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联盟网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范文! 体会工作报告法律咨询精彩演讲各类材料
当前位置: 学生联盟网 > 人文社科 > 广告 > 端午的鸭蛋多少字【《端午的鸭蛋[1]》4900字】

端午的鸭蛋多少字【《端午的鸭蛋[1]》4900字】

时间:2020-01-15 09:19:43 来源:学生联盟网
作文一:《端午的鸭蛋[1]》4900字

《端午的鸭蛋》教案

初二语文 谷传义

【教学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

【教学设想】

1、  一课时教学

2、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勾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疑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屈原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幻灯片六:

1、端午风俗有哪些?

2、家乡鸭蛋有何特点?文字透露出作者对家乡鸭蛋何种感情?

3、端午鸭蛋一节中写了哪些生活小事?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  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幻灯片七: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在众多风俗中,作者对哪个风俗最情有独终?咸鸭蛋

2,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文章的2,3自然段。

幻灯十二: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3、写“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

幻灯十六: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三、、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幻灯十七: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

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幻灯十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根据上课了解到: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根本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幻灯十三: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同学们都沉默了,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学生写,学生交流。)

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十四: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四、课外实践

幻灯十五:1、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东阳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2、搜集有关描写东阳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用了一节课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我采用激趣导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节日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从文本语句的揣摩,品味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如何把握作者情感”这个问题的设计上,我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宏观感知入手,微观品味着眼。“端午的风俗”为何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家乡的鸭蛋”为何如此津津乐道?“端午的鸭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问题逐一提出,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但这一枚小小的鸭蛋为何难忘,其实不仅凝聚着故乡情,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些感情都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品味,去揣摩。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和精读课文,“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为了较好的理解,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反复的揣摩、分析,进行多样化的朗读,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1、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

2、课堂中有缺憾的几个地方。

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老师们点评时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有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我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什么是中国的传统?什么是民族的传统?学生能够说出民俗是中国的传统之根。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体现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的机会,而

是直接引出了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一代人的重要性,如果设置小组讨论发言的环节就好了。

作文二:《端午的鸭蛋13》3200字

17  《端午的鸭蛋》同步练习及答案

重庆观音桥中学陈南

一、狠抓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如有错误,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1)囊萤映雪(náng)()(2)车胤(rân)()(3)元稹(zhěn)()

(4)红苋菜(jiàn)()(5)扎下去(zā)()(6)橱柜(chú)()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3.为句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______(A.轻轻B.淡淡C.少少)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②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______是不行的。(A.大概B.也许C.肯定)

③不过高邮的咸鸭蛋,_______(A.也许B.大概C.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5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6.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7.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

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硝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又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8.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9.本段都写了哪些风俗?

10.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12.文章的题自称为“端午的鸭蛋”,选文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二)课外美文阅读

扁豆

汪曾祺

我们那一带的扁豆原来只有北京人所说的“宽扁豆”的那一种,郑板桥写过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指的当是这种扁豆。这副对子写的是尚可温饱的寒士家的景况,有钱的阔人家是不会在庭院里种菜种扁豆的。扁豆有紫花和白花的两种,紫花的较多,白花的少。郑板桥眼中的扁豆花大概是紫的。紫花扁豆结的豆角皮色亦微带紫,白花扁豆则是浅绿色的。吃起来味道都差不多。惟入药用,则必为“白扁豆”,两种扁豆药性可能不同。扁豆初秋即开花,旋即结角,可随时摘食。板桥所说“满架秋风”,给人的感觉是已是深秋了。画扁豆花的画家喜欢画一只纺织娘,这是一个季节的东西。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北京有种红扁豆的,花是大红的,豆角则是深紫红的。这种红扁豆似没人吃,只供观赏。我觉得这种扁豆红得不正常,不如紫花、白花有韵致。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斗”。一种叫“棍儿扁豆”,豆角如小圆棍。“棍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棍儿,不当叫扁。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我想是“眉斗”的讹读。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熟凉拌,炒,或闷。“闷扁豆面”挺不错。扁豆闷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翻到上面来,再稍闷,即得。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我在泰山顶上一个招待所里吃过一盘炒棍儿扁豆,非常嫩。平生所吃扁豆,此为第一。能在泰山顶上吃到,尤为难得。

13.文章引用郑板桥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4.本文从扁豆的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扁豆的?

15.文中画曲线的语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1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17.本文是借扁豆抒_________情怀。

参考答案

一、狠抓基础

1.(2)yìn   (4)xiàn  (5)zhā

2.①“明”改“名”②“藉”改“籍”③“或”改“和”④“皇”改“隍”

3.①B ②A ③C

4.D(应为“技巧”)

5.高邮作唐白居易元白除却巫山不是云清诗论

6.①把“不好”去掉。②把“培养”去掉。③把“使”去掉或把“通过看”去掉。④“通过并讨论”改为“讨论并通过”。

7.示例: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忘返

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

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

二、强攻阅读

(一)课内精段阅读

8.不是而是

9.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风俗。

10.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

11.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窘迫,因此每逢端午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做好铺垫。

12.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又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最后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看似没有关系,实则为下文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渲染出了“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二)课外美文阅读

13.借郑板桥的诗句,表达自己对扁豆的喜爱之情。

14.从扁豆的形、实、药用、食用、种类等方面来写的。

15.这句话借用纺织娘来写扁豆的诗情画意。

16.一方面从扁豆的食用方面,介绍自己曾经难忘的一次吃扁豆的经历;一方面从扁豆的生长环境,来暗示扁豆也有生长在不普通的地域的。

17.淡雅

作文三:《端午的鸭蛋3》5100字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

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  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î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   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

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

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四、揣摩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

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 。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

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作文四:《2端午的鸭蛋》1500字

第2 课

端午的鸭蛋

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车胤(.)     门楣(.)    鸭蛋络子(.)

yān()腊jí(

lào)贯腌籍

囊yínɡ(萤)映雪答案:yìnméi

(2)据义填词。①

使人不明白。②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答案:①莫名其妙②曾经沧海难为水

2.读一读,做一做

(1)你觉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出来。

答案: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答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知识博览】

1.题目解读

课文标题“端午的鸭蛋”,中心词是“鸭蛋”。鸭蛋本是平常之物,但以“端午”来修饰,把它置于极富民俗特色的背景下,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2.背景介绍

文坛曾热衷于“大叙事”,片面追求“高、大、全”;与此同时,另一种与之相对的审美情趣悄然兴起,即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记乡情民俗,说花鸟虫鱼„„汪曾祺就是这种审美情趣的杰出代表。他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20世纪80年代,他重出文坛,其“小叙事”作品引起了

“大轰动”。《端午的鸭蛋》就是“小叙事”审美情趣的产物。

3.

图解课文

探究一赏鸭蛋趣

1.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答案:名声远播;与众不同;令人惊喜;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吃法多样;色彩鲜艳。

2.围绕端午的鸭蛋作者写了哪些日常小事?有何作用?

答案:挂“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富有情趣,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故乡情思,

引发读者的神往之情。

探究二品鸭蛋情

3.在2、3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什么感情?答案: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热爱之情。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依据含意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4.作者为什么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呢?

答案: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恋。

探究三析语言美

5.本文的语言亲切、自然、典雅,而又生动传神。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具体语句品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赏析:此句运用“扎”“吱”“红”几个字,声色俱备,动感横生,绘声绘色地写了咸鸭蛋的吃法,表现出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

【一课一法】

赏析语言的三个角度

【即学即用】

(1)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答案:运用对比和反问,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浅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语言幽默。作者用十分朴素的口语,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且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答案: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的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妙笔,也有人认为是赘笔。你认为呢?

学生甲:我认为是妙笔,从作者风格角度来看,结尾表现了作者孩提时的生活之趣。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

我的观点:示例:我认为是赘笔,从结构严谨角度方面看,这与中心无直接关系,可删去。

作文五:《端午的鸭蛋》4900字

端午的鸭蛋

泰山中学    周丽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与学法思路: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兴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学法: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拓展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首先大家看这两句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1、请你们猜猜这两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何以见得?

明确: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板书课题《端午的鸭蛋》。

二、  作者简介

谁能帮老师介绍一下汪曾祺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2003年被评为国家优秀短篇小说。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生字词自学的情况。

1、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 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沧海(cāng )      朱砂( shā )    硝药(xiāo   )  纽扣( niǔ  )

B、门楣(méi   )  腌咸蛋(ān   )  门槛(kăn   )  城隍庙(huáng   )

C、苋菜( xiàn )  鸭蛋络子( l ào  )   橱柜(chú   )  练囊(náng  )

D、大襟(jīn   )  小粽子(zòng   )   掉色(shăi   )  系白索子( jì)     ② 把下列词语相对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刻苦读书的故事。

2、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字词掌握的很好,那对课文内容了解多少呢?大家看课文题目,想想作者会写什么呢?

板书: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自读课文,了解风俗

过渡:那么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较为独特的是哪个?     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

讨论明确:外地一样的: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

较为独特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两种。(板书)

教师小结: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其中作者对鸭蛋更是情有独钟,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它能给作者带来怎样不一样的快乐呢?

4、听读课文,欣赏鸭蛋

请听2-5段朗读,完成下列问题

(1)请大家用“好一个____________的高邮鸭蛋!因为______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段话,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小组合作,选代表发言

明确:

①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板书(名声) ②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③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④  历史悠久 (“老品牌”、“老字号”)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⑤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板书(特色)

⑥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

炒着吃。

⑦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2)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

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小结:作者一提起家乡的鸭蛋,就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5、品读课文,感悟情致

过渡: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4、5两段,划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回答:作者讲了端午的鸭蛋的哪些趣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板书:挑、装、挂、吃、玩 )

四、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过渡:作者是带着赞美,自豪,怀恋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那么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本文的语言。

有人说:汪曾祺的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他的语言魅力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汪曾祺能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甘美的乳汁,兼收并蓄,克刚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一种新文体。令人一读之下而悠然神往。汪曾祺那信马由缰干净利索的文字,淡而有味,飘而不散,有初发芙蓉之美,可谓俗极,雅极,炉火纯青。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2-5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语句,并说说理由,仔细体会汪曾祺行文的语言特色。

讨论明确: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指导:善于用短句,一句一断,给人一种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一句话,字数少,阅读就不会有急促的感觉。相反,感觉会很平缓,悠闲。加上与长句的交叉运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回旋的美感。真正有一种平淡而有诗意的感觉。

2、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指导:均是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且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指导: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4、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指导: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5、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指导: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指导: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7、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指导:平淡而有味。生活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其中家乡的分量永远是最重的。诗意的轻松中流露出作者对家乡无限的热爱。

8、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指导:“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小结:汪曾祺先生真的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诚如他自己所言,他语言追求的是:平淡质朴而有味,熔方言、口语、书面语、古汉语于一炉,在平实,自然之中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能够运用语言的造型,有淡淡的幽默,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下面让我们一起轻声朗读2-3段,再次品味一位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魅力。

五:拓展延伸

过渡:家乡的鸭蛋确实很好,但童年的生活更让人怀念。故乡的水土更难以忘怀,端午的风情更让人留念。汪曾祺正是写下了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

传统文化,既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可惜的是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那么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这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的呢?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我们这个的传统节日,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你对此有何看法?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该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想想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有哪些?保护好自己的节日是不是我们的责任?     学生交流。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再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我们要深深的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六、总结

我要送大家一句话: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七、作业布置

写自己童年的一个经历,语言平淡而有味。

八、板书设计

端午的习俗 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

名声                   视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传

特色                   统

装鸭蛋                  化

端午的鸭蛋 挂鸭蛋

吃鸭蛋

九、教案设计后记:

1、切实提高学生语文之兴趣,让学生品出语文之味,立足学生知识水平实际,一些没能达到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或会影响学生兴趣的内容可跳过不讲,与其足灌输,不如拓展一些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其中。

2、按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系,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不求量多,只求日积月累,积沙成塔。注重平时的“多读多写多想”,不刻意追求教案的标新立异,而是让学生能将心融入作品中,对生活的认真思考,对人生的有感而发,与作者心灵之接触则为成功的语文教学。

作文六:《端午的鸭蛋3》5000字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课前学生预习: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

二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2、整体感知课文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

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3)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那么多风俗,他为什么偏偏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请你概括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并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小组合作,组长发言)

参考答案: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4)那么,在二三两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蛋什么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

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2)“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4)“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透露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7)再看行文结构不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囊萤映雪的故事。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可以去掉,因为与中心相距甚远;不必去掉,因为这是汪曾祺散文自由闲适的特色。)

四、揣摩语言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

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拓展阅读

《端午的鸭蛋》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彩。

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包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1、共同阅读汪曾祺《咸菜茨菇汤》,体会汪曾祺散文的闲适自由结构特点和平淡有味的语言特色,以及小叙事的取材特色。

咸菜茨菇汤

作者: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

我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

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如《爱戒》《大淖记事》

2、作文:以“家乡的端午节”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如果你对家乡的端午体会不深,也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怀念的节日风俗,请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表现出来。如以《家乡的年味》来记录你过年的情景……

作文七:《端午的鸭蛋2》3700字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 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 .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风俗

从2008年开始 ,我国的法定假日将作调整。(调整草案展示) 新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

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十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前至除夕。

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一天。

我们的政协委员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提案?难道是为了多休息几天吗?不是的,其实是为了让大家都记住这些节日,为什么要记住这些节日呢?

师小结: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我们甚至可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去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1. 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的。我想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在学这篇文章时,比我们更亲切,因为这个作家是我们高邮人,他写的是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他是谁?有没有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他?

(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2. 我们再看看大家字词的预习情况:

二、读文本

1.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哪些是高邮所独有的?

明确: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 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 .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小结:文章第一小节讲的是什么内容?(端午的风俗)--板书

4.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所以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内容是?(家乡的鸭蛋)--板书

三、谈鸭蛋

1.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高邮鸭蛋:好、奇、名。)

特色:多(鸭多蛋多)、奇(盛产双黄蛋)、好(质细而油多),名声远扬

2.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

3 .有人认为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你的看法呢?你认为有趣在哪里? 挂“鸭蛋络子”、蛋壳装萤。 概括一下,文章第三部分写了什么?(端午的鸭蛋)--板书

四、品乡情

1. 小结:作者为什么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呢?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五、论风格

先学会感受,再把它写出来,这是所有写作者的共性,老汪是怎么写的?我们先来看这篇文章的结尾:

1. 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讲囊萤映雪两个故事是由孩子们把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自然联想到的,而且认真地把三种做法比较来谈,郑重其事地说要是现在的五号字就看不清了,非常孩子气,完全是以一种孩童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用孩子的口气去叙述,显得童趣盎然、自然纯真,正是对美好童年往事的无限遐思与眷恋。

另外引用历史上读书的名人轶事,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艺术氛围,有一种淡雅的幽思引人回味。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

2. 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所以汪的散文风格是:闲适自由

3. 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4. 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六、评经典

1. 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2)还不就是个鸭蛋!(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6)有!(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

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板书

(文学性:文言、成语)

2. 总结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七、练习题

1. 创意读写活动。

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 质疑

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可是为什么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3. 作者在文中说“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是为什么?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由于异乡人只赞鸭蛋,会给人一种高邮只有鸭蛋,别无他物之感,所以不满。这表作者热爱家乡的真实情感。

板书设计

端    行文     语言

午   端午的风俗

的   家乡的鸭蛋

鸭   端午的鸭蛋

蛋    闲适自由           口语(短句)、、 方言 文言、成语 雅俗共赏

作文八:《17、端午的鸭蛋》1200字

17、《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2、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动人的文化底蕴的能力,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教学方法诵读全文,品味语言。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氛围。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

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

5.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戏剧剧本《沙家浜》。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1)、阅读课文,初识课文。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éi)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3)、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2、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

3、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作文九:《端午的鸭蛋1》2400字

《端午的鸭蛋》

小龙人教育集团第一初级中学 八年级语文组   李江红

一、导入新课(课前5分钟)

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请同学再说说它的由来 ,及其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课件显示我国的传统节日节)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词。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让学生看大屏幕的作者简介1分钟后找学生回答)

明确: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课件显示)

2、字词注音(检查完字词后给学生出示重点字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î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课件显示)

三、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

明确:

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有幻灯片出示)

四、自学指导(二)

找句子,说特点:

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从文中相关的语句。并用“这是--------的鸭蛋,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

明确:

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③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④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⑤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⑥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

五、自学指导(三)

读文段,谈感情:

作者对家乡的咸蛋有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来(从文中标出相关语段或语句,先自己练习朗读,然后小组内读一读。派代表,全班交流)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另外从其他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因为爱屋及乌,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板书)

六、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说端午-------介绍七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情感:热爱家乡

生活中有很多的文人也喜欢写家乡的食物,贾平凹忘不了陕西的那口羊肉泡馍,叶圣陶嚼着薄片的雪藕就会想起远在太湖边的故乡,周作人甚至认为故乡的野菜——紫云英那诱人的香味无与伦比。其实大家想一想,他们想念的仅仅是那口馍,那片藕,那朵紫云英吗?不是,其实他们念念不忘的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乡音,乡情!!

汪老语言非常优美,下节课我们品味汪老闲适自由的语言。

七、结束语:

读完之后,老师在沉思,作者在这如话家常的叙述中,表现的难道仅仅是他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吗?透过这字里行间他还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对家乡的热爱)。

同学们,就在我们学习这篇《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你知不知道我们的端午节已经被谁抢注去了呢?(几个男生):韩国! 对,已经被韩国抢注了!

是啊,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这样流失了。汪曾祺先生在这淡淡的话语当中要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板书“根”)啊!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千万不能丢掉我们的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屏幕上的话语吧(投影)!

让我们行动起来,抢救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行动起来,抢救我们的民族文化!! 好,下课!

作文十:《端午的鸭蛋[1]》3600字

《端午的鸭蛋》教案

初二语文 蔡万煜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  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设想】

1、  一课时教学

2、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勾画出不理解的语句,提出疑惑。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幻灯片八: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  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幻灯片九: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在众多风俗中,作者对哪个风俗最情有独终?咸鸭蛋

2,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文章的2,3自然段。

幻灯十:小组合作,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如: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②与众不同的„„,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还”、“不如„„多”、“成批”写出了自豪之情。

③令人惊喜的„„,因为鸭蛋“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喜不已。”

④历史悠久的„„,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注意有关袁枚的注解:1716-1797。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可谓“老品牌”、“老字号”了。

⑤质细而油多的„„,因为“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⑥吃法多样的„„,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可以和豆腐炒着吃——‘朱砂豆腐’”„„

⑦色彩鲜艳的„„,因为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

那么,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蛋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如:①“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两个“多”,一个“善于”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勤劳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的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板书:故乡情结)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3、写“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因而

幻灯十一: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如:“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三、、揣摩语言(找句子,说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结构上闲适自由之外,语言也有特色,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后再说的神态,突出贡献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一反问句突出了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好像北京的咸鸭蛋仅仅因为蛋黄是黄色的,就连咸鸭蛋也算不上了。幽默。

小结: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四、关注社会,体验生活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回忆一下过去,你是怎样过端午节的?

幻灯十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的端午佳节。然而在去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忽然有“可靠消息”(《人民日报》)说,这个我们的传统节日,亚洲某国家(指韩国)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你对此有何看法?(根据上课了解到:学生的看法基本都是去指责韩国非法窃取,不道德,厚颜无耻,根本没有进行自我剖析和检讨。)     学生交流后,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幻灯十三:1、果真人家要申报,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尽管这节日的“出生证”在我们这里,但谁叫我们这几年连粽子都懒得吃了,而人家却有“规模和气派”地发展起“端午文化”了呢?

2、端午节等会不会被“端”走,根本还在于我们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不是热爱,以及热爱到何种程度。

3、与情人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洋节近年来在中国的火爆热闹相比,端午等中国传统佳节实在是太冷清,太受冷落了。

我们看看屈原是怎么死的,人们为什么纪念他,就会明白端午节一旦流落异乡我们失去的将会是什么。

同学们都沉默了,现在大家也拿起手中的笔当作键盘,用我们的纸当显示屏,充当一回网友,也来发表一下建议和看法,好吗?

(学生写,学生交流。)

小结: 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珍视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十四: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

四、课外实践

幻灯十五:1、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调查东阳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2、搜集有关描写东阳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