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说明文 > [《关于元旦的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_3000字》5300字]

[《关于元旦的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_3000字》5300字]

时间:2020-01-03 09:16:3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关于元旦的作文: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_3000字》5300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作文二:《关于少数民族资料》5700字

一、各民族为中华文化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1、汉族汉族,在中华族的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经过3000年的演变,发展成现在的通用简化汉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2、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 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 特色的民族乐器。

3、回族,是中 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 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 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4、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 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 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 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 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5、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 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 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 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 色。

6、朝鲜族,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延边朝鲜族自治 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7、满族, 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由于清代以 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 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 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8、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许多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 用汉文。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 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 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9、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 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赫哲族生活的地区山青水秀,河汊纵横,为渔猎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 地真实描绘。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 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10、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 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 遍。侗族有自己的语言,现在大 部分通用汉文。侗族地区一

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 极珍贵的价值。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 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 统文化特色。

11、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 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 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 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 的卓越才能。白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渔业。他们聚居的区域已成为我国西南边陲的主要产粮区之一。

12、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13、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营牧业。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 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颇富民族特色。

14、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15、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 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 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16、傣族历史悠久,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饰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饰很有文化价值。

二、少数民族的名人

马本斋,回族,著名抗日民族英雄。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括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郑和,回族,自明永乐1405至宣德1433年28年间,郑和奉诏率众七次远航,前后共经过、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后世誉为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满族。柯岩,女,满族,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女诗人。杨丽萍,云南洱源白族人以“孔雀舞”闻名,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是国内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青年舞蹈家。

宋祖英是苗族,白岩松、三宝、腾格尔、斯琴格日乐、德德玛、斯琴高娃、巴特尔是蒙古族,莫慧兰是壮族,韩红、洛桑、才旦卓玛是藏族,韦唯是壮族。

三、民族乐器背后的故事

1、葫芦丝的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葫芦丝又名葫芦箫它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的,由于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的丝绸那样飘逸轻柔而得名。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或用它独奏,最适合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交好的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葫芦丝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是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作葫芦丝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丝,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

2、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

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关于鼻很箫的产生,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爱了。临结婚之前,这位姑娘到槟榔园采槟榔,被峒主发现,被抓起来,峒主硬迫着姑娘嫁给他。姑娘不允,便被关起来。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终于发现姑娘被关在密林中的一个小洞里。两人无法相见,小伙子只好唱歌传情。峒主知道后,又把小伙子抓起来,割掉舌头,发配到一个荒远的山林里,过了一个月,小伙子又在山洞边出现。他砍了一节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恋之情。姑娘心领意会,感动不已。后来,小伙子被峒主抓去处死。死前托人将鼻箫转交给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坟前,悲痛欲绝,把小伙子生前吹奏过的鼻箫曲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怀揣鼻箫,长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后,鼻箫便一代又一代传下来。

3、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几乎家家都有。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不光人们爱听,就连骆驼听到这琴声都不肯走开。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就会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上优美、动人的故事。

从前,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牧民,和一匹聪明的白马相依为命,形影不离。一天,白马突然病死了,苏和非常难过,总盼着白马能再回来。一天晚上,他梦见白马回来了,对他说:“你不是在想我吗?那就用我的骨、筋、尾做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天天在一起了。”第二天,苏和按梦里说的做了一把琴,并在琴杆顶部精心刻上白马的头。琴声和白马的叫声一样亲切、动听,后来人们便给这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马头琴。

4、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关于它的产生,在哈萨克人生活的地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 据说古时候,哈萨克汗(国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已到成婚年龄。汗的一位大臣对公主有意,向汗提出求婚,汗同意了。但由于年龄悬殊,公主不同意,但又不好向父汗讲。公主的丫环非常聪明,为公主出主意道:“你对大汗讲,谁要找到会唱歌的树,你就嫁给谁。”汗最终接受了女儿的意见,张榜告示全国,三个月为限。那位大臣虽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

一个月过去了,竟没有人敢揭告示。一天,一个年轻的猎人路过城下,见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便上前仔细阅读了告示的内容,心想:既然有会唱歌的树,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到它。他上前毅然揭下了告示。猎人被卫兵带到汗的宫殿。公主在帘后看到猎人年轻英俊,顿生爱慕之情。公主向父汗提出要和猎人见面的要求,大臣想从中阻拦,却又说不出正当理由。公主和猎人终于在后花园见了面。公主给猎人赠送一枚戒指作为定情物,猎人发誓一定要找到会唱歌的树,娶公主为妻。

年轻的猎人走遍了深山老林,却没有找到会唱歌的树。眼看期限要到了,猎人既着急又难过。这天晚上,猎人做了一个梦,雪山老人告诉他:“遇到了困难,应向百姓求教。”猎人急忙赶下山。哈萨克牧民知道他是揭黄榜的青年,都把他看做是心目中的英雄,纷纷前来看望。当得知期限将到,都为他着急。为了鼓励猎人尽快找到会唱歌的树,牧民们就杀羊款待他。杀羊人顺手将羊肠子搭在身旁的树上。没想到这羊肠子给猎人带来了希望。

宴会结束后,猎人越发郁闷和惆怅,便在树林里散步。忽然,一种从来没听到过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中。举目看去,只见几条被阳光晒干、紧绷在树干上的羊肠子,在微风中颤动并发出声响。他用手指轻轻拨动了几下,竟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猎人顿悟: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会唱歌的树么?

年轻的猎人把树干锯下来,砍削成便于携带的长瓢形,再将几条风干的羊肠子固定好,制成了一把崭新的乐器。这把乐器,哈萨克人后来叫它冬不拉,意思是会唱歌的树。

猎人怀抱会唱歌的树,将对公主的无限思念编成歌词,叮叮咚咚地连弹带唱起来。这美妙而动听的琴声,如绺绺游丝,穿过树林,飘向草原。牧民们都跑来聆听演奏。大家都被这天籁般的琴声所陶醉,也为猎人找到了会唱歌的树而高兴,纷纷表示愿同猎人一起进京祝贺

公主圆了梦。

在京城,大臣单独接见了年轻的猎人。他对猎人的成功十分嫉妒,就花言巧语将会唱歌的树骗到手,兴冲冲地去见汗。汗让大臣弹唱,他却慌了手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弹奏。公主听说大臣找到了会唱歌的树,不禁暗自叫苦。丫环说:“大臣从未离开过京城一步,怎么会是他找的?若是他找的,为什么又不会弹奏?”公主听了觉得有理,便让丫环出宫寻找那个真正找到会唱歌的树的人。老百姓都说是年轻的猎人。公主知道后万分喜悦。大臣见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猎人逮捕入狱。 公主乘大臣不在的时候,在狱中见到了年轻的猎人。猎人因失去了会唱歌的树,感到十分惭愧。公主抚摸着猎人手上的戒指,鼓励他一定要夺回会唱歌的树。

大臣为了把会唱歌的树据为己有,威逼猎人教他弹唱的方法。猎人说,没有会唱歌的树,我拿什么教你呢?大臣想想也对,就拿来会唱歌的树,把它交给了年轻的猎人。年轻的猎人怀抱重新到手的会唱歌的树,想起自己寻找它的艰辛和公主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声情并茂地边弹边唱起来。这时公主赶了来,听了这仙乐般的情深意长的琴声和歌声,眼泪禁不住扑簌簌地滚下腮来。大臣见状恼羞成怒,竟下令要将猎人斩首。可是武士们听了这感人的琴声,不仅冒死抗命,反将猎人护送出了监狱。

年轻的猎人和美丽的公主终于获得了自由和爱情。他们一个弹着会唱歌的树———冬不拉,一个唱着心中的歌,双双离开京城,向茫茫大草原走去。

背景介绍: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作文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400字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

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 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我国是一个汉族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教育和先进的知识都从汉语中传入,故是各民族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而德宏当地的傣族景颇族的母语是本民族语,汉语是第二语言,因而在民族教育中,汉语关又是一个难题。而在现在的新闻传播中大部分用的是汉语,虽然在我们的调查的也发现德宏的《团结报》以四种文版以不同的期刊分别出报,并且发行量也上万份、各当地电视台也有民族语的节目。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当地新闻传播效用低下这一局面。

在这种状况下只有提高教育水平才是提高传播效率的根本途径

二、新旧媒体共合作  实现多元化传播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偏僻地区三大传统媒体中电视最为普及的,而广播和报纸并非都能接触,所以当地在电视节目的传播中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节目。但是网络媒体、手机报以及手机增值业务等新媒体的兴起,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之处。因此电视、广播和报纸这三大传统媒体应该进军新媒体领域,主动进行媒体融合,进而统合媒体资源,整合传播优势,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环境。

三、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翻译力度  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市场 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看起来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颇为丰富,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仪的少数民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就以当地最为普遍的电视来说,除了当地的电视台的有部分节目会有傣语之外,他们收看的其他节目都是没有翻译,对于他们来说年轻人还好经过多年的文化教育,对于大多数的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各种行新闻中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例如当地人是比较爱

看中央一台的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有好多人只是能听懂一部分,这对当地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加大对民族类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对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少数民族文字重大出版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逐步实现向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基层单位免费赠阅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加强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出版工作,逐步提高优秀汉文、外文出版物和优秀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的数量和质量。扶持民族类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支持少数民族文字网站和新兴传播载体有序发展,加强管理和引导。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加大对纳入公益性出版单位的少数民族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财政补贴。

民族地区受众享有主流大众传播的内容。同时利用媒体融合的互动和参与功能,为民族地区大众开通表达政治需求、政治观念的通道。通过参与和交流,增强少数民族受众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防止反动异端信息的传播与影响。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民族教育,推进科技进步,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刁静 20062738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日

作文四:《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2500字

《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读后感

这一星期我读完了《邓小平文选——第一卷》,该卷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六五年这段时间内的重要文章,讲话共三十九篇。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著作,集中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主要言论,反映了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这几个历史时期,对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的这些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对今天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其中一篇名为“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读后收获颇丰。

这是邓小平同志于1950年7月21日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的背景是新中国诞生后,中共工作中心从“革命”转向“建设”,各族人民由新民族主义向社会主义迈进,社会的历史转变要求执政党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1950年7月,邓小平在欢迎赴西南地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发表了这篇重要讲话,把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建设大西南的基础,并立足于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现实,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提出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层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推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融合与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建设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保障,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灵魂。

读完这篇光辉的历史文献,我主要对一下几个方面有所感悟。

1.  邓小平同志提到少数民族问题解决的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

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我个人认为国防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国防强大了,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不受其他国家的武力压迫,经济建设才能够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则是国防问题中的重中之中。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大熔炉,也是我国国防边境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开赴西南地区,打通了滇缅公路,中印公路这两条救援中国的生命线,为日后的长期抗战积蓄了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的人民和远征军团结一致,在抗击日军,支援远征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过去历朝各代对于少数民族的问题,如:西汉时,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以上各代对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问题在国防问题中的重要性。

2.  邓小平同志提到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

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由此,我体会到解决少数民族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长时间的共同努力,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实现的。在此期间,汉族群众要摒弃大汉族主义的谬论,以平等友善的态度真诚的对待少数民族同胞。

3.  邓小平同志谈到了西康的情况。谈到了军队进入西康时,首先宣布了共同纲领的民族政

策,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民族习惯,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这主要是因为提出的十项条件,实打实的条件,而不是空头支票,这才符合民族团结的要求。由此,我体会到,在制定民族政策时,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要超前。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并且落实好,才是正确的。制定超前的政策,或是执行不力都会导致不好的后果。

4.  邓小平同志提到长征北上时,饿慌了,为了生存,做了一些犯纪律的事,没有办法。“现

在我们应该跟他们说,当时全国的革命负担放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

的责任。那时办得不对的事,应当向他们赔礼。这次我们到那里,一些藏族人士也很坦白地说,那时把粮食吃光了,心里不愿意,现在了解了。他们为自己的解放感到高兴。” 当前,我们要把眼光放地长远,明白我们终究是一家人,本来就没什么大问题,即便是有过误会,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要互相理解,消除误会,一起面对将来。对历史问题上消除误解,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在少数民族里面,正是由于过去与汉族的隔阂很深,情况复杂,所以不能由外面的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所谓阶级斗争,不应由外部的力量去制造阶级斗争,不能由外力去搞什么改革。所有少数民族内部的改革,都要由少数民族内部的力量来进行。改革是需要的,不搞改革,少数民族的贫困就不能消灭,不消灭贫困,就不能消灭落后,但是这个改革必须等到少数民族内部的条件具备了以后才能进行。”由此,我体会到:步步为营,我们才会稳固民族关系。客观要求我们,对待少数民族群众,我们不能贸然行事。一定等待时机,等大部分条件都满足了再考虑可行性,不能照搬对汉族群众的经验。我也觉得我们的理论很多都是建立在一个很大众化、很普遍的读者基础上,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较易地找出实践的方法。但是这种容易,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 因为理论显得容易理解且指导性强是因为这与我们实际联系紧,但对于少数民族,运用其理论来,就不能按汉族群众的思维。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区别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区别,认识方法、文化背景的区别更应考虑。不仅是在具体实施上,在大方向上也要区别对待,至少在现阶段。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深刻的体会到了邓小平同志在解决西南少数民族问题方面的智慧,以及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方法。这篇历史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民族关系和谐的理论成果,无论是对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认识,还是对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非常的和谐,各族人民都能够和睦相处。但是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还要再接再厉。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会更加和谐,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文五:《少数民族MHK 考试作文》3200字

少数民族MHK 考试作文

伸出援助之手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困难的人需要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但在我们身边又有许多的好心人在帮助别人后,没收到鲜花与掌声,甚至连一声谢谢也没听到,就悄悄地离开。现在我们向曾经帮助我们的人,真诚说一声“谢谢您”。也许我们未曾听到,但我们相信他们能感受到。

我在路上发现一个同学证弯下腰,低着头,观察着四周,在旁边的绿化带下不断徘徊,脸上露出的是着急。旁边走过一个人,那个同学对他说了什么,但是那个人很快走开了。这位同学叹了一口气,继续弯下腰,翻着绿化带里的树叶,似乎在寻找什么。

我看他这么着急,应该是丢了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学生,遇到一个要帮助的人,我怎能袖手旁观,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于是我走向他,拍拍他的肩膀,问:“你在找什么东西?”他说:“钱包不见了”。说完,他又低下头去寻找。我也弯下腰帮他一起寻找。钱包就好像是一个的调皮的孩子,在和我们捉迷藏。怎么找也找不到了。正当我们绝望的时候,一个东西在两片树叶若隐若现。我冲上前去,翻开树叶,“找到了,找到了……”我喊着,他高兴地走了过来,我把钱包递给他,他的脸上着急的表情消失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看他这么开心,我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他对我笑了笑,说: “谢谢!”“谢谢”是多么美好的两个字。说的人开心,听的人更开心。我回了一句: “不用谢。”事过半个多月,我和这个同学又相遇了,他一看到我,还跟我说上一次的事,还心存感激。

有的人活着,让别人活得更好。我想:帮助了别人,别人才

会帮助你,也许还因此交了一个好朋友,还能让别人快乐,让自

己快乐。

点评:

本文通过描写找钱包的事情,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即使不认识,

也仍然可以互相帮助,文章意义深远。值得读者思考。

道德

道德,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

育人最主要的应该是培养道德。当今社会高材生辈出,而有道德的人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因为社会上的诱惑太多!因此,再多的诱惑,也能被一堵墙,一堵心墙挡住,这堵墙就是道德!

我们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中彩那天》,讲的是一名修理厂的一名技工无意抽中了大奖,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把大奖还给了同事。其中母亲的话更是让我感动:“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守信用,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的确,失去的物质财富,得到的却是人情和道义,是更多真正的朋友,是心灵的宁静和快乐,这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拥有道德,就等于拥有了一切!道德是金钱、名利、学识换不走得不来的,一旦拥有,就会改变人生。

点评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大家说明了一个道理,道德是改变人生的指明灯,言简意赅,意义深刻。

尝试

面对宽大的马路,成流的车辆,我的心中充满了胆怯,但我要尝试,尝试着迈出这成功的一步,看准路灯,第一次跑过马路,我变得更勇敢。

自相车,摆在我的面前,小心地爬上车座,慢慢地踩踏板,但随即只听见自行车摔倒在地上的声音,我也随重重的倒下,磕破了膝盖,划破了脸皮,但又将他扶起,不停地重复着,不怕摔伤。第一次骑自相车,我变得更坚强。

手里握着那张伤心的试卷,免不了父母的唠叨。在做题的过程中无时不在出现错误,以致分数不及格。每次考试后,做分析,尝试着在下次考试中不再犯错。我变得更严谨,更仔细。

我做了家务,才体验到父母的艰辛。第一次作为家长,我变得更加体贴。 在学校,我曾与同事产生摩擦,也曾与班级里使用不文明的言语与同学产生矛盾,后来才认清自己的错误,与同事道歉。第一次当班长,我变得更负责任,更加关心他人。

人生之中有许多尝试,人们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自我反省,不断地改正缺点。尝试使我们的人生更完美,我在尝试中成长。

点评:

本文通过举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告诉人们不

要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文章举例准确,语言通

顺流畅,中心明确。

强者

人生会经历数不尽的风风雨雨,也会享受数不尽的风和日丽。但是人生的喜和忧,都在于自己,你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还是生活的懦夫?

我看过“鲁滨漂流记”。主人公宁愿放弃平静、美好的生活,也要在海上与风浪拼搏。虽然流浪到一座荒岛,但并没有绝望,而是白手起家,创造了这片天地。我相信,如果生活中有像鲁滨这样的人,那么他这样敢与生活做斗争的精神,会使他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其实,在生活中,许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只要我们敢与挑战,就可以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点评:

本文向人们呼吁要敢于挑战。文章举例明确,语言通顺流畅,具有可读性。

优点

人 人都需要面对自己漫无边际的人生,而走完这一生,需要带上优点与缺点这些装备。

人 人都喜欢优点,优点总能让人们爱你如宝。

虎和猫,皆属于猫科动物,人们却喜欢猫,因为从未有人将虎捧在手中。虎虽是猛兽,却一点也不被人轻怜改惜,而猫却不同,身上有百般优点惹人喜爱;它们乖巧可爱,性格古怪;它们敏捷伶俐,是捕鼠的能手 ,如此百般优点,有谁不喜欢它呢? 优点是让人喜欢的基本条件,而缺点便是让人讨厌的基本条件。说缺点年,一个人十有八成便是。谁没有缺点呢?缺点不是万恶之源吗?不是,纵使缺点有一点的不足之意,也并非一个真正的万恶之源。

缺点在每个人眼中固然是人生的障碍,但是因为有了障碍,才能让人生走得更成功,因为有了困难才能让生命更加炫彩。所以,当人已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知错就改,这缺点的力量能化成足足的动力,将你推向前方,那时,这不再会是缺点,而是人生奇妙的转折点。

优点也并非绝对完美,因为优点会使人骄傲。有了骄傲才会落后。正如综上所述,优点虽然美好,却也能成为罪恶的开端,就如缺点一样,也能残害你的人生。 所以,如果你有优点,请不要骄傲;如果你有缺点,请不要沮丧。

点评:

本文作者讲述了优点和缺点之间的关系,不偏不倚。文章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流畅。

珍惜时间

人一生中有多少个今天呢?答案是一个。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要去学校念书。一天大约就有几千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去,可回家的时候又有几个同学记得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呢?在学校的这段时间内,你主要在干什么,而你是否浪费了你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呢?

在上学时,大多数的学生在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念头:什么时候才能熬过这个苦日子啊!放学回家时你一直在玩,这时一位同学在问

你:“你的作业不写了吗?”

“反正明天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写也不迟。”到了明天你被老师叫去办公室时,问你为什么不写作业?你说你忘了……..

在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想法吗?如果有,那么就请你珍惜现在的光阴,教导其他孩子以及你的孩子珍惜光阴,让他们不能像你一样丢失明天。

点评:

作者向人们呼吁要珍惜时间,珍惜现在,文章开头埋下伏笔,首尾遥相呼应,文笔流畅,文章短小精悍。

宽容

宽容,是一种坦荡,一种美德。

学会宽容,就会原谅别人小的过失,给别人悔改的机会。宽容是一种大度的表现。宽容之中有一份做人的谦虚和真诚,有一种对他人的容纳与尊重。很多时候,宽容会给人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受,使他们感到愉悦和温暖,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怨气和烦恼,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忘记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的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益社会的事情。当你宽容了别人,在自己有过失或错误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宽容。

学会宽容,就要学会一种良好的做人方法。生活中宽阔的力量巨大。因为批评会让人不服,谩骂会让人厌恶,羞辱会让人恼火,威胁会让人愤怒。唯有宽容让人无法反抗。邻居间的团结和睦需要宽容,夫妻间的白头偕老离不开宽容。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离不开。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审视自己,以宽容的心态把握生活,用宽容的心态回报社会。、

学会宽容,就会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丽。让我们用开阔的胸怀容纳世界,幸福生活。

点评:

作者讲述了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只有多宽容他人,人与人之间才会和睦,温馨。文章语言朴素,中心明确,构思合理,行文层次清楚,有说服力。

作文六:《少数民族风俗作文》1600字

少数民族风俗作文(一)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剑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少数民族风俗作文(二)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满族鞋样

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m.lz13.)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

*  民族风俗作文

*  过年风俗习惯

*  过年风俗

作文七:《少数民族节日作文》1700字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一)    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古兰经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二)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

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三)    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作文八:《少数民族习俗作文》8400字

少数民族习俗作文

侗族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藏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奉伊斯兰教。】

维吾尔人非常重视礼貌,接待见面,习惯把手按在胸部中央,把身体前倾30度或握手,并连声说:“您好”。客人席地而坐,不要双腿直伸,脚底朝人;院落的大门禁忌朝西开,忌讳睡觉时头朝东脚朝西,所以在给他们分配房间、安放卧具和枕头时,特别要注意。忌随便走近灶台、水缸等。

讲究卫生,经常在自来水龙头下直接冲洗手、脸。到维尔吾族家里做客,进门前和用餐前女主人要用水壶给客人冲洗双手,一般洗3次。习惯一人专用茶杯,住宿期间也不换。当第一次给茶杯的时候,要当着本人的面,把茶杯消毒后再用。在屋里就坐的时候,要跪坐,忌双腿直伸、脚朝人。吃完饭有长者领着做“都瓦”的时候,忌东张西望或站起。

在饮食方面,喜欢喝奶茶、吃馕,喜欢吃拉面和包子以及“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牛肉的锅贴”。烤羊肉串是这个民族最出名的风味小吃。每餐必喝葡萄酒,酒量大。忌讳吃猪肉、狗肉、骡肉、鸽子。

衣忌短小,上衣一般过膝,裤脚到脚面,最忌户外穿着短裤。

肉孜节、古尔帮节是传统的盛大节日,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着四楞小花帽。他们最喜欢的体育技艺是高空走大绳。

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献哈达的礼节和藏族一样。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送客的时候,主人送客人到蒙包外面或本地边界。

路过蒙古包的时候,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前,要把马鞭子放在门外,否则,会被视为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的时候要走原来的路线。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

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妇女服饰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节日盛会都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已婚妇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长袖对襟衣,用青布包头;未婚妇女穿长裤,上身为浅色对襟衣、盘辫。食物以大米为主,还有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过去青年男女有嚼槟榔的习惯,牙齿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为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正屋住人,两边厢房楼上堆粮食等生活资料,楼下是猪圈、牛栏。村寨内房屋较整齐。寨间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来方便。男子出门随身携带褙袋和长刀。男女都习惯肩挑货物,长途运输多用骡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缔结由父母包办。过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长期以来与汉、傣等族通婚的却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转房制度。寡妇可以改嫁,但不能带走夫家财产,其子女亦归夫家扶养。人死后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须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白族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办,要门当户对。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保安族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布朗族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布依族

布依族的服饰特色是洁净淡雅和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花围腰,也有着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的。节日里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

布依族的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近亲不婚,但流行“姑舅表婚”。建国前,布依族地区还盛行“赶表”习俗。未婚男女可以利用节日、赶场或外出劳动的机会,聚集在一起对歌,女的看中男的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绣好的绣球,抛给对方,如男的同意,即相约到会场不远的地方,对唱山歌,倾吐爱情。但在封建制度下,情人们很难结成终身伴侣,建国前缔结婚姻须门当户对,重彩礼。父母包办的早婚称“背带亲”。布依族有些地区还盛行“转房”的婚姻制度。流行“不落夫家”。或称“座家”的习俗。布依族的葬礼在近代实行棺葬,须请巫师开路,有砍牛办斋超度死者的,谓之“打嘎”。

朝鲜族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于氏族或家族墓地,长者葬礼隆重,族众和娘亲参加吊唁和祭奠。

达斡尔族的村庄具有独特风格,多依山傍水,院落整齐。高大的“介”字形草房都朝南。内壁和天棚多有装饰,房外围着用红柳条编织的各种花样的篱笆。

达斡尔族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的制作以晒肉f和煮烤肉为主。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米”(皮靴);妇女穿长袍,以蓝色为主,夏日喜穿白袜、花鞋。他们最大的节日是春节,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傣族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纹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

傣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的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的爱吃糯米。喜饮酒和食酸辣,好吃鱼虾等水产。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村寨大多建于平坝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环绕。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分上下两层。德宏多数地区傣族住平房,土墙茅顶,呈四合院。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著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东乡族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在服饰方面,最近几十年来,变化较大,并开始与汉族和回族的服饰相近,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m.lz13.)男子一般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帽,称“号帽”;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青色的,年老妇女戴白色的。盖头一般要长到腰际,头发全部被盖住。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劳动和工作方便已不再戴盖头,而喜戴一顶白色小帽。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回、保安和撤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据说,穆斯林男子,到适当年龄留有胡须,同教者见到都要以礼相待。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  节日习俗作文

*  传统习俗作文

*  关于民族习俗的作文

作文九:《少数民族节日作文》2100字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一)

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古兰经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二)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

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

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三)

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虽然各民族的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向往,都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作文十:《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A)》2100字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查问卷(A)

调研地区:                             主要少数民族:

您好:

我们是东北师范大学暑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成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社会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分析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各方面的因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对策,希望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答案,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1、您的年龄                                                           (    )

A、10-19岁                      B、20-29岁

C、30-39岁                      D、40岁以上

2、您的教育程度 (    )

A、初中                         B、高中

C、大学                         D、其他

3、您认为文化程度对您的收入是否有影响?

A、毫无影响           B、有一定的影响       C、很有关系

4、您对青少年受教育情况的关心程度 (    )

A、不关心                       B、无所谓

C、关心                         D、特别关心

5、您认为政府重视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吗?                                (     )

A、不重视                       B、一般

C、重视                         D、很重视

6、您对本地区的教育质量满意吗?                                   (     )

A、不满意                       B、感觉一般

C、满意                         D、非常满意

7、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                                         (     )

A、无           B、一般          C、大          D、很大

8、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支持力度。                  (      )

A、无           B、一般          C、大          D、很大

9、学校是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给予鼓励?                            (     )

A、无              B、偶尔             C、经常

10、您是否经常和孩子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     )

A、从不            B、偶尔             C、经常

11、您的孩子在学习之余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     )

A、从未开展        B、偶尔开展         C、经常开展

12、家庭中有无辍学情况 (     )

A、无                             B、有

13、您觉得限制孩子接受更高程度教育的原因有哪些?                   (     )

A、经济条件不允许            B、自身的厌学心理

C、希望早日工作              D、其他

14、您觉得孩子受多高程度的教育就行了?                             (     )

A、小学学历                  B、初中学历

C、高中学历                  D、大学以上学历

15、以下几个因素您认为哪个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最大?                   (     )

A、家庭             B、社会           C、学校

16、您觉得学校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可多选)                       (     )

A、师资力量         B、学校硬件设施   C、校园环境

17、您认为,现在所处地方教育发展力度如何?

A、不清楚                    B、较以前有所发展

C、停滞不前                  D、滞后

18、您是否经常留意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动态?

A、经常             B、偶尔             C、没有

19、您每天会花时间辅导孩子孩子功课吗?

A、每天都会         B、偶尔会           C、没有

20、您的家庭消费主要支出在哪方面?

A、教育方面,如:支付孩子学费、生活费等

B、各方面差不多

C、基本满足吃、穿、用的支出

21、您希望外界在哪些方面为贵地的教育事业给予支持?

22、您对当地的教育事业有哪些意见或者建议?

再次感谢您对本次调查活动的支持与配合!祝您万事顺心!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