是做网站的”、“我是做微博的、微信的”……其实,恰恰是这样的表述,暴露了我们没有想到、看到媒体的真正价值不在“体”,而在“媒”,即沟通与传播的服务价值!换句话说,长期以来,媒体的工作者不知道媒体的价值在于“服务”而不在于“媒体”自身。当然,也没把自己看成是服务行业。要知道,在现代服务业领域,以客户为中心,关注服务的价值(而非仅仅是生产过程),依靠项目服务团队,实施项目管理等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近年来,有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争论一直没停过,甚至有人认为“纸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等于“传统媒体”,而“网络媒体”等于“新媒体”,这更是极大的误解,所谓“新媒体”,应该是用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新的服务体验,让我们的“读者”(我更愿意用“客户”这个词汇)成为内容的参与者、消费者和传播者,让沟通与传播更有价值。而不是仅仅用网络或移动技术来区分媒体的新与旧。

新媒体人,还需要新的互联网思维。这方面,我的一位朋友关于互联网思维说得比较靠谱,据他讲,互联网思维不是做加法,不是说传统企业建个网站,搞个App什么的。而是做减法,去掉面向终端用户的不必要的环节,去掉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去掉????

其实,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转型,谈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李佩钰女士写给《中国经营报》同仁们的这封信之所以受人关注,我想在很大程度上,认为对于认知上的东西已经趋于一致,关键是后面的“行动”。

《老子·第二十七章》里有句话: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说的是——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高明的言谈,不会有缺点为人指责;高明的计算,不用筹码。我想,这句话,恰恰给那些想在马年飞奔而行的人以莫大的鼓舞。

多年来,我和我所在的组织一直在“知行言合一”的道路上不断地修行,在我们看来,所谓“知”,是指企业对“本源”问题的认知和体悟;所谓的“行”,则是指企业实践和行动;而所谓的“言”,则是指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表达和沟通。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管理是实践”,而做企业的人都知道,对企业的认知一定要转化成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去,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和《中国经营报》相比,我们万幸早走了半步。智囊传媒在2005年就撤销了所谓广告部,明确提出,我们从传统媒体转变成一家“让沟通更有价值”的沟通与传播服务机构,组织的扁平化、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都已经成为了团队的基础能力。因此,在我看来,如果还有谁对这个大方向心存疑惑、半推半就的话,势必被这场变革的洪流所吞没。正如崔健在歌中唱到的那样:“脚下的地在走”!换句话说,你走不走,没有用,因为这场变革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我们媒体的领导者,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告诉大家这个趋势,还有责任带领大家开展变革,共创未来!

2014年,行胜于言吧!

作文二:《善行无迹”论 ( 四)》8100字

四、“善行无迹”论:善行是善心之用的自然行为,不图名声和回报。

一看到这个题目,很明显与儒家的机智忍耐的中庸之道、追求功名利禄、报恩复仇观点相反,与侠义行为相反,与现今流行的义务行为、功利行为划清了界限。又是一个一反传统道德伦理而令人不愉快、不习惯的理论:认为“善行无迹”者愚蠢,不知道权变机智。

老子云:“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用梼析,善闭者无关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忄求)人,而无无人,物无弃财,是胃(忄曳)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 ,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第二十七章)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四十九章)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五十六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六十二章)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六十三章)

老子的观点是:善道把善“注”给了人,是“善人之葆”,也是“不善人之所葆”,人人皆具善心和自然智慧。人的善行,是人的善心发出的自然行为。行善,并不讲什么亲疏、贵贱、善恶、恩怨,也不知道什么个人的功名、义务、功利、利害,更不知道什么“大谋”、“忍术”、机智、权变,只是凭善心做去,不在乎留没留下名节和人们的评价。总之,不是图什么个人利益而勉强去做给人看的,是纯自然的行为,没有丝毫的人的刻意行为。这就是老子的“善行无迹”论。老子的“善行无迹”论流传下来了。现在人们常说:“做人要有良心”。“我只凭良心做事,不需要什么表彰和回报。”“这个人良心未泯灭。”“这个人是大善人,可信。”“天下好人多。”“好人一生平安”。“这人是个善人,做好事,不能害他。”

老子用简洁语言概括了个人的五种典型善良行为,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行,鼓励人们行善。这五种善良行为是:善良人的行为没有像车子在道路留下的辙迹那样留下迹象(无意为善而为善,不按预先的目的和计划去行善。不留下迹象),善良人的话语没有谎言恶言(无意劝善而劝善,话语从良心发出,不骗人,不伤害人),善良人的经济收入支出不使用计算工具去精心计较得失(不在乎个人财富多与少,也不计算他人,心中自然有数),善良人的安全防守不用人造门锁,心中自有天锁而牢不可破(凭善心待人,心中无愧,不怕半夜鬼敲门,一生平安),善良人与人的结交方式,不需要强制约束而友情不消散(以善心结缘,友谊长久)。

老子所说的这五种善行,是从天道、人性的高度上提出的,要人凭善心和善行来造就一个善良正义的人性的“太上”社会。这五种善行,对于儒生和生活在礼制下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会把这五种善行讥笑为愚蠢的行为。但是,世上却有许多人不理会被人讥笑为傻子,书呆子,一生坚持这五种善行。这五种善行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是一种善行,能做到一种,其余四种都能做到,所以是容易做到的。例如,有的发明家和商人,遵循自由贸易原理赚到了许多钱,但他并不认为这大笔财富应归个人和家人独自享受花光或陪葬入墓,而是把财富分发给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和捐献给慈善机构去救助生活困难的人。如诺贝尔、比尔盖茨等。有的善良人虽然贫困,但保持了善心,一生不做亏心事,专做善事。

由以上论述,我们就能用老子的“善行无迹”论来批判儒家传统的仁义伪善行为和行侠仗义行为,来辨析权利和义务责任行为。

(一)“善行无迹”论划清了与“中庸之道”的界限。

儒家“中庸之道”,简称“中道”,是“仁义”之行之用,是儒家君子们在待人处事时奉行的伪善之道,其实是亲疏尊卑之道。“中庸之道”被儒家君子们吹嘘“天下之大本”,天地的公正之道,道德准则。它貌似老子的平等公道观点,其实本质绝然相反。

因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中庸之道”,首先假设了一个前提:事物和事理是一条线段,有中点和两端三个点或三个部分。君子处事待人处在中心部分,对两端不偏不倚。这样,一方面,君子使自己处在避害趋利、明哲保身的位置上,利己了。另一方面,君子就以中道待人处事,谁也不得罪,各打五十大板,公道了。中庸之道在使用时是一种机智权变之术,教育儒生们,在待人处世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利害关系,使自己处于有利境地,不要使自己处在危境中。再次考虑到亲疏、尊卑关系,不可伤害亲的和尊贵的一方。再次权衡双方强弱和胜负的可能,只能胜,不能败,至少是自己能脱身。说话要“名正言顺”,使胜者悦服,使败者折服。这样,在人看来,就做到了道貌岸然、公正不偏了。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显,天下无道则隐”,“子为父隐”。教导的都是君子要机智权变、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

而在老子看来,“中庸之道”不是善行之道。首先,那个假设前提是虚假的,不是真实存在,是人为智慧——伪智慧。事物和事理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圆,不是一条线段,不可分出中心部分和两个极端:“营魄抱一”,“大制无割”。其次,对于事物和事理,任何人都无法找到中心部分和确定两个端点。对于人是无法分为君子和小人的,待人处事更不可能做不偏不倚。圣人待人处事,以整体对待,以善心对待,以平等对待,不弃人,不弃物,使双方都得利,都得到感化。圣人行善,无意行善,并不先去考虑自身利害关系和权衡势力、利弊,目的在于“恒善(忄求)人”。如果首先分出君子和小人,考虑自己的从中得利和受人崇敬,去找那个中点,则就是首先在谋划,不是行善,而是伪善,甚至是行恶。

(二)“善行无迹”论划清了与“忠恕”之道的“以直报怨”的界限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向》)’。”“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之,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向》)’”。

何谓“忠恕”?朱熹云:“尽己之谓忠,推己及人之谓恕。”《正义》云:“己立已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二者相同,无偏用之势也。”《大学》曰:“挈矩之道”。《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我亦欲无加诸人”。等等,都是忠恕之道。《蒋伯潜注》;“并谓'君之道’。当以所求乎子者,事父;所求乎臣者,事君;所求乎弟者,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孔子之道,虽千端万绪,其实都是一贯的,不过'忠恕’字而已”。

说孔子之道“一以贯之”是“忠恕”二字而已。那么“仁义”何在?说“一以贯之”是“仁义”,那“仁义”所本的“隐恻之心”何在?“恻隐之心”又本于何处?《四书》《五经》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四书》《五经》对形而上学一窍不通,没有本体论、大道论(宇宙论),只根据“忠君、孝父、从夫”的“三纲”来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说“这理”,“这理”就是本,就是“重”;又说“那理”,“那理”又是本,又是“重中之重”。理理是“本”,事事是“本”,其实无“本”。所以可以结论:《四书五经》是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三纲”做人的经验知识,只有《孟子》稍有逻辑性。详见我的《中国哲学简史和儒家法家思想之批判》,此处不详述,只说“忠恕”。

“忠恕”大概说的是“仁义”之行之用,并且是说在待人处事的所想、所言、所行。其一,“忠恕”是“君子之道”,是君子与君子之间的言行互待,并不包括“小人”,因为“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唯仁人,能为爱人,能恶人”,所爱的是君子,所恶的是小人。这样,《大学》中的“挈矩之道”就不是宋儒张载所说的“以众人望人则易从”和今儒蒋伯潜所说的“无论对于上下左右前后的人,都应当于此。”的“一般人”的“忠恕”。其二,“忠恕”之道是“君子以人治人”之道。①君子互爱(“仁者,爱人”),对君主则尽忠,对父亲尽孝,对兄长尽悌,对朋友尽义(“先施”)。只有君子之间才有共同的所爱所恶。所恶的“己所不欲”,则不可“施于人(君子)。”②君子厌恶小人(“能恶人”)。对“小人”,君子要共同去治(“劳心者治人”),强迫“小人”为君子服劳役(“民可使由之”),不能让“小人”懂得“君子之道”、(“不可使知之”)。“小人”要越礼犯上,则以刑之。“小人”只能“忠”于“君子”,“恕”于“君子”;而“君子”不可忠于“小人”,“恕”于“小人”。

从以上所述的两层意义来说,“忠恕”是君子之行的“一以贯之”的行为。但这种“忠恕”的行为,在老子那里,不是平等待人的善行,更不是从天性善心中自然发出的“无迹”善行,而是讲亲疏尊卑的恶行,追逐功名利禄的有迹恶行。

何谓“直”?蒋伯潜说:“所谓直道者,《朱注》所谓'爱憎取舍’,一以之公无私是也”。蒋伯潜继续解说:“意思是:人家有怨于我,我以直道报他;人家有恩德于我,我也以恩德报他。”蒋氏解说正确。孔子“爱憎分明”,直道就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有恩报恩,有爱报爱,可谓“大公无私”了,“公道”了。“中庸”、“忠恕”不适用于与我结怨仇的“小人”。孔子的“以直报怨”反驳了老子的“以德报怨”。在此处,孔子不敢直接点老子的名,而用“或”这个代词,可谓是“畏大人言”的机智反应。可见,后来中国人流传的“怨仇宜解不宜结”不是孔子观点,而是老子观点;而“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不是老子观点,而是孔子观点;“士可杀不可辱”也是孔子观点,而不是老子观点。可见,儒生们不会理解和接受,甚至会讥笑老子的观点:不分是非,不懂恩怨,不辨善恶,无公无私,不忠不孝,无尊无卑,无亲无疏,禽兽也。

(三)“善行天迹”论划清了与功名利禄观点和功利主义的界限。

追求功名利禄是儒家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儒生君子们的人生目标。《论语》云:“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话,语无伦次,表达含糊不明,我们只能从其隐晦含义中来猜测他的意思。上面几段话是 谈君子学道和行道的目的和行为,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点:①“君子谋道不谋食”,不是说君子只求道,不求食物丰富和财富占有,而是说不要像小人怀惠怀利那样去直接从农从商获得财富,而是拐过弯去做官来获君禄不劳而获的大财富。直接去谋食,就“馁在其中矣”;间接去谋食,就“禄在其中矣”。学道就是学谋食,食在道中,道即是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食(财富)是利禄,是君赐,是“取之有道”,余皆取之无道。孔子还说,在有道天下中,君子贫穷就是耻辱,君子富贵就是光荣;为了富贵,“吾为执鞭者也,御也。”这就是君子求富贵之道。用现在人的话来说,是一种寄生虫之道。②学好了君子谋食之道(寄生虫之道),就要去入仕做官(附着在帝王礼制机体上),如果“欲洁其身(独善其身)”,就是“乱大伦”,不是君子的寄生虫之道。孔子诅咒不去为帝王礼制做帮凶的善良文人是“乱大伦”的人,孟子诅咒墨子是不忠不孝的禽兽:“不仁无义。”③君子最大的人生目标是忠君获禄和获流芳百世的英名,君子最大的失败或遗憾是没有入仕做官流名于后世:“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④忠君英名重于生命,不能为了保命而损害“仁义”——忠君英名,为了忠君英名(“仁义”)可以“杀身”:“无求生而害仁,有杀身而成仁。”

以上四点就是孔子等儒生君子们追逐的学道行道的道德准则:谋食谋禄和谋忠君英名,既能自己富贵,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又能随着君主之伟业流芳百世。这种君子之行,是寄生虫之行,显然与老子的“善行无迹”论相反。

西方也有一种功利主义,不管动机和目的,只承认一切行为的功利效果,显然与“善行无迹”论相反。

(四)“善行无迹”论划清了与行侠仗义的界限。

古文侠,同夹。《六书正伪》:“从二人,大夹,言挟,以权力使辅人也。”意思是:侠,三人同是非,以力相助。同是非,是好恶相同,用体力行暴相助。又可解为:侠,杀也,为朋友杀非朋友。侠,乐杀人也。仗义,重感情,首先重亲情,推及重朋友情。义,可以出售,用钱买侠。侠客,杀手也。行侠仗义,表面上看是单个人独来独往行为,其实是一种团伙意志表现出的团伙行为。中国最著名的侠客有荆轲,行侠仗义的典型事件是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是报知遇之恩,获“舍生取义”的美名。荆轲是卫国人,卫国不用他。他游侠到许多地方,都被驱赶。到了燕国遇太子丹,太子丹重用他。太子丹令他去行刺秦王,荆轲为报知遇之恩,就去“舍生取义”。秦王本与荆轲没有个人恩怨关系,荆轲是“士为知己死”去杀朋友的敌人。这是“义”,是讲“义气”。很显然,荆轲的行为不是发自自然善心的善行,不是不求功名的“善行无迹”行为。中国最著名的结义事件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关、张是为一个政治目的:保刘氏天下而结义的。关羽死了,刘备为讲“义气”,为关羽报仇,不惜发百万人大战,死了几十万人。还有李逵,为了劫法场救宋江一人的性命,操起板斧,排头砍去,杀死许多无辜的看客。诸葛亮也是个大侠客,忠于刘备和刘禅,六出祁山,完全出于报“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中国的古典小说戏剧多数写的是行侠仗义的人物和事件,《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英雄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射雕英雄传》等等,行侠仗义,可以概括这样几种类型:①以血缘为关系的亲情型,为亲人报仇,为族人报仇,为宗族械斗。②以君臣、主仆为关系的忠义型。为亡国君主复仇,为死去的主人复仇,为保护君主、主人的血脉而牺牲自己和儿女的生命,如《赵氏孤儿》。③以知己、朋友为关系的情义型。为知己而死,为朋友去杀朋友的仇人。④以结党营私的关系的党团组织型。结党营私,争权力地位乃致争夺天下,去杀异党异派的人。⑤以学术同道为关系的门派型。多发生在武林界,也发生在学术界。为独尊一门而杀异派别门,报师仇,报同门人仇,如孔子杀少正卯。⑥以营利为目的关系的帮派型。大多是下层黑社会组织。⑦出于爱憎分明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单个人行为,凭自己个人的善恶、好恶的情绪来判断是非强弱,对憎恶的一方施行暴力杀戳行为,美名曰:“除恶扬善,扶弱抑强。”

凡行侠仗义者都喜欢说自己是“替天行道”,后人颂扬行侠仗义的都说“侠客是义士”,是“除恶扬善”、“爱憎分明”。那么,那是行的什么道呢?是怎样善恶观点呢?答曰:那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忠恕”之道、功名英雄之道,亲疏尊卑之道,君子不耕不织的谋食之道。那善恶观点是以“仁义”为标准的观点,亲则善,疏则恶;同道则善,异道则恶;尊则善,卑则恶;知己则善,不知己则恶;有恩则善,有怨则恶;忠则善,奸则恶;顺从则善,叛逆则恶;……一句话,全凭个人所受的“仁义”习染而产生的情绪来评判善与恶。原来儒、侠是一家,只有在朝做官和在野为匪之分别。行侠仗义,大多数是在江湖,所以又称江湖义气。在野者,当然心存不平,有愤怒,就要去争权夺利和求功名。无法争到忠君之利禄和功名,就另行一种方式:行侠仗义,争得利益和侠客之美名。如能招安,就争得在朝的忠臣美名了。所以,大多数盗匪团伙和侠客都能被朝廷和官家所用,或与朝廷、地官勾结,欺压百姓:官匪一家。最著名的有御猫展招和在野的“白玉堂”等“五鼠”。

分析到这里就可见侠客并非善良之辈,并非悟道之辈。行侠仗义是不合理的专制社会里出现的一种怪现象,是国民的另一种祸害。韩非把儒、侠列为五蠢之内是有道理的。行侠仗义与老子的“善行无迹”毫无共同之处。中国的传统侠客没有一个人具有佐罗那样的信仰、正义和理想。

(五)“善行无迹”论划清了与义务责任论的界限。

义务和权利,是依据善恶论的原理制定出的法律条文,属于政治学的法学范畴,不属于伦理学范畴。一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内容,有善有恶。义务和权利是人的有意作为,是在法律的威严和世俗舆论的压力下被迫行使的。例如,扶养和赡养的义务和权利。在中国帝王礼制下,扶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和权利是父母的,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儿子的,其他人和社会没有扶养教育儿童和赡养老人的义务。社会就有指责父母不扶养儿女和儿子不孝顺父母的舆论。在福利社会,扶养、教育儿童的义务由社会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也由社会承担责任,父母和儿女只有情感关系。老子的“善行无迹”是发自天生善心的自觉行为,属伦理学道德范畴,不受法律和世俗舆论的约束,是自由的。所以义务和权利与“善行无迹”论不是同一个范畴。所谓道德律令是不存在的。

现在,举几个事实例证来证明“善行无迹”论与中庸之道、行侠仗义、功名利禄、义务责任的不同。

例证一。有甲、乙、丙三个人去看望一个住院治病的村长。甲说:“在我没饭吃的时候,你给了我一百元钱,救了我无米之炊。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甲说着,给了病人一千元钱,就走了。乙说:“村长呀,你是有地位有名望的好人,我怎能不来看望你呢?希望你早日康复。”乙说着,把病人暂不能吃的包装很漂亮的礼品放在病人床头柜里,就走了。丙说:“我听说你患了痔疮住院,我来对你说,我有一个学生在同济医院外科做医生,我陪你到同济医院去确诊一下,再治疗。”丙的心里还有一句话因忌讳而没有说出口:“你可能患的是直肠癌。人命关天,我能不来吗?”丙是空着两手来看病人的。病人的家属对甲、乙陪笑迎送,感激不尽;而对丙很冷淡,因为丙曾经警告过村长:“当官莫作恶,作恶多端必自毙。”躺在床上的病人,对丙的到来先是吃惊,再是感动:“只有你才关心我的病情,我听你的。”丙陪着病人到同济医院检查,病人患的不是痔疮而是直肠癌。幸好没扩散,动了手术就好了。从此,康复了的村长再不骄横了,尽做善事。

案例分析。甲的行为,是为了感恩图报,按情感义气办事,同时有还债的义务感。乙的行为是为了功名利禄,看望村长是为了讨个好名声,也为了村长康复后给自己一些利益;如果不看望村长,怕名声不好,村长康复后不给自己好处。甲、乙的行为都称不上“善行”,更称不上“善行无迹”。丙原本不喜欢村长,但在人命关天中时,身不由己地去关心病人的生命安全,是出自善心,不弃人,是善行,称得上“善行无迹”。

例证二。有一个七十八岁的老婆子病得生活不能自理了。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弟弟。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不给她治病,也不服侍老人。大儿媳说:“我每月按数给了母亲粮油,尽孝了。”二儿子把十瓶过了期的氨基酸给母亲喝,说:“我买了药给母亲,尽孝了。”弟弟每日从十多里远的学校来回两趟料理嫂子,给嫂子治病,喂嫂子吃,抱嫂子拉屎尿。大儿媳说:“老人死了是福,我叔父给我母亲治病,是增加母亲的痛苦。”二儿子说:“我母亲要外人管什么?叔父是为了自己讨名声,坏了我们作儿女的名声。”房长听了大儿媳和二儿子的话,就抱打不平,训斥他们说:“你们不孝,还冤枉你好心的叔父,真是两个恶人,畜牲!”房长要整大儿媳和二儿子的家规,罚酒席。族长来了,了解了情况,说:“我说句公道话。你们给了粮油和药,是尽了孝了。没时间照料老人,你叔父来照料,是件好事,不应该说叔父的不是。你叔父是好心办件不好的事,要照料老人,应该得到你们同意,不得到你们的同意,就坏了你们的名声,还闹得家人不和。”大儿媳、二儿子和房长都觉得族长说话有理。老婆子的弟弟听了,就没来照顾嫂子了。可是第三天,他不放心,又去看嫂子。他看到嫂子床上床下都是屎尿,就忍不住泪水直流,又默默地照料起嫂子来。

案例分析。大儿媳和二儿子给粮油给药,是在尽赡养义务,但义务尽得不够。两人都指责叔父,是两人害怕坏了自己的名声,其实是在争功名。房长说直话,是在抱打不平,行侠仗义;同时也是在尽房长管理的义务责任。族长的话是在行中庸之道,是在表现族长的公道和尊严,当然也是在尽管理及义务责任。以上四个人的行为,都称不上善行,更称不上“善行无迹。”弟弟本无赡养嫂子的义务,讲叔嫂之情,只看望看望就行了。弟弟却来照料嫂子,是在行善。只有行善,才不受世俗舆论指责和族长说的中庸之道的束缚。

作文三:《作文;善行事》600字

善行事

我想,大家应该都不知道“善行事”吧?我来给大家解说一下:“善行事”,是:帮助他(她)人,要做到“善”,不要用“恶”来帮人。

善良,是帮人的第一小部;用善良来助人,才证明你是用心去帮助他(她);只有用善良来帮助他(她)人,他(她)人才会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当别人善良地帮助你时,你也要在别人有困难时帮人一把„„

我曾做过善事,今天就和大家说一说: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我们离要到的地方还有两站。就在这时,有三位老人上了车,车上只有一个座位了,其中一个老人做了那个位置,还有两个老人没有座位,于是,我和妈妈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两个位置给两位老人。开始的时候,两位老人还推辞,但是我妈妈告诉他们我们快要下车了,他们才过去坐下。

我在生活中也看见过一些“例子”:一位老太太想过马路,但是,因为路上的车辆太多,速度时根据行车标准开的,但是,在这位老太太的眼里,这些车的速度比飞机还快,这是,一名警察叔叔走了过来问了一下这位老太太,才知道这位老太太想过马路,于是,警察叔叔就拦下了一辆辆汽车,把老太太送到了马路另一面才又回到了自己站岗的位置;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是在同一个楼、同样高的邻居,而这天,这位老爷爷买了好多菜,结果,上楼的时候,怎么也提不动了,这是,那位小伙子刚刚到楼下,他一看,就知道这位老爷爷提不动了,于是,他就和那位老爷爷打了个招呼,便帮那位老爷爷

一起把这些菜提了上去„„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用善良去帮助他(她)人,他(她)们是我们的榜样,我要向他(她)们学习!

作文四:《文海新解道德经二十七道之善行无迹》3700字

道之善行无迹

一易堂 风萧萧

话说关尹子听了老师关于“人如何效法大地厚重笃静之德”的道理之后,洋洋洒洒发表了一番见解,虽算不上顿悟,倒也头头是道,不由捻髯一笑,大加赞许。

老聃进而说道。

没错,效法地之厚重者,安然自重而不轻动强为;效法地之笃静者,超然守静而不躁动妄为。不强为,不妄为,那就是一切遵循自然之道,直至与大道融为一体,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呀。

你看这大街之上,车水马龙,往来不绝。所过之处,车辙蹄迹,清晰可辩,一望而知其所来,一见而知其所去。芸芸众生,既有行善而不留其名者,也有行恶而欲掩其过者。但百姓常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可见常人所为,善恶不论,任你百般遮掩,也总会留下痕迹。可是你再看那天地的运行,风行云施,行止难测,辙迹难循,不见其来,不知其往,看似什么行动也没有,实际上却化育万物,生生不息。那些真正能够效法大道的圣人行事,大概也象天地的运行一样,看起来安然自重、清静无为,什么也没有做,实则却能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啊。此所谓,善行无辙迹。这就好比一个人坐在那顺流而下的船舱之中,身体一动不动,可是面前的高山大川却倏忽而过,虽千里也不难行也,这正是因为乘船之人善于随顺风与水的自然之道啊;再好比我们两个人在这里坐而论道,悠闲的品茶,看似一步也没有走动,殊不知,说话间已经绕着日头走了千万里,这正是因为我们随顺借助大地的运行,“不行”而“行”啊。

你再看这当今社会,兜售治国良策的能言善辩之士遍布天下,自创一言开宗立派的也不在少数,皆以自己策论乃是真理,对他人言论却大加攻击,整日辩来辩去,无休无止。实际上,哪家之言无漏洞?谁人之言无瑕疵?然而,天地从来不言不语,人们反而无法指出天地之言有什么瑕疵,也无法与天地逞口舌之辩。此所谓,善言无瑕谪。天地大道,本来就不是可以用言语来解说的,只要一出口,就难以有失偏颇。真正懂得大道的圣人,也正是效法无言的天地大道来教化百姓,以身垂范,默然示之,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而百姓却能心领神会,欣然相从。再好比,小孩子生性顽皮,做错了事情,有的父母严辞叱责,声色俱厉,而孩子却心生抗拒,不思悔改,而有的大人仅是默默地看孩子几眼,一言不发,却不怒自威,孩子反而畏威怀德,铭心刻骨。由此可见,真正的“善言”却是“无言”之言、“无声”之言。无声无言,往往比“多言”、“强言”、“妄言”所带来的效果还要好上百倍,正是不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啊。面对当今天下的舌辩之士,我一向都是一言不发、一声不响,可连日来絮絮叨叨,说个不休,实在是难称“善言”,不足为效啊。

真正善于计算谋划的人,根本不需要策算用的筹码工具。头脑一想,心念一动,便可计无遗谋,算无失策。正如天地运行,不需筹码策算,却能四时相替,寒来暑往,恰如其分,自古及今,从无失算。此所谓,善计不用筹策。

真正善于闭合而难以打开的大门,根本不是依靠门栓的开关。但凡能看得见的人为之门,皆因门栓的存在而可关闭,但同样也因为门栓的存在而轻易可以打开。可见,这有形的人为之门并不能称得上善闭之门。而那无形的心门,虽然没有门栓,但真正能够敞开心扉涤除玄览者,又有几人?那无形的道门,虽然没有门栓,可是真正能够走进这扇大门者,又有几人?

此所谓,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真正善于打结缚物的,根本不是依靠绳索的捆绑。但凡能看得见的人为的捆绑,无不依赖绳索打成死结,可是这都是有形的人为之结,注定了可结就必定可解。那无形的心结,虽然没有绳索的捆绑,却使多少人终生难以解开;那天地大道不用绳索,却没有一种事物能够逃得了道的约束。此所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行无迹,不行而远;善言无瑕,不言而教;善计无筹,不计而成;善闭无栓,不闭难开;善结无绳,不结难解。这都是深得“无为而无不可为”的大道精髓,才能达到的境界啊。

天地化育万物,一视同仁,众生平等,不会偏爱任何一物,也不会放弃任何一物,有人在走投无路、国破身死之时,往往仰天长叹“天不助我”,实际却不知,是自己所作所为“自弃于天”,而非“天弃于己”;

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治理国家,也不会因为谁是所谓的善人而多加偏爱、因为谁是所谓的不善之人而随便抛弃。由己及人,推人及物,对于世间万物,圣人同样是怀着一颗普救众生之心,救物济人。在圣人的眼中,无可弃之人,亦无可弃之物。

那么,圣人又是如何救物济人的?其实我们此前已经说过这个问题,那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善行者不行而远,善言者不言而教。圣人救物济人也不是直接的给予什么人为的帮助,或者什么直接的指导和建议。

失道之人,总也改不了四自的毛病,以己为是,以人为非,别人的帮助常被视为干涉、烦扰甚至是冒犯,直接帮助的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之更加远离大道,这就不但不是救人反而是害人了。所以圣人常常通过自身遵循大道的日常行为垂范于世,以自己身上大道的光明来照亮他人,使那失道之人能够明白大道的精神,主动改变自己以往背道的行为。

由人及物,亦是同理,一草一木的兴衰荣枯,皆有定数,人类作为万物之长,对待万物的态度,最高明的办法就是让其随顺自然,不进行人为的干预。秋天草木萧杀,欲使其如同春夏一般逢勃生发,又怎么能办得到呢?鸟儿本来适合树林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偏要移之于金丝笼中喂以精食,自以为是对它好,反而会使它死于非命;禾苗本是一天天慢慢长大的,你偏偏要人为的将其拨高,以图帮助它的生长,结果也只能是害其死亡罢了。春天到了,你就播种,使得物尽其生,秋天到了,你就收获,使得物尽其用。遵循大道、随顺自然,这才是对万物最好的帮助。

圣人正是以这种“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法,实现自己“救物济人”之目的,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被放弃的人,也没有被抛弃的物。圣人这种“善救”之道,正是在无言无行、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将自然大道的光明,引伸到世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的身上啊。所以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袭者,因循、引伸之意也。

可是没曾想,关尹子听了老聃的话,倒有些不以为然。他对老师说道,圣人“善救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弟子理解。可是对于您说的“无弃人”,我还是有些不敢苟同啊。对于不善之人,为何不能放弃呢?否则,为恶而不见弃,人人不思为善,这天下岂不更为混乱。

老聃听了,不由哈哈大笑,到底年轻人还是入道未深啊,左耳入右耳出,看来,这“道”,还是要靠“修”,而不是靠“学”就能真正“得道”的。

老聃说道,何为善,何为不善?我多次告诫过你,得道之人“三心皆无”,要想真正得道,尤其那分别之心,更是要不得。善与不善都是相对而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难道你又忘了吗?当然,老师我自己,也没有完全融入大道、“涤除玄览”,因此,分别之心也多少残留,可是,在我眼中,只有“得道”之人与“失道”之人的区别,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为了跟如你这般放不下善恶分别之心的人讨论大道,有时也不得不使用善与不善之类的词语来进行说明,但一定要记住,这些相对而言的“名”, 不能使我们丢掉大道这个真正的纲纪呀。

人们口中所谓的善人,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得道之人,所作所为都接近于大道;人们口中所谓的不善之人,实际上就是我所说的失道之人,所作所为都不符合大道。

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某些行为符合大道的要求,可以称得上善人,就应该对此人的所作所为视为榜样,以人为师,跟他们去学习经验,改善自己,使自己逐步接近大道,成为善人;

如果你觉得别人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大道的要求,是个不善之人,就应该对此人的所作所为引以为戒,以人为鉴,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使自己远离大道,成为不善之人。

此所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者,可资借鉴也。

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四自”的毛病,服下“四不自”的良药,就不但可以看得清自己,也能看得清别人。人人身上有善行,个个身上有恶疵。从不同角度平等的看待众生万物,则人人是善人,人人也是恶人。如果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而忽略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就会失去以善人为老师、完善自己的机会;如果只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忽略别人身上的缺点,这也会失去以不善之人为借鉴、改善自己的机会。这样的人,可能表面上看起来充满智慧,好像是对善与不善有着很深的认识,可实际上却是糊涂之至,迷失大道而不自知,懂得这一点,才是真正了解了大道的精要玄妙之处啊。

此所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由此可见,不论在常人的眼里是善是恶,在圣人的眼里,却没有善恶之别,一人一物,皆有可用之处。不为人师,便为人资,皆无轻言抛弃之理。因此圣人所要做的就是率先垂范、发扬大道,让人人都能够感受到大道的光明,自觉的“贵其师、爱其资”。只要人人都能其心有“道”、其行向“道”,社会自然也就太平了。这大概就是圣人救物济人的至善之道吧。

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摘,善教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作文五:《作文:善心与善行》600字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女娲在造就人类时在人类的大脑中灌输的最神奇的东西,它可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它还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善心,是每一个人的最本质的情感。是先天就拥有的,对于善良的人而言,一滴滴的善心在现实的磨练中做到善行。善心是没有范围的,它没有动植物的分别,更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善行不同于善心。善行只属于那些随着时间流逝依然善良如初的人们:有人与动物之分,有好人与坏人之别。正所谓:每个人在同一起点,同一岔道口,却往往走的路不同,结果和未来亦不相同。善良是善心和善行的总称,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子民。即使就像人们所说xxx罪大恶极,但他或她的心中仍然会有一丝甚至是一点的光明:无论是来自亲情还是爱情或是友情。或许,正是这种力量,造就了悬崖勒马的美谈,或许,正是这种情感,让大爱充满人间。每个人都播下一颗爱的种子,会用什么来浇灌他们呢?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勇敢还是懦弱,是正直还是麻木全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人的思想坏了,又何来善行呢?

在大街上遇到打架斗殴的情况,你是勇敢的上前阻止还是避而远之做到明哲保身呢?在漆黑的夜晚,遇到坏人行窃,你是机智的与其搏斗还是自认倒霉任其放纵?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要做到前者,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样很难,这就是善心和善行之间那段不大不小的距离。

不过,我还要再次呼吁:善良的人们都站起来吧,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别人,发挥自己的正能量,用善良来浇灌人间,用善心和善行来滋养人间。

作文六:《慈善行动作文》600字

慈善行动作文    何婉华 指导教师:汤玉萍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慈善事情,其实,只要伸出一双援手,就能帮助别人,哪怕失败了。    有一次,我正在看着电视剧,突然,一个广告插了进来。我正在埋怨的时候,一个有些急切的女声从电视机传了出来,“一位贫困家庭刚刚出生的小宝宝, 患上了白血病,急需换肾治疗,目前已找到配对对象,现在只欠缺换肾费用,如有乐于助人的人,请帮帮这个孩子吧!„„”这样的话重复了三次,每一次的语句,都重重打在了我的心房。虽然这是冰冷的机器传出的声音,但我仿佛看到真实的急需人们帮助的事情就发生在眼前。我站起身,拿纸把电话和地址记在纸上。刚刚好写完,那广告就消失了。电视剧继续开播,可现在的我,脑子里想的并不是坐下继续看我喜爱的电视剧,而是想和爸爸探讨这件事情。我走到爸爸的房间,敲了敲房门,门缓缓地打开了,爸爸又躲进那温暖的被窝。我跟爸爸说了刚才的事情,爸爸点了点头,说:“明天,我把钱给你,你去邮局寄给他们,记住,钱别弄丟了。”我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了床头柜上有一个鼓鼓的信封,上面已经写好了地址,还有一张便利贴粘在上面,写着:孩子,保护好这些钱!今天是星期六,我伸了伸懒腰,穿好衣服,拿好信封,出门了。我把这些钱小心翼翼地放进包包里,警惕地看着周边的人,生怕一不小心被人偷走,直到邮局,交给了工作人员,我才放心。    几天后,我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谢谢你,小朋友。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是,我却能感受到你的爱心,谢谢你。

作文七:《善行中国作文3篇》1500字

篇一:善行

有人问善行日记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一个人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他把这件事真真确确地写到本子上,这就是善行日记。

有的人是有目的地做善事,有的人甚至是打着做善事的旗号干坏勾当,这是善行吗?我听说过这样的事例:一位大学生扶起摔倒的老奶奶,得了1000元,之后就有人故意绊倒老奶奶,然后去扶。听了这个事例之后,我想这根本不是善行!这是图财害命啊!我要做善行,但我决不带有自私的目的。

春节那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梳理洗漱之后,便来到马路边候车,准备去外婆家玩。一辆公交车向我驶来,我上了车,尽管人不少,可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上来一位老爷爷,看到老爷爷颤颤巍巍的样子,一种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老爷爷都这把年纪了,站着怎么受得了啊!要是一个急刹车,人一拥挤,老爷爷肯定会摔跤的,那后果不堪设想我又想到(我的理想作文400字)老师平时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便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老爷爷,您坐这儿吧,我马上要下车了。哈哈!老爷爷竟相信我说的话,不好意思地坐下了。过了好一会儿,老爷爷见我还没下车,便问我:小姑娘,你怎么还不下车呢?我知道老爷爷的意思,便说:老爷爷您安心坐着,我喜欢站着。老爷爷恍然大悟:哦,原来你是为了让座,骗我说马上下车呀!真算得上是一位小雷锋啊!

车上的人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顿时,做善行的幸福之感涌入我心头。

篇二:善行

善,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每天,学校墙上的宣传画都在提醒我:每天,要行一善。是啊,如果每天行一善,那么世界将充满爱。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正准备去上英语补习班,可一下楼就遇到了几个小朋友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把墙上的油漆刮了下来。我觉得他们不应该这样做,损坏公物是不道德的行为,我不能坐视不管!我刚想上前制止他们,却又停住了,心想:他们做他们的,和我又没什么关系,干嘛多管闲事。想罢,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可刚走几步,我又转念一想,我不能这样,别人损坏公物,做不道德的事,而我看见了却不管,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呀!于是我又掉头回去,上前制止他们。我用稍带严肃的语气说:不能损坏公物,要玩到别的地方玩,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说完,便偷偷躲了起来观察他们的行为。没想到,他们不但不听我的,还在背后说我坏话。我很生气的想:这些人怎么这样,不听好的劝告,还说别人!气归气,我还是静下心来想了:想难道我的方法不对?忽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又走过去,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那里,用怪怪的声音说:小朋友不要在这儿损坏公物,如果你照做了,晚上会有人给你糖吃,很好吃的糖噢!如果你不做,嘿嘿嘿没想到我真把他们吓到了,不一会儿,都灰溜溜地跑开了。我满意地走了,蹦蹦跳跳地上课去了。我想,这也是再行善吧?

这就善,仅是一个小小的举动。

篇三:善行

人们总是寻问成功之士的起步在哪里?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起步令人深思。

年轻时的卡耐基在一家药店当学徒,一天下雨,见一老妇蹒跚地进店避雨,卡耐基迎上前去,扶她进店堂,并让她在一张椅子上休息,老人十分感谢,问清了他的姓名。过几天,卡耐基收到一函,通知他去洛克菲勒公司报到。原来这位妇人是美国富翁洛克菲勒先生的母亲。从此,卡耐基在这一大集团公司得到了锻炼,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不是说卡耐基照顾了一位老人,就使他逐步成为钢铁大王,人生的成功,还有其他多种因素。但是,由于卡耐基的言行中存有尊老的品性,他对长者的热忱,容易让人产生好感,于是就有了更多让人了解的机会。如果没有洛克菲勒母亲的推荐,很难说卡耐基的人生轨迹将如何走向。

当然,尊老不是为了功利目的,无数的人有再出色的尊老行为,也不一定会碰上善良的洛克菲勒母亲。每个人都应把尊老作为自己社会公德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标准,成为道德品性的自我规范。如果也有卡耐基的运气,那就算作社会对你善行的一种肯定和报答。

作文八:《善行河北作文》1000字

唐坊镇中学赵克礼设计

题目:善行河北,教我————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善行河北,共铸中国梦”的活动铭记在我们心里。以《善行河北,教我------》为题,完成600字文章。体裁不限,可以新闻形式报道,可记叙活动过程,可谈活动收获等。

善行河北,教我————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与中国梦同行(期待 两个目标:2020:--------------- -------------------------2050------------------------------------------) 传递正能量 (热爱祖国、---------------------------------------------------------。在英雄模范人物的鼓舞下:-----------------------------------------------------------------------

)。孝

师敬激父励母-----------------------------------------------------------------------------------------------------------------。 爱善戴行(老--------

----------------------------------------------。 帮助同学-------------------------------------------。  与邻居和睦相处 --------------------------------------------------------------。 乐于助人

)担当(尽责、---------------------------------------------------。---------------------------------------

责任------------------------------------------------------)。

依据 “善行河北,共铸中国梦”的活动铭记在我们心里 活动拓展题目如下:

记人事类《 印象 》《 追求 》《 期待 》《我学会了-----》

写景类《 这里景色真美 》《最美瞬间》《

议论类《我记住了------------》那一刻 :

那个人: ------的一幕 》                            那句话:

作文九:《语不惊人死不休(188)善治者无功,善教者无徒,善学者无师,善行者无迹。》9400字

生活:

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龙猫》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苏东坡

生命是一朵花,根植于大地,于温暖而黑暗的淤泥中汲取养份。明灭倏忽香犹在,夜听睡蝶梦语声。每一朵花都生而平等,但生命的质量、人生的境界及成就,却有着高下之分。

真正的成长,是明知会遇见层峦叠障的风险,明枪暗箭的讥讽,八面埋伏的困难,还是听从内心,抖擞着,倔强着,在并不友善的环境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做好每一件事情。

最大的自由,是心灵自由。甚至不是行动自由。如果心不是自由的,就算行迹遍天涯,心不能安住当下,又怎么能够领略好风好山好水?那会是,良辰美景虚设。

人生每一个十年实则不易,很多时候我们回望总带些悔意。那是我们缺少了认真付出的态度,豁达不算计的心胸,以及做真实自己的勇气。

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享受快乐、荣誉与尊严。但未经审视的生命,犹如未经除草除虫的花圃,总难避免悒郁寡欢。颓废的观念,怨怒的情绪,与枯寂而缺乏灵性的心。这些就犹如具强腐蚀性的毒液,会把我们的人生,熏染到狼籍不堪一塌糊涂。会把我们人生的配置,降低到一个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当我觉得有什么困难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是站在它面前。我知道困难会向我走过来,所以当它走到我跟前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该怎么办了,我就不会有消极的想法,我就会只会想到:我要怎样去做。

我们常常有勇气改变,因为这只需要一个晚上的鸡汤。我们往往没能力改变,因为这真需要经年累月的苦干。

我想,一个人的过去,就像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一样,踏一步决不能上升到天国去。而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格一格的爬著梯子,才能到了某种高度。在那个高度上,满阮风月,青山绿水,尽入眼 前。这种境界心情与踏上第一步梯子而不知上面将是什么情形的迷惘惶惑是很不相同的。——《雨季不再来》

情感:

因为爱情达成的婚姻其实不见得多牢固,因为曾经被爱情滋养过得人,最受不得婚姻里的酸苦和变味。而爱情反过来会成为人们懈怠彼此的保证书,多少人以为有爱情背书就可以在婚姻里高枕无忧,从而失去了危机感。——小悦

当每个人能客观看待婚姻中的问题时,她已经离幸福不远了,最怕那种无论离不离婚都认为对方是过错方,自己是受害方,一味去放大对方的问题,其实婚姻中,除了人品问题,哪有那么多对错呢,只是合适不合适罢了。——晚情

一对夫妻,丈夫想生育,妻子想丁克,这两人都是正确的,无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这两人都在维护自己的权利,谁也没有侵权。维护了一个人的权利,必然损害另一个人的权利。所以,在生殖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是婚前必须要做的功课,不然后患无穷。——连岳

那些会分担太太辛苦的男人,往往会经常赞美肯定太太,那些在家什么都不干的男人,很少去赞美和肯定太太。

我可能在很多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所以成年人的恋爱是怎样,但我不能接受,我需要你每晚每晚哄我入睡,每天早上叫我起床,我不要私人空间也不要给你留私人空间,要是按照情感博主的教导就不会分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挣扎苦海,所以我想吃的,只有你手心的那颗糖。——致下一任

爱情值得人追求,这符合人的本能,你抱着一个人,让你感觉到温暖,有一个人需要你,让你感觉到有价值,你们在一起,更快乐、更安全、更富足。得到任何好东西,都得付出成本,爱是好东西中的好东西,成本是最高的,你一生中绝大多数烦恼,将来自家庭。折磨、暴力、仇恨,家庭里都不会少,放纵情绪,不知克制,无法沟通,相爱的两人必将相杀。

赢得另一个自由人的方法,只能是说服,或在观点不同时,互不侵犯,互相容忍,让对方觉得“这果然是一个相处起来不危险的人”。恋爱的大前提就是告别暴力。

姑娘,无论是职场还是婚姻,你一定要有自己独有的价值,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价值,否则你和别人有何区别?

不知道谁说过一句:分手时才能看清楚男人的人品。这句话绝对是至理名言,但是要等分手时才看清楚对方的人品,代价太大了。所以我认为一个男人盛怒或者自己利益受损时的反应,最能看出他的人品。——晚晴

女人面对问题,最需要的就是冷静的情绪,理智的分析,智慧的方法和长远的眼光。

智慧:

善治者无功,善教者无徒,善学者无师,善行者无迹。

坚持这件事是有意义的,但有质量的坚持才能创造价值。

原谅不是纵容,原谅不是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是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如果一样东西反复都杀灭不掉,那么就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它生命力的来源。因为一定在什么地方,遮蔽了极为重要的真相。

金刚怒目,菩萨心肠,并不矛盾,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就仿佛我们要做杂食动物,才能保证足够营养,自我应该有多面,生活也可以绽放出,一千瓣莲花。

寻觅,可以直问,但更多的需要我们于寻常处见不寻常,于隐密处见细微,于昏晦中见机变,于常态中见问题。运用心灵工程学、或是福尔摩斯的逻辑推理,把他脑子里的思想挖出来。

人生之路,不过是简单而行捷——先获得财务自由,再获得心灵自由,而后进入智慧境界,从此无忧无怖。

没有任何一种品格是可以高枕无忧的。一个人清高,就更要宽容,否则清高就成孤傲。一个人仁慈,就更要果断,否则仁慈就成软弱。强大,就更要敬畏,否则强大生出暴戾。富有,就更要节俭,富有易成奢靡。博学,说话就更要粗浅,博学易成刁钻。尊贵,就更要谦卑,尊贵易生暴戾。凡一物,必有阴阳。

佛头认为,一个人应当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深信自己对世间一切无常无能为力。这种深信,是忏悔的基础,是持戒的保证。“别人做了错事,我有什么错?”——在事相上,也许自己真的没有错误,一点错误都没有。但在理体上,要有错在自己的认知。

当我们知道有“幸运”这个词,知道世上随时有人走运,我们了解世界,就得把幸运这个参数引进来,否则,你对世界就有误解。别人比我聪明,出生地好,家境富裕,比我漂亮,都属于幸运。一个人不必为自己的幸运道歉,毕竟,他的所得并不是抢来骗来的。绝对的公平观,则引发不必要的仇恨。

观点:

不论是哪个年代开始做发财梦的人,应该都会遇到发财的机会。但是,当知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是否敢于冒风险去参与一项投资?比如,在你的消费需求还没有满足的时候,是否能够放弃消费而把积蓄用于投资或套利?再如,与你收入相仿的人只有实力买一套房子,你敢不敢买两套?人家买经济适用房,你敢不敢买别墅?你应该选择后者,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因为恩格尔曲线总在下降,人们的收入水平总在提高,等到别人都有实力以你当初的投资额想买别墅的时候,别墅肯定不止当初这个价了。

所谓“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就是投资加杠杆。它有三重含义:一是想买而买不起的东西,一般都是大家公认的好东西,是价格不菲的稀缺资源;二是当你觉得买不起的时候,大部分人也同样觉得买不起,而只有你的投资思维有别于大众,领先一步,买人家不敢买的东西,才能进入“少数人发财”的队列里;三是需要你倾囊甚至负债投入,唯有如此,才可能会有丰厚的回报。

当你失去了人生奋斗目标,当你感到前路茫茫,请一定租一辆摩拜单车,来帝都骑上半小时。相信你会对人生、命运以及中国社会有了全新的认知。你会突然明白,赚钱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拥有,而是隔离。金钱可以尽最大可能把傻逼隔离开,和你的生活保持足够的距离。如果你开了一辆布加迪威龙,那么身后永远是寂然无声的,身前的路也会额外宽敞一些。——和菜头

“哎,这事儿你在行,来,交给你了。”“……”(你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你遇到像上面这种经常把麻烦别人当做理所当然的人,就一定要注意了。国馆丨做人最可怕的思维:人熟就该帮忙。在一个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能用钱解决的事都尽量用钱,毕竟大家的观念都在改变,你那一点一滴积累的人情债,都在为你埋下人际的隐患。

有人曾经问刘瑜:人性中哪些弱点,是你非常痛恨的?刘瑜说了两种。一种是愚蠢和恶毒的结合;一种是“什么事儿也不做,但是对做事的人吹毛求疵。”熊培云也有类似观点。他说:在公共领域当中,坚守底线的人被嘲笑,理性克制被认为是“抢占道德制高地”。

我们也总会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怎么办?能避就避,不能避过,就迎击。如果对方有道理,我认错。如果对方没道理,我可能也会认错,为的是不缠斗。有时候,会直截了当,正面以抗。我自己,从来不会主动去说刺伤别人的话,有时候,我出于对人的关心,提醒一些事项,如果对方误会了我,我会立刻道歉:对不起是我的错。因为那是我多事。对于有逆反心理的人,你越阻止,他越要做。我已尽力。于是我会退回彼此都舒服的范围。 ——萧秋水

演员的修养包括更重要的内容——移情,也就是放弃自我,进入另一个角色,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行为的能力。观众真正想看的并不是“你”而是“他”,所以演员的一项重要本领就是能跳脱出来,不再以“我”为中心,而是“重新做人”,以“他”为中心,摆脱各种习焉不察,剥离各种想当然,以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表演,并据此调整。

在许多领域中,只有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投入所谓的「刻意练习」中, 你才能直面让你觉得有挑战的部分。这是孤独的魔力。——埃里克森

你判断一人有无价值,有条简单的标准:他若喜欢将家事公开化,将家人交由三姑六婆与人民群众去裁判,则此人价值低。因为群众的水准,由最恶俗落伍的那群人决定,他们援引的法条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你当父母就明白了。——你烦家人还不够,还领着一群游手好闲的窥私者回家开party,当然是神经病。有能力的人,必能处理好家庭事务,家一定演化成讲理的地方。

平等是一个非常容易被误解误用的概念,稍有不慎,就能以平等的名义干蠢事。平等只能是维护生命权与财产权上的平等:富人杀穷人,以命抵命,不能因为富人阔穷人100倍,所以他可以杀100个穷人;穷人欠富人100块,不能因为富人身家100亿,穷人就可以赖账。除此以外,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连岳

心理:

南方人,心理上很难过长江。

这是一个种满仙人掌的花房 ,我拿着一个叫做幸福的气球站了很久很久。

『鸟笼效应』是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人假如买了一个鸟笼,他迟早要再为这个笼子买一只鸟而不会把笼子丢掉。

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外部的世界,而这些通道反馈的信息是主观的,这决定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主观的。人类的感知系统不是为求真设定的,而是为求存设定的。——王东岳

人性的认知是安全式的,而非真理认知式的,所以人类会疏忽掉别人的努力,付出者如果不知道这个天性,就会愤怒于心,老是感觉这世界没公道可言——其实公道是有的,只是不在你太过于短线的认知维度之内。

我们心里的怨气,源自于对人性的隔膜。徜你我的付出获得了理性的回馈,那就是生命相遇最美丽的火花。徜遭遇对方忘恩负义,也只不过是世间常态人之常情。我们的努力,所面对的是一个辽阔的人性海洋,明了人性,洞开心灵,放弃点对点的期待,静守万物法则的自然机率,于一个宏阔的视野与格局之内,收获广袤面积的成就,与快乐。

听到「仪式感」三个字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浮现出各种大的场景,如阅兵,如婚礼。它们的目的是让我们记忆。而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可以创造一些小的「仪式感」,让自己面对它们的时候,保持一种特殊的敬畏,或特殊的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朋友之间偶尔做一些麻烦彼此的事,更有利于增进友情,但这里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你们最终是否会在利益上互不相欠。无论与谁交往,都别忘了别人的感受,当然,当遇到自己蒙冤受损的情况时,不妨直言,毕竟关于碍于情面的事总比毁情面的事更好处理。

许多人都喜欢嗑瓜子,为什么呢?因为人在嗑瓜子时,带来的是即时的快感——简单、直接。嗑一粒,马上就能吃到一粒,所以许多人乐此不倦。

羞涩和内向其实是两回事儿。羞涩是对可能的羞辱产生的恐惧心理,而内向性格是一种对平和环境的偏好。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能力缺陷一个是价值偏好。而把能力缺陷解释为价值偏好只是我们经常骗自个儿的一个手段。

教育:

我们追求知识,然而知识不是终极目的。善用知识,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窥生命和宇宙的秘奥。露西说“无知才会带来混乱,知识不会。”

智商不过是一个人的智力商数,这个数值高或低,并没什么用。有用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智力的应用能力。——犹如天赋,一个智力商数不高的人,如果玩得好,就很容易超越智商高的人。而情商呢,不过是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情商是我们的心智,与外界社会的互动模式。

我不喜欢做一件事,一开始先不说清楚要做哪些事情,然后操作时又等你答应一个条件后,再和你谈,希望你多答应一点点小条件。心理学上把这个叫“登门槛效应”,先让你答应一个小条件,然后就容易说服你答应一个大条件。破解的方法很简单,时刻记住你的底线,碰底线坚决不约。——秋叶

所有父辈都有自己的理念给孩子,这几乎也是观念繁殖的本能,不过很多是错误的观念。他们本身给自己挖坑,孩子站在坑里,本来就离天空远一点,他们还说,孩子,你得继续往下挖,天空太虚无,地面太危险,我们的观念就是躲进洞里。我称之为“负传承”,下一代人不仅得不到助力,还得先挣脱捆绑。孩子们拒绝这种“负传承”,才是成长。灵的传承不容易,你面对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他得有充分的理由,才会相信你说的观念。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大限快到了。如果我们抛弃这代人,重新找一代人,这是断层,历史证明不可能成功,那么只有把有经验的人改造成新新人。我们通过变化,赋予新能量,承前启后,传帮带,使新的东西成长起来。——任正非。这个讲话,见之于《周易》中的革卦,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吐故纳新,革而成乾。

字典词典是工具书,备查就好。干货书,往往是和你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提高的技能有关,要带着问题去读,读完要做笔记,做练习,尤其是大量重复练习,才能把书上的建议内化成自己的技能。视野书比如文科生看点自然科学史,理科生看点人文哲学史,看完还是要做一点笔记,写一点读后感,可以轻松一点,不作为强制性任务。如果读完有自己的感想写出来,读书的效果就不是过眼云烟。消遣书,能让你开心或者难过,就好。只是不要一味沉迷文字快感,有时候要去接触一下社会。比如很多孩子都去看网络小说,阅读快感来得简单粗暴,反而失去了欣赏含蓄婉约美的能力,这也很可惜。——秋叶

你喜欢什么事情,你做事情就有时间。如果你觉得不阅读,不充电,不妨碍你提高,或者影响你工作和学习,没有问题啊,干嘛非要把喜欢读书说得特别有逼格,好像特别有情怀一样。成长有很多条路,读书只是其中一种,当然我认为这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当然我怀疑很多人就是喊喊而已,在现实生活中,爱读书的书似乎很少这样的抱怨。——秋叶

木桶原理第一法则:一个木桶能装水,是因为它首先是有很多块木板,缺一块都不行。第二法则:决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木桶上最短的板。第三法则:在木桶短板不能马上加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斜放木桶利用长板装更多水。第四法则:要想获得突破,不能在原来木桶上修修补补,要换更大的桶。

习惯养成是在有充裕经历能量的状态下的一种自我提升方式。而习惯又分为表层习惯和元习惯。而习惯养成的状态又分为 反抗 厌倦 和挑战。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失败和不完美 放弃自我严苛的不正确标准 留出可以调控的弹性目标 相对来说就会简单了许多。——易仁永澄

对孩子伤害最大的5句父母之言!“你怎么越大越……”、“别跑,会摔跤的。”、“我只是逗你玩儿。”、“你怎么就不能像人家宝宝那样呢?”、“我刚才是怎么跟你说的?”

思辨:

每一代新人都必须找到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应对他们自己特有的孤独。我们所知的是,孤独,就其本身而言,并非积极正面的特性。即使是独来独往骑着马进城的牛仔,也需要几个让他保护的好人和几个让他打败的坏人,他才能继续前行,去下一个城镇。——伊朗女作家阿扎尔·纳菲西《想象共和国》

所谓“剩男剩女”的说法,也不过是闲着没事的人调戏下你的一个产物。他们才不管,如果你匆匆为了“不剩下”而跑进一个婚姻的死胡同,会死得有多难看;他们也不管,如果你太心急,被渣男骗被小太女耍,最终浑身伤痕还不是要自己舔。

那些垃圾营销文章针对的都是老年人,利用他们在威权时代的成长经历所带来的权威崇拜、知识结构残破、逻辑思考训练不足的弱点,可以一次又一次得手。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拥有完备的高等教育背景,严整的学术训练,以及漫长的网络生涯,所以分辨真伪从来不是什么大问题。回想一下五年前的自己,你觉得你在中文互联网环境下,阅读了五年之后,你的分辨能力是整体上升,还是下降了,还是保持不变?——和菜头

职业的第一选择,就是投身市场。理论上,你在市场上的收入是无上限的,你争取到的消费者越多,你的收入就越高。互联网企业可迅速创造亿万富翁,比传统工商业的速度快十倍百倍,就是其产品可瞬间直达全球消费者。潜在付钱给你的消费者越多,你致富的可能性越大。择业很重要,多数人是害怕改变的,选错了职业,往往将错就错过一辈子。在择业之前,你一定搞清楚:谁付我钱?谁要我命?

在当下的中国,不结婚、不生育、不生二胎,都会面临诸多压力,这些压力甚至能以好心的面目出现,像给你钱一样神气,他们的种种理由能说服你吗?不能。一个人不生育的理由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纯粹情感的:我就是不喜欢孩子,我就是讨厌人。同理,一个人选择生育,也有多种理由,有理性,有本能,有偏好,从纯粹辩论的角度,这些理由也许都能驳到,是不是被驳倒后就不能生育了?不是的,生育权和不生育权都是权利,驳不倒的。——连岳

稳定的工作,如同一张温床,让你日复一日做相同的事情。单一的生活方式让你慢慢模糊时间与财富的关系,进而失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一旦思维局限,人生就没有可能性。——佳少

大多数人认为世界上除了自己外,其他人都应该改变。让我告诉你吧,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更容易。——穷爸爸富爸爸

很多人追求有趣,追求酷,但在另一些人眼里,那也许是蠢。就像有个90后的夫妻,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看多了,媳妇在一次开玩笑中,拿起平底锅拍向老公的头,把老公拍成了植物人。还有个新闻,一位爸爸反手把两三岁的孩子拉在身后玩,一不小心跌到,一屁股坐在孩子头上,孩子没有抢救过来。很多人要做有趣的事情,结果做出了悲剧。——王路

市场没有恻隐之心,不知道你有多需要发财。想拿市场当提款机的人,终将成为市场的提款机。——王烁

从书本中获取信息将其转化为知识,再加上来自人生、经验、人脉以及媒体的信息,就可以使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更自由地灵活运用。当到达了。丰富的知识可以盘活自身思维的境界时,日常生活将变得和之前同日而语。点子多起来,散发出幽默感,失误大大减少,就算做同一件事也能找到更为高效的捷径。——齐藤英治的《王者速读法》

常识:

人品,简单来说就是与人相处舒适,真诚对人。而当一个人怒发冲冠时,无论之前的形象再怎么好,也难免会瞬间崩塌,轻易动怒,是一种人品缺陷。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观点往往并不是自己想要怎么做,而是给自己的现状,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谓工作经验,是指你拥有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而不是你是否工作过几年。

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做不完,是现代人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发展特别快的行业里(比如IT领域)的人或者创业者。唯一的解决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了。

我深深地觉得,如果人的需求全部下降到基本水平,世界还发展个什么劲儿呢?人类的进步难道不就是在衣食住行这些基础的方面更加美丽、舒适、先进、科学吗?

消费是一件特别私人化的选择,任何女人,都不必为自己力所能及下合理的经济需求惭愧,你想买一支口红并不比想买一本书低级或者高级,想出门旅行也不比想买一个包文艺或者拜金,热心慈善也不比热心理财高尚或者庸俗。你愿意怎样花自己的钱,是你的自由,只有当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能力,才需要警醒。

干货本来是个好词,眼看着又要被毁掉了。在他们的定义里,干货指的是黄金,不是点金之指。最好拿来就能用,最好是你告诉我哪支股票买了立刻翻10倍。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0-12年,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42年,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而在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30年,而始终名列百强的企业只有一家。

为什么人们现在对VR技术,对自动驾驶技术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应该算是打破人与世界互动的最后一个障壁。如果戴上VR眼镜我们会信以为真的话,这意味着我们和自己所见到的虚拟图景互动同样可能在现实世界里产生结果。想一想看:一位外科医生在5000公里外戴上VR眼镜,在空中操纵根本不存在的手术刀,于是,5000公里之外的病患身上,医生操控的机械臂正在精准地用手术刀实施手术。

幽默:

我在犹豫要不要告诉我妈,每一篇她推给我的养生文、鸡汤文、健康文的公号都被我默默点了举报,理由是不实信息,涉嫌欺诈家长。她会不会觉察到能转的号越来越少了?

真正的“老司机”,宁愿“笨”一点,慢一点,也把车开得稳一点,安全一点。至少,人家不敢再冒充普朗克。

经济学老师一日讲到奢侈品,为了便于理解,说道:“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奢侈品么,假设你跟你的女朋友逛街,你女朋友盯着一个东西超过30秒,你付钱买了下来,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奢侈品。”同学们都会心一笑。还没完,“继续逛,你的女朋友又盯着一个东西超过30秒,同学们,那你的女朋友就是奢侈品啊!

课堂上,教授讲授经济学:“何谓第一产业?喂牛,养羊。何谓第二产业?杀牛,宰羊。何谓第三产业?吃牛肉,喝羊汤。”有学生问:“那么,文化产业呢?”教授眼睛一亮:“问得好!不愧是俺的好学生。”然后回答:“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吹牛皮,出羊相!”

“请举例说明,什么叫无利润投资。”经济学教授提问。“带自己的妹妹出去玩。”一个男学生答道。

少妇报案:“我把钱放在胸衣内,在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帅哥偷走了…”警察纳闷:“这么敏感的地方你就没觉察到?”少妇红着脸答:“谁能想到他是摸钱呢?”评论:让客户的钱在愉快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被摸走,是商业模式的最高境界。

很多事情发生了,永远不会是你设想的结局。比如村上春树的诺贝尔文学奖,还得陪跑。比如唱《董小姐》的宋先生,据说也吸了毒。比如中国男足输给了叙利亚,又继续输给了乌兹别克斯坦。有些人活着,就是为了证明你我的平庸。比如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他说:“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比如刚刚出狱的牟其中,他说:“人生既可超百载,何妨一狂再少年”;但又何妨,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努力,如鲍勃·迪伦歌中唱过:可以随时转身,但是不能一直后退。

如果四个男生都去追一个漂亮女生,那她一定会摆足架子,谁也不搭理。这时男生再去追别的女孩,别人也不会接受,因为没人愿当次品。但是,如果他们四个先追其她女生,那个漂亮女孩就会被孤立,这时再追她就简单多了。——数学大师纳什关于博弈论最简单表述。

读者地位至关重要,是一半的作者。读者与作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做爱、打仗和打网球都需要两方的话,写作也需要两方的力量去完善每一个铅字的功能。我从不认为我写的东西在被人读到之前是独立的存在。就像蛋糕,它存在的理由就在于被人吃掉。所以,首先要打动读者。——一个历史学家写作的经验

我本来住在云上,自从遇见了你,一朵云不够了,于是,我买下了整片天空。——这大概是对云存储最浪漫的阐释了。

作文十:《善行银行(会考作文)》900字

“善行银行”

某中学校园里开了一家经营特殊业务的“善行银行”。学生的善行义举在这里被折算成一定分值,以“道德资产”积分的形式记录在存折上。存折上的积分将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在学校的食堂、小卖部等处消费。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700-1000字的议论文。

让行善成为一种习惯

不久以前,有个中学在校园里开了一家经营特殊业务的“善行银行”。学生的善行义举在这里被折算成一定分值,以“道德资产”积分的形式记录在存折上。存折上的积分将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在学校的食堂、小卖部等处消费。这样的做法是否具有可行性?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善行银行”的用意无疑是让学生们像习惯存钱一样积累善举,让行善成为习惯。形式新颖,趣味性强。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把行善化为一种生活习惯,不因善小而不为。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她看到客车撞向学生的那一刻,毅然决然地伸出了双手,她推开的是两个鲜活的生命,挽救的是两个家庭的希望,唤醒的是这个社会的良知与善心。我想,那一刻,张丽莉应该什么都没想,什么也都来不及想。那是一种人性的本能,更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习惯。

吴斌,一个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拼尽全力停车、开门、打双闪、疏散乘客。那一连串的动作,可以说这位老司机的一种本能反应,更是一种让人为之感动的习惯。 吴菊萍是一个普通的公司员工,她是一位80后年轻妈妈。当陌生的女童从10楼坠落的瞬间,她不顾身安危,义无反顾地伸开双臂,以柔弱的身躯托起了生命的希望。妞妞获救了,她自己的手臂却严重骨折。吴菊萍用自己的善行感动了整个社会,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妈妈”。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英雄壮举都只是一瞬间的行为,说明不了什么。殊不知,这瞬间的行为恰恰是因多年习惯而形成的本能反应,是善行的积累所致。开在校园里的“善行银行”,正是鼓励同学们平常养成做好事的习惯,习惯便能成自然。对人以会心的微笑是善,公交车上让座是善,甚至与寂寞的老人闲聊,这些都是行善的体现。

当让行善成为众多人的一种习惯时,我想,世界会变得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