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物理课件 > 【《我的爱国主义观》2600字】

【《我的爱国主义观》2600字】

时间:2019-09-10 09:18:1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我的爱国主义观》2600字

我的爱国主义观

2010年暑假,我去厦大参加夏令营。在厦大食堂吃饭的时候,身旁突然来了一个中年人,他一边把餐盘放下,一边说美国的东西就是好,中国样样不如人,回来中国是一个错误。听了这话,我怒火中烧,怒视他一眼心理想:说的是中国话,听起来却不是中国人;凭什么说中国样样不如人,你难道了解中国的全部吗?每每想起这件事,就好奇自己是不是爱国情感爆发,好歹爱国主义者都会这么反应。爱国在每个时代都被广泛提及,而且已经升级为“主义”了。“主义”是指人们推崇的理想或主张。它一方面表示主导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示某种观点,理念或主张,有时伴有极强的排他性。而“爱国”和“主义”并行也就代表“爱国”是每个国家的人民为了维系国家的生存必须给予的积极与支持的态度,因为只有一颗颗的爱国热情能促使人民为了国家抵御外敌,携手奋进。然而由于每个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不同,特别是对“爱国”的定义存在较大分歧;因此“爱国”时不时就显现了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爱国者与“愤青”

“愤青”,全称“愤怒青年”,是指特指一般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自“愤怒青年”被减缩为“愤青”成为网络语言专有词汇之后,全称鲜少出现于公众视野。“愤青”一词新鲜,其来源据说可追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但事实上,“愤青”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或国家。自古中国就有屈原怀报国之志愤然投江,鲁迅为救国民弃医从文;放眼世界,法国拿破仑大帝征服欧洲,俄国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反对沙皇专制也可算得上是广义的“愤青”。“愤青”反映了人民的活跃程度,是人民表达对国家现状的不满的倾向方式,在积极程度上有利于国家调整自己的政策等。在消极程度上,愤青缺乏客观性,容易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愤青”似乎更倾向往消极方向发展。在中国,游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自从网络走向大众,越来越多人成为网民。而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性使越来越多人更倾向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因而也涌现了很多“愤青”。他们将触角伸向时事,从各个方向来发泄自己对某个事件,某个人,某项制度的不满。他们大多数时候会如同聚集而来的围观者,向他们不满的事物扔“饭菜”。他们是围观者,只是围观者,他们自觉无法做出改变,开始拉出各种颜色的国家出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祖国一无是处。土豪飞跃重洋,屌丝原地绝望。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愤青,只会对现状扔石头,觉得国家理所应当为他们做什么,而他们却什么都不做。我不仅想起肯尼迪就职演讲中所提到的:“不要问美国能给你什么,而问你能为美国做什么”。这句话在美国试用,在所有国家应该都要能适用。任何人对自己国家不满,都应该想想并试着做出努力改善现状,而不只是怨天尤人。

理智的爱国情感?

塞缪尔•约翰逊曾将爱国主义视为“是流氓无赖们最后的藏身之地”。尽管此番言论稍显悲观且偏颇,但却不无道理。有时候“爱国主义者”与“流氓无赖”只有一山之隔,差别就在对待一些国家事件的反应行为。从钓鱼岛到马航飞机失事实践,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水涨船高。然而在这些人群中却不乏“流氓无赖”。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帜,利用公众的爱国情怀扩大抗议规模。这种“爱国主义

者”往往民族自豪感爆发,拿“国家的尊严”说事,将对某个人或群体的愤怒上升到对整个国民的攻击。比如马航事件中,马来西亚政府处理飞机失事的态度让中国国民大为不满。于是马来西亚人就是泄恨的对象。一些马来西亚的歌手牵连被骂,愤怒的中国国民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而更有报道说一个台湾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在公交车上受到大陆学生的粗暴的言语攻击。在这些事件中,更为流行的是反对两国的贸易往来。不少人在钓鱼岛事件中提倡抵制日货,如将日产汽车砸碎;在马航事件中更有人发起拒绝道马来西亚旅游,有商业网站甚至发声明“抵制马来西亚”。

虽然面对这些事件我的心中也怒火熊熊,我也能理解这种“热忱”的“爱国之心”,但是这些所谓的“爱国主义者”实在不应效仿,我们本可以用一些更聪明理智的行为作出反应。在钓鱼岛事件中,国人在践行自己爱国主义信条实在应该三思而后行:打砸日产汽车最终只是毁了自己的财物,除了带来个人的经济损失之外,日本并受到什么创伤。许多人认为拒绝与日本贸易是对日本经济的重创,但是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却是中国的损失。国际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42年前我们与日本不计前嫌建交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华民族心胸宽大,更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需要向这些强劲的经济体学习,也需要他们来刺激我们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马航事件后,那位受大陆学生恶言攻击的马来西亚台湾留学生表明,自己不会在意自己在公交车上的遭遇,因为在他看来,这个给他贴侮辱性标签的人是“笨脑袋”。我想从这件事当中我们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我们在对待这些事件上难道只能进行人身攻击?当我们的情绪覆盖了理智之后,我们给国家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难道不是给自己的国家毁容?尽管马来西亚政府在马航事件中有错,但是对他“马航事件始作俑者”的罪行也未被证实。现在我们同胞正在被悲伤侵蚀,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互相支持,静候最后事实,给这些家属一个交代;马来西亚若有罪定难辞其咎。

我的爱国主义观

我们在恋爱关系中经常会在意谁先“爱”谁。然而这在“爱国”这个人民与国家之间却难以定义。我对爱有这么一种理解:爱应该是相互的,只有相互的爱才能提供持续的动力创造爱的幸福。而爱国也不例外。如果一个国家要它的人们爱她,那么她也必须爱她的人民。人民爱国,为国家的富强共同奋斗,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国家富强,并且让人民觉得自己有存在感,是聚集民心维护自身世界地位的保障。我们之所以会在“爱国”关系中百般计较,可能是因为我们将国家当成当权者的家。确实,国家的运行与当权者的政策以及政策实施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保证国家能正常按照自己的预定轨道前行,当权者需要让国民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产生认同感。为此,“国家”花了不少功夫进行民众的爱国教育培养人民的爱国情感,让“爱国”成为各种品格的领衔。然而在学校的教育中,某些“国家”会夸大美化,甚至扭曲历史;许多新闻报道也会在“国家”的干扰下进行信息过滤,人民知道的事实最后只剩“大国泱泱,唯我独尊”。“国家”这种作为可视为愚民政策,最终使民众丧失批判思维,成为盲目的爱国主义者。正确的爱国应该是自发的无导向性的,但我能理解当权者的用心。当我们无法避免这些控制,我们应该立足大局,避免让自己在完全掌握事实之前妄加评论,特别是慎用道德标杆盲目对某些事件的人物或集体进行绑架。以偏概全,不加思考随波逐流都是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自己的祖国的人格的侮辱。

作文二:《我的爱国主义观》1100字

“爱国主义”风行世道,从庙堂到江湖,随处可见爱国主义旗帜在猎猎生风,爱国与否,几乎成了评判合格国民的一把标尺。央视继“幸福街采”之后,今年又隆重推出了一个惊世之作——“爱国街采”,逢人便问“你爱国吗?”

也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天天被爱国主义舆论所包围,许多人被乍问到“什么是爱国”,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是导弹吧”!

在我眼里,国家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也非纯粹的美丽河山,更不是“人民”和“群众”之类的集合概念,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现实存在,这个现实存在就是生活在某一个国度里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国以民为本,国民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内容,剔除了国民这个核心,恐怕真的就国将不国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热爱我们的每一个国民。基于社会有阶层之别,国民有地位差异之现实,注定了爱国必然是一种“等差之爱”——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群,对于国家含义的理解肯定不尽相同,对于爱国的理解也难免存在差异。在统治者眼里,也许政权就是他们眼里的国家,热爱他们的政权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谁危害了他们的统治,就是十恶不赦的“卖国贼”;对于官员而言,或许手中的权力就等于国家,维护权力就是爱国主义,谁危害了他们的权力,就是“乱臣贼子”;对于我等平民而言,民生就是国家的象征,谁不妨碍我们过上好日子就是爱国主义,谁搞得民不聊生,就是天下公敌„„爱国主义与人类社会所有行为一样,都是受主观功利制约的,绝对不是无条件的单一选择。

近五十年的生命经验告诉我,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再复杂的事情都容易理解,再棘手的事情处理起来都举重若轻。把爱国主义从空洞的概念拽回到可以触摸的现实日常生活,就一点也不神秘了——国家的核心既然是国民,那么,尊重和热爱国民就是最大的爱国主义!对于官员来说,最大的爱国主义莫过于认真履行职责,享受了纳税人多少供养,就为纳税人做多少事,提供多少服务,做到“物有所值”;对于企业家来说,守信经营,守法赚钱,不求你养活多少工人,只要你足额发放员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就是最大的爱国;对于医生而言,牢记治病救人的天职,收了患者的钱要尽职尽责为患者解除病痛,就是最大的爱国;对于法官而言,严守依法办案,维护法律尊严和公正之底线,就是最好的爱国;对于城管来说,严格文明执法原则,实行人性管理,就是最大的爱国;对于我等普罗大众来说,遵纪守法,好好工作,多多挣钱,把日子过好,让家人活出尊严,过得幸福,就是最大的爱国„„    爱国主义看似复杂和神圣,其实非常简单平凡且实际。它不是领导的重要讲话,不是官方下发的重要文件,不是写在墙上的漂亮标语,不是挂在嘴边的响亮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行为,简单得如同睡觉走路,平凡得有如吃饭喝水。

作文三:《我的爱国主义观》1700字

我的爱国主义观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多么光辉的字眼。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科学伟人,有多少文学巨匠为它而拼搏,为它而奋斗不息!

大家都熟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他牢记母训“精忠报国”,带领岳家军,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志,驰骋疆场,威震敌胆,击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南宋末年,宋朝江山土崩瓦解之际,文天祥奋起卫国,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句,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誓死不屈的决心。

而现在我们年轻一代的爱国思想完全是在媒体与长辈的灌输

中成长起来的,从来就没有独立思考过爱国这个词的含义。什么是爱国?爱国不是我们听到美国支持台独,就想要奋不顾身的冲上中美战场;也不是我们整日鼓吹自己我国家富强而听不得一点反对的意见;更不是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我要告诉你们:凡是这样说的人,充其量是个热血青年,这些人根本就不理解爱国的含义!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褒义词,用在自己身上是件光荣的事。可爱国,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认为爱国作为一种思想,是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爱,希望这片土地繁花叶茂;爱国作为一种情感,是对那片孕育了自己的土地的一种依恋与感恩;爱国作为一种气结,是一个人永远尊重自己爱的国家,永远祈祷自己的同胞幸福安康。。。。。。爱国,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展,而不是整日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爱国就要时刻了解,思考我们国家的现状,而不是只知道跟着媒体乱跑。所以,那些专家学者或是长辈们,你们不要埋怨我们年轻一代爱国意识的淡薄,是你们只教会了我们如何不让自己的国家受辱 ,如何拥护我们国家的政权,如何认识自己国家的强大,而没有教会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国家持续发展,怎样正确看待世界发展的进程,怎样独立思考当今中国的优点与缺点等等。

我认为要爱国首先,就是正确的理解爱国,取缔战争与献身对爱国主义的占据地位,不要总把爱国想成红色的,一定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爱自己的祖国,这就好比我们爱一个人,不是一定有海誓山盟的才叫爱情,相依相伴,执手偕老才是真正的爱。其次,不要把爱

国与尽忠于一个政权联系到一起,现在的我们绝不提倡岳飞式的爱国情节,因为,国与政权根本就不属一体,凡把爱国与尽忠于一个政权强加于一体的,永远是对人性中真理与自由的大肆灭杀,是十世纪以后就不被人们认同的思想了。第三,爱国不意味着一定要牺牲自己,如果连自己的正当欲求都不能满足的话,那这样的国家也不值得我们去爱,所以,学会爱国,一定要先学会爱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光,不去做任何对自己来说无意义的牺牲;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需要开放我们的思想,更加大胆的去对一切思想,理论质疑,不是前人说对就是对的,更不是新闻媒体说的就一定对,要我们自己说对才是真理,这便需要我们摆脱初入社会的种种诱惑,安下心来读书,用我们的思考能力重新审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   同学们!我们作为这个社会上一股最年轻的力量,决定着时代的命运,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我们需要的就是突破各种思想的束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超越前人;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不因盲目爱国而沾沾自喜,而是不断检查自己国家的弊端,不断向国外的先进之处学习,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竞争大潮之中处于不败之地!我想,这才是我们应有的爱国的方式。

鲁迅先生说得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它发扬光大起来,中国才有希望。”是的,让我们万众一心,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让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作文四:《我的爱国主义观》2200字

我的爱国主义观

爱国主义,顾名思义是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祖国人民的热爱。。。。。。这种强烈的情感让我们充实,让我们找到归属感。这种情感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地努力,甚至在祖国为难时为了保卫她而献出我们的生命。于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仍生生不息,虽然中间有无数的波折,灾难,但仍屹立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纵观中华五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书写爱国主义的宏伟篇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在得知楚国被攻陷后,悲愤不已,一跃而入江中。他的爱国之心可谓赤诚。不愿做亡国奴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树立了一块爱国主义的丰碑,供后人瞻仰,学习。树立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而被扣押。不肯投降而被流到北海牧羊18年。其爱国之心可谓坚定。不愿有损国家气节而牧羊于荒凉之地,是他坚定我们的爱国之心。

唐朝的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歌有的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表达了希望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愿望。他们的爱国之心可以说是博大的。让我们的爱国心多一份开阔。

宋朝的岳飞,文天祥,保家卫国,出生入死,最终献出了自己生命。他们的爱国之心是悲壮的。岳飞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对国君忠贞不二。却死在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可谓惨烈。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时,以一人之力招募勤王之军。兵败被俘而誓死不降。其《正气歌》流芳千古。他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

到清朝末年,中华大地一片动荡,可以说是经历着千年不遇的浩劫。同时也把爱国主义演绎到了高潮。农民群众不堪忍受压迫,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但最终还是被镇压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学习西方来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最终同样是以失败告终,康有为等人希望通过变法革新以图富强,结局也是失败。但我们的爱国人士从来没有放弃过。

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中国的前途仍未光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又一群爱国人士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了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建立了新中国。

新成立的共和国什么都没有,但我们不缺爱国热情。如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建设。如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不为名,不为利,默默奉献。知道后来才为人所知。还有我们四万万普通民众为祖国的建设不断地努力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不缺爱国精神的民族。尤其是在国家的时刻,演绎着一幕又一幕动人的爱国故事。但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保持我们的爱国热情,建设我们的家园。放眼世界我们的形势并不是一片大好。

政治上,于内,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不断得革新。所以要求我们更多地参与,将我们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我们的政府更好地工作。于外,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许多西方国家到今天还对我们有很多误解。比如在西方,有很多国家支持达赖的藏独活动。以至奥运之前,火炬在一些国家传递相当困难。幸亏我们的爱国留学生,华人华侨为火炬一路护航。于是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外国人了解我们,消除隔阂。为世界的和谐而奋斗。

经济上,虽然中国发展比较快,但在很多方面还是非常弱势。尤其是一些尖端产品,只有依靠进口。而且贸易方面还常受一些国家的指手画脚。现在又遇金融危机,虽说中国所受影响比一些国家好一些,但我们不能夜郎自大,同样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困难。于是我们需要响应中央,坚定信心,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奋斗。支持我们自己的产品,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加快我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文化上,外国文化依然强势。比如过节,年轻人喜欢过2。14西方情人节,而比较少

过七七情人节,对圣诞的了解比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要多很多。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远远高于对国学的热情。哈韩,哈日的热情居高不下。说难听,都不知道自己祖宗是谁了。我觉得,学习是必要的,但受外国文化如此侵蚀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将它推向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理解我们,学习我们。这样才能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才能生生不息。

军事上,虽然在一些国家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但我们要保持清醒,清醒地看待我们的实力。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的军事力量的确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航天方面。但很多尖端武器还是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一些国家还封锁对中国的武器贸易,或把已经落后的武器卖给我们,忽悠我们,实在让人气愤。我们还应该看到潜在的一些威胁,可能发生的战争。这些都要求我们保持一颗爱国心,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军事力量,更好地保卫我们国家的和平,世界的和平。

科技上,我们同样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不是我们中国没有人才,是人才流失太严重了。清华,北大这样中国顶级的学府培养的人才,最终有多少留在中国发展呢?少之又少。这时我们又需要发扬爱国精神,把更多的人才留在中国,留下来为国家出力。因为我们的科技真的太需要人才了。好多尖端领域缺少自主研发的产品,只能依赖进口。别人不卖,还只能用落后的。诺贝尔奖不是没有中国人获得,而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不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不能说到外面发展就是不爱国,但多一份爱国心肯定能多一些人留在中国发展。我很欣赏一位科学家说的一句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我们中国很大,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我们应该饱含爱国热情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着或平凡或伟大的工作。只有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强大了,我们才能找到民族自豪感,才能走到哪里都能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作文五:《我的爱国主义感观》600字

我的爱国主义感观

作者:张美琪

说到爱国主义几个字,同学们脑海里往往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那是日本侵略中国时,怀着一颗颗爱国心的战士们拼命杀退敌人,誓死保卫中国的,血腥场面.面对这鲜血淋漓的中国革命历史,我敬重那些爱国志士,而现在让我体会到的则是我们的祖国发展迅速,强大无比.

就拿我们出门必备的交通工具来说吧!古代有钱人家出门用马车.后来人们又创造了轮船,有了轮船人们可以漂洋渡海啦!1915年随着自行车的出现,人们开始争相购买这种实用的交通工具.到了近代汽车,火车,飞机相继出现,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给国家带来了经济贸易上的发展.如今私家车风靡全球,想当初太姥姥那会儿,出门去北京还得费老牛鼻子劲儿!噢!我的祖国您真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强国!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历史悠久,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她有丰富的物产,广阔的大地,她拥有的美景数不胜数:颐和园,九寨沟,张家界,趵突泉等都被她点缀衣裙.许多外国游客都暮名前来,想一睹为快这中国风采.啊!我的祖国你是多么美丽,赋有内涵啊!让所有龙的子孙在这里健康成长!

2008年中国人实现了百年的梦想,那就是举办一界奥运会.我们的奥运会是最成功的,它向世界证明了现在的中国有多么强大.2009年中国又双喜临门,迎来了上海世博会,山东的第十一界全运会!我觉的身为中国人太骄傲了!啊祖国你是最强大的!

我爱你,我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盛,则国盛.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辉煌!

作文六:《5.2爱国主义影片我的长征观后感》900字

爱国主义影片《我的长征》观后感

看了电影《我的长征》之后,体会很多。隆隆的枪炮声中,红军战士接二连三地倒下;瓢泼的暴风雨中,红军战士跋山涉水;泸定桥上,红军战士奋不顾身……伴随着感人的画面,我的心灵中分明感受到一种震撼。比比过去,看看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要有满足感,要更加努力地发奋工作和创业。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是什么支撑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是什么让他们坦然面对死亡的威胁;是什么让他们不断成长,走向胜利?“革命理想大于天”,正因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撑,我们的红军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惨烈的战斗磨砺了红军的意志,亲人的牺牲、战斗的胜利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主人公王瑞由一名胆小、幼稚的伢子成长为有着坚定意志的共 产 党员。这其间,“跟着走”是一直激励着他成长的航标,由起初的盲目跟着走到最后的坚定地跟着党走,跟着胜利走。这似乎在启迪着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会有迷茫,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精神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征程。新时代我们不需要面临枪林弹雨,我们不必忍饥挨饿,但挑战依然存在,我们同样需要清楚航向,心中有指引的明灯,明确“跟着走” 的方向。

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心、有决心,坚韧不拔,直至成功。想想牺牲的革命先烈,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的东西不能抛弃吗?红军长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力加强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就我们来说,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要顾全大局,严肃纪律,紧密团结,大力提倡团队精神,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弘扬长征精神,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把这种精神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转化为振兴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作文七:《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8700字

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

2010年06月22日 21:19 理论月刊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本文摘自《理论月刊》2007年第1期 作者:钱可威

一、对列宁“名言”字面的传统翻译和解读不符合原义

在当前“八荣八耻”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名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成为革命导师论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最经典最权威的表达,因此充斥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体。

爱国主义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使命,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力量。因此提倡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是完全正当和必需的。这一点无庸置疑。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涵义的词汇,在不同的阶级和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在引用前人之际,要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把握住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作者本意,切忌望文生义,犯师心自用和以己度人的尴尬错误。只有吃透经典原著,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的辩证统一。以前我们对“爱国主义”的片面理解和误译,就是这样的一个教训,值得加以认真总结。其实,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看,列宁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是对列宁说那番话时本意的误解和歪曲,因此不能成为论证爱国主义合理和光荣的依据(说句题外话,无论列宁还是他的前辈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本就不是所谓“爱国主义者”,而是恰恰是摆脱了“爱国主义”在内各种偏见的,有着鲜明无产阶级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列宁的那番话来自1977年版《列宁选集》第三卷第608页的《皮梯利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一文。这大概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句名言得以风靡的源头所在。早在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上摘录的《对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一处论述的译文的订正》一文中,原文译者“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室”就已经对这句话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进行纠正了,并在以后出版的列宁有关文集中均加以修正,不再延续原译文的表达了。因此,在时隔21年的今天,我们实在不该为图方便和“权威”而继续沿用已经被正式摒弃的那句话了。列宁那句话的原文是这样的:

关键是从“oóocoóHTb”这个在俄文中意味着“划出”,“隔出”的词转化来的形动词oóocoóπeHHbLX按词典解释,具有“特殊的、孤僻的、孤立的、独立的”诸多消极涵义,在“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一句中由于和前半句“爱国主义”和“深厚”两个正面词汇过于不协调而被漏译了,其实这个词恰恰是理解和表达列宁真实意思的关键。

从原文行文分析看来,列宁在前半句确实承认,爱国主义是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后半句才是其得以产生的根源。按照中文习惯的表达思维,既然感情深厚,自然值得珍惜,怎么会和孤立、隔绝这种落后愚昧的现象联系起来,并成为这种美好感情形成的原因呢?这大概就是初译者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被迫绕过“oóocoóπeHHb”一词的由来。其实这种思维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和想当然,也是作者没有很好地领会和吃透列宁一贯思想,单纯从字面到字面死扣的结果。列宁是怎样看待“爱国主义”这一命题的呢?

爱国主义虽然是深厚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但她形成的原因在列宁看来却颇不值得仰慕。她是历史上由于地理隔绝,彼此缺乏沟通和了解的产物,因此爱国主义在资本主义走向全面崩溃、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指日可待的帝国主义阶段,早已蜕变成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感情,极易被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掩盖阶级剥削实质和破坏其他民族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反动落后的错误思潮。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必须对此持警惕和批判的立场。只有这样,“oóocoóπeHHbLX”这个词才能得到符合上下文和作者原意的解释。

因此,修订本中这句话改译成: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这样一来,原文"oóocoóπeHHbX”一词就说得通了,因为彼此隔绝,人们只看见自己的祖国,而不知道还有广阔的世界,才孕育出这种狭隘古老的感情。在世界资本主义力量联合起来压迫无产阶级的今天,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才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妨碍无产阶级联合和解放的落后意识,自然就在必须加以扫除的行列了。

二、列宁对“爱国主义”持严峻批判的态度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时代背景

在对列宁在内的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的人看来,这样的翻译错误其实是不应有的。“爱国主义”(俄文:IIaTpHOTH3M)这个词,在列宁笔下,从来就是和“民族主义”、“社会沙文主义”、“经济主义”、“工联主义”、“非无产阶级意识”、“传统村社”、“小私有者”等一起饱受严厉批判和清算的贬义词。在列宁笔下和他那个时代的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心目中,爱国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十足反动落后的政治思潮,是小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列宁在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和苏俄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后,对作为小资产阶级情绪的爱国主义作了分析,说:“爱国主义,这正是小私有者的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一种情感”,而列宁对于小生产者的态度最鲜明地体现在那句广为人知的“语录”中,“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他还说,“同无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比较,小资产阶级是最爱国的。大资产阶级比较国际化,小资产阶级不太活动,同其他国家很少联系,也没有卷入世界商业周转中”。可见,爱国主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是比大资产阶级更加反动落后的思想力量,同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因此,如果列宁真的象原译文先入为主所认定的那样把爱国主义作为正面话题大唱赞歌,那才是不折不扣的咄咄怪事。

浅析列宁的“爱国主义”观

2010年06月22日 21:19 理论月刊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条

列宁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仅仅是他个人偏激武断的意见吗?不是,这是有着深刻理论根源的符合其它经典作家在这一问题上立场的看法,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出的应

本文原文有结论,是带有他那个时代鲜明特征的基本理论立场之一。

早在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就开宗明义地宣称:“还有人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既然马克思不承认工人阶级有所谓祖国,那爱国主义自然无从谈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方面的言论和行动还有好多,后者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起草的两个宣言,其中除了笼统地号召各国工人团结起来,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军事冒险外,作为德意志民族成员的马克思特别强调最好要让普鲁士在这场“王朝战争”中遭到失败,以粉碎俾斯麦用铁血“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的图谋,这样就可以为“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解放运动提供宝贵的机遇。正因为这样,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同高唱爱国主义,不惜牺牲工人运动与俾斯麦取合作立场的拉萨尔等人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列宁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帝国主义战争即将爆发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趋于成熟的历史性关口,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立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高举“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和战争失败主义的旗帜,同采取沙文主义和调和主义的第二国际领袖阶层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直至最后思想和组织上的决裂和清算,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苏维埃共和国和共产国际。

在共产国际成立伊始为阐明其性质和任务而发表的《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中,列宁自豪地宣布:“第三国际承受了第二国际的工作成果,清除了它的机会主义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脏东西,并已开始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列宁选集》第三卷《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810页)按这里说的“社会沙文主义”的“脏东西”就是与国际主义对立的“爱国主义”。

在同第二国际决裂的檄文《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列宁针对考茨基等国际共运领袖无视国际主义原则,在战争问题上向社会沙文主义倾向妥协投降的立场,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什么是国际主义?》)进行了严正的批判:“考茨基把以下两者无原则地‘调和’起来:一方面是社会沙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承认在这次战争中保卫祖国,另一方面是对左派作外交式的表面的让步,如在表决军事拨款时弃权,在口头上承认自己采取反对派立场等等。……他(即考茨基——按)却千方百计地替社会沙文主义辩护和粉饰,并象普列汉诺夫一样,与资产阶级同流合污,讥笑一切革命意图,讥笑一切直接进行革命斗争的步骤”。“工人阶级不进行无情的战斗,来反对这种叛徒行径、这种没有气节、向机会主义献媚、从理论上把马克思主义空前庸俗化的行为,便不能实现它的世界革命的目的”。这里很显然,列宁把是否坚持国际主义,反对爱国主义提高到对工人阶级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世界革命的高度加以着重强调。

针对考茨基、屠拉梯、龙格、盖德等人主张“保卫祖国”的所谓国际主义,列宁无情地加以驳斥:“从理论上说,这是完全不善于同社会沙文主义区别开来,这是在保卫祖国的问题上十足的糊涂观念。从政治上说,这是用市侩民族主义偷换国际主义,这是转到改良主义方面,背弃革命”;“从无产阶级观点看来,承认‘保卫祖国’就是为现在的战争辩护,承认它是合理的……承认保卫祖国实际上就是支持帝国主义的强盗资产阶级,就是完全叛变社会主义”。

第二国际为爱国主义辩护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同时也属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有权利和义务保卫自己的祖国。列宁在这方面旗帜鲜明地亮明了自己彻底国际主义的立场,并由此拉开了他同考茨基等人在民族解放、无产阶级专政、世界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论战的帷幕,近代国际共运上双蜂对峙、双水对流的格局从这里掀起,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人类历史的走向。

列宁屡次阐明国际主义的意义:“如果威廉统治下的德国人或克列孟梭统治下的法国人说,敌人侵入了我国,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就有权利和义务保卫祖国,那么这就不是社会主义者的推论,不是国际主义者的推论,而是市侩民族主义的推论。因为在这种推论中,工人反对资本的革命阶级斗争不见了,从世界资产阶级和世界无产阶级着眼对整个战争的估计不见了,就是说,国际主义不见了,剩下的只是偏狭的顽固的民族主义。我国受欺凌了,其他一切我都不管——这就是这种推论的结论,这就是它的市侩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假如一个法国人、德国人或意大利人说:社会主义是反对对民族使用暴力的,因此,敌人侵入我的国家,我就要起来自卫,那就是背叛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因为这种人只看见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资产阶级看得高于一切,而没有考虑到使战争成为帝国主义战争、使他的资产阶级成为帝国主义掠夺锁链的一环的国际联系”。“社会主义者、革命的无产者、国际主义的推论则不同:战争的性质(反动战争或是革命战争)不取决于是谁进攻,‘敌人’在谁的国境内,而取决于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这个战争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如果这个战争是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说,是由帝国主义的、强暴的、掠夺的反动资产阶级的两个世界集团进行的战争,那么一切资产阶级(甚至小国的资产阶级)都是掠夺的参加者,而我的任务,革命无产阶级的代表的任务,就是准备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因为这是摆脱世界大屠杀的惨祸的唯一出路。我不应该从‘自己’国家的观点来推论(因为这是民族主义市侩这类可怜的笨蛋的推论,他不知道他是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手中的玩具),而应该从我参加准备、宣传和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来推论。这才是国际主义,这才是国际主义者、革命工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任务。这也就是叛徒考茨基‘忘记了’的常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选集》第三卷668-678页)。按这里说的“民族主义市侩”就是“爱国主义者”。我这样不厌其烦、连篇累牍地引用列宁原文,正是为了引到对列宁思想中至关重要而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列宁的民族思想和世界革命理论。

三、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是列宁思想和行动的圭臬和纲领。也是理解苏俄初期历史的一把钥匙

作为以推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信徒,列宁把世界革命作为无产阶级战胜国际资本主义体系,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体系的决定性环节。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作为引爆世界革命(当时列宁以为西欧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的第一环节而发生的和胜利的,怎样才能实现世界革命的爆发呢?列宁的武器就是国际主义的路线,通过革命的输出最终诱发世界资本主义后园——西欧的冲天火光。因此,在列宁那里,国际主义就是世界革命的同义词,世界革命的路线就是而且只能是国际主义的路线,而“爱国主义”或民族利己主义的路线恰恰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死敌,是国际资产阶级欺骗和涣散国际无产阶级阵营的有力武器,因此是必须加以无情克服的错误思想。他不厌其烦地告戒全党国际主义的重大意义:“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第一要求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于全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第二要求正在战胜资产阶级的民族有能力和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为此必须时刻警惕“爱国主义”的危害并同其作不调和的殊死博斗:“把无产阶级专政由一国的(即存在于一个国家内的,不能决定全世界政治的)专政转变为国际的(即至少是几个先进国家的,对全世界政治能够起一定影响的)专政的任务愈迫切,同最顽固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这种祸害的斗争就愈会提到最重要地位。”按这里说的“小资产阶级民族偏见”就是“爱国主义”。

正是在世界革命理论的照耀下,列宁不顾第二国际中右各派领袖(如盖德、考茨基、伯恩施坦、王威尔德、普列汉诺夫、马尔托夫)等人的阻挠,坚持高举国际主义的旗帜,痛斥他们的叛卖行为,并进行思想上组织上的决裂;同样,列宁不顾考茨基、罗森堡等人的大力非议和反对,坚持果断抓住和利用一战造成的有利局势,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率先发动十月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从根本上说,也是为大战带来的革命形势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列宁才在与经典作家认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有很大差距的条件下发难,而决不是列宁当时就意识到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俄国)直接建成。列宁始终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最终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胜利后的欧洲对俄国援助的设想上的。这一点,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在列宁葬礼上的悼词明确无误地阐明了这点:“……列宁从来没有把苏维埃共和国看作最终目的。他始终把它看作加强西方和东方各国革命运动的必要环节,看作促进全世界劳动者战胜资本的必要环节。列宁知道,不仅从国际的观点来看,而且从保全苏维埃共和国本身的观点来看,只有这样的见解才是正确的……”。因此,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理解苏维埃早期历史和列宁建国初期(直到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前)思想的一把钥匙。

在一系列深刻影响当时和后来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几乎都能找出受到“世界革命”战略支配的轨迹。比如:为什么列宁不惜得罪几乎整个俄罗斯民族甚至险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于分裂境地而以辞职相威胁坚持签定对俄国极其不利、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为什么不顾自身力量薄弱和环境险恶,毅然发动和支持位于通向西欧心脏的枢纽位置的德国11月革命和汉堡、慕尼黑等武装起义和匈牙利、意大利等国苏维埃运动,而不惜为此冒巴黎和会列强制裁和干涉的危险;在战后革命浪潮迅速失败的废墟上,苏俄为什么不顾拉狄克、托洛茨基等人的坚决反对坚持进军波兰,将革命的战火引向西方;为什么列宁冒着工农联盟破裂和与社会革命党从合作走向内战的危险,坚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拧紧螺丝钉”,采取“余粮收集制”、“贫民委员会”、“征粮队”、契卡等非常制度坚持最大限度地剥夺农民和社会各阶层?凡此种种似乎各不相关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都能在“世界革命”这一思想体系和行动纲领中找到符合逻辑的答案,也只有在这一体系中才能得到合乎历史真相和时代背景的圆满解释。答案很显然:为什么非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为首的主签派和布哈林等反对派争论和斗争的实质是什么?让我们用列宁自己的话来说明吧:“谁把同德国帝国主义进行的战争称作防御的正义的战争,而实际上却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并且对人民隐瞒同这些帝国主义签订的秘密和约,谁才是背叛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策略的基础,不应当是现在帮助两个帝国主义中的哪一个较为有利的原则,而应该是这样的原则,即如何才能更加稳妥可靠地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能够巩固起来,至少可以支持到其他国家也起来响应”。

因此,是否坚持国际主义,是否愿意为了这一目标暂时牺牲俄罗斯民族的利益而使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继续厮杀而互相削弱,从而通过战争的继续促使欧洲革命形势的进一步成熟和早日到来,并保住新生的滩头阵地——苏维埃政权,迎接未来的世界性革命浪潮,这就是列宁和布哈林斗争的焦点和实质所在。列宁站在“世界革命”的高度,坚持和发扬了国际主义,强调必须为即将到来的世界革命作出必要的妥协和牺牲;而布哈林及社会革命党成员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强调俄罗斯利益和荣誉的不可侵犯,认为这种牺牲过于昂贵因此不值得付出,这就沦为列宁再三痛斥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毒素的俘虏。显然,这是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之争。可是有些历史学家对和约得失的评价往往离开这个世界革命的历史背景,陷于就和约本身谈和约,把和约之争理解为一般的外交和军事危机处理方面的策略之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得失,因此不可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正确看待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列宁的爱国主义观的对策

当然,在列宁波澜壮阔的革命理论和实际生涯中,他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的,在他的笔下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下表达的意思也有不小出入,这同样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本文限于篇幅,不拟详加论述。但作为一名忠实践行经典马克思学说和世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只能是否定和批判倾向占据主流地位,这是任何具有时代烙印又深刻影响那个世界进程的人所不能完全避免的。我们当然不应该为此苛求前人,但同时也不必为尊者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对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和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巨大贡献和成就作出应有的历史性评价。

列宁之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视“爱国主义”为工人阶级解放运动不共戴天的仇敌,除了思想上深受传统理论的束缚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同当时严重危害国际工人阶级前途的弥漫于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作斗争的需要,也是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国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展开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的需要。他旗帜鲜明地高举国际主义的伟大红旗,就是为了反对战争,提倡和平,避免各国无产阶级和进步力量在为各国垄断集团的争斗中自相残杀和消耗,使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获得更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列宁并非无原则地反对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因此,列宁当时对被无情玷污的“爱国主义”持激烈反对的立场,不但可以理解,而且是完全正当和应该的。而列宁对卢森堡等无视民族主义传统的“左”倾论调的反对和十月革命后对波兰、芬兰等弱小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支持,恰恰说明列宁是完全理解和全力支持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的,并认为殖民地民族的解放是国际工人阶级获得解放的必要前提和必然途径,也是判断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列宁对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右倾领袖的投降主义和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和对“爱国主义”的批判,体现了在涉及工人阶级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毫不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也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事业的高度统一和不可分割。因此,列宁的“爱国主义”观是和当时国际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相一致的,是列宁光辉理论所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运用“爱国主义”一词时,一方面要注意对列宁在不同场合的表述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要在列宁的整个革命理论实践中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词句的原意,反对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上下文的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忠于原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对于工人阶级已经建立政权,国内外情形与列宁当年有着根本不同的今天,特别是中国这样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而言,只有大力提倡和宣传爱国主义,才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和谐共处、同心协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也为列宁为之奋斗终生的国际共产主义事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名词解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维护共同利益、反对共同敌人而实行国际团结的思想;处理民族之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基本准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首先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根本利益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K.马克思和F.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本精神。

到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冲击帝国主义体系的两股巨流。因此,В.И.列宁肯定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战略口号,扩展了国际主义的内容。在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指导原则。

作文八:《爱国主义的观后感》3000字

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

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

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11月30日,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2006-2-11 16:49 回复

218.61.143.* 13楼

一百多年前英帝国主义把鸦片输入中国,道光皇帝特派禁烟派首领林则徐当差,赴广州禁烟。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以及以邝东山为首的渔民相助下。在虎门把烟土全部焚烧。事后道光竟把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

历史人物传记片《林则徐》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性作品,也是我国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编剧叶元和吕宕创作的剧本曾获中国作协和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的三等奖。导演郑君理和岑范又着力追求和表现鲜明的民族气派;并将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使得全片具有一种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沾其惠”“夷畏其威”的封建时代政治家林则徐的银幕形象。

林则徐银幕形象的成功,当然是与表演艺术家赵丹的努力分不开的。赵丹在表演中吸取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境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

为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编导在人物刻划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力求做到情景交融,从意境的营构中烘托出人物的情感。

总之,影片《林则徐》在表现林则徐这位爱国主义者在反帝禁烟的艰巨斗争的同时,又表现出他在这一点上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立场。由于整个清王朝的腐败,所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影片在叙述林则徐的失败时,也同时表现出,人民的抗英运动却正在蓬勃地展开:被谪贬的林则徐正看到三元里人民的“平英团”消灭英国侵略军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影片《林则徐》正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斗争的形象史中的光辉一页。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了解林则徐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和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了解我国清朝末期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到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让我们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作文九:《爱国主义的观后感》3000字

[爱国主义的观后感]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爱国主义的观后感。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观看影片《党的女儿》后,我的感触很深。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影片中的一个镜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死活不肯说,因为在她的心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周身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这种精神。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她的身影一下子变得那么高大。此时的我已是热泪盈眶,这种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是啊,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涤荡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精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今天的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了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世纪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11月30日,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观后感《爱国主义的观后感》。 ◆分享好文◆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

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2006-2-11 16:49 回复 218.61.143.* 13楼一百多年前英帝国主义把鸦片输入中国,道光皇帝特派禁烟派首领林则徐当差,赴广州禁烟。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以及以邝东山为首的渔民相助下。在虎门把烟土全部焚烧。事后道光竟把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 历史人物传记片《林则徐》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性作品,也是我国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编剧叶元和吕宕创作的剧本曾获中国作协和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的三等奖。导演郑君理和岑范又着力追求和表现鲜明的民族气派;并将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使得全片具有一种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沾其惠夷畏其威的封建时代政治家林则徐的银幕形象。 林则徐银幕形象的成功,当然是与表演艺术家赵丹的努力分不开的。赵丹在表演中吸取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境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 为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编导在人物刻划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艺术传统,力求做到情景交融,从意境的营构中烘托出人物的情感。 总之,影片《林则徐》在表现林则徐这位爱国主义者在反帝禁烟的艰巨斗争的同时,又表现出他在这一点上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立场。由于整个清王朝的腐败,所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影片在叙述林则徐的失败时,也同时表现出,人民的抗英运动却正在蓬勃地展开:被谪贬的林则徐正看到三元里人民的平英团消灭英国侵略军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影片《林则徐》正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斗争的形象史中的光辉一页。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了解林则徐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和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了解我国清朝末期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认识到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让我们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作文十:《李思园:我参观了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400字

文 | 李思园

去日本自卫队的总部参观非常容易,每个工作日都有两次导览行程,防卫省的官方网站上指示了电话和网络两种预约方式,选择日期、输入姓名、年龄、职业,很快我就收到了确认邮件。官方没有用“参观防卫省”、“自卫队总部”这样的字眼,而是用所在地名“市谷之旅”作为两个多小时行程的标题,因为这里是历经时事变迁的政治军事交汇之地,确实难以用一个机构名予以概括。市谷的防卫省院内,既是如今日本陆、海、空自卫队的中央指挥所,又有东京审判的法庭,还是作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决的现场。早在抵达东京之前,我就确定了行程,想要去看看这个日本的军事中枢,也是明治以来见证日本历史激荡的地方。

▲ 防卫省正门前

▲ 临时通行证

抵达防卫省正门时,正遇到上班的人流,普通通勤着装的男女从地铁站方向来,由正门汇流而入,与一般上班族无异。离约定的时间还有10分钟,导览人已经在门口等候,他是陆上自卫队广报室(即宣传科)的负责人。他先与我打招呼,确认预约名簿,将临时通行卡发到我手里。因为我是外国人,问我需要日文还是英文的小册子,并说明导览全程只有日语讲解,但其中播放的影像部分配有英文字幕。当日的参观者只有5人,除了我和同行者两个中国人,一个上班族模样、说自己是第三次来参观的中年男人,还有一个妈妈带着大约在上初中的男孩。负责人说,这么少的人数一年只会出现两三次,今天有团体参观者临时取消,平时每趟参观在50人左右,多的时候上百人。市谷基地对来访者不问国籍,也不收门票,时常有印度尼西亚的旅游者个人来申请参观,中国人并不多见。

▍【靠什么吸引年轻人】

随着解说走在院内,能见到一些士兵列队训练,是“302保安警务队”,也就是国宾来访举行仪式的国旗仪仗队,对队员的身高有一定要求。对于前来参观者,基地并无太多戒备,工作人员特别说明由于版权原因展览中的影像和书籍禁止摄影,此外其他地点都可以自由拍照,哪怕是对着正在训练的士兵举起相机也不会遭到阻拦。毕竟它类似于一座“教育基地”,免费的导览行程花费着税金,承担着让国民理解自卫队工作内容的职能。

除了那位在正门前接待我们的广报室官员全程引领,还有四五个女性讲解员在几个重要看点守候。她们不是自卫官,只是园区的一般职员,穿着讲解员的制服,冬季会换上鲜艳的红色大衣和圆顶礼帽。自卫队员与一般职员待遇不同,路过基地食堂时,广报官介绍说,这里只供自卫队员饮食,商店店员、理发师等另有餐厅,食堂B1有一家吉野家,1层还有星巴克和7-11。基地内很安静,不时有穿着便装慢跑的人路过我们,气氛更像是一所大学

行前读到的一些访问记让我以为前来参观的大部分会是老年人。确实有许多日本老年人退休后热衷于在全国各地参加活动,他们与战争的关系更近,对政治也比年轻人更关心。而行程中我却感觉到,在细心安排下,这里非常适合学生集体参观。园区内放置了一架曾在九州地区服役的救援直升机,可以猜想,单是能近距离接触一架退役飞机就足以让学生们兴奋,而救援机的身份里包含着主办方想要传达的信息。成年人或许能洞察到其中的传播策略,对年轻人来说则是直观感触压倒一切。

▲ AKB前成员前田敦子曾登上自卫队杂志《防卫》(MAMOR)封面

在来这里之前,我早已见识到了自卫队强大的宣传实力。为了吸引年轻人,自卫队员募集的电视广告由偶像团体AKB48的成员出演,陆上自卫队还找来性感女星坛蜜拍摄“体验入队”的宣传片。主页上用可爱的动画对自卫官的工作内容进行说明,连防卫白皮书都绘制了漫画版。

而给我留下印象更深的是2014年播出的航空自卫队协助的电视剧《飞翔情报室》。新垣结衣饰演的电视记者在采访时误将“空自”称为“空军”,令自卫官惊讶又紧张,连忙说明“军”与“队”的区别。在这部气氛轻松轻快的爱情喜剧里,自卫队的正面宣传被巧妙地穿插其间。

故事的舞台是空自的“广报室”—— 一个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部门。自卫队成立迄今已逾60年,其合宪性却仍未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于是需要专设一个部门,其职能是让国民理解自卫队存在的意义。我参加的“市谷之旅”也是他们工作的一环。起初新垣结衣以咄咄逼人的语气质问前战斗机驾驶员绫野刚:“战斗机难道不是杀人的工具吗?”到剧终时经历了311东日本大地震,这个疑问自然消失了。对平民百姓而言,“军”与“队”的分别对日常生活毫无影响,灾害救援则与他们息息相关。作为救灾队伍出现时,自卫队展示的是最难以被质疑的一面。

另一个吸引力来源是先进武器本身。航空自卫队主办的航空秀上主推战斗机飞行表演,现在采用川崎重工的T4教练机,在此之前是三菱重工的机型,历代机型统一称为“蓝色冲击波”,是航空爱好者的憧憬对象。电视剧里绫野刚从防卫大学买来送给新垣结衣的“蓝色冲击波”造型圆珠笔,我在市谷基地的纪念品商店里也买到了。如此全方位、娱乐化的宣传策略为自卫队在国民心中建立起亲和的形象。因此,即便如今新安保法案的实施、更名“国防军”的提议一次次把自卫队推到争议的旋涡中心,普通日本民众对自卫队的看法仍保持相对平和且稳定。

▲ 电视剧《飞翔情报室》剧照

▲ 在市谷基地纪念品店买到的“蓝色冲击波”圆珠笔

▍【历史现场与历史物语】

市谷之行我重点想要拜访的目标,是两个历史事件的现场——东京审判的法庭,和三岛由纪夫自决的房间。在走进展览前,我已做好心理准备——似乎每个民族中都存在着一种在内部传诵的主观叙事。这种历史叙事不断在事后修订着人们的记忆,并被没有亲历历史事件的年轻一代视作理所当然。年轻人们表面看起来穿着一样品牌的衣服、吃着一样汉堡,沟通起来仍有难以逾越的障碍,根源在他们所接受的叙事之间的落差。作为来自与日本有着复杂历史纠葛国家的来访者,我暂时将听到读到的一切讲述放在一边,尽力用纯粹观察者的视线,去窥视日本人怎样从己方视角解读历史。或者说史实之外,我对于他们事后的解释与讲述方式更感兴趣。

我们首先被带到基地内的纪念碑前,那位导览的自卫官示意我们可以简短致哀,当然,是否行礼属于自愿。这里纪念的是1950年自卫队的前身“警察预备队”创设以来至今为止1800多名殉职者,与此前的战争无关,不过战败前夜切腹自尽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墓碑就在纪念碑旁边。明治以来,日本历代军官的纪念物和今天的自卫队象征都聚集一地,正是“市谷之旅”的一个特点。

2015年8月以“终战七十周年纪念”为名上映的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以阿南惟几为主角,讲述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由NHK向全体国民广播、宣布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之前的数小时前,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最终角力。这位主战派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生前穿着的军服就摆放在市谷纪念馆的大讲堂里。导览者特地说明,阿南切腹时穿的不是这件军服,切腹时他换上了从侍卫岗位退职之前昭和天皇御赐的白衬衫,现在这件衬衫被放置在靖国神社。

市谷纪念馆一层的大礼堂里,阿南惟几的军服与明治时期红蓝色调的军服排成一列。与历代陆相一样——中国人更熟悉的名字包括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阿南惟几也是这里的毕业生。我对这栋建筑最鲜明的认知是1946年东京审判时所使用的法庭,而走进这里才发现,90年代末的复原工程将它恢复成昭和20年(1937年)陆军士官学校时代初建的样子。东京审判的法庭布局、三岛发表最后演说的阳台,都只能通过影像资料去认识。当时的建筑拆除后留下的瓦片、木地板均原物保留,用在了现在的纪念馆上,原来楼上的大钟、樱花标志,摆在纪念馆的一层玄关处。

▲ 市谷纪念馆外观

纪念堂的陈设处处传递着对天皇崇高地位的关照。参观者可以通过台阶登上大礼堂讲台的第一段,但另一边的台阶和讲台第二段为天皇御用,用一座写着“玉座”的大型木牌标明,天皇为历届士官学校毕业生颁发证书亲自到场时就曾站在那里。御用的台阶做了平缓的处理、讲台上层的地板采用箱根“寄木细工”的传统工艺、背后的装饰墙上是“西阵织”,墙的凹面设计用透视法做过测量,令“玉座”位置看起来有更深邃的视觉效果。讲解员详尽地介绍着建筑物的每一处细节,并特意说明,东京审判时的法庭在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的指示下参照纽伦堡审判庭进行了改造,审判时讲台的上层是翻译官的座位,法官与被告席在讲台之下对面而视。天花板装上一座高亮度的大灯,在许多当事者的回忆录里,都提到过法庭里大灯的“炙烤”。

▲ 东京审判庭内

本文题图为:“复原”后大礼堂现在的样子:正中为摆放天皇“玉座”的讲台,左侧用来播放短片,右侧是玻璃展柜

对于大多数没精力研究历史,也没机会实地探访的人来说,影视剧中的描绘给他们了最直接的印象。中国有一部电影《东京审判》,日本影视剧里对庭审进行详细描述的当属1984年的大河剧《山河燃烧》。山崎丰子的原作小说《两个祖国》虚构了故事主人公,对背景事件的描绘采用纪实手法。美日混血儿的男主角,经历了自我身份认识的挣扎,战争期间做了美军的翻译兵,而留在日本的弟弟则加入了日军。到东京审判时,哥哥做了庭内的翻译,令他痛苦挣扎的问题是,是否应该对文官身份的广田弘毅的东乡茂德与加以极刑。剧尾,主角在精神折磨下自杀,追随遭原爆辐射而死的恋人而去。

另有一部改编自城山三郎原作的《落日燃霞》,以广田弘毅为主角。七名绞刑犯中,有六个市谷的陆军士官学校的毕业生,而广田曾是外交官,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剧中广田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旧时美德的日本人,为维护和平而奔走,却未能以一己之力防止军部暴走。在审判庭上,广田没有为自己辩护,妻子静子在开庭前服毒自杀。

市谷纪念馆一楼大讲堂的玻璃柜里,除去一部分与东京审判相关的书籍,展示的更多的是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称日露战争)时代的军官用品。或许是受司马辽太郎历史小说的影响,日本的主流观点将日本近代分为光荣和暴走两阶段来看,昭和的战争是错误的,明治的战争是荣耀的。从明治维新起至日俄战争止,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其中日俄战争被视作辉煌的顶点。司马辽太郎原著、2009至2011年播放的大河剧特别篇《坂上之云》就是以这段时期为背景。

在司马辽太郎的叙述里,明治前期是一个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时代,对走在上坡路上的日本来说,成为现代国家仿佛是伸手即可触碰的梦想,故有“坂上之云”的标题。剧中两兄弟出身穷苦,哥哥秋山好古,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被公派去法国学习了骑兵战术。弟弟秋山真之,跟随哥哥的脚步来到东京,之后加入海军、留学美国,成为日俄战争中的海军参谋。离开偏僻的家乡,进入军校,给秋山兄弟带来人生转机。染谷将太饰演青年时期的秋山好古,兴奋地向家人说明陆军士官学校的好处,那里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生活费。弟弟真之也放弃了东京大学的升学道路,进入了海军军校。

▲ 电视剧《坂上之云》中的秋山好古(阿部宽)、秋山真之(本木雅弘)

如果用故事的形式讲述日俄战争、二战投降、东京审判三个历史事件,那么日本人选取的主人公分别是秋山兄弟、阿南惟几和广田弘毅。

故事的讲法非常关键。日俄战争在司马辽太郎笔下是气氛昂扬的励志故事,秋山兄弟穷到用一个饭碗轮流吃饭,没有妨碍他们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战场上打败俄国人不仅是日军的光荣,还创下了黄种人战胜欧洲帝国的奇迹。在这个语境里,日俄战争被定性为“抵抗侵略的自卫战争”。但事实上日俄之间的利益抢夺,与此后的几场战争并无本质区别。日本的近代化并未在明治之后戛然而止,政治体制也在明治、大正、昭和一贯始终。

二战投降、东京审判被讲述成“悲壮”“无奈”的故事。《日本最长的一天》中的阿南惟几彬彬有礼、为人谦和,不属于任何政治派系,电影中着意描述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放下个人意志,阻止政变,保证投降的圣谕下达”,将历史使命执行完毕后“慷慨赴死”。《落日燃霞》中的广田弘毅也被刻画为一个风度翩翩的悲剧人物,教养好,与妻子相敬如宾。小说家和剧作者善于挑选视角,通过诉诸情感而对历史争议的焦点进行巧妙闪避。打出“普遍人性”的这张牌,把阿南和广田的责任推给虚而广的“时代”。一个自杀、一个绞刑的结局,虽没有被定义成为国捐躯,但可以拔高到美学的境界,歌颂其个人品格。三个巧妙讲述的历史物语,以抒情的笔触为历史事件渲染上色彩,掩去其本来面目。即便人们明白这是小说、是故事,却难免在潜移默化中受其感染。

▍【战后的遗忘、重塑与幻想】

结束了大讲堂的参观,我们来到纪念馆二楼,这里有天皇的更衣间和旧陆军大臣室。1970年11月25日,就是在这个大臣室,作家三岛由纪夫绑架了自卫队总监,额上系着“七生报国”的头巾,走到阳台上发表生前最后的演说。三岛的主张与经济高速成长期的日本格格不入,他的死淹没在时代的尘土中,没有留下多少印记,只因独特美学追求和极端的个性而被记住,成为一个日渐遥远的传奇。那之后日本变得日益漂亮、精致,产生激烈的思潮碰撞的社会氛围已不复存在,人们极少愿意谈论政治。解说员让我们仔细看房间里的木门,上面有三处刀痕,是三岛闯进房间时和自卫队员冲突时留下的。解说员问参观的日本中学生有没有听说过三岛,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连声夸奖,仿佛仅仅知道这个名字就已经很了不起。

▲ 自卫队士兵看着三岛由纪夫在阳台上演讲

▲ 门上的刀痕至今尚在

战后日本不乏对国家、民族、体制、武力的严肃探讨,但昭和后半的繁荣冲淡了对争论的记忆,许多矛盾尚未解决,历史物语却擅自赋予之起承转合,重新塑造了大众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这些印象可以脱离事件本身存在,用情绪和态度挤掉真正的思考。

在《八月十五日的神话》一书中,京都大学教授佐藤卓己指出,通过确定终战纪念日、将“玉音放送”体验神话化,日本战后的国内舆论被重新塑造。战争结束的纪念日被设定在天皇广播的8月15日,而非签署投降条约的9月2日,不着痕迹地指引着国民的情感方向。1945年8月15日《朝日新闻》上刊登的“日本百姓面向皇宫下跪”照片,被证明是事先准备好的伪照。对于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战败,媒体已经为国民准备好了现成脚本。当日天皇广播里的用词正式晦涩,许多人茫然地听完,经过别人讲解才理解是宣布投降。而经过新闻、小说的渲染,再回忆起来,已经变成一边流泪一边收听了。

参观快结束前,我在市谷基地的“厚生栋”(后勤楼)的纪念品店里买了一盒用安倍晋三的卡通形象做的“晋酱馒头”小点心。店里还卖印着自卫队徽的巧克力,印着安倍形象的甜点、饼干也有十几种。刚刚在里约奥运上以超级马里奥形象登场的安倍,现在人气很高。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脚步临近,也唤起了日本人对64年奥运会的回忆,那是对昭和全盛期的乡愁。

尚武的三岛由纪夫曾对奥运不吝赞美之词:“看了今天如此盛大的开幕式,我的直觉是‘举办了奥运会,太好了。不举办奥运会,日本人会生病。’”看完日本女排的决赛后,三岛写道:“看到日本取胜,选手们抱在一起哭的情景,我的胸中也涌起了一股热流。这是我第一次观看体育运动而流泪。”对大部分国民来说,奥运会是场电视体验,一场以国家为名举办的盛典,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原本这次东京申办奥运的阻力很大,但距举办时间渐近,反对的声音也渐弱。

其实在1964年东京奥运举办之前,日本人也不太热心,在62年的舆论调查中,赞成举办者占38%,“既然决定举办了只好赞成”的占45%,明确反对的占11%。但电视带来了虚拟体验,事后的反复讲述又对记忆重塑,1960年的日美安保斗争、1961年福岛县通过引进核电站的决议,也发生在东京奥运会前不久,这些事件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却未能进入叙事,因为这些矛盾会破坏对战后日本繁荣和谐的幻想,打破对国家的认同。如今回忆起第一次东京奥运会,就像电影《Always~三丁目的夕阳》里描绘的那样,人们用上了冰箱、电视、自动贩卖机,东京塔建成、新干线通车、奥运会开幕,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共同相交织,构成了充满希望的幸福印象。

市谷基地里没有僵硬的说教。甚至在我回家拆开“晋酱馒头”的包装时,也叹服于他们的“卖萌攻势”。人们沉浸在神话和物语中,被主流的叙事所左右,融入舆论的场,因遥远的事件同喜同悲。在遗忘和重塑中,历史真实难寻踪迹,只有故事留在后代人的脑海里。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