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课件合集 > 政治课件 >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提升原理与困境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提升原理与困境研究

时间:2023-02-16 09:00: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李雨豪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自媒体时代,高中生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交环境,其在复杂多样的媒介中进行关于审美的表达和创作。这无疑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美育要求。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中阶段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两者相互交融又各有指向。那么,通过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来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融合育人,也就成为一种有必要探索的教学研究。

21 世纪伊始,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逐步成熟,陈万柏、张耀灿、郑永廷等理论建设者在学科框架中有意识地从教育功能、教育原则、教育手段等角度论证了美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此之后的学者们,一般从两个角度论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问题。一部分学者,例如张绍平、王凤志等都以美学视角探析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从交叉学科或学科外延扩展的视角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2]。除此之外,包括陈君生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各层次的教育工作者们也更多地关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身的美育功能和审美价值引领,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构建理论框架或深化学科内涵[3]。

而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层面,学者们也在教学的整体把握和实际操作两方面作出创新和总结。例如在对课程主旨的整体把握上,田穗、周翔提出将中学思想政治课诗性化的观点,认为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融入“诗性”可以在整体上提升课程的美感和志趣[4-5];
赵朝将艺术美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得出其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和实践性四个特征[6]。而在课程的展开层面,邹开凤认为中学政治教师的语言美具有思想性、时代性、针对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其优化可以整体提升课堂气质和教学效果[7];
官荔颖还从灵活教学和情境教学的视角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美化进行过有益探讨[8]。

1.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基本内涵

将美育作为一种效果时,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实际上是承担着一种功能和目标的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效果实际上就是在各维度上以美为核心展开的育人功能的考察标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维度、意识形态维度、教育对象维度和教育环境维度等。以美为核心展开的育人功能是促成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因素[9]。而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角度出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效果实际上是提高人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力进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显,在美育维度下该目的成为教育主体关于美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内容的内化和外显。

以此逻辑,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效果的内涵基础上,以课程形式在高中阶段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是通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实现的学生审美、鉴美、造美、创美等能力的教学效果,这既是其教学目的也是检验其教学成果的重要维度。换言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是教学主体基于对美的理解和运用所呈现出的教学成果。

2.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价值

在明晰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内涵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论证提升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效果的价值。该部分从教学内容本身入手,再讨论学科教学功能的实现,最后落脚到教学主体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从内部机理到外部转化,再从现实活动到人文关怀的论述逻辑。

(1)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优化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是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教材划分为四个模块,而这四个模块中没有系统的关于美育的专门内容,而是内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模块中。相较于之前的四个必修模块,新的模块安排愈发紧凑,教材内容更加精简浓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适当地通过扩展和延伸去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在实践过程中便要求教师科学地分析社会文化现象和案例,在有逻辑的关联中使原本的教学内容与美育形成有机结合。而这一过程在客观上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在使课程变得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美育有了思想政治课这一充满活力的舞台。

(2)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美育能够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为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精神家园。美具有极强的文化属性,在当代社会承载着意识形态功能,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观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然而,各类文化内容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进入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高中生喜欢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等媒体形式。各类充斥着暴力、淫秽、媚俗等不良因素的媒体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对创作者和传播者的监管,还需要学校对于这些受众群体的审美教育和价值观培育。高中生既是新环境下美的受众也是美的创作者,所以从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育角度讲,通过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充满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懂得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魅力并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正是提升课程美育效果的价值所在。

(3)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体的全面发展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有助于教学主体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皆有收益的实践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审美、鉴美和造美能力,同时高中政治课教师的审美情趣也会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高中教师随着年龄增长和教学风格成型,其审美风格会逐渐固化并不易接受新潮的文化事物。而致力于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会使教学双方在审美交流中达到共鸣和交锋,进而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学生更容易与教师达成思想一致。因而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有助于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进步与成长。

1.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达成模型的构建

本次研究选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参与主体即教师和学生作为模型主体。研究者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参与者,在真实的课堂中进行体验,并对课堂中的信息进行了部分采集。除此之外,研究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自由式访谈,访谈的方式一般为面对面访谈或网络通讯。为了保证本次研究所获取的原始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饱和度以及系统性,研究按照性别、所在年级、高考科目类型以及所在学校层次对学生受访者进行划分,按照性别、学历、从教单位、年龄以及从教年龄对教师受访者进行划分。最后筛选出的受访学生共24 名,受访教师共8 名,其来源地高中教学质量基本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参考标准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2021年)》),且平均访谈时间为26 分钟左右。通过对教学和主体案例的搜集和分析,并以唐文中在其《教学论》中对美育教学目标或成果进行的总结为理论依据,最终得出的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见表1[10]。

表1 主轴编码

2.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达成模型的阐释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达成模型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两主体的主要互动形式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程序。通过教学程序所达成的互动,其展现出的美育效果主要分为内在效果和外显效果两个部分,两种效果在学生主体的社会活动过成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整个模型的逻辑起点为教师,逻辑终点为学生表现的两种美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程序承担了逻辑中枢和主体链接桥梁的作用。模型的传导主要有两个逻辑循环,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教学程序实现的课程内及主体外的循环,其次是学生表现的美育效果中内在效果和外显效果之间通过社会活动实现的课程外及主体内的循环。两个逻辑循环以学生为连接点,构成整个模型的运行逻辑(如图1)。

图1 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达成模型

依据上文所构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达成模型,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考察模型中的两个逻辑循环分析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环节主要有教师主体、教学程序以及学生的社会活动。

1.教师主体环节——基于模型逻辑起点

教师主体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达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中发现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美学知识是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美育的基础因素。教师作为模型中课程内部逻辑的发起者,其本身的美育能力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提供动力支持和内容保证。除此之外,高中政治教师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以及美学知识在实施思想政治课美育的同时,也作为一种主体性的魅力能增添课程的整体性美感,提升学生接受美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行为举止和外貌外观也会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学生对教师外在形象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其对思想政治课美育的接受程度。

2.教学程序环节——基于模型逻辑中枢

教学程序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达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途径一般为课堂教学,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教授,并进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和考核。研究聚焦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发现整个教学程序中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对最后的美育效果影响最为明显。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采取教学方式的艺术性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还会影响课程内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衔接和融合。同时,教学方式越有艺术性,高中生在审美、鉴美以及造美活动中越能用相似的方式、逻辑或语言进行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除了课标和教材中要求的基础内容外还有教师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所添加或改善的部分,这部分的差异往往能带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美育效果上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其对基础内容的深化和优化,实现内容匹配学生和学生接受内容,即教学内容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均衡化[11]。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在美育过程中具有将美形象化、具体化以及生活化的作用。美作为一种事物的属性和价值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由人的实践活动去认识和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技术、大众传媒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真、善、美的体验传达给学生,进而使学生在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道德层面收获美的认知和美的技能[12]。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是评估教师美育实施效果和考核学生美育接受效果的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在学生的反馈中认识到学生对于美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转化能力,学生也能在教师反馈中自我了解从而进行强化学习和自我学习。美育的内在效果和外显效果表现形式多样,且教学效果的内化与外显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作为催化和反应途径,因此以纸面化考试作为考核手段不太恰当。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考核标准较为宽泛,在“大美育”的视角下,高中阶段的美育标准有待进一步的具体化和立体化[13]。

3.学生社会活动——基于模型逻辑终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这四种学科素养集中表现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价值观、道德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中。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生成的过程是主客体之间认识和实践矛盾的解决和不断完成的过程,是真、善、美的统一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达成必然需要社会生活的检验和完善。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多彩,高中生的社会活动也呈现出内容的多样性、对象的虚拟性和手段的跨时空性特征。学生们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美育成果进行运用,在没有教育者正面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将会受到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在案例中,不少学生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对象都偏向于网络媒体和网络社交。这些文化载体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全部适宜高中生,有些不良内容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这一方面考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刻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考验。所以学生的社会活动既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实践检验,也是学生进一步自我美育的关键环节[14]。

根据上述理论陈述、模型构建以及环节分析,研究综合出感性美、理性美以及实践美三个层面的困境和原因。感性美特指审美的情感态度与习性特征层面,理性美特指审美知识与技能层面,实践美特指造美能力层面。

1.感性美沟通不畅——审美的情感态度与习性特征层面

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效果在学生审美的情感态度与习性特征层面整体展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学生们仍存在一些错误或悲观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态度。首先,部分学生追求外在形象的美感,以大众传媒以及移动网络中的偶像化、具体化标准来审视自己和他人。其次,一些学生存在着对于主流审美的反叛倾向,试图用极端个性化的审美倾向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并且高中生中存在由于审美倾向不同而主动或被动地疏远其他学生群体的现象,形成个人或少数学生构成的亚审美群体。

上述问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有四种。第一种表现形式为,学生对娱乐偶像、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呈现出偏爱、迷恋甚至沉迷的状态,他们热衷于对这些文化产业本身及其周边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消费。这类学生通常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错误地消耗在单一化的审美对象中,在文化产业的既定模式下进行自己的审美活动。第二种表现形式为,学生由于缺少个性和观点的表现窗口,通过塑造独特的外在形象、迷恋小众文化产品、在社交媒介中批评他人审美等途径来进行审美表达和审美宣泄。第三种表现形式为,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容貌焦虑,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从而选择用不同的手段改善自己的外貌和形象。第四种表现形式为,部分学生在自卑的心理作用中讨好或疏远其他同学,在现实中缺乏社会交际的基本能力,反而选择虚拟手段用美化后的虚假形象进行网络社交等活动。

而上述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课程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不充分和教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不了解导致的教学深度以及针对性不够。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其对于美的认知还不够完善和系统,并且易受到复杂文化环境的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就很难对其审美的情感态度与习性特征进行干涉。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教师美学素养的提高和课程内容的优化。

2.理性美掌握不足——审美知识与技能层面

高中生群体在审美知识和技能层面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从整体上可以总结为美育效果理性美的掌握不足。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方面,对于个体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说其对于不同类别的审美对象审美能力不同,而对于群体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讲其审美能力彼此之间存在差距。存在学生对某种特定审美对象有着极强把握,而不能对这种能力进行迁移的现象。而在课堂的体验中,某些教师在《哲学与文化》模块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具象化的艺术形式的理解水平尚可,但部分学生很难将其应用在社会事件和生活案例中。由此可见学生在审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能力不足是认知范围和深度的差异性。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审美知识和审美技能虽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中的一部分,但并不以系统的形式呈现在教材和教学考核中。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般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方式或拓展教学资源来实现学生审美知识和技能的隐性教学。而在高考备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部分高中生会主动放弃接受学校艺术方面的教学,特别是高考选择物理类方向的学生越发明显。当然高中生的审美知识与技能的差异性还来源于高中思想政治课之外,例如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学生自身的课外兴趣以及所在高中艺术教育水平等。而将视角聚焦到现有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本身缺乏人文素养、教学内容中美学知识不够系统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等都直接或间接导致美育效果的不理想。

3.实践美表达欠佳——造美能力层面

当学生在关于美的感性沟通不畅以及理性掌握不足时,其关于美的实践也必然受到影响。高中思想政治课美育效果的实践表达欠佳,这表现在学生缺乏对于所学内容的实践转化,在造美活动中凭借机械训练和艺术天赋而忽视对于真、善、美的贯彻。高中生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课中的相关内容能在造美活动中帮助他们,同时也缺乏运用相关知识的经验。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造美能力层面所面临的困境,其原因在于教学中缺少学生的审美表达和造美活动。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和考核存在将学生表达形式单一化的危险。在活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的实际操作中,尽管采取的教学手段已经十分丰富,但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达还受限于口头和书面。而基于高考模式而制定的学习成果考核也一般采用纸面化的考核方式,例如单元习题测试、统一试卷考试等传统试题化表达。由此导致学生们缺少在实践中表达自己审美能力的途径和环境。那么利用课堂丰富的教学模式来拓宽学生艺术表达的途径,用多样的考核方式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就成为了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升其美育效果所要进行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政治课美育政治 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