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信息课件 >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100字: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0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100字: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000字

时间:2019-09-09 09:18: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31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李永政    09504006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抵抗外族侵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清帝国内部的腐朽与自大,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如决堤的洪水冲击着清帝国的国家机器与人民。随着清统治者自大意识的国度以及英法等国家机器化程度的加深,世界市场的形成已成必然,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原材料无时无刻吸引着资本主义国家。最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窃取中国军事要地;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不止外国侵略者,当时清帝国内部也是纷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内外纷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迫使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在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收回山东权益合理提案被无理拒绝,群情激愤。5月4日爆发了

党派纷争不断国内政局动摇,中国在摆脱封建社会只有很短时间的发展,也只有很短的时间,因为日本的野心开始行动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战,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利用国土广大战略纵深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胜利后的喜悦没有持续很久,被压抑的问题最终会爆发。两个党派只能有一

个存活,国民党为了保住自己对国家的统治打压消灭共产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但由于国民党对百姓的国度压榨使得在国内影响急剧下降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8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

通读了教材之后也懂得了一些问题:在以往总会感叹中山先生及其建立的民国政府太过软弱,以至把苦苦建立的共和政权拱手相让与更倾向于专制独裁的袁世凯。读过课本才了解到革命者的苦衷,当时的时局确非中山先生的实力所能左右,而袁世凯亦绝非好对付的,袁世凯能有当时的威望与权势与其个人的才能手腕不无关系。虽则共和政权终归失败,但革命党人确实是为了政权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动荡的时局自然导致社会的变迁,在当时革命的思潮冲击着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维新的观念在这一时期都已过时。民国初年经济情况同样不容忽视,无论金融业、工业、还是农业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变化。同样有着较大变动的还有社会结构,阶级力量的消长、社会团体及帮会的兴衰以及传统家庭的转换无不说明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封建社会。

对书中所述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被教材说成“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其实这话不过是胜利者事后的豪言。在当时中共一大的召开可以说并没有多大的时政影响,毕竟一大的参加者仅仅有12人,很难说一个12人参加的会议会对全国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在评价国民党的政体时,教材所用言辞总体趋于消极立场。从教材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是总有一种诡诈的氛围笼罩着国民政府,而中共的政权则是充满希望与生机的。这样的对比书法应该是出于教育的需要吧,而不是严肃的史学家应持的态度。同样,即使是党内同志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以后未能成为我党决策人物的早期领导人,因为他们曾犯下的错误导致他们的功绩教材也很少提及。但是对于他们的错误教材则是毫无保留的指出来。我们在对待历史时应该持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可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对待历史人物更多的是苛责,以至读者在看到这段历史时对于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的人物也不会有应有的同情。

在抗日的问题上我较倾向于国民党在战场上付出的牺牲更大。个人认为,以当时的抗日武装,中共的军队的力量应该是很微弱的,能够依靠的还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抵抗。毕竟日军入侵的时候不可能专找农村山区攻占,而要占领的目标还是大城市、交通枢纽等战略要地。这些地方恰恰是由国民党军把守,所以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是功不可没的。但教材在涉及到国军抗日的时候大部分的描述是溃败。我们知道后世修史时统治者在论及前朝时总是论述前朝如何腐朽罪恶,而他们的功绩却很少提及,以这样的隐善扬恶来稳固其统治。所以我倾向于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的贡献终究是大过共产党的军队的。但抗日战争确实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的一次战争,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抗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在抗战对两党的具体影响时,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中共在抗战过程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而国民党则失掉了不少民心。关于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涉及到战后中国的社会心态和动向,书中有这样的标题:国民党极力维护一党专政和共产党力争民主。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基本上是由国民党一己之力创建的。况且对于一个执政党,其维护自身的一党专政也无可厚非。故而我认为国民党维护其自身的一党专政不应被课本贬低。而我中国共产党确实是力争民主,因为在当时中共并非合法执政党,故而中共需要像民主党派一样要求民主以求得参政议政的权力。

总之,通读《中国近代》之后既有收获也有疑问,加深对1840-1949这一段时间所发生

的历史的理解,更好记住中国人民逐步反抗外来侵略获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伟大历程。其实历史就是过去的事,虽然后人看历史总是有加工后的痕迹,但总的历程还是无法掩盖的,在读书的同时多以怀疑的精神去思考所获得的更改更多。

注:后面问题个人色彩多一些,望老师见谅。

作文二:《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24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利用了将近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本身对历史感兴趣,而这本书作为作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阐述,也将十九世纪的国家的地位,局势,面临的各种动荡,危难,屈辱,及为之的各种探索,努力等进行了分析,使我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给我很多的感触。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向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庆、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并且西方殖民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及其严重的生存危机。

为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且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拚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

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近代中国遭受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纵观近代历史,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了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敏,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且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还进行经济掠夺,进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意识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着“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

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群众斗争此起彼伏,酝酿着更大的反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政治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一些人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球服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富强、求富的主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富有爱国心、想要有所作为但又无实权的光绪皇帝也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救亡图存,1898年,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但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和扼杀,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人民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告终,在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袁死后,靠利禄结合的北洋军队当然四分五裂了。大小军阀遍地皆是,他们混打了十年。1926年七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读

完了这本书,我对近100年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自己的感悟。纵观近代历史、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从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作文三:《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25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张奕鸣 1120152011 08111503

蒋廷黻,湖南邵阳人,1895年出生在一户自耕农的家庭,1965年病逝于纽约。学术上,蒋廷黻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编纂体系的奠定人之一;政治上,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家,1934年代表国民政府出使苏联。蒋先生作为近代留洋博士,曾在1914-1918年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主修历史学。在此期间,他阅读大量德国史和意大利史的资料,对俾斯麦、加里波第、加富尔等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所震撼,衷心地希望中国能摆脱中世纪的困顿,建立一个富强民主的国家。蒋廷黻除了学历史,还选读了多门自然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大量事实观察后才作出结论的,这种科学的训练方法也使蒋廷黻在后来的史学研究中走上实证主义的道路。

寒假里我阅读了蒋廷黻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章是《剿夷与抚夷》,主讲外患,从如何处理英国鸦片交易开始,在此期间,清王朝遇到了强大的西方侵略者,但中国被屡屡打败却不知悔改,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期间,清政府分为剿夷派和抚夷派,最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蒋廷黻在谈到南京条约时说:“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达到近代文明的标准。”

第一章给我的感受有这么几点:

一、落后就要挨打。近代的中国的统治者认为中国地大物博,是天朝大国,瞧不起别的国家,于是闭关锁国,不接受外界文化和技术,而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发展迅速加快,也制造出了很多在当时先进的武器,而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于是中国便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二、中国人的思想顽固。被西方列强入侵之后,很少有人进行反思,反思我们为什么失败,为什么不如西方,不能知错就改,于是有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之后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三、中国主权意识差。在侵略战争期间,中国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很多条约都让中国失去了领土主权,领土是一个国家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主权,一寸山河一寸血,万里长城万里长,得之不易的大好河山就被这样拱手让人,实在令人痛心。

第二章是《洪秀全与曾国藩》,主要讲内忧,讲科举落榜的洪秀全如何冲击清政府的统治,曾国藩领导湘军为了清政府的统治而战。太平天国由于没有重视社会革命以及在后期领导人内部的分歧等原因而以失败告终。曾国藩在维持清政府为政治核心的前提下,一方面革新,接受部分的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守旧,恢复中国固有的美德。

太平天国是一个读书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借助西方宗教树起义大旗,但它与各方关系复杂,左宗棠曾向太平天国进献攻守建国之策,容闳给太平天国“新政七建议”,王韬上书复兴天国的军事良策,但这些都没有被太平天国接受,而它自己推出的资政新篇虽然包含了政治,经济,文教各方面的内容,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实行。曾国藩最注重精神教育,认为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其次他利用宗教的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最重要的是他注重为人,不忽略做事,对所做的事尽心尽力,所以他领导的湘军最终打败了太平天国。

第三章是《自强极其失败》,专讲洋务运动的产生,发展和失败。洋务运动是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创建了许多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学堂,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不彻底,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很多原因,首先,洋务运动的动因是被动的,清政府政权受到太平天国和西方列强的威胁,清政府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开展了洋务运动,主观性差。其次,洋务运动的过程有“洋跃进”之嫌,洋务派开设了很多工业和企业,但大多是学习西方,并没有自己的创造和先进技术,而西方又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给中国,所以工业虽然多,但是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但是洋务运动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积累了科技资料,造就了一批科技人才。为中国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书中还讲到了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贪图在外国投资,而这种投资混合作用的就是帝国主义。

第四章是《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讲了瓜分狂潮,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和北伐战争。主要讲了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三个救国方案。

康有为等人提出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他们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然而由于光绪皇帝并没有太大实权,满清皇室顽固派势力庞大,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原因,维新派还是失败了。维新派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应时而生,他创建兴中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本书的前两章叙述了我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大背景,后两章讲了四个救国的方案,结构清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现代社会,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要时刻牢记历史,为中华复兴而不断奋斗。

作文四:《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4600字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

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      学号:139800xx

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而这也是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

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命运。抱有第二种心态的人似乎不太正确认识到当时中国和外界的差距性以及中国根深蒂固的落后和封闭理念,过于冲动的看待历史也算是有些接近意淫状态,所以也不是一种正确的心态看待近代史。第三种‘情妇’心态够为折中,能够冷静的审视历史,也能理智的分析过去,从而通过总体的分析得出总结:殖民史也是一段好历史!其实作者把其称为‘情妇’心态也是有原因,现在的人都知道‘情妇’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显然这样的心态在作者认为也是错误的,事实上确实有够让人难以接受,难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要感谢别人帮助你锻炼脸部肌肉吗?所以带有‘情妇’心态的国人其实也只考是虑殖民者鞭策着我们要强大起来,却忽视了这群殖民者阴暗的一面:掠夺和奴役!因而面对着这段历史,我觉得应该客观地看待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并且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也要应该联系国外的环境多方面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上面三种心态似乎都是带着一种不变的心态看待这段相对较为漫长的历史,实际一段历经110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国家和外界势力以及其和我们的关系有着很多的

变动,所以其好或其坏能比喻为一个振动函数吧,即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到底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涉及的外来者和我们国家的表现?这样看待近代史难道不更合理吗?我觉得看待近代史的心态中只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件,然后把其放大再毫无根据的把它代表为近代史,是现在我们国人看待近代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抛弃这种局限思维才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近代史的进程。

而恰好《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各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且挖掘各个历史事件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因果性,且外对于每个大型的事件,也努力的在细致上丰富还原当时的事实,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当时的执政情况和外面列强的真实想法,因而有助于我们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把作者提供的一些细致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较为缜密的分析摘抄下来,以下内容便是对书中提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致内容以及作者所持有的观点的分析:

(一)、在两个世界的碰撞中,当分析为什么在军备等级相差不多的前提,但一个途径漫长路途的疲劳之师最后居然以较少的数量练克一个大国的数支大军的时候,作者其中便有从一个国家的统治的力度的细致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统治机器在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现由‘有规则’到‘潜规则’,最后到‘无规则’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已经有了200多年寿命的清皇朝根据历史的一般规律性也确实应该踏上了‘无规则’这样一个混乱状态,所以这样的军队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从其中,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分析近代史的过程中没有抛弃清皇朝的本质,它不过依然属于封建体制的产物,所以它的命运和之前中国古代其他封建国家的命运不会有太多差异,从而类比得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无规则’充斥着,从而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一支伏笔。

(二)、在帝国古老命题新解中,鉴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在接近胜利后的瞬间消逝,作者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失败起义进行比较,认为农民其实不是没有力量,而是这种力量需要整合,倘若没有人整合,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一件事,并且得出整合农民的力量需要士大夫的参与,但太平天国的早期起义中没有注意到其对士大夫一直信仰的孔子的不敬,所以太平天国后期发现士大夫基本不参与洪秀全的起义运动,因而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因为缺失了统一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远去。

(三)、对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失败的运动。首先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家需要富强起来,而且当时领邦的日本似乎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所以清朝的部分官员开始萌发出一种斗志:既然别人能学好,我们也可以,然后等我们学好了,就不用再受人欺凌,这是一种好的心态;并且还有一个优势条件是当时我们国人并不排斥洋务运动,毕竟历史上有过其他国家对其的强烈反弹,所以少了国人的排斥这一关后,中国实行洋务运动似乎会成功啊,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列强也十分赞赏中国的洋务运动,在这种无内外加压的情况下,貌似没有什么阻力阻扰这个运动,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当时洋务派只是革新在制度的表面,且外普遍缺乏精英的参与,尤其是军队都仅仅只是练兵不练军官,这样的军队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吗?就像上面所说的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整合的话,那也成不了事的,所以,没有好的军官怎么可能打得出好的仗呢?因而洋务运动中

中坚人才貌似长期匮乏;且外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西方列强认为会达到的效果,不是说学日本的吗?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先是由官办企业为主导,然后发展到官商督办,最后过渡到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商办企业的手中,但是中国却只完成前面两步后就不再走下去了,这样的运动彻底吗?不彻底的运动、不彻底的学习会有效果吗?最后的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告诉我们:没有!也是因为此我们中国开始踏上了前面那种‘怨妇’心态中认为的我们一直被外界欺负的荆刺路。

(四)、谈及到近代史上的变法,不得不提当属近代史上第一次变法;百日维新,看到这个词就知道无疑这场运动失败了,只有那一百天而已,而究其原因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逐渐浮现的民族劣根性:我们学习总是想走捷径,其实当时的洋务运动也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心态,因为为了富强,然后又看到友邦的成功,我们自己就只想直接搬别人的那套过来用,为什么不自己想呢?这样能贴合自己的实际,或许会进展更快呢?所以我们国人想走捷径的急功求成的心态让我们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其外还有就是维新派之间具有地域分化和思想派系的分化,更为严重的是维新派排斥当时势力大的洋务派和慈禧太后,当我读到文中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大boss撑着他们,竟敢有如此大的勇气,可也太让我吃惊了,皇帝,一个基本没什么实权的皇帝,这样的改革能有多大进展呢?而最后刺杀太后的这一馊主意不过是加速了维新运动的结束罢了。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越发急于求成,而结果也是越发早早了结!并且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由洋务运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失望到百日维新的中国政治体系出现严重倒退,中国能够强大起来的条件和机会貌似也越来越少了。

(五)、关于清末新政,现在有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假若当时让清朝新政一直搞下去的话,中国将会成功地在列强瓜葛的氛围中重新成长起来,或许中国就不用在经历此后的军阀混乱、国名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这样烽火纷飞的乱世了,但实际上真的会那么乐观吗?还有历史的一个性质必须坚持就是:历史不容假设,所以这样的假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如果清朝一直执行新政的话,是可以肯定中国政治体系会由封建体系过渡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但过渡到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中国就一定能逃脱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吗?这样的体系就真的适合中国吗?这似乎都是一个不能确定的事实吧?所以我认为对于清末新政的立与破的问题,不必要纠结过多。而作者在阐述新政的问题时,似乎十分支持新政,并且带有点偏向于憎恨革命党派的革命,其实对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有些许不是很赞成,首先谈及到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立宪,其实当时很多人认为预备立宪中的民主是一种假民主,作者变为此解析民主实质应该是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循序渐进,但是谈及清末新政中的废除科举制的时候,这不是矛盾了吗?你不是说新政中的预备立宪体现了循序渐进吗?但是科举废除貌似不是很激进吗?毕竟这可是历经数个朝代,但任然遗留的产物啊,怎么能一夜之间让它灰飞烟灭呢?所以对待新政的决策不应该把它看得太好,那个时候的清朝政府和士大夫怎么可能会想到那么缜密的决策呢?所以不能过于乐观看待清末新政。

(六)、过去的历史书评价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书中解释实质并非如此,确实也是,怎么可以仅仅通过它‘不碰列强、不反帝、不反封建、不敢发动群众’就判定资产阶级是软弱的呢?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根据我们中国当时的国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从而减少社会动荡,让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地度过共和制。不过似乎历史潮流告诉了我们: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带给中华民国的共和制让中国的政治格局更复杂和

更混乱了,因为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适合共和制。所以此后中国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乱,也是这场革命,之后带来了中国南北对抗、军阀纷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看完整本书后,在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其实还是发现尽管中国的格局越来越乱,但也能推断出此时此刻的中国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是一个弱小的受人欺凌的角色,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懂事的青年了,也有了能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能力,让他们慢慢失去对中国的野心。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摆脱不了弱国的命运,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让我明白在这个丛林时代,只有强大了,才有话语权,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执着于“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念,担负着为国做担当的觉醒。除此之外,也让我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我没有什么实力,最终的我也会踏上当年中国踏上的道路——受人欺凌,所以在这个社会必须自强,开展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自己才会像强国有着话语权般有着选择权。

作文五:《近代史读书报告》2000字

愤怒与自强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

读了这篇文章,我内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愤怒和悲痛,为英国人在中国的暴行而愤怒,为他们发动战争而编造的无耻理由而愤怒;为当时无辜的中国平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悲痛,为中国所受的奇耻大辱而悲痛。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当时西方列强不满足在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当时《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竟然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而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在遭到清政府拒接后,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英法联军先攻破广州城,焚烧数千居民房屋,抢劫屠杀平民。殖民主义者接着把屠刀指向北方,攻破天津和北京,再次在中国土地上抢烧杀,其中圆明园等几个皇家园林从此不复存在。

马克思得知英国殖民者的暴行后,义愤填膺,收集资料,弄清事实,写了《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强烈谴责其血腥残暴行为。文中以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施行可怕的刑罚制度在议会中被揭露之事,类比说明英殖民者发动战争的理由: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和“亚罗号事件”等根本就是为战争而编造,毫无事实根据。“亚罗号事件”中中国的做法再正当不过,但巴夏礼领事和海军将军却咄咄逼人,发动战争,烧杀抢掠。英国官方和报纸却瞒骗误导英国群众,让群众对中国真实情况知之甚少。英人的所作所为在华引起了熊熊的仇英烈火。

英殖民者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取得的利益,贪婪地在条约届满之际要求修改《南京条约》,要求全境开放通商。清廷的经济本来就面临崩溃,苦难的民众不堪重负,不开放所有口岸是中国的正当权益,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英殖民者却不管不顾,竟然为了黄金而残害他国民众。他们还要求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压缩。如果这只是让人觉得那些殖民者的贪婪的话,那么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就让人深刻体会到那些人的血腥冷酷,为了自己的私利,竟不管中华亿万民众的死活,用鸦片残害我国同胞的身心,何等地让人心寒!这些要求即使是腐朽的清政府也知道不能答应,毅然拒绝。     用谈判的方式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殖民者们撕下虚伪的面纱,赤裸裸地发动战争。他们首先需要找一个借口,而“亚罗号事件”就是他们借口。其实,“亚罗号”悬挂英国国旗的执照已经过期,而亚罗号上的水手船长在做着海盗和走私

贩子的勾当,而且都不是外国人。水师在他们停泊于广州城外时逮捕他们,完全和英国无任何关系。但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中国已做出忍让,答应放人,道歉当然不可能。迫不及待的殖民者们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炮轰广州城,攻入城内,抢掠广州督署,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屠杀抢掠无辜民众。只要想象一下当时广州城火光冲天,民众哭喊,侵略者们狞笑着抢劫屠杀,整座城在无助地呻吟的情景,我就愤怒不已,为无辜的中华同胞悲痛不已!

侵略者们仍不满意,率舰队北上,攻陷天津和北京,烧杀抢掠,最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京郊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无数珍宝流失。古老的神州大地经受着殖民侵略者们的蹂躏摧残,一片废墟,人们流离失所,甚至倒在血与火之中。这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不堪回首的一页!想到这,我几乎落泪!

而英国国内从始至终都在误导其民众,狡辩说自己是在为自己的正当权益和尊严而战。正如马克思所说,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的事情,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被殖民者横施暴行“以至杀害”,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这些英国民众一点也听不到。侵略者总是在掩饰自己的罪行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借口,这已经见怪不怪了。我们的愤怒对他们一点用都没有!

我们何至于此?是啊,我们当时为什么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是士兵作战不勇敢吗?是那些无心作战的清廷皇帝和官员的错吗?其实,做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够强大!如果我们足够强大,不去侵略别人,却能自保,殖民者们也不敢欺负我们的民众。正如邓小平所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自强!

其实,清朝也思自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痛定思痛,开始“洋务运动”,但终究没挽救清朝的命运。而侵略战争过程中,涌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为奋不顾身抗击侵略者的士兵军官,自发组织起来抵御侵略者的义民。

而在现阶段,自强就是发展科技经济,加强军事国防等。自强才能不挨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都应该为祖国的发展强大而努力。不因贡献小而自卑放弃,不因贡献大而自喜停止,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无愧于心就好!我们要把愤怒化为自强的动力!

作文六:《近代史读书报告》2400字

《晚清七十年》

李杰  1120112515  10111102

《晚清七十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中国国家转型论  革命主题副题时代

读《晚清七十年》

作者:唐德剛

唐老先生提出历史三段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自夏商周到秦皇汉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从秦皇汉武到晚清为中国的帝制时代,而晚清民过之后则为中国的民治时代。两次转型即为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确定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型,和从鸦片战争到目前以及以后一直持续的从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

在文中,唐老先生如此说到:

“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至公元2000年)。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作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原文中这样说到:

“鸦片战争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长话短说,便是它推动了上述从帝制阶段向民治阶段的转型。在这两大阶段之间,它是个分水岭。战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毛泽东所说的秦法政)是千年未变的;战后的中国那就十年一变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这一转变过程虽万般复杂,但是事后回头看去,却又阶段分明。在各阶段中,身当其冲的革命家、变法家、观察家乃至一般智者与黎民百姓,均不知其所以然也。其原因便是“身在此山中”,无法识其端倪也。但也有少数智者(像洪秀全、康有为、毛泽东等人)往往自以为是,一朝在其位,得其势,难免就强人从己而贻误苍生了。早朝的历史家,虽也不时回头看去,试作过历史分析。无奈这次转型,如果最后能转出个长治久安的定型来,根据中西历史中的前例,它至少需时两百年才可能有个初步的结果。因此在转型的初期和中期,如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和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分析家对中国前途的变数,实无法掌握。盖前途歧路太多,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可是日月推移,歧路渐少,羊在何路不难追踪,中国前途的远景何似也就隐约可见了。俗语说:“女大十八变。”小女孩才变了三、五变,您怎能看出她的变形呢?可是等到她姑娘已变了十五变之后,将来她会成为怎样的一位夫人,我们也就不难预见了。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非后之来者胜于前贤也。”

这个道理也就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英语单词要一个一个地背一样。例如,美国现有的以宪法为基础的貌似完美的政治体系,并不是由宪法之父们在1776年一蹴而成,而是多少年来历代先贤不懈努力的结果。

只有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康有为比洪秀全进步,孙中山比康有为要进步,毛泽东比孙中山更懂中国国情,蒋经国比蒋介石进步,邓小平比毛泽东进步。毛泽东的伟大,在于透彻的了解中国的国情,将一个弱小的政党带出毁灭的边缘,通过建立和领导一个搞的纪律和组织的政党,利用当时的形势,从弱小发展到壮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意志,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府极度腐败的国家,带到一个贫苦但是自立,艰苦但是团结,拥有尽管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拥有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掌握部分核心国防技术的国家。尽管他的革命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可能割裂,但不可否认,他完成了他那个时代中国最需要完成的使命。

历史是渐进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中国不能强求一个人,特别是同样拥有他的时代局限性的“伟人“不犯错误的带着我们走向民主社会。这个责任其实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

时代在进步,各个时代都有自己主题与副题。唐先生说到“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当务之急」的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功的。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副题,搞不急之务的,则未有不失败的。”文中如此论证:

在抗战之前,中共抛开当时的主题——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而集中去搞不急之需的副题——土地革命,社会革命。把北伐军的后方哄得乌烟瘴气。有的儿子正在前方和军阀浴血作战,老子却在后方被「农民协会」戴着纸帽子在游街。当军阀和帝国主义统治区内尚歌舞升平;北伐军解放了的地方反而阶级斗争起来,共产党这一闹,一方面抵销了国民革命的力量,一方面也闹垮了国民党的党权,为军人独裁铺路。结果呢?共产党它几乎破坏了北伐,妨碍了抗战。它是那一阶段的恶势力,不折不扣的该阶段的反革命。

抗战之后,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的两大主题基本完成,以前的副题——土地革命,社会革命,结果成了主题。于是中共就在这一时期搞的有声有色的,国民党完全被孤立起来了。

由此想到,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先要想想自己是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没有为了国家、社会,甘愿牺牲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正确该做的事情?尽管李鸿章被世人骂作卖国贼,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那样为自己服务的政府、国家鞠躬尽瘁?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从一个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待 中国的近代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让我学会了,要更深一层的、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有对有错,每一件历史大事,都有它成功或是失败的必然,只是当时的时代看不到。等到百年之后,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必然的.

作文七:《近代史读书报告》19600字

《晚清七十年》

李杰  1120112515  10111102                                                                     《晚清七十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

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

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

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

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中国国家转型论  革命主题副题时代                                                                 读《晚清七十年》

作者:唐德剛

唐老先生提出历史三段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

中自夏商周到秦皇汉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从秦皇汉武到晚清为中国的帝制时代,而晚清民

过之后则为中国的民治时代。两次转型即为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确定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

集权制的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型,和从鸦片战争到目前以及以后一直持续的从帝制时

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

在文中,唐老先生如此说到:                                                                     “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至公元2000年)。四

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

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

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

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换言之,

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此不学所谓两大

转型也。”

作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原文中这样说到:                     “鸦片战争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长话短说,便是它推动了上述从帝制阶段向民治阶

段的转型。在这两大阶段之间,它是个分水岭。战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毛泽东所说的秦

法政)是千年未变的;战后的中国那就十年一变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这一转变过程虽万

般复杂,但是事后回头看去,却又阶段分明。在各阶段中,身当其冲的革命家、变法家、观

察家乃至一般智者与黎民百姓,均不知其所以然也。其原因便是“身在此山中”,无法识其端

倪也。但也有少数智者(像洪秀全、康有为、毛泽东等人)往往自以为是,一朝在其位,得

其势,难免就强人从己而贻误苍生了。早朝的历史家,虽也不时回头看去,试作过历史分析。

无奈这次转型,如果最后能转出个长治久安的定型来,根据中西历史中的前例,它至少需时

两百年才可能有个初步的结果。因此在转型的初期和中期,如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

和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分析家对中国前途的变数,实无法掌握。盖前途歧路太

多,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可是日月推移,歧路渐少,羊在何路不难追踪,中国前途

的远景何似也就隐约可见了。俗语说:“女大十八变。”小女孩才变了三、五变,您怎能看出

她的变形呢?可是等到她姑娘已变了十五变之后,将来她会成为怎样的一位夫人,我们也就

不难预见了。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非后之来者胜于前贤也。”                                              这个道理也就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英语单词要一个一个地背一样。

例如,美国现有的以宪法为基础的貌似完美的政治体系,并不是由宪法之父们在1776年一蹴

而成,而是多少年来历代先贤不懈努力的结果。                                                           只有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康有为比洪秀全进步,孙中山比康有为要进

步,毛泽东比孙中山更懂中国国情,蒋经国比蒋介石进步,邓小平比毛泽东进步。毛泽东的

伟大,在于透彻的了解中国的国情,将一个弱小的政党带出毁灭的边缘,通过建立和领导一

个搞的纪律和组织的政党,利用当时的形势,从弱小发展到壮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坚定意志,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府极度腐败的国家,带到一个贫苦但是自立,

艰苦但是团结,拥有尽管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拥有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掌握

部分核心国防技术的国家。尽管他的革命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

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可能割裂,但不可否认,他完成了他那个时代中国最需要完成的使命。                       历史是渐进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中国不能强求

一个人,特别是同样拥有他的时代局限性的“伟人“不犯错误的带着我们走向民主社会。这

个责任其实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                                                                     时代在进步,各个时代都有自己主题与副题。唐先生说到“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

「当务之急」的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功的。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副题,

搞不急之务的,则未有不失败的。”文中如此论证:                                                        在抗战之前,中共抛开当时的主题——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而集中去搞不急之需

的副题——土地革命,社会革命。把北伐军的后方哄得乌烟瘴气。有的儿子正在前方和军阀

浴血作战,老子却在后方被「农民协会」戴着纸帽子在游街。当军阀和帝国主义统治区内尚

歌舞升平;北伐军解放了的地方反而阶级斗争起来,共产党这一闹,一方面抵销了国民革命

的力量,一方面也闹垮了国民党的党权,为军人独裁铺路。结果呢?共产党它几乎破坏了北

伐,妨碍了抗战。它是那一阶段的恶势力,不折不扣的该阶段的反革命。                                     抗战之后,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的两大主题基本完成,以前的副题——土地革命,

社会革命,结果成了主题。于是中共就在这一时期搞的有声有色的,国民党完全被孤立起来

了。

由此想到,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先要想想自己是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没有为

了国家、社会,甘愿牺牲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正确该做的事情?尽管李鸿章被世人骂作卖

国贼,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那样为自己服务的政府、国家鞠躬尽瘁?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从一个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待 中国的近代史,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让我学会了,要更深一层的、以辩证的眼光

去看待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有对有错,每一件历史大事,都有它成功或是失败的

必然,只是当时的时代看不到。等到百年之后,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必然的.

篇二: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惯了吗?》                                                                 专业:临床医学一系xx班      学号:139800xx                                                      在中国近代史的吴炜老师推荐下,我拜读了由张鸣前辈写的书《重说中国近代史》,该书

语言诙谐,让本来稍带点枯燥无味的历史带上了趣味性。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响起了“弱国无外交”这句话,那一段历史,不得不

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但是反观当代,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了这一段深沉的历史,

不管是真的没有涉及,或者不感兴趣,抑或了解这段史料但无法正面面对这段惨痛的历史,

这些都是危险的,其中我们难道没有觉察到这个危险的信号吗?难道那一段历史,我们都习

惯了吗?习惯逃避,习惯抵触,习惯无视,习惯抛弃吗?如果不想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认

真把这段历史当为警钟,时刻警醒我们要自强不息,时刻记住曾经民族的伤痛吧。而这也是

研究历史想带来的效果;正如张鸣前辈在文中所说:冷静的审视过去,然后去看待我们的未

来,尽早学得聪明一些,不要总在一个坑里反复折腾、反复跌倒。如果我们不能很正确地看

待这段历史,我们很难吸取教训,很难避免过去的悲剧。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走出我们的中世

纪,才有前途,过去的辉煌历史才有价值。当然惨痛的历史亦然!                                           回首一段史实,首先要摆正态度,如果带着扭曲的心态去看历史,很多人最后会陷入过

度的意淫世界中,这样的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毫无疑问会危害这个人,最后会沉迷在这种自

欺欺人的走火入魔状态中,这与历史是促人进步已经是背道而驰,问题固然不是很大;但是

倘若整个民族使然都带有这样的心态,灭族的命运会逃脱不掉吧。不过当代的国人对待这段

历史没有上述的心态,但是却有着三种较为奇异的心态,作者也有趣地把这三种心态分别比

喻为‘怨妇’、‘泼妇’、‘情妇’心态,前两种心态明显带有着偏激的态度,要不就是怨恨世

界列强欺负我们弱小,要不就是一直不服世界列强的欺凌,认为历史上我们一直都在反抗外

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抱有第一种心态的人,你们怎么能带有这么幼稚的想法呢?

‘弱肉强食’这样的规则似乎一直都存在吧,所以弱小的自己怎么可以怨恨对方欺凌自己,

你能选择的只有两条路:要不逐渐强大起来,能够和它们分庭抗礼;要不就静静等待灭亡的

命运。抱有第二种心态的人似乎不太正确认识到当时中国和外界的差距性以及中国根深蒂固

的落后和封闭理念,过于冲动的看待历史也算是有些接近意淫状态,所以也不是一种正确的

心态看待近代史。第三种‘情妇’心态够为折中,能够冷静的审视历史,也能理智的分析过

去,从而通过总体的分析得出总结:殖民史也是一段好历史!其实作者把其称为‘情妇’心

态也是有原因,现在的人都知道‘情妇’是一个贬义词,所以显然这样的心态在作者认为也

是错误的,事实上确实有够让人难以接受,难道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要感谢别人帮助你锻炼

脸部肌肉吗?所以带有‘情妇’心态的国人其实也只考是虑殖民者鞭策着我们要强大起来,

却忽视了这群殖民者阴暗的一面:掠夺和奴役!因而面对着这段历史,我觉得应该客观地看

待这段历史中的每一个事件,并且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也要应该联系国外的环境多方面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上面三种心态似乎都是带着一种不变的心态看待这段相对较为漫长的历

史,实际一段历经110年的近代史中,我们国家和外界势力以及其和我们的关系有着很多的                     变动,所以其好或其坏能比喻为一个振动函数吧,即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分

析,到底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和涉及的外来者和我们国家的表现?这样看待近代史难道不

更合理吗?我觉得看待近代史的心态中只要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事件,然后把其放大再毫无根

据的把它代表为近代史,是现在我们国人看待近代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抛弃这种局限

思维才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近代史的进程。                                                             而恰好《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各个相对较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

细分析,并且挖掘各个历史事件的外在联系性和内在因果性,且外对于每个大型的事件,也

努力的在细致上丰富还原当时的事实,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当时的执政情况和

外面列强的真实想法,因而有助于我们以更正确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历史事件。                                 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把作者提供的一些细致的历史事件和作者较为缜密的分析

摘抄下来,以下内容便是对书中提及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细致内容以及作者所持有的观点

的分析:

(一)、在两个世界的碰撞中,当分析为什么在军备等级相差不多的前提,但一个途径漫

长路途的疲劳之师最后居然以较少的数量练克一个大国的数支大军的时候,作者其中便有从

一个国家的统治的力度的细致角度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统治机器在一定的时候都会出现由

‘有规则’到‘潜规则’,最后到‘无规则’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而这个已经有了200多年寿

命的清皇朝根据历史的一般规律性也确实应该踏上了‘无规则’这样一个混乱状态,所以这

样的军队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从其中,便可以看出,作者在分析近代史的过程中没有抛

弃清皇朝的本质,它不过依然属于封建体制的产物,所以它的命运和之前中国古代其他封建

国家的命运不会有太多差异,从而类比得出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官员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无

规则’充斥着,从而也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一支伏笔。

(二)、在帝国古老命题新解中,鉴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在接近胜利后的瞬

间消逝,作者结合了中国古代的几个失败起义进行比较,认为农民其实不是没有力量,而是

这种力量需要整合,倘若没有人整合,即使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一件事,并且得出整合农民

的力量需要士大夫的参与,但太平天国的早期起义中没有注意到其对士大夫一直信仰的孔子

的不敬,所以太平天国后期发现士大夫基本不参与洪秀全的起义运动,因而最后太平天国运

动也因为缺失了统一的理念,在历史长河中远去。

(三)、对于洋务运动,有人认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但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未必是一场

失败的运动。首先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结束了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的部分有识

之士意识到国家需要富强起来,而且当时领邦的日本似乎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所以清朝的部

分官员开始萌发出一种斗志:既然别人能学好,我们也可以,然后等我们学好了,就不用再

受人欺凌,这是一种好的心态;并且还有一个优势条件是当时我们国人并不排斥洋务运动,

毕竟历史上有过其他国家对其的强烈反弹,所以少了国人的排斥这一关后,中国实行洋务运

动似乎会成功啊,毕竟那个时候西方列强也十分赞赏中国的洋务运动,在这种无内外加压的

情况下,貌似没有什么阻力阻扰这个运动,但为什么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呢?其实如果仔细

观察洋务运动的整个过程,发现当时洋务派只是革新在制度的表面,且外普遍缺乏精英的参

与,尤其是军队都仅仅只是练兵不练军官,这样的军队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吗?就像上面所说

的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整合的话,那也成不了事的,所以,没有好的军官怎么可能

打得出好的仗呢?因而洋务运动中                                                                       中坚人才貌似长期匮乏;且外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西方列强认为会达到的效果,不是说学

日本的吗?日本在其工业化过程中先是由官办企业为主导,然后发展到官商督办,最后过渡

到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商办企业的手中,但是中国却只完成前面两步后就不再走下去了,这

样的运动彻底吗?不彻底的运动、不彻底的学习会有效果吗?最后的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也告

诉我们:没有!也是因为此我们中国开始踏上了前面那种‘怨妇’心态中认为的我们一直被

外界欺负的荆刺路。

(四)、谈及到近代史上的变法,不得不提当属近代史上第一次变法;百日维新,看到这

个词就知道无疑这场运动失败了,只有那一百天而已,而究其原因首先不能忽视的是逐渐浮

现的民族劣根性:我们学习总是想走捷径,其实当时的洋务运动也已经有这样的一种心态,

因为为了富强,然后又看到友邦的成功,我们自己就只想直接搬别人的那套过来用,为什么

不自己想呢?这样能贴合自己的实际,或许会进展更快呢?所以我们国人想走捷径的急功求

成的心态让我们这两场运动都失败了,其外还有就是维新派之间具有地域分化和思想派系的

分化,更为严重的是维新派排斥当时势力大的洋务派和慈禧太后,当我读到文中这些内容的

时候,我很想知道究竟还有什么大boss撑着他们,竟敢有如此大的勇气,可也太让我吃惊了,

皇帝,一个基本没什么实权的皇帝,这样的改革能有多大进展呢?而最后刺杀太后的这一馊

主意不过是加速了维新运动的结束罢了。可见当时的中国已经越发急于求成,而结果也是越

发早早了结!并且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由洋务运动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失望到百日

维新的中国政治体系出现严重倒退,中国能够强大起来的条件和机会貌似也越来越少了。

(五)、关于清末新政,现在有部分史学研究者认为假若当时让清朝新政一直搞下去的话,

中国将会成功地在列强瓜葛的氛围中重新成长起来,或许中国就不用在经历此后的军阀混乱、

国名革命、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这样烽火纷飞的乱世了,但实际上真的会那么乐观吗?还有

历史的一个性质必须坚持就是:历史不容假设,所以这样的假设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不过如

果清朝一直执行新政的话,是可以肯定中国政治体系会由封建体系过渡到英国的“君主立宪

制”的,但过渡到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中国就一定能逃脱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吗?这样的体

系就真的适合中国吗?这似乎都是一个不能确定的事实吧?所以我认为对于清末新政的立与

破的问题,不必要纠结过多。而作者在阐述新政的问题时,似乎十分支持新政,并且带有点

偏向于憎恨革命党派的革命,其实对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解读,我有些许不是很赞成,首先

谈及到清末新政中提出的预备立宪,其实当时很多人认为预备立宪中的民主是一种假民主,

作者变为此解析民主实质应该是一个过程,所以应该循序渐进,但是谈及清末新政中的废除

科举制的时候,这不是矛盾了吗?你不是说新政中的预备立宪体现了循序渐进吗?但是科举

废除貌似不是很激进吗?毕竟这可是历经数个朝代,但任然遗留的产物啊,怎么能一夜之间

让它灰飞烟灭呢?所以对待新政的决策不应该把它看得太好,那个时候的清朝政府和士大夫

怎么可能会想到那么缜密的决策呢?所以不能过于乐观看待清末新政。

(六)、过去的历史书评价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但书中解释实质

并非如此,确实也是,怎么可以仅仅通过它‘不碰列强、不反帝、不反封建、不敢发动群众’

就判定资产阶级是软弱的呢?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根据我们中国当时的国情,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从而减少社会动荡,让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地度过共和制。不

过似乎历史潮流告诉了我们: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带给中华民国的共和制让中国的

政治格局更复杂和                                                                                     更混乱了,因为当时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不适合共和制。所以此后中

国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乱,也是这场革命,之后带来了中国南北对抗、军阀纷争、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

看完整本书后,在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大事年,其实还是发现尽管中国的格局越来越

乱,但也能推断出此时此刻的中国开始慢慢成长起来了,当然还是一个弱小的受人欺凌的角

色,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懂事的青年了,也有了能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能力,让他们

慢慢失去对中国的野心。不过不可忽视的是依然摆脱不了弱国的命运,所以回顾这一段历史,

让我明白在这个丛林时代,只有强大了,才有话语权,所以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应该执

着于“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理念,担负着为国做担当的觉醒。除此之外,也让我认识到在竞

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我没有什么实力,最终的我也会踏上当年中国踏上的道路——受人欺凌,

所以在这个社会必须自强,开展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自己才会像强国有着话语权般有着选择

权。篇三:《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李永政    09504006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压迫抵抗外族侵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

国近代史的开端。随着清帝国内部的腐朽与自大,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如决堤的洪水冲击着

清帝国的国家机器与人民。随着清统治者自大意识的国度以及英法等国家机器化程度的加深,

世界市场的形成已成必然,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原材料无时无刻吸引着资本主义国家。

最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

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

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

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窃取中国军事要地;

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

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不止外国侵略者,当时清帝国内部也是纷争不

断,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

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内外纷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最终迫使人们走上

革命的道路。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自强求富”为目的

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

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在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社会结构开始逐

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1919年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收回山东权益合理

提案被无理拒绝,群情激愤。5月4日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

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等代表各地

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随之而来的第一次国共

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但两党从本质上的分歧使得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为反对

国民党的杀戮开始了革命道路的长征。                                                                   党派纷争不断国内政局动摇,中国在摆脱封建社会只有很短时间的发展,也只有很短的

时间,因为日本的野心开始行动了。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

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全国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

使蒋介石与共产党合作抗战,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

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利用国土广大战略纵深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近代

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战胜利后的喜悦没有持续很久,被压抑的问题最终会爆发。两个党派只能有一                           个存活,国民党为了保住自己对国家的统治打压消灭共产党,在美帝国的支持下发动内

战。但由于国民党对百姓的国度压榨使得在国内影响急剧下降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

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

四个阶段,终于在1948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1949年,第一届中国

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终于成立了。

通读了教材之后也懂得了一些问题:在以往总会感叹中山先生及其建立的民国政府太过

软弱,以至把苦苦建立的共和政权拱手相让与更倾向于专制独裁的袁世凯。读过课本才了解

到革命者的苦衷,当时的时局确非中山先生的实力所能左右,而袁世凯亦绝非好对付的,袁

世凯能有当时的威望与权势与其个人的才能手腕不无关系。虽则共和政权终归失败,但革命

党人确实是为了政权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值得我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动荡的时局自然

导致社会的变迁,在当时革命的思潮冲击着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维新的观念在这一时期都

已过时。民国初年经济情况同样不容忽视,无论金融业、工业、还是农业都与过去有较大的

变化。同样有着较大变动的还有社会结构,阶级力量的消长、社会团体及帮会的兴衰以及传

统家庭的转换无不说明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封建社会。                                                   对书中所述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被教材说成“中国历史上‘开天

辟地的大事变’”,其实这话不过是胜利者事后的豪言。在当时中共一大的召开可以说并没有

多大的时政影响,毕竟一大的参加者仅仅有12人,很难说一个12人参加的会议会对全国能

产生多大的影响。在评价国民党的政体时,教材所用言辞总体趋于消极立场。从教材我们似

乎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就是总有一种诡诈的氛围笼罩着国民政府,而中共的政权则是充满

希望与生机的。这样的对比书法应该是出于教育的需要吧,而不是严肃的史学家应持的态度。

同样,即使是党内同志如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以后未能成为我党决策人物的早期领导

人,因为他们曾犯下的错误导致他们的功绩教材也很少提及。但是对于他们的错误教材则是

毫无保留的指出来。我们在对待历史时应该持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可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

对待历史人物更多的是苛责,以至读者在看到这段历史时对于那些在政治斗争中失利的人物

也不会有应有的同情。

在抗日的问题上我较倾向于国民党在战场上付出的牺牲更大。个人认为,以当时的抗日

武装,中共的军队的力量应该是很微弱的,能够依靠的还是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抵抗。毕

竟日军入侵的时候不可能专找农村山区攻占,而要占领的目标还是大城市、交通枢纽等战略

要地。这些地方恰恰是由国民党军把守,所以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是功不可没的。但教材

在涉及到国军抗日的时候大部分的描述是溃败。我们知道后世修史时统治者在论及前朝时总

是论述前朝如何腐朽罪恶,而他们的功绩却很少提及,以这样的隐善扬恶来稳固其统治。所

以我倾向于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的贡献终究是大过共产党的军队的。但抗日战争确实是全国

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侮的一次战争,不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抗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的

牺牲。但是在抗战对两党的具体影响时,我们其实可以看出中共在抗战过程中树立了极高的

威信,而国民党则失掉了不少民心。关于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事情。

涉及到战后中国的社会心态和动向,书中有这样的标题:国民党极力维护一党专政和共产党

力争民主。我认为这是很好理解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实际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南京国民政

府的建立基本上是由国民党一己之力创建的。况且对于一个执政党,其维护自身的一党专政

也无可厚非。故而我认为国民党维护其自身的一党专政不应被课本贬低。而我中国共产党确

实是力争民主,因为在当时中共并非合法执政党,故而中共需要像民主党派一样要求民主以

求得参政议政的权力。

总之,通读《中国近代》之后既有收获也有疑问,加深对1840-1949这一段时间所发生                     的历史的理解,更好记住中国人民逐步反抗外来侵略获取自由独立民主的伟大历程。其

实历史就是过去的事,虽然后人看历史总是有加工后的痕迹,但总的历程还是无法掩盖的,

在读书的同时多以怀疑的精神去思考所获得的更改更多。                                                   注:后面问题个人色彩多一些,望老师见谅。篇四: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实践课题 ——读书报告                                                                      欧风美雨下的近代变革

——读《中国近代史的新陈代谢》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几次大规模的变革,以及近代变革的两大动力,

以及在变革期间思想启蒙。

关键字:近代史 变革 改革 革命 思想 民主 自由 科学                                                本书有二十章,各章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以时间顺序布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

谢为主线,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着笔,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得以延续的原因,进而谈到东

西方的差异,分析了清王朝的由盛转衰,记录了炮口下的震撼,评述了太平天国的悲喜,外

国的入侵,维新运动的真实与虚伪,变革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陈先生以独特的视角,

深刻地剖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不断拓宽历史研究视野,不仅考察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和政治结构的变革,而且考察了城乡基层组织的演变,以及不平等条约激起的社会变化;不

仅研究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而且寻找出外部冲击引起的社会习尚的改变;不仅

论述了政治思想、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变革,而且分析了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社会心态的变化。

全书充满激情而又思辨的论述、勾画出中国近代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                             谈到近代史,首先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掀开了一个充满着异族入侵,

本族内部分化的屈辱的时代。到了清末,当时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西方世界都进入

了主流文明——民主、自由为核心价值的时代,近邻日本,也变法图强,步入强国之林。而

清朝却依旧闭关锁国,对外界的翻天                                                                     覆地的变化充耳不闻,并且还有天朝上国的意淫。在某些程度上是侵略者的炮火打开了

中国近代变革的大门。

一、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分为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回顾近代中国,三场不同阶级发动的大规模革命:

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工人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失

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它却也扰乱了封建制度,推动了变革的进程。山重水复的辛亥革命,

它胜利了,也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

革命果实被窃取了,民国有名无实,做了一场民国的夹生饭。历史选择了工人阶级,工人阶

级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分裂历史。                                   社会近代改革起源于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

自强”的改良运动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

治改革是两个重要的改革。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却也不约而同地失败了。                             仔细想想,农民阶级的运动往往以宗教为旗帜,同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理想和幻想糅合

在一起。长久以来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当农民发现他们的理想有所寄托的时候,就义无反

顾的冲上去了。但由于小农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先进的思想作为领导,像太平天国运

动中托上帝以改朝换代,反对孔子是儒家思想体系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的思想,把上帝的

放在唯一神圣地位。他在反孔时,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践踏孔孟却不能摆脱孔孟。种

种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是当时世界的

主流,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先天畸形后天营养不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要求,但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济政治上

异常软弱,不敢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也不敢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古至今,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但                                                             资产阶级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失败

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工人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制定符合于中国国情的路线、纲领、

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为中华民族在20世纪的历史性进步指明了方向,把马克思主

义的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所以,无产阶级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变革的两大动力

陈先生在书中提到“历史阶段的交推,并不是按照一定尺度的阶梯。在有三历史结案的

交推中,一种新的力量败阵下来,另一种新的力量在前者的败局下成长起来,接应上去;而

前者在败退中寻找机会,经过新的组合,卷土重来,并与后者抗衡。”(p279)在这个时期有

两大资产阶级阵营——立宪派与革命派。就当时世界的主流,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都不外

乎采取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的两种基本政治模

式。

“立宪运动是戊戌维新的继续和发展,而康有为是立宪的前驱,张骞则是立宪的后劲。

前驱和后劲既体现了改良派自身的代谢,有表现为立宪的社会接力。”(p288)有了这些厉害

的代表人物,立宪派、革命派还有清政府形成了当时的三权鼎力局面。立宪体现了一种折中,

既有变革又体现了对旧王朝的一种挽救的态度。立宪和革命是同一个阶级不同阶层在改革方

式和道路上的分歧,对立着的双方都在为沉沦中的中国寻求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代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而渐进量变,为君主立宪;跃进

质变,则为民主共和。所以,陈先生说“立宪和革命在不同一性中有其同一性。”(p290)                        纵观历史的进程,立宪派和革命派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

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巨大的跨越。在这段期间,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像政治体制的改革,实

业的发展,军事体制的改革,中国——这东方睡狮在慢慢醒来。但是在历史现实中往往处于

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的人们更希望绝对和纯粹,资产阶级却不够彻底,这也是其失败

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不可否认资产阶级的这些改革,让民主共和、自由、平等这些观念深

入人心。在此期间资产阶级大力发展实业,兴办企业,让中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三、思想革命

在整个近代的演替变化中,思想的启蒙也是不可忽视的。晚清时期是两种思潮:格物致

用思想的复兴和思想包容与整合的趋势。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的情况下,有远见的人士清

楚地认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

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

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思想在中国慢慢散播开来。由革命派具体化的三民主义:民生、民

族、民权。本着三民主义建立了民国。可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                         受过西方教育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号

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要求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

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同时,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

古文的新文学运动。它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注重民主、科学和人权。向儒家学说开

火,宣称“达到孔家店”。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

想大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人们

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工人阶级的革命奠定了思想条件。                       在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是启蒙作用,也是起了推动作用。思想在改革过程中,起着不可

缺少的作用。正是思想的觉悟,才有了那些变革的发起者,有了思想支撑,变革才能持续下

去,才能得到大众的响应,变革才能走的更远。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割地赔款,列强瓜分,是晚清时期的一段让人嘲讽的

主旋律。战争,战败,议和,割地,就是无能的清政府一直在做的事情。清政府腐朽、妄自

夸大,中国被侵略被欺压都是自己懦弱无能,也怪不得别人。弱肉强食,一直是社会的残酷

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不想再被欺凌、

想要图强,中国的变革也顺势而生。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国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

合自己的道路——由中国篇五:近代史读书报告                                                           近代史读书报告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

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

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作为一名理科生,对于历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对它了解

也只积于初中及高一所学。想不到到了大学里还会再接触这门课程。如果说以前只是一味地

被老师强迫灌溉历史知识,那么现在我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问题,主动了解和接受历史。

发现随着思想和观念的成熟,现在学习历史比以往的效果好的多。这次老师布置近代史读书

报告作业又有了一个机会,让我更好地了解近代史。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我阅读过的有关近代

史的书籍。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于史实详尽地陈述与

全面的分析。书中有大量且大篇幅的引用,避免了断章取义的可能,且选取的部分可以很好

的体现当时时代作者的主要思想。从历史文献到人物文作,其之后资料的阅读量可见一斑。

但是欠缺的却是对材料的分析。书中多次会出现一大段文献和陈述之后,分析只有一句笼统

的带有“封建”或者“阶级”等字眼的句子给带过去,不免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书中最精

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于对于“三层社会”的陈述与分析,尤其是对于“中等社会”做了尽可

能详细的解释。近代史上的中等社会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他们确实推动中国近代史历史进程

的主要力量。从葡萄牙大炮轰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渐渐的崩坏

改变。而在这期间,中国节节后退,虽然勉强进入世界体系,但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新旧

生产方式交替产生的真会阵痛只有在新生产方式取代旧生产方式之后才能解除。„„但是,

这种取代过程在近代中国始终没有完成。”这句话精辟地从社会主义角度解释了中国近代饱受

欺压的原因:封建的古代大国一下子暴露在科技先进的西方文明之下,深受几千年传统熏陶

的全国上下措手不及。在外国资本强行突入中国社会的同时,长远的古代文明而遗留下的遗

产却遭人嫉恨和觊觎。为了保障本国的利益,西方国家改用鸦片输入的形式扭转贸易逆差,

却造成了中国大地的生灵涂炭。生产方式的冲突唤醒了一部分原来受传统教育的治世大臣,

但是千万年的儒家思想却不敢推翻作为“准则”的祖先的制度,且心急气躁,仅限于设备上

不完整的西化造成了甲午战的惨败。输给曾经的藩属国深深刺激了                                           国民之心,受洋务派影响更多从小接触西洋文学的读书人们开始追寻从制度上改变的道

路,却受到顽固统治者的抵制。两次农民的起义都已失败告终,最后站出来的还是“中等社

会”中的革命派,对朝廷的失望让他们认为武力推翻政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全国上

下也不再安定,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国民党当权,却又被袁世凯复辟。但是帝制已经不再是

适行于中国的体制,被推翻之后,中国大陆又进入了军阀统治。同时,陈旭麓也提出,国民

革命党最后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没有看到在第三阶层(农民,工人,小工商人)身上看到

解放的希望。

总之,我们社会的新陈代谢带来的是社会面貌的革新和替换,终其原因,这都是历史的

选择。从1840到1949这110年的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太多心酸的往事,去除感情,冷静

分析和思考,我们看到了一批又一批时代先锋的抗争与选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

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通过对百年社

会新陈代谢的勾画,陈旭麓先生把我们带回到了百年前的中国社会,用更清晰视野和更清醒

的头脑来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潮流中不得不提的一个政治领袖——蒋介石。以前对于他的了解还很模

糊,读过的书都是官方教材。现在想借这次机会再客观正确地认识一下他,于是,我读了布

赖恩·克罗泽撰写的《蒋介石传》。                                                                     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总结。作者布赖恩·克罗泽在书中评价“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

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

悲剧性的人物。” 在1924年蒋介石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孙中山当时建立的广州国民政府其

实是被南方各地军阀用来利用的一个工具,当时这个政府没有军事力量,又没经济实力,西

方国家并不承认这个政府,而更愿意承认北洋军阀,在这种逆境下蒋介石毫不畏惧,他在1921

年前后曾向孙中山提过许多建议,建议其脱离陈炯明,并且北伐,但孙文当时并没有听从,

以至1922年被迫逃离广州。在之后的日子里,国民政府一直未形成一支军队,直到1924年

黄埔军校成立,他才崭露头角。从此,他走上了一条政治不归路,他终究要占据一个立场,

这个宁波奉化人想一生(转载于:近代史读书报告)都想统一中国,然而他却败在了日本人和毛

泽东的手上,这就是蒋介石,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克罗泽按照时间顺序分为24章记叙了蒋介石的一生:1911年加入革命,但是籍籍无名。

1926年39岁翻云覆雨,可以颠倒中国。1938年51岁成为决定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统帅”。

1949年黯然离开大陆,成为孤岛的岛主。1975年逝世,悲剧落幕,曲终人散。鉴于这是一场

悲剧,在每一章里都会谈到蒋介石的悲剧性格如何让他从无名之辈攀登上权力的顶峰,而他

不断犯下的错误又是如何一点点侵蚀他的胜利基础,最终使得他的一生以失败收场。克罗泽

分了三条主线来谈这些致命错误:首先是蒋介石在幼年时缺少教育,造就了后来他成为保守

主义的革命者这一扭曲而奇特的现象。同时,也因此形成了他在思想和性格上的缺陷,喜欢

用强力来实现自己的权威,头脑简单。其次是在意识形态上落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社会的

决定性力量在于农民,不懂得争取他们的支持,也不懂得笼络知识阶层。推行了多年的“新

生活运动”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国民也并不理解。最后是个人水准,蒋介石作为政治家来

说,精于战术而非战略。他擅长各种权谋法术,自我宣传,但是最终都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

布局。而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也有相同的问题,并造成了战争的失败。在所有的这些错误之

上,他最大的个人悲剧大概是和毛泽东处在了同一个时代。然而蒋介石有自己突出的贡献和

自己不可磨灭的功绩。两次北伐,统一了乱世中的中国。推行经济政策,富国强民。大力推

广                                                                                                   文化教育事业。在内忧外患,极度艰难的情况下,稳固了边疆,巩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避免了国家分裂。以中华民族领袖的身份领导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斗争,并派四

十余万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为缅甸独立解放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夺回我

国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完整。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蒋介石的悲剧依然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具有坚定的意志,严格

的自律,灵活的手腕,甚至是领袖的气质,其成败依然在一线之间。读克罗泽的《蒋介石传》

并非只是为了了解历史,而是为了理解历史会如何成就一个有缺陷的人,然后又如何把他的

一切最终夺走,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又是如何被自己的性格和思想所限制,对于最后的衰败

有感于心,却始终无能为力。                                                                     读完以上两部书,我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

作文八:《近代史读书报告》2200字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课       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报 告 题 目    叫魂大恐慌

姓       名       屠后圆

学       号      915107870215

指 导 教 师       张凤翱

2016年04月02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读书报告

叫魂大恐慌

一、作者简介

孔飞力,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6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委员会主席,曾获得包括古根汉姆学术研究奖在内的多种荣誉,美国艺术人文科学院院士。主要作品有《叫魂》、《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二、《叫魂》主要内容

全书围绕“1768年席卷中国的妖术大恐慌”或称之为“叫魂案”展开论述。本书所征引的案例以时间顺序贯穿在一起,先后讲诉了1月德清石匠吴东明案,4月萧山巨成和尚案、白铁匠案,5月苏州张乞丐剪辫案、胥口镇净庄和尚案等。1768年的叫魂案从时空上来势凶猛,蔓延全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大恐慌。初秋,清 廷对于妖术的清剿也随之展开。在持续长达几个月的清剿行动中,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残害了许多无辜无助的性命,终于因为破绽百出而被叫停。  三、《叫魂》的艺术手法

《叫魂》一出版便受到大家的追捧是有理由的。首先,不得不说孔飞力是个极会讲故事的人。他一改学术著作严肃枯燥的特点,满足人们对野史的猎奇心理,将严肃的学者和极会讲故事的人这两种品质在《叫魂》中集中地体现出来。另外,孔飞力写《叫魂》,是下足了档案研究功夫的,引用了大量乾隆朝的档案材料,足以见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叫魂》的可读和耐读之处,还在于其中所包涵的跨越历史时空的种种意蕴。这种全社会的歇斯底里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读起来会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慨。

在叙事中,孔飞力以一个历史小事件为引子,不但触发了后续的事件,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孔飞力以独特的眼光,借用“叫魂”来展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状态,更具内涵,角度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孔飞力写中国历史比许多中国作者更入木三分。

四、“叫魂”所反映的问题

叫魂案揭示了诸如专制权力如何凌驾于法律之上而不是受到法律的限制;官僚机制如何试图通过操纵通讯体系来控制最高统治者,而最高统治者又如何试图摆脱这种控制等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发现,孔飞力针对1768年的妖术大恐慌分别叙述了不同社会群体和角色对于叫魂妖术的理解和反应。第一个版本涉及的是普通平民百姓的经历。在中国传统社会,妖术迷信和恐惧对底层大众来说绝不陌生,妖魔鬼怪、阎罗无常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但这种迷信和恐惧演成这样全社会的歇斯底里却并不常见,特别是在所谓的太平盛世。这其中涉及到的社会层面的问题值得引发我们的思考。

第二个版本是各级官僚的故事。作为知识阶级,官僚们不会那么轻易地相信叫魂妖术,加之他们不会有平民百姓的衣食之忧,对妖术谣言更不会有切身的恐惧和不安,然而他们不得不担心民间妖术恐惧对地方治安及社会秩序可能造成的后果,毕竟这和他们的乌纱帽是息息相关的。于是,各级官员们在处理这件事时都力图息事宁人,安抚民间的恐慌,制止谣言的流传,打击无事生非、挑起事端的衙门胥史和地方棍徒。按照常规,地方官有责任维持自己辖区的治安和稳定,并将所有超出杖责处罚的刑案报告省巡抚法庭,而死刑案则要由皇帝亲自审核。《清律》将多种妖术定位死罪,据此叫魂案也应该移送省庭,并最终移送北京。但是中国历史上,充斥着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的现象。因此乾隆皇帝暂时被地方官员们蒙蔽,而这也加大了乾隆对官僚制度的敌意,尤其是汉人官僚们。

第三个版本是专制君主乾隆。乾隆继承了经由康熙,雍正两朝而奠定基础的“盛世”。但他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猜疑心很重。在他眼中,妖术的威胁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阴谋是确实存在的。他相信有人利用剪辩妖术来煽动汉人对大清帝国的仇恨。同时,汉人官僚们的表现也令他十分失望,由此也加强了他对汉人官僚们从未真正消失过的猜忌。因此,与其说乾隆在进行妖术的清剿,不如说他是在借机清肃官僚体制。对妖术的清剿也演变成了君主与官僚体制的较量。

五、“叫魂”启示

从叫魂案的发生、审理及最后结果中可以看到,在整个大清帝国的制度中,君主致力于培养自己在臣民中的绝对权威: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存在,这种封建体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祸根。是的,不得不承认,乾隆时期的满清王朝达到了鼎盛阶段,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百姓安居乐业,并为传统史家所津津乐道,也为当代的研究者所重视和推崇。然而,透过这“盛世”,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中隐藏着诸如人口压力过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等问题,在这近代中国的前夜,整个社会充满了戾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绝对的君主权力在封建社会里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两百年后,中国土地上上演了更为黑暗的历史悲剧,在那十年里,法律等一切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许多无辜的人成为了牺牲品,着实让人感到痛心疾首。这些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遗忘,相反地,我们需要牢牢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段给百姓,给中国带来黑暗的历史。当然,记住这些历史只是为了让我们以史为鉴,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完善法律体系,让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文九:《近代史读书报告》4300字

如何看待近代外国的侵华

范海萍

翻译学院英语(外汉C班) 10321474

摘要:

1840年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此后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一步一步地将中国拖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西方殖民主义者甚嚣尘上的“侵略有功论”,引起了人们对于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对华的侵略的反思。首先,外国列强的入侵是不正义的战争,这一战争性质决定了其侵略是赤裸裸的掠夺,因而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评价,无论其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其罪恶性和侵略性都是不可置否的,由此看来,侵略有功只是列强和西方为曾经的侵略行径的借口。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事件的时候,还需要辩证客观的历史观,列强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巨大深重的灾难,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走向了近代文明的步伐。

关键词:

侵略  非正义  有功  借口  客观

引言: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血与泪,屈辱和沉痛的历史。要真正,深刻地理解中国的近代史,必须知道当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及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同时我们对外国的侵华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切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片面唯心史观。对于这个话题,前人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如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写到了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列宁在《列宁全集》里的对华战争也分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对中国的侵略行径,毛泽东对近代中国的被动落后挨打局面做出了深刻剖析,另外汪敬虞在《近代中国社会和中西关系》,余绳武在《殖民主义思想残余是中西关系史研究的障碍》中也涉及到了这一话题。下面我就近代外国的侵华作出自己的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章程。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两年,最终以英国胜利,中国失败的结果而告终。1842

年8月29号,清政府在英军炮口的威逼下,于南京江面的英军舰船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约一年后,清政府签订了又一丧权辱国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世纪末,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国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兵入侵中国,掀起了过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9月7号,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各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由此可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而其条约对中国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和无穷无尽的深渊。首先是军事侵略: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如甲午战争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把中国居民逼到死胡同内,用机关枪扫射,直到不留一人;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进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此外,列强发动战争来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却要中国人民加倍承担其战争费用。他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造成了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了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政治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及条约,列强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他们还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如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们不但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船只,而且直接派外国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对太平军作战。为了控制中国的政治,把中国政府变成自己的驯服工具,列强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然后是经济掠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手段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以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最后是文化渗透:帝国主义列强在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

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其目的是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买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上面的史实可以知道,宣扬“侵略有功论”的论据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在铁铮铮的事实面前,一切美化侵略战争,为侵略行径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是苍白无力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每次的侵华都给中国带来了无以复加的深重的灾难性后果,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和卓越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无助,就像是任由列强宰割的鱼肉,中国几乎要沦丧在他们的铁蹄之下。曾有史学家说过: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贫穷的根源。这句话虽然有点武断和片面,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指出了近代列强的侵略对中国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要批驳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功论”,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我们都知道,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因此帝国主义的实质决定了其侵略的目的,决定了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其二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西方殖民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为了将其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附庸。其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列强通过一系列非正义的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对中国进行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军事侵略和文化渗透。最后是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后果,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因此就列强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而言,侵略有功只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罪恶行径开脱和美名的借口,他们所鼓吹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的彰显。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史观要求我们看待历史事件需从其两面性去评价,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有利必有弊,有其积极影响,必有其消极负面影响。不可否认,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让我们炎黄子孙不忍,也不愿再回顾和再经历的屈辱传统历史,它承载了太多灰暗和血泪,但是在痛斥和责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之后,我们需要探索除了消极负面影响之外的一些客观的,积极的作用。有位学者说过:近代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没有哪一

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我个人很是赞同这一观点。正是列强的入侵,正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国门,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孤立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何会如此顽强牢固?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都使得中国封建社会建制牢不可破,同时也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种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以上的几个因素使中国封建社会和体制几乎不可攻坚,如果没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封建社会必定会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下去,就算中国内部正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没有外部的推波助澜,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的时间必定会较之长。除了政治上的封建体制的逐步瓦解外,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自然经济一步步地解体,资本主义得到了催生和发展。人们可能会疑问,即使没有外国列强的侵华,中国本身就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可置否,自明末开始诞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存在并缓慢发展着,但从史实记载中可知,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只存在于少数沿海地区中,而所占的比例也微乎其微,而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以超强的稳定性存在着,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经济领域。因此,毫无疑问,列强的侵华则打破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使其渐渐解体,同时,列强的入侵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使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系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强调等级观念,禁锢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实际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服务的。外国的侵华则强烈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思想体系,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由开放的思想文明。另外,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促进了民族觉醒,奋起,反抗。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了;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国国民的民

族意识开始普遍地觉醒了,各阶级开始了救亡图存征程。

诚然,外国列强的侵华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度和自然经济的解体,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文明,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所叫嚣的“侵略有功”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作用是客观发生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侵略中国,并非为了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或促进其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为了把中国纳入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另一方面,这些作用是有限的,如果对于19世纪40—60年代的中国来说,这种作用是明显的,但对于7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的中国来说,这种作用便不复存在了,相反,它变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

近代外国的侵华在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步伐,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需从其两面性去解读判断,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历史,深刻透彻地领悟历史的真谛和奥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

2. 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3.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11月24日)

4. 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1963年9月)

5. 余绳武《殖民主义思想残余是中西关系史研究的障碍》(1990年)

6. 汪敬虞《近代中国社会和中西关系的实质问题》(1990年)

7. 《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8. 《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9.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作文十:《近代史读书报告》4900字

议康有为的“春秋大梦”

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清王朝战败,举国悲愤。康有为等人上书皇帝,希望能够通过改革来实现救国之梦。但是由于康有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是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还是所知的西方文明之浅,这都导致了康有为所提出的建议具有很多弊端和不可操作性。

关键词:康有为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甲午战争清廷落败之后,清朝被迫签订了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大。与“明治维新”几乎通时进行的“洋务运动”被证明是失败的。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考试,先是上谏了《上清帝第一书》,但由于体制原因以及保守顽固派的阻挠,这封书并未传到光绪帝手中。随后他又写了这《上清帝第二书》。

看到清政府与日本的先是差距之大,受到败战之辱,康有为认为根本措施是要:“固结民心”“鼓天下之气”“定天下之本”。先是斥责败战之后割地议和,然后要任用年青先勇之士,造先进之兵器,并且严词批评了尸位素餐的庸官。康提出“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和“养民之法:一曰务农,二曰劝工,三曰惠商,四曰恤穷。”最后鼓励光绪帝以有为之君为志,采纳谏言。

甲午战败给清朝和清朝官员以及知识分子们的打击是巨大的,是前所未有的。梁启超说:“自中东一役,我师败绩,割地偿款,创钜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由于一直以来的“天朝”心态,清王朝不将日本放在眼里,再加上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为师,更是视其为“牛虻”。一只“大狮子”被一只小“牛虻”弄得元气大伤,可谓颜面尽失。所以无论是上到皇帝慈禧,下到官员百姓对这种失败都深感耻辱。战败之辱已经不可承受,再加上议和条件的变本加厉,民心大散。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由“崎岖小岛”战胜老大中华帝国,就在于向西方学习,变法维新,所以中国的救亡强国之路就是要向敌人--日本学习。日本因学习西方由弱而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象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 战争失败后,康有为公开提出只有学习日本变法才能强国的主张。在论证了变法强国的必要性之后,他提醒说:“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上清帝第二书》)在以后两份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他一再提出要向日本学习:“以日之小,能更化则骤强如彼,岂非明效大验哉?”(《上清帝第四书》)日本维新说明现在“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另无他图。”(《上清帝第五书》)梁启超在风靡一时的《变法通议》一文中也对日本赞不绝口:日本在维新以前曾“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然而要想皇帝慈禧。大臣官僚们接受“强敌”的事实还是很难的,更别说取虚心请教了。但是康梁秉着拳拳的爱国之心,写下如此慷慨陈词还是感人至深的。

康的谏言“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是很切合实情的。值得肯定的是有志之士并没有被强敌所吓倒,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义而直言上谏。更为大胆的是康要求皇帝“赏罚分明,用材有道”,对“大僚尸位”者暴扬罪状,不宜用年老顽固的人,多任用新贤。正如亨廷顿认为“集权官僚的君主制的一个现代性的方面是:它为个人流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可见一个有效的改革是需要不断扶植新兴的社会力量为君主所用,来与另一个守旧的顽固传统的势力抗衡。反而不让新兴势力进入高层领导集团,会让本已枯朽的集团没落的更快。比如,以清末宪政为例,其实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辛亥革命不过是压死驴的最后一根稻草。相反是清末宪政的急促导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彻底的废除了科举制”。科举制作为朝廷与地方唯一的沟通渠道一旦被废除,那就意味着社会的大多数精英无法进入高层,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这样的一群人就会变成最危险的一群人,他们会转而投向“民主共和”的怀抱,也就是成为中央集权的帝国主义的敌人。表面上是改革不当引发了革命,更深层意义上是政治参与的程度不够深,广,全。

有学者这样评价:“兴乡学,开民智”是康的“新政”最光辉,最有价值的建议。“天下民多而士少,小民不学,则农工商贾无才。”和“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这和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是相通之意。的确,在当今二十一世纪。我们深有感受:教育上的先进与落后是造成国家贫富的本因。日本明治维新后,1871年成立文部省,聘请西方学者参与教育改革。1872年颁布了《学制》等一系列有关教育制度的规章,兴办了现代的东京大学,全力办好小学,强调教育平等,强制教育,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1885年,文部省颁布了大、中、小学令和师范学校令,建立起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再如二战失败后的日本同样紧抓教育,又快速发展起来了。而中国之疾在于壅塞,在于对强敌一无所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自古以来战胜之道,既然现已无法了解敌人,那就学习敌人的长处,一切从小学做起,长远看来,大有裨益。康梁的“新学”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了以“中体西用”为定式标志的中西文化交流阶段的终结。发动了借助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改造固有传统文化的思想运动,二是做出了融合中西文化精华的实验,为后人指鉴,但也变为近代中国提倡全面的大规模地引进资本文明的滥觞。

当然,康有为倡导变法,顺乎当时的时代潮流,是大势所趋;他写的上清帝书,也确实慷慨动人,文采飞扬,颇有见地,其救国热情跃然纸上。正是因为康有为通过讲学培养了一批追随他倡导变法维新的骨干,通过著书立说,传播他的维新思想,通过不断的上书、组织学会、办报、演说使他成为名动一时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的思想家和行动者,他功不可没,康有为之名也因此永远载入了史册。但不能因此就不顾事实,把康有为的作用人为地夸大。我始终坚信任何历史都是由无数人共同的努力造成的,是一种合力的结果,并非某个人特别伟大、英明,独自创造了历史,那恐怕只在电影、戏剧当中。

然而在深受传统价值观熏陶的我们,一直也受到了现代的精英价值取向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像西方一样去设置一个彼岸的全能神“上帝”来做精英,而是习惯得在社会中参照道德价值体系,达成一定的差别之后,崇拜精英。或者说我们习惯崇拜精英。康的“新政”还是有他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其一,康对己不甚了解,对清王朝不了解,对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

在国之大乱之时,康的建议是“迁都”,“扼守函、潼,奠定丰、镐,建为行在,权宜营置,激厉天下,妙选将才,总屯重兵,以二万万之费改充军饷,示之以虽百战百败,沿海糜烂,必不为和。日本既失胁制之术,即破旧京,不足轻重,必不来攻,都城可保。或俯就驾驭,不必割地,和议亦成。即使不成,可以言战矣。”可以看得出,康的军事见解还是井底之蛙,一切只在纸上谈兵。一者,中国人,中国百姓自古以来就是安土重迁的民族,万不得已绝不轻易离开故里。想现代中的海外华侨无一不会思念故土,再说当时的经济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主,对农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土地,而土地是带不走的。一旦迁都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全都打乱,也就是说他们将面临着“重新洗牌”。百姓如此,皇宫贵族更是不愿迁都的了。二者,就算迁都了又能怎样?迁都能改变得了腐朽的事实么?迁都能避免列强的侵袭么?

康梁等人根本不懂中国的政治的模式与机制。作为一个巡抚,他的实权不在于自己的口令,而在于下属是否听令,是否二者之间有某种利益裙带关系。皇帝的地位也是如此,光绪帝的命运更是如此。表面上皇帝是一呼百应,但实际上一旦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某种关系切断了,二者就没有很好的联系了。所以说皇帝与大臣之间一直是一种制约与抗衡的关系。光绪皇帝从未掌实权,何来政治改革呢?“在100多天的变法中,光绪皇帝每隔两三天就要去一次颐和园,去一次要住两三天。每日的奏折,光绪皇帝处理之后,都要封好,派人送给慈禧。慈禧如果认为皇帝处理不当,就会令皇帝改正。我在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有一道废漕运的上谕,头一天发出,第二天又有旨改正。”在这一时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关系,打个未必恰当的例子,慈禧太后就像是清政府的“董事长”,而光绪皇帝最多不过是个“总经理”。一切重大决策,还得“董事长”拍板,连“总经理”的去留,也是“董事长”说了算。

梁启超说:孔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彝”夷狄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古之圣人未尝以学于人为惭德也。

康有为既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又无法割舍对中国圣贤遗教的深信,提出“其诸生愿入道学科者,为讲学生,皆分到乡落,讲明孔子之道,厚筹经费,且令各善堂助之。并令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其道学科有高才硕学,欲传孔子之道于外国者,明诏奖励”的措施,以孔教为圣教,一来借孔子之威反击守旧势力,二来创造了以孔子为教主的新宗教,并以之笼络人心。但其野心可知,是想为“帝师”。

萧瀚评价道: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是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放在那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之下来讲,他很了不起,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素养来讲,他正好是相反的,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养,他一样都没有,就是使得政治不成功的,改革不成功的素养他全部具备。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康有为他是自号南海圣人,自称圣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非常狂妄,翁同和在日记里面曾经写到过,就是他第一次见这个康有为的时候,他对康有为的评价,最后两个字就是“狂甚”。

戊戌之时将孔子抬到一个极端,那么必然在新文化运动时将孔子贬到一个极端。

其二,康对西方文化也是不了解,准确地说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能真正了解西方文明的寥寥无几。

魏源等人无疑不从旧营垒中分化而出,《海国图志》表现出刚刚脱离传统文化观念母胎的印痕。他屋里吧传统价值观的标准的新形成的见解协调起来。比如说:口口声声称“夷”,“天朝上国”之心仍存。再者,所师之长,唯在于技。

而把“中学”归结为理学家所颂扬的道统,归结为儒家的伦理政治观念是洋务文化论战中无法超越的观念定式。

维新派从全球时代的角度对中国所作的自我意识,却是摧垮了守旧派借以矫情支撑,保存体面,排拒一切外来新生事物的精神支柱,尖锐地触动了现代中外关系究竟能不能用“夷”与“夏”关系来看待守旧派的“中枢神经”。

但是康梁却赞成“西学中源”的说法,可见其弊。亨廷顿说:“西方之所以是西方,是因为它一直以来就是西方。”西方的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那时地球上有两个极度辉煌的文明并处着。一个是中国的文明,另一个就是希腊文明。前者与后者之间不仅在地域范围上是分离的,就算是思想上也是不同源的。所谓的“西学中源”不过是改革派借以驳斥守旧派的理由。

其三,康所提出来的建议可操作性低,甚至可以说低至零。这种可操作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光绪皇帝是否有能力来完成?二是官员是否有能力来参与?对于一场有效地改革是需要强有力的政权维持的。纵观古今历史,成功的改革总是罕见的。其原因在于改革所面临的困难重重,改革要求在两个对立的阵营之间守护好平衡。

在103天的时间里面,光绪皇帝下了将近110道朱谕,你想他这能改革吗?没法改革,他只能制造混乱,什么事情,他都想到了,立刻就去发布命令,最后就是六部全都晕了,没法办事了,怎么办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面,然后你又要搞军事投机,想给慈禧太后从人身上制造安全威胁,像这种做法,那你不就是等着让人家来收拾你吗?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像这个科举制,是吧,他把这个贴括改成了策论,全国的举子都不知道该么办,是吧,因为这个就是人家花了几十年在那儿读所谓的圣贤书,你一下子给改了的话,人真的是无所适从。所以唐德刚先生说的非常到位,他说这些都是增加问题,而不是减少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上清帝第四书》《上清帝第五书》

2, 梁启超《变法通议》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4, 房德邻《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在戊戌变法110周年之际》

翦伯赞.戊戌变法(资料丛刊)[M].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