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信息课件 > 【《关于巴金的》800字】 我眼中的巴金800字

【《关于巴金的》800字】 我眼中的巴金800字

时间:2019-11-20 10:14:45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巴金的》800字

关于巴金的《家》读后感400字600字读只有一个地球后的感想500字300字小学生中学生初中生暑假期读书笔记作文有关于读后感100字150字200字300字400字45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1500字2000字读后感想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作文二:《纪念巴金的作文:学生对联关于巴金》600字

激流勇进雷电雨,往事飘摇家春秋。 王丽娟一生才情,半世波折。坎坎坷坷踏过一个世纪。千般忏悔,百文深刻,跌跌撞撞尝遍六味辛酸。横批:此生无憾 张均星宇宙间燃烧的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 李祝娜穿越世纪的灵魂,叩响生命的大门。 黄颖佳成就三部曲 ,文风历久弥新。 穿越一世纪,品格永世长存。 马天翔挥笔书写 家 春 秋, 人生成就真善城。 庞露家春秋尝透人生百苦,雾雨电忆往昔日数事。 陶元程古来兮来贯通文学著作,十年文革造就辉煌一生。 周雪在苦难中创造的伟大,由文字抒发的情谊 横批可爱的人 李老师当今狠心弃包弟,如今懊悔写文章。 横批悔不当初 李小慧包弟人间寻温柔,巴金社会找真情。 周继磊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横批 如意 齐璇十年文革经沧桑,一生坎坷忆感慨。 杨倩文学为巨匠,思想亦完人。 王婷婷观文革历史,痛哉有志之士被埋没。 赏巴金书集,惜知热血男儿尤尚存。 横批 心未全泯 黄汉斌随想录中唤回忆,三部曲里谈真情 叶建经历文革奋笔直书露真言,跨越世纪开拓文学成巨匠 黎海波巴金写作,真于美。 飞蛾扑火,勇在争 陈洋诚实面对过错 痛苦面向未来 横批真实人生 徐亮历百年,凭良心,内陆中华名声响。 过十年,得巨著,海外世界声誉扬 邱茗辰穿越世纪的老人,留下经典的著作 横批 作家巴金 周婷新学开拓救世俗,随学一生怀悲凉。 李佳文积极向上,写作品。 奋发图强,学文学 饶诚知错能改是巴金,鞠躬尽瘁真包弟。 叶森槟巴蜀思想传世纪,金都文学越古今, 秦雷苦难驻心末,甘甜散四方 龙雨

作文三:《关于巴金老人的故事》7900字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端坐在我对面的高背木椅上,双腿间架放着一根手杖,身着略显臃肿的栗色茄克式棉衣。老人举步维艰,但脸色红润,神态安详。这位老人便是巴金。

坐在老人对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一种宁静,一种镇定,一种充实,一种信任。

这一天是1991年2月4日,农历庚午年腊月二十,节令正当立春。

没有多少热力的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叶,再透过门窗的玻璃,斑斑驳驳地洒进由阳台改成的狭长形房间。房内没有取暖设备。阳光虽未增加多少暖意,却平添了几分明亮。我同巴老便在这样的氛围中谈话。同去的朋友在远处和巴老的九妹琼如老人很有兴致地拉家常。

三天前,我同思和一道去巴老家时,请巴老为我选编的《巴金谈人生》写几句话。巴老应允了,要我再给他一份纲目看看。这天,我专为送纲目而来。老人说:一定写,只是身体不好,可能短一些。我说:哪怕只写一句话也好。说完“正事”,我又同老人谈了些别的事情。老人拿出两件材料给我看。一件是浙江嘉兴县志办公室据1923年手稿打印的《嘉兴杂忆》残稿,另一件是65年前写有《春梦》片断的练习簿。三天前,我同思和在巴老家谈了近3小时,这次,我不愿多占老人的时间,因此,进屋后一直没有取下围巾,脱去大衣。翻看那极其珍贵的稿本时,我显得笨手笨脚。巴老慈祥地看着我,不时轻声说几句话。看着老人双腿间的手杖,身上的棉衣,我突然涌出一个念头:老人那衰老的身躯也需要支持,老人那燃烧的心也需要温暖。我有点走神了。……

2月5日,我离沪返京。19日,农历辛未年正月初五,巴老来信。我急切地拆开老人亲笔写的信封,内中是老人一笔一划写成的两页《前言》。文末署“91年2月14日”,这一天是农历的除夕日。《前言》是这样写的:

1928年在巴黎,我对一位朋友说:“我只想活到四十。”过了62年,我在回答家乡小学生的信中又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87岁的老人回顾过去,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我老老实实地走过了这一生,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有时走得快,有时走得慢,无论是在生活中,或者在写作上,我都认真地对待自己。我欺骗过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惩罚。我不曾玩弄人生,也不曾美化人生。我思考,我探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享受。人活着正是为了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这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用来维持我们个人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否则,我们将憔悴地死去。

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

读罢在人生途程中跋涉87个春秋的老人的自白,面对工整而苍劲厚重的手迹,蓦地,我眼前化出一幅景象:在人们忙碌地准备迎接新岁的时候,巴老静静地坐在临窗的小桌前,手中那管显得万分沉重的笔,在纸上艰难地缓缓移动,移动……。我的双眼模糊了。幻象消失了,眼前是实实在在的写着400多字的两页稿纸。放下稿纸,我感奋,我崇敬,只是不知怎地,感奋中含着些许酸楚,崇敬中掺着几分感喟。我默默地对自己说: 这就是巴金老人!这就是巴金的精神!

《巴金谈人生》是我为青年朋友选编的一本薄薄的小书。我力图通过书中精选的巴老有关人生的方方面面的言论,展现他数十年来所倡导和实践的一贯思想:人应该追求真诚的、充实的、有理想的、有奉献的生活。巴老新写的《前言》所回顾的、所展示的、所渴望的,不也是这样吗?将巴老的手稿复印交出版社以后,我在小书的《后记》中,写了这样一段有感而发的话:“最有资格谈人生的人应该是严肃地对待人生的人。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怎样说就怎样做,至少是努力这样去做。正因为这样,在80岁的时候,他才能这样说:‘我绝不写文章劝人“公字当头”,而自己“一心为私”。自己不愿做的事我也决不宣传。我的座右铭就是“绝不舞文弄墨、盗名欺世”。我们的确见过那种‘论’人生时头头是道,‘过’人生时则背道而驰的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与言善行恶、口是心非,其美与丑、高与低,真是泾渭分明。”我向青年读者们建议:“读巴金谈人生的书,还应了解巴金这个人。只有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读’,才能真正认识巴金并理解他对人生所说的话语,受到更大的启迪和教益。对于其他谈人生的书和人,也应如此。”

我同巴老的文字往来始于1963年秋。当时,我刚刚步入大学四年级,准备以巴老的创作道路为题,撰写学年论文和一年后的毕业论文。9月23日,我写信给巴老,一封2000字的信写了一个星期,才交给指导教师林如稷教授,请他转寄给巴老。信写得很稚拙。我说:“为什么我会对您和您的创作感到兴趣呢?凭我有限的知识,我感到,中国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中,对您的论述和研究还不够充分、全面,有的问题解放前后都在争论,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虽然接近一致,但中间也

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呢,似乎还没有怎么触及呢,特别对您的创作道路和经验的研究,显得更加不够。因此,对您的文学活动和创作道路的轮廓,作一个较全面的勾画;对您的作品,作一个合乎事实、较为正确的评价;对您的创作经验和意义,作一个公正的总结,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事情。自然,我深知,知识贫乏、能力低下、年仅21岁的我,远远不能胜任这样艰巨的工作,它的完成,有待于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们共同的探索和努力。我愿意在这项工作中,努力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我又表示,“读您的作品,我很喜欢您的性格和语言。当然我不是喜欢那些旧时代留下的消极的方面,我指的是由您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家全人的品格。我爱热情、诚挚的人,爱明朗、酣畅的语言,我相信,这会有助于我对您的作品的感受和研究。”

我以十分严肃的态度说:“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才立志研究您的作品及创作道路。我认为,这决不是个人的喜好和事情,对您的研究和评价,实际上关系到正确批判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进步传统,关系到如何掌握评价新文学史上一大批进步作家的标准,涉及到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对客观事实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我希望通过对您的研究,使自己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具体的认识。”

10月29日,林如稷教授转给我巴老的复信和一本我求借的《巴金的生活和著作》。巴老的信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流畅飞动,文句却颇多委婉。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存光同志:

信收到。我最近比较忙,过几天便要离开上海到南方去看看,我抽不出时间写较长的信,请原谅。说实话,我希望您最好不要研究我的作品。我过去写得多,但写得不好,现在社会活动较多,文章写得少,还是写得不好——自己看看,也不满意,何况别人!倘使我将来能写出好作品,我当然不反对人们谈论它。目前我害怕您会白白浪费了您的时间。

您要看的明兴礼的著作,已托林先生转给您了。这本书我这里还有,您不必寄还了。作者是个天主教徒,在他这篇“博士论文”中他也在宣传天主教义。不过他懂中文,我的作品他差不多全看过,引用的地方较多。

我1923年离开成都后曾在上海、南京两处进中学读书。没有参加什么社会活动。去法国前,翻译过一本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后改名《面包与自由》)。

匆覆。 此致

敬礼

巴金 10月17日

请代问候林如稷先生,我不另给他写信了。我毕竟是一介书生,且悟性甚低,不懂测风察云,见机行事。在1963年秋写信给巴老,表示要研究他的作品和创作道路;并侧面表示对1958年至1959年全国范围内以“巴金作品讨论”为名的大规模批判运动的不满,对文学评论和研究中日见抬头的种种“左”的思潮的质疑。这怎么不使心有余悸的巴老感到为难呢?大概是我的书生气令巴老忧虑,因此,他劝我 “最好不要研究”他的作品,“害怕”“白白浪费”我的时间。我未能理解巴老的深意,也的确不明白正在发展的形势的严峻,仍然坚持搞自己的选题。以后的事情却为巴老所言中。一年以后,我不得不中止了研究。

风雨雷霆,14年以后,我从西北的一所大学来到北京,得以重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巴老。此后6年间,我只给巴老写过一封信。为了抢回失去的时光,我奔忙于各家图书馆,埋头翻查旧报旧刊,四处寻觅绝版书,整日遨游在书海之中。直到1984年,我出版了一本论述巴老文学道路的小书并编成三卷研究资料后,才下决心去见巴老。12月3日,在巴老度过80岁生日之后,我第一次走进上海武康路巴老寓所。我带去一份复制件,这是上海《大公报》副刊《大公园》1948年12月29日以《巴金的心境》为题刊登的两行手迹:“我喜欢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痛苦和战斗,这是支持宇宙的两根支柱。”手迹中的“一句话”三字有脱笔,看不清是什么字,令我耿耿于怀,因此,趁便先请巴老和小林同志辨认一下。为了节省巴老的时间,赴上海前,我将要请教的问题寄给了巴老;见面后,巴老便针对我的问题逐一作了回答。谈话的主要部分如下:

存光:1979年4月和1980年初,您在同法国《世界报》记者雷米和上海文学所研究生花建的谈话中,都谈到 “追随鲁迅的道路”。我正在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您所说的 “鲁迅的道路”。能否谈谈您在30年代对“鲁迅的道路”的认识,以及今天您对“鲁迅的道路”的看法?

巴金:你的问题我看了。老实说,你的问题我很难回答。作家与批评家、理论家是不同的。有

些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

关于“鲁迅的道路”,我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真话集》中《怀念鲁迅先生》写过。我的看法就是这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对鲁迅的看法,当然也是这样,不过现在到写这篇文章时,考虑这个问题就考虑得更清楚一点,更明确一点。我认为作家的道路就是这样的,写文章也这样写。我觉得鲁迅的道路首先是这样的。比如讲真话,我是这样写的:写作和生活一致,作家和人一致,人品和文品一致。写这篇文章时虽说是回忆,但鲁迅对我的影响,我对鲁迅的看法就是这样的。30年代、40年代,我不是这样明确,70年代、80年代,更明确了。

存光:现在回过头来看,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对您自觉从事创作是否有什么影响?

巴金:我觉得很难明确地说。当然受到影响,但创作主要是生活。明确的我说不出来。我不是有意的。搞创作,写什么东西,主要是生活里有一些感受。所以我说我不是文学家。……我对青年作家说,你写创作,不要管别的,理论也好,美学也好,什么也好。你写生活中的感受,最熟悉的东西,感受最深的东西。我自己写作也是这样。反正我也不要做作家、文学家。

存光:您认为对于作家的社会理想、政治观点与小说的思想的关系,应该怎样认识才较为确凿?     巴金:这是有关系的。我的作品与我的主张是有关系的。我写作品是宣传我的思想,宣传我的看法。写出作品要打动我,也打动别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我没有话可说就不写东西了。

过去有些东西是别人拉稿写的,现在也有拉稿的。要尽量避免。替别人完成任务,要你写什么稿子你就写什么稿子,是浪费时间。

存光:您认为写一个作家的传记,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巴金:我觉得写一个人的传记,最重要的是你了解他的生活,还了解他所处的时代。时代最重要,背景、环境最重要。我不想别人替我写传记。我写过去,也需要好些时间来思索,来回忆,才能准确地回忆起来。我写《回忆我的哥哥李尧林》在香港的《大公报》发表后,《一般》杂志也转载了。这篇文章里就有错,时间和事情都有错,查了几篇东西,才搞清楚,收在《病中集》中的是改过了的。

我写东西要有根据。我要写过去哪些事,要考虑哪些问题,也要花好多时间,不能说几十年的事一下就想起来。我的时间不多了,把要要写的东西多写两本,还有,我还要做点事,证明自己的文品、人品,证明文学与生活、与写作的一致。因此,我没有更多精力来写回忆过去的东西。我要做我自己要做的事,不能老做别人让我做的事。

存光:有人说,写传记要写出“我眼中(或心目中)的×××”;又有人说,应写出“真实存在着的×××”。很想听听您对这个问题的意见。

巴金:照我来看,当然应该写真实存在的人。但这不容易,总免不掉我写的东西总有点我自己的看法、印象。比如这个人我讨厌他,写出来总有点反映。他做的有些事你不赞成,你总不可能把他说好。当然,写作时尽可能准确些,忠实一点。过去写传记最困难是材料,我为啥要提出建立文学馆呢?就是为了保存材料。这个馆明年一月一日可以正式建馆。成立文学馆还有不同看法,有人提出成为研究中心。我的意思,先应该是资料中心,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提供资料,主要为全国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服务,还要为海内外研究者服务,为很多人服务。研究中心是为少数人服务。以后发展当然可以办。写传记有了资料也就方便一些。本人谈的只能参考,特别是家属,现在有些回忆录就不大符合事实,家属提供的情况好话说得太多。最困难的是时代怎样创造这个人,能把时代写出来。这个时代出现这个人。

匆匆又5年。1989年11月,我去上海参加“首届巴金学术研讨会”。说来令人感慨,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十分活跃,其中,巴金研究堪称进展最大、收获最丰的领域之一,但召开全国性的巴金研讨会,却困难重重,在上海同仁的努力下,直到1989年尾才得以举行。研究者们从各地赶赴上海市郊青浦宾馆,兴奋和欣喜自不待说。11月21日,会议开幕。许多代表要求探望巴老,会议主持者颇感为难,他们在开会前已与巴老联系过,未得同意,因为巴老不习惯也不愿意搞“接见”式的会见。会议主持人再三解释,但要求仍殷殷不停。于是,23日下午,我同李济生老人、丹晨同

志陪与会的几位日本学者去巴老寓所,同时,代大家再向巴老陈情。我对巴老说:有十几位研究者,也是几十年来读您的书的读者,现在来到您的门前,不见您心里实在过不去,50岁的人说起这事都流泪,请巴老见见吧。巴老听后,立即说:“见一见,见一见。”这样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我随过去已见过巴老的代表参观大观园,十几位从未与巴老谋面的代表,则乘车去武康路巴老寓所。

会议闭幕后,28日下午,我与思和又应约去巴老寓所请教教有关老人的集外佚文等问题。这两次见巴老,我明显地感到,老人的体力不如5年前,行动已很困难,但他那平易的风范、清晰的思路仍然如故,他思维的敏捷和记性的超常,更令我惊叹。

28日我们去巴老寓所前,先到华东医院探望正在住院的王瑶先生。说到王先生,我不能不多写几句,因为王先生的名字也是同巴金研究连在一起的。早在1957年,王先生就发表了《论巴金的小说》这篇奠定我国巴金研究基础的力作;80年代,王先生又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撰写“巴金”辞条,全面而中肯地评介了巴金的剧作道路和文学成就。王先生一直关心支持巴金研究,并为巴金学术研究的收获深感欣慰。

1985年,我和丹晨同志受同仁之托,到北京大学镜春园76号拜访王先生,请他领衔主编《巴金研究论集》(另一位主编是复旦大学的贾植芳先生)。1989年11月9日,我代“首届巴金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与王先生联系,他在电话中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一定参加。”他还告诉我,即将动身去苏州出席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会毕便赴上海。21日,我因事耽误,下午才从北京飞往上海,同仁告我,王先生上午抱病出席开幕式,但无力讲述事前准备好的发言稿,在贾植芳先生的劝说下退席休息,已住青浦中医院输液观察。当晚,王先生病情加重,次日转至市内华东医院住院治疗。我和思和去医院时,思和买了一束鲜花,病房的护士小姐找来一个广口瓶权代花瓶,鲜花使洁白的病房增添了一些生气与活力。王先生此时已不能说话,但头脑清楚,面部表情乐观而坚毅。陪伴先生的师母告诉我们:上午,巴老来医院看病,因不能上楼,特让女儿李小林代他到病房向王先生致意。想不到,这一天竟是我同王先生的诀别。12月27日,在八宝山王先生的追悼会上,我默立在人丛中,想到50天前我与王先生的通话,和一个月前在上海的最后一面,想到王先生一生的学风和人品,开拓和成就,不禁黯然泪下。王先生是从巴金研讨会的会场上住进医院的,他是“战死”在现代文学研究阵地上的啊!我蓦然想到巴老1938年在《做一个战士》中写的一段话:“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除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王先生不正是这样一位“战士”吗?因此,在向王先生的遗体鞠躬时,我心里除了哀痛,还升腾着一种异样的感情。……

我与巴老接触不多,仅有的几次见面,都在老人80岁之后。尽管每一次见到老人,我都有所获,有所感,有所思,但我却认为实在无需用铺陈的笔去描述每一次见面的情形,这是因为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位诚挚、平易、谦虚的老人,是一位爱憎分明、热情正直的战士,是一位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作家。他不是“首长”,不是“名流”,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仙。读他的作品,我像是在聆听他促膝谈心;坐在他的对面或身旁,我眼前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普普通通的老人。我爱我眼前的巴老,我敬我眼前的巴老。

自“五四”以来,可称为“作家”的中国人车载斗量,然而,真正把写作当作事业,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方面卓有建树者,却可以数计。有的作家才华出众,或一度辉煌,或写过力作佳构,但星换斗移,沧海桑田,逐渐失却光泽,有的甚至蒙上尘垢。更有的号称“作家”者,或猎于名,或钓于利,或屈于力,;随时俯仰,见风转篷,文章或有可取,人品几等于零。巴老自本世纪20年代开始写作,他亲历了“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学的全过程,除去头10年和被迫搁笔的“文革”10年外,其余50余年都堪称文学创作的大家和文学运动的中坚。

像巴老这样,长达70余年坚持写作,坚持用作品同读者见面,其作品在几代读者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在现代作家中的确不多见。巴老不想当作家,但生活却把他造就成一个作家。     一个为写作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大作家。巴老写作如同在生活,为使世间更温暖、更幸福,人的心灵更纯洁、更美好,他写作一生,探索一生,思考一生,奋斗一生。他用作品说真话,吐真情,真切反映时代的影象,尽力抒写人民的心声。他有过迷悯,有过坎坷,也有过错误,有过失落,但不论处于何种境地,他始终不忘读者,不忘祖国,始终襟怀坦白,勇于自剖,始终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理想和信仰。其言以真而传世,其文因德而益彰。在这位写作与生活一致、做人与为文一致的作家面前,諛词和贬斥同样不都是苍白无力的吗?

记叙或评述巴金老人的一生,是一件为许多人关注的工作,已经出版的几部传记和评传,或重

在作品的评析,或偏于经历的描绘,或以铺叙言行活动见长,或以揭示人格发展取胜,自成一格,各有特点。我的这本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东西吗?这不该由我作答。我所能说的是,我力求忠实地、客观地叙说老人不懈奋进的一生,特别是他在思想和创作方面探索、追求的历程;以目前所能掌握的全部材料为根基,不取巧,不自以为是。我爱巴老,我敬巴老,但我避免用一己的感情去择取事实,以个人的好恶去剪裁历史。我的写法也许拘谨,但执著于材料也颇艰苦。我有自知之明:我笨拙的笔,写不好这位世纪老人,时代良知。我这样自慰:我所写的巴老,也是一种认识,一种观照,一种理解,一种表现吧。今年,巴老整整90岁了。在这个时候,我把这册书奉献给读者,也多少卸下了自己心上的重负。于是,我释然了。

末了,对于不断督促和鞭策我的朋友们,对于栽培本书的园丁们,我深深地道一声:谢谢!     作 者

1994年中秋夜,

于巴山洞明月下。

作文四:《关于巴金的经典语录|关于巴金的名人名言》400字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  巴金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

————  巴金

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  巴金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巴金

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

————  巴金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巴金

幼稚的眼睛常常看不清楚。小鸟怀着热烈的希望展翅向天空飞去,但一下子就碰着铁丝网落了下来

————  巴金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  巴金

不能够单单为着那一对眼睛,就放弃一切。

————  巴金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  巴金

作文五:《关于巴金的经典语录|关于巴金的名人名言》400字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  巴金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  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  巴金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麽就讲什麽;自己怎麽想就怎麽说这就是说真话。

————  巴金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巴金

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  巴金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

————  巴金

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  巴金

作文六:《关于巴金的经典语录|关于巴金的名人名言》400字

巴金

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巴金

————  巴金

巴金:“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  巴金

巴金幼时,一次帮家里的轿夫老周烧火做饭,老周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巴金晚年对记者说:“我几百万字的作品,还不及老周的八个字。”

————  巴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巴金

————  巴金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巴金

————  巴金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  巴金

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巴金

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的,原子能应当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  巴金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  巴金

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巴金

首页

下一页

末页

共 7 页 61 条

作文七:《论文浅谈巴金的《家》》6700字

浅谈巴金的《家》

【内容摘要】:在现代文学的长河里,在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里,巴金的《家》,以其独特的魅力占取一席之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对中国现代青年人生道路影响之大。巴金以青年人的激情描写了他那一代青年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和不懈追求,在一代青年人里引起了共鸣,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是一盏耀眼的启明灯,指引着在黑暗中的人们寻找光明。

【关键词】:巴金、《家》、光明、迫害者、叛逆者、觉慧、觉新

热情地寻找光明的人——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和幼弱者和劳动者的苦痛境况、悲惨命运,使他在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绪,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情绪记忆”。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家·新版后记》《巴金全集》第一卷,第453页)

五四运动时期,他就读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在那里他读到了《新青年》《每周论坛》等倡导新文化的刊物,也阅读了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作品。1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法国,1928年底归国。这期间,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并且开始读卢梭和伏尔泰的著作,在中外文化的融通中,他的眼前不时的呈现出“另一个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取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前夜·译者序》)在苦闷与痛恨中,他把爱与很交织起来,陆陆续续的写成小说。1928年8月,巴金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发表在《小说月刊》1929年1至4月号上,之后又将《死去的太阳》《新生》和“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巴金以饱满的激情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渗透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1936年,鲁迅便赞许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部热烈而忧郁的青春小说――《家》

在悠久的年月里“家”是中国人大的安乐窝,是休憩的港湾,可巴金笔下的“家”在新时代的风景里成了牢笼。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离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在这个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的大家庭里封建的理论规范和儒家的教义,像无形的绳索一样禁锢着年轻一代的手脚,虐杀着他们的生命。

1.它外表庄严优雅,内里却荒淫腐败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那是“四世同堂”之家崇尚“和乐”之分,表面上肃穆庄严,幕后到处都是邪恶和隐私。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威严的象征,然而他自己却又在涑渎着家庭的尊严。他在子孙面前道貌岸然进行着“万恶淫为首”之类的家庭教训,自己却在玩小旦,娶姨太太,过着荒淫的生活。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以“避血光”让临产的瑞钰到城外生产最后死于难产;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乱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个家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

2.高公馆是一个制造“吃人”罪恶的厨房。

高公馆是一座坟墓,使一些人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高老太爷为了早日实现“四世同堂”的梦想和承传家绪,他剥夺了觉新的理想、失业、青春和爱情。觉新的青春于是就在抑郁、无奈、痛苦中枯萎;他与梅表姐从小青梅竹马、相亲相爱,却因为在父辈中的一次不愉快的争吵中最终错过,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的离开了人间,一支本该灿烂的梅花在无望中颓败。瑞钰是一个贤淑善良、宽容的女子,她在一次抓阉中成为觉新的妻子。觉新虽然不爱但却以夫妻之礼代之,夫妻之间也相敬如宾,平淡中也算一种幸福吧,可这种奢侈的幸福在陈姨太之流闹所谓的“血光之灾”邪说中结束,她和梅都是礼教的牺牲品。另一个年轻的生命鸣凤仅17岁,就被高老太爷当做一件礼物送给了“死教会”的老恶棍,年已花甲的冯乐山做小,结果这少年的少女为保全纯洁的爱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湖自尽。然而,鸣凤的死却没有使这场悲剧完结,丫头婉儿又很快被高家用来替代鸣凤,继续着人生的悲剧。

3.表象强固而实则虚弱,最终必然崩溃

高公馆看似强固实则虚弱,各种矛盾重重,家内高老太爷是这个把宗法礼教当做思想支柱的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在高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旧家长、旧制度的缩影,在他身上鲜明体现了封建制度专横、虚伪的本质特点。“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这就是高太爷的信条。高家以外有冯乐山“死教会”的老恶棍与之交好,军阀督军的支持,各种姻亲而建立的关系网。

即使看起来到此坚固的高公馆也必然崩溃家外,辛亥革命结束,专制政治势力消弱,经济支柱动摇,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反封建反礼教会越演越烈,思想统治也开始动摇,封建

专制体系摇摇欲坠。

高家内部斗争重重,克安、克定这两个坐吃山空、耽于肉欲的败家子家长的塑造,揭露了封建阶级的腐朽没落。而克安、克定的堕落,高家太爷因失望、幻灭死去,后代创业宗业一代不如一代,挥霍、堕落却一代胜过一代;另一方面,在封建压力下,觉慧、觉民走上反抗的道路。离开高公馆,反抗斗争加速了高家的崩溃。

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的迫害者与叛逆者

巴金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要永生在青春的原野。”《家》中满溢着纯洁的青春气息,这种气息反映一颗单纯的心灵。读他的小说,你竟不感到是绞汁写出来的,是唱出来;呻吟出来的,是自然地天呼。

他在《激流》总序里写到:“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的知道了。”

巴金在《家》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方面,有专横独断、荒淫无耻的高老太爷和冯乐山,有闲懒堕落的高克定、高克安,有道貌岸然、一心支撑着这个家庭的高克明,也有庸俗、虚伪、专事明争暗斗的陈姨太等等。在这些形象身上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摧残,青年们过着各不相同的痛苦生活。在作者笔下,觉慧与觉新、琴与梅、淑英与蕙,鸣凤与婉儿这些人物的处境和命运都是以对比的方式来刻画的,并借此表明:逆来顺受就会成为垂死的封建势力的祭品,只有反抗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高公馆里长辈们不仅把持着经济大权,而且以旧的道德教义威压着幼弱的青年和妇女。在这里,进新学校被视为异端,婚姻自主更被视为大逆不道;这里的生活“就跟关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就是在这样森严、古旧、冷酷的大宅子中,青年、特别是妇女的青春和幸福被葬送了。在《家》中,我们看到仅仅13岁,脚便裹成畸形的淑英,被执拗的父辈强令嫁给凶狠刻薄的郑英,终至忧郁而死的蕙和由于是女辈,不能传嗣竟至被父母虐杀的淑贞。

那个爱而不能的梅,那个多情的女子本该有美好的归宿,但就因为双方父母一时的任性给破坏了。和不爱的人结婚本就不幸,不到半年却又成寡妇更是不幸。她虽然思念她的旧情人——觉新,觉新也仍然钟情于她,但觉新已另有了瑞珏。而瑞珏又是一个贤淑、善良的

女子。于是,她陷入了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只能靠回忆逝去的青春与爱情度日。这种回忆也就成了她的一种追求,但这种追求是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更增加她的痛苦。她终于夭折于这样的矛盾和痛苦——爱而不能的矛盾痛苦之中,成为封建礼教的又一受害者。

除了梅还有鸣凤,那个为爱坚守纯洁,不愿被糟蹋的她选择了投湖自杀,也许湖才是她最好的归宿,平静、纯洁。瑞珏,一个端庄、贤淑、宽容的女子,虽和丈夫相敬如宾,但她更心知肚明,她不是丈夫的最爱。她强颜欢笑,爱丈夫喜欢的一切:梅花甚至包括丈夫喜欢的女人,她真心地同情梅帮助梅,就算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子也难免一死。她死在封建迷信之下,她们都是一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年轻女子,是一朵朵盛开在寒夜的花朵,却一朵朵夭折。

巴金在《家》中不仅仅描写了一群年青女子被迫害的悲剧,更不惜重墨给我们描写了一个“软弱的好人”觉新和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觉慧的现象。

觉慧是高公馆第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富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长辈们的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反顾地走出家庭。觉慧性格中除了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方,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理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风相爱,又经常处于一中矛盾中,下不了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种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太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的反映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觉新——巴金笔下一个软弱的好人,封建末期最后一个孝子形象。

(一) 旧文化熏陶下一个失掉青春的青年。

1、 “孝悌”文化熏陶。

高觉新是高家的大少爷、长子长孙,相貌清秀,聪明机灵,他曾经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也有过美好的梦想,但长辈的安排把他的梦彻底打碎了。他本来预备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大学深造,甚至想到德国留学;但父母早早为他安排了工作,让他挑起家庭的重担。由于中国“孝悌”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孝为先,他是高家的长子长孙,他必须担负起整个家族的重担。为此他牺牲了爱情,他本有意中人梅表姐,但父亲为他包办婚姻,用抓阄的方法决定了他的终身大事。后来父亲不幸早死,他又过早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这一切,他都毫无反抗的接受了,他知道这只能使他毁灭,但又无法解脱,最后他不仅失去了爱情,还有儿子(海臣)妻子(瑞珏)还有自我。

2 、长子文化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的“中间人物”。

《家》中说:“高觉新是觉民兄弟称作“大哥”的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是长房长孙,正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

社会角色决定了家中处境,他处于大家庭的内部矛盾纠葛的旋涡中心,是贯穿长辈、晚辈的枢纽。因此他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而且以此律人、懦弱忍从、委曲求全、敷衍处世,他感到“不断的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形成了他“作揖主义”的人生哲学。

(二) 一个有着两重人格的失掉青春的青年。

“持中贵和”是觉新的人生观。老一辈把他视为“祖业的继承人”喜欢他;少一辈把他看作可信的依托,敬爱他。在两种势力的斗争中力图采取中立,缓和矛盾。他屈从封建传统,但在屈从中也常有不满和痛苦:同情被长辈压制的青年,但同情中有劝诱;既是旧礼教的受害者,又时时处处以旧礼教为处世行事的最高准则;既渴望着自由解放,又无力与旧家庭决裂;既说着要为别人牺牲自己,又常常让别人为自己的孝道而牺牲;既极其痛苦,又在麻木中苟且偷生。如在旧社会里,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少爷,他跟两个弟弟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新青年。他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这样矛盾,在弟弟和长辈的冲突中他处境尴尬。思想上,他倾向于弟弟;行为上,又服从长辈。觉慧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大骂一顿,关在家中。觉新同情觉慧,但又让觉慧听祖父的。觉民反对祖父包办婚姻而逃婚,他同情觉民但又想找回觉民。长辈们逼他妻子瑞珏到城外生产,他不愿意,但也服从了,但在《家》的最后,觉新目睹瑞珏、梅的惨死,又受到两个弟弟的影响,终于有所觉悟而帮助三弟觉慧逃出了家庭的“樊笼”,并表示:“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觉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载体。

艺术特色和成就:

1、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

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一般不注重肖像、形体和服饰的描绘。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写觉慧在鸣风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又如通过生活中各种细节的描写来突出觉新性格的两重性。整个作品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纷繁多样,主要以三组恋人七个角色的生活故事为叙述线索,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个性各异的人物。

2、 善于大开大阖地展开铺排,用独特、富于变幻的人物命运打动读者。作品以第二十五

节“新的路”为界,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二十五节是悲剧、冲突的酝酿、预付期,后十五节是爆发期。在前二十五节里,作家既通过一两节重点写一个人的方法,对一些主要人物进行了刻画,又通过一些大场面的描写将许多人物穿合在一起。这二十五节也可以说是“放”的阶段,将诸多头绪,关系一一铺开。从第二十六开始,作品进入悲剧、冲突的爆发期:先是鸣风的悲剧,接着是高老太爷派定觉民婚事;觉民为争取自己与琴的爱情开始抗婚;以后是梅的夭亡;往下是克定丑事的败露,高老太爷幻灭而死,瑞珏临产时死于城外,觉慧远走上海等。这后十五节其实是“拢”的阶段,浓墨描写一个又一个悲剧,展现一桩又一桩冲突、变故,充分显示了作家善于组织冲突,大副度推进情节的非凡才能,采用了单纯明快地讲故事的结束方式。以事件为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使巧妙的把高家内外的各种人物,各种矛盾纠葛同祖孙两代矛盾冲突这条主线交织成一体,环绕作品的主题思想,有条不井地分别展开,使作品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始终保持着庞大而紧凑、严密而不游离于主要情节的结构特点。

3、 作品语言上独具魅力。《家》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心理,都带着浓郁的

感情色彩,使作品产生诗话一般让人久久留连的意境和情趣。

黑暗里的启明星

巴金《家》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在于控诉、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并写出了它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崩溃、过程。而《家》则将一切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批判纳入到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

建专制制度的批判之中。

其次,它通过有着两种人生态度和性格的旧家庭青年男女的对照描写,肯定了人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的生活哲学,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反抗和成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虽为同一父母所生,长年朝夕相处,但相差不几年的经历却使他们成为恍若隔世的青年。最后三人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赞扬了觉民,觉慧为争取自由幸福而积极反抗的人生观。

《家》的现实意义

《家》不仅全面反映中国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及青年人的斗争过程,而且反映了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精神。那股生活激流的力量,正如巴金所说:“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家》曾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反抗旧家庭、追求新生活,也曾激励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现在和将来《家》也一定能激励更多的青年为追求幸福合理的生活而大胆奋斗。解放初,巴金曾说,《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经过三十年的教训,他终于认识到:“我的书还不曾“消亡”“买卖婚姻似乎比我写《激流》时更加普遍,今天还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同所爱的人结婚而自杀„„各种打扮的高老太爷千方百计不肯退出历史舞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家》仍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光彩。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文学采英》  沈振煜   李守仍   吴建波  湖北教育出版社

《家》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    林志浩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明的阶梯〉    贺立华、汤顺文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题解〉  夏明钊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文八:《关于“脸”的作文范文(巴金:社会的良心)》1200字

巴 金 : 社 会 的 良 心

在“文革”之后,巴金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他写这部散文集已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正如他在五个集子的合订本的序言中所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巴金晚年有两大心愿,一是建立现代文学馆,一是建立“文革”博物馆,前者实现了,后者落空了。但他继续向有关单位捐赠藏书。1999年以前,他每天傍晚总是收听收看电视广播节目。除了把所有重版书稿费一律汇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外,他还把新写文章的稿费也积聚起来,不时捐献给发生洪、涝或地震的灾区人民。

为保护巴金先生,萧珊还被红卫兵用铜头皮带抽打过。她很平静,但还是一天天地憔悴下去了。然后她病倒了,虚弱到没有力气从医院走回家。萧珊的一生得到了最好的安慰。在上海的医院里,他已三四年不能表达了。在他能够表达的日子里,他曾经说过,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混合在一起”。“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巴老在《怀念萧珊》里说过的话。

使用上述材料,分别以“跑的体验”、“一枝一叶一世界”、“凤头猪肚豹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位置与价值”、 “留给明天” 、“脸”为话题写描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片段。

范文示例:                          脸

巴金走了,灯还亮着。

他去世的那夜,我辗转难眠,披衣阅读《巴金文集》。

为那些追求自由青春灿烂的脸而歌。觉新、觉民、鸣凤……,一张张熟悉的脸庞,曾经是那样的阳光、美丽和多情;然而,封建大家庭散发出的棺材般的气息最终屏蔽了那些鲜活的面庞。据说,在创作小说《家》的过程中,巴金几次流下了痛惜的泪,因为巴金和他们一样曾经拥有一张充满希望的脸。

为说真话而敢于撕破脸皮。文革后,为了建立"文革"博物馆,他奔走呼告,身体力行,用了8年时间,用颤抖的手写下了150篇、42万字的《随想录》,他说:“我是曾经变成过兽的,别人却以为那不过是一场十年噩梦。”摘下自己的面具,直面自己的历史,勇气可与卢梭相媲美。

为那一张多情而关爱自己的脸而坚守。萧珊,巴金夫人,文革期间为了保护巴金先生,端庄秀丽的脸曾被红卫兵用铜头皮带抽打过,两道血痕,面夹一侧乌青一片,她毅然用自己高贵的头颅为巴金挡住了暴力的侵袭。72年,萧珊病逝,巴金发誓不再续娶。“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混合在一起”。这是巴老在《怀念萧珊》里说过的话。

巴金走了,灯还亮着。掀开《巴金文集》扉页,凝视他那慈祥、坚毅、执着的笑脸,我的脸庞挂上两行热泪,而我向来是不掉泪的。

作文九:《巴金的《寒夜》之关于责任的论述》1200字

责  任

巴金的《寒夜》是一部沉思的文学,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悲剧杰作,其突出特色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典型意义的悲剧形象:汪文宣、汪母和曾树生。小说的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大学同学,两人同样有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但在社会现实及家庭矛盾的压力下,理想破灭了,留下来的只是悲剧。其造成悲剧的原因除了当时动乱的社会以外,还有一部分,我认为是三个人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汪文宣最值得一提。

在这篇小说中,最应该批评的,我认为是汪文宣,这仅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冷酷的世道和艰辛的生活将他扭曲了一懦弱的人。为了保住工作,他唯唯诺诺,给别人低头哈腰。在家里,面对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他一直妥协、妥协、再妥协。他被妻子称为“老好人”。也正因他成了“老好人”,妻子才选择了离开。

作为丈夫,他没有给妻子一个稳定的生活,没有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儿子的学费与生活费反而要靠其妻子曾树生去赚。汪母一直对曾树生有敌意,曾书生的新思想与汪母的封建旧思想之间,是根本无法同时存在的矛盾,两人因为不同的思想,长期以来必然产生许多的摩擦与矛盾。他在这些摩擦与矛盾出现时,一直束手无策,或者说啊从来不想办法去缓和这种矛盾,一直以来都是眼睁睁看着母亲与妻子争吵,说服自己不去劝说的理由永远是“他们都是为我好,他们都是爱我的”。曾树生后来因无法忍受曾母,离家出走,而汪文宣却听从母亲的话不去找自己的妻子。我没有说我汪文宣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

人,但他也绝对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应尽的基本责任,他不仅给不了曾树生一个稳定的生活,还让自己的妻子一直忍受他母亲的冷眼,让自己母亲挖苦、排斥妻子,自己却没有尝试想任何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自己的妻子一直忍受委屈,作为丈夫,他必然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导致家庭破败。所以承担相应的责任,对我们每一个人尤为重要。   责任是指分内应该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辛勤的“园丁”要浇灌“祖国的花朵”,年轻的儿女要瞻仰年迈的父母,这都是一种责任。我们每一人都应该对自己,对家庭,甚至对社会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责任不分大小,不分轻重。梁启超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负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注定了我们要承担的,不可推卸的某种责任”,英国王王子查理说:“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那就是责任”。由此可以看出,责任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尽我们应尽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好的体现与提升。汪文宣不仅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也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汪母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下等老妈子”,为他们做饭,洗衣服,后来还通过给别人洗衣服来赚钱,这多少让人有些心酸。我并不反感汪文宣,但作为一个儿子和丈夫,他的确是做的很不称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兴之,匹夫有责”。尽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便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至少我们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作文十:《关于《寻找巴金的黛莉》的通信》2600字

2013.12.17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