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美文摘抄 > 随笔 > 谈“创作灵感”的启发对大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谈“创作灵感”的启发对大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时间:2021-04-08 09:40:04 来源:学生联盟网

  摘 要:面对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全球信息化时代,我们高等美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一定的技能,更要求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美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的。然而一些沿用了几十年程式化、概念化的陈旧教学体系,如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开设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生“艺术个性”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拓展。这种与现代社会艺术文化进步相悖逆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模式。本文就美术教育的“创作灵感”培养谈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创作灵感;艺术个性;创作思维;知识积累;互动式教学
  按照人类意识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的意识已处在主观化阶段了,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身心急剧变化,各种能力均趋于加速发展关键时期,艺术型的学生尤其在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上升的阶段,使自己在接受现实社会影响所产生的知识、经验、行为等认知得到独立的综合加工,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社会形象,相信自己对客观事物判断和认识,甚至摆脱家庭、父母以及社会、群体规则的约束、不再单纯地认同、接受他人的观点,而是十分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和见解,具有典型的自我主观性。这种“个性化思维”的形成是自然的,合乎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然而,沿用了几十年陈旧的培养观念下所形成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程式化的旧教学体系,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开设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健康发展和“创作思维”能力的发挥。这种与现代社会文化进步相悖逆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我国现代美术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美术教育理念和模式。
  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和品质特征,艺术家也不例外,这种特质在外表上就是他的性格倾向、艺术个性、言语表达方式、行为表向方式等;表现于内就是他的思想倾向、思维方式、意志品质、情感特征、认识态度等方面。艺术家的艺术个性表现过程,是在其主观审美意识的支配下把所表现的客体形态按照自己内在的认识和外在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在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艺术家自身艺术个性与风格的体现,是艺术家“艺术个性”内外在品质特征综合体现。
  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高品质美术人才重要途径,本文就高等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过程教师对大学生“艺术个性”培养,从“创作灵感”的启发方面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灵感,是多方位综合知识、经验的逻辑与非逻辑相统一的理性思维过程,表现为突发性、独创性、随机性、灵活性与综合性。“灵感思维不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功能思维”①,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灵感是指凭借主体全面综合艺术素质而进行的顿悟式的艺术形象思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灵感的发挥往往集中出现在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提高的转换时期,既前期的经验积累转换成具有个性的认知过程,灵感的出现有其典型的思维表征。
  首先,是灵感的突发性和模糊性对描绘对象的观察与表现,由于在意识中没能单一遵循常规的逻辑,所形成的突发意识,所以灵感直觉所产生的一系列要素,它与过程等其他一系列产物,都不是被自我意识很清晰地感知到的,而是模糊不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每个学习美术的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面对自己所要描绘的对象时,总是按照自己以往所积累知识和经验对表现对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同时也是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表现对象进行全面分析,为作品(或习作)的预期理想效果选择最有效的表现方式,随着工作过程的不断深入进行,他们就会发现此时画面所出现的形象与其预期理想的结果相去甚远,往往是停留在近期水准之上难以超越,因此而陷入理性的苦苦思考,此时灵感却会不期而遇。其二,是灵感的独创性对艺术个性、风格的作用与产生。独创性是定义灵感思维的必要特征,其具备主体以往的艺术实践经验和综合知识储备,是个人综合艺术素质的顿悟式艺术直觉,表现为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思维特征,藉此成为传达自我不同于他人的审美情趣。高等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和独立的艺术创作能力,为每一位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形成以及艺术风格的产生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所以,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关注他们每个人的感受和个性特点,培养其个性思维方式,使其在这种个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发挥自己的自由造型能力,以至在长期不断的艺术实践中,自觉地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其三,是灵感的非自觉性对个体造型能力的即兴发挥。人类的其他思维活动,都是一种自觉性的表现,而灵感最突出特点,则是它显示出的非自觉性。对于从事美术造型艺术的群体而言,这种“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非自觉出现的转机,往往给艺术家带来的却是一种个性化张扬,艺术上的一次飞跃。其实,灵感的突然出现,正是以往艺术经验和综合知识的集中表现,其非自觉中则带有一种自觉的必然性。高等美术教育面对其教育对象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有较扎实美术造型基础的大学生,他们都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个性倾向,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大学生的丰富知识互补性对艺术造型的创意与形象思维特点,采用大量的相关知识和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暗示和启迪他们潜意识领域或显意识领域对艺术个性的意象思维,激发其灵感直觉思维的顿悟。
  在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与发挥大学生的“灵感”、如何激发大学生“灵感”在基础学习、技能训练以及艺术创作过程中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为了不断地激发出灵感,不能少了累积综合知识的学习基础。近代中国画大师黄宾虹十分重视在艺术创作过程的“师造化”,然而,他的师造化认识过程却是全方位的知识积累。黄宾虹在1939所发表的《画学之大旨》文章中,引用了庄子的 “栩栩然之蝶也”。由蛹化蝶的道理,说明“师造化”的不可或缺,师自然更为重要的理由。他还说“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②。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除了进行专业基础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之外,教师应把培养他们大量阅读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问、多动笔”,为灵感的产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即指导他们多看书,多样化地参加广泛的实践活动,广泛吸收各种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引导他们多思考,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提出具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并以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予以解决,保持其独创性以便发挥;提倡以自己方式、独具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其艺术构思。其二,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大学生灵感的发生和扑捉。传统的高等美术教育方式教学双方是以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由接受、记识、再现的被动角色;而互动式教学双方,学生围绕着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充当由探索、研究、创作的主动角色,触动学生的灵感随时发生和对稍纵即逝的灵感扑捉。因此,这种互动式教学首先就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材料,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引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發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互动模式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共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特点,在课堂上摸索新的学习方法,学会在艺术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探索新的知识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储备,触类旁通,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成为灵感的知识能源;再者,根据学生的课堂习作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教师通过个别指导、组织自主学习、共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扑捉艺术创作灵感成为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动力。其三,教师的艺术创作经验是启发大学生对创作灵感的发生和扑捉有着直接有效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和经验。而这种创作能力和经验正是教师创作动机、知识储备、自我知觉、包括艺术创作灵感等的综合心理反映。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仅仅是其艺术综合能力的外化表现,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个性的形成起着直接的重要作用。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经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③。教师的艺术创作经验是一种对创作素材作逐步深入的审美体验过程,也是创作灵感转换为艺术构思的一种心理过程。在教学中,这种源于教师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领悟、创作主体对艺术规律的深层把握,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更容易为学生所直接接受,有效地提高他们对表现对象、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和塑造,成为其扑捉艺术创作灵感的经验借鉴。这种借鉴并不影响学生的艺术个性形成,它是对教师的艺术创作经验,包括素材的选择、艺术的构思、形式的表现等进行有选择的认识和理解,寻找适合于自己艺术表现的灵感,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语言。
  高等美术教育对大学生艺术“创作灵感”的启发,集中体现在教师对其专业基础和专业实践的教学课程当中,注重大学生的“灵感”的开发,以“艺术个性”培养带动艺术“创作思维”,作为美术专业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技能训练过程,这也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思想理念。可以说艺术创作是学校教学的目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个具有艺术个性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人才。在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习作,应该是学生个人表现风格形成过程中带有实验性质的作品,这种所反映出来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正是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始阶段,它会涉及观念、情感、题材的表现主题和构思、形式、风格的表现形式等多方面问题。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艺术偏爱,通过自主的方式选择艺术表现风格,放松心态、大胆尝试、发掘自我,在不断的尝试中,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
  总之,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模式进行加强培养,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尊重学生的艺术的灵感,提倡独立思考和独创精神,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之成为新时期开放型的美术人才。
  [注释]
  ① 张华荣主编《科学思维方法论基础》海风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139页.
  ② 周积饮`、史金城编纂《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谈艺录》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 第一版86页.
  ③ 列夫·托尔斯泰著 张昕畅译《艺术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 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张华荣主编 《科学思维方法论基础》[M]海风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连榕、李宏英等编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3]伍尔福克著 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4]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年12月第一版.
  [5]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二版.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