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音美课件 > 《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2000字_鲁迅药的环境描写

《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2000字_鲁迅药的环境描写

时间:2019-12-26 09:42: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2000字

敦材解i《厅:077

综合天地

2007

10

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

◆李红娥

耩{撂;鬟囊魏?l譬鑫蕾枣誉爨鞋赣l誊墼|l鞋g豁鞲强l琵事麟簿嚣墼耱藩嚣枣自l强i糍疆豁∞;薄鬻尊穗强簿锤鞭露嚣甍|謦曩§l§|鬻蕊毒赫赫|霉棼嚣毽薹《羲嚣馨氍氆4蒜《糍《l虢赣嚣礞錾麟疆嚣蠹耩鞋|镪馨毽鞋l褥璐琵%‰

鲁迅先生是短篇小说写作的高手,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

“我的取材,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这里所说的“疾苦”,并不是身体的疾苦,而是精神的疾苦。1902年,鲁

迅东渡日本求学,当初选择学医,意在

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然而,到日本之后的严酷现实,特别是

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中,一个中国人

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事件,粉碎了鲁迅的梦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在小说《药》里面,鲁迅多次写到

华小栓的咳嗽,咳嗽本是身体的疾苦,但鲁迅先生却通过对咳嗽的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揭示了小说中人物

的精神疾苦,小小的咳嗽声,包含了丰

厚的意蕴。.

一、咳嗽声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药》讲述的是华老栓买革命者的

鲜血染成的人血馒头给儿子华小栓治痨病而不愈的故事。如果一般人写,可能

先要交代华小栓如何染病,病情如何变化,华老栓夫妇如何寻医求药等。鲁迅

却不这样写,而是直接从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着笔,笔墨极为简省,为了不让读者感到突兀,小说开头两次写到了咳嗽声: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

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

一阵咳嗽。”

“……那屋子里面,正塞塞率率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这两次对咳嗽的描写,抓住“痨病”的典型外在表现特征,自然告诉了读者

方数据“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

oc-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m》×o“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一o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包好,包>

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是康大叔恬不知耻的吹嘘。“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是茶客之一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附和。

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缘由,为以后故事

然而,华小栓的病好了吗?

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康大叔提高喉咙只是嚷,却嚷得里吃过人血馒头后,华小栓的咳嗽没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能得到控制,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更加严重,文中几次描写了华小栓吃过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人血馒头后“不住的咳嗽”,

“拼命咳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

嗽”,这又为下文写华小栓的死和华大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的上坟作好了铺垫,自然推动了情节的这咳嗽声是对康大叔和众茶客的辛

发展。

辣讽刺和无情嘲弄。

二、咳嗽声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康大叔用有形的手残暴杀害了革命小栓得了“痨病”,他的爹妈买人血先行者夏瑜,还要污蔑革命者,想在众馒头给他治病,本来就是愚昧的表现。人面前充当“英雄”。他又狠毒地榨取华我们再来看看小栓吃人血馒头时他爹妈

老栓来之不易的钱财,并用无形的手残

的神情:

忍地杀害了无辜的华小栓。康大叔凶狠、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残暴、虚伪的个性便在华小栓的咳嗽声

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

中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的奇怪……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众茶客没有对康大叔的愤恨,没有……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

对夏瑜的理解,没有对华小栓的同情。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夏瑜的死,华小栓的咳嗽,只为他们茶

要在他身里注送什么又要取出什么来”。

余增添了些谈资,他们又是何等的麻木

“接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不仁。

这咳嗽声是对华老栓华大妈肥皂泡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构成作品价值的般的希望的吹灭,也是对他们愚昧无知

重要因素。鲁迅先生就是通过“咳嗽”

的有力揭示。

这一细节的成功描写,推动小说情节的

小说中还塑造了刽子手康大叔的形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作

象和众茶客群象,作者同样巧妙地利用

品意蕴,增加了作品价值。@

华小栓的咳嗽声廷出表现了康大叔的凶

狠歹毒和众茶客的麻木不仁。

李红娥,教师,现居湖北监利。

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李红娥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2007,""(10)0次

本文链接:://d.wanfangdata../Periodical_ywjxyyj-ddb200710056.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be83947b-8bb4-4397-b89b-9dd300e6dc01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5日

作文二:《描写鲁迅的好段》1100字

描写鲁迅的好段

以前觉得鲁迅是清醒的,甚至是绝望的,他给许广平的信中说:而我,却对未来不抱希望的,我就是要与黑暗捣乱而已,由此可见他是真的勇士,所以也不大替他担心,仿佛他生而就该担此重任。但今天想到,这样一个勇士,一个清醒的、甚至绝望的勇士,核心却有柔软的部分。这真的令人忧心了:他不怕吗?

以前总认为他是冷的,就像最常见的那尊他的胸像,其实是因为有些话,年少时不能懂。《野草》里有一篇《过客》,过客从懂事起就独自一人不停息地向着前方走,走得衣服破烂、血几乎流尽,一个小女孩递给他一块破布,让他包扎。(老师说,破布象征爱的同情和温暖)过客先是愉快而感激地接受,却突然警觉,并决然地将破布还给了小女孩,还说:倘使我得了谁的布施,我就要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鲁迅对朋友说过他的哲学都在《野草》里,然而他又说,并不希望青年人读他的《野草》,那是为自己的,他说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而另一些文章是为别人的,或可以说为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以及也如我青年时候似的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自觉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若干亮色,鲁迅希望青年读的是这些略显亮色的文章。他是要呵护青年正有的那一点好梦呵。

老师说,像鲁迅这样的战士,既渴望爱的同情与温暖,又恐惧并警惕着爱与温情的牵挂。是夜,我忽然悟到,他还是牵挂了,就在小女孩递上破布的瞬间,就在爱被感受的刹那,他便永远背负了去。鲁迅去世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他说为希求心的暂时的平安,作为穷途的一策,我近来发明了别样的方法了,这就是骗人。他骗的是在冬日里为水灾募捐的小女孩,他明知捐款到不了灾民手里,却特意破开整钱付了一块钱,他知道,那实则不过是买了这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喜罢了,我不爱看人们失望的样子。原来,猛士鲁迅的最深处是热且柔软的,想到这一层我觉得和鲁迅亲近起来。同时,又更替鲁迅感到心的疼痛,当他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由于心里确有牵挂,痛苦定是更甚、悲哀定是更深的。此刻我觉得鲁迅一点点被人吃了去,就像他笔下的战士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死于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杀人者却还是一脸的无辜、或是满嘴的道理。他们,就不会拒绝爱和同情,非但不拒绝还要多多益善,而且决不牵挂,于心不忍对他们只是偶尔的说辞,来得快去得快,他们的内心是坚硬的石头。吃人的历史就是这样写着的。

然而先生的内心终是无比强大的,他要骗人,却没有善及自身而骗自己,鲁迅最痛恨的便是自欺欺人的阿Q气。大病之中被宣告将死,他没有为希求内心的平静而其言也善,他设想若有新式的人依了欧洲人的规矩来问他,是否要请别人宽恕自己,自己也宽恕别人时,他的决定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虚拟的临终之言,终是成全了先生在我心中悲凉英雄的形象。人原来是可以这样为人的。

作文三:《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5300字

摘要: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有5篇明确提到“鲁镇”并对其民俗做了多侧面的描写,诸如《孔乙己》中的衣食风俗、《明天》中的丧葬风俗、《风波》中的“起名字”、“辫子”和“裹脚”风俗、《祝福》中的年俗祭祀和婚嫁风俗,以及《社戏》中的出嫁女省亲风俗等。鲁迅对“鲁镇”的这些民俗描写有深刻的文化批判用意。特别是《社戏》中对“鲁镇”之外平桥村的民风描写,以一种纯朴、天然的美好与“鲁镇”民俗形成鲜明对比,隐喻地传达了他对“鲁镇”生活的不满、厌恶和批判。   关键词:鲁迅小说;民俗描写;文化批判;理想展望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30-04   一   鲁迅的白话小说共33篇,其中《故事新编》8篇自成系统,风格独异,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属于那种“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而且是从历史中“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①类型的历史与现实揉合、真实与荒诞相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奇特小说。《呐喊》、《彷徨》中的25篇可以看作一个系统,除了《兔和猫》、《鸭的喜剧》两篇实录市民生活,流露出通俗文学的品性,另有《社戏》主要描写乡村少年们的一次夜间撑船看戏、煮蚕豆活动,笔调轻松欢快;其他作品都可以看作严肃的思想小说,在主题上表现出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思考和救治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文化批判性。这些所谓严肃的思想小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农村社会生活为主体,揭示了农民的悲苦命运,暴露了农村宗法制度的黑暗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愚昧落后,批判了儒家伦理文化对农民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另一类作品以城市小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为题材,描写了旧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惨命运和荒唐人生境遇,表现了新知识分子的觉醒、苦闷、迷茫,也批判了其中一些人的荒唐和堕落;同时还暴露了市民社会的黑暗、麻木和愚昧。总之,《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比较全方位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出明确的社会批判性和革新社会追求,并试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来拯救国家民族。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创新追求背景下的普遍情绪,尽管他们的行动结果只能是一种文化批判,但在思想启蒙上的价值不可低估。   鲁迅以思想家、革命家、小说家著称,他的小说被尊为思想小说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但鲁迅也是描写民俗的大家,他的小说也是民俗小说,这方面学术界的关注很不够。本文仅从鲁迅的几篇提到“鲁镇”的小说来考察鲁迅对民俗的描写,主要讨论民俗描写在这些篇章中的价值。   二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有五篇提到“鲁镇”,并从不同侧面描写了“鲁镇”和“鲁镇”附近平桥村的民俗。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1 “风与俗在《汉书》上又有不同所指:‘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上之所化是指由上而下的教化,有一种推广神的力量,所以叫风,是说像风一样遍布四方。下之所化是指下层人民所用以自我教化的东西,它在民间为人人所习,所以叫俗。”[2]1 可见观民俗或民风是认识特定社会中人和人的生活的基本手段。鲁迅作为一个怀有救治世俗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和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命的小说家,《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对民俗的关注带有颠覆旧文化的动机,主要目的是暴露一些陋习、批判风俗对人的精神毒害或揭示人物性格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等。本质上是对已经风俗化的封建专制文化进行批判。   鲁迅小说有四篇直接描写“鲁镇”发生的故事,即小说虚拟的环境叫“鲁镇”。这四篇作品分别是《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另有一篇提到“鲁镇”的小说是《社戏》,主要描写的是“鲁镇”之外的平桥村的美好生活,但也提到了“鲁镇”外面嫁来的女儿回乡省亲的民俗。也就是说,五篇提到“鲁镇”的小说在民俗描写上形成了两个对比维度,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一方面“鲁镇”里的社会民俗需要革新改造,另一方面“鲁镇”外面的世界(特指《社戏》中展示的平桥村的田园世界)令人留恋,鲁迅通过这种对比性的民俗描写,隐喻地传达了他对“鲁镇”生活的愤慨、厌恶和批判,对平桥村式的世外桃源的追寻。   《孔乙己》开篇便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一段精彩的民俗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镇”人们的饮食风俗、衣着风俗和酒店经营风俗。更主要的是,这段描写为孔乙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在“鲁镇”这样的凭借衣着、饮食消费方式就可以明显判定一个人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地方,“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存在方式就成了一道具有讽刺意味的风景。如果没有开篇这一段对“鲁镇”人们风俗习惯的描写,就不能鲜明地反衬出孔乙己存在的滑稽。孔乙己穿长衫而不属于富贵之流,也不属“短衣帮”即不能务农经商做工,他被封建科举制度彻底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废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固然有他个人的性格因素,他“的确有很多令人生厌的毛病,例如自命清高,放不下架子,鄙视劳动,不会营生,是一个十分迂腐麻木、至死也没有觉悟的旧知识分子。”[3] 但孔乙己并不是一个恶人、坏人,他只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卑微小人物,他的性格悲剧是因为受了封建文化的毒害太深,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封建科举制度直接造成的。孔乙己的凄惨结局说明,在封建王朝统治下,读书人如果不能被统治阶级选拔为奴才,进而以官老爷的身份成为治理天下的工具,就只剩下了穷苦潦倒一条路;封建科举制度是脱离民众现实生活的、为王权驯化奴隶的官吏选拔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而不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生产能力的教育制度。这样深刻而沉重的思想,通过一个人物在固定场合的衣食方式细节表现出来,这的确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创造。作品通过“咸亨酒店”一个伙计对孔乙己这个独特人物的讲述,批判了“鲁镇”社会在官本位文化的控制下造成的人生灾难。     《明天》中写到“鲁镇”的就寝风俗、医疗风俗和丧葬风俗。“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得也迟。”这段关于“鲁镇”民风的描写,展示了“鲁镇”社会的封闭、停滞和落后,暗示了单四嫂子生存的艰难。同时也对“鲁镇”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的男人们的下贱、卑鄙、无所事事的人生进行了鞭挞。“鲁镇”的医疗风俗描写流露出鲁迅对巫医的厌恶和批判。“鲁镇”的医生“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判定病因用的是“火克金”一类的胡言乱语,开出的“保婴活命丸”也没有救活单四嫂子的宝儿。   单四嫂子的“宝儿”死后,当她“号啕”的时候,鲁镇的人们便在她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做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第二天,“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地盖上了。但单四嫂子待她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服,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这一日,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上面从《明天》中摘录出来的丧葬风俗描写可以看出,鲁迅一方面在展示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一方面也控诉了“鲁镇”人们借他人的灾难而发财、贪图便宜的丑恶嘴脸。尽管也有“义冢”这样的信息流露出鲁镇的慈善,但借贷和抵押这些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着单四嫂子的穷困潦倒,说明鲁镇并不是一个真正慈善的地方。特别是人们借机在丧葬仪式的操演中发财的发财、混饭吃的混饭吃,进一步把单四嫂推进了穷苦的深渊。可见,风俗是所谓吃人的封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穷困的单四嫂在丧子的悲痛中完全被这种风俗所操控,已经陷入精神麻木的境地,而“鲁镇”的人们大都是别有用心地热衷于一种风俗活动,并没有真心怜悯,遑论无私帮助。   《风波》中多次提到“鲁镇”,也提到“咸亨酒店”,其中有一段描写道:“第二天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可见七斤生活的地方是“鲁镇”旁边的一个村庄,由于距离上的紧邻关系,深受“鲁镇”文化影响,属于“鲁镇”文化圈范畴。“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了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②这段关于“鲁镇”近郊乡村社会人们起小名风俗的描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借九斤老太整日挂在嘴边的一句“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把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景况再准确不过地概括了出来。甚至可以说,鲁迅借九斤老太的话,说出了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的看法。他曾在《摩罗诗力说》中讲到:“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把这段话译为现代白话文,意思是说:人们读古老国家的文化史,随着时代看下来,到了最后一页,一定会感觉到凄凉,就好像从温暖的春天离开,进入了萧条的秋季,(早期)那生机萌发的景象逝去了,显出绝灭的征兆,眼前所见是一片枯萎凋零,我难以说清这种现象,姑且把它说成是萧条的停止吧。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还接着说:“凡负令誉于史初,开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转为影国者,无不如斯。”“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讽刺之辞耳!”联系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境况,鲁迅有这样感伤的历史观和文化史观也是可以理解的。   《风波》中还写到“辫子”和“裹脚”习俗。七斤听说皇帝又坐龙廷了,很为自己没有辫子诚惶诚恐,而“有些遗老的臭味”的赵七爷又赶紧把盘起的辫子放下来,把不常穿的竹布长衫也穿了起来,并公然出来威胁七斤嫂说:“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见,中国人在清朝时“留辫子”是“自上而下”的风俗,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教化”手段。老百姓在长期严酷的专制统治下,对权力充满了恐惧,没有丝毫个人权利,连头发怎么弄也没有自主权,人们只有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苟活的份儿。而那些被彻底奴化了的赵七爷之流,已成为“老例”的铁杆卫护者。“裹脚”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流传已久的陋习,是封建的儒家伦理文化对妇女的戕害。人们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和脚都没有自主权,可见,“上之所化”的“风”对民的“教化”作用严酷到了何等程度!   《祝福》也是从“鲁镇”的民俗描写开始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幽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鲁镇”上的人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当“鲁镇”的人们红火热闹地“送灶神”、“迎福神”、放鞭炮,在种种民俗仪式的忙碌中过春节的时候,祥林嫂却在物质的穷困中,在鬼神、地狱之类封建世俗迷信文化的折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作文四:《论鲁迅小说对农民精神描写的深刻性》2800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论鲁迅小说对农民精神描写的深刻性

朱明义

摘 要 中的

闰土、《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都在封建制度的摧,。

;  读鲁迅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我们能够强烈

直是一个木偶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

地感到鲁迅对农民精神解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

鲁迅写农民题材的小说,重心是在写农民精神世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也界。这是一个非常清醒的精神界战士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点,鲁迅的关于写农民题材的小说就必然关注农民的精神解放。

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来塑造精神上被摧残的众多的艺术典型。阿Q、祥林嫂、闰土、爱姑……,他们的身世经历、个性特点虽然不一样,但是他们精神上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摧残的程度都达到了非常深的程度。而达到这一深度的重要之点是对于他们的愚昧和麻木这一共同特点的描绘。

《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代聪明、活泼、可爱,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我们那时候不知谈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而少年时代聪明、活泼、可爱的闰土,后来变得沉默、迟钝、自卑,成了一个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我”与他说话,“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来……”这里,作者没有详细描写闰土受剥削,心灵受摧残的具体情景,匪、官、绅。完全不用具体写了,这里任何一条原因,在当时社会都是存在的。正是这些不用详述的原因,才使得闰土变成麻木,成了“木偶人”。

《祝福》中的祥林嫂,死前也是常常“呆坐着,

本文于1996年12月3日收到。

和刚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两颊却还是红的”的祥林嫂完全不同了。与《故乡》写闰土的不同之处,是鲁迅具体描写了祥林嫂多次遭受巨大熬煎,尤其是精神上的磨难,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种权力像四条巨大

的绳索最终将祥林嫂勒死。

再看看《阿Q正传》中的阿Q,比起闰土和祥林嫂来,愚昧麻木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弄出一个精神胜利法来。他自欺欺人,常常夸耀过去,“我们过去——比你阔得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其实连自己姓什么都不清楚。他自轻自贱,被别人打了,别人又要他承认是“打畜生”时,他就承认是“打虫豸,好不好?”他惊人的健忘,被人侮辱,反能以种种“妙”法战胜怨敌,一会儿就轻松愉快了。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的麻木和糊涂最终伴随他走进坟墓,临刑前,伏在地上,使尽平生力气画圆圈,生怕被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被游街时,竟然因为没能唱几句戏,而感到羞愧。鲁迅不仅写闰土、祥林嫂、阿Q愚昧麻木,也中的村人们听到赵七爷讲剪辫子有罪,就心里估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继而对于七斤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特别是鲁镇和未庄人,对于祥林嫂和阿

Q毫无同情可言。柳妈不仅嘲笑祥林嫂,竟然希望

只是和母亲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写了和他们同一阶级的群体的愚昧麻木。《风波》

54论鲁迅小说对农民精神描写的深刻性

民主主义革命没有重视动员和教育农民,把农民和精神解放摆在突出的位置上。他们或相信迷信鬼神,或有封建的贞操观念,或有精神胜利的“法宝”,被人吃而又参与吃人,被人嘲笑而又嘲笑别人。农民这种普遍的精神思想状态必然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国民革命需要,所,,不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促使他们精神上的解放和觉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愚昧麻木,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革命,而中国农民不能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要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利用小说作出这一科学正确的总结,是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精神界战士对我国革命的卓越贡献。

鲁迅描写农民的小说之深刻性,还在于点出了农民要求精神解放的可喜之笔。《祝福》中祥林嫂死前对魂灵产生了极大的疑问:“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的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这是祥林嫂在鲁镇遇到“我”的问话。这时的祥林嫂已被逼到绝境,沦为乞丐,已被精神恐怖所压倒。但是,祥林嫂在这巨大的精神压迫之下,最终还是提出了精神解放的要求,这是农民精神解放的曙光。鲁迅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描写农民精神方面的内容分量大,挖掘农民精神上被摧残的程度深,或者说揭出痛苦,或者说总结教训,正是为了最终寻求农民精神上的解放。阿Q的农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复仇情绪,朴素直感的对革命的态度,都没有被作者放过,而被淋漓尽致、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这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对于社会、对于革命敏感的反应。这里寄托着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更寄托着作者对农民精神解放,进而实现社会进步的愿望。《故乡》没有对闰土在这一方面进行描写,作者是直抒胸臆,不愿意宏儿、水生“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地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责任编辑 邵京起〕

当年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并直接对祥林嫂说: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因此非常苦闷,听信柳妈的话,花了大钱到土地庙捐门槛。未庄人和围观阿Q被枪毙的看客更是麻木,阿Q被枪毙,在未庄是一点异议也没有,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坏的证明,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围观阿Q被枪毙的看客们则更离奇,“以为枪毙并无杀头好看,一个可笑的死囚啊,;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精神摧残的结果。农民整个阶级的精神状态达到这种地步,说明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之深之重。一般说来,被统治阶级对于物质剥削和精神压迫的反应,是能够感到病苦、诉说痛苦的。而当达到感到痛苦说不出痛苦或感觉不到痛苦,甚至对于压迫作出离奇的反应的时候,就说明精神的摧残已经达到了极限和顶点。闰土是大约只觉得苦而又说不出什么,阿Q则是不但感觉不到痛苦,相反认为自己是强者、胜利者、天下第一。这是精神被摧残达到或超过极限而产生的愚昧麻木的反应。《祝福》中形容祥林嫂有一句话,说祥林嫂脸上“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悲哀是病苦的表现,说明人的精神此时处于知觉状态,消尽了先前的悲哀,决不是压迫的终止,精神摧残的解除,痛苦的不存在,而是压迫和精神摧残的加重,痛苦程度的加深,只是这种加重和加深使人的精神局部或全部失去知觉,而处于麻木的状态。应当肯定,麻木代替了悲哀,是最大的悲哀。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鲁迅从农民的精神病态和思想弱点来进行剖析的根本目的。所以,鲁迅写农民题材的小说,几乎全部是描绘农民的精神世界,挖掘出农民表现特点不同,但愚昧麻木的病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状态,解除人民的痛苦。

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揭出痛苦的同时,也深刻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鲁迅描写的农民典型、农民群众的病态灵魂,还在于旧

作文五:《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和反思》3900字

囝 月 号

他到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   那么 , 结局而言 , 就 鲁迅本人是辛亥

此时 , 秃先生的佣人王翁却若无其事地在

桐树下乘凉 , 还和吴媪回顾 当年长毛进城  的故事——穷人是不怕造反的 。后来 , 他

革命的受益者。鲁迅 后来成 为杰出的小

说家 ,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 自然就成  了他集中笔力的题材。   辛亥 当年 冬天 , 鲁迅用文言写成小  说《 怀旧》 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  ,

们又探来一个消息 , 原来所谓的长毛是一

群要饭的难 民 !一场风波过去 , 私塾 、 街

市复归平静 。

这就是鲁迅 当年革命时期所 见的真  实场景 的再现 。这篇 小说显示 了鲁迅 的

了辛亥革命这 场改 朝换代 的大事件在 乡

下的影响 。塾 师“ 秃先生 ” 和在太平天国

文学才能和观察社会的犀利眼光。发表

批语 :实处可致 力, 处不能致 力 , “ 空 然初  步不误 , 灵机人所 固有 , 非难事也 。曾见

青年才解握管 , 便讲词章 , 卒致满纸愎钉 ,

《 的编者给了一大段赞扬的  革命中发了财的绅士金耀宗都是阔人 , 臭  时 ,小说月报》 味相投 。革命消息传 来 , 他们惶惶不安 ,

四处打探 消息 。有一天 , 金耀宗把一个传  闻转述给秃先生 “ 长毛且至矣! ” ——他是

亟宜以此等文字药之 。 ”   文盲 , 自己的经验把所有革命都称作太  无有是处 , 凭

2 1 0

1 团  篇号● 年一  1r 0    月 ,

病 的风俗为最近的  例证 :易牙蒸了他  “

儿子 , 给桀纣吃 , 还

方面揭示 了群众的麻木 , ~方

面也赞扬 了革 命先烈矢志不移 、

死而后 已的精 神 。在小说结尾 ,   鲁迅 还特别加上一个 情节 , 写夏

瑜 ( 喻秋 瑾两 字 ) 隐 的母 亲去 上

是 一直从 前 的事 。

谁晓得从盘古开辟

天 地 以后 , 直吃  一 到 易牙 的儿子 ; 从

易牙 的 儿子 , 直  一

坟 , 到“ 明有一圈红 白的花 , 看 分

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而吃了蘸血  , 馒头不见效也死去的小栓 的母亲

吃 到徐锡 林 ; 徐  从

锡林 , 又一 直吃 到  狼子 村捉住 的人 。   去 年 城 里 杀 了 犯

华大妈“ 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 ,   却 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 白小花 ,

零星开着 ; 觉得心里忽然感 到  便

种不足和空虚 ” 。夏瑜 的母 亲  向她显 灵的 。其实 , 这花 圈出于

人, 还有一 个生 痨  病 的人 , 馒头 蘸  用

血 舐 。徐锡 麟 10  ” 97

哭着说 , 是儿子特意用这些 花  这 鲁

迅有意安排 , 意在说明 , 革命同  志并没有将 烈士遗忘 , 特意来 祭  奠了。用小说 中两家的姓氏来隐  喻地说 ,华 ” 夏 ” “ “ 人民是不应 该

年 与 秋 瑾 相 约 在  浙、 皖两省 同时起

义 。7 6 徐锡  月 日,

七、 八年后 , 在北京工作 的

麟 以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

监督身份为掩护 , 学堂举行毕  乘

也不会将烈士遗忘的。   其次 , 鲁迅的作品 对辛亥革  命产生 的社 会影响做了形象化 、   印象式的评估 。根据他在辛亥革

命绍兴光复 前后的经验 , 他觉得  辛亥革命的功绩是实现 了民族解

鲁迅 , 以更广阔的背景 , 刻

画 了 那个 新 旧 交替 时代 形 形 色

业 典礼之机 刺死安徽巡抚恩铭 ,   率领学生攻 占军械局 , 弹尽被捕 ,

当 日即遭杀害 , 肝被恩铭 的卫  心

色的人物 , 对辛 亥革命进行了反

思。

首先 , 鲁迅肯定辛亥革命 , 尤  赞 美革命者 。散 文杂文且不说 ,   就是 虚构的小说 中 , 也常 常 出现  与革命有关 的人物和事件 。出现  在鲁迅 作品 中的革命先烈 , 主要  是他比较熟悉的绍兴籍的光复会

队官兵挖出来炒食 。关于人血馒  头, 鲁迅后来在另一篇小 说《   药》 中, 写得更具体 。革 命志士夏瑜

牺 牲了 , 城里一个 孩子患 了痨病  的人家 , 用蘸 了血 的馒头给 儿子

放, 推翻了帝制 , 但在民主方面还  做得不够 , 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人 并不大 。个中主要原因是传统文

化及 习俗太过 强固 , 一时难 以改

治病 。这么做的人 , 或出于迷信 ,   或 出于利益 , 缺少 同情心 , 不仅对

革 命事业冷淡 , 而且 显出人性 的

变 。即如 上面 所说 的 “ 人 ” 吃 传  统, 已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教条 , 便

是民国国民也不能完全摆脱其束  缚 。鲁 迅 之 所 以大 写 特 写 “ 吃  人” 当然并不仅仅为了纪念革命  ,

领导人 。在绍兴会馆 居住期间 ,

应《 新青年 》 同仁 的邀约 , 创作  他

了《 狂人 日记》 《 、明天》 、药》 《 等小  说 。 狂人 日记 》 《 是他 的第一篇 白

话小说 , 是第一次用鲁迅 这个  也

麻木 。药》 《 中的很 多人 , 对革命者

都 不抱同情态度 , 视之为造反  而

的“ 。当听说夏瑜对狱卒宣讲  匪” 革 命道理——“ 大清 天下是我  这 们大家的” ——时 , 大家都说夏瑜  “ 了” 疯 。鲁迅通 过这样 的描写 ,

烈士 , 更因为他对这种不科学 、 反

人性的 习俗深 恶痛绝 。11 年 , 95

笔名发表的作品 , 、 中 , /说 J 狂人回

顾 中国历 史上的

“ 吃人 ” 传统时 ,

用徐锡麟的事迹和蘸人血馒头治

北京 《 自由报 》 大 上还 有此 类报

道 :宣武I 外教场六条胡同潘姓  “ ]

田 月 号

时候 , 鲁迅正 在的 中国的政 治中

心北京 , 亲眼 目睹张勋率领辫子  军打进城来 , 拥戴清朝末代 皇帝  溥仪复辟 。紧接着发生了军阀混

战。鲁迅兄弟俩从绍兴县馆跑到

船板胡同新华旅馆避难 。假如张

大 帅和 小 皇帝 在 紫禁城 站 稳 坐

稳, 鲁迅 的命运恐怕还得改变 , 至

少要把辫子蓄起来。

鲁迅在 日本留学时 , 因为深  切感受了 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狂和

中国人的精 神麻木 , 决定弃医 从

文 。从此 以后 , 致力于探讨 中  他

鲁迅故居

国 国民 性 中缺 少 “ ” “ ” 诚 与 爱 的原

因 。为什么 中国人漠不关心 , 一  孀妇, 年逾五旬 , 膝下无嗣 , 仅有

女 年届- l , - \ 尚未 字人 。近 因母

会把总统 、 总理 、 主席 、 员长之  委 类的新名称 当做皇帝的代号。风  《

波》 中赵七爷和七斤那番较量 , 说

盘散沙?鲁迅 的作品往往给这 种

现象以形象化 的表现 。 - 乙己》 (L ( T

病甚重 , 医药调治无效 , 日昨病势  转增 。该女万分焦灼 , 毫无善法 ,   遂将 右腿割 肉一 条煎于药 内 , 其

母服之 , 晨病势顿减 。该女此  翌 举诚属 孝心可敬 。 其时 , ” 鲁迅住

的主人公在缺乏同情的人们 的嘲  笑声中死去 ,祝福 》 《 《 、孤独者》 中  的人物都在令 人窒息的氛 围中 ,   走完他们不幸的人生 。社会结构  没 有发生变化 , 封建势 力仍然十

分猖獗 。广大群众 , 只能做无聊

明就 连 辛亥 革命 的 一个 小成 果  “ 剪辫子”也还很难保持 : ,   七斤慢慢地 抬起头 来 , 叹一

口气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 “ ”   t斤嫂呆 了一刻 , 忽而恍然  大悟的道 ,这可好了 , “ 这不是又  要皇恩大赦了么 ! ”   七斤 又叹一 口气 , , 我没  说 “ 有辫子 。 ”

在宣武1 外南半截胡 同的绍兴县  ] 馆 , 这 类新 闻应 该有 所 注意 。 对   他在《 狂人 日 中借了狂人的 口 记》

说 :记得我 四五岁时 , “ 坐在 堂前

的看客 。无论 是革命者 , 还是 窃  贼, 或者通奸 男女 , 乃至两条狗打

架 , 中国都不乏看客。这“ 在 麻木  的看客” 是鲁迅作 品的重大主题

乘凉 , 大哥说爷娘生病 , 做儿子的  须割下一片 肉来 , 煮熟了请他 吃 ,   才 算好 人 ; 亲 也没 有说 不行 。 母

“ 皇帝要辫子么?  ” “ 皇帝要辫子 。 ”

“ 你怎 么知道

呢 ? 七斤嫂 有  ”

之一 。俄 日战争中 日本人处决 中

国“ 间谍” 有中国人围观 ; , 革命者  被砍头 , 人们在深夜里“ 簇成一个

片吃得 , 整个 的 自然也吃得 。  ”

下层 人 民 因为 没 有受 教 育 的机

些着急 , 赶忙的问。   “ 亨 酒店 里 的人 , 说 要  咸 都

的 。  ”

半 圆” 津津 有味地观赏 ; , 就连阿  Q这样穷乏 的人 , 也向村 民炫耀  自己在 城 里看 到杀 革 命 者 的场  景, 连说“ 好看好看”而 当阿 Q被  ;

诬为抢劫 犯绑赴刑场 的途 中 , 也  “ 全跟着马 蚁似 的人” 等着听他  ,

唱 戏文 。 ■( ) 上

会, 只能按 照统治者的思维行动 ,

从这 个意 义上说 , 上层和下 层的  意 识是相通 的 , 有时甚至惊 人地

鲁迅 对辫子 1 题非常敏 感 , 司   因为他 自日本留学时期剪 辫后 ,

吃了不少没有辫子的亏。当乡下  闹着这场七斤无辫的小 “ 风波 ” 的

致 。民众安于 奴役生活 , 惧怕

而 又崇拜权 力 , 虽然皇帝被推翻

了, 但他们思想上离不开皇帝 , 还

作文六:《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3600字

第20卷 第4期中州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Vol.20  No.4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Oct.2003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李晓风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成功地印证了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的理论,既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又体现了人物生活的具体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统一。特别是他在自然环境、空间环境、思想环境等环境描写方面更为突出,更能显出其独到和精妙之处。

关键词:自然环境;思想环境;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3)04-0040-02

典型环境的理论,是恩格斯于1888年写信给英国女作家玛・哈克奈斯,对她的小说《城市姑娘》进行批评时提出来的。恩格斯说“:如果我想提出批评的话,那就是,您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和社会大环境统一起来。

显然,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是指环绕着典型人物的,能够充分深刻地体现一定社会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的具体生活环境。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下面,我们从自然环境、物质空间环境、思想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一般来讲,自然环境常常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出现在作品之中,体现出某种地方色彩,同时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鲁迅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却有新的开拓。以《药》为例: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这里,作者笔下的自然环境,和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环境、气氛十分吻合,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到了那个压抑、黑暗的年代,让人联想起《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一句,更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民众的愚昧麻木,反动势力的嚣张肆虐,都从中透露出来。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

收稿日期:2003-07-02

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本是一,却同为阔人宴席上,内蕴却非常丰富。就主题的。本当在同一营垒中与共同的敌人作战的劳苦大众与革命先驱,却生同路人,甚或不

自觉地加入到“无主角的杀人团”中,充当了看客甚至帮凶,最终要么死于统治者的刚刀之下,要么死于统治者的软刀之下,且死也一左一右,一起成了那食人宴席的祭品。短短一段自然环境描写,可谓是字字千钧。

而在《故乡》《、社戏》等小说中,自然环境则成为作者希望与理想的象征。《社戏》中仙山楼阁般的美好夜景,夹着豆麦清香的新鲜空气,分明寄寓着作者对那种质朴温馨情意的无尽的怀念和期望。《故乡》中那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传达着作者对“新的生活”的希望以及关于“地上的路”的哲理思考和感叹。

鲁迅小说中对物质空间环境的描写,则带有非常鲜明的思想色彩,大大加强了其小说的思想批判的力度和广度。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小说,他的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贫苦人的凉薄”。小说一开始是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枚铜板,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一一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

作者简介:李晓风(1963—),女,河南许昌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40・

跨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客观、冷静的描写中分明透露出那个社会的等级森严、势利冷酷,孔乙己“受凉薄”的命运就是必然的了。

鲁迅笔下的空间环境,作用有二:其一,作为一种背景和依据,使人物的命运及其性格形成显得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其二,它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世态的缩影,勾画出一个强大的无边无际的恶势力的罗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鲁迅小说中的许多次要人物,如赵贵翁、赵太爷、鲁四老爷、狼子村的佃户、柳妈等,与其说是作为人物,倒不如说是作为思想环境存在于作品之中。以人物写环境,应当说,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大创举。如《伤逝》:中的一段: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显的玻璃窗里的那个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

在这里“,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环境,一种腐朽、庸俗的社会势力在窥测着叛逆者,而不是作为人物出现在作品中。

在鲁迅的一些小说里,并没有关于革命先驱者的造反行动的直接、详细的描写,而只是一两处着笔,点出他们坚定的意志,鲜明而含蓄。这同鲁迅的总体创作意图分不开,因为他是以揭示旧社会的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创作主旨的所以,他的心里指向和描画重点,,,(长明灯》)《()等三角脸《

等。,描画出那样一种病态的,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

出于同样的创作目的,鲁迅还常常通过对群体形象的塑造,来突出思想环境。如《阿Q正传》中的未庄人《祝福》,中的鲁镇人,以及鲁迅在多篇作品中写到过的“看客”。这些群体形象同前面提到的符号人物一样,没有什么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却有着突出的共同的特征,或是愚昧麻木,或是庸俗无聊,都充当着“无主角的杀人团”中的一员。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个食人宴席上,他们是食人者,又是被人食者,也正因为他们在,那食人宴席才得以丰盛无比,才得以千年不散。这样

的群体形象,这样的思想环境,其份量之重,容量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鲁迅小说的环境描写,为何能如此精妙深刻,以一当十呢?

我们知道,反对封建主义是“五四”新文学的主题,很多作家都有所涉笔。但鲁迅对此却有其独到的理解和开掘。他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灾难,不只来自封建阶级对于劳动人民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更主要的还来自精神上的毒化。从而概括出他的作品所特有的主题———礼教“吃人”。向人们展示封建礼教不仅将“吃人”的惨剧掩盖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使得广大群众深受戕害而不知,而且往往自己也参与到这个“无主角的杀人团”中,有意无意地对别人进行戕害。这样,他的作品不仅对封建统治的罪恶本质有其独具慧眼、别见深度的发现和揭露,而且因此形成其作品内容上一贯重视思想解剖的特色,同时也派生出表现方式上的一系列为他所独有的艺术特点。

在环境描写上,相应地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自然环境描写极少,且常用象征手法,使之直接体现作品立意、情感及观点。其二,空间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地体现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及时代特色,彩。其三,以极俭省的笔墨,、烘托人物心情或。鲁迅小,作用更重大,当然也更典型。它略去许多中间环节,大大缩短了环境与主题之间的距离。它们自身往往就可以直接鲜明地体现主题。这样的环境描写大大加强了鲁迅小说的思想批判的色彩,成了鲁迅小说特有风格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参考文献:

[1]吴中杰.论鲁迅小说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许杰.鲁迅小说讲话[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 刘海燕)

EnvironmentalDescriptioninLuxun’sNovels

LIXiao-feng

(ZhengzhouNormalCollege,Zhengzhou450052,China)

Abstract:TheenvironmentaldescriptioninLuxun’snovelssuccessfullyconfirmEngle’stheoryabout“typi2calenvironmen”,itnotonlyexpressedthetraitsofthetimesandthetrendofsocialdevelopment,butalsoem2

bodytheunitybetweentheconcretemicrocosmandsocialmacrocosmofcharacter’slives,Especiallyprominentintheaspectsofenvironmentaldescriptionofnatural,thoughtandmaterialspace,etc.whichmostlyshowedhisuniqueandexcellent.

Keywords:naturalenvironment;thoughtenvironment;spaceenvironment

・41・

作文七:《鲁迅作品的人物描写》3600字

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其笔下的人物个个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读着文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祥林嫂、杨二嫂、闰土、藤野先生、孔乙己、阿Q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因作者描写生动而令人过目难忘。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现以这些人物的描写为例,赏析如下:

一、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鲁迅先生极为重视人物的肖像描写,在他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活的面容。

如《祝福》中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初到鲁镇:“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三次肖像描写,作者从头发、面容、肤色、神情、眼睛、手中的“道具”等方面逐一写来,笔笔有致,形神皆备,生动地揭示了祥林嫂的精神变化历程,真不愧为大手笔。

《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有两次,一是少年闰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二是中年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中年闰土的艰辛麻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不用介绍,大家也知道,这是《孔乙己》中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描写。这一精彩的肖像描写,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态,而且也人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己迂腐的性格特征。从而成为读者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的一把钥匙。

《故乡》中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尤为传神:“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寥寥几笔,就把这位“豆腐西施”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男外,像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不打领结,穿衣服马虎的藤野先生;头上挽着像富士山一样高高的辫子的清国留学生;穿一身黑色衣服,眼睛像两把刀的刽子手康大叔;还有长着一头赖疮疤的阿Q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语言描写――言为心声

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往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就很有特色:“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文中先后四次,反复描写了她的口头禅似的唠叨。这说明阿毛之死给祥林嫂以沉重的精神打击,使她的人生希望彻底破灭了,精神完全崩溃了。

再如阿Q的口头禅,“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君子动口不动手”“妈妈的……”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孔乙己一共出现在咸亨酒店四次,每次都与人作简短的对话,“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你读过书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温一碗酒。”“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这里有孔乙己的自恃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的沉沦。这十一句话,句句是人物灵魂的自白。

三、细节描写――生动逼真

如《药》中写老栓“买药”的过程:“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一动作上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老栓的懦弱、善良、愚昧、麻木;刽子手的蛮横、凶残和贪婪。

《孔乙己》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的几个典型片段,每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细节来描写。如“便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显阔气炫耀的心理。而在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时却是“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摸”写出了孔乙己每况愈下濒临死亡的境地,与前面的“排”形成鲜明的对比。另外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写出了人物的迂腐可笑。

四、心理描写――揭示灵魂

鲁迅先生对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技巧也是很讲究的。运用丰富多彩的技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阿Q正传》堪称典范。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断。

1 直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常用标志性词语“想”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告诉给大家。如:阿Q避讳他的癞疮疤,常被闲人戏耍,闲人不但故意犯讳,还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阿Q实际上失败了,他又不愿意接受,于是他“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于阿Q的脑海之中,当上老子也就找到了低自己一等的对象,阿Q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阿Q本来“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怕,而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也神情慌张,于是阿Q对革命神往起来了。“‘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革命是什么?阿Q不明白。小农意识的保守狭隘排斥异端,使阿Q怕革命,希望暂时做稳奴隶;愚“忠”又使他不敢造反,“犯上”是要杀头的。而生存状态迫使他产生报复意识并盲目趋时。可以说这一段文字深刻地刻画了阿Q身上的民族劣根性。

2 通过梦境、幻觉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标志性词语是“觉得”,“仿佛”。如,阿Q在小尼姑那里找到胜利之后,竟酿成了“恋爱的悲剧”,“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断子绝孙的阿Q!’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阿Q身上的“女人经”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其肮脏的灵魂:一方面,女性是弱者,是玩物;另一方面,女性又是害人的东西,“治家亡家,治国亡国”。阿Q的女人哲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他的毒害。写幻觉最精彩的莫过于阿Q的土谷祠畅想。“他说不出的新鲜而目,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进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在幻觉中复了仇,得到了金钱、权力、女人,“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可以说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对阿Q的“革命观”进行了绝妙的讽刺。

总之,鲁迅的散文和小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头戏,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创作水平,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揣摩先生笔下的人物描写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我们学习写作、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文八:《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1)》6500字

内容摘要

细节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渲染主题思想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一个精彩的艺术细节,往往会使作品形象生动,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细节描写是否真实、生动、典型,是否思想容量丰富,是衡量一部小说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鲁迅小说中的素材全部来自自己深厚的生活积累,精心选材,深入挖掘,以极其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情节反映生活的本质。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匠心独运,一直为读者所称道,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细节 描写 形象 特点

目录

一、精雕细琢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1

二、形象逼真的人物外貌细节描写……………………………………………1

三、烘托情感的外部环境细节描写……………………………………………2

四、表露心迹的语言细节描写…………………………………………………4 参考文献…………………………………………………………………………5

也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小说中那些对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如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环境场面等)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它是作者刻画人物性格、丰富故事情节、渲染主题思想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一个精彩的艺术细节,往往会使作品形象生动,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细节描写是否真实、生动、典型,是否思想容量丰富,是衡量一部小说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一直为读者所称道。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细节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精雕细琢的人物动作细节描写

“诗人在安排情节,用言词把它写出来的时候,应竭力把剧情中情景摆在眼前,唯有这样,看得清清楚楚——仿佛置身于发生事件的现场中。”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靠准确的动作细节描写来塑造的。如《药》中描写围观的人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伸”一“提”把人们的神态和体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把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病态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真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又如《社戏》中的“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腰来说道,‘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一个“摸”字太精彩了。“摸”什么呢?“摸”的是豆,在“黑暗只是浓”的深夜,判断豆的大小,豆的饱满与否,只能靠“摸”,摸来摸去,捏来攥去,精心的挑选判断后决定“偷我们家的罢,我们家的大得多呢。”一个朴实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阿发的无私大方,仗义厚道,热情好客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大凡伟大的作家,对用词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再看看《孔乙己》中的一段“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的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此处的“摸”与站着喝酒时的“排”形成鲜明的对比:“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带着爽快炫耀,带着自赏自傲;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字则显得缓慢猥琐,显得沮丧悲苦,穷愁潦倒。这两个动作细节围绕一个“钱”字,不仅写出了孔乙己经济地位日渐低落,而且突出了他的穷酸迂腐,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个性形象。《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吃茴香豆的一段,先写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一人一颗”。孩子们吃完后,眼睛还望着他的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他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段动态细节描写既写了孔乙己的动作,又写了他的语言和心理,非常生动形象。

二、形象逼真的人物外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也常在外貌描写中使用。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只需要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征,并对其加以描绘就能达到“借一斑观全貌”的目的。《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时,鲁迅写道:“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地,......”。这些外貌描写中,作者重点抓住了服饰的描写,一方面 1

表现了藤野先生的生活俭朴,一方面表现了他的生活随和、不拘小节、马虎、不讲究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文中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将脖子扭一扭。实在标志极了。”作者抓住盘辫子这个细节,刻画了清国留学生的丑陋神态,揭示了他们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好无意思。”鲁迅先生所说的这种“画眼睛”,就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刻画人物。鲁迅先生根据现实主义创造典型人物的要求,适应短篇小说形式的特点,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和民间文学艺术形神结合、写形服从于写神的表现方法。在外貌描写上,他不求过分逼真的形似,而追求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譬如阿Q,鲁迅对他的肖像并没有细致地描绘,他所告诉我们的只是这么几个突出的细节:懒洋洋的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嘴唇、旧毡帽。但这一切都是阿Q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产物。因此,阿Q外貌上的这些特征,对表现阿Q的阶级本质和性格,就成为不可缺少的, 富有表现力的东西了。《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外貌是: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了裂,皱纹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先生只抓住了几个突出特征,就把闰土这一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样描写长衫又脏又破,一方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另一方面说明他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鲁迅抓住孔乙己外貌细节的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特点,把一个穷困潦倒、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鲁迅在《祝福》中把祥林嫂眼神、气色的变化与精神的变化结合起来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精神的变化,写出了她悲惨的一生。从“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到“没眼神”,“两眼圈上黑圈”,到“眼睛凹陷下去”;从”眼色青黄”到“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圈”无不形象逼真。这些细节描写,使鲁迅小说中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故穷形尽相,令人信服。“可见,现实主义重视细节的真实,一来是为了加强真实感,而更重要的却还是为了要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质。离开了这一根本的目标,细节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三、烘托情感的外部环境细节描写

“一切景语即情语”。关于环境描写鲁迅说过:“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上却多有背景),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不疏导一大篇。”所以,有人认为鲁迅小说的重大特点和亮点之一,正是在于作者十分注重写好人物活动所依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环境描写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不同心情下对环境的感受不同,只有赋予环境以文章的感情基调,才能具有同悲同喜的感染力。

如小说《祝福》中对雪景的细节描写,第二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雪很大,雪飘得很乱,正衬出年底大典镇上的忙碌。第32段,“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头一句“夜色笼罩”可以表现人物心情压抑;后一句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 2

孤寂沉重。第88段,“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句是在祥林嫂和柳妈谈话前对雪的第3次描写。“微雪点点”,柳妈的话也一点点地给她投下了阴影,这句话对后面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全文最后一段,是对鲁镇的大段描写。在结构方面,飞雪又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在情节方面,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团团飞舞的雪花”衬出鲁镇很热闹,而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在热闹中寂静地死去,就更富悲剧色彩了。

又如《孔乙己》中“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众人的欢笑声中,在飒飒的秋风中,孔乙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鲁迅高明的笔法,塑造了貌似喜剧的环境,将人物的命运显现的更加悲剧。真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如《药》中第一部分作者描写的环境是黑沉沉的,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肃杀的气氛;买药回来后,“太阳也出来了”,明写华老栓的高兴、充满希望的心情,暗写夏瑜作为革命者不被百姓理解的悲伤;结尾坟场上的凄凉的景象,实写两位母亲的悲痛的心情,见到坟场上的花环,夏瑜的母亲竟然认为这是“天”的旨意,寄希望于乌鸦飞上坟顶,以证明自己的判断。生母都不能了解自己的儿子,暗示出了革命者献出生命的悲哀。

还有《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人们把它称之谓“最富鲁迅气氛”的一篇小说。文章中六处描写雪景。刚开头,“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这句烘托出人物落寞、烦闷的内心感受,再次定文章基调为沉闷、压抑。第五段中有对“废园”和“老梅”的描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老梅和山茶花是

再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 3

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优美的笔调描绘了孩子们深爱的百草园,勾画出了一幅烂漫的图景。从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到鸣蝉的长吟,黄蜂的采蜜,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以及捉蜈蚣、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画百草园的美,表现了童年生活盎然的乐趣,烘托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切的眷念之情。

四、表露心迹的语言细节描写     鲁迅小说的另一种重要技法让人不得不叹服。先看《阿Q正传》中在阿Q宣布“投降”革命之后,有一段自语自唱:“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这段《龙虎斗》中的戏文写出了阿Q飘飘然的心境。其中前面的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带鼓点的《龙虎斗》这段戏文吟唱,表现出了阿Q内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阿Q的无知、盲目的“精神胜利法”性格是他的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躯体。精心提炼的人物台词,用语言细节描写来让人物吐露心迹,从而把人物性格刻画得真实透彻。

再看《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说的几段话:“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青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吗?”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酒要好。”“不要取笑!”“跌断,跌,跌......”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细节描写,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细节描写,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流露出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的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孤苦无靠的寂寞和他心地单纯、善良的一面。作者抓住孔乙己的这些语言细节,进一步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的形象鲜活的展现在读者眼前。

又如《药》刽子手康大叔等的几句话:“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从这几句话中,我们不仅看到刽子手康大叔、红眼睛阿义的凶狠毒,驼背之流的麻木,而且,一个革命者崇高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当夏瑜被刽子手阿义打两个嘴巴时,他不但没有丝毫的怯弱和恐惧,反而说阿义“可怜!可怜!”在这里,夏瑜仅说几个字“可怜!可怜!”把一个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还如《风波》中九斤老太有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这样写不是简单的反映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

总之,鲁迅小说内容平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他的素材全部来自自己深厚的生活积 4

累,精心选材,深入挖掘,以极其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情节反映生活的本质。在鲁迅小说中,充满了大量像生活一样真实、鲜明、典型的细节描写,正是这些细节描写准确形象地塑造了典型人物,渲染了环境氛围,反映了深沉厚重的社会问题,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魅力。鲁迅这种既忠实生活又追求艺术上的真实的创作方法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参考文献:

〔1〕《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版

〔2〕《鲁迅论外国文学》,福建师范大学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6月第一版 〔3〕鲁迅,《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4〕秦牧,《艺海拾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8月版

〔5〕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版

〔6〕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

[7] 林贤治,《鲁迅小说全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 邵燕祥国,《重读鲁迅》,东方出版社,2006年

作文九:《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3600字

万 方数据古典小说往往比较重视故事情节.姿态向我们描绘出了单四嫂子在失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比较注重对人物儿子后的内心的活动,表现了她的一的语言和行动的刻画,而较少去关注种痛苦、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为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鲁迅先生在进行了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单四嫂子所经小说创作时,除了继续使用传统小说受的这种痛苦,鲁迅先生甚至还对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也更多地去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也进行一定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剖程度的刻画,以突出这种心理描写的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揭示人物当前效果,而鲁迅先生的艺术处理也确实的一种精神状态,从而使人物形象变收到了他预想的效果。当我们头脑中得透彻深刻;同时使人物由过去的单想象着宝儿吃着茴香豆,瞪着小黑眼一的平面式结构变为复调式的立体式睛,说着令每一位母亲都会感到幸福结构,从而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的话语时,我们怎能不知单四嫂子希动。望破灭之后的绝望心境呢?车尔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心理描写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表分析几乎是赋予创作才能以力量的最现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作者是以旁本质的要素”。鲁迅先生用他的小说对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说明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分析使我们清清楚楚地认人物的心理状态,因而他对于读者的识到了这一点儿。下面我们仅就人选理解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同时,作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文章作一简要说者还可以根据表现的需要。综合运用明。其他的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己的表现意鲁迅先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图。理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二、自白式。所谓自白式,是指一、描写式。所谓描写式,是指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让人物自己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叙述人的口吻对展示出自己的内心状态。这种表现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说明、介绍。如式因为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形式,所以一般读来鲜活。在鲁迅先生以第一家之后,觉得屋里太静了,作品中是这人称方式进行创作的小说中,许多都样写的:采用了这种表现方式。最典型的如鲁她现在知道她的宝儿确乎死了,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她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都已妥当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都实在没有想到这里,鲁迅先生就是以一种自白什么。——我早经说过:她是粗笨女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狂”人的人,她能想出什么呢?她单觉得这屋内心活动。自自式的语言使读者在阅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读过程中,渐渐与小说中人物产生共

这里,鲁迅先生以一位见证者的鸣,进而改变自己的阅读视角,与主《明天》中,单四嫂子埋葬了儿子,回

作家作品;懈;垫综合天地

人公融为一体,最终真实而深刻地感受

到主人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疯狂。

这种表现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了

读者一次参与作品的机会。读者可以根

据作品中人物的自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

想和想象能力,使自己走进作品,走进

人物,从而更深切理解人物、理解主题。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将这两种表现

方式灵活运用,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注意运用几种表

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来与之相配套,

从而使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更加

突出地展示在我们读者面前。

(一)通过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前面说过,古典小说过分注重小说

的情节、人物的行动,而不注重人物的

心理,而鲁迅则注重人物心理,并把它

和古典小说的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人物

的行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

静止地写。如《iL乙己》中,当孔乙己

再次出现在酒店,因脸添新伤遭大家戏

弄时,“他并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

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

钱”。这里的“排”出可谓传神至极,表

现出了孔乙己有钱之后的炫耀。而我们

也可以由此推测出孔乙己当时的心理状

况,“你们尽管笑,只要我有钱,能喝

酒,能吃茴香豆,其他的又与我何干

呢?”于是,一个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

倍显迂腐、穷酸和无能的旧知识分子的

形象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二)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活

动。俗话说,“苦为心声”,一个人的语

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也

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鲁迅先

生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通过

人物的语言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

人物能真实鲜活地站在读者的面前。如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为了表现赵

太爷的虚伪和贪小便宜的性格,专门为

他安排了几句令人哑然失笑的台词:

“阿Q,听说你在外面发财”,赵太

爷踱开去,眼睛打量着他的全身,一面

万 方数据200707说,“那很好,那很好的。这个,……“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听说你有些旧东西,……可以都拿来看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一看,……这也并不是剐的,因为我倒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叉看见从耍…¨,’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一方面,从赵太爷说话的语气可以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判断出他的身份和地位,但另一方面,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吞吞吐吐的语言却很清楚地表明他内心乎连成一片,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里其实很想买阿Q那些来路不明的衣跟着囚车,看阿Q被砍头的明明是一群服,即便这些衣服是偷来的。更具有讽无聊的看客,可在阿Q的眼里,他们就刺意味的是当他听阿Q说所有的东西已像是一群狼,一群吃人的狼。他们的眼经卖完后他的反应:睛在阿Q被砍头之前已经在啃咬他的灵“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的说.魂了。可见,阿Q此时的心理已充满了“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恐惧和绝望。被围困在狼群中的弱者,踱着方步的乡绅却一心惦着来历不又有何生的希望呢?明的赃物,这本来就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四)通过景物、环境的描写来衬味的角色错位,而赵太爷后来那脱口而托人物心理。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出的两句话更加深了这种讽刺意味,由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也就是说,一个此我们可见赵太爷虚伪的一面。人的主观情绪、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他另外,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因此,描写人物周多类似的语言,深刻地提示出了人物的围的环境或者是人物眼中所见之物就可内心世界,如《祥林嫂》中鲁四老爷的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在小“可恶!然而……”等等。说中就很巧妙地处理了外在环境与内在(三)通过梦境、幻觉表现人物的心态之间的关系。如《故乡》最后一段:心理。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过,“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升华。”中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国也有句俗话,叫做“日有所思,夜有……”故乡的变化。特别是与闰土之间所梦。”两句话虽然说法不同,但表达的关系的变化,使鲁迅先生感到一阵孤单意思却大致相同。我们也由此可知,通和悲哀,于是笔下的老屋、山、水都在过梦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人远离,不仅是距离上的远离,更是心理先前被压制住的最最真实的心理活动。上的远离。又如《祝福》中最后一段作鲁迅先生就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的梦境者写祝福的场景,来表明“我”对祥林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嫂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愤恨。如《阿Q正传》中,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凭借自己敏锐的阿Q梦境中的情景:白盔白甲的革命党洞察力,以笔为剖刀,灵活运用多种方人拿着五花八门的冷兵器去抄家、分钱、式方法,冷静地挖出人物隐藏在内心的抢女人,来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阿Q内症结,让读者去观察、审视,并借以自心里对于革命的种种错误的认识。一场省,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正确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在阿Q的眼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深刻挖掘文本,里,不过就是报私仇、分财产和抢女人。从而使学生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除了写梦之外,鲁迅先生有时还通过写刻的认识。@幻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同样是《阿Q正传》,结尾处对于阿Q看到“狼眼”李涛,田玉波,教师,现居湖北襄的描写,就是在写阿Q此时的幻觉。

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李涛, 田玉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THE LANGUAGE TEACHER'S FRIEND2007,

本文链接:://d.wanfangdata../Periodical_ywjxyyj-ddb200707090.aspx

授权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njsfdxtsg),授权号:bec651ed-0ef9-4e36-af78-9dd300e70c7c

下载时间:2010年8月15日

作文十:《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3000字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陈丽丽

提要:本文试图突破前人从表现方式、艺术特色、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进行分析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叙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和全方位的推测与想象。

关键词:鲁迅 小说 心理描写 心理叙述视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1]而著称。对于其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过去曾有人说:“鲁迅的小说里缺乏描写”,“甚至连人物的血肉也缺乏”;[2]有人则认为:“鲁迅创作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粗枝大叶的手法——无论人物和景物都是这样”。[3]至于说鲁迅小说缺乏心理描写,更是一个普遍的说法。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其实,《呐喊》、《彷徨》中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个性描写,是非常成功、很有特色的。鲁迅就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状态的特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性格和命运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的小说正如他自己在论述清讽刺小说时所说,“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眼前”[4]。

历来的鲁迅研究者,对鲁迅的小说都颇多研究,对其心理描写的特点与卓越之处也有所涉及,如王瑶的《鲁迅作品论集》,王富仁的《〈呐喊〉〈彷徨〉综论》,李欧梵的《铁屋中的呐喊》,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等。当前,专门研究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文章有王黎的《谈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5],刘家鸣的《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6]和刘增人、冯光廉的《〈呐喊〉〈彷徨〉心理描写特点》[7]等。王黎先生分别从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思想性、时代社会性、表现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及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来进行论述,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但过多地写了心理描写对文章思想性的作用,且第一、二部分有重复《狂人日记》之嫌;刘百鸣先生以心理描写的表现方式为基点分四部分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鲁迅善于以朴素的笔调,白描的手法, 图貌传神,不但描绘了人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精辟论断。刘增人、冯光廉两位先生的文章概括了鲁迅小说心理描写的表现手法(动作、语言、表情、幻觉等),功能(推动情节、突出人物、深化主题),风貌(悠长哀曲、肺腑短歌、悲剧基调、喜剧讽刺),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很有启发。

本文试图从心理叙述视角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分为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全方位的推测和想象四部分。

对待人物的心理描写,鲁迅没有停留在表现人物的表层意识上,而是深入开掘人物内心深层的东西,表现人物潜意识中隐藏的思想与奥秘。这种意识与心理的流动,随着作者笔触的展开,层层深入而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狂人日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另外,《阿Q正传》中也有一些精彩的描述。

《狂人日记》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就是在创作方法上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张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是断断续续片段的意识流露,以日记中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杨江柱(1981年)提出“《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陶福登也说,对《狂人日记》要“寻求一种不同常规的阅读方法”,那就是“按照意识流的路子去阅读鉴赏”[8]。

鲁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多面地不仅描写了一个狂人的外在行为特征,还深入刻画了狂人的内在的心理特征:从狂人的视觉、思维、推理以及错觉和幻觉,来表现这个处于被迫害的感觉之中,仍然奋起反抗斗争的反封建的灵魂。

在鲁迅笔下的这个狂人看来,不管自家的还是外面的人,个人还是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体现着吃人的动机:出门时赵贵翁“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出门后更

感到了“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两句简洁、鲜明的语句,就是狂人当时似狂非狂、诚惶诚恐的真实心理写照。

在狂人想来,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甚至当时还没有出生的男女,说什么,做什么,都是想害他;狂人更认为世人要设下圈套,立下名目,想出理由来吃他:“古家的簿子”(2次)、“疯子有什么好看”形象鲜明地写出了狂人那混乱的逻辑与推理。按照这个狂人的逻辑,夜晚的月亮或者书本上的海乙那,甚至那“赵家的狗”,最终都可以推至吃人,而且别人说的任何话语都可以看作是吃人的暗号,如路上一个女人打孩子时的“咬你几口”;所有的人都怀有吃人的目的,因此狂人感到恐惧。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为“狂人”设置了一个“圈子”。“圈子”以外的人都是被狂人怀疑为可能吃人的对象;圈中的狂人终日神思恍惚,恐惧无限,虽然这不过是他自己的想象而已。但是,圈外环境的存在又使他不得不产生恐惧之心,即使圈中也并非安全之久地。在这里,鲁迅留给了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狂人的一切思维活动,看来好像十分杂乱,但却是合乎精神病人因心理紊乱而出现的思维活动的:兴奋多动、惶惑多疑,又离不开“迫害狂”的恐怖心理。其特点是“从‘内心独白’中所体现出来的非理性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直观性”。[9]

在小说中,鲁迅更运用了主人公的幻觉、错觉等表现手段来揭示他的被压制的潜意识心理。 按照精神病人常有的心态,他会迷失自我,在生活中分不清现实与非现实,甚至会经常出现幻想的虚无,产生错误的想象和荒谬的结果。“狂人”可以将鱼幻化成人的形象,“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甚至会凭空幻化出自己与人对话的情景,还会将“仁义道德”转换成“吃人”这一符号。而重压之下的他又不得不发出了“吃人的事,对么?”这一连串进攻性的质问。这些幻觉、错觉的描写,在小说的心理描写中是司空见惯的手法,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将这些手段置于与外界事物的感应之中,包括对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如古家的簿子象征封建传统;赵贵翁和其狗象征封建势力。陶福登曾说:“意识流小说往往喜欢用意象、比喻、联想等方式来象征抽象的潜意识流动。《狂人日记》的深切主题也正是在大量的象征手法中表现出来的”。[10]

鲁迅运用了多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使狂人的心理在合理与悖理的矛盾、现实与非现实的知觉中得到统一,从而将他的全部思想、符号、思维都凝聚到“吃人”这一点上,形成了一个总体的象征。

《阿Q正传》中阿Q的意识是通过绘制心理图画,传达心理信息的。

阿Q“恋爱悲剧”的形成是由于他内心对异性的那种天然渴求及封建礼教下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条造成的。连孔老夫子都说“食色,性也”,更何况是在小尼姑那句“这断子绝孙的阿Q”的导火线的引燃下,阿Q心里自然会天马行空:

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了这句话。他想:不错,应该有一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应该有一个女人。

“女人,女人 团内通讯第6期 “大中专教育接轨试点”2004年秋 2006年福建省泉州市初中毕业、升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 陈丽丽 提要:本文试图突破前人从表现方式、艺术特色、结构功能等方面对鲁迅小说心理描写进行分析的局限,从一个新的角度——心理叙述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分析,力图对鲁迅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作更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部分:意识的流动、内心的自剖、第三人称的透视和全方位的推测与想象。 关键词:鲁迅 小说 心理描写 心理叙述视角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小说向来以“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1]而著称。对于其小说中的人物描写,过去曾有人说:“鲁迅的小说里缺乏描写”,“甚至连 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