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木兰溪萧景瑜全文阅读【《木兰溪阅读》3100字】

木兰溪萧景瑜全文阅读【《木兰溪阅读》3100字】

时间:2019-10-13 09:24:48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木兰溪阅读》310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木兰溪

王清铭

我家离木兰溪不远,只有二里的路程。我自小怕水,母亲连小潭也不让我接近,但她无法禁止一个孩子对河的想像,她更不会想到木兰溪以后会成为我的血脉。在幼时的想像中,木兰溪像一朵兰花,会开放和凋谢,且有一种深湛的蓝,有天空一样的蔚蓝色。小时候我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除了白云就是那看不透的蓝了,木兰溪和天空一样,都是幼时的我捉摸不透的,因此溪水是蓝的,一种与思绪一样的蓝。少时的我,虽未见过溪,但耳畔总萦绕着木兰溪隐约的水声,那水声也是蓝色的。

木兰溪的水确实是蓝的,如宝石的晶莹,天空的纯净,兰花的幽雅,或者如一段逶迤的心曲一样蓝得忧郁。这是我八岁时初见木兰溪的印象。时值冬天,寒草衰烟凝霜。母亲带我走亲戚,走在岸畔,凉风的手指不停地扯动我的衣裳,但兰溪的水仿佛一种忧郁的眼神直照进我的内心深处。多年以后我读“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词句时,我突然看见兰溪的眼睛穿透了我多年来的风尘。水声仿佛一段悠扬的旋律,一直缭绕进我的心底。沙渚上几只银白的鹤或翔起,或停落,给静谧的画面带来一点灵动的色彩,鹤唳增添了幽静的质地。“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里没有萧萧落下的无边落木,但潺湲的水比滚滚江水更容易陷入思绪。我感觉一种水意正包围、浸渍了我,使我渐渐成为另一片在风中如蓝绸展开的水。

多年以后,我头脑里多次涌现少时所见的那幅图景。虽然我不是杜甫,身后没有落木的萧瑟背影,眼前也没有长江水倾注我干枯的眼眶,但我也有杜甫心头的那种沉郁顿挫。“万里悲秋常作客”,杜甫这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我同样有,只不过杜甫的心境是漂泊经历造成的,我的漂泊感与生俱来,深藏生命深处,如一只飞鸟,总将在苍茫天空的飞翔愿望敛紧于自己的翅膀,将悲凉的嘶叫潜藏于心灵。

印象较深的还有一次秋天,我独自一人来到溪畔。顺便提一句,看水宜静,唯有静才能使自己慢慢沉入内心的微澜之下。溪水还是那样的蓝,只不见白鹤,岸畔白鹤起落的地方现在长满比人高的芦苇,秋风轻吹,就有芦絮沿风向悠然飘出,风势强时在半空扬,弱时又沾落水面,倏地不见影迹,而江水更显得清冽了。这情景到现在还不能形容备足。白雪似乎太重,杨花又太浮,他只能是芦絮,就如我只能是我。我头脑中浮现一个句子:芦絮飘落如一声叹息。秋天到了,万物萧索,来的如水,去的如水,在微凉的风中,这叹息该是木兰溪的吧,又传自我的心底。但溪不管我的思绪,只是不动声色地流着,在远处转弯的地方盘成几个结。

面对木兰溪展现给我的轻盈一面,我感觉忧伤竟然是这样的真实。等到片片白的芦絮驮着红的斜晖沉入蓝的水中时,天黑了,我明白:我的忧伤与幼时的想像有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经常骑车来到溪畔,什么事也不做,能与木兰溪宁静厮守,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木兰溪的妙处就在于它那看不透的、空灵的蓝,就如生命本身的质地。我有时花几毛钱乘渡船到对岸后又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我赤足站在水中,让微凉的水意湿淋淋地沿脚踝而上,爬满心窝,我静静地站立着,不感慨,面对水,原本就无须抒情。黄昏时水面铺满一层金光,微风拂来,水波漾起,仿佛是一朵花在粼粼开放;风拂远,水波也渐渐平了,又似花在粼粼凋谢。此情此景,我仿佛又回到童年的想像。兰溪,是一条开满兰花的溪。

一位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兰溪水一点也不蓝。我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的木兰溪是蓝的。谁的内心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河流呢。

水一直在寻找,寻找前方的过程中产生了江和河,水寻找的结果还是水,于是寻找和漂泊成为水的全部主题。我生长在木兰溪畔,注定要用流水的脚步踏向远方,寻找一种如水纯净、空灵的生命过程,我的寻找过程也是结果。

我执著于自己的蓝色旅程。

(选自《沧桑的是流水》,有删改)

1.本文写“溪”也写“心”,请根据文意填写下表

2.在《木兰溪》中,作者为什么说“木兰溪”后来成为“我的血脉”?

3下面的句子有什么启示?

我生长在木兰溪畔,注定要用流水的脚步踏向远方,寻找一种如水纯净、空灵的生命过程,我的寻找过程也是结果。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

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⑾,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2 结合全文,解释“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3 赏析 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作文二:《兰溪棹歌阅读答案》600字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头到尾似乎没有描写“人”,你感觉到人的存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

(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虽然表面上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受到人的存在,一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出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像泛舟兰溪,春水盎然,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

作文三:《兰溪棹歌阅读答案》400字

阅读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完成后面的鉴赏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花桃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2)“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沽,溪水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3)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

作文四:《兰溪棹歌阅读答案》400字

阅读理解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略解析:

(1)“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2)“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3)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

作文五:《兰溪棹歌阅读答案》600字

兰溪棹歌阅读答案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兰溪:今浙江县名,在金华市东北,因境内有兰溪而得名。棹歌:乐府瑟调曲有《棹歌行》,指渔民的船歌。“凉月”二句:意思是如眉的新月挂在柳梢,越地山色倒映水中。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舆地志》)“兰溪”二句:“三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日,和“凉月如眉”扣紧。春日鲤鱼溯水上游产卵,因此在寂静的夜中能听到鱼儿上滩泼剌声。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1 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模仿民间船歌,描写兰溪山水秀丽和物产富饶的诗。首句是抬头仰望天空,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并描绘出一幅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图。第二句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第三、四句写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的情景。“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作文六:《鹌鸪天兰溪舟中阅读答案》900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鹌鸪天兰溪舟中

韩流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人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

B.“一巾华发上溪船”,写出自己登舟的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正值青春年少,英气勃发。

C.“橹破滩痕散复圆”,船过处,滩痕一一复圆,细致的观察体现了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静中有动,别具情趣。

D.“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不禁令人联想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玩味起来,又觉韩词婉而李诗豪。

(2)这首山水词,手法巧妙,无论在景物描写、细节刻画还是虚实结合等方面,都给人以趣味盎然之感,请从中任取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B

(2)景物烘托的角度。如“雨湿西风水面烟““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避人鸥鹭更翩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有力地烘衬了词人畅达轻快的心情。“雨湿西风水面烟”如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令人如人胜境,景奇趣生。“帆迎山色来还去”对仗“橹破滩痕散复圆”,写出了景物有趣的动态美,非细心观察,难以察觉,读来让人倍觉新奇有趣。“避人鸥鹭更翩翩”一句,“避人”写出了鸥鹭的独有的驯怯的神态,“更翩翩”则写出了鸥鹭的自由自在,都十分细致传神,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细节刻画角度。“橹破滩痕散复圆”写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细致人微,写出了船橹击水,引起水面涟漪的忽聚忽散的动态之美,反衬出词人观察之细,之静,以动衬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虚实结合角度。“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前一句写虚,后一句写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五更犹作钱塘梦”写诗人尚在梦中见到钱塘,而睡醒之后钱塘竟已出现在眼前,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并借此抒发了作者轻快畅达的心情。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意对即可)

作文七:《鹧鸪天·兰溪舟中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

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

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请从动静关系的角度赏析“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答案示例: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写出舟行之速,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2分)

下句写水容。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上水纹,则滩痕为动态,船过后,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2分)

(2)答案示例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2分)

答案示例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2分)表达作者泰然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的洒脱之情。(2分)

作文八:《鹧鸪天·兰溪舟中阅读答案》500字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①滩痕:滩上水纹。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1分)“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1分)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1分)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1分)

“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1分)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1分)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2分)

(2)参考答案一: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1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1分)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1分)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1分)

参考答案二: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1分)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1分)表达作者面对时空变化、世事变迁(1分)的泰然、洒脱之情。(1分)(抓关键词给分)

作文九:《鹧鸪天·兰溪舟中阅读答案》900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答案 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答一点2分,两点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首先要读懂词句的意思:作者登上船,准备游览一番,船帆升起,迎着眼前的山色,山色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而去;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上的水纹,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其次明确其写法,这是典型的写景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把“帆”“山色”当人来写,写出了词人隐居中对大自然的体会,显得格外亲切。从写景的角度讲,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写山,动中有动;静态写水,静中有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2.答案 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3分)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3分)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比较异同,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是单独的句子,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表情达意”,暗示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进行作答。本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表现作者的自得其乐。

作文十:《兰溪八年级阅读竞赛答案》400字

兰溪市2012年初中英语八年级阅读竞赛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15题,每题2分,满分30分) (1-5)ABACD (6-10)ABCCD(11-15)ADDBA

第二部分:完形填空(共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 (16-20)CDBCD    (21-25)ACABA

(26-30)BDADC  (31-35)ABDBC  (36-40)DBACD

第三部分:阅读填空(共10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46-50)FBGCA  (51-55) DFACG

第四部分:阅读填词 (共10题,每题2分,满分20分)

56. experience  57. finds    58. yourself      59. wrong

61. mean       62. When   63. saying/speaking/expressing

64. words       65. between

41-45)BACBA 60. l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